小说下载尽在http://www.bookben.cn - 手机访问 m.bookben.cn---书本网整理 @bookben.cn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1 世界地理概览 本书编写组 编 -- 2 目  录1 目  录 亚洲…………………………………………………………1… 喜马拉雅山脉…………………………………………2…2珠穆朗玛峰……………………………………………2…5兴都库什山脉…………………………………………2…6高加索山脉……………………………………………2…8哈萨克丘陵……………………………………………3…0帕米尔高原……………………………………………3…0伊朗高原………………………………………………3…3亚美尼亚高原…………………………………………3…4蒙古高原………………………………………………3…5中西伯利亚高原………………………………………3…6安纳托利亚高原………………………………………3…6德干高原………………………………………………3…7西西伯利亚平原………………………………………3…8图兰平原………………………………………………3…9叶尼塞河………………………………………………4…0鄂毕河…………………………………………………4…1湄公河…………………………………………………4…3萨尔温江………………………………………………4…5印度河…………………………………………………4…6 -- 3 2目  录 布拉马普特拉河………………………………………4…8恒河……………………………………………………4…9幼发拉底河……………………………………………5…0底格里斯河……………………………………………5…1乌拉尔河………………………………………………5…2苏伊士运河……………………………………………5…3里海……………………………………………………5…5贝加尔湖………………………………………………5…6死海……………………………………………………5…8阿拉伯半岛……………………………………………5…9西奈半岛………………………………………………6…1小亚细亚半岛…………………………………………6…2印度半岛………………………………………………6…3中南半岛………………………………………………6…4朝鲜半岛………………………………………………6…6堪察加半岛……………………………………………6…8千岛群岛………………………………………………6…9日本群岛(参见日本)…………………………………9…5琉球群岛………………………………………………7…0马来群岛………………………………………………7…2菲律宾群岛(参见菲律宾) …………………………1…38巽他群岛……………………………………………7…3婆罗洲………………………………………………7…3萨哈林岛………………………………………………7…5南亚次大陆……………………………………………7…6 -- 4 目  录3 美索不达米亚…………………………………………7…7克什米尔………………………………………………7…8 蒙古……………………………………………………8…1朝鲜……………………………………………………8…5韩国……………………………………………………9…0日本……………………………………………………9…5越南……………………………………………………1…06老挝……………………………………………………1…10柬埔寨…………………………………………………1…14缅甸……………………………………………………1…17泰国……………………………………………………1…21马来西亚………………………………………………1…26新加坡…………………………………………………1…31文莱……………………………………………………1…35菲律宾…………………………………………………1…38印度尼西亚……………………………………………1…42东帝汶…………………………………………………1…48尼泊尔…………………………………………………1…48锡金……………………………………………………1…52不丹……………………………………………………1…54孟加拉国………………………………………………1…56印度……………………………………………………1…60斯里兰卡………………………………………………1…68马尔代夫………………………………………………1…72 -- 5 4目  录 巴基斯坦………………………………………………1…74阿富汗…………………………………………………1…80哈萨克斯坦……………………………………………1…83吉尔吉斯斯坦…………………………………………1…86塔吉克斯坦……………………………………………1…89乌兹别克斯坦…………………………………………1…92土库曼斯坦……………………………………………1…94格鲁吉亚………………………………………………1…97阿塞拜疆………………………………………………1…99亚美尼亚………………………………………………2…02伊朗……………………………………………………2…04科威特…………………………………………………2…10沙特阿拉伯……………………………………………2…12巴林……………………………………………………2…16卡塔尔…………………………………………………2…18阿拉伯联合酋长国……………………………………2…20阿曼……………………………………………………2…23也门……………………………………………………2…25伊拉克…………………………………………………2…28叙利亚…………………………………………………2…32黎巴嫩…………………………………………………2…35约旦……………………………………………………2…37巴勒斯坦………………………………………………2…39以色列…………………………………………………2…42塞浦路斯………………………………………………2…44 -- 6 目  录5 土耳其…………………………………………………2…46 欧洲………………………………………………………2…52阿尔卑斯山脉…………………………………………2…67勃朗峰………………………………………………2…69喀尔巴阡山脉…………………………………………2…70比利牛斯山脉…………………………………………2…71亚平宁山脉……………………………………………2…73东欧平原………………………………………………2…73中欧平原………………………………………………2…75伏尔加河………………………………………………2…75多瑙河…………………………………………………2…77第聂伯河………………………………………………2…79莱茵河…………………………………………………2…80奥得河…………………………………………………2…81罗讷河…………………………………………………2…82北海-波罗的海运河…………………………………2…83拉多加湖………………………………………………2…84斯堪的纳维亚半岛……………………………………2…84日德兰半岛……………………………………………2…86巴尔干半岛……………………………………………2…87伊比利亚半岛…………………………………………2…88意大利半岛……………………………………………2…90克里木半岛……………………………………………2…91斯瓦尔巴群岛…………………………………………2…92 -- 7 6目  录 法罗群岛………………………………………………2…93大不列颠岛……………………………………………2…94爱尔兰岛………………………………………………2…96克里特岛………………………………………………2…97西里西亚………………………………………………2…98 冰岛……………………………………………………2…99丹麦……………………………………………………3…02挪威……………………………………………………3…04瑞典……………………………………………………3…07芬兰……………………………………………………3…11爱沙尼亚………………………………………………3…14拉脱维亚………………………………………………3…16立陶宛…………………………………………………3…17俄罗斯…………………………………………………3…19白俄罗斯………………………………………………3…26乌克兰…………………………………………………3…29摩尔多瓦………………………………………………3…32波兰……………………………………………………3…34捷克……………………………………………………3…39斯洛伐克………………………………………………3…42匈牙利…………………………………………………3…43德国……………………………………………………3…47奥地利…………………………………………………3…55列支敦士登……………………………………………3…58 -- 8 目  录7 瑞士……………………………………………………3…60荷兰……………………………………………………3…65比利时…………………………………………………3…69卢森堡…………………………………………………3…74英国……………………………………………………3…76爱尔兰…………………………………………………3…85法国……………………………………………………3…87摩纳哥…………………………………………………3…95安道尔…………………………………………………3…97西班牙…………………………………………………3…98葡萄牙…………………………………………………4…03意大利…………………………………………………4…06梵蒂冈…………………………………………………4…12圣马力诺………………………………………………4…14马耳他…………………………………………………4…15南斯拉夫………………………………………………4…16斯洛文尼亚……………………………………………4…18波黑……………………………………………………4…20克罗地亚………………………………………………4…22马其顿…………………………………………………4…24罗马尼亚………………………………………………4…25保加利亚………………………………………………4…31阿尔巴尼亚……………………………………………4…35希腊……………………………………………………4…38 -- 9 8目  录 非洲………………………………………………………4…43阿特拉斯山脉…………………………………………4…61德拉肯斯山脉…………………………………………4…63东非高原………………………………………………4…63埃塞俄比亚高原………………………………………4…65东非大裂谷……………………………………………4…66刚果盆地………………………………………………4…67撒哈拉沙漠……………………………………………4…68尼罗河…………………………………………………4…71刚果河…………………………………………………4…74尼日尔河………………………………………………4…76赞比西河………………………………………………4…77维多利亚湖……………………………………………4…79坦噶尼喀湖……………………………………………4…80莫西奥图尼亚瀑布……………………………………4…81亚速尔群岛……………………………………………4…81马德拉群岛……………………………………………4…83加那利群岛……………………………………………4…83马格里布………………………………………………4…85 埃及……………………………………………………4…85利比亚…………………………………………………4…93突尼斯…………………………………………………4…96阿尔及利亚……………………………………………4…99摩洛哥…………………………………………………5…04 -- 10 目  录9 西撒哈拉………………………………………………5…09毛里塔尼亚……………………………………………5…11塞内加尔………………………………………………5…14冈比亚…………………………………………………5…17马里……………………………………………………5…18布基纳法索……………………………………………5…22佛得角…………………………………………………5…24几内亚比绍……………………………………………5…26几内亚…………………………………………………5…28塞拉利昂………………………………………………5…32利比里亚………………………………………………5…35科特迪瓦………………………………………………5…38加纳……………………………………………………5…41多哥……………………………………………………5…45贝宁……………………………………………………5…48尼日尔…………………………………………………5…50尼日利亚………………………………………………5…53喀麦隆…………………………………………………5…58赤道几内亚……………………………………………5…61乍得……………………………………………………5…64中非……………………………………………………5…66苏丹……………………………………………………5…69埃塞俄比亚……………………………………………5…73厄立特里亚……………………………………………5…79吉布提…………………………………………………5…81 -- 11 01目  录 索马里…………………………………………………5…83肯尼亚…………………………………………………5…86乌干达…………………………………………………5…89坦桑尼亚………………………………………………5…92卢旺达…………………………………………………5…97布隆迪…………………………………………………5…99扎伊尔…………………………………………………6…02刚果……………………………………………………6…08加蓬……………………………………………………6…11圣多美和普林西比……………………………………6…15安哥拉…………………………………………………6…17赞比亚…………………………………………………6…20马拉维…………………………………………………6…24莫桑比克………………………………………………6…27科摩罗…………………………………………………6…30马达加斯加……………………………………………6…32塞舌尔…………………………………………………6…35毛里求斯………………………………………………6…37留尼汪…………………………………………………6…39津巴布韦………………………………………………6…41博茨瓦纳………………………………………………6…44纳米比亚………………………………………………6…46南非……………………………………………………6…48斯威士兰………………………………………………6…57莱索托…………………………………………………6…59 -- 12 目  录11 圣赫勒拿及属岛………………………………………6…61 北美洲……………………………………………………6…64科迪勒拉山系…………………………………………6…82落基山脉……………………………………………6…84内华达山脉…………………………………………6…86阿巴拉契亚高地………………………………………6…87科罗拉多高原…………………………………………6…88科罗拉多大峡谷……………………………………6…89墨西哥高原……………………………………………6…90大平原…………………………………………………6…91密西西比河……………………………………………6…91育空河…………………………………………………6…94科罗拉多河……………………………………………6…95哥伦比亚河……………………………………………6…96圣劳伦斯河……………………………………………6…97巴拿马运河……………………………………………6…99五大湖…………………………………………………7…02苏必利尔湖…………………………………………7…04密歇根湖……………………………………………7…05休伦湖………………………………………………7…06安大略湖……………………………………………7…06伊利湖………………………………………………7…07尼亚加拉瀑布………………………………………7…08大盐湖…………………………………………………7…10 -- 13 21目  录 佛罗里达半岛…………………………………………7…11加利福尼亚半岛………………………………………7…12尤卡坦半岛……………………………………………7…12阿留申群岛……………………………………………7…13西印度群岛……………………………………………7…14格陵兰岛………………………………………………7…17纽芬兰岛………………………………………………7…20 格陵兰(参见格陵兰岛) ………………………………7…17加拿大…………………………………………………7…21美国……………………………………………………7…32墨西哥…………………………………………………7…49危地马拉………………………………………………7…55伯利兹…………………………………………………7…58萨尔瓦多………………………………………………7…59洪都拉斯………………………………………………7…62尼加拉瓜………………………………………………7…64哥斯达黎加……………………………………………7…66巴拿马…………………………………………………7…68巴哈马…………………………………………………7…71古巴……………………………………………………7…74牙买加…………………………………………………7…78海地……………………………………………………7…80多米尼加共和国………………………………………7…82多米尼加联邦…………………………………………7…84 -- 14 目  录31 波多黎各………………………………………………7…85圣克里斯托弗和尼维斯联邦…………………………7…87安圭拉…………………………………………………7…88安提瓜和巴布达………………………………………7…89蒙特塞拉特……………………………………………7…90瓜德罗普………………………………………………7…91圣卢西亚………………………………………………7…92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7…93巴巴多斯………………………………………………7…95格林纳达………………………………………………7…96特立尼达和多巴哥……………………………………7…97圣皮埃尔岛和密克隆岛………………………………7…99百慕大群岛……………………………………………8…00特克斯群岛和凯科斯群岛……………………………8…02开曼群岛………………………………………………8…03马提尼克………………………………………………8…03美属维尔京群岛………………………………………8…04英属维尔京群岛………………………………………8…05荷属安的列斯群岛……………………………………8…06 南美洲……………………………………………………8…08安第斯山脉……………………………………………8…23圭亚那高原……………………………………………8…26巴西高原………………………………………………8…27亚马孙平原……………………………………………8…28 -- 15 41目  录 拉普拉塔平原…………………………………………8…30亚马孙河………………………………………………8…31巴拉那河………………………………………………8…34拉普拉塔河……………………………………………8…37奥里诺科河……………………………………………8…38巴拿马运河……………………………………………6…99的的喀喀湖……………………………………………8…39马拉开波湖……………………………………………8…40安赫尔瀑布……………………………………………8…41伊瓜苏瀑布……………………………………………8…42科隆群岛………………………………………………8…43马尔维纳斯群岛………………………………………8…44火地岛…………………………………………………8…45 哥伦比亚………………………………………………8…46委内瑞拉………………………………………………8…50圭亚那…………………………………………………8…56苏里南…………………………………………………8…58法属圭亚那……………………………………………8…60厄瓜多尔………………………………………………8…61秘鲁……………………………………………………8…64巴西……………………………………………………8…68玻利维亚………………………………………………8…75智利……………………………………………………8…79阿根廷…………………………………………………8…84 -- 16 目  录51 巴拉圭…………………………………………………8…90乌拉圭…………………………………………………8…92 大洋洲……………………………………………………8…95大分水岭………………………………………………9…04南阿尔卑斯山…………………………………………9…05大自流盆地……………………………………………9…06墨累-达令河…………………………………………9…07艾尔湖…………………………………………………9…08大堡礁…………………………………………………9…09美拉尼西亚……………………………………………9…11密克罗尼西亚…………………………………………9…11波利尼西亚……………………………………………9…12新几内亚岛……………………………………………9…13中途岛…………………………………………………9…15复活节岛………………………………………………9…16 澳大利亚………………………………………………9…16新西兰…………………………………………………9…25巴布亚新几内亚………………………………………9…29所罗门群岛……………………………………………9…32瓦努阿图………………………………………………9…34新喀里多尼亚…………………………………………9…35斐济……………………………………………………9…36基里巴斯………………………………………………9…38 -- 17 61目  录 瑙鲁……………………………………………………9…40密克罗尼西亚联邦……………………………………9…41帕劳……………………………………………………9…42图瓦卢…………………………………………………9…43瓦利斯和富图纳群岛…………………………………9…44西萨摩亚………………………………………………9…45纽埃……………………………………………………9…46库克群岛………………………………………………9…47汤加……………………………………………………9…48法属波利尼西亚………………………………………9…50马绍尔群岛……………………………………………9…51 南极洲……………………………………………………9…53 太平洋……………………………………………………9…61白令海…………………………………………………9…69鄂霍次克海……………………………………………9…70日本海…………………………………………………9…71珊瑚海…………………………………………………9…72白令海峡………………………………………………9…73拉彼鲁兹海峡(宗谷海峡) ……………………………9…74朝鲜海峡………………………………………………9…75马六甲海峡……………………………………………9…76麦哲伦海峡……………………………………………9…77 -- 18 目  录71 大西洋……………………………………………………9…79波罗的海………………………………………………9…88北海……………………………………………………9…89黑海……………………………………………………9…91地中海…………………………………………………9…92加勒比海………………………………………………9…95几内亚湾………………………………………………9…98墨西哥湾………………………………………………9…99英吉利海峡…………………………………………1…001多佛尔海峡…………………………………………1…002直布罗陀海峡………………………………………1…003黑海海峡……………………………………………1…005麦哲伦海峡……………………………………………9…77 印度洋…………………………………………………1…007红海…………………………………………………1…014阿拉伯海……………………………………………1…015波斯湾………………………………………………1…016孟加拉湾……………………………………………1…017霍尔木兹海峡………………………………………1…018曼德海峡……………………………………………1…019莫桑比克海峡………………………………………1…020马六甲海峡……………………………………………9…76 北冰洋…………………………………………………1…021 -- 19 81目  录 波弗特海……………………………………………1…027挪威海………………………………………………1…028巴伦支海……………………………………………1…028哈得孙湾……………………………………………1…029巴芬湾………………………………………………1…030白令海峡………………………………………………9…73 -- 20 世界地理概览1 亚  洲 亚洲(Asia) 世界第一大洲。全称亚细亚洲,古代亚述语意为“日出之地”。全洲大陆与岛屿面积约440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9.4%。其中半岛面积1000多万平方公里,是半岛面积最大的一洲;岛屿面积约27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北美洲。 自然条件 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东、南、北3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西南亚的西北部滨临地中海和黑海。大陆最北点在泰梅尔半岛的切柳斯金角(北纬77°44′) ,最南点为马来半岛的皮艾角(北纬1°15′) ;岛屿的最北点在北地群岛(北纬81°) ,最南点在努沙登加拉群岛的罗地岛(南纬10°45′)。 在各洲中所跨纬度最广,具有从赤道带到北极带几乎所有的气候带和自然带。大陆最东点为楚科奇半岛上的杰日尼 -- 21 2世界地理概览 奥夫角(西经169°45′) ,最西点为小亚细亚半岛的巴巴角(东经26°10′) ,所跨经度亦最广,东西时差达11小时。 亚洲和欧洲陆地相连,形成全球最大的陆块——亚欧大陆。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脉、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为亚、欧两洲的分界。亚、非两洲原以苏伊士地峡相连,后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亚洲东南部的马来群岛接近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大陆。亚洲和北美洲远隔太平洋,但在北端分开两洲的白令海峡宽仅86公里。 亚洲幅员辽阔,内陆到海岸的最远距离超过2500公里。 大陆海岸线总长69900公里,海岸类型复杂。 亚洲地形具有以下特征:①地势最高,起伏极端。全球海拔超过8000米的高峰全在亚洲境内;位于中、尼边境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素称“世界屋脊”。但死海地沟又是全球陆地最低处,死海水面低于地中海水面392米。 ②地貌类型复杂,山地高原约占全洲面积75%。 低于海拔200米的平原和丘陵仅占25%。③地形结构中南部高,多崇山峻岭和高原;伺周低下,多中、低山地丘陵和平原;山脉结构多成群成带,且与山间高原和盆地相结合;帕米尔高原和亚美尼亚火山高原是2个突出的山结;大陆东缘还有独特的岛弧带。 地形分区和矿藏 根据全洲地形的差异,可分为4个不同的地形组合区。 北部区 以大平原和切割台地为主,包括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哈萨克丘陵和图兰低地。 南部区 以古老台地为主,包括阿拉伯台地、德干高原、 -- 22 世界地理概览3 中南半岛中部高原以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印度河-恒河平原。 中部区 以山脉与高原为主,位于北部区和南部区之间,东接太平洋岸山地,西至小亚细亚半岛,面积约占全洲12以A上。帕米尔山结为许多山系汇合区,东延的山系有喜马拉雅山系、昆仑山系、天山山系和阿尔泰山系,并从萨彦岭向东遥接雅布洛诺夫山脉;西延的山系在与亚美尼亚山结之间,围成伊朗高原,在亚美尼亚山结以西,围成安纳托利亚高原。 亚洲中部高大山系,多挟有山间陆块,其隆起者为高原(如青藏高原) ,沉降者为盆地(如塔里木盆地)。 东部区 以北东走向的山脉和平原为主,位于大陆东缘,包括3条相间排列的北北东走向的巨型隆起带和3条巨型沉降带:第一隆起带是由一串岛链组成的弧形构造,北起堪察加半岛,经环太平洋岛弧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台湾岛南至菲律宾群岛,是东亚大陆边缘濒太平洋强烈褶皱带,现代地震活动频繁。第一沉降带由鄂霍次克海、日本海、东海及南海组成。 第二隆起带由锡霍特山、中国东北东部山地、斜贯朝鲜半岛的山地直至武夷山脉组成。第二沉降带由布列亚盆地、松辽平原、华北平原、江汉平原和北部湾组成。第三隆起带由朱格朱尔山、大兴安岭、太行山及雪峰山脉等组成。第三沉降带由呼伦贝尔-巴音和硕盆地、陕甘宁盆地及四川盆地等组成。 亚洲矿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富集区多。主要矿藏有石油、煤、铁、锰、锡、钨、锑、铜、铅、锌、铝、金、银、钾盐、硫、磷、云母及宝石等。 -- 23 4世界地理概览 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居各洲首位,可分三大储油带:①中部山地高原南北两侧储油带,北侧西起大高加索山脉北麓和里海西岸的巴库,经伊朗高原北缘、锡尔河、阿姆河上游、费尔干纳盆地,东至中国西北部。南侧西起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波斯湾,经伊朗高原南缘、印度西北部和恒河下游,东至缅甸西部,并南延到苏门答腊东北部和爪哇北部。波斯湾地区有著名的沙特阿拉伯-波斯湾大油气田,石油储量占世界总储量60%,其中沙特阿拉伯一国就占世界总储量的14。 ②A东部边缘山脉内侧、新华夏系沉降带储油带,北起萨哈林岛两侧,经日本北海道西部、本州西北部、中国东北、华北、东南沿海、台湾岛东部,南至加里曼丹东部和西北部,亚洲东缘大陆架上有广阔的边缘海盆地,在岛弧的外围沿深海沟又有俯冲带构造,有利于大陆架油气田的形成。③西西伯利亚鄂毕河中、下游储油带,有俄罗斯的秋明油田。 有色金属矿藏如锡、钨、锑的储量,均居世界首位。中国南岭构造带历经海西、印支、燕山与喜马拉雅等期造山运动的影响,岩浆活动频仍,钨、锡、锑、铜、铅、锌等矿特别富集,形成一条有色金属矿带。同时,从中国南部经缅甸东部、泰缅国境,到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的邦加岛与勿里洞岛,还有一条连续的锡矿带。锡矿储量约占世界总量23,A世界上七大产锡国中有4个是东南亚国家。西伯利亚东南山地、贝加尔湖以东地区、锡霍特山地,也有因岩浆活动形成的锡矿。 亚洲矿藏的分布规律,可分为三大区:①北亚大陆区、中轴大陆区和南亚大陆区。生成多种矿床,如铁矿(北亚的安 -- 24 世界地理概览5 加拉-伊里姆斯克磁铁矿,中国东北东部山地的铁矿,印度的比哈尔、奥里萨含铁石英岩型铁矿等) 、锰矿(印度中央邦的锰榴石英岩矿床等) 、铬矿(印度的比哈尔、奥里萨,土耳其的埃拉泽,伊朗的北部和南部等) 、贵金属(印度的戈拉尔、北亚的阿尔丹、蒙古的肯特山北麓都有原生金矿)和宝石(斯里兰卡的拉特纳普勒)等。②北亚陆间区。主要矿藏有煤矿(如北亚的库兹巴斯和通古斯盆地、中亚的卡拉干达、中国华北、印度德干高原东北部) 、钾盐(如中亚乌兹别克的丘别加坦矿床和土库曼的卡尔柳克矿床)和有色金属(如哈萨克斯坦、外贝加尔、巴尔喀什湖以北地区)。③南亚陆间区和濒太平洋地带。矿种相当复杂,既有沉积矿床的石油和天然气,又有热液矿床及接触矿床的金、银、铜、铅、锌、汞、锑和气成矿床的锡。在基性岩石中有铬、镍。与火山活动直接联系的还有硫磺和硼砂。 亚洲大陆性气候强烈,季风性气候典型,气候带俱全,气候类型复杂。除大陆西岸的温带湿润海洋性气候外,世界上所有的主要气候类型在亚洲都有其分布。根据气温和降水的特点,亚洲气候主要可划分为12个类型:极地长寒气候(苔原气候) 分布在北冰洋沿岸,全年受北冰洋气团控制,冬季严寒,长达8个月以上,全年降水量较少(100~250毫米) ,积雪层薄,永冻层深厚。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分布在极地长寒气候带以南,包括西伯利亚广大地区,大陆性强烈,如雅库次克年较差可达60℃。冬季严寒,长达5~7个月,上扬斯克—奥伊米亚康地区是北半球的寒极。 严冬过后即入暖夏,7月平均气温可达10 -- 25 6世界地理概览 ~20℃。年降水量西部较多(300~600毫米) ,东北部较少(200~300毫米)。 温带季风气候 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朝鲜半岛、日本大部和俄罗斯远东区南部,深受海陆分布和山脉走向的影响。冬冷夏热,冬干夏雨,四季分明。冬季盛吹强劲的西北陆风,大陆上寒潮频袭,夏季盛吹东南海风,全年降水量60~70%在夏季,平原年降水量500~700毫米,山地迎风坡可达1000毫米以上。 亚热带季风气候 分布于中国东南部、日本南部和朝鲜南端,冬冷夏热,冬夏季风明显交替,冬季降水量约占全年10%;夏季随着海洋季风北进和极锋北退,梅雨区也从南向北推进,梅雨降水量约占6、7两月总降水量的70%;9~10月沿海一带还有热带气旋。因此本区降水量比温带季风区丰沛,长江中下游约为1000毫米,迎风山地可达2500毫米以上。 热带季风气候 分布于印度半岛、中南半岛、中国海南岛和雷州半岛以及菲律宾群岛。由于赤道两侧的热带辐合带随季节南北移动,北半球冬季,亚洲大陆高压强大,热带辐合带南移至赤道低压带以南,此时南亚和东南亚则全在东北信风吹拂之下,形成干季。北半球夏季,印度低压低深,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北伸,热带辐合带移至赤道低压带以北,摄引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转变为西南季风,经过印度洋面,吹进本区,形成雨季。在雨季来临之前有个短暂的热季(3~5月)。降水丰富但变率大,年降水量为1000~1500毫米,向风山坡可达2000毫米以上,最冷月平均气温不低于15 -- 26 世界地理概览7 ~18℃,最热月为25~30℃。西南季风在中南半岛比印度半岛要早来1个月,即雨季从5月开始,4月气温最高。 印度半岛的西南季风则从6月开始,从半岛南端入境北上,7月中旬才能达到西北部,6~9月为雨季,5月气温最高。 赤道多雨气候 主要分布于马来群岛和马来半岛南部,四周暖海环抱,同时地处太平洋、印度洋之间和亚澳两大陆之间,深受亚、澳季风风向季节转变的影响,因此和同纬度的非洲和南美洲的赤道多雨气候类型相比,本区又具有海洋性和季风性的特点。气温年较差小,多在1.5℃以下,年平均温度25~27℃。受海风调剂,热而不闷。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 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 分布于图兰低地、中国西北内陆盆地和蒙古高原东南部。因深居内陆,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年较差大,降水稀少。 图兰平原北部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塔里木盆地仅5~50毫米。降水变率大,一般年变率在40%以上,且降水常具有暴雨性质。 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 分布于温带荒漠、半荒漠区外缘向湿润气候过渡地带,包括中亚北部、中国西北荒漠边缘、黄河中游地区以及内蒙古和蒙古大部。 西接欧洲温带草原带,东界大兴安岭和太行山,年降水量250~500毫米,多数集中于夏季,如乌兰巴托平均年降水量193毫米,84%集中于夏季3个月。气温的季节变化明显,夏热冬寒的程度仅次于同纬度的干旱气候。 亚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分布于伊朗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因沿海有高山屏峙,受不到海 -- 27 8世界地理概览 风调剂,气候干燥。 冬季温度5~10℃,夏季气温在南部低地可达30~32℃,具有由温带干旱气候到热带干旱气候的过渡性质。 又因本区接近地中海气候区,冬季受气旋活动影响,有一定降水,如德黑兰冬春月份(11月至翌年4月)约占年降水量(207毫米)的88.4%。高原内部多为降水量不足100毫米的荒漠。 亚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型气候) 分布于西亚的地中海沿岸和伊朗高原西南缘,冬季温暖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分布于阿拉伯半岛、伊朗高原南部,并沿南缘进入印度半岛西北部,气候干热,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毫米,年变率在40%以上,日较差大,相对湿度低(10%以下) ,经常发生沙风暴。 高山气候 分布于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以及各高山地区。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随地势高低而呈垂直变化。如帕米尔高原即具有严寒的强烈大陆性高山气候,这里冬季漫长(10月至翌年4月) ,在海拔3600米左右,1月平均气温-17.8℃,7月13.9℃;由于空气稀薄,虽然太阳高照,雪线却在4500~5500米,以上为高山永久积雪带。 河网分布 亚洲河流的年径流总量为13190立方公里,占世界的33.9%,居各洲首位。 在地形结构和气候的影响下,长河众多,水系分布呈辐射状。内陆水系,包括无流区,面积广大,约占全洲总面积30%。河网疏密不均,在降水丰富的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河网最密,流量也大,如长江河口年平均流量为32200立方米秒,湄公河为14200立方米秒;A A在降水稀少的中亚和西南亚,河网稀疏,有广大的内流区和 -- 28 世界地理概览9 无流区,流量也小,如锡尔河为473立方米秒,约旦河为37A立方米秒。 A山脉或高原是许多河流的源地,又常是水系的分水岭。 以内陆荒漠为中心,由帕米尔高原、阿尔金山脉、蒙古高原东缘、阿尔泰山脉、哈萨克丘陵、图尔盖高原以及伊朗高原南缘的山脉围成广大的内陆水系。在内陆水系的外围,在朱格朱尔山脉、外兴安岭、雅布洛诺夫山脉、萨彦岭、哈萨克丘陵等以西和以北属北冰洋流域,在大兴安岭、横断山脉以东为太平洋流域;喜马拉雅山脉、兴都库什山脉、托罗斯山脉以南为印度洋流域;还有少数短河注入黑海和地中海。 太平洋流域 主要有长江、黄河、黑龙江和湄公河等,流向与构造地形方向一致,多东流入海。主要属于降雨补给的季风型河流,7~8月水量最大,水位最高,夏季径流量约占全年的40%以上,1~2月水位最低。 秦岭淮河以南,降水多,水量丰富,径流季节变化较小,流域内植被覆盖良好,河水含沙量小,冬季又不封冻,利于航运、灌溉和发电。以北则水量季节变化大,夏秋水量充足,冬春水量较小,河水含沙量大,且有或长或短的结冰期。 印度洋流域 河流主要分两种类型:一为发源于青藏高原南侧的河流,有印度河、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萨尔温江和伊洛瓦底江等,为热带季风型河流,如恒河水量大部由夏季季风雨补给,最高水位在6~9月。 一为发源于安纳托利亚高原和亚美尼亚高原的河流,如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属于融雪水和雨水补给的河流,春季水位最高,夏季水位最低。 -- 29 01世界地理概览 北冰洋流域 主要有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河水补给主要靠冰雪融水,春夏冰雪融化之际,水量非常丰富。 因处高纬,结冰期长(东西伯利亚可长达6~9个月) ,又因北流入海,各河上游先解冻,春季带有冰块的流水,常导致中、下游的冰上泛滥,形成广大沼泽地带。 内陆流域 较大河流有阿姆河、锡尔河、伊犁河和塔里木河等,大部分发源于中亚高山,冰雪融水为主要水源。短小的内陆河由于蒸发和灌溉,常在中途没于沙漠,如哈萨克斯坦的楚河。沙漠边缘的内陆河水量很小,多为间歇河,只在春秋降雨时形成水流。在沙漠广布的内陆干旱地区,全年蒸发量大于降水量5~20倍,形成广大的无流区。 湖泊的分布 亚洲湖泊可分为5个湖群。 北亚湖群 多冰蚀湖(如泰梅尔湖)和热融湖(如勒拿-维柳伊低地湖泊)。 由断层作用形成的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湖泊(深1620米)和亚欧大陆最大的淡水湖(面积31500平方公里) ,有色楞格河等流入和安加拉河流出,是一个外泄湖;8月表层水温最高(9~10℃) ,冬季有3~4个月的结冰期;未受第四纪冰川覆盖,保留有第三纪的淡水动物,湖中生物界具有多样性、特殊性和古老性。 中亚湖群 多大型的海迹湖(如里海、咸海)和构造湖(如库苏古尔湖、乌布苏湖)。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面积36.8万平方公里,湖水补给70%来自伏尔加河。北部湖水较浅、较淡,有淡水鱼类;东部盐分很高,沿岸有大量石膏和食盐沉淀,有导源于北冰洋的海豹、鲑鱼等,也有地中海型的生物,如大叶藻类、银汗鱼等;伏尔加河三角洲沿岸, -- 30 世界地理概览11 盛产海豹、鲟鱼和鲑鱼。 青藏高原湖群 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湖群,如喀顺湖,湖面海拔5556米,为世界最高湖泊。 强烈的构造运动和冰川作用是湖泊生成的主要原因,多数湖泊分布在构造洼地中,与构造线一致;也有一些湖泊是冰蚀湖或冰碛湖。地处高寒地带,湖水补给多来自高山冰川和冰雪融水。 湖水不能外泄,属咸水湖。 长江中、下游湖群 多属河迹湖,是在构造断裂沉陷的基础上由河流积水而成。河水是湖水的主要来源,一般在夏季河流涨水时,湖泊水位抬高,冬季水位下降。因与河流相通,湖水能够外泄,多为淡水湖,具有调节江河水量、发展航运、灌溉以及水产养殖的有利条件。 西亚湖群 主要是构造湖。位于死海地沟中的死海,面积1049平方公里,虽北有约旦河、东南有哈萨河注入,但因蒸发量大,水面不断缩小,湖水含盐量高达300左右,比一B般海水高6倍以上,成为世界著名的“大盐库”。 植被和动物 亚洲植被带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从寒带苔原、亚寒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风林和热带雨林。由于各带因内部大陆性气候强、山地高原盆地多、围绕大陆的水体不对称等非纬向地带性因素的影响,而呈现为局部的地带性植被。亚洲也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大陆型动物区,动物的种类、数量都很多,许多种动物的分布范围也很广。动物界与北美洲和非洲之间有密切联系,如亚洲和北美洲具有同一的苔原动物种属(驯鹿、北极狐、北极熊、海豹等)和亚寒带针叶林动物种属 -- 31 21世界地理概览 (麋、獾、貂、熊、狼、松鼠等)。在红海形成以前,亚非连成一体,便于动物往来,两洲有共同的动物,如狮、豹、象、犀、猴等。亚澳之间动物联系极少,在苏拉威西岛和龙目岛以西为亚洲型动物,在新几内亚岛和澳大利亚为澳洲型动物。 而苏拉威西岛和小巽他群岛的动物,具有两洲间的过渡型。 西南亚大区 紧邻欧非,北回归线横贯南部,副热带高压带笼罩本区大部,周围多为干旱地区,干旱性和大陆性是本区自然界的总特征。由于地理位置、地形、风向和降水的差异,还可划分为6个副区:伊朗高原区、阿拉伯半岛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区、地中海东岸区、小亚细亚高原和亚美尼亚火山高原区及高加索山地区。 中亚大区 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又多为山脉围绕的高原、盆地与低地,很难受到海洋气流的影响,因而具有大陆性很强的干旱、半干旱气候。水系主要为内陆流域,多著名的内陆湖泊。自然景观主要为温带草原、半荒漠和荒漠,高山带具有高山气候和垂直景观带结构。从亚洲整体来看,中亚既具有介于北亚与南亚之间的纬度带的意义,又具有介于东亚与西欧之间的海陆相关位置的意义。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的气候对本区自然景观的形成起主导作用。根据中亚的地区差异,还可划分出帕米尔高原区、哈萨克丘陵和图兰平原区、蒙古高原区以及中国西北地区等副区。 发展简史 亚洲历史悠久,文化光辉灿烂。黄河流域(中国) 、印度 -- 32 世界地理概览31 河流域(巴基斯坦、印度)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古巴比伦,今伊拉克境内)是世界著名的人类文明发源地。 中世纪亚洲的文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世界上长期居领先地位,有许多科学发明创造,在农业、手工业、水利工程、医学、数学、天文学等科学技术,以及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在世界上都产生了巨大而广泛的影响,对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从16世纪起,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开始侵略扩张,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帝俄等先后从海上、陆上侵入亚洲,在沿海建立据点,掠夺金、银、宝石、丝绸和香料(胡椒、肉桂、豆蔻)等。 18世纪后半期起,西方殖民主义者加紧对亚洲侵略,逐步向内陆扩张,进行残酷的殖民战争和经济掠夺,强占土地,奴役人民,并在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强迫种植热带经济作物,如甘蔗、橡胶、咖啡、椰子、茶、棉花等。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完成之后,他们进一步把亚洲变成发展工业的原料供应地和工业品的倾销市场。 为了掠夺资源,先后在中国、印度和东南亚各国开矿山、修铁路、建港口,并在西亚地区大肆勘探石油,占据油田,开采原油。 18~19世纪,帝俄继续向中亚、西伯利亚、远东地区扩张领土,侵略中国和朝鲜。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之后,随着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向外扩张侵略,先后侵占了朝鲜和中国等大片领土。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亚洲除日本发展为军事帝国主义外,其余的国家大都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被直接占领成为殖民地的面积占全洲的23。 还有些国家名存实亡。 殖民统A治长达二三百年,严重地阻碍了亚洲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致 -- 33 41世界地理概览 使许多国家和地区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的状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绝大多数国家先后获得了政治独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等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到1995年亚洲共有48个政治单位,其中独立国家47个,还有1个东帝汶尚未独立。除日本外,都是发展中国家。 居  民 人口 亚洲人口约30亿(不包括俄罗斯,包括土耳其欧洲部分) ,为世界人口最多的洲。在古代和中世纪,亚洲人口比世界其他各洲人口总和还要大1倍。近几个世纪,由于西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掠夺和封建关系的束缚,经济发展迟缓,人口死亡率高,人口增长速度慢,1850~1900年间只增1.4亿,1900~1945年增加不到4亿,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下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国家的独立,民族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和医疗条件的初步改善,死亡率显著降低,出生率仍保持较高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1950~1980年的30年间,人口增长了12亿,年平均增长率20,高于世界平均增长率。以西亚为最高,一般都超过B30。近年中国、印度和东南亚一些国家,正在推行计划生B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已初见成效。 世界上有9个拥有1亿人口以上的国家,6个在亚洲,依次为: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日本和巴基斯坦。亚洲平均人口密度仅略低于欧洲,其中新加坡(4061 -- 34 世界地理概览51 人) 、孟加拉国(870人) 、巴林(596人) 、马尔代夫(530人) 、日本(314人)等国居世界人口高密度国家的前列。亚洲有两个人口高密度区,一是东部和东南部,主要包括中国的东南半壁(特别是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珠江三角洲和四川盆地) ,朝鲜南部海岸,日本中央横贯带(东京到福冈联线)两侧地区(特别是京滨、阪神和名古屋三大城市圈) ,中南半岛的红河、湄公河、湄南河三角洲地带,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马来半岛的西海岸和新加坡等。这里是世界人口最稠密地区之一,一般每平方公里人口都在300人以上。二是南亚次大陆,包括印度、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以及巴基斯坦的东半部和尼泊尔的南部。 平均每平方公里超过200人,其间恒河和印度河中下游平原高达400人。 北纬60°以北的原始林区、冻土地带、内陆高原和高山以及沙漠地区,地域广阔,人烟稀少,如蒙古每平方公里平均只有1人,阿拉伯半岛的沙特阿拉伯、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也门等也只有3~4人,是世界人口稀疏地区之一。 亚洲绝大多数国家是人口年轻型国家。儿童少年人口比重大,其中东南部、西部和南部各国高达42~43%。劳动适龄人口比重略低于欧洲。老年人口比重相当于欧洲的12至A13。 西亚产油国是世界老龄人口比重最小的地区,主要是由A于高出生率和大量青壮年外来移民造成的。如科威特和伊拉克65岁以上的老人只占2%,沙特阿拉伯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也只有3%。日本已出现人口老龄化问题。 亚洲人口的职业构成也在变化中,第一产业人口比重下降,但仍居优势。其中以南亚和东南亚国家为最高,如尼泊 -- 35 61世界地理概览 尔、老挝超过90%,孟加拉国、柬埔寨在80%以上,印度为72.1%,大部分国家为70%左右。西亚地区略低。新加坡与科威特属于特殊类型,第一产业人口不足2%,日本为10.4%。第二产业人口比重明显上升,目前除日本、新加坡和西亚部分国家外,一般只占10%左右。 第三产业人口多在20%左右,但新加坡与日本都占60%以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城市化的进展,亚洲城市人口有一定增长。 1994年有城市人口约7亿,约占世界总城市人口的40%。就城乡人口构成来看,亚洲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的28%,低于世界平均值,仅高于非洲,尚属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地区。但地区差异很大,大致西部高于南部和东部,如西部的科威特占88%,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占72%,伊拉克占68%;而南部的尼泊尔、不丹只有4%,泰国,老挝也只占10%稍强,印度占23.3%。只有新加坡是个城市国家,日本的城市人口也高占76.2%。 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百万人口大城市的数目正在增加,1994年有60多个,其中上海、北京、天津、香港、东京、汉城、加尔各答、孟买、曼谷、雅加达、德黑兰、卡拉奇等都是超过500万人口的大城市。 种族和民族 亚洲的种族、民族构成非常复杂,其中尤以南亚为甚。蒙古人种(黄种人)是亚洲主体种族,约占全洲人口60%以上;其次为欧罗巴人种(白种人) ,约占全洲人口13以上;还有少数澳大利亚人种(棕色人)和人种的混A合类型。 蒙古人种分南北两支,北支主要分布在东亚地区,包括中国、蒙古、朝鲜、日本和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中亚和远东 -- 36 世界地理概览71 地区,中南半岛的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新加坡,以及南亚的尼泊尔、锡金、不丹和西亚的土耳其等国。 南支分布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和东帝汶等国家和地区,南支又称马来人种,体型较小、肤色较深。有人认为它是蒙古人种和澳大利亚人种的过渡性种族。欧罗巴人种的南支集中分布在南亚次大陆和西亚地区,包括孟加拉国、印度北半部、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国,以及除土耳其以外的西亚地区。肤色比欧洲白种人略深。菲律宾的尼格利陀人,印度东南沿海和斯里兰卡的达罗毗荼人等都属于澳大利亚人种。 亚洲历史悠久,不同族群间很早就有混合交融,黄白人种的混合类型遍布中亚和南西伯利亚地区。 亚洲大小民族、种族共有1000个左右,约占世界民族、种族总数的一半。其中有几亿人口的汉族,也有人数不到1000人的民族或部族,如印度安达曼群岛上的明科皮人,印度尼西亚的托亚拉人等。 宗教 亚洲是世界性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发源地。 佛教是最古老的宗教之一,早在公元前6~前5世纪,起源于印度和尼泊尔毗邻处。主要传播在中南半岛各国和斯里兰卡。其中,泰国把佛教奉为国教。 伊斯兰教起源于沙特阿拉伯的西部,麦加、麦地那和耶路撒冷都是伊斯兰教的圣地。阿拉伯人多信奉伊斯兰教,西亚与北非同为主要分布区。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中亚,以及南亚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等国居民也多信奉伊斯兰教。在亚洲有信徒约4亿人,教徒通称穆斯林。 -- 37 81世界地理概览 基督教起源于巴勒斯坦,伯利恒和耶路撒冷是基督教圣地。黎巴嫩与塞浦路斯部分居民信奉东正教,菲律宾是东方信奉天主教的国家。还有印度广为流传的印度教。犹太教在以色列占统治地位。日本普遍信奉佛教和神道教。 经济地理 亚洲除日本外,过去长期遭受殖民统治,经济不发达,工业基础一般较薄弱。大多数国家独立以来民族经济都有一定的发展,特别是6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的工业产值和对外贸易额成倍增长。国民生产总值逐年上升。单一的经济结构正在逐步改变,部分国家发展粮食生产,争取自给,效果显著。 亚洲有许多农业、矿业和工业产品在世界经济中占重要地位。目前有如天然橡胶、茶、黄麻、马尼拉麻、水稻、生丝、胡椒、金鸡纳霜、柚木等十几种农产品各占世界总产量的80%以上;花生、粟等各占一半以上;棉花、甘蔗、烟草、水产品等也都占13左右。亚洲矿产资源丰富,石油蕴藏量A为500多亿吨,约占世界总蕴量的60%。 原油产量10亿吨左右,约占世界总产量的30%。年产锡矿砂14.6万吨,占世界的63.4%。此外,铁、铜、镍、铝土、铅锌等矿石产量都占有一定地位。 亚洲的棉纱和棉织品约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钢、生铁、汽车、船舶、水泥、化肥的产量都占14至13。 A A经济(除日本、新加坡、韩国外)仍以农业、采矿业和加工工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 农业 在亚洲多数国家的国民经济中仍占首位,农产品 -- 38 世界地理概览91 在出口值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在长期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形成5个农业地域类型:水田集约化农业 是亚洲典型的代表性农业类型,亦称亚洲农业类型。亚洲季风气候区,高温多雨,水热同季,水田率高,是世界主要水稻生产地带,年产水稻谷约4亿吨,占世界水稻产量的90%以上。水稻种植历史悠久,中国是水稻种植的源地。中国、日本、朝鲜的深耕细作,单位面积投入劳动量多,施肥量高,每公顷产量为4~7吨。东南亚和南亚以单季稻为主,一般每公顷产量2吨左右。亚洲是世界水稻的主要出口区,年输出量约占世界总出口量的60%以上。泰国、巴基斯坦、缅甸、印度、中国和日本是主要出口国,大多输往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韩国、俄罗斯、伊拉克和马来西亚等地。水稻主要分布在平原,中国的长江流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和中南半岛的红河、湄公河、湄南河、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地带,以及爪哇岛、恒河中下游和印度河三角洲等地是世界重要的水稻生产区,其中中南半岛的三角洲地带基本上是单一水稻种植区和出口区。 旱田农业 该农业区降水量在300~1000毫米之间,雨量变率大,有良好灌溉系统的地区能旱涝保收。多为分散个体经营、集约化的自给农业。单产低于水稻。以粮食作物为主,有小麦、大豆、高粱、玉米、粟;经济作物有棉花、花生等。同时饲养马、牛、羊、猪等。以中国华北、东北地区和印度的德干高原、恒河中下游以及日本的北海道为代表区域。 游牧半游牧农业 是蒙古和中国的内蒙古、西北地区以 -- 39 02世界地理概览 及西亚的干燥半干燥草原区的农业地域类型。 多逐水草而居,放牧牛、绵羊、山羊和骆驼。以自给为主,商品率低。在绿洲地带,发展灌溉农业,以种植麦类和杂粮为主。 种植园农业 是近代出现的一种农业地域类型。多为西方殖民者入侵后,资本主义经营的大农园,生产技术水平较高,还有一些当地居民或华侨经营的小种植园。种植供出口的热带经济作物,有橡胶、油棕、椰子、甘蔗和茶等。主要分布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和斯里兰卡等国。 迁移农业 是一种原始的农业经营方式,放火烧荒,然后耕种,不施肥、不灌溉,两三年内土地肥力耗尽,易地再耕。这种耕作制度对自然资源破坏大,主要分布在苏门答腊和中南半岛北部山区,以生产杂粮为主。 工业 绝大多数国家工业基础薄弱,工业产值一般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0%,以采矿业和农产品加工的轻纺工业为主。重工业正在发展。各国各地区工业发展水平和部门、地域结构差异显著,并各具特点。 东亚1949年后,中国工业发展迅速,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充分发挥上海经济区、东北、华北等工业区的基地作用,并在西北、西南、华中资源丰富的内陆建立起重、轻工业区。上海浦东和深圳等经济特区正在蓬勃发展。日本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世界经济大国之一。 形成以重、化学工业为中心的工业体系。 工业集中分布在以京滨、阪神、名古屋为中心的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 朝鲜立足本国原料燃料,发展了重、轻工业,主要集中在大同江下游和东北部沿海地区。韩国经济发展迅速,京仁、釜山工业区已成为主要的经济重心。蒙古工业以畜产品加工为主,多集中在首都乌兰巴 -- 40 世界地理概览12 托。 东南亚60年代以来,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工业发展迅速(包括利用外资,发展进口原料加工工业)。新加坡并充分利用地理位置的优势,发展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东南亚原油生产有较大发展,已成为印度尼西亚和文莱的主要经济支柱。在苏门答腊和爪哇岛建立了新的炼油中心。还建有许多出口加工区。 南亚 印度工业较发达。以孟买为中心形成了纺织工业区;加尔各答的黄麻工业居世界之冠;东北部的达摩达尔河流域,在丰富的煤、水力资源和附近铁矿的基础上,建立起钢铁工业基地。南部班加罗尔为新兴的机械工业中心。 西亚 除阿富汗、黎巴嫩和土耳其外,多数国家均以生产原油和炼油为主。原油生产在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国民收入中占绝对优势(占90~99%)。在世界能源中也有极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对西欧、北美和日本的经济发展影响很大。西亚被誉为“世界石油宝库”。大油田、油港和炼油厂主要集中在波斯湾沿岸地区。 交通运输业 亚洲铁路总长19万多公里,公路长400多万公里,内河通航里程24万公里。中国东半壁、日本、爪哇岛、斯里兰卡西部、印度中部、土耳其西部交通发达,以铁路、公路运输为主。 广大内陆地区和沙漠地区以畜力为主。 东南部沿海海上运输发达,有上海、横滨、神户、香港、新加坡、曼谷和孟买等国际性港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空运发展迅速。 (刘德生 孟春舫) -- 41 22世界地理概览 喜马拉雅山脉(Himalaya Mountains) 世界最年轻、最高大的山系。位于青藏高原南缘,分布在中国西藏、印度、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尼泊尔、锡金和不丹境内。西起克什米尔印度河转折处,东至雅鲁藏布江转折处,略呈向南凸出的弧形,全长约2500公里,宽约150~400公里,面积约594400平方公里。 海拔超过7000米的高峰有50多座,中、尼边界上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米,为全球第一高峰。 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是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的结果。山脉自北向南可分4条平行的山带:①北部带为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势平缓开阔,与青藏高原相连,雪线约在5300米。②中部带为高喜马拉雅,平均海拔6000~7000米。全球19座海拔超过8000米的高峰,本带独占16座。高喜马拉雅由于降水丰富,南坡雪线可达4900米,雪岭横空,现代山地冰川发育。喜马拉雅山地冰川总数约15000条,冰川覆盖面积33200平方公里,其中根戈德里冰川长32公里,面积300平方公里,是喜马拉雅山脉最大的冰川。高喜马拉雅的山地冰川是许多河流的发源地和补给者,山地河流切割成许多幽深的峡谷,如南加帕尔巴特峰附近的印度河大拐弯处,谷底与山峰的高差达5180米。 ③南部带为低喜马拉雅,海拔3000~4000米,宽约80公里。 在高喜马拉雅和低喜马拉雅之间有一条中央断裂带,两侧断距可达10公里以上。 ④在低喜马拉 -- 42 世界地理概览32 雅带以南为西瓦利克山脉,属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低山、丘陵地带,海拔1000米左右,宽10~50公里。在低喜马拉雅和西瓦利克山脉之间有许多平底谷地,其中以印度北方邦的台拉登最著名。 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中低纬度,北倚青藏高原,南接印度河-恒河大平原,地势高耸,具有独特的山地气候特征,不仅山脉的南侧与北侧、东段与西段的气候不同,而且垂直变化明显。 在8000米高处气温比海面约低40℃,喜马拉雅山脉的年平均气温约-20℃。最大降水高度在海拔1000~2500米,如大吉岭海拔2265米,年降水量为3210毫米。季风对山地气候有一定的影响,冬季来自青藏高原的寒风,加上西风急流的扰动,经常形成寒冷多强风的恶劣天气。夏季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又给山脉的向风侧带来大量降水,使山脉南侧多雨。如西姆拉海拔2205米,年降水量1550毫米;而北侧的斯卡杜海拔2288米,年降水量仅160毫米。 山脉东段比西段位置偏南,这里西南季风6月初开始,约比西段早1个月,因此东段比西段更为温暖湿润,如西段的穆索里海拔2115米,年降水量2225毫米,少于东段的大吉岭。 但冬季受西风急流的影响,西段降水又较东段为多,如穆索里1月降水量为75毫米,大吉岭尚不到25毫米;相反,大吉岭6月为600毫米,穆索里尚不到200毫米。 喜马拉雅山脉具有典型的垂直自然带结构,如喜马拉雅山脉南侧尼泊尔中部,即可分以下几个垂直带:①600(500) ~1000米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优势树种为柳安。 带内农业不发达,仅狭窄河谷内有水稻田。 ②1000(800) ~1200 -- 43 42世界地理概览 米为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优势树种为栲树。此带已耕垦,天然林所留无几,栽培植物有香蕉、木瓜、杧果等。③1200(1300)~2000米为山地暖温带常绿阔叶林带,主要树种有楠、樟、蒙自桤木、毛杨梅、尖叶柃木、冬青、白蜡树等。 本带夏季热而多雨,冬季温暖干燥,多辟为水田。 ④2000~2500米为山地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优势树种为高山栎,其分布范围可高至3800米,常呈纯林分布。 ⑤2500~3200米为山地冷温带针叶林带,优势树种为云杉属,槭树经常混生其中,在向阳处还生长小竹子。本带植被保存完好,几乎没有种植业。⑥3200~4000米为亚高山亚寒带冷杉白桦林带,本带上缘为狭窄的纯糙皮桦林,形成森林上限。耕种上限在3600米,可种植荞麦。 ⑦4000~5250米为高山灌丛与高山草甸带,本带下部(3900~4200米)以具有丰富的杜鹃和翠柏灌丛为特征,向上主要为多年生草本植被。连续的植物群丛止于4500~4600米,再上植物生长稀疏。 ⑧5200~5500米为高山寒冻垫状植被带和高山寒冻冰碛地衣带。 ⑨5500米左右为雪线,以上为高山冰雪带。至于山脉北侧的高原因气候寒冷干燥,主要为高山草甸,仅东部4100米以下的河谷有森林分布。 喜马拉雅山脉矿藏丰富,已知有铁、铜、铅、锌、沙金、煤、云母、石膏、硫磺和蓝宝石等。森林覆盖面积至少占山地的13。还有广阔的草场和可耕地。森林中有黑熊、云豹、A长尾猴等。海拔较高地区可见到雪豹、棕熊和牦牛,山麓地带有象、犀、麝、克什米尔牡鹿和孔雀。许多山口成为南北往来的要道,如科达里山口是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通中国拉 -- 44 世界地理概览52 萨的要道。喜马拉雅山脉景色壮丽,自然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很大。 (刘德生) 珠穆朗玛峰(Qomolangma Feng) 喜马拉雅山脉主峰,世界第一高峰。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与尼泊尔王国交界处的喜马拉雅山脉中段,海拔8848.13米,有地球“第三极”之称。它与洛子峰、马卡鲁峰、卓奥友峰及邻近许多7000米以上的高峰组成世界上最雄伟的高山区。 “珠穆朗玛”系佛经中女神名的藏语音译,尼泊尔称萨加玛塔。 珠穆朗玛峰大致东西走向,北坡与青藏高原相连,地势比较和缓,南坡和东坡受冰川侵蚀及河流切割,高差很大,在约53公里的水平距离内,相对高差达6000米以上。峰体宽大,具有西北、东北和东南3个走向的刃脊,是一座巨型金字塔状的大角峰。 珠穆朗玛峰主要由变质岩系构成。由于印度板块和亚洲板块以每年5.08厘米的速度互相挤压,致使喜马拉雅山脉仍在不断上升中,珠穆朗玛峰每年也增高约1.27厘米。 珠穆朗玛峰地处低纬高寒环境,现代冰川发育,有大小冰川600多条,冰川覆盖面积1600平方公里。长度在10公里以上的冰川有18条,其中最大的绒布冰川长约22公里,面积约87平方公里。 冰川以大型山谷冰川为主,在冰川作用的长期影响下,角峰、刃脊和冰斗等冰蚀地貌十分发育,珠穆 -- 45 62世界地理概览 朗玛峰就是一个相对高度达3000米的大角峰。 峰顶明显,但不尖锐。北坡平均坡度为45°,冰雪不断下滑,形成20多条雪崩槽。 南坡平均坡度为50°~55°,上部冰雪停积较少,均以雪崩、冰崩的形式补给冰川,有大小雪崩槽15条以上。东坡6500~6900米之间的坡度为20°~25°,这里基岩大量出露;6900米以上平均坡度为40°左右,全为冰雪覆盖。 珠穆朗玛峰地区气温低,降水量少,属于高寒半干旱地区,基本上全年均属冬季,以北坡的零站(海拔4300米)为例,年平均气温0.7℃,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1.3℃,最暖月(7月)平均气温10.9℃,年降水量230毫米左右。 北坡海拔5000~6500米之间的气温递减率约为0.7℃100A米。 降水最大高度在海拔7000米附近。 南坡最大降水带约在海拔2300米,如樟木的年降水量达2820毫米。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垂直自然带结构比较完整。 珠穆朗玛峰以世界第一高峰的雄姿以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吸引着各国的登山队和科学工作者前来攀登和探索。 每年的季风交换时期(5月中旬至6月初和9月末至10月中旬)是适于登山的时期。 (刘德生) 兴都库什山脉(Hendu Kosh Mountains) 亚洲中部高大山脉之一。大部分在阿富汗境内。由数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组成,东起帕米尔高原南缘,向西南经巴基斯坦延伸至阿富汗的赫拉特市附近。长约1200多公 -- 46 世界地理概览72 里,宽约50~350公里。 平均海拔4000~5000米。 山势雄伟,有“阿富汗的脊梁”之称。最高峰蒂里奇米尔峰,海拔7690米(在巴基斯坦境内)。 兴都库什山脉东部高大雄伟,平均海拔超过5500米。 雪线在4500~5000米之间,发育着巨大的现代山地冰川。 不少山峰超过6000米,山隘海拔3500~5500米。 西部逐渐降低,至白山(帕鲁帕米苏斯山脉)西部降低到800米。 气候具有垂直分布的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在海拔1750米的喀布尔区,7月平均气温24℃,但在4000米高处则为10℃,4000米以上温度更低。 冬季不结冰的日数也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如海拔2500~4000米的地区是100天,4000米以上只有50天或者更少。 山地的高度尤其是坡向的不同,对于降水量有显著的影响。山脉北坡和西北坡处于西来气流的迎风侧,年降水量为400~800毫米,南坡和西南坡则为300毫米,东部山间谷地只有50毫米。 但山脉东南坡因受夏季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达1000毫米,属于半湿润的亚热带气候。 冬季山中还时有暴风雨。 在海拔2500~3000米的地带,特别是山间凹地,积雪很厚,积雪期可长达6~9个月。高山带极为寒冷,现代冰川发育,夏季冰川融化和春季积雪消融,都为发源于此的河流提供丰富的水源,并形成春夏洪水。 兴都库什山脉是印度河与阿姆河的分水岭,也是一条重要的气候和景观界线。因受山脉的阻挡,印度洋暖湿气流不能北上,两侧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和植被类型。在比较湿润的东南坡,山麓长有灌丛的干旱落叶林;海拔2500米为常绿橡 -- 47 82世界地理概览 树林;3000米左右为针叶林(喜马拉雅松、柏、银松、云杉、雪松等) ,林下灌木有山楂、山踯躅和金银花;3700米左右是亚高山草甸,并长有匍匐桧、杜鹃等;4000~4500米为高山草甸;再上即为永久积雪冰川带。在山谷肥沃的斜坡上生长着杏、桃、葡萄、苹果、梨、柿子、柠檬、橘子等果树,海拔660米的贾拉勒阿巴德即以果园闻名。山脉的北坡由于受不到夏季季风的影响,山麓带主要生长的是蒿草草原,有的地方生长黄连木;山腰带为山地灌木草原;再上则为稀疏的寒漠植被。山脉中多野羊、熊、雪豹和山火鸡。矿藏蕴藏量丰富,有金、铜、铅、石油等。 山地不少山口,如陶拉山口(4500米) 、哈瓦克山口(3500米)和西巴尔山口(2987米)等都是重要的交通隘道。居民主要分布在少数河谷内,夏季在接近雪线的高山牧场放牧羊群,春、秋季节畜群移到山脚放牧。但因积雪冰川融化,有时暴发山洪,形成泥石流灾害。冬季气候严寒,常有暴风雪,山路和山口常被雪封住。 (刘德生) 高加索山脉(Caucasus Mountains) 位于黑海和里海之间。 全长1200多公里,主轴分水岭为南欧和西亚的分界线。 高加索山脉雄伟高峻,北起俄罗斯的库马-马内奇低地,南至与伊朗、土耳其接壤的国界,西濒黑海和亚速海,东临 -- 48 世界地理概览92 里海。 高加索山脉自北往南分成几列平行的地形单元。库马-马内奇低地是出露海面的平原,与大高加索山脉之间自西向东依次分布着库班-亚速海低地、斯塔夫罗波尔高地和里海沿岸低地大高加索山脉为高加索地区的主轴,全长1200多公里,自西北向东南横亘中部,是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线。 山脉北侧称前高加索或北高加索,属温带;山脉南侧称外高加索或南高加索,为亚热带。山脉西坡受海洋气旋影响,潮湿多雨;山脉东坡受大陆气团控制,干旱少雨。 山脉又分东、中、西3段。东、西两段山势较低,一般海拔在4000米以下,山体宽度200公里左右;中段窄而高峻,许多山峰海拔5000米以上,主峰厄尔布鲁士山海拔5642米。 大高加索山脉自然景观的垂直变化十分明显。 海拔2000米为农作物耕种线,2000~2800米为针叶林和高山草甸,2800~3500米为雪线。 大高加索山脉以南为小高加索山脉,其间有黑海沿岸的科尔希达低地及面向里海的库拉-阿拉克斯低地和连科兰低地。小高加索山脉以南为亚美尼亚高原。 山脉地处温带和亚热带过渡区域,气候地区差异明显。 北高加索属温带大陆性气候,1月平均气温-4~-6℃,7月23~25℃,年降水量200~600毫米。外高加索为亚热带气候,其中西部科尔希达低地为亚热带湿润气候,1月平均气温4.5~6℃,7月23~24℃,年降水量1200~1800毫米,有的迎风坡达2300~4000毫米;东部库拉-阿拉克斯低地为亚热带干旱气候,1月平均气温1~3℃,7月25~29℃,年降水量200~400毫米。 -- 49 03世界地理概览 山脉矿产资源丰富,尤以油气和金属矿储量较大。巴库油田、斯塔夫罗波尔天然气田、恰图拉锰矿和亚美尼亚铜矿最为著名。 (陈 才) 哈萨克丘陵(Kazakhskiy Melkosopochnik) 位于亚洲中西部,西西伯利亚平原和图兰低地之间。丘陵东西长约1200公里,南北宽约400~900公里,面积50余万平方公里。经过长期外力作用侵蚀后,海拔高度约300~500米,东部最高的阿克索兰山海拔1566米。地下蕴藏着丰富煤、铝土、铬矿等。深处亚欧大陆内陆,具大陆性气候特点。 1月平均气温-11~-18℃之间,7月平均气温20~25℃,气温年变幅大;降水集中夏季,年降水量约300毫米。 作物生长期150~190天。 北部是肥沃的草原黑钙土,南部为半荒漠盐碱地。适宜棉花、烟草、甜菜、马铃薯等农作物生长,也是放养牛羊好牧场。 (段绍伯) 帕米尔高原(Pamir) 位于中亚东南部,地跨塔吉克斯坦、中国和阿富汗,是地球上两条巨大山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带和帕米尔-楚科奇山带)的山结,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和兴都库 -- 50 世界地理概览13 什山交汇于此。 “帕米尔”系塔吉克语,“世界屋脊”之意。 高原海拔4000~7700米,拥有许多高峰,如中国境内的公格尔山(7719米)和慕士塔格山(7546米) ,塔吉克斯坦境内的共产主义峰(7495米)和列宁峰(7134米)。 高山峻岭交错,由于经受最大最快的隆起,常有强烈地震发生,由地震引起的山崩有对形成新的湖泊,如塌陷的萨烈兹湖就是1911年的大山崩形成的。 在萨烈兹湖西北,南北走向的科学院山是东西帕米尔的分界。东帕米尔的地形按绝对高度(5000~6000米)属于高山,但山脉的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1000~1500米,山体浑圆,山脉被宽浅的河谷分割,在海拔4000~5000米高处有冰碛平原和荒漠平原。 西帕米尔主要是强烈切割的高山地形,山脉的相对高度为2000~3500米,河谷窄而深,山脊高出谷底达3000~4000米,具有永久积雪和冰川的阿尔卑斯型山脉与深邃的峡谷交错分布,各种冰川地形广泛发育。 帕米尔高原是现代冰川作用的一个强大中心,这里有1000多条山地冰川,覆盖面积近1万平方公里。雪线高度在西帕米尔为4000~4400米,东部可达5000~5500米。科学院山脉的费德钦科冰川,长77公里,面积907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山地冰川之一。山地冰川使一些荒漠河流得到水源。喀拉湖位于帕米尔北部,湖面海拔3954米,是世界高湖和内陆盐湖之一。 属严寒的强烈大陆性高山气候,特别是东帕米尔的大陆性更为显著,这里冬季漫长(10月至翌年4月) ,在海拔3600米左右,1月平均气温—17.8℃,绝对最低气温-50℃,布 -- 51 23世界地理概览 仑戈尔1953年曾低达-53.3℃,7月平均气温13.9℃,最高不超过20℃,背阴处气温明显低于向阳处,且分布有永冻的盐化土。东帕米尔因有高山阻挡西来的湿润气流,年降水量仅75~100毫米,在喀拉湖盆地更少至30毫米。 西帕米尔多东西向并行山脉,山高谷深,气候的垂直变化很大。来自大西洋的湿润气团遇到山脉的阻挡,沿坡上升而冷却,在2000~3000米以上的地带,凝成浓雾,并有大量降水,高山的迎风坡年降水量可达1000毫米,而谷地仅100~200毫米。 在海拔2100米处1月平均气温-7.4℃,7月平均气温22.5℃。 自然景观具有垂直地带性差异和东西差异,主要由于高原地形的垂直差异和东西地形差异以及降水量从西向东显著减少而形成的。高原的基带属于荒漠带,地表主要是裸露的石质荒漠和冰碛物。 西帕米尔由于相对高差大和降水较多,植被较东帕米尔发育,垂直自然带结构也很明显,高原下部和山谷中是以蒿类和盐木为主的荒漠群落;3200~3600米为多刺垫状植物群落(如多刺紫云英) ;3600~3800米为棱狐茅、针茅草原地带;3800~4300米发育着高山寒漠植物;以上为高山永久积雪带,沿西帕米尔的河谷,还生长有柳、杨、桦和沙棘属蔷薇属组成的灌丛,有灌溉条件的地方,还可栽培葡萄、苹果和杏树。东帕米尔则主要是高山寒漠景观,没有乔木植被,仅在谷底、盆地及干燥的山坡生长着优若属的矮小灌木、刺雪属和棘豆属的一些垫状植物,在较湿润的谷底生长有苔草和蒿草。矿藏有钼、钨、稀有金属、水晶和云母矿等。内陆湖和稀疏的小块草场,适于繁殖耐寒的牦牛,半 -- 52 世界地理概览33 灌木的优若可用为燃料,这里有地势最高的牧场、农田和居民点,并有公路与邻近地区相通。帕米尔是中国传统称为葱岭的一部分,著名的丝绸之路通过这里。帕米尔地区人口约9.8万,90%以上是塔吉克人,住在西部,讲伊朗语,为什叶派穆斯林;东部主要是吉尔吉斯人,讲土耳其语,为逊尼派穆斯林。居民主要从事农牧业,有小水电站和采矿场。 (刘德生) 伊朗高原(IranianPlateau) 位于亚洲西部,介于亚美尼亚高原和帕米尔高原之间,是一个被边缘山脉围绕的山间高原。 东西长约2500公里,南北宽约1500公里。面积达26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900~1500米。南部边缘山地西起伊朗西南的札格罗斯山脉,往东经阿富汗至巴基斯坦的吉尔特尔山脉和苏莱曼山脉,吉尔特尔山脉和苏莱曼山脉大致呈南北走向,一般海拔3000米,是伊朗高原和印度河平原间的天然分界线。北部边缘山地主要有厄尔布尔士山脉、科坡特山、帕鲁帕米苏斯山脉、兴都库什山,一般海拔3300米,兴都库什山的最高峰蒂里奇米尔峰海拔7640米,是伊朗高原最高峰。高原地势起伏和缓,北有卡维尔盐漠,东南是卢特荒漠,大部分(约155万平方公里)分布在伊朗境内。高原内陆属亚热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凉爽湿润,夏季炎热干燥,1月平均气温约5~8℃,7月平均气温约30~32℃,年平均降水量250~400毫米,多降于冬春 -- 53 43世界地理概览 季。 内陆多草原、荒漠群落,边缘山地多雨雪,有茂密栎、槭、山毛榉、榆、梣、胡桃木等分布。还有土拨鼠、野猪、瞪羚、豹、狐等野生动物。适宜小麦、大麦、玉米、棉花、糖甜菜、甘蔗、烟草、柑桔、甘薯等生长,在一般山麓的春夏季,可利用坎儿井引融冰化雪水发展灌溉农业。山地和半荒漠带的天然牧场可饲养绵羊、山羊、马等。 地下矿物资源以石油、天然气为主。 (段绍伯) 亚美尼亚高原(ArmenianHighland) 亚洲西部的火山熔岩高原。横跨土耳其、伊朗、亚美尼亚、格鲁吉亚、阿塞拜疆等地。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高原以最高峰大阿勒火山(海拔5165米)为中心,由四条山岭汇合而成,又称亚美尼亚山汇。高原海拔大部分为3000~4000米,地势高峻,多高山深谷。由于岩浆活动剧烈,区内多温泉、间歇泉和地震。大陆性气候特征显著,冬季寒冷,大部分地区1月份平均气温在0℃以下,夏季干旱炎热,7月份平均气温25℃左右。年降水量200~600毫米,多集中在冬季。 发源于高原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以共同河口注入波斯湾,水源多由春季融雪和高原春季降雪补给。高原南部由火山熔岩堵塞河谷形成的凡湖,为咸水湖,面积3760平方公里,湖面海拔1600多米,为世界高湖之一。 (褚劲风) -- 54 世界地理概览53 蒙古高原(Mongolian Plateau) 位于亚洲东部内陆,西起阿尔泰山,东迄大兴安岭,北接萨彦岭,南抵马鬃山、阴山。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蒙古高原地势西高东低,西部有西北东南走向的唐努乌拉山、阿尔泰山等;中部是杭爱山,山间有乌布苏湖、哈尔乌斯湖、哈尔湖和库苏古尔湖等;北部是东西分布的肯特山;东部是大兴安岭、苏克斜鲁山;东南和南部是较低的戈壁沙漠。 高原平均海拔1500多米。 蒙古高原地处内陆,四周有高山环绕,属温带干燥大陆性气候。 冬季受蒙古高气压笼罩,是亚洲极地大陆气团的发源地,全年盛行西北风、西风,具冬寒夏凉、干燥少雨等特色。 一般年平均降水量约200~300毫米,山地(约460毫米)多于平地(约100毫米) ,戈壁沙漠少于5毫米。蒙古高原多数湖泊集中在西北部,主要有西北部的乌布苏湖面积3368平方公里,北部的库苏古尔湖面积约2590平方公里。 主要河流是北部的色楞格河在汇纳由杭爱山流来的鄂尔浑河后北入贝加尔湖,东部有克鲁伦河流经呼伦湖、额尔古纳河、黑龙江注入鄂霍次克海。蒙古高原具有森林、草原和荒漠景观。北部山区有落叶松、雪松、白桦、云杉、山杨等密布,内陆森林草原和草原有普尔热瓦尔斯基野马、野骆驼、瞪羚、雪豹、猞猁、土拨鼠、松鼠、狐等动物。 地下蕴藏着丰富煤、铁、铜、钼和萤石等矿物资源。 (段绍伯) -- 55 63世界地理概览 中西伯利亚高原(Central Siberian Plateau) 位于亚洲北部的叶尼塞河和勒拿河之间,北邻北西伯利亚低地,南抵地势高耸的阿尔泰山西北端和萨彦岭。面积约150万平方公里。 属河川深切,地面崎岖不平高原,平均海拔高度在500~700米间。 东北部有范围广大永冻土层分布,东南边境的贝加尔湖是世界最深(1620米)和蓄水量最多(2.3万立方公里) 淡水湖。 属极端大陆性气候,比西西伯利亚平原气温更低,降水量减少。 1月平均气温-30~-50℃,全年约有150天以上日平均气温低于0℃;7月平均气温16~18℃。高原南部年降水量500~600毫米,夏季多雨;北冰洋沿岸年降水量约100~250毫米。由云杉、冷杉、西伯利亚落叶松和兴安岭落叶松等所组成的泰加密林分布范围很广,林中多松鼠、黑貂、狐多毛皮兽出没。自50年代开始开发安加拉—叶尼塞河水力资源后,已建成乌斯季伊利姆斯克(432万千瓦) 、布拉茨克(450万千瓦)和克拉斯诺亚尔斯克(609.6万千瓦)等巨大水电站,为炼铝等冶金工业提供了廉价电力。 (段绍伯) 安纳托利亚高原(Anatolian Plateau) 位于亚洲西部小亚细亚半岛上,亦称小亚细亚高原。高 -- 56 世界地理概览73 原分布在东西走向的托罗斯山脉和庞廷山脉之间,往东则联接海拔约3000米以上的亚美尼亚高原。 安纳托利亚高原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约600公里,面积50余万平方公里。 南部的托罗斯山海拔多在2000米以上,主要由石灰岩组成,多洞穴、地下河,已成为高原内陆与沿海的交通障碍。地中海沿岸有安塔利亚平原和塞伊汉河三角洲。北部的庞廷山脉西部是克尔奥卢山,东部是东黑海山脉(Dogu Karadeniz Daglari) ,其最高峰卡奇卡尔山海拔3937米。有克孜勒河(Kizil Irmak) 、耶希尔河(Yesil Irmak) 等深切庞廷山脉,北入黑海,沿海有狭长平原。高原内部海拔约1300米,从西往东地势逐渐升高,间有一些陷落盆地和小火山锥,图兹湖是面积达3200平方公里的咸水湖。 高原内属干燥少雨的大陆性气候,1月平均气温约0℃,7月平均气温15~20℃。年降水量约300毫米。多草原和天然牧场分布。主要农作物是谷物、蔬菜、葡萄、烟草、棉花、油菜籽等。高原南部沿海为地中海式气候,1月平均气温9℃,七月平均气温29℃。 年平均降水量约500毫米,多灌丛与常绿树,北部黑海沿岸年降水量可达1900毫米以上,森林密布。 (段绍伯) 德干高原(Deccan Plateau) 为印度半岛的主体,北起恒河平原南缘,南至半岛南端,西高止山构成高原西部边缘,南北延伸1500公里,海拔约 -- 57 83世界地理概览 1000~1500米,东高止山构成高原东部边缘,海拔约500~600米。 高原受长期侵蚀,多呈现为桌状山或平顶山,海拔多在300~800米之间,地势从西南向东北倾斜。 高原西北部有面积广大的熔岩,约占高原面积的13,熔岩平均厚度约500A米,最厚可达1800米。高原东北部和南部地势和缓,古老地层出露较多,富含煤、铁、锰、铬、云母、金、铝土矿等。属热带季风气候,冬夏季风交替,每年分干湿两季,每年11月至翌年4月为干季,盛行东北季风,伴随干燥天气;6月至9月为湿季,盛行西南季风,伴随潮湿多雨天气,全年80%以上的降水集中在此季节;湿季之前、每年的3~5月为热季,其中5月最热。 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为1000~2000毫米,高原内部地区年降水量为500~1000毫米,多为灌木和草原植被。区内河流多发源于西高止山,东流注入孟加拉湾,流程一般较短,多依靠雨季降水,河流水位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主要有默哈讷迪河、戈达瓦里河、克里希纳河等;另有讷尔默达河发源于东部高原,注入阿拉伯湾。 (褚劲风) 西西伯利亚平原(West Siberian Plain) 位于亚洲西北部,乌拉尔山脉和叶尼塞河之间。东西宽约1900公里,北濒喀拉海、南邻哈萨克丘陵;南北长达2300公里。面积约260万平方公里,为世界最大平原之一。平原北低南高,一般海拔50~150米。东南边缘有地势高耸的阿尔泰山。平原内主要河流为鄂毕河,向北注入喀拉海。属大 -- 58 世界地理概览93 陆性气候,1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下,7月平均气温约22℃。年平均降水量约500毫米,主要降于夏天,阿尔泰山迎风西坡年平均降水量约800~1000毫米。 主要植物有云杉、落叶松、冷杉、西伯利亚红松等。 北部苔原带居民以捕鱼、饲养驯鹿和狩猎为主。南部森林和草原带多毛皮兽和石油、天然气、煤、铁等矿物资源。农业以种植小麦和发展乳肉用畜牧业为主。 20世纪50年代,在库兹巴斯发展采煤、冶金和机械等工业;60年代开发了俄罗斯最大的秋明油田,新西伯利亚已成为有色金属、钢铁、机械、精密仪表、机床工业中心。 (段绍伯) 图兰平原(Turanskaya Nizmennost‘) 又称图兰低地。 位于中亚西部,跨哈萨克、乌兹别克、土库曼等地。面积150万平方公里。大部分地区地势低平,海拔100~300米,有的地区地面低于海平面,里海东岸的卡拉吉耶洼地,低于海平面132米,为本区最低点。风成地貌占优势,卡拉库姆沙漠和克齐尔库沙漠占平原面积近一半。区内的阿姆河、锡尔河,流入咸海,属内流河。水源多由积雪和冰川融水供给,阿姆河是中亚水量最大的河流,与里海之间凿有土库曼大运河。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气温变化极端,年较差和日较差很大,1月均温为-15℃至-10℃,7月均温为25℃至30℃。 降水稀少,年降水量100~200毫米。 (褚劲风) -- 59 04世界地理概览 叶尼塞河(Yenisey) 亚洲北部河流、俄罗斯大河之一。由源出东萨彦岭和唐努乌拉山的大、小叶尼塞河汇合而成,沿中西伯利亚高原西侧曲折北流,注入北冰洋喀拉海的叶尼塞湾。汇合点(克孜勒附近)以下长3487公里(从小叶尼塞河河源算起,长4102公里;以大叶尼塞河源计,长4092公里)。流域面积258万平方公里。河口处年平均流量1.98万立方米秒,是俄罗斯A水量最大的河流。水系明显不对称,右岸支流水量为左岸的5~6倍。 自米努辛斯克凹地出口以上为上游,长474公里。 从河源起自东向西流经草原盆地,至克姆契克河口以下,转向北流,横切西萨彦岭,谷窄、河深、流急、多险滩、跌水。在峡口处的迈纳附近建有萨彦-舒申斯克水电站。米努辛斯克凹地出口以下,至安加拉河入口处为中游,长876公里。左岸支流阿巴坎河注入后,河谷展宽至5公里,河床宽500米以上。在与东萨彦岭相交的季夫诺戈尔斯克附近筑有水电站大坝,形成长达386公里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水库。出水库后,河床宽达800米,但多水底垅岗,急流、跌水,难以通航。从安加拉河(长1779公里)汇流处起至河口为下游,长2137公里。在叶尼塞斯克以下,又接纳石泉通古斯卡河、下通古斯卡河及库列伊卡河等支流,水量大增,河床展宽,河谷扩展。从河口港以下为叶尼塞河三角洲,河口总宽度达80公里。 -- 60 世界地理概览14 河水补给以冰雪融水为主,次为夏秋降雨。支流安加拉河源出贝加尔湖,对干流有调节作用。 春汛长,夏有洪水,水量季节性变化大,河口处流量由冬季的2500立方米秒骤增A至夏季的132000立方米秒。 因上、下游冻结和解冻期不同,A春季常有冰块浮流,阻塞河道,造成中游水位上涨,超过洪水位;秋季多流冰,个别地段出现巨大冰坝。全河封冻期始于10~11月中旬,翌年4~6月解冻。通航期约3~5个月。 流域内森林、煤炭、铁、铜、有色金属以及水产资源丰富。 水力资源尤为突出。下游有水温较高的淡水入海,降低了周围海面的含冰率,利于近海航行。海轮自河口可上溯700公里到伊加尔卡。 自河口至萨彦诺戈尔斯克的3013公里可定期通航,夏季旅游航线还可抵迪克森。 上游部分河段也可通航。 主要河港有阿巴坎、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叶尼塞斯克、伊加尔卡、杜金卡等。 (袁树人) 鄂毕河(Ob‘) 亚洲北部的重要国际河流。由源出阿尔泰山的比亚河和卡通河汇成。自南西伯利亚山地曲折向西北流,纵贯西西伯利亚平原,注入北冰洋喀拉海的鄂毕湾。汇合点以下河长3650公里;以卡通河为源,长4338公里;以最大支流、源于中国境内的额尔齐斯河河源起算,流经哈萨克斯坦进入俄罗斯,全长5410公里,流域面积299万平方公里;连同鄂毕湾 -- 61 24世界地理概览 为6370公里,流域面积达347.9万平方公里。 托木河口以上为上游,流经山地、丘陵区域,部分属森林草原带。有较宽的河谷和河漫滩,左岸陡,右岸缓,巴尔瑙尔附近谷宽达5~10公里,卡缅以下变窄为1.5~2公里。 至新西伯利亚以南,河上筑有新西伯利亚水库(鄂毕海)。上游水深约2~6米,浅水处仅0.6米。托木河口至额尔齐斯河口为中游,接纳丘雷姆河后,水量大增,河谷展宽至30~50公里,河漫滩宽阔,河网稠密,河水深4~8米。其他大支流:右岸有克季河、特姆河、瓦赫河等;左岸有瓦休甘河、大尤甘河等。 额尔齐斯河口至鄂毕湾为下游。 河床宽3~4公里,临近河口处达10公里。水深一般在10米以上,河口处深达40余米。河谷宽达40~50公里,且不对称,左岸低缓,右岸陡峻。下游主要支流:右岸有纳济姆河、波卢伊河等;左岸有谢夫河、北索西瓦河、休奇亚河等。 河流注入鄂毕湾前,形成三角洲,面积达4000多平方公里。 河水补给主要靠春季融雪水,次为夏季融冰和降雨。春、夏季洪水期提供全年绝大部分径流。 各游段的春汛时间不同,夏季洪水期也不一致,排水不畅,两岸沼泽、湿地遍布,生长有泰加林和莎草。封冻期从上游的150天到下游的220天。 河口处年平均流量1.27万立方米秒,最大流量4.28万立方米秒,最小1.650立A A方米秒。每年排入海水量400立方公里。流域内石油、天然A气、煤、铁、有色金属、森林等资源丰富。潜在水能达2.5亿千瓦。已建成的水电站有新西伯利亚(鄂毕河上) 、布赫塔尔明斯克和乌斯季-卡缅诺戈尔斯克(额尔齐斯河上)。 随着额尔齐斯-卡拉干达运河的修筑,鄂毕河及其支流又向哈萨 -- 62 世界地理概览34 克斯坦、中亚地区提供了大量的城市供水和农田灌溉用水,年调出水量2.5立方公里。 盛产鱼类,下游及鄂毕湾有鱼50多种,其中一半有经济价值。鄂毕河为西西伯利地区主要运输干线,从汇合点起到河口可全线通航,每年通航期上游190天,下游150天。干、支流主要河港有巴尔瑙尔、新西伯利亚、托木斯克、下瓦尔托夫斯克、苏尔古特、萨列哈尔德、拉贝特南吉、巴甫洛达尔、鄂木斯克、托博尔斯克和秋明等。 (袁树人) 湄 公 河(Mekong River) 东南亚重要国际河流。源自中国境内澜沧江,流入中南半岛始称湄公河。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注入南海,大致由西北流向东南。 长2668公里,其中约1200公里为国界河,包括中缅、缅老、老泰各段界河,以老泰界河最长,约1000公里;流域面积63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4633亿立方米,居东南亚各河首位。 上游段,从中、缅、老边界到万象,长1053公里,流经掸邦高原及其边缘高地,大部分海拔200~1500米,地形起伏较大,沿途受山脉阻挡,河道几经弯曲,河谷宽窄反复交替,河床坡降较陡,多浅滩和急流。左岸较大支流有南塔河、南乌江与南康河。 中游段,万象到巴色,长724公里,嵌切在呵叻高原与富良山脉(长山山脉)的山脚丘陵之间。流经大部分地面海 -- 63 44世界地理概览 拔100~200米。万象与沙湾拿吉之间河谷宽广,坡降和缓,水流平静。 沙湾拿吉以下,低丘束缚河道,多岩礁和浅滩,河床坡降较陡,有全河最大的锦马叻长滩,有急流15处,总长近100公里。左岸支流在老挝境内有南俄河、南屯河、邦非河、色邦亨河;右岸支流有泰国呵叻盆地的蒙河(湄公河的最大支流)。 下游段,巴色到金边,长559公里,流经平坦而略为起伏的准平原,海拔不到100米,河身宽阔,多网状汊流。但部分河段多险滩急流,老挝南端边境的孔瀑布,宽达10公里,高20多米,是全河最大的险水。桔井以下,河道展宽加深,有无数沙洲、蛇形河曲与成串小湖沼。 磅湛以下为古三角洲,海拔不到10米。 较大支流左岸有桑河,右岸有洞里萨河通洞里萨湖。 三角洲河段,金边以下到河口,长332公里。湄公河在金边城东接纳洞里萨河后,分成前江与后江。前后江进入越南,陆续分成6支,最后由9个河口入海,故三角洲上的湄公河越南称为九龙江。三角洲面积4.4万平方公里,地势坦荡,海拔平均不到2米,大潮时海水可以上溯100公里,水网稠密,天然溪流与人工渠道纵横交错。 河水主要来自降雨和融雪,河流一半以上的径流量为中南半岛流域的降水,澜沧江的雪山融水提供河流径流量的1A6左右。 5月份雨季开始,水位上升,9~10月为汛位高峰,最大洪峰流量曾达75700立方米秒;1~2月枯水期,最小径流A量1250立方米秒。 桔井以上河道深切,河岸高出水面2~30A米,洪水期少泛滥。泛滥地区主要在三角洲,从磅湛到芹苴, -- 64 世界地理概览54 包括洞里萨湖周围,洪泛面积约有400万公顷,受洞里萨湖调节,减轻了泛滥程度。湄公河汛水经洞里萨河倒灌入湖,7~9月份平均每天入湖3亿多立方米,增加湖水量约14倍;湖面扩大3倍,达到100万公顷,自古以来称为“淡水洋”。 金边以下,湄公河汛水溢出两岸,分别漫入同塔梅平原和泰国湾。 航运不发达。河床坡降较陡,中下游多急流与瀑布,上下游航运不能直通,在孔瀑布附近实行水陆联运。中游通小轮,金边以下前江终年可通海轮。洞里萨湖曾是世界上淡水渔产最丰富的水域之一,由于泥沙淤积,水体缩减,已不利于鱼群繁殖。湄公河富水力资源,干支流的峡谷地形有利于拦河筑坝,水能蕴藏量干流达1000多万千瓦。 (徐成龙) 萨尔温江(Salween River) 亚洲大陆南部河流,发源于青藏高原那曲(黑河)以北的唐古拉山脉南麓,在中国境内称怒江,谷深流急,支流稀少。流入缅甸境内,始称萨尔温江,两侧支流渐多,如左岸有南定江、南卡江注入,右岸有南邦河、南滕河注入。其中南定河谷和南卡河谷自古为中缅间陆路交通孔道。萨尔温江南流至毛淡棉附近。分流两支注入安达曼海的马达班湾,两支流之间,挟有比卢岛。怒江-萨尔温江全长3200公里,流域面积32.5万平方公里,萨尔温江除毛淡棉附近数十公里 -- 65 64世界地理概览 为流经冲积平原外,大部分皆穿经古老高地,河床呈峡谷状态,谷深多达1000米左右,使许多支流多以瀑布或急流注入干流。流域属热带季风型气候,降水集中6~10月,降雨是河水补给的主要来源,因此雨季河水猛涨,流量最大。河口年平均流量可达8000立方米秒。因大部河道穿经纵谷,两A侧山地多逼近河岸,且多急流险滩,故不适于通航,主要用于浮运柚木,仅干流下游160公里左右可以通航,江口南北两条支流,容易淤塞,毛淡棉海港须常疏浚,才能通航。下游冲积平原盛产稻米。 (刘德生) 印 度 河(Indus River) 亚洲南部大河之一。 长2900公里,流域面积117万平方公里。发源于中国西藏高原的冈底斯山冈仁波齐峰北坡,称狮泉河,向西北经克什米尔奔流于高山深谷之间,绕过南伽峰之北,切穿喜马拉雅山西缘,南折流入巴基斯坦。有些地段陡岸高达1200~1500米,其中在南伽峰(8126米)附近的印度河大转弯处,峡谷深达5180米。 沿岸支流较大的有来自喀喇昆仑山脉的什约克河和来自兴都库什山脉的吉尔吉特河、喀布尔河等,水流多系冰川融雪补给。印度河流至加拉巴格附近横切盐岭后,进入旁遮普平原(以下为中游) ,先后汇入杰赫勒姆、杰纳布、拉维、比亚斯和萨特莱杰等河。旁遮普梵文意即为“五河之地”。自米滕果德以南为下游。受苏莱曼山脉和沙漠夹峙无大支流接纳,到特达附近河流汊道注 -- 66 世界地理概览74 入阿拉伯海。 海得拉巴以下为印度河三角洲,面积约8000平方公里,是巴基斯坦的重要农业区。 印度河入海年平均流量6640立方米秒。水源主要来自A季风降水和北部高山冰雪融化。因而有2次汛期,3~5月为春汛,7~8月为伏汛,洪水期(夏季)流量是枯水期(冬季) 10~16倍。枯水期,下游成为断断续续的长形池塘,由一些浅沟相连接;春季至初夏水位上升,开始缓慢,3月底后上涨迅速;雨季(6~9月)出现高水位,河面宽度有些地方达数公里,有时引起严重水灾,此后水位急剧下落,至10月初落势减缓。下游流势缓慢,泥沙淤积,河床高于地面,常致洪泛和河流改道。从旁遮普南部罗赫里—苏库尔石灰岩山岭以南至入海一段,几千年来曾多次改道。 一般向西移动,在上信德,河道西移达20~30公里,三角洲部分尤甚。 印度河流经次大陆最干旱的地带,降水稀少,蒸发量大,其干支流所提供的灌溉水源,对农业十分重要。沿河已兴建起一些大型综合效益的水利工程,如杰赫勒姆河的曼格拉水坝和印度河的德尔贝拉水坝以及苏库尔、戈德里等处的拦河闸等,兼灌溉、发电、渔业之利。航运不便,仅能通行小型船只。 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文明发祥地之一。 早在公元前3000年前,这里就出现较发达的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进入青铜时代早于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 (叶光庭) -- 67 84世界地理概览 布拉马普特拉河(Brahmaputra River) 亚洲南部河流。 上中游在中国西藏境内称雅鲁藏布江,雅鲁藏布原意为“大河” ;下游流经印度和孟加拉国境称布拉马普特拉河,布拉马普特拉原意是“造物主梵天之子”。河流源于喜马拉雅山北麓海拔5300多米的杰马央宗冰川,流经中国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之间的深大断裂谷带;从西往东流,河谷海拔3000余米,有拉喀藏布、年楚河和拉萨河等支流汇入,到喜马拉雅山东端的喃迦巴瓦峰(海拔7756米)附近,则往南大转弯,形成长650公里,深2303米的大峡谷,谷底与两岸高山相对高差5000余米。 水流湍急,最大流速为16米秒,A水力资源特别丰富。到印度东北阿萨密邦萨地亚附近,汇纳迪邦河、卢希特河两支流后,称布拉马普特拉河。往西南流入阿萨密平原,两岸有沼泽丛林、柚木、柳安林和竹林。再南流进入地势低平的孟加拉国境内,水流缓慢,河道分汊为二:一为已淤塞缩小的布拉马普特拉河(在1787年前原为主航道) ,另一条称贾木纳河。 两汊流均往南汇入恒河主要汊流博多河,进孟加拉湾。布拉马普特拉河全长约2900公里,流域面积93.5万平方公里。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三角洲面积达6.5万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三角洲之一。布拉马普特拉河下游河床坡度小,水网稠密,雨季(7~9月)常洪水泛滥成灾。但下游气候湿热,适宜水稻、黄麻、甘蔗、茶和热带水果生长。 (段绍伯) -- 68 世界地理概览94 恒  河(Ganges River) 亚洲南部著名的大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南坡,有些支流最上源在中国境内,流经印度、孟加拉国注入孟加拉湾,全长约2580公里。流域面积90.5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 恒河有两个较大的源头,即阿勒格嫩达河和帕吉勒提河。 两河上游急流汹涌,奔腾于喜马拉雅山间,地势由3150米急降至300米,水流湍急,最小流量为200立方米秒,季风期A流量最大时,接近此数的30倍。 两河于代沃布勒亚格附近汇合后始称恒河。穿过西瓦利克山脉后,在赫尔德瓦尔附近进入平原,逐渐向东南弯曲,流至安拉阿巴德,地势再降至120米,与它最大的支流亚穆纳河汇合,水量大增,河面变宽,河身弯曲,地势平坦,坡度每公里仅9.3厘米。安拉阿巴德以上为上游。 安拉阿巴德至西孟加拉邦段为中游,以下为下游。 中游的重要支流有卡克拉、根德格、戈西(左岸)和宋河(右岸) ,这些支流常常改道。戈西河尤甚,近200年间河床迁移达120公里。 恒河在瓜伦多卡德附近与布拉马普特拉河会合后,形成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恒河三角洲,面积56980平方公里,地势低平,海拔仅10米,河网密布,土壤肥沃,农业发达,是南亚次大陆水稻、小麦、玉米、黄麻、甘蔗等的重要种植区。 布拉马普特拉河长约2900公里,水量充沛,河道亦极不稳定, -- 69 05世界地理概览 上游即位于中国境内的雅鲁藏布江。恒河河口部分是大片红树林和沼泽地,称“松达班” ,梵文意为“芳林”。 恒河上游水源主要来自3~5月喜马拉雅山的冰雪融水,在平原则来自6~9月的季风雨。 水量1年中有显著变化;冬季为枯水期,4月底5月初开始上涨。 8~9月间升至最高峰,水位平均高约10米,大洪水时可达15米以上。与布拉马普特拉河一起,河口流量平均为3~3.8万立方米秒,平均年A输沙量达15亿吨。由于雨量大,流量大,泥沙淤积,河床日高,常泛滥成灾。 恒河航运一度曾很兴盛,自19世纪修筑铁路后已渐趋衰落。恒河水系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目前已在干流及一些大支流上兴建综合利用水利工程,其中赫尔德瓦尔的上恒河渠、纳罗拉的下恒河渠和北方邦的萨尔达渠等,均兼有发电和灌溉之利。 印度教徒视恒河为圣河,认为以恒河圣水沐浴可以净罪。 在赫尔德瓦尔、安拉阿巴德和瓦拉纳西等沿河圣城,每年都举行盛大的沐浴节。 (叶光庭) 幼发拉底河(Euphrates River) 亚洲西部的河流。源于土耳其的埃尔祖鲁姆以北山地的卡拉苏河(又名西幼发拉底河) ,往西折向东南与发源于大阿勒山西流的穆拉特河(亦名东幼发拉底河)相会于凯班拦河坝以北后,始称幼发拉底河。河流向南流经叙利亚东北沙漠 -- 70 世界地理概览15 区,转向东南接纳贝利赫河、哈尔布河等支流,至伊拉克库尔纳附近与底格里斯河汇合后,称阿拉伯河。 全长2750公里,流域面积67.3万平方公里,是西亚最长河流。水源主要依靠上游冬雨和高山积雪融水,每年4、5月份涨水。由希特到库尔纳一段流经平原地区,水流缓慢,多沼泽与湖泊,泥沙淤积成肥沃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夏季炎热、干燥,日照强烈,适宜水稻、小麦、大麦、小米和海枣等农作物生长。自古以来是古巴比伦、亚述和迦勒底灿烂文明的摇篮,有尼尼微(Nine-veh) 、卡拉(Calah) 、泰西封(Ctesiphon)等废墟遗址。 (段绍伯) 底格里斯河(Tigris River) 亚洲西部的河流。发源于亚美尼亚高原,与幼发拉底河平行往东南流,经土耳其东南迪亚巴克尔,在伊拉克库尔纳附近与幼发拉底河汇合后,称阿拉伯河。 干流全长1950公里,流域面积37.3万平方公里。水源以冬季雨、雪水为主要补给,春季高山融雪涨水,夏秋水枯,但巴格达以下多沼泽与湖泊。河流含沙量较多,中下游是冲积形成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灌溉渠纵横,适宜水稻、小麦、大麦、小米等农作物生长。 阿拉伯河流入波斯湾,长约200公里,河口宽约800米,上半段在伊拉克境内,下半段为伊拉克、伊朗国界河,水深8~15米。 目前的河口三角洲正以每年约20米的速度向波斯 -- 71 25世界地理概览 湾浅水海域伸涨。波斯湾海轮可上溯通霍拉姆沙赫尔,小轮船可通航至巴格达。 (段绍伯) 乌拉尔河(Ural) 亚、欧两洲的界河。 发源于俄罗斯的乌拉尔山脉东南部,流经哈萨克斯坦,在古里耶夫注入里海,属内陆河。 全长2428公里,流域面积23.1万平方公里。初沿南乌拉尔山地东麓南流,支流较多,水流急湍;从奥尔斯克以下折向西流,进入平原,有最大支流萨克马拉河汇入;乌拉尔斯克以下又折向南流,因流经干旱地区,无支流注入;卡尔梅科沃以下流经滨里海低地,河口附近形成三角洲。上游流经松林和森林草原带,河水主要靠乌拉尔山脉的融雪水补给。从奥尔斯克至乌拉尔斯克的中游地带,年降水量小于300~400毫米,属于森林草原和草原之间的过渡带。下游流经半荒漠和荒漠地区,年降水量小于200毫米。全河春季为洪水期,11月至翌年4月为结冰期。下游奥伦堡附近年均流量104立方米秒。 A已开凿引伏尔加河水的运河,发展灌溉农业和牧场;在上游的马格尼托戈尔斯克市南面,还建有大坝、水库和水电站。 从河口到乌拉尔斯克可以通航。河口三角洲一带草甸-沼泽植被繁茂,水草亦丰富。 (刘德生) -- 72 世界地理概览35 苏伊士运河(Qanat as Suways) 重要的国际通航运河,亚、非两洲的分界线。在埃及东北部,贯通苏伊士地峡,连接地中海与红海、沟通大西洋与印度洋的最便捷航道。扼欧、亚、非三洲交通要冲,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战略价值。 运河利用苏伊士地峡上分布的曼宰莱湖、提姆萨赫湖、大苦湖、小苦湖等有利地形修成。北起地中海岸的塞得港,南至苏伊士湾的陶菲克港,长161公里,连同南、北口航道在内,总长173公里。运河原宽60米,底宽22米,深8米,可通行吃水7.5米的船只。以后又不断拓宽挖深,20世纪60年代,可通行最大吃水11.6米、满载6.5万吨或空载15万吨的船舶。苏伊士运河的通航,大大缩短了欧、美、印度洋沿岸和太平洋西岸各国间的航程。 例如与绕道好望角相比,伦敦到科威特缩短8880公里,纽约到科威特缩短6475公里。 节约时间,减少运费,而且通过运河的航线大多途经内海,远比经风险闻名的好望角航线安全,故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运量最大、运输最繁忙的运河。 早在公元前17~前16世纪,就开凿了从地中海经尼罗河下游通红海的“法老运河”。 前6世纪,波斯王大流士又加以重修。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英、法等国急于开辟东方航路,展开了激烈争夺。 公元19世纪中叶,在查明地中海和红海水位基本相同以后,具体制定了修建运河的方案。法国人李赛普取得了修建和经营运河的特许 -- 73 45世界地理概览 权。 1859年4月25日,苏伊士运河开凿工程在塞得港破土动工,经过10年多时间,开挖土石方7500万方,耗资1600万英镑,牺牲民工12万人,于1869年8月竣工,11月17日通航。 运河通航后,长期为法、英殖民主义者控制。法国掌握着苏伊士运河公司的大权,享有运河带来的各种经济政治利益,埃及仅能取得该公司纯利的15%。 英国于1875年购买了苏伊士运河公司44%的股票。 1882年出兵占领运河区和整个埃及,取代了法国的地位。经埃及人民长期斗争,于1956年7月26日正式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成立了埃及苏伊士运河管理局,结束了英、法霸占运河达87年之久的历史。 同年,埃及击败了英、法纠合以色列的武装侵略,捍卫了运河主权。 1967年6月以色列占领西奈半岛,埃及关闭了运河。 1973年10月,埃及收复西奈部分领土。 1975年6月运河重新开放。 运河重新开放后,为适应世界船舶大型化的需要,埃及政府拟订了庞大的运河扩建计划。包括拓宽、加深航道,扩建和新建运河沿岸港口,用新技术装备运河设施,改善运河区交通与淡水供应,提高运河的通过能力。 1980年完成第一期扩建工程。 运河总长已达195公里。 宽达300米,水深19.5米,可通过满载15万吨和空载37万吨的船舶。 1985年运河第二期扩建工程完工后,可通过吃水20.4米、载重25万吨级的超级油轮或空载45万吨级的巨轮。 运河沿线主要港口在20世纪60~70年代已设置了让船站,以增加相反航向的船舶通过能力。 1980年3月,开放了北段26公里长的塞得港分航道,再加上其他4条旁道,已有13的航道可以双向航A -- 74 世界地理概览55 行。同年9月,启用了电子计算机领航设备替代过去的领航员。 使运河运输能力提高50%,通过的时间从15小时缩短至10小时。 此外,1980年10月建成了苏伊士城以北17公里处的哈姆迪河底隧道,总长5.9公里(河下部分1.64公里) ,直径10.4米,有宽7.5米的水泥路面,可并行两辆载重汽车,并有人行道,下面敷设有输水管和高压电缆,是联结西奈半岛的重要通道。 每年通过运河船达2.1万多艘,南北运输的货流很不平衡,约80%的货物是由南往北运输,而且绝大部分是石油及其制品。 (张同铸) 里  海(Caspian Sea) 世界最大的湖泊、咸水湖。由于面积大,湖水盐度较高,多狂风巨浪,且有典型的海洋生物等特征,故一般称其为海或湖海。位于欧亚两洲交界处,西、北、东三岸属阿塞拜疆,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南岸属伊朗。 南北长约1200公里,平均宽320公里。 湖岸线长约7000公里。有曼格什拉克、哈萨克、土库曼、克拉斯诺沃茨克等海湾,大部水深不足100米,北部浅,中、南部较深,最深达1025米,约有岛屿50个(面积约350平方公里)。有伏尔加河、乌拉尔河、库拉河、捷列克河等130多条河流注入。 冬季北部水温0℃以下,南部达12℃,北部浅水区每年 -- 75 65世界地理概览 冰期2~3个月。 夏季水温26℃左右。 由于蒸发强烈,加之伏尔加河等沿岸地区农田灌溉和工业用水激增,淡水补给量减少,致使水位下降,湖面缩减。 1980年湖面低于洋面28.5米,水域面积也由1929年的42.2万平方公里减至1980年的36.8万平方公里,湖水平均盐度11~13。中部卡拉博加兹戈尔湾盐度高达32。在北部浅水区,因有伏尔加河等带来大量淡水,湖水较淡,伏尔加河口附近的盐度为1。 北部海域鱼类资源较丰富。 主要捕捞鲟、鲑、鲱、鳊、鲈、鱥、鲤等。由于水位下降,工业废水和石油开采的污染以及伏尔加河等沿河的水利工程设施切断了鱼类的回游路线,使鱼类资源受到严重危害,渔获量明显下降。里海地区石油资源丰富,卡拉博加兹戈尔湾是大型芒硝产地。东岸哈萨克斯坦的舍甫琴柯建有海水淡化装置。 航运业较发达,通过伏尔加河及伏尔加-顿河等运河,实现了白海、波罗的海、里海、黑海、亚速海五海通航。但由于北部水浅,航运受到一定限制。主要港口有阿塞拜疆的巴库、俄罗斯的马哈奇卡拉和阿斯特拉罕、哈萨克斯坦的舍甫琴柯、土库曼斯坦的克拉斯诺沃茨克以及伊朗的恩泽利和托尔卡曼港等。在巴库和克拉斯诺沃茨克之间有火车轮渡。 (张成宣) 贝加尔湖(Baykal) 世界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位于俄罗斯东西伯利 -- 76 世界地理概览75 亚高原南部,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和伊尔库茨克州境内。由地层断裂陷落而成,湖面海拔456米,东北—西南走向,呈月牙形,长636公里,平均宽48公里,最宽79.4公里,面积3150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730米,中部最深达1620米,蓄水量达23600立方公里,均占世界地表淡水总量的15。 周A围群山环绕,有的高出湖面2100米。 湖岸线长约2200公里,有巴尔古津湾和普罗瓦尔湾等湖湾。 湖中有27个小岛,其中以奥尔洪岛为最大,面积约730平方公里。有色楞格河、巴尔古津河、上安加拉河等336条大小河流注入,集水面积55.7万平方公里,湖水大部分经叶尼塞河支流安加拉河流出。 湖盆地区为大陆性气候,巨大水体对周围湖岸地区气候有调节作用。冬季相对较温暖。夏季较凉爽。 1~2月平均气温-19℃,8月11℃。 水深250~300米以上水体温度季节变化明显,夏季湖面水温7℃,冬季0.3℃,最底层水温较稳定,为3.2~3.5℃。年降水量中,北部200~350毫米,南部500~900毫米。风大,浪高达5米,湖水涨落现象明显。 1~5月初结冰,冰厚70~115厘米。 湖水清澈,透明度40米。 湖中有植物600种,水生动物1200种,其中34为特有A种,如贝加尔海豹、鰕虎等。富鱼类,有凹目白鲑、茴鱼等。 湖岸主要城镇有斯柳江卡、贝加尔斯克、巴布什金、乌斯季巴尔古津、下安加尔斯克等。在南岸利斯特维扬卡设有湖泊研究所。 为进行生态学研究,辟有贝加尔自然保护区。 湖区为旅游和疗养胜地。 (陈才) -- 77 85世界地理概览 死  海(Dead Sea) 世界著名的大盐湖。纵列于西亚约旦和巴勒斯坦地区之间,南北狭长,约80公里,东西宽约5~16公里,面积1049平方公里。 湖面比地中海海面低392米,平均深度301米。 东岸有利桑半岛突入湖中,将死海分为南北湖盆。 北部面积780多平方公里,最大深度约400米,为世界陆地最低处。南部面积260多平方公里,平均深度只有6米。地处东非裂谷带北延部分,称死海地沟,后潴水成湖,湖面曾扩展长达300余公里的大湖。近1万年来,蒸发加强,湖面日趋缩小,气候炎热,年降水量50~60毫米。估计年蒸发量1400毫米。死海无出口,进水主要靠约旦河,平均每年注入水量5.32亿立方米,占流入死海各河流总水量23。 进水量大致与蒸发量A相等,冬季是河水汛期。 水面随之上涨,夏秋季水面最低,水位变化在60~70厘米之间。近年来约旦河水被大量用于灌溉,死海水面下降年达半米。死海是世界上盐度最高的天然水体之一。湖水表层(40米以内)盐度接近300。水温在19~37℃之间;下层盐度为332,水温稳定于22℃左右。由于湖水合盐量过大,水中除细菌外,水生植物和鱼类不能生存,沿岸树木也很少,故称“死海”。湖水盐类成分主要为氯化物(镁、钠、钙、钾等) ,储量在420亿吨以上。其中氯化镁最多(123) ,次为氯化钠(85.5) 、氯化钙(34.6) 、氯B B B化钾(10.7)以及溴化镁和石膏等。盐蕴藏量多达110亿B -- 78 世界地理概览95 吨,足供全世界50亿人口吃用2000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已开始从湖水中大规模提炼钾盐和其他矿物,60年代在南端塞杜姆建成一座化工厂,拥有100多平方公里的蒸发池,提炼石膏、食盐、光卤石等。并从光卤石中提炼钾盐。死海风光奇特,有利发展旅游。 (郑平) 阿拉伯半岛(Arabian Peninsula) 世界上最大的半岛。位于亚洲西南部,北以亚喀巴湾北端至阿拉伯河口一线为界。东北临波斯湾和阿曼湾,东南濒阿拉伯海,南临亚丁湾,西隔红海与非洲大陆相望。北回归线横贯中部,南北长约2240公里,东西宽约1200~1900公里,面积约322万平方公里。 阿拉伯半岛地形以比较单调、自西南向东北倾斜的平坦台地(阿拉伯高原)为主体。其西部和南部边缘多为高峻的断崖,山岭海拔约1200~2500米,最高峰哈杜尔舒艾卜峰海拔3760米;海岸平原狭窄,宽仅20~50公里。当地称为“蒂哈麦” ,意为“闷热的低地”。断崖内侧广大地区,由海拔1200米向东北逐渐降至500~300米。 在平坦的台地上,沙漠广布,有鲁卜哈利沙漠、代赫纳沙漠、大内夫得沙漠等。 属热带荒漠气候,全年主要被热带大陆气团控制,气候干热,大陆性强。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绝对最高气温可达50~55℃,为世界最热地区之一,最冷月平均气温多在15 -- 79 06世界地理概览 ~24℃之间;南部地区更为炎热。 如亚丁年平均气温28.9℃,7月32.2℃,1月25.5℃,超过30℃的持续高温长达4、5个月之久。降水很少,大部地区在100毫米以下,如亚丁39毫米,吉达64毫米,利雅得81毫米。 冬季受高压带控制,盛吹干燥的东北信风,夏季气压较低,西南风系来自非洲的干旱陆地,是干旱的主要原因,也门高地、南部海岸,夏季可受到印度洋气流和地形雨的影响。 降水较多,可达1000毫米,被称为“幸福的阿拉伯”。 北部,冬季因受地中海气旋的影响,年降水量也可达到200毫米。温差大、降水集中与变率大是半岛大陆性气候的明显标志,如科威特夏季常出现40~50℃的高温,而冬季有-4℃的记录,高地山岭冬季可见霜雪;吉达年雨日仅5天,24小时最大降水量曾达140毫米。 半岛绝大部分地区属无流区,河流多为干河,只在短暂期有一定水量。在地势低洼或地下水位较高的地方,可利用地下水发展灌溉农业。 自然景观大致可划为3类,即热带荒漠、热带干草原和沙漠中的绿洲。 热带荒漠面积广大,约占半岛的13,其中鲁A卜哈利沙漠位于半岛南部,东西长约1200公里,南北宽约640公里,面积65万平方公里,约占半岛总面积14。 “鲁卜A哈利”阿拉伯语意即“空旷的14” ,东部多大沙丘带,相对A高度可达300米,西部多为砾漠。热带干草原分布在半岛的四周,围绕着热带荒漠,植被具有耐旱的特性。沙漠中的绿洲分布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方,面积虽不大,但植被比较繁茂,是农牧业发达和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如利雅得等城市都是内陆的大绿洲,当地称为“树王”的椰枣树是绿洲的代 -- 80 世界地理概览16 表植物。此外,还有金合欢属的柽柳、阿拉伯胶树、阿拉伯相思树以及一些耐旱、多汁植物和半灌木等。南部有狭窄平原,沿海降水较多,热带植物繁茂,盛产摩加咖啡、树胶、椰枣、杧果、棉花和甘蔗等。 半岛矿产资源丰富,尤富集于“石油之海”的波斯湾沿岸,是世界上石油、天然气蕴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半岛上有沙特阿拉伯、也门、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科威特等国,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多信奉伊斯兰教,通用阿拉伯语。 (刘德生) 西奈半岛(Shibhjazīrat Sīnā‘) 埃及亚洲部分的领土。介于苏伊士湾、红海、亚喀巴湾和地中海之间,以苏伊士地峡与本土相连。面积60700平方公里,人口20万。 23的人口分布在北部地区,南部人烟极A少。行政上分为南方省(省会图尔)和北方省(省会阿里什)。处亚、非两洲交接地。为东西方交通要道,也是去麦加朝觐的古道。 战略地位重要。 1967年以色列侵入,占领多年,北部沿海平原沙丘广布,中部为高原,向北缓倾,平均海拔1000米,称提赫高原;南部地势高峻,有海拔2637米的埃及最高峰凯瑟琳山。 气候干热,植被稀少。 经济以游牧为主,贝都因人世代逐水草而居,放养骆驼、山羊和绵羊。 近年来,已有8万贝都因人定居。北部灌溉条件较好的沿岸地区和少数绿洲,产大麦、小麦、玉米、谷类、蓖麻、椰枣、无花果、蔬 -- 81 26世界地理概览 菜、水果和瓜类等。为发展农业,在苏伊士城北修建了艾哈迈德·哈姆迪河底隧道和伊斯梅利亚运河河底管道。引尼罗河水灌溉北部沿海广大土地。矿产资源丰富。陆上及苏伊士湾沿海石油已开采,还有天然气、铜、锰、煤等矿藏。运河东岸西起舍特、北至坎塔拉折而东北行、经阿里什通往巴勒斯坦的铁路,是境内唯一铁路。其余为公路。在图尔、阿里什和鲁德艾有机场。游览胜点有圣卡塞琳修道院等宗教圣地以及亚喀巴湾沿海、南端穆罕默德角等,哈姆迪隧道东口的舍特已成为半岛南部旅游业服务中心。 (张同铸) 小亚细亚半岛(Asia Minor Peninsula) 亚洲西部的半岛之一。北濒黑海,南邻地中海,西隔黑海海峡与欧洲大陆相望,东与亚美尼亚高原相邻。北有庞廷山脉,南是托罗斯山脉,内陆是南北高山对峙的安纳托利亚高原。属干燥少雨大陆性气候,1月平均气温约0℃,东部可低到-15℃,7月平均气温约15~20℃。 年平均降水量约300毫米,沿海是冬季温和多雨和夏季炎热干旱的地中海性气候,1月平均气温在5℃以上,7月平均气温约25℃;半岛南北沿海迎风坡年平均降水量超过1000毫米。农业以谷物、柑桔、香蕉、棉花、油菜籽、烟草、茶为主。黑海海峡是由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和达达尼尔海峡所组成,是黑海和地中海沿岸国家交通往来的孔道,战略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段绍伯) -- 82 世界地理概览36 印度半岛(Indian Peninsula) 南亚三大半岛之一。一般以阿拉瓦利岭和焦达讷格尔高原与印度河—恒河平原为北界,东邻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南北长约1700公里,东西最宽1600公里,略呈三角形。 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以德干高原为主体,高原边缘为西高止山、东高止山和温迪亚山脉,沿海有宽约10~130公里的狭长平原。半岛大致西高东低,西海岸的西高止山海拔1000~1500米,南延即尼尔吉里丘陵地,南北延伸达400余公里,西坡陡直,是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重要水系的分水岭。 东海岸的东高止山是一系列不连续的丘陵地,往南是南高止山,其最高峰阿奈穆迪峰2695米,是印度半岛最高峰。主要河流默哈讷迪河、戈达瓦里河、克里希讷河皆从西往东流。 形成一系列河口三角洲,使东部沿海平原面积大于西部沿海。 另有讷尔默达河发源于东部高原,注入阿拉伯湾。属热带季风气候,冬夏风向相反,冬季盛吹从大陆向海洋的东北季风,夏季吹潮湿的西南季风。全年大致可分四季:11月中旬至翌年4月中旬为凉季,3月初到5月中旬为热季,6月中旬到9月中旬为雨季,9月中旬到12月为季风退缩季。半岛沿海有热带常绿雨林,内陆属热带季风落叶林和灌丛。半岛东北部蕴藏丰富的煤、铁矿。 (段绍伯) -- 83 46世界地理概览 中南半岛(Indo-China Peninsula) 亚洲南部三大半岛之一。 位于中国和南亚次大陆之间,半岛各国皆与中国和印度具有密切的历史与文化的联系。亦称“中印半岛”或“印度支那半岛”。包括缅甸、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的西部地区和新加坡。东临南海与泰国湾,西滨孟加拉湾、安达曼海与马六甲海峡,为东部亚洲大陆与群岛之间的桥梁。海岸线总长11700公里,多重要港湾。面积206.5万平方公里,占东南亚面积的46%,人口约2亿,占东南亚人口的44%。 地势北高南低,山脉由北而南作扇形展开,大河相间。 自西而东主要有那加、若开(阿拉干) 、登劳、他念他翁、比劳和长山等山脉。 那加与若开山脉海拔3000米,长1100公里,是缅甸与印度、孟加拉国之间的天然障壁,山中有些山口为古代民族迁徙的孔道。登劳山、他念他翁山脉与比劳山脉纵贯缅甸与泰国边境,山中几个著名的山口是历史上缅泰之间行军作战的要隘。銮山、当佩亚法山与桑坎彭山纵贯半岛中部,是半岛东西两部分不同景观的分野。东部的长山山脉(老挝称富良山脉) 海拔一般不足1500米,绵延1000多公里。 为越、老、柬3国边境山脉,横断山区的隘道为南海岸与内地湄公河谷交通的捷径。 山间有许多高原,以掸邦、川圹、会芬、甘蒙、波罗芬与多乐高原最著名,在地貌、气候、历史、民族、交通与农牧业生产等方面均各具独特意义,呵叻盆地 -- 84 世界地理概览56 面积广大,经济日益开发。大河有伊洛瓦底、萨尔温、湄南、湄公与红河等,河谷地区为工农业基地,河口形成肥沃的三角洲。湄公河为半岛最大的国际河流,水利资源丰富,经济及交通意义最重要。湖泊以洞里萨湖最大,富农渔之利,有抑制湄公河下游洪泛,减缓三角洲泛滥的作用,是世界著名的天然调节水库。气候以热带季风型为主,年平均气温20~27℃,干雨季分明,半岛东部有热带风暴影响,北部山区受寒潮侵袭。南端为赤道雨林气候,终年多雨,有季雨林、热带雨林和草场,所产柚木、紫胶与安息香拥有世界地位。矿藏有锡、钨、煤、宝石、岩盐、石油和天然气。盛产稻米、橡胶、棕油、椰油、胡椒与甘蔗,其中橡胶与棕油产量居世界首位。 民族众多,开发历史悠久,为东南亚古代灿烂文化的摇篮。重要城市多沿河海分布,主要港口有海防、岘港、芽庄、胡志明市、磅逊、梭桃邑、曼谷、宋卡、关丹港、新加坡、巴生港、槟城港、毛淡棉、丹老与仰光等。曼谷为仅次于雅加达的东南亚第二大城市。新加坡为国际性大商港。半岛南端扼南海、新加坡海峡与马六甲海峡的咽喉,为全球大环航线的重要环节所在,交通及战略意义重要。陆路交通以纵向线路较多,为各国主干道路,横向路线则多具有国际联系作用,铁路总长1.2万公里,公路9万余公里,其中亚洲公路为纵贯半岛联系南亚与西亚的主干系统。 (徐成龙) -- 85 66世界地理概览 朝鲜半岛(Korea Peninsula) 亚洲大陆东部半岛。北以图门江、鸭绿江为界与大陆相连。南北长约840公里,东西介于日本海和黄海之间,宽约360公里,东南临朝鲜海峡,是东亚通往东南亚海上交通的要道。半岛上大致以北纬38度线为界,北部是朝鲜,南部是韩国。半岛包括附近4000多个岛屿在内面积共22万多平方公里,半岛海岸线长约8700公里。朝鲜半岛东部海岸,岸线平直,多沙丘,少岛屿,良港也不多,仅在东北部清津、金策、元山可泊巨轮,且冬季沿海结冰,春季有浮冰,有碍航行。 南部海岸蜿蜒曲折,多港湾和岛屿,有济州、巨济、南海和珍岛等。其中以面积1800多平方公里的济州岛为最大(火山岛) ,天然海港有釜山、马山和丽水等。东、南沿岸有寒暖流交汇,水产资源丰富。 西部海岸与南岸相似,但倾斜较缓,水浅滩多,宜于晒盐,海潮落差大,仁川最高可达10米,南浦、海州、仁川和群山等为主要港口,西北岸冰期较长,影响通航。 半岛平均海拔440米,地形多山地,约占半岛面积的3A4。半岛的北部和东部地势高亢,向南和西部逐渐递减。北部的盖马高原海拔约2000米,为半岛地形的“屋顶” ,以将军岭(2749米)为最高,中东部是山地丘陵区,纵贯东部海岸的太白山脉长450公里,为半岛南部地形的脊梁,东坡陡、西坡缓,其北端的金刚山奇峰峭壁、清泉飞瀑、林木参天,为 -- 86 世界地理概览76 旅游名胜之地。 西部南部为丘陵低地,海拔多在500米以下,沿岸有大小平原断续相连。 半岛河网稠密,河流多发源于北部和东部山地,属于黄海水系的河流较多,主要有:鸭绿江、清川江、大同江、汉江、锦江等;另有图门江注入日本海,洛东江南流入朝鲜海峡。北部水力资源丰富,以鸭绿江、图门江为最多。近年来,流域附近的国家共同合作开发图门江地区的工作有了新的进展。 半岛位于亚洲大陆东岸季风区,气候具有从大陆性向海洋性过渡的特点。北部为大陆性较强的温带季风气候,夏湿热、冬干冷。 年均温8~12℃,鸭绿江上游的中江镇最低气温曾达-43.6℃,为半岛气温之最低点,也是年较差最大处(曾达80℃) ;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在12℃以上,沿海终年不冻。半岛降水量丰富。年平均800毫米,东南沿海和中部山地最多可达1000~1500毫米,东北内陆最少不到500毫米。全年降水的85%集中于夏季,雨热同季,有利于农作物和其他植物的生长。 半岛的森林茂密,覆盖率高,约占半岛总面积的34。 植A被类型、自然景观自北而南呈亚洲大陆型到岛屿型的过渡性。 北部山地、高原植被多属针叶林树种,东部山地为针阔混交林,中部以温带阔叶林为主,南部为亚热带常绿林。山地的垂直分布也很明显。与植物的种类和分布相一致。半岛上的动物种类也很丰富,也具有由北方针叶林动物到南方亚热带动物的过渡性。 半岛上矿产资源较丰富,共有300多种矿藏,其中钨、钼、 -- 87 86世界地理概览 镁、石墨、金、重金石、云母和莹石是半岛上有名的八大矿藏,其藏量和产量在世界上有一定地位。其他如铁、煤、铅、锌的藏量也很丰富。 (朱海森) 堪察加半岛(Kamchatskiy Poluostrov) 亚洲东北部半岛。属俄罗斯远东区堪察加州。东濒太平洋和白令海,西临鄂霍次克海。 从东北向西南延伸1200公里,中部最宽达450公里,北部以宽仅100公里的地峡与大陆相连。 面积37万平方公里。 中部山脉和沃斯托内奇山脉纵贯南北,前者沿半岛轴部延伸,后者与东海岸平行。两列山脉之间为中央堪察加低地,有堪察加河流经。地壳不稳定,火山活跃,地震频繁,多温泉和间歇泉。计有160余座火山,其中活火山28座。 沃斯托内奇山脉中段的克柳切夫活火山海拔4750米,为半岛的最高点。沿西海岸为狭长平原,称西堪察加低地。 半岛地处北纬51°~61°间。 气候冬寒夏凉,东部受海洋影响,较中、西部温湿。 2月平均气温—11~-16℃,8月12~16℃;年降水量600~1100毫米。 中南部是半岛森林区,广布以落叶松占优势的针叶树以及桦树、白杨等,北部为森林苔原和苔原。 矿藏有西海岸的煤和东部山地的泥煤、浮石、金、汞、硫、铜、钼等,尚未大规模开采。居民约30万,大部分是俄罗斯人。渔业是重要的经济活动,捕捞鲱鱼、比目鱼和蟹等。有少量农业及牛和驯鹿放养业。工业以鱼类加工 -- 88 世界地理概览96 和木材加工为主,利用温泉建有地热发电站。东南海岸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为堪察加州首府,也是半岛最大的城市和港口,人口约23万。 (蒋长瑜) 千岛群岛(Kuril‘skiye Ostrova)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和日本北海道之间的岛群。介于鄂霍次克海与太平洋之间。由幌筵、新知、得抚、择捉、国后等大岛以及许多小岛组成,呈东北—西南向延伸、微向太平洋侧凸出的岛弧,长约1200公里。面积1.56万平方公里。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壳运动频繁。岛弧濒大洋一侧为千岛海沟。 各岛均为火山岛,以山地地形为主,平均海拔500~1000米。火山众多,已知有160座,其中活火山35座。最北部的阿特拉索夫岛上的阿莱得火山。 海拔2339米,为岛群最高点。温凉湿润的海洋性季风气候,夏季凉爽,冬季寒冷,最热月8月平均气温北部10℃,南部17℃;最冷月2月平均气温-6~-7℃,最低气温-25℃。年降水量600~1000毫米,夏季稍多,约占年降水量的30~40%。 受千岛寒流影响,太平洋侧较冷,持续多雾;对马暖流则使南部岛屿西侧温暖。 冬季受阿留申低压的吸引,气旋频繁过境,经常有暴风雪,有时一天降雪深度可达1.5米。河流短小湍急,水量丰富,秋季水位较高。湖泊主要为火口湖和潟湖。植被贫乏,主要是小叶林和高草,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较少,共有近千种植物。 -- 89 07世界地理概览 群岛陆上动物贫乏。 主要栖居着棕熊、狐、狼和金花鼠等。 鸟类丰富。集聚在海岸峭壁上,常形成“鸟市”。海生动物多,有海狗、海獭和海豹及鲑鱼等经济鱼类。有铁、铜、金等矿藏。 居民以阿伊努人居多,主要从事捕鱼业和林业。南部岛屿饲料很多,可发展畜牧业,北部只适宜于狩猎。宜耕地多种植马铃薯和蔬菜。主要经济中心是库里利斯克。 群岛最大岛屿择捉岛长200公里,宽约30公里,面积3139平方公里。地形陡峻多山,渔业发达,是捕鲸基地。岛上有海湾10余处,均可停泊大轮船,东南岸单冠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日本海军基地。 国后岛面积约1500平方公里,隔根室海峡同北海道相对,西南部海湾可停泊巨轮,东岸的古釜布为不冻港。 1875年日、俄两国签订千岛和萨哈林岛(库页岛) 互换条约规定萨哈林岛全归俄国,千岛群岛全归日本。 1945年千岛群岛被并入苏联版图。日本要求归还择捉岛、国后岛、齿舞群岛和色丹岛。 (李志国) 琉球群岛(Ryūkyū-guntō) 日本九州岛西南方从东北向西南延伸的弧形群岛,包括大隅诸岛、吐噶喇列岛、奄美群岛、冲绳诸岛和先岛诸岛。 前三组岛群又称萨南诸岛,属鹿儿岛县;后二组又称琉球诸岛,属冲绳县。统称琉球群岛。全部面积约4500平方公里,人口约130万。群岛内侧(东海侧)吐噶喇列岛、粟国岛地势较 -- 90 世界地理概览17 高,为群岛的主要部分,屋久岛的宫之浦岳,海拔1935米,为九州地方最高点。群岛外侧(太平洋侧)地势较低。各岛多珊瑚礁海岸。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夏季长,冬季短,那霸年平均气温22℃,最冷月(1月) 16℃,最热月(7月) 28℃。 降水丰沛,年降水量2000毫米以上,梅雨期雨量显著增加。 常遭台风侵袭,风涝成灾。棕榈和榕树等热带、亚热带植物繁茂。 14世纪初,在冲绳岛出现中山、山南和山北三个小王国。 1372年开始向中国明朝进贡,分别受明朝册封,与明朝往来频繁。 15世纪初形成统一的琉球王国。 1609年日本萨摩藩(岛津氏)征服琉球。此后,琉球王向明朝与萨摩藩同时进贡,仍受中国(明、清两代)册封。 1872年,日本明治政府废琉球国王改为琉球藩。 1879年并琉球藩,置冲绳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美国占领。 1953年美国将萨南诸岛归还日本,1972年归还冲绳诸岛和先岛诸岛。由于美军占领期间劳动人口多在军事基地就业,归还后尚有基地经济的影响。人口职业构成,第三产业占67%。 农业以旱田为主,水田很少,稻米需要从其他地区调入。旱田作物以甘蔗、香蕉、菠萝等为多。工业以石油加工为主,其次为食品(制糖与罐头)工业。传统工业有纺织、酿造、陶器和漆器等。最大城市那霸,人口约30万,为冲绳县首府。 (满颖之) -- 91 27世界地理概览 马来群岛(Malay Archipelago) 世界最大群岛,以其居民主要属马来人而得名。旧名“南洋群岛”。散布在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广阔海域,北起吕宋岛以北的巴坦群岛,南迄帝汶岛南头的罗地岛,西起苏门答腊岛,东止于新几内亚岛以西,群岛范围南北长约3500公里,东西宽约4500公里,包括大巽他、小巽他、马鲁古和吕宋等群岛,分属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和菲律宾等国。共有2万多岛屿,面积242.7万平方公里,占东南亚面积54%。岛屿之多、散布之广、拥有世界大岛数目之多均居世界首位。海域面积广大,除爪哇海及南海外,水深都在千米以上。 群岛地处亚、澳两大陆与太平洋、印度洋之间,板块碰撞,岛弧交接,除婆罗洲外,多火山,地震频繁。群岛为南北大陆生物种的过渡地带,有亚洲与澳大利亚动植物;既有马来人种亦兼有巴布亚人种。世界海空航线穿插于此,多重要海峡,海岸线绵长而曲折,多港湾、港口。 赤道横贯,水热条件充足,具有广大的热带雨林与热带季雨林,为世界最大的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盛产橡胶与棕油,椰干、蕉麻、胡椒、金鸡纳霜、木棉与热带木材产量皆居世界首位。开发历史悠久,文化发达;人口约占东南亚人口的56%。其中爪哇岛与巴厘岛的人口密度与垦殖指数皆居世界各岛的前列。 主要城市多兼为海、河港埠,接近海洋航线。其中雅加达为东南亚最大城市。 (徐成龙) -- 92 世界地理概览37 巽他群岛(Sunda Islands) 马来群岛的主要组成部分,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 东西长约3500公里,南北宽达1750公里,总面积约140万平方公里。一般将其划分为大、小巽他群岛两部分:大巽他群岛包括苏门答腊岛、爪哇岛、马都拉岛、加里曼丹岛、苏拉威西岛和附近小岛;小巽他群岛从1954年起更名为努沙登加拉群岛,主要包括从西部巴厘岛往东到帝汶岛的南北两排岛弧:北支有巴厘、龙目、松巴哇、科莫多、佛罗勒斯、索洛、龙布陵、阿洛诸岛,多火山活动;南支有松巴、萨武、罗地、帝汶等岛,均有强地震。 除加里曼丹北部和帝汶岛东部外,巽他群岛大部分陆地属印度尼西亚领土。 群岛属热带雨林气候,终年湿热多雨,植物生长茂密。盛产稻米、玉米、木薯、花生、胡椒、木棉、金鸡纳霜、天然橡胶、甘蔗、椰子、茶、棕榈油,富石油、锡、铝土等矿藏。 (段绍伯) 婆罗洲(Borneo) 亚洲东南部岛屿,世界第三大岛,印度尼西亚称加里曼丹。大致位于马来群岛的中部。面积73.6万平方公里。连同附近岛屿共743385平方公里。人口约900万。东西、南北距离皆达1100公里左右。 北部为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和沙巴两 -- 93 47世界地理概览 州,两州之间为文莱达鲁萨兰国,南部为印度尼西亚的东、南、中、西加里曼丹4省。 历史悠久,中国史籍称为“婆利” 、“勃泥” 、“浡泥” 、“婆罗”等。地形起伏和缓。山脉从内地向四处伸展,东北部较高,有东南亚最高峰基纳巴卢山,海拔4101米。 赤道横贯,热带雨林气候,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以上。 各月降雨在100~400毫米以上。 日照较短,平均每天仅5~6小时,年平均气温26℃上下,年较差很小。 高温多雨,淋溶作用强烈。 土壤比较贫瘠。河流自内地向四周分流入海,拥有东南亚岛屿最长的几条河流,如卡普阿斯河(1150公里) 、巴里托河(900公里) 、马哈坎河(770公里) 、拉让河(592公里)等。河流中下游沼泽广布,河口三角洲网状汊流交织,大河皆能通航。 山区水力资源丰富,有待开发。森林覆盖率80%,为仅次于亚马孙流域的世界热带雨林区,树木种数在3000种以上,出产婆罗洲铁木、红木、贝壳杉、树脂、藤条等。林中有长臂猿、猩猩、云豹、野猪及种类繁多的昆虫。地下矿藏品种多,有煤、石油、铝土、铁、锰、铬、钼、铜、铅、锌、金、铂、金刚石、锑、铋、砷、汞、高岭土和重晶石。金刚石储量估计为150万克拉,居亚洲首位,有少量采掘。主要开采的是石油,油田分布在北部沿海的文莱、沙捞越和沙巴,东部沿海的巴厘巴板至打拉根,为东南亚的重要产油区。农产品有橡胶、胡椒、西谷、椰干和稻米,胡椒居东南亚重要地位。 陆上交通以公路为主。 经济发达地区限于河流下游及沿海地带,主要城镇多在河口内侧,北部经济开发较南部发达。城镇亦较大,有山打根等港口。民族成分多。沿海为马来人、印尼 -- 94 世界地理概览57 人、华人;内地有伊班、卡达桑、巴瑶、米兰瑙、穆鲁特、普南、巴豪、克尼亚、卡扬等民族。 (徐成龙) 萨哈林岛(Sakhalin,Ostrov) 中国传统名称为库页岛。 俄罗斯太平洋沿岸最大岛屿,属萨哈林州。西隔鞑靼海峡与大陆相望,南以拉彼鲁兹海峡(宗谷海峡)同日本北海道相对。南北长948公里,东西宽6~160公里,面积7.64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6万。北部是北萨哈林低平原,地势较低,沿岸多潟湖;中南部主要是山地,西有西萨哈林山脉,东为东萨哈林山脉,主峰洛帕京山海拔1609米,是全岛最高点;两山脉之间是特米-波罗奈谷地。属温带季风性气候,冬季寒冷。夏季凉爽多雾。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南部-6℃,北部-24℃,最热月8月平均气温北部10℃,南部19℃。年降水量平原地区500毫米,山地1200毫米,夏秋较多。冬春亦有一定降水。主要河流有特米河与波罗奈河。属山地型河流,水量丰富。北部主要是由达乌尔落叶松构成的沼泽化稀疏针叶林。北纬52°以南是由鱼鳞云杉和萨哈林冷杉构成的针叶林,特米-波罗奈谷地主要是草甸和沼泽,岛的西南部有针阔混交林。多森林资源和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等矿藏。工业以石油和天然气开采、木材加工、造纸和鱼类加工为主。水产业和畜牧业亦很重要。城市有南萨哈林斯克等。 该岛原属中国,18世纪中叶后,俄、日 -- 95 67世界地理概览 相继侵入,俄占北部,日占南部,俄称萨哈林,日称桦太。 1875年俄日签订条约,俄以千岛群岛18岛交换日占南部,全岛遂归俄。 1905年日俄战争后,俄又将南部(北纬50°以南)割让给日本。 1945年,《波茨坦协定》规定全岛归属前苏联。 (李志国) 南亚次大陆(South Asia Sub-Continent) 亦名印巴次大陆、印度次大陆。地处亚洲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以南亚欧大陆的南延部分。因面积小于洲,自成一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故称次大陆。面积约430万平方公里。南亚次大陆的范围约在北纬8°~37°,东经61°~97°之间。东濒孟加拉湾,西滨阿拉伯海,南临印度洋,北界喜马拉雅山脉,西北界兴都库什山脉和苏莱曼山脉。地形上分为北部高山区、南部高原区和二者之间的印度河-恒河平原区。 气候主要属于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年分干湿两季,10月至翌年5月为干季,6~9月为雨季。随着季节风向的更替,还可分为:凉季(1~2月) 、热季(3~5月) 、雨季(6~9月) 和季风退缩季(10~12月)。 除北部山区外,各地年平均气温都在24~27℃之间,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区为1000~2000毫米。次大陆上有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锡金等国和克什米尔地区。人口11.3亿,约占世界人口1A5。使用200余种语言,主要信奉印度教、伊斯兰教和佛教。 印度河流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文明发祥地之一。 物产丰饶, -- 96 世界地理概览77 盛产稻米、小麦、棉花、黄麻、花生、油菜籽、甘蔗和茶叶等。矿产资源也相当丰富,主要有煤、铁、锰、云母和金等。 (施精华) 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 希腊文原意为“河间地区” ,亦称两河流域。指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中下游地区,绝大部分在伊拉克境内和叙利亚东北部。 范围大致东起伊朗高原西缘,西至叙利亚沙漠,北起亚美尼亚山区,南迄波斯湾。 地势低平,海拔平均200米以下。从北往南倾斜,巴格达以北为上美索不达米亚,地势略高,岗丘起伏;南部低凹,排水不畅,湖沼星罗棋布,称下美索不达米亚。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在南部汇合成阿拉伯河,形成芦苇丛生的沼泽三角洲。两河流域平原从西北向东南延伸,形似一弯新月,有“肥沃新月”之称。古代这一地区河渠纵横,灌溉便利,土地肥沃,农业发达。气候除东北部山区属地中海气候外,其余均属亚热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年降水量北部约500毫米,南部不足100毫米。地处地中海与波斯湾的中间地带,同时又是小亚细亚、伊朗高原和阿拉伯半岛之间的一个中心地区。自古以来,是西亚陆上通道和各民族交会的地区。人类最早的文化摇篮之一,公元前4000年灌溉农业已较发达,著名的巴比伦文化即发祥于此。曾先后出现巴比伦与亚述帝国。此后又经波斯、马其顿、罗马、阿拉伯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其 -- 97 87世界地理概览 主要部分成为独立的伊拉克,现两河中下游的灌溉区是伊拉克主要农业区,建有很多灌渠和堤坝。 主要农产品有小麦、大麦、稻米、棉花、烟草与椰枣等。航运价值主要在阿拉伯河和底格里斯河。海轮可通航至巴士拉港。 (邵献图) 克什米尔(Kashmir) 全称查谟和克什米尔,是位于南亚次大陆北部的一个地区。西北接阿富汗,北部和东部与中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接壤,南邻印度的喜马偕尔邦和旁遮普邦,西为巴基斯坦的西北边境省和旁遮普省。面积约19万平方公里,人口800多万。 77%信奉伊斯兰教,20%信奉印度教,还有少数锡克教徒和佛教徒。大多数人操克什米尔语。属印欧语系。 境内多山地,大部地区海拔在4000米以上。 从西南到东北,地形可分为查谟平原、山麓丘陵、皮尔本贾尔岭、克什米尔谷地、喜马拉雅山西段、印度河上游谷地和喀喇昆仑山。 狭窄的查谟平原平均海拔仅300米左右。山麓丘陵600~2100米。岭谷相间排列。皮尔本贾尔岭有一条平均海拔为3900米的山脊线,形成克什米尔谷地的南部边界,个别山峰可达4500米。克什米尔谷地平均海拔1500~1800米。谷地长155公里、宽56公里,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有印度河支流杰赫勒姆河流过,是克什米尔人口最多、农业最发达的地区。喜马拉雅山西段斜贯于本区中部。高峻挺拔,有13 -- 98 世界地理概览97 座山峰超过6000米,南伽峰高达8126米,有现代冰川。印度河上游谷地两侧分布有砾石阶地,由各支流造成的冲积扇外缘伸入主谷。列城即位于冲积扇上。海拔约3800米。东北边境的喀喇昆仑山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有4座山峰超过8000米,其中位于中国和克什米尔边境的乔戈里峰高达8611米,为世界第二高峰。 气候南北差异很大,气温和降水随各地高度不同而变化。 降水自西南向东北递减,气温自北而南增加。如西南部的查谟平原1月气温14℃,年降水量1150毫米;克什米尔谷地1月平均气温-11.7℃,7月达37.2℃,年降水量仅752毫米。冬季由于西风带来一定降水,积雪覆盖了谷地及周围丘陵,春季融化。为农业提供了水源,北部和东北部山区海拔高,日照强,寒风凛烈,气温极低,如列城年平均气温4.4℃左右,1月或2月平均气温-7.7℃,7月17.2℃,年降水量仅92.6毫米。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克什米尔为英属“印度帝国”的一个土邦。 1947年印、巴分治时,其归属未明确规定,成为印、巴两国长期的争端。 1947年10月印、巴双方发生了大规模的武装冲突。 1948年1月联合国安理会设立了印、巴问题委员会,建议停火,然后举行公民投票。 1949年1月1日起停火开始生效。同年7月,两国代表在卡拉奇达成协议,确定了停火线,由联合国驻印、巴军事观察小组监督停火,但公民投票未能进行。根据停火线,印度占35土地和34人A A口,巴基斯坦占其余部分。 印度在其控制区内成立了邦政府,巴基斯坦在其控制区内成立了自由克什米尔政府。 1965年9 -- 99 08世界地理概览 月和1971年11月又两次发生敌对行动,印度占领了停火线以西的一些地方。 经济以农业为主,80%以上居民从事耕作业。主要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粟、油菜、豆类及棉花、烟草等,多为夏季作物。农事活动主要集中于平原或谷地地区,广大山区多为森林和牧场。森林占总面积18左右。主要树种有印A度雪杉、兰杉、冷杉、松、云杉、核桃、榆木、白杨等。畜牧业以养羊、牦牛为主,所产羊毛细软,闻名世界。矿物资源仅有些小煤田和铝土矿储藏,至今尚未很好开采。此外还有一些矿泉(包括硫磺泉)。 水力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不多。 手工业以当地所产羊毛为原料织成地毯、坎肩、围巾,还有木雕、皮革制品等。近年来还发展了旅游业。位于杰卢姆河肥沃谷地的斯利那加,是克什米尔的最大城市,有毛毡、丝织、造纸等工业,也是避暑游览胜地;1948年创建了斯利那加大学。西南部的查谟位于达维河畔,商业较盛。列城为东部主要城镇,有公路通斯利那加。由列城越喀喇昆仑山可北入新疆的莎车、和田,经班公湖可东通西藏的日土。 克什米尔自古为印度、中国、中亚和欧洲的交通纽带。 中国古代到印度的陆上交通,多由新疆绕帕米尔之西越兴都库什山脉南下,经克什米尔抵达。法显、玄奘都经此道(克什米尔在《大唐西域记》中称为迦湿弥罗国)。 (毛履军) -- 100 世界地理概览18 蒙  古(Mongolia) 世界面积最大的内陆国。 位于亚洲东部,蒙古高原北部。 东、西、南3面与中国接壤,北邻苏联。面积156.65万平方公里,人口203.46万。蒙古族约占总人口90%,其中喀尔喀蒙古族人占34;此外有哈萨克、乌兹别克和图瓦乌梁海A等少数民族。主要语言为喀尔喀蒙古语。全国划为18个省,3个直辖市。首都乌兰巴托。 自然地理 地势高亢,平均海拔1580米,1000米以上的地区占全境81.2%。全国分为西部山地,中、东部高原以及南部戈壁3个地区。西部有蒙古阿尔泰山自西北向东南蜿蜒1500公里,一般海拔4000米以上,最高峰友谊峰(奈拉姆达勒山)在中、蒙边界上,海拔4374米。山顶常年冰雪覆盖,地势向东南明显降低。山间形成以哈尔乌苏、吉尔吉斯和乌布苏湖为中心的大湖盆地,有科布多、扎布汗、特斯等内流河分别流入各湖。中部杭爱山脉长约700公里,一般海拔3000米左右,蒙古主要河流色楞格河发源于此,向北流入俄罗斯贝加尔湖。杭爱山脉是北冰洋流域与内流区域的主要分水岭。 东北部肯特山脉较低,是鄂嫩河与克鲁伦河发源地。 两河向东流入黑龙江。杭爱山脉与肯特山脉的山地牧场水草丰美,适宜放牧,北坡森林茂密。 各河流经的广大草原地区,开发较早,为蒙古经济和人口最集中地区。南部地势平缓,海拔1000米左右,在低缓丘陵间分布着“塔拉” (浅盆地)和 -- 101 28世界地理概览 “诺尔” (内流湖)。戈壁占全国面积13,其中沙漠仅占3%。 A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冬季严寒,夏季炎热,温差大,降水少。年平均气温-6.6~3.9℃,1月-15~-35℃,7月18~26℃。极端最低和最高温曾分别达-50℃和40℃。年较差平均为35~50℃,最大可达90℃,以东部最为剧烈,西部次之。日较差亦大,平均为20~30℃,冬季蒙古北部形成高气压中心,是亚洲寒潮源地之一。 年降水量200毫米左右,西北部山区可达400毫米,中部山麓地带150~200毫米,南部戈壁区减至20~100毫米。 80~90%降水集中于夏季。相对湿度30~70%,日照充足,生长期一般只有100天左右,结冰期长(11月至翌年4月) ,干旱和风暴是蒙古农牧业的两大自然灾害。 矿产资源较丰富。主要有煤、铁、石油、有色金属(钨、锡、铜、钼) 、金和萤石等。 境内有300多处高温和低温矿泉,在呼治尔图、鄂特冈腾格里等矿泉附近建有疗养院。 发展简史 历史上称“外蒙古” ,原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1921年发生人民革命,同年7月11日成立君主立宪政府。 1924年11月26日废除君主立宪制,建立蒙古人民共和国。 1941年开始采用以俄罗斯字母为基础的新蒙古文字,取代原蒙古文。 1992年改名为蒙古国。 经济地理 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全国约一半人口从事牧业生产。草场和放牧场约占国土面积80%。畜产值占农牧业总产值80%左右,占出口总值(包括畜产品加工) 80%以上。 60年代以来,发展了加工制造和采矿业,1992年工业产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6%,农牧业在 -- 102 世界地理概览38 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相对下降,1950年约占60%,1992年占23.7%。 蒙古牲畜总头数1940年2620万头,50年来尚未突破此数,1992年2566万头。 农牧业合作社和国营农牧场拥有畜牧业产值95%以上。 畜牧业多为游牧、半游牧性质,逐水草而居的放牧传统仍占统治地位。天然牧场12190万公顷,是主要饲料基地(占饲料的95.8%) ,刈草场约150万公顷,每年可获草100万吨左右,种植饲料不足1%。每年随季节变化而更换牧场。 目前蒙古正在从游牧向半游牧和定居过渡。养羊业是畜牧业的主要部门。 在牧畜构成中,一向以绵羊为最多(约占60%) ,次为山羊(占19.2%) 、牛(10.1%) 、马(8.2%) ,还有骆驼(2.5%)。 绵羊、牛、马多分布杭爱山与肯特山麓地带。 山羊适应性较强,分布遍于全国。骆驼主要在戈壁地区,南戈壁省占全国的14。 A过去几乎没有种植业,60年代以来有一定发展,有轮耕地100多万公顷,约占农牧业用地面积0.8%,播种面积70.4万公顷。 80%以上耕地由国营农场经营。 种植业以谷物为主,占播种面积84%,其中春小麦约占谷物总产量80%。还有燕麦、甜菜、马铃薯、蔬菜和饲料作物等。农业生产不稳定,单位面积产量较低。正常年份谷物产量30多万吨,平均每公顷1500~1700千克。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森林草原带的色楞格、鄂尔浑、鄂嫩、克鲁伦等河漫滩地区,生产的粮食占全国粮食总产量70~80%,其中色楞格省占12。 A森林面积1500多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10%。 木材蓄积 -- 103 48世界地理概览 量12.7亿立方米,每年采伐原木160万立方米左右,除供国内需要外,略有出口。 大部为针叶林,其中落叶松占70%,还有红松、雪松等。森林主要分布在杭爱山与肯特山北侧。 工业基础薄弱,部门结构比较简单。 60年代以来,工业发展较快。肉、乳、羊毛、皮革等畜产品加工业约占工业产值50%,其余为燃料动力、纺织和缝纫、建筑材料和木材加工等。 工业产值中15属于手工业。 机械工业仅有几家汽车、A机车修配厂等。 90%的机械装备和70%的日用消费品依靠俄罗斯提供。 工业主要集中在乌兰巴托(占12以上) 、达尔汗、A苏赫巴托尔和乔巴山等地。此外,各省会都有供应本地生产需要的小型畜产品加工厂。 采矿业较重要。 1992年煤产量597.8万吨,能满足国内需要。褐煤开采集中在乌兰巴托市郊沙尔河一带。沙尔河矿区储量为1.2亿吨,煤层总厚度达14~34米,便于露天开采。纳来哈煤田产量占全国23以上,主要供给乌兰巴托热A电站。此外,多数省份有小型手工采煤,供地方发电与取暖用。 70年代在杭爱山区额尔登特发现铜钼矿,估计储量有10亿吨,1978年开始开采,1992年铜产量30万吨。 蒙古铁路总长约2100公里。 纵贯南北的蒙古大铁路,南连中国,北通俄罗斯,是蒙古进出口物资的主要通道,全国铁路运输的主动脉。公路全长约5万公里,以乌列盖—科布多—车车尔勒格—乌兰巴托—温都尔汗—乔巴山线为最长。 各省省会间及其与各县之间皆有公路相通。 民航有一定发展。 主要城市除首都乌兰巴托外,还有乔巴山、科布多等。 (孟春舫) -- 104 世界地理概览58 朝  鲜(Korea) 亚洲东北部国家。位于朝鲜半岛的北半部。东滨日本海(朝鲜称东海) ,西临黄海(朝鲜称西海) ,南界韩国,北以鸭绿江、图们江与中国辽宁省、吉林省为邻,共同国境线长1359.5公里。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区接壤,共同国境线长16.5公里。 面积122762平方公里。 人口2273万。 全国为单一民族,通用朝鲜语。首都平壤。 自然地理 山地广布,多低山丘陵,平原少。北部和东部地势高亢,向西部和南部渐次降低。北部为高山、高原区。 从中、朝界山长白山向南,主要为盖马高原,海拔约1000~1500米,耸立在北部边境的将军峰海拔2749米,是朝鲜第一高峰。盖马高原东、南、西3面为摩天岭、赴战岭、狼林山脉所环绕,称为朝鲜的“屋顶”。 东侧有咸镜山脉和白茂高原;西侧有狄逾岭和妙香山脉。妙香山岩溶地貌发达,有蝀龙窟和万年大窟,已发展为旅游胜地。向南为低山丘陵区,坐落在东南部太白山脉北端的金刚山海拔1638米,是朝鲜第一名山。高原与山地间的众多盆地已发展成地方经济中心。西南海岸为丘陵低地区。海拔多在500米以下,黄海沿岸大小平原连片,较大者有平壤、载宁等平原,交通便利,是朝鲜工农业发达地带。 朝鲜海岸东、西两岸各具特点。 东海岸山脉与海岸平行,平原狭小。海岸平直,多沙丘,少岛屿,缺乏良港,仅清津、 -- 105 68世界地理概览 金策、元山可通巨轮,但冬季结冰,春季有浮冰,有碍航行。 寒暖流交汇,水产资源丰富。西岸冰期较长,影响通航。沿岸较曲折,主要海港有南浦、海州。 朝鲜为大陆性较强的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8~12℃,山区1月-21℃,惠山、江界都有-40℃的记录,中江镇最低达-43.6℃,是朝鲜最冷的地方。南部(三八线附近)年平均气温10~12℃。由于受地形和海流的影响,东岸冬季气温高于西岸,而夏季又比西岸凉爽。年总日照时数为2280~2680小时,有利于粮食作物结实。降水丰富,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各地分布不均,南部多于北部,沿海多于内陆,内陆地区多在500毫米左右,65%集中于夏季,雨热同季,有利农作物生长。 河网稠密,河流多源于北部和东部山地,西流注入黄海,形成不对称的水系特点。 主要有鸭绿江(中朝界河) 、清川江、大同江(流入黄海)。 图们江(中朝、朝俄界河)流入日本海。 河流一般流程较短,上游湍急,多瀑布,水力资源以鸭绿江和图们江最为丰富。各河上游建有大中型水电站多座。下游泥沙淤积,航行受一定影响。河流水量季节变化大,易泛滥。 矿产资源种类多而丰富,其中钨、钼、镁、石墨、金、重晶石、云母和莹石藏量和产量在世界上都占有一定地位,被称为朝鲜的八大矿藏;铁、煤、铅、锌的藏量也较丰富。 发展简史 朝鲜是文明古国,自古以来与中国经济、文化往来即十分密切。公元7世纪后半期新罗王国统一半岛大部;10世纪初高丽王国(前称高句丽)统一整个半岛;14世纪末李氏王朝取代高丽王朝,改称朝鲜。 1910年沦为日本殖 -- 106 世界地理概览78 民地,片面发展水稻生产和采矿工业,成为日本的粮食、工业原料的供给地和工业品的销售市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展起为日本侵略战争服务的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等有关的军需工业。 为摆脱殖民统治,朝鲜人民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45年8月北部获得解放。 1948年9月9日建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大体北纬38°线以南在美军占领下,1948年8月成立大韩民国。 1950年美国发动侵朝战争,中、朝人民并肩战斗,迫使美国于1953年7月27日在板门店签订停战协定。 此后,朝鲜半岛以军事分界线为南北实际控制区的界线。 1991年9月,第46届联大同时接纳南北双方为联合国的正式会员国。近年来,南北双方正在为半岛的和平统一进行努力。 经济地理 长期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经济发展。朝鲜在建国初期又遭侵略战争严重破坏。 停战后,在战争废墟上,经过40多年的努力,完成一系列国民经济计划,调整了工业部门结构,经济发展较快,建立起重工业、轻工业和粮食基地,能满足国内机械装备的大部分需要,日用消费品和粮食基本自给。 工业 工业生产发展较迅速,建立了许多新的工业中心,工业产值已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4以上,形成了以冶金、机A械、建材、纺织为中心的工业体系。 工业原料70%可以自给。 采矿工业已建立起采煤、铁和有色金属等燃料和原料基地。煤是主要燃料动力来源,蕴藏量近100亿吨,其中70%为无烟煤。年产6000万吨左右,部分可供出口。主要分布在德川、平壤、安州一带。安州是最大的煤产地,煤层厚,易 -- 107 88世界地理概览 开采,运输方便。褐煤90%分布在东北部,阿吾地里是褐煤生产中心。在综合利用煤炭的基础上,发展了化肥、化学纤维、合成橡胶和塑料等工业。铁矿石年产1000万吨,集中东北部,茂山是最大铁矿石产地。西海岸的介川、殷栗等矿区正在扩建中。 电力生产过去以水电为主(占96%)。 70年代以来,利用煤炭新建起大中型火电站。年发电量350亿度左右,水力与火力各约占一半。 水电站分布在鸭绿江的水丰(63万千瓦,中朝共用) 、云山(20万千瓦)和长津江、赴战江、秃鲁江各河中上游;大型火电站在平壤(50万千瓦) 、北仓(120万千瓦)等地。燃料动力除石油和焦炭外基本自给。 钢铁工业最大的基地在东北沿海地区,其次为大同江下游地区。 由于焦炭需要进口,工厂大多设在沿海港口和河港。 有色金属冶炼也是重要的工业部门之一。主要中心有南浦(铜、铅、锌) 、海州(铜) 、文川(铜、锌) 、咸兴(铜、铅、锌、镍、钨)等,在端川还建有炼铝厂。 机械工业已发展成为最大的工业部门,60年代以来产值已占工业产值的13以上。主要有机床、仪表、运输、矿山、A纺织、农业机械等部门。平北-慈江地区是新兴的机械工业基地,主要中心在新义州、熙川和龟城。大同江下游地区是仪表、电工器材、汽车、拖拉机的产地,主要中心在平壤、德川等。 东北沿海地区以海陆运输机械为主,主要中心为清津。 纺织工业是最重要的轻工业部门。 1953年以后,在发展棉纺工业的同时,重点发展化学纤维,年产各种布匹6亿米以上,其中70%为化纤品。 棉纺工业多分布在平壤、新义州、 -- 108 世界地理概览98 龟城和开城等地,原料不足,需进口;丝织多分布在传统的养蚕区。化学纤维厂集中在咸兴、新义州和清津。 1948年解放后新建毛纺工业,原料多靠进口,生产中心在新义州。另有惠山亚麻厂。近年针织业有较大发展。 食品工业以水产加工为主,各地多有发展。 农业 山地多,平原少,农业用地占总面积的20%;耕地只占16%(200万公顷)。种植业占农业产值的23以上,A其中以粮食作物为主。水稻和玉米各约占产量的一半。水稻每公顷平均产量7.2吨,居世界前列,主要分布在西部沿海平原。 玉米分布较广泛。 经济作物烟草、棉花集中在西部,亚麻和蔬菜多分布在北部和东北部。 西部沿海盛产温带水果,以苹果为多。高丽人参与中国人参齐名于世,是传统的出口物资,以开城地区最为集中。养蚕历史悠久,生丝可供出口。 畜牧业发展较快,占农业产值的20%左右。过去以养马为主,现西部平原区以养猪为主。北部山区是饲养肉用牛和羊的基地。大城市附近多饲养乳牛和鸡。 渔业也发达,有渔轮3000艘,年捕获量200多万吨。主要有明太鱼、比目鱼、黄花鱼等,90%集中在东部,渔港有清津、金策、新浦和元山等。 交通 运输以铁路为主,铁路总长3900公里。 主要线路已电气化。 担负着货运量的90%和客运量的70%。 主要干线:①平壤—新义州线是贯通西海岸重要工农业地带的主要干线。通过新义州的鸭绿江大桥与中国铁路相连。②元山—罗津线连接东海岸所有重要城市和港口,承担全部货运量的1A3。 ③南浦—高原线是沟通东西海岸的主动脉。 东西两条运输 -- 109 09世界地理概览 大动脉与内陆的主要工业中心都有铁路相通。新建了平壤到南浦和元山的高速公路。内河运输鸭绿江居首位,次为清川江、大同江等。 主要城市除首都平壤外,还有元山、清津、海州、新义州等。 (孟春舫) 韩  国(Korea) 亚洲东北部国家,位于朝鲜半岛的南部。 东临日本海,西濒黄海,东南隔朝鲜海峡与日本相望。 北部大体以北纬38度线与朝鲜相连。面积99720平方公里。 人口约4409万,单一朝鲜族。 25的人口信奉宗教,主A要有佛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等。朝鲜语为国语。全国设1个特别市(汉城) 、5个直辖市(釜山、大邱、任川、光州、大田)和9个道。首都汉城。 自然地理 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的高度一般在1500米以下。按走向大致可分为两类:①南北向:太白山脉和庆尚山脉。太白山脉北高南低,紧逼韩国东部沿海,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是半岛南部地形的脊梁。东侧陡峻、西侧平缓。北部的雪岳山海拔1708米,为太白山脉的最高峰,也是韩国的最高点。山顶有约半年被白雪覆盖,故名“雪岳” ,被称为“韩国的阿尔卑斯山”。庆尚山脉全长250公里,位于东南沿海,由白岩山、吐会山、云门山、神佛山、千圣山等1000米左右的高山以及山峰之间的低地组成,山谷相间,通过山间沟谷有公路铁路相连,成为交通要道。②东北—西南 -- 110 世界地理概览19 走向:太白山向西伸出四条山脉,自北而南分别是广州山脉、车岭山脉、小白山脉和卢岭山脉,它们散布于半岛的西部,由于受汉江、锦江、洛东江等河流的切割,形成地形破碎的丘陵地带。 西部和南部海岸地区也多为丘陵分布,海拔在500米以下,沿西海岸和南海岸还有大小不等的沿海平原,如汉江、湖南、金海等平原。 韩国东、西、南三面临海,海岸线长达5259公里。东海岸平直,少良港;南海岸蜿蜒曲折,多港湾岛屿,釜山、马山、丽水等为天然良港;西海岸与南海岸相似,但水浅滩多,宜发展晒盐业,且潮差大。韩国近海岛屿共3000多个,其中以济州岛(火山岛)最大,面积1800多平方公里,距离朝鲜半岛100多公里。 境内河网稠密,河流多源于东部和中部山地,属山地河流,长度短,流域面积不大,水流湍急,尤以南部和东部表现显著。全国共有37条河流,100公里以上的仅6条,以洛东江(525公里) 、汉江(514公里) 、锦江(410公里)等最长。较大河流的中下游地区是土地肥沃、开发历史悠久、人口稠密、交通便利、工农业发达的地区。 国土大部分地区年均气温高于10℃,属暖温带季风气候,由于三面环海,并受黑潮暖流影响,稍具亚热带气候特征。北部与中部山地气温较低,南部与沿海平原气温高于平均气温。 济州岛年均温15℃左右,是韩国年均温最高地区。 韩国广大地区降水丰富,年降水量1100毫米以上,以中部山地和东南沿海降水最多,汉江等流域可达1300毫米以上,济州岛更达1600毫米。降水多集中于夏季,雨热同季,有利于农 -- 111 29世界地理概览 作物的生长。南部沿海及岛屿地区可发展亚热带作物。 韩国矿产资源较少,主要有煤、铁、石灰石等。动植物资源丰富。 发展简史 朝鲜半岛长久以来是统一的国家,朝鲜民族本来就是统一的民族。朝鲜自古以来就与中国经济、文化往来十分密切。公元7世纪中期,新罗首次统一了大同江以南朝鲜半岛的大部,到公元10世纪初,新罗被高丽王朝所取代。 公元14世纪末,李氏王朝又取代了高丽,且改称朝鲜,并迁都汉阳(今汉城)。 1910年后,朝鲜沦为日本殖民地,成为日本的粮食、工业原料的供给地和工业品的销售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朝鲜的经济完全被纳入日本军国主义的轨道,发展了为战争服务的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等军需工业。朝鲜人民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后,朝鲜才得到光复。苏美两国则以北纬38°线为界,分别进驻半岛的北半部和南半部。 1948年8月15日南半部在美国的扶植下,于汉城宣布成立大韩民国,同年9月9日北半部成立了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 1950年美国发动侵朝战争,1953年停战。此后,朝鲜半岛以军事分界线为南北实际控制区的界线。 1991年9月,第46届联大同时接纳南北双方为联合国的正式会员国。近年来,南北双方正在为半岛的和平统一进行努力。 经济地理 韩国经济在战争中受到破坏,战后发展缓慢。 自1962年起执行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30多年来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00多倍,成为亚洲与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韩国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也由1962年的43.3∶ -- 112 世界地理概览39 11.1∶45.6转变为1990年的11∶32.1∶56.9,产业结构已接近工业化国家水平,并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工业布局,建立了一批名列世界前茅的大企业和产业。 战后,韩国工业基础非常薄弱,直至50年代末,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只占12%,且主要是轻工业,基础工业及其他重工业非常落后。 60年代初,韩国重点发展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工业。70年代重点发展以资金密集型的钢铁、造船、石油化学等重化工业。 70年代末,重化工业已超过轻工业。 80年代中期,重点发展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后又重点发展精密机械、计算机、航空等新兴工业部门。 90年代以来,韩国把超级计算机、航天、航空等技术产品、复杂的电子产品和各种新材料的生产作为主导产品,进一步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 机械工业是发展最快的工业部门,1986年以来,一直高速增长,成为韩国最大产值的工业部门,产品出口达152亿美元,仅次于电子工业产品,但韩国进口的机械产品仍高于出口产品。 1970年造船总吨位仅2000总吨。 1975年以来,先后建起4座大型造船厂,至1981年,造船能力已居世界第二位,目前造船业的定货量已占世界总量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1993年达951.9万吨,首次超过日本,居世界首位。造船厂集中在水深潮差小、良港密集的东南沿海的机械、钢铁工业区,以蔚山、玉蒲最大,其他还有巨济、釜山、忠武、丽水等中心。 80年代后汽车工业迅速发展,90年代初,年产量已达 -- 113 49世界地理概览 150万辆左右,居世界第九、十位。以生产小轿车为主,生产车种达100多个,一半以上用于出口。汽车工业集中分布在蔚山、釜山和光州等地。 电子工业起步迟,但发展快,自70年代以来的20多年中,其总产值增长200多倍,是制造业中的最大产业。出口额占出口总额近30%,居出口产品的首位。目前韩国是世界第五大电子出口国。其产品以日用消费类为主。作为高技术密集型产业部门,多分布在汉城周围地区以及釜山和龟尾等电子工业基地,并在北美和东南亚建有分厂。 钢铁工业与汽车、电子等工业一起,是韩国的支柱产业。 60年代初,产量不到20万吨,自1968年起修建浦项钢铁联合企业,1973年建成后产量迅速增加,到1992年已达2805万吨,居世界第七位,自给率达到80%以上,产品的40%左右用于出口。钢铁生产所需的铁矿石和焦炭几乎全部依赖国外。钢铁工业主要分布在浦项、光阳、釜山、仁川等东南沿海地区,其中以浦项钢铁厂为最大。 1992年,包括分厂光阳在内,其粗钢生产能力已达2100万吨,是世界第三大钢铁厂。 石化工业也是韩国在60年代后期逐渐发展起来的重化工业之一。 1973年乙烯产量仅10万吨,至1990年达到106.8万吨,各种石油化工产品产量达600万吨左右,其中合成纤维产量在80年代末已占世界的近20%,位居世界第三。 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以丽水和蔚山为中心。 农业与其他产业相比,一直处于萎缩趋势,农业人口和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目前可耕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22%,主要分布在西部、南部的平原和丘陵地区。 现有农业人口570 -- 114 世界地理概览59 万,约占总人口的13.1%。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以小农分散经营为主。主要种植稻米,还有麦类、薯类、大豆、棉花、麻类等。谷物自给率呈下降趋势。森林面积648.5公顷,占国土面积的65%,但多为幼龄林或次质林。养蚕业和渔业比较发达。汉江、洛东江、锦江下游为韩国的重要农业区。 韩国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全国已建成比较发达的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 货运以铁路为主,现有铁路长度6500公里,其中复线约占27%,电气化铁路占17%。以京仁、京釜等为主要干线。此外,汉城的地铁系统总长度达125.7公里,居世界第七位。客运以公路为主,约有公路59000公里,分布较普遍,其中1597.4公里为高速公路。现有港口47个,其中以釜山为最大,其他还有任川、群山、木浦、浦项、济州湾等。 旅游业发展迅速,90年代初,去韩国旅游的外国人达300多万,比60年代初增长300多倍,游客中近一半为日本人,其他来自美国、东南亚等地。 主要城市有汉城、釜山、大丘、仁川、光州、大田等,汉城不仅是韩国最大城市,也是世界最大城市之一,1988年曾在这里举办了第24届奥运会。 (朱海森) 日  本(Japan) 亚洲大陆东岸外的太平洋岛国。 西、北隔东海、黄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与中国、韩国、朝鲜、俄罗斯相望,东濒 -- 115 69世界地理概览 太平洋。 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和九州4大岛及附近3900多小岛组成。面积377748平方公里,其中4大岛面积占95.4%。人口12432万。绝大多数为大和族,少数民族阿伊努族仅2万多人。日本语为国语。全国分为1都1道2府43县。 首都东京都。 自然地理 日本为多山岛国。弧形列岛呈东北—西南走向,外临深海沟,内接大陆架。 山地和丘陵占国土面积75%,台地占12%,平原低地占13%。 全境以本州中部的中央地沟带为界分为西南日本与东北日本两大地形单元。西南日本地势高峻,飞騨(北阿尔卑斯) 、木曾(中阿尔卑斯) 、赤石(南阿尔卑斯)山脉有日本阿尔卑斯之称,高峰均在3000米左右。赤石山脉的白根山(北岳)海拔3192米,是全国非火山中最高峰。山地之间有小规模的盆地。东北日本山脉南北纵贯,从北海道直达本州东北部。北海道主要为日高、北见等山脉;本州东北部则山脉和盆地、低地相间分布,主要山脉有3列:东为北上、阿武隈山地,中为奥羽山脉,西为出羽和越后山脉。其中奥羽山脉为太平洋与日本海水系的分水岭。 日本是著名的火山国,境内有火山200多座,其中活火山70多座。火山(包括山麓地带)约占国土面积10%,系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一部分。 其中富士山海拔3776米,为日本第一高峰。 全国温泉(水温25℃以上)众多,约1.9万处,著名温泉有热海(静冈县) 、别府(大分县) 、箱根(神奈川县)等地,多成为旅游和疗养胜地。地震频繁,全国每年发生5000~10000次地震,平均每天20次左右,其中有感地震 -- 116 世界地理概览79 平均每天4~5次,破坏性地震平均约3年1次。 历史上较大的地震有2000多次。 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和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造成严重伤亡和破坏。 平原狭小零散,分布于大河下游及沿海一带。最大的关东平原面积仅1.6万平方公里,其他为石狩、新潟、浓尾和大阪等平原,面积虽都很小,但对日本经济生活却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关东、浓尾、大阪3个平原,人口稠密,工厂聚集,城市毗连,为日本经济最发达地区。 海岸线漫长曲折,达2.9万多公里,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沿岸多岛屿、半岛、海湾及天然良港。 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日本在临海地带大规模填海造陆,建深水码头和现代化工业基地。 人工海岸已达8600公里,约占海岸线总长的14以上,东京湾与大阪湾岸线,85%以上是人A工海岸。 日本的地下资源种类多,但储量少且分布零散。煤炭储量约90亿吨,北海道、九州及本州常磐等地为主要煤田区。 石油藏量少,主要分布于新潟,秋田2县。天然气产于新潟、千叶两县。铁矿资源贫乏,储量仅417万吨,主要分布于釜石(岩手县) 、赤谷(新潟县)等地。铜矿储量96万吨,分布于秋田等地。铅、锌主要分布于秋田、岐阜和北海道。此外有金(鹿儿岛) 、银(鹿儿岛、秋田等地) 、锡(兵库)等。 日本的气候主要属温带海洋性季风型。由于列岛地居中纬,又处于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之间,北方气团和南方气团势力的消长、强弱,寒、暖流的流经以及境内多山,且纵贯中部的山脉地势较高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日本气候大部 -- 117 89世界地理概览 分地区终年温和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热的特点。年平均气温多在12~18℃之间,仅北海道(6~8℃)与本州北端(9℃左右)略低,南部的冲绳较高(那霸22.4℃)。最热月(8月)平均气温20~28℃,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除北海道(—8℃)与本州北端(-1℃左右)外,均在0℃以上(东京4.7℃)。雨量丰富,各地年降水量800~2500毫米,最高达4000多毫米。冬季大部分地区有雪,北海道、东北、北陆等地降雪较多。 6月中旬至7月中旬为梅雨季节。 8~9月多台风。 9月多秋雨。 季节变化明显,四季分明。 由于国土狭长,四大岛连同冲绳岛南北跨纬度21度,自北向南包括寒温带、温带和亚热带3个气候带(大部分地区属温带) ,气候地区差异明显。夏季南北气温变化较小,冬季差异大。东西之间的地区差异尤为明显,冬季来自大陆的西北季风,越过日本海,携带大量水汽,登陆后受山地的影响,使西岸的日本海侧多雪,北陆为降水最多地区(福井1月降水量325毫米) ;东岸太平洋斜面则天气晴朗干燥(东京1月降水量仅54毫米)。 夏季盛行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太平洋斜面多雨,日本海一侧相对少雨。 濑户内海沿岸冬夏受南北山地阻挡,雨量较少。 由于气候地区差异大,有利于发展多种作物;季风气候,雨热同季,尤其是梅雨对于水稻生长有利。但亦常有灾害性天气。 日本的河流具有河网密、流程短、流域面积小、河床坡度大、水量充沛、水势湍急、水力资源丰富的特点,但不利于航运。径流量年变化与季节变化大,汛期易涝,枯期易旱。 最长河流为信浓川,干流长367公里;其次为利根川,长322 -- 118 世界地理概览99 公里,流域面积(1.68万平方公里)则居全国首位。日本水力蕴藏量5185万千瓦。地下水资源很丰富,且水质优良。 湖泊多集中于东北部,北海道最多,西南地区较少。琵琶湖面积最大(673.77平方公里) ,水量丰富,水质优良,吸引人造纤维等耗水量大的工厂分布;田泽湖(秋田县)最深(423.4米)。 森林资源尤富,是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最大的国家之一,覆盖率达66.8%,林木蓄积量24.8亿立方米。以虾夷松、冷杉等针叶树与山毛榉、枫和橡树为代表的常绿阔叶林从北向南和由高地向低地分布。 发展简史 公元3~4世纪,日本成为统一的国家。 公元645年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古代日本与中国交往很多,曾多次派出遣隋使、遣唐使到中国进行文化交流,吸取中国的文化与生产技术。中国唐代高僧鉴真等也东渡日本。 12世纪末叶以后,农业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江户时代(1603~1867) ,治水与灌溉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新田开发。水稻种植面积迅速增加,棉花、茶、桑等经济作物亦有发展。 丝绸、陶瓷等手工业以及水陆交通运输有较大发展,并对东南亚各地进行海上贸易。 1639年起奉行锁国政策,仅以长崎为对外贸易港口。 1868年明治维新,吸引国外新技术,输入近代机器,设立官营模范工厂(后转让给资本家) ,为日本近代工业的开端。 同时修筑铁路并开辟了远洋航线。 19世纪80年代初,开始了以纺织工业为中心的产业革命。 1894年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侵占了中国的台湾和 -- 119 001世界地理概览 澎湖列岛,攫取了巨额赔款,增强其军事经济力量,加速进入帝国主义的进程。日俄战争(1904~1905)后,在中国东北以旅大和南满铁路沿线为据点进行军事、政治、经济侵略。 1910年吞并朝鲜。在掠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矿产资源基础上,发展了为军事服务的采矿、冶金、机械等工业部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重工业、化学工业迅速发展,经济急剧增长,成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工业向京滨、阪神、中京和北九州聚集,至20世纪20年代逐渐形成了四大工业地带,并由农业国转为工农业国。 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 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41年发动太平洋战争,1945年战败投降,经济陷于全国崩溃的境地。战后,日本政府根据各个时期经济、社会各方面的情况,有重点地恢复和发展经济,调整地域经济结构,重新布局工业。 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石油、原料和农产品供应充足,价格低廉,美国侵朝、侵越战争的军事订货和经济“援助” ,刺激了日本工业的发展;加之国防开支小、劳力资源丰富、工资低以及岛国位置和多优良港湾等有利条件,并重视引进新技术和更新设备,推动了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全面增长。 经济地理 战后初期,国民生产总值居资本主义世界第六位(1950)。经过十几年时间,相继超过西欧诸国,到1968年仅次于美国,跃居第二位,生产规模与工业内部结构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船舶、汽车、钢铁、电子计算机、数控机床、合成纤维等主要工业品产量均居世界前列。出口贸易也急剧增加,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中次于美国和德国的第三大贸 -- 120 世界地理概览101 易国。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变化,第一产业比重迅速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日本资源贫乏,工业原料、燃料自给率极低,需大量进口。如石油需要量的99.8%、煤炭的70~80%、铁矿石的99.5%均依赖进口,镍、铀、磷矿石、羊毛、棉花等原料则全靠输入。同时,工业产品又需要出口。因此在经济上严重依赖对外贸易。 工业 发达的工业国家。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90%。战后初期工业的恢复和发展以轻工业为重点。 50年代以后转为以重、化学工业为中心。 70年代重、化学工业中的部门结构由大量消耗能源和资源的基础材料部门(钢铁、石油化工等)向节约能源、原料和深度加工的部门转变。 80年代初提出“技术立国”的方针,产业部门进一步朝着技术(知识)密集型的方向发展。 日本工业主要是临海分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急剧发展,原有工业地带不断向外延展,在濑户内海一带兴起了以重工业、化学工业为主的新工业地区,连同原有工业基地,形成了集中全国工业产值34的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 特A别是三湾(东京湾、伊势湾、大阪湾)一海(濑户内海)地区集中了全国钢铁生产能力的88%、石油精炼的84%和石油化工的94%。 为了解决因大工业地带人口与工业过度聚集所造成的公害严重、工业配置条件与生活环境恶化等问题,日本政府于60年代前半期先后指定了15个新产业城市和6个“工业特别整备地区” ,其后又限制大城市新设工厂,并将关东、近畿临海等工业聚集地区的工厂外迁。近年来,高技术 -- 121 201世界地理概览 产业发展,部分产品“轻薄短小” ,多利用于航空运输;1984年政府批准建14个技术城,工业有临空型和向地方分散布局的趋向。 能源工业战后曾以增产煤为重点,60年代以后石油占主要地位。 1973年,石油在能源构成中曾一度占77.6%。石油主要来自中东的沙特阿拉伯等国,占原油输入量的70%以上。石油危机之后,进行能源结构调整,能源构成趋向多元化。发电战前(1935)以水力为主,战后则以火力发电为主。 60年代中期核能与地热发电站相继建立,前者主要分布于福井和福岛两县,后者主要分布于东北和九州地区。 钢铁和有色冶金工业发展迅速。 1943年钢产量仅765万吨,1973年以来年产量一直在1亿吨以上,跃居世界第一、第二位。钢铁工业主要原料依靠进口。铁矿石来自澳大利亚(占44%) 、巴西、印度等国。 炼焦煤来自澳大利亚(占44%) 和美国等。钢铁工业生产大型化,21个钢铁联合企业生产了全部生铁及绝大部分钢和钢材。 工厂多集中于太平洋沿岸,以堺、和歌山和加古川等为中心的近畿临海和以君津、千叶、鹿岛、扇岛等为中心的关东临海为两大钢铁工业区。濑户内海沿岸的福山和水岛(在仓敷市) 钢铁厂规模都居世界前列。 北九州的八幡、大分和伊势湾的东海钢铁厂亦甚重要。有色金属(铜、铅、锌、铝、镍等)冶炼也相当发达。 机械工业是最大工业部门,以汽车、造船和电机工业为重要。汽车工业是日本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柱之一,其中小轿车发展最快。 1992年汽车产量1324.5万辆,从1980年起一直居世界首位。主要分布于京滨与中京两大地区。丰田市是 -- 122 世界地理概览301 著名的汽车生产专业化城市。 造船是日本传统工业部门。 1956年以来,造船吨位长期居世界首位(1981年100总吨以上的钢船建造量为928艘,828.9万总吨) ,有“造船王国” 之称。 80年代中期以来,造船总吨位有所下降。大型造船厂主要分布于以长崎为中心的九州西北部沿海一带和濑户内海沿岸、京滨、阪神以及东海地区。 生产设备能力最大的船坞在长崎、香烧、有明、吴、坂出、追滨、千叶等地。家用电器50年代下半期起,高速增长,新产品相继出现。 60年代后期以来,广泛应用电子计算机和电子仪表,电子工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精密机械工业亦有发展,光学仪器、钟表等在世界占重要地位。京滨工业地带为电子与精密机械工业最大中心。大阪近郊以生产家用电器为主,亦有其他电子工业分布。诹访地区(长野县)为内陆的精密机械工业中心。近年来,电子计算机、数控机床、通信设备、机器人等工业发展迅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化学工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战前以无机化学工业为主,50年代末期以来形成了以石油化工为中心的化学工业体系。有机化学工业产值占化学工业总产值的34以上。乙烯生产能力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居第二A位。石油化工主要集中于关东临海与濑户内海沿岸,占乙烯生产能力23以上。较大石油化工中心为市原、川崎、水岛、A鹿岛和伊势湾岸的四日市。 农业 在现代日本国民经济中,农业居次要地位。 20世纪50~60年代,农业尚能供应食用品的需要。 随着以工业为主的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农业日趋下降。 耕地面积1960年为 -- 123 401世界地理概览 607万公顷,1990年缩减到524.3万公顷。在农业就业结构中,兼业农户占总农户的85%。食用农产品自给率下降,农产品进口增加。 农业用地规模小而零散,仅北海道的农牧场规模较大。 单位面积产量高。水稻、蔬菜、水果的栽培发展较快。水稻为最主要的农作物。绝大部分农户都从事水稻耕作。稻谷年产量1000万吨左右,占谷物总产量90%以上。 单位面积产量平均每公顷4.6吨。稻米自给有余。水稻分布较广,东北、北陆和北海道3地区的收获量占全国总收获量47%,而人口仅占17.5%,为日本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家畜饲养业以乳用、肉用牛和猪等发展较快。乳用牛主要分布于北海道。肉用牛以鹿儿岛、北海道为主。养猪业茨城县居首位。养鸡业发展亦甚迅速,鹿儿岛居首位。肉类自给率达81%。 日本为世界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但林业生产不能自给,国产木材占需要量的43.7%,一半以上的木材依赖国外进口。原木主要产于北海道和东北两地。 由于寒、暖流相汇于东北地区的海域,鱼类资源丰富,沿岸多优良港湾且有发达的造船业。日本在历史上即为海洋渔业发达的国家之一。 水产年总产量约1100万吨,其中海洋渔获量1000万吨左右,居世界首位。其中,近海渔业占一半以上,以沙丁鱼最多,其次为鳕、青花鱼、金枪鱼等。海水养殖业占水产总量8.5%,除鱼类外,还养殖珍珠贝、牡蛎及海带等。全国渔获量最高地区为北海道,其次为东北、九州和关东,共占全部渔获量的34。主要渔港为钏路、八户、铫A -- 124 世界地理概览501 子、烧津、长崎、福冈等地。 交通运输与对外贸易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已形成了以海运为主的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在国内货运中,沿海航运起重要作用,占总货运量50%。 其次为汽车运输(42%) 和铁路运输。在客运中,汽车占55%以上,铁路占40%(1960年度曾占75.8%)。对外贸易则主要依靠远洋航运。 铁路营业里程2.7万公里,其中电气化铁路1.33万公里。铁路干线多分布于临海且与海岸线平行。太平洋沿岸主要干线以东京为中心,东海道干线(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为主轴,西南接山阳干线(神户—下关—门司) ,直达北九州;北接东北干线,经青函隧道与北海道相连,由东北到西南连成一体。其中东海道与山阳干线贯穿于日本经济的中枢——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日本海沿岸有羽越(新津—秋田) 、信越(高崎—长野—新潟) 、北陆(从直江津与信越干线相接至米原)和山阴(京都—福知山—幡生)诸干线,内陆地区东北部的奥羽干线(福岛——秋田—青森) 和中部地方的中央干线(东京—甲府—名古屋)亦甚重要。 60年代以来陆续完成了东京—新大阪(在大阪市淀川区)的东海道新干线(即高速铁路)和西行至博多(福冈)的山阳新干线,全程1000多公里。 还建成了大宫—盛冈间的东北新干线,大宫—新潟间的上越新干线。 公路总长112.3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长3200公里。 60年代中期以后相继建成名神高速公路(从名古屋北的小牧到西宫,长189.7公里) 和东名高速公路(东京—小牧,长346.7公里)。 80年代还修建了北至青森、西南达九州的熊本高速 -- 125 601世界地理概览 公路。 海运对于日本经济的发展起重要作用。日本拥有一支大规模的海上船队,100总吨以上的钢船为8744艘,3985.3万总吨,居世界前列。与世界各地都有航线相通。远洋货运量达6.5亿吨。主要贸易港为横滨、神户、名古屋、东京、千叶、大阪和川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填海造陆的工业基地建设新港,如水岛、鹿岛等。同时,在太平洋和濑户内海沿岸大海港的外侧建人工港岛,在大港口建设现代化专业码头。航空运输亦较发达。国际航线为1.5亿公里。货运量约为18.7亿吨公里,客运量达531亿人公里。有新东京国际机场(成田) 、东京(羽田)和大阪(伊丹附近)等国际机场。 主要城市有东京、横滨、大阪、名古屋、京都、神户等。 东京是世界特大城市之一,日本最大的经济中心;横滨是日本的国际贸易港,贸易额常居全国首位。 (满颖元) 越  南(Viet Nam) 亚洲东南部国家。位于中南半岛东侧,背靠大陆,东临南海。陆邻中国、老挝、柬埔寨。领土狭长,南北长约1650公里,东西最窄处宽仅50公里。面积329556平方公里。人口7060万,89%是京族,其他有岱依、傣、侬、苗、加莱、高棉等60多个民族和华侨。主要宗教为佛教、天主教,还有和好教、高台教。越南语为国语。首都河内。 自然地理 国土34为山地、丘陵和高地。除红河和湄A -- 126 世界地理概览701 公河三角洲外,平原狭小。北部山区多石灰岩,地势由北往南逐渐降低,谷地随之展宽,整个北部山区大致呈扇骨状排列。河流深切,穿插其间,至下游汇成红河三角洲。红河以东为石灰岩山区,岩溶地貌发育,下龙湾有3000多个大、小石灰岩岛,分布在不到100平方公里的海面上。东北角为低丘带,间有稍宽的谷地。 红河以东地区富金属和非金属矿藏。 太原—高平地区以铁矿闻名;鸿基—太原有越南最大的煤田;钨、锡矿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红河以西多山,从西北向东南绵延数百公里,峰峦叠嶂,谷深坡陡,有许多超过2000米以上的高峰,其中黄连山的主峰海拔3142米,是越南的最高峰,也是中南半岛的最高点。黑水河右岸一带已被红河支流切割成许多沟谷。在黑水河流域大华区有丰富的铜矿,并伴生多种金属,以山萝省的安州县较为集中。黄连山省盛产磷灰石。河山平省有金矿。清化省古定的铬铁矿约占世界总储量的15%,居世界前列。 长山山脉自蓝江南下,绵延于越、老、柬边境,长1000多公里,构成越南地形的骨架,除个别山峰海拔高1500~2500米外,大部分山地比较低矮。 平原占全国面积的14。 红河三角洲为北部最大的平原,A面积约15000平方公里。地势由西向东逐渐倾斜,地面高程在13米以下,大部分地区海拔不到3米。土壤肥沃,水利条件优越,是越南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与三角洲平原相连的有注入北部湾的马江、朱江和蓝江的下游平原。南部湄公河三角洲总面积4.4万平方公里,其中越南境内的九龙江三角洲面积3.6万平方公里,地势平坦,平均海拔不到3米,多沼 -- 127 801世界地理概览 泽,是越南的重要水稻产区。 越南大部分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2℃以上,1月13~18℃,7月29℃左右。 11月至翌年4月为干季,受东北季风控制,气候比较干燥,多浓雾细雨天气。 5~10月为雨季,受太平洋东南季风和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影响,带来大量雨水。 年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山地迎风坡可达3000毫米以上。每年5~8月,越南中部北段产生焚风现象(当地称“老挝风”) ,使农作物易遭枯萎。 7~11月中部地区多热带气旋,带来大量降雨。全国除个别地区外,水热条件对水稻和热带作物的生产非常有利。 境内河网致密,湄公河、红河为南北两大水系。湄公河上源为中国的澜沧江,全长4180公里,湄公河长2668公里,越南境内长250公里。湄公河两大支流前江和后江,在湄公河三角洲分成9条支流入海,又称九龙江,水量大而稳定,便于灌溉和航运。红河发源于中国,称元江,呈西北—东南流向,全长1280公里,在越南境内长508公里,流域面积75700平方公里,为越南北部最大的河流。 森林资源丰富,森林面积占土地面积的31%,大多属热带森林。在红河、黑水河、蓝江、长山山脉和西原地区的湿热河谷地带,分布着热带雨林,树种繁多,常见的有龙脑香科、樟科、榕属和东京柚楠等。海拔1700米以上的山区分布亚热带森林和针阔混交林。竹子分布普遍。丛林中多野生动物,有1000多种鸟类和400多种兽类,主要有虎、豹、鹿、象、犀牛、猴子、野牛、孔雀和鹧鸪等。大叻北部的高原是世界上大狩猎区之一。 -- 128 世界地理概览901 发展简史 约在公元前250年已有冶金术,使用铜铸的生产工具和牛拉犁。公元初期以后,开始建设水利工程,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平原地区的纺织、陶器、炼铁、铸铜业和手工艺等都较发达。 18世纪上半叶,阮氏封建集团控制了越南南部,版图扩大到湄公河三角洲,并进行大规模的垦荒,南方经济有了显著进步。 1858年法国入侵,1884年越南沦为法国“保护国”。 1940年被日本侵占。 1945年9月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国。后又遭法国侵略。 1954年取得抗法战争胜利,以北纬17°为界,分成南、北两方。不久,美国又取代法国扶植傀儡,控制越南南方。 1975年5月抗美战争胜利,统一全国,改名为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经济地理 经济以农业为主,耕地面积829.5万公顷,约占全国面积的25%,其中稻田占564.6万公顷。 粮食生产近年发展快,1995年稻米产量约2800万吨,跃居世界第3大米出口国。农田主要集中在三角洲河谷低地和沿海平原。红河三角洲和九龙江三角洲是越南的两个农业基地。红河三角洲的稻田占三角洲面积的90%。九龙江三角洲开发较晚,大部分地区已辟为稻田。中部高地主要种植旱稻和玉米。经济作物主要有天然橡胶、黄麻、甘蔗、棉花、茶叶、花生、咖啡、烟草和水果等。 渔业资源丰富,沿海有1000多种鱼类,渔场主要分布在北部湾沿岸海域和泰国湾及东南沿海一带。每年2月前后是北方的主要捕鱼季节。湖沼水面广阔,面积约12万公顷。红河是主要的淡水鱼供应地。同塔梅平原又是著名的天然“鱼库” ,前江、后江之间的河间平原有规模很大的养殖场。湄公 -- 129 011世界地理概览 河还产鳄鱼。 主要工业部门有电力、煤炭、冶金、机械制造、化工、采矿、建筑材料、纺织、造纸等。 1954年开始发展重工业。 1955~1964年间建立了钢铁、机械制造、化学工业等。并且建立了新的工业基地,如鸿基煤炭基地、太原钢铁基地,以及河内的机械制造和越池的化工等。 石油、天然气工业发展很快,1994年原油产量700万吨。 轻工业和食品工业体系已初步建立。南部地区主要为碾米、制糖等农产品加工工业。胡志明市是主要工业中心,南部地区大工业多集中于该市。 全国有铁路2400公里,其中连接河内和胡志明市的干线铁路长1700余公里。 公路总长度7万多公里。 三角洲地区河网密集,水运方便。 内河航线10783公里,沿海主要航线4200公里。主要海港有海防、鸿基、头顿、胡志明市、金兰湾、岘港等。嘉林、林山一、边河等地有国际机场。 主要城市有河内、胡志明市、海防、岘港等,胡志明市原名西贡市,为越南最大城市和港口、工商业中心。 (吴关琦) 老  挝(Laos) 亚洲东南部国家。亦译“寮国”。动物多象,有“万象之邦”之称。位于中南半岛东北部,东南亚唯一内陆国。东邻越南,南接柬埔寨,西与泰国、缅甸交界,北同中国云南省接壤,面积23.68万平方公里,人口440万。主要民族是老 -- 130 世界地理概览111 龙族,占全国人口50%,还有佧族、苗族、傣族和瑶族。大多数居民信佛教。通用老挝语。首都万象。 自然地理 多山国家,全国面积的80%为山地和高原,平原限于湄公河谷地。北部高而起伏大,向南缓缓降低,从东向西倾斜。上寮地区为山地,海拔500~1500米,局部地区超出2000米,为湄公河上游段,狭谷陡峻,富水力资源,地下矿藏亦富。有会芬和川圹高原、查尔和班班平原及康开谷地等。 全国最高峰比亚山海拔2817米,屹立于川圹高原南边。中、下寮地区的东半部是长山山脉西坡的一系列中山和低山,地势和缓,山顶平坦。山脉拥有一系列东西走向的山口和隘道,如骄诺山口、穆嘉关山口、辽保山口等,为老挝与越南之间的交通要冲。山脉西侧南、北各有一片高原,北为甘蒙高原,其西坡的南巴屯谷地有开采历史较久的锡矿;南为波罗芬高原,土壤肥沃,森林茂密,为老挝发展热带经济作物、林业和畜牧业的基地。中、下寮地区西半部,即万象以南的湄公河沿岸,主要有万象平原、沙湾拿吉平原和巴色低地,都是国内主要农耕地带,地下蕴藏着岩盐与石膏。 老挝属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受地形影响,气候地区差异明显。气温北低南高,降水北少南多。各地年平均气温20~30℃,最冷月(12月)平均气温14~23℃,最热月(4月)平均气温20~29℃;高原最低气温可降至-2℃,偶尔出现霜冻、结冰、降雪。湄公河谷地他曲、沙湾拿吉等城镇,绝对最高气温达40~42℃,是老挝最热的地方。各地年降水量1250~3750毫米。上寮西北部深处内陆,降雨较少;下寮东半部接近海洋,降水最多,波罗芬高原绝对最高降水 -- 131 211世界地理概览 曾达5880毫米(1935)。 5月中旬至9、10月之交为西南季风期(雨季) ,降水占年降水量的90%,各月降水量均在100毫米以上;10月中旬至翌年3月为东北季风期(干季) ,月降水量一般为10~30毫米。 河流以湄公河为主,93%以上的地区属湄公河流域,流经老挝的湄公河段长约1900公里,其中大部为国际界河,只有750公里在老挝境内,沿岸集中了全国最肥沃的平原和水稻产区。 境内河段多急流险滩,给航运和灌溉带来一定困难。 湄公河支流众多,主要由东向西汇入干流,南俄、南东和洞河等支流建有水坝和电站。 发展简史 公元14世纪中叶后,境内出现一些小王国,其中上寮地区的老挝王国,以琅勃拉邦为中心,势力达到桑怒、川圹、万象及占巴塞各地,经济和文化艺术都有一定成就。 国王菩提萨罗在位时(1520~1547) ,迁都万象。 后衰落。 19世纪中叶分别被邻国占领。19世纪末沦为法国殖民地。 1940年被日本侵占。 1945年老挝宣布独立。 后又遭法国和美国侵略,1954年和1973年先后取得抗法和抗美战争胜利。 1975年成立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 经济地理 以农业为主,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0~70%。农业以种植业为主,耕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8%。 耕地分低地和坡地两类,低地主要在湄公河干支流的河谷地带,如巴色低地及洞河两岸、万象平原、北汕平原、更谷平原、南屯河平原、公河平原等,皆为稻米主要产区。杂粮有玉米、木薯、番薯和豆类。粮食可以自给,但运输不便,南方大米难以运到北部地区,北方城镇多从泰国进口大米。坡 -- 132 世界地理概览311 地多种旱作,土壤肥沃的坡地种植经济作物如咖啡、茶树、果树等。咖啡是主要出口农产品,咖啡园面积约5000公顷,波罗芬高原占90%。建立了咖啡、烟草、甘蔗、棉花等专业种植区,为出口商品基地。全国约有80万公顷天然草场,分布于会芬、川圹、甘蒙和波罗芬四大高原,在查尔平原等地建立重点牧区。森林覆盖率60%以上,分布遍及各省,主要采伐场在上寮和下寮,出产柚木、紫檀、红木等珍贵木材,万象、巴色、沙湾拿吉3市是木材加工中心。 矿藏有锡、铁、铜、宝石、石膏、煤、岩盐等。主要开采锡和岩盐,锡矿砂年产量不足1000吨,主要分布在甘蒙省,并有炼锡厂。 70年代起,电力工业成为老挝经济最大支柱。 万象以北60余公里的南俄河水坝和电站已完成二期工程,装机容量11万千瓦,发电量7亿度,占全国发电量的80%以上。 电力推动了万象平原工农业生产,可提水灌溉农田3.4万公顷。 电力85%输往泰国,年收益2000~3000万美元,占外贸出口额60%以上。工业主要有生产日用消费品的轻工业、建材、交通和农机具的修理装配,工厂大多数集中于万象等少数城市。 公路是主要交通系统,有1万多公里,全天候里程不多,以大致南北行的13号公路为主干,连接各支线,沟通国内主要城镇。 没有铁路。 缺乏出海口,需借道邻国与外间联系,其中经过越南和柬埔寨同海外联系的通道兼有经济与战略价值。湄公河有7个公路渡口与泰国连接,以塔杜阿至廊开最重要。 主要城市有万象、琅勃拉邦、巴色。琅勃拉邦是老挝的 -- 133 411世界地理概览 古都、著名的宗教和旅游胜地。 (徐成龙) 柬 埔 寨(KampucheaCambodia) A亚洲东南部国家。位于中南半岛,南濒泰国湾,与越南、老挝、泰国为邻。面积181035平方公里。人口990万。高棉族约占80%,还有占族、普农族、佬族、傣族、马来西亚的穆斯林、中国侨民及50万左右的越南移民。 居民主要信奉佛教。高棉语为国语。首都金边。 自然地理 以平原为主。东、北、西三面为山地和高原所环绕。中部平原由海拔200米以下的洞里萨湖周围冲积平原和湄公河三角洲组成,约占全国面积的910。洞里萨湖周A围的平原十分平坦,长500余公里,宽110余公里,仅在靠近湄公河和东部高原的地区起伏较大。平原上河道纵横,多沼泽,主要有湄公河和洞里萨河等,洞里萨湖是调节湄公河水量的“天然水库”。 湄公河在境内长507公里,雨季涨水时,河水沿洞里萨河排入洞里萨湖,湖区周围的河流也带来丰富的水量,致使湖面扩大,达1万平方公里左右,水深约10米。 干季湄公河水位下降,湖水经洞里萨河灌入湄公河,湖面缩小到3000平方公里左右,水深仅1米。 湖周围有茂密的落叶林和沼泽林。中部平原是柬埔寨最重要的农业地区,是稻谷集中产区。 平原北面的扁担山,呈东西走向,长300公里左右,平均海拔约500米,最高峰756米;森林茂密,约占全国森林 -- 134 世界地理概览511 面积的13。 斜贯西南部、绵延数百公里的豆蔻山脉,呈西北A—东南走向,平均海拔1500米以上,奥拉山海拔1813米,为全国最高峰。象山山脉为豆蔻山脉向南的延伸,海拔约1000米,热带雨林繁茂,西南坡是全国最大的林区;山脉紧逼泰国湾,地势陡峭,多峡谷。湄公河以东是平缓的高原,南北长1000公里,宽50~300公里,是长山山脉的西坡,海拔100~500米,分布着大面积的肥沃土壤,为主要橡胶产区。 川龙河中游森林繁茂,是建筑木材的主要产地。 柬埔寨属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全年分干、雨两季,5~10月为雨季,从印度洋吹来温暖潮湿的西南季风,使气温略有降低;11月至翌年4月为干季,盛吹干燥的东北季风。 年平均气温大多高于21℃,平原地区达27℃。 11月至翌年1月的气温最为宜人。 此后,气温逐渐升高,4月是全年最热的月份,金边的绝对最高气温可达40.5℃。 全国年降水量约1800毫米,10月最多,降水量达252毫米,而12月至翌年3月的总降水量不到200毫米。降水的地区分布也有较大差异,豆蔻山脉和象山山脉西南坡,面临西南季风,雨量较多,高达5200毫米以上;背风坡包括广大平原地区,雨水明显减少。 森林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70%。多名贵树种,主要有黑檀、紫檀、铁木等。此外,山区还盛产热带药材,如豆蔻、桂皮和檀香等;林中栖息着大量动物,如象、豹、虎、猴、犀牛和著名的科伯荣牛。大象是重要役畜。矿藏主要有金、铁、宝石、锰、铅、银、煤、钨、陶土和磷等。 发展简史 公元前境内已有国家出现。 公元2世纪后,先称扶南,后称真腊,16世纪后改称柬埔寨。因境内主要居民 -- 135 611世界地理概览 是高棉人,故又称高棉。 9~14世纪是高棉王国历史上最强盛时期,建都吴哥。 19世纪中叶,沦为法国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日本占领。日本投降后,法国又卷土重来。 1953年11月9日柬埔寨王国宣告独立。1976年定国名为民主柬埔寨。 1979年越南入侵。在柬埔寨人民的斗争下,1991年越南撤军,柬埔寨恢复独立。 经济地理 以农业为主,发展缓慢。特别是越南入侵以来,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农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50%。 农业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85%。 耕地占国土面积的18.7%,约340万公顷,主要集中在湄公河、巴塞河及洞里萨湖沿岸地区。粮食作物有稻米、玉米、豆米、甘薯等,其中以稻米为主,种植面积约占耕地面积的80%,大多数为水稻。稻米为大宗出口商品,占出口总值的70%。 70年代末期以来,由于战争破坏,稻米产量锐减,自给不敷。经济作物有橡胶、麻、胡椒、豆蔻、糖棕、热带水果等,其中以橡胶为主,种植面积曾达6万公顷,以磅湛省和腊塔纳基里省较为集中,有大橡胶园。单产较高,单株胶树平均产胶3.4~3.7千克。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值很低,仅占16%。以农产品加工为主,主要是碾米和锯木。还有纺织、造纸、胶合板、玻璃、酿酒、炼油、水产加工、电力和水泥工业。主要分布在湄公河流域和泰国湾沿岸。暹粒的传统手工制革和拜林的玉石,均驰名国内外。 交通以公路为主,总长约13400公里,其中铺面公路3400多公里。铁路有两条:金边—波贝,长382公里;金边—磅逊港,长269公里。水运航道主要依靠湄公河、洞里萨 -- 136 世界地理概览711 湖及洞里萨河,在高水位时,通航里程约1500公里。湄公河从桔井到金边终年可通小汽船,金边以下可行驶海轮。航空以金边西面的波成东机场为中心,与东南亚各国有班机来往。 金边与暹粒等城市间也有航线相联。 主要城市有金边、马德望、磅逊、吴哥。吴哥为柬埔寨的古都、世界著名的文化遗址和游览考古胜地。 (吴关琦) 缅  甸(Burma) 亚洲东南部国家。 位于中南半岛西北部,孟加拉湾东岸。 南北长2000公里,东西最宽处930多公里。面积676581平方公里,居东南亚第二位,仅次于印度尼西亚。 人口4230万。 有42个民族,缅族人数最多,约占全国人口的65%,其余为克伦族、掸族、钦族、克钦族、克耶族、孟族和勃欧族等。 85%的居民信奉佛教,少数信奉伊斯兰教。缅甸语为国语。首都仰光。 自然地理 以山地、高原和丘陵为主,山脉主要呈南北走向。河流大多由北向南注入安达曼海。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中、下游谷地和三角洲。 北部高山区海拔3000米以上。 从高山区往南,山脉分为东、西两支。东支贯穿掸邦高原,向南绵延至安达曼海东岸;西支沿印度和缅甸边界,直抵孟加拉湾沿岸。西部山区南北延伸1100公里。 北段为印度和缅甸边境的那加丘陵,地势较 -- 137 811世界地理概览 高,海拔1000~2000米,大部分为原始森林,交通不便。山脉中的隘口为东西之间的主要交通孔道。 南段为若开山脉,紧逼海岸,山体变窄,高度渐降,海拔自1000米以下往南低至500米以下。 东部高地以掸邦高原为基础,北起高黎贡山,南迄比劳山脉,南北延伸600~700公里,高度自西北向东南递降。比劳山脉构成泰、缅国界,海拔在1200~1300米,有丰富的锡、锰矿。 萨尔温江及其支流纵贯在南北向的山脉之间,下游毛淡棉附近的冲积平原为稻米主要产区之一。沿海多岛屿海湾。鱼类资源丰富,盛产珍珠。近岸的兰里岛和切杜巴岛是缅甸的海上石油产区之一。 西部山地和东部高地之间为伊洛瓦底江平原,由伊洛瓦底江和锡当河冲积而成,地势平坦,其间零星散布有浅丘、岛山。 北部有海拔200~500米的敏金山脉,其北端的东梭龙火山(海拔1708米)为死火山。孟拱以西的因道支湖是缅甸最大的湖泊。中部曼德勒、蒲甘一带的伊洛瓦底江中游谷地是泛滥平原,宽度达160公里,为缅甸古代的经济活动中心。 德耶谬以下,受若开山脉和勃固山脉的约束,两山山脊相距不过百公里左右,山嘴伸向谷地,致使谷地狭窄,多急流峡谷。 苗旺以南,即为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南北长约290公里,三角洲前缘宽约240公里,总面积32000平方公里。 地势低洼,许多地方在洪水线下,雨季时常为一片汪洋。伊洛瓦底江和锡当河之间虽有勃固山脉阻挡,但两河的下游平原连成一片,土地肥沃,雨量丰沛,是主要的稻米产区,也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全国森林面积约占土地面积的75%。主要为热带季雨 -- 138 世界地理概览911 林,以柚木、龙脑香料为主。 缅甸介于北纬10°~28°30′之间,地理位置比东南亚其他国家偏北,而且北部高山海拔较高,因而气温一般比东南亚其他国家稍低。但是大部分地区还是终年炎热,属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分凉、热、雨3季。年平均气温20~25℃。 10月至翌年2月为凉季。 3~5月为热季,除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外,全国4月份平均气温大多在25℃以上,平原中部地区更在30℃以上,曼德勒的最高气温达45.6℃,被称为东南亚的“热点”。 5月中旬以后,海岸地带吹湿热海风,偶而形成夹有冰雹的雷雨,这时正是杧果成熟期,所以又称“杧果雨” ,气温略有下降。 6~9月为西南季风期。 降水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 面向西南季风的山坡,降水量达3000~6000毫米,是全国降水最多的地区;山脉背风坡地区为干燥带,年降水量仅500~1000毫米。伊洛瓦底江三角洲、掸邦高原以及北部山地,年降水量1500~3000毫米。 海岸地带95%和内陆地区90%的降水集中于6~9月西南季风期,多以暴雨形式出现。 发展简史 约公元前后境内即出现若干国家。1044年,阿奴律陀王统一境内大部地区,以伊洛瓦底江中游为中心,逐渐向四周扩大,兴修水利,种植稻米,并创造了文字。 1287年又分裂为许多小王国。 1531年建立东吁王朝,统一全国度量衡,并发展炼铁、炼铜及漆器制造。 1752年的雍笈牙王朝(又称贡榜王朝) 发展成具有较高文化的德耶谬封建国家。 上缅甸(德耶谬—东吁线以北)已形成国家主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18~19世纪,缅甸已是一个灌溉发达的农业国家,并 -- 139 021世界地理概览 发展了渔业和手工业。当时的下缅甸(德耶谬—东吁线以南)虽为一片沃地,但蚊子孳生,疫病蔓延,人口稀少,基本上是一片未开发的土地。 1852年英国殖民者占领下缅甸,开辟稻田,发展交通,建设港口,使缅甸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1885年缅甸沦为英国殖民地,被划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 1937年自印度分出,由英国直接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日本占领。 1948年1月4日宣告独立,成立缅甸联邦。 1974年改称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经济地理 以农业为主,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殖民地时期,由于片面发展稻米单一经济,农业总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较高。独立后,实行一系列国有化的经济政策,逐步消除殖民势力的影响,民族经济有所发展。 1994年,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51%,工矿业占10.4%。 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以上。耕地有1000多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5%,以种植水稻为主,稻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23,主要分布在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平原及其沿海平A原,其次为伊洛瓦底江中游地区。产量自给有余,还可供大宗出口,大米出口值约占出口总值13。 近年来,农业多种经A营有所发展,除了橡胶、甘蔗、棉花等经济作物外,还有油料、烟叶和麻类等作物。橡胶主要产于德林达依沿岸和勃固山麓一带炎热多雨的地区。甘蔗分布在密支那、东枝、勃固一带。棉花种植历史悠久,但纤维短,主要产地在中部干燥地区。 畜牧为农家副业,以饲养牛为主,用于犁地和运输。 中部干燥带饲养黄牛,三角洲地区饲养水牛。林业以柚木最为著名,拥有世界可采伐柚木的34,每年出口的柚木占出口总A -- 140 世界地理概览121 额的14。其次还有各种硬木、竹、藤和虫胶等。 A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工业基础薄弱。独立后,政府重视工业生产,特别从1963年开始,工业发展较快,除原有的碾米、锯木和矿业外,新建了建材、炼钢、火柴、纺织、制胶、卷烟等工厂。仰光为全国的工业中心,集中全国大部分工厂。 一些新建工厂分布在伊洛瓦底江西岸地区。 矿藏丰富,但尚未充分开发。 石油在采矿业中居首位,除供本国消费外,部分可供出口。炼油工业也有发展,1973年在锡里安新建了炼油厂。其他矿产有锡、钨、铜、铅、锌和煤等。 交通运输以水运为主。 内河航线长6436公里,伊洛瓦底江是运输干道,从海口到八莫均可通航,全长1450公里。其支流亲敦江,通航河段从河口上溯640公里到霍马林。海运港口主要有仰光、勃生、毛淡棉和若开等。全国有公路3.4万多公里,以仰光为中心形成公路交通网。 铁路有3130公里,均为狭轨线,以仰光为起点,通往全国重要城镇。全国有40多个机场,仰光有重要的国际机场,联系国内外主要城市。 主要城市除仰光外,还有曼德勒、毛淡棉、仁安羌、密支那等。仰光不仅是缅甸的首都和经济中心,也是缅甸最大的佛教和文化中心。 (吴关琦) 泰  国(Thailand) 亚洲东南部国家。 位于中南半岛中部,与缅甸、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为邻。南濒泰国湾。面积51.4万平方公里。 -- 141 221世界地理概览 人口5952万。 全国有30多个民族,泰族占全国人口的40%,其他还有佬族、马来族、高棉族和华人等。 90%以上信奉佛教,马来族多数信伊斯兰教。泰语为国语。首都曼谷。 自然地理 以平原为主。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和低谷地占总面积的50%以上,超过1000米的山地仅占5%。 中部是湄南河谷地(又称中央谷地) ,主要为冲积平原。谷地由北向南倾斜,北部略有起伏,散布有零星岛山。西部和北部是山地。他念他翁山脉、登劳山、比劳山脉沿泰缅边界作南北走向,海拔大部为1500~1800米。 西部山地是湄南河和萨尔温江的分水岭,河流沿岸谷坡陡峻,谷地较窄,宽度很少超过1公里。 北部山地大部分崖壁陡峭,滨河西部的因他暖山,海拔2595米,为全国最高峰。泰国和老挝边界的銮山山脉,平均海拔1500米以上,为难河和湄公河的分水岭。清迈、清莱、南邦等山间盆地是北部山区的农业区,南邦府的褐铁矿是较著名的矿产。西部和北部山地有发育较好的季雨林,以产柚木、红木、紫檀等硬木著称,其中柚木分布广,以永河流域最集中。 东北部的呵叻盆地为一蝶形低谷地,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3.1%,平均海拔100~200米,岗丘很少超过300米。 藏有丰富的岩盐和石膏。 地表有许多浅塘,其周围的土壤盐分含量较高。盆地内部形成两个水系:南面为蒙河水系,北面是颂堪河水系,均注入湄公河。此外,还有间歇性湖泊。盆地边缘分布着热带季雨林,大部分为龙脑香科树种,以及干燥竹林和多刺灌丛。 东南沿海的多雨山区主要分布热带雨林,以双翘龙脑香 -- 142 世界地理概览321 属最多,还有经济价值较高的坡垒属。海湾附近生长着野生的西米棕榈。在河口附近多红树林沼泽。泰国湾东北部的阁西昌岛是多森林的石质岛屿,不能进入湄南河的海轮均在此停泊。东南端的强岛,面积约181平方公里,为全国最大岛屿。 半岛山地分为西东两部分,西部山地为德林达依山地,呈北北东—南南西走向伸入巴蜀府后,分为两支,西支进入缅甸境内;东支为普吉山,向南伸入普吉岛,有几座海拔1000米以上的花岗岩山峰,是南部冲积锡矿的重要产地;东部山地又称銮山山脉,从泰国湾中的阁道岛、阁帕岸岛、阁沙梅岛延伸至万伦以东,由花岗岩组成,产锡,主峰高1787米。 东海岸岸线平直,少海湾,有许多长海滩。阁沙梅岛有丰富的铁矿资源。西海岸岸线曲折,多港湾。海岸平原狭窄,少海滩,多红树林沼泽。 泰国属热带季风气候,除个别山地外,全国气温较高,年平均气温27℃左右。 热量资源丰富,有利于热带作物生长。 大部分地区有雨季和干季之分。 6~10月西南季风期为雨季,11月至翌年5月东北季风期为干季。全国年降水量1300毫米。 东南部最多,达2370毫米;河叻盆地较少,约1000毫米。 降水大部集中于雨季。 每年2~3月北方的冷空气和南方的暖气团相遇,形成气旋雨,当地叫“杧果雨”。 3、4月在泰国湾沿岸还有地方性的风暴,挟带少量雨水,常出现在大城府以南,集中在那空那育府和巴真府之间。这期间的降雨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西南季风期降雨多,加之8、9月台风影响半岛南部大量降水,常使江河泛滥成灾。 -- 143 421世界地理概览 发展简史 公元7世纪前,境内即建有王国。 14世纪,中部暹国和南部的罗斛国合并称为暹罗。 17世纪国势强盛,兴修水利,改进耕作,使稻米生产获得发展;手工业、商业亦盛。与中国的贸易频繁。此后,有许多中国人移入。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农业、手工业,特别是碧差汶和华富里的手工冶炼业、湄南河三角洲及泰国湾周围的烧炭业,以及泰国湾一带和呵叻盆地乌汶四郊的制盐业均有较大发展。随着贸易的扩大,促进了造船业的发展和柚木的采伐。 16世纪起受葡萄牙、荷兰、英国和法国等殖民者的侵略。 1932年6月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1939年5月改国名为泰王国,意为“自由天地”。 1941年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改国名为暹罗。 1949年复称为泰王国经济地理 原为农业国。 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较快,90年代初的经济增长率超过7%;国民经济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农业的比重从1960年的40%下降到1993年的12.8%,制造业的比重则从10.5%上升到28.2%。 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占农业产值的76.2%。 农产品出口为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粮食作物以稻米为主,向为世界上重要的稻米出口国。稻田主要分布在中央谷地以及其他河谷地区,其种植面积、又产值和出口总额在全国都占突出地位。 1960年后,在继续扩大稻米生产的同时,着重发展农业的多种经营,改变了单一的稻米经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993年稻米产量1944万吨,居世界前列。 70年代,木薯、玉米的生产比重迅速增加。 玉米主产于中央谷地,其次为呵叻盆地, -- 144 世界地理概览521 年产量350万吨(1993) ,90%供出口。 20世纪5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木薯,国内消费量极少,主要供出口。 1992年产量2200万吨,居世界第一位,出口值已超过稻米。木薯遍布全国,主要集中在东南部地区。 橡胶为主要经济作物,泰国为世界三大橡胶生产国之一,1993年产量158万吨,居世界第三位,主要分布在半岛地区。 此外,还种植洋麻、豆类、烟草、甘蔗、椰子、胡椒和水果等作物。 畜牧业以饲养耕牛为主,主要集中呵叻盆地。 内陆水域及泰国湾鱼类资源丰富,有鲤、鲈、鳗以及沙丁鱼、鲭鱼等。年捕获量260万吨,可供大宗出口,为世界第七大鱼产国。 全国110以上的就业人口从事工业。除碾米、锯木、采A矿、食品、纺织等传统工业部门外,60年代末以来着重发展替代进口和面向出口的工业,逐步建立起钢铁、炼油、石油化工、建材、电子、汽车装配等部门。制造业集中在曼谷及其附近地区。 矿业以采锡业为主,在世界上占有突出地位,年产量约4.2万吨,仅次于马来西亚,主要产区在南部地区,普吉岛上有大型炼锡厂。此外,还有煤、石油、天然气等。 陆上交通以铁路为主,全长约4000公里,大都是窄轨铁路。以曼谷为中心,北通清迈,南抵马来西亚边境,东北至廊开和乌汶,东至亚兰。公路总长4.38万公里,其中铺面公路2万多公里,已形成比较完整的公路网。河流和运河为国内重要交通线,水深1米以上的通航里程达3460公里,全国有一半以上的农产品通过水运到达曼谷。国内主要城市都 -- 145 621世界地理概览 有班机联系,并有多条国际航线。 旅游资源丰富,重要旅游点均通公路。 60年代以来旅游业迅速发展,1993年接待国外游客513.6万人次。 外汇收入48亿美元。 主要城市有曼谷、清迈、呵叻和大城等。曼谷不仅是泰国首都和经济中心,也是东南亚的主要旅游城市。 (吴关琦) 马来西亚(Malaysia) 亚洲东南部国家,位于南海沿岸。由马来半岛南部的马来亚(简称西马)与婆罗洲北部的沙捞越和沙巴(简称东马)组成。 面积329589平方公里(西马131794平方公里,东马197795平方公里) ,人口1900万。有30多个民族,其中马来族和土著占58%,华人占31%,印度人和其他民族占11%。伊斯兰教为国教,此外,有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 马来语为国语,通用英语。首都吉隆坡。 自然地理 东、西马之间隔着南海,相距750公里。西马位于马来半岛,有8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纵贯马来半岛,构成半岛的中脊。北部地势较南部为高。吉保山脉为主轴山脉,东西两侧形成世界最大的两个锡矿带。半岛西海岸滨马六甲海峡,沿海平原冲积层深厚,宽20~30公里,沼泽绵延,逐步垦殖为国内重要的稻田区。海岸多红树林。山脉延伸入海,形成浮罗交怡、槟榔屿、邦咯等岛群。半岛东北 -- 146 世界地理概览721 部为广阔的丁加奴高地,其中大汉山海拔2189米,为西马最高峰。高地东临南海,海滨平原狭窄,低丘形成岬角,多沙质海滩,有木麻黄林。 半岛南部丘陵星散,平原稍有起伏。 东马地势从内地往沿海逐渐降低,沙捞越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沙巴由中部向东西两侧递降。伊兰山脉西段较低,多垭口;东段地势陡峻。克罗克山西段多峡谷,东北端的基纳巴卢山海拔4101米,为马来西亚最高峰。克罗克山东坡形成丹南、建宁欧、兰瑙等8个山间盆地,为沙巴主要耕作区。沙捞越海滨平原宽广,河汊及沼泽密布,为粮食与木材生产基地。沙巴东临苏禄与苏拉威西两个深达3000~5000米的海盆,海岸线曲折,多天然良港。 西马的河流以吉保山脉为分水岭,东侧河流主要有彭亨河与吉兰丹河,均注入南海;西侧河流以霹雳河最长,注入马六甲海峡。霹雳河中上游建有珍德罗与丁明歌等水库与电站。东马的河网较密,利于航运。主要河流有拉让河和基纳巴唐岸河,后者水力资源丰富。南海水系的拉让河长592公里,为全国第一大河。 气候以赤道雨林型为主,北纬5°以北为热带季风型。高温多雨,相对湿度大。年平均气温沿海低地26~30℃,内地山区22~28℃。全境雨水充沛,年降水量2000~2500毫米,西马最高可达3000毫米,东马最高可达4000毫米。全境东北季风期占年降水量的40~60%,11月至翌年1月为降雨最高峰,月降水量可达500~650毫米;西南季风期,雨量最少的7月仍不低于100毫米;两个季节转换期,地方性对流加强,多雷阵雨,月雨量可达200~400毫米。降雨变率大,有 -- 147 821世界地理概览 时出现连续半月至1个多月的旱天。 发展简史 西马开发早于东马。公元前在接近海上交通线的地区,已出现原始商品生产和对外贸易。公元初年,以吉打河口为中途停泊站,逐步形成港口,以出口热带竹木、香料和锡而著名。通航范围达到印度、阿拉伯和中国。东马约在6~7世纪兴起婆利王国,与中国有海上来往,沙捞越西南地区有对外贸易和铸铁业。15世纪西马南部兴起满剌加王国,商业兴盛。贸易范围远达中国、印度、西南亚和非洲东部。 16~17世纪葡萄牙、西班牙与荷兰等殖民者先后入侵。 18世纪80年代后沦为英国殖民地,并把西马分为海峡殖民地、马来联邦与马来属邦3部分;东马分为沙捞越与北婆罗洲两地区。海峡殖民地包括槟榔屿、马六甲与新加坡。殖民者在此开辟港口,开采锡矿,建立橡胶种植园,修筑公路和铁路。 1941~1945年被日本侵占。 1948年2月1日成立马来亚联合邦,新加坡为英国直辖殖民地。 1957年8月31日马来亚联合邦独立。 1959年6月3日新加坡成立自治邦。 1963年9月16日马来亚、新加坡、沙捞越与沙巴(北婆罗洲改称)组成马来西亚联邦(1965年新加坡退出)。 经济地理 经济以农业为主。独立以来,不断调整经济部门结构,实行种植多样化,改变过去的单一经济结构。 90年代初经济增长率超过8%。 马来西亚的锡、天然橡胶和棕油的产量与出口量均为世界第一,胡椒出口量也居世界前列,石油产量仅次于印尼,居东南亚第二位。 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热带经济作物占重要地位。 80年代初,提出“四加一”的种植政策,着重发展橡胶、油棕、可 -- 148 世界地理概览921 可、椰子和稻米。橡胶、油棕、椰子、烟草和稻米种植面积的85%以上分布在西马,可可和胡椒主要在东马。橡胶自1968年以来,产量一直占世界总产量的40%以上。 橡胶园遍及各州,以西马吉保山脉东西两侧最多,分布于海拔300米以下的山麓浅丘或阶地。油棕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增长速度较快,分布于北纬5°以南,特别是西马南半部的低地,如柔佛和彭亨内地原始林垦殖区、雪兰莪和下霹雳的沿海平原,以及东马沙巴的斗湖及山打根新垦区。棕油占世界总产量的60%以上。可可一部分在西马的椰子园中间作,大部分在沙巴的肥沃火山土建立新园。 稻米主要种植在西马沿海平原、内地河谷及浅丘地带,生产受天气及病虫害影响,种植面积和产量时有伸缩,大米基本自给有余。 全国森林覆盖率为66.2%,西马、沙巴和沙捞越森林覆盖率分别为47%、59.3%和91.3%。森林面积的50%为永久林场,34%为生产林,15.9%为保育林(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区) ,蓄材量近10亿立方米。 已利用的经济树种有70多种,以龙脑香科为主,约占木材出口量的90%。 80年代控制采伐与改变出口结构,西马出口锯木,东马出口原木。 殖民地时期建有采矿、电力、冶炼、机械、车辆、船舶修造和农产品加工等工业。独立后新建有采铜、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石油炼制、钢铁、建筑材料、纺织与电子工业等。采矿业以锡和石油为主,其次有铁、铝土、金、铜、钛等,除石油与铜的开采量上升外,其余开采量不稳定。原矿或精炼矿大部分出口。锡产量长期居世界首位。但产量在逐年减少。铁矿自1921年开始采掘直到60年代,产量一直居 -- 149 031世界地理概览 东南亚首位,现已日趋枯竭,产量锐减。铜矿位于沙巴州基纳巴卢山南坡的马穆,为露天斑岩铜脉矿。石油开采始于沙捞越陆上米里油田,现已枯竭。 60年代末先后在东、西马的南海大陆架开采石油与天然气。石油蕴储量约4.5亿吨,天然气9628.8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沙捞越、沙巴和丁加奴的南海大陆架,国家规定每年开采储量的1.75%。 炼油厂设在沙捞越的鲁东、森美兰的波德申、瓜拉丁加奴及马六甲,年炼油能力1000万吨左右。 制造业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主要产品有橡胶制品A和水泥等,还发展了冶金、机械和电子工业等。工业多数集中在西马的西海岸带,已建起槟城—北海、太平—怡保、吉隆坡—巴生、马六甲、芙蓉—波德申、新山等初具规模的工业基地;东海岸的工业基地在关丹。 东马工业基地有古晋、哥打基纳巴卢、斗湖等。槟城巴六拜出口加工区为电子工业中心。主要电厂分布在西马矿场、种植园与城镇集中的西海岸带。 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公路总长约2.4万公里,80%以上里程为沥青及混凝土路面。 西马占公路总长77%。 1982年建成通车的槟威公路大桥,从北海到槟城,长13.5公里,为世界第三跨海长桥,是1号联邦大道兼2号亚洲公路的重要旁延。东马公路占总长度23%,主要有西南、中、东北3段线路,分别连接沿海与内地城镇。铁路总长2300余公里,绝大部分在西马,为1米制窄轨,有2条南北行干线,西干线大致与联邦1号公路并行。东马为轻便铁路,沟通沙巴南海沿岸与内地城镇。马来西亚海港众多,以西马的西海岸和东 -- 150 世界地理概览131 马的东西两端港口最重要,主要有西马的巴生港、槟城港、巴西古当和关丹港;东马有山打根、哥打基纳巴卢、古晋和泗务等。国内大小机场100多个。吉隆坡、槟城、哥打基纳巴卢和新山有国际机场。 主要城市有吉隆坡、怡保、槟城、马六甲、古晋等,其中吉隆坡不仅是首都和经济中心,还是东南亚的旅游胜地。 (徐成龙) 新 加 坡(Singapore) 亚洲东南部的城市岛国。位于马来半岛南端,当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海上重要通道马六甲海峡东口。北以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柔佛州相邻,有长1056米的长堤与马来西亚的新山相连;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廖内群岛相望。扼新加坡海峡咽喉,为东南亚海空交通枢纽。 面积618平方公里,人口287万。居民以华人占多数,约占人口77.7%,余为马来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等。华人多信奉佛教,马来人和巴基斯坦人多信奉伊斯兰教,印度人多信奉印度教,欧洲人多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行政中枢新加坡(市)。 自然地理 有50多个岛屿和礁滩,分为新加坡岛、北部岛屿和南部岛屿3部分。主岛东西最长41.8公里,南北最宽22.9公里,海岸线长193.7公里,面积约571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92.4%;北部有10余个小岛,散布在柔佛海峡东段,面积约30平方公里;南部有40余个小岛,扼新 -- 151 231世界地理概览 加坡海峡西段,面积约20平方公里,包括裕廊群岛、武公岛、安乐岛和圣淘沙群岛。 新加坡地势不高,起伏和缓。 主岛面积的64%在海拔15米以下。 全国最高点武吉知马山海拔175米,位于岛的中部。 西南部接近海岸有花柏和巴西班让两条山岗,屏蔽港口和城市。东部被河流切割成相对高差可达50~70米的一系列阶地,为全岛比较崎岖的部分,农业用地主要分布于此。 南、北部岛屿的中部都有低丘,最高22米。南部岛屿周围有珊瑚礁,礁盘广阔,便于填海造陆,给石油工业及修造船只提供场所;群岛之间隔着水深6~20米的海峡,为优良锚地。 主岛四周多分流入海的小河,形成宽窄不等的河口湾平原,以岛的南岸平原较大;北岸河流比较宽阔,有实笼岗、榜鹅、实里达、格兰芝及丁加等河。全岛以实里达河最大,长12公里。河流是沿岸农业的灌溉水源,被拦蓄建坝形成的水库日益增多,大小水库有10余座。主岛用水不足,消费量的50~60%从马来西亚柔佛州引进。 新加坡因南距赤道136.8公里,加之海域环抱,故全年高温多雨。 12月至翌年3月为东北季风期,5~9月为西南季风期,二者之间有两个季风转换期。 1月平均气温25℃,7月27℃。年降水量2426毫米,多阵雨。 发展简史 优越的地理位置历来对新加坡的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 2000多年来,新加坡地区曾几次出现过繁荣的港埠。公元初年,往来于南海与孟加拉湾之间的木帆船,以新加坡地区为中途停泊港。 中世纪时,中国、阿拉伯、印度、中 -- 152 世界地理概览331 南半岛等地的海运兴起,新加坡地区成为当时东南亚繁荣的国际货物集散中心。 16世纪开始,欧洲殖民者相继入侵东南亚,1819年英国占领新加坡,辟为自由港。 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缩短了新加坡与欧洲的航程。 1887年天然橡胶在新加坡与马来亚试种成功,同年勿拉尼岛建立炼锡厂,逐步发展起农、林、矿原产品的初步加工和过境船舶的修理工业等。 新加坡遂发展成为东南亚的商品贸易中心和世界著名的大转口港。新加坡1959年成立自治邦,1963年参加马来西亚联邦,1965年8月9日退出,成立新加坡共和国。 经济地理 经济长期倚重于橡胶和锡的转口贸易。 60年代逐步取得自治与独立后,扩大经济基础,实行经济结构多元化,继续发展海运和贸易,大力引进国外资金与技术。经过30年努力,国民经济结构有了明显变化,工业超过了海运和贸易。由制造业、建筑业、贸易业、运输和通讯业、金融与商业服务构成的五大经济支柱全面增长,1994年经济增长率高达10.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4万美元。 主要工业有炼油和化工、船舶和钻井台修造、冶金和机械、电子电器、仪表仪器等;传统工业有食品饮料、纺织成衣、木材、橡胶和油脂加工等。 1961年开始建立炼油厂,目前炼油业已是新加坡规模最大、最现代化的工业,年加工能力达5500万吨,仅次于美国的休斯敦和荷兰的鹿特丹,居世界第三位,占东南亚炼油量的40~50%,产品大部分供出口。 炼油厂所在的巴西班让、裕廊和南部岛屿,接近新加坡海峡,便于深水油轮停靠。炼油业促进了石油化工的发展,产品有塑料、合成橡胶、化纤、肥料等。裕廊和武公两岛为石油和 -- 153 431世界地理概览 海事工业基地,有居世界水平的大型炼油厂、东南亚最大的石油化工厂和油库。造船业应航运而兴起,1867年建立第一座船坞,为修船服务。 20世纪60年代着手发展造船业,建造4000吨以下的近海轮。70年代初开始建造9万余吨的油槽船。亚太地区广泛兴起海上石油钻探后,新加坡一部分造船业改为建造钻井平台,现在已是世界三大钻井平台的生产基地之一。随之又发展起电子、电器、冶金、机械、仪表、仪器制造等工业。电子工业是新加坡的第二工业支柱,现已成为东南亚地区电子生产中心。产品大部分出口。 60年代末开始发展军事工业,生产轻型武器,维修、组装和制造飞机零部件,供应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中东、非洲、东南亚国家。 为适应世界海运的发展、船舶吨位扩大、集装箱和驳运子母船不断翻新和增多的趋势,60年代起,新加坡港加速扩建和调整,实行作业专门化,并划分为6个港区:南岸的裕廊港、巴西班让、岌巴港、东礁湖、直落亚逸和北岸的森巴旺。除直落亚逸外,都有集装箱码头。总计300多条海洋航线,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0多家公司的轮船往返于此,联系世界各地300多个港口。 进出港口船舶的注册吨位1982年超过鹿特丹居世界第一位。 1987年起货物吞吐量超亿吨,居世界港口的前列。港口吞吐量的65~70%为石油和油产品,次为机械、运输设备、钢板、化工产品与肥料,以及橡胶、木材、椰干、棕油、大米等邻国来此加工和转口的传统货物。外贸额随航运和工业发展而增长。转口贸易额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已明显下降,但绝对值仍在继续增加。 空运有30多家国际航空公司的班机同40多个国家和地 -- 154 世界地理概览531 区的70余座城市联系。 1981年启用的樟宣国际机场,规模居亚洲首位、世界第四位。 岛上交通干线从新加坡河口起,呈扇形伸向内地,构成便捷的公路网。 1983年动工兴建地下铁道,从城市分别通往裕廊、樟宜、森巴旺和滨海城。 新加坡地处东南亚交通枢纽,借助本地区各族历史传统和文化特色及现代化服务,已发展为东南亚旅游中转站及国际会议和展览中心。 著名旅游胜地除圣淘沙和龟屿(姑苏) 等岛外,还有裕廊山花园、飞禽公园、裕廊湖中的裕华园和星和园、东海岸公园,以及植物园、水族馆等。圣淘沙岛同新加坡市区间有花柏山空中缆车和轮渡。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到1%,粮食依赖进口。 禽蛋自给,鸡、鸭肉可供应消费量的80%左右,渔产品提供需求量的30%上下。种植业主要生产蔬菜、水果和花卉,蔬菜供应消费量的20~25%;花卉、观赏鱼和鱼草90%以上供出口,是世界著名的热带兰(胡姬花)和热带鱼的出口国。 (徐成龙) 文  莱(Brunei) 亚洲东南部国家。 位于婆罗洲北部,北濒南海,其余3面皆与马来西亚的沙捞越为邻。 国土分东西两部分,相距约8公里。面积5785平方公里,其中东部占15,西部占45。海A A岸线长165公里。人口26.1万。主要有马来人、华人、达 -- 155 631世界地理概览 雅克人等。 以马来人最多,占人口69%;其次为华人,占18%;土著人占5%。 此外还有少数英国人、印尼人和印度人。 伊斯兰教为国教。马来语为国语。首都斯里巴加湾市。 自然地理 全国地势南高北低。东部地区地形较陡,南半部海拔150米以上,东南角国境线上的巴干山海拔1850米,为全国最高峰。发源于巴干山的淡布伦河,向北注入文莱湾,为东部地区最大河流。 西部地区地形比较平坦开阔,大部分在海拔50米以下,为文莱的主要农业区,东边和南边为丘陵带,海拔300~500米。河流众多,皆发源于南部丘陵,向北注入南海,较大的有白拉奕河、都东河等。白拉弈河长32公里,为全国最长河流。 属赤道雨林气候。年平均气温23~31℃,年降水量平原地区为2800毫米,丘陵山区为3800毫米。东北季风期(11月至翌年3月)是全年的大雨季,沿海风浪大;西南季风期(6~9月)为全年小雨季,风力较小。热带雨林占全国面积75%,多分布在内地山区河流的上游,以珍贵的龙脑香科树种为主。 发展简史 文莱自古为酋长统治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旧称“婆罗乃”。中国古籍称“婆利” 、“渤泥” 、“佛泥” 、“浡泥”等。明代永乐初年,浡泥国王亲率王公亲属及陪臣到中国访问,不幸在南京病故,葬于南郊。公元15世纪中叶建立苏丹国,农业、手工业已具规模,文莱港开始对外贸易。 16世纪中叶起,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殖民者相继侵入。 1888年沦为英国“保护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日本侵略者占领。大战结束后,再次沦为英国“保护 -- 156 世界地理概览731 国“。 1971年获得内部自治权,但外交与防务仍由英国负责。 1984年1月1日正式独立,称文莱达鲁萨兰国。 经济地理 石油和天然气为主要资源。石油探明储量估计为1.7亿吨,天然气1924亿立方米。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1923年首先在北海岸的诗里亚发现油田,1929年开始生产原油,建成陆上石油基地。 1958年近海又发现了石油和天然气,并相继建成西南安巴、钱皮恩、费尔利3个近海油田。 1973年在卢穆特建立了设备现代化的天然气液化工厂,1976年全面投产。近年来,海上石油开采比重日益增大。石油产量在东南亚仅次于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原油和天然气绝大部分供出口,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95%,产值占国民收入的63%。除原油和天然气外,其他部门有造船、锯木、服装、铜、银制品等小型工业。农业以个体经营为主。可耕地仅占国土面积的1%。稻米80%需要进口。其他经济作物有橡胶、胡椒、椰子、咖啡等。 国内交通以公路为主,长1250公里,其中沥青路面540公里。干线贯穿首都斯里巴加湾市及都东、诗里亚、白拉奕、万加等地。 铁路仅有一条轻便专用线,由诗里亚至巴达斯,长19公里。海上运输连通新加坡、吉隆坡、曼谷、马尼拉和香港。 (严崇潮) -- 157 831世界地理概览 菲 律 宾(Philippines) 亚洲东南部的群岛国家。北隔巴士海峡与中国台湾省相望,西南隔苏拉威西海、苏禄海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相对,东临太平洋,西滨南海。领土由7100多个岛屿组成,其中有居民的岛屿1000多个。 国土面积约299700平方公里。 人口6567万。居民大部分属马来族,其余为印度尼西亚人、华人、阿拉伯人、印度人、西班牙人和美国人。 83%的人信奉天主教,其余信奉伊斯兰教,佛教和原始宗教。菲律宾语(泰加罗语)为国语,英语和西班牙语为通用语言。首都马尼拉。 自然地理 位于亚洲大陆东南边缘巨大岛弧带上,属于马来群岛的一部分,大多数岛屿是岩礁或珊瑚礁。全部岛屿大致分成4群,即北部的吕宋岛,中部的米沙鄢群岛,南部的棉兰老岛,西南部的巴拉望岛和苏禄群岛。 各岛地势起伏,海拔一般在500~2000米之间,23以上的地面是丘陵、山地A和高原,山脉主要呈南北走向,影响群岛东、西两部分的降雨量。全国有52座火山,其中11座是活火山。棉兰老岛南部的阿波火山,海拔2953米,是全国最高峰,吕宋岛东南部的马荣火山,海拔2421米,山体面积广大,是菲律宾最大的活火山。吕宋岛西南部的塔阿火山,矗立在老火山口塔尔湖之上,形成山中有湖、湖中有山的复式火山。各岛平原面积狭小,除谷地、盆地面积较大外,海滨平原宽度一般不超过 -- 158 世界地理概览931 15公里。群岛上众多的小平原,是重要的经济活动中心。菲律宾矿藏丰富,主要有金、铁、铬、锰、铜等金属矿藏,而煤、石油等非金属矿相对较少。 岛上河流短小,多急流,不利航行,但富水力资源。主要河流有吕宋岛的卡加延河、阿格诺河、邦板牙河、帕西格河以及棉兰老岛的棉兰老河和阿古桑河。其中卡加延河长350公里,为菲律宾最长河流。 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属海洋性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7℃。年降水量2500毫米左右,吕宋岛的碧瑶市最多,达4598毫米;棉兰老岛的三宝颜最少,仅990毫米。降雨的形成和多寡与季风、地形和台风有关,冬季1~2月,东北季风经过广阔的太平洋,行至菲律宾东部受到南北向东岸山地的阻挡而抬升,形成降雨;而西部地区则出现雨量很少的干季(月雨量少于50毫米)。 5~10月西南季风期(称为雨季) ,西部地区普遍大量降水;其间台风频繁出现。台风带来丰沛的雨水,尤以吕宋岛和米沙鄢群岛为最多。 2~4月还有少量对流性的雷雨。 发展简史 古代马来人进入菲律宾后,建立了名为“巴郎圭”的村社。在米沙鄢群岛、吕宋岛南部以及苏禄群岛的沿海地区已大规模开辟农田和修建灌溉工程,并使用木犁和牛耕种。 苏禄群岛是古代世界最著名的珍珠捕捞场所之一,还有采矿、金属冶炼、伐木、酿酒、制盐等手工业。各岛之间的商业来往密切,与中国、东南亚诸国、印度、日本都有贸易往来。 1565年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强行种植烟草、蕉麻(马尼 -- 159 041世界地理概览 拉麻) 、甘蔗和可可等经济作物,使菲律宾出现了单一经济的地区和种植园。 19世纪中叶,马尼拉成为菲律宾内外贸易中心。 1898年4月爆发争夺殖民地的美西战争,西班牙失败,美国占领菲律宾,美国资本不断涌入,菲律宾成为美国工业品的倾销市场和廉价原料供应基地,椰子、甘蔗、蕉麻和烟草等经济作物大量发展。 1942年被日本侵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又占领菲律宾。 1946年7月4日宣布独立,成立菲律宾共和国。 经济地理 经济以农业为主。 独立后,特别是70年代以后,积极发展民族经济,产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农业(包括渔业和林业) 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明显下降。 工业产值的比重则上升到28%左右。 全国有可耕地1400万公顷,已耕地1200万公顷。但由于耕作粗放,单位面积产量较低。粮食作物以稻米为主。稻田有300多万公顷,遍布全国,稻谷自给有余,部分可供出口。菲律宾是世界上最大的椰子生产国和主要的椰产品出口国,种植面积约200万公顷,年产量1100多万吨。糖也是重要出口商品,年产量约200万吨,其中60%出口,大部分输往美国。 其他重要出口作物还有蕉麻和烟草。 20世纪70年代起香蕉产量成倍增长,出口量占亚洲香蕉总出口量的90%以上,大部分输往日本,居日本进口香蕉的首位。其他还出产玉米、橡胶、棉花、菠萝和各种热带水果。 森林资源相当丰富,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44%,盛产桃花心木、乌木、檀木等,西内格罗斯省是世界上热带红木产地之一。 -- 160 世界地理概览141 全国海岸线长达18000公里,海域宽广。海洋渔业一般以近海捕捞为主。主要捕鱼区是从马尼拉湾到巴拉望岛和苏禄群岛的海域,鱼产量约占全国海洋鱼产的60%。 全国90%的淡水鱼集中在八打雁、布拉干、内湖和黎刹等省。 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制造业的比重有明显提高。 60年代末,实行替代进口政策,发展出口工业。 主要工业有食品加工、纺织、制鞋、石油化工、烟草、电子机械等。 70年代初期,建立起加工出口区,增加了国家外汇收入和就业人数。其中巴丹、马克坦和碧瑶3个加工出口区的出口额占50%,主要出口电子产品和纤维品。 全国绝大部分的客、货运依靠公路。公路总长16.18万公里,一半以上的线路集中在吕宋岛,13在米沙鄢群岛。 铁A路总长1800余公里,主要在吕宋岛和班乃岛上。 境内水运主要以沿海和岛际航运为主,马尼拉是最重要的港口。 70年代以来,民航事业迅速发展,国内航线以马尼拉为中心,通联各岛主要城市,国际航线通联世界主要都市。 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全国有许多风景秀丽的旅游胜地。 马尼拉多名胜古迹,有全国历史最悠久的圣奥古斯丁教堂。还有八打雁省的塔阿湖和塔阿火山,吕宋岛东南的马荣火山,以及被誉为世界第八奇景的高山省巴纳韦梯田等,都是游客向往之地。旅游业已成为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 主要城市有马尼拉、达沃、三宝颜、宿务等。 (吴关琦) -- 161 241世界地理概览 印度尼西亚(Indonesia) 亚洲东南部最大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地跨赤道,位于中南半岛与澳大利亚大陆之间。国土分布在亚洲与大洋洲的13667个岛屿上(其中有居民的岛屿6044个) ,领域范围南北宽约1900公里,东西长5100余公里。国土面积1904569平方公里,人口1.972亿。有100多个民族,爪哇族占总人口47%,其他主要有巽他族、马都拉族、米南卡保族、巴厘族、马来族和亚齐族等。另有土著美拉尼西亚人、华人、印度人、阿拉伯人和欧洲人。 85%信奉伊斯兰教,其余信基督教新教、天主教、印度教、佛教或原始宗教。首都雅加达。 自然地理 全境岛群分为4组:①大巽他群岛,主要包括苏门答腊、爪哇、马都拉、加里曼丹和苏拉威西等岛。②努沙登加拉,亦名“小巽他群岛” ,包括巴厘、龙目、松巴哇、佛洛勒斯、松巴、帝汶等岛。③马鲁古群岛、包括哈马黑拉、特尔纳特、索阿休、布鲁、安汶、塞兰、班达等岛。④伊里安查亚,为伊里安岛(新几内亚岛)西半部。其中面积居世界前13位的大岛有5个,即伊里安岛(东半部属巴布亚新几内亚) 、加里曼丹岛、苏门答腊岛、苏拉威西岛和爪哇岛,合占印尼国土面积的92%。爪哇岛及其延伸的马都拉岛,历史上是国家重心所在,称为“内岛”或“内省” ,其余各岛通称为“外岛”或“外省”。 -- 162 世界地理概览341 环绕在岛屿周围的海洋有太平洋与印度洋,南海、爪哇海、帝汶海、阿拉弗拉海、苏拉威西海以及马六甲海峡、龙目海峡等十几个重要海域。 海岸线曲折,总长35000多公里,平均54平方公里土地有1公里海岸线,岬角与海湾交错,多海港。 各岛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间以高原、盆地与平原。 全境拥有3000米以上的火山峰多座,伊里安查亚即有7座4000米以上的高峰,其中查亚峰海拔5030米,为全国最高峰。较大的平原仅在大岛上,大部分为沼泽地带,开发利用不多。 全境共有400多座火山,其中活火山77座,占世界454座活火山的16,以爪哇(20座)与苏门答腊(12座)两岛A为最多。印尼许多古代文化的发祥地就在火山区,这里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如万隆、加鲁特、梭罗和玛琅等地。 火山区有丰富的地热能源,仅爪哇岛即有300~700万千瓦,80年代初建立地热站,开凿有高压沸泉。印尼地震频繁,强震多发生在地壳不稳定的苏拉威西和马鲁古地区。矿藏资源丰富,有锡、镍、金、铜、铁、硫磺、碘、石油、天然气、岩盐、煤、铝土等。 河流众多,水量丰沛,除大岛河流外,都比较短小,冲刷力强,水土流失较严重。较大的河流有加里曼丹的卡普阿斯河(长1150公里) 、伊里安查亚的曼伯拉莫河(长805公里) 、苏门答腊的穆西河(长520公里)以及爪哇的梭罗河(长528公里)等。各河中下游通航里程较长。苏门答腊的阿萨汉河、爪哇的芝塔龙河支流贾蒂卢胡河及布兰塔斯河,建 -- 163 441世界地理概览 有水坝和电站。 全国有35000多种植物,森林面积1.2亿公顷,占国土面积63%。森林覆盖率以加里曼丹与伊里安查亚最高(77%)。主要树种为龙脑香科、婆罗洲铁木、柚木、桃花心木、印茄、乌木等。印尼大部分地区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降雨充沛,温度大,风力微弱。爪哇海、班达海以南沿岸各地为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5~27℃。由于海陆交错,地势起伏及迎背风向不同,局部地区气候亦有差异,沿海平原地带、海拔7米的雅加达年平均气温26.2℃,位于山间盆地、海拔719米的万隆年平均气温22.5℃;中爪哇的沙哇汉10月达38.6℃,为全国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则出现于海拔1550米的北加浪岸高原,干季曾达-2℃。 各地雨量多寡不一,热带雨林气候区年降水量2000~5000毫米。 热带季风区年降水量不到2000毫米,往东递减到1000毫米左右;干、雨季分明,年降水量的23集中在11月A至翌年3月的雨季,干季各月一般30~50毫米。 降水量地区差异显著,大部分山区年降水量3000毫米以上,沿海地带多在2000毫米以上。 发展简史 公元初年前后,境内已有了狩猎、采集、农耕、捕捞、采矿、熔炼等生产活动和航海贸易,同中国已有交往。同时有印度移民在爪哇、苏门答腊、加里曼丹等地沿海定居。 4世纪在爪哇先后出现了几个王国。 7世纪以苏门答腊巨港为发祥地建立了室利佛逝王国,商业和文化发达,为当时印度以外的佛学中心,同中国、印度、阿拉伯都有经济与文化联系。 9~10世纪版图扩及印尼西部各岛及马来半岛 -- 164 世界地理概览541 等地。 13世纪末兴起于爪哇的满者伯夷王朝,在雨水较少的东爪哇兴建了致密的水利系统,农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与对外贸易等空前发达,沿海城镇甚为繁荣。国势最盛时领有印尼大部分群岛及马来半岛南部。大体上奠定了现在印度尼西亚版图的基础。 16世纪初葡萄牙与西班牙殖民者相继入侵,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接踵而至,成立“东印度公司” ,侵占土地,垄断贸易。 1798年“东印度公司”解散,改设殖民政府。 1830年在爪哇实行“强迫种植制” ,迫令农民种植出口经济作物甘蔗、靛蓝、咖啡、烟草、肉桂、胡椒等。 1891年改行所谓“自由政策” ,从此,英、美、德、法、日等国资本纷纷涌入。不到半个世纪,爪哇、苏门答腊、邦加、勿里洞、加里曼丹、苏拉威西等岛上出现了橡胶、椰子、胡椒、金鸡纳、茶、木棉、甘蔗等种植园,并修筑公路、铁路,开采锡、煤、石油等矿产资源。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日本占领。 1945年独立,成立印度尼西亚共和国。 经济地理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较快,平均年增长率7%左右,兴建了新的工业部门,交通运输和基础设施有所扩大和改善。石油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但经济仍以西半部岛屿较发达。 全国有一半劳动力从事农业,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9.5%,农产品出口值约占出口总值的14。种植业中粮A食作物占重要地位,耕地面积中稻田有900万公顷,居各种作物的首位;橡胶次之,230万公顷;椰子第三,约220万公顷;其余各种作物面积都不到50万公顷。 全国主要岛屿都有 -- 165 641世界地理概览 稻田分布,以干雨季分明、种植历史悠久的爪哇和马都拉岛为最多,合占全国稻米收割面积的55%以上和产量的60%左右。分水稻和早稻两大类,水稻约占稻田面积的86%和产量的95%。印尼粮食基本自给。 经济作物种类多,80年代大面积扩种。 主要作物有橡胶、油棕、椰子、咖啡、甘蔗、胡椒、可可、丁香、豆蔻、肉桂、烟草、茶树、硬质纤维等。 1993年橡胶产量130万吨,主要分布在湿润而排水良好的丘陵和阶地;棕榈油产量320万吨,皆次于马来西亚,居世界第二位。咖啡产量45.2万吨,次于巴西、哥伦比亚,居世界第三位。香蕉产量200万吨,居世界前列。椰干产量234.2万吨。胡椒、木棉、金鸡纳霜和藤的产量均占世界首位。 1993年渔获量366万吨,居东南亚首位。其中海洋渔业占渔获量的75%,淡水渔业占25%。 工业以石油开采、提炼和石油化工占主导地位。印尼是东南亚开采石油较早的国家之一,1885年苏门答腊北部第一口油井出油。 1983年探明石油储量13亿吨,占东南亚石油储量的23。 陆上主要油田近20个,分布于苏门答腊北、中、南A3部分,加里曼丹东部,东、西爪哇北部和伊里安查亚西部等地,另有几个近海油气田在爪哇岛西北和加里曼丹东岸外。 苏门答腊中部的米纳斯、杜里两油田最大。原油含硫低,油井喷量大。 1992年全国原油产量6500万吨。 有9个炼油厂,年炼油能力1972万吨。 原油产量88%供出口。 天然气储量8383亿立方米,次于马来西亚,居东南亚第二位。 天然气产量6740万立方米。加里曼丹的邦坦和苏门答腊的亚齐有液化天然气 -- 166 世界地理概览741 厂,年产液化天然气315万立方米;出口量占世界液化天然气贸易量的13以上。其他采矿业有锡、铝土、镍、铜、铁A等。邦加和勿里洞向以“锡岛”驰名,近年来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二位。苏门答腊的阿沙汉炼铝厂为亚洲最大的炼铝厂,年产22.5万吨。 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建立起化肥、农药、炭黑、塑料、合成纤维等工业。化肥年产450万吨左右,向亚太地区出口。 70年代中期,印尼由传统的纺织品进口国转变为出口国,人均纺织品消费量也有增加,但原料、机器和零件依赖进口。新兴工业还有钢铁、机械、造纸、电器与电子等。印尼制造的中小型飞机适用于本国岛际交通,并向泰、美等国出口。加工制造业主要集中在爪哇与外岛少数城镇,即雅加达、泗水、万隆、三宝垅、棉兰、巨港、乌戎潘当等地。 陆上交通除爪哇、苏门答腊外,各岛皆缺乏联系全岛的干线道路网。全国有公路10.5万公里,其中铺面公路约占15;70%的公路在爪哇与苏门答腊。 铁路约7000公里,90%A在爪哇,其余在苏门答腊。全国有300多港口,其中20个可泊500吨以上的船只,10个可泊巨型海轮,丹戎不碌、泗水和勿拉湾是3个最大海港。主要港口都在爪哇海及马六甲海峡沿岸。 各岛间联系靠海运和空运。 各岛共有40个大型机场和20个降落场,有19条国际航线集中于雅加达、棉兰、登巴萨(在巴厘岛)和泗水。 主要城市有雅加达、泗水、万隆、棉兰、巨港、乌戎潘当、茂物、婆罗浮屠等。雅加达是东南亚的最大城市,印尼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徐成龙) -- 167 841世界地理概览 东 帝 汶(East Timor) 位于东南亚努沙登加拉群岛的最东端,包括帝汶岛东部和西部北海岸的欧库西地区,以及附近的阿陶罗等岛。面积18899平方公里。人口74.78万。主要是巴布亚人及马来人的后裔。多数居民信原始宗教,天主教徒约20万。通用德顿语。首府帝力。 1520年沦为葡萄牙殖民地,1975年11月宣布独立,成立东帝汶民主共和国,12月印度尼西亚派军队进驻,1976年7月印尼宣布东帝汶为印尼的第27个省。 境内多山,森林茂密。 经济以农牧业为主。 矿藏有石油、金、锰、铬、铜等。工业有食品加工、卷烟、制鞋、肥皂、纺织等小型企业。 (徐成龙) 尼 泊 尔(NepalNepāl) A亚洲南部内陆山国。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南坡,北邻中国西藏,东界锡金,东南、南、西与印度接壤。国土呈长方形,面积147181平方公里,人口1850万。主要民族有廓尔喀族和尼瓦尔族。 89.5%居民信奉印度象,5.3%信奉佛教,少数人信伊斯兰教和其他宗教。尼泊尔语为国语。首都加德满都。 自然地理 全境多山,山地约占80%,其中一半海拔在 -- 168 世界地理概览941 1000米以上。 山势高峻,峰峦叠嶂,7600米以上的高峰达50余座,有“高山王国”之称。地势北高南低,由北而南,急剧递降,在百余公里内,自海拔8000多米陡降至百米以下,高差变化之烈为世界罕见。大喜马拉雅山脉横亘北部,海拔达7000米以上。山势雄伟陡峭,多冰峰雪山。境内8000米以上山峰有道拉吉里峰(8172米) 、马纳斯卢峰(8156米) 、安纳布尔纳峰(8078米)等,其中位于中尼边境上的萨加玛塔峰(珠穆朗玛峰,8848.1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介于大喜马拉雅山脉与默哈帕勒德岭之间的山地,是大喜马拉雅山的南延支脉,海拔2000~5000米。 其南部有一些宽阔河谷盆地,是中部人口稠密的农耕区。默哈帕勒德岭和朱里亚岭是横贯尼泊尔中部和南部的两条东西向平行山岭。两山岭间为众多岗丘分隔的宽广盆地,统称“内德赖” ,盆地一般长30~60公里,宽10~30公里,覆盖有茂密森林和高草类。 朱里亚岭以南的德赖平原是恒河平原的北延部分,平原狭小,境内宽度仅15~30公里,土地肥沃,是全国主要农业区。 尼泊尔的气候和自然植被受地形制约,垂直地带性明显,自北而南分布有高山带、温带和亚热带3种气候。大致海拔4800米以上为永久积雪区。 4000~4800米为高山草地带,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凉爽,最热月气温不超过10℃,年降水量约500毫米,在向阳缓坡处,草类生长繁茂,是主要夏季牧场。 1500~4000米为阔叶—针叶林带,冬季寒冷,夏季温和,气温变化于0~37℃之间,年降水量为1500毫米,生长有松、橡、枞、柏、云杉、冷杉、杜松、木杜鹃等,默哈帕勒德岭是主要森林区。河谷地区气候一般温和湿润,由于 -- 169 051世界地理概览 北有高山阻挡寒流南下,1月气温在4~10℃之间,夏季西南季风沿谷地深入,年降水量可达1500~2000毫米。 南部的德赖、内德赖及其周近的低矮山麓丘陵属亚热带气候,在季风交替影响下,夏季炎热潮湿,冬季温暖干燥,年降水量可达2000~2500毫米。 自然植被仅限于内德赖和费里亚山脉山麓一带,主要有娑罗树、黄檀、桃花心木、儿茶、合欢、赤木棉树和高草类。 森林面积占国土面积32%。蕴有水力资源900万千瓦。 矿产资源少而分散,有铁、铜、铅、锌等。有众多的野生动物,如虎、豹、熊、象、犀牛、野牛、大羚羊、麝香鹿、牡鹿、西藏鹿等。齐特旺森林以捕猎巨兽而闻名,现已辟为国家动物园。 发展简史 早在公元前6世纪,加德满都谷地即居住着尼瓦尔人,并建立了王国。公元4世纪初,开始与中国往来,同时有大批西藏农牧民在北部和东部山区定居,发展农牧业。 历史上境内曾出现几个国家集团。18世纪西部廓尔喀人兴起,统一全境。 1814年英国入侵,继之强占南部大片土地,并强签不平等条约。尼泊尔人民经一个半世纪的不断斗争,迫使英国于1950年10月放弃它在尼泊尔的特权,仍称尼泊尔王国。 经济地理 尼泊尔是传统农业国。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49%以上。耕地约24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6.3%。 水稻是主要粮食作物,约占播种面积53%,次为玉米(占19%)和小麦(占11.5%)。 大约85%的稻米产于德赖地区,其余分布于中部河谷盆地。加德满都谷地耕作集约,单位面 -- 170 世界地理概览151 积产量高。玉米多种植于草坡地,中部丘陵地区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70%。在中部和北部高寒山区也种植大麦、粟类和马铃薯。近40年来兴建萨普塔里、钱德拉纳哈尔、佩瓦塔尔和科西等农田水利工程,灌溉面积已占耕地面积10%。经济作物以黄麻最重要,其次是油料、甘蔗、烟草和茶叶,大部分集中于德赖地区东部及其附近丘陵区。 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10%左右。以农产品加工为主,有纺织、制糖、卷烟、造纸以及粮、油、木材加工等。家庭手工业较发达,早在公元前4世纪有手工编织毛毯、地毯、雕刻、金属器皿、陶器、藤竹制品。宰恩布尔的灯台、博克拉的壶瓶、巴尔巴和波泽布尔的宝剑均负盛名。 20世纪50年代尼泊尔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后,旅游业发展迅速,壮丽的喜马拉雅山地风光、四季宜人的气候、古老的宗教文化、精湛的手工艺品和丰富的野生动物均为游客所向往。 60年代以来,旅游人数平均每年增长16%,旅游业已成为获取外汇的首要部门。 全国有公路5090公里,其中沥青路面2151公里,初步形成了以首都加德满都为枢纽的公路网。南部靠近印度边界有2条窄轨铁路,共长103公里。 1957年建立尼泊尔皇家航空公司,国内主要城市间都有班机来往,加德满都国际机场有通中国、印度、泰国、缅甸和孟加拉等国的航班。 (马裕祥) -- 171 251世界地理概览 锡  金(Sikkim) 亚洲南部内陆山国。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南坡,同中国、尼泊尔、印度、不丹接壤。 面积7100平方公里,人口40.5万。 75%为尼泊尔族,其余为锡金族(布蒂亚族) 、雷布查族。信奉喇嘛教和印度教。通用锡金语和尼泊尔语。英语为官方语言。全国划分为15个沙古(相当于县)。首都甘托克。 境内几乎都是海拔1500米以上的崎岖山地,平地极少,是个典型的“山顶王国”。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与尼泊尔交界的干城章嘉峰,海拔8586米,为世界第三高峰。北部有许多山峰高度超过6000米,属于喜马拉雅山脉的主轴;西部由辛加里拉山脉与尼泊尔分隔;东部喜马拉雅山脉南伸。国土三面环山、缺口向南呈马蹄形。山势雄伟峭拔,山顶终年积雪,往往引起雪崩,蒂斯达河发源于北端边境。从河源至龙普100公里内,下降约4870米,形成中央河谷盆地。盆地开阔,为主要农作区。东、西边境有若干山口分别通中国西藏和尼泊尔,其中以乃堆拉山口和则里拉山口最重要。中锡边境上的乃堆拉山口东经亚东通拉萨,西南经甘托克、噶伦堡通恒河下游平原和孟加拉湾;自古以来就是喜马拉雅山脉南北地区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主要国际通道。 属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6~9月盛行东南季风。年降水量3000~4000毫米。 多森林和高山草地。 北部高山地区气候严寒,雨量较少,以冷杉为主的针叶林带一直伸展到雪线以 -- 172 世界地理概览351 下。南部地区雨量丰沛,加之上游的湖泊和冰川、雪山融水的汇入,蒂斯达河水量丰盈,富水力资源。 动物资源丰富,仅鸟类即有500~600种,其他有山羊、羚羊、野驴、麝、斑鹿和野猪等。 中国史称锡金为哲孟雄。 17世纪建锡金王国。 1835年英国强占大吉岭和蓝吉德河以南地区,继之侵占全境,1890年被英国“保护监理”。 1947年印度同锡金签订“维持现状协定”。 1949年印度派兵进驻,1950年强迫锡金签订“印度和锡金和平条约” ,规定锡金为印度的“保护国” ,国防、外交、经济等由印度控制。 1973年4月,印度接管了锡金政府的一切权力。 印度在1974年9月通过宪法修正案,规定锡金为其“联系邦” ,1975年4月进而正式并吞锡金,称锡金为印度的一个邦。 居民大都从事农业。以种植业为主。有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以及柑橘、苹果、茶叶和小豆蔻等经济作物。南部河谷地带土地肥沃,灌溉方便,以种植水稻为主(当地称为“哲炯” ,意即“稻米之乡”)。北部山地主要种植玉米、荞麦、粟和青稞。粮食产量不高,不能自给。主要经济作物小豆蔻(香料植物) 年产约2000吨,占世界出口首位,主销印度。 茶树生长良好,常与博吉阿西里斯(一种灌木)间种,后者有保护茶叶免受虫害和阳光曝晒、提供绿肥的作用。畜牧业在高山地区占重要地位,有牦牛、绵羊和骡子等。森林覆盖率36%,富有出口价值的木材,包括大片适宜作纸浆原料的针叶林。 采矿业以开采铜、石墨和宝石等为主,产品多供出口。 工 -- 173 451世界地理概览 业主要有纺织、铜器和木器制造、农畜产品加工等。小发电厂建在甘托克、门根、盖津等地。手工业以地毯编织、造纸、木雕、银镂著名。 汽车是国内唯一的现代交通运输工具。主要城镇与邻近地区之间有公路或石砌路相通。 (马裕祥) 不  丹(Bhutan) 亚洲南部内陆山国。 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南坡,东、西、北三面与中国接壤,南邻印度,西南界锡金。面积46000平方公里,人口166万。 80%居民为不丹族,余为尼泊尔族。 不丹族信奉喇嘛教噶举派(俗称白教) ,尼泊尔族信印度教。通行宗卡语。首都廷布,但行政机构多驻在廷布以西的帕罗。 自然地理 全国一半领土在海拔3000米以上,有“山顶王国”之称。地势自北而南递降。大喜马拉雅山脉横亘北部,海拔7000米,山势雄伟陡峻,多冰川雪峰,边境上的卓木拉日峰海拔7314米。 中部为内喜马拉雅山地,大部海拔在1000~3500米,由大喜马拉雅山脉的南延支脉组成,受布拉马普特拉河支流切割,形成众多东西排列、南北纵贯的陡峻山岭和深邃河谷,其中黑山山脉是不丹主要河流桑科什河和马纳斯河的分水岭。 河流呈山溪性,多石滩急流,富水力资源。 南部山势低下,海拔高度不到1000米,称亚喜马拉雅山地,为毗邻布拉马普特拉河平原的山麓丘陵地带,山势和缓,风化层深厚,谷地区多冰碛。全国平原狭小,杜阿尔斯平原介于 -- 174 世界地理概览551 印度和不丹之间,境内宽仅10~15公里。 气候受地形制约,垂直地带性明显,自北而南分布有冰漠带、寒带、温带和亚热带。大致海拔4500米以上为永久积雪区;3500~4500米为高山草地带,向阳缓坡草类生长茂盛,是主要夏季牧场;2000~3500米为阔叶-针叶林带,生长有松、橡、杜鹃、白杨、云杉、冷杉、柏和杜松,树木茂密郁葱,约集中全国90%的森林资源。河谷区地势低洼,向阳面气候温和湿润,由于北有高山阻挡寒流南下,1月平均气温在4℃以上;夏季西南季风沿谷地深入,降水量可达1000~1500毫米。南部山麓丘陵平原区,属湿润的亚热带气候,终年湿热多雨,年降水量2000毫米以上,在一些迎风坡地,雨量高达5000毫米。 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为70%;矿藏有铜、煤、云母、石膏、石灰石和白云石等,尚待进一步勘查和开发。 发展简史 公元7世纪属吐蕃,吐蕃农牧民和僧侣随军迁入不丹西部定居,发展农牧业和传播喇嘛教。 9世纪吐蕃崩溃,不丹成为独立部落。 17世纪初始成政教合一的政治实体,1907年建立旺楚克世袭王朝。 1772年英国开始侵入,占领包括噶伦堡在内的第斯泰河以东约2000平方公里的地区,又强令不丹的对外关系接受英国“指导”。 印度独立后,于1949年8月与不丹签订“永久和平与友好条约” ,规定不丹对外关系接受印度“指导”。 经济地理 不丹经济以农牧业为主,90%以上的人口从事农、林、牧业。耕地面积36万公顷,占国土面积8%。农业耕作粗放,广种薄收。由于地广人稀,粮食尚能自给。在 -- 175 651世界地理概览 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水源良好的中部谷地,种植业居多,由于海拔和气候等差异,海拔1200米以下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和荞麦,1200~2700米是大麦和稻米的轮作地带,小麦种植高度可至3000米。 山地缓坡辟有果园,种苹果、梨、桃、李、胡桃树等。南部杜阿尔斯平原是主要稻米产区,其间也适量种植棉花。西南部园艺业较发达,是芒果、橙和香蕉的主要产区。 畜牧业遍及全国各地;北部高山草地区畜牧业最集中,放养着大批牦牛、牛、马和绵羊。此外,在西部阿莫河和旺河谷地中,养牛业盛行。饲养的印度乳牛和杂交牦牛体形高大,产乳量也高于印度乳牛,所产黄油可满足食用,并供各喇嘛寺院作祭典用。 工业薄弱,主要有木材加工、生漆、蜡、树脂等林产品和地毯等手工织物,以及简易农具和日用金属制品等,酿酒、水果罐头和干酪业也开始发展。 全国有公路2000多公里,沟通了庞措林、帕罗、廷布、普那卡、通萨以及塔希冈等主要城镇,并与印度相联系;帕罗机场开辟了通加尔各答的航线。 喇嘛寺院(宗)和野生动物禁猎区吸引外国游客,旅游业和邮票出售已成为国家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 (陈德恩) 孟 加 拉 国(Bangladesh) 亚洲南部国家。位于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下游三角洲平原上。西、北、东三面与印度接壤,东南与缅甸为邻,南滨孟加拉湾。面积143998平方公里,人口1.252亿。孟加 -- 176 世界地理概览751 拉族占98%,其余为比哈尔、查克玛、加罗等20多个少数民族。 87%居民信奉伊斯兰教,12%信奉印度教,其余信佛教和基督教。孟加拉语为国语,通用英语。首都达卡。 自然地理 地形以平原低地为主,占全国面积90%以上,平均海拔约10米。 仅在东南部吉大港和锡尔赫特地区为丘陵地带,海拔约300~600米,为若开山脉的一部分。孟加拉湾沿岸多小岛和沙洲。海岸线长约550公里。 境内河流纵横,湖泊众多,河湖水体面积占全境10%,大小河流达230多条。主要有恒河(境内又名博多河) 、布拉马普特拉(贾木纳)河、梅克纳河、蒂斯达河等。水运便利,但雨季极易泛滥,河道泛滥总宽度可达160公里,受淹面积可占全国总面积13和耕地12,水深可达1~4米。 A A孟加拉国属热带季风气候,湿热多雨,气温年较差小。 全年可分为3季:10月至翌年3月为旱季,盛行干燥而较凉的东北季风;4~6月为热季,4月气温最高,月平均气温最高可达40.5℃,东南部的吉大港也可达38℃;7~9月盛行西南季风为雨季,降水丰沛,占全年降水量80%。除西部部分地区外,大部地区平均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锡尔赫特县北部和东北部,地处山地的迎风坡,年降水量高达5000~6000毫米。降水过于集中,常造成水灾。在4~5月、9~11月常有热带飓风过境,最大风速可达每小时160公里以上,孟加拉湾沿岸的海浪高达6米(1970年11月一次飓风曾掀起高9米的巨浪) ,狂风暴雨危害甚大。 发展简史 古代富饶的恒河流域已具有相当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公元4世纪前后曾为笈多王朝版图一部分。 11世 -- 177 851世界地理概览 纪初传入伊斯兰文化。 17世纪英国侵入后,孟加拉曾一度成为英国在印度的统治中心。 19世纪后半叶,成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 1947年印、巴分治,孟加拉被分成东西两部分。西孟加拉属印度,东孟加拉成为巴基斯坦的一部分。东孟加拉1972年1月成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国。 经济地理 由于长期受英国殖民统治,孟加拉国独立前工业基础薄弱,仅有一些小型手工业。独立后经济有所恢复与发展,但仍属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 孟加拉国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6%(1993)。耕地面积914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63.5%。 垦殖指数高,居世界前列。实行一熟或两熟制,三熟作物占耕地面积4%左右。 水稻是主要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粮食种植面积80%以上,但单位面积产量低。小麦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各县,有向南部扩大趋势。还种植少量大麦、豆类及马铃薯等。粮食尚不能自给,部分需进口。经济作物以黄麻为主,质地优良,有“金色纤维”之称,种植面积占总耕地面积7~8%,常年产量100万吨左右,近年产量下降,但仍居世界前列。 产地以贾木纳河两岸最为集中。 所产黄麻纤维长,洁白有光泽。甘蔗是仅次于黄麻的重要经济作物,主要分布于北部各县,南部的达卡等地也有种植。茶叶生产也占世界重要地位,主要种植于丘陵地带。其他还有烟草、花生、油菜籽、香料以及香蕉、杧果、椰子、菠萝蜜等水果。 林地面积232.4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6.1%,其中天然林130万公顷,盛产柚木、麻栗木等优质木材。东北部多竹类和藤属植被,竹为孟加拉国造纸工业的主要原料。 畜牧业在农业中所占比例甚小,牛主要作为耕畜由个体 -- 178 世界地理概览951 农户饲养,山羊、绵羊和家禽也分散小户饲养,缺乏天然牧场和专门饲料场。达卡附近有一座为达卡供应牛奶制品的现代化国营牛奶场。渔业资源丰富,内河淡水鱼产量占渔业总产量的90%以上,有希尔萨鱼、对虾、大蟹蛄等107种。沿海渔业主要在孟加拉湾的河口一带,有鲨鱼、鲳鱼等120种。 部分鱼和鱼制品供出口。 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产值的10.4%(1993)。黄麻工业是最大的工业部门,产品远销世界各地近100个国家。达卡的纳拉扬甘杰、吉大港、库尔纳等地都有大型麻纺织厂。 次为棉纺织业,达卡的纳拉扬甘杰、吉大港为两大棉纺中心。 近年来,服装工业发展较快,服装出口已经代替了传统的黄麻出口,成为创汇大户,占出口总额的55%。其他轻工业尚有制糖、食品、制茶、造纸等。 70年代以来,重工业开始发展,占工业总产值15%,有化肥、炼油、钢铁、水泥等。 孟加拉国能源不足,将近一半以上的石油和固体燃料需依靠进口。目前最大的迪达斯气田,开采量占全国62%,由107.4公里长的输气管通往达卡等地。近年来与外资合作在近海勘探石油和天然气。 煤分布于博格拉和贾马尔甘吉等地。 交通运输以内河航运为主,航道长8000公里,担负全国货运量的65%和客运量的38%。 铁路有2884公里,分宽、窄两种铁路。 公路全长4641公里,其中4000公里为铺面公路。 1972年成立了航空公司,有班机联系达卡、吉大港、库米拉等国内主要城市,并有国际航班通东南亚、南亚及非洲、西欧等国家。 (毛履军) -- 179 061世界地理概览 印  度(India) 印地语称婆罗多。亚洲南部国家。与中国、缅甸、孟加拉国、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坦接壤,东南隔保克海峡与斯里兰卡相望。东濒孟加拉湾,西临阿拉伯海,大陆海岸线长约5600公里。 属岛有阿拉伯海的拉克代夫群岛、米尼科伊岛和阿明迪维群岛,孟加拉湾的安达曼群岛和尼科巴群岛。面积297.47万平方公里,人口8.92亿。其中印度斯坦族人数最多,约占全国人口46%,其次为泰卢固、马拉地、孟加拉、泰米尔、古吉拉特、坎拿达、马拉亚拉姆、奥里亚和旁遮普等9个民族(人口均超过1000万)和几十个少数民族。 82%居民信奉印度教,其余信伊斯兰教、基督教新教、锡克教和佛教等。印地语和英语为官方语言。首都新德里。 全国划分为22个邦和6个中央直辖区。 此外,印度把与巴基斯坦有争议的查谟和克什米尔同中国的阿克赛钦地区合称为“查谟和克什米尔邦” ;把中印边界东段“麦克马洪线” 以南历来属于中国目前被其非法侵占的约9万平方公里地区称“阿鲁纳恰尔邦” ;把1975年被其吞并的锡金国列为“锡金邦”。 自然地理 以平原和缓丘为主,平原占国土面积43%,海拔300~900米的缓丘占27.7%。大致分为北部山地、中部平原和南部高原3个地形区。 北部山地属喜马拉雅山脉。山势高峻,海拔5500~6000 -- 180 世界地理概览161 米,雪线以上的高峰甚多,楠达德维山海拔7817米,为印度最高峰。山脉南缘为小喜马拉雅山脉和西瓦利克山脉,平均海拔800~3000米,自北向南呈阶梯状递降,直抵印度大平原。此外,在东北与缅甸接壤地带的那加丘陵与布拉马普特拉河之间,为海拔1500~2000米的西隆高原。 中部平原属印度河-恒河平原。横亘于北部山地与南部半岛之间,东西长2000多公里,南北宽240~500公里,是世界著名大平原之一。 平原分东西两部分,东部为恒河平原,大部分在印度境内。西部为印度河平原的一部分,大部分为塔尔沙漠所覆盖。平原开发历史悠久,人口稠密,交通发达,是全国工农业最发达地区。 南部为德干高原。 北起恒河平原南缘,南至半岛南端,从西南向东北缓倾,海拔多在300~800米。 高原西缘为西高止山脉,南北延伸达1500公里,海拔1000~1500米。东坡缓倾,与高原相连;西坡陡峭,逼近阿拉伯海岸,沿岸有狭长的海岸平原。高原东缘为东高止山脉,海拔仅500~600米。 沿孟加拉湾的海岸平原宽度约100公里,多沼泽和沙滩。高原东北部和南部地势平缓,富煤、铁、锰、铬、云母、金、铝土等矿。 印度大部分地区属典型热带季风气候。 除高山地区外,各地年平均气温都在24~27℃之间,比同纬度的其他地区高3~8℃。全国有34的地区,绝对最低温度均在0℃以上,平A均年降水量1134毫米。但区域差异较大,西北部为干燥区,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其中塔尔沙漠地区不足100毫米;其他大部分地区均在1000~2000毫米之间,沿海地带及东北部 -- 181 261世界地理概览 喜马拉雅山南麓超过2000毫米;阿萨姆邦的乞拉朋齐,平均年降水量11437毫米,是世界降水量最多的地区之一。 印度主要属热带季风型河流,按补给来源不同,可分为喜马拉雅山区型和德干高原型两类。前者主要有恒河与布拉马普特拉河等,均发源于喜马拉雅山的南麓或北麓,流经中部平原,注入孟加拉湾,以夏季季风降雨补给为主,高山冰雪融水为辅,水量较大。上游具有山地河流特性,河道狭窄,比降大,水势湍急,富水力资源;中、下游河谷宽广,水流平缓,多支流,利于航行和灌溉。德干高原型河流,多发源于西高止山,东流注入孟加拉湾,流程一般较短,水源全由雨季降水供给,河流水位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有默哈讷迪河、戈达瓦里河、克里希纳河等;另有讷尔默达河发源于东部高原,注入阿拉伯海等。 印度的森林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25%,其中北部山地为最多,主要有娑罗双树、柚木、檀木、棕榈、铁力木、花梨木等。印度的稀有动物如印度豹、亚洲狮、克什米尔鹿等已濒绝种。政府已采取保护措施,在全国设置了47处禁猎区、保留地和国家公园,著名的有古吉拉特邦的吉尔森林(保护亚洲狮) 、阿萨姆邦的加济兰加和西孟加拉邦的贾尔德帕拉禁猎区(保护印度犀牛)等。 发展简史 印度是世界古文明发祥地之一,早在公元前3000年,在印度河流域就出现了灌溉农业、青铜冶炼和雏型城市。古代印度具有相当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冶炼和手工艺制作技术也达到相当水平。印度的精细织物、象牙、珠宝首饰、金属制品及香料、颜料在历史上都享有盛名。先后出 -- 182 世界地理概览361 现过著名的摩揭陀王国、笈多帝国、德里苏丹国和莫卧儿帝国。 公元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侵略印度,1757年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成为英国工业品的倾销市场;英国殖民主义者在印度发展棉花、小麦、黄麻和花生生产,使印度成为向英国提供农业原料的基地。 1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初,英国资本投资印度,兴修铁路,开办纺织厂,经营矿山、银行和种植园(茶、咖啡) ,印度经济重心开始移向沿海地带,出现了加尔各答、孟买、艾哈迈达巴德、马德拉斯等工商业城市。 两次世界大战时期,印度为英国东方军用物资供应地,发展现代工业,建立了燃料、原料开采基地,兴办军火、冶金、造船等工业,从而在德干高原内地出现了浦那、班加罗尔、贾姆谢德布尔等工矿业城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迫于南亚民族运动高涨,1947年英国实行印、巴分治,按居民宗教信仰将英属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同年8月15日印度独立,1950年1月26日成立印度共和国。 经济地理 印度是发展中的农业—工业国家。 独立前,经济受英国垄断资本控制,广大农村贫困落后。独立后,国民经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经济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农业的比重下降,工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许多农、矿产品产量在世界上占有一定地位,如茶叶、甘蔗、花生、粟和牛的头数,以及铁矿石和锰矿石产量都居世界前列。 农业 农业仍是国民经济的主体,种植业约占农业总产值的80%。 1966年后推行绿色革命,开展农业技术改革,粮食生产获得较大发展,农业生产年增长率约2.7%。 1978年起粮食基本自给。 1993年粮食产量1.8亿吨。 -- 183 461世界地理概览 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约占总种植面积72.3%和种植业产值的55%。主要有水稻、小麦、高粱、玉米和豆类等。是世界上主要稻米生产国之一。水稻种植面积约占粮食种植面积30%。小麦种植面积和产量仅次于水稻,约占粮食种植面积17%,是印度重要的冬季作物。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只占播种面积27.3%,产值却占种植业产值40%以上,除为本国轻工业提供原料外,还大量输出。 主要有甘蔗、烟草、棉花、黄麻等。甘蔗是最重要的经济作物,独立以来,种植面积增长了一倍,达32万多公顷,产量增长了3倍,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世界首位。棉花在南亚次大陆已有3000多年的种植历史,英国殖民时期的印度是世界主要棉花输出国。 印、巴分治后,棉田60%划归巴基斯坦,印度成为棉花输入国。独立后棉田面积有较大扩展。 1992年棉花产量166.6万吨。黄麻1992年产量为183.6万吨,居世界前列。主要产地是西孟加拉邦,占全国黄麻种植面积的60%和产量的65%。 烟草1992年产量达60.3万吨,集中分布在安得拉邦和古吉拉特邦。 油料作物主要有花生、蓖麻籽、油菜籽、芥籽和亚麻籽,合计种植面积1500~1600万公顷。1993年产量2160万吨,居世界前列。其中花生占油料作物总产量的70%,大部分供输出。 此外,茶叶、咖啡、橡胶、香料等也有较多的种植和相当的产量。多由种植园经营,大部分供输出。茶叶产量居世界首位,1993年产72.1万吨,阿萨姆丘陵、西孟加拉的大吉岭和南部西高止山西坡丘陵是印度的三大茶区。 -- 184 世界地理概览561 畜牧业、林业和渔业合占农业总产值的20%左右。 80年代以来奶牛发展较快,牛乳产量增加。畜牧业多为种植业的副业,缺乏饲料和较好的放养环境,收益不高,而且由于宗教信仰关系,全国存在着大量老牛和病牛。 渔业以海洋渔业为主,沿海有广达31万平方公里的大陆架,渔业资源丰富。主要渔场在西海岸,捕获量占海洋鱼类总捕获量70%以上。 工业 独立前以棉、麻、纺织等轻工业为主,独立后,特别是50年代中期以来,转向发展重工业。 70年代以来,原子能、电子和航空等新兴工业有一定发展。 90年代初,工业生产平均年递增8.5%。 已初步建立起部门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工业品自给率大有提高,并有部分轻重工业品输往国外。工业布局也发生变化,过去70%的工业集中在以加尔各答、孟买和艾哈迈达巴德为中心的沿海地区。 80年代以来,上述地区只占42%,而半岛南部4个邦则从占11%上升到占14左A右。 西北部各邦工业也有发展。 主要工业部门有燃料动力、采矿、冶金、机械、化学和纺织工业等。 ① 燃料动力工业。以煤炭为主(约占64.5%) ,其次为石油(占28.3%) 、原子能和水电(占4.8%) 、天然气(占2.1%)等。除石油只能自给12外,其他自给率均为A90%。煤炭资源丰富,600米深度内的硬煤地质储量850亿吨,其中探明储量246亿吨。 70年代起,煤炭产量增长较快,1976年年产量已突破1亿吨。 1993年产煤2.55亿吨,产值占采矿业总产值一半以上。 煤矿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东北部。 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贫乏,石油探明储量约5.5亿吨,主 -- 185 661世界地理概览 要油田分布在阿萨姆邦、西部的肯帕德湾和孟买以西阿拉伯海底。 1993年原油产量为2750万吨,其中海底油田占一半以上。天然气产量增长迅速,90年代初,年产已突破180亿立方米。 水力资源丰富,估计总蕴蓄量1亿千瓦,但实际开发还不到18%。 1992年发电量2867亿度,其中火力发电约占2A3。 全国最大的火电站是杜尔加布尔电站,发电能力100万千瓦。较大的水电站近80座,主要分布在西部。此外在马给拉施特拉邦的达拉布尔、拉贾斯坦邦的科塔、泰米尔纳邦的卡尔帕坎和北方邦的纳拉罗,建有4座核电站。 ② 采矿和冶金工业。矿产资源相当丰富,尤富铁、锰、云母、蓝晶石和铬矿等。矿藏多分布在德干高原的东北部和南部。铁矿探明储量224亿吨,其中工业储量81亿吨,平均品位在55%以上。 20世纪90年代以来,铁矿石产量已经超过5300万吨,一半以上供出口。 锰矿探明储量2540万吨,年开采量60万吨,大部分供出口。 印度还出产占世界产量75%的云母和几乎全部的蓝晶石。此外,金、钛、铍、锆、铝土、铬、独居石等资源也较丰富。钢铁工业大部分集中在德干高原东北部,全国第一座钢铁厂1911年由塔塔财团在贾姆谢德布尔建成,独立后又扩建。现有6家年产能力在百万吨以上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其中比莱和波卡罗两家最大企业年产能力已扩大到400万吨。目前又在南部建造一座年产300万吨的大型钢铁厂。炼铝厂建于接近铅土矿产地的杰伊卡伊讷格尔,最近又在戈尔巴和勒德讷吉里建立新厂。炼铜工业主要集中在卡德西拉和凯德里铜矿区。 -- 186 世界地理概览761 ③ 机电工业。 1956年以来发展较快,先后建立了吉德伦金(西孟加拉邦)机车厂、瓦拉纳西(北方邦)柴油机厂、贝伦布尔(马德拉斯市郊)客车车厢厂和3家米格型飞机厂以及达莫德尔河谷煤铁基地附近的重型机械厂。孟买、加尔各答、马德拉斯、班加罗尔是主要综合机械工业中心。机械工业产值已占工业总产值14。 铁路设备、日用电器、柴油机A等已开始出口。 80年代中期以来电子工业发展迅速,年平均增长率35%,已成为软件出口大国之一。 ④ 纺织工业。印度的传统工业,其中棉纺工业具有国际地位。孟买和艾哈迈达巴德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棉纺织工业中心,集中了全国40%的纱绽和60%的织布机。 南部的哥印拜陀、马杜顿和北部的坎普尔等地棉纺织业也较发达。印度有世界上最大的黄麻纺织工业,几乎全部黄麻纺织工厂都分布在以加尔各答为中心的胡格利河沿岸,产品23供出口。 此A外丝织、毛织、椰子纤维等也有一定地位。迈索尔、塞勒姆是丝织工业中心,坎普尔和西北部的一些城市是毛织工业中心,阿勒皮是椰子纤维工业中心。 ⑤ 化学工业。 印度独立后的新兴工业部门,发展迅速,成为仅次于机械和纺织的重要工业部门。以生产橡胶、塑料为主的加尔各答—杜尔加布尔工业区和以生产药品、化妆品、肥皂、煤炭化工产品等为主的孟买—浦那工业区,都是较大的化学工业中心。在辛德里、楠格尔和劳尔克拉等地建有大型氮肥厂。 全国还建有12座炼油厂,其中一半位于沿海各大港口,多利用进口原油进行加工。 -- 187 861世界地理概览 交通运输业 铁路运输占主要地位,铁路总长6.13万公里,其中宽轨约占48%,电气化铁路5473公里。 铁路网在中部平原与沿海地带较密。公路总长160.4万公里,其中辅面公路62.3万公里,沟通全国主要城镇。内河航运不发达,全国通航河道1.4万公里,其中15可通机动船,主要在恒A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下游河段。海洋运输业相当发达,全国计有大型港口10处,其中孟买、加尔各答、科钦、马德拉斯、维沙卡帕特南5个大港占总吞吐量的80%以上。 还新建了古吉拉特邦的根德拉、奥里萨邦的巴拉迪布、喀拉拉邦的门格洛尔和果阿的莫尔穆冈等新港。 全国有民航机场85处,其中德里、加尔各答、孟买和马德拉斯等机场为国际机场,与世界上30多个国家有定期航班。 主要城市有新德里、加尔各答、孟买、德里等,其中加尔各答和孟买分别是印度最大城市和最大海港。 (陈桥驿 陈德恩) 斯 里 兰 卡(Sri Lanka) 印度洋岛国。旧称锡兰。位于南亚次大陆南端东侧印度洋上,隔仅宽29公里的保克海峡与印度半岛相望。 为印度洋北部东西航路要冲。岛呈梨形,南北最长435公里,东西最宽224公里,面积65610平方公里,人口1760万。主要民族僧伽罗族,占人口74%,信奉佛教;泰米尔族占18.1%,信印度教;摩尔族占7.1%,信伊斯兰教。其他民族占0.8%。 -- 188 世界地理概览961 僧伽罗语为官方语言,通用英语。全国分为9个省,下设22个行政区。首都科伦坡。 自然地理 地形以平原为主,约占全国面积80%,地势中南部高,周围低。中南部是一个三角形的中央高地,山丛拥立,最高峰皮杜鲁塔拉格勒山海拔2524米。 著名的亚当峰海拔2243米,呈金字塔形,为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圣地。 高地向四周下降,形成周边的高原、盆地和陡崖,如康堤高原、乌沃盆地等。 这一区域通常称为“内地” ,气候凉爽宜人,野生植物繁茂。高地北、东、西3面是平原低地,海拔在300米以下。只有西南面是萨伯勒格穆沃山脉,直逼海滨,构成岩岸,其他海岸带为沙坝、沙嘴、潟湖、沼泽组成。北部低地的北端为贾夫纳半岛,海中多珊瑚礁。 河流以中央高地为中心,呈辐射状分布。马哈韦利河长330公里,东北入海;阿鲁维河长166公里,西北入海。河流水量丰盈,富水力资源。 全境森林覆盖率为37%。动物以大象最著名,可驯养作耕地、运木和庆祝节日之用,古代打仗也用象战,现尚有1500~2200头象,已列为保护动物。 大部属热带季风气候,仅西南一隅为赤道多雨气候。沿海平原年平均气温26~28℃,中央高地15~25℃。 5~9月盛行西南季风,岛的西南平原大量降水,中央高地迎风坡更丰沛。 10~12月全岛受赤道无风带控制,降水来自停留在上空的不稳定气团。 1~2月盛行东北季风,全岛大部分普遍降雨。 3~4月又受赤道无风带控制,多热雷雨。岛的西南部全年有雨,年降水量2500毫米,山区可达5000毫米,称为潮湿带; -- 189 071世界地理概览 北部和东部降水量1000~2000毫米,干湿季分明,称为干燥带(通常潮湿带和干燥带以年降水量1900毫米的等雨线为分界线)。 随着雨量的季节变化,斯里兰卡的农作季节一般也分两季:大季(10~3月)和小季(4~9月)。 发展简史 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早在公元前僧伽罗人即自南亚次大陆移入,兴修水利,灌溉农田,发展生产。 14世纪初泰米尔人移入,僧伽罗人逐步移向西南部,开辟稻田。 1505年葡萄牙殖民者开始入侵,沿海地带先后沦为葡、荷殖民地,岛中央的康提王国,反抗侵略,坚持斗争。 1815年沦为英国殖民地。引进茶叶和橡胶,开辟种植园。经过斯里兰卡人民长期斗争,1948年2月4日取得独立,为锡兰自治领,1972年宣布成立斯里兰卡共和国,1978年改称为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 经济地理 斯里兰卡的种植园经济发达。全国约25劳A动力从事农业,1993年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24.6%。 可耕地面积216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13。 茶叶、橡胶和椰子A三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合占全国耕地面积60%以上,出口值占出口总值44.6%,是国家经济的支柱。 茶叶和橡胶主要在种植园大面积生产。 1993年茶叶产量23.2万吨,居世界第三位。 茶园分布在潮湿带,从西南平原到1800米的中央高地作梯田分布,所产“锡兰红茶”蜚声世界。橡胶园大部在潮湿带300米以下的地方,主要橡胶区绕中央山地的西南和南部。 1993年橡胶产量10.8万吨,几乎全部出口,产品占进入世界市场的天然橡胶5~6%(居第四位)。 椰子以农家经营为主,分布在潮湿带,从沿海向内地扩展,所产椰油、椰 -- 190 世界地理概览171 干、干核等大部分出口。 水稻遍布全岛平原,在干燥带(占66%) ,10~3月降水充沛,是水稻耕作的大季;4~9月是旱季,部分要靠灌溉,为小季,播种面积往往只及大季的一半。 在潮湿带(占34%) 几无大、小季之分,全年都可播种,但在西南季风盛行降水过量时,有洪涝灾害。稻谷产量基本自给。 斯里兰卡的钛、石墨、锆、宝石、磷灰石储量丰富。其中以高质量的石墨和宝石著名,有红宝石、蓝宝石、猫儿眼等,古代阿拉伯人称斯里兰卡为“宝石岛”。在亭可马里以北蕴有400万吨的钛铁矿,开采可供输出。工业以农产品加工为主,有制糖、榨油、橡胶轮胎、制革、造纸、水泥、陶瓷等工业,还有依靠进口原料的炼油、轧钢、纺织等。 1978年以来大量引进外资,在科伦坡与尼甘布之间设立贸易加工区,开拓国外市场,称为“大科伦坡出口工业区”。 斯里兰卡有公路3.8万公里,铁路1526公里,主要分布在西南低地、中央高地和贾夫纳半岛。从马纳尔岛到印度的班本岛有轮渡。 海运有本国的商船队。 科伦坡是主要商港,南岸的加勒港承担部分出口贸易;东岸的亭可马里是天然良港,过去为英国在印度洋上的海军基地,现兼作商港。科伦坡有国际航空站。主要城市除首都科伦坡外,还有马哈努沃勒、亭可马里、贾夫纳等。 (王煦柽) -- 191 271世界地理概览 马 尔 代 夫(Maldives) 亚洲南部印度洋上的群岛国家。位于斯里兰卡西南860余公里,占有整个马尔代夫群岛。 介于东经73°44′与72°33′之间,跨赤道介于南纬0°4′与北纬7°66′之间,具有重要的交通、战略地理位置。领土面积298平方公里,其经济水域南北为720海里,东西约480海里。 人口23.8万。 均为马尔代夫族。 伊斯兰教为国教,迪维希语为官方语言,上层社会通用英语。 首都马累。 马尔代夫群岛由印度洋北部南北走向的两列平行的珊瑚礁组成,基底是南北延伸长达2000余公里的查戈斯-克拉代夫海底高原。 共有大小珊瑚岛礁和浅滩2000多个,其中构成群岛的较大环礁有21个。 群岛东西狭而南北长。 东西间最大宽度仅120公里,有哈塔卢-阿多卢-梅杜海分隔其间;南北长达670公里,其间为宽狭不等的许多海峡所分隔,较大的有10余处,其中如赤道海峡和一度半海峡,宽度都在100公里左右,是海上交通要道。各环礁大小悬殊,小的直径只有几公里,大的如苏瓦迪瓦环礁,直径达80余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环礁之一。环礁由圆形或卵形的岛屿、岩礁、暗礁或浅滩等组成,面积都很小。群岛中最大的岛屿是哈杜马蒂环礁中的冈岛,面积也不足13平方公里。各岛地势低平,平均海拔1.2米,岛屿露出海面2米左右,群岛最高点离海面也仅6米。无河流,除广泛分布的沼泽外,只有一些极小的 -- 192 世界地理概览371 湖泊。埋藏在1.2~1.5米深处的地下水相当丰富,为质地较纯的淡水,是岛上的重要淡水来源。 群岛以沙质土壤为主,表层有少量有机物,以下是珊瑚沙,深处是珊瑚基底。植物发育良好,终年常绿。 群岛大部分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南部为热带雨林气候,湿热多雨。 年平均气温高达29℃。 12月至翌年2月是东北季风期,6~9月是西南季风期,3~5月和10~11月是两次季风交替期。最热月(4月)阴影处气温超过32℃,最凉月(1月) 气温低于23℃。 两次季风盛行时期是马尔代夫的雨季,在季风交替期常发生热带气旋雨。 年降水量2500毫米,南部可达3810毫米。群岛在气温、降水和相对湿度等方面,均由北向南递增。 公元前3世纪即有人居住。 从12世纪起成为伊斯兰教苏丹国。 16世纪中叶起,葡萄牙、荷兰、法国、英国等殖民者先后侵入。 19世纪末叶沦为英国的附属国。马尔代夫人民进行了长期斗争。 1965年7月26日,英国被迫承认其完全独立;1968年11月11日,宣布成立马尔代夫共和国。 经济以渔业为主,1992年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3.7%。 全国一半以上劳动力从事渔业生产。 鱼产品占出口总值90%以上。主要是金枪鱼,包括扁舵鲣、圆舵鲣和黄鳍金枪鱼等品种。 多在离岸8~10公里近海捕捞。 粮食作物主要是芋类、甘薯、木薯等块根作物。椰子树在各岛普遍种植。 工业以鱼类加工为主,鱼产品出口是国家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 次为造船工业,首都附近的胡莱莱岛上建有造船厂,其余各岛有手工造船业分布。椰子榨油、椰壳纤维制绳、椰 -- 193 471世界地理概览 壳手工艺品等也较重要。 马尔代夫的旅游业发展较快。在国民经济中仅次于鱼类加工业和造船业,占国民收入15%。 20世纪70年代以来,政府在不少岛屿上增添旅游设施,并把南部阿杜环礁的甘岛开辟为国际旅游中心。各岛之间的运输完全依靠船舶。对外运输主要也靠海运。胡莱莱岛上建有机场,与斯里兰卡的科伦坡间有定期班机。 (陈桥驿) 巴 基 斯 坦(Pakistan) 亚洲南部国家。位于南亚次大陆西北部,东邻印度,西接伊朗,东北与中国毗邻,西北与阿富汗接壤,南临阿拉伯海,处于南亚通中亚陆上交通的重要地位。 国土略呈矩形,自东北向西南延伸达1600余公里,面积796095平方公里(未计查谟和克什米尔的巴基斯坦实际控制区) ,人口12280万。 主要民族有旁遮普、信德、巴丹(普什图族) 和俾路支等。 97%信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为国教。乌尔都语为国语,通用英语。 全国分为俾路支、西北边境、旁遮普和信德4个省、10个中央直辖部落区和1个联邦首都区。首都伊斯兰堡。 自然条件 山地和高原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5。地形西A北高、东南低。北和西北部为高山区,由喜马拉雅山脉和兴都库什山脉的南延支脉构成,山势高峻陡峭,海拔一般在3500米以上。 蒂里奇米尔峰海拔7690米,为全国最高峰。 北 -- 194 世界地理概览571 纬35°以南,山势渐降,海拔一般在3000米以下,著名的开伯尔山口(海拔1030米)为南亚与中亚间往来的捷径。西部和西南部为伊朗高原边缘地带俾路支山地高原,由一系列平行山脉和山间宽谷、盆地组成,平均海拔约700米;高大的苏莱曼山脉(海拔3600米)和吉尔特尔山脉(海拔2000米)构成了高原的东缘。巴基斯坦东南部为印度河平原,南北延伸长1200公里,最大宽度(在旁遮普)达550公里,除北部山麓带外,海拔均在200米以下,地势平坦,微向南倾。 平原分南北两部,北部为旁遮普平原,南部称信德平原。印度河至海得拉巴,分汊入海,形成约8000平方公里的印度河三角洲,是巴基斯坦的重要农业区。 苏莱曼山脉和博德瓦尔高原是主要矿藏富集带,蕴藏有石油、天然气、铬铁矿、重晶石、锰、铅、锌、铝土矿和石灰石等。 全国河流除俾路支山地高原西部小片内流区和西南沿海一些独流入海的溪流外,属印度河水系。印度河在巴基斯坦境内流域面积约52万平方公里,长约2000公里。自北而南流贯印度河平原,中上游多支流,水源主要来自季风降水和北部高山区冰雪融水,因而一年有2次汛期,3~5月为春汛,7~8月为伏汛。下游河床纵坡平缓,淤积旺盛,河床通常高于地面,洪水季节易泛滥成灾。 干支流修筑众多水利工程,约40%水量已用于灌溉。 地处热带季风区西缘,气候干燥。除西部沿海为热带季风区外,大部分属热带干旱和半干旱气候类型。由于北有高山屏障,气温比亚洲东部同纬度地区高。 冬季温和,1月平均 -- 195 671世界地理概览 气温平原为12~16℃,南部沿海可达20℃,只有北部高山区严寒;夏季炎热,最热月(山地高原为7月,平原区为6月)平均气温沿海为29℃,山地高原为20~25℃,内陆地区为30~35℃。降水稀少,全国35地区年降水量在250毫米A以下,降水量自北而南递减:北部为250~400毫米,南部为100~200毫米,哈兰沙漠仅50毫米。 北部高山区以春夏雨为主,为全国多雨区,年降水量可达1000~1500毫米;森林茂密,植被呈垂直分布,大致海拔1500~3000米为落叶阔叶林(橡树)和针叶林(云杉、冷杉、松、喜马拉雅雪松) ,3000米以上为高山草地和永久积雪。 西部山地高原以冬春雨为主,南部平原区以夏雨为主。 发展简史 巴基斯坦为世界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出现了灌溉农业、青铜冶炼技术和雏型城市。此后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受多次分裂、统一和异族入侵。 其中影响深远的是公元712年阿拉伯人征服信德和10世纪末伊朗东部的穆斯林攻占旁遮普,带来伊斯兰教文化。长期来,印度河流域一直是经济开发的重点地区之一,不仅农业和手工业发达,北部又地处通往中亚的陆上交通要冲,贸易也很繁荣。 1757年后逐步沦为英国殖民地,发展棉花、小麦等作物,成为英国和印度内地的原料和粮食供应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迫于南亚民族运动高涨,1947年英国公布“蒙巴顿方案” ,按居民宗教信仰把英属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 同年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布独立。 1956年国名定为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其领土分为东西两部分,相距1600公里。 1972年东部成立孟加拉国。 -- 196 世界地理概览771 经济地理 经济以农业为主。 独立前深受殖民者统治,为宗主国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民族经济相当落后,工业尤为薄弱。独立后,各经济部门均有明显增长,工业初具规模。农村人口占总人口70%以上,农业劳动力占全国总劳力的52.8%。 农业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25%,高于工业。 农产品出口值占出口总值40%左右。 1992年政府宣布了“促进全面出口,放宽进口限制”的政策,并决定建立12个工业特区,加强水、煤气、电信等基本设施建设。 农业 种植业是农业的最重要部门,产值占农业总产值72%。全国现有耕地约2000万公顷(包括480万公顷休闲地) ,垦殖指数远低于南亚诸国平均水平。独立后,兴建大量水利工程,灌溉事业有较大发展,目前灌溉面积已占总播种面积34以上,为世界灌溉面积比重最大的国家之一。 60年A代为综合治理印度河流域,实施了规模宏大的“印度河河谷发展计划” ,历时14年,于1974年基本完工。兴建了大型的德尔贝拉水库(蓄水量150亿立方米)和门格拉水库(80亿立方米) ,开挖了6条共长640公里的联结渠,修筑了5座巨型拦河坝及1座虹吸管。印度河、杰赫勒姆河、杰纳布河上游的水东调至旁遮普东部平原,总调水量达148亿立方米,扩大了耕地面积,并兼收防洪、发电、蓄水调节下游灌区用水的综合效益。 粮食作物占总耕地面积的80%。 小麦和水稻分别占全国总播种面积的44%和13%。 60年代开展“绿色革命”以来,由于水利条件改善,推广高产良种和增施化肥,产量稳步增长。 70年代与60年代相比,小麦增长1.9倍,稻米增长1. -- 197 871世界地理概览 5倍。 1980年后,小麦突破1000万吨,1993年达1640万吨。 小麦主要分布在印度河平原,尤以旁遮普平原最集中,占全国产量的76%,其中费萨拉巴德、萨希瓦尔以及运河垦殖区是主要产区,种植面积大,单位面积产量高。 次为水稻,1993年产量为308.3万吨是重要出口商品,其中独具香味的巴斯玛蒂大米在世界上享有声誉。产区分布在灌溉设施良好的盐渍化地区,约占全国一半的产量集中在印度河下游和三角洲地带及上游印巴边界地区。其他还有高粱、玉米、大麦和鸡豆等,多散布于水利条件不良的干旱地区。经济作物以棉花为最重要,占全国播种面积14%,为世界主要棉花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近年来开始引种高产品种,1993年产量158.3万吨,34产于旁遮普平原南部,14产于印度河下游东岸一A A带。其他经济作物有黄麻、甘蔗、烟草、油菜等。 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28%。 西部俾路支山地高原和西北边境省的高山草地是主要牧场,以养绵羊、山羊为主。经营粗放,常年保持在1700万头左右。 羊毛和皮革是重要出口商品。平原地区以饲养牛和水牛为主,约有1500万头,多为役畜。近年来在城郊已开始饲养乳、肉用牲畜,但数量有限。 工业 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7.3%(1993) ,其中棉纺织业是最大的工业部门,约占工业总产值27%和产业工人数37%。全国拥有150余家企业、370万枚纱绽。棉纱年产量一般在40~45万吨,棉布为3~5亿平方米。产品近1A2供出口。 主要纺织工业中心是卡拉奇、海得拉巴、费萨拉巴德、木尔坦和拉合尔。主要工业还有食品加工、卷烟、化工、能源、钢铁和建材等,制糖业产值占食品工业一半。全国有 -- 198 世界地理概览971 糖厂30余家,年产量80万吨左右。 60年代后,兴建了一批重要企业,如德尔贝拉和门格拉水电站、塔克西拉重型机械厂、木尔坦和费萨拉巴德化肥厂、海得拉巴水泥厂、卡拉奇造船厂等,为电力、化肥、机械、水泥和造船等工业奠定基础。冶金工业薄弱,所需钢铁几乎全靠进口。采矿业仅占国民生产总值0.7%,以开采天然气、石油和铬铁矿为主。全国现有天然气田9处,蕴藏量达6226亿立方米。 俾路支省的苏伊是天然气主要产地,有管道通卡拉奇、木尔坦、费萨拉巴德、拉合尔和伊斯兰堡等地。石油开采主要集中在波特瓦尔高原的坎贝尔布尔和旁遮普平原南部的德拉加齐汗等地,生产的原油仅能满足国内需要量的10%。 拉瓦尔品第设有炼油厂,进口原油则在卡拉奇炼油厂加工。 手工业占有很大比重,地毯、制革和锡亚尔科特的外科医疗器具、体育用品,以及白沙瓦的传统手工艺品刀剑、枪支等在世界上均有一定声誉。 交通运输 国内以陆上交通为主,有铁路8823公里,干线多经印度河谷地通卡拉奇港。公路总长9.75万公里,其中13为高级路面,承担全国60%的客运和12货运。对外A A联系主要靠海运,卡拉奇港是唯一的海港,年吞吐量近1000万吨。由于运输繁忙,又在其南部卡西姆建新港。航空运输发展较快,全国有23个机场,卡拉奇和拉瓦尔品第是主要国际航空港。 主要城市有卡拉奇、拉合尔和拉瓦尔品第,卡拉奇是巴基斯坦的最大城市和港口。 (陈德恩) -- 199 081世界地理概览 阿 富 汗(Afghanistan) 亚洲中西部内陆国。位于伊朗高原东北部。北界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西邻伊朗,东、南与中国、巴基斯坦接壤。 面积65230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700万。 主要民族有普什图、塔吉克、哈扎拉、乌兹别克等。 98%以上信奉伊斯兰教,其中85%属逊尼派。普什图语和达里语同为官方语言。首都喀布尔。 自然地理 阿富汗是多山高原国家,地形崎岖,海拔高度1200米以上。 东北端是帕米尔高原,兴都库什山脉由此延伸而出,高4000~6000米,山间有大冰川。瓦罕走廊的山峰高达6000米,其中与巴基斯坦的界峰诺夏克峰,高达7485米。山脉由东北向西南呈扇形展开,逐渐降低,延伸至西部成为一系列平行山脉,总称白山(帕鲁帕米苏斯山脉)。其中部向南展开的库赫—伊—巴巴山脉,最高峰4951米。 东部萨费德—库赫山脉从喀布尔河下游向西伸至喀布尔以南的洛加尔河谷,著名的开伯尔山口即位于喀布尔河以南阿、巴边境上。东南边境的苏莱曼山脉向南伸入巴基斯坦。高大的兴都库什山系横列境内,形成南北屏障,分全国为三大区域:北为平原和肥沃的山麓丘陵区,向阿姆河流域缓斜,有河流灌溉;南为高原沙漠区,称马尔龙和雷吉斯坦大沙漠;两大地区之间是高山深谷区。 境内主要河流发源于中央山区。水源来自高山积雪和冰 -- 200 世界地理概览181 川。 北方的阿姆河(上流称喷赤河) 长达2540公里,其中400多公里的河段是与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的界河。 西流的赫里河长1124公里,在流经赫拉特河谷后折向北,消失在土库曼斯坦的卡拉库姆沙漠中。赫尔曼德河发源于喀布尔以西帕格曼山脉,长约1400公里,注入与伊朗交界处的萨贝里湖。只有东流的喀布尔河与印度河汇合,流入印度洋。 阿富汗属亚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山地与平原差异显著。冬季山地寒冷,常有暴风雪,平原则较温暖。夏季酷热,南部气温可达49℃,而在海拔2500~4000米地区,7月平均气温则在10℃左右。 雨季—般为10月至翌年4月。 此时来自西北的大西洋低气压与北方南下的冷气团相遇,高山降雪,低地降雨。夏季由于东部高山阻挡印度洋的湿润季风,一般干燥少雨。 年降水量280毫米,东南山地夏季有微弱季风吹入,雨量较多,达400~800毫米。西南的锡斯坦最干燥,有些地区终年无雨。 矿产资源丰富。 天然气储量1600亿立方米,蕴藏在乔兹詹地区。巴米扬的哈吉加克铁矿储量估计17.69亿吨,是世界迄今尚未开采的最大铁矿之一。 煤储量7200万吨。 其他矿藏有铅、重晶石、银、天青石、铬、铜、硫等。 发展简史 历史上为“丝绸之路”所经之地,公元16世纪为莫卧儿帝国的一部分。 18世纪境内建独立王国。 19世纪起英国多次入侵,是英国和沙俄角逐的场所。阿富汗人民坚持斗争,迫使侵略者于1919年承认独立王国。 1973年王朝统治被推翻,建立阿富汗民主共和国。 1979年在一次政变中,苏 -- 201 281世界地理概览 军入侵。 1989年2月苏联撤军。 经济地理 农牧业国家。 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迟缓。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经济有所发展。 60年代中期后,政权多次更迭,连续战乱使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农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其劳动力约占总劳动力的85%,农牧业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62%,农牧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7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农业结构发生变化。采取兴修水利、扩大耕地面积和游牧民定居等措施,农作物产量有较大幅度提高,种植业产值已超过畜牧业。 可耕地面积约1400万公顷,约占总面积15。已耕地约A800万公顷,占可耕地面积12以上。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A播种面积占已耕地面积14,产量占谷物总产量60%以上。 次A为大麦、水稻、玉米、小米、豆类等。主要分布于兴都库什山以北阿姆河谷、喀布尔高原、哈扎拉贾特高原、赫尔曼德河谷和赫里河谷等地区。 粮食不足自给。 经济作物以棉花、甜菜、烟草为主。棉花是传统出口产品,主产于兴都库什山以北昆都士、伊门萨希布、塔莱甘三角形地区。果树栽培历史悠久,有葡萄、杏子、樱桃、苹果、榅桲、无花果、石榴等。 葡萄栽培面积约占半数。 各种果品年产量达90万吨,约占国民生产总值10%和出口商品值13左右,是国家外汇收入主A要来源。果树主要分布在兴都库什山脉南麓,坎大哈有“水果之乡”之称。 畜牧业占农牧业产值16。主要饲养绵羊、紫羔羊和山A羊,其次为牛、驴、马、驼。以游牧为主。所产紫羔羊皮世界驰名,80年代初出口量曾占世界市场的14。 A -- 202 世界地理概览381 工业以传统手工业为主。 20世纪30年代始建棉纺厂。 50年代起逐步建立一些农牧产品加工业等,但手工业产值仍占一半以上,纺织业占主导地位。其中手工编织的地毯是大宗出口品,占出口总额12%。此外有天然气开采、制糖、榨油、果品加工、金属加工等。工业主要集中在喀布尔、坎大哈等地。国内无铁路,交通主要靠公路。公路总长1.87万公里,其中铺面公路2812公里,干线长2454公里。喀布尔和赫拉特均有现代化机场。 境内还有30多处小型简易机场。 进出口货物需经巴基斯坦等邻国转运。 主要城市除首都喀布尔外,还有坎大哈、贾拉拉巴德、瓦罕、法扎巴德等。 (叶光庭) 哈萨克斯坦(Kazakhstan) 世界最大的内陆国。位于中亚北部,乌拉尔河以西小部分领土属欧洲。 北邻俄罗斯,西濒里海,南接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东界中国新疆。 面积271.73万平方公里。人口1695.4万,其中哈萨克族占43%,俄罗斯族占36%,其余为乌克兰、日耳曼、乌兹别克和鞑靼族等。 多数居民信伊斯兰教,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信仰东正教。官方语言为哈萨克语,通用俄语。全国分为19个州和221个区。 首都阿拉木图。 全国地势东高西低,境内大部分为平原低地。北部属西西伯利亚平原及东欧平原;西南部为图兰平原和里海低地,最 -- 203 481世界地理概览 低点卡腊古耶盆地,低于海平面132米;中部为东西长约1200公里的哈萨克丘陵,一般海拔300~500米,最高点1565米;东缘为阿尔泰山脉和天山山脉。荒漠和半荒漠占领土面积的60%。全境大部分属内流流域,主要河流除额尔齐斯河外,锡尔河、乌拉尔河、恩巴河、伊犁河等均注入内陆湖泊。 多咸水湖,除里海和咸海部分湖区位于境内,还有巴尔喀什湖、斋桑泊和阿拉湖等。强烈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7月平均气温北部19℃,南部28~30℃,冬季寒冷,1月平均气温北部-19℃,南部-4℃。热量和光照充足,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干旱少雨,北部年降水量300~400毫米,属草原带,中、南部年降水量100~200毫米,为大面积半荒漠和荒漠,山区可达800~1000毫米。 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铜、铅、锌、铬储量居原苏联首位,煤、铁、锰、石油、天然气、铝土、磷灰石等储量也很丰富。其中煤主要分布在中北部卡拉干达和埃基巴斯图兹,铁集中于北部库斯塔奈,锰分布在中部卡拉扎尔,铜多分布于中部杰兹卡兹甘和巴尔喀什,铅、锌集中在东部阿尔泰山区,石油、天然气主要分布在西部里海沿岸低地,石油探明储量21亿吨;磷灰石多在南部卡拉套。 公元6世纪起,境内先后建立了几个汗国。 11~13世纪初塞尔柱人、契丹人和蒙古鞑靼人入侵。 15世纪末建立哈萨克汗国。 18世纪30~40年代至19世纪60年代逐渐被沙俄吞并。 1917~1918年建立苏维埃政权。 1920年成立苏维埃自治共和国,属俄罗斯联邦。 1936年12月5日成为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并加入苏联。 1991年12月10日改称哈 -- 204 世界地理概览581 萨克斯坦共和国,16日正式宣布独立,21日加入独联体。 哈萨克斯坦为中亚地区第一经济大国,工农业较发达,综合经济实力在独联体仅次于俄罗斯和乌克兰,居第三位。属典型的资源型国家,在前苏联时期主要是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地以及商品粮和畜牧业基地,加工工业、轻工业和第三产业落后,70%的日用消费品靠其他共和国提供。独立后生产滑坡。国营和集体经济目前仍为全国城乡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成份。 工业以采掘和原材料生产为主,主要部门有煤炭、石油、有色和黑色金属开采与冶炼、重型机械制造等。全国有2100多家企业,其中重工业占一半以上。独立前为前苏联第二大有色冶金基地,第三大煤炭、石油和铁矿石基地和第五大钢铁基地。独立后产量虽有下降,但相对地位仍未变。铜、铅、锌、铬、铝土等产量居独联体首位。年产煤炭约1.3亿吨(1992) ,仅次于俄罗斯、乌克兰、占独联体第三位。年产原油近2200万吨(1992) ,在独联体中仅次于俄罗斯,曼格什拉克半岛为最大开采中心。此外,铁矿石、钢铁、电力、化肥、机械设备等产量在独联体中亦居重要地位。境内还有著名的拜科努尔宇宙火箭发射基地。主要工业中心有阿拉木图(食品、纺织、机械) 、卡拉干达(煤炭、钢铁、机械) 、埃基巴斯图兹(煤炭、火电) 、杰兹卡兹甘和乌斯季卡缅诺戈尔斯克(有色金属)等。 全国农业用地1.98亿公顷,其中耕地面积3550万公顷,其余是牧场和草地。 90%以上的耕地为旱地,灌溉系统不发达,农作物单产较低。种植业以谷物为主,粮田占耕地总面 -- 205 681世界地理概览 积的60%以上。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马铃薯、向日葵、棉花、甜菜等。粮食商品率高,独立前是前苏联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 1993年粮食产量2160万吨,仅次于俄罗斯、乌克兰,居独联体第三位。牧场广阔,畜牧业发达,占农业总产值60%以上。 养羊业是畜牧业的主导部门,其他牲畜有马、牛、猪、骆驼等,羊的存栏头数和羊毛产量在独联体中仅次于俄罗斯,占第二位。 交通运输以铁路为主。铁路总长14550公里,其中电气铁路占22%。由阿拉木图可达欧洲、远东和中亚各国。 1992年,经阿拉山口连接中国的铁路正式通车,被誉为“现代丝绸之路”的第二座亚欧大陆桥,东起中国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加强了哈萨克斯坦的国际交通地位。 公路总长11.3万公里,其中硬面路8.25万公里,有5条公路连接中国边境口岸。内河航道长6200公里,里海、咸海、巴尔喀什湖、额尔齐斯河和乌拉尔河均可通航。航空运输发达,阿拉木图为中亚重要航空站。主要城市除首都阿拉木图外,还有卡拉干达、巴甫洛达尔、切利诺格勒、塞米巴拉金斯克、库斯塔奈、杰兹卡兹甘、奇姆肯特、阿克纠宾斯克、乌拉尔斯克等。 (沈允武) 吉尔吉斯斯坦(Kirghizstan) 中亚东南部内陆国。 北、西、南面分别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接壤,东面与中国新疆为邻 面积 -- 206 世界地理概览781 19.85万平方公里。人口450万,其中吉尔吉斯族占52%、俄罗斯族占22%,其余为乌兹别克和乌克兰族等。 70%居民信伊斯兰教,其余信仰东正教。主要语言为吉尔吉斯语和俄语。全国辖4个州,分为40个区。首都比什凯克。 全境海拔500米以上,其中一半以上地区海拔1000~3000米,约有13地区海拔3000~4000米。 东北部为天山山A脉西段,西南部为帕米尔—阿赖山系。低地仅分布在北部楚河和塔拉斯河谷地以及西南部费尔干纳盆地东缘一带。锡尔河上游纳伦河自东向西流贯全境。 东北部伊塞克湖面积6280平方公里,湖面海拔1608米,湖水清澈,终年不冻,是世界著名高山内陆湖和疗养旅游胜地。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垂直变化显著。 大部分谷地1月平均气温-6℃,7月15~23℃。 年降水量200~800毫米,高山达1000毫米以上。主要矿藏有煤、锑、汞等。水力资源丰富,蕴藏量仅次于俄罗斯和塔吉克斯坦,居原苏联第三位。 公元6~12世纪先后隶属突厥汗国、哈拉汗国等。 13~16世纪前半叶由蒙古鞑靼、卫拉特人统治。 19世纪前半叶,西部属浩罕汗国。 1876年全境被沙俄吞并。 1917~1918年建立苏维埃政权。 1926年2月成立自治共和国,属俄罗斯联邦。 1936年12月5日改为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同时加入苏联。 1990年12月发表主权宣言,改称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 1991年8月31日宣布独立,同年12月21日加入独联体。 吉尔吉斯斯坦的经济基础薄弱,是独联体中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国家之一。经济以畜牧业和采矿业最为重要。独立 -- 207 881世界地理概览 后生产滑坡。国营经济和集体农庄目前仍为全国城乡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成份。 境内多山,耕地不多而牧场辽阔。 全国农业用地1025万公顷,其中耕地仅136万公顷,其余是牧场和草地。农业以畜牧业为主,养羊业尤为发达,饲养细毛羊和半细毛羊。羊毛产量在独联体中仅次于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其他牲畜还有牛、猪、马等。耕地多分布在山间河谷盆地,灌溉农业较发达,水浇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34。主要种植小麦、棉花、A甜菜、玉米、烟草、水果、蔬菜等。粮食尚不能完全自给。养蚕、养蜂为传统副业。 工业以采矿(煤、锑、汞、石油、天然气) 、水力发电、机械制造(机床、电机、农机、汽车修配) 、纺织、食品(榨油、制糖)为主。加工工业主要集中在比什凯克和奥什等地。 煤的储量和产量在中亚五国中居首位,锑和汞的产量在独联体中分别占第一和第二位。电力工业,尤其是水力发电比较突出,年发电量140亿度。在纳伦河上建有托克托古尔等三个大、中型梯级水电站。机械工业较发达,产值约占全国工业产值的30%。 主要产品有电动机、金属切削机床、锻压机、畜牧业设备、农用机械等。伏龙芝农机厂出产的捆草机远销10多个国家。轻纺工业也比较发达,产值占整个工业产值一半左右。 吉尔吉斯斯坦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境内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公路运输占全国货运量的90%。公路总长2.34万公里,其中硬面路1.7万公里。铁路总长372公里,主要分布在北部边缘,西接哈萨克斯坦,与独联体铁路网相连。另 -- 208 世界地理概览981 有一小段铁路经贾拉拉巴德与乌兹别克斯坦相接。内河航道总长576公里,伊塞克湖可通航。航空运输较发达,各州中心均有民航线路连接。首都比什凯克有玛纳斯国际机场,可通航中国、土耳其、沙特阿拉伯和独联体各国。主要城市有比什凯克、奥什、纳伦、雷巴奇耶等。 (沈允武) 塔吉克斯坦(Tadzhikistan) 中亚东南部内陆国。 南邻阿富汗,北界吉尔吉斯斯坦,西连乌兹别克斯坦,东接中国新疆。面积14.31万平方公里。 人口563.4万,其中塔吉克族占62%、乌兹别克族占25%,其余为俄罗斯和鞑靼族等。多数居民信伊斯兰教。主要语言为塔吉克语和俄语。 全国分为1个自治州、3个州和45个区。 首都杜尚别。 境内山地、高原占90%以上,全国约一半地区海拔在3000米以上。北为费尔干纳盆地西缘,中为吉萨尔—阿赖山系,西南有吉萨尔和瓦赫什谷地,东南为帕米尔高原的一部分,最高峰共产主义峰,海拔7495米,为世界著名山峰。高山常年积雪,多冰川。主要河流有锡尔河、阿姆河、泽拉夫尚河、瓦赫什河和喷赤河。湖泊多分布在帕米尔高原,其中最大的喀拉湖,海拔3965米。水力资源丰富,蕴藏量在独联体仅次于俄罗斯。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垂直变化显著。海拔500米以下地带,7月平均气温23~30℃,1月-1~3℃, -- 209 091世界地理概览 年降水量150~300毫米;海拔500~1500米地带,7月平均气温23~28℃,1月-20℃,年降水量700毫米。自然景观以荒漠、草原和高山草原为主。矿产资源种类多,铀矿储量居原苏联首位,其余有煤、石油、天然气、铝、铅、锌、钨、锑等。 公元前1千纪上半期属大夏国,后多次遭外族入侵。公元9~10世纪属塔赫里王朝和萨曼王朝。 10~13世纪初先后并入伽色尼王朝、廓尔王朝和花拉子模国。 13世纪被蒙古征服。 14~15世纪由帖木儿后裔统治。 16世纪起属布哈拉汗国。 1868年塔吉克北部并入沙俄。 1918年底,塔吉克斯坦全境建立苏维埃政权。 1924年10月成立自治共和国,属乌兹别克。 1929年10月16日成立塔吉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同年12月5日加入苏联。1991年8月改国名为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同年9月9日宣布独立,12月21日加入独联体。 独立后,国内政治、宗教派别斗争激烈,酿成大规模内战,政局持续动荡。 塔吉克斯坦经济落后,是独联体中最贫穷的国家,经济对外依赖性较大。苏联解体后,原有经济联系中断,工农业生产滑坡。 1992年以来,战乱频仍,自然灾害不断,经济加速恶化。 全国农业用地430万公顷,其中耕地仅80万公顷,其余是牧场和草地。耕地中灌溉面积占87%,灌溉网较发达,灌渠总长超过4万公里。植棉业在农业中占重要地位,尤以优质长绒棉最为著名。棉花产值约占农业总产值60%,单产在独联体中居首位,产量约占独联体的10%,居第三位。棉田 -- 210 世界地理概览191 约占耕地面积的40%,主要分布在吉萨尔和瓦赫什谷地。粮食种植面积占耕地一半左右,小麦、大麦为主要粮食作物。 粮食不能自给。牧场广阔,但畜产品不多。以放牧为主,主要牲畜是羊、马、牛等。 工业以纺织(轧棉、棉纺织、丝纺织、制毯) 、食品(榨油、葡萄酒酿造、果品、蔬菜、肉类加工)及矿冶业(有色、稀有金属开采、炼铝)较为发达,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3。 A首都杜尚别和苦盏市为最大工业中心,此外还有图尔孙扎德市的炼铝厂、库尔干秋别市的氮肥厂以及亚万化学联合企业等。基础工业薄弱,煤、钢、石油、天然气产量不大,但电力工业,尤其是水力发电较为突出。 全国有80多个大型发电站,年发电量168亿度。位于瓦赫什河的努列克水电站装机容量300万千瓦,是中亚最大的水电站。 境内多山,陆地交通不便。国内运输以公路为主,总长约3万公里,其中硬面路为2.14万公里。铁路运营里程仅480公里。 有两条与境外联系的铁路,一条从首都杜尚别至西部边境城市图尔孙扎德,与独联体铁路网相连。另一条以苦盏为中心,连接乌兹别克斯坦。此外,还有一条窄轨铁路连接首都和瓦赫什河产棉区。 阿姆河干支流部分河道可通航,内河航道总长约200公里。杜尚别有国际航空港。主要城市有杜尚别、库利亚布、库尔干秋别等。 (沈允武) -- 211 291世界地理概览 乌兹别克斯坦(Uzbedistan) 中亚中南部内陆国。 东邻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南接阿富汗、土库曼斯坦,西、北与哈萨克斯坦交界。面积44.74万平方公里。人口2150万,其中70%为乌兹别克族,其余为俄罗斯、鞑靼、哈萨克和塔吉克族等。多数居民信伊斯兰教。主要语言为乌兹别克语和俄语。全国分为1个自治共和国,12个州,156个区。首都塔什干。 全国地势东高西低,平原低地占国土总面积的80%。 中、西部属图兰平原,大部分为克孜勒库姆沙漠所占。东、南部为天山山系和吉萨尔—阿赖山系西缘支脉及山前地带,其间有费尔干纳和泽拉夫尚盆地。全境属内流区,主要河流有阿姆河、锡尔河和泽拉夫尚河。沿岸分布有一系列绿洲,绿洲上有较丰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强烈的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1月平均气温-6~-3O℃,7月26~32℃。 平原地区气候干燥,年降水量80~200毫米。 山区较湿润,年降水量达1000毫米。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天然气、石油、煤、黄金、铜、铅、锌、钨、钼、铀等。森林覆盖率12%。 11~12世纪基本上形成以乌兹别克族为主的国家。 13世纪被蒙古征服。 14~15世纪属帖木儿王朝。 16世纪起建立了布哈拉汗国和希瓦汗国。 18世纪建立浩罕汗国。 19世纪60~70年代,部分领土并入沙俄。 1917~1918年建立苏维埃政权, -- 212 世界地理概览391 大部分领土划归突厥斯坦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属俄罗斯联邦。 1924年10月27日成立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并加入苏联。 1991年8月31日宣布独立,改称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同年12月21日加入独联体。 乌兹别克斯坦是中亚地区仅次于哈萨克斯坦的第二经济大国,农牧业和采矿业较发达。 在前苏联时期主要是棉花、生丝、羔皮、黄金等农矿原料供应地。轻工业不发达,大部分日用品靠其他共和国提供。 经济结构单一,对外依赖性大。 苏联解体后,与前苏联各共和国多年形成的经济联系中断,生产滑坡。 全国农业用地2660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450万公顷,其余是牧场和草地。 灌溉系统发达,90%的耕地为水浇地。 种植业以技术经济作物为主,棉花被誉为“白金” ,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棉田占耕地总面积的40%以上,年产籽棉约500万吨,遥居独联体之首。主要产棉区分布在费尔干纳、塔什干、撒马尔罕、布哈拉、卡尔希、苏尔汉及花拉子模等绿洲。 棉花以高产稳产、品质优良著称于世。此外还盛产葡萄、瓜果、蔬菜及水稻。养蚕为传统副业。养羊业是畜牧业的主导部门,其他牲畜还有牛、马、猪等。蚕茧、生丝以及名贵的卡拉库尔羊羔皮产量均居独联体第一位。 工业以采矿(黄金、天然气、石油,铜、铅、锌) 、冶金(有色金属) 、机械制造(农机) 、化工(化肥) 、轻纺(轧棉、榨油、纺织)为主。黄金开采是工业的重要支柱,产量仅次于俄罗斯,占独联体第二位。年产天然气450亿立方米(1993) ,居独联体第三位。天然气田主要集中在中南部布哈 -- 213 491世界地理概览 拉州的加兹利等地。有色金属开采及冶炼分布在东部的阿尔马雷克及中部的穆伦陶等地。农机、化工及轻纺工业多分布在塔什干、费尔干纳盆地、撒马尔罕、布哈拉和纳沃伊等地。 乌兹别克斯坦地处中亚地区交通中心。 运输以铁路为主,铁路总长3500公里,与独联体铁路网相连。 主要干线斜贯全境,从塔什干向西南,经撒马尔罕至卡拉库尔。西北部铁路穿越花拉子模州和卡拉卡尔帕克自治共和国。东部支线经苦盏(塔吉克) 、浩罕,抵达安集延。公路总长3.9万公里,其中硬面路3.74万公里。内河航道长1100公里。航空运输发达,塔什干为中亚航空枢纽,有该地区最大的国际航空港。 主要城市除首都塔什干外,还有布哈拉、撒马尔罕、努库斯、穆伊纳克等。 (沈允武) 土库曼斯坦(Turkmenistan) 中亚西南部内陆国。 西濒里海,北与东北同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接壤,南与东南同伊朗、阿富汗交界。 面积48.81万平方公里。人口389万,其中土库曼族占72%,其余为俄罗斯和乌兹别克族等。多数居民信伊斯兰教。主要语言为土库曼语和俄语。全国辖5个州,分为46个区。首都阿什哈巴德。 全国地势低平,平原海拔多在200米以下。世界著名的卡拉库姆沙漠横亘东西,沙漠占国土总面积80%以上。南部边缘为科佩特山脉及其山麓地带。全境属内流区,主要河流 -- 214 世界地理概览591 有阿姆河、捷詹河、穆尔加布河和阿特拉克河等。卡拉库姆运河全长1445公里,是原苏联最大的沙漠造田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灌溉和通航运河之一。 沙漠中分布有科佩特、捷詹、穆尔加布和阿姆河中、下游等绿洲。强烈的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1月平均气温-7.5℃,7月28℃。气候干燥,年降水量80~300毫米。矿产资源丰富。石油、天然气储量仅次于俄罗斯,居原苏联第二位。 此外还有芒硝、硫黄、钾盐等。 公元前3世纪起隶属帕提亚王国、萨桑王朝。后多次遭异族入侵。 11~13世纪隶属塞尔柱帝国、花拉子模国。 13~15世纪受蒙古鞑靼人统治,后隶属帖木儿帝国。 16~17世纪属希瓦汗国和布哈拉汗国。 19世纪60年代末和80年代中,部分领土并入沙俄(外里海州)。 1917年11~12月建立苏维埃政权。 1924年10月27日成立土库曼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并加入苏联。 1991年10月27日宣布独立,改称土库曼斯坦共和国。同年12月21日加入独联体。 在前苏联时期主要是石油、天然气和棉花的供应地,单一经济突出。经济对外依赖性大,70%的食品和生活用品靠其他共和国供给,其中50%来自俄罗斯。 独立后经济滑坡,但国营经济和集体农庄目前仍为全国城乡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成份。 全境沙漠广布,适于耕种的土地不多。全国农业用地3580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仅133万公顷,其余是牧场和草地。灌溉系统发达,耕地几乎全部为水浇地。棉花是整个农业的支柱,棉田约占耕地面积的一半,年产籽棉145万吨,在 -- 215 691世界地理概览 独联体中仅次于乌兹别克斯坦,居第二位。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产量不大,粮食不能自给。瓜果蔬菜自给有余,其中葡萄、甜瓜最为突出。养蚕、地毯织造为传统副业,蚕茧、生丝产量居独联体第三位。牧场广阔,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5,以饲养卡拉库尔细毛羊为主,其他牲畜有A马、牛、猪等。卡拉库尔羊羔皮产量居独联体前列。土库曼细腿马为举世闻名的良种马。 工业以采矿(天然气、石油、芒硝) 、电力(天然气发电) 、化工、轻纺为主。天然气开采是整个工业的支柱,其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年产天然气840亿立方米(1992) ,仅次于俄罗斯,居独联体第二位。主要天然气产区分布在东部和东南部,其中沙特雷克天然气田最为著名。石油年产量500多万吨(1992) ,油田主要分布在西部。电力工业发达,1992年发电147亿度,电力不仅能自给,每年还可输出30多亿度。主要工业中心有阿什哈巴德、查尔朱、马雷和克拉斯诺沃茨克。 运输以铁路、公路为主。铁路总长2120公里,主要干线有两条,均与独联体铁路网相连,一条从克拉斯诺沃茨克向东经首都阿什哈巴德、马雷至查尔朱;另一条从查尔朱向西北沿阿姆河至塔沙乌兹。正在建设的捷詹—马什哈德(伊朗)铁路将连接中东铁路网。公路总长1.36万公里,其中硬面路1.14万公里,不仅沟通全国主要城镇,而且与周边邻国相接。 内河航道总长1300公里。 克拉斯诺沃茨克是里海东岸最大港口,西经铁路轮渡可抵阿塞拜疆首都巴库。航空运输发达,全国各大城市均可通航。 主要城市有阿什哈巴德、 -- 216 世界地理概览791 克拉斯诺沃茨克、马雷、查尔朱等。 (沈允武) 格鲁吉亚(Georgia) 亚洲西部国家。位于外高加索中西部,北邻俄罗斯,南界土耳其和亚美尼亚,东南同阿塞拜疆毗连,西濒黑海。海岸线长308公里。面积6.97万平方公里。人口549.3万,70%为格鲁吉亚族,其余为亚美尼亚、俄罗斯和阿塞拜疆族等。官方语言为格鲁吉亚语。多数居民信东正教。全国分为2个自治共和国(阿布哈兹、阿扎尔) 、1个自治州(南奥塞梯) 、65个区。首都第比利斯。 全境23以上为山地。北部属大高加索山脉,有许多海A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境内最高点什哈拉峰海拔5068米。 南部为小高加索山脉。大、小高加索山脉之间为黑海沿岸的科尔希达低地和面向里海的库拉河谷平原。河流分属里海和黑海流域,主要有库拉河和里奥尼河等。亚热带气候,东西差异和垂直变化大。 西部属亚热带湿润气候,1月平均气温4~6℃,7月23~24℃,年降水量1000~3000毫米。东部为亚热带干旱气候,1月平均气温1~3℃,7月25~29℃,年降水量200~400毫米。高山区终年积雪,并有冰川。锰矿为最重要的矿产资源,储量约占前苏联的20%,此外还有煤、铜等矿藏。水力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40%。 公元前6世纪境内出现科尔希达王国,公元前4~前3世纪为伊比利亚国,公元6世纪初~10世纪初处于伊朗萨珊 -- 217 891世界地理概览 王朝、拜占廷帝国和阿拉伯哈里发国统治下。 8世纪后境内形成3个封建公国和阿布哈兹王国。 10世纪后统一。 11世纪末至13世纪初为经济、文化全盛时期。 13~14世纪遭蒙古人和帖木儿入侵。 15世纪末分裂成若干王国和公国。 16~18世纪格鲁吉亚成为土耳其和伊朗的争夺对象。 19世纪上半叶被沙俄兼并。 1921年2月成立格鲁吉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同年阿扎尔、阿布哈兹先后加入格鲁吉亚。 1922年3月同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组成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同年12月30日加入苏联。 1936年12月成为直属苏联的加盟共和国。 1990年11月4日改称格鲁吉亚共和国。 1991年4月9日宣布独立。 1993年12月9日正式加入独联体,成为第12个成员国。 格鲁吉亚是外高加索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工农业并重的国家,前苏联亚热带经济作物和锰矿开采基地,但因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匮乏,耕地不足,制约了工农业的全面发展。 工业部门比较齐全。 重工业以采矿、机械、黑色冶金、化工、建材等部门为主。以恰图拉为中心的锰矿开采业在前苏联占有重要地位。此外,电力机车、载重汽车、金属切削机床、化纤、化肥、水泥等产品也占一定比重。轻工业相对发达,产值约占工业总产值的23。主要有食品(葡萄酒、罐A头) 、纺织(针织品、丝绸、毛料) 、制鞋、家具等。所酿制的葡萄酒著称于世,是前苏联最重要的葡萄酒生产基地之一。 主要工业中心有第比利斯(机械、纺织、食品) 、库塔伊西(机械、化工、丝织) 、鲁斯塔维(黑色冶金、化肥、化纤) 、 -- 218 世界地理概览991 巴统(石化、机械)等。 全国农业用地320万公顷,不到国土面积的一半,其中耕地面积仅80万公顷,只占农业用地的14。农业以种植茶A叶、柑橘、葡萄、烟草等亚热带经济作物为主。其中茶叶产量曾占前苏联的95%,柑橘占99%,葡萄占15%。 养蚕业也较重要,蚕茧产量仅次于乌兹别克斯坦,居前苏联第二位。 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产量低下。畜牧业以饲养牛、羊为主。粮食和乳肉食品均不能自给。 交通运输业发达。货运以铁路和海运为主,客运以公路为主。铁路总长1570公里。公路总长2.16万公里,其中硬面路2.02万公里。铁路和公路连接全国主要城镇,并与邻国和独联体铁路、公路网相接。巴统和波季为主要海港。飞机可直航邻国首都和国内主要城市。境内有来自阿塞拜疆和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管道。 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黑海海滨、高加索山脉均为世界著名旅游疗养胜地。 主要城市有第比利斯、库塔伊西、苏呼米、巴统等。 (沈允武) 阿塞拜疆(Azerbaijan) 亚洲西部国家。位于外高加索东南部,东濒里海,南邻伊朗、西、北同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和俄罗斯接壤。其西南部的纳希切万自治共和国隔亚美尼亚与本土不相毗连。面积8.66万平方公里。 人口720万,其中阿塞拜疆族占83%,其 -- 219 002世界地理概览 余为亚美尼亚和俄罗斯族等。多数居民信伊斯兰教。主要语言为阿塞拜疆语和俄语。全国分为1个自治共和国(纳希切万) 、1个自治州(纳戈尔诺—卡拉巴赫,简称纳卡州) 、61个区。首都巴库。 全境一半以上为山地。东北部为大高加索山脉,西南属小高加索山脉,东南有塔雷什山。 中部为河谷平原及低地,主要河流有库拉河及其支流阿拉斯河。大部分地区属干燥的亚热带气候。 平原及低地1月平均气温1~3℃,7月25~28℃,年降水量200~300毫米。高山地区1月平均气温低达-10℃,年降水量1300毫米。 东南部连科兰低地一带属湿润的亚热带气候。水力资源丰富。主要矿产为石油、天然气、铁、明矾石等。 公元前9世纪境内出现马纳等古国。公元3~10世纪先后被伊朗、阿拉伯哈里发国统治。 11~14世纪先后受塞尔柱突厥人、蒙古人和帖木儿的统治。 16~18世纪属萨非王朝,成为土耳其和伊朗争夺的对象。 18世纪中叶分裂成15个封建国家。 19世纪30年代被沙俄吞并。 1920年4月成立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1922年3月同格鲁吉亚、亚美尼亚组成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同年12月30日加入苏联。 1936年12月成为直属苏联的加盟共和国。 1991年2月6日改称阿塞拜疆共和国;8月30日宣布独立;12月21日加入独联体。 经济以重工业为主,是前苏联最早开采石油、天然气的地区和重要能源基地,但经济结构长期失调,造成食品和轻工业消费品供应紧张。 自1988年以来围绕纳卡州归属问题与 -- 220 世界地理概览102 亚美尼亚爆发旷日持久的军事冲突。连年战乱及经济转轨导致生产大幅度滑波。 重工业较发达,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石油工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支柱,石油开采、炼油、石油化学、石油化工机械等部门齐全。 巴库油田于19世纪中叶开采,20世纪50年代以前是原苏联最大油田,后因资源渐趋枯竭,原油产量及地位不断下降(1990年产原油1260万吨,占前苏联的2.2%)。 目前石油产量在独联体中次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居第三位。主要产油区在阿普歇伦半岛、里海的石油岩和库拉河下游低地。 天然气主要产自巴库附近的卡拉达格气田。 由于巴库油气田浅层资源已开采殆尽,目前石油、天然气开采正在向深层、南里海海域及东南部低地发展。石油化工和化学工业主要分布在苏姆盖特和巴库。炼油和机械(石油化工设备、电机等)工业集中于巴库。轻工业不发达,主要是纺织、食品及部分家用电器,其中吸尘器、鱼和水果罐头产量较大。主要工业中心有巴库、苏姆盖特、占贾和纳希切万等。 全国农业用地420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60万公顷,其余是牧场和草地。灌溉系统发达,有上卡拉巴赫、上希尔凡等灌渠和明盖恰乌尔水库,近90%的耕地为水浇地。农业以种植棉花、烟草、茶叶、蔬菜、葡萄、水果等经济作物为主,产量在前苏联均居重要地位。 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大麦、玉米等。畜牧业以养羊业为主。粮食和肉类食品不能自给。 铁路为主要运输方式,总长2090公里,以首都巴库为中心的铁路网连接全国主要城市和独联体各国。 公路总长2.67万公里。内河航道总长约500公里。巴库为里海沿岸最大港 -- 221 202世界地理概览 口,航空线连接国内外各大城市,并有多条油、气管道连接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和黑海东岸港口巴统。主要城市还有苏姆盖特、占贾、萨利亚内等。 (沈允武) 亚美尼亚(Armenia) 亚洲西部国家。 位于外高加索中南部,东邻阿塞拜疆,南界伊朗及阿塞拜疆的纳希切万自治共和国,西连土耳其,北接格鲁吉亚。面积2.98万平方公里,是前苏联地区最小的国家。 人口360万,93%为亚美尼亚族,其余为阿塞拜疆、俄罗斯和库尔德族等。城市人口占68%,是外高加索地区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多数居民信基督教新教。官方语言为亚美尼亚语,通用俄语。全国分为37个区。首都埃里温。 国土地处亚美尼亚高原东北部,地势高峻,90%的地区海拔超过1000米,平均海拔1800米,最高峰阿拉加茨山海拔4090米。 北部和东部属小高加索山脉,西南部为阿拉斯河谷平原。地壳活动强烈,多火山地震。河流属里海流域,大多短小湍急,主要有西、南部边境的阿拉斯河及其支流。多湖泊,最大的塞凡湖面积1360平方公里,湖面海拔1905米,湖水晶莹,水质甘醇,盛产鳟鱼,是世界著名的高山湖和旅游疗养胜地。亚热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气候垂直变化显著。 1月平均气温-12~0℃,7月18~26℃。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年降水量200~800毫米。铜、钼、铝土、铅、锌 -- 222 世界地理概览302 等有色金属矿产和凝灰岩、大理石等建筑原料及水力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12%。 公元前6~前3世纪境内建立统一的大亚美尼亚国。历史上先后遭到波斯、马其顿、罗马、阿拉伯、突厥、蒙古等外来民族的入侵和统治。 16~18世纪亚美尼亚被伊朗和土耳其瓜分。 19世纪初东亚美尼亚并入沙俄。 1920年11月成立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22年3月同格鲁吉亚、阿塞拜疆组成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同年12月30日加入苏联。1936年12月成为直属苏联的加盟共和国。 1990年8月23日改称亚美尼亚共和国。 1991年9月23日宣布独立;12月21日加入独联体。 亚美尼亚在外高加索三国中,经济规模最小,但发展水平最高。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前苏联机械制造和有色冶金工业基地之一,但矿物能源奇缺,耕地不足,制约了工农业的发展。 1988年以来因纳戈尔诺-卡拉巴赫自治州的归属问题与阿塞拜疆爆发旷日持久的军事冲突,阿塞拜疆关闭了通往亚美尼亚的天然气管道,使亚美尼亚80%的企业被迫停产。地震、战乱及经济转轨导致生产大幅度滑坡。 工业化程度高,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8%,居前苏联之首。 工业以加工工业为主,机械制造业为最重要的部门,有电机、机床、农机、电子等,所生产的电动机、金属切削机床、电子计算机等产品在前苏联占有重要地位。此外还有化工、石化、建材、有色冶金等重工业部门。电力工业也较发达,水电、火电、核电部门齐全。轻工业产值约占工业总产值的40%,以纺织(针织) 、制鞋、食品(酿酒、罐头)为主, -- 223 402世界地理概览 所生产的白兰地酒在前苏联享有盛名。主要工业中心有埃里温(机械、石化、有色冶金、建材、电力、纺织、食品) 、列宁坎纳(纺织、机械、食品) 、基洛瓦坎(石化、机械、食品)等。 全国农业用地130公顷,不到国土面积的一半,其中耕地仅50万公顷,其余是牧场和草地。 灌溉面积占耕地的60%以上。农业以种植葡萄、瓜果、烟草、甜菜、蔬菜等经济作物为主,是前苏联葡萄种植业基地之一。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其次为大麦和玉米,人均粮食产量低下。畜牧业以养羊为主。粮食和乳肉食品严重短缺。 交通运输以铁路和公路为主。铁路总长840公里。公路总长8800公里,其中硬面路7400公里。铁路和公路连接全国主要城镇并与邻国和独联体铁路、公路网相接。埃里温是主要的交通枢纽。飞机可直航莫斯科及邻国首都。并有来自阿塞拜疆和北高加索的石油、天然气管道。主要城市还有基洛瓦坎、塞凡等。 (沈允武) 伊  朗(Iran) 亚洲西部国家。北临里海,并邻接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亚美尼亚,东界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西连土耳其和伊拉克,南濒波斯湾和阿曼湾,扼波斯湾口,居交通要冲。面积164.8万平方公里,人口6558万。波斯人约占人口的66%, -- 224 世界地理概览502 其次是阿塞拜疆人、库尔德人、阿拉伯人等。波斯语为国语。 98%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其中绝大多数为什叶派。首都德黑兰。 自然地理 地处伊朗高原西部,全境90%是高原和山地,平均高度1200米。 高原大致分布在中部,四周山脉环绕。 北面为陡立狭长的厄尔布尔士山脉,西南和南面为宽广的扎格罗斯山脉,东部为地形复杂的加恩山脉。南北两侧是狭长的沿海平原。 中部高原辽阔,约占全国土地的一半以上,大致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海拔700~1000米,略向东南倾斜,多沙漠盐泽,如卢特沙漠。高原边缘有一系列绿洲,如德黑兰、库姆、卡尚、亚兹德、克尔曼、马什哈德等地。古代交通大道和现代公路、铁路中,有些就是连接这些绿洲发展起来的,形成围绕高原的环形路线。 北部的厄尔布尔士山脉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北坡陡峭,达马万德峰海拔5604米,是全国和西亚第一高峰。森林葱郁,富煤矿和水力资源。有些山口是内地与里海沿岸的通道。山脉和里海之间是狭窄的冲积平原,土壤肥沃,为水稻主要产地。克孜勒乌赞河长720公里,为伊朗第二大河,水力资源丰富,下游为重要棉产地。厄尔布尔士山脉东段,山势低降,主要有两支平行山脊,其间谷地土壤肥沃,“丝绸之路”即从此通过。厄尔布尔士山脉西北与扎格罗斯山汇集形成一片高原,是亚美尼亚高原的组成部分,高度平均3000米左右,其间多盆地和峡谷,盆地水草丰茂,谷地土壤肥沃,是全国重要农牧区之一。乌尔米耶湖(雷扎耶湖)是伊朗第一 -- 225 602世界地理概览 大湖,湖水盐度高,湖滨土地不宜耕种。 西南与南部的扎格罗斯山脉是伊朗最大山脉,主体部分从哈马丹和克尔曼沙阿附近,自西北向东南绵延1200公里,平均高度3000米左右,有些山峰达4000米以上;溪谷纵横,形成格状水系;其间有著名的设拉子盆地和加乌胡尼盐沼。 山地富藏矿物资源,山麓西南侧是世界重要石油产地之一。南段山势低降至海拔2000米以下。 山脉与波斯湾和阿曼湾之间的沿海平原狭窄,仅波斯湾头卡伦河下游平原比较广阔,是全国最大平原,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延续。卡伦河发源于扎格罗斯山,长850公里,是伊朗最长河流,也是唯一可通航的河流。在阿巴丹附近汇入阿拉伯河注入波斯湾。海轮可上溯至阿瓦士。 中央高原东部山地,地形较复杂,塔夫坦山达4042米,为一巨大火山锥,现仍有活动。山间的河谷和盆地是重要农牧区。 以亚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占优势。南部属热带干旱气候。大陆性显著,夏热冬寒,温差大,地区差异显著。北部山区1月平均气温-10℃,常有降雪,而波斯湾沿岸气温则为14~19℃。 夏季炎热,大部分高原山地7月平均气温30℃,南部沿岸和高原低盆地达32℃以上,锡斯坦绝对最高气温达47~48℃,是亚洲最热地区之一。年较差较大,但里海沿岸受海风调剂,夏无酷暑,冬少严寒。伊朗年降水量400毫米,大致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少。里海沿岸和厄尔布尔士山脉北坡年降水量常超过1000毫米,是全国降水最多地区。 西北部和西部山地年降水量500~750毫米,中部和东部广大地区年 -- 226 世界地理概览702 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高原中部不到100毫米。冬季西风带南移,降水较多。西南部一些地方,冬雨量占全年降水量60~75%。里海沿岸年降水量较均匀。 发展简史 伊朗为文明古国。 旧称波斯,中国古称安息。 远在4000年前后,居住在高原上和卡伦河流域的依蓝人等垦殖土地,开始发展农牧业。 公元前1000年波斯人定居高原西北部。公元前8世纪,波斯人修筑地下渠道(坎儿井) ,发展灌溉农业。公元前6世纪,创建波斯帝国,至大流士一世时(公元前522~前485) ,形成地跨欧、亚、非的强大帝国,公元前330年为马其顿亚历山大所灭。嗣后又建立安息王朝和萨珊王朝。经济繁荣,和中国贸易往来频繁,丝绸之路成为重要国际商道。公元642年,阿拉伯人统治了伊朗,大部分人改信伊斯兰教。 18世纪后又成为英、俄争夺的目标。 20世纪初实际上被英、俄瓜分势力范围。 1905~1911年,伊朗人民掀起民主运动,1925年建立君主立宪王国。 1979年王朝被推翻,建立伊朗伊斯兰共和国。 经济地理 长期是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制订了5个发展计划。 60年代开始,实施改良措施,经济有所发展。 90年代初期,年经济增长率超过4%。 工业 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40%以上,石油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 石油开采较早,从1872年英国取得石油资源让与权后,石油工业一直掌握在英美石油公司手中。 1973年收回“租让区”的全部资源和设施,1981年全部接收外国公司的石油企业。 伊朗石油探明储量137亿吨,居世界第四,是世界最大 -- 227 802世界地理概览 石油输出国之一。 1974年产量曾达3亿吨。 此后产量下降,目前年产量在1.4亿吨左右。出口石油收入占国民收入的70%、外汇收入的90%。 全国油田50多个,主要集中在扎格罗斯山西南麓。在波斯湾海域也开始开采油气田。天然气储量20.7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二。帕扎南是世界大天然气田之一。原油主要经输油管从波斯湾的阿巴丹港出口。 60年代又在海湾中哈尔克岛建立深水港,为世界上最大石油输出港之一。该岛距离大陆40公里,建有6条油管直通油田。港区平均水深19~22米,能容纳25万吨级油轮,并建有海中码头,可供50万吨级油轮停泊。此外,还建有到地中海岸土耳其的伊斯肯德仑港及向北通土库曼斯坦边境和向东通设拉子等油气管道。炼油工业规模居海湾产油国家首位,年炼油能力5326万吨。 以阿巴丹炼油厂规模最大,年炼油能力3000万吨,占全国炼油能力60%。后又在德黑兰、设拉子和拉万岛建炼油厂。 两伊战争后,由于阿巴丹炼油厂遭到严重破坏,年炼油能力下降到2700万吨。 石油化工是60年代新兴工业,霍梅尼港的化工厂是世界最大化工厂之一,生产硫磺、酸类和化肥等。在设拉子、阿巴丹和哈尔克岛也建有化工厂。产品部分供出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食品、纺织和建筑材料工业有较快发展。 60年代后着重发展电视、电冰箱等消费品生产和汽车、钢铁、机械等工业。 利用本国原料在伊斯法罕建立了钢铁厂,还有阿拉克炼铝厂、钢铁厂和阿瓦士轧钢厂。纺织以棉、毛纺织为主,原料自给,分布较广。伊斯法罕、德黑兰和大不里士是重要纺织中心。波斯地毯世界驰名,是仅次于石油的 -- 228 世界地理概览902 出口物资,克尔曼是全国地毯业中心。食品工业有榨油、面粉、卷烟、酿酒、罐头等,多分布在德黑兰、大不里士和里海沿岸各城市。 农业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过去占重要地位。70年代以来,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降为8%。全国可耕地占国土面积30%,已耕地占11.5%;灌溉地约占全部耕地36%以上。灌溉主要依靠坎儿井和河水。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次为大麦。主要分布在北部里海沿岸和高原边缘各绿洲。水稻产在里海沿岸和卡伦河中下游。经济作物以棉花为最重要,最大棉产地在里海东岸。甜菜种植较普遍,甘蔗集中在卡伦河下游。洋麻、烟草和桑、茶叶等都产在里海沿岸。椰枣产于南部沿海平原,产量在西亚仅次于伊拉克。 此外,还盛产亚热带、温带水果。 葡萄株植普遍,多分布在北部丘陵地。 柑橘产于里海和南部沿岸。 其他有桃、李、杏等。 畜牧业以羊为主,头数在西亚仅次于土耳其。 其他为牛、马、驴、骡等。部分居民从事游牧、半游牧。多散布于山区和半荒漠地带,天然牧场约占国土面积27%。 水产资源丰富。 里海盛产鲑鱼和鲟鱼,并以产鱼子酱著称。 波斯湾产沙丁鱼、鲭鱼和蛎,80%供出口。 交通运输 公路占重要地位,全长5.6万公里。德黑兰是公路网中心,马什哈德—德黑兰—巴赫塔兰线是古“丝绸之路”的一部分。铁路长4500多公里,纵横贯通全国主要城市和沿海港口。海运发达,集中在波斯湾,90%以上进口物资通过南部海岸各港口。 主要港口阿巴丹和霍拉姆沙赫尔,均 -- 229 012世界地理概览 位于卡伦河和阿拉伯河汇合处,霍梅尼港位于波斯湾内,是伊朗纵贯铁路终点。阿巴斯港位于霍尔木兹海峡北岸,扼波斯湾口,为南方主要对外贸易港。航空运输也较发达。 1944年建立航空公司。全国现有18个机场,其中德黑兰、伊斯法罕、设拉子、阿巴丹、阿巴斯为国际机场,有23条国际航线。 主要城市有德黑兰、伊斯法罕、马什哈德、大不里士、阿巴丹等,其中德黑兰不仅是伊朗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还是西亚最大的城市。 (王亦娴) 科 威 特(Kuwait) 亚洲西部国家。 位于阿拉伯半岛东北部。 东临波斯湾,陆邻伊拉克和沙特阿拉伯。面积17818平方公里(包括布比延岛和费莱凯岛等岛屿)。 人口143万。 全国人口半数以上是其他阿拉伯国家和伊朗、印度、巴基斯坦等国侨民,本国阿拉伯人约占总人口43%。 居民95%信奉伊斯兰教,其中约70%属逊尼派,阿拉伯语为国语。首都科威特。 全境地势呈波状起伏,多谷地和丘陵,西部略高。东北部为冲积平原,其余为沙漠平原。近一半地区海拔在100米以下,东南一隅最高不超过200米,境内无常年有水的河流和湖泊,淡水缺乏,饮水和灌溉用水主要靠淡化海水。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少雨。 年平均气温33℃。 1月10℃左右,7月34℃,最高达52℃,年降雨日不超过20天。年降水量30~177毫米,多集中在12月至翌年3月。 -- 230 世界地理概览112 公元7世纪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 1710年,阿拉伯半岛内地的阿奈扎部落迁来,1756年建立科威特酋长国。 1871年成为奥斯曼帝国巴士拉省的一个县。 1899年被迫与英国签订条约,承认英国为“宗主国”。 1939年沦为英国的“保护国”。 1961年宣布独立,称科威特国(君主立宪制)。 在发现石油前,主要经济活动是游牧、采珠、捕鱼和少量海运。 1934年,由英、美两个石油公司组成科威特石油公司,开始勘探石油,1946年开始商业性生产和出口,遂变为单一的石油经济国家。独立后,民族经济发展很快,在巨额石油收入基础上发展多样性经济。 石油收入占国民收入90%以上。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非常丰富。 1987年已探明石油储量127亿吨,居世界前列;天然气储量约13240亿立方米。 主要分布在南部和海底,其中布尔甘油田和劳扎塔因油田均属世界大油田之列。独立前,石油开采、加工及销售为英、美国际石油垄断资本所控制。独立后,石油国有化,原油产量迅速增加,1973年产油1.57亿吨,创历史最高水平。 嗣后,受石油输出国组织分配额的限制,产量下降,海湾战争中石油基地遭到严重破坏。近年来积极恢复生产。石油加工能力在中东地区仅次于伊朗。在南部沿海艾哈迈迪港等地建有5家炼油厂,加工全国石油产量的70%。石油化工业也有较快发展,主要生产盐类和氨类。 60年代开始建立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工厂和液化天然气厂。淡化海水规模居世界首位,日产能力可达48.2万吨。其他工业有金属加工、水泥、预制件、食品加工、玻璃、皮革、日用品等,规模较小,产值仅占国民生产总值1%。 -- 231 212世界地理概览 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0.3%。 可耕地占国土面积3%,已耕地占耕地13。 种植业以蔬菜、水果为主,约占已耕地面积A45。畜牧业不发达,仅有少量食用家畜饲养。沿海产珍珠贝A和鱼虾。 鱼获量一半供出口。 粮食和其他食品几乎全靠进口。 对外贸易历史悠久,是波斯湾地区贸易中心之一,随着石油生产和工业化的发展,进出口贸易不断增长。国内无铁路,公路贯通全境,总长2854公里。有4个主要海港,科威特港最大。首都有现代化机场。 (褚庆林) 沙特阿拉伯(Saudi Arabia) 西亚国家,占阿拉伯半岛的45。 东临波斯湾,西濒红海,A陆邻约旦、伊拉克、科威特、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也门。面积约2149690平方公里,人口1740万,本国阿拉伯人约占72.7%,外籍劳工约占27.3%。伊斯兰教为国教,阿拉伯语为国语,英语为官方语言。首都利雅得。 自然地理 大部分属阿拉伯高原,西高东低成阶梯状倾斜。 西部红海岸为宽20~50公里的低地,稍东是骤然隆起高达1500米以上的汉志高原。 中部汉志山脉与图韦格山间为宽约480公里的内志高原,大部海拔约1000米,向东渐减,在利雅得附近降至600米左右。高原大部分为岩漠。东部波斯湾沿海平原,宽150公里,地势低平,散布着许多盐渍地和沼泽。沙漠约占全国面积的一半,南部的鲁卜哈利沙漠是世界大沙漠之一,面积65万平方公里,约占阿拉伯半岛的14。 A -- 232 世界地理概览312 北部的内夫得沙漠较小,面积5.7万平方公里。两者之间连接着代赫纳沙漠,长1450公里,向东突出呈弧形分布,多涸沟、水井和绿洲。 雨量稀少,蒸发和渗透强烈。无常年河流和湖泊。在地势低洼处,地下水涌出地面,形成绿洲。较大的有利雅得南面的海尔季绿洲,内夫得沙漠南面的哈伊勒绿洲等。有的地方筑坝拦洪蓄水,控制地表径流,为农业提供灌溉用水。许多地方还采取保护和恢复地下水办法,建立“地下水库”。为了进一步解决缺水问题,从60年代初起在吉达等地建立淡化水工厂。 沙特阿拉伯除西部高原属地中海气候外,其他地区均为热带沙漠气候,终年受大陆气流控制,炎热干燥。因面积广大,地势高低悬殊等,各地气候差异大。 7月平均气温30~35℃,沿海平原内部绝对最高气温可达50~55℃;1月平均气温15~20℃,南部超过20℃。全境年降水量约100毫米,仅在西南的阿西尔地区年降水量200~300毫米,鲁卜哈利沙漠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除哈伊勒等个别地区有时降雪外,全境终年不见霜雪。 丰富的石油资源是沙特阿拉伯的主要财富。全国探明储量226亿吨,占世界石油总储量14以上,居世界首位。集A中分布在东北部的波斯湾沿岸平原及滨海大陆架。 其中20世纪40年代发现的盖瓦尔油田是世界最大的油田,探明储量为117亿吨;其东北的布盖格油田和迈尼费油田也是大油田。 50年代初,在塞法尼耶海域发现的油田是世界最大的海上油田,储量约为25亿吨。 60年代在鲁卜哈利沙漠东部北端边境附 -- 233 412世界地理概览 近发现的谢拜油田和在利雅得东北偏东方向发现的胡赖斯油田,也都储量丰富。 70年代以后,又在利雅得的南面发现了迈扎利季、基尔提和阿布吉凡油田。其他矿藏有金、银、铜、铁、锌、镁、陶土等。境内很大一部分地区尚未勘探。 发展简史 公元前,即出现阿拉伯人部落,大多数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人(贝都因人)。公元610年左右,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在麦加开始传教,建立伊斯兰政权。其继承人统一了阿拉伯半岛,成为横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中国史书称“大食”。 9世纪末开始衰落。 13世纪中,亡于蒙古人西侵。 16世纪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个省。 19世纪,英国势力开始侵入。 当时半岛分为奈季德和汉志两个酋长国。 1924年,内志部落酋长阿卜杜·阿齐兹·沙特合并了汉志。 1932年完成国家统一,定国名为沙特阿拉伯王国。 经济地理 建国初期经济发展缓慢。1938年发现石油,经济日益发展,石油收入成为国家的经济命脉。 70年代以来,经济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80年代进一步推行经济多样化政策重视发展农业和水利,为经济较均衡发展奠定基础。由于巨额石油收入,已成为世界上人均收入最高国家之一。 随着石油大量开采,初步建成了以石油、天然气和石油化工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石油过去长期操纵在美国的阿美石油公司手中。 1971年后逐步收回主权。 1966年起,石油产量大幅度上升,1979年达5.1亿吨,占世界第二位;出口4.6亿吨,约占世界石油总出口量14,居首位。石油产量占国A民生产总值70%,出口占出口总额97%,后因调整,1992年石油产量降为4.36亿吨。石油生产以陆上油田为主,有几 -- 234 世界地理概览512 十个大型或特大型油田,其中盖瓦尔油田年产量曾占全国2A3。海上油田产量比重日益增大,如塞法尼耶油田年产超过3000万吨。原油大部分输往西欧、美国和日本等地,拉斯坦努拉为世界第一大输油港,年运油能力可达3亿吨。为了大量输出石油,从波斯湾沿岸的拉斯坦努拉和达曼到地中海东岸黎巴嫩境内的赛达还铺设一条长达1770公里的输油管,每年可输送石油2400万吨。除石油开采外,还发展了炼油、水泥、纺织、海水淡化工程,以及石油化工、化肥、冶金、原子能等新兴工业,初步改变了过份依赖石油的单一经济结构。 拉斯塔努拉、利雅得、吉达等地建有炼油厂。以东部朱拜勒和西部延布为中心的两大工业区,已初具规模。 农牧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可耕地只占全国面积1%,已耕地只有52.5万公顷,其余大部分供放牧。耕地集中在以胡富夫为中心的艾赫萨绿洲和以利雅得为中心的海尔季绿洲,以及麦加、塔伊夫、麦地那、哈伊勒、塔布克等城郊谷地或绿洲。西南部阿西尔区也有大片灌溉耕地。农作物以椰枣为最重要。其他有小麦和玉米等。西海岸南部山地种植咖啡、香蕉、杧果等。 国内运输以公路为主,公路总长4.77万公里,其中铺面公路22000公里,联系全国大部分城镇,并与邻国相通。 铁路只有一条,从利雅得至波斯湾沿岸的达曼,全长584公里。 吉达和达曼为国际港口,前者拥有中东地区最大的集装箱码头。 10多个城市有机场联系国内外,吉达国际机场是世界最大的机场之一。 主要城市有利雅得、吉达、麦加、麦地那,其中麦加是 -- 235 612世界地理概览 伊斯兰教的第一圣城,穆斯林的朝觐中心。 (马裕祥) 巴  林(Bahrain) 亚洲西部国家。 位于波斯湾西南部巴林湾的巴林群岛上,介于沙特阿拉伯和卡塔尔之间。由巴林岛及其附近的穆哈拉格岛、锡特拉岛等30多个大小岛屿组成。 面积622平方公里。 人口53万。 大部分为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其中什叶派占75%,逊尼派占25%。 阿拉伯语为国语,英语为官方语言。 首都麦纳麦。 各岛地势低平,沙漠广布。巴林岛海拔30~60米,最高点杜汉山海拔137米;北部沙丘连绵,中部有一条长19公里、宽6公里的洼地。热带沙漠气候,年平均气温26℃左右。夏季闷热,7月平均气温30~35℃,绝对最高气温可达40℃左右。冬季温和,1月平均气温15~20℃,绝对最低气温9℃。 年降水量100~125毫米,以阵雨、暴雨为主。 相对湿度较高,有时可达90%。植物稀少,多属沙漠型。沿海有棕榈林和椰枣林。缺乏地表径流,干沟纵横交错。地下水较丰富,多自流井和泉,阿扎拉、赖哈、赛法杰等泉较有名。海中也有淡水源泉,近海泉可在落潮后涌现时取水;远海泉可用水泵或潜入海底取水。境内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沿海产珍珠,鱼产丰富。西南海岸低地有盐沼。 石器时代就有人居住。公元7~13世纪属阿拉伯帝国巴士拉省。 1507~1602年被葡萄牙人占领。 1602~1782年处于 -- 236 世界地理概览712 波斯统治之下,1783年宣布独立,建立巴林酋长国。 1820年起为英国殖民者所控制,沦为英国的“保护国”。 1971年宣布独立,定名巴林国。 长期以来,经济以海上贸易和采珍珠为主。 1932年发现石油,1933年开始产油。独立前,石油开采权控制在美国石油公司手中。 1978年收回全部外国石油公司股份。石油收入约占国民总收入70%。油田在主岛杜汉山麓,石油工业中心在阿瓦利。 设在锡特拉岛的炼油厂,年炼油能力1300万吨以上,为中东最大炼油厂之一,可生产70多个石油加工品种,向30多个国家出口。 锡特拉岛和巴林岛间有输油管相连。 除加工本国原油外,还通过海底输油管从沙特阿拉伯输入原油加工。除采油、炼油、石油化工外,还有炼铝、天然气液化、海水淡化、造船、建筑材料、编织芦席等工业部门。其中制铝和造船是国民经济第二大支柱。 1971年投产的中东最大炼铝厂年产铝锭17万吨,原料从澳大利亚进口。此外,还拥有先进的电讯、空调和航空设备。 农业主要集中在巴林岛和穆哈拉格岛的北部滨海地带可用自流井灌溉。 主要农产品有蔬菜和紫苜蓿以及少量小麦、大麦和小米。 粮食主要依靠进口。 果品除椰枣外,还有柑橘、香蕉、石榴、柠檬、香橼、梨、杏等。养畜业有乳牛、骆驼、家禽。 渔场大多位于浅水地带和海岸附近,产金枪鱼、鲥鱼、沙丁鱼等。传统采珠业已衰退,但仍是海湾地区的采珠中心之一。 巴林为海湾地区商品传统的转运站,转口贸易约占进出口40%。 对外贸易占国民经济重要地位。 自1975年以来大力 -- 237 812世界地理概览 发展金融业,现已成为波斯湾地区的金融中心之一,在世界金融市场上有重要地位。 全国无铁路。首都麦纳麦和主要城镇间有公路相通。巴林岛同穆哈拉格岛和锡特拉岛之间均有海堤相连,前者长达2.6公里,可通汽车。全长25公里的跨海大桥,把巴林与沙特阿拉伯连接起来。麦纳麦有国际机场,为海湾地区重要航空中心。海运有一支载重量3400万吨的商船队。 (金永春) 卡 塔 尔(Qatar) 亚洲西部国家。位于波斯湾西南岸、阿拉伯半岛东北的卡塔尔半岛和附近若干小岛上。 半岛东、西、北三面环海。 陆邻沙特阿拉伯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面积1.1万平方公里,人口39万。本地居民不到13,其余为外籍人。大部分信奉A伊斯兰教,其中逊尼派占多数。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通用英语。首都多哈。 全境地势平坦,多为沙漠和半沙漠,最高点海拔不超过100米。南部及其沿海地区多沼泽,西部沿海有杜汉山高地;北部沙漠中有些绿洲,为良好牧场。属热带沙漠气候,夏季闷热,7月平均气温35℃,绝对最高气温达49℃,沿海地区也在32℃以上;冬季温和,1月平均气温20℃,绝对最低气温4.7℃,沿海地区16~20℃。年降水量125毫米,多降于冬季,以阵雨、暴雨为主,主要集中在北方。相对湿度较高, -- 238 世界地理概览912 有时达80%,内地比沿海低。沙漠中多为耐旱耐盐碱的荒漠性草类和灌木。沿海有椰枣林。干沟纵横交错,缺少常年有水的河湖,仅西北部地区有一些地下水流——自流井,为主要淡水来源。海岸线曲折,多海峡港湾,但水深不够,沿岸多暗礁,良港不多。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石油探明储量5亿多吨,天然气储量16800亿立方米。沿海水域产珍珠贝。 早在石器时代就有人居住。公元7世纪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 中世纪后葡萄牙人和波斯人曾先后入侵。 18世纪初,哈利法·阿勒萨瓦家族从阿拉伯半岛迁来,1846年建立卡塔尔酋长国。 1871年被奥斯曼帝国侵占。 1882年英国殖民者入侵,后成为英国的“保护地”。 1971年卡塔尔国宣布独立。 长期以来,经济主要依靠采珠业、渔业和养驼业。 自1937年发现杜汉油田,1949年开始产油以来,特别是独立后,经济发展很快。石油收入占国民收入95%以上,独立前,石油由英、法、美、荷合资经营的两家石油公司控制,1972年建立国家石油公司,1977年全部接收了外国石油公司股份。 杜汉为主要油田,乌姆赛义德建有炼油厂,并为石油主要出口港。天然气主要分布在北部库夫等地,利用率高达67%。 石油年产1600万吨,95%供出口。 原油加工能力64万吨。发展了石油化工、天然气液化、钢铁、化肥、水泥、电力、造纸、塑料和大型海水淡化等工业。建筑业也较发达。 全国耕地面积7000公顷。 农业生产集中在北部。 政府对农业积极投资,农业发展较快。主要农产品有蔬菜、玉米和少量小麦、大麦、粟类,另有椰枣、油橄榄、柠檬,石榴、番石榴等。粮食主要依靠进口。畜牧业以养骆驼为主。沿海居 -- 239 022世界地理概览 民多从事渔业和珍珠采集业。渔产品自给并有出口。 全国无铁路。交通运输依靠公路。首都多哈有现代化国际机场和港口。 (金永春)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UnitedArabEmirates) 亚洲西部国家。位于阿拉伯半岛东部,介于波斯湾和阿曼湾之间,扼波斯湾入印度洋的咽喉。 由阿布扎比、迪拜、沙迦、阿治曼、乌姆盖万、哈伊马角和富查伊拉7个酋长国联合组成。旧称麦什哈特阿曼。包括波斯湾内的200多个小岛和珊瑚礁,总面积85470平方公里。以位于西部和中部的阿布扎比酋长国最大,约占全国面积80%。 阿治曼酋长国最小,只占全国面积的0.33%。 人口208万,其中13为阿拉伯人,A其他为外籍人。 居民大部分信奉伊斯兰教,多数为逊尼派。 阿拉伯语为国语,通用英语。首都阿布扎比。 全境大部分是海拔200米以下低平的沙漠,地表覆有砾石,多沙丘,其间点散着少数绿洲。位于阿布扎比市西面和南面的艾因绿洲较大,为富庶的农业区,历史上曾是阿拉伯东南部贸易路线的汇合点,今为一游览中心。另有利瓦绿洲群,位于阿布扎比布以南,由30多个小绿洲组成,东西伸展65公里。境内东北部有一条南北蜿蜒的石灰岩山地,是哈杰尔山地的一部分,海拔1000~1500米,最高峰2000米以上。 岩石裸露,山间多为涸河所切割。山地以东的阿曼湾沿岸有一带肥沃平原叫巴廷纳;山地以西,波斯湾沿岸平原狭窄,沙 -- 240 世界地理概览122 丘覆盖,个别地段有耕地。 西坡山麓与沙丘之间有两处绿洲。 海岸线全长约640公里,多沙岸、浅滩,岛屿和珊瑚礁纵横交错,不利航行。 阿联酋属热带沙漠气候。 沿海地带7月平均气温在30℃以上,内陆干燥炎热,常出现50℃以上高温。 冬季温和,1月平均气温在15℃以上,偶有霜冻。 年降水量75~80毫米,内地仅25毫米。 东北山地降水较多,哈伊马角可达150毫米以上,绝大部分集中在冬季。全境除降雨较多和有地下水地区外,植被稀少。 石器时代就有阿拉伯人居住。公元7世纪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曾是对外联系的海运枢纽。 16世纪起,受葡萄牙统治长达200年之久。后来法、荷、英等国相继入侵。 1820年沦为英国“保护国” ,称“麦什哈特阿曼”或“特鲁西尔阿曼”。 1971年独立,组成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哈伊马角酋长国1972年加入)。 波斯湾地区新兴的产油国,国家财政收入90%以上来自石油。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2万美元,居世界最前列。石油资源丰富,探明储量44.2亿吨,约占世界石油总储量4.58%,也是世界拥有天然气最多的国家之一。 1962年开始采油,现已是世界重要产油和输出国之一。 全国共有11个油田,4个在陆地,其余在海上。年产油6000万吨左右。大部分供输出,其中80%产自阿布扎比,15%为迪拜生产,沙迦也有少量出口。阿布扎比陆上油田主要分布在中部,有油管通往扎纳油港输出,附近也有炼油厂。海上油田所产原油通过海底油管输送到达斯岛出口。该岛建有现代化油港和大规模液化天然气及液化石油气厂。 迪拜原油产于离海95公里的费斯 -- 241 222世界地理概览 油田,在迪拜的拉希德港附近建有炼油厂和液化石油气厂。 石油收益促进了工农业发展。在采油基础上,除建立炼油、液化油气、石油化工等工业外,还兴建了电力、海水淡化、面粉、饮料、制粉、印刷、建筑材料、金属制品、塑料制品以及鱼产加工厂等,从而改变了国民经济结构。工业大多集中在阿布扎比市和迪拜市。新发展的重工业分布在扎纳附近的鲁韦斯和迪拜的阿里。 除阿布扎比、迪拜和沙迦外,其他酋长国经济以农业为主。全国可耕地约3.2万公顷,已耕地约1.5万公顷,主产蔬菜、椰枣、巴丹杏、玉米和豆类等,23以上粮食依赖进A口。 在各酋长国中,哈伊马角生产全国一半的水果、蔬菜、谷物和牲畜。其他各绿洲和阿曼湾沿岸,主要种植椰枣、蔬菜和水果。山地和半荒漠地区,为羊和骆驼放牧场所。过去曾是世界著名采珠地,代勒马岛是历史上采珠中心之一,因受海外人工养殖珍珠的影响,今已萧条。 沿海渔类资源丰富,捕鱼业是国家重要经济部门。 阿曼湾上的豪尔费坎是捕鱼中心。 阿联酋境内无铁路,但公路交通发展很快。主要公路是连接海湾沿岸各酋长国首府的滨海大道,从首都阿布扎比向东北穿过迪拜、沙迦、阿治曼、乌姆盖万直到哈伊马角,并有支线通艾因绿洲。由阿布扎比向西有连接油田和油港的公路,再西延经卡塔尔,衔接横贯阿拉伯半岛公路直通麦加和麦地那以及红海港口。在波斯湾和阿曼湾之间有公路从沙迦通富查伊拉。迪拜和阿布扎比是两大贸易港,同沙迦和哈伊马角都是重要国际航空港。 (王亦娴) -- 242 世界地理概览322 阿  曼(Oman) 亚洲西部国家。位于阿拉伯半岛东南端。西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沙特阿拉伯和也门相邻。东北临阿曼湾,东南濒阿拉伯海。在波斯湾出口处的穆桑代姆半岛还有一小块“飞地” ,隔霍尔木兹海峡与伊朗相望,扼波斯湾通往印度洋的门户。 面积30万平方公里,人口202万,绝大多数是阿拉伯人,信伊斯兰教,以什叶派为主。 阿拉伯语为国语,通用英语。 首都马斯喀特。 阿曼境内大部分是高原,可分为3部分:①东北部哈杰尔山地,沿海岸从西北向东南延伸,约占国土面积14,海拔A1000~1500米。 中部绿山高达3000米,最高峰沙姆山达3352米。 有深陡的涸河,沙迈尔涸河是沿海与内地往来的通道。 山地东北坡陡峻,临阿曼湾是一条狭窄的冲积平原。马斯喀特西北沿海平原较宽,土地肥沃,是全国主要农业地带。西坡平缓,形成海拔200~1000米的高原,有不少深切干谷伸向南部沙漠,山麓散布着一系列绿洲。 矿藏丰富,有铜、锡、铬、金、银、煤、硫磺和石棉等。②西南部佐法尔高原,约占国土13,海拔200~1000米,临海为山地,内地为缓倾的纳季A德高原,沿阿拉伯海岸是一条狭长平原。③中部平原,位于哈杰尔山地和佐法尔高原之间,海拔200米以下,多沙漠和盐滩。 全国除东北山地外,大部分属热带沙漠气候。 夏季炎热, -- 243 422世界地理概览 5~10月沿海平均气温在32℃以上,内陆高达45℃以上。冬季较凉爽,沿海平均气温约27℃,内地夜晚有时降霜。全境降雨稀少,年降水量130毫米左右。 阿曼历史悠久。 古代阿曼人利用地下水修建灌溉渠道,发展农牧业。 公元前2000年以航海造船闻名于世,又是著名的转口贸易中心。 7世纪时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 16世纪葡、英、荷、法、波斯等国先后入侵。 18世纪成立马斯喀特苏丹国,努力扩及东非沿岸,为当时西印度洋最强盛国家。 后来又受英国不平等条约束缚,实际上成为英国的“保护国”。 1913年山区部落起义,成立阿曼伊斯兰教长国。 1956年马斯喀特苏丹国攻占教长国。 1970年成立阿曼苏丹国。 阿曼原为农牧国家。 1964年发现石油,1967年首次生产并输出石油,变为石油经济国。 1970年以来,经济发展迅速。 已探明石油储量3.73亿吨,天然气储量761亿立方米。年产石油约3600万吨,石油收入占国民收入90%以上。 石油开采地最早的是哈杰尔山脉西麓的费胡德,70年代又在费胡德东南沃希拜沙漠、佐法尔东部和南部发现油田,有输油管从胡韦塞到马特拉西北的费赫勒港。费赫勒建有炼油厂。天然气年产约21亿立方米。除石油工业外,还建有炼铜厂、铬矿厂,以及水泥、制盐、鱼产加工、电力、造船、制冰、海水淡化、造纸等工业。 80%以上居民从事农牧业。可耕地只占全国土地面积1.3%,已耕地仅占可耕地的一半。主要农产品有椰枣、小麦、玉米、烟草、苜蓿等。椰枣一直是主要栽培和出口作物,种植面积占全国耕地37%,除佐法尔外,各地都有种植。多雨的坡地种有柑橘、柠檬、香蕉、杧果、石 -- 244 世界地理概览522 榴等果树。居民普遍养畜,内地游牧民多放牧骆驼,佐法尔是主要养牛区。沿海渔业发达,鱼产品部分可供出口。 全境无铁路。陆上交通运输主要依靠公路。土石路和沥青路总长1.4万多公里。马斯喀特是北部公路网的中心,沿海公路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公路相接。海运有4条国际定期航线。国内各港口间的海运重要,马斯喀特港和马特拉港是两个最大港口。马斯喀特和塞拉莱建有现代化机场。 (王亦娴) 也  门(Yeman) 亚洲西部国家。位于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沿海地区,西濒红海,南临阿拉伯海,西南与索马里和吉布提隔亚丁湾和曼德海峡相望,地处亚、欧、非海上交通要冲,战略地位重要。 海岸线长约2000余公里。 陆上的北部和东部分别与沙特阿拉伯和阿曼接壤。面积53.19万平方公里,人口1423万(1993) ,居民多为阿拉伯人,伊斯兰教为国教,什叶派和逊尼派各占一半。另外还有100多万侨居国外的人口,多在邻近的产油国家谋生。阿拉伯语为国语。首都萨那。 也门在阿拉伯半岛南缘,地势西高东低。全境地形大致可分为两大部分:西部和南部沿海为狭窄的低平原,宽仅20~50公里,海拔一般不足200米;其余国土绝大部分为高原,是阿拉伯高原的组成部分,平均海拔1000~2700米,高原面上有一系列平行的山脊、陡崖和沟谷,熔岩分布普遍,地形 -- 245 622世界地理概览 破碎、崎岖不平,其中哈杜尔舒艾卜峰海拔3760米,是全国也是阿拉伯半岛的最高峰。 高原接近沿海平原处常呈陡崖,往往成为内陆与沿海交通的阻隔。高原的东北部为沙漠,是鲁卜哈利沙漠的一部分。 境内多季节性河流,雨季时洪水涨满河床,并带来大量肥沃土壤;冬季河床干涸,是骆驼商队的通道。哈德拉毛河全长640公里,冬季大部分河段有水,部分渗入地下而干涸。 涸河边缘、山麓和绿洲等地有丰富地下水源地区往往是主要的农业区和居民分布点。由于水量不足,河流常消失在平原和沙漠中,成为无尾河。 属热带沙漠气候。沿海平原炎热干旱,11月至次年4月为凉季,盛行东南风,1月均温也在20℃以上;6月至9月为热季,7月均温超过30℃,最高可达45℃以上,年较差较小,年均降水量50~100毫米。山地和高原地区气温稍低,夏季较凉,冬季较冷。山地和高原6月气温在28℃左右,1月下降到5℃以下,较高山峰出现霜雪。 西部山地的迎风坡年降水量可达1000毫米左右,为阿拉伯半岛降水量最多地区,由西向东降水量逐渐减少,接近阿曼附近仅为250毫米,有些地区不足100毫米,高原以北以及沙漠区几乎终年无雨。 也门有3000多年文字记载的历史。公元前14世纪到公元25年,先后建立过3个王国。 公元7世纪是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 16世纪后,先后遭葡萄牙、奥斯曼帝国和英国的入侵和占领。 1918年宣布独立,称也门穆塔瓦基利亚王国。 1934年英国占领南部,也门被分割为南北两部分。 1962年北部建立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南部也于1967年重新独立,成立也门 -- 246 世界地理概览722 民主人民共和国。 1990年5月22日,阿拉伯也门共和国与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宣布统一,成立也门共和国。 也门是世界上经济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农业为经济的主要部门。全国已耕地面积100多万公顷,60%以上分布在山区平坦谷地与土层深厚的坡地,其余分布在沿海平原和内陆沙漠的绿洲上。粮食作物主要有黍类、小麦、大麦和玉米等,多分布于西部山地和中部高原区。粮食不能自给,约三分之一依靠进口。经济作物有咖啡、棉花、卡特、烟草、甘蔗等。 除咖啡与卡特分布于山地和高原外,其余多产于沿海平原的灌溉地区。咖啡品质好,为世界名贵品种,称为“穆哈” ,具有数百年出口历史的港口穆哈港也因此而得名。卡特是一种含麻醉剂和兴奋剂的灌木,当地人喜咀嚼其叶子,出口收入也颇丰。内地高原和部分沿海地区是主要畜牧区,牲畜有骆驼、牛和羊等。沿海地区渔业和海盐资源较丰富,生产鱼类有金枪鱼、鲨鱼、龙虾等,年鱼获量8万吨左右。 独立后工业有所发展,90年代初的工业产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3.55%。 矿产资源有铜、铁、铝、铬、镍、钴、金、银、煤、盐、大理石、硫磺、石油、天然气、石膏等。近年来不断发现新油田,已探明储量63亿吨、天然气15亿立方英尺。工业主要有纺织、炼油、化工、制铝、制革、建材及食品加工业等,大多集中于萨那、亚丁等城市。 境内无铁路。沿海主要靠海运,现有港口7个,亚丁港最大,有泊位30个,可靠万吨级货轮。其余还有荷台达、穆哈、穆卡拉等港口。内地运输主要靠公路,现有7000多公里的公路,其中约三分之二是沥青路,其余为石子路。全国有 -- 247 822世界地理概览 11个机场,其中萨那、亚丁有国际机场。 主要城市有萨那、亚丁、荷台达等,萨那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宗教中心,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亚丁是全国经济、文化中心,阿拉伯半岛的重要港口,统一前曾是民主也门的首都。 (朱海森) 伊 拉 克(Iraq) 亚洲西部国家。介于阿拉伯半岛、小亚细亚半岛和伊朗高原之间,同伊朗、土耳其、叙利亚、约旦、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为邻,东南一角临波斯湾。面积438317平方公里,人口1980万。 阿拉伯人约占全国人口74%,库尔德人占22%,其余为伊朗人和土耳其人等。居民95%信奉伊斯兰教,其中什叶派占60%,余为逊尼派。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首都巴格达。 自然地理 国土一半以上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贯其间,海拔高度在200米以下,西北高东南低。巴格达以北地势略高,岗丘起伏,称上美索不达米亚;南部低平,排水不畅,湖泊、沼泽星罗棋布,称下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和东北部是安纳托利亚高原、亚美尼亚高原和伊朗高原的边缘。扎格罗斯山脉逶迤在东北边境,海拔2000米左右。西和西南部是阿拉伯高原的北缘,属叙利亚阿拉伯沙漠的一部分。平原与沙漠之间有峭壁耸立,是美索不 -- 248 世界地理概览922 达米亚平原与阿拉伯高原之间的天然界限。 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是流经伊拉克的两条大河,也是西亚最重要的河流。两河均发源于亚美尼亚高原。底格里斯河长1950公里,流域面积37.5万平方公里,境内长约占总长的34。幼发拉底河长2750公里,流域面积67.3万平A方公里,境内长约占总长的46%。两河水量丰富,在伊拉克境内年径流量约700亿立方米。 中游沿河地带赖河水灌溉,成为最主要的农业区。两河流经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至下游古尔奈附近汇合后,称阿拉伯河,在法奥附近注入波斯湾。阿拉伯河长近200公里,河口宽约800米,上半段在伊拉克境内,下半段为伊拉克和伊朗国界河,水深8~15米。 国土大部分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信风带,除东北部山地外,广大地区属炎热干燥的亚热带沙漠气候。夏季炎热,平原地区7月平均气温30~34℃,南部绝对最高气温可达50℃以上;冬季温暖,大部分地区在0℃以上,南部在10℃左右,只有北部山区在0℃以下,高山上可出现-15℃左右的低温。大部分地区降水稀少,气候干燥,年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下。幼发拉底河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降水更少,有的地方不足100毫米。降水集中在冬半年,冬季和初春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34以上。北部山地11月至翌年4月降水较多,A达400~500毫米,属地中海气候。平原及其以南地区,冬季受西风带南缘影响,气旋过境时也有降水。 发展简史 早在公元前4000年,两河流域就出现了灌溉农业,产生了文字,是世界古文明发祥地之一。苏美尔人发明的楔形文字是对人类的一大贡献。 公元前3000年前后,在 -- 249 032世界地理概览 两河中、下游先后建立了一些奴隶制城邦国家。 公元前18世纪和前8世纪,巴比伦和亚述先后成为强盛的国家,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成就辉煌。前6世纪后,先后被波斯帝国和马其顿帝国所侵占。 公元7世纪起为阿拉伯帝国的统治中心。 13世纪后蒙古人入侵。 16世纪受奥斯曼帝国统治。 1920年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 1921年成为独立的伊拉克王国。 1958年推翻王朝,成为伊拉克共和国。 经济地理 传统的农牧业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石油工业发展,国民经济发生较大变化。 在国内生产总值中,以石油为中心的工矿业比重不断上升,农业的比重下降。石油工业和工矿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了60%,农业仅占5%左右。但从80年代以来,由于两伊战争和海湾战争的影响,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石油工业是伊拉克国民经济的命脉,约占财政收入的70%,原油出口占出口总值98%,加上石油制品共达99%。 石油资源丰富。 1990年探明储量为136亿吨,居世界前列。有南北两大油田区,北部札格罗斯山脉的山前地带,是以基尔库克为中心的北部油区,仅基尔库克油田累计探明储量已达23亿多吨。 南部两河下游三角洲地区则形成以鲁迈拉为中心的海湾油区,仅鲁迈拉油田累计探明储量已有19亿吨。 从1927年在基尔库克钻成第一口油井起,迄今已有50多年历史。由于最早发现的油田深处内陆,输出不便,生产增长缓慢。 1955年后,随着南部油田的开发以及通往地中海港口输油管的修通,产量开始迅速增长。 1975年将英、荷、美等外国资本控制的石油公司全部收归国有。 原油产量1971年 -- 250 世界地理概览132 8300万吨,1979年增达1.7亿吨(历史最高纪录) ,在中东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居世界第四位。 1980年后,原油产量下降。战后仅恢复到年产量2160万吨(1992)。 石油生产主要集中在基尔库克、鲁迈拉和祖拜尔三大油田,产量约占全国石油总产量的90%。原油绝大部分经输油管输出,为世界重要石油输出国之一。 70年代来,为改变单纯出口原油状态,努力发展炼油和石油化工业。年炼油能力1580万吨,有8个炼油厂分别设在巴格达、巴士拉、基尔库克、哈迪塞等地。新建石油化工厂主要生产乙烯、聚氯乙烯和苛性苏打。此外,还发展了纺织、钢铁、船舶、水泥、卷烟、榨油、制革、造纸、食品等工业。 全国50%以上就业人口从事农业。 1958年后,进行土地改革,政府采取一些措施,加速农业发展。全国可耕地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12.5%,已耕地约占可耕地的16。主要农A作物有小麦、大麦、椰枣、水稻、棉花、烟草等。两河中游河谷地区北部、中部主要种植小麦、大麦和棉花。小麦产量约占粮食总产量的一半。两河下游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水渠纵横,是椰枣和水稻的主要产区。椰枣著称于世,年产量约40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15%,34供出口,是仅次于石油A的第二位出口商品。粮食尚不足自给。北部山区和西南沙漠中水草丰美的地方是主要畜牧区,以羊和牛为主,其次为驴和马。 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总长1.5万公里,从首都巴格达到各省区,现代化公路网已初步形成。 铁路总长约2500多公里,以巴格达为中心,分别通往巴士拉和摩苏尔,并通邻国 -- 251 232世界地理概览 叙利亚,还有支线通埃尔比勒等地。空运较发达,与欧、亚、非40多个城市相联系。巴格达、巴士拉是国际航空港。巴士拉还是唯一商港。离巴士拉约120公里的海域中,建成了世界最大的贝克尔海上输油港。 (阎玉龙) 叙 利 亚(Syria) 亚洲西部国家。陆邻土耳其、约旦、黎巴嫩、巴勒斯坦、伊拉克,西濒地中海。 自古以来是连接地中海和东方的通道。 面积185180平方公里,人口1340万。 阿拉伯人约占80%,其余为库尔德人、亚美尼亚人、土库曼人、贝都因人等。居民中85%信奉伊斯兰教,其中逊尼派占80%,什叶派占20%。 约14%信奉基督教。阿拉伯语为国语。首都大马士革。 自然地理 大部为一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高原,海拔200~700米,可分为5个地带:①西部山地。沿海岸自北向南绵延两列山地,山间纵谷有阿西河流过,西列山脉为阿克拉山和安萨里耶岭;东列包括外黎巴嫩山、谢赫山(海拔2814米,为全国最高峰) 和戈兰高地。 西部山地岩溶地貌发育,广布溶蚀洼地、漏斗状岩洞和地下暗河。②地中海沿岸为一狭长低地,宽仅20~30公里。③内陆中部为低山和平原。中部平原和沿海低地是全国主要经济活动区,工农业发达。④南部低高原,海拔约500米,毗连约旦国界为德鲁兹山脉。多沙漠,沙漠中散布着干河谷和绿洲。⑤东北部丘陵,间有河 -- 252 世界地理概览332 谷低地,适于发展农业生产。 河流主要属地中海水系和波斯湾水系。幼发拉底河流经境内河段长675公里,河床平缓,经常泛滥,现建有大水库,蓄水量达120亿立方米。地中海沿岸的北凯比尔河、南凯比尔河、辛恩河,流程短小,河岸陡峭,冬水深,夏水浅。西部山间的阿西河有325公里流经境内,径流季节均匀,水量丰富。境内最大的内陆河是拜拉达河,长71公里,发源于大马士革山区,沿途吸收众多山泉,灌溉姑塔绿洲农田和菜园。 在沙漠地区广泛分布季节性河流。 全国各地散布有许多湖泊。 大部为内陆湖,以霍姆斯湖和杰布勒湖较大。 气候以西部山地为主要分界。山地西侧沿海低地属典型地中海气候,冬季降水充沛,气候温和,夏季湿度大,但降水稀少。 沿岸地区最热月(7月或8月) 平均气温为24~26℃,最冷月(1月) 12℃。山地东侧广大地区属干旱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干燥,气温日较差大,冬季寒冷。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34℃,最冷月(1月) 4℃,夏季绝对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冬季可降到-6℃。降水主要在秋、冬季,多暴雨。沿海地区年降水量800毫米左右,西部山地1500毫米,中部地区250~350毫米,南部沙漠地区不足100毫米。 石油和天然气为主要矿物资源,探明储量分别为2.09亿吨和357亿立方米。此外还有磷酸盐、岩盐、沥青等。 发展简史 叙利亚的历史悠久。公元前3000~前2000年,已建有一些原始的奴隶城邦。公元前7世纪,被亚述人征服。公元前64年,成为罗马帝国一个省。公元636年起,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 13世纪后,又被埃及王朝统治了3 -- 253 432世界地理概览 个世纪。 16世纪起,被并入奥斯曼帝国达400年之久(1516~1918)。 1920年沦为法国的“委任统治地”。 1946年独立,成立叙利亚共和国。 1958年曾与埃及合并,成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 1961年9月28日,脱离阿联,成立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 经济地理 国民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1%。可耕地590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32%,主要分布在西部谷地和平原以及东北部河谷地带。粮食作物以麦类、玉米和豆类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棉花、甜菜、芝麻。 果树栽培业发达,主要种植橄榄、柑橘等。 60年代以来,棉花产量增加很快,居西亚各国前列,大部分出口,出口值超过小麦。沿海平原和坡地种植烟草、亚麻、水果等。在南部草原、荒漠地区,放牧绵羊、山羊、牛和骆驼。 独立前仅有一些手工业,之后相继发展了一些现代工业,开采石油、磷酸盐、岩盐、铁矿、铬矿、沥青等。石油蕴藏在东北边境和幼发拉底河支流哈布尔河以东地区。主要油田有苏韦迪耶赫、蒂什林、杰比萨等。 1993年产油3240万吨。 原油经油管输到地中海沿岸巴尼亚斯港和的黎波里港输出;部分输到霍姆斯炼油厂。 60年代以来,发展了纺织、农产品加工、水泥、玻璃、机械、金属、化肥和石油化工等工业,主要集中在中部和西部几个大城市,如大马士革、霍姆斯和阿勒颇。 叙利亚的运输以公路为主,总长1.77万公里,主要从东北的哈塞克省通向西部各大城市和黎巴嫩。 铁路总长1871公里,13为窄轨,主要从北部阿勒颇向南通过霍姆斯到黎巴A -- 254 世界地理概览532 嫩境内。港口最重要的是拉塔基亚,担负全国大部分国际贸易。其次是巴尼亚斯、塔尔和塔尔图斯。大马士革是国际航空港。 (邬翊光) 黎 巴 嫩(Lebanon) 亚洲西部国家。位于地中海东岸。东部、北部和叙利亚为邻,南接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面积1.04万平方公里,人口284万。大多数为阿拉伯人,余为亚美尼亚人,土耳其人和希腊人等。 57%信奉伊斯兰教,43%信奉基督教新教。阿拉伯语为国语,通用法语和英语。首都贝鲁特。 国土狭长,在西亚裂谷带上,地形自西向东分为4条南北纵列地带。沿海平原狭窄而断续分布。向东地势抬升,为纵贯全境、陡峭的黎巴嫩山脉,平均海拔2100米;最高峰位于的黎波里东南的索达山,高3083米。高山东部地势陡降,形成一南北纵长的槽形谷地,为贝卡平原,也称贝卡谷地。 其东为外黎巴嫩山,向南延伸为赫尔蒙山。山地、沼泽和沙漠占52%。利塔尼河和阿西河都发源于贝卡谷地。前者北流入叙利亚,通过土耳其注入地中海;后者南流,又转向西,穿越黎巴嫩山形成一狭谷地带,流入地中海。沿河地带利于灌溉农田。 黎巴嫩属地中海气候。冬季雨量丰富,自西向东逐渐减少。沿海年降水量700~1000毫米,面海山坡达1200毫米。 贝卡谷地和外黎巴嫩山都比西部干燥,贝卡谷地只有380毫 -- 255 632世界地理概览 米,大多降于10月至翌年4月,常出现暴雨。沿海低地夏季较热,湿度很高,冬季温暖,无霜冻,但在离海岸8~16公里的山地,冬季降雪,更高的山地12月至翌年5月都被冰雪覆盖,形成西亚特有的积雪山峰。黎巴嫩意即“雪白的山”。 公元前2000年前是腓尼基早期的疆域,以发达的商业和航海业著称。 公元前8世纪后,曾先后为亚述、新巴比伦、波斯和罗马帝国侵占。公元7世纪后,又先后成为阿拉伯和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沦为法国“委任统治地”。 1943年独立,成立黎巴嫩共和国。 黎巴嫩是西亚商业和金融业兴旺的国家之一。国民经济主要依靠过境贸易、银行和旅游业。 长期以来,是叙利亚、约旦和土耳其东南部等地外贸物资的转口国,包括西亚一些产油国的部分原油,经输油管也送至黎巴嫩港口转运出海(有伊拉克的基尔库克到的黎波里和沙特阿拉伯的拉斯坦努拉、达曼到赛达的两条油管)。 70年代前后经济比较繁荣。 后受战争影响,经济遭受极大创伤。 工业以食品加工和纺织业为主,其次是制革、塑料和家具制造等。还发展了机械工业和水泥制造业。的黎波里和赛达建有炼油厂。 1974年在阿卡地区发现大油田,1979年在离海岸2公里处又发现石油。 农业耕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30%,其中灌溉面积占10%。土地利用零星分散,山区尤甚。粮食作物以小麦、大麦为主。贝卡平原是粮食产区。粮食尚需大量进口。水果是主要出口商品。沿海地区产有香蕉、菠萝、柑橘、橄榄、葡萄和无花果,半山坡有桃和杏,较高处有苹果等果树。旅游业发达,旅游收入曾达国家总收入20%。 -- 256 世界地理概览732 黎巴嫩的交通以公路为主,全长约4000公里。 贝鲁特到大马士革国际公路全长108公里。经叙利亚通伊拉克的公路是联络海湾国家的主要干线。铁路总长471公里(窄轨) ,联结主要海港贝鲁特、的黎波里和赛达,并通邻国。贝鲁特是中东地区重要航空港。主要城市除首都贝鲁特外,还有的黎波里、赛达、苏尔、扎赫勒等。 (瞿宁淑) 约  旦(Jordan) 亚洲西部国家。位于阿拉伯半岛西北。北界叙利亚,东北接伊拉克,东和南与沙特阿拉伯接壤。西邻巴勒斯坦和以色列。西南一角临红海亚喀巴湾,海岸线长仅15公里,亚喀巴港是唯一出口港。面积96188平方公里,人口415万(不包括约旦河西岸)。 大部分为阿拉伯人,其中60%以上是巴勒斯坦人,还有少数土库曼人、亚美尼亚人和吉尔吉斯人。伊斯兰教为国教,90%以上居民信奉伊斯兰教。阿拉伯语为国语,英语为官方语言。首都安曼。 国土大部分为高原,是阿拉伯高原的一部分。 海拔650~1000米,西部高,东北较低。最西部为裂谷带,是东非大裂谷带的北延,自北而南分为约旦河谷地、死海谷地、阿拉伯谷地3段。谷地大部分低于海平面,死海湖面低于地中海海平面392米。裂谷带以东陡升为高地,山峰海拔1000~1400米。 东和东南为沙漠,面积占全国45。 全境大部分属热带沙A -- 257 832世界地理概览 漠气候,干旱炎热,仅西部约旦河流域属地中海型气候。年降水量西部边区为500~700毫米,东部约100毫米,东南部仅50毫米。约旦河流域土质较好,宜于耕种。死海是世界上盐分最高的天然水体之一,湖水含盐度约300,无水生植物B和鱼类。但氯化物储量丰富,湖岸土地含盐度也高,林木稀少。约旦的矿产资源以磷酸盐储量最多,约20亿吨,居世界前列,分布于安曼西北。还有铁、锰、铀、重晶石、石英、石膏、大理石、石油等。约旦河水流湍急,富水力和灌溉之利。 约旦历史悠久,原是巴勒斯坦的一部分。公元7世纪属阿拉伯帝国版图。 16世纪被土耳其占领,属奥斯曼帝国的大马士革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沦为英国“委任统治地”。 1921年英国以约旦河为界,分巴勒斯坦为东西两部分,西部仍称巴勒斯坦,东部名外约旦。英国在外约旦建立了由其控制的“外约旦酋长国”。 1942年改国名为哈希姆外约旦王国。 1946年英国被迫承认外约旦独立。 1947年5月改国名为外约旦哈希姆王国。 1949年4月又改名为约旦哈希姆王国。 约旦为农牧业国家,资源贫乏,经济发展缓慢。 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量吸收外资,鼓励私人投资,推行“贸易自由化” ,重视吸收侨汇和发展旅游业,经济有所发展。全国可耕地面积仅占国土面积10%,已耕地面积50万公顷,占总面积5.2%,其中7%为水浇地。 1967年在约旦河谷(加瓦)修建了水库和渠道,水利事业有发展。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不足自给。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果木和烟草等。果园(葡萄、橄榄、柑橘等) 在农业中占重要地位,多分布在北部,约旦河谷出产的水果和蔬菜占全国80%以上。 畜牧业主要有 -- 258 世界地理概览932 羊、牛、骆驼。 60年代开始发展工业,现有采矿、食品加工、炼油、水泥、卷烟等工业。磷酸盐开采和加工是规模较大的工业部门,主要产地在安曼附近的鲁塞法和哈萨地区。亚喀巴建有磷酸盐肥料厂。 约旦的交通路线集中在西部,在西亚国际交通和战略上占有重要地位。铁路长550公里,公路长7080公里。其中,从叙利亚通过安曼、马安,直达沙特阿拉伯的铁路和从安曼南通亚喀巴港的“沙漠公路” ,都是南北交通干线。有两条输油管,一条从波斯湾达兰(沙特阿拉伯)开始,另一条起自伊拉克的基尔库克,均通过境内抵达海法港和赛达港(黎巴嫩)。安曼设有国际航空站,通联中东、欧、美、澳大利亚等地。主要城市除首都安曼外,还有萨菲、亚喀巴、盖特拉奈等。 (盛叙功) 巴勒斯坦(Palestine) 位于亚洲西部,地处亚、非、欧三洲交通要冲。东与叙利亚、约旦为邻,西南与埃及的西奈半岛交界,南端濒亚喀巴湾,北与黎巴嫩接壤。根据1947年联合国分治的决议,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的阿拉伯国的面积为1.15万多平方公里。 1988年11月5日,巴勒斯坦国成立时,未确定其疆界。 人口575万(1993年,包括流落在其他阿拉伯国家的巴勒斯坦人) ,主要为阿拉伯人。 绝大多数信伊斯兰教。 通用阿拉伯语。 首都耶路撒冷(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规定耶路撒冷国际 -- 259 042世界地理概览 化,由联合国管理。 以色列通过1948年、1967年两次战争先后占领整个耶路撒冷地区,并于1980年宣布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恒的不可分割的首都”。 1988年11月巴勒斯坦建国时,宣布耶路撒冷为其首都)。 境内大部分为高原,南部较平坦,土质肥沃;西部为地中海沿岸平原,东部边境为约旦河谷地、死海洼地和阿拉伯谷地,中部为黎巴嫩山脉的向南延续,海拔500~1000米,地势由北向南倾斜。 属亚热带地中海型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暖湿润。矿产资源有石油、锰、铬、铝土矿、硫酸等,尤以死海的钾盐和溴化物比较丰富。 公元前2000多年,闪米特族的迦南人已在巴勒斯坦定居,建有迦南王国。公元前13世纪,腓力斯人在巴勒斯坦沿海地区建立国家。迦南人和腓利斯人是巴勒斯坦地区最早的土著居民,亦是现代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先祖。 公元前13世纪末,犹太人的祖先希伯莱人从埃及移居到巴勒斯坦。公元前11世纪征服迦南人,建立希伯莱王国。此后,又先后被亚述、巴比伦、波斯、希腊、罗马、土耳其等外族占领,大部分犹太人被赶出家园,流落到欧、美等地。公元7世纪,巴勒斯坦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此后,居民大多为阿拉伯人。 16世纪巴勒斯坦被奥斯曼帝国吞并。 1917年英国占领巴勒斯坦后,发表“贝尔福宣言” ,赞成在巴勒斯坦为犹太人建立一个民族之家。 1922年建立“犹太民族之家”。 此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大批移居巴勒斯坦,与当地阿拉伯人不断发生流血冲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势力渗入。 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巴勒斯坦”的分治决议,决定在巴勒 -- 260 世界地理概览142 斯坦分别建立犹太国(1.52万平方公里) 和阿拉伯国(1.15万平方公里) ,耶路撒冷(176平方公里)由联合国管理。此决议遭到阿拉伯人的反对,未立国。 1948年5月14日,犹太人成立以色列国。 第二天即爆发战争,以后又爆发1956年10月、1967年6月、1973年10月3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先后占领了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戈兰高地等阿拉伯的大片领土,使大量的巴勒斯坦人成为难民,同时不断吸收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移居以色列。因此,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长期处于敌对的状态。其间,1964年5月巴勒斯坦举行第一次全国委员会,决定成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作为巴勒斯坦人民唯一的合法代表。 1988年11月宣布成立巴勒斯坦国,首都是耶路撒冷,边界尚未确定。 1991年10月,阿以双方对立40多年后开始和谈,谋求实现和解。 1993年9月以色列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正式签署加沙和杰里科先行自治协议。 1995年9月,巴以又签署了巴勒斯坦第二阶段自治的协议,即塔巴协议,以色列军队从约旦河西岸的6个城市和几百个乡镇撤出。 目前和谈还在进行之中。 农业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大部分居民从事农业。种植小麦、大麦和玉米。 盛产柑橘、橄榄,还产葡萄等水果,工业主要有轻工和手工艺品制作,还有玻璃、陶瓷等。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 (褚劲风) -- 261 242世界地理概览 以 色 列(Israel) 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东岸,东与叙利亚、约旦接壤,南濒亚喀巴湾,北与黎巴嫩为邻、是亚、非、欧三大洲的结合地带。 根据1947年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分治决议的规定,以色列的面积为1.49万平方公里,1994年实际控制的面积约2.8万平方公里。人口532万(1993年) ,其中犹太人占81.6%,阿拉伯人占18.3%,其余为少数民族。 81.5%的居民信犹太教,14%信伊斯兰教,其余信基督教等。希伯莱语为国语,官方语言为希伯莱语和阿拉伯语,通用英语。首都建国时设在特拉维夫,1950年迁至耶路撒冷,1980年7月宣布统一的耶路撒冷为其“永恒的不可分割的首都”。 但耶路撒冷的地位和归属问题,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一直有争议。 境内多山地、高原,海拔600~1000米,地中海沿岸为狭长的平原,东南部地区为大裂谷,其中著名的死海,低于海平面392米,为地球表面的最低点。 主要河流为约旦河。 属地中海型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主要矿产资源有钾、铜、铁、磷灰石、石灰石、镁、锰和少量的石油。 犹太人的始祖是古代闪米特族的支脉希伯莱人,公元前13世纪末从埃及移居到巴勒斯坦。公元前11世纪建立希伯莱王国。公元前10世纪中叶进入鼎盛时期,后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称为犹太王国,北部称为以色列王国。 公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国为亚述人占领,公元前586年犹太王国被巴比 -- 262 世界地理概览342 伦人灭亡。此后又先后被波斯、希腊、罗马、土耳其等外族占领,大部分犹太人被赶出家园,流落到欧、美等地。公元7世纪,巴勒斯坦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 16世纪巴勒斯坦被奥斯曼帝国吞并。 19世纪末欧洲犹太人发起“犹太人复国主义运动” ,并成立“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 1917年英国占领巴勒斯坦后,发表“贝尔福宣言” ,赞成在巴勒斯坦为犹太人建立一个民族之家。 1922年建立“犹太民族之家”。 此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大批移居巴勒斯坦。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巴勒斯坦的分治决议,决定在巴勒斯坦分别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 1948年5月14日,犹太人成立以色列国。第二天即爆发战争,以后又爆发1956年10月、1967年6月、1973年10月3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先后占领阿拉伯国家的大片领土。 1991年10月,以色列开始与阿拉伯国家和谈。 1993年9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与以色列正式签署的加沙和杰里科先行自治协议,1995年9月又签署了巴勒斯坦第二阶段自治协议,即塔巴协议,以色列军队从约旦河西岸的6个城市和几百个乡镇撤出。目前和谈还在进行中。 以色列经济较发达。工业为国民经济的主体,1992年工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9.4%。 主要部门有军火、钻石加工、电子、化工、纺织、电机、运输设备、机械和制药造纸等。其中,军火工业不仅能生产普通武器,同时还制造导弹等高新技术武器,向近50个国家出口,是世界主要军火输出国之一。钻石加工业发达,产量大,是以色列的主要出口商品,其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位。农业发达,机械化程度高,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柑 -- 263 442世界地理概览 橘、葡萄、蔬菜和花卉等,其中柑橘产量最大。水果、蔬菜和花卉除满足国内的需求外,还出口到欧、美等国家。畜牧业主要饲养牛、羊,是世界最大火鸡生产国之一。沿海地区的捕鱼业较发达。旅游业以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而闻名,是国家外汇的主要来源之一。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总长1.34万公里。铁路长573公里。主要港口有地中海的海法、红海的埃拉特。 (褚劲风) 塞浦路斯(Cyprus) 亚洲西部地中海东部岛国。地处西亚、东南欧和东非海上交通要冲和航空交叉点,地理位置重要。 面积9251平方公里。 人口72.5万,其中希腊族占82%,土耳其族占18.4%,另有少数亚美尼亚人、拉丁族和马龙族人。希腊族人信东正教,土耳其人信伊斯兰教。 主要语言为希腊语和土耳其语,通用英语。首都尼科西亚。 境内西北部和西南部山地横亘,约占全岛面积13。 西南A部地势较高,有特罗多斯山脉,最高峰奥林波斯山海拔1951米。北部绵延着东西走向的凯里尼亚山脉,山势低缓,个别山峰超过1000米,向东延伸构成卡帕斯半岛主脊。 两条山脉之间是迈萨奥里亚平原,面积2000平方公里,土地肥沃,为主要农业区。 岛上没有常年流水的河川,只有少数间歇河。 气候属亚热带地中海型,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暖湿润,中部 -- 264 世界地理概览542 平原1月平均气温9~12℃,8月26~28℃,年降水量400~600毫米;两侧山地1月平均气温-1~5℃,8月15~25℃,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 西部受西风影响,气温比东部稍低,降水量比东部偏多。 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岛上即有人类居住。公元前16世纪希腊人移居岛上,与西亚、北非和南欧有频繁的贸易和文化往来。历史上曾先后被埃及、腓尼基、波斯等国占领。公元前58年并入罗马帝国。 公元395年后属拜占廷帝国。 1571~1874年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1878年被英国占领,1925年沦为英国“直辖殖民地”。 1960年8月16日宣布独立,成为塞浦路斯共和国。 塞浦路斯经济发展较快,90年代初经济增长超过10%,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3300多美元。 采矿业、制造业和旅游服务业是国民经济主要部门,农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4%。 粮食作物面积占耕地面积13,以小麦、大麦、燕麦、马A铃薯为主。粮食自给有余,部分出口。亚热带水果种植普遍,柑橘、橄榄油、柠檬等是重要出口产品。迈萨奥里亚平原是全国最重要的粮食产区。特罗多斯山北麓和沿海平原是葡萄产区。山间平原的干旱地区多放牧羊群,城镇郊区有现代化养鸡业。畜禽产品基本自给。采矿业历史悠久,向以产铜著名。主要铜矿在特罗多斯山西部的莱夫卡、尼科西亚西南的塔马索斯和南部沿海的卡拉瓦索斯等地。还开采石棉、铬和黄铁矿等。制造业主要有水泥、纺织、服装、卷烟、制鞋、酿酒、炼油等部门。传统手工业发达,以陶器、宝石镶嵌、金银器皿、刺绣、花边等,以富于古代拜占廷、威尼斯艺术风 -- 265 642世界地理概览 格著称。莱夫卡地区出产的抽纱花边是重要的出口工艺品之一。岛国风光、气候温和,多名胜古迹,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收入为国家外汇收入的首要来源,约占国内生产总值20%。 塞浦路斯的交通以公路为主,总长约9000公里,以首都尼科西亚为中心,包括环岛公路,形成全国公路网,北通凯里尼亚,南通利马索尔,东通阿莫霍斯托斯和拉纳卡等主要城镇和港口。 海上运输便利,利马索尔和拉纳卡是主要海港。 尼科西亚有国际机场。 (阎玉龙) 土 耳 其(Turkey) 亚洲西部人口最多的国家。地跨欧亚两洲,领土97%位于亚洲小亚细亚半岛上。东和东南分别与格鲁吉亚、亚美尼亚、伊朗、伊拉克、叙利亚为邻,北、西、南3面分别濒临黑海、爱琴海和地中海。 领土3%在欧洲巴尔干半岛东隅,与保加利亚和希腊接壤。介于小亚细亚半岛和巴尔干半岛之间的黑海海峡是沟通黑海和地中海的咽喉,国际通航重要水道之一。又是亚欧铁路和公路的衔接点,有欧亚陆桥之称。面积780576平方公里,人口5987万,其中土耳其族占80%,余为库尔德人、阿拉伯人、亚美尼亚人和希腊人等。绝大多数信奉伊斯兰教。土耳其语为国语。首都安卡拉。 自然地理 全境地势东高西低,高原和山地占全国总面 -- 266 世界地理概览742 积80%以上,仅沿海分布有狭窄而不连续的低平原。小亚细亚半岛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约600公里,面积52.5万平方公里。半岛主体为安纳托利亚高原,南、北、东3面被山脉环绕。高原中部起伏不平,海拔800~1200米,夹有盆地和平原;南部多湖泊、沼泽和泥滩。高原北侧沿黑海岸自西向东横亘着克尔奥卢山脉和北阿纳多卢山脉,总称庞廷山脉,海拔2000~2500米,愈东愈高峻,北坡呈阶梯状下降,山间有谷地和盆地,山海之间大部分为狭窄的平原,少数河口有三角洲。注入黑海的河流,除克孜勒河(全国最长河流,长1150公里)和耶希尔河外,大多短小,水流湍急,不利航行。高原南侧为托罗斯山脉,海拔多在2000~3000米,高峰在3000米以上,个别山段直逼海岸。 沿海低地以安塔利亚平原、塞伊汉河与杰伊汉河下游三角洲较重要。托罗斯山脉东南是一片广阔而又起伏的高原,海拔600~800米,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源地。 安纳托利亚高原南、北两侧山地向东汇合为亚美尼亚高原,高原大部为3000~4000米,地势高峻,多高山深谷,也有熔岩广布的高原和适于耕作的盆地。阿拉斯河谷是海拔1000米左右的宽阔高平原。 接近东部边境的大阿勒山是一古火山锥,海拔5165米,是全国最高峰,峰顶终年积雪。由火山熔岩堵塞河谷形成的凡湖,为咸水湖,面积3760平方公里,是全国最大湖泊,湖面海拔1600多米,为世界高湖之一。安纳托利亚高原以西,山脉向西延伸,与爱琴海海岸直交。近海一带低山与谷地相间分布,河流流入爱琴海,是内陆通往沿海的通道。马尔马拉海的东侧和西侧多为低地或平原,是 -- 267 842世界地理概览 土耳其重要农业区之一。 土耳其欧洲部分领土,主要是梅里奇河及其支流穿过的东色雷斯盆地,内部为草原,黑海沿岸有伊斯特兰贾山,盆地以南是丘陵。 土耳其绝大部分属地中海型气候,从沿海向内陆高原逐渐过渡为亚热带半干旱草原气候,各地气候差异较大。爱琴海沿岸夏季干燥炎热,冬季温和多雨,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0℃左右,最热月(7、8月)27~30℃,年降水量600~800毫米,沿海向风山坡雨量高于1000毫米,生长着常绿地中海型植物,以橄榄树为最普遍。 黑海沿岸气候温和湿润,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5~10℃,最热月(8月) 20~25℃;降水较多,沿海西段年降水量700毫米,东段达2000毫米以上,为全国降水最多地区。内陆高原受周围山脉阻挡,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季寒冷,大部分地区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东部山地有时出现-30℃低温;夏季干旱炎热。7月平均气温25℃左右,有些地区超过30℃;年降水量200~600毫米,也属冬雨型,夏季干旱,呈草原景观,山地降水较多,多针叶林。 土耳其的矿藏丰富,铬、汞、锑、硼、重晶石等储量均居世界前列。铬矿储量6000多万吨,居世界第二位。此外,还有煤、铁、铜、铅、锌、锰等。森林面积约200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26%。凡湖盛产鱼和盐。 发展简史 中国史称土耳其为突厥。奥斯曼土耳其人是西突厥的一支,早期居住在中亚一带,12世纪迁至小亚细亚,依附于塞尔杜突厥人建立的罗姆苏丹国,并接受伊斯兰教。 14 -- 268 世界地理概览942 世纪建立奥斯曼帝国,16世纪版图扩及欧、亚、非,16世纪末开始衰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领土只剩小亚细亚中部、东部和黑海沿岸地区。 1919年,凯末尔领导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王朝,击退外国侵略,1923年宣布成立土耳其共和国。同年,《洛桑条约》确定土耳其现今的边界。 经济地理 土耳其原为落后的农业国。 共和国建立后,民族经济有所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发展较快,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不断上升。 1993年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占17%,工业占26%。 农业是主要经济部门,机械化程度较高,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全部作物播种面积的80%。小麦种植普遍,其次为大麦、水稻、黑麦、燕麦等。粮食自给并可部分出口,同塞浦路斯一起,成为西亚地区仅有的两个粮食出口国家。 土耳其的经济作物是主要出口商品。大部分种植在沿海地带,形成各具特点的集中产地,其中以棉花为最重要,年产量约48万吨,占全国出口首位。 棉田大部集中在地中海和爱琴海沿岸,塞伊汉河平原和大门德雷斯河谷是两大产棉区,约占全国产量的一半。烟草在出口物资中仅次于棉花,70%烟草集中栽培在爱琴海沿岸,黑海沿岸萨姆松附近是优质烟草产地。此外还有甜菜和向日葵等。干鲜果品在农产品出口中,次于棉花、烟草,居第三位,葡萄干出口居世界前列。 60%的油橄榄、100%无花果和30%的葡萄产于爱琴海沿岸。 地中海沿岸除产油橄榄外,还产占全国90%的柑橘。榛子是黑海沿岸的特产。 畜牧业占农业生产总值30%,牲畜头数居西亚首位。内 -- 269 052世界地理概览 陆高原有大片天然牧场,中南部尤为广布。牲畜以绵羊和山羊头数最多,分布遍及全国,而以安纳托利亚高原中部和东部较集中。 以肉乳兼用羊较多。 安卡拉山羊以优质羊毛著称,但产量不高。黄牛多产在北部和西部湿润地区。骆驼是内地运输的工具。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采矿业、农产品加工、纺织和钢铁工业等已有一定基础。战后工业发展较快,建立了水泥、化工、机械(电机、制造、汽车装配)等部门。工业绝大部分集中在:①伊斯坦布尔到伊兹密尔之间的西部地区,轻重工业都较发达;②黑海沿岸中部,是以采煤和钢铁为主的重工业区;③地中海东端,以阿达纳为中心,是以纺织、化工为主的工业区。 采矿业以铬和铜占主要地位,东部的居莱曼、西南部的费特希耶和布尔萨附近是铬开采中心,所采铬矿全部出口。 铜矿产于东部的埃尔加尼和东北边缘的木尔古尔,都建有炼铜厂。科尼亚附近是炼铝中心。煤储量约10亿吨,最大煤田分布在黑海岸中部宗古尔达克和埃雷利一带,煤质好,产量能满足国内电站和炼焦炉的需要。 在欧洲部分还埋藏50亿吨褐煤。石油储量不大,分布在高原东南的拉曼,附近建有炼油厂,并有油管通往伊斯肯德伦港,船运到梅尔辛炼油厂。依靠进口原油在西部伊兹米特和伊兹密尔两港建有炼油厂。水力资源丰富。 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主要河流上都建有水电站,供应全国电力一半左右。其中穆拉特河克班水电站的兴建,有助于电站附近采矿和冶炼业的发展。 钢铁工业有较大发展。 1965年在米左达煤田附近建立了 -- 270 世界地理概览152 卡拉比克钢铁厂,此后在煤田西侧兴建了埃雷利联合钢铁厂。 70年代又在伊斯肯德伦建立生产能力达100万吨的大型钢铁厂。铁矿石大部分来自迪夫里伊。安卡拉附近的卡拉凯奇利建有高级合金钢厂。 纺织工业是制造业中的最大部门。职工人数占制造业职工人数13,以棉纺织为主,合成纤维也有发展。 伊斯坦布尔A和伊兹密尔是棉、毛纺织中心。 传统的丝织业集中在布尔萨。 全国铁路线长8193公里,环绕安纳托利亚高原呈环状分布。中部有纵贯高原的路线。从环形铁路线向北伸展到黑海沿岸煤产地宗古尔达克及港口萨姆松,向西到爱琴海港口伊斯坦布尔、伊兹密尔和班德尔马,向东3条路线分别通往邻国。公路全长约6万公里,约一半以上为铺面公路。西部的伊斯坦布尔和伊兹密尔、中部的安卡拉和科尼亚、东部的阿达纳和埃尔祖鲁姆以及迪亚巴克尔都是公路运输中心,公路从各中心呈放射状通联全国各地。沿海航运繁忙,有国际航线与世界各大港相往来。伊斯坦布尔和伊兹密尔为主要贸易港口,其他重要港口有梅尔辛和伊斯肯德伦等。空运国内中心是安卡拉,国际中心是伊斯坦布尔。 (王亦娴) -- 271 252世界地理概览 欧  洲 欧  洲(Europe) 全称欧罗巴洲。位于亚欧大陆西部。北濒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东与亚洲大陆相连。一般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脉、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和达达尼尔海峡作为亚欧大陆的分界线。 岸外有不少岛屿,如北冰洋的新地岛、斯瓦尔巴群岛,大西洋的不列颠群岛、冰岛,地中海的科西嘉岛、撒丁岛、西西里岛和克里特岛等。 全洲总面积约1060万平方公里,其中岛屿面积约占7%。 欧洲大陆主要处于中高纬度。最南点是伊比利亚半岛的马罗基角(北纬36°00′) ,最北点是挪威北部的诺尔辰角(北纬71°08′) ,最西点为伊比利亚半岛的罗卡角(西经9°30′) ,最东点在乌拉尔山北端(东经66°10′)。大陆东宽西窄,略呈三角形。边缘有众多的半岛和海域交错分布,使陆缘轮廓十分破碎。半岛面积约占大陆面积的30%。主要半岛有科拉、斯堪的纳维亚、日德兰、伊比利亚、意大利、巴尔干和克里木 -- 272 世界地理概览352 等,其中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面积82.5万平方公里,为全洲最大半岛。白海、波罗的海、北海、第勒尼安海、亚得里亚海、爱琴海、黑海、亚速海、波的尼亚湾、比斯开湾等边缘海域深入内陆,海洋对自然地理环境有很大影响。全洲海岸线总长3.8万公里,海岸线曲折程度居各洲之首。 欧洲地势低平,平均海拔仅340米,与澳大利亚大陆相仿;平原占全洲总面积的比例则冠于其他各洲。海拔高度不足200米的地面占全洲总面积的57%,200~500米的地面占26%。欧洲广布各种类型冰川地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是大陆冰川中心,阿尔卑斯山脉为山地冰川中心。 地形结构和矿藏 全洲可分为四大地形区:北欧山地 主要分布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芬兰、俄罗斯的科拉半岛和卡累利阿。斯堪的纳维亚山脉西坡陡峻,直逼挪威海岸,沿海有很多深邃陡峻的峡湾;山脉东坡为诺尔兰高原,阶梯式地向波的尼亚湾递降,山脉东侧沿河谷形成串珠状冰蚀湖群。波罗的海沿岸地势低缓,大部分地区海拔100~200米。 东欧-中欧平原 西起大西洋岸,东达乌拉尔山脉,北自北冰洋,南抵黑海之滨,为一东宽西窄的广阔平原。大体以波罗的海东岸到喀尔巴阡山麓一线为界,东部为东欧平原,西部称中欧平原。 东欧平原(俄罗斯平原)为丘陵性高地和平原相间分布的广阔平原,平均海拔170米,少数地区海拔在300米以上。 平原北部为丘陵性高地,丘陵之间洼地、沼泽广布;平原南部地形比较平坦。 -- 273 452世界地理概览 中欧平原(德波平原)西自莱茵河口,东至波兰东部的狭长地带,大部分地区海拔50~100米,地形南高北低、东高西低,西部有些沿海地区在海平面以下。 中欧-西欧山地 山地大致可分为两支:西支从英国南部,经布列塔尼半岛直到法国中央高原;东支由德国的哈茨山至波兰南部的山脉。 山地高度一般在1500米以下。 山地之间镶嵌着许多盆地和低地,如巴黎盆地和莱茵低地。 中欧-南欧山地和平原 包括阿尔卑斯山脉、喀尔巴阡山脉、多瑙河中下游平原及南欧三大半岛的大部分地区。 阿尔卑斯山脉为高大的年轻山系,山峰海拔高达3000米以上,地势高峻。 第四纪时,是欧洲最大的山地冰川中心,尖削角峰,锯齿状刃脊和冰川槽谷等地貌形态发育典型,形成了独特的“阿尔卑斯式”冰川地貌景观。 喀尔巴阡山脉的形成早于阿尔卑斯山脉,由于长期受到侵蚀,海拔高度一般不超过2000米,山顶浑圆,山坡平缓。 多瑙河中、下游平原分别又称匈牙利平原和瓦拉尼亚平原。匈牙利平原东部平坦,西部波状起伏;瓦拉尼亚平原曾是黑海的一个海湾,由南喀尔巴阡山冲刷物质充填而成,地势低平,湖沼广布。 南欧三大半岛地形比较复杂,山地高原占优势,平原面积狭小。梅塞塔高原构成伊比利亚半岛主体,高原边缘为比利牛斯山脉和安达卢西亚山脉。 巴尔干半岛地形破碎崎岖。 意大利半岛(亚平宁半岛)以亚平宁山脉为骨架,火山、地震活动较强烈。 欧洲矿藏种类多,储量丰富,煤、铁、石油、汞、钾盐、 -- 274 世界地理概览552 铜、铅、锌、铝等资源在世界上有重要地位。 在金属矿中,以铁最为重要,其次为铜、铅、锌等。瑞典的基律纳等地的铁矿,含铁率高达63~70%,是世界著名的优质富铁矿。俄罗斯的库尔斯克蕴藏着世界上最大的磁铁矿。乌克兰的克里沃罗格、挪威北部和英国等地的铁矿储量亦很丰富。 煤矿藏量丰富,形成了一条西起英国、东至俄罗斯的煤矿带。主要煤田分布在英国的英格兰、波兰的西里西亚、法国北部、比利时、德国的鲁尔、俄罗斯的顿巴斯、伯朝拉和乌拉尔煤田。 阿尔卑斯褶皱带两侧盛产石油,如喀尔巴阡山外侧的波兰油田、罗马尼亚油田和阿塞拜疆的巴库油田。 60年代以来北海海底发现了丰富的油气资源。地中海沿岸诸国的阿尔卑斯褶皱带还蕴藏着大量铝土矿。 气  候 欧洲地处亚欧大陆西部的中高纬度,濒临大西洋并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加之大陆轮廓破碎、海域深入内陆、地势低缓、山脉多为东西走向等原因,气候的海洋性较为显著,是世界上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面积最广的一洲。 与其他大陆同纬度地区相比,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如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部的1月平均气温,比同纬度地区平均气温高出20℃以上,为世界各洲所罕见。甚至北纬70°附近的挪威沿海,海水也不冰冻。 南欧一带冬季更暖和,1 -- 275 652世界地理概览 月平均气温都在6℃以上。全洲没有月平均温高于30℃的高温区,也没有月平均温低于-25℃的严寒区。海洋性自西向东减弱,气温年较差由西向东逐渐增大。 受海洋和西风影响,降水量较丰富,西部较多,东部较少;山脉西坡较多,东坡较少。 500~750毫米年降水量分布区范围广阔。西欧和北欧的大西洋沿岸以及阿尔卑斯褶皱带的向风坡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有的地区可达2000毫米以上。大陆的东北部、东南部和伊比利亚半岛内陆,年降水量低于500毫米。里海附近的伏尔加河三角洲地区,年降水量在250毫米以下,具有荒漠气候的特色,但欧洲是世界上荒漠面积最小的一个洲。 气候类型 温带气候类型在欧洲占绝对优势。全洲主要气候类型有极地冰原气候、极地苔原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温带海洋型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和亚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型气候) 等,其中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型气候在世界上具有典型性。 极地冰原气候 仅见于北冰洋各岛屿上。全年低温,最热月平均气温在0℃左右,年降水量206毫米左右,以雪为主。斯瓦尔巴群岛西部,由于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最热月平均气温5℃左右,降水量可达300毫米。 极地苔原气候 分布于大陆北部边缘和冰岛。冬季漫长而寒冷,1月平均气温—15~-20℃,但西部沿海地区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可达0℃左右。夏季短促,平均气温约10℃。 年降水量200~400毫米,西部沿海地区较多。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分布于北欧的绝大部分和东欧平原 -- 276 世界地理概览752 北部,约占全洲总面积14以上。冬季漫长,气温较低,夏A季短促凉爽,但东、西部之间有一定差异。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部沿海,气候具有海洋性特征,1月平均气温0℃左右,7月10~15℃,年降水量可达1000毫米以上,季节分配均匀,冬季偏多。趋向内陆,气候过渡为大陆性。冬季气温由西向东递降,1月平均气温介于-5~-20℃之间;夏季气温南高北低,7月平均气温介于10~18℃之间;年降水量500~750毫米,夏季偏多。 温带海洋性气候 分布于不列颠群岛、法国、荷兰、比利时、德国中部和丹麦西部,约占全洲总面积近14。 地处西A风带,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行经沿海,气旋活动频繁,具有显著的海洋性气候特征。 冬温夏凉,气温年差较小,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7月为14~22℃。全年有雨,以秋冬为主,雨日多,日照少,年降水量大于600毫米,不列颠群岛西部在1000毫米以上,其中苏格兰西部在2000毫米以上。 温带大陆性气候 包括中欧东部、东欧中部的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及东欧南部的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干旱气候两个类型。 前者具有由海洋性向大陆性过渡的性质,1月平均气温自西向东介于0~-15℃之间,7月普遍升至18~20℃,年降水量500~600毫米,夏季偏多。东欧南部1月平均气温0~-10℃,7月20~25℃,年降水量200~500毫米,以夏雨为主,降水变率较大。 亚热带夏干气候 分布于南欧三大半岛和地中海岛屿,约占全洲总面积的13%。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亚热带夏干气候在世界各洲中最为典型,故又称“地中海型气 -- 277 852世界地理概览 候“。 1月平均气温在5℃以上;7月在22℃以上。年降水量一般为500~800毫米,集中在冬季。 河流和湖泊 全洲河流以东北—西南向的总分水岭(北马瓦累丘陵、瓦尔代高地、喀尔巴阡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安达卢西亚山脉)为界,该线西北属北冰洋和大西洋斜面,东南则属里海和黑海—地中海斜面。大部分属外流区,但因全洲第一大河伏尔加河为内流河,故内流区也占相当比率(约16)。平原A广阔,气候湿润,发育了比较稠密的河网。大多数河流水量丰富,水位变幅小,水流平缓,且易于开凿运河互相沟通,通航里程很长。流经山区和冰蚀湖群的河流,水力资源较为丰富。 主要河流有伏尔加河、多瑙河和莱茵河等。伏尔加河发源于瓦尔代高地,向东南注入里海,全长3530公里,流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占东欧平原面积的13,长度和流域面积A均居欧洲首位。 多瑙河 源自黑林山东坡的布列盖河和布里加哈河,东流注入黑海,干流全长2850公里,流域面积81.6万平方公里。为欧洲第二大河。流经9个国家。 莱茵河 发源于瑞士阿尔卑斯山圣哥达峰,注入北海,干流全长1320公里,流域面积为22.4万平方公里。为欧洲最大的水运动脉。 欧洲湖泊众多,且以冰川成因的湖泊为主。芬诺斯堪的 -- 278 世界地理概览952 亚是欧洲湖泊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有大小湖泊10多万个,湖泊面积约占该区总面积8~12%。 大多数湖泊外形长而弯曲,呈西北—东南向或南北向伸展。在东欧-中欧平原的北部地区,湖泊密布,但一般面积不大,深度较小。此外,潟湖、火口湖等其他成因类型的湖泊,在欧洲亦有分布。欧洲东南部与亚洲交界处的里海,是一个海迹湖,面积约37万平方公里,为世界最大的湖泊。 发展简史 欧洲有着悠久的文明发展史。公元前4000~前2500年在南欧和西欧曾广泛分布有巨石文化,随后位于欧洲东南部的爱琴海地区勃兴为世界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称爱琴文明,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公元前6世纪,古罗马国家兴起,逐渐发展成一个囊括半个欧洲(大不列颠群岛至多瑙河口一线以南)及北非、西亚在内的庞大帝国,意大利所在的意大利半岛一直是其政治和经济的核心区域。公元3世纪后,罗马帝国渐趋衰弱,原先居住在北欧的日耳曼人及居住在东欧的斯拉夫人相继大量入侵,这一历史进程所伴随的人口大迁移和经济、文化上的广泛交流,大大促进了欧洲的全面开发,14世纪中叶全洲人口达到8100万,南欧的比重降至13,其他地区尤其是东欧均明显上升。 A15~16世纪,在南欧和西欧的一些国家中,资本主义开始萌芽,通过地理大发现和对海外殖民地的掠夺,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和英国相继发展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强国, -- 279 062世界地理概览 在随后的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中,西欧进一步确立了在欧洲经济、文化中的领先地位。 19世纪中叶,北欧、中欧和东欧诸国也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南欧国家发展则相对缓慢。 1900年欧洲人口为4.15亿,南欧的比重已不足14。 A由于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19世纪欧洲的经济、文化水平在世界上已遥遥领先,几个欧洲列强的殖民地遍布各大洲,几千万欧洲人移居海外,对世界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0世纪的前半期,欧洲先后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要策源地。由于战争的破坏,以及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欧洲在世界上的地位相对下降,其人口占世界的比重由1900年的25%下降到1950年的20%,工业生产所占比重亦由65%降至45%。 在这个过程中,欧洲政治地图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17年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涌现出一批新的社会主义国家。自50年代起,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为一方,以华沙条约缔约国为另一方,在欧洲形成了政治上和军事上的长期对峙。 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已趋向多极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50年中,欧洲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在世界上仍有着广泛的、举足轻重的影响。由于原有基础或社会制度等的不同,战后欧洲各地区的发展速度有较大差异,但西欧、北欧的经济、科技发展总的水平在全洲范围内仍处于领先地位。 -- 280 世界地理概览162 政区、人口、民族 政区1995年欧洲共有43个国家,按地理位置通常分为西欧、北欧、中欧、东欧和南欧5个地区。西欧包括欧洲西部濒临大西洋的英国、爱尔兰、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6个国家。北欧包括欧洲北部的挪威、瑞典、芬兰、丹麦、冰岛5个国家。中欧包括德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奥地利、列支敦士登、瑞士等8个国家。东欧指原苏联欧洲部分的爱沙尼亚、白俄罗斯、俄罗斯、拉脱维亚、立陶宛、摩尔多瓦、乌克兰、7个国家。南欧位于阿尔卑斯山以南,包括巴尔干半岛上的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波黑、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马其顿、阿尔巴尼亚和希腊,亚平宁半岛上的意大利、圣马力诺和梵蒂冈,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西班牙、葡萄牙、安道尔、摩纳哥和马耳他共17个国家,此外还包括土耳其的西北角。 在国际政治经济中所说的东欧,还包括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波黑、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马其顿和阿尔巴尼亚;而欧洲其他各国则泛称为西欧。 人口 欧洲总人口约8亿(包括俄罗斯全部人口,不包括土耳其的欧洲部分) ,仅次于亚洲,在各大洲中居第二位。 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6.1人(未计入俄罗斯亚洲部分) ,在各大洲中则居首位,比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约超出1.2倍。欧洲由于平原广阔,气候温和湿润,故人口分布相对均 -- 281 262世界地理概览 匀,绝大多数国家人口密度都在每平方公里50人以上,荷兰、比利时、德国和英国人口尤为稠密,仅北欧地区相对稀疏。 欧洲城市化发达,城市人口比重达70%,以北欧、西欧较高,南欧、东欧较低。在英国、法国等城市化开始得最早的国家中,近几十年来,大城市的人口不断向外扩散,小城镇和乡村的人口比重上升。 民族 居民99%属欧罗巴人种(白种人) ,在各大洲中,种族构成相对比较单一。 全洲民族总数大约只有70个,比其他各大洲都要少得多,而且绝大多数民族在人数上均达到一定数量,小民族和小部落较为少见。 人数在3000万以上的民族有俄罗斯人、德意志人、意大利人、英吉利人、法兰西人、乌克兰人、波兰人、西班牙人等。多数国家的民族构成也很单一,如德国除德意志人以外,少数民族很少。民族构成较复杂的国家有俄罗斯、南斯拉夫、瑞士等。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外国移民大量迁入,比、荷、英、法、德等国居民的种族和民族成份日趋复杂。 95%的居民语言属印欧语系(不包括俄罗斯的亚洲部分) ,其中大部分又分属斯拉夫、日耳曼、罗曼三大语族。属于斯拉夫语族的有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波兰、保加利亚等民族,合占全洲总人口的13以上。属于日耳曼、罗A曼两大语族的民族各占全洲人口14以上,前者包括英吉利A人、德意志人、丹麦人等,后者包括法兰西人、意大利人、西班牙人、罗马尼亚人、葡萄牙人等。 -- 282 世界地理概览362 经济地理 欧洲一些国家是世界上最早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行列的,不少国家在其他大陆上进行大规模的殖民扩张,许多地区成了欧洲的原料供应地、工业品的销售市场及投资场所。欧洲经济和科学技术长期居领先地位。 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以及两次世界大战的破坏等原因,使它在世界上的地位相对下降,但其总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各大洲中仍居于首位,农业和运输业产值约占全世界40%(未包括俄罗斯的亚洲部分,下同) ,工业产值约占45%,商业贸易、金融保险以及旅游业更占有明显优势,在科学技术的若干领域内,也处于较领先地位。 欧洲绝大多数国家都属于发达国家,其中位于北欧、西欧和中欧的一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瑞士、卢森堡、丹麦、德国、瑞典等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均遥居世界前列。 南欧有些国家的经济水平相对较低。 农业 农业在欧洲是较次要的生产部门,全洲农业人口比重为15%,仅及世界平均数的13,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A水平较高。 农牧结合和集约化水平高是欧洲农业的显著特点。 全洲耕地总面积约2.9亿公顷,垦殖指数高达29%,大大超过其他各洲。全洲谷物播种面积在1.5亿公顷左右,以种植小麦和大麦为主,次为玉米、燕麦和黑麦,其他谷物极少。 谷物总产量占世界14,人均谷物产量约超过世界平均数的2A A3。经济作物种类较少,总播种面积不足2000万公顷,主要 -- 283 462世界地理概览 生产甜菜、向日葵和亚麻,其产量在世界上均占大部分。果树园艺业较发达,葡萄和苹果的产量占世界半数以上。 畜牧业产值同种植业相当。除利用天然草场放牧外,还广泛发展以人工种植饲料为基础的饲养业。全洲猪的头数占世界14,牛和绵羊占15,肉、乳等畜产品的产量所占比重A A更大。 欧洲人口稠密,消费水平高,长期是世界上农产品最大的净进口地区之一(其进口总额比出口总额超出一半以上)。 主要进口谷物和多种农业原料,尤以热带农产品为多,出口则以酒类和乳制品为大宗。 工矿业 欧洲是工业革命的策源地。 1870年前后,其工业产值占世界总产值的70%以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占55%,目前仍占45%,在各大洲中居首位。其工业具有加工型的特点,能源和采掘工业较薄弱,是世界上燃料和各类原料最主要的进口地区之一,工业制成品则大量输出。 一次能源的产量占世界不足14,消费量的比重则超过A40%,绝大多数国家能源不能自给。 所产能源以煤炭为主,包括褐煤在内,产量占世界40%以上;产区从英国中部经比利时、德国、波兰直至俄罗斯,成东西绵延的带状分布,其他地区煤产量很小。 石油产量占世界110以上,以俄罗斯的伏A尔加-乌拉尔地区为最大产区,其次是以英国为主的北海海域。欧洲各国均已实现电气化,发电总量占世界40%,人均发电量超出世界平均数约1.5倍。 金属矿产以铁矿石产量较大,其中23产自俄罗斯的克A里沃洛格和库尔斯克两大矿区,其余大部分产自瑞典的基律 -- 284 世界地理概览562 纳和法国的洛林。欧洲钢铁工业规模巨大,钢产量占世界一半;俄、德、法、意、英、波、罗、比、西诸国均为重要钢铁生产国。 有色金属矿资源较贫乏,但在进口原料的基础上,冶炼业规模很大,其中电解铝产量占世界25。 A包括电子、电器和金属加工业在内的机械工业是欧洲最主要的工业部门,在工业总产值中占13以上。多数机械产A品的产量,包括汽车、船舶、飞机、发电设备、农业机械、电子器材等,均占世界40~50%。以俄、德、法、英等国的生产规模为最大,其他多数国家均各有自己的特色部门,如瑞士的钟表和精密机械、捷克的重型机器、德国的光学仪器、西班牙的造船、瑞典的造船和矿山机械等,在世界上均素享盛誉。 化学工业是欧洲仅次于机械工业的第二大工业部门,约占工业总产值的18。 主要化工产品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其A中化肥(包括氮、磷、钾3种肥料) 、硫酸、烧碱、纯碱等基础化工产品的产量占世界半数以上,石油制品和三大合成材料的产量亦占40%左右。荷兰的鹿特丹、俄罗斯的乌法、意大利的奥古斯塔和法国的勒阿弗尔等都是世界第一流的炼油和石油化工中心。 轻工业非常发达,但近几十年来发展较缓慢,目前仅占工业总产值13;其中食品工业是全洲仅次于机械和化学工A业的第三大工业部门。 运输业 运输业在各大洲中居首位,各种运输方式均高度发展,加之国际联运畅通,在全洲范围内形成了庞大的综合运输网。 -- 285 662世界地理概览 全洲拥有35万公里铁路,约占世界13,货运周转量则A占45%。 近几十年来,西欧和北欧的铁路运输业逐渐衰退,但在东欧和中欧仍占重要地位。全洲铁路货运周转总量中,俄罗斯的欧洲部分独占34,其次为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罗A马尼亚。 全洲公路总长达420万公里,汽车拥有量约占世界25。 A汽车已成为主要的客运工具,在货运中的比重也不断提高。 汽车运输的发达程度以西欧、北欧最高,东欧和东南欧较低,其人均汽车拥有量约相差3~4倍。 欧洲多数国家均拥有大规模的商船队,总吨位约占世界的45%。海运的卸船量显著大于装船量,前者占世界的比重超过25,后者则不到15,反映出进口大宗原料、燃料和出A A口工业制成品的外贸经济特征。全洲外贸海运吞吐量最大的国家是荷兰,每年在3.5亿吨左右(绝大部分集中于世界第一大港鹿特丹) ;其次为英国、法国和意大利,各为2.5亿吨左右,再次为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和德国,各约1.5亿吨,以上6国合计占全洲外贸海运吞吐量70%。除吞吐量高达3亿吨的鹿特丹外,吞吐量在0.5~1亿吨的大港全洲还有马赛、安特卫普、勒阿弗尔、汉堡、热那亚和伦敦。 欧洲航空事业也很发达,航线遍及世界各地。 (胡焕庸) -- 286 世界地理概览762 阿尔卑斯山脉(Alps Mountains) 欧洲最高大的山脉。位于欧洲南部。西起法国尼斯附近地中海岸,经意大利北部、瑞士南部、列支敦士登、德国南部,东至奥地利的维也纳盆地,呈弧形东西延伸,长约1200公里,宽130~260公里,西窄东宽。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 总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 山脉主干向西南延伸为比利牛斯山脉,向南延伸为亚平宁山脉,向东南延伸为迪纳拉山脉,向东延伸为喀尔巴阡山脉。 阿尔卑斯山脉可分为西、中、东3段。西阿尔卑斯西起地中海岸,经法国东南至意大利和瑞士边境的大圣伯纳德山口附近,是山系最窄部分,也是高峰最集中的山段,阿尔卑斯山脉最高峰勃朗峰(4810米)位于法国和意大利边境。中阿尔卑斯介于大圣伯纳德山口和博登湖之间,宽度最大,有著名的山峰马特峰(4479米)和蒙特罗莎峰(4634米)。东阿尔卑斯位于博登湖以东,海拔低于西、中阿尔卑斯。 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最大的山地冰川中心。除少数高峰突出冰面构成岛状山峰外,各种类型冰川地貌都很发育,冰蚀地貌尤其典型,许多山峰岩石嶙峋,角锋尖锐,挺拔峻峭。 现在还有1200多条现代冰川,总面积约4000平方公里,其中以中阿尔卑斯山麓瑞士西南的阿莱奇冰川最大,长约22.5公里,面积约130平方公里。 -- 287 862世界地理概览 阿尔卑斯山脉地处温带和亚热带纬度之间,成为中欧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和南欧亚热带夏干气候的分界线。同时它本身具有山地垂直气候特征。山地气候冬凉夏暖,阳坡暖于阴坡。 高峰全年寒冷,在海拔2000米处年平均气温为0℃。 山地年降水量一般为1200~2000毫米,但因地而异。 海拔3000米左右为最大降水带。 阿尔卑斯山区常出现焚风,所到之处,常引起冰雪迅速融化或雪崩而造成灾害。 阿尔卑斯山脉是个巨大的分水岭,欧洲许多大河如多瑙河、莱茵河、波河、罗讷河等均发源于此。各河上游都具有典型山地河流特点,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由于冰川作用形成许多湖泊,最大的首推莱芒湖,还有四森林州湖、苏黎世湖、博登湖、马焦雷湖、加尔达湖和科莫湖等。湖区往往是著名的游览胜地。 阿尔卑斯山脉的植被带具有明显的垂直变化。山脉南坡800米以下属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800~1800米为混交林带和针叶林带;1800~2300米处寒冷多风,为森林线上限,以上为高山草甸和终年积雪的山峰。动物有阿尔卑斯大角山羊和土拨鼠、山兔、小羚羊、雷鸟等。 阿尔卑斯山脉的布伦纳山口(海拔1370米) 、辛普朗山口(2009米) 、圣哥达山口(2112米)等,自古以来就是南北交通的要道。 1871年法国和意大利之间的塞尼山开凿了第一条铁路隧道,以后又建成多条,其中于1922年竣工的瑞士和意大利间的辛普朗隧道(长19.8公里) ,是世界上最长的铁路隧道之一。 1958~1965年法国和意大利共同建成勃朗峰公路隧道(长11.6公里)。 1980年建成的圣哥达隧道(长16. -- 288 世界地理概览962 3公里) ,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公路隧道。 西阿尔卑斯和中阿尔卑斯风景幽美,设有现代化旅馆、滑雪坡地、登山吊椅等,为旅游、度假、疗养和体育运动胜地。 山地坡麓与谷地建有不少村镇,如法国的格勒诺布尔、奥地利的因斯布鲁克、意大利的博尔扎诺等,山幽水清,环境雅静,每年吸引大量游客。 (康淞万) 勃 朗 峰(Mont Blanc) 阿尔卑斯山脉最高峰,也是欧洲第一高峰,海拔4810米。 法语意为“银白色山峰”。位于法国和意大利边境。自小圣伯纳德山口向北延伸约48公里,最宽处16公里,包括有塔古尔勃朗、莫迪、艾吉耶、多伦、韦尔特等9座海拔超过4000米的山峰。 勃朗峰地势高耸,常年受西风影响,降水丰富。 冬季积雪,夏不融化,白雪皑皑,冰川发育,约有200平方公里为冰川覆盖,顺坡下滑,西北坡法国一侧有著名的梅德冰川,东南坡意大利一侧有米阿杰和布伦瓦等大冰川。建有科学研究实验站。勃朗峰设有空中缆车和冬季体育设施,山峰雄伟,风光旖旎,为登山运动胜地和阿尔卑斯山最大旅游中心。勃朗峰下筑有公路隧道,自法国的沙漠尼山谷到意大利的库马约尔,长11.6公里,法、意两国先后于1958年和1959年分别从两端开凿,1965年建成通车,使巴黎到罗马的里程缩短了约220公里。 (康淞万) -- 289 072世界地理概览 喀尔巴阡山脉(Carpathian Mountains) 欧洲中部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的东伸部分。从斯洛伐克的布拉迪斯拉发附近多瑙河谷起,经波兰、乌克兰边境到罗马尼亚西南多瑙河畔的铁门,呈半环形,全长1450公里。山势浑圆,一般海拔在2000米以下,少数高耸山峰有冰川地貌。 喀尔巴阡山脉可分为5段:①西喀尔巴阡山。从布拉迪斯拉发至杜克拉山口,是喀尔巴阡山脉最高最宽的一段。分外、中、内3条构造带,其中中带山体雄伟峻拔,北部为高塔特拉山脉,最高峰格尔拉赫峰海拔2655米,也是全喀尔巴阡山脉最高点。②中喀尔巴阡山(森林喀尔巴阡山)。从杜克拉山口到蒂萨河河源,山幅较窄,山势最低。有许多低山口,为南北交通孔道。③东喀尔巴阡山。从蒂萨河河源至布拉索夫,山幅增宽,3条构造带重现:东部(外带)的几条山岭平行逶迤;中部为罗德纳山,山势高峻,多2000米左右的山峰;西部(内带)为克利曼山等,以长岭之势高耸于西侧。④南喀尔巴阡山(特兰西瓦尼亚阿尔卑斯山脉)。 从布拉索夫西折至铁门,山高坡陡,有多座2200米以上山峰,冰川地貌发育。 ⑤比霍尔山地和特兰西瓦尼亚高原,前者呈块状地貌,山势浑圆;后者是全山系最大的山间盆地,一般海拔500~600米,夹有石膏层和岩盐层,受风化作用呈丘陵地貌。 喀尔巴阡山脉矿藏丰富。石油、天然气和岩盐分布于整个外侧山麓地带,如波兰的亚斯沃、克罗斯诺油田,罗马尼 -- 290 世界地理概览172 亚的以普洛耶什蒂为中心的油田等。天然气和岩盐分布于特兰西瓦尼亚高原。还有铁、铜、金、银、铅、锌、钾盐、褐煤等。 山脉气候属西欧海洋性与东欧大陆性之间的过渡型。1月平均气温-2~—5℃,7月17~20℃。 年降水量800~1000毫米,最高地段和迎风山坡1200毫米以上,山麓和内部盆地一般600~800毫米,夏季降水较多;积雪期在山地达5个月。 河流主要属黑海水系,主要有多瑙河及其支流发格河、蒂萨河、奥尔特河等;最北部属波罗的海水系,主要河流有奥德河和维斯瓦河。河水以雨、雪补给为主,春季和初夏为洪水期。 植被和土壤呈垂直分布。 1700~1800米(南坡)为森林带的上限,其上是亚高山灌木和草甸带。森林带常见动物有熊、狼、猞猁等。 为保护自然资源,有些国家在喀尔巴阡山脉建立了自然保护区,著名的有斯洛伐克塔特拉人民公园等。山区多具有医疗价值的矿泉,著名疗养地有克雷尼察(波) 、皮耶什佳尼(斯) 、伯伊莱海尔库拉内(罗)等。体育运动中心有锡纳亚(罗)和扎科帕内(波)。 (刘润华) 比利牛斯山脉(Pyrenees Mountains) 欧洲西南部最大山脉。法国和西班牙两国界山,安道尔 -- 291 272世界地理概览 公国位于其间。西起大西洋比斯开湾畔,东止地中海岸,长约435公里。一般宽80~140公里,东端宽仅10公里,中部最宽160公里。海拔大多2000米以上。山脉可分为3段:西比利牛斯山,从大西洋岸至松波特山口,平均海拔不到1800米,为法国和西班牙之间的通道;中比利牛斯山,从松波特山口往东至加龙河上游河谷,群峰竞立,山势最高,海拔3000米以上山峰有5座,最高点阿内托峰海拔3404米;东比利牛斯山,从加龙河上游至地中海岸,也称地中海比利牛斯山,有海拔较高的山间盆地。 离地中海岸约48公里处有海拔仅300米的山口,为南北交通要道。 比利牛斯山脉是阿尔卑斯山脉主干西延部分。第四纪冰期,东、中比利牛斯山冰川广泛发育。现代冰川仅限于在海拔近3000米的冰斗和悬谷内,北坡多于南坡,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 比利牛斯山脉是法国的阿杜尔河、加龙河(属大西洋水系)和西班牙的埃布罗河(属地中海水系)的分水岭。河流一般春季融雪,为洪水期;冬、夏为枯水期。大西洋水系的河流,由于降水比较均匀,水位变化较小;地中海水系的河流,由于降水冬多夏少,水位冬夏变化明显。 比利牛斯山脉北坡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有山毛榉和针叶林。 南坡属亚热带夏干型气候,年降水量500~750毫米,植被为地中海类型的硬叶常绿林和灌木林。 山脉的气候和植被垂直变化明显。山地富森林,矿藏以铁、锰、铝土、硫磺、汞和褐煤等为主,并有温泉。山区自 -- 292 世界地理概览372 然风光绚丽,是重要旅游胜地,又是登山滑雪等冬季体育活动的好场地。山间盆谷和一些低缓的山坡是农耕地和居民点比较集中分布的地区,主要种植小麦、裸麦、马铃薯和烟草、葡萄等作物。山间草场和谷坡地带主要发展牧业。山脉东西两端沿海岸建有多条铁路,另有6条山道和2条铁路隧道穿越山脉、沟通南北。 (肖志斌) 亚平宁山脉(Appennino) 意大利半岛的主干山脉,是西阿尔卑斯山脉向东南方向的延伸。 西北从濒海的阿尔卑斯山脉附近的卡迪波纳山口起,纵贯整个意大利半岛,并延伸至西西里岛。长约1400公里;南北两端较窄,宽约30公里;中部宽展,可达200公里。科尔诺峰海拔2914米,为半岛最高点。 (褚劲风) 东欧平原(East European Plain) 位于欧洲东部,又称俄罗斯平原。 世界最大平原之一。 北起北冰洋,南抵黑海和里海,东起乌拉尔山脉,西达波罗的海和喀尔巴阡山脉,面积约400万平方公里。为丘陵性高地和平原低地交错分布的广阔波状平原,平均海拔170米,但300米左右的高地星罗棋布,如提曼岭、北乌瓦累丘陵、瓦尔代丘陵、沃伦-波多尔高地、中俄罗斯丘陵、伏尔加丘陵等。 -- 293 472世界地理概览 以斯堪的纳维亚为中心的第四纪大陆冰川曾先后四次侵袭东欧平原(其中最大一次冰川南界抵达北纬48°附近) ,平原北部冰川堆积作用明显,冰川地貌十分发育。 冰碛丘陵之间,洼地、沼泽广布。平原南部地形比较平坦,黄土广泛覆盖,沉积深厚。东南部里海沿岸低地,地势低平,自北向南由海拔100米渐降至海平面以下28米。因气候干燥,分布有小面积沙漠。 东欧平原河流、湖泊众多。伏尔加河、第聂伯河和顿河向南分别流注里海、黑海和亚速海;伯朝拉河、北德维纳河向北注入巴伦支海和白海。湖泊以冰川成因为主,主要分布在北部,有拉多加湖、奥涅加湖等欧洲著名的淡水湖。 东欧平原大部分地区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由西南部-5℃向东北递减至-20℃左右。 7月平均气温自北向南递增,北冰洋沿岸为10℃左右,里海北岸可达25℃,大部分地区在15~20℃之间。降水主要来自西风气旋,中部地带年降水量较多,呈楔形插向乌拉尔山脉,由此往北、往南,降水量减少,北冰洋沿岸减至300毫米,里海低地在200毫米以下。 平原地区为550~600毫米,丘陵地区为650~700毫米。 整个平原属温和的大陆性气候。 平原分属俄罗斯、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和摩尔多瓦等国。 绝大部分在俄罗斯境内,为俄罗斯经济中心所在。 森林带是俄罗斯重要木材生产基地。 森林草原带和草原带土壤肥沃,是俄、乌两国重要农业区,盛产小麦、玉米、甜菜、亚麻、向日葵等作物。 矿产资源丰富。俄罗斯库尔斯克是世界上最大的磁铁矿 -- 294 世界地理概览572 区。此外,伏尔加河与乌拉尔山脉之间的石油、钾盐,乌克兰克里沃罗格铁矿和顿涅茨煤田均闻名于世。 (沈允武) 中欧平原(Middle European Plain) 又称波德平原。位于波兰、德国的北部。自北海、波罗的海沿岸以南,中欧山脉以北;西自莱茵河口,东至波兰东部。长约600公里,宽200~500公里,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大部分地区海拔50~100米。地面平坦,地势南高北低、东高西低,西部有一些沿海地区在海平面以下。 平原河网稠密,主要河流有威悉河、易北河、奥得河等。 东部多冰川湖泊,以梅克伦堡湖泊高原区最集中,其中米里茨湖(116.8平方公里)最大,还有什未林湖、普劳厄湖等。 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向温带大陆性气候过渡类型。1月平均气温-2~0℃,7月16~19℃,无霜期170~200天。年降水量500~700毫米。 (褚劲风) 伏尔加河(Volga) 欧洲第一大河。 位于俄罗斯欧洲部分。 源出瓦尔代高地,源头海拔228米。河流曲折东流,至喀山附近折向南流,到伏尔加格勒转向东南,最后注入里海。全长3530公里,流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河流比降较小,流速缓慢,河道弯曲, -- 295 672世界地理概览 多沙洲浅滩。上游流经冰碛区,联结一系列小湖,河网发育差。 奥卡河汇入后为中游,右岸接纳苏拉河、斯维亚加河,左岸汇入韦特卢加河,流域面积增大,河谷变宽,水量大增。 左岸大支流卡马河注入后,河床更宽,水量骤增一倍以上,成为一条浩荡的大河。右岸陡峻,左岸低缓。从卡梅申附近(北纬50°)至河口的800公里河段内,全无支流。伏尔加格勒以下为下游,分出一条汊河——阿赫图巴河,与干流近于平行流到河口地区,然后分成80余条汊河注入里海。 河水挟有大量泥沙,每年输沙量2700万吨,沉积在河口,形成面积1.9万平方公里的河口三角洲。 河水补给来源主要是雪水,其次是地下水和雨水。河口年平均流量7710立方米秒,河水的93%来自卡马河口以A上,仅有7%来自卡马河口以下。 沿河建有多座水利枢纽工程,包括雷宾斯克、高尔基、切博克萨雷、古比雪夫、萨拉托夫、伏尔加格勒附近的水库和水电站10多个。 全部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400~500亿度,并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水文状况,调节水量。 伏尔加河是俄罗斯最重要的内河航道,享有“俄罗斯母亲”之称。自勒热夫以下至阿斯特拉罕,定期通航里程3256公里。干支流航道水深3.6米,里程6600公里,能通行千吨驳船。主干航线可通航5000吨级货轮和2~3万吨的顶推船队。沿岸主要河港和经济中心有加里宁、雷宾斯克、雅罗斯拉夫尔、高尔基、喀山、乌里扬诺夫斯克、古比雪夫、萨拉托夫、伏尔加格勒和阿斯特拉罕等。伏尔加河通过伏尔加-波罗的海运河、白海-波罗的海运河和伏尔加-顿河列宁 -- 296 世界地理概览772 运河,组成了白海、波罗的海、黑海、亚速海和里海的5海通航。 (袁树人) 多 瑙 河(Danube River) 欧洲仅次于伏尔加河的第二长河。源出德国西南部黑林山,向东流经奥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罗地亚、南斯拉夫、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乌克兰,在罗马尼亚苏利纳附近注入黑海。全长2850公里,流经9个国家,是世界上干流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流域面积81.6万平方公里。 从河源到“匈牙利门” (西喀尔巴阡山脉和奥地利阿尔卑斯山脉之间的峡谷)为上游,长约966公里。河流流经山区,河床坡度大,流速急,水深0.9~8米。水位季节变化显著,夏高冬低。上游先后有支流雷根河、伊萨尔河、因河等汇入,特别是因河注入后,流量超过了干流,水量大增。 从“匈牙利门”到铁门为中游,长约900公里,河床展宽,坡度平缓,流速减慢,泥沙沉积。在布拉迪斯拉发和科马尔诺之间,每年沉积泥沙60万立方米,河道中形成大、小斯许特岛等沙岛,水流被分成多条汊道。 进入匈牙利平原后,河谷宽广,地势低平,河床淤浅。南流入克罗地亚和南斯拉夫,先后接纳德拉瓦河、蒂萨河、萨瓦河三大支流,干流水量猛增一倍半,达5835立方米秒。但中游经过匈牙利平原A后,含沙量大增,特别是蒂萨河流经500公里长的黄土地带,每年带入干流的泥沙达7500万立方米。 干流在贝尔格莱德附 -- 297 872世界地理概览 近折向东流,至铁门(长60公里)峡谷最狭处宽仅100米,峡中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 铁门以下为下游,左岸为罗马尼亚的瓦拉几亚平原,右岸为保加利亚的多瑙河平原;河谷宽浅,比降小,有的河段宽1~2公里,河深1.5~9米,流速缓慢,河道中有沙岛群。 干流在距黑海80公里的图耳恰附近进入三角洲,分为3支入海,北支基利亚河,水量占67%;中支苏利纳河,长63公里,水量仅占9%,经疏浚后水深达7米,为通航干道;南支圣格奥尔基河,水量占24%。 河口年平均流量6430立方米秒。 多A瑙河携带大量泥沙,每年约7600万吨在河口沉积,形成三角洲,面积4300平方公里,每年不断向海伸展。三角洲上水道纵横,水陆各占一半,盛产芦苇,罗马尼亚芦苇年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3,为造纸工业、纺织纤维工业提供丰富的原A料。 多瑙河是重要的国际河流,航运价值很大,从乌尔姆以下可通航2588公里。 莱茵-美因-多瑙河运河的建成,把多瑙河和莱茵河两大水系连接起来,组成欧洲中部稠密的水上交通运输网。水力资源蕴藏丰富,干流上建有多座水力发电站,其中以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合作兴建的铁门水电站最著名,水电站的装机容量达105万千瓦。河港主要有雷根斯堡(德国) 、林茨、维也纳(奥地利) 、布拉迪斯拉发(斯洛伐克) 、布达佩斯(匈牙利) 、诺维萨德、贝尔格莱德(南斯拉夫) 、鲁塞(保加利亚) 、布勒伊拉、加拉茨(罗马尼亚) 、伊兹梅尔(乌克兰)。 (严正元) -- 298 世界地理概览972 第聂伯河(Dnepr) 欧洲第三大河。源出俄罗斯瓦尔代丘陵南麓,流经白俄罗斯东部及乌克兰中部,注入黑海第聂伯湾。长2200公里。 流域面积50.4万平方公里。基辅以上为上游,流经森林地带。基辅至扎波罗热为中游,流经森林草原和草原地带,河谷宽达6~18公里。扎波罗热以下为下游,流经黑海沿岸低地草原地带。主要支流有普里皮亚季河、索日河及杰斯纳河等。主要径流形成于上游,以融雪水补给为主。春汛常占全年流量的60~80%,夏季平水位,秋冬有洪水,每年12月起封冻,翌年3月初至4月初自下游向上游逐渐解冻。河口处年平均流量1670立方米秒。干流及其支流为白俄罗斯和乌A克兰主要水运线。 多罗戈布日以下可通航1990公里。 有运河连接涅曼河、布格河及西德维纳河,可通波罗的海。河上建有基辅、克列缅丘格、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第聂伯罗(列宁湖) 和卡霍夫卡等多座大型水电站。 主要河港有莫吉廖夫、基辅、克列缅丘格、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扎波罗热、尼科波尔和赫尔松等。 (袁树人) -- 299 082世界地理概览 莱 茵 河(Rhein River) 欧洲西部第一大河。 源出瑞士东南部阿尔卑斯山北麓,西北流经列支敦士登、奥地利、法国、德国、荷兰,在鹿特丹附近注入北海。 全长1320公里。 流域面积22.4万平方公里。 从河源到巴塞尔为上游。河谷狭窄,河床坡度较大。水量丰富,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7月高水位,冬季低水位。瑞士高原湖泊众多,河流常借道湖泊,湖泊虽对水量起一定调节作用,但上游河段仍有暴涨暴落的特性,洪水期与枯水期的流量之比为10∶1。 在巴塞尔平均流量1000立方米秒。 巴A塞尔为内陆国瑞士唯一的河港,有“瑞士的金门”之称。 自巴塞尔至波恩为中游。河流流经平原,宾根至波恩段蜿蜒穿行于莱茵峡谷之中,峡谷长120公里,景色秀丽。右岸支流内卡河和美因河以融雪补给为主,春末涨水,夏季枯水。左岸支流摩泽尔河流域秋冬多雨,因此中游地区秋冬流量仍较丰富。 波恩以下为下游,流经德国西部平原和荷兰低地。河流坡度较小,秋冬降水较多,又受上、中游水量的调节补充,并接纳鲁尔河、利伯河等右岸支流,因而下游水量丰富,水位稳定。河口地区年平均流量2500立方米秒。下游河段含沙A量较高,河流汊道发育。主要汊道为:南支瓦尔河,向西流入荷兰湾;中支莱克河,经鹿特丹入海;北支艾塞尔河,注入艾塞尔湖。汊道之间组成莱茵河三角洲,并与马斯河和斯 -- 300 世界地理概览182 海尔德河三角洲连成一片,构成荷兰低地,其中有些地方位于海平面以下,需靠海堤防范海水浸淹。 莱茵河航运方便,干流通航里程885公里,是世界上航运最繁忙的河流之一,各支流间有运河相连,与欧洲重要河流威悉河、塞纳河和多瑙河等也有运河相通。河流流经地区经济均较发达,沿河港口密布。主要的河港有巴塞尔、斯特拉斯堡、路德维希港、美因茨、科隆、杜伊斯堡等。万吨海轮可上溯至距河口690公里的科隆,5000吨驳船队可至路德维希港,3000吨驳船队可达巴塞尔。河口地区的鹿特丹为世界最大海港,也是海运和莱茵河内河航运的主要转运港。 (严正元) 奥得河(Oder River) 欧洲中部重要国际河流。发源于捷克奥得山,注入波罗的海。全长912公里,是波罗的海流域中仅次于维斯瓦河的第二长河,流域面积11.9万平方公里(其中90%在波兰境内)。 从河源起向东北流经狭窄的森林谷地,属山地河流性质。 进入波兰后折向西北,穿越摩拉维亚凹地,河谷展宽至10~20公里,成为低地河流。在接纳左岸支流尼斯河后,至格雷菲诺附近,构成长达162公里的波兰和德国界河。距河口84公里处,分成两支——西奥得河和东奥得河,平行注入什切青湾,经沃林岛两侧海峡通波罗的海。 重要支流有瓦尔塔河、布布尔河、尼斯·克沃兹卡河等。 近河口处年平均流量480立 -- 301 282世界地理概览 方米秒。春季冰雪融化常有春汛,夏秋为平水季节。汛期上A游水位升高6~7米,中游4~5米。 1930年和1939年因洪峰过高,泛滥成灾。冬季偶有冰冻,寒冷年份冰冻期可持续40天左右。 河道具有重要航运价值,奥帕瓦河以下可通航759公里,科伊莱以下可通航大型船舶,是捷克俄斯特拉发—卡尔维纳工业区和波兰西南部西里西亚重工业区连接波罗的海的重要通道。通过奥得—施普雷和比得哥什等运河与易北河和维斯瓦河水系相接,组成重要的中欧河道系统。重要河港有俄斯特拉发(捷) 、奥波莱、弗罗茨瓦夫、什切青(波) 、法兰克福(德国)等。 (蔡太源) 罗讷河(Rhone River) 流经瑞士和法国的河流。源出瑞士境内南阿尔卑斯山达马施托克峰南侧罗讷冰川。在法、瑞边境借道莱芒湖(日内瓦湖) ,然后经法国东南部注入地中海,全长812公里,流域面积9.7万平方公里。其中法国境内长522公里,流域面积占全流域面积的910。里昂以上为河流上游,谷地较窄,具A有山地河流特点。河水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季水位高于冬季。索恩河在里昂汇入干流。里昂至阿维尼翁为中游,较大的支流有伊泽尔河、德龙河等。阿维尼翁以南为下游和三角洲地区,先后有阿尔代什河、加尔河和迪朗斯河等汇入,春秋流量最大。下游分成大、小罗讷河两支入海,形成三角洲,三角洲面积750平方公里。 河口年平均流量1500立方米秒。 A -- 302 世界地理概览382 每年由河水带入地中海的泥沙约2000万立方米。 通过拦河筑坝,修建电站,治理航道,畅通了里昂至地中海之间的内河运输,罗讷河成为联系法国北部、东部和地中海沿岸的重要通道。以里昂为中心的河谷地带则是法国重要的工业区。 (黄威义) 北海-波罗的海运河(Nord-Ostsee-Kanal) 又名基尔运河,是沟通北海与波罗的海的重要水道。位于德国北部。西起北海畔易北河口的布伦斯比特尔科格,东至波罗的海基尔湾,全长98.7公里,河面宽103米,深13.7米,可通行海轮。 1887年6月3日破土动工,1895年6月22日建成通航。德国修建这条运河,原为避免军舰绕道日德兰半岛航行,建成以后,北海到波罗的海的航程缩短756公里,在商业上也有重大意义,现为北海与波罗的海之间最安全、最便捷的水道。 1905年开始拓宽加深工程,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几周完成,能通行大型舰船。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运河属德国所有。战后实行运河国际化,但由德国管理。 1936年德国关闭了运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重新实现所有国家船只自由通航。 现在每年通过的舰船约65000艘,其中60%属德国。 (陈江) -- 303 482世界地理概览 拉多加湖(Ladoga,Lake) 旧称“涅瓦湖” ,欧洲最大淡水湖。在俄罗斯欧洲部分西北部。湖面海拔5米,湖长219公里,平均宽83公里,面积1.8万平方公里(包括湖内约660个小岩岛,面积435平方公里)。 湖水南浅北深,平均深51米,北部最深处230米。 北岸多为高岩岸,有许多深切的小峡湾,湖岸曲折。南岸低平,多沙嘴和浅滩。结冰期较长,沿岸地区可达5~6个月,中部约3个月。平均冰厚50~60厘米,最厚可达90~100厘米,有沃尔霍夫、斯维里和武奥克萨等河注入。西南有涅瓦河流出,通波罗的海。湖中风浪大,不利航运。南岸建有环湖的新拉多加运河,为沟通白海—波罗的海及伏尔加河—波罗的海的重要航道。鱼类丰富,以鲑、鲈、鳊、白鱼、鲟、狗鱼和胡瓜鱼类为主。沿岸主要城市有普里奥焦尔斯克、索尔塔瓦拉和彼得要塞等。 (毛汉英)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ScandinavianPeninsula) 欧洲最大的半岛。在北欧巴伦支海、挪威海、北海和波罗的海之间,东北部与大陆相连,其间没有明显的自然界线。 南北长1850公里,东西宽400~700公里,面积约75万平方 -- 304 世界地理概览582 公里,包括挪威、瑞典两国以及芬兰北端一小部分,人口约1200万。 半岛中西部纵贯着长1700公里、宽200~600公里的斯堪的纳维亚山脉,构成半岛地形的主轴。山脉西坡陡峻,直临挪威海岸,许多地方形成峭耸的悬崖。东坡比较平缓,成阶梯状过渡到波罗的海沿岸平原。 山脉海拔1000米左右,最高峰是挪威境内的加尔赫峰,海拔2468米。第四纪冰期时,半岛是欧洲冰川的主要发源地,冰厚曾达2000米。 目前山地上部仍保留有总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的冰原。 半岛多冰川湖泊,其中瑞典一国就有大小湖泊9.2万个,总面积3.8万平方公里,占国土8%以上。挪威沿海有一系列狭长、曲折、幽深的峡湾,宽仅一至数公里,长度往往超过100公里,两岸多为高峻的山崖,是船舰的良好停泊地。 半岛介于北纬56°~71°之间,一般属寒温带气候。 全年盛行西风和北风,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冬季气温显著高于同纬度的其他地区,最北部1月平均气温仅-15℃左右;降水比较丰沛,西部沿海地处山脉的迎风坡,年降水量3000毫米,但背风的东部只有450~750毫米。 全区森林茂密,平均覆盖率50%,其中云杉、松树等针叶树占56。森林工业在挪威、A瑞典两国均为重要经济部门。半岛上河网稠密,河流短小流急,水量丰沛,水力资源蕴藏量达5000万千瓦,其中23已A开发利用。 半岛金属矿藏丰富,尤以铁矿驰名。瑞典、挪威均为铁矿砂出口国,瑞典的基律纳是主要产地,是世界上地下开采的最大铁矿,储量达20亿吨。 挪威沿海又是世界最大的渔场 -- 305 682世界地理概览 之一,捕鱼量向居世界前列。在加工工业方面,瑞典、挪威均以造船业见长,所造船舶大部分供出口,两国也都拥有规模庞大的商船队,在世界海运业中,多年来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林业、水力发电、铁矿开采、渔业、造船业和航运业,均为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富有特色的传统经济部门。 (张善余) 日德兰半岛(Jylland) 欧洲北部半岛,介于北海和波罗的海之间,北、东两面隔斯卡格拉克、卡特加特、厄勒3海峡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相望,为北欧国家与欧洲大陆国家联系的桥梁。德国境内的基尔运河为连接北海和波罗的海的重要水道。半岛的中、北部为丹麦国土,南部属德国。半岛地势低平,平均海拔30米左右,最高点海拔仅173米。第四纪时全境被冰川覆盖,冰川消退后留下的冰碛物形成低缓起伏的冰碛平原和为数较多的冰碛湖。冰期结束后海平面上升,加上局部地面沉降,使原来的陆地分为半岛及岛屿。半岛东部为略有起伏的冰碛平原,间有浅水海湾所分离。中部、南部是一连串的丘陵;西部为沉积平原,土地贫瘠,又称日德兰荒地。半岛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口。半岛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暖夏凉,1月平均气温0~1℃,7月平均气温15~17℃。全年大部分时间盛行来自海洋的西风,空气潮湿。年降水量450~750毫米,大 -- 306 世界地理概览782 致由西向东递减,全年有雨,夏、秋两季较多。 (褚劲风) 巴尔干半岛(Balkan Peninsula) 欧洲南部三大半岛之一。 位于南欧东部。 北以多瑙河、萨瓦河(西至的里雅斯特)为界,西临亚得里亚海,东濒黑海,东南隔黑海海峡与亚洲相望,南滨伊奥尼亚海和爱琴海。面积约50.5万平方公里,包括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阿尔巴尼亚、马其顿、保加利亚、希腊的全部及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和土耳其的一部分领土。半岛地处欧、亚、非3大陆之间,是联系欧、亚的陆桥。 地形以山地为主,“巴尔干”土耳其语意即多山。主要有西部的迪纳拉-品都斯山系和中东部的喀尔巴阡-老山(巴尔干)山系。前者西北-东南走向贯穿半岛西部,在前南斯拉夫境内称迪纳拉山脉,多裂隙、溶洞和溶蚀盆地及地下河系统;地面干旱,岩石裸露,尤以西北部的喀斯特高原比较典型。往南在阿尔巴尼亚境内,山势高峻,南段多深邃峡谷。 再往东南在希腊境内为品都斯山脉,向南转向东形成伯罗奔尼撒半岛和克里特岛等。最高峰奥林波斯山,海拔2917米。 老山山脉是阿尔卑斯—喀尔巴阡山脉的延伸,经南斯拉夫东部,横贯保加利亚中部,直临黑海。以上两列山系之间是古老的罗多彼山脉和马其顿山丛,山势崎岖,最高峰穆萨拉峰,海拔2925米。 其间一些谷地成为沟通南北交通的走廊。 半岛 -- 307 882世界地理概览 上平原分布零散,仅萨瓦河、多瑙河、马里查河谷地较宽广。 矿藏主要有铜、汞、铬、铅、锌、石油以及铁、煤等。 巴尔干半岛除多瑙河、萨瓦河外,其他河流多短小湍急,坡陡谷深,水力资源丰富。较大的湖泊有斯库台湖、奥赫里德湖、普雷斯帕湖。 半岛西部和南部沿海地带属地中海型气候,夏季炎热少雨,冬季温和湿润,年降水量的70~90%集中于冬半年。半岛内部属温和大陆性气候(北部更明显) ,夏热冬冷,晚春初夏多雨。山地气候则呈垂直变化。 7月平均气温,北部22~23℃,南部25~27℃;1月平均气温分别为1~2℃和8~11℃。 年降水量西部山地1000~1500毫米(科托尔湾地区超过1500毫米) ,东部(高山除外) 500~1000毫米。东北边缘和希腊东海岸减至500毫米以下。 (刘润华) 伊比利亚半岛(Iberian Peninsula) 又称比利牛斯半岛。位于欧洲大陆西南端,为欧洲南部三大半岛之一。西、北濒大西洋,东、南临地中海,东北部的比利牛斯山脉为同欧洲其他部分的天然界线。半岛为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领土的主要部分。半岛由中部高原和周围的山脉组成。中部梅塞塔高原占半岛面积一半以上,平均海拔610米。 有一断块山地东西横亘高原,延伸约700公里,将高原分为南、北两大盆地:老卡斯蒂利亚盆地(海拔800米) 和 -- 308 世界地理概览982 新卡斯蒂利亚盆地(海拔600米)。高原东高西低,河流西泻下切,在高原西部发育了狭长深邃的峡谷。高原南部是佩尼韦蒂科(安达卢西亚科迪勒拉)山脉。其中内华达山脉的穆拉森山海拔3478米,为半岛最高点,终年覆盖冰雪。高原东北为埃布罗河流域的阿拉贡平原。 半岛东北部的比利牛斯山、北部的坎塔布连山脉大部分海拔在2000米以上。 高原西北为加利西亚丘陵,高原西部是逐渐沉降的边缘地带,由高原台地过渡到滨海丘陵平原,以特茹河为界分为南、北两半部:北部多海拔1000~1200米山岭,最高点埃斯特雷拉峰海拔1991米;南部多波状起伏的低山丘陵和比较开阔的滨海低地,自东往西由600米下降至250米,个别孤山海拔达1000米。南部濒海地带有陡峭的卡德兰山脉(海拔578米)和佛亚山脉(海拔902米) ,山脉以南为滨海丘陵低地。 有色金属矿藏较丰富,主要有铁、铅、锌、汞、锡、钨、锰、锑等。 半岛河网稠密,约有1800条河流,90%的河流长度超过100公里,但流域面积小于10万平方公里,分属比斯开湾、大西洋和地中海斜面。主要河流有塔霍河、杜罗河、埃布罗河、瓜迪亚纳河等。河流多穿切山地,富水力资源。 半岛大部分地区为地中海型气候区,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全区热量丰富,是欧洲阳光最充沛的地区之一。 除比斯开湾沿岸外,境内大部分地区夏季平均气温高于22℃,冬季平均气温几乎都高于4℃。 西部沿海受大西洋潮湿的海洋气流影响,干旱季节较短。北部沿海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夏季多西北风,比较凉爽,但有时由于南面干热风入侵, -- 309 092世界地理概览 气温可上升到35~45℃。大部分内陆地区年降水量少于600毫米,最少仅300毫米左右,从西北向东南递减。北部沿海800~1000毫米,南部500~700毫米。高山冬季有较长的积雪期,山区迎风坡降水量1200~2000毫米,埃什特雷拉山脉诸峰西坡超过3000毫米。 (褚劲风) 意大利半岛(Italian Peninsula) 又称亚平宁半岛。位于地中海中部,为欧洲南部三大半岛之一。东为亚得里亚海,南临伊奥尼亚海,西濒第勒尼安海和利吉里亚海。北部的阿尔卑斯山脉形成了半岛与欧洲大陆其他部分的天然界线。面积25.1万平方公里。有意大利、圣马里诺共和国和梵蒂冈城。 亚平宁山脉为半岛的主干山脉,是西阿尔卑斯山脉向东南方向的延伸。西北从濒海的阿尔卑斯山脉附近的卡迪波纳山口起,纵贯整个半岛,并延伸至西西里岛。 长约1400公里,南北两端较窄,宽约30公里;中部宽展,可达200公里。科尔诺峰海拔2914米,为半岛最高点。 亚平宁山脉东侧山势平缓,西侧较陡峭,西部边缘有一系列火山,使中部和南部的亚平宁山脉经常发生火山爆发和地震。著名火山维苏威火山位于那不勒斯附近,海拔1280米(1970年) ,每次喷发后高度都有变化,原系海湾中小岛,后经一系列火山爆发,堆积的喷出物将其与陆地连成一体,呈3个貌似互相嵌入的圆锥形火山。火山口是内壁直立的大圆洞。维苏威火山活动可分 -- 310 世界地理概览192 为喷发期(一般0.5~30.75年)和停止期(一般1.5~7.5年)。自公元79年大喷发后,除1037~1630年长达几个世纪的停息外,一直处于喷发期和停止期交替中。在火山灰上发育的土壤肥沃,多种植葡萄及其他水果等经济作物。 半岛上河流大多短小流急,冬季和春季流量增加,夏季明显减少。主要有流经罗马的台伯河(405公里) ,流经佛罗伦萨和比萨的阿尔诺河(241公里) ,它们都流入第勒尼安海。 岛上湖泊大多是火山湖,如罗马附近的波尔塞诺湖(114.5平方公里)和布拉恰诺湖(57.5平方公里)。特拉西梅诺湖(128平方公里)是山间陷落形成的。 半岛属地中海型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半岛北部和中部1月平均气温2~4℃,半岛南部10℃左右;7月平均气温半岛北部为24℃左右,南部26℃。年降水量500~1500毫米,沿海地带降雨量较多,有的地方多达3400毫米。 矿产有水银、硫磺、硼和钾盐,但储量不多。大理石久富盛名,有黑、白、青、绿等品种。 (褚劲风) 克里木半岛(Krym) 位于欧洲东南部,临亚速海和黑海,北以彼列科普地峡与大陆相连的半岛。旧译“克里米亚半岛”。面积2.55万平方公里,大体呈菱形。北、中部为平原,东南部的刻赤半岛为低丘陵,富铁矿藏。温带草原气候。 1月平均气温1~2℃, -- 311 292世界地理概览 7月24℃;年降水量300~500毫米。 南部的克里木山地是一长150公里、宽50公里的中山,北坡平缓,南坡陡峻,最高峰罗曼科什山海拔1545米。山区栎、山毛榉和松林茂密,山顶为草地,多处已辟为自然保护区。克里木山南麓滨海地带长约150公里,宽2~8公里,属亚热带气候。冬季温和,1月平均气温4℃;年降水量500~700毫米,西部山地达1000~1200毫米。半岛上河流短促少水。分布地中海型植被。 15~18世纪属克里木汗国。 1783年并入帝俄。 1918~1954年初为俄罗斯联邦一州,1954年2月起划归乌克兰。平原地区主产小麦、玉米、向日葵等。山区养羊业较盛。南部狭长的滨海地带广泛栽种葡萄、亚热带果树、香精油料作物和烟草等。 有采矿、化学、机械制造、食品等工业,大型企业多集中在铁矿开采中心刻赤。气候宜人,景色优美,交通便捷,旅游、疗养区和城镇呈珠状分布,为疗养、旅游胜地。主要城市有辛菲罗波尔(州首府) 、塞瓦斯托波尔、刻赤、叶夫帕托里亚及雅尔塔等。 (毛汉英) 斯瓦尔巴群岛(Svalbard) 北冰洋上属挪威的群岛。南北介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北极之间,东西介于巴伦支海和格陵兰海之间。由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包括西斯匹次卑尔根岛、东北地岛、埃季岛、巴伦支岛、查尔斯王子地岛等)及其东面的白岛、卡尔王地和南面的熊岛以及附近许多小岛组成。 总面积6.2万平方公里。 -- 312 世界地理概览392 西斯匹次卑尔根岛最大,面积3.9万平方公里,首府朗伊尔城在该岛西岸。群岛多山地,最高点为西斯匹次卑尔根的牛顿峰,海拔1717米。沿岸多峡湾。气候寒冷,除6~8月外,气温都在0℃以下。冬有极夜,夏有极昼,各100多天。大部分土地为冰层覆盖,冰原面积达3.5万平方公里,永冻层广布。植被有苔藓、地衣、矮桦等。矿藏有煤、磷灰石、铁、天然气和石油等。沿海多海象、北极熊、驯鹿、北极狐、海豹、海象、鲸等珍贵动物。 1194年挪威人最早到达。 1596年荷兰极地航海家威廉·巴伦支在寻找由北方通往中国和印度的“东方航线”时抵此,取名斯匹次卑尔根,意为“尖峭的山地”。 1607年英国人哈德逊发现此地有许多珍贵动物,各国商人便蜂拥而至,掀起狩猎热潮。随后岛上发现煤等矿藏,20世纪初又在此掀起圈山划地、采煤热潮。 1919年巴黎和会期间,协约国为补偿挪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损失,将群岛划给挪威。 1920年的巴黎条约规定,挪威对该群岛“拥有完全和绝对的主权”。据此,挪威政府于1925年正式宣布该群岛为它的一个行政区。 (严正元) 法罗群岛(Faeroe Islands) 欧洲大西洋北部岛群。丹麦的一个自治州。丹麦语意为“羊岛”。地处北纬61°25′~62°25′,位于冰岛东南400公里、设得兰群岛西北320公里处。 面积约1399平方公里,人口4.5万,居民主要是法罗人,为斯堪的纳维亚人的后裔。 法罗语 -- 313 492世界地理概览 为官方语言。首府托尔斯港。公元8世纪末,爱尔兰僧侣移此定居。 9世纪末挪威人迁入,1035~1380年属挪威。 1397年受丹麦管辖。 1948年起成为丹麦的自治州。群岛是由斯特勒姆岛、东岛、沃格岛、南岛、桑岛和博罗伊岛等20余个岛屿组成的火山群岛。 各岛地势崎岖,上覆薄层冰碛和泥炭。 最高点在东岛,海拔882米。海岸陡峻、曲折,多峡湾。因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海洋性气候显著,冬温夏凉。最冷月(2月)平均气温4℃;最热月(7月)11℃。年降水量1500毫米,多雾(200多天)。岛上多草地、沼泽,少树木,岩坡上长苔藓、地衣。无土生哺乳动物,海鸟有200多种。沿海盛产鳕、鲽、鲱等鱼类。经济以捕鱼和鱼类加工业为主,年渔获量24.5万吨,其产值约占全岛生产总值的20%。耕地仅占土地面积的6%,主要种植马铃薯、蔬菜和牧草。 养羊业较重要。 除鱼产品和羊肉可自给外,其余均需从丹麦本土、挪威、瑞典、英国和德国进口。战略地位重要,是西北欧到冰岛航线的中继站,岛上建有雷达站和长波电台。 (严正元) 大不列颠岛(GreatBritainIsland) 欧洲最大的岛屿。位于欧洲大陆西岸外的大西洋中,大不列颠群岛的主岛之一,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 为英国领土的主要组成部分。 -- 314 世界地理概览592 大不列颠岛地质上属中欧—西欧古褶皱断块山地的一部分。历经多次海陆进退、长期外营力尤其是古冰川作用,形成高原、低山、丘陵、平原、宽谷等多种地形。总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大体以英格兰西南部的埃克斯河口至东北部的蒂斯河口的联线为界,划分为西北高地区和东南低地区。 (1)西北高地区。 包括苏格兰、威尔士、英格兰西部。 多为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山和低高原。 苏格兰大部分是高原和山地,23的面积在海拔300米A以上。 格兰扁山脉的主峰本尼维斯山海拔1344米,为全岛的最高峰。奔宁山脉纵贯南北,长约200公里,海拔200~500米。山脉以西的湖区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受河流切割,多长条形冰川湖。山脉以东地势逐渐低下,变为低平原。 威尔士半岛多山,几乎全部被坎布连山脉盘踞,山脉平均海拔400~500米。 英格兰西南端的康沃尔半岛为不高的山地,山脉错综,向南逐渐低下。半岛海岸曲折,多海湾。 (2)东南低地区。包括英格兰的中、东部,是丘陵、断崖、谷地和平原相间分布地区,海拔均在200米以下,大部分地表起伏和缓。 奔宁山脉南面为中部平原、兰开斯特利亚平原。中部平原向西南延伸,是沿海的萨默塞特平原,因地势低平,易受洪水泛滥。东南端为威尔德丘陵,沿泰晤士河两岸,椭圆形的锅底状平原为伦敦盆地。 河网致密。受岛国、地形的影响,河流短小,流域狭窄,但水量丰富,水流平稳。较大河流有东岸的亨伯河、泰晤士 -- 315 692世界地理概览 河和西岸的塞文河、默西河等。其中塞文河为第一大河,长约338公里,泰晤士河居次,长约336公里。 大不列颠岛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暖夏凉、全年湿润。 1月平均气温3~7℃,7月平均气温13~17℃。比世界同纬度其他地区年平均气温较高,年较差较小。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600~1500毫米,季节分配均匀,秋季较多,春季较少。 全年平均日照时数3~5小时,冬季仅1~2小时,愈向北日照时数愈少。 矿藏以石油、天然气、煤、铁较重要。石油集中分布在北海大陆架;煤蕴藏于威尔士南部、奔宁山脉周围、苏格兰中部;铁主要分布在英格兰中部。 (褚劲风) 爱尔兰岛(Ireland Island) 欧洲大陆西海岸外、大西洋中的岛屿。大不列颠群岛的主岛之一,面积8.4万余平方公里。岛屿的大部分是爱尔兰的国土,东北部属英国。 地质上属中欧—西欧古褶皱断块山地的一部分。中部为平原,占岛总面积近一半,海拔30~120米,间有海拔200~300米的低丘。东北部为高原,岗峦起伏,冰碛丘广布,高原中部地势低平。 东部和北部山脉海拔700~900米,南部的东西向平行山脉海拔700~1000米。位于西南端凯里山的卡朗图厄尔山海拔1041米,为全岛最高峰。 大西洋岸形成许多狭长的半岛和曲折深邃的港湾,有些地方山崖直临大海,峭壁 -- 316 世界地理概览792 高达数百米,成为旅游胜地。东海岸较平直,缺乏天然良港。 岛上河网稠密,水量丰沛。 最大河流香农河,长384公里。 中部地区受第四纪冰川作用,湖泊众多。 全岛属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受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气候温和湿润,且具天气多变、云量大、多大风等特点。 1月平均气温4~7℃,7月平均气温13~16℃。年降水量650~2500毫米,大致西部多、东部少,山地多、平原少。植被以草原占绝对优势,全岛四季常绿,号称“绿岛”。 自然资源较贫乏,仅泥煤分布较广。 (褚劲风) 克里特岛(Kriti Island) 希腊最大岛屿。位于地中海东部、北距希腊本土130多公里。东西长244公里,南北宽12~56公里,面积8260平方公里。行政中心干尼亚。岛上多崎岖山地,以东西走向的克里特山脉为主干,中部的伊季山海拔2456米,为全岛的最高点。 沿海平原狭窄,主要城镇和港口集中在北部沿海平原。 属地中海型气候,夏季干热,年降水量635毫米,10月至翌年3月为雨季。水源缺乏,河川短小。草地牧场约占全岛面积的一半。克里特岛古代地中海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曾在此发掘到新石器文化遗迹。 公元前2600~前1125年,岛上涌现了著名的米诺斯文化,艺术、建筑、手工业等均已达到较高水平,与地中海沿岸贸易兴盛,曾建立统一的米诺斯王国。 此 -- 317 892世界地理概览 后频遭异族入侵。 公元1669年成为土耳其领地。 19世纪末希土战争后,克里特岛获自治地位;1913年正式划归希腊。经济以农业为主,盛产油橄榄、葡萄、柑橘等,饲养绵羊和山羊。工业多分布在北部沿海,主要有食品加工、建材,以及皮革、纺织、陶瓷等。旅游业颇盛。岛内交通依靠公路,有航空线和班轮通雅典及其外港。 全岛最大城市为伊拉克利翁。 (蒋长瑜) 西里西亚(Silesia) 欧洲中部的地区。位于奥得河中、上游流域,向东南延伸至维斯瓦河上游,西南部和南部与苏台德山和西喀尔巴阡山毗连。面积约4.9万平方公里,现大部分在波兰南部和西南部,小部分在德国东南部和捷克北中部。历史上分为3部分:东南部称上西里西亚、西北部称下西里西亚、南部称奥地利西里西亚。 上西里西亚是波兰最重要的工业区,工业产值占波兰全国14以上。有著名的上西里西亚煤田,生产全国绝大部分A的煤炭,钢铁、锌、铅的冶炼和电力、化学、机械制造工业发达。铁路网稠密,有运河与奥得河相连并通波罗的海。工矿业城市林立,组成以卡托维兹为中心包括比托姆、扎布热、格利维采、霍茹夫等城市的集聚区。 下西里西亚经济发达,煤、铜、镍等采矿业地位重要,并有有色金属冶炼、机械制造、纺织、食品、建材等工业部门。 -- 318 世界地理概览992 还分布着大面积的森林,农业生产以奥得河左岸黄土地带较发达,盛产小麦、甜菜等,是波兰重要谷仓之一。主要城市有弗罗茨瓦夫、莱格尼察以及德国的格尔利茨等。 奥地利西里西亚基本上在捷克境内,大部分在耶寒尼克山北面,东与西喀尔巴阡山相连,地处交通干线枢纽位置。 境内的俄斯特拉发-卡尔维纳煤田是上西里西亚煤田的南延,是捷克最大的煤炭基地,也是钢铁、化学、机械制造工业中心。 主要城市有俄斯特拉发、卡尔维纳、奥帕瓦克尔诺夫、切申等。 公元6世纪斯拉夫人在此定居。 9~10世纪隶属于摩拉维亚国家。 10世纪末成为波兰的一部分。 1335年属波希米亚,1526年起与波希米亚同属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 1618~1648年欧洲封建主间的“三十年战争” 给西里西亚带来浩劫。 1742年除奥地利西里西亚外,其余大部为普鲁士所并吞。 19世纪和20世纪初,西里西亚经济获得重大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上西里西亚大部并入波兰,奥地利西里西亚分归波兰和原捷克斯洛伐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整个西里西亚为德国所占领,战后,绝大部分划归波兰,小部属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原捷克斯洛伐克。 (刘润华) 冰  岛(Iceland) 欧洲西北部岛国。 介于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格陵兰海之间,北端靠近北极圈。 西隔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的格陵兰岛相望,相 -- 319 003世界地理概览 距322公里;东南端距苏格兰805公里。领土绝大部分位于同名岛上,总面积103106平方公里。人口26.6万,居民属日耳曼族,多数信奉基督教新教,国语为冰岛语。全国分23个省和21个自治市。首都雷克雅未克。 自然地理 全境大部为高地,平均海拔500米。峭壁直临海岸,沿海平原零星狭小,仅西南部雷克雅未克附近平原稍大。 最高峰华纳达尔斯火山海拔2119米。 南部海岸较平直,西、北、东三面较破碎,并有不少深入内陆的峡湾。海岸线总长5900公里。在第四纪冰期时,全境为冰川覆盖,冰厚达700~1000米,至今冰蚀和冰碛地貌遍布各地。 现代冰川总面积仍达11920平方公里,占全岛面积的11.5%,其中瓦特纳冰原8450平方公里。 冰岛地下岩浆活动活跃,是世界上最活跃的火山地区之一,平均每5年就有一次较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全国活火山多达30座,其中有世界著名的海克拉和阿斯恰等火山。 境内地震频繁。 由于冰川和火山大范围地并存,因此被称为“冰与火之国”。 冰岛纬度虽高,但北大西洋暖流流经西、南、东三面,沿海气候温和湿润,仅北部和西北部受寒流影响,较寒冷干燥。 人口集中于西南部沿海一带,1月平均气温1℃左右(极端最低气温不超过—20℃) ,7月11℃左右。 常年盛行南风和西南风,雨雪日多达200~220天,年降水量800毫米左右,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土地面积中,耕地占0.1%,林地占1.2%(以灌木为主) ,草地占22.7%,其余均为荒原和冰原。矿产贫乏,已开采的主要是硅藻土。但水能和地热能丰富,有温泉800余处,平均水温75℃。温泉地热为首都90%和全国 -- 320 世界地理概览103 70%的地区提供热源。冰岛附近海域是北大西洋渔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水中浮游生物的密度比地中海中部高出百倍,鱼种大约有150种,主要是鳕鱼和毛鳞鱼。 发展简史 公元860年前后,爱尔兰的克尔特人到达冰岛,以后挪威人开始移入。 930年成立冰岛联邦。 1262年与挪威签订协议,隶属挪威。 1380年归丹麦统治。 1918年丹麦承认冰岛为主权国家,但仍维持丹、冰联盟。 1944年宣布解散丹、冰联盟后完全独立,同年6月17日成立冰岛共和国。 19世纪以前发展缓慢。近一个世纪以来,经济迅速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因未受战争破坏,发展尤为显著。目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2万美元,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经济地理20世纪以前,经济活动主要是农业。此后渔业获得大发展,迄今仍是重要产业。渔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18~20%,在出口总额中占75%。 为了保障本国渔业权益,从1972年起把领海范围由12海里扩大到50海里,1975年又进一步扩大到200海里。年捕鱼量150万吨左右,人均产量高达6吨,其中鳕鱼和毛鳞鱼占34左右。韦斯特曼纳岛A为最重要的渔业和渔产品加工基地。耕地很少,主要种植饲料和马铃薯。近年利用温泉大力发展温室农业,但谷物、水果、蔬菜大部分依赖进口。畜产品自给有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发展较快,现已占国民生产总值40%以上,主要有渔产品和畜产品加工、电力、纺织、化肥、水泥、炼铝等,水力发电约占电力的96%,人均发电量高达1.5万度;电价低廉,发展起电冶金和电化学工业,电解铝为仅次于渔产品的第二大出口商品。 旅游业发展较快,每年收入超过40亿美元。 -- 321 203世界地理概览 全国无铁路,公路长1.2万余公里。渔港凯夫拉维克附近有国际机场。海运航线通往欧、美各大港口。各港年吞吐总量200~250万吨,其中半数集中于雷克雅未克。 (严正元) 丹  麦(Denmark) 欧洲北部国家。位于北海和波罗的海之间。领土由日德兰半岛的中北部以及半岛东侧的西兰、菲英、洛兰、博恩霍尔姆等483个岛屿组成。南与德国接壤,北、东两面隔斯卡格拉克、卡特加特、厄勒3海峡同挪威、瑞典相望。 面积43080平方公里,岛屿部分约占40%。人口519万,绝大多数属日耳曼族的丹麦人,其余为德意志人、瑞典人,外侨占总人口的3%。 居民多信奉基督教新教。 国语为丹麦语。 全国划分为14个州,下辖277个市。首都哥本哈根。 丹麦地处波罗的海的出口,是沿岸各国进出大西洋的门户,又是联系中欧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桥梁,被称为“日德兰桥”。丹麦和瑞典之间的厄勒海峡长70公里,最窄处不足4公里,每年通过的船舶和军舰达8万艘。通过丹麦的桥梁和轮渡,使中欧和北欧的铁路、公路网相联。 自然地理 全境地势低平,平均海拔30米左右,最高点海拔仅173米。第四纪时全境被冰川覆盖,冰川消退后留下的冰碛物,形成冰碛平原和为数较多的冰碛湖,最大的阿勒湖面积41平方公里。 冰期结束后海平面上升,加上局部地面 -- 322 世界地理概览303 沉降,使原来的陆地分为半岛及岛屿,半岛东部还形成峡湾。 海岸线比较曲折,长达7474公里,有优良的天然港口。矿藏贫乏,仅有少量的褐煤、高岭土和海底石油及天然气。 冬温夏凉的温带海洋性气候,1月平均气温0~1℃,7月15~17℃。霜冻期西海岸每年70天,内地120天。全年大部分时间盛行来自海洋的西风,空气潮湿。年降水量450~750毫米,大致由西向东递减。全年有雨,夏、秋两季较多。自然植被以阔叶林占优势,主要树种有山毛榉、栎、榆、椴等,森林覆盖率11.4%。 在日德兰半岛中部营造的大片人造云杉林,改变了昔日石楠荒地的面貌,对防止风蚀、发展农业生产起了重要作用。 发展简史 公元9世纪形成统一的王国。9~11世纪从事海外扩张。 11世纪20年代征服英国和挪威,成为欧洲强大的帝国,延续的时间很短。以后在1397年成立的包括丹麦、瑞典、挪威等国的卡尔马联合中居统治地位。 后因瑞典脱离、挪威割让和冰岛独立,联合逐渐解体。只有格陵兰和法罗群岛至今仍为丹麦王国的领地或自治地区。丹麦的政治疆域虽历经变化,但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却始终位于西兰岛上。 经济地理 工农业高度发达,90年代初,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8万美元,居世界第3位。曾是欧洲重要的粮食生产和出口国,自19世纪后半期起,畜牧业成为最重要的经济部门,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90%,乳畜产品在出口总额中占14至13;其中肉类、乳酪和黄油出口量居世界前列;火腿、A A熏肉、香肠、乳酪等均以质优闻名,有“欧洲食品库”之称。 全国可耕地面积265.1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61.6%,永 -- 323 403世界地理概览 久性牧场占5.7%。种植业主要为畜牧业服务,种植谷物和牧草。谷物以大麦为主,次为小麦和燕麦,主要用作牲畜饲料,还有部分出口。渔业发达,有鲱、鲽、鳕、鲟等多种鱼类,约13供出口,是欧洲主要水产品出口国之一。 A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发展迅速,产值现已超过农业3倍以上。 在全国商品出口总额中,工业制成品占70%左右。 机械工业是最主要的部门,其次是食品、化工、造船、纺织、缝纫、陶瓷、印刷等。近几年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品,如精密机械仪表、动力机械、电子电器产品等。 交通发达。航运业居欧洲各国前列,航运收入为重要外汇来源(约占110)。 计有100多个港口,哥本哈根为最大港A口,货物年吞吐量在1000万吨以上;其次是凯隆堡。铁路长2900公里,公路长约7万公里。哥本哈根有国际机场。旅游业发展较快,每年收入约40亿美元。 (严正元) 挪  威(Norway) 欧洲北部国家。 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部。 南濒北海,西、北滨挪威海和巴伦支海,海岸线长2万公里,沿岸散布着约15万个岛屿岩礁。 陆上分别同瑞典、芬兰和俄罗斯接壤。 领土狭长,南北延伸1770公里,东西间最宽处434公里,最窄处仅6.3公里。面积386974平方公里(包括斯瓦尔巴群岛等属岛)。国土约13处于北极圈内。人口429.9万,居A民大多数为日耳曼族挪威人,余为芬兰人及拉普人,大多信 -- 324 世界地理概览503 奉基督教新教。挪威语为国语。全国共分19个郡,首都奥斯陆。 自然地理 全境多山,山地约占国土面积的23,海拔A150米以下的地面只占15。 斯堪的纳维亚山脉纵贯东部,为A地形的主脊。加尔赫峰海拔2468米,为全国最高峰。南部有狭窄的滨海平原,宽度仅几至几十公里。 挪威海岸曲折破碎,多峡湾。 全国最长最深的松恩峡湾伸入内陆180公里,宽5公里,入口处水深1350米。挪威的冰川地形也极为普遍,全国有700多条现代冰川,面积共5180平方公里。 著名的约斯特谷冰原,面积815平方公里,是欧洲大陆最大的冰原。河流短小湍急,水量充沛,水力资源丰富,最长的格洛马河长度611公里。 全国可供开发的水力资源2960万千瓦,已开发2A3。 挪威虽地处高纬,但深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大部分地区仍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温和,1月平均气温1℃左右,明显高于世界同纬度其他地区;夏季凉爽,7月平均气温11~17℃。北部和内地山区气候寒冷,最北端的芬马克郡1月平均气温-15℃,极端最低气温达-45~-50℃。沿海地区降水丰沛,年平均降水量2000~4000毫米;内陆山区为500~1000毫米。 发展简史 挪威在公元9世纪末形成统一国家。 13世纪中叶,国势鼎盛,领土远较目前为大。 14世纪中叶鼠疫流行,人口减半,逐渐衰落。 1397年加入以丹麦为盟主的卡尔马联邦。 1523年瑞典脱离联邦后,挪威继续与丹麦联合,直至1814年改属瑞典。 1905年成为独立的挪威王国。 -- 325 603世界地理概览 经济地理 挪威独立以来,水力发电、林业、渔业、航运和造船工业发展迅速。至20世纪70年代末,已由经济落后国家发展成为一个经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万美元,跃居世界前列。北海石油、天然气开发后,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发展。 农业现有耕地81万公顷,占国土面积2.5%,半数以上集中在温暖半湿润的东南部,尤其是奥斯陆峡湾地区。西部沿海的特隆赫姆、博肯两峡湾地区耕地也较多。畜牧业在农业中占绝对优势,仅牛肉和乳制品即占农业产值半数以上。 粮食作物以大麦、燕麦和马铃薯为主,60%的口粮依赖进口。 森林资源丰富,覆盖率26%,其中80%为针叶林。木材自然生长量年逾1300万立方米,目前年采伐量尚不足800万立方米,生产潜力大。渔业为传统经济部门,海洋捕捞量居世界前列,年获量250万吨左右,其中毛鳞鱼占半数,主要产于北纬64°以南海域。 工业是主要的经济部门,主要有木材加工、造纸、电力、冶金、造船和化工等工业,70年代初以来开发北海油气资源。 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机械和石油工业分别占14以上,木材和A造纸工业占9%,冶金工业占7%,轻纺工业比较薄弱。挪威的水力发电著称于世,年水力发电量仅次于美国、加拿大和俄罗斯,居世界第四位。电力人均消费水平居世界首位。在电力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能耗大的冶金(铝、镁、镍、铁合金等)和化学工业(合成氨、硝酸钙、碳化硅、氯化钠、重水等) ,产品34以上外销。 挪威是世界上镁合金的第二大生A产国和最大出口国,铝出口量也居世界第二位。 1992年石油 -- 326 世界地理概览703 产量超过1亿吨,是欧洲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天然气产量超过2700亿立方米,成为欧洲的主要油、气输出国。 工业90%以上集中在南半部,以奥斯陆为中心的东南地区产值占总产值的半数,其他重要工业城市有卑尔根、特隆赫姆、斯塔万格等。 挪威向称“面向海洋的国家” ,居民擅长航海,航运业一直是重要的经济部门,船队规模居世界前列,其中910为外A国服务,航运收入为重要外汇来源。 主要港口有纳尔维克、奥斯陆和卑尔根。陆上交通比较发达,有铁路4214公里,半数已电气化;公路8万多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00公里。奥斯陆有国际机场。 主要城市有奥斯陆、卑尔根、北角等,奥斯陆是挪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主要海港,不仅有“裘皮之都”之誉,而且还享有“世界滑雪之都”的桂冠。 (张善余) 瑞  典 (Sweden) 欧洲北部国家。 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东部,西邻挪威,东北接芬兰,东滨波的尼亚湾,东南濒波罗的海,西南隔卡特加特和厄勒海峡同丹麦相望,海岸线长7624公里。 国土南北长1574公里,东西最宽500公里,面积449964平方公里,人口874万。居民大多数是日耳曼族瑞典人,仅北部有少数芬兰人和拉普人。大部分居民信奉基督教新教。瑞典语为国 -- 327 803世界地理概览 语。全国划分为24个省和一个直辖市。首都斯德哥尔摩。 自然地理 瑞典的地形主脊是贴近西北边境纵向延伸的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实际上是一长列块状高原。高原上冰川地貌非常典型;最高峰凯布讷山,海拔2123米。山脉东部呈阶梯式下降,第一级是诺尔兰高原,第二级是缓倾的丘陵,第三级是海滨平原。国境南部为低缓的丘陵和冰碛平原,不少地区湖沼广布。矿藏以铁矿为主,储量达40亿吨,主要分布于北部的基律纳和耶利瓦勒。其他矿藏有铜、铅、锌、钛等,但燃料矿贫乏。 河流短小流急,水量丰沛,通航价值小,水力资源丰富。 最大的约塔-克拉尔河长720公里,水量最丰的翁厄曼河与吕勒河年平均流量近2000立方米秒。全国可开发的水力资A源达2010万千瓦,现已开发利用60%。 瑞典为世界上湖泊最多的国家之一,共有大小湖泊9.2万个,比号称“千湖之国”的芬兰还多四成,湖泊总面积占国土8%。 最大的维纳恩湖面积5584平方公里,最深处98米,是欧洲第三大湖。许多湖泊之间都有河流沟通,但因水位不等,常形成急流瀑布,利于水电开发。 国土大部分处在北温带,约有15%的土地位于北极圈内。大部分地区属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最南部属温带阔叶林气候。 因受北大西洋暖流和波罗的海影响,气候较温和。 7月平均气温南部15~17℃,北部11~15℃。 冬季南北温差较大,1月平均气温南部1℃左右,北部-16℃,各地有长达1~7个月的积雪期。受地形影响,降水量西多东少;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水量500~750毫米,西侧部分山区达1000~1500毫 -- 328 世界地理概览903 米,甚至更多,北部及东部沿海仅450~500毫米。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以夏季较多。 发展简史 约在8000年前欧洲大陆冰盖消失以后,境内开始有居民。 公元7世纪起,出现了最初的统一的国家政权。 12世纪前后,曾受日耳曼人控制,1397年成为以丹麦为盟主的卡尔马联盟的成员。此后经济(尤其是商业、贸易和冶金业)发展较迅速。随着经济实力增强,1523年退出联盟获得独立,并与丹麦展开了长达100多年的激烈争夺,直至1660年获得军事上的决定性胜利,根据和约从丹麦取得了目前国土南方的沿海地区,在东方扩大到芬兰及芬兰湾东部和南部,成为欧洲的一个大国。但不久国势逐渐衰颓,1709年同俄国的战争失败,丧失了芬兰湾地区;1809年又战败于俄国,失去了整个芬兰。 1814年起政治上中立,社会经济发展逐渐加速。 20世纪中叶发展更为迅速,除传统的木材加工、造纸、冶金、造船等工业外,机械和其他工业部门也达到很大规模。 约100年时间,成长为一个发达的工业化国家。 经济地理 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仅占3%,但所产各类食品除满足本国需要外,还可供出口。现有耕地300万公顷,主要分布于南部和东南部滨海平原,在北纬60°以北,仅零星点缀。 耕地大部分种植牧草和饲料,粮食作物以大麦、燕麦、马铃薯和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油菜和甜菜。耕作业集约化水平较高。畜牧业收入在农业总收入中占将近80%,奶油、干酪、炼乳等为传统出口产品。 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90%以上。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制造业占24%,其他工业占3%,而在商品出口总额中, -- 329 013世界地理概览 各类工业制成品占80%以上。 在本国原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木材和钢铁工业曾是主要工业部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兴起了技术高度集约的机械工业和化学工业。在制造业净产值中,机械工业占44%,木材加工和造纸工业占16%,化学工业占9%,钢铁工业占5%,轻纺工业较薄弱。 矿产以铁矿为主,34集中在北部的基律纳和耶利瓦勒A—马尔姆贝里耶地区,矿石品位高达60~70%,含磷极低,蕴藏深度300~500米。 基律纳为世界上最大的地下铁矿,年产能力达3000万吨。 所产矿石经挪威的纳尔维克和本国的吕勒奥出口。其余铁矿集中在中部的贝里斯拉根地区,属中等品位。在木炭炼铁时代,瑞典长期是世界主要产铁国。焦炭炼铁兴起后,因缺煤而利用本国丰富的水力发电冶炼特种钢。 目前特种钢占钢产量30%,比重之大居世界首位,产品以质优驰名,大部分供出口,普通钢则多依赖进口。 燃料矿物贫乏,能源以水力发电占优势,约占总发电量23。 计有水电站1000座,其中10座年发电20亿度以上,120A座在2亿度以上;最大的一座水电站建于吊勒河上,年发电达45亿度。 机械工业规模大,技术先进,产品多供出口。轴承、信标、凿岩机、冷冻设备、分离器等传统产品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汽车、发动机、船舶、电信设备及家用电器的生产发展迅速,构成了整个工业的基干。汽车工业占制造业产值8%,在出口额中居首位,沃尔沃等名牌汽车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能力。造船工业规模居世界最前 -- 330 世界地理概览113 列,以制造巨型油船和散装货船为主,产品34供出口。军A火工业也很有名。机械工业主要集中于南部大城市,包括斯德哥尔摩(电子、电器) 、哥德堡(汽车、造船、轴承)和马尔默(造船、电机)等。 瑞典森林资源丰富,覆盖率达59%,木材总蓄积量24亿立方米。木材和造纸工业为传统工业部门,锯材、纸浆和纸的出口量占世界10~20%;工厂多分布在中部和北部主要河流的河口及维讷恩湖等大湖附近。 瑞典现有铁路11850公里,其中电气化铁路占23。 最重A要的线路有联接南部大城市的环线(斯德哥尔摩—哥德堡—马尔默—斯德哥尔摩)以及北部输出铁矿砂的吕勒奥—基律纳—纳尔维克(挪威)线。公路长10万公里,其中35以上A为铺面公路。主要海港有哥德堡、斯德哥尔摩、吕勒奥、乌克瑟勒松德和马尔默,其中哥德堡约占货物吞吐量的14。 斯A德哥尔摩和哥德堡有国际机场。 主要城市有斯德哥尔摩、哥德堡、马尔默和乌普萨拉,斯德哥尔摩为瑞典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城市临湖滨海,是一座风景秀丽,极具中世纪情调的旅游胜地。 (张善余) 芬  兰(Finland) 欧洲北部国家。南临芬兰湾。西濒波的尼亚湾。海岸线长1100公里。陆疆界线总长2534公里,分别与瑞典、挪威、 -- 331 213世界地理概览 俄罗斯接壤。 面积338145平方公里,人口504万,居民94%为芬兰族,5%为瑞典族,余为拉普人等。 80%以上的人信奉基督教新教。芬兰语和瑞典语同为国语。全国划分12个省。 首都赫尔辛基。 自然地理 全国地势低平,平均海拔152米,最高点哈尔蒂山,海拔1328米,位于芬兰、挪威边界上。东北部为海拔200米以上的高地。高地西南面是芬兰湖高原,但海拔亦仅100米左右。西部及南部沿海一带为低地。全国多湖泊及冰川地形,有大小湖泊6万个左右,周长超过200公里的大湖泊有60个。伊纳里湖、塞马湖、派延奈湖等都是著名的大湖。 有名的萨尔保冰碛岭长250公里,是芬兰湖高原的南界。 海岸曲折,岛屿众多,以西南部海域的奥兰群岛(亦称阿赫韦南马群岛)最重要。 芬兰矿产资源主要有铜、铁、锌等金属矿物。铜储量约2000万吨,含铜量高达2~4%。 芬兰湖高原上的欧托昆普蕴藏有铜、锌和钴等。铁多分布在皮海萨尔米、奥坦迈基、卡尔瓦斯瓦拉和尤萨尔岛。煤和石油贫乏。 森林以针叶林居多,其中松属占50%以上,云杉属占28%,桦属占19%。东南部为阔叶林,有橡和栎等树种。泥炭分布广,约占国土总面积的35%,在湖泊地区超过50%。 国土地处高纬,13在北极圈内,大部分地区属亚寒带针A叶林气候,北部为苔原气候。冬季寒冷,夏季凉爽。最冷月(2月)平均气温-6~-14℃,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13~18℃。每年10月中旬到翌年6月中旬为霜期,年降水量400~620毫米,由南向北逐渐减少。降水量中,雪占30~40%。 -- 332 世界地理概览313 北极圈以北的拉普兰地区,9月中旬开始降雪,积雪期长达7个月,积雪厚度可达70厘米;南部赫尔辛基10月底开始降雪,积雪期5个月,积雪厚度40厘米。沿岸海域冬季结冰,西南部海域冰期可达120多天;位处高纬度或伸入内陆的海湾,冰期长达160多天。冰期较短的汉科港,冬季也必须用破冰船开辟航道。 发展简史 纪元初年波罗的海芬兰人迁此。 1323年部分被瑞典占领。 1634年并入瑞典王国。 18世纪东南部领土割让给俄国,其余部分于1808~1809年并入俄国。 1917年12月6日独立,称芬兰共和国。 1939年11月30日爆发芬苏战争,芬兰战败,1940年两国签订和约,规定原属芬兰的卡累利阿地峡、维堡湾西部沿海地带、拉多加湖北部和西部以及雷巴奇半岛和巴伦支海中部沿海地带一部分领土割让给前苏联。 经济地理 森林资源极为丰富,全国70%的土地为森林覆盖。木材蓄积量15.2亿立方米,60%为私人所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渐下降,但木材加工业仍居各业之首。林产品如纸、纸板、木浆、木材等的出口占全国出口总值的40%左右,造纸工业称冠欧洲。战后发展的冶金工业,除钢铁外,铬、铜、锌、镍等生产也有一定规模。造船工业以生产大马力的破冰船、干货船和各种专用船只为主。机械工业以生产造纸机、木浆厂和锯木厂、胶板厂、纸板厂等的成套设备为主,畅销世界各地。纺织、食品加工、电器、电子等工业亦有所发展。电力工业发展迅速,发电量中水电、火电和核电约各占13。 A可耕地面积约占国土7%,大部在南部。 农业以畜牧业为 -- 333 413世界地理概览 主,畜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约占34。 主要饲养乳牛,次为猪。 A种植业主要保证牲畜的饲料,作物有燕麦、大麦、小麦、黑麦、土豆、甜菜等。 海运在运输业中占重要地位。 港口集中分布在西南部,除最严寒的冬季外,使用破冰船均可通航。湖区水运重要,主要湖泊之间有运河相连,内河航程达6600公里,冬季不能通航。铁路总长9100多公里,东连俄罗斯,西接瑞典。公路长7万余公里,与私人林区道路和农庄道路组成较密的交通网,通各主要城镇。但公路、铁路冬季易受冰雪阻塞。赫尔辛基附近有国际机场。 主要城市有赫尔辛基、图尔库、坦佩雷、埃斯波,赫尔辛基不仅是芬兰的首都还是芬兰最大的文化中心,有以“大学城”著称,建筑艺术也举世闻名。图尔库是芬兰最古老的都市。 (陈慧增) 爱沙尼亚(Estonia) 欧洲东部国家。位于波罗的海东岸,东接俄罗斯,南毗拉脱维亚,西临波罗的海和里加湾,北濒芬兰湾。 面积45100平方公里。 人口154万,其中61.5%为爱沙尼亚人,30.3%为俄罗斯人,其余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等。多数人信奉基督教新教。 通用爱沙尼亚语。 全国分为15个区。 首都塔林。 全国地势平坦,南部多丘陵,海拔一般不足100米,最高点仅318米。海岸线长3794公里。多岛屿,约有800个。 -- 334 世界地理概览513 主要河流有纳尔瓦河、派尔努河等。多湖泊,以楚德湖最大,面积7548平方公里。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暖夏凉,2月平均气温-6℃,7月17℃,年降水量600-700毫米。矿藏资源较丰富,主要有油页岩(集中分布在北部芬兰湾沿岸) 、磷灰岩(主要分布在塔林附近) 、泥炭等。 境内森林覆盖率36%,主要为针叶林带。沿海岸渔业发达。 公元10世纪后境内出现阶级社会。 13世纪起,爱沙尼亚人先后击退日耳曼人和丹麦人的入侵。 13世纪中叶被日耳曼十字军征服,成为立窝尼亚的一部分。 16世纪末北部属瑞典,南部属波兰—立陶宛王国。萨烈马岛属丹麦。 17世纪中叶均归瑞典统治。 1721年并入俄国。 1917年10月末建立苏维埃政权。 1918年11月29日在纳尔瓦宣告成立爱沙尼亚苏维埃共和国。 1940年7月成立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8月6日加入苏联。 1990年5月8日改国名为“爱沙尼亚共和国”。 1991年8月20日宣布独立,9月17日加入联合国。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占社会总产值的60%以上。机械制造、电子仪表工业较发达,主要生产电机、采掘机械、无线电电子和监测仪器等;在油页岩、泥炭、磷灰岩等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电力、化工、油页岩化工等部门。食品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13,尤以捕鱼业发达。 工业大部分分A布在芬兰湾沿岸的狭长地带,工业产值占全国的70%以上,主要的工业中心有塔林、纳尔瓦等。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约占农业产值的70%,以饲养奶牛、肉牛和猪为主。主要的农产品有大麦、小麦、黑麦、马铃薯、蔬菜、瓜果、奶、蛋、肉类和家禽等。 -- 335 613世界地理概览 交通运输以铁路、公路占优势,铁路总长1030公里,公路总长1.48万公里。 航空运输颇发达。 主要城市有塔林、卡拉斯泰、沃鲁、帕尔迪斯基等。 (褚劲风) 拉脱维亚(Latvia) 欧洲东部国家。位于波罗的海东岸,北邻爱沙尼亚,东接俄罗斯、白俄罗斯,南临立陶宛。 面积64500平方公里。 人口261万,其中拉脱维亚族占53%,俄罗斯族占34%,其余为白俄罗斯、乌克兰、波兰族、立陶宛和犹太族等。绝大多数拉脱维亚人信基督教新教,少数人信天主教。官方语言为拉脱维亚语。全国分为40个区。首都里加。 全国大部分地区地势低平,东部地区为丘陵地带,34地A区海拔在120米以下,最高点海拔仅为311米。主要河流有道加瓦河,水力资源丰富。境内多湖泊,较大的是卢巴纳斯湖、烈兹纳斯湖。 气候具有海洋性向大陆性过渡的特点。 1月平均气温-7~-2℃,7月16~18℃。 年降水量500~800毫米。资源较贫乏,仅有森林、泥炭等。 公元5世纪境内出现阶级社会,公元10~13世纪建立早期公国。 13~16世纪受日耳曼人统治。 1562年部分领土被波兰和瑞典瓜分。 1795年并入俄国。 1918年12月宣布建立苏维埃政权。 1940年7月21日成立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8月5日加入苏联。 1990年2月恢复1940年前的国旗、国徽和国歌,5月4日通过独立宣言并改国名为“拉脱维 -- 336 世界地理概览713 亚共和国“。 1991年8月21日宣布独立,9月17日加入联合国。 工业为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约占社会总产值的34。 主A要部门有机械工业、纺织工业、食品工业、化肥和石油化学工业、木材加工工业。重要的工业品有电力客车、长途电话交换机、家用电器、化肥、化纤、塑料、棉布、麻布、毛料、丝绸等。农牧业发达,机械化、专业化程度高,农牧业结构合理;种植业中饲料作物比重大,有春大麦、燕麦及豆类作物等,其次为黑麦、小麦等粮食作物。畜牧业集约化程度高,以养牛、养猪业为主。 交通便利,尤以铁路和海运最为发达。 铁路总长2380公里,公路总长2.42万公里。海运港口有里加、文茨皮尔斯、利耶帕亚。主要城市还有陶格夫匹尔斯等。 (褚劲风) 立 陶 宛(Lithuania) 欧洲东部国家。位于波罗的海东岸,北界拉脱维亚,东与白俄罗斯毗邻,西南与俄罗斯、波兰相接,西濒波罗的海,海岸线长约99公里。面积65200平方公里。人口376万,其中立陶宛族占82%,俄罗斯族占9%,波兰族占7%,其余为白俄罗斯、乌克兰和犹太族等。大部分居民信天主教。通用立陶宛语。全国分为44个区。首都维尔纽斯。 全国地势平坦,东部南部为丘陵地带,海拔一般不足200米。境内多湖泊,主要河流为内穆纳斯河(涅曼河)。气候具 -- 337 813世界地理概览 有海洋性向大陆性过渡的特点,温和湿润,1月平均气温为-5℃,7月为17℃。 年降水量630毫米。 资源贫乏,仅有粘土、砂石、泥炭、森林等。 公元5~6世纪境内出现阶级社会。1240年建立立陶宛大公国。 1569年与波兰合并,成立波兰立陶宛王国。 1795~1815年立陶宛并入俄国。 1918年12月~1919年1月立陶宛大部分地区建立苏维埃政权,2月加入立陶宛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1926年政变,1940年7月重建苏维埃政权,成立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8月加入苏联。 1990年3月11日宣告独立,定国名为“立陶宛共和国” ,恢复1940年前的国旗和国徽。 1991年9月17日加入联合国。 工农业发达。 工业增长速度快,机械工业是主要的部门,生产小型精密机床(包括各类精密铣床、磨床及自动、半自动机床) 、小电机、电视机、录像机、仪表及电焊设备等。木材加工、制浆造纸、食品加工业等是传统的工业部门。另外,利用西西伯利亚等地的石油、天然气,发展起石化工业。农业发达,居波罗的海地区的第一位。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64%,以乳、肉用养牛业为主。 种植业以亚麻及甜菜为主,另有马铃薯、蔬菜等。养蜂和养鱼业亦发达。 交通运输以铁路和公路为主。 铁路总长2030公里,公路总长3.28万公里。 内河通航628公里。 维尔纽斯是铁路、公路的枢纽,为通往东欧国家的门户。克莱佩达为不冻港。主要城市还有考纳斯、希奥利艾等。 (褚劲风) -- 338 世界地理概览913 俄 罗 斯(Russia) 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全称俄罗斯联邦。位于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地跨欧亚两洲。北临北冰洋,西北滨波罗的海,西南滨黑海和亚速海,东濒太平洋,隔海与美国阿拉斯加州和日本相望。海岸线长约4万公里。陆邻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和朝鲜14个欧、亚国家。 其西北部的加里宁格勒州与本土不相毗连。 领土略呈长方形,东西长9000多公里,南北宽4000余公里。 面积1707.54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陆地面积19强。人口A1.49亿,仅次于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和巴西,居世界第六位。 境内有100多个民族,83%为俄罗斯人,另有鞑靼、乌克兰、楚瓦什、巴什基尔、摩尔多瓦、白俄罗斯、日耳曼、车臣等民族。大多信东正教。官方语言为俄语。全国设有21个自治共和国、1个自治州、6个边疆区、49个州和10个自治专区。首都莫斯科。 自然地理 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多样。 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平原约占70%。以叶尼塞河为界,西半部多属辽阔的平原,分布有东欧平原(俄罗斯平原) 和西西伯利亚平原。 前者波状起伏,后者地势低平,且多沼泽,两平原之间为低矮的乌拉尔山脉。东半部主要是高原、山地,叶尼塞河和勒拿河之间为中西伯利亚高原,平均海拔500~700米,地面被河 -- 339 023世界地理概览 流切割;西伯利亚南部、东部及远东山地主要包括阿尔泰山脉、萨彦岭、雅布洛诺夫山脉、斯塔诺夫山脉(外兴安岭) 、锡霍特山脉、朱格朱尔山脉、切尔斯基山脉、上扬斯克山脉等,均系海拔1000~2000米的中山。 西南边境有大高加索山脉,主峰厄尔布鲁士山海拔5642米。 河湖众多,水资源丰富,全境河流总长度约800万公里。 河流分属北冰洋、太平洋、大西洋和里海内陆四大水系。西部欧洲地区的河流多发源于中部丘陵地带,河网呈辐射状分布。主要河流有注入北冰洋的伯朝拉河、北德维纳河;注入黑海、亚速海的第聂伯河、顿河;注入波罗的海的涅瓦河以及注入里海的伏尔加河等。这些河流除北冰洋水系外,大多流经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通航距离和通航期(7~9个月)较长,且有众多运河沟通,具有航运、灌溉、发电、供水和水产养殖等多方面的经济意义。 其中伏尔加河按长度、流域面积及水量,均为欧洲第一大河。伏尔加河流域是俄罗斯民族的发祥地,伏尔加河被称为“俄罗斯母亲”。乌拉尔山脉以东,亚洲地区的河流多发源于东南部山地。主要有注入北冰洋的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以及因迪吉尔卡河、科累马河等;注入太平洋的阿穆尔河(黑龙江) 、阿纳德尔河等。 这些河流大多流经人口稀疏区,结冰期长达6~8个月,航运价值不大,但水力资源丰富。 大小湖泊和人工水库共20多万个,除了世界上最大的咸水湖里海部分湖区位于境内,还有世界上淡水容量最大(23000立方公里)和最深(1620米)的贝加尔湖以及拉多加湖、奥涅加湖和泰梅尔湖等大湖。此外,又有雷宾斯克、古 -- 340 世界地理概览123 比雪夫、伏尔加格勒、卡马、齐姆良斯克、新西伯利亚、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和布拉茨克等大型人工水库。众多湖泊、水库不仅拥有丰富的淡水资源,而且也是内陆渔业的重要基地。 国土位于中高纬度,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和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北冰洋沿岸及岛屿是极地气候,太平洋沿岸则为温带季风气候。主要气候特点是冬季漫长、严寒、干燥,夏季短促、温暖,春秋季甚短,气温年较差大。由南往北气温逐渐降低,绝大部分地区,月平均气温-10~-30℃,东西伯利亚的上扬斯克和奥伊米亚康一带可达-50℃,两地绝对最低气温分别为-68℃和-71℃,被称为北半球的“寒极”。大部分地区7月平均气温12~24℃,里海沿岸低地可达25℃。 自西向东降水逐渐减少。 年降水量由俄罗斯平原西部600~700毫米减至东西伯利亚200~300毫米,到东部太平洋沿岸又增至500~1000毫米。山地降水较多,大高加索山脉西侧年降水量可达2500毫米,而里海沿岸低地则不足200毫米。 由于大部分地区气候严寒,地表形成大面积的永久冻土层,总面积1100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23,是世界上永冻层A范围最大的国家。 自然资源种类繁多,储量丰富,开发潜力大。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均居世界首位。全国宜农、宜牧的土地有5亿多公顷,约占国土的13。森林覆盖率超过40%,森林面积和A木材蓄积量分别占世界的15和14。可开发的水力资源蕴A A藏量超过2.4亿千瓦,仅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 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分布集中,在地域上结合较好。煤、石油、天然气、泥炭、铁、磷灰石、钾盐、有色和 -- 341 223世界地理概览 稀有金属等矿物储量均位居世界前列。如煤的地质储量占世界40%以上,天然气和铁矿石探明储量均超过世界13,三A者都居世界首位。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勒拿、通古斯、泰梅尔、坎斯克—阿钦斯克、库兹巴斯、伯朝拉、莫斯科郊区等地。石油、天然气主要集中在西西伯利亚和伏尔加—乌拉尔地区。 铁矿石主要蕴藏在库尔斯克、乌拉尔和东西伯利亚。 磷灰石主要分布在科拉半岛。钾盐多在乌拉尔山脉西侧。有色金属、贵金属和稀有金属主要集中于乌拉尔、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 发展简史 俄罗斯欧洲部分的中部是俄罗斯民族兴起的核心地区。 15世纪末形成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莫斯科公国。 自1547年伊凡四世改称沙皇以来,不断对外扩张,割占了邻国大片领土。 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胜利后,成立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1922年12月30日,同乌克兰、白俄罗斯、外高加索联邦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以后联盟逐渐扩大为15个加盟共和国。 俄罗斯地处北半球的世界工业带内,1861年废除农奴制后开始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快。十月革命后经7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经济获得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加强西部地区经济实力的同时,生产布局逐渐向东推进。开发秋明油气田、安加拉—叶尼塞河水能资源和坎斯克—阿钦斯克煤田;开辟西伯利亚南部粮食基地;修筑贝阿铁路等均取得成效。 1990年3月~1991年12月,除俄罗斯以外的前苏联14 -- 342 世界地理概览323 个加盟共和国先后宣布独立。1991年12月8日,俄与乌克兰、白俄罗斯签署明斯克协议,宣布组成独联体(此后又有原苏联9个加盟共和国参加)。 25日改国名为俄罗斯联邦;26日苏联正式宣告解体。 1992年4月17日宣布俄罗斯联邦和俄罗斯同为国名。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综合国力虽然下降,但仍不失为世界上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大国。 经济地理 国民经济基础雄厚,综合经济实力遥居独联体之首。在前苏联时期为全苏经济重心所在,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苏的60%。利用资源优势,建立和发展了实力雄厚的基础工业部门,其中能源、冶金、机械、化工是工业的四大支柱。但经济结构比例失调,表现为军事工业及与国防有关的重工业以及电子、宇航、原子能等新兴工业发展迅速,但民用工业发展缓慢,技术水平不高,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均不能满足需要。农业薄弱,生产极不稳定,农副产品不能满足消费,每年需大量进口粮食、食品。 苏联解体后生产滑坡,经济恶化。 1995年以来经济下降速度明显趋缓。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居突出地位,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0%。工业部门齐全,重工业发达,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钢铁、有色冶金、机械、化工及森林工业等部门。能源工业发达。苏联解体前,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产量分别占全苏的910、45和35左右。苏联解体后,产A A A量虽然下降,但相对地位未变。目前天然气、石油和煤炭产量分别居世界第一、第二和第三位。石油、天然气的最大产地是西西伯利亚(秋明) ,其次为伏尔加—乌拉尔油气区。秋明油气区的乌连戈伊气田是世界第一大气田;萨莫特洛尔油 -- 343 423世界地理概览 田属世界最大油田之一。 煤炭产量以库兹巴斯煤田为最高,其次是坎斯克—阿钦斯克和伯朝拉煤田。 电力生产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年发电量1.1万亿度,以火电为主,约占3A4,其次为水电和核电。 钢铁产量约占前苏联的60%,乌拉尔、中央区和西西伯利亚为主要钢铁基地,乌拉尔的马格尼托哥尔斯克为全国最大的钢铁工业中心。有色冶金工业主要分布在乌拉尔山东麓和东西伯利亚,主要冶炼中心有车里雅宾斯克、诺利尔斯克、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布拉茨克和伊尔库茨克等。机械工业发展迅速,产品种类繁多,其中以重型机械、动力机械、拖拉机与农机、运输机械、石油化工机械和精密机械等部门最为重要。机械工业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莫斯科、圣彼得堡、下诺夫哥罗德是俄罗斯重要的综合性机械工业中心;乌拉尔和西西伯利亚的重型机械,伏尔加河流域的汽车、拖拉机和石油机械,北高加索的农机以及西北区的森林工业机械和造纸机械等在全国均居重要地位。化学工业以酸、碱等无机化工和化肥生产为主,60年代以来利用丰富的油气资源发展了石油化学和有机合成工业。乌拉尔、中央区和西北区为老化工基地,新兴的石油化工主要分布在西西伯利亚、中央区和伏尔加河流域。木材采伐量占前苏联的90%以上,木材采伐主要集中于西北区、乌拉尔、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轻工业以纺织、食品为主。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中央区是全国最重要的综合性纺织工业基地。食品工业主要有肉类、鱼类、乳品和粮食加工以及甜菜糖、向日葵油等生产部门。渔业及水产加工业先进,年渔获量近1000万吨,居世界前列,其中海洋水产占90%以上。 -- 344 世界地理概览523 经过多年发展,西部已形成实力雄厚的加工工业地带,主要有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中央工业区,以圣彼得堡为中心的西北工业区,以伏尔加格勒为中心的伏尔加—顿河流域工业区和以叶卡捷琳堡为中心的乌拉尔工业区;东部则成为能源和原材料基地,主要有以新西伯利亚为中心的西西伯利亚工业区和以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为中心的东西伯利亚工业区。 俄罗斯农业相对落后。全国农业用地2.14亿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32亿公顷,其余是牧场和草地。在耕地中灌溉面积仅616万公顷,只占4.7%。农业经营粗放,劳动生产率和农畜产品单产低,产量不稳定,不能自给。但就整体规模而言仍属世界农业生产大国之一,许多农畜产品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种植业与畜牧业并重,产值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43%和57%。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黑麦、大麦、燕麦等麦类和马铃薯,此外还有玉米、水稻和豆类。 小麦产量居世界前列,黑麦、大麦、燕麦和马铃薯产量均居世界首位。经济作物以向日葵、亚麻和甜菜为主。 其中向日葵产量占前苏联一半以上,居独联体之首;亚麻和甜菜在独联体中仅次于乌克兰,居第二位。主要牲畜有牛、猪、羊等,存栏头数和肉、奶产量均居独联体之首。 交通运输业发达,已形成以铁路运输为主,包括公路、水运、管道和航空互相配合的综合运输网。 铁路营运里程约9万公里,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铁路货运周转量约占全国货运周转总量的一半。 管道运输仅次于铁路,居第二位,输油管总长6.51万公里,输气管总长14.86万公里。海洋运 -- 345 623世界地理概览 输居第三位。公路总长89.3万公里,其中约34为硬面路,A货运周转量居第四位。内河航道总长10.2万公里,内河运输和航空运输分别居第五和第六位。客运以铁路、公路和空运为主,其次为河运和海运。 交通运输网分布不平衡。西部地区运输网密集,以莫斯科为中心的放射状铁路网四通八达,稠密的公路网、河运网起重要的辅助作用。主要海港有摩尔曼斯克、圣彼得堡、加里宁格勒和罗斯托夫。下诺夫哥罗德、萨马拉和伏尔加格勒为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东部地区运输网较稀疏,西伯利亚大铁路(叶卡捷琳堡—符拉迪沃斯托克)和贝阿铁路(泰谢特—苏维埃港)为沟通东西交通的主要动脉。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为重要出海口。其他重要交通枢纽还有叶卡捷琳堡、车里雅宾斯克、新西伯利亚和克拉斯诺亚尔斯克。 主要城市有莫斯科、圣彼得堡、加里宁格勒、车里雅宾斯克、新西伯利亚等。莫斯科为俄罗斯的政治、经济、交通和科学文化中心,也是世界特大城市之一。圣彼得堡是俄罗斯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也是历史名城和著名的科学文化城。 (沈允武) 白俄罗斯(Belarus) 欧洲东部内陆国。西邻波兰,北、东、南三面介于立陶宛、拉脱维亚、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面积20.76万平方公里。人口1040万,其中白俄罗斯族占78%,其余为俄罗斯、 -- 346 世界地理概览723 波兰和乌克兰族等。多数居民信东正教。官方语言为白俄罗斯语,通用俄语。全国分为6个州和118个区。首都明斯克。 国土地处东欧平原,地势低平。北部低缓冰碛丘陵与平原相间,南部为波列西耶沼泽低地。明斯克高地呈东北—西南走向斜贯中北部(最高点捷尔任斯克山海拔345米) ,为波罗的海与黑海水系的分水岭。 境内河湖众多,水资源丰富,共有大小河流2万多条,总长度超过9万公里;湖泊1.1万多个。主要河流有第聂伯河、普里皮亚季河、西德维纳河、涅曼河、索日河和别列济纳河等。 温和湿润的大陆性气候。 1月平均气温—8~-4℃,7月17~19℃。年平均降水量550~700毫米,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森林占国土面积13,属针阔A混交林。主要矿产有泥炭、钾盐、岩盐、石油等,多分布在南部沼泽低地。 10~12世纪初属基辅罗斯。 13世纪后长期处于立陶宛、波兰和俄国的影响和争夺之下。 18世纪末被沙俄吞并。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开始发展。 1919年1月成立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1922年12月30日作为第一批成员加入苏联。 1939年9月西白俄罗斯从波兰并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纳粹德国占领。 1991年8月25日宣布独立;12月8日与俄罗斯、乌克兰签署明斯克协议,宣布组成独联体;19日改称白俄罗斯共和国。 白俄罗斯的工农业较发达,综合经济实力在独联体仅次于俄罗斯、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居第四位。在前苏联时期为重要的加工工业和农牧业基地,但能源和工业原料靠其他共和国提供。独立后国营企业和集体农庄仍是全国城乡主导 -- 347 823世界地理概览 经济成分。与独联体大多数国家相比,经济衰退幅度较小。 工业以加工工业为主。主导工业部门是机械制造,其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近30%,主要生产农牧业机械和机床等。 化学工业亦很突出,利用当地钾盐在索利戈尔斯克发展了钾肥工业;油、气管道沿线则分布有石油加工和化纤等工业。 泥炭开采利用较充分,以泥炭为燃料建有许多热电站和火电站。 此外,仪表、电子、木材加工、家用电器、纺织等工业部门也比较发达。所生产的大型载重汽车、饲料联合收割机、金属切削机床、钾肥、化纤、摩托车、彩电、冰箱等产品在独联体均居重要地位。主要工业中心有明斯克、戈梅利、莫吉廖夫、维捷布斯克、格罗德诺和布列斯特等。 全国农业用地980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610万公顷,其余是牧场和草地。畜牧业在农业中占主导地位,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以养牛和养猪为主,是前苏联乳、肉等畜产品的重要供应地。主要农作物有冬小麦、黑麦、燕麦、马铃薯、饲料作物和亚麻等。 其中马铃薯年产量超过1100万吨,被称为“第二面包” ;亚麻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原苏联的15以上。中部及东北部农业较发达,南部沼泽低地农业A用地及耕地所占比重均较低。 白俄罗斯的交通运输业发达,是俄罗斯和中亚各国通往欧洲国家的重要铁路通道。 铁路总长5567公里,公路总长5.2万公里,内河航道总长约4000公里,航空线连接国内外各大城市。 境内有俄罗斯通往中东欧国家的石油、天然气管道。 明斯克为白俄罗斯铁路、公路及航空运输枢纽。主要城市还有莫吉廖夫、维捷布斯克、布列斯特、巴拉诺维奇、戈梅利、 -- 348 世界地理概览923 格罗德诺等。 (沈允武) 乌 克 兰(Ukraine) 欧洲东部国家。东、北与俄罗斯、白俄罗斯相邻,西与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接壤,西南与罗马尼亚、摩尔多瓦毗连,南濒黑海和亚速海。面积60.37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居欧洲第二。人口5220万,73%为乌克兰族、22%为俄罗斯族,其余为白俄罗斯族和犹太族等。乌克兰语为官方语言,通用俄语。多数居民信东正教,西部部分居民信天主教。全国分为25个州,480个区。首都基辅。 国土大部分属东欧平原,地表波状起伏。 波列西耶沼泽、第聂伯河和黑海沿岸低地等平原低地与沃伦—波尔多高地、第聂伯丘陵、顿涅茨岭等低矮高地相间分布。西南部为喀尔巴阡山脉,一般海拔800~1500米,最高点戈维尔拉山海拔2061米;最南端为克里木山地。河湖众多,水资源丰富。第聂伯河纵贯中部,在乌境内长1204公里,建有基辅、克列缅丘格、卡霍夫卡等大型水库。 其他主要河流还有南布格河、德涅斯特河、北顿涅茨河、多瑙河(河口部分)等。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大部分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暖,由西向东大陆性逐渐增强。 克里木半岛南岸属亚热带气候。 1月平均气温,东北部—8~-7℃,克里木半岛南岸2~4℃;7月平均气温,西北部18~19℃,东南部23~24℃。 年降水量300 -- 349 033世界地理概览 ~700毫米,山地1000~1600毫米。 全境热量资源比较充足,10℃以上活动积温2400~3400℃,生长期为190~240天。 自北向南分属针阔混交林、森林草原和草原三个自然带。中部黑土广布,土壤肥沃,水热土条件优越,宜于农耕。 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分布集中,特别是煤、铁、锰矿世界闻名。顿涅茨克煤田面积约6万平方公里,地质储量超过1400亿吨,其中适于炼焦的煤炭储量近400亿吨,是前苏联欧洲地区最大的煤田。克里沃罗格铁矿区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探明储量超过150亿吨,约占前苏联的14。 尼科波A尔和托克马克的锰矿储量居世界前列。此外,第聂伯河水力资源,喀尔巴阡山麓—里沃夫的天然气、石油、煤炭,东北部第聂伯河左岸的石油、天然气,克列缅丘格、别洛泽尔斯科耶、刻赤的铁矿以及北部的森林资源等,亦具重要意义。 公元9~12世纪乌克兰是基辅罗斯的核心地域。 14世纪起受波兰—立陶宛王国统治。 1654年东部并入沙俄,18世纪末西部也被沙俄兼并。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1917年12月成立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1922年12月30日作为第一批成员加入苏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纳粹德国占领。 1991年8月24日宣布独立,改国名为乌克兰;12月8日与俄罗斯、白俄罗斯签署明斯克协议,宣布组成独联体。 工农业发达,综合经济实力在独联体仅次于俄罗斯,居第二位。 在前苏联时期是全苏最大的煤炭、钢铁工业基地,同时也是重要的机械、化工、食品和农业生产基地,但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及许多工业原料不能自给。 -- 350 世界地理概览133 工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体,其中煤炭、钢铁是传统的工业部门。 独立前煤炭产量约占前苏联的14,铁矿石产量将近A一半,锰矿石约占80%,钢产量约占13。独立后产量虽然A下降,但相对地位未变。克里沃罗格、顿涅茨克和马里乌波尔(日丹诺夫)为主要钢铁中心。以重型为主的综合性机械工业发达,并向技术密集型发展。冶金、矿山、动力、石油、化工设备,锻压、起重运输机械以及船舶、汽车、内燃机车、机床、农机等产量在前苏联和独联体均占重要地位。 此外,飞机、原子能反应堆、电子显微镜、工业机器人等高科技机械产品发展迅速。化学工业以酸、碱等无机化工和化肥生产为主,60年代以来利用境外油、气资源发展了石化和有机合成工业。轻工业以食品工业为主。甜菜糖、植物油分别占前苏联的55%和33%。 此外,家用电器、纺织等部门也比较发达,其中彩电产量占前苏联的13以上。主要工业中心有基辅A(机械、化工、食品、纺织) 、哈尔科夫(机械、化工、食品) 、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钢铁、机械、化工) 、顿涅茨克(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电力) 、敖德萨(机械、化工、食品)等。 农业繁盛,向有“欧洲谷仓”之称。全国农业用地4220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70%,其中耕地达3420万公顷,其余是牧场和草地,垦殖指数高达57%。 种植业与养畜业并重,且紧密结合。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甜菜、向日葵、长纤维亚麻、葡萄、蔬菜等。 1993年粮食产量4500万吨,其中小麦4090万吨,在独联体中仅次于俄罗斯。 甜菜产量占独联体的一半以上,长纤维亚麻、向日葵均超过40%。养畜业发 -- 351 233世界地理概览 达,以饲养牛、猪和家禽为主,肉、奶、蛋产量在独联体均占重要地位。 交通运输业发达。铁路总长2.28万公里,是前苏联铁路网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公路总长16.9万公里,其中硬面路15.9万公里。内河航道约4500公里,第聂伯河为最主要的航运干线。 海运方便,有敖德萨、尼古拉耶夫、赫尔松、刻赤、别尔江斯克、马里乌波尔(日丹诺夫) 、伊兹梅尔等港口。 克里木半岛西南岸的塞瓦斯托波尔为优良军港,是前苏联黑海舰队驻地。飞机可直航邻国首都和国内主要城市。境内还有来自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的石油、天然气管道。主要交通枢纽有基辅(综合) 、哈尔科夫(铁路)和敖德萨(国际海港)。 黑海海岸景色优美、气候宜人,是世界闻名的旅游疗养胜地,雅尔塔和敖德萨为乌克兰最著名的旅游城市。其他主要城市还有哈尔科夫、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基洛沃格勒等。 (沈允武) 摩尔多瓦(Moldova) 欧洲中部内陆国。北、东、南同乌克兰相邻,西与罗马尼亚接壤,邻近黑海。面积3.37万平方公里。人口440万,其中摩尔多瓦族占64%,其余为乌克兰、俄罗斯和加告兹族等。多数居民信东正教。官方语言为摩尔多瓦语,通用俄语。 -- 352 世界地理概览333 全国分为40个区。首都基希纳乌。 国土地处东欧平原,境内丘陵和河谷平原相间分布,平均海拔147米,中部为科德腊高地,最高点巴拉涅什特山,海拔430米。境内河流众多,但大部分短小,主要河流为德涅斯特河和普鲁特河,绝大部分国土介于两河之间。地下水资源丰富。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暖,1月平均气温北部-5℃,南部-3℃;7月平均气温北部19℃,南部22℃。年平均降水量450~500毫米,主要集中于夏季。 自北向南由森林草原带过渡为草原带。黑钙土广布,土壤肥沃。主要矿产为褐煤、磷灰石等。 公元12世纪境内形成部落联盟和国家联盟。1359年建立独立的摩尔多瓦公国。 16~18世纪受奥斯曼帝国统治。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被沙俄兼并。 1918年德涅斯特河和普鲁特河之间的比萨拉比亚归并罗马尼亚。 1924年德涅斯特河左岸建立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属乌克兰。 1940年6月苏联收回比萨拉比亚,并将其大部分与摩尔达维亚自治共和国合并;8月2日成立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并加入苏联。 1991年5月23日改国名为摩尔多瓦共和国;8月27日宣布独立,并将首都基什尼奥夫恢复原名基希纳乌;12月21日加入独联体。 国内民族矛盾突出。 1990年俄罗斯族居多数的东部地区成立“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国” ,导致多年的军事冲突和政治动荡。 摩尔多瓦是前苏联欧洲地区经济规模最小,发展水平最低的国家。苏联解体后,摩尔多瓦生产滑坡。目前国营和集体经济仍为全国城乡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成分。 -- 353 433世界地理概览 农业相对发达,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核心。全国农业用地250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75%,其中耕地170万公顷,其余是牧场和草地,垦殖指数高达50%以上。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尤以葡萄和其他果树栽培最为重要,葡萄种植面积达25万公顷,其他水果有苹果、梨、桃、杏、樱桃等。经济作物还有烟草、甜菜、向日葵、蔬菜和香精油料等。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和玉米,播种面积虽小,但单产却较高。畜牧业比较发达,以养猪、养牛为主。 摩尔多瓦的工业资源贫乏,基础工业薄弱。轻工业则相对发达,尤以食品工业最为突出,约占工业总产值的50%,主要有酿酒、罐头、制糖、植物油和肉类加工等。其他轻工业部门还有卷烟、纺织、制鞋等。机械制造业主要为农业和食品工业服务,此外还有电子、仪表、建筑材料工业等。 交通运输以铁路和公路为主。 铁路总长1150公里,公路1.08万公里,内河航道总长1200公里。 飞机可直航俄罗斯、乌克兰、罗马尼亚等国。输气管道总长170公里,年输送量16亿立方米。 主要城市有基希纳乌、蒂拉斯波尔、别利齐等。 (沈允武) 波  兰(Poland) 欧洲中北部国家。位于中欧东北部,陆邻俄罗斯、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捷克、斯洛伐克、德国,北濒波罗的海(海岸线长524公里) ,东西长689公里,南北宽649公 -- 354 世界地理概览533 里,面积312683平方公里,人口3857万,居民98%为波兰人,其余为乌克兰、白俄罗斯、立陶宛和日耳曼人等。 92%的人信奉天主教。波兰语为国语。全国划分为49个省,其中包括4个城市省。首都华沙。 自然地理 平原约占全国面积的45。 北部、中部平原连A成一片,为德波平原的一部分。全国平均海拔173米,70%地区海拔在200米以下,仅有3%地区海拔超过500米。 在西风和海流影响下,沿岸海滨沙咀都向东伸长,形成许多潟湖,沿海沙淤水浅,海岸线平直,缺少天然港口。 由海岸向南,为一狭长的沿海平原,海拔约50米。再往南是一片冰碛丘陵,丘陵之间的低洼地形成许多湖泊。中部地表波状起伏,海拔50~150米。 南部为高原和山地区,面积占全国15左右。 有A苏台德、西里西亚、罗兹和小波兰等高原,平均海拔都在300米以上;高原上多为土质肥沃的黄土,已开垦为农田。这里也是主要的产煤区。苏台德山脉和喀尔巴阡山脉的北坡海拔500~1500米,塔特拉山的雷瑟峰海拔2499米,为波兰最高峰。 波兰河网稠密,水量充足,中下游便于航行。受地形影响,河流多自南向北注入波罗的海。维斯瓦河是全国第一大河,源出西里西亚的贝斯基德山,全长1068公里,重要支流有布格河、桑河等,在波兰境内的流域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87%,占国土面积55.9%;奥斯威辛以下通航里程941公里,水能资源丰富。 奥得河发源于捷克奥得山,全长912公里,在波兰境内段长741公里,境内流域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83%,占国土面积34%,重要支流有瓦尔塔河和尼斯河。全 -- 355 633世界地理概览 境面积1公顷以上的湖泊有9300个,多为冰碛湖。 湖泊总面积3200平方公里。 主要分布北部地区。 最大的湖泊是希尼亚尔德维湖,面积122平方公里。 波兰属温和大陆性气候,并具有从西欧海洋性向东欧大陆性气候过渡的特点。 1月平均气温-1~-4.6℃。从西向东递减;7月平均气温16.5~19℃,由北往南递增。年平均降水量各地也有差异,北部、中部平原低地500~600毫米,南部高原600~800毫米,苏台德山脉和喀尔巴阡山脉地区可达800~1200毫米。约有23的降水集中在夏季,特别是夏A季的后半期,往往影响谷物的收割。 波兰矿产资源 以煤为主,储量1500亿吨以上。 主要分布在以卡托维兹为中心的上西里西亚,储量丰富,煤层厚,为波兰第一大煤矿。下西里亚的瓦乌布日赫为第二大煤矿,储量不大,但煤质优良,可炼焦。褐煤储量400亿吨,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 泥炭丰富,分布在东北部各省。 硫磺储量1亿吨,居欧洲首位,主要分布在维斯瓦河中游的塔尔诺布热格等地。钾盐和岩盐储量丰富,分别分布在中部的克沃达瓦地区和克拉科夫附近的维利奇卡。铜矿金属储量约1500万吨,居欧洲首位,主要分布在格沃古夫东南的卢宾。天然气储量大,主要分布在卢巴丘夫、新苏尔和扎莫希奇等地区。其他矿产有铅、锌等。森林面积860多万公顷,覆盖率27.5%。 水能资源估计为600万千瓦。 发展简史 波兰民族是欧洲古老的民族之一,早在公元3世纪就在维斯瓦河和奥得河流域居住。 965年建立了波兰大公国。 992~1025年博莱斯瓦夫一世执政时,统一全境,并由 -- 356 世界地理概览733 游牧经济进入农业经济时代,商品经济也有了发展。 16世纪末至18世纪初,波兰开始衰落。 1772、1793和1795年曾三次被俄国、普鲁士、奥地利瓜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恢复独立。 1939年9月被德国侵占,国家遭受严重破坏,首都华沙和其他许多城市成为废墟,大部分工厂、矿山和交通设施被毁坏;全国16的人口被杀害。 1944年德国败退后,7月22A日成立波兰人民共和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兰国界有了很大改变。 根据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和同年8月波茨坦会议的协议,以寇松线为基础划定东部国界,奥得-尼斯河线为西部疆界;东部领土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减少近18万平方公里,西部则增加10万多平方公里;同时由于波莫瑞等地区的归还,波兰获得了波罗的海宽广的出海口。 1989年12月改名为波兰共和国。 经济地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兰工农业有较大增长,已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工业国发展为一个具有中等水平的工业-农业国。工业和农业在地区上日趋结合,生产力布局日趋平衡。 工业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0.3%,工业生产增长率达7%左右。主要工业部门有动力、冶金、机械制造、化学、纺织、食品等。动力工业中采煤业占主要地位。硬煤年开采量1.9亿万吨,居世界前列。主要产于上西里西亚,产量约占全国90%,这里不仅是波兰最大的煤田,也是欧洲最大的煤田之一。褐煤产于西部。石油开采量极少,远不能满足需要。通过“友谊”输油管从邻国输入原油,年输入量1000余万吨。 最大的石油加工中心是普沃茨克。电力工业以火电为主,水 -- 357 833世界地理概览 电站只占装机容量的3.5%。上西里西亚是电站最集中的地区。 主要钢铁工业中心是克拉科夫(东郊的新胡塔) 、琴斯托霍瓦、卡托维兹、霍茹夫、斯塔洛瓦沃拉。有色金属工业主要是铜、铅、锌的开采和冶炼,集中在西里西亚地区。铅锌的开采和冶炼在西里西亚-栋布罗瓦地区。 机械制造业发展迅速,尤其是运输机械制造业,更是重点发展的部门。造船工业以生产远洋货轮和渔轮为主,能建造10万多吨级货轮,产量一半供出口。 最大的造船中心是格但斯克(格但斯克列宁造船厂是全国最大的造船厂) ,其次是什切青。机车、车厢生产驰名国际市场,生产中心是波兹南、弗罗茨瓦夫。汽车制造业是战后的新兴部门,最大的汽车厂在华沙、斯塔拉霍维采、卢布林。 其他部门有电机、机床、矿山和化工机械及制糖设备等。 化学工业发展较快,主要生产硫酸、烧碱、化肥、化纤、塑料、药品、合成橡胶等。主要中心有弗罗茨瓦夫、霍茹夫、扎布热、索斯诺维茨。纺织工业主要分布在罗兹为中心的纺织工业区和苏台德地区,其原料棉花和羊毛都依靠进口。制糖工业发达,年产甜菜糖约180万吨,半数运销国外。 全国平原面积广大,土地资源较丰富。农业生产以个体经营为主。耕作业在农业中占主要地位,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1.9%。主要种植黑麦、小麦、大麦和燕麦。黑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年产量约900万吨,占世界总产量13,主要分A布在北部、中部平原。小麦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主要分布在维斯瓦河中下游、东南和西南各省。 马铃薯年产量达3500万 -- 358 世界地理概览933 吨,占世界总产量15,其中23用作饲料,其余作食品和工A A业原料。甜菜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下西里西亚和维斯瓦河下游。亚麻和大麻分布在东北部地区。 国内运输以铁路为主。铁路总长2.7万多公里,其中电气化铁路7000多公里。重要的铁路枢纽有:卡托维兹、弗罗茨瓦夫、华沙、波兹南和格但斯克。公路总长29万多公里。 内河航远以奥得河为最重要,承担全国内河货运周转量23A以上,其次为维斯瓦河。海运发达,承担全国大部分外贸货运量和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国的转口货运。主要港口有格但斯克、什切青、格丁尼亚。有20多条国际航线通往世界各地,华沙为全国航空中心。 主要城市有华沙、罗兹、克拉科夫、波兹南、格但斯克,华沙是波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克拉科夫是波兰中世纪的古城,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唯一未遭受严重破坏的城市。 (熊顺鼎) 捷  克(Czech) 欧洲中部内陆国家。东靠斯洛伐克,南邻奥地利,西接德国,北毗波兰。面积78864平方公里。人口1033万,90%以上为捷克族,少数民族有斯洛伐克人,摩拉维亚人、波兰人等。主要信基督教新教,39%信天主教。官方语言为捷克语。首都布拉格。 境内以波希米亚高地为主,东北、西北、西南被苏台德 -- 359 043世界地理概览 山脉、厄尔士山脉、波希米亚林山和舒马瓦山脉所环绕,山地海拔300~1000米;东部为海拔500~600米的摩拉维亚地区,亦称捷克盆地,盆地内部大部分地区在海拔500米以下,可分为拉贝河平原、比尔森盆地、厄尔士山麓盆地和南捷克湖沼地带。境内主要河流有伏尔塔瓦河、拉贝河等。伏尔塔瓦河全长约430公里,为全国最长的河流。 大部分河流湍急,不利于航运,但水利资源丰富。 全境属温和的大陆性气候,但气候大陆性特征较弱,夏季暖和,冬季不冷,年较差小,布拉格1月平均气温-0.5℃,7月19.3℃,年平均气温9.3℃,年降水量499毫米。境内褐煤、硬煤和铀矿蕴藏丰富,其中褐煤、硬煤的储量分别居世界第三位和欧洲第五位。其他矿产资源有锰、铝、锌、铜、萤石、石墨和高岭土等。森林面积占全国总面积13以上,木材可供出口。 A公元5~6世纪斯拉夫人西迁至今捷克和斯洛伐克地区。 公元830年建立大摩拉维亚帝国。9世纪末至10世纪上半叶,在今捷克地区成立捷克公国。 1419~1437年爆发反对罗马教廷、德意志贵族和封建统治的胡斯运动。 1620年沦于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 1918年10月28日与斯洛伐克联合成立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 1939年3月被纳粹德国占领。 1945年9月在苏军帮助下获得解放。 1948年2月,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开始执政。 1948年5月9日成立捷克斯洛伐克人民民主共和国。1960年改国名为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1968年8月,苏、波、匈、保、东德5国出兵捷克斯洛伐克,苏军并作“暂时留驻” ,1989年11月捷政局发生剧变,捷共失去执政地位。 1990年更改国名,组成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 -- 360 世界地理概览143 共和国。 1992年12月31日联邦解体。 1993年1月1日起成为独立的国家,称捷克共和国。 捷克是欧洲经济较发达的国家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民经济有较大发展。 工业发达,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5以上,从业人数占劳动力的13A A以上。主要工业部门有机械、化工、冶金、纺织、电力、食品、木材加工和玻璃工业等。机械制造工业历史悠久,为重要的工业部门,产值约占整个工业产值的13。所产运输机A械、重型机械等在国际上较有影响,电力机械、机床、摩托车、精密仪器等有大量出口。 主要分布在布拉格、布尔诺、比尔森、俄斯特拉发等地。化学工业部门齐全,主要产品有合成纤维、染料、塑料、橡胶、化肥、酸和碱等。主要分布在乌斯季、莫斯特、俄斯特拉发和哥特瓦尔德夫等地。钢铁工业是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发展起来的部门,现为欧洲主要钢铁生产国之一,俄斯特拉发为全国最大的钢铁中心。纺织工业以棉纺织规模最大,主要分布在苏台德山麓的利贝雷茨及其附近城市。采煤工业是燃料动力工业最重要的部门,煤炭资源丰富,以褐煤为主,主要集中在西北部的厄尔士山麓各煤田。电力工业以火力发电为主,主要分布在布拉格、俄斯特拉发、布尔诺等城市。农业集约化程度高,农业在工农业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年下降,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的8%。主要的农产品有小麦、大麦、马铃薯、甜菜。 畜牧业以养牛、猪为主。旅游业发展迅速,主要旅游点有布拉格、温泉城卡罗维发等。 国内交通以铁路、公路为主。铁路总长9439公里,其中 -- 361 243世界地理概览 电气化铁路2593公里。 公路总长5589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66公里。 (褚劲风) 斯洛伐克(Slovak) 欧洲中部内陆国家。东邻乌克兰,南接匈牙利,西连捷克,北毗波兰。面积49036平方公里。人口530万,80%以上为斯洛伐克人,11.2%为匈牙利人,其他为吉卜赛人、捷克人、乌克兰人等。官方语言为斯洛伐克语。首都为布拉迪斯拉发。 境内多山,海拔1000~1500米。喀尔巴阡山地(又称斯洛伐克山地)由一系列东西走向的山脉组成,山脉之间为河谷和山间盆地,可分为北、中、南三带。北带塔特拉山的格尔拉赫峰海拔2655米,为全国最高峰。 山区有茂密的森林和良好的天然牧场。境内主要河流有摩拉瓦河(长约358公里) 、瓦赫河(长约390公里)等,自北向南注入多瑙河。全境属温和的大陆性气候,且大陆性特征较强,夏季暖热,冬季较冷,年较差较大,如卢切内茨1月平均气温-2.7℃,7月20.1℃,年平均气温9.1℃,年降水量637毫米。 公元5~6世纪已有西迁的斯拉夫人定居。 631年后为大摩拉维亚帝国的一部分。 906年(帝国灭亡后) ,沦为马扎尔人统治,后为奥匈帝国的一部分。 1918年奥匈帝国解体,与捷克联合建立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 1939年3月被纳粹德国占领。 1945年9月在苏军帮助下获得解放。 1948年2月,捷 -- 362 世界地理概览343 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开始执政。 1948年5月9日成立捷克斯洛伐克人民民主共和国,1960年改国名为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1968年8月,苏、波、匈、保、东德5国出兵捷克斯洛伐克,苏军并作“暂时留驻” ,1989年11月政局发生剧变,捷共失去执政地位。 1990年更改国名,组成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 1992年12月31日联邦解体。 1993年1月1日起成为独立主权的国家,称斯洛伐克共和国。 斯洛伐克现代工业发展较迟。早年为捷克斯洛伐克的农业区,基本没有工业。 1945年以后,国民经济发展迅速,逐步建立了钢铁、石化、机械、食品加工及军事工业,缩小了与捷克在经济上的差距。 1989年局势剧变后,生产下跌。国民经济中农业地位重要,主要耕作区在多瑙河低地和喀尔巴阡山山间盆地,种植小麦、大麦、玉米、烟草和葡萄等。山区养牛业较发达。工业以机械制造、冶金、化工、木材加工为主,还有造船、电机、精密机械、纺织等部门。主要工业中心有希拉迪斯拉发(炼油、化工、造船)和科希策(钢铁、重型机械、木材加工)等。 (褚劲风) 匈 牙 利(Hungary) 欧洲中部内陆国。位于多瑙河中游,同捷克、斯洛伐克、乌克兰、罗马尼亚、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南斯拉夫联盟和奥地利相邻。 国土南北最长268公里,东西最宽528公里,面积93031平方公里,人口1027万,居民98%为马尔扎人 -- 363 443世界地理概览 (即匈牙利人) ,余为德意志、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人等。主要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匈牙利语为国语。 全国划分为19个州,5个直辖市。 首都布达佩斯。 自然地理 境内平原占优势,低地和波状平原占国土面积23,山地不足15。多瑙河以东的匈牙利大平原,面积约A A5万平方公里。东为蒂萨平原,海拔90~100米,河网密布,多洼地沼泽;西为多瑙-蒂萨河间地,海拔100~150米,多沙丘,间有草地。多瑙河以西、国境西北部是匈牙利小平原,多瑙河支流拉包河流贯其间,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北部地势较平坦,两侧山麓边缘多丘陵。 多瑙河以东的北部山地,为喀尔巴阡山脉的一部分,海拔300~1000米;马特劳山的凯凯什峰,海拔1015米,为全国最高点。多瑙河以西,界于小平原与巴拉顿湖之间的外多瑙山地,为阿尔卑斯山脉东延余脉,长200公里,宽40公里,海拔200~700米,包括科尼山中的科尼什峰海拔704米。山地森林茂密,有栎树、山毛榉、椴树等。矿藏有铝土、煤、石油、天然气、锰、铀等。铝土储量丰富,分布在外多瑙山地。全境23地区有地下热水A蕴藏,水温平均98℃。 境内的多瑙河段长416公里(包括匈、捷边境150公里)。平均宽度400~800米,深度4~10米。春夏水位最高,冬季结冰期平均40天。 干流全年通航。 多瑙河最大支流蒂萨河,在匈牙利境内长579公里。最大湖泊是巴拉顿湖,面积596平方公里,其他还有费耶尔州的韦伦采湖,匈、奥边境的新锡德尔湖。 匈牙利属温和大陆性气候,越往东大陆性气候越显著。 1 -- 364 世界地理概览543 月平均气温,西部-1.7℃(巴拉顿斐赖德) ,东部-3.8℃(德布勒森) ,最低气温东部可降至-28℃(塞格德) ;7月平均气温20~22℃,最高气温35~39℃。 年降水量自西向东递减,西部800毫米,东部480毫米,山区可达900毫米。最大降水量在6月(受大西洋影响)和10~11月(主要受地中海影响)。降水变率较大,常发生干旱现象,东部尤为严重。 发展简史 公元896年,马扎尔游牧部族从乌拉尔山区一带移居多瑙河中游。 1000年建立匈牙利王国。 16世纪中叶起,中部被奥斯曼帝国占领。 1711年后全境相继隶属于神圣罗马帝国和奥地利帝国。 1848~1849年,匈牙利人民进行争取自由独立的革命斗争,建立了匈牙利共和国。 1867年与奥地利合并建立奥匈帝国。 1919年3月21日建立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同年8月1日共和国被颠覆,恢复君主立宪国,实行独裁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德国占领。 1945年4月获得解放。 1946年2月1日废除帝制,成立共和国。 1948年8月改称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1989年改名为匈牙利共和国。 经济地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匈牙利经济以农业为主。 战后工农业生产均获发展,尤以农业更为显著,现已建成为中等发达的工业-农业国。 匈牙利平原广阔,气候温和,土壤肥沃,发展农业的条件优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农业用地约占国土面积的70%左右,其中34为耕地,15为草地和牧场,余A A为果园和蔬菜种植地。 农业中以耕作业为主,小麦、玉米遍及全国,尤集中于东部的大平原和西北的小平原。由于灌溉业的发展,也种植 -- 365 643世界地理概览 部分水稻。在高原地区,还生产大麦、燕麦等。玉米、大麦、燕麦主要用为饲料。粮食自给有余,可供出口。用作粮食和饲料的马铃薯分布广泛,主要种植在多瑙-蒂萨河间地的砂壤地带。经济作物有向日葵、甜菜、麻类、烟草等。向日葵是主要油料作物,广泛分布在贫瘠的砂质土壤地区。甜菜主要分布在小平原。 50年代后,还推广了棉花种植。葡萄种植在果园业中最为突出,主要分布在大平原,其次在北部山麓和外多瑙地区。其他果品有苹果、李子、梨、杏、樱桃等。家畜、家禽饲养业发达,生产大量肉类、牛奶、羊毛和蛋品。 工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主要是轻工业和采矿业,并制造运输机器以供输出。 共和国成立后,重工业受到重视。 从60年代起,工业结构开始改变,从重工业转向为出口服务的部门,工业得到稳步发展。 机械工业发展较快,发展了电信器材、电子计算机、光学仪器、精密机械等,主要分布在布达佩斯及其近郊。黑色冶金工业也得到一定发展,工业中心在米什科尔茨和多瑙新城。 境内铝土矿丰富,矿区在巴拉顿湖北面的迈切克山地,炼铝工业中心在奥伊考、陶陶巴尼奥等地,纯度99.9%,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燃料矿主要有北部山地的煤、大平原的天然气、西南佐洛州的石油,但不能满足消费,每年需大量进口。 其他还有食品、纺织、电力、化学、塑料、制药、人造丝等工业,发展也较快。 全国有铁路约7900公里,其中电气化铁路约1707公里;公路总长约30000公里,其中45以上为铺面公路。形成了A -- 366 世界地理概览743 以布达佩斯为中心、向全国各地和邻国延伸的陆上交通网。 随着石油和天然气进口量的增加,管道运输发展很快,管道总长2174公里。境内内河航道总长1622公里,主要在多瑙河和蒂萨河。布达佩斯有国际机场。 主要城市有布达佩斯、米什科尔茨,德布勒森和佩奇,布达佩斯是欧洲著名的古城,具有“东欧巴黎”和“多瑙河玫瑰”之称,匈牙利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枢纽。 (汪永泽) 德  国(Germany) 位于欧洲中部。 东邻波兰、捷克,南毗奥地利、瑞士,西接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北邻丹麦并濒北海和波罗的海。 海岸线长1333公里。 面积357050平方公里。 人口8090万,居民主要是德意志人,其他有丹麦人、吉卜赛人和索布族人,总人口中有649.6万外籍人。主要宗教为基督教新教(37.37%)和天主教(34.88%)。官方语言为德语。全国有16个州组成。首都柏林,联邦政府所在地为波恩市。 自然地理 全国地势自南向北倾斜,从北向南划分为5大地形区:(1)北德低地。大部分地区海拔50~100米。地面平坦,地势南高北低、东高西低,西部有一些沿海地区在海平面以下。以易北河为界东西两部分的地貌特征有明显差异。西部为一起伏和缓的低平原,由南向北可分为3带;南部是黄土 -- 367 843世界地理概览 带,包括科隆洼地、明斯特洼地和下萨克森洼地;中部是砂质平原带,地势低平,除稍高的砂岗外,沼泽湖泊很多;北部是北海沿岸低地和海滨沙丘带,高潮时易被水淹。东部地区波罗的海沿岸是狭窄低地。沿岸多沙丘、岛屿,最大的吕根岛,面积926平方公里。海岸带以南为广大的冰碛平原。 (2)中德山脉隆起带。区内山脉、盆地和河谷交错分布。 厄尔士山延伸在东南边境,海拔1000米以下。 哈茨山位于西南部,为波状高原山地,平均海拔500~600米。其西南部有图林根林山,一般海拔400~500米。 (3)西南部中德山脉梯形地带。由上莱茵河谷平原、黑林山、奥登林山组成。上莱茵河谷海拔约100~200米,土壤肥沃。耸立于平原两侧的黑林山和奥登林山,森林茂密。 (4)南德阿尔卑斯山前沿地带。大部分分布在多瑙河以南,包括阿尔卑斯山地,大多在海拔1000米左右,有15座山峰海拔在2000米以上,位于德、奥边境上的楚格峰海拔2963米,为全国最高峰。受冰川刻蚀,山岭陡峭,山间多冰蚀湖,最大的是与瑞士、奥地利交界处的博登湖,面积538平方公里,德国境内有305平方公里,是旅游和疗养胜地。山地有许多隘口及河谷,为通往南欧的要道。山前高原是瑞士高原的延续,平均海拔500米,自南向北降低。 (5)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东部为斯瓦本—弗兰克陡坡山及黑森高地,是由山地、高原、盆地相间组成的地区。山地走向西南—东北,面向西北一侧多陡坡。高原深受火山活动及断层作用影响,比较破碎。 盆地属美因河和内卡河流域,是人口和经济集中地。 西部波希米亚山林位于德、捷边境,山 -- 368 世界地理概览943 间有盆地和河谷平原,为经济中心。 德国矿藏资源贫乏,除煤和钾盐比较丰富外,仅有少量铁、石油、天然气等。矿藏探明储量硬煤为2300亿吨,可采储量约240亿吨;褐煤940亿吨;钾盐约130亿吨;铁矿石16亿吨;天然气约15000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 德国河流众多,水量丰富,坡降不大,利于航行。多瑙河发源于黑林山东坡,境内长647公里。 通航里程380公里,流域面积5.6万平方公里。莱茵河在境内长865公里,通航里程778公里,水量丰富,水位变化小,航运意义大,内河货运量居世界各河首位;主要支流有美因河、内卡河、鲁尔河等。威悉河境内长440公里,全部可通航,下游有不来梅港。易北河境内长793公里,由东南向西北注入北海,海轮可直达汉堡港。该河及其支流萨勒河、哈韦尔河、施普雷河、穆尔德河等流域面积大,通航里程长。 埃姆斯河长370公里,通航里程238公里,河口有埃姆登港。奥得河及其支流尼斯河由南往北流经东部边境后入波兰,在什切青附近注入波罗的海。大部分河流依靠雨水补给,部分靠雪水,最大流量在春季,冬季有不长的结冰期。 除天然河流外,还有发达的运河网络。 基尔运河全长98.6公里,是沟通波罗的海与北海的捷径,重要的国际运河。 莱茵-多瑙运河全长72公里,连接莱茵河及多瑙河两大水系,可通航载重1500吨的船只。 多特蒙德-埃姆斯、韦瑟尔-达特尔恩、达特尔恩-哈姆、莱茵-墨尔讷、奥得-施普雷、奥得-哈韦尔、易北-哈韦尔等运河,沟通莱茵、埃姆斯、易北、威悉、奥得等河流。 -- 369 053世界地理概览 湖泊多为冰川湖,多分布在北德低地东部,以梅克伦堡湖泊高原区最为集中,主要有米里茨湖、什未林湖、普劳厄湖等。 德国气候属湿润海洋性气候向温和大陆性气候过渡类型。西部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东部逐步向温带大陆性气候过渡。平原与山地气候差异大,平原地区也存在沿海与内陆的差异。 1月份平均气温西部高于东部,平原高于山地,平原地区1.5℃左右,高山地区低于-6℃;7月份平均气温全国大部分为17~18℃,阿尔卑斯山山前地带只有12~15℃。 年降水量500~750毫米,自西北向东南递减。受地形影响,迎风山坡降水丰富,楚格峰年降水量达1739毫米。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但在北冰洋气团和温带大陆气团入侵时,天气很不稳定。 发展简史 公元前日耳曼人在境内定居,以后曾不断与其邻近民族融合,逐步形成德意志民族。公元5世纪后,日耳曼人建立法兰克王国。到843年王国一分为三,其中东法兰克王国奠定了近代德国的疆域(其他两个王国开始形成今法国和意大利疆域)。 13世纪,境内封建割据,分裂为许多城邦国家。 17世纪,普鲁士王国兴起,1804年取得了对丹麦、奥地利、法国的三次战争的胜利,摆脱了外国对德国统一的阻挠。 1848年爆发了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后虽告失败,但由于工业资本主义的兴起,经济上呈现繁荣景象。 1871年完成国家统一,成立了中央集权的德意志帝国。 19、20世纪交替时期,走上军国主义道路。至20世纪初,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工业强国。 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8 -- 370 世界地理概览153 年战败,国内发生革命,但革命成果被资产阶级篡夺。 1919年初在魏玛召开国民议会,通过宪法,建立魏玛共和国。 1933年1月希特勒上台,1939年起相继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进攻波兰,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5年5月5日战败投降。战后,美、英、法、苏四国根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协定,分区占领德国及其首都柏林。 1949年9月,在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内宣告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同年10月,在苏联占领区内宣告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正式加入联邦德国,德国实现统一,称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经济地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已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战争期间,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战后德国分裂,机械制造和金属加工工业脱离钢铁、煤炭等原料基地,国民经济部门结构极不平衡,统一的国内市场遭到破坏。东部德国实行基本生产资料国有化,着手土地改革,恢复经济,1950年工农业生产基本上达到战前水平,80年代已成为东欧国家中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西部德国战后发展很快,80年代已成为仅次于美国、前苏联、日本的第四位的经济大国。 统一后的德国是世界上仅次于美、日的第三经济大国。 1994年国内生产总值32000多亿马克(约合21100亿美元)。 工业 德国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工业门类齐全,重工业占工业产值的70%,轻工业也相当发达。采煤业是德国最老的工业部门,产量居世界前列。西部硬煤产地为鲁尔区和萨尔区,最大的褐煤产地是莱茵区;东部主要有中德煤田和下劳齐茨煤田。 机械制造工业是德国最大的传统工业领域,职 -- 371 253世界地理概览 工人数占从业人数的一半,出口产值占工业出口总值的一半以上。产品繁多,机床、电机、重型机械、汽车、光学仪器、精密仪表、办公室机器、核电站设备、纺织机械等产量都位居世界前列。 机床产值位居世界第一,集中分布在鲁尔区。 电机产品包括变压器、电动机、发电机、电缆、照明机械、日用电气等,生产中心有柏林、德累斯顿、苏尔等。汽车工业仅次于美、日,为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50%以上供出口。 戴姆勒-奔驰、大众和宝马是德国汽车工业三巨头,分别居世界工业企业规模的第10位、18位、64位,奔驰车尤以档次高贵、质地优良著称于世。主要汽车工业中心有沃尔夫斯堡、不来梅、慕尼黑、斯图加特、茨维考、爱森纳赫、路德维希斯费尔德等。德国统一后,西部几家大企业已在东部的萨克森州、勃兰登堡州和图林根州建造新厂。电气电子工业拥有雄厚的实力和极高的技术水平,规模仅次于美、日,居世界第三位。主要包括电子元件、电子计算机、电子通讯工具、工业和生活电子设备、无线电等。西门子、奔驰、蔼益吉、博世等是世界驰名的电气电子行业的大企业。主要分布在斯图加特、慕尼黑、纽纶堡附近的安斯巴赫、德累斯顿、施塔斯富特、特尔托、爱尔福特等地。仪器制造以生产精密机械、测量仪器、光学仪器等著称,耶拿和德累斯顿为中心,前者有誉满世界的“卡尔·蔡司”光学联合企业,生产种类齐全的仪器;后者有“膨塔孔”联合企业,以生产摄影机和电影放映机闻名。造船业领先于世界,主要分布在波罗的海沿岸,主要中心有瓦尔纳明德、罗斯托克和维斯马等。 化学工业产值次于美、日,居世界第三位,出口额位于 -- 372 世界地理概览353 世界第一位,占世界化工品出口总额的16。 世界5家最大的A化工企业,德国占三家,即赫希斯特、拜耳和巴斯夫。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煤化工的国家,19世纪即开始从炼焦副产品中生产苯、蒽。 20世纪又用煤制取合成氨、硝酸、硫酸,还以钾盐为原料,建立强大的医药、染料、化肥等化学工业。 60年代,化工原料转为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但仍相当重视煤化工。 80年代,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有机化工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 90年代,精细化工等众多领域居世界最先进之列。化学工业主要分布在鲁尔区、法兰克福、路德维希港、汉诺城、因戈尔施塔特等。 钢铁工业所需原材料除焦炭自给有余外,铁矿石绝大部分来自巴西、澳大利亚、利比里亚、瑞典、加拿大等国。产值占世界5.6%(1991年)。钢铁工业西部原主要分布在煤产区的鲁尔区和萨尔区、铁产区的萨尔茨吉特。随着炼钢铁耗煤下降及原料、市场更加依赖海外,鲁尔区钢铁工业向莱茵河沿岸和沿海集中,杜伊斯堡是最大的钢铁工业中心,不来梅也建有大型钢铁厂。 东部主要分布在柏林周围的波茨坦、德累斯顿附近的里萨等地。 开采石油有百余年历史,但产量甚微。油田分布在易北河以及埃姆斯河之间平原地区,气田在威悉河以西。炼油业发达,原油加工能力位居世界前列,主要加工进口石油。炼油厂分布在沿海的汉堡、威廉港,鲁尔区的杜伊斯堡,西南部的卡尔斯鲁厄、因戈尔施塔特和东部的施韦特等。 电力工业是在采煤工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重要部门,发电量位于世界前列。火电厂主要分布在煤区和工业城市。水 -- 373 453世界地理概览 电站分布西南山区。 核电站集中在南部新兴工业区及易北河、威悉河口。 轻工业主要有食品、纺织、服装和出版印刷等部门。纺织工业是最大的轻工业部门,以棉、毛纺织业为主,所需棉花的全部和羊毛的大部分依赖进口,伍珀塔尔、斯图加特及卡尔·马克思城是全国重要的纺织中心。另外,墨尼黑的啤酒、纽纶堡的玩具、斯图加特的出版业等在世界上具有良好的声誉。 农业 德国过去农业发展迟缓,是传统的农产品的进口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农业发展迅速。 1992年,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2%。农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3%。农业的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生产技术水平、集约化程度位于世界前列。农业土地利用率高。农业结构中,畜牧业占主要地位,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3,种植业产值占1A A3。 畜牧业以乳肉畜牧业为主,养猪、养羊业发达,分布广泛。 主要农作物有小麦、黑麦、燕麦、马铃薯、甜菜等。 交通运输 全国已组成发达的公路1.1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公路承担全国货运总量的79%。铁路总长44332公里,其中电气化铁路16634公里,铁路货运量逐年减少,约占货运总量的9.8%。 内河航线总长6929公里,承担货运总量的5.3%。 1991年拥有远洋商船1054艘,约承担全国货运总量的3.8%,汉堡港为世界最大的自由港。航空运输业发达,1991年共有航空企业162家,各种商用飞机1176架,客运量179.7亿人公里,货物吞吐量144.8万吨。法兰克福是世界主要航空港之一。 -- 374 世界地理概览553 主要城市有柏林、汉堡、慕尼黑、波恩、波茨坦、法兰克福、海德堡、科隆、德累斯顿。柏林是德国的首都,全国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世界著名大城市。波恩是一座著名的文化城市,现为德国联邦政府所在地,波茨坦也是一座历史名城,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在此聚会,签订了有关处理德国问题原则的波茨坦协定。 (褚劲风) 奥 地 利(Austria) 欧洲中部内陆国。同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意大利、瑞士、列支教士登和德国相邻。 面积83857平方公里。人口792万,居民97%以上是奥地利人,余为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匈牙利人等。 约88%信奉天主教。 居民大多讲德语。全国分为9个州,首都维也纳。 自然地理 欧洲著名山国,地势西高东低。东阿尔卑斯山自西向东横亘全境,占全国面积63%。山脉南北两侧发育岩溶地貌,风光秀丽,中央峰岭高峻,有许多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峰,最高峰大格洛克纳山海拔3797米。 山顶终年积雪,现代冰川面积达44平方公里。 许多河谷和山口横切东阿尔卑斯山脉,成为南北交通要道。 东北边境一带是波希米亚山,海拔500~800米,面积占全国10%。 介于山脉之间是以丘陵和阶地为主的阿尔卑斯山前地区,面积占全国11%。东北部的维也纳盆地及东南部的潘诺平原,面积分别占全国4%及 -- 375 653世界地理概览 11%,覆盖肥沃的黄土及冲积土,是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 河湖众多,水面占全国面积1%。 多瑙河由西向东贯流北部,境内长350公里,可以航行,主要支流有因河、萨尔察赫河、恩河、德拉瓦河等。 全境96%的面积属多瑙河流域,只有西部一隅为莱茵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是与德国、瑞士共有的博登湖及与匈牙利共有的新锡德尔湖,后者水深不足1米,芦苇茂密,栖有珍禽。大部分地区处在温带海洋性气候向温带大陆性气候过渡区内,气候冬温夏凉。 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7月17~19℃,年降水量700~900毫米。阿尔卑斯高山地区夏短而冷,7月只有1~3℃;冬长而多雪,1月达-10~-14℃,年降水量达3000毫米。 东南部潘诺平原气候大陆性较强,夏热冬冷,年降水量不超过600毫米。 奥地利矿藏丰富。 菱镁矿储量8000万吨,居世界第二位,年产量100万吨左右,最大矿区在南部穆尔河谷。铁矿是最重要矿藏,平均含铁品位32%,中部的埃尔茨山铁矿占全国储量30%和产量90%。 石墨储量居世界第一位,主要分布在凯泽斯贝格。 其他有褐煤、石油和天然气、食盐、铝、钴、锌、铜等。水力资源丰富,水力蕴藏量约1600万千瓦。森林资源丰富,全国林地约占国土面积的40%。 发展简史 公元初至10世纪相继为罗马帝国、法兰克王国的东部领土。奥地利即德语“东疆”之意。 1156年成为公国,13~19世纪为哈布斯堡王朝统治,逐步扩展成地跨中欧及东南欧的强大帝国。 1867年与匈牙利联合称奥匈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败,帝国瓦解,1918年成立奥地利共和国。 1938年被德国吞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德国一部分参 -- 376 世界地理概览753 战,1945年战败后曾分别由苏、美、英、法分区占领,1955年恢复独立,复称奥地利共和国,并宣布永久中立。 经济地理 经济发达。 90年代年国民生产总值1800多亿美元,人均超过2万美元。 其中农业占4%,工业和建筑业占40%,第三产业占56%。工业中动力工业基础较好,占国民总产值4%;制造业中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也有相当规模。 主要动力资源有水力、褐煤、石油和天然气等。石油和无然气田分布在维也纳附近及萨尔茨堡东北。由于油、气在能源消费构成中比重逐年提高,需进口石油和天然气。褐煤年产量200多万吨,发电420多亿度,其中34是水电,除A供应本国外,约有15输往邻国。 A钢铁、化工、机械、木材及造纸、纺织是主要的工业部门。钢铁工业历史悠久,技术精良。 60%铁矿石及全部焦炭依赖进口。年产钢400万吨左右,其中联合钢铁公司占全国钢产量的94%。化学工业中心在林茨及其西南的伦青,伦青化纤厂规模居欧洲前列,产品多远销国外。机械工业占工业产值25%以上,生产的矿山机械、机车车辆、汽车及拖拉机、家用电器等在欧洲有一定地位。 机械工业主要集中在维也纳、林茨和格拉茨。锯材年产900万立方米,造纸200万吨,是欧洲少数能出口木材及纸张的国家之一。纺织厂主要在维也纳、下奥地利、福拉尔贝格3州,纺织品13供出口。 A农业以农林牧并重,农业区在维也纳盆地、多瑙河谷及潘诺平原,主要作物有小麦、黑麦、甜菜、葡萄等。牲畜以乳牛、肉牛、猪为主,牛奶和肉类自给有余,蔬菜、水果、植 -- 377 853世界地理概览 物油、饮料等依赖进口。 奥地利地居欧洲中心,是欧洲水、陆、空交通要道,交通运输业发达。 铁路总长5900多公里,其中电气化铁路约占51%。 公路有10万多公里,高速公路有维也纳—萨尔茨堡—因斯布鲁克和越过东阿尔卑斯山主脉的库夫施泰因—利恩茨等。多瑙河及其支流穆尔河均能通航,林茨和维也纳是重要河港。航空线以维也纳为中心,可达欧洲和中东国家。 奥地利号称“中欧花园”与“音乐之国” ,宣布中立后又成为许多国际活动的基地,旅游业是重要经济部门。夏季登山或避暑、冬季滑雪溜冰、维也纳和萨尔茨堡的国际音乐节、众多的文物古迹以及频繁的国际会议吸引着大批游客,每年接待外国游客达1500多万人次,其收入是补偿外贸入超的重要来源。 主要城市有维也纳、格拉茨、林茨等,维也纳是著名的“音乐之都” ,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海顿、约翰·施特劳斯的名字都与维也纳分不开,贝多芬的雕像矗立在内环城路一个广场的中央。 (吴建藩) 列支敦士登(Liechtenstein) 欧洲中部内陆国。位于瑞士和奥地利两国之间,阿尔卑斯山东段和西段交界处。南北长24公里,东西宽8公里,面积160平方公里。人口2.98万,居民多属日耳曼族,87%信奉天主教,余为基督教新教等。德语为官方语言。首都瓦 -- 378 世界地理概览953 杜兹。 国土的23为山地。东部山地有三列自南向北延伸的山A体,多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峰,最高峰格劳斯皮兹峰海拔2600米。西部为莱茵河上游冲积平原,约占国土的13。气A候温和,莱茵河谷地1月平均气温0℃,7月18℃;东部山地气候较寒冷,1月平均温度-10℃,7月12℃,冬季山顶长期被冰雪覆盖。年降水量1090毫米。森林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4%。 1719年建立列支敦士登公国。 1852年与奥地利结成关税同盟。 1866年独立,为君主立宪国,并宣布永久中立。 1918年为瑞士保护国。 1924年与瑞士订立关税同盟,邮电、关税均由瑞士管理。通用瑞士法郎。对外事务和在国外的利益也由瑞士代理。没有军队,只有数十名警察。 农牧业和林业曾是国民经济的支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吸收国外投资,工业发展很快,改变了国民经济结构。国民收入主要依靠工业、邮票业和旅游业。工业以精密机器和仪表为主,还有纺织、油漆、陶瓷、制药和食品等部门。工业生产属出口型,国内市场极小。 沙恩是全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假齿工业十分著名,假齿行销80多个国家。 农业产值仅占国民生产总值4%左右。 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60%,有养牛、养猪和养羊业,以培养出口种牛著称。 种植业主要有蔬菜、玉米、葡萄以及大麦和马铃薯等。 70%的粮食靠进口。葡萄专供酿酒。邮票业是一个独特的经济部门,邮票图案新颖,印刷精致。瓦杜兹邮局每年发行百种邮票出口,年收入约占国民收入的10%。在阿尔卑斯山地发展疗养和旅游业。旅游收 -- 379 063世界地理概览 入占国民收入的15%左右。 由维也纳到苏黎世的铁路横贯境内,是对外联系的大动脉,还有多条公路联系国内外。 (周之桐) 瑞  士(Switzerland) 欧洲中西部内陆山国。 全称瑞士联邦。 与法国、德国、奥地利、列支敦士登和意大利为邻。面积41293平方公里,人口699万,居民中65%为日耳曼族、18.4%为法兰西族、9.8%为意大利族,其他还有罗马什人等,分别使用德、法、意及雷托罗曼语。居民多信奉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全国分23个州,其中3个州又分为6个“半州”。首都伯尔尼。 自然地理 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冰川地貌广布。地势南高北低,可分为三部分:①南部阿尔卑斯山区。山地自法、意边境起,斜贯南半部,约占国土面积58%,山体巍峨,峡谷幽深,罗讷河与莱茵河上游河谷南北两侧多为海拔4000米左右的山峰,最高的杜富尔峰在瑞士、意大利边境上,海拔达4634米。 高山终年积雪,发育现代冰川,面积达1300多平方公里。自19世纪末以来,山地隘口辟有多条隧道,成为地中海至北欧间陆上往来的通衡。②西北部侏罗(汝拉)山区。为阿尔卑斯山系最北的部分,约占国土面积10%。地势起伏不大,平均海拔1000米,岩溶地貌发育,冰碛广布。③中部高原区。介于上述两区之间,约占国土面积32%。东南高、西北低,为一波状起伏高原。邻近侏罗山区,有阿勒河 -- 380 世界地理概览163 自西南向东北注入莱茵河。由于干支流河谷的分布及冰川侵蚀作用,本区多盆地、湖泊和宽阔谷地。地势较低,平均海拔700~800米,气候适宜,为全国经济最发达地区。 阿尔卑斯山为欧洲主要分水岭,莱茵河、罗讷河、波河及因河等都源于此。诸河上游水流湍急,利于发电,是瑞士主要动力资源。莱茵河在瑞士境内全长375公里,流域面积2.8万平方公里,是瑞士通往北海的国际航道。全境有大小湖泊1490余个,较大的约50个,最大的莱芒湖(日内瓦湖)面积581平方公里,其次为与德国、奥地利共有的博登湖。除水力外,瑞士矿产资源贫乏,但森林茂密、旅游资源丰富。 瑞士地处中纬度地带、阿尔卑斯山以北地区,气候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自西向东,由温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向冬寒夏热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过渡。南部属夏干冬温的地中海气候。境内海拔差异大,地形复杂,气候具有多样性和垂直分异特征。 中部1月平均气温0℃左右,山区气温随海拔增高而递减,但山谷地带冬季易形成逆温现象。 7月平均气温山区之外在20℃左右(如巴塞尔、日内瓦) ,而海拔2500米的森蒂斯仅5℃。境内34地区平均年降水量超过1000毫米。阿A尔卑斯山北坡的雪线在2800米,南坡上升至3300米。 发展简史 瑞士在历史上曾受凯撒的罗马大军和阿里马尼等部族入侵。公元11世纪起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 1291年,中部地区乌里、施维茨和下瓦尔登三州结成反对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永久同盟” ,是瑞士联邦的开始。后又有卢塞恩、苏黎世、伯尔尼等州加入。以后200多年,奥地 -- 381 263世界地理概览 利王朝等多次企图压制独立运动,控制地方封建势力,且由于各州发展不平衡,导致长期内部冲突。 17世纪欧洲“三十年战争”的外来威胁,促成瑞士人民联合争取独立。 1648年脱离罗马帝国统治而独立。经一个半世纪相对稳定,1798年法国入侵,建立海尔维特等共和国,领土扩大至19个州。拿破仑失败后,1815年维也纳会议保证瑞士独立,并确定为“永久中立国”。 欧洲宗教革命和法国革命对瑞士经济和政治产生巨大影响。宗教革命时众多加尔文教徒的能工艺匠自法逃入,促使日内瓦成为瑞士钟表业的诞生地。法国大革命时部分法国贵族的资金与财产流入日内瓦兴办银行,并传入资本主义启蒙思想。 16世纪起近300年间有大批瑞士人服役于外国军队,获取大量外汇,成为瑞士资本积累的重要份额。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圣哥达隧道和辛普朗隧道先后开通,促进了国内外贸易的增长。水力资源的利用,旅游业的兴起,教育与福利设施的改进,导致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1848年制定宪法,设立22个州的联邦制,增强了联邦政府权力。两次世界大战中都保持中立。原属伯尔尼州的侏罗地区,经全国公民投票,1979年1月1日正式成立,为瑞士的第23州。 经济地理 瑞士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20世纪90年代人均年国民生产总值3.7万多美元,居世界第二位。进出口贸易、外汇储备、国外投资、金融业和旅游业均列世界前茅。 瑞士各大公司的子公司遍及各洲,尤以与英国、德国、美国和日本企业联合居多数,主要经营药品、纺织机械、钟表等。 对外国在瑞士投资的企业多数无特殊限制,在瑞士注册的 -- 382 世界地理概览363 1000多家外国公司中,美国占半数。 工业在瑞士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机械、精密仪器、化工、钟表、纺织和食品素称瑞士工业的五大支柱,其次为电力、炼铝等。瑞士注重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产品以精密度强、多供外销为特点,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在资本输出的同时,又兴办新型的工业部门工程顾问公司,承包各国工程计划项目,以“知识输出”获取外汇。 瑞士是世界上水力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的国家。全国在高山及诸河上游谷地建有400余座大、小水电站,组成庞大的隧道和电力站体系。 水电约占总发电量70%。 20世纪70年代起,始建热电站和核电站,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总发电量中,约有15电力出口至邻国。 炼铝工业比较发达,铝A产量居世界前列,年产量约为8.6万吨。在莱茵瀑布附近的沙夫豪森州、瓦莱州和圣加仑州,建有全国三大炼铝厂。 机械工业是瑞士的最大工业部门,出口值居首位。 19世纪初从生产纺织机械起,逐步向电机产品发展。瑞士为世界第一台交流发电机和柴油机的制造者。 主要产品有纺织机械、发电设备、精密仪器、机床和电子计算机等,34的产品运销A国外。机械工业以中小型企业、专业化生产为其特点,分布遍及各地,尤以东北部的巴登、苏黎世、温特图尔、沙夫豪森最集中。化学工业始于19世纪中期,以生产药品、染料、香脂、香精和农药等为主,产量均居世界前列,约60%供出口,出口值仅次于机械产品,居第二位。巴塞尔地区是化学工业的最大基地。 瑞士有“钟表王国”之称。早在1587年,日内瓦已开始 -- 383 463世界地理概览 生产手表。通过不断革新,产品以计时准确、品种款式多样和高档机械钟表著称。除钟表外,还生产用于宇宙航行、深海作业、科学研究、国际运动等计时设备。钟表生产和出口占世界领先地位,出口值仅次于机械和化工产品。 食品、印刷、木材加工等工业也较发达。食品工业以生产速溶咖啡(瑞士首创) 、巧克力和奶酪而驰名世界,经营的雀巢公司为瑞士最大工业集团。此外,传统的纺织业、服装业及刺绣工艺均有世界影响。多集中于圣加仑地区,其次为巴塞尔、卢塞恩。 瑞士高度工业化使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相对下降。 农业产值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生产以小规模集约私营农场为主,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种植小麦、大麦、黑麦及马铃薯等,粮食自给率约70%。 河谷低地种植蔬菜和水果。 草地面积广,约占国土面积25,畜牧业以饲养牛、羊、猪为A主,奶产品和肉类等的收入约占农牧业收入的34。 肉类可自A给,奶产品自给有余。 林地占总面积14,森林为瑞士风景区A的重要组成部分。 瑞士的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号称“金融帝国”。 金融业收入居国家财政收入第二位。 国外直接投资仅次于美、英。全国有银行(包括分行) 4800余家,苏黎世的黄金、外汇市场居世界前列,与纽约、伦敦并峙为世界三大金融中心,还有发达的保险业。金融业之所以兴盛,除发展历史早之外,其“永久中立国”的地位、币制和政局的稳定,以及资金可自由流动、税率低、银行帐目保密等因素,均对吸引存款起积极作用。 -- 384 世界地理概览563 旅游业为瑞士经济三大支柱之一,仅次于工业和金融业。 除有秀丽的自然景色外,还与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优良的设施和科学的管理水平密切相关。 年接待国外旅客770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相当于商品出口总值的17左右。 A瑞士铁路总长约5000公里,其中35由国家经营,大多A已电气化。有4条国际铁路干线联接中欧与意大利,其中有2条穿越阿尔卑斯山隧道。 公路总长6万余公里,12以上为A国营,高速公路贯通东西、南北,并与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高速公路相接。除干支线外,铁路和公路还辅以各种电缆车、电斗车、环山公路、直升飞机及游艇等通往各旅游风景点。莱茵河为唯一通海航道,巴塞尔为最大河港。苏黎世和日内瓦是两大航空港。 主要城市有苏黎世、伯尔尼、日内瓦、巴塞尔、洛桑等,伯尔尼不仅是瑞士的首都,更被誉为世界“表都”。苏黎世是瑞士最大城市,也是西欧的金融中心,西欧70%的证券交易在苏黎世进行。 (严重敏) 荷  兰(Netherlands) 欧洲西部国家。又译尼德兰。西、北临北海,东、南与德国和比利时接壤。面积41548平方公里。人口1520万,居民中95%为荷兰人,少数民族有弗拉芒族、弗里斯族等。居民40%信奉天主教,40%信奉基督教新教。通用荷兰语。全 -- 385 663世界地理概览 国划分为12省。首都阿姆斯特丹。政府、议会和外交使团驻海牙。 自然地理 荷兰地势低平,是世界上著名的“低地之国” (尼德兰意为低地)。莱茵河、马斯河及斯海尔德河三角洲地区尤为低洼,全国有60%以上的地区海拔不超过1米,低于海平面的地区占38%,最低点为海平面以下6.7米。 荷兰自古即受洪涝之害,为免受洪水海潮的威胁,兴建了大量规模巨大、工程艰巨的拦水堤坝和排水工程。荷兰的围海造陆工程为世界所罕见。东部是地势较高的冰碛平原,海拔一般40~60米。 东南端属阿登高原的边缘,最高点海拔321米。 北部和西部沿海地带为平行于海岸的沙丘带,一般海拔30~60米,为阻挡海潮的天然屏障。 西北部有深入内陆的须德海,长80公里,宽20~40公里,是13世纪海水侵入内陆低洼地区形成的。自1932年在湾口建筑长32公里的大堤后,须德海同外海隔开,堤内成为淡水湖艾瑟尔湖。其南半部经不断地排干填垦,已建成五大圩田区,湖面现已缩小至1200平方公里,仅及原须德海面积的40%,是全国最重要的淡水库。境内水网稠密,水面占国土面积16以上。主要河流有莱茵河、马斯河、斯海尔德河A三大水系。 矿产资源不多,开采历史较久的有煤和建筑石料。 1959年发现特大规模的格罗宁根气田,一跃为世界天然气的主要生产和出口国之一。全国天然气储量2.1万亿立方米。石油(包括海底油田)亦有一定储量。 荷兰属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温和,夏季凉爽,1 -- 386 世界地理概览763 月平均气温1~3℃,7月16~17℃。年降水量600~800毫米,季节分配较均匀。 由于蒸发不强,气候湿润,云量大,全年阴雨天达300天左右。沿海多大风,有时酿成风暴海啸。 发展简史 荷兰古代居民主要分布在被湖泊、海洋和沼泽地包围的小岛上。为了扩大垦区和防御海潮侵袭,从公元1000年前后起,荷兰人就开始修筑堤坝,排水造陆。 从14世纪以来共增加陆地面积7000平方公里左右,占国土面积的15以上,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A16世纪初,荷兰受西班牙统治。 1566年掀起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 1579年北部7省联合形成荷兰共和国雏形,1581年宣布独立,是欧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力日臻强盛,在世界航运、贸易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17世纪继西班牙之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海上殖民帝国。 17世纪后期在同英国的斗争中失败,18世纪后殖民体系逐渐瓦解。 1806年成立荷兰王国。迄今在加勒比海地区尚占有荷属安的列斯殖民地。 经济地理 荷兰的商业贸易和航海业有悠久的历史,集约化农业和轻工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就达到较高的水平。 战后经济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在短时期内就由一个工业-农业国演变为高度发达的工业国。 20世纪50和60年代,工业尤其是重化工业迅速发展。 70年代以来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显著上升。人均年国民生产总值超过2万美元,在欧洲国家中一直处于最前列。但本国资源贫乏,市场有限,国民经济对外依赖性很大,工业原料的80%依靠进口,产品的70%以上供出口。 -- 387 863世界地理概览 荷兰有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工业。 主要工业部门有食品、金属及其加工、电子、化学、炼油、钢铁、造船等,其中乳品加工、人造黄油、家用电器、电子仪器、特种船舶(挖泥船、钻井平台、浮吊、淘金船)在国际上享有盛誉。鹿特丹是世界最大的炼油和石油化工中心之一,艾默伊登建有欧洲第一流的临海钢铁厂,阿纳姆建有世界最大的炼锡厂。重工业分布比较集中,阿姆斯特丹至鹿特丹西部沿海地区堪称工业心脏。食品、纺织等轻工业分布则较分散。 全国能源消费中天然气约占一半,余为进口的石油和煤炭。格罗宁根气田自60年代投产以来,产量居世界最前列,其中半数出口,已成为重要出口商品之一。 农业一向以高度集约化著称于世。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8.6%,其中畜牧业占农业产值的23,耕作业占110,园A A艺业则占14至15。 A A全国耕地总面积86万余公顷,多分布在北部和西北部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区,以及疏干的湖盆和艾瑟尔围垦区。 主要作物按种植面积计,依次为马铃薯、小麦、玉米和甜菜。 与战后初期相比,玉米、甜菜有大幅度增长,燕麦和黑麦急剧减少。粮食自给率约为50%。全国草地总面积117万余公顷,畜牧业高度发达,以养牛业为最重要,按单位草场面积或每头奶牛计算的产奶量居世界最前列。牲畜头数猪最多,牛、羊次之。园艺业享有很高声誉。莱茵河下游北岸低地精耕细作,运输方便,是世界第一流园艺作物区,所产蔬菜大量出口。海牙到阿姆斯特丹之间的沿海地区盛产各种鲜花和球茎,尤以郁金香、风信子、水仙、银莲花、唐菖蒲等驰名, -- 388 世界地理概览963 位于其中心位置的阿尔斯梅尔是世界上最大的鲜花贸易市场。 农产品13以上供出口,其中花卉出口值居世界首位,肉A类、乳类及其制品居世界前列。 荷兰交通运输业十分发达,拥有世界最大的商船队之一,又是西欧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商业往来的门户。全国海港年吞吐总量达3.0~3.5亿吨,其中45集中于世界第一大港A鹿特丹。阿姆斯特丹、艾默伊登和泰尔讷曾等港货运量亦均在2000万吨以上,总吞吐量在国际转运量中占很大比重。 内河航道总长4400公里,年货运量2.6亿吨,亦居世界最前列,其中国际运输占23。公路总长约11万公里(内高速公A路2100公里) ,公路运输量在全国货运总量中占60%。铁路总长7146公里,以客运为主。 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建有国际机场,有航线通往世界各地。 主要城市有阿姆斯特丹、海牙、鹿特丹,鹿特丹被誉为“欧洲最现代化的城市” ,也是世界第一大港。鹿特丹是荷兰最大的工业城市,重要的海陆空交通枢纽、商业和金融中心,也是世界三大炼油中心之一。 (李文彦) 比 利 时(Belgium) 欧洲西部国家。 西北濒北海,与荷兰、德国、卢森堡、法国接壤。面积30519平方公里。人口1051万,居民主要为弗拉芒族和瓦隆族,大多信奉天主教。 通用弗拉芒语和法语。 全国划分为9个省。首都布鲁塞尔。 -- 389 073世界地理概览 自然地理 全国以平原、丘陵为主,约占国土面积34。 A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大致可分为3部分:① 沿海及内陆低地。包括北海沿岸及北部地区。地势向西北平缓下颇,海拔0~50米。由海向内陆分布着海滨沙丘带、圩田带和沙质平原。 平原上散布着丘陵,海拔150~170米。丘陵的东北部过去是沼泽地和灌木丛生的荒原,现在大片土地已辟为牧场、农田,有些地区种植速生针叶林。 ② 中部平原、丘陵区。 在沙质平原和阿登高原之间,北部海拔80~100米,往南渐递升达180~200米,土壤肥沃,是全国农业最富饶的区域。平原的南缘是桑布尔-默兹河谷地。 ③ 东南部高原。位于桑布尔-默兹河谷地以南,由孔德罗兹高原和阿登高原组成。 前者谷地交错分布,海拔200~350米;后者被河川纵横切割,海拔360~460米,森林密布。 邻近德国边境的博特朗日山,海拔694米,为全国最高点。 比利时煤炭资源比较丰富,储量约37亿吨,其中有开采价值的约占一半。 全国有5个主要煤田,4个在桑布尔-默兹河谷地,最重要的煤田在近荷兰边境的肯彭煤田,此外,还有铁、锌、铅、铜等金属矿,主要分布在阿登高原。 境内河网稠密,属大西洋水系。重要河流斯海尔德河和默兹河均源于法国。前者流经国境西北部,境内流程193公里,流域面积占国土一半;主要支流有莱厄河、登德尔河、鲁珀河;干流沿途地势低平,河岸筑堤防潮,可通航,涨潮时,大型海轮可上溯抵安特卫普。默兹河由法国蜿蜒北流穿越阿登高原,至那慕尔接纳桑布尔河,转为东北流,过列日,经 -- 390 世界地理概览173 荷兰入北海,境内流程138公里,流域面积占国土42%;河道较浅,辅以堤坝和水闸,可通航。 比利时地处中纬度大陆西岸,属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0℃,年降水量750~1000毫米。由于距海远近和海拔高度的不同,气候有地区差异。西北半部深受大西洋影响,海洋性明显,冬季温湿多雾,沿海1、2月平均气温3℃,中部0℃左右;夏季稍暖,7月平均气温19℃左右。 年降水量700~900毫米。 东南半部海洋影响减弱,气温的季节变化较大,阿登地区位居内陆,海拔高,1月平均气温-1℃;夏季凉爽,7月平均气温14℃左右;年降水量达1200~1500毫米。 发展简史 公元前57年,比利时为罗马帝国一个行省。 公元4世纪起,为法兰克王国的一部分。 11世纪境内各诸侯国割据。 14世纪末起,先后为勃艮第公国和哈布斯堡王朝版图的一部分。后又相继被西班牙(1516年至18世纪初) 、奥地利(1714~1792)和法国(1795~1814)统治。 1815年并入荷兰。 1830年脱离荷兰成立比利时王国。 1831年英、法、俄、奥、普签订伦敦条约,确定其中立地位。 19世纪30年代中期起,工业突飞猛进,在发展铁路、采煤和工业建设方面,均居欧洲领先地位,成为第二个工业化国家。同时开始向海外掠夺,1876年占领非洲刚果(今扎伊尔) ,1885年将其变为殖民地。 两次世界大战中均被德国占领。 1944年与荷兰、卢森堡结成关税同盟,1958年发展为比、荷、卢经济联盟,同年加入欧洲共同体。 经济地理 比利时是欧洲发达的工业国,工业化程度之 -- 391 273世界地理概览 高,居欧洲之首。早在19世纪,采煤、冶金工业即居世界领先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恢复较快。 50年代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3.2%。 60年代,提高到5.1%。 90年代以来,发展速度缓慢,年平均增长率仅1%。 1992年国民生产总值2190多亿美元,其中工业产值占40%左右,工业品出口值占出口总值的40%左右。 工业生产和资本大部分为垄断集团所控制,约13控制在英、美、德、法、荷等外国资A本手中。 比利时资源贫乏,工业原料80%靠进口,工业品50%外销。全国13的就业人口为出口贸易服务,比率高居世界A前列。 主要工业有钢铁、有色冶金、机械、化工、纺织、能源等部门。能源工业长期以采煤为主。肯彭煤田产煤占全国煤产量85%。 每年进口煤约600~700万吨。 发电用石油,每年进口3000多万吨,1993年生产电力622亿度,其中核电站提供14。 A钢铁工业是比利时重要的基础工业部门,1817年即建成欧洲大陆第一座炼铁高炉。 1823年开始用焦炭炼铁,1850年开始炼钢,现年产钢量在1000万吨左右。 钢铁工业集中分布在列日和沙勒罗瓦工矿地带。 有色冶金工业从16世纪已开始发展。1808年发明先进炼锌法,炼钢、炼铅业也随之逐步发展。有色冶金原料绝大部分依靠进口。现年产精铜47万吨、锌28万吨、铅14万吨左右,其中电解铜和锌产量均居西欧首位,为世界有色金属重要出口国之一。 机械工业也历史悠久。从17世纪下半叶起,铁路机车、 -- 392 世界地理概览373 电机、造船、纺织机械等生产已居领先地位。目前机械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20%左右。机械工业中汽车装配最为发达,主要用进口部件进行装配,然后出口,年产轿车100万辆,装配中心在安特卫普和布鲁塞尔。近年来运输机械、电机和电子工业发展较快。传统的军火工业也很发达。 石油化学工业是战后新兴的工业部门,发展很快,石油全部依靠进口。每年还进口130亿立方米天然气。石油化学工业主要分布在安特卫普和根特。 纺织业是比利时古老的工业部门。中世纪时,手工纺织发达,挂毯早已闻名世界。佛兰德曾是产业革命前欧洲最发达的工场手工业区,目前仍集中34以上的纺织工业,最大A中心是根特。毛纺织业主要分布在韦斯德尔河谷的韦尔维耶及其卫星城镇。化学纤维工业也有发展,主要中心是根特和哈瑟尔特。纺织品除自给外有少量出口。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小,农业产值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5%,但农牧业土地日趋集中,农业生产水平和集约化程度都很高。 比利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畜牧业约占农业总收入的3A4,牧场占农用地面积的49%。 以养牛和猪为主,年产猪肉67万吨、牛肉26万吨、鲜奶270万吨。肉类产品自给有余。 种植业以种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和水果等为主。 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燕麦、甜菜、马铃薯等。年产小麦120万吨,粮食自给率为90%左右。蔬菜自给有余。 早在1835年比利时即建成欧洲大陆第一条铁路(布鲁塞尔—梅赫伦) ,经过不断建设,1843年成为世界第一个建成完 -- 393 473世界地理概览 整国有铁路网的国家。铁路和公路交通发达,铁路总长4020公里,公路总长14000余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占10%。交通以布鲁塞尔为中心,铁路和公路呈辐射状通全国和欧洲其他国家主要城市。内河航线密布,通航河道1600公里,斯海尔德河和默兹河全程均可通航。通过两河及其支流,以及沙勒罗瓦-布鲁塞尔运河、阿尔贝特运河、肯皮斯运河等,组成全国稠密的水运网,联通列日、安特卫普、布鲁塞尔、根特、布吕赫等重要城市;并同法国的塞纳河、卢瓦尔河,以及莱茵河等水系相通,构成通法、荷、德等邻国的西欧重要水运网。航空运输与50多个国家有航线相通,布鲁塞尔、安特卫普和奥斯坦德为主要国际航空港。 安特卫普为全国最大海港,还有奥斯坦德、泽布吕赫等较小港口。 主要城市有布鲁塞尔、安特卫普、根特等,布鲁塞尔是比利时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和国际活动中心,常驻布鲁塞尔办公的国际机构有700余个,素有“欧洲首都”之誉。 (蔡太源) 卢 森 堡(Luxembourg) 欧洲西部内陆国。 与法国、德国和比利时为邻。 面积2586平方公里。人口39.5万,居民74%为卢森堡人,其余为葡萄牙人、意大利人和法国人。 95%信奉天主教。 通用法语、德语和卢森堡语。法语、德语为官方语言,卢森堡语为日常用语。全国分3个行政区。首都卢森堡(市)。 -- 394 世界地理概览573 境内多丘陵,北部阿登高原是比利时阿登山脉向东南延伸部分,地势低缓,平均海拔400~500米,最高点海拔仅549米;土壤瘠薄,森林茂密,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南部为起伏缓和的彭佩斯丘陵,平均海拔300~400米,土壤肥沃,土层较厚,摩泽尔河支流广布,是全国经济最发达地区。全国气候温和,降水适中。 1月平均气温3℃,7月19℃;阿登高地1月平均气温0℃,7月气温高于全国平均值。年降水量800毫米左右。全年无霜期近300天。铁矿储量达2.7亿吨,均为贫矿。 森林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4.6%,以山毛榉树和栎树为主。 卢森堡在公元10世纪时是罗马帝国的领地。1347年成为大公国。 15~18世纪先后被西班牙、法国、奥地利和普鲁士等国统治。 1866年德意志联邦解体,卢森堡获得独立。 1867年被伦敦会议欧洲各大国公认为“永久中立国” ,并确定疆界。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均被德国侵占,1945年恢复独立,为君主立宪制,全称卢森堡大公国。 1948年修改宪法,放弃中立政策,翌年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与比利时、荷兰结为关税经济联盟,1958年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 卢森堡是个资源贫乏,经济对外依赖性大的工业国。 90年代初年国内生产总值100多亿美元,人均产值3.98万美元,居世界首位。 工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 钢铁工A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自19世纪起,即发展钢铁工业,现年产钢约300万吨,90%以上的钢供出口,约占出口总额的一半。钢铁工业集中分布在西南边境地区。 60年代起实行工业多样化政策,冶炼设备、锅炉、桥梁、化工等工业获得较大 -- 395 673世界地理概览 发展,还有纺织、食品、木材加工等工业。 卢森堡金融业发达,在世界金融市场上所占的份额达11%,是世界第七大金融中心,在欧洲居第3位。 卢森堡农业居次要地位。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全国耕地面积5.7万公顷,草场和永久性牧场7.1万多公顷,分别占国土面积的22%和27.5%。 畜牧业发达,产值约占农牧业总产值的80%,以饲养牛、猪为主。种植业以粮食作物为主,有小麦、大麦、黑麦和马铃薯。粮食不能自给,乳制品和水果自给有余。 葡萄种植和酿酒业发展较快。 南部是主要农业区,生产集约化;北部以种植业为主,西北部以畜牧业占优势。 陆上交通发达。铁路线长270多公里,其中160多公里已电气化。公路总长5108公里,横贯欧洲的快车道,自布鲁塞尔经卢森堡西南部进入瑞士的巴塞尔。 境内风景秀丽,并多古迹,建筑很有特色,战后还修建了许多田园式风景区。 旅游业发达,每年接纳外国旅客50多万人次。 (周之桐) 英  国(UnitedKingdomofGreatBritainandNorthenIreland) 全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简称“联合王国”。欧洲西部岛国。位于不列颠群岛上,西临大西洋,东隔 -- 396 世界地理概览773 北海,南以多佛尔海峡和英吉利海峡同欧洲大陆相望,陆疆仅邻爱尔兰。面积24.41万平方公里。人口5820万,居民80%以上为英格兰人,余为苏格兰人、威尔士人和爱尔兰人。 大多信奉基督教新教。官方语言为英语。首都伦敦。 英国国土由大不列颠岛全部、爱尔兰岛东北部及周围5500多个小岛组成,分为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4个地区,其中英格兰面积最大,是全国政治中心和经济荟萃之区。中国长期沿用“英国”这一称呼即源出于此。 自然地理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大体以从英格兰西南部的埃克斯河口至东北部的蒂斯河口的联线为界,划为西北高地区和东南低地区。 ① 西北高地区。包括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全部和英格兰西部,大多为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山和低高原,仅有少数突兀的山峰。 苏格兰大部是高原和山地,23面积在海拔300米以上,A格兰扁山脉的主峰本尼维斯山海拔1344米,为不列颠群岛最高峰。 苏格兰北部有两列山脉,地势起伏较大,山顶浑圆。 谷地深切成U形。南部山地起伏较缓,低山和宽谷相间。中部是宽约50公里的巨大断层谷地,谷底有几条河谷和低丘陵交错排列,是苏格兰农用地集中地带。 北爱尔兰大部为高原,岗峦起伏,中部是地势低平的讷湖盆地,多宜农宜牧土地。威尔士的大部是崎岖山地,便于工农业利用的土地散见于沿海平原和山间盆地。坎布里亚山脉纵贯南北,最高峰斯诺登山海拔1085米。 英格兰的奔宁山脉纵贯南北,延伸200余公里,海拔200 -- 397 873世界地理概览 ~500米。 一系列河谷横切山脉,沟通东西间交通。 西南端的康沃尔半岛为崎岖的丘陵。 ② 东南低地区。位于英格兰中、东部,是丘陵、断崖、谷地和平原相间分布的地区,海拔在200米以下。奔宁山脉南面的中部平原以及两侧的东北低地和兰开斯特利亚平原,散见一些岛状高地和丘陵。西南部沿海的萨默塞特平原是中部平原向西南的延伸,地势低平,易受洪水泛滥。东南端为威尔德丘陵,其间分布有谷地和宽广的伦敦盆地。 不列颠群岛原与欧洲大陆相连,第四纪冰期后海面上升才与大陆分离。 英国海岸线长11450公里,多海湾、岬角、半岛和岛屿,并多天然良港。 苏格兰西部和北部海岸尤为曲折,近海大陆架广阔。 东面濒临的北海平均水深96米,富鱼类和油、气资源,其中部的多格浅滩最浅处仅13米,是世界著名渔场。 矿藏以石油、天然气、煤、铁较重要。石油探明储量11.3亿吨、远景储量40亿吨,天然气探明储量7390亿立方米、远景储量2万亿立方米,集中分布于北海大陆架。煤的可采储量450亿吨,蕴藏于威尔士南部、奔宁山脉周围、苏格兰中部谷地等处。 铁矿探明储量27亿吨,贫铁矿占98%,主要矿区在苏格兰中部。 英国河网致密。受岛国和地形的限制,河流短小,流域狭窄,但水量丰富,水流平稳,冬不结冰,兼以各河之间分水岭不高,便于修筑运河,富航行之利。因海面上升,许多河流的河口段形成宽阔三角港,使海潮得以深入内地,便于海轮进入。较大河流有东岸的亨伯河、泰晤士河和西岸的塞 -- 398 世界地理概览973 文河、默西河等。塞文河为第一长河,全长338公里,从河口上溯可航行280公里。泰晤士河全长336公里,通航里程也约280公里,流经最发达区域。 英国绝大部分处于北纬50°~60°之间,受岛国位置、西风环流、北大西洋暖流等因素影响,属冬暖夏凉、全年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冬季因处于北大西洋暖流形成的“暖湾” 中,1月平均气温3~7℃;夏季受海洋调节和凉爽西风影响,7月平均气温仅13~17℃。大部地区年降水量600~1500毫米,季节分配较均匀,秋季(9~11月)较多,占年降水量的28~31%;春季(3~5月)较少,占18~21%。降水西部多于东部、北部多于南部。英国气候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雾多、日照时数少,全年平均日照时数各地3~5小时,冬季仅1~2小时,愈向北日照时数愈少。 发展简史 英国较早的居民是公元前7世纪至前3世纪从南欧移入的克尔特人。 公元5~7世纪,原住莱茵河流域的盎格鲁和萨克逊人移入东南部,把克尔特人排挤到西北部山地。其后丹麦人、诺曼人先后移入。诺曼人原住北欧,于11世纪后期进入英国前,曾长期在法国西北部停留,语言、文化上有浓厚法兰西色彩。他们与盎格鲁、萨克逊人经几个世纪混合形成英格兰人。 英语即以盎格鲁、萨克逊语为基础,吸收诺曼语和古法兰西语成分形成。 威尔士1284年起成为英国封邑,1535年并入英国;苏格兰原为独立国,1707年并入英格兰;北爱尔兰原是爱尔兰一部分,1921年爱尔兰南部26郡成立“自由邦”时被划归英国。自此形成今日的“联合王国”。 -- 399 083世界地理概览 经济地理 公元16~17世纪是英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急剧转变、进行大规模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剥夺农民土地的圈地运动提供大批劳动力,对外掠夺和殖民提供巨额财富和国外市场。 1640~1688年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18世纪60年代开始产业革命,19世纪30年代完成,英国成了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机器大工业的发展,需要扩大国外市场和原料来源,英国加紧向世界各地侵略,占据比本土大140倍的殖民地,成了典型的“殖民帝国主义国家”。在国内采取牺牲农业的政策,几乎成了“纯工业国”。 英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和海外贸易国,拥有规模最大的商船队、海军和海处投资。 19世纪末起,随资本主义的不平衡发展,英国霸主地位开始动摇。经过两次世界大战,殖民体系瓦解,英国的政治、经济实力严重削弱,国际地位随之下降。 英国是一个发达的工业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工业产值和对外贸易额居世界前列。它仍保有一些殖民地,同现已独立的前殖民地国家仍保持联系。 英国的原料来源、产品市场、食物供应等严重依赖国际市场。1992年国内生产总值3485亿英镑,其中,工业占26%、建筑业占5%、农业(包括林、渔业)占1.7%、第三产业占67.3%。 工业 分老部门和新部门。老部门是在产业革命过程中以煤为主要动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般规模小、设备陈旧,虽经改造,仍处于衰退中。 新部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规模大、技术先进、广泛实行专业化,处于发展之中,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部门发展更快。 -- 400 世界地理概览183 ① 能源工业自50年代以来结构发生很大变化。 长期作为首要能源的煤,随其他能源的开发,地位不断下降。 70年代以来,已由以煤为主转为以石油为主。 采煤业是最老部门之一。英国曾是世界上技术最先进的煤开采和出口国之一。 但随其他能源和其他产煤国竞争加剧,英国的采煤业不断衰退。目前年产量约1亿吨。原煤70%以上用于发电,9%用于炼焦。 现主要开采区是兴起较晚的诺丁汉和设菲尔德一带的东米德兰兹和南约克夏郡煤田。 石油生产原靠兰开夏郡和东米德兰兹若干小油井和自苏格兰所产油页岩中提炼,年产仅30~40万吨。 北海油田的发现和开发,改变了大量进口石油的局面,1975年后原油开采量直线上升,1982年突破1亿吨,90年代初年产量仍保持在1亿吨左右。目前有20多个油田,其中最大的是勃伦特、福蒂斯、派埃伯,三大油田的原油产量约占全国产量的80%。 炼油工业主要集中于东北海岸以及南安普敦、米尔福德和利物浦诸深水港一带,炼油能力合计1.3亿吨。 1976年以来天然气年开采量400亿立方米左右,已取代煤气而成为工业和民用供气的主要来源。 电力工业向以火力发电为主,约占总发电量的75%。核电发展较快,自1956年世界第一座商业用核电站在湖区的卡尔德霍尔投产起,现已有16座核电站投入使用,核电约占总发电量的21%。 核原料从南非、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进口。 ② 钢铁工业早期规模小、设备差、分布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改变结构,更新设备,扩大企业规模,在南威尔士、英格兰东北部、苏格兰中部等地形成技术先进6大基地,合 -- 401 283世界地理概览 占全国炼铁能力的75%、炼钢能力的85%。 90年代钢年产量1700万吨左右,其中65%在国内消费,其余供出口。 ③ 机械制造业是工业主导部门,分布普遍,其就业人数占工业就业人数40%。早期建立的纺织机械、造船、矿山机械、普通机床等工业严重衰退。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建立的汽车、农机、电机等工业发展亦不快。与军事和新技术革命有关的飞机、仪表、精密机械、电子、电器等工业发展迅速。 大伦敦和西米德兰兹是最大中心,以汽车、飞机、电子工业最重要。 英格兰东北部和威尔士南部以生产重型机械为主。 英格兰东北部、苏格兰低地西部、北爱尔兰是造船业中心,英国拥有西欧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的航空航天工业;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 ④ 化学工业发达,主要生产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药品、化妆品、化肥、农药、洗涤剂等。 50年代前,化工中心在岩盐和煤的产地兰开夏郡。自转向以石油为主要原料后,趋于沿海分布,在苏格兰东部、英格兰东部和南部、威尔士南部沿海港口和石油加工中心,有机合成化学工业发展迅速。 ⑤ 纺织业曾是最大工业部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因设备、技术均较落后,在其他国家竞争下日趋衰落。兰开夏郡为主要棉纺织区,毛纺织是最老工业部门,长期加工本国羊毛,后转向大量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进口原料。向以生产高级毛料著称,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声誉。约克夏郡是主要毛纺织区。 农业 中世纪时英国是农业国,粮食自给,羊毛等畜产 -- 402 世界地理概览383 品有剩余供出口。实现工业化后农业衰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府进行扶持,使农业得以发展,但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仅占1.7%。 农产品仅供应本国居民食物消费量的55%左右。 英国农业集约化程度高,农场规模、生产水平、劳动生产率高于欧洲大陆国家而居世界前列。 ① 畜牧业是主导部门,占农业产值63%。 全国1878万公顷农用地中,人工改良草地和天然放牧场合占60%,耕地的大部也用于生产饲料。乳牛业最重要,占畜牧业产值的35%。肉牛业占畜牧业产值24.8%。养禽业、养猪业发展迅速。历史上养羊业曾居重要地位,现已大大衰退,只占畜牧业产值的8.2%,生产从羊毛为主转为羊肉为主。 ② 种植业基本上从属于畜牧业。 699万公顷耕地中,牧草和饲用豆类、块根等约占30%。种植面积235万公顷的大麦,除小部分作啤酒原料外,约56用作饲料。小麦种植面A积166万公顷,约有一半小麦也用作饲料。主要供食用的作物是马铃薯。 经济作物只占耕地面积5.6%。 主要种植甜菜、油菜和忽布(啤酒原料)。园艺业发达,果树、蔬菜、花卉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3.6%,产值占种植业产值14以上。水A果品种少,限于苹果、草莓、李、梨等。 ③ 英国渔业发达。鳕、鲽、鲱、鲭为主要鱼种。鱼产量的一半自北海渔场捕获,其次来自北大西洋、爱尔兰海和英吉利海峡等。 较大渔港皆位于大不列颠岛东岸,有阿伯丁、赫尔、格里姆斯比、洛斯托夫特等。 交通运输 英国交通网稠密。 铁路始建于1825年,1938 -- 403 483世界地理概览 年总长3.4万公里,1948年后大规模调整,目前营运线路缩减为1.8万公里,最大枢纽伦敦周围繁忙路段和伦敦—格拉斯哥干线等共计3718公里实现电气化。 沟通英国与欧洲大陆的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的建成,使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缩短了距离。 英国国土狭小,公路运输成为首要运输方式。公路总长36.8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993公里。伦敦为最大公路枢纽,伦敦—伯明翰—卡莱尔、伦敦—利兹、伦敦—斯旺西的高速公路为最重要干线。 内河运输在工业化初期曾起重要作用。 17、18世纪修筑的许多运河联结各主要河流,使航道总长达6750公里。 但因技术标准低,难以通行现代船只,多废弃不用。仍在营运的仅是曼彻斯特海轮运河和泰晤士、亨伯、默西等大河下游可通行海轮的河段。 海运发达。 18世纪末以后的100多年间拥有世界最大商船队,控制世界海上贸易。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美、日、挪威等国竞争下,地位逐渐下降,但仍居世界前列。不仅承担本国外贸货运和近海运输(合占全国货运量27%) ,还在各条国际航线上运送别国货物,赚取外汇。 伦敦港吞吐量最大,其次为利物浦、赫尔、曼彻斯特、南安普敦、格拉斯哥等港。 航空运输主要服务于国际客运。伦敦市西的希思罗和市南的盖特威克机场均为国际机场,前者是世界最大空运枢纽之一。 管道运输随北海油田开发而迅速发展,总长3416公里,年运送原油和石油制品99亿吨公里。 主要城市有伦敦、伯明翰、曼彻斯特、利物浦、格拉斯 -- 404 世界地理概览583 哥、爱丁堡等,伦敦是英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最大海港和首要工业中心,世界上最重要的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全市有银行500多家,保险公司800多家,世界上最重要的黄金交易市场。此外,伦敦的股票交易所和各种专业交易所对世界经济均有很大影响。 (曾尊固) 爱 尔 兰(Ireland) 欧洲西部岛国。位于爱尔兰岛上。东北同英国的北爱尔兰相接,东隔爱尔兰海和圣乔治海峡与大不列颠岛相望。面积70282平方公里,约占爱尔兰岛56。 人口356万,居民大A多是克尔特人(爱尔兰人) ,其余是英国人。 多数信奉天主教。 通用英语,官方语言为爱尔兰语和英语。全国分26个郡。首都都柏林。 爱尔兰国土由中部平原和环列四周的滨海山地构成,形似一个边缘陡峭的盆地。 中部平原占全国总面积一半以上,海拔30~120米,间有海拔200~300米的低丘。 东部和北部山脉海拔700~900米。南部的东西向平行山脉,海拔700~1000米。 位于西南端凯里山的卡朗图厄尔山海拔1041米,为全国最高峰。滨海山地久经侵蚀,常为宽谷分割,有利于内地与沿海之间的交通。大西洋沿岸海岸多狭长的半岛和曲折深邃的港湾,有些地方山崖直临大海,峭壁高达数百米,成为旅游胜地。东海岸较平直,缺乏天然良港。河网稠密,最 -- 405 683世界地理概览 大河流香农河,长384公里。中部湖泊星罗棋布。自然资源比较贫乏,仅泥煤分布较广,为重要发电燃料,铅锌矿和重晶石亦有一定储量。 爱尔兰属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由于深受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影响,且各地距海较近(最远处亦只有113公里) ,故气候格外温和湿润,并具有天气多变、云量大、多大风的特点。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13~16℃;最冷月(1月)4~7℃。年降水量650~2500毫米,大致西部多,东部少;山地多,平原少。全年雨日多达175~250天。植被以草原占绝对优势,全岛四季常绿,号称“绿岛”。 爱尔兰历史悠久。纪元以来北欧和西欧的大陆移民对经济发展起一定促进作用。 12世纪中叶,英国势力开始侵入,并逐渐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1801年与英国订约,成立“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爱尔兰民族独立运动高涨,英国被迫于1921年同意爱尔兰南部26郡成立“自由邦” ,享有自治权(北部6郡仍归英国管辖)。 1937年宣布成立独立共和国。1949年英国承认爱尔兰共和国完全独立。 爱尔兰是欧洲传统的农牧业国家。 90年代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近5%。 1992年国民生产总值173亿美元,农牧业为重要经济部门,占国民生产总值15以上。农牧业A总产值中,畜牧业占80%以上。 全国农用地面积580万公顷,其中牧场占80%。主要的牧畜是牛,总数达700余万头。中部平原以菜牛占优势,南部丘陵山区以乳牛为主。此外,还饲养羊、猪、马等。活牛出口量居世界前列。爱尔兰纯种良 -- 406 世界地理概览783 马有世界声誉。肉、乳、毛等畜产品既是本国轻工业的原料基础,也是出口的大宗。耕地以种饲料为主,也种植少量小麦、马铃薯和甜菜,粮食不能自给。农作物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 能源和矿产资源较贫乏,工业基础比较薄弱。 50年代以来,工业有较快发展,现已占国民生产总值30%以上,但仍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为主,其中规模最大的是食品工业,主要生产奶油、乳酪和罐头。其次是纺织工业,以加工本地羊毛的毛纺织业为最重要。重工业薄弱,仅农业机械、船舶修造、电器和炼油等部门稍具规模。 主要工业中心是都柏林、科克和利默里克。 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公路总长9万余公里。铁路仅3010公里。海运业占有重要地位,全国每年海港货运量达2000余万吨,偏重东岸,其中40%集中于都柏林。爱尔兰地处欧、美大陆中途,在世界航空运输中位置重要,都柏林、香农、科克建有国际机场。 (张秉文) 法  国(France) 全称法兰西共和国。位于欧洲西部。西临大西洋,西北隔拉芒什海峡(英吉利海峡)和加来海峡(多佛尔海峡)与英国相望,东北和东面同比利时、卢森堡、德国、瑞士、意大利、摩纳哥接壤,东南滨地中海,西南同西班牙、安道尔 -- 407 883世界地理概览 相邻。全国第一大岛科西嘉岛在大陆东南地中海上。全国面积551602平方公里。 人口5770万,居民93.2%为法兰西人,余为布列塔尼人、巴斯克人、科西嘉人、弗拉芒人等。大多信奉天主教(约80%)。通用法语。全国分为96个省。首都巴黎。 自然地理 全国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大陆部分平均海拔342米,海拔低于250米的面积占35。中央高原平均海拔A715米,中部和东南部地势最高,桑西山海拔1886米;东北部是孚日山和阿登山地,孚日山东坡陡峭,西坡和缓,海拔500~1000米;阿登山地一般海拔300米左右,洛林地区是法国最重要的煤、铁产地。 西北部阿摩里卡丘陵平均海拔约100米;有铀、铁、铅、锌矿分布。东部的侏罗山和阿尔卑斯山呈南北走向,前者海拔较低,仅1000米左右;后者地势高峻;海拔达3000米,位于法、意边境的主峰勃朗峰,海拔4810米;阿尔卑斯山区有无烟煤。处于中央高原和阿尔卑斯山地间为索恩—罗讷河谷地,以罗讷河三角洲为主体的沿海地区地势低平。横贯法国西南边境的比利牛斯山地,是法国和西班牙的天然界线,一般海拔2000米,中段最高;山区有铁、铅、锌、锰、铝土矿等。法国北部是地势低平的巴黎盆地,平均海拔178米,盆地中心仅26米,边缘有300米左右的丘陵;盆地北部是重要的煤矿区。法国西南部阿基坦盆地平均海拔135米,盆地向比斯开湾敞开,向东逐渐收缩,直至中央高原边缘;盆地北部是法国主要的油、气资源产地,沿海产盐。 法国的河流分属大西洋和地中海两个水系,大致以中央高原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属大西洋水系的河流主要分布 -- 408 世界地理概览983 在自西南部的巴斯克至东北部的孚日山一线的西北,重要的河流有索姆河、塞纳河、卢瓦尔河、夏朗德河、加龙河和阿杜尔河等。属地中海水系的河流多在上述一线的东南,以罗讷河为代表。 卢瓦尔河是法国第一大河,全长1020公里,流域面积12.1万平方公里。源自南部的塞文山,穿过中央高原,南特以下为一长而宽的河口湾,直通比斯开湾,水力资源丰富,可通海轮。 塞纳河虽仅长776公里,流域面积7.8万平方公里,但水位平稳,且横贯全国最重要的经济发达地区,航运价值居全国首位。加龙河是西南地区的大河,源于比利牛斯山东段,包括与多尔多涅河汇合后的吉伦特河,全长650公里,流域面积5.6万平方公里。 河谷地带有果树、葡萄等园艺作物。 罗讷河为法国第二大河,水量大,水流急,水力资源丰富。 流经法国的国际河流(如莱茵河、摩泽尔河、默兹河、埃斯科河)主要在东部和东北部。 法国地处中纬度大陆西岸,常年受西风影响,除地中海沿岸地区和海拔较高的山区外,大部地区为冬温夏凉、常年有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0~10℃,最热月(7月) 15~25℃。 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水量500~1000毫米,降水季节分配比较均匀。受纬度、海拔和离海运近等因素影响,气候的地区差异仍较明显。西部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温和,夏季凉爽,年降水量丰富,是法国最主要的畜牧区。东部受海洋影响减小,气候带有中欧型的特色,冬季较冷,夏季较热,气温年较差较大,霜期长,夏雨多。地中海沿岸以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为特征,日 -- 409 093世界地理概览 照强烈,雨日较少,无霜期长,形成独特的地中海作物区。 山区降水量多,常有冰雪,年平均气温较低,牧业在农业中占重要地位。 发展简史 公元前法国境内曾是高卢人长期生活的地方,当时称为“高卢”。公元5世纪法兰克人移此定居。 481年建法兰克王国,形成墨洛温王朝。强盛时期,版图北达北海,东至易北河和多瑙河,南部包括意大利的一大部分,西南至厄布罗河。 843年形成东、西法兰克,西法兰克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法国范围。 987年建立卡佩王朝后,改国名为法兰西王国。直至16世纪初,经历从封建割据到政治统一的过程,成为欧洲的一个强国。 16~18世纪是法国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的时期,农业、手工业和海运交通均有发展,商业活动在西欧居领先地位,掠夺海外殖民地的活动也很活跃。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扫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障碍,并发表《人权宣言》,1792年废除君主制,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804年拿破仑称帝,建立第一帝国,对外扩张。 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并付出了巨额赔款。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法国成为帝国主义国家掠夺的殖民地面积相当于本土的20倍。 第一次世界大战经济受到巨大损失,但收回了阿尔萨斯和洛林。 战后利用这里的钢铁、纺织、化工和机器制造业,以及铁矿和钾盐资源,发展了经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经济再次遭受严重破坏。战后,特别是50年代起,工业大幅度增长,新工业部门相继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也有很大提高,形成了巴黎盆地、阿基坦盆地的耕作区,布列塔尼、诺曼底、中央高原和山区的畜牧区和地 -- 410 世界地理概览193 中海沿岸的多种经营区。 经济地理 法国是一个以工业为主导,工农业都很发达的国家。 20世纪90年代年国内生产总值1.2万多亿美元,居世界前列,农业生产居西欧各国首位。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占4%,第二产业占34%,第三产业占62%。法国东部与西部之间在经济结构和水平、人口密度、城市化程度、社会职业构成以及由此产生的教育、生活水平等各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以塞纳河口至罗讷河三角洲一线为界,西部占全国面积一半以上,人口不足25,农业占相当重要的地位,工A业化水平较低,仅局限于少数工业中心;东部面积不到全国的一半,人口占60%以上,集中了全国最重要的工业区,第三产业占重要地位,拥有众多的城市和重要的港口,交通运输业也较发达。 工业 法国的工业部门齐全,以机械、冶金、化工、电子电器为主,纺织、服装、化妆品和食品等部门也很著名。 工业产品14供出口,占出口总值的45左右。 A A机械工业为重要的工业部门。汽车工业发展迅速,年产汽车约390万辆,居世界第四位,有一半供出口,雷诺、普吉奥-雪铁龙-克莱斯勒二大汽车公司均在巴黎附近,并在全国许多地方建有分厂。造船工业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重建和发展起来的,现为世界重要的造船国之一,生产大型油轮和专用船,也制造战舰。大西洋岸的圣纳泽尔—南特为最重要的生产区,马赛则是最大的修船中心。 宇航工业是新兴工业部门,其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 -- 411 293世界地理概览 电气和电子工业发展迅速,巴黎是电子工业的生产中心,法国东南部阿尔卑斯山谷中的格勒诺布尔有法国“硅谷”之称。 钢铁工业水平较高,年钢产量约2000万吨,居世界第七位,是世界主要钢铁出口国之一。特殊钢在钢产量中占有较大比重。 钢铁基地除洛林、北部和中央高原周围原有工厂外,60~70年代新建了敦刻尔克和福斯临海钢铁联合企业。 有色金属冶炼以炼铝业最重要(法国拥有丰富的铝土矿藏) ,主要分布在阿尔卑斯山地南部河谷地区和东比利牛斯山谷地。 化学工业也是法国重要的工业部门之一。利用进口原油生产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塑料、化肥等;利用本国资源,特别是钾盐、磷、铁矿石、食盐等发展酸、碱等基本化学工业。 前者以马赛、福斯、勒阿弗尔为主要基地,巴黎、里昂、南锡等是多种化学工业中心。 纺织工业发展较早,也是法国轻工业中最主要的部门,但近年出现衰退。主要分布在北部、赛纳河下游、里昂、巴黎等地。食品工业以酿酒和甜菜制糖、乳品工业为主,是世界葡萄酒,奶油主要出口国之一。 法国动力资源短缺,石油、煤主要靠进口,但天然气、水力资源尚丰富。电力工业中过去以火电为主,近年核电已占优势,年核发电量占法国总发电量的78%,核发电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 农业20世纪50年代起,农业发展迅速,70年代以来生产基本稳定,是世界主要的谷物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肉类、葡萄、苹果、甜菜等产量在世界上也有重要地位。农业 -- 412 世界地理概览393 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农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8%,农产品出口占全国出口总值的17%。目前全国56%的土地用于农业,其中一半以上为耕地。 农业生产的集中趋势较明显,农场平均规模不断扩大。 70年代以来,10公顷以下的农场数减少,35公顷以上的农场数逐年增加。现有农场约100万个,平均规模28公顷。大农场主要分布在巴黎盆地;西部沿海和中央高原的大部分地区以小农场占较大优势。 畜牧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较快,产值超过种植业,两者产值比重大致为55%和45%左右。 全国草地和牧场占农业用地的25以上,此外还有大量的谷物用作饲料。 诺曼底、A布列塔尼和中央高原是畜牧业最集中的地区。以养牛业最重要,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和中央高原。猪的饲养以布列塔尼最集中,全国各地农场均有分散饲养。养羊业以土地贫瘠的山区为主。养禽业较普遍。鹅肝是有名的出口品。 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大麦为主,燕麦、黑麦、水稻也有种植。小麦主要产于巴黎盆地及加龙河流域。自推广杂交品种后,玉米产地已从西南地区向北扩展,玉米大部用作饲料。经济作物中,甜菜、油菜、烟草等较重要。甜菜产量居世界第二位,主产于北部和西北部,多用于制糖。油菜是主要油料作物之一,近年来种植面积扩大。法国是西欧重要的烟草生产国之一,莱茵河谷地和阿基坦地区是主要产地。 园艺业发达,尤以葡萄等水果、蔬菜种植规模较大。葡萄种植以地中海沿岸、加龙河下游、卢瓦尔河谷地和巴黎盆地东部最集中。 葡萄多用于酿酒,法国葡萄酒在国际市场享有盛名。 -- 413 493世界地理概览 西北部的布列塔尼和诺曼底盛产苹果。地中海沿岸还有油橄榄、柑橘等亚热带水果作物、花卉及早熟蔬菜。 法国海岸线长约3000公里,沿海渔业以大西洋岸的北段较重要,以产鲱鱼、马鲛鱼、沙丁鱼、金枪鱼等为主。 交通运输业 法国交通发达。 公路总长78.2万公里,绝大部分为铺面公路,高速公路5289公里,巴黎是最大的公路运输枢纽。铁路总长7.3万公里,从60年代以来,营业里程缩短了一半,但铁路电气化程度有很大提高;线路布局也以巴黎为中心,呈辐射状分布。航空运输相当发达,法国航空公司占有大部分的业务,巴黎是全国空运中心,有航线通世界各主要国家。 内河航道总长8600公里,其中一半以上为运河,14的河道只通250吨以下船只,可通3000吨以上船A队的河道约1500公里。全国910的货运量由马赛、勒阿弗A尔、敦刻尔克、鲁昂、南特-圣纳泽尔和波尔多等六大自治港承担。 主要港口大部分为河口海港,年吞吐量约3亿吨。 其中马赛是全国第一大港,以石油运输为主;勒阿弗尔是第二大港,集装箱和石油运输居全国首位。 旅游业 法国的旅游业也很兴盛。全国每年参加旅游和休假活动的人数占全国人口一半以上,约有1000万人去国外旅游。 每年到法国的旅游者达1500万。 主要的旅游区除巴黎及其邻近地区外,还有地中海东部沿岸、布列塔尼和大西洋沿岸地区;山区是主要的夏季旅游区,北阿尔卑斯山区又是重要的冬季运动场;国家和区域自然保护区也是重要的旅游地。 主要城市有巴黎、马赛、波尔多、图卢兹、里昂、斯特 -- 414 世界地理概览593 拉斯堡、尼斯、勒阿弗尔、凡尔赛、福斯等,巴黎是法国的历史名城,世界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素有“世界花都”之称,巴黎有传统的服装、香水驰誉全球,巴黎的金融、证券、保险业十分繁荣。位于塞纳河中心城岛上的巴黎圣母院是一座法国哥特式建筑,它是巴黎最古老、最大和建筑史上最出色的天主教堂。此外,还有凯旋门和凡尔赛宫等名胜。 (黄威义) 摩 纳 哥(Monaco) 欧洲南部国家。北、东、西三面与法国东南部的滨海阿尔卑斯省接壤,南临地中海。领土狭长,紧贴海岸,东西长约3.5公里,南北最狭处不足200米。面积1.9平方公里。 其中约15面积是1958年以来填海造陆新增的。人口3万,A摩纳哥人占17%,法国人占近50%,意大利人约占33%,还有英国、比利时和瑞士人,天主教为国教。官方语言为法语,通用意大利语、英语和法语混合语。首都摩纳哥。 全境为一丘陵地,地势自北向南倾斜,平均海拔不足500米。地中海型气候,冬季无严寒,1月平均气温10℃,阳光充足;8月24℃。 年降水量500~600毫米,主要集中在冬季。 一年有晴日约300天。气候宜人,背山面海,风景秀丽。 1346年建摩纳哥公国,当时是热那亚的保护国。 16~18世纪先后成为西班牙和法国的“保护国”。 1911年成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国,但与法国保持着特殊关系。翌年与法国建立关 -- 415 693世界地理概览 税联盟。 1918年两国又签订了确立两国政治关系的条约,规定一旦摩纳哥国王去世,没有王储继承王位时,摩纳哥即并入法国。 对外联系由法国代理,国务大臣由法国公民担任,通用货币为法郎。无军队,只有十数名禁卫军和数十名警察维持治安。 工商业和旋游业为经济的主要来源。20世纪50年代以后,利用外资发展工商业,改变过去以赌场收入为主的经济格局。工业以轻工业为主,有制药、纺织、制鞋、食品、邮票印刷、家用电器以及各种为旅游业服务的手工制品。拉孔达米纳是全国最大城市,也是最大的工、商业中心。蒙特卡洛为旅游中心。早在19世纪60年代,就在蒙特卡洛建立“海水浴场公司”吸引游客。 1879年修建了蒙特卡洛俱乐部,成为世界著名的大赌场,赌场收入曾占国民收入的75%,现仍占10%左右。旅游业发达,每年前来观光或赌博的游客达22万人次,还有几十万过境游客。旅游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5%,仅次于工商业。金融业也较兴盛,摩纳哥对金融业免征所得税,法、意、美、英等国的大银行在摩纳哥均设有分行。 除山坡上的油橄榄和近海捕捞外,全境几乎没有农业。 铁路全长1.7公里,从蒙特卡洛西通法国尼斯,东连意大利热那亚,管理工作由法国代理。有公路46公里。 (周之桐) -- 416 世界地理概览793 安 道 尔(Andorra) 欧洲南部内陆国。位于比利牛斯山脉南坡,介于法国和西班牙之间。 东西最长30公里,南北最宽20公里,面积465平方公里,人口6.19万,居民中安道尔人不足13,西班牙A人占一半以上,还有法兰西人和葡萄牙人。本国人口经常外流,主要侨居西班牙和法国。居民多信奉天主教。官方语言为加泰罗尼亚语,通用西班牙语和法语。首都安道尔。 境内高山环绕,平均海拔1300米左右。地势北高南低。 北部和西部山势耸立,最高峰科马佩德罗萨峰,海拔2946米,瓦利拉河及其主要支流奥尔迪诺河纵贯全境。全国属山地气候。 年平均气温9.1℃,冬季山区寒冷多雪,几乎半年在0℃以下;山麓和河谷地带气候较温和,冬季较短,约两个月;夏季气温可达25℃以上,日照充足。 年降水量低地400~500毫米,高山1200毫米。森林覆盖率37%,多云杉、比利牛斯松和落叶松等。矿藏有铁、铅、明矾和宝石等。多矿泉和温泉。 公元819年建安道尔公国。自1278年起根据纳贡协议书,法国和西班牙共享对安道尔的宗主权。法国总统和西班牙乌盖尔地方主教同时为安道尔国家元首。 国家立法、司法、行政权由法国和西班牙委派的常驻代表和法官行使。国家没有军队,只有少数维持社会秩序的警察。有一所监狱。 经济原以农牧业为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旅游业发展迅速。利用山地,开展登山和滑雪运动,吸引大量游客。 70年 -- 417 893世界地理概览 代以来,每年接纳游客1000万人次,留宿游客100万人左右,旅游业收入约占国民收入的90%以上,国内主要城镇都有设备完善的旅馆。莱塞斯卡尔德是最大的旅游中心。卡萨是新兴的旅游中心,拥有第一流的滑雪场所和旅游设备。 农业以牧业为主,主要饲养乳用羊和牛。羊毛和干酪是重要的出口物资。 种植业分布在河谷和平缓的山前丘陵地带。 谷物有黑麦、大麦、小麦和玉米。 烟草是主要的经济作物,除供国内需要外,还可外销。 还种植葡萄、马铃薯和蔬菜等。 工业仅限于酿酒、面粉、皮革、卷烟和木材加工等轻工业以及为旅游服务的纪念品制作业。全国有9家银行。没有铁路和航空交通。公路全长220公里,斜贯全国,东北连法国,西南接西班牙。 (周之桐) 西 班 牙(Spain) 欧洲西南部国家。位于伊比利亚半岛,西邻葡萄牙,东北接法国和安道尔,西北和北面临大西洋、比斯开湾,东和东南滨地中海,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摩洛哥相望。领土还包括地中海上的巴利阿里群岛和大西洋上的加那利群岛等。面积504750平方公里。人口3974万,居民主要为西班牙人,此外有加泰罗尼亚人、加利西亚人和巴斯克人等。居民94%信天主教。 通用西班牙语。 全国划分为50个省。 首都马德里。 自然地理 伊比利亚半岛地形以高原为主,梅塞塔高原 -- 418 世界地理概览993 占半岛面积一半以上,平均海拔610米。 中央山脉延伸约700公里,将高原分为南、北两大盆地:老卡斯蒂利亚盆地(海拔800米)和新卡斯蒂利亚盆地(海拔600米)。高原东高西低,河流西泻下切,在高原西部发育了狭长深邃的峡谷。高原南部有佩尼韦蒂科(安达卢西亚科迪勒拉)山脉,其中内华达山脉的穆拉森山海拔3478米,为半岛最高点,终年覆盖冰雪。高原东北边缘为伊比利亚山脉,其北侧为埃布罗河流域的阿拉贡平原。高原西北为加利西亚丘陵。半岛北部有比利牛斯山脉和坎塔布连山脉,大部分海拔2000米以上。 全国海岸线总长3144公里,其中大西洋部分1481公里,地中海部分1663公里。由于山脉阻挡,海洋影响较难深入内陆。 西班牙有色金属矿藏较丰富,能源矿藏较贫乏。铁矿分布广,但储量不多,仅3.5~6.0亿吨,主要分布在韦斯卡、桑坦德和格拉纳达省。铅、锌矿见于利纳雷斯-拉卡罗利纳和莫雷纳山。汞储量居世界前列,主要产于阿尔马登。此外还有锰、锑、钨和铀矿等。西班牙有优质煤,产于阿斯图里亚斯地区和奥维耶多省,希洪是烟煤中心,巴塞罗那附近有褐煤。 石油主要产于埃布罗河口与杜罗河。 此外尚有油页岩、钾盐、石盐、硫、磷灰石、石墨、滑石、晶石等。全国森林覆盖率约30%。 伊比利亚半岛约有1800条河流,90%的河流长度超过100公里,但流域面积都小于10万平方公里,分别流入比斯开湾、大西洋和地中海。最长的河流为塔霍河(1008公里)。 除西北与北部河流全年有水外,河流流量小,水位季节变化极大。半岛河流河谷深切、两壁陡峻、水力资源丰富(2922 -- 419 004世界地理概览 万千瓦) ,除瓜达尔基维尔河外,其他河流几无航运价值。 西班牙属地中海型气候,夏季总辐射值大于挪威北部约2.5倍,是欧洲阳光最充沛的地区之一。 除比斯开湾沿岸外,境内大部分地区夏季平均气温高于22℃,极端最高气温超过40℃;冬季平均气温几乎都高于4℃,极端最低气温低于-12℃。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少,形成半干旱-干旱气候,且雨热不同季,春秋多雨。年降水量除沿海外,从西北向东南递减。内陆地区少于600毫米,最少处仅300毫米左右。西北沿岸年降水量多在1000毫米以上,东海岸为500毫米左右。 发展简史 史前时期,北非移民通过直布罗陀海峡,定居于地中海沿岸;西欧移民主要移居于北部地区;古希腊和腓尼基人定居于东部和南部沿海。公元5世纪和8世纪,日耳曼人和阿拉伯人也先后到达。 直至1479年,半岛上卡斯提等王国合并,统一为西班牙王国。 15~16世纪成为海上殖民强国,在美洲和非洲等地拥有大片殖民地。 1588年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被英国打败,国势日衰,海外殖民地相继独立。 1898年美国-西班牙战争后,丧失了几乎所有的殖民地,国力一落千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保持中立,工业有发展。 1931年推翻王朝统治,建立共和国。以后佛朗哥在德、意军队支持下,于1939年夺取了政权。由于长期战乱等影响,直到50年代仍是欧洲经济落后的国家之一。 60年代以来,对外实行开放政策,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中等发达的工农业国家。 1978年制定第一部宪法,确定君主立宪制政体。 -- 420 世界地理概览104 经济地理90年代初西班牙年国内生产总值5000多亿美元,其中服务行业和旅游业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2%;工业约占34%;农业为4%。 采矿业和轻纺工业为西班牙两大传统工业部门。 20世纪60年代以来,钢铁、造船、汽车、机械、电子、石油化工等工业部门发展较为迅速。钢铁工业集中在煤、铁资源较丰富的阿斯图里亚斯地区,毕尔巴鄂是全国最大的钢铁中心,有西班牙钢都之称。米耶雷斯和阿维莱斯也有钢铁企业。年钢产量1276万吨。 造船工业居欧洲前列,1977年造船曾达181万吨,目前每年约90万吨。造船工业主要集中在巴塞罗那、巴伦西亚等地,生产船舶主要供出口。 汽车工业发展迅速,小汽车年产量达114万辆,马德里是主要的汽车工业中心。炼油和石油化工比较发达,原油主要依赖进口(年进口量在5000万吨左右)。采矿工业中黄铁矿和汞的产量均居世界前列。纺织工业绝大部分集中在巴塞罗那及其附近地区。食品工业中以本国原料为主的酿酒、榨油、罐头等较为发达。 西班牙农业以粮食作物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园艺业在世界上有重要地位,南部和东南部沿海是园艺业最发达的地区。葡萄园遍布全国各地。葡萄和葡萄酒产量仅次于法国、意大利,居世界第三位。油橄榄种植相当普遍,年产量仅次于意大利,位列世界第二。柑橘年产量250万吨以上,约占欧洲产量的一半,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生产国。此外,杏、无花果等果品也很丰富。西班牙还是世界上主要的软木生产国之一,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0%,栓皮栎主要种植于杜罗河流域。西北部湿润地区种植多汁牧 -- 421 204世界地理概览 草,乳牛业比较发达。 内陆高原和东南部地区以养羊业为主。 渔业居南欧各国之首,盛产沙丁鱼、鳕鱼和牡蛎等。维哥是主要渔港。 西班牙风光秀丽,海滩绵长,名胜古迹众多,民族习俗独特,每年吸引大量游客,成为世界旅游业最发达国家之一。 年接纳国外游客达550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约180亿美元,成为国家主要的外汇来源。全国有四大旅游区:具有热带风光的加那利群岛,被称为“太阳海岸” 的地中海沙滩,有“地中海浴池”之称的巴利阿里群岛和古迹众多的马德里。 西班牙铁路、公路交通均很发达,形成以马德里为中心的陆上交通网。 公路全长8.4万多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008公里;铁路全长15700多公里,其中电气化铁路6757公里。 国内货物运输以公路为主。海运发达,对外联系的主要海运港口有巴塞罗那、毕尔巴鄂、阿尔赫西拉斯、卡塔赫纳和韦尔瓦。全国有50个机场,其中26个是国际机场。 主要城市有马德里、巴塞罗那、巴伦西亚、塞维利亚,马德里是西班牙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金融中心,欧洲著名的历史古城,名胜古迹遍布全市。巴塞罗那是一座充满民族乡土气息的城市,至今保存着加泰罗尼亚民族的传统风俗,1992年第25届奥运会在巴塞罗那举办,由此举世瞩目。 (肖志斌) -- 422 世界地理概览304 葡 萄 牙(Portugal) 位于欧洲西南端国家,在伊比利亚半岛西部,西、南临大西洋,海岸线长832公里;东、北邻西班牙,陆界长达1215公里。 包括大西洋上的海外领地亚速尔群岛和马德拉群岛,国土总面积92389平方公里。 人口1051万,居民99%为葡萄牙人,余为西班牙人和加利西亚人等。 大部分人信奉天主教。 通用葡萄牙语。 全国划分20个区(包括岛屿部分的2个区)。 首都里斯本。 自然地理 葡萄牙的地形自东北向西南和东南倾斜,由高原台地过渡到滨海丘陵平原。 以特茹河谷为界可分为南、北两半部。北部是古老山地,多海拔1000~1200米山岭,最高点埃斯特雷拉峰海拔1991米。 南部多波状起伏的低山丘陵和比较开阔的滨海低地,自东往西由600米下降至250米,个别孤山海拔达1000米;南部濒海地带有陡峭的卡德兰山脉(海拔578米)和佛雅山脉(海拔902米) ,山脉以南为滨海丘陵低地。 境内河网较稠密,主要河流有特茹河、杜罗河、瓜迪亚纳河等,境内段(下游)河谷比较宽广,特茹河下游谷地是土壤肥沃的农业地带。海岸间有石质岬角与沙质海湾。 北部古老的山地埋藏着锡、钨等有色金属矿,钨储量居欧洲第二位。南部地区黄铁矿的蕴藏比较丰富。此外铀、铍、铌、高岭土等也有一定藏量。 葡萄牙南部为地中海型气候区,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 -- 423 404世界地理概览 热干燥;西部沿海因受大西洋湿润的海洋气流影响,干旱季节较短。北部沿海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夏季多西北风,比较凉爽,但有时由于南面干热风入侵,气温可升高到35~45℃。 滨海地带,北部1月平均气温8℃,7月20℃,南部分别为11℃和26℃。年降水量北部沿海800~1000毫米,南部500~700毫米。内陆夏季比较干燥炎热,冬季温凉。 发展简史 历史上曾受古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及其他异族入侵和统治。公元9~11世纪,归属于西班牙(雷翁王国)。 1143年成为独立王国。 12世纪以来,境内城市发展,作为军事要塞而形成的北部一些城市,逐渐成为商业贸易和手工业中心。南部沿海城市的手工业和商业更为发达。 13~15世纪,逐渐发展为南欧强盛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 15世纪起加紧海外殖民扩张,与西班牙同为当时欧洲最强大的海外殖民国家。 1581年被西班牙吞併。 1640年推翻西班牙统治,建立布拉干萨王朝。 1910年成立葡萄牙共和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于1949年参加北大西洋公约组织。60~70年代殖民体系瓦解,绝大部分葡属殖民地获得独立。 经济地理 长期为一个农业国家,封建大地主占有制和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同时存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德国等对葡萄牙大量投资,在石油化工、机械和电器工业中,外资比重分别高达48%、38%和81%;民族工业也有较大发展。 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9%,是欧洲农业比重最大的国家之一。 耕地占土地面积38.6%。 以谷物种植业和地中海型的果品园艺业为主。 粮食作物以小麦和玉米最重要,但粮食不能自给。 小麦产于特茹河谷及其以南的丘陵平原地带; -- 424 世界地理概览504 玉米以特茹河以西的滨海地区和西北部杜罗河流域为最多。 干燥地区谷物生产依靠人工灌溉,并种植豆类和马铃薯等。 盛产葡萄、油橄榄和无花果等。葡萄产量占农业生产总值的14,种植面积达40~45万公顷,年出口量70~80万A吨。葡萄园遍及全国,以大西洋沿岸中部最为集中,是葡萄酒的主要酿制地,其次是滨海丘陵平原。杜罗河谷和大西洋上的马德拉群岛所产葡萄酒。素以质佳味美驰名世界。油橄榄栽培面积45~50万公顷,分布广泛,主要栽培区在特茹河下游地带。柑橘和杏仁等生产也较普遍,是世界上主要柑橘类生产国之一。最南部丘陵地带还种植少量菠萝、香蕉等热带果木。马德拉群岛和亚速尔群岛等地的园艺业发达。畜牧业以饲养羊、牛为主。 森林面积占国土面积30%,其中14为栓皮栎林。栓皮A栎树皮用以制作软木材料,所产软木及其制品占世界总产量一半以上。软木及其制品、矿柱、建材、树脂、松节油等都是重要出口物资。捕鱼业占有重要地位,主要鱼产品有沙丁鱼、鲔鱼、鲭鱼、鳘鱼、鳕鱼等,沿海所属岛屿附近的海域为主要捕捞区。主要渔港有马托西纽什、里斯本、塞图巴尔和波尔蒂芒。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发展较快。传统工业部门主要有棉、毛纺织和食品工业。葡萄酒酿造居欧洲前列,橄榄油产量居世界第四位。均有大量出口。采矿业日益发展,有钨、锡、煤、黄铁矿等开采,钨精产量居欧洲第二位。 70年代以来,钢铁、电力、化学与石油加工、电机、造船、汽车、水泥等工业有一定发展。里斯本、波尔图等是全国主要工业中 -- 425 604世界地理概览 心。旅游业发展快,年接待外国游客达2000万人次以上。旅游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5%(1992)。铁路总长约3500公里,公路总长约1.9万公里。海上运输业有一定规模,拥有一支137.7万吨位的海上商船队。 里斯本是全国最大的贸易港,其次是波尔图和波尔蒂芒。 主要城市有里斯本、波尔图,里斯本是葡萄牙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城市濒临大西洋,是一座风光秀丽的海滨旅游城市。波尔图的葡萄久负盛名,全市有十几家酒厂,酿造的葡萄酒味美醇厚,远销欧洲和世界各地,具有“酒市”之称。 (肖志斌) 意 大 利(Italy) 欧洲南部国家。 西北与法国为邻,北接瑞士和奥地利,东北与斯洛文尼亚接壤。圣马力诺和梵蒂冈镶嵌其间。东濒亚得里亚海,南临地中海和伊奥尼亚海,西有利古里亚海和第勒尼安海。 面积301263平方公里。 人口5813.4万,居民98%为意大利人,余为法兰西人,斯洛文尼亚人、日耳曼人、拉迪诺人、加泰隆人和阿尔巴尼亚人等。 90%信奉天主教。通用意大利语,北部边境地区讲法语、德语和斯拉夫语等。全国划分为20个区,下设94个省。首都罗马。 自然地理 意大利国土形似靴子。 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和丘陵各占国土面积的35%和42%,平原只占23%。 依据不同的地形特征,全国可分为阿尔卑斯山地、波河平原、亚 -- 426 世界地理概览704 平宁山脉等3个主要地形区。 阿尔卑斯山地呈弧状分布于北部,构成与邻国的边界。 山体巍峨高大,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 山间隘口为与邻国交往的陆上通道。意大利境内的阿尔卑斯山脉南坡山地可分为3段。西段从奥斯塔至卡迪蓬纳山口,呈南北走向,山势较高峻,大帕拉迪索山高达4061米。 中段从卡迪蓬纳山口至布伦纳山口,作东西走向,地势高峻,多高山冰川,意、法边境的勃朗峰海拔4810米,是两国的最高点。 东段从布伦纳山口至的里雅斯特,山体宽阔,除主脉外,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麓丘陵占较大比重,并逐渐向波河平原过渡。 波河平原为全国最大的平原和种植区,东西长400公里,南北宽80~200公里,面积4.4万平方公里。 地势西高东低,大部分海拔低于100米,西北部海拔500米,亚得里亚海沿岸地势低平。 亚平宁山脉为意大利半岛的主干山脉,由一系列山地和丘陵组成,纵贯南北,并延伸至西西里岛。山脉全长约1200公里,南北两端较为狭窄,宽约30公里;中部较为宽展,可达200公里。多火山和地震,著名火山有那不勒斯附近的维苏威火山和西西里岛上的埃特纳火山。 意大利除了铝土、硫磺、汞、大理石等矿资源比较丰富外,其他矿藏比较贫乏。铝土矿主要分布于半岛中部和撒丁岛。硫磺以西西里岛藏量最为丰富。汞矿和大理石主要分布在托斯卡纳区。 意大利大多数河流短小湍急,独流入海。波河为全国第一大河,长652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发源于阿 -- 427 804世界地理概览 尔卑斯西段的维佐峰,向东注入亚得里亚海。阿迪杰河为全国第二大河,长410公里,发源于阿尔卑斯山南坡,流经波河平原,注入亚得里亚海。 特韦雷河为半岛地区的重要河流,长405公里,流经罗马,注入第勒尼安海。 全国共有大小湖泊1500个,主要为冰川湖,面积不大,湖水较深。最深的湖泊为科莫湖,深410米。最大的湖泊为加尔达湖,面积370平方公里。 意大利大部分属亚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型气候) ,具有夏季炎热干旱,冬季温和多雨,尤以半岛南部和岛屿部分最为典型。波河平原属亚热带夏干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的过渡类型,冬冷夏热,春秋多雨。因国土狭长,山地广布,气温和降水的分布比较复杂,北部和南部、山地和平原、内陆和沿海、东岸和西岸均有明显的地区差异。 1月平均气温在半岛南端和地中海岛屿可达10℃以上,波河平原在0℃左右,夏季各地均较炎热,气温的地区差异较小。除山区外,大部分地区7月平均气温为23~25℃。 降水受地形和坡向的影响显著,山地多于平原,西岸大于东岸。阿尔卑斯山地和亚平宁山脉为两个多雨区,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 发展简史 意大利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公元前753年建立古罗马城。公元前5世纪,罗马统一意大利,建立起奴隶制国家。 公元2世纪初,罗马帝国的疆域达到了顶点,领土范围东起幼发拉底河、西滨大西洋;南达撒哈拉沙漠、北抵莱茵河和多瑙河一线。 此后,外扰内患四起。 395年分裂成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自476年罗马帝国灭亡后,意大利进入长期封建割据和混战阶段。 14~16世纪为欧洲资本主 -- 428 世界地理概览904 义生产方式萌芽最早的国家和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并出现了一批经济繁荣的城市共和国。1870年统一为意大利王国。 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地中海成为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国际航道,促进了意大利港口城市和商业贸易的发展。 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现代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密切关系的重、化工业得到了发展。 1922年墨索里尼上台,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 1936年与希特勒结成“柏林-罗马轴心” 集团。 1940年向英、法宣战。 1943年9月战败投降。 1946年成立意大利共和国。 经济地理 意大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迅速发展,1951年恢复到战前水平,以后国民生产总值以平均每年6%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 90年代初国内生产总值每年1万多亿美元,成为发达的工业国。 意大利工业资本高度垄断和集中。伊利、埃尼、菲亚特、蒙特爱迪生等十大财团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70年代以来,国家垄断资本,控制国内工业投资总额的一半以上。 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显著,工农业生产高度集中北部地区,尤以米兰、都灵、热那亚“工业三角地带”经济最为发达。近年来注意开发南部地区,兴建了塔兰托钢铁联合企业和若干石油化工厂。 意大利工业缺乏重要的原料、燃料,长期以来以轻纺为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重视制造业的发展,冶金、汽车、电器、造船、石油化工等部门发展尤为迅速,已形成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结构。 工业比重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3.5%,其中制造业约占工业产值的70%。 -- 429 014世界地理概览 意大利50年代起加速发展钢铁工业,建成年生产能力1000万吨的塔兰托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和其他一些骨干工厂。 目前钢的生产能力已达3500万吨。 意大利汽车工业也发展较快,产量居世界第五位。产地主要在北部地区。都灵是菲亚特汽车公司总部所在地,有“汽车城”之称。米兰、那不勒斯也为重要产地。电器工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生产的电冰箱、洗衣机、洗碗机等行销欧洲市场。家用电脑的产量居世界前列。造船工业历史悠久,主要分布在热那亚湾的里窝那、萨沃纳、热那亚以及那不勒斯、威尼斯等港口。机床生产和出口居世界第五位。 米兰周围地区是传统的化工基地,生产酸、碱等产品。 60年代以来,依靠进口原油,发展炼油和石油化工。全国现有炼油能力约2亿吨,约13集中在西西里岛。石油化工中心A有热那亚、那不勒斯、威尼斯等。主要石化产品为塑料和化学纤维。 纺织和食品是两大传统工业部门。前者集中在米兰和都灵附近,以化学纤维产品为主;后者散布于各大、中城市。 所产的通心粉、意大利面条、馅饼、橄榄油、葡萄酒、水果罐头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 农业在意大利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目前仅占3.2%,但仍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部门。农业生产以耕作业为主,集约化程度较高,园艺业发达。全国250万个农场,80%由私人或家庭经营,平均农场规模仅4.8公顷。 小麦和玉米是主要的粮食作物,约占粮食产量的87%,波河平原为主要产区,产量约占全国一半以上。半岛南部和 -- 430 世界地理概览114 西西里岛也是重要的小麦产区。波河平原还种植水稻,产量居欧洲各国之首。北部地区还生产燕麦、大麦、马铃薯等。 经济作物有甜菜、烟草、麻类等,主要分布在北部的艾米利亚-罗马涅区和威尼托区。油橄榄产量居世界首位,葡萄仅次于法国。 意大利还是世界上最大的柑橘生产国之一,柑橘主要产于半岛南部和西西里岛。 东北部地区还生产桃、梨、苹果等温带水果。蔬菜生产的专门化程度较高,尤以西红柿生产闻名,加工的西红柿制品出口到世界许多地区。 此外,波河平原还栽种桑树,发展养蚕业。 畜牧业发展水平低于欧、美主要国家。乳肉生产不能满足国内消费需要,每年要进口大量的牛肉、黄油、乳酪。北部地区发展集约化和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养牛业,南部地区则多为小农经营的养羊业。 意大利拥有较发达的陆、海、空运输系统。全国公路通车里程约3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约6000公里,公路承担陆上货运量的82%和客运量的63%。 铁路运营里程约2万公里,其中电气化铁路长1万多公里。米兰、博洛尼亚、罗马、那不勒斯、都灵为主要交通枢纽。阿尔卑斯山区的大圣伯纳德山口、辛普朗隧道、布伦纳山口等是通往法国、瑞士、奥地利等国的陆上通道。 海运发达,主要港口有热那亚、奥古斯塔、的里雅斯特,威尼斯、塔兰托、那不勒斯等。热那亚为最大的货运港,那不勒斯为地中海地区重要的国际客运转运港。内河航运在国内运输中居次要地位,通航里程仅2250公里。 航空运输比较发达,罗马和米兰为主要的国际航空港。 -- 431 214世界地理概览 意大利气候宜人,风景秀丽,又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拥有独特的历史古迹和艺术宝库,如水城威尼斯、文化名城佛罗伦萨、古罗马首都罗马城等。每年接待国外游客二、三千万人,为世界著名旅游大国之一。 主要城市有罗马、米兰、那不勒斯、都灵、热那亚、佛罗伦萨、威尼斯、的里雅斯特,罗马是意大利的最大城市,古罗马帝国的发祥地,也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宝库之一,城内多名胜古迹,千姿百态的残垣断壁,深厚庄重的圆顶教堂和古老的建筑随处可见,罗马还是天主教的世界中心,共有天主教堂300多座,修道院300多座,还有7座天主教大学。佛罗伦萨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和绘画的摇篮,市内有40多个博物馆和画廊,60多座风格各异的宫殿和教堂建筑,整个城市好像一座充满艺术珍品的博物馆。 (肖志斌) 梵 蒂 冈(Vatican) 全称梵蒂冈城国。世界天主教中心。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市西北角的梵蒂冈高地上。 是一个城中之国。 面积0.44平方公里。 人口约1300人。 其中85%是意大利人,15%来自瑞士和其他国家。居民信奉天主教。官方语言为意大利语和拉丁语。首都梵蒂冈城。 梵蒂冈为历史上教皇国的延续。公元754年法兰克王丕平从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打败伦巴第人,将罗马城及其周围地区赠送给教皇。 从此形成教皇国。 直辖领土面积约4万 -- 432 世界地理概览314 平方公里。 1870年意大利完成统一,收回教皇管辖的罗马及其他地方,教皇退居梵蒂冈,仅保留拉特兰宫和部分寺院。 1929年意大利政府与教皇签订《拉特兰条约》,承认梵蒂冈为主权国家,教皇是国家首脑,有自己的货币(同时通用意大利货币) 、电讯、邮政和公共事业机构,并发行本国邮票,出版《罗马观察家报》以及《教廷文汇》、《教廷年鉴》等刊物。 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有“圣使” 、“代表圣使”或“宗座代表” ,在联合国有常驻观察员。国内不从事工农业生产,消费品全从意大利输入,但在许多国家有大量的地产和投资,其金融资本在意大利的各个经济部门,特别是银行信贷系统和不动产具有相当势力,是一个庞大的国际金融托拉斯。美国的摩根财团是梵蒂冈资产的最大受理人,教徒的捐、赠款亦为国家经济收入之一。 梵蒂冈由圣彼得广场、圣彼得大教堂、梵蒂冈宫殿、博物馆和公园以及几条街道组成。 国界以梵蒂冈城墙为标志。 在国境之外的罗马城内有卡斯特尔哥多尔福夏宫,是教皇夏季避暑之地。在梵蒂冈宫殿和博物馆内藏有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以来的文物和其他艺术珍品,其中最光采夺目的是米开朗琪罗的壁画、拉斐尔的圣彼得画像和一尊约翰二十三世的青铜塑像。圣彼得广场在梵蒂冈宫殿东面,是教皇向教徒和来访者发表演说和传教的地方。从广场向西即圣彼得教堂,建筑宏伟壮丽,教堂内的屋顶和四壁饰有以《圣经》为题材的绘画,色彩鲜明,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西南部有一火车站,铁路线与意大利铁路相连。 (陈慧增) -- 433 414世界地理概览 圣马力诺(SanMarino) 欧洲南部内陆国。位于亚平宁半岛东北部,四周与意大利相邻,距意大利海滨城市里米尼约20公里。面积61平方公里。人口2.3万人,大部分为意大利人,信奉天主教。国语为意大利语。旅居国外的侨民约2万人。首都圣马力诺。 境内峰峦起伏、丘陵广布,蒂坦山盘亘全境,东坡陡峭,形势险要,西坡较为和缓,最高点海拔750米。属地中海气候,1月平均气温2~3℃,7月23℃。冬雨夏干。 欧洲最古老的共和国之一。 公元4世纪出现国家组织。 13世纪制定共和国法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保持中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意、德法西斯侵占。现在国际事务中奉行中立政策。 农业是传统的经济部门。葡萄园遍布全国,其次种植油橄榄、小麦、玉米、牧草等。果树有桃、无花果、梨、苹果、李、杏等。此外尚有养蚕业。畜牧业以牛、羊、猪为主。工业有采矿、纺织、纸张、陶瓷、皮革、合成橡胶等。享有盛誉的陶瓷工业始于16世纪,手工生产的彩釉陶器有较高的艺术水平。远在中世纪时即开采蒂坦山石料作建材,并向意大利出口。蒂坦山蕴藏有硫磺矿,年产矿石500~600吨,全部出口。 邮票业甚为发达,发行的邮票以图案精致美丽著称。 还生产精巧的装饰品、纪念品等。旅游业兴旺,每年入境游客达300万人左右,其中意大利人占一半以上。国民收入中旅 -- 434 世界地理概览514 游业占60%、邮票业占10%。 (陈慧增) 马 耳 他(Malta) 欧洲南部、地中海中部岛国。位于地中海中心位置,扼大西洋通往地中海东部和印度洋海上交通要冲。面积316平方公里,由5个岛屿组成,其中马耳他岛最大,面积245.7平方公里;次为戈佐岛,面积67.1平方公里;另外3个小岛是科米诺岛以及无人居住的科米诺托岛和菲尔夫拉岛。人口36.7万,居民主要为马耳他人,余为阿拉伯人、意大利人、英国人。 98%信奉天主教。马耳他语和英语同为官方语言。首都瓦莱塔。 马耳他地势西部高,渐向东南、东北降低,最高点海拔253米。西北部为石灰岩台地,岩石裸露,石峰洞穴广布;中部下降为谷地,植被比较繁茂;东南部为小丘和平原,土壤肥沃,为重要农业区。属典型的亚热带夏干气候,冬季温暖多雨,最冷月(2月)平均气温12℃,夏季炎热干燥,最热月(8月)平均气温25℃;终年无霜、雪。年降水量530毫米。大部分时间阳光充足,温和宜人。马耳他无永久性河流和湖泊。淡水不足,居民和农业用水受限制。但在石灰岩下部有不透水层,涌出泉水,作居民饮水和农业灌溉之用。 公元前10~前8世纪,腓尼基人到此定居,把马耳他作为地中海的贸易转运地。公元前218年后,曾先后属西、东罗马帝国。公元9~19世纪,又先后被阿拉伯人、诺尔曼人、 -- 435 614世界地理概览 耶路撒冷骑士团、拿破仑军队及英国占领。 1814年后沦为英国殖民地。 100多年来一直是英国的重要海军基地。 1947年实行内部自治。 1964年9月21日宣布独立,1974年12月13日改为马耳他共和国。为英联邦成员国。 马耳他独立后,努力发展经济,兴办工业,发展旅游业。 90年代初经济增长率达5%。 工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25%(1992)。 主要工业部门是修船和造船业,另有食品、纺织、制鞋、日用化工、造纸、印刷、烟草、酿酒、珠宝等轻工业。又发展起电力、化工和金属加工等重工业。工业主要分布在瓦莱塔、榟橔、比尔泽布贾等沿海城市。 主要农产品有小麦、大麦、马铃薯、蔬菜和葡萄等。粮食不能自给。蓄牧业以养羊为主。沿海有渔业。 1992年农、牧、渔业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3.3%。旅游业是重要经济支柱,每年游客达100余万人次,旅游收入占外汇收入30%。有发达的公路网,公路长1300公里。 瓦莱塔港是主要海港,其南面的卢加国际机场,与英国、意大利和北非国家有定期航班。 (邬翊光) 南斯拉夫(Yugoslavia) 位于欧洲巴尔干半岛的中北部。西部与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接壤,北部和西北部同匈牙利和罗马尼亚为邻,东部与保加利亚交界,南邻马其顿和阿尔巴尼亚。南部部分地区濒临亚得里亚海,海岸线长200公里。面积102173平方公里。人口1040.7万,居民主要有塞尔维亚族 -- 436 世界地理概览714 (62.3%) 、阿尔巴尼亚族(16.6%) 、黑山族(5%) 、穆斯林族(3.2%) 、匈牙利族(3.3%)等。塞尔维亚族和黑山族信东正教,匈牙利族信天主教,阿尔巴尼亚族信伊斯兰教。 官方语言为塞尔维亚语。首都贝尔格莱德。 地形组合复杂。东部老山山脉,又称巴尔干山脉,系喀尔巴阡山的延续,主峰是南、保边境上的米朱尔山,海拔2169米。西南部为迪纳拉山脉(又称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 ,岩溶地貌发育,主峰贾拉维查峰海拔2656米。 北部为多瑙河平原,又称潘诺尼亚平原,有多瑙河流经,支流有摩拉瓦河。地势低平,土壤肥沃,为主要农业区。其中尤以多瑙河以北的伏伊伏丁那平原为最,地面海拔仅80米左右,纵横150公里。 多瑙河平原与山脉之间为丘陵地带,是全国森林的主要分布区。铅、锌等矿储量丰富,主要分布在老山山脉的西坡。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年平均气温11~12℃,夏季21~22℃。 公元6~7世纪,斯拉夫人开始定居巴尔干半岛。 9世纪形成塞尔维亚、杜克里亚(后称泽塔,即今黑山共和国地区)等国家。 14世纪,塞尔维亚为巴尔干最强盛的国家。 15世纪,被土耳其征服并受其统治。 1882年和1910年,塞尔维亚和黑山相继成立王国。 1918年,南部斯拉夫民族联合成立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1929年改称南斯拉夫王国,塞尔维亚和黑山为其中的一部分。 1941年德、意法西斯入侵。 1945年。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同年11月29日,塞尔维亚和黑山人民与其他南斯拉夫民族联合成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1963年改称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 437 814世界地理概览 1991年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马其顿4共和国相继宣布独立。 1992年4月27日,南斯拉夫议会通过新宪法,宣布塞尔维亚和黑山两共和国联合成立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1945年至1947年,工农业生产已恢复到战前水平。 80年代成为中等发达的工农业国,但受原南联邦危机和波黑战争的影响,尤其是1992年5月联合国实行制裁后,经济形势急剧恶化。 1993年社会生产总值仅相当于1966年的水平。 1994年以后经济形势好转。 主要工业有冶金、汽车制造、纺织、仪器加工等部门。主要工业中心有贝尔格莱德、诺维萨德、克拉古耶瓦茨等。 农产品主要有玉米、小麦、甜菜、向日葵、葡萄等。畜牧业较发达。 国内交通以铁路和公路为主。 铁路总长3969公里,其中电气化铁路1342公里。公路总长4.75万公里,其中现代化公路2.79万公里,高速公路374公里。 (褚劲风) 斯洛文尼亚(Slovenia) 位于欧洲中南部,巴尔干半岛西北端。西接意大利,北邻奥地利和匈牙利,东部和南部与克罗地亚接壤,西南濒临亚得里亚海。 海岸线长46.6公里。 面积20256平方公里。 人口198万,居民主要为斯洛文尼亚族(90%) ,其他有克罗地亚族、塞尔维亚族和穆斯林族等。主要宗教是天主教。官方语言为斯洛文尼亚语。首都卢布尔雅那。 -- 438 世界地理概览914 境内多山。斯洛文尼亚阿尔卑斯山是阿尔卑斯山东延的尾闾,呈东西走向,横亘国土。主峰特里格拉夫峰海拔2863米,为全国最高峰。境内有萨瓦河等河流。属山地气候,1月平均气温0℃以下;西南滨海地带属地中海型气候,1月平均气温2~4℃,7月平均气温22~24℃;内陆地带属温带大陆性气候,1月平均气温0~2℃,7月平均气温20~22℃。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49.7%。 公元6世纪末,斯拉夫人已在今斯洛文尼亚一带定居。 869~874年在潘诺尼亚平原建立斯洛文尼亚独立国家。之后,长期受德意志国家和奥匈帝国的统治。 1918年12月,斯洛文尼亚与其他南部斯拉夫民族联合成立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 1929年改称南斯拉夫王国。 1941年,德,意法西斯入侵。 1945年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同年11月25日宣告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成立。 1963年改称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斯洛文尼亚为6个组成单位之一,称斯洛文尼亚共和国。 1991年6月25日,宣布脱离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成立独立主权国家。 独立前,为前南斯拉夫6个组成单位中,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最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出前南斯拉夫平均水平一倍多。 90年代以来,受原南斯拉夫地区危机的影响,国民生产总值呈下降趋势。工业发展历史长,为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 工业产值约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33.8%。 主要工业部门有黑色冶金、电器、化学、木材加工、纺织、食品加工、皮革等。滑雪板、滑雪靴、水晶制品、珠宝、日常用品和体育用鞋、家具、时装等工业产品有较好声誉。 80年代中期以 -- 439 024世界地理概览 来,电子、电器、化学等部门发展较快。卢布尔雅那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 主要的工业中心还有马里博尔、克拉尼、采列等。农业不能满足本国需要,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9%。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商业、旅游、交通、金融等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6.7%。 亚得里亚海海滨和北部阿尔卑斯山为主要旅游点。 交通发达,铁路全长1200公里,有国际铁路与意大利、奥地利相连。公路总长4.5万公里。科佩尔港设施现代化,是中欧国家通往世界的门户。全国有3个机场,主要机场为卢布尔雅那机场。 (褚劲风) 波  黑(BosniaandHerzegovina) 全称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位于欧洲巴尔干半岛中西部。北部、西部和南部与克罗地亚接壤,东部与南斯拉夫为邻,南部极少部分濒临亚得里亚海,海岸线长约25公里。面积51129平方公里。 人口430万,主要有穆斯林族(43.7%) 、塞尔维亚族(31.4%)和克罗地亚族(17.3%)。主要宗教是伊斯兰教、东正教和天主教。官方语言为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首都萨拉热窝。 境内多山。 迪纳拉山脉(又称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脉) 由西北向东南纵贯国境大部分地区,岩溶地貌发育。国境北部为起伏的丘陵和潘诺尼亚平原的边缘地带。萨瓦河流经北部 -- 440 世界地理概览124 边境,乌纳河、弗尔巴斯河、博斯纳河、德里纳河等为其主要支流。受地形影响,水力资源丰富。北部为温和的大陆性气候,南部为地中海型气候。 北部1月平均气温-1~-2℃,7月20~22℃;南部1月5~7℃,7月24~27℃。 全国森林较丰富。 以温带森林为主,海拔1200米以下地区为阔叶林,1200~1800米地区为针阔混交林。主要阔叶树种为山毛榉和橡树,针叶林则以云杉和冷杉为主。境内矿产资源丰富,有煤、铁、锰、铬、铜、铅、锌、银、金等多种矿藏。 公元5世纪末至7世纪初,有斯拉夫人迁至巴尔干半岛定居。 12世纪末,建立波斯亚国。 14世纪末成为南部斯拉夫最强盛的国家。 1463年被土耳其征服,受其统治长达400余年。 1908年遭奥匈帝国兼并。 1918年南部斯拉夫民族成立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1929年改称南斯拉夫王国,波黑被划分为几个行政省。 1941年德国、意大利法西斯入侵原南斯拉夫后,波黑与德、意法西斯傀儡国克罗地亚独立国合并。 1945年原南斯拉夫各族人民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1963年改称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波黑为其6个组成单位之一。 1991年10月,波黑共和国穆斯林族和克罗地亚族议员在塞尔维亚族议员抵制的情况下,宣布脱离南斯拉夫独立,称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共和国。 1992年3月,波黑就国家是否独立举行全民公决,穆族和克族赞成独立,塞族抵制投票。 自此,波黑三族间爆发内战。 1995年11月三族达成和谈。 同年,12月14日正式签署和平协议,波黑仍作为主权国家保持统一。 -- 441 224世界地理概览 受波黑战争影响,经济损失严重,处于瘫痪状态。工业产值约占社会总产值的50.4%,以采掘业、机械制造业、家具制造、纺织、皮革、食品加工等部门为主。农牧业产值约占社会总产值的13.3%,主要农牧产品有小麦、玉米、牛、猪、羊、家禽等。和平时期旅游业较发达,以风景秀丽或历史古迹而著名,主要分布在亚得里亚海滨和萨拉热窝附近。 (褚劲风) 克罗地亚(Croatia) 位于欧洲中南部,巴尔干半岛的西北端。西北和北部分别与斯洛文尼亚和匈牙利接壤,东部与南斯拉夫、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为邻,南濒亚得里亚海。海岸线曲折,长约1777.7公里,沿海有1000多个岛屿,有“千岛之国”的美称。面积56538平方公里。人口479万,居民主要有克罗地亚族(77.9%) 、塞尔维亚族(12.2%) ,其他为穆斯林族、匈牙利族、意大利族、阿尔巴尼亚族、捷克族等。主要宗教是天主教和东正教。 官方语言为克罗地亚语。 首都萨格勒布。 境内北部是起伏的丘陵和广阔的潘诺尼亚平原,介于萨瓦河与德拉瓦河之间,为克罗地亚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中部为高山,为全国人口稀少的地区。南部为达尔马提亚海岸,附近有1185个岛屿,66%的岛屿有人居住,其中伊斯特拉半岛和佩尔吉斯卡半岛是两个最大的半岛。多瑙河流经北部地区,境内另有德拉瓦河、萨瓦河、库帕河等河 -- 442 世界地理概览324 流。大部分地区属典型地中海型气候,1月平均气温不低于5℃,7月平均气温24℃左右。为欧洲日照最多的地区。北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气温0℃,夏季湿热;中部山地冬季在0℃以下,夏季最高不超出19℃。主要矿藏有石油、天然气、铝等。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50%。 公元6世纪末、7世纪初,斯拉夫人已在巴尔干半岛定居。 8世纪末、9世纪初,建立早期封建王国。 10世纪建立强盛的克罗地亚王国。 1102~1527年受匈牙利王国统治。 1527~1918年受哈布斯堡王朝统治。 1918年12月,与斯洛文尼亚及其他南斯拉夫民族联合成立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 1929年改称南斯拉夫王国。 1941年德、意法西斯入侵。 1945年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同年11月25日宣告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成立。 1963年改称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克罗地亚为6个组成单位之一,称克罗地亚共和国。 1991年6月25日,宣布脱离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成立独立主权国家。 克罗地亚是原南斯拉夫最发达的共和国之一。工业是二次大战后发展起来的部门,为国民经济的主体,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5.3%。 80年代工业发展迅速,产值是70年代的2倍,90年代以来,受原南斯拉夫危机的影响,工业停滞不前。主要工业部门有冶金、石油化工、化工、食品加工、纺织、造船、木材加工、电器等。萨格勒布、斯普利特、希贝尼克等为主要工业中心。农牧业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1.4%。北部是小麦、玉米等的粮食作物产区,沿海地区是油橄榄、柠檬、柑橘等亚热带作物的重要产区,山地丘陵为 -- 443 424世界地理概览 主要牧场分布区。第三产业(包括贸易、旅游、交通与通讯、金融、房地产等)发展迅速,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2%。旅游业发达,是国家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亚得里亚海滨是主要的旅游区。交通较发达,以铁路和公路为主,铁路总长2698公里,其中39.1%实现电气化。公路总长2693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02公里。 主要海港有斯普利特、杜布罗夫尼克、希贝尼克等。有国际机场8个,主要机场为萨格勒布机场。 (褚劲风) 马 其 顿(Macedonia) 位于欧洲巴尔干半岛中部的内陆国。 西邻阿尔巴尼亚,北接南斯拉夫,东部与保加利亚接壤,南部与希腊为邻。面积25713平方公里。 人口173万,居民以马其顿族(64.6%) 为主,其他有阿尔巴尼亚族(21%)和塞尔维亚族(2.2%)。 主要宗教有东正教和伊斯兰教。官方语言为马其顿语。首都斯科普里。 境内地势崎岖,高山、深谷和盆地交错分布。西北部的科拉比山海拔2764米,为境内最高峰。 境内主要河流瓦达尔河全长420公里。有奥赫里德湖、普雷斯帕湖和多雷恩湖等湖泊。 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冬冷夏热,年平均气温11~12℃。 矿产资源比较丰富,主要有铁、铅、锌、铜等。森林覆盖率35%。 公元7世纪已有斯拉夫人定居。10世纪下半叶至1018 -- 444 世界地理概览524 年,萨莫伊洛建立第一个马其顿国。以后长期处于拜占廷和土耳其的统治。 1912年为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和希腊军队占领。 1913年被塞、保和希瓜分。地理上属塞尔维亚的部分称瓦达尔马其顿,属保加利亚的部分称皮林马其顿,属希腊的部分称爱琴马其顿。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瓦达尔马其顿随塞尔维亚并入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1929年改称南斯拉夫王国)。 1945年成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1963年改称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瓦达尔马其顿为南斯拉夫联邦的6个组成单位之一,称马其顿共和国。 1991年9月8日,马其顿就国家独立举行全民公决,确立建立独立主权国家。同年11月20日宣布独立。 马其顿工矿业为国民经济的主体。 主要工业部门有冶金、化工、木材加工、食品加工等。斯科普里建有全国最大的钢铁厂,亦是综合性的工业中心,库马诺沃、普里莱普等亦为全国重要的工业中心。农业属亚热带混合型,主产烟草、棉花等经济作物,主要农牧产品有蔬菜、稻谷、小麦、玉米、肉类。交通以铁路和公路为主,公路总长10591公里,铁路总长922公里,其中32.8%是电气化铁路。 20世纪90年代受原南斯拉夫危机的影响,经济损失重大,国民生产总值连年下降。 (褚劲风) 罗马尼亚 (Romania) 欧洲南部国家。 位于巴尔干半岛东北部,同摩尔多瓦、乌 -- 445 624世界地理概览 克兰、匈牙利、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亚接壤。东临黑海,海岸线长245公里。面积23.75万平方公里。人口2316.9万,居民89%为罗马尼亚族,余为匈牙利族、德意志族等。 80%信奉东正教,6%信天主教。 通用罗马尼亚语。 全国划分为40个县、1个直辖市。首都布加勒斯特。 自然地理 境内平原、山地、丘陵与高地各占13左右。 A峻峭的喀尔巴阡山脉呈弧形绵亘国土中部,弧内是波状起伏的特兰西瓦尼亚高原,弧外东部是摩尔多瓦丘陵,南部是广阔的瓦拉几亚平原。境内喀尔巴阡山分成东喀尔巴阡山脉南段、南喀尔巴阡山脉和西罗马尼亚山地3部分。东喀尔巴阡山由北向东南延伸,至布泽乌附近向西弯曲,抵普拉霍瓦河谷。 它由几列大致平行的山脉组成,间有许多河谷、凹地。 有不少2000米左右的山峰,山坡多森林。 西侧火山山脉多有色金属矿和矿泉。南喀尔巴阡山东起普拉霍瓦河谷,西至多瑙河铁门峡谷。 许多山峰超过2200米,弗格拉什山的摩尔多韦亚努峰海拔2543米,是全国最高点。 南喀尔巴阡山冰川地形发育,锯状山峰连绵起伏,冰斗、冰湖众多,与阿尔卑斯山脉地形相似。往西为西罗马尼亚山地,系喀尔巴阡山系的支脉。中间是比霍尔山,南部地带多金属矿。特兰西瓦尼亚高原位于东、南喀尔巴阡山与西罗马尼亚山地之间,地势自东向西倾斜,海拔300~800米,丘陵河谷相间。富藏天然气和岩盐。 摩尔多瓦丘陵位于东喀尔巴阡山东侧。多布罗加高地东濒黑海,平均海拔约300米。 瓦拉几亚平原又称多瑙河下游平原,北起喀尔巴阡山前 -- 446 世界地理概览724 地带,南至多瑙河,东南长400公里,宽约120公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多肥沃黑土和栗钙土,是重要农业区。 多瑙河三角洲由基利亚、苏利纳和圣格奥尔基三条汊河冲积而成,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绝大部分在罗马尼亚境内,海拔很少超过4米。湿地、河汊、湖沼纵横交错,芦苇密布。 罗马尼亚几乎所有的河流都发源于喀尔巴阡山脉,顺地势坡向成放射状外流,均汇入多瑙河,注入黑海。较长的支流有穆列什河、奥尔特河、锡雷特河和普鲁特河等,各河长约700~800公里,多瑙河下游流经南部,其中大部分构成罗、南和罗、保界河,后流经东部,注入黑海。罗马尼亚境内或与邻国共有的多瑙河河段长1075公里,是水上交通大动脉。 罗、南国境线上有长达120公里的峡谷区,包括著名的卡桑纳峡谷和铁门峡谷,水力资源丰富。罗、南两国已在铁门合建了大型水电航运枢纽。 罗马尼亚属温和的大陆性气候,除山地外,夏热冬冷,四季分明。气温和降水从西到东,由南往北逐渐变化。不同地形区之间气候差异较为明显。瓦拉几亚、摩尔多瓦和多布罗加地区,属温带草原气候,1月平均气温0~-4℃,7月20~23℃,年降水量400~600毫米;除少数地区为牧场外,绝大部分已垦为农田。 特兰西瓦尼亚高原属温带森林草原气候,1月平均气温-4℃以下,7月在20℃以下,年降水量多在700毫米以上;山地森林茂密,丘陵坡地草原面积较大,河谷地带已辟为农田。 发展简史2500年前就有达契亚人定居。 公元前70年, -- 447 824世界地理概览 以特兰西瓦尼亚西南部为中心,建立中央集权的达契亚国。 公元106年被罗马帝国占领,大量罗马人移入。 271~274年罗马帝国被迫撤离达契亚,但大多数罗马人仍留居下来。达契亚人和罗马人经过长期共同生活,逐渐融合成罗马尼亚族。 9世纪后,罗马尼亚境内有许多附属于邻国的总督区和封建公国。14世纪瓦拉几亚和摩尔多瓦分别建立独立的封建公国。 16世纪起,两公国和特兰西瓦尼亚先后隶属奥斯曼帝国。 1600年两个公国和特兰西瓦尼亚曾一度统一独立。以后,瓦拉几亚和摩尔多瓦仍受奥斯曼帝国统治。 特兰西瓦尼亚从17世纪起受奥地利帝国统治。 18世纪起,民族独立运动日益高涨。 1859年瓦拉几亚和摩尔多瓦两公国合并,1862年正式称罗马尼亚。 1877年5月9日罗马尼亚王国宣告独立。 1918年特兰西瓦尼亚等地与罗马尼亚联合,形成了罗马尼亚民族的统一国家。 1940年参加德意法西斯侵略同盟。 1944年,罗马尼亚人民举行武装起义,同年8月23日获得解放,1945年3月成立民主政府。 1947年12月30日成立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1965年改称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1989年改国名为罗马尼亚共和国。 经济地理 罗马尼亚经济发展迅速。 按人口平均计算,电力、钢、卡车、电视机、合成纤维等产量已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小麦、玉米的人均产量居世界前列。罗马尼亚已由落后的农业国成为具有中等发展水平的工业-农业国。 90年代以来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约1%。 罗马尼亚经济以工业为主。 机械、石油、化学、钢铁、电力等重工业和能源工业在工业中占绝对优势。 1980年后加强 -- 448 世界地理概览924 发展原料、轻纺和食品工业。燃料动力工业以石油、天然气工业为主。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石油工业受外国资本控制,主要开采原油供出口,战后石油开采、加工和石油化工全面发展,但仍需大量进口原油。以普洛耶什蒂为中心的南喀尔巴阡地区是全国最大石油工业基地。皮特什蒂是新兴的石油加工中心。以乔治·乔治乌-德治市为中心的东喀尔巴阡石油工业区也得到发展。特兰西瓦尼亚高原的特尔古—穆列什至梅迪亚什一带是天然气的主要产地。天然气干线管道通布加勒斯特和克卢日等地。煤炭工业也有发展,日乌河上游谷地彼得罗沙尼地区是最大煤矿区,戈尔日县的罗维纳里是新建的大型露天褐煤矿。 电力工业以火力发电为主。 随比卡兹、阿尔杰什、洛特鲁和铁门等大中型水电站的建成,水电的比重有所增加。 80年代开始在康斯坦察县的切尔钠沃德修建核电站。钢铁工业发展很快,60年代改造扩建胡内多阿拉和雷希察两个钢铁联合企业,70年代在加拉茨和多瑙河畔的克勒拉希兴建了两座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特尔戈维什泰是合金钢生产中心。有色冶金工业以炼铝(斯拉蒂纳)和铜、铅、锌(巴亚—马雷等地) 等较重要。 机械制造工业是主要工业部门,约占工业总产值的13,部门比较齐全。 石油机械、农业机械、A运输机械产品还成批出口。布加勒斯特是全国最大的多种机械工业中心,布拉索夫是最重要的拖拉机和汽车工业中心,普洛耶什蒂为重要石油机械工业中心,蒂米什瓦拉、克拉约瓦和雷希察是电力设备和机车制造中心,加拉茨和康斯坦察是造船工业中心,阿拉德是著名的机床工业中心。化学工业在工业中比重仅次于机械工业。普洛耶什蒂、皮特什蒂、乔治 -- 449 034世界地理概览 ·乔治乌-德治市等是重要的石油化工中心,黑海之滨的纳沃达里利用进口原油兴建大型石油化学联合企业,克卢日、特尔古-穆列什等地是以天然气和岩盐为原料的化工基地,布加勒斯特是生产颜料、药品、塑料和合成纤维的重要中心。 纺织工业是轻工业中发展早及最重要部门,生产棉、毛、麻、丝和化纤等纺织品,棉织品和毛毯可供出口。布加勒斯特是纺织工业部门齐全的重要中心。罗马尼亚大部分耕地种植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玉米,还有大麦、燕麦、黑麦和水稻等。 年平均粮食总产量1500万吨左右,基本自给。 经济作物主要有甜菜、向日葵、大麻和亚麻等。 果园、葡萄园遍布全国,南喀尔巴阡山南部丘陵地带、摩尔多瓦和多布罗加是主要产区。 历史上畜牧业即比较发达,1944年以后又有发展,畜牧业在农业中比重逐步提高。猪、牛主要分布在农业发达的瓦拉几亚、摩尔多瓦和特兰西瓦尼亚等地,羊主要分布在喀尔巴阡山和特兰西瓦尼亚地区。 罗马尼亚交通运输以铁路和公路为主。铁路总长11000多公里,其中复线2500多公里,电气化铁路2900公里。公路总长73000多公里。布加勒斯特是全国铁路、公路运输网枢纽。对外贸易主要依靠海运,与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均有贸易往来。 黑海沿岸的康斯坦察是最大海港和对外贸易中心。 多瑙河是最重要的通航河流,加拉茨、布勒伊拉和久尔久是重要河港。 航空运输发展很快,布加勒斯特是主要航空港,有定期班机通国内主要城市和地中海沿岸等许多国家以及世界一些大城市。 主要城市有布加勒斯特、康斯坦察、克卢日、布拉索夫、 -- 450 世界地理概览134 普洛耶什蒂,布加勒斯特是罗马尼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康斯坦察是最大的海滨城市和冬季不冻的天然良港、也是造船工业中心。 (陈周骅) 保加利亚(Bulgaria) 欧洲南部国家。位于巴尔干半岛东部。东濒黑海,陆邻罗马尼亚、马其顿、塞尔维亚、希腊和土耳其。国土略呈矩形。面积110912平方公里。人口876.3万,居民88%为保加利亚人,余为土耳其人、马其顿人和茨冈人等。主要信奉东正教。 通用保加利亚语。 全国划分为27个州和1个直辖市。 首都索非亚。 自然地理 地形复杂多样,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70%,平原占30%。 山地与平原东西延伸,地势大致自西向东降低,平均海拔470米。自北向南分为4个地形区:①多瑙河丘陵平原。面积占国土14以上,包括老山山脉以北和多瑙河以A南地区。地势由南向北倾斜,一般海拔100~500米。区内有少量石油和天然气资源。②老山山脉。长约600公里,海拔500~2000米,最高峰博泰夫峰海拔2376米。北坡较缓,南坡较陡。海拔600米以下以人工果园、葡萄园为主。③中央低地。介于老山山脉与里拉-罗多彼山地之间,由马里查河盆地、登萨河盆地和索非亚盆地等组成。土壤肥沃。马里查河盆地的褐煤和索非亚盆地的克雷米科夫齐铁矿储量丰富。 -- 451 234世界地理概览 ④里拉-罗多彼山地。位于西南部,包括罗多彼山脉和里拉山脉等,山势雄伟,海拔约2000米,穆萨拉峰海拔2925米,山顶终年积雪,是巴尔干半岛最高峰。区内富藏铅、锌、铜等有色金属矿,针叶林(云杉、冷杉、欧洲赤松)分布甚广。 全国森林面积约占国土面积34.8%,其中34是阔叶林,余A为针叶林。 境内水网稠密,大部分河流流程短,水流急,水位变化大。多瑙河下游流经北部边境,计470余公里,是全国最大河流,富灌溉和航运之利;北部河流多注入多瑙河,其中伊斯克尔河长365公里,纵贯西北境,其上游河谷切穿老山山脉,是南北交通要道。南部最大的河流马里查河及其支流登萨河、西南部的斯特鲁马河都南流出境注入爱琴海。境内湖泊较多,但面积较小。全国500多个矿泉中一半以上是温泉和热泉,水温最高达102℃。 全国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0.5℃。温差大,绝对最高气温达45.2℃,绝对最低气温至-38.3℃。夏季炎热,7月平均气温20~25℃。老山山脉以北1月平均气温-1~-2℃;南部低地受地中海影响,冬季温暖,1月平均气温2~3℃。年降水量700毫米,自西向东递减。山区达850~1200毫米,老山山脉北坡雨量最丰沛。除南部边缘地区为冬雨区外,大部分地区为夏雨区。 发展简史 公元6~7世纪斯拉夫人和保加尔人迁入,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等均有发展。 7世纪后期建第一保加利亚王国。 1018年沦为拜占廷帝国的一个行省。 1187年建第二保加利亚王国。 1396年起被土耳其奥斯曼帝国侵占。 19世纪末 -- 452 世界地理概览334 摆脱土耳其长达500年的统治获得独立。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沦为法西斯德国附庸。 1944年9月9日成立祖国阵线政府。 1946年9月15日成立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 1990年改名为保加利亚共和国。 经济地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是欧洲落后的农业国之一。 1939年社会总产值中,农业占59%,工业占19%。共和国成立后,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现已成为欧洲具有中等发达水平的工农业国家。 工业是保加利亚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产值约占工农业生产总值的45以上,社会总产值的23以上。重工业在工A A业中占优势,其中机械制造业和金属加工工业发展最快,主要有运输及起重机械、金属切削机床、农业机械等。还有冶金、动力、化学、电机电子和橡胶工业等部门。传统的轻工业降为次要地位。 轻工业以食品加工(罐头、制糖、面粉、酿酒) 、卷烟、榨油、纺织、服装工业为最重要。全国工业分布大致可分为三带。 西部以首都索非亚为核心,工业部门齐全,规模大而集中;中部工业点多面广,其中普罗夫迪夫是机械、纺织、烟草和食品工业中心,加布罗沃是纺织、制革工业中心,马里查河盆地的季米特洛夫格勒和马里查是新兴工业城市和全国采煤、化工、电力工业中心,佩尔尼克是新建的钢铁工业中心,多瑙河畔的鲁塞也是重要的工业城市;东部工业集中于黑海沿岸的瓦尔纳和布尔加斯两大港市,以造船、食品和化学工业为主。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仍占重要地位,已基本实现机械化和专业化。 耕地占国土面积37.8%,其中水浇地面积占耕地1A -- 453 434世界地理概览 4强。 大部分耕地种植粮食,多瑙河平原和东南部是粮食主要产地,以生产小麦和玉米为主,其次为大麦、黑麦、燕麦以及水稻等。经济作物主要分布在南部和西南部地区,这里的土壤气候适宜种植烟草、棉花、芝麻、花生、香料植物等。 烟草在经济作物中占最重要地位,产量居欧洲前列。登萨河盆地是著名的玫瑰花产地,玫瑰油年产约1200千克,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向日葵、甜菜、油菜多分布在北部地区。 蔬菜、水果种植业历来占重要地位,西红柿、葡萄等大量输往国外。草场面积占国土面积18.1%。畜牧业发展较快,现已建立起一些大型机械化养鸡场和养牛场。近年来海洋渔业发展也较快。 保加利亚自古即为中欧到西亚、多瑙河通爱琴海的交通要冲,索非亚是全国最大的交通枢纽。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索非亚—伊斯坦布尔国际铁路、公路干线斜穿国土南部,索非亚—布加勒斯特国际铁路斜贯国土北部。全国铁路总长约6500公里,公路总长3.61万公里。黑海和多瑙河航运在对外经济联系中具有重要意义。瓦尔纳、布尔加斯海港分别为北部平原和中央低地的出海口,可停泊万吨巨轮,并有铁路、公路干线与索非亚相连。鲁塞是多瑙河重要河港。索非亚、瓦尔纳和布尔加斯建有国际机场。 保加利亚气候宜人,黑海海滨阳光充足,沙滩细软宽阔,山区风景秀丽、多矿泉,已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国家之一。 旅游业是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 主要城市有索非亚、普罗夫迪夫、瓦尔纳、图尔诺沃等,索非亚是保加利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城市多 -- 454 世界地理概览534 矿泉井,已建有20多个温泉疗养基地,素有“巴尔干矿泉城”之称。 (仇奔波) 阿尔巴尼亚(Albania) 欧洲南部国家。在巴尔干半岛西南部。与南斯拉夫、马其顿、希腊相邻,西临亚得里亚海和奥特朗托海峡,隔海与意大利相望。面积28748平方公里。人口349万,居民97%为阿尔巴尼亚族,余为希腊族和斯拉夫族等。 70%信奉伊斯兰教,12%信天主教、18%信东正教。 通用阿尔巴尼亚语。 全国划分为26个区,首都地拉那。 自然地理 阿尔巴尼亚是多山国家。山地和丘陵占国土面积的34以上,其中30%的领土海拔1000米以上。 全国可A分为东部山地、中部丘陵、西部沿海平原3个地形区。东部山地系迪纳拉山脉的南延部分,德林河以北称阿尔巴尼亚-阿尔卑斯山脉,山势高峻,地形崎岖,多2000米以上的山峰,最高峰耶泽尔察山,海拔2693米。 德林河以南自北而南延伸着阿尔巴尼亚-中央山地,一般海拔2000~2400米,山势由东向西逐渐下降,山岭间散布着一些河谷盆地。中央山地南部山势较低,山间盆地宽浅。 中部丘陵海拔200~1000米,多河谷盆地。西部沿海平原,宽度不大,地势低平,滨海河口地区多潟湖、沼泽,大多已经疏干,垦为农田。森林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45%。 -- 455 634世界地理概览 河流大多发源于东部山区,向西流入亚得里亚海,只有南部一些小河注入奥特朗托海峡。 主要有德林河、马蒂河、什昆比尼河、塞曼河、维约萨河等。这些河流长度不大,上中游坡降较大,河谷深切,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但不宜航行。湖泊主要有3个,西北部的斯库台湖、东部的奥赫里德湖和普雷斯帕湖,都位于边境,与邻国共有。 全国属地中海型气候,但受地形影响,各地气候有较明显差异。 沿海地区属典型的地中海型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1月平均气温7.5~10℃,7月24~27℃,年降水量800~1400毫米。从沿海向内陆,逐渐过渡为大陆性的地中海型气候。 东部山地冬季寒冷,夏季较热,1月平均气温-2~2℃,7月23℃,年较差在20℃以上,年降水量1600毫米以上,北部山地多达2600毫米,只有南部的盆地在800毫米以下。 发展简史 阿尔巴尼亚人的祖先是伊利里亚人,公元前5世纪建立国家。 公元前2世纪罗马帝国入侵,公元4世纪末被划入东罗马帝国版图。 5世纪后,先后有哥特人和斯拉夫人入侵。 9世纪后曾受保加利亚王国统治。 1190年阿尔巴尼亚为封建公国。 1415年被奥斯曼帝国占领达450年之久。 1912年11月28日宣布独立。 1913年7月29日英、法、俄、意、德、奥匈六强在伦敦会议上承认阿尔巴尼亚独立,并确认了现有边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奥匈、意、法军队占领。 1925年后处于索古王朝统治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先后被意、德法西斯侵占。 1944年11月29日全国解放。 1946年1月11日成立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 1976年称阿尔巴尼亚 -- 456 世界地理概览734 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 1991年更名为阿尔巴尼亚共和国。 经济地理1944年以前经济以农业为主,耕作制度和农具都很落后,畜牧业处于半游牧状态。 1938年工业只占工农业总产值8%。 1944年以后,经济有了较大发展,经过6个五年计划,成为工业-农业国。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居主要地位,主要工业有采矿、电力、纺织、食品、冶金、机械和化学等。采矿业主要开采铬、铜、镍铁、石油、煤和天然沥青等。铬矿储量和产量居世界第三位,绝大部分供出口,主要产地在布尔奇泽、克鲁马等地。 铜矿开采主要分布在库尔布内希和杰兼等地,鲁比克和库克斯有炼铜业。镍铁矿开采在普雷尼亚斯等地。石油开采主要在帕托西、斯大林城、巴尔什等地,炼油工业主要在巴尔什、采里库、斯大林城和费里等地。煤矿主要分布在地拉那区和科尔察区。优质天然沥青蕴藏量居欧洲第一位,主要产地在西南部塞莱尼察。电力工业以水电为主,主要有德林河上的费尔泽、沃·德耶和马蒂河的马克思、恩格斯等水电站。费里有大型热电站。 除满足国内需要外,还可向邻国输出电力。 钢铁、机械、化学等工业是战后新建的部门。钢铁工业主要中心是爱尔巴桑。机械工业主要生产各种机器配件、简单的机器装备和设备维修,主要中心是地拉那和都拉斯。化学工业主要生产化肥、酸、碱和塑料等,中心是费里和拉奇。纺织和食品仍是重要的工业部门,纺织工业以棉纺织业为主,培拉特和地拉那有纺织联合企业。烤烟、卷烟、酒、水果罐头等产品可供出口。 全国耕地面积69.7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24%。耕 -- 457 834世界地理概览 作业是主要的农业部门,以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 西部平原、丘陵河谷和科尔察盆地是主要粮食产区,也是棉花、烟草、甜菜等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地。滨海地区盛产油橄榄和柑橘等亚热带水果。葡萄园的苹果等果园分布普遍。烟草、果品和蔬菜都是出口商品。畜牧业是传统的重要农业部门,战后有较大发展,产值约占农牧业总产值的30%。主要饲养绵羊、山羊、牛、猪等。 国内交通以公路为主。 公路通车里程6200多公里,其中沥青路面2200公里,地拉那是全国公路中心,公路由此通往全国各地。铁路长约400公里。全国最大海港是都拉斯,其次为发罗拉和萨兰达。 (陈周骅) 希  腊(Greece) 欧洲南部国家。位于巴尔干半岛南部。东濒爱琴海,西滨伊奥尼亚海,南临地中海,陆邻阿尔巴尼亚、马其顿、保加利亚和土耳其。面积131990平方公里,领土由大陆、半岛和400多个岛屿组成,其中岛屿面积2.5万平方公里。主要岛屿有克里特岛(希腊最大的岛) ,北斯波拉泽斯群岛、南斯波拉泽斯群岛、基克拉泽斯群岛和伊奥尼亚群岛等。海岸线总长1.5万公里,曲折多港湾。人口1056万,居民95%为希腊人,余为马其顿人、土耳其人、保加利亚人等。 97%以上信奉东正教。 通用希腊语。 全国划分为10个区。 首都雅典。 自然地理 全国34为山地。品都斯山脉纵贯西部,南A -- 458 世界地理概览934 北延伸270多公里,宽40~60公里,构成全国地形骨架。罗多彼山脉在东北部保、希边界处,东西绵亘,山体广阔,平缓浑圆。色萨利盆地在品都斯山以东,是全国最大的内陆山间盆地,盆地东北面山地高耸,其中奥林波斯山海拔2917米,为全国最高峰。平原分布在沿海一带,狭小而分散。主要在爱琴海沿岸,经济发达,人口集中。河流急湍短促,少航运之利,富水力资源(水力发电占全国总发电量的绝大部分)。 河流主要有阿海洛奥斯河、奈斯托斯河和瓦尔达尔河。全境除高山外,属地中海型气候,冬季温暖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从北到南平均气温1月5~11℃,7月25~27℃。 年降水量受品都斯山的影响,其西900~1200毫米,以东400~700毫米。 矿产资源有褐煤、铝土、镍、铁、铬、镁、铜等。其中铝土矿探明储量10亿吨、褐煤27亿吨。 1978年在北部兹拉马附近发现大量铀矿,后又在爱琴海北部萨索斯岛附近发现深海油田。 发展简史 希腊历史悠久,是世界著名的爱琴文化发祥地。 早在公元前12世纪就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前8世纪出现城邦(奴隶制国家)。前5世纪经济、文化高度发展。古希腊的建筑、文学、艺术和哲学等方面均对人类作出了重要贡献。 前146年后,先后被罗马帝国、拜占廷帝国和土耳其占领。 公元1829年建立自治公国。 1830年宣布独立,成立希腊王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法西斯德国侵占。希腊人民在民族解放阵线领导下,奋起抗战,1944年10月15日全国解放,恢复独立。 1967年4月废黜国王,实行军事统治。 1973年建立希腊共和国。 -- 459 044世界地理概览 经济地理 希腊原为农业国。20世纪60年代以后工业迅速发展。 70年代起工业产值开始超过农业。 90年代初工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5%,农业产值占8%。第三产业发展很快,同年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7%。纺织、食品和烟草加工等轻工业曾是主要工业部门,重工业薄弱。 60年代以来,钢铁、造船、采矿、炼油、炼铝、化肥和水泥等重化工业发展较快。 褐煤年产量5000万吨左右;铝锭年产量约15万吨,是欧洲主要产铝国之一;水泥年产量约1200万吨。年发电量310亿度左右。目前轻、重工业产值各占工业总产值的一半。 企业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工业分布极为集中,雅典是全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23,工厂数A占全国的一半。塞萨洛尼基为第二大工业中心。 农业在经济中仍占重要地位。农产品出口值占全国出口总值的36%。农业以中小农场为主要生产单位,平均每个农场的土地面积仅3.5公顷。种植业是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占农业总产值的23,畜牧业占13。 全国耕地面积392.4万A A公顷,粮食可自给。 主要谷物有小麦、大麦、玉米和稻谷。 小麦是希腊居民的主食,其种植面积占谷物总面积的63%,产量占谷物总产量的56%。 经济和园艺作物主要有甜菜、烟草、棉花、橄榄、葡萄、柑橘和蔬菜。其中橄榄油的产量和出口量次于意大利和西班牙,均居欧洲第三位。棉花产量为欧洲第二位。 蔬菜以西红柿为主,种植面积近4万公顷,年产167万吨,占蔬菜和瓜类总产量的46%,其中60%加工成罐头出口。柑橘、柠檬和葡萄等种植广泛,主要产区在伯罗奔尼撒半岛、克里特岛和马其顿等地。全国有长期牧场525.5万公 -- 460 世界地理概览144 顷,约占土地面积40%。畜牧业以饲养牛、羊为主。有大牲畜160万头、羊1560万只,猪125万头。渔业以近海捕捞为主,年渔获量约12万吨,其中23以上捕自地中海,海绵是A出口的唯一海产品。 航运业、旅游业和侨汇是希腊的重要经济支柱。古代希腊海上贸易即相当发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扩大了船队,发展航运业,特别是远洋航运业发展更快。 1992年全国商船吨位4390万总吨,另有在国外注册登记的船只1000多艘,1720万总吨,居世界前列。 航运业每年赚取大量外汇。 在全国就业人口中,约有110依靠航运业为生。 雅典的外港比A雷埃夫斯为全国航运中心,拥有685家商船公司,每年赚取的外汇几乎占全国的一半。旅游资源丰富。宜人的气候,诱人的海滨,特别是辉煌的文化古迹吸引大批游客,每年来希腊旅游的约有1000万人次,旅游收入26亿美元。 全国铁路长2484公里,其中有些线路具有国际交通战略地位。自塞萨洛尼基沿斯特里蒙河谷北上至保加利亚的铁路和沿瓦尔达尔河谷到南斯拉夫的铁路,以及自亚历山德鲁波利斯沿马里查河谷西北行至保加利亚的铁路,都是东欧、南欧国家南下地中海的捷径。自塞萨洛尼基通往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铁路是沟通亚洲和欧洲大陆的重要陆上通道之一。雅典和塞萨洛尼基为重要铁路枢纽。公路长38000公里,承担国内客、货运总量的80%。 各岛屿之间的联系主要靠海运。 空中交通也很便利,雅典的埃利尼康国际机场是东地中海地区空中运输中心之一。 主要城市有雅典、塞萨洛尼基、奥林匹亚、帕特雷,雅 -- 461 244世界地理概览 典是希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曾是欧洲文明的摇篮,至今保存着许多古希腊、古罗马和拜占廷时代的文化古迹。 (周之桐) -- 462 世界地理概览344 非  洲 非  洲(Africa) 全称阿非利加洲。 位于亚欧大陆的西南面。 东濒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隔地中海与欧洲相对,东北以红海和苏伊士运河与亚洲分界。 面积3029万平方公里(包括亚洲境内的埃及领土西奈半岛) ,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5,是次于亚洲的A世界第二大洲。 其中大陆面积占全洲98%,岛屿面积占2%。 大陆北宽南窄。 最北端是突尼斯的本·塞卡角(北纬37°21′) ,最南点在南非的厄加勒斯角(南纬34°51′) ,最西端是塞内加尔的佛得角(西经17°33′) ,最东点在索马里的哈丰角(东经51°24′)。 南北跨纬度72度,最大跨度8100公里;东西约占经度69度,最大宽度7500公里。赤道横贯中部,大致平分全洲为南北两部分。全洲34以上面积位于南、北回归A线之间,热带、亚热带地区占95%以上。 大陆轮廓完整而单调。除西部的几内亚湾、北部的锡尔特湾和东部的索马里半岛外,缺少深入内陆的海湾和突出的半岛;沿海岛屿较少,除马达加斯加岛外,其余均为小岛,且 -- 463 444世界地理概览 多数远离大陆。海岸平直,大陆海岸线全长30500公里,平均每1000平方公里面积只有海岸线1公里,远低于欧洲、北美洲和亚洲。少天然良港。 地形结构 非洲高原面积广大,大体上呈现为一个由东南向西北倾斜的大高原,故有“高原大陆”之称。全洲平均海拔750米,次于亚洲;最高点乞力马扎罗山,海拔5895米。 除南、北两端有范围较小的山地外,海拔200~2000米的台地和高原占全洲面积86.6%,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和低地只占9.7%。大致以刚果河口至红海西岸中部的卡萨尔角一线为界,分为两大部分:西北半部多为平均海拔500米左右的低高原和台地,称“低非洲” ;东南半部多为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原,称“高非洲”。低非洲内分布着一系列盆地、洼地和较低的高原山地,仅局部地区有较高的山峰,如西北隅的阿特拉斯山脉和几内亚湾沿岸的喀麦隆火山。东非大裂谷带纵贯高非洲南北,地表起伏较大,高差悬殊,这里有称为“非洲屋脊”的埃塞俄比亚高原、谷深崖陡的东非高原和面积广大的南非高原。高原边缘地带多悬崖峭壁,如东坡陡峻、西坡平缓的德拉肯斯山脉和北坡峻峭、南坡平缓的索马里北部山地等。许多河流在这里形成瀑布和急流,富水力资源。 根据非洲大陆的地形特点和主要地貌类型,非洲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地形区。 阿特拉斯山地区 由大陆西北部的阿特拉斯山系组成,为一系列平行山脉。东西延伸约1800公里,南北最宽约450公里。山脉之间夹着高原、深谷和盆地。整个山系西部较开 -- 464 世界地理概览544 阔,山体也最高大,海拔达3000米以上,许多山峰为陡峭的岗峦;向东山地越来越窄,高度逐渐下降,最东部一般为600米左右的高丘陵和高原。山地中间是一个半干燥的高原,称“旭特”高原,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西宽东窄,起伏平缓,有很多盐沼和盐湖。山地与海岸之间分布着一系列沿海平原和河谷盆地。 大西洋岸的沿海平原宽约30~40公里,地势平坦,沿岸多沙丘。 在地中海沿岸,由于山地直逼海岸,平原很狭窄,实际上是一系列互不连接的低缓谷地。 撒哈拉沙漠台地区 也称北非台地。指阿特拉斯山地和地中海岸以南,大致在北纬14°以北,西起大西洋岸,东到红海之滨的广大地区。东西长5600多公里,南北宽约1600公里,面积960余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海拔一般为200~500米,只在中部分布着山地和高原,海拔可达2000~3000米以上。 除山地、高原外,闭塞盆地错综分布,盆地海拔一般50~200米,由于向心倾斜,间歇性的沙漠河流呈辐合状消逝在盆地之中。地表主要由岩漠(石漠) 、砾漠(戈壁)和沙漠组成。 上几内亚—刚果台地区 包括撒哈拉沙漠以南、东非裂谷以西、刚果河与赞比西河分水岭以北的地区。台地之间分布有大小盆地,形成一些辐合状水系和放射状水系,前者如刚果盆地、乍得盆地的水系,后者如福塔贾隆高原、乔斯高原的水系等。 在几内亚湾沿岸分布着一条狭窄的带状平原。 沿海多沙洲和潟湖。 东非裂谷高原区 包括赞比西河以北、红海西岸卡萨尔角以南、刚果盆地和尼罗河上游盆地以东的大陆部分,是非 -- 465 644世界地理概览 洲地势最高、地表高差最悬殊、地貌类型最复杂的地区。非洲大裂谷纵贯南北,长约4000公里,裂谷与两侧高地之间,往往形成悬崖峭壁,相对高差可达600~1000米。本区北部是埃塞俄比亚高原,平均海拔2500米以上,是非洲大陆最高的高原,也是世界著名的熔岩台地;高原上耸立着许多死火山,高度均在3500米以上,最高的达尚峰高达4620米。中部是著名的“东非湖群高原” ,裂谷底部由于熔岩的充填而被分割成许多闭塞盆地和深浅不等的湖泊;大裂谷两侧有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火山和第二高峰肯尼亚火山(5199米) ,山顶终年积雪,属世界最高火山之列。南部为马拉维高地,平均海拔不足2000米,东部地势呈阶梯状下降到沿海平原,许多河流自西向东切过陡崖,平行入海。从非洲之角到赞比西河口的印度洋沿岸,是宽窄不等的沿海带状平原,最宽处达200公里以上(肯尼亚境内) ,最窄处宽仅数米(索马里东北部)。平原地表平坦,外缘多沙丘、沼泽,中段沿海生长着茂密的红树林。 南非高原区 指刚果河与赞比西河分水岭以南的大陆部分,是全洲面积最大的高原,地表平均海拔超过1000米,莱索托高台地,海拔达3000米以上,是本区最高处,沿海一侧的急斜坡构成雄伟的德拉肯斯山脉。高原南部边缘是开普山系,几条山脉东西向平行排列,山地崎岖不平,呈峻峭锯齿状。全区宽浅盆地与桌状台地相间分布。卡拉哈里盆地是高原上最大的宽浅盆地,中间被一条东西向的低矮分水岭分为南北两部分。南卡拉哈里以荒漠、半荒漠为主,点缀着“岛状山” ;北卡拉哈里多沼泽、湖泊和洼地。主要桌状台地有南 -- 466 世界地理概览744 非高地、津巴布韦高地、西南非高地等。东部沿海平原是非洲最大的平原之一,最大宽度400公里,平均海拔不到200米,地表平坦,多洼地和沼泽,沿岸有沙丘、潟湖和红树林。 西部沿岸分布着著名的纳米布沙漠,海拔一般不超过500米,多巨大的流动沙丘,有蚀余高地和尖顶山。 沿海岛屿 马达加斯加岛是非洲最大的岛屿,为一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原。地势东高西低,起伏不平的高原面被蚀余山和火山分隔为一系列盆地。 高原东缘因断层而急剧下降,形成狭窄的滨海平原,海岸线平直。高原西坡呈阶梯状和缓下降,许多河流顺高原面西流入莫桑比克海峡,在阶地边缘形成一些瀑布、急流。 西部沿岸为冲积低地,一般海拔200米以下,地表平坦,土壤肥沃。非洲所属其他岛屿多为火山岛,一般面积不大,散布在西印度洋和大西洋。 矿  藏 在非洲的地质演变过程中,生成了丰富的多种矿藏,富集了很多大型的金属矿床,如铬、钛、钒、钴、铂、金、铀、铜、铁、金刚石等;沉积矿床有南非的煤、锰矿,北非的磷酸盐矿,西非的铝土矿和北非、西非的石油等。 铬铁矿主要分布在南非和津巴布韦境内,合占世界铬铁矿总储量92.3%。是世界最大的层状型铬铁矿。 铁矿主要分布在利比里亚、几内亚、科特迪瓦、塞拉利昂、毛里塔尼亚和南非。南非德兰士瓦铁矿床是世界最大的铁矿床之一,利比里亚和几内亚的宁巴铁矿床是非洲最大的 -- 467 844世界地理概览 铁矿床之一。 金矿储量约占世界一半。主要分布在南非、津巴布韦和加纳。 铀矿储量约占世界30%,主要分布在南非和尼日尔、加蓬。 扎伊尔和赞比亚境内分布着世界著名的中非铜矿带,属砂岩铜矿型。 西非布基纳法索和尼日尔的铜矿是斑岩铜矿型。 钴与铜伴生,中非铜矿带也是世界最大的钴矿产地,扎伊尔和赞比亚是世界钴矿储量最多的两个国家。 金刚石储量约占世界88%以上。 南非的金刚石属原生矿床,生成于金伯利岩内;扎伊尔、安哥拉、纳米比亚、加纳等国的金刚石则产于富金刚石砂矿。 磷酸盐储量约占世界一半,主要分布在北非和西非,以摩洛哥和西撒哈拉境内储量最大。此外,在扎伊尔、乌干达和坦桑尼亚也有磷酸盐矿。 西非和中非一些地区蕴藏丰富的铝土矿,是由含铝质母岩风化富集而成。其中几内亚的储量居世界第一位,其次是喀麦隆、加纳、扎伊尔和塞拉利昂等国。 石油储量约占世界8%,天然气占5.5%。主要赋存于新生代至古生代沉积岩层中,储油、气层位较多,油质优良。 利比亚、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等国油、气储量最多。南非、博茨瓦纳、斯威士兰、津巴布韦等国有以硬煤为主的煤炭资源。 -- 468 世界地理概览944 气  候 热带气候在非洲占优势,有“热带大陆”之称。大部分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干旱气候。气温很高,除南、北两端和局部高山区外,约占全洲面积95%的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最冷月(赤道以北为1月,赤道以南为7月) 15℃等温线大致同南、北纬20°线相吻合;最热月(赤道以北为7月,赤道以南为1月)平均气温,整个非洲大陆几乎都在20℃以上,撒哈拉沙漠和卡拉哈里沙漠达30~40℃以上。大部分地区气温年较差较小,南、北纬15°之间地区一般不足6℃;南、北纬15°以外地区,除撒哈拉西部等局部地区外,一般在15℃以下;气温日较差大于年较差,呈现热带大陆气候特色。 干旱区面积广大。全洲除赤道两侧的刚果河流域、几内亚湾沿岸以及大陆东南沿海和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属多雨区外(年降水量可达1500~2000毫米以上) ,其他大部地区降水稀少,加以日照强烈,蒸发旺盛,形成广大的干旱与半干旱区。 年降水量在250毫米以下的干旱沙漠区约占全洲总面积2A5,其中撒哈拉沙漠广大地区不足50毫米,甚至多年不雨;250~500毫米的半干旱区约占全洲总面积15。两者合计近A1800万平方公里,居各大洲之首;按其所占大陆面积的比例,则仅次于澳大利亚大陆。 非洲是气候纬度地带性表现最明显的大陆,各气候类型区东西延伸,呈带状分布,南北更替,并对称于赤道。大致 -- 469 054世界地理概览 赤道地区为热带雨林气候带,由此带分向南北,渐次更替为热带草原气候带和热带干旱气候带,大陆南、北两端则为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包括赤道两侧的刚果盆地、几内亚湾沿岸以及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等地区,终年高温,雨水丰沛,湿度较大,季节变化不明显,各月平均气温在25~28℃之间,年较差很小,赤道附近只有2℃,其他地区一般不超过5~6℃。 年降水量在1500~2000毫米以上,几内亚湾沿岸向风坡超过3000~4000毫米。 热带草原气候 包括热带雨林气候区的两侧、东非赤道地区以及马达加斯加岛中部地区,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最典型的热带草原气候区。夏季多雨,冬季干燥,干湿季节分明。 各月平均气温在24~30℃之间,气温与降水量成反比,降水量越少气温越高,反之则低。 气温年较差从沿海地区的5℃增加到内陆的10℃左右。年降水量一般为500~1000毫米,分布趋势从热带雨林气候区向外递减。 非洲南、北两半部的干、湿季变化相反,北半部11月至翌年4月为干季,5~10月为雨季;南半部5~10月为干季,11月至翌年4月为雨季。 热带干旱气候 又分热带沙漠气候和干草原气候,分布在热带草原气候区的南、北两侧,包括北非的撒哈拉沙漠及其边缘的干草原地带和南部非洲的卡拉哈里沙漠、纳米布沙漠及其周围地带,以及马达加斯加岛西南沿海地区,是世界最大的热带干旱气候区。终年干旱少雨,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从干草原地带向沙漠中心地区递减,最少只有几毫米。 气温变化剧烈,撒哈拉沙漠中心地区的日较差28~33℃, -- 470 世界地理概览154 极端最高气温达50℃以上;气温年较差17~22℃。 卡拉哈里地区的雨量多于撒哈拉地区,因而草原面积较大。纳米布沙漠因受本格拉寒流影响而多雾。 地中海气候 分布在北非地中海沿岸和南非南端开普敦附近地区。夏季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干热少雨,冬季受温带气旋影响降水较多,形成夏季炎热少雨、冬季温暖湿润的特点。 1月平均气温一般在10℃以上,7月在25℃以上。南端的地中海气候区,夏季气温稍低,如开普敦2月平均气温只有20℃。 亚热带高地草原气候 分布在南非高原南部的“高维尔”地区,是非洲面积较小的气候类型。由于这里地势较高且纬度偏南,因而气温较低,年平均气温在18℃以下;年降水量250~750毫米,3月和11月降水较多,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均较大,6~8月多霜。 亚热带湿润气候 分布在南非东南沿海德拉肯斯山脉坡麓地带,也是面积较小的气候类型。终年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气温年较差小;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季节分配较均匀。 热带高地气候 分布在高度较大的东非高原山地区。气候带随海拔而变化,垂直地带性明显。 河流和湖泊 非洲大陆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因而水系大多流入大西洋(包括地中海) ;干旱地区广大和大陆边缘多山,形成了 -- 471 254世界地理概览 大陆内流区和无流区面积广大及沿海河流短小的特点。大陆东部南北纵贯的主要分水岭,把全洲水系分为大西洋流域和印度洋流域两大部分。 外流区面积2030万平方公里,占全洲总面积67%,其中印度洋流域约占外流区面积的26.6%,大河较少;大西洋流域面积广大,占外流区面积的73.4%,地势低平,全洲的大河多分布于此。 内流区与无流区面积900多万平方公里,占全洲面积33%左右,包括撒哈拉沙漠、卡拉哈里沙漠和纳米布沙漠以及东非大裂谷湖区、旭特高原等地区。 降水地区差异悬殊的特点,决定了非洲水系的分布格局。 赤道地带终年多雨,水源充足,地表起伏不大,河流众多,河系发育健全,形成世界著名的刚果河水系。 大陆东南部地区,终年受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影响,降水丰沛,地表径流充足,形成赞比西河与林波波河等较大水系,河网密度也较大。广大的干旱地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缺少地表径流,因而河流稀少,水系发育不全,河网密度很小。 全洲流域面积超过100万平方公里的大河有刚果河、尼罗河、尼日尔河与赞比西河,4条河的流域总面积占全洲外流流域面积的12。 A尼罗河发源于东非高原上的布隆迪高地,北流注入地中海,全长6671公里,是世界最长河流;流域面积287.5万平方公里。 刚果河发源于扎伊尔南部的加丹加高原,注入大西洋,全长4640公里,流域面积约370万平方公里。 尼日尔河是西非最大河流,发源于几内亚境内的福塔贾 -- 472 世界地理概览354 隆高原,注入几内亚湾,全长4160公里,流域面积210万平方公里。 赞比西河是南部非洲的最大河流,发源于赞比亚西北部边境山地,注入印度洋的莫桑比克海峡,干流长2660公里,流域面积133万平方公里。 非洲湖泊较多。较大的湖泊多为断层湖,集中分布在东非裂谷带内,一般湖形狭长,湖底深陷,湖岸多陡崖峭壁,如坦噶尼喀湖,南北长720公里,东西宽48~70公里,面积3290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700米,最大深度1470米,是世界第二深湖。 马拉维湖南北长560公里,东西宽32~80公里,面积30800平方公里,湖面海拔472米,平均水深273米,最大水深706米,低于海平面234米,是非洲第二深湖。 在内陆盆地和高原洼地还分布着一些凹陷湖,是由于地表升降或挠曲作用形成的洼地积水后形成的,多为圆形,一般深度不大。最大的凹陷湖是维多利亚湖,平均水深40米,面积69000平方公里,是非洲最大的湖泊、世界第二大淡水湖。乍得湖也是著名的内陆湖泊,它是内海遗迹,因处于干旱地区,蒸发强烈,面积逐渐变小,湖面随季节不同而变化,雨季达2.2万平方公里,干季缩小到1万平方公里左右。 发展简史 非洲是世界古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早在6000多年前,居住在尼罗河下游的埃及人就发展起灌溉农业。公元前3188年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国家。 在埃塞俄比亚境内 -- 473 454世界地理概览 和尼日尔河、塞内加尔河流域,公元初也分别建立起著名的阿克苏姆、加纳等王国。 公元7世纪,西亚的阿拉伯人开始向非洲迁移,682年抵达大西洋岸,使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教在北非地区得到传播,并陆续建立起一些阿拉伯人的国家。大致与此同时,基督教传到红海地区,7~14世纪,先后出现了几个繁盛的基督教国家,阿克苏姆王国也被基督教国家阿比西尼亚所取代。中世纪,北非和东北非已全面进入封建社会;西非洲的农牧业生产和商业贸易达到较高的水平。塞内加尔河流域的加纳王国在9~10世纪发展到鼎盛时期,13世纪后马里、桑海等王国相继兴起。中世纪后半期,非洲中南部广大地区也陆续建立起许多王国。 从15世纪起,葡、西、荷、英、法等国殖民者相继入侵,从事罪恶的奴隶贸易活动,竞相攫取财富,掠夺殖民地,到1876年,非洲10.8%的土地沦为殖民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非洲只剩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两个独立国家,殖民地则占全洲总面积的96.1%。 非洲人民为了摆脱奴役和压迫,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进行了长期的英勇斗争。 1922年埃及人民首先摆脱殖民统治,取得独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相继独立。 至1995年,非洲共有53个独立国家。 居  民 非洲共有居民约5.6亿,次于亚、欧两洲,居世界第3 -- 474 世界地理概览554 位。 非洲居民的种族、民族和部族构成非常复杂,这是由于土著各族人民历史上多次迁徙、阿拉伯人等从亚洲移入以及殖民者的移民所造成的。 尼格罗人种占全洲人口23以上,其A余属欧罗巴人种和蒙古人种。 还有一部分过渡型和混血人种。 尼格罗人种分布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广大地区,按语言和地区分布的不同,可分为苏丹语系尼格罗人和班图语系尼格罗人。 苏丹语系尼格罗人分布在撒哈拉和赤道之间的地带,以乍得湖为界又分为东苏丹人和西苏丹人。班图语系尼格罗人主要分布在赤道以南地区。 欧罗巴人种以阿拉伯人为主,集中分布在北非和东北非地区,绝大部分操阿拉伯语,信伊斯兰教。属于欧罗巴人种的民族还有撒哈拉地区讲柏柏尔语的柏柏尔人和讲富尔贝语的富尔贝人等。属闪含语系。 蒙古人种集中分布在马达加斯加岛,多数是古代从东南亚迁来的,属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多从事农业,信天主教和原始宗教。 在东北非一带居住着埃塞俄比亚人种,是介于欧罗巴人与尼格罗人之间的过渡型人种,也属于闪含语系。在南部非洲荒漠、半荒漠地区还居住有人口不多的萨恩人(布须曼人)和科伊人(霍屯督人) ,既具有尼格罗人的特征,又具有蒙古人的特征,属科伊桑语系。在中非热带地区还有零散分布、人数不多的俾格米人,讲邻近的尼格罗人的语言,过着狩猎和采集的生活。 此外,还有晚期的外来移民及其后裔,包括印度人、巴 -- 475 654世界地理概览 基斯坦人、叙利亚人、黎巴嫩人和华人。来自欧洲的移民有400多万,绝大部分住在南非。 经济地理 长期殖民统治使非洲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一洲。非洲国家独立后,民族经济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在摆脱殖民主义的经济控制和改变单一经济结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目前多数国家尚未脱离历史上形成的经济落后状态,均属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畸形。片面发展供出口的农、矿产品,制造业薄弱,成为西方工业国家的原料供应地和工业品销售市场。洲内生产力分布差异很大。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一般都位于沿海,最不发达的国家多数在内陆;商品性农业基本上都分布在沿海狭长地带,制造业则高度集中于少数海港城市,尤其是一些国家的首都。 农业 农业是非洲绝大多数国家重要的经济部门。全洲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的比重约占24%,不少国家超过40%,有的国家高达60%以上;约有60%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农业耕作方式落后,生产水平低,迁徙农业和锄耕农业在许多国家仍占优势;经济作物畸形发展,多数国家粮食不能自给;畜牧业地位重要,但生产率和商品率较低;林业发展较快,多为外资控制;渔业生产落后,淡水渔业占有较大比重。全洲出口贸易中,农产品仅次于矿产,约占出口总值的30%,有些国家农产品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高达80~90%以上。 -- 476 世界地理概览754 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是非洲种植业的两大部门。 非洲粮食作物共有20多种,除麦、稻、玉米、小米及御谷、高粱、薯类外,还有非洲特产的木薯、大蕉、椰枣、薯芋、芭蕉等。其中以玉米、高粱、小米、木薯、大麦等粗粮为主,合占粮食总产量的70%以上,小麦和稻谷仅占20%左右。玉米是一般居民的主粮,种植历史悠久,分布范围较广,以南部非洲最为集中,南非、津巴布韦和马拉维是主要生产国。高粱和粟类是非洲传统的粮食作物,尼日尔河和尼罗河中游地带是两大高粱产区。 粟类分布比较广泛,尼日利亚、尼日尔、乍得是主要生产国。小麦和大麦是冬季作物,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沿岸各国和南部非洲。稻谷生产集中分布在埃及和马达加斯加等少数国家;近年来,几内亚湾沿岸、尼日尔河中游和刚果盆地东部地区也开始大量种植。木薯是最大宗的传统粮食作物,是热带非洲农村居民的主要口粮,分布地区几乎遍及全洲,尤以南、北纬16°之间的热带地区种植最为普遍。 经济作物在非洲种植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非洲是世界经济作物特别是热带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地和主要出口地区之一,有棉花、剑麻、花生、油棕、腰果、咖啡、可可、茶叶、甘蔗等,还生产烟叶、橡胶、除虫菊、丁香、椰子、香蕉以及非洲特有的乳香、没药、卡里特果、可拉果、阿尔法草等。 一些经济作物在世界总产量和贸易量中占有很大比重,剑麻集中分布在东非沿海地区,最大生产国是坦桑尼亚和肯尼亚,其次是马达加斯加、莫桑比克、安哥拉等国。埃及和苏丹是非洲最主要的棉花生产国,两国占世界长绒棉产量的80%以 -- 477 854世界地理概览 上;其他产棉国还有坦桑尼亚、乍得、南非、马里、尼日利亚、科特迪瓦、津巴布韦、埃塞俄比亚、塞内加尔等。可可主要分布在西非和中非沿海地区,尤以加纳、尼日利亚和科特迪瓦等国为多。西非是非洲花生的主要产区,也是世界最大的花生出口地区,除塞内加尔和冈比亚是花生单一生产国外,还有苏丹、尼日利亚、扎伊尔、乌干达等生产国。油棕是西非和中非森林地带及稀树草原地区的特产,主要生产国有尼日利亚、扎伊尔、科特迪瓦、贝宁等。腰果生产集中在莫桑比克和坦桑尼亚沿海地带,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2以A上。咖啡生产与出口仅次于拉丁美洲,广泛种植于热带非洲20多个国家,科特迪瓦是非洲最大的咖啡生产国;埃塞俄比亚是阿拉伯种咖啡原产地,是非洲第二咖啡生产国。天然橡胶主要产于西非沿海诸国和中非地区。非洲还是世界除虫菊的主要产区,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是主要生产国。东非一些岛屿是许多名贵香料的产地。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岛和奔巴岛每年生产和出口丁香约1万吨,占世界产量和出口量的80%;其他较著名的香料还有马达加斯加的华尼拉、塞舌尔的薄荷、科摩罗的茉莉、埃塞俄比亚的乳香和没药。北非诸国和南部非洲还盛产柑橘、葡萄等水果。 畜牧业 在非洲,特别是撒哈拉以南各国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其地理分布可大致分为4个地区:东非地区,包括埃塞俄比亚、索马里、肯尼亚、坦桑尼亚,是非洲重要的牧业地区,大约集中了全洲13的牛、14的羊和12的骆A A A驼;苏丹地区,包括苏丹和干旱、半干旱热带诸国,是仅次于东非的牧业地区,主要牲畜为牛、绵羊、山羊和骆驼;南 -- 478 世界地理概览954 非地区,包括南非、博茨瓦纳、纳米比亚、马达加斯加,主要饲养牛和绵羊,有著名的美利奴羊和卡拉库尔绵羊;北非地区,包括地中海沿岸诸国,主要牲畜是绵羊、山羊、骆驼、牛和役畜马、驴、骡。 非洲是世界热带木材的重要产区之一。主要生产国有尼日利亚、科特迪瓦、扎伊尔、刚果、加纳、喀麦隆、加蓬、苏丹和南非。这些国家的森林覆盖率大都在50%以上。以采伐为主,木材消费结构中,薪炭林的比重较大。 渔业 在一些非洲国家是主要农业部门之一。各国独立后,渔业有较快发展,但仍不能满足需要。目前生产以海洋捕捞为主,淡水捕捞次之。 主要海洋渔业生产国有尼日利亚、纳米比亚、塞内加尔、摩洛哥、坦桑尼亚、加纳和安哥拉等。 主要淡水渔业生产国有乍得、马里、扎伊尔、尼日利亚、埃及、喀麦隆和坦桑尼亚等。 工业 非洲拥有发展工业的丰富资源,各国独立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民族工业有较快发展;但工业基础还十分薄弱,全洲的工业产值仅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2%左右,而且各国之间发展水平相差较大。 采矿业 为非洲突出的工业部门。金、金刚石、铜、钴、铬、磷酸盐等矿的开采历史悠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石油、天然气、铁、铀、铝土等矿的大规模开发,采矿业获得巨大发展。金刚石、钴、金、铬的产量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72%、70%、60%和42%,铂、钒、铀、锰、磷酸盐等矿的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4至13,其他如锑、铜、铝土、A A石棉、石油、铁等也占重要地位。按产值计,石油居各矿之 -- 479 064世界地理概览 首,其次是金、铜、金刚石等。主要矿区有撒哈拉区(石油、天然气等) 、阿特拉斯区(磷酸盐等) 、西非区(铁、铝土、铀等) 、几内亚湾沿岸区(石油、锰、铀等) 、刚果盆地区(钒、钴、铜、金刚石等)和南非区(金、金刚石、铜、铬、锰、钒、铀、石棉等)。尼日利亚、利比亚、南非、阿尔及利亚和扎伊尔是非洲五大矿业国。 制造业 非洲多数国家制造业薄弱。一般均以轻工业为主,纺织和食品为其两大部门。重工业中以矿冶为主,较发达的是炼油以及炼铜、炼铝等有色冶金工业。少数国家初步建立了钢铁、机械、化工等工业部门,但规模一般都不大。 电力工业发展较快,以水电为主。南非集中了全洲制造业产值的13以上,其次是埃及、阿尔及利亚、扎伊尔、科特迪瓦A等国。 交通运输业 各国独立后,交通运输发展较快,但仍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 全洲远未形成完整的交通运输体系,除南非和西北非地区外,只有一些零散的区域性的交通运输网。 大宗初级产品的输出,造成货流的单向性,运出量远远超过运入量。 全洲现有铁路8万多公里,约占世界铁路总长的6%,按密度计算,居世界各洲的末位。 约14的路线集中在南非,其A次是北非和西非沿海地区,以及扎伊尔、安哥拉、莫桑比克等国。铁路一般布局分散,轨距杂,标准低,设备简陋,全洲尚未形成统一的铁路网。营运水平很低,平均每公里线路承担的货运周转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现在不少国家A重视铁路的改造和建设,除世界闻名的“坦赞铁路” 已于1975 -- 480 世界地理概览164 年建成通车外,还有许多新线正在施工和规划中。 公路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在客、货运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目前全洲共有各种公路160多万公里,其中沥青路面20多万公里。南非、几内亚湾沿岸国家、西北非诸国的公路网最为密集。 不少国际公路,如北接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南联尼日尔和马里、长约3000公里的纵贯撒哈拉的公路;西起尼日利亚的拉各斯、东至肯尼亚的蒙巴萨、长约6000公里的横贯非洲公路等,都在规划和兴建中。 海运在运输业中也占重要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港口建设和海运事业发展较快。目前,绝大多数沿海国家都有现代化的港口,许多国家建立了自己的船队。海运量较大的国家有石油输出国尼日利亚、利比亚、阿尔及利亚,铁矿石生产国毛里塔尼亚和利比里亚以及南非、摩洛哥和埃及等。 随着矿物资源开采量和出口的增加,出现了一些专用的石油和矿石输出港,如利比里亚的布坎南、毛里塔尼亚的努瓦迪布、南非的萨尔达尼亚、安哥拉的木萨米迪什等矿石输出港,尼日利亚的邦尼和福卡多斯、利比亚的锡德尔和祖韦提纳等石油输出港,阿尔及利亚的阿尔泽天然气输出港等。 (苏世荣) 阿特拉斯山脉(Atlas Mountains) 非洲西北部山脉。大体呈东北东—西南西走向,从摩洛哥大西洋岸经阿尔及利亚到突尼斯的舍里克半岛,延伸约 -- 481 264世界地理概览 1800公里,南北最宽处约450公里。包括几条平行山脉以及从西向东逐渐变窄的若干山间高原、深谷和盆地。大阿特拉斯(高阿特拉斯)山体最为高大,在摩洛哥境内海拔一般在3000米以上,最高峰图卜加勒山达4165米;东延至阿尔及利亚境内,称撒哈拉阿特拉斯,高度略低,是阿尔及利亚北部和南部撒哈拉地区间的界线;至突尼斯境内称贝萨山和突尼斯山,地势起伏不大,表现为丘陵和高原。外阿特拉斯山(前阿特拉斯) 位于大阿特拉斯山以南,范围较小,高度较低,最高峰艾克利姆山海拔2531米。 中阿特拉斯山在大阿特拉斯山以北,二者大致平行,两山之间是土地肥沃的穆鲁耶河谷地,受河流切割,地表起伏较大,最高峰布纳塞尔山海拔3340米。里夫阿特拉斯是最北一列山脉,位于地中海沿岸,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地势起伏很大;向东经阿尔及利亚到突尼斯西北部,称为泰勒阿特拉斯,由于深谷切割,山体陡峭,最高峰朱尔朱拉山海拔2308米。 撒哈拉阿特拉斯与泰勒阿特拉斯之间为旭特高原,是阿特拉斯山系中最大的山间高原,东西绵延700公里,西高东低,西宽东窄,地表起伏不大,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 高原内景观单调,气候干燥,盐沼众多,盛产阿尔法草。 整个阿特拉斯山区森林面积约800万公顷,主要分布在比较湿润的北坡,特产栓皮栎以及绿栎,雪松等。 水力资源丰富,可供灌溉和发电,矿藏有磷酸盐、铁、铅、锰、锌、钴、萤石、重晶石等。居民主要是柏柏尔人,多以农、牧业为生。 (苏世荣) -- 482 世界地理概览364 德拉肯斯山脉(DrakensbergMountains) 南非高原边沿大断崖的组成部分。又称喀什兰巴山。从南非(阿扎尼亚)东部南回归线附近起,贯穿斯威士兰西部和莱索托东部,伸延到开普省东南部,略呈弧形,长约1200公里,为注入印度洋诸河与奥兰治河水系的分水岭,大部海拔1000~2000米。 北段山体破碎,地势较低;南段山势高峻,其中莱索托境内的塔巴纳恩特莱尼亚纳山海拔3482米,是南部非洲最高峰。东坡陡峻,受众多河流切割,地形崎岖破碎;面迎印度洋湿润气流,地形雨丰富,年降水量1000~1500毫米。 海拔1200米以下多垦为农田,1200~1800米亚热带山地常绿林生长茂密,1800米以上是高山草地。西坡平缓,微向内陆高原倾斜,因处背风位置,气候偏旱,年降水量在750毫米以下,多草原和灌丛。山脉两侧农业特点迥异,东南侧沿海低地和丘陵是甘蔗、菠萝重要产区;西侧内陆高原是谷类生产和养畜业区。 (曾尊固) 东非高原(EastAfricanPlateau) 非洲埃塞俄比亚高原以南,刚果盆地以东,赞比西河口以北的高原地区。 位于肯尼亚、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坦桑尼亚和莫桑比克境内。 系非洲古地块的一部分,面积约100 -- 483 464世界地理概览 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北部是“东非湖群高原” ,南部为“马拉维高地”。著名的东非大裂谷分东、西两支纵贯其间,断层、火山、熔岩地貌发育。非洲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均位于本区。 最高峰乞力马扎罗火山(5895米) 和次高峰肯尼亚火山(5199米)居东支裂谷东侧,西支裂谷带则分布有鲁文佐里山(5109米)以及卡里辛比、尼拉贡戈等活火山。裂谷底部湖泊成串,狭长深邃,湖岸陡峭,是典型的断层湖,如西支裂谷的坦噶尼喀湖、基伍湖、爱德华湖和艾伯特湖(蒙博托湖) ;东支裂谷的埃亚西湖、纳特龙湖和图尔卡纳湖等。 其中坦噶尼喀湖最深处达1470米,为非洲第一,世界第二深湖。两大裂谷带之间,高原起伏和缓,分布有维多利亚湖、基奥加湖等宽广浅平的凹陷湖。前者为非洲第一大湖,世界第二大淡水湖。两类不同成因的湖泊组成东非高原湖群,是非洲湖泊最集中的地区。 南部马拉维高地以高原、台地为主。高原东侧地势呈阶梯状下降至沿海平原。 赤道横贯高原北部。虽地处低纬,但由于热带辐合带南北位移以及受来自亚洲内陆干燥东北信风和印度洋东南信风的影响,加上地形隆起,高原大部属热带草原气候。年降水量一般为500~1000毫米,干湿季分明。北部11月至翌年4月为旱季,5~10月为雨季;南部反之。距赤道愈远,雨季愈短。高原西侧,维多利亚湖周围以及东南部迎风坡年降水量超过1000毫米,其中维多利亚湖西岸和高原西侧可达2000毫米。海拔较高的山地,气候垂直地带性明显。 植被以热带疏林和稀树草原为主。山地迎风坡有茂密的热带森林。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有象、野牛、羚羊、长颈鹿、 -- 484 世界地理概览564 斑马、犀牛、河马、角马、狮、豹、鬣狗等兽类以及红鹤、鹈鹕、滨鹬、野鹅、珠鸡等鸟类。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分别辟有察沃、纳库鲁湖和塞仑盖蒂等著名国家公园。高原地区土壤肥沃,盛产咖啡、棉花、茶叶、除虫菊等经济作物。 (沈允武) 埃塞俄比亚高原(EthiopianHighland) 位于埃塞俄比亚中西部的高原。面积80余万平方公里。 素有“非洲屋脊”之称。平均海拔2500米以上,许多熄火山海拔3500米以上,其中达尚峰4620米。 众多河流发源于此,主要有青尼罗河、阿特巴拉河、索巴特河、谢贝利河和朱巴河。河谷深切,高原面被分割成一块块顶部平坦、边缘陡峭的桌状台地,水土流失严重。斜穿高原中部的东北—西南向裂谷,宽40~60公里,是东非大裂谷东支北段,底部有济瓦伊、阿巴亚等湖盆。气候和植被随高度不同而呈现从热带到温带的垂直变化。干湿季明显,6~9月是雨季,10月至翌年5月为旱季,年降水量西南部超过1500毫米,向东向北递减至500毫米以下。农业历史悠久,作物种类多,牲畜数量大。 是世界农作物起源中心之一,咖啡原产地,还特产苔麸、努格、恰特等。 (曾尊固) -- 485 664世界地理概览 东非大裂谷(GreatRiftValley) 世界陆地上最长的裂谷带。南起赞比西河河口一带,向北经希雷河谷至马拉维湖(尼亚萨湖)北部,大裂谷明显分成东、西两支。西支经鲁夸湖、坦噶尼喀湖、基伍湖、爱德华湖,至艾伯特湖(蒙博托湖) ,呈弧形延伸;东支向北进入坦桑尼亚境内,经维多利亚湖东面一系列小湖和洼地,再沿肯尼亚的图尔卡纳湖,转而呈西南—东北向纵贯埃塞俄比亚中部,抵红海沿岸。大裂谷纵贯非洲大陆东部,长4000多公里,而后延续向北伸延,经红海、亚喀巴湾,直至西亚的死海-约旦河谷地,总长达6400多公里,平均宽度48~65公里。 据板块构造学说,大裂谷是陆块分离的地方。地壳下呈高温熔融状态的地幔物质上涌,先使地壳隆起,继而减薄,然后断裂,在断裂带两侧的陆块逐渐向外扩张。断裂带北段形成红海,使阿拉伯半岛与非洲大陆分开;马达加斯加岛也与非洲大陆分离。 裂谷带平均宽约48~64公里,北宽南窄,最宽处达200公里以上。两侧陡崖壁立,谷深达数百米至2000米。谷底地势起伏较大,分布有一系列洼地、盆地和湖泊。在裂谷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地壳大幅度抬升和强烈的火山活动,火山林立,熔岩广布,使东非成为非洲大陆地势最高的地区,其中埃塞俄比亚高原平均海拔2500米以上,非洲最高 -- 486 世界地理概览764 峰乞力马扎罗山(5895米) 、次高峰肯尼亚山(5199米)等也都位于裂谷带两侧。 大裂谷湖带集中了非洲大陆湖泊的大部分,多具有狭长深邃、湖岸陡峭的特点,是典型的断层湖。如坦噶尼喀湖长度相当于其最大宽度的10.3倍,最深处达1470米,为世界第二深湖;马拉维湖长度相当于其最大宽度7倍,最深达706米,为世界第四深湖。位于东、西两支裂谷带之间高原面上的维多利亚湖、基奥加湖等,属陆地局部拗陷而成的湖泊,湖水较浅,前者为非洲第一大湖。 大裂谷各湖利于发展渔业、航运和灌溉,对东非各国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苏世荣) 刚果盆地(Congo Basin) 又称扎伊尔盆地。位于非洲中西部,赤道横贯中部,大致包括刚果河(扎伊尔河)流域大部分,面积约337万平方公里。大部分在扎伊尔境内,部分属刚果和中非。略呈方形。 地形四周高,中间低,除西南部有狭窄缺口外,均为高原山地包围。 北缘为中非高地,平均海拔700~800米,是刚果河、乍得湖和尼罗河三大水系的分水岭;东南缘加丹加是南非高原的最北部分,平均海拔1000~1500米,为刚果河和赞比西河的源地;西南缘隆达高原是安哥拉比耶高原的北延,平均海拔1000米,为刚果河、开赛河和安哥拉北部诸河的分水岭;东缘是米通巴山地,平均海拔1500米,其北段有玛格丽塔、鲁文佐里和卡里辛比等高峻火山峰,南段平缓,平均海拔约 -- 487 864世界地理概览 1000米,久经流水侵蚀,山体支离破碎;西缘是喀麦隆低高原、苏安凯山地、凯莱山地、巴泰凯高原和瀑布高原等一系列低缓的山地高原,平均海拔800米,起伏不大。盆地底部地势平坦,海拔300~500米,由东南向西北倾斜,面积约占盆地总面积的30%。 盆地底部与周缘山地高原间的过渡地带有不少蚀余孤山、丘陵及河谷阶地,平均海拔500~600米。 刚果盆地属热带雨林气候,年平均气温25~27℃,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以上。刚果河及其支流乌班吉河、桑加河等水量丰沛,汇流盆地,形成辐合状水系,在低洼地区形成大片沼泽,汛期一片汪洋。 桑加河下游沼泽面积达10余万平方公里,是非洲著名的水乡泽国。刚果河汇集众多支流,呈向北弯曲的大弧形,下游穿过高地形成著名的利文斯敦瀑布群,注入大西洋。盆地森林广布,占盆地面积一半以上,是非洲最大的热带雨林带,有黑檀木、乌木、红木、檀香木、花梨木树等名贵树种。 盆地也是重要农业区,盛产油棕、咖啡、橡胶、烟叶等。盆边山地高原富矿藏,金刚石、铜等的藏量均居世界前列。 (苏世荣) 撒哈拉沙漠(Sahara) 世界上最大的沙漠。阿拉伯语撒哈拉意即“大荒漠”。位于阿特拉斯山脉和地中海以南,约北纬14°线以北,西起大西洋海岸,东到红海之滨。横贯非洲大陆北部,东西长达5600公里,南北宽约1600公里,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约占非 -- 488 世界地理概览964 洲总面积32%。 撒哈拉沙漠地区总体上为一个起伏不大又有多种地貌类型的辽阔高原。 一般海拔200~500米。 中部有一条南东—北西向高地,地势向四周渐降,递变为一系列低高原和盆地。 全区最高部分达3000米以上,埃及西北部盖塔拉洼地最低处在海平面以下133米。 中部高地东段是提贝斯提高原,西段是阿哈加尔高原,两者之间,由一狭窄而高耸的鞍形地相连接,把撒哈拉沙漠分为东北和西南两部分。 高地四周,放射状干河谷相当密集。 谷坡一边陡峭,一边平缓,间歇河谷在广大平缓地区纵横交织,是撒哈拉沙漠地貌上的一个重要特征。 除上述山地、高原外,全区基本上是由错综分布的闭塞盆地构成,盆地大多海拔50~200米。其中有面积广大、界线分明的乍得盆地、西撒哈拉盆地、伊哈哈尔盆地等。间歇性的沙漠河流呈辐合状消逝在盆地之中。 撒哈拉沙漠干旱地貌类型多种多样。由石漠(岩漠) 、砾漠和沙漠组成。石漠多分布在撒哈拉中部和东部地势较高的地区,砾漠多见于石漠与沙漠之间,主要分布在利比亚沙漠的石质地区、阿特拉斯山、库西山等山前冲积扇地带。沙漠的面积最为广阔,除少数较高的山地、高原外,到处都有大面积分布。面积较大的称为“沙海” ,沙海由复杂而有规则的大小沙丘排列而成,形态复杂多样,有高大的固定沙丘,有较低的流动沙丘,还有大面积的固定、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主要分布在偏南靠近草原地带和大西洋沿岸地带。从利比亚往西直到阿尔及利亚的西部是流沙区。流动沙丘顺风向不断移动。在撒哈拉沙漠曾观测到流动沙丘一年移动9米的记 -- 489 074世界地理概览 录。 全境处于副热带高压带控制下,全年大部分时间盛行干热的哈马丹风,降水稀少,干燥炎热,形成典型的热带沙漠气候。 大部分地区平均年降水量在50毫米以下,内陆有的地方甚至多年无雨。降水年变率很大。蒸发旺盛,潜在年蒸发量在2000毫米以上,高者达4500~6000毫米,更加剧了气候的干旱。年平均气温一般在25℃以上。 7月平均气温35~37℃以上,绝对最高气温超过50℃,而且高温持续时间很长。 利比亚阿齐齐耶绝对最高气温曾达58℃,有世界“热极”之称。气温日较差很大,一般为15~30℃。太阳能资源极其丰富,年日照时数一般都在3600小时以上,中部可达4300小时。 境内除东部有尼罗河贯穿外流以外,其余全为内流区或无流区,无常年水流,干河谷仅降雨时短期有水。在阿特拉斯山前缘凹陷地区和中部高地干河谷及小盆地中,由于地下水出露,形成许多绿洲,成为沙漠中经济活动主要地区,如埃及的锡瓦绿洲、达赫拉绿洲和利比亚的费赞绿洲群、库夫拉绿洲群以及阿尔及利亚的艾因萨拉赫、图古尔特、古拉拉、瓦尔格拉等绿洲。绝大部分绿洲利用地下水进行灌溉,灌溉方式有坎儿井灌溉、井灌、泉水灌溉等。 植物贫乏,且大部分是旱生植物和短生植物。 除绿洲外,乔木和灌木丛极为罕见。沙漠南缘一带植物较多,分布有灌丛和硬质禾本科草类,以三芒草为最多。大西洋沿岸的狭长地带有较繁茂的多汁大戟属植物。阿哈加尔和提贝斯提高原一带有地中海类型树种,如金合欢、无花果树、橄榄树、夹 -- 490 世界地理概览174 竹桃等。一些干谷中有柽柳属植物。绿洲中植物较茂盛,主要是枣椰,品种有20~30种之多。此外,不少地方还散生有矮小的豆科、菊科和十字花科植物。 动物具有耐渴、耐饥、视觉和听觉发达以及奔跑迅速的特性。多聚居在干谷、绿洲和湖泊附近草木丰盛处。主要有爬行动物、鸵鸟、鼠类、羚羊、蝙蝠、猬、狐和骆驼。 撒哈拉地区地广人稀,平均每平方公里不足1人。以阿拉伯人为主,其次是柏柏尔人等。居民和农业生产主要分布在尼罗河谷地和绿洲,部分以游牧为主。20世纪50年代以来,沙漠中陆续发现丰富的石油、天然气、铀、铁、锰、磷酸盐等矿。随着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采,改变了该地区一些国家的经济面貌,如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已成为世界主要石油生产国,尼日尔成为著名产铀国。 沙漠中也出现了公路网、航空线和新的居民点。 (苏世荣) 尼 罗 河(Bāhr el Nil) 世界第一长河。 自南向北流贯非洲东北部,注入地中海。 白、青尼罗河两大支流在苏丹首都喀土穆附近汇合后,始称尼罗河。以白尼罗河源流卡盖拉河的最上源头算起,全长6671公里。干、支流流经卢旺达、布隆迪、坦桑尼亚、肯尼亚、乌干达、扎伊尔、苏丹、埃塞俄比亚和埃及,是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国际性河流之一。 流域面积287.5万平方公里,约占非洲大陆面积的9.7%。 入海年平均流量2300立方 -- 491 274世界地理概览 米秒,年径流量约725亿立方米。 A苏丹尼穆莱至源头为上游段,长1716公里。 其中源流段卡盖拉河长792公里,它的上源是卢卡拉拉河和卢维伦扎河。 前者发源于卢旺达西部高地,海拔2000米,为最上源头;后者发源于布隆迪中南部高地,海拔2120米。两河在卢、布国界东侧汇合后始称卡盖拉河,蜿蜒向北,至乌干达边境,折向东流,河面展宽,注入维多利亚湖。湖水从北端流出,经基奥加湖向西流,称维多利亚尼罗河,注入艾伯特湖(蒙博托湖)。 出该湖后称艾伯特尼罗河,北流至苏丹边境的尼穆莱。 上游段具热带湿润地区山地河流特征,水量丰富,有湖泊调节,季节变化小;多急流、瀑布,富水力资源。 从尼穆莱至喀土穆为中游段,在苏丹境内,长1930公里,称白尼罗河。其中马拉卡尔以上又称杰贝勒河,流经广阔的苏丹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比降微缓。因地面沼泽密布,水生植物丛集壅塞,导致河道在此分汊漫流,水量因蒸发耗失大半。在马拉卡尔附近有较大支流索巴特河汇入,补充了水量,河面展宽,沿途形成深厚冲积土层。在喀土穆附近,青尼罗河自东南汇入,两股水流颜色迥异,涡流急旋,水量大增。白、青尼罗河汇合处的年平均流量,分别为890立方米秒和1650立方米秒。 青尼罗河源自埃塞俄比亚高原西北部A A海拔1830米的塔纳湖。从该湖南端流出后,河谷深切,水流湍急。入苏丹境内后,流贯于平原地区,河曲发育,水量较大,是尼罗河干流水量的主要供给者。但流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很大,一般7~9月为洪水期,4~5月为枯水期,洪水期流量相当于枯水期的60倍;该河历史上最大流量达 -- 492 世界地理概览374 1090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仅50立方米秒,相差近200倍。 A A干流的水文状况主要决定于青尼罗河洪水期来临的迟早和水量的大小。 喀土穆以下为下游段,长3025公里,流经气候干旱的热带沙漠区。 其中喀土穆至阿斯旺段,由于河床基岩软硬不一,形成6条瀑布和一系列峡谷。在阿特巴拉附近,尼罗河接纳最后一条支流阿特巴拉河,出现全河最大流量值。 自此之下,因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加之渗漏和灌溉用水,河流水量渐减。 在第一瀑布处建有阿斯旺高坝,形成巨大的纳赛尔湖。 阿斯旺处尼罗河的年平均流量为2639立方米秒,青尼罗河、白A尼罗河和阿特巴拉河分别提供总流量的58%、28%和14%。 但各河所占比重,在洪水期和枯水期变化很大。洪水期,青尼罗河占68%,白尼罗河占10%,阿特巴拉河占22%;枯水期,青尼罗河下降为17%,白尼罗河上升到83%,阿特巴拉河则断流。阿斯旺至开罗段,切入砂岩和石灰岩地层,河谷狭窄,谷底平坦,沿岸分布狭长的河谷平原。开罗以下的河口段,河流分汊入地中海,形成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的河口三角洲。地面平坦,土层深厚,河渠稠密,沿海多潟湖和沙洲。 尼罗河对沿河各国的经济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其下游谷地和三角洲是世界古文明发祥地之一。尼罗河流域是非洲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如位于青、白尼罗河之间的杰济拉平原是苏丹最重要的农业基地,埃及96%的人口和极大部分工、农业生产集中在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地区。 20世纪以来,丰富的水力资源逐步开发,流域内已建有大型水 -- 493 474世界地理概览 闸7座,水坝10座,水电装机容量和灌溉面积分别占全洲的15以上和12以上。特别是1971年建成的阿斯旺高坝,兼A A有防洪、灌溉、发电、航运、渔业和旅游等综合效益。 (苏世荣) 刚 果 河(Congo River) 非洲第二长河。在扎伊尔称扎伊尔河。最上源流谦比西河出自坦噶尼喀湖东南高地,海拔1760米。 干流流贯刚果盆地,呈一大弧形,两次穿过赤道,向西注入大西洋,全长4640公里,在非洲仅次于尼罗河(若以出自扎伊尔东南部加丹加高原的卢阿拉巴河为源,则全长4320公里)。干支流流经安哥拉、赞比亚、坦桑尼亚、中非、喀麦隆、刚果和扎伊尔等国。 流域面积370万平方公里,其中60%以上在扎伊尔境内;河口年平均流量41300立方米秒,年入海水量13026亿立方A米,流域面积和流量均仅次于南美洲亚马孙河,居世界第二位。基桑加尼以上为上游段,长2440公里。谦比西河自源头西南流经高原、沼泽、湖泊地,至扎伊尔边境折向北称卢阿普拉河,穿过姆韦鲁湖后称卢武河,西北行至安科罗汇入卢阿拉巴河。 卢阿拉巴河长2200多公里,流经高度不等的高原面及陡坡地带至博约马瀑布,以下河段称刚果河(扎伊尔河)。 基桑加尼至金沙萨为中游段,长约1700公里。 流经刚果盆地中部,水网稠密,水流平稳,河道比降小,平均每公里 -- 494 世界地理概览574 下降仅0.07米。河宽在基桑加尼约800米,往下骤然展宽,最宽处达14公里,河中散布沙洲、岛屿。赤道附近两岸分布大片沼泽、湖泊,马伊恩东贝湖为流域内大湖泊。中游段河系发达,有数十条支流汇入,最大支流为夸河-开赛河(长2500公里) ,次为乌班吉河(长1940公里)。 各支流上游多分布于刚果盆地边缘,地势高,河道窄,陡坡地带有瀑布、急流。 金沙萨以下为下游段,长约500公里。先通过长360公里的峡谷段,河宽收缩至400~500米,最窄处不足250米,总落差270米,形成一系列急流险滩和瀑布,其中从金沙萨至马塔迪约175公里河段内,有32级瀑布,统称利文斯敦瀑布群;马塔迪以下流入沿海低地,河宽1~2公里,水深20~100米,可行海船,经博马汊流入大西洋。 河口形成深水溺谷,宽达数公里,水深达100~200米。 由于赤道两侧丰沛降水交替补给,水量大,年内变化较小。干流中、下游每年出现两次洪峰,最高峰在年末,由赤道南侧诸流造成,次高峰在春末,由赤道北侧诸流造成。在金沙萨年平均流量40400立方米秒,1961年特大洪水年达A73600立方米秒,1905年少水年为21400立方米秒;径流A A年内分配较均匀,最小月流量(8月)占全年流量6.5%,最大月流量(12月)占11.4%。 水运发达,干流及39条通航支流构成巨大水运网,通航里程近2万公里。水运繁忙河段集中于刚果盆地。由于利文斯敦瀑布群的阻碍,内陆船只无法直达大西洋,在瀑布急流段多建有铁路以衔接运输。 -- 495 674世界地理概览 水力资源丰富。估计水力蕴藏量1.32亿千瓦,占世界总蕴藏量16。 主要水利工程为英加大型水电枢纽,位于利文A斯敦瀑布群南端,距马塔迪约40公里。在其上25公里河段中,水位落差达100米。工程设计装机容量3900万千瓦,为世界最大的水力工程之一。 (凌美华) 尼日尔河(River Niger) 非洲第三大河,西非最大的河流。发源于几内亚福塔贾隆高原东南坡,在西非洲腹地转了一个半圆形,流经几内亚、马里、尼日尔、贝宁和尼日利亚,注入几内亚湾。长4160公里,在非洲仅次于尼罗河和刚果河;流域面积210万平方公里。 河源至库利科罗是上游段,长820公里。 先流经海拔800~1000米的山地和高原,沿途接纳众多支流,至巴马科河宽展至1200米。再穿越砂岩山地,进入海拔300~500米的平原。 上游水流湍急,富水力资源,有著名的索图巴急流段。 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 水量丰富,库利科罗站年平均流量1550立方米秒,8~10月为汛期,2~5月为枯水期。 A库利科罗至杰巴为中游段,长2390公里。 经马里西部冲积平原和北部沙漠区,进入多雨的尼日利亚北部平原。中游大部分地区干旱,蒸发与下渗强烈,虽有水量丰富的巴尼河从右岸汇入,干流水量仍有减无增。尼亚美站年平均流量1020立方米秒,较上游减少13左右。 排水不畅,汛期持续A A -- 496 世界地理概览774 较长(8~12月) ,低洼积水区可延续半年(6~12月) ,枯水期为3~6月。 中游段内广泛分布的宽滩及湖沼地带称“内陆三角洲” ,其中,马西纳以上称为“死三角洲” ,河流两岸有宽达数公里的河漫滩,地势平坦,已垦出大片农田,建有桑桑丁水利枢纽工程,是马里的粮仓;马西纳以下称“活三角洲” ,地势低洼,多汊道、湖泊、沼泽,每值汛期,河水漫溢,洪泛面积近4万平方公里,阻碍交通,但有利于渔业。 杰巴至河口为下游段,长950公里,流经尼日利亚和喀麦隆境内雨水充沛地区,年降水量由北部的500毫米向南递增至河口达4000毫米。河系发育,水量丰富。最大支流贝努埃河在洛科贾从左岸汇入,汇合处河宽近3公里,水深20余米,年平均流量6100立方米秒。 入海流量6340立方米秒。 A A下游每年有两次洪水期,主洪水期由当地降水形成,9~10月达最高峰;次洪水期由中游迟来洪水形成,2月出现高峰。 尼日尔河三角洲自阿博展开,南北长240公里,底部宽320公里,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植被茂密,海滨遍布红树林,富藏石油。 尼日尔河是西非重要通航河流。通航河段占全河长度75%。 流域内水力蕴藏量约3000万千瓦,已建最大工程为尼日利亚的卡因吉大坝。 (凌美华) 赞比西河(River Zambezi) 非洲第四大河。又称里巴河。源出安哥拉东部和赞比亚 -- 497 874世界地理概览 西北卡莱内丘陵附近沼泽地。流经安哥拉、赞比亚、纳米比亚、博茨瓦纳、津巴布韦、马拉维和莫桑比克,在莫桑比克中部欣代附近注入莫桑比克海峡。 全长2660公里,流域面积133万平方公里。河口年平均流量16000立方米秒,在非洲A仅次于刚果河。 莫西奥图尼亚瀑布(维多利亚瀑布)以上为上游段,以下至卡布拉巴萨为中游段,卡布拉巴萨以下788公里为下游段。上、中游穿流非洲中南部高原,除卡拉哈里盆地东北缘一段水流较平稳、两岸多沼泽外,其他大部分河段比降大,多瀑布、急流、峡谷和险滩,水力资源丰富。著名瀑布和急流有查武马瀑布、卡蒂马穆利洛急流、莫西奥图尼亚瀑布等,后者是世界罕见的宽幅瀑布之一。著名峡谷有巴托卡峡、卡里巴峡、卡布拉巴萨峡等,有许多优良坝址。下游段在太特以下卢帕塔峡处穿过高原边缘山地后,进入莫桑比克平原,河面展宽至4.8~8公里。河口处形成面积达7148平方公里、水网稠密的三角洲。赞比西河流域处于南半球热带地区,大部属热带草原气候,年平均降水量600~1500毫米。河水补给较充足,在非洲诸大河中,流域每平方公里径流量仅次于刚果河,居第二位。流量随降水季节变化较大,如在中游马兰巴处年平均流量3560立方米秒,雨季(3~4月)最大流A量可达12300立方米秒。 旱季(11月) 枯水期最小流量仅500A立方米秒。水系较发达,支流众多,比较重要的在上游有隆A圭奔古河、宽多河、乔贝河,中游有卡富埃河、卢安瓜河,下游有希雷河等。全流域水力蕴藏量13700万千瓦,干流的卡里巴峡、卡布拉巴萨峡和支流的卡富埃峡已建有大型水电站, -- 498 世界地理概览974 莫西奥图尼亚瀑布附近的马兰巴建有小型水电站。赞比西河谷地自古就是从印度洋沿岸进入南部非洲内陆高原的孔道之一。 干支流全部通航里程约2600公里,但受河口沙洲以及浅滩、急流、瀑布所阻,只能分段通航。下游卡布拉巴萨峡以下640公里河段可通行浅水轮船,是最长通航河段。 赞比西河流域是非洲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之一,有赞比亚铜带和中央铁路沿线、津巴布韦高原、马拉维希雷河流域和莫桑比克平原等重要工农业区。 (李汝燊) 维多利亚湖(Lake Victoria) 非洲最大的湖泊。位于东非高原中部,在肯尼亚、乌干达和坦桑尼亚3国接界处,赤道横贯北部。 由凹陷盆地形成。 湖面海拔1134米。 南北最长为400公里,东西最宽处240公里,面积6.9万平方公里,是仅次于美洲苏必利尔湖的世界第二大淡水湖。平均水深40米,最大深度80米。湖滨地势起伏不大,以丘陵、平原为主。 西岸陡峻,其他3面低平,湖岸曲折,多湖湾和岛屿,岸线长达3200余公里。岛屿总面积近6000平方公里,较大的有乌凯雷韦岛、布加拉岛、鲁邦多岛、马伊索梅岛和布武马岛等。 较大的湖湾有卡维龙多湾、斯皮克湾和埃明帕夏湾等。 湖区集水面积约23.9万平方公里,有卡盖拉河、马拉河等注入;蓄水量2518立方千米。湖水从北岸流出时形成欧文瀑布,流量600立方米秒。 1954年在此A建成水电站大坝,该瀑布被淹没。湖水位年变幅0.3米,表 -- 499 084世界地理概览 层水温变化在23~28℃之间。 巨大的水体对沿湖地区气候起显著调节作用;湖区多雷雨,在大气下层盛行偏东气流,使湖西岸成为东非著名的多雨区。鱼类资源丰富,是非洲重要淡水鱼产区。 湖滨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是重要的农业区。 沿岸重要湖港有乌干达的恩德培、布卡卡塔和贝尔港,肯尼亚的基苏木以及坦桑尼亚的姆万扎等,各港之间有汽船联系。 (苏世荣) 坦噶尼喀湖(Lake Tanganyika) 非洲第二大湖,世界第二深湖,也是世界最长的淡水湖。 位于东非裂谷带西支南端,在扎伊尔、坦桑尼亚、布隆迪和赞比亚4国接界处。 湖面海拔773米。 湖形狭长,南北长720公里,东西宽48~70公里,面积3290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700米,最深处1470米,低于海平面696米。湖周围多高崖环绕,集水面积24.5万平方公里,有马拉加拉西河、鲁齐齐河和许多山溪注入。湖水通过卢库加河向西流入刚果河(扎伊尔河) ,湖面水位由于该河经常淤塞而常有变化,水位年变幅约0.7米。表层水温23.6~26.6℃,400米以下水体为常温,全年平均约23℃。 富鱼类、鳄鱼、河马和鸟类,渔业较盛。湖滨气候宜人,植物繁茂,多野生动物,景色秀丽,为旅游胜地。湖上水运发达,布隆迪大部分和扎伊尔一部分外贸物资经此转坦桑尼亚铁路出印度洋。重要湖港有坦桑尼亚的基戈马和乌季季、扎伊尔的卡莱米和乌维拉、布隆迪的 -- 500 世界地理概览184 布琼布拉以及赞比亚的姆普隆古,各港之间有定期航班。 (苏世荣) 莫西奥图尼亚瀑布(Mosi-oa-Tunya) 非洲最大的瀑布。 旧名维多利亚瀑布。 位于赞比西河上、中游交界处,赞比亚与津巴布韦之间,海拔87米。河流在此形成“之”字形峡谷瀑布带,绵延97公里,宽24~100米。 在马兰巴和卡塔拉克特岛之间是主瀑布,落差122米,宽约1800米,被岩岛分隔成5个瀑布泻入宽仅400米的深潭,水雾如云,声鸣如雷,雾汽和声浪远达10公里以外。当地居民称莫西奥图尼亚,意为“雷鸣之烟” ,形容瀑布之雄壮。瀑布年平均流量1400立方米秒,雨季可达5000立方米秒,水A A力储量巨大。 赞比亚一侧有1938年建成的卡里巴水电站,拦流形成巨大的卡里巴水库。瀑布区下侧维多利亚瀑布城,辟有“维多利亚瀑布国家公园” ,是著名游览地。 1904年在瀑布距马兰巴11公里处建成长198米的铁路、公路桥,通赞比亚首都卢萨卡和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等城市。 (苏世荣) 亚速尔群岛(Azores Islands) 北大西洋中东部火山群岛。 位于西经25°1′~31°7′、北纬36°55′~39°43′。 东距葡萄牙罗卡角约1200公里。 是欧洲、美 -- 501 284世界地理概览 洲和非洲之间重要海、空航线的中继站,交通、战略地位重要。由西北—东南向伸展的3组岛群组成。东南岛群包括圣米格尔、圣玛丽亚诸岛和福米加什诸岛;中央岛群包括法亚尔、皮科、圣若热、特塞拉、格拉西奥萨诸岛;西北岛群包括弗洛雷斯和科尔武诸岛。 陆地面积2344平方公里。 居民主要是葡萄牙人后裔。多信天主教,通用葡萄牙语。首府英雄港。各岛地势崎岖,为大西洋海岭出露海面部分,最高点在皮科岛,海拔2351米。多火山、地震。 1522年境内发生强烈地震和玄武岩喷发,埋没了圣米格尔岛上的维拉弗兰卡。 1957年境内海底火山又强烈爆发。地中海型气候,夏干热,冬温湿。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8℃,最凉月(1月) 18℃。年降水量750~1000毫米。 1427年葡萄牙人曾航行到此。 1432年被葡萄牙占领。 1832年起被划为葡萄牙的3个“行政区”。 1976年4月实行自治。农、牧、渔业是主要经济部门。主要农作物有大麦、小麦和蔬菜。水果有菠萝、柑橘、香蕉、葡萄等。以牛、羊为主的牲畜饲养业很普遍。渔业以捕捞金枪鱼、鲻鱼、狐鲣和鲸鱼为主。工业主要有葡萄酒酿造,制酪和鱼类加工等。葡萄酒酿造主要在皮科岛和法亚尔岛。还有花篮编织、刺绣、陶器等手工业。旅游业发展较快,为冬季游览、疗养胜地。法亚尔岛上的奥尔塔是大西洋海底电缆中枢和重要的无线电中心。主要航空港有圣玛丽亚(在圣玛丽亚岛) 、圣塔纳(在圣米格尔岛) 和伯日什(在特塞拉岛)。 英、美、法国在群岛都建有军事设施。 (庄仁兴) -- 502 世界地理概览384 马德拉群岛(ArquipélagodaMadeira) 非洲西北岸外大西洋火山群岛。位于北纬32°30′~33°7′、西经16°13′~17°30′。东距北非西海岸约580公里。由马德拉岛、圣港岛等8个岛屿组成。 陆地面积797平方公里。 居民主要是摩尔人和葡萄牙人。首府丰沙尔。主岛马德拉岛约占群岛总面积93%,地势崎岖,多地震,最高点海拔1862米。 海岸陡峭。 地中海型气候,夏干热、冬暖湿,年降水量750毫米。森林茂密,花草繁多,有“大西洋岩石花园”之称。公元14世纪上半叶欧洲人到此。1420年被葡萄牙占领,称为“马德拉亚” (意为“树林”)。随之西班牙、英国等相继侵占。 后又沦为葡萄牙的一个辖区。 1976年4月实行自治。经济以种植园农业为主。作物有甘蔗、玉米、蔬菜和香蕉、葡萄等。 工业以酿酒最重要,还有木材加工、食品、制糖等。出口著名的“马德拉酒” (葡萄酒)和水果等。为冬季游览和疗养胜地。 (庄仁兴) 加那利群岛(Islas Canarias) 非洲大陆西北岸外火山群岛。东距非洲西海岸约130公里,东北距西班牙约1100公里。岛群呈弧形分布,长约480 -- 503 484世界地理概览 公里。由特内里费、大加那利、拉帕尔马、戈梅拉、费罗、兰萨罗特、富埃特文图拉等7个主要岛屿和若干小岛组成,分东、西两岛群。总面积7273平方公里。居民多为西班牙人和当地人混血种人,信奉天主教,通用西班牙语。首府拉斯帕尔马斯。各岛崎岖多山,海岸陡峭。西岛群地势较高,特内里费岛上的泰德峰(活火山)海拔3718米,为最高峰。东岛群地势较低,离非洲大陆最近的兰萨罗特和富埃特文图拉岛,最高点海拔不到730米。气候温和干燥,年降水量仅200~400毫米,1497年起沦为西班牙殖民地。 1927年被划为西班牙的两个省,西部名圣克鲁斯·特内里费省,东部名拉斯帕耳马斯省。 20世纪以来经济发展较快,人口增长3倍多。农业是经济的主要部门,土地肥沃,大都为火山灰土。沿岸低地、平原产香蕉、枣椰子和甘蔗;地势较高处,主要种植番茄、柑橘、柠檬和蔬菜。马铃薯和烟草种植也较普遍。还有少量小麦、大麦、玉米、桃、杏和葡萄等。山区有少数人经营畜牧业。附近海域鱼类资源丰富,渔业较盛。炼油工业发达,年炼油750万吨以上;还有葡萄酒酿造、造船、鱼类加工、食品等。气候宜人,风景秀丽,并有中世纪教堂和现代化娱乐设施,旅游业兴旺,冬、春季尤盛。每当春季庆祝基督教圣体节时,大加那利和特内里费岛举办的花节名闻遐迩。 加那利群岛地处大西洋海运线上的重要十字路口,是非洲、欧洲、美洲间来往轮船的重要燃料供应站。 (庄仁兴) -- 504 世界地理概览584 马格里布(Maghrib) 北非西部诸国的总称。阿拉伯语意为“西方”。一称“柏柏尔地区”。包括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有时也包括利比亚西部的黎波里、塔尼亚一带。远古时柏柏尔人已在此定居。公元682年,阿拉伯人向北非西部前进,到达摩洛哥,阻于大西洋岸,不能前进,以为是最西的土地,故名。地区范围西起北非大西洋岸,东至苏尔特盆地,北自地中海滨,南至撒哈拉沙漠(起初只限于阿特拉斯山系及其以北地区)。 阿特拉斯山系横亘东西。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历史上曾受法国殖民统治。 1956年摩洛哥、突尼斯独立,1962年阿尔及利亚独立。 (张同铸) 埃  及(Egypt) 非洲东北部国家。地跨亚、非两洲,领土包括亚洲西南端的西奈半岛。北临地中海,东濒红海,海岸线总长约2700多公里;陆邻利比亚、苏丹和巴勒斯坦。 自古以来即为亚、非间陆上交通要道;苏伊士运河开凿后,成为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航运的要冲。面积997739平方公里。人口5516万。居民94.12%为阿拉伯人,5.87%为科普特人,余为贝督因人和努比亚人。居民大多信伊斯兰教。阿拉伯语为国语。全国 -- 505 684世界地理概览 分为26个省,首都开罗。 自然地理 埃及地形以高原为主,大部分海拔200~700米,沙漠广布。纵贯南北的尼罗河在苏丹北部瓦迪哈勒法附近流入埃及,通过第一瀑布的急湍后,以微缓的比降北流入地中海,境内长约1530公里。 河口形成著名的尼罗河三角洲。 三角洲起自开罗以北20公里处,南北长约160公里,东西宽250公里(自亚历山大至塞得港) ,面积2.4万平方公里,连同尼罗河谷地,构成埃及最精华的地区。 尼罗河谷地两侧为沙漠高原。河谷以西广阔的利比亚沙漠高原,约占国土总面积23,自南向北低降,南部平均海拔A350~500米。西部在锡瓦绿洲以南,为一片浩瀚的沙海。在尼罗河谷地中部以西,沙丘带广阔绵延,长达数百公里,高约近300米,构成陆地交通的巨大阻碍。沙漠中部断续分布着一系列低地和绿洲,包括盖塔拉洼地、奈特伦低地以及锡瓦、拜哈里耶、费拉菲拉、达赫莱和哈里杰等绿洲。最大的盖塔拉洼地面积19500平方公里,有70%面积在海平面以下50米,最低处达134米。 绿洲地带海拔100~150米,地下有丰富的承压水,在绿洲洼地中自行流出,是良好的灌溉水源,这些绿洲与奈特伦低地是西部沙漠中的农耕区。 尼罗河谷地与红海、苏伊士湾之间是阿拉伯沙漠高原,约占国土总面积15。 高原东部为崎岖的山地,地势高峻,中南A段不少山峰高达1800~2100米,其中沙伊卜拜纳特山海拔2187米。山地东坡陡峭,直逼红海海岸;西坡较缓,过渡为高原,向尼罗河谷地倾斜。高原深受切割,广泛分布由间歇性河流形成的东西向谷地,成为红海沿岸与尼罗河谷地之间 -- 506 世界地理概览784 的天然通道。矿产资源有铁、锰、锌、铅、锡、钼、镍、金及稀有金属等,磷酸盐分布较广,苏伊士湾沿岸一带富藏石油和天然气。 西奈半岛介于苏伊士湾和亚喀巴湾之间,为一切割高原,许多干谷贯穿半岛直达地中海岸和苏伊士湾。 南部地势高峻,不少山峰高逾2000米,其中凯瑟琳山海拔2642米,是埃及的最高峰。中部为提赫高原,平均高1000米,向北缓倾,降为北部以沙漠为主的平原。沿苏伊士湾有阿布鲁代斯、苏德尔等油、气田,以及石膏和锰矿,地中海沿岸阿里什以南蕴藏煤。 1988年在西奈半岛发现铀矿资源,其储量超过美国和俄罗斯铀矿储量的总和。 尼罗河是埃及的生命线,几乎是埃及唯一的地表水源,在阿斯旺以下平均年径流量840亿立方米。尼罗河水绝大部分来自干湿季分明的埃塞俄比亚高原,因而每年有明显的洪水期和枯水期,在埃及境内形成每年夏秋之交的定期泛滥,特别是尼罗河主要支流的青尼罗河和阿特巴拉河,挟带着高原上肥沃的冲积物与洪水俱下,逐渐沉积在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地段,成为目前埃及最肥沃的土壤。尼罗河径流量年际变化很大,丰水年与枯水年相差近3.6倍。 1970年阿斯旺高坝建成后,形成了巨大的人工湖纳赛尔水库,总面积6000平方公里,为世界第二大人工湖。 埃及的地下水储量巨大,西部沙漠中的砂岩承压水有8个含水层,储量23400亿立方米,矿化度低,是良好的灌溉水源。尼罗河谷地及三角洲有属于淡水及微咸水的潜水,亦可用于灌溉。 -- 507 884世界地理概览 埃及96%的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盛行东北信风,终年干旱炎热;仅北部沿海狭窄地带,冬季受湿润西风影响,具有亚热带地中海气候特征。从此向南,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1~15℃,最热月(7月)25~31℃,南部平均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很大。全年日照充足,降水稀少,广大内陆区年降水量均不足50毫米,许多地方甚至多年滴水不降;且气温高,蒸发旺盛,年蒸发量高达3000~6000毫米,更加剧了气候的干旱性。 由于沙漠广布,春季或夏季从南方或东南方吹来强劲的哈姆辛干热风,沙尘滚滚,遮天蔽日,气温可陡升20℃以上,对动植物构成严重威胁。 发展简史 埃及是世界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公元前3000年,已形成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了以法老为元首的君主专制政体。公元前10世纪以后,屡遭异族入侵。前4世纪,希腊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的部将托勒密在埃及建立托勒密王朝,埃及的农业、手工业和科学文化均有较大发展,还修建了尼罗河与红海间的运河,亚历山大成为王朝的国都和重要贸易中心。前1世纪,埃及沦为罗马帝国的一个省。罗马帝国分裂以后,埃及隶属于东罗马帝国(拜占廷)。在希腊、罗马统治期间,东西方经济、文化广泛交流,相互影响,埃及科学技术发展,经济繁荣,对外贸易东到印度和中国,南到埃塞俄比亚和中非以及非洲东海岸。这一时期的后期,基督教得到了比较广泛的传播。 公元639~642年,阿拉伯人征服埃及,传播伊斯兰教,至9世纪中叶,埃及的阿拉伯化大体完成,阿拉伯语逐步普 -- 508 世界地理概览984 及。 在10世纪中叶至11世纪,经济迅速发展,除粮食外,还种植橄榄、棉花和其他农作物,制革、皮革制品、毛毡、织布等业都很发达,并出口到亚洲国家。开罗成了埃及首都。 1517年埃及被并入奥斯曼帝国,成为其一个行省。1798~1801年法国拿破仑军队曾占领埃及。 奥斯曼帝国则力图巩固它的势力,1805年支持雇佣军军官穆罕默德·阿里统治埃及,开凿了开罗—亚历山大运河,整修了亚历山大至苏伊士的道路。 19世纪50年代起,英、法势力日益渗入。 1854年法国获得开凿苏伊士运河的许可权。 1857年英国取得修建亚历山大经开罗至苏伊士的铁路租让权。1882年英军占领埃及,1914年埃及沦为英国的“保护国”。 埃及人民进行了长期的反抗斗争。 1922年英国被迫承认埃及独立,但仍保留政治、经济和军事的种种特权。 1952年7月23日,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推翻了法鲁克王朝。1953年6月18日成立埃及共和国。 1956年把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并击败了英、法纠合以色列的武装侵略。 1958年2月1日,埃及与叙利亚合并,成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 1961年9月,叙利亚退出阿联。 1967年6月5~10日,以色列第二次侵略阿联,占领西奈半岛,苏伊士运河被迫封闭。 1971年9月11日,阿联改名为阿拉伯埃及共和国。1973年10月,埃及收复西奈部分领土。 1975年苏伊士运河重新开放。1982年4月以军撤出西奈半岛。 经济地理20世纪70年代以来,埃及实行经济开放政策,大力开发石油资源,促进了经济较快的发展。 90年代初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超过4%,1992年人均国内生产 -- 509 094世界地理概览 总值753美元,在非洲各国中属中上水平。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上升为40%左右,农业的比重下降为20%左右。石油出口、侨汇、运河通行税和旅游业是国家外汇收入的4大支柱。 埃及的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其中制造业的规模在非洲仅次于南非。 60年代以来,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了石油、电力、钢铁、机械、化学、建材等工业部门,1976年起成为石油出口国。原有一定基础的纺织、食品、造纸、制革等轻工业部门也得到较大发展。 石油工业是埃及最重要的工业部门。石油出口占出口总值的40%,取代棉花成为埃及的首要出口商品。已探明石油可采储量4.72亿吨,天然气储量2009亿立方米。油田主要分布于苏伊士地区,包括摩根、拉马丹、贝拉伊姆、七月等大型海上油田。所产原油通过输油管输往苏伊士、亚历山大及坦塔等地出口或精炼。 西部沙漠的阿布盖拉迪格油气田,则通过管道输往赫勒万。近年在苏伊士湾的西奈“加拉角”地区和西部沙漠相继找到新油田,后者属于高级轻质原油;在尼罗河三角洲和苏伊士湾还发现了天然气田。以原油生产为基础,发展了石油加工和石油化学工业,建立了6座炼油厂,炼油能力达2500万吨。 埃及利用阿斯旺附近和拜哈里耶绿洲的铁矿(探明储量1.82亿吨) 、东部沙漠和西奈半岛的锰矿(储量900万吨) ,发展了黑色冶金工业。赫勒万钢铁联合企业的生产能力已达150万吨,在亚历山大附近的德赫拉,又在兴建新的钢铁联合企业。 在上埃及的哈马迪村有年产10万吨的综合炼铝厂。 磷 -- 510 世界地理概览194 酸盐(储量7亿吨)开采在塞法杰和古赛尔。电力工业发展很快,特别是阿斯旺高坝修建后,发电量迅速增加,年发电量约150亿度,其中水电占51.8%。由于电力充足,在阿斯旺形成了新工业区。 纺织和食品工业是制造业的核心部门,尤以建立在优质长绒棉基础上的纺织工业最发达。棉、毛纺织工业主要集中于尼罗河三角洲,包括大迈哈莱杜姆亚特、坦塔、希宾库姆、达曼胡尔、亚历山大、塞得港、开罗等;合成纤维制品主要在开罗、赫勒万等地。在盛产甘蔗的上埃及有发达的制糖工业,全国7个制糖厂都集中在这里,其中以哈马迪村糖厂最大。 机械制造业集中于赫勒万、开罗、亚历山大和塞得港,主要生产成套设备,包括矿山机械、纺织机械、制糖机械、混凝土工业机械等;近年来重点发展了汽车制造业,生产小汽车和中型卡车。利用天然气和磷酸盐发展了化肥工业,在下埃及、苏伊士和阿斯旺建立了氮肥厂,在红海沿岸艾斯尤特建立了磷肥厂。 埃及素以灌溉农业发达著称,农业至今仍为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全国现有耕地285万公顷,农田集中于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垦殖指数高达78%,是非洲农业集约化水平最高的地区。 种植业约占农业产值45。 植棉业曾长期在种植业A中占突出地位,分别占耕地面积的16、农业产值的15和出A A口总值的15。 埃及是世界上主要产棉国之一,长绒棉产量和A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年产皮棉约79万吨,其中长绒棉占86%,占世界长绒棉总产量40%以上。棉田集中在尼罗河谷 -- 511 294世界地理概览 地和三角洲,其中三角洲棉田占全国棉田面积的23,上埃及A各省除长绒棉外,也种一些中绒棉。甘蔗是次于棉花的第二位经济作物,年产量约850万吨,集中分布于尼罗河谷地明亚以南各省,其中基纳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一半以上。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粟、水稻、豆类等,总产量约1350万吨。小麦是冬季作物,广布于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由于城市居民以小麦为主食,每年需大量进口。玉米、粟是夏季作物,为农村居民的主要口粮,玉米有34分布于三角洲,粟A则相对集中于尼罗河谷地中部,水稻发展很快,95%的稻田分布于三角洲北部,年产量约300万吨,除满足国内需要外,还成为仅次于棉花的出口农产品。豆类为轮作中重要的冬作物,以蚕豆、扁豆为主。埃及的蔬菜、水果已实现自给,正在努力扩大出口。洋葱为埃及传统的出口产品,主要分布于明亚、艾斯尤特等省;柑橘产量已居非洲首位,果园集中在三角洲西北部的地中海沿岸。 埃及交通运输主要靠铁路和公路,一部分通过水运。早在1857年埃及就修建了铁路,有良好的铁路网。 全国铁路总长5540公里。开罗是铁路运输中心,北通亚历山大,东通苏伊士运河诸城,南达阿斯旺。公路总长9万公里。 1980年在苏伊士运河河底修建了哈马迪隧道,直通西奈半岛。水运航线长3100公里,其中尼罗河与各运河约各占一半。 苏伊士运河为重要的国际通航水道,塞得港、苏伊士是运河两端的重要港口。地中海沿岸的亚历山大为全国最大海港,还有红海沿岸的塞法杰港等。空运相当发达,开罗是欧、亚、非洲间的重要国际航空港。 -- 512 世界地理概览394 悠久的埃及文明,丰富珍贵的文物古迹,风景优美的地中海和红海之滨,以及处于欧、亚、非3洲交叉点的特有地理位置,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开罗、亚历山大、吉萨、卢克索、阿斯旺、苏伊士运河地带、红海沿岸等都是重要的旅游胜地,每年来自阿拉伯国家、西欧、美国的游人达100多万,其中阿拉伯国家的旅游者约占一半。 旅游业年收入约30亿美元。 (张同铸) 利 比 亚(Libya) 非洲北部地中海沿岸国家。陆邻埃及、苏丹、乍得、尼日尔、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北与南欧诸国隔海相望。海岸线长1600公里。面积177.55万平方公里。人口488万。居民大多为阿拉伯人,其次是柏柏尔人。大多信伊斯兰教。阿拉伯语为国语。全国分为44个区,首都的黎波里。 自然地理 利比亚是典型的沙漠国家,撒哈拉沙漠约占国土面积98%。地势由北向南逐渐升高,地中海沿岸为狭窄平原。平原上沙丘和盐沼广布。西北和东北近海地段的黎波里山和绿山,耸立于杰法拉平原和班加西平原以南,平均海拔600~700米。沿海是平直沙岸,缺乏良好港湾。撒哈拉沙漠波状高原,大部分海拔200~300米,其间有凸起的高地,也有低洼的盆地和绿洲。 南部边缘以提贝斯提山块为中心,两侧布列着一系列山脉和高原,海拔1000~2000米。 邻近乍得边界的贝泰峰,海拔2286米,是全国最高峰。全境无长年性 -- 513 494世界地理概览 河流,干谷较多,地表水缺乏。但地下水广布,的黎波里的承压水、绿山地区的岩溶水以及南部绿洲地带的浅层和深层水,供人、畜饮用,并为农业灌溉水源。动植物贫乏,但富石油资源。 全境绝大部分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全国年平均气温为18~23℃,南部费赞地区25~30℃,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均大。 夏季沙漠中央绝对最高气温可达50℃以上。 降水稀少,变率很大,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毫米,甚至连年无雨。仅北部沿海狭窄地带属地中海气候,冬季温湿,夏季干热,年降水量在100~400毫米,其中山地在400毫米以上,有小面积森林和灌木,如绿山地区。 发展简史 最早在利比亚生息的是柏柏尔人、图阿雷格人和图布人。 公元前7世纪后希腊人、腓尼基人先后迁入,建立灌溉农业和一些商业城镇。 公元前2世纪被罗马帝国占领,沿海成为罗马帝国的粮仓。 公元7~11世纪,阿拉伯人侵入,传播伊斯兰教和阿拉伯文化;灌溉农业受到破坏,畜牧业获得发展。16世纪中叶后北部沦为奥斯曼帝国的一个行省。 1912年沦为意大利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度由英、法占领。 1951年宣告独立,称利比亚联合王国。 1963年取消联邦制,改名利比亚王国。 1969年9月1日推翻伊德里斯王朝,改名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 1986年3月2日改名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 经济地理 利比亚独立前经济极为落后,是非洲最贫困的国家之一。自20世纪50年代在费赞地区和苏尔特盆地发现石油之后,石油工业迅速发展,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 514 世界地理概览594 1961年开始出口原油,1970年原油产量1.6亿多吨,一跃而为世界主要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石油的大量出口和巨额收入,使利比亚成为非洲和阿拉伯世界最富的国家之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为世界上高收入国家之一。 石油资源丰富,现已探明储量45亿吨,天然气6042亿立方米。原油质轻、低硫、低蜡,胜过中东原油;油层埋藏浅,开采成本低;主要产地接近欧洲市场,运价较低。苏尔特盆地是最主要储油区,油田大而集中,由美、英、法、意等30多家外国公司经营,通过输油管网输至沿海5个油港出口。 1968年实行国有化,现已控制石油生产的70%。 1970年以后,为保护石油资源,实行限产措施,年产原油5100万吨,天然气27亿立方米。 同时积极发展石油和天然气加工,卜雷加有规模宏大的液化天然气厂。炼油厂有5座,其中卜雷加和扎维亚两厂日处理原油35万桶。 石油化工分布在阿布、哈马什和拉斯拉努夫、马萨、卜雷加、苏尔特等地,产品有化肥、乙醇、乙烯等。其他采矿业有海盐和泡碱。磷酸盐、铜、锡、锰、硫等矿尚未开发。铁矿储量估计7亿吨,已在米苏拉塔兴建年产500万吨的钢铁联合企业。此外还在大力发展水泥、电力、食品、烟草、纺织、电器、造纸等工业。 境内沙漠广布,固定耕地仅32.7万公顷,绝大部分为灌溉地。以个体经营为主,另有国营农场和种植园。南部牧区和不固定农区属部族所有制。沿海平原、昔兰尼加高原和南部绿洲农业经营比较集约。的黎波里塔尼亚沿海平原拥有全国23的耕地,有10万公顷灌溉地,和班加西平原一起,A生产全国80%以上的农产品。 主要作物有大麦、小麦、花生、 -- 515 694世界地理概览 马铃薯以及橄榄、葡萄、柑橘、椰枣、无花果等。椰枣主要产于南部绿洲。粮食40%以上需进口。 全国有牧场850万公顷。 定居牧民主要饲养黄牛、绵羊、山羊及少量骆驼和马。半游牧民主要放养骆驼和羊。 利比亚的交通主要靠公路。 全国公路总长约2万公里,沿海干线国家公路是国内交通运输大动脉和联系埃及、突尼斯等沿海国家的重要通道,全长1822公里。 费赞国家公路从沿海公路向南到费赞地区的塞卜哈,全长452公里,是费赞区经济发展的大动脉,由此向西南延伸至加特并通阿尔及利亚。 主要海港为的黎波里和班加西,承担除石油以外的货物进出口。卜雷加、锡德尔、图卜鲁格、祖韦提奈等为石油输出港。 航空事业发展很快,的黎波里和班加西的贝尼纳为国际航空港。 (张同铸) 突 尼 斯(Tunisia) 非洲北部地中海沿岸国家。介于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之间。 东北隔突尼斯海峡与意大利的西西里岛相距约145公里,扼地中海东西航路要冲,海岸线长达1200公里。 面积154530平方公里,人口850万。居民90%以上为阿拉伯人,还有少数柏柏尔人和犹太人。 大多信伊斯兰教。 阿拉伯语为国语,通用法语。全国分为24个省,首都突尼斯。 自然地理 全国分为北、中、南3大自然区:①北部山地丘陵是阿特拉斯山脉向东的延伸,以西南—东北走向向地 -- 516 世界地理概览794 中海岸低降,分为南、北2支,其间为迈杰尔达河所分割。 河北是泰勒山地,包括克鲁米里山和莫戈德山,海拔一般300~700米;河南是特贝萨山、突尼斯山,山势比较高峻,不少山峰高达1000米以上,邻近阿尔及利亚边境的舍阿奈比山海拔1544米,是全国最高峰。 东北的提卜角半岛(即崩角半岛) 突出地中海上。山地与海岸交接处往往形成险峻的岬角和优良港湾。迈杰尔达河是全国唯一的常流河,全长450公里,境内长373公里,东北注入突尼斯湾。迈杰尔达盆地和沿海平原土层深厚,土地肥沃,是全国最富饶的农业区。北部地区属地中海式气候。沿海的比塞大1月平均气温19.3℃,8月26℃;内陆地区大陆性显著增强。 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上,山区可达750~1500毫米,森林茂密,有栓皮栎、阿勒颇松、苏合香及繁盛的林下灌木。②中部为广阔的阶梯状台地,从西向东倾斜,海拔约500~200米,属半干旱气候,年降水量200~400毫米。 西半部为高干草原,东北部为低干草原,广布可作上等造纸原料的阿法尔草。台地往南越过低干草原后,进入宽广的低地,气候更趋干旱,多季节性盐沼,最大的是杰里德盐沼。③向南进入撒哈拉沙漠,东部沿海平原由北向南伸展;中部为萨赫勒平原,多盐沼;南部为吉法拉平原,是一片广阔平坦的砂质低地。属热带沙漠气候,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气温日较差很大,夏季多尘暴。 发展简史 原为柏柏尔人生息之地。公元前9世纪,腓尼基人在此建立迦太基帝国,控制西地中海贸易。 公元前2世纪成为罗马帝国的阿非利加省。 公元5~6世纪先后被汪达尔人和拜占廷人占领。 7世纪阿拉伯人移入突尼斯,传播阿拉伯 -- 517 894世界地理概览 文化和伊斯兰教。 16世纪,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个省。 1881年沦为法国“保护国” ,大约有15的沃土为殖民者所占,突A尼斯成为供应法国水果、蔬菜和葡萄酒的基地。 1956年3月20日成立独立王国。 1957年7月废黜国王,成立突尼斯共和国。 经济地理 突尼斯原为农牧业国家。独立后积极发展民族经济。 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300美元,居非洲国家前列。 种植业是最重要的农业部门,以谷物和橄榄生产为主。 全国可耕地面积900万公顷,已耕地面积500万公顷。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大麦和薯类。小麦播种面积80万公顷,次为大麦、马铃薯以及豆类。 粮食产量不稳,基本能实现自给。 全国油橄榄树面积40.47万公顷,以萨赫勒平原分布最为集中。 年产橄榄70万吨(油14万吨) ,是非洲最大的橄榄油生产国和出口国。此外有葡萄、柑橘、无花果、椰枣、蔬菜等。全国草场面积255万公顷,畜牧业相当发达,以牛、羊为主,中部台地和北部山区是主要养牛区,羊则主要分布在中南部,沙漠地区有养驼业。林业以栓皮栎及软木制品为主。渔业主要是近海捕捞,加贝斯湾为主要渔场,并有小规模海绵采捞业。 采矿业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磷酸盐储量20亿吨,次于摩洛哥,居非洲第二位。年产磷酸盐400万吨以上。居世界第四位。部分由斯法克斯输出,70%左右在国内加工成磷肥等产品。石油探明可采储量2.49亿吨、天然气1174亿立方米;年产原油500万吨,全部出口。博尔马有输油管通苏海拉石油港。比塞大炼油厂年加工能力为150万吨。其他 -- 518 世界地理概览994 已开采矿藏有铁、铅、锌等。利用杰里萨铁矿,建立了曼泽勒布尔吉巴钢铁联合企业。制造业以食品、纺织、服装、皮革、造纸、建筑材料等为主。农业机械和化肥生产也有发展,并兴建了石油化工、金属加工、电器制造等工业。还有地毯等传统工业。全国工业12集中在突尼斯城。旅游业发展很A快。年接待游客约160万人次,旅游收入6.7亿美元,成为国家外汇收入第二大来源。 交通运输较发达。 有铁路2455公里,铁路干线以突尼斯城为中心,西通阿尔及利亚,向南串连沿海港口、城市抵达加贝斯。并有多条支线连结全国北半部地区(包括磷酸盐等重要矿区)。公路长6.4万公里,多为柏油路。沿海主要港口有突尼斯-哈勒格瓦迪、比塞大、苏塞、斯法克斯、苏海拉和加贝斯等。突尼斯航空公司经营国内空运,并有国际航线通往欧、亚和非洲其他国家。从阿尔及利亚通往意大利的天然气管道斜贯全境,由提卜角半岛入地中海,境内长360公里。 (张同铸) 阿尔及利亚(Algeria) 非洲北部国家。北濒地中海,海岸线长约1200公里,陆邻突尼斯、利比亚、尼日尔、马里、毛里塔尼亚、西撒哈拉和摩洛哥。 面积2381741平方公里。 人口2707万(1992)。 居民大多为阿拉伯人,其次是柏柏尔人。 多数信国教伊斯兰教。 阿拉伯语为国语,通用法语。全国分为31个省,首都阿尔及 -- 519 005世界地理概览 尔。 自然地理 阿尔及利亚的地形以高原和山地为主。 800~1200米的高原占国土12以上,低地平原仅占总面积5%。 全A国从北向南可分为5个地形区:①沿海地区。由沿海山地和沿海平原组成。山地往往直逼海岸,使大部分海岸为岩岸并多岬角。滨海平原被山地分隔而断续分布,平原多为河流冲积而成,土壤肥沃,是重要的灌溉农业区。②泰勒阿特拉斯山区。在沿海地区以南,东西走向,西部地势高峻、多陡峭山峦和封闭盆地,河流多作南北向;东部山体宽广,地势较平缓,河流多东西流向。③大高原地区。介于泰勒阿特拉斯山脉与撒哈拉阿特拉斯山脉之间,西南—东北向绵亘700余公里,西部宽150公里,海拔约1100米;向东宽度和高度渐减,东部宽不足50公里,海拔在400米以下。 地表起伏不大,河流稀少,属内流区,多凹地和盐沼,当地称“旭特”。④撒哈拉阿特拉斯山区。在大高原和撒哈拉沙漠之间,地势西高东低。北坡较缓,山前多小山和丘陵;南坡陡峻,山麓多干谷。⑤沙漠地区。包括撒哈拉阿特拉斯山脉以南的广大沙漠地区,约占国土面积90%。大部为沙丘广布的沙质荒漠,西部、中部有海拔500米以上的石质高原,东南部的阿哈加尔高原海拔1000~2000米,其最高点塔哈特山海拔2918米。 东北部为一片低地,海拔200米以下,有盐沼。中部、北部散布有古拉拉、图瓦特、姆扎卜、苏夫等绿洲。 阿尔及利亚的外流河多分布在北部,发源于撒哈拉阿特拉斯山,向北注入地中海,一般长200~300公里,最长的谢利夫河亦仅700公里。上游穿过泰勒阿特拉斯山区,谷深流 -- 520 世界地理概览105 急,富水力资源;中、下游流经山间盆地和沿海平原,水量丰富,多灌溉之利。主要河流还有哈马姆、苏马姆、伊塞尔、凯比尔等。 诸河流域是全国人烟稠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南部广大地区属内流区或无流区,多间歇河和干谷。 阿尔及利亚的气候南北差异明显。自北向南,气候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 泰勒阿特拉斯山脉以北属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阿尔及尔7月平均气温25℃,1月平均气温12℃,年降水量712毫米,冬季占80%左右。大高原地区和撒哈拉阿特拉斯山脉属亚热带草原气候,年平均气温26~27℃,年降水量300毫米左右。撒哈拉阿特拉斯山脉以南属热带沙漠气候,年平均气温25℃以上,绝对最高气温达50℃,日较差11~18℃;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局部地区终年无雨。 发展简史 早在公元前4世纪,境内就出现了部族联盟努米底亚王国。公元前2世纪沦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公元7世纪末,阿拉伯人进入,建立了阿拉伯人统治的王国,传播伊斯兰教和阿拉伯文化。 15~16世纪,西班牙和土耳其先后侵入。 1526年,沿海地区被并入奥斯曼帝国,成为其一个省。 1830年法国侵入,1905年沦为法国殖民地。阿尔及利亚人民经过长期武装斗争,1958年9月成立了阿尔及利亚共和国临时政府。 1962年7月3日正式独立,称阿尔及利亚民主人民共和国。 经济地理 阿尔及利亚独立后,政府把外国殖民者占有的数百万公顷土地、矿山、银行、铁路和大企业收归国有,以石油、天然气工业为基础,引进外资兴建工厂,加速农业发 -- 521 205世界地理概览 展,经济落后面貌有较大改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非洲各国前列。 石油和天然气生产是阿尔及利亚国民经济的支柱,国家财政和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近年来,石油税收占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每年出口原油和天然气占国家出口总值95%左右。 全国石油探明可采储量12.63亿吨。 1979年产量曾达6200万吨。近年由于控制开采,石油产量有所下降,年产量3500万吨左右,仍居非洲前列,绝大部分石油供出口。 全国现有47个油田、1300多口油井,集中分布在中部、东部撒哈拉沙漠地区。 天然气资源丰富,储量约3.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前列。产量约80%供出口,是世界重要的天然气出口国。天然气田主要分布在撒哈拉沙漠偏北地区。境内油、气管线密集,有4条主要输油干线,总长2851公里,年输油能力约7000万吨;4条主要输气干线,总长1994公里,年输气能力约283亿立方米。经由突尼斯穿地中海通往意大利的输气管,全长2500公里,对扩大天然气出口具有重要意义。炼油、液化天然气和油气化学工业发展迅速。目前年炼油能力约2000万吨,斯基克达为最大炼油中心,约占23以上,其A次是阿尔及尔、哈西迈斯欧德、阿尔泽、阿麦纳斯等地。年液化天然气能力300亿立方米,天然气液化厂集中在出口港阿尔泽,其次为斯基克达等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油气化学工业,生产化肥、农药以及乙烯、芳烃等基础原料和塑料、合成纤维、油漆、染料、化妆品等。阿尔泽和安纳巴是化肥主要产地,斯基克达和塞提夫是塑料生产中心。 电力工业发展迅速,以天然气和石油为燃料的火力发电 -- 522 世界地理概览305 占绝对优势,大城市和工业中心兴建一批火电站,全国已基本形成相互连接的电力网,农村也开始实现电气化。冶金工业是独立后新兴的工业部门,位于安纳巴附近的哈杰尔钢铁联合企业是非洲最大的钢铁企业之一,炼钢能力为200万吨,并生产各种钢材、钢管、特种钢板等。 在奥兰、阿尔及尔、欧勒马、巴特纳、提亚雷特等地有铅、锌、铜、汞等矿的开采和冶炼。 机械工业主要有拖拉机、汽车、农业机械制造等。 建材工业有水泥、玻璃、陶瓷等部门。阿斯南和塞提夫有大型水泥厂,奥兰的玻璃厂是北非最大玻璃制造厂,君士坦丁有非洲最大的瓷器厂,盖勒马有非洲规模最大的现代化日用陶瓷厂。 轻工业历史较久,独立后有很大发展,主要有纺织、服装、制革、烟草、印刷、酿酒、制糖、食品、造纸等部门。 阿尔及利亚有可耕地面积2000万公顷,已耕地面积750万公顷,常年实际耕种面积约460万公顷,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谷地。个体农民主要生产粮食。国营农场则主要生产水果、蔬菜和经济作物。谷物主要有小麦、大麦、玉米以及少量稻谷。粮食年产量260万吨,产量不稳定,自给率约40%。 葡萄是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主要用于酿造葡萄酒出口,是世界葡萄酒产量最多的国家之一。橄榄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区。 全国共有橄榄树约1000万株,年产橄榄油约2万吨,除供国内消费外,还有出口。其他经济作物有柑橘、蔬菜、烟草、甜菜、棉花、亚麻、香料等。椰枣主要分布于南部沙漠绿洲中,常年产量约20万吨,居北非首位,是世界主要椰枣生产国之一,约14供出口。大高原地区盛A产阿尔法草,总面积达39万平方公里,常年产量15~20万 -- 523 405世界地理概览 吨,是世界最大生产国,大部供出口,国内主要用于制造高级纸张、手织地毯、席子、提篮和绳索等。 山区、高原区和南部地区盛行畜牧业。高原区和山区以半游牧为主,南部地区主要是游牧方式。全国共有牲畜约1900万头,多绵羊和山羊。 牛主要在大城市郊区饲养,马、驴、骡,多作为役畜。骆驼是沙漠地区的主要家畜。 阿尔及利亚的铁路总长约4000公里,内含1260公里窄轨铁路。铁路集中分布在北部地区。公路总长10万余公里,其中柏油路53000多公里,通国内各省区和邻国。 1969年开始修筑纵贯南北的撒哈拉公路,北通突尼斯,南入尼日尔和马里,全长2900公里,境内长1858公里,现已部分通车。 外贸运输主要靠海运,阿尔及尔、安纳巴、阿尔泽、贝贾亚、奥兰、斯基克达等沿海城市均为重要海港,共有航线40条,通非、亚、欧、美各大洲。空运发达,机场遍布全国,通各大城市以至沙漠地区。 阿尔及尔、安纳巴和奥兰有国际航空港,有班机飞欧洲、亚洲和非洲邻国。 (苏世荣) 摩 洛 哥(Morocco) 非洲西北部国家。西临大西洋,北滨地中海,海岸线长1700多公里;西北端隔宽仅14~20公里的直布罗陀海峡与西班牙相望,扼地中海—大西洋航运要冲。 陆邻阿尔及利亚、西撒哈拉。面积458730平方公里,人口2608万。居民大多为阿拉伯人,其余为柏柏尔人。 绝大多数居民信伊斯兰教。 阿 -- 524 世界地理概览505 拉伯语为国语,通用法语。 全国分为32个省,2个直辖市。 首都拉巴特。 自然地理 全国地形以山地和高原为主。阿特拉斯山脉南西—北东向斜贯境内,长达800公里,一般海拔2000~2500米。 由大阿特拉斯、中阿特拉斯和外阿特拉斯诸山组成。 大阿特拉斯山从大西洋沿岸的阿加迪尔起东北向斜贯国境中部,直抵摩洛哥与阿尔及利亚交界处,绵延750公里,宽处达100~120公里,大部海拔2000米以上,有很多3000米以上的山峰,西段的图卜加勒山海拔4165米,是全国最高峰。 大阿特拉斯山成为西北方海洋影响和东南方沙漠影响的明显分界。中阿特拉斯山在大阿特拉斯山中部以北,略具高原外貌,东北部高达3000米以上,向西南逐渐低降,过渡到方山低高原,为穆卢耶河(长520公里)与乌姆赖比阿河(长556公里) 、塞布河(长458公里)的分水岭。塞布河谷地也称塔札走廊,是沟通东部和西部地区的重要孔道。大阿特拉斯山以南是和它大体平行的外阿特拉斯山,为海拔1500米上下的平坦高原,西段与大阿特拉斯山间夹着略呈三角形的苏斯河平原,东南则为撒哈拉沙漠的一部分,点布着一些绿洲。北部地中海沿岸为里夫山(里夫阿特拉斯山) ,南接中阿特拉斯山,海拔1500米以上,最高峰提迪因山海拔2456米。里夫山地形崎岖,北坡陡落地中海岸,东侧为特利夫平原,西侧为拉布低地。低地以南沿大西洋岸有一系列低平原及其内陆高200米以上的高平原,是历史上经济文化活动的主要地区。 平直的大西洋岸乏天然良港,陡峻的地中海崖岸有天然良港,惟腹地太小。 -- 525 605世界地理概览 河流多源于中部山地,短促流急,富水力资源,但流量季节变化较大,冬汛夏枯,主要有自西向东注入大西洋的乌姆赖比阿河、塞布河等,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的穆卢耶河等。 源于大阿特拉斯山南坡的一些河流,多为流程短、水量小的间歇性内流河,没入沙漠之中。 摩洛哥西北沿海受加那利寒流影响,夏季凉爽,冬季温和,气温年较差小,7月平均气温22~24℃,1月约12℃;年降水量700~800毫米,约80%集中于冬季。 内陆大陆性气候增强。中北部是亚热带山地气候,垂直地带性明显。东南部为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燥,大陆性强,日较差可达25℃,年降水量在100~400毫米。 发展简史 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即住有柏柏尔人。公元前12~前10世纪,腓尼基人在大西洋和地中海沿岸从事商业活动。 公元1世纪中叶沿海一带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省,传入谷物、橄榄、葡萄等作物。 7世纪阿拉伯人移入。 8~11世纪,境内先后出现以非斯为首都和以马拉喀什为首都的两个王朝,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也得到推广。 12世纪,柏柏尔人建立的阿尔摩哈德王朝兴起,领土扩及整个西北非和西班牙,建立了拉巴特城。 13世纪后,国家分裂,欧洲列强乘虚而入,葡萄牙占领了塞卜泰、丹吉尔、艾西拉,西班牙占领了梅利利亚。 1860年,西班牙又在伊夫尼取得渔业基地。 20世纪初摩洛哥45领土被划为法国“保护区” ,西班牙则取得A北部的里夫地区和南部德拉河以南地段。 后丹吉尔又被美、英等8国共管。 1956年获得独立,1957年8月14日定名摩洛哥王国。 1958年收回西班牙占领的南部保护地,1960年恢复 -- 526 世界地理概览705 丹吉尔主权,1969年收回伊夫尼。目前,梅利利亚和塞卜泰(休达)仍在西班牙占领之下。 经济地理 经济以农、矿业为主。磷灰石、柑橘、葡萄、蔬菜、鱼品、栓皮、阿尔法草及其制品的生产占重要地位。 长期的殖民统治,使摩洛哥一直是农、矿初级产品出口国。独立后,工、矿业发展较快。从80年代起,优先发展农业,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全国耕地面积841.5万公顷(其中多年生作物48.5万公顷) ,已耕地666万公顷。耕地集中分布在沿海平原和阿特拉斯山脉的山前地带。 灌溉面积57.5万公顷。 农场占全国耕地13%,土地肥沃,水利条件良好,经营水平较高,多种植出口作物,产值占全国农业产值14。 粮食作物A主要为大麦、小麦、玉米、豆类等。大麦为传统作物,多分布在西部平原南部、中东部低高原地区。小麦主要分布在西部平原北部和地中海沿岸。粮食自给率达80%。经济作物以柑橘、细橄榄、葡萄和无花果等为主。 柑橘主要分布在中、北部和沿海平原地区,出口占总出口额11.9%,是非洲最大的柑橘出口国。 油橄榄分布于沿海平原中、北部和马拉喀什、非斯等地周围的河谷平原。 全国有草地1250万公顷。 畜牧业较发达,约占农业产值13,游牧和舍饲放牧相结合。 林地约占A国土面积的11.6%。 山麓地带盛产以栓皮栎为主的软木,年产约1万吨。阿法尔草广布于东北部高原、坡地和平原,年产约3万吨,是重要的造纸原料。 大西洋沿海渔业资源丰富,是非洲最大产鱼国,沙丁鱼出口居世界首位。萨菲是沙丁鱼加工厂的集中地。 摩洛哥的矿业以磷酸盐开采为主。磷灰石探明储量640 -- 527 805世界地理概览 亿吨,约占世界总储量60%。主要矿区在磷酸盐高原上的胡里卜盖(占全国储量59%) ,其余在优素菲耶(占25%)和本·杰里尔(占16%)。磷灰石产量2000多万吨,其中胡里卜盖占65%。萨菲等地建有磷酸盐化学工业,生产磷酸和磷肥及其他产品。在外贸出口商品中,磷灰石及其制品占40.5%。其他矿产有铅、锰、铁、锌、钴、萤石、重晶石等。石油资源已接近枯竭,但油页岩潜力较大。穆罕默迪耶等炼油厂主要靠进口原油加工,总加工能力达1280万吨。 制造业以食品工业为主,包括面粉、榨油、制糖、鱼和水果加工等,其中在萨菲、阿加迪尔等地加工的沙丁鱼罐头闻名世界。纺织工业次之,主要中心有达尔贝达、非斯、拉巴特等。机器制造工业近年有较大发展,已形成达尔贝达、丹吉尔、马拉喀什、梅克内斯等中心。 水泥、建材、造纸等也有较快发展。 传统手工业中,地毯生产著称于世,还有皮革、陶瓷、毛织等。 制造业集中分布于大西洋沿岸达尔贝达、拉巴特等城市和非斯、马拉喀什等几个古都。 旅游业较盛,年接待游客达约250万人次,旅游收入是国家外汇的重要来源。 摩洛哥交通比较发达。 铁路总长2400多公里,其中电气化铁路有795公里。 主要分布于北半部,大致以达尔贝达、拉巴特为中心,环阿特拉斯山系呈弧形伸展。公路长5.9万公里,其中全天候硬路面2.5万公里,自北部、西北部沿海延伸至南部、东南部地区。 国际港口9个,主要有达尔贝达、萨菲、穆罕默迪耶、阿加迪尔、丹吉尔等,其中达尔贝达港是非洲最大港口之一。 近年空运发展较快。 全国拥有30个机场,其中8个是国际机场,拉巴特、达尔贝达为主要航空中心。 -- 528 世界地理概览905 主要城市有首都拉巴特、达尔贝达、非斯和马拉喀什,其中达尔贝达是全国经济交通中心,工业产值占全国的23;还A拥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个现代化人工港口,一次可同时停泊40多艘轮船。 (张同铸) 西撒哈拉(Western Sahara) 位于非洲西北部,濒大西洋,隔海与加那利群岛相望。 陆邻摩洛哥、毛里塔尼亚、阿尔及利亚。面积27.3万平方公里,人口18.6万。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柏柏尔人;信伊斯兰教。官方语言为西班牙语,通用阿拉伯语和法语。首府阿尤恩。 全境在撒哈拉沙漠西部,地势由大西洋岸向东逐渐升高,一般在300米以下,沙丘起伏,间有海拔500米以上的低山,在东北角高达800米左右,是全境最高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如阿尤恩年平均降水量仅43毫米,西海岸的达赫拉为40毫米。受加那利寒流影响,沿海较温和,多雾;内陆炎热,气温日较差很大,大陆性强烈,多沙暴。全境无常年有水的河流。植被极稀。 公元前后,柏柏尔人由阿特拉斯山移入。 公元7世纪时,阿拉伯人从东部进入,从事游牧、狩猎和商队贸易,沟通了北非与西非间经济交流。 15世纪中叶起,葡萄牙、西班牙殖民者先后侵入,在沿海建立据点。 19世纪末沦为西班牙殖民地,后称西属撒哈拉。 1958年1月,被改为西班牙的一个省。 -- 529 015世界地理概览 西撒哈拉人民坚决反对殖民统治,于1973年5月成立萨基亚阿姆拉和里奥德奥罗人民解放阵线(简称西撒“人阵”或波利萨里奥阵线) ,坚持武装斗争。 1976年2月,西班牙被迫撤离,西撒“人阵”宣布成立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国(简称“西撒国”)。 但有关各方对该地区归属有争执,以至发生武装冲突。至今地位未定。 境内绝大部分居民从事畜牧业,多逐水草而居。内地牧放骆驼,沿海和北部地区以牧羊为主。 沿海渔业资源丰富,主要有沙丁鱼、鲭鱼、海蟹、墨斗鱼等。由于手工捕捞,年产仅约6000吨。 在达赫拉有鱼类加工场和制盐场。 磷酸盐矿丰富,北部布克拉附近探明储量达17亿吨。 1970年正式开采,年产量约300万吨,以传送带送往阿尤恩以西海岸出口。此外还有铁、铜等矿藏,尚未开发。交通运输不便,内陆运输仍主要靠传统运输工具骆驼。境内尚无铁路。有公路北通摩洛哥,东南通毛里塔尼亚。海洋运输主要靠加那利群岛港口转运。境内仅有3座城镇:①阿尤恩,在国境西北部,距大西洋30公里,始建于1934年。 原为西班牙海外省的行政、军事和欧洲人居住中心。城南开采磷酸盐矿。人口约11.3万。 ②达赫拉,在中部大西洋岸,原名锡兹内罗斯城,为一渔港,人口约1.3万。③斯马拉,在北部,是伊斯兰圣城,人口约8000。 (张同铸) -- 530 世界地理概览115 毛里塔尼亚(Mauritania) 非洲西北部国家。西濒大西洋,海岸线长687公里;陆邻西撒哈拉、阿尔及利亚、马里和塞内加尔。处于北非马格里布地区与南部黑非洲苏丹地区之间的过渡地带。 面积103.07万平方公里,人口240万。居民60%为阿拉伯摩尔人,余为黑人。伊斯兰教为国教。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通用法语和民族语言。全国分为12个一级行政区,首都努瓦克肖特。 自然地理 毛里塔尼亚大部为浅丘起伏的荒漠平原,沿海平原海拔50米以下,内地则为海拔200~250米的高平原,中部由阿德拉尔高原、塔甘特高原等所分隔,其上分布着海拔400~600米的山脊或岛山。 全境最高点是西北边境的凯迪埃伊吉勒山,海拔915米,为著名的赤铁矿所在地。毛里塔尼亚素称“沙漠之国” ,全国面积约23为撒哈拉沙漠所据,A在中部高原两侧形成大片沙丘岗地。沙丘一般呈东北—西南走向,平行排列,直抵大西洋岸,高数10米至100米,海岸附近降至10米上下。 沙丘之间低洼处往往形成盐沼。 另外还有一些砾漠和石漠。 广袤荒凉的沙漠地形,限制了农业生产,也构成交通运输的严重障碍。全国除南部边境的塞内加尔河为长年性河流外,多为间歇性河流,北部几乎没有径流。塞内加尔河谷地土层深厚,水热条件较好,是全国最重要的农业区。毛里塔尼亚大部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日照强列,气温普遍很高,最冷月平均气温仍达20℃左右。气温年较差较 -- 531 215世界地理概览 小,但日较差极大,撒哈拉沙漠地区大致达33~38℃。年降水量由南向北递减,南部塞内加尔河一带400~600毫米,6~10月为雨季。 北部努瓦迪布一带仅50毫米。 全国有23以A上地区年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下。 发展简史 公元前境内居民即与北非和西非其他地区有贸易往来。公元前后柏柏尔人陆续进入。公元5世纪后,柏柏尔人发展了北非和黑非洲间的商队贸易,经营黄金、象牙以及盐、铜、布匹等商品。 7世纪阿拉伯人进入,传入伊斯兰教。 11~13世纪先后成为加纳王国和马里王国一部分,南部兴起定居农业。 15世纪起葡萄牙殖民者开始侵入。 17世纪,荷兰、法国先后控制境内的阿拉伯树胶贸易并贩卖奴隶。法国于1678年在圣路易建立据点。1912年全境沦为法国殖民地,1920年并入法属西非洲。 1960年11月28日独立,称毛里塔尼亚伊斯兰共和国。 经济地理 毛里塔尼亚是以牧业为主的农牧业国。独立后兴办起现代化采矿业,大力开发铁矿和铜矿资源,随着矿业的发展,兴起了努瓦迪布、祖埃拉特、阿克茹特等城市和新的矿业经济地区;南部塞内加尔河谷地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经济地区,其他大部地区仍以牧业为主。现代化矿业经济和传统的半自给性农牧业经济对比鲜明。 农牧业仍是重要的经济部门,全国70%的人口以畜牧业为生,其中游牧人口占28%。牧民已逐步定居,农区也兼养牲畜。西南部、东南部牧区以养牛为主。绵羊、山羊、骆驼主要在中、北部。撒哈拉地区为游牧区。耕作业集中于塞内加尔河河谷地带,北部有零星绿洲农业,全国耕地面积仅20. -- 532 世界地理概览315 8万公顷,主要作物有小米、高粱、水稻、玉米、椰枣以及木薯、豆类等。粮食不足自给。经济作物有棉花、甘蔗和蔬菜。 阿拉伯树胶生产(包括割取野生的阿拉伯树胶、阿拉伯相思树等含胶合欢树胶) ,年出口量4000~7000吨。沿海渔业资源较丰富,努瓦迪布有鱼品加工厂,鱼品是仅次于矿产品的换汇商品。 矿业是毛里塔尼亚国民经济的支柱,矿产品出口约占出口总值的80%。 境内铁矿资源丰富,储量87亿吨,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弗德里克附近地区,有著名的祖埃拉特大铁矿等,储量约10亿吨,为含铁量65%的高品位赤铁矿,可露天开采。 1963年开始开采,现年产量800多万吨,几乎全部出口。铜的储量约2200万吨,西部阿克茹特铜矿于1969年开发,年产精铜2.9万吨,现与其他阿拉伯国家合营。此外,还开采盐和石膏。 制造业较薄弱,有小规模的食品、纺织、水泥、化工等。利用进口原油,在努瓦克肖特新建炼油厂,年炼油能力100万吨。境内仅有一条铁路,长650多公里,为运输铁矿石专用线。公路约9000公里,其中沥青路1500公里,阿克茹特矿区所产精铜由公路运至努瓦克肖特出口。塞内加尔河有220公里河段可以常年通航。 努瓦迪布为全国最大港口,分设铁矿石专用港、商港和渔港,可停靠15万吨矿石船;其次是努瓦克肖特港。全国有25个机场,努瓦克肖特、努瓦迪布和内马设国际机场。 (张同铸) -- 533 415世界地理概览 塞内加尔(Senegal) 非洲大陆最西部国家。 西濒大西洋,海岸线长500公里;陆邻毛里塔尼亚、马里、几内亚和几内亚比绍;冈比亚国土呈长条形嵌入其南半部。 面积196722平方公里。 人口800万。 全国有20多个部族,其中最大的是沃洛夫族,约占全国人口的40%,还有塞雷尔、富尔贝、图库洛尔等族。 90%的居民信伊斯兰教。 官方语言为法语。 全国分为8个一级行政区。 首都达喀尔。 自然地理 塞内加尔地形除东南部和最西部为低山丘陵外,大体是一片向西微缓倾斜的波状平原,海拔多在100米以下。全境大致可分5个地区:①塞内加尔河谷平原。包括北部狭长地带,宽度由东部的16~30公里增至西部100多公里,海拔从70米渐降到45米。河流定期泛滥形成深厚的现代沉积层。②沿海地带。长约480公里。从塞内加尔河河口至佛得角是平直沙质海岸,分布着30米高的沙丘带,佛得角以南是河流众多的三角洲地带,③西部平原。约占国土面积35%。 冈比亚以北平原海拔一般不足45米,分布有一系列沙丘,以南是卡萨芒斯河谷地,海拔由东部的35~40米降到西部的6米。④中部费尔洛高平原。比西部平原高30多米,有大面积宜耕地,但干旱缺水,不少地区沙丘广布,为季节性游牧区。⑤东南隅。地处福塔贾隆高原北麓,是海拔90米以上的丘陵低山,大部为人口稀少的草原。 -- 534 世界地理概览515 塞内加尔大部属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雨旱季分明。 因受西南季风和加那利寒流影响,气温地区差异明显。年降水量由南向北递减,南部1000毫米以上,卡萨芒斯河口可达1500毫米,中部600~800毫米,北部600毫米以下。 6~11月为雨季,盛行西南季风;12月至次年5月为旱季,干热的哈马丹风控制境内大部。 发展简史 公元初图库洛尔族、富尔贝族即居住境内。 10世纪时曾建立图库洛尔王国。 13~14世纪时为马里帝国的一部分。 15世纪中叶起,葡萄牙人侵入进行掠夺性贸易。 1659年法国在圣路易建立殖民据点。1864年沦为法国殖民地,1909年并入“法属西非洲”。 1958年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共和国。 1960年8月20日独立,成立塞内加尔共和国。 经济地理 农业是主导经济部门。有可耕地800多万公顷,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25%。向以生产花生闻名,有“花生之国”之称,正常年景产量居非洲首位。花生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国家财政收入一半来自花生,花生及其加工产品约占出口总值75%。种植面积约90~130万公顷,花生产区过去在北部和沿海地区,现已遍及国境西半部广大地区。其他经济作物有棉花、甘蔗和油棕等。棉花和甘蔗是近年调整种植结构而发展起来的。棉花主要分布于塞内加尔河谷平原及中南部的桑杜古河流域,现已自给有余;甘蔗集中于北部夏尔托勒灌区,东南部地区亦有少量种植。 粮食作物有粟、稻谷、薯类、玉米等。其中粟约占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90%,主要分布于中西部盆地和塞内加尔河流域等花生产区,多与花生轮作,是北部农民的主粮。薯类 -- 535 615世界地理概览 和玉米种植比较普遍,南部地区较多。粮食不足自给。稻谷近年来发展较快,稻田面积已达8~9万公顷,80%集中于卡萨芒斯河流域中、下游地区。 草场占国土面积29%,牛、羊等牲畜和畜产品主要供国内消费,乳制品还需部分进口,仅皮革产品约13供出口。 渔A业资源丰富,其中海洋捕捞占98%,捕鱼仍以手工操作为主。 达喀尔是重要渔业基地和渔港,其次是圣路易。全国林地面积532万公顷,年产原木270万立方米,木材不能自给。 制造业基础薄弱,以食品、纺织为主,其次有化工、金属加工、建材、制革和造纸等部门。食品工业占制造业总产值50%,其中花生榨油又独占食品工业产值50%以上。 纺织业占制造业产值12%左右。工业分布极不平衡,80%集中于达喀尔等少数城市。采矿业以磷酸盐开采为主,占矿业产值70%左右;产量118万吨,居非洲前列,绝大部分供出口,出口值仅次于花生。 此外,还开采食盐以及大理石等建筑材料。 交通较发达。国内运输以公路为主,约占货运量62%,铁路占33%,河运占5%。公路总长13850公里,其中约14为A铺面公路。公路网以佛得角区和花生产区密度最大;公路运输与花生生产密切相关,80%的运输量集中在12月至翌年4月花生收购期。铁路长1200公里。铁路干线(达喀尔—基迪拉)横贯国境,并通联西非内陆,为马里进出口货物重要通道之一。 内河通航里程约1300公里,其中500多公里常年通航。对外联系主要靠海运,达喀尔为西非第二大海港,圣路易为辅助港。航空港有16个,承担国内及国际空运任务。 (虞宝翠) -- 536 世界地理概览715 冈 比 亚(Gambia) 非洲西部沿海国家。 位于冈比亚河两岸,西临大西洋,海岸线长71公里,东、北、南3面为塞内加尔所抱。领土东西长达475公里,南北宽仅25~50公里,面积10689平方公里。 人口1025867万,主要为5个部族,曼丁戈族占42%,富拉尼族占16%,沃洛夫族占16%,余为朱拉族和塞拉胡里族等。 85%居民信伊斯兰教。 官方语言为英语。 分5个一级行政区,首都班珠尔和圣玛丽岛自成一行政单位。 冈比亚地势平坦,海拔多在50米以下。 冈比亚河源出几内亚福塔贾隆高原上的拉贝附近,自东部科伊纳流入,横贯全境,注入大西洋。地面经河流切割、冲积,河岸两侧依次形成沼泽地、河岸缓坡地(雨季淹没,旱季出露)和砂岩高地。麦卡锡岛以东上游地段海拔40~50米,谷狭水深,砂岩高地和缓坡地遍布,利于旱作。麦卡锡岛至象岛中游地段平均海拔35米,多沼泽,缓坡地宽广,适于种稻。西部河口湾地段红树林沼泽和缓坡地广阔,砂岩高地狭小,耕地有限,海滨多沙丘。圣玛丽岛海拔仅2米多,常患涝灾。冈比亚属热带草原气候,年平均气温25℃左右,年降水量1100~1300毫米。 雨季(6~10月) 盛行西南风,降水强度大,多狂风暴雨;旱季(11月至翌年4月)盛行干热的哈马丹风,常致旱灾。 境内曼丁戈族有1000年以上的历史。 1455年后,葡、法、英等殖民者先后侵入,19世纪上半叶逐步沦为英国殖民地。 -- 537 815世界地理概览 1965年2月18日获得独立。 1970年4月24日成立冈比亚共和国,为英联邦成员国。 冈比亚为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转口贸易、花生种植、旅游业为冈比亚经济的支柱。90年代以来国民经济增长迅速。农业为主导经济部门,可耕地面积48万公顷,半数种植花生。年产花生15万吨(带壳)。产品过去带壳输出,现主要加工成花生仁、油和油饼出口。 其他经济作物还有棉花、油棕等。粮食作物以稻谷、粟、高粱、木薯为主。盛行灌丛轮休耕作制(耕种二、三年后弃荒休闲六、七年) ,生产水平较低,粮食不能自给。畜牧业以养牛为主,为耕作业提供部分役畜,牧区主要在高地草原。渔业区在冈比亚河和大西洋沿岸,主产沙丁鱼、邦加鱼等。 工业薄弱,主要有花生加工、肥皂、塑料、制盐及食品工业等。 全国公路长3083公里,其中15%为沥青路面。 冈比亚河河宽水深,象岛以东宽1.6公里,平均深4米,洪水期达12米,河口水面宽19公里,水深8米,是境内主要运输干线,终年通行小汽船,吃水5.29米的海轮可自河口上溯240公里至昆陶尔。对外交通主要经冈比亚河出入,班珠尔是唯一海港,班珠尔附近有国际机场。 (申维丞) 马  里(Mali) 非洲西部内陆国。地跨撒哈拉沙漠南缘、塞内加尔河上 -- 538 世界地理概览915 游与尼日尔河上、中游,邻尼日尔、阿尔及利亚、毛里塔尼亚、塞内加尔、几内亚、科特迪瓦和布基纳法索。 面积124万平方公里。人口888万,全国有20多个部族,以班巴拉族人数最多,其次有富拉尼、萨拉科莱特、塞努福、图阿雷格、桑海、马林克、多贡族等。 68%人信伊斯兰教,30%信拜物教,其余信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各族都有自己的语言,70%以上的居民通用班巴拉语,官方语言为法语,全国分为7个一级行政区,首都巴马科。 自然地理 马里大部为海拔300米左右的平原和台地。 其中尼日尔河中游冲积平原自库利科罗至通布图(廷巴克图) ,东西长600~700公里,南北宽150~450公里,宜耕宜牧。尼日尔河河套以北诸台地及间歇河河谷平原为撒哈拉沙漠的组成部分,多流动沙丘,几无人烟。丘陵山地和高原排列于西南至东北边境,不足全国面积10%,包括曼丁戈高原、洪博里山(海拔1155米,全国最高峰) 、邦贾拉和伊福拉斯高原,除东部、东北部有些地区海拔超过1000米外,一般在800米以下。 塞内加尔河和尼日尔河是境内主要河流。尼日尔河有1630公里流经马里国土,特别是桑桑丁至通布图631公里河段,岸坡低缓,形成著名的内陆三角洲,是马里重要谷仓、牧区和渔场,其中面积95万公顷的“死三角洲”海拔270~300米,高于洪水位,可得灌溉之利而无洪害之虞。 全境处于热带,终年高温,年平均气温27~30℃,南北温差不大,卡伊曾出现48.7℃绝对高温(1949年5月)。降水南北差异显著,大部地区年平均降水量500~800毫米,西 -- 539 025世界地理概览 南部的锡卡索达1200毫米,中北部的通布图仅200毫米,北部撒哈拉地区低至20~40毫米。雨、旱季明显。雨季(6~9月)降水量占全年80~90%,旱季(10月至翌年5月)盛吹来自撒哈拉沙漠干热的哈马丹风,雨量稀少,空气干燥(巴马科以北湿度在40%以下)。 中北部常因旱季延长或雨季来迟,造成旱灾。 发展简史 公元8~16世纪,先后属于加纳、马里、桑海等西非几个古国。 13~14世纪马里疆域西起塞内加尔和冈比亚河流域,东南至尼日利亚边境,北达撒哈拉沙漠,先后开发尼日尔河上、中游为农业区,开采塞内加尔河流域的黄金,政治经济达鼎盛时期。桑海古国政治和贸易影响扩及撒哈拉以北。各古国曾开辟纵贯撒哈拉商路,建立通布图、加奥等西非商业、文化中心,与北非贸易频繁。 19世纪中叶法国殖民者开始溯塞内加尔河渗入境内,并于1880~1899年以武力掠取塞古、通布图、锡卡索后占领全境,被并入法属西非洲,1958年11月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共和国” ,名苏丹共和国。 1960年9月22日独立,改称马里共和国。 经济地理 马里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农牧业人口占总人口80%;可耕地有210万公顷;农业采用灌丛轮休耕作制,85%种植自给性粮食作物。主要粮食作物有小米、高粱、稻谷、玉米,其中小米占35以上。稻谷产于塞古和莫普提两A区,主要靠雨水培育;尼日尔河内陆三角洲西部国营农工联合企业(尼日尔河管理局)垦区,由桑桑丁的马尔卡拉水利枢纽工程灌溉(5.5万公顷) ,稻谷产量占全国30%。主要 -- 540 世界地理概览125 经济作物是棉花和花生,其次为甘蔗、烟草、剑麻、茶叶、牛油果、阿拉伯树胶和热带水果,产品大部供出口。 畜牧业比较发达,牧草地约占国土面积的13。 牧业人口A约占总人口6%,牲畜头数在西非仅次于尼日利亚。 牛、羊等牲畜和畜产品是北部、东北部牧民主要生活来源,也是主要出口货物,占全国出口总值半数左右。尼日尔河及其支流巴尼河流域捕鱼业较盛,约有10万渔民,年渔获量约12万吨,所产鲑鱼闻名遐迩,干熏鱼约20%销往科特迪瓦、加纳。莫普提是最大鱼市。 马里蕴藏多种矿产资源,铁(约10亿吨) 、铝土(8亿吨) 、锰、磷、黄金(约60万吨) 、铀、铅、锌等矿多未开采。 工业基础薄弱,以轻工业为主,除少数建材、岩盐和车辆修配企业以外,主要为农畜产品加工业,多系独立后新建,包括榨油、碾米、制糖、肉类加工、皮革、纺织等几十个大小企业,集中分布于巴马科、塞古、莫普提、纽诺、库利科罗等地;以碾米、纺织、榨油工业生产规模较大,塞古建有西非规模最大的纺织漂染联合企业。工业所需能源来自巴马科等城市的8个火电站和尼日尔河与塞内加尔河上的3座水电站。 马里的交通运输线网集中于南部,主要运输线均通邻国海港。 唯一窄轨铁路自库利科罗通达喀尔,马里境内长641公里,是对外经济联系的通道之一,担负全国客运量的75%和货运量的45%。公路网以巴马科为中心,总长1.9万公里,通国内主要城镇和几内亚、科特迪瓦港口。空运和河运是陆运的辅助方式。 塞内加尔河自卡伊以下每年7~10月通航,可 -- 541 225世界地理概览 通塞内加尔港口圣路易。尼日尔河干流除巴马科—库利科罗间57公里瀑布、急流段以外,每年6~12月通航最畅,其中库利科罗—昂松戈长1408公里河段,9月以后可通行150吨船只。外贸物资经几内亚、科特迪瓦和塞内加尔转口。 (申维丞) 布基纳法索(Bourkina Faso) 非洲西部内陆国。邻尼日尔、贝宁、多哥、加纳、科特迪瓦和马里,西距大西洋500公里。 面积27.42万平方公里。 人口970万,居民约70%为沃尔特族,28%为芒戴族,另有萨莫族、马尔卡族、布桑塞族、塞努福族和迪乌拉族等。居民65%信原始宗教,20%信伊斯兰教,其余信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主要民族语言有莫西语、洛比语和迪乌语。官方语言为法语。全国分为25个省。首都瓦加杜古。 全国地势平坦,大部为平均海拔300~400米的低高原,地表向南微倾斜。最高点纳库鲁峰海拔仅749米。沃尔特河上游支流穆洪河、纳济农河和纳康贝河自北向南流贯境内,地表受切割,出现低丘、孤峰或穹隆状高地。布基纳法索处于热带荒漠向热带草原气候过渡地带,自北而南可分为热带半荒漠草原、苏丹草原和南热带草原。年均气温27~28℃。年降水量自北而南变化于500~1200毫米之间。全年分雨、旱两季,雨季始于5~6月,终于9~10月,是耕作季节;旱季盛吹干热的哈马丹风,植物停止生长,许多河水断流。 -- 542 世界地理概览325 布基纳法索在公元9世纪建立以莫西族为主的莫西王国,14世纪后进入兴盛时期。 1896年法国殖民者侵入,1909年沦为法国殖民地。此后,领土屡遭宰割,其中1932年曾被一分为三,北部、中西部和东部分别划归马里、尼日尔和科特迪瓦。 1958年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共和国,1960年独立,称上沃尔特共和国。 1984年8月3日改名布基纳法索。 布基纳法索是农牧业国家,工业落后,资源贫乏。农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40%,农牧产品占出口总额的85~90%,全国90%的劳动力从事农牧业。 土地资源丰富,国土20%以上可以耕垦,50%可作牧场。现耕地仅占10%(263万公顷) ,其中90%的耕地种植小米、高粱、薯类、水稻、豆类等作物;小米和高粱种植面积较大,遍布于中部和北部。棉花、花生、芝麻、牛油果、剑麻是主要经济作物,分布于南部,产品供出口,其中棉花为全国首要出口商品。北部和东部是牧区,全国平均每平方公里牲畜头数居西非前列,牛、羊、肉类、皮革一向供出口,每年有5、6万头牛运往科特迪瓦和加纳。由于劳动力长期大量外流,加之连年干旱,农业产量低,粮食不能自给。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10%左右,以农产品加工和机械修配为主,集中于博博迪乌拉索、瓦加杜古、库杜古等地。库杜古纺织工业规模较大。对外联系主要靠阿比让—瓦加杜古铁路(全长1146公里,境内长517公里)经邻国加纳港口转运。 公路长约8900公里。 瓦加杜古和博博迪乌拉索有国际机场,与西非各国有定期航班。 (申维丞) -- 543 425世界地理概览 佛 得 角(Cape Verde) 非洲西部北大西洋岛国。位于北纬14°30′~17°30′和西经22°30′~25°30′之间,东距非洲大陆约620公里。 地当大西洋上交通要冲,扼西非北部门户。由15个岛屿组成,面积4033平方公里。 人口39万,居民绝大部分为欧非混血的克里奥尔人,欧洲人占3%,余为非洲黑人。 98%信奉天主教。通用克里奥尔语,官方语言为葡萄牙语。首都普拉亚。 属火山群岛。 分为南、北两列:北列常年面迎东北风,称为向风群岛,包括圣安唐、圣维森特、圣尼古拉、博阿维斯塔、萨尔等8个岛屿;南列称为背风群岛,由圣地亚哥、福古、马尤等7个岛屿组成。 其中圣地亚哥岛最大,面积992平方公里。东部诸岛地势起伏不大,沿岸多沙丘、沙洲,近海伏有零星暗礁。西部诸岛多山地,岩石嶙峋,海岸陡峭,内陆海拔500米以上,其中福古岛上的福古火山海拔2829米,为全国最高峰。 公元16~17世纪火山活动频繁,1847年曾发生强烈地震;1857~1951年间歇后,又开始活动,福古火山至今未停止喷发,故以“火”为名(当地语中“福古”即火之意)。佛得角属热带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25℃,最热月(9月或10月) 27℃,最凉月(1月或2月) 22℃。年降水量仅200~300毫米,集中于8~10月。旱季长达9个月,降水仅20毫米左右。 除圣维森特岛山地多草原并生长有芦荟等植物外,各岛植被稀少,特别是向风山坡仅生长低矮带刺灌丛。 -- 544 世界地理概览525 但山谷河畔的火山灰土,在灌溉条件下,甘庶、棕榈、杧果、柑橘等热带作物和水果生长茂盛。 公元15世纪中叶前,各岛尚无人居住。 1462年葡萄牙殖民者开始建立据点,1495年后沦为葡殖民地,殖民者贩来奴隶进行耕垦。 1869年苏伊士运河凿通之前,曾是欧洲绕道非洲去亚洲的航路要冲,明德卢、普拉亚陆续辟为中途燃料补给站,1875年设海底电缆站,经济逐渐发展。 1975年7月5日获得独立,名佛得角共和国。 佛得角的经济以农、牧、渔业为主,耕地占国土面积10%,分布于圣地亚哥、圣安唐、福古和圣尼古拉等岛谷地。 主要种植玉米、豆类、马铃薯、木薯等粮食作物。玉米是居民主粮。经济作物有甘蔗、咖啡、花生、芥茉、香蕉和菠萝等,数量不多,分布限于水量充足的山谷河畔,产品主要供出口。 东部萨尔、博阿维斯塔和马尤等岛居民主要从事牧业。 西部各岛沿海村庄有数千居民从事渔业,年捕鱼量5000~9000吨,以鲔鱼、龙虾等为主。鱼产品出口值约占出口总值的70%。 工业薄弱,以农、牧、鱼产品加工为主,有罐头、腌鱼、制糖、食盐、纺织等小厂。除食盐产于东部萨尔、博阿维斯塔和马尤等岛外,均主要集中于普拉亚和明德卢。侨汇是国家外汇收入主要来源之一。首都普拉亚位于圣地亚哥岛东南岸,人口约4万,是欧洲、南美、西非间海底电缆站和来往船只燃料补给站,并有航空站。 “普拉亚”在葡萄牙语中意为“海滩” ,因它有1000多米长的海滩而得名。景色秀丽,是佛得角的主要旅游地。最大港市明德卢位于圣维森特岛西北岸,由一死火山口形成的深水港湾,可停靠4.5万吨船只, -- 545 625世界地理概览 每年有数百艘国际远洋航船靠岸,是大西洋电缆站、航线重要中途站和燃料补给站。帕尔梅拉位于萨尔岛,设有国际机场,并为往来大西洋航机燃料补给站。 (申维丞) 几内亚比绍(Guinea-Bissau) 非洲西部国家。 西濒大西洋,陆邻塞内加尔和几内亚。 领土包括大陆部分和博拉马岛、科莫岛、梅洛岛和比热戈斯群岛等约60个岛屿,面积36125平方公里。 人口103万,有10多个部族,其中巴兰特族约占全国人口30%,富拉尼族约占22%,曼贾克族占15%,另有马林克族、佩佩尔族等。居民多信原始宗教,38%信伊斯兰教,8%信基督教。通用克里奥尔语,官方语言为葡萄牙语。 全国分8个区和1个自治县,首都比绍。 全国地势西低东高,平均海拔200米以下。西部是广阔的平原,约占国土面积一半以上,地势平坦,偶有高50米的崖壁。 平原外缘受现代海侵作用影响,形成深阔的三角港、连片的沼泽和大潟湖,部分红树林沼泽已辟为稻田。许多近岸岛屿在低水位时与大陆相连接。平原以东是略有起伏的热巴-巴法塔低高原,平均海拔200米,深受流水切割。东南边境错列着不高的山丘,是几内亚福塔贾隆高原的外围,平坡缓岗,海拔120~230米,基岩裸露,土壤瘠薄,但丘间低地牧草生长良好。境内河网稠密,主要河流有卡谢乌河、热巴河和科鲁巴尔河。河道曲折,水深流缓,兼航运与灌溉之利。 -- 546 世界地理概览725 但雨季和特大高潮时,河水暴涨,海潮顶托,易致水灾。 几内亚比绍地处北纬11°~13°之间,终年高温,干湿季明显。 年平均气温25℃左右,北部低于南部。 年降水量北部1500~2000毫米,南部超过2000毫米,沿海多于内陆。 5~11月为雨季,受惠于来自海洋的西南季风,湿度大,多暴雨,7、8月降水最多,气温受雨水调节而有所下降。 12月至翌年4月为旱季,湿度小,天气晴朗,气候宜人,但内陆受哈马丹风影响,带来撒哈拉沙尘。 森林面积占全国总面积13以上,大A部分尚未利用。 几内亚比绍在13世纪前后曾为马里帝国的一部分。 1466年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沿海的博拉马岛,进而向内地扩张,后成为殖民者贩卖奴隶的场所。 1879年沦为葡萄牙殖民地,称葡属几内亚。 1951年被改为“海外省”。 1973年9月24日独立,成立几内亚比绍共和国。 几内亚比绍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大部分居民从事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0%以上。 有已耕地48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13%。 大部由小农经营,沿袭传统耕作方法,产量低。 稻谷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沿海平原为主要产区。巴兰特族居民对围垦红树林种植水稻有丰富经验,单产较高,水稻生产发展快。其他粮食作物有木薯、玉米、豆类、高粱、小米等,分布普遍。玉米以东部低高原较集中。花生和油棕是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产品几乎全部输出。花生常年种植面积10万公顷,产量4~8万吨,主要产区在东部低高原的巴法塔和热巴一带。油棕主要分布在比热戈斯群岛和从卡谢乌到比绍之间沿海地带,年产棕仁约1万吨,棕油约4700吨。其他还 -- 547 825世界地理概览 有东部低高原的可可,沿海平原的甘蔗、椰子、棉花和烟草等。草场广阔,利于发展畜牧业。以养牛业为主,次为山羊、绵羊和猪。富拉尼族人擅长养牛,东南山区为主要牧区。附近水域为西非良好渔场,内河水产资源也较丰富,年捕捞量25~35万吨。 工业基础薄弱。 食品工业是最重要的部门,主要有榨油、碾米、酿酒、肉类加工和鱼油等。此外还有小型木材加工和建材工业。铝土矿、磷灰石、石油和水力资源蕴藏丰富。 几内亚比绍的内河航运较发达,全年可通航里程1800多公里,卡谢乌河、热巴河和科鲁巴尔河下游均可通小吨位轮船。公路通车里程3500公里,其中柏油路面540公里。国内没有铁路。沿海运输和对外联系主要靠海运。 首都比绍是全国最大城市和海港,有国际航空港。比绍是西非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几内亚比绍的对外贸易中心。 (庄仁兴) 几 内 亚(Guinea) 非洲西部沿海国家。 西濒大西洋,海岸线长600多公里;陆邻几内亚比绍、塞内加尔、马里、科特迪瓦、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面积245857平方公里。人口730万,有20多个部族,其中富尔贝族约占人口的40%,另有马林克、苏苏、基西、克佩勒等部族。居民中85%信伊斯兰教,13%信原始宗教,其余信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官方语言为法语。全国分 -- 548 世界地理概览925 为32个省和1个特区,首都科纳克里。 几内亚国土东西延伸约800公里,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处于热带雨林向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水热条件较优越,资源丰富。自西向东,全境可分为4个自然区:①下几内亚。 为狭长的沿海冲积平原,南宽北窄,约占国土面积18%。海拔一般不足100米,河网稠密。受大西洋西南季风影响,气候湿热,年平均气温26℃,年降水量3000毫米以上,易受洪涝之害,但土壤肥沃,是全国主要农业区。②中几内亚。即福塔贾隆高原,在境内中西部,约占国土面积23%。高原深受河流切割,地形破碎。海拔一般为750~1000米,北部的卢拉山1583米,塔姆盖山1537米。尼日尔河、塞内加尔河、冈比亚河等西非主要河流均源出于高原,故有“西非水塔” 之称。诸河多急流瀑布,水力资源丰富。年降水量由西南部的2300毫米减至东北部的1600毫米,凉爽宜人,但东部已受干热的哈马丹风影响。 为全国主要牧区和旱作区。 ③上几内亚。 为海拔400~500米的低高原,约占国土面积39%。 地势向东北倾斜。尼日尔河上游各支流构成稠密水网。属热带草原气候,年降水量在1500毫米以下,干湿季分明,干季较长,盛吹哈马丹风,4月份气温可达40℃以上。为全国重要粮食产区。④森林几内亚。因覆盖茂密的热带雨林得名。位于东南部,约占国土面积20%。 几内亚山脊横贯东西,地势崎岖,多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宁巴峰海拔1752米,为全国最高峰。属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年降水量2700毫米。 几内亚的矿产资源丰富。 铝土矿探明储量达90亿吨,占世界已知储量13,且品位高、矿床大、埋藏浅,利于开采。 A -- 549 035世界地理概览 宁巴峰、锡芒杜山、卡卢姆的铁矿储量约120亿吨,平均品位55%以上,其中13高达65%。尼日尔河谷有金刚石、砂A金、铀等矿。 公元9~14世纪,几内亚是加纳和马里帝国的一部分。 15世纪始,葡、荷、法、英殖民者相继入侵,建立据点,贩卖黄金、象牙和奴隶。 19世纪下半叶沦为法国殖民地。 1893年称法属几内亚,1895年并入法属西非洲。 1958年10月2日宣告独立,称几内亚共和国。 1978年11月改名几内亚人民革命共和国。 1984年4月改为几内亚共和国。 几内亚原为落后的农业国。独立后,随着铝土矿的大规模开发,经济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已成为以农业和采矿业为主的国家。农业是国民经济主要部门,80%的劳动力从事农业。可耕地约750万公顷,已耕地约200万公顷。个体农业占优势,耕作粗放,生产水平低。私人种植园从事经济作物的商品性生产,产品以出口为主,生产水平较高。经济作物在农业中占重要地位。主要有香蕉、咖啡、菠萝、花生、柑橘、油棕等。 香蕉生产集中于铁路沿线的金迪亚区和马木区。 咖啡主要分布在自然条件较好的森林几内亚。 菠萝发展较快,出口鲜菠萝、菠萝汁和罐头。菠萝和柑橘都分布在沿海平原中部和福塔贾隆高原河谷地段。 油棕主要分布在森林几内亚,多为采集野生油棕果实,主要出口棕仁。花生分布广泛,多与其他作物轮作,生产集中于福塔贾隆高原西北部和上几内亚西部地区,粮食作物以稻谷为主,水稻主要分布于沿海平原、尼日尔河上游平原和森林几内亚;旱稻分布较为普遍。 其次是木薯和玉米,此外还有粟和高粱等。粮食不能自给。全 -- 550 世界地理概览135 国草场面积30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12.5%。 福塔贾隆高原和上几内亚是两大牧区,前者以养牛业为主,后者则主要经营养羊业。 畜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 林地面积1300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43%,其中森林几内亚区林木资源丰富,有乔木树种110多种,多热带名贵林木。由于交通不便,开发受到限制。年产原木约300万立方米。 工矿业占国内生产总值26%,其中以开采铝土矿为主的矿业和炼铝工业占突出地位。 1960年以来,与外资合营,开发弗里亚、博凯、金迪亚等矿,其中博凯铝土矿规模最大,设计能力达900万吨,弗里亚矿以生产氧化铝为主。铝土矿产量仅次于澳大利亚,居世界第二位。 此外还开采少量金刚石。 加工工业薄弱,除炼铝工业外,以轻工、食品和水泥为主,集中在首都科纳克里。电力是重要工业部门,全国发电能力80兆瓦,水电占60%。 全国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公路总长1.4万公里,其中沥青路面1300公里。 与铁路平行的科纳克里—康康公路是全国东西干线,南北干线有东部的孔法拉—康康—恩泽雷科雷线和中部的马木—拉贝—孔达拉线。 铁路总长1091公里,除科纳克里—康康干线外,还有矿区专用线3条。科纳克里是几内亚最大港口,也是全国唯一的国际航空港。卡姆萨尔为铝土矿专用港。 (张同铸) -- 551 235世界地理概览 塞拉利昂(Sierra Leone) 非洲西部大西洋沿岸国家。陆邻几内亚与利比里亚。面积71740平方公里,人口446万,全国有20多个部族,主要有曼德、泰姆奈、林姆巴和克里奥尔族。 多数信伊斯兰教,部分信基督教新教和传统宗教。通用曼德、泰姆奈、克里奥尔等部族语言,官方语言为英语。全国分3省和1个地区,首都弗里敦。 塞拉利昂位于福塔贾隆高原西南坡,地势由东而西成阶梯状下降。海拔150米以下的平原约占国土一半,300~600米的高原占14以上。一条北北西—南南东走向的断裂陡坡A纵贯境内,分全境为东、西两大地形区,也是降水、植被等的重要界线。 陡坡以东为福塔贾隆高原南延部分,海拔150~600米。 高原上分布一系列蚀余山体,宾蒂马尼峰达1948米,是全国最高峰。陡坡以西为北宽(130公里)南窄(48公里)的波状平原,海拔由东而西自150米降至76米。雨季时局部洪水泛滥,形成沼泽,当地通称“博利兰”。平原往西为平均宽32公里的沿海沼泽带,地热低洼,海拔15米以下,红树林广布,与内陆季节性沼泽同为水稻生产基地。向大西洋突出的塞拉利昂半岛,宽16公里,西延40公里,火山岩山地丘陵直逼海岸。全国海岸线总长341公里,沿线河口、潟湖、三角洲、海湾交错。外侧岛屿以歇尔布罗岛最大(长45公里,宽15公里)。岛南海岸平直,岛北为岩岸,曲折多港 -- 552 世界地理概览335 湾。 境内水网稠密,多数河流自东北流向西南注入大西洋,流短水急,有琼河(441公里) 、塞瓦河、卡巴河、科伦泰河、罗克尔河等,各河水力蕴藏丰富。 塞拉利昂为赤道季风气候,高温、高湿、多暴雨。各地年平均气温26~27℃,月平均最高气温(3或4月)沿海30~34℃,内陆33~37℃。年降水量1700~4000毫米,自北向南和自东向西增加,80~90%集中于西南季风盛行的雨季(5~10月) ,多数地区旱季(11~4月)各月降水量不足50毫米。林地面积仅占国土4%,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东南部山区。 公元16世纪中叶至18世纪,曼德族和泰姆奈族曾先后在沿海地区建立王朝,其中泰姆奈族的法拉玛·塔米王朝管辖范围曾扩及几内亚边境。 1462年起葡萄牙殖民者首先在沿海掠夺黄金、象牙、香料等,后荷、法、英殖民势力接踵而至。16世纪后半叶至18世纪中叶成为各殖民者角逐和贩运奴隶场所,迄今沿海各岛仍保留有奴隶市场遗址。 1787~1792年英殖民者于弗里敦安置释放奴隶,建立殖民据点。 1896年全境沦为英殖民地。 1961年4月27日独立。 1971年4月19日改国名为塞拉利昂共和国。 塞拉利昂的农业、采矿和出口贸易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30%,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34。国土的24%为可耕地,已耕垦仅11%,沼泽地区存在A大量荒地。耕作业中谷物与经济作物并重。稻谷占谷物总面积的90%以上,玉米、高粱、小米次之。水稻占种稻面积1A5。粮食生产不足自给。经济作物以油棕、纤维棕榈、咖啡、可可、生姜、花生等为主,在出口贸易中占重要地位。油棕 -- 553 435世界地理概览 和纤维棕榈处于野生状态,前者分布于科伦泰、卡巴、莫阿、塞瓦各河流域和西南沿海,产量在非洲次于尼日利亚、扎伊尔、贝宁等国;后者集中产于西南沿海,歇尔布罗岛产品质优,著称于国际市场。生姜分布于铁路沿线,与印度、尼日利亚、牙买加同为世界4大生姜出口国。 畜牧业以养牛为主,大部由北部热带草原带富尔贝人经营。北部沿海大陆架是主要鱼产区,邦加、沙丁、金枪等各类鱼年捕获量3~6万吨,其中半数经熏晒出口。 工矿业以采矿为主。 高原山地蕴藏金刚石、铁、铝土、金红石、铬、铂、金、锡等矿,主要开采金刚石、铁、铝土和金红石等矿。 20世纪70年代后金刚石独占出口总值60%以上,年产量居非洲各国前列,主要矿区在东方省的延盖马、塞法杜附近和凯内马以东马洛河流域;产品70%用于制作装饰品,向以产大颗粒金刚石著称。铁矿储量1.9亿吨,主要矿区在罗克尔河中上游的马兰帕和通科利利地区。铝土矿开采区在琼河两岸山丘。金红石分布在南方省邦特地区,该矿系世界最大红金石矿之一(储量3000万吨)。森林采伐与木材加工主要分布于东部和凯内马;炼油、化工、食品等大部集中于弗里敦东郊工业区。多为中小型企业。 塞拉利昂的国内运输主要依靠公路,除东北部山区和西南沿海沼泽外,各地大都通车。公路总长7900多公里。建于1906~1911年的铁路线(弗里敦—彭登布,包亚—马克尼) 因坡陡轨窄(762毫米) ,随公路的发展渐失竞争能力,已于1969~1972年陆续关闭,仅马兰帕—佩佩尔铁矿区专用线(80多公里)正常运行,以适应年出口250~300万吨铁矿砂需要。 -- 554 世界地理概览535 对外联系主要依靠海运,全国有5个海港,其中弗里教和佩佩尔两港可进出万吨海轮,与欧洲、北美有定期货轮往来;弗里敦港水深港宽,是西非天然良港。 主要城市为弗里敦和博城。弗里敦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市内有中国帮助建造的具有非洲建筑风格的圆型综合体育场。博城是南部地区行政、商业、教育中心,曾为塞拉利昂保护国首府。 (申维丞) 利比里亚(Liberia) 非洲西部国家。西南濒大西洋,海岸线长537公里;陆邻科特迪瓦、几内亚和塞拉利昂。面积99067平方公里。人口281万,有28个部族,以克佩勒、巴萨、克鲁、格雷博、吉奥、马诺等族为多。 70%居民信原始宗教,其余信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新教。官方语言为英语。全国分为9个州,首都蒙罗维亚。 全国地势东北高,西南低,由内陆向海岸逐渐倾斜。地形可分为4个地带:①海岸地带,为宽约30~70公里起伏微缓的狭长平原,海拔一般不超过15米。海岸平直,多沙洲、潟湖、沼泽和红树林,少天然港湾和岛屿。②丘陵地带,与沿海平原平行,为准平原化的山麓丘陵,山脊浑圆,海拔一般在100米以下,分布有众多宽、浅谷地河道。③切割高原,为海拔200~300米的高原,北部起伏较大,多陡崖;高原上有一系列山脉和山汇,如邦加、贝阿、克波、祖阿、普图和 -- 555 635世界地理概览 蒂恩波等山,海拔都在350~600米之间。④北部高地,以沃洛吉西山和宁巴山为主体,前者最高峰武蒂维峰,海拔1381米,为全境最高点;后者越过边境,延伸为几内亚高地。 境内河流众多,主要有卡瓦利河、塞斯托斯河、圣约翰河、圣保罗河、洛法河和马诺河等,都发源于几内亚山地。 河床多暗礁、沙滩,上、中游多峡谷、急流,富水力资源。 地处北纬4°20′~8°30′,正当西南季风侵袭方向,气候湿热。年平均气温25℃,最热月(3月或4月)27℃,最冷月(8月) 23℃。 年平均降水量自沿海的2500~3000毫米递减至内陆的1500~2000毫米,局部沿海和岗岭地区高达5000毫米,为非洲多雨区之一。 10月中旬至翌年4月中旬为旱季,4月中旬到10月中旬为雨季;相对湿度很大,达85~100%。 除内陆高原为热带稀树草原外,大部分地区森林茂密,属热带雨林区。 公元9~10世纪苏丹、中非、西非一些部族移此定居,与当地各族长期共处,繁衍生息。 15世纪下半叶,葡萄牙殖民者侵占角山和梅苏拉多角,开始贩运奴隶,掠夺沿海资源。 随后,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殖民者相继入侵,海岸地带被称为“胡椒海岸” 、“谷物海岸”。19世纪初,“美国殖民协会”渗入,在沿海地区建立美国黑人移民区,运来被释放的黑人奴隶,定居在蒙罗维亚地区,后又在邻近地区陆续建立移民区。 1838年合并各区成立利比里亚联邦(马里兰移民区迟至1857年并入) ,由该“协会”派任总督。 1847年7月26日宣告独立,称利比里亚共和国。 利比里亚经济以农、矿业为主,农业人口占总人口23以A -- 556 世界地理概览735 上。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与单一作物的大种植园经济并存,天然橡胶生产和铁矿开采是国民经济两大支柱。全国可耕地380万公顷,约占土地总面积34%;已耕地39万公顷,仅占可耕地面积10%。农业以经济作物橡胶生产为主,现有株植面积11.7万多公顷,年产量7.5~7.7万吨左右,居非洲首位,在世界产胶国中仅次于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 常年出口量约占世界总出口量12%,为全国第二大出口商品。 最大产区在首都蒙罗维亚东北面,有世界最大的橡胶园;东南边境橡胶株植也较多。其他经济作物有油棕、可可、咖啡、花生等。粮食作物以薯类、稻谷和玉米为主。大米是居民主食,粮食不能自给。森林资源丰富,林地面积约400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36%,是非洲最大林区之一,年产170万立方米优质木材。树种达230多,其中红木、黑檀木等是造船、制板和做家具的上等材料。 木材是全国第三大宗出口商品。 以各种优质木材为原料的人像和鸟兽雕刻等手工艺品闻名西非。 工矿业以盛产铁矿石著称于世。铁矿开采在国民经济中居重要地位,年开采量居非洲首位,所产矿石几乎全部出口,约占出口总值61%。包括赤铁矿、磁铁矿和铁石英在内的矿石总储量估计为18亿吨,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博米山区和北部边境宁巴山区,在马诺河丘陵和沃洛吉西山区也有大型铁矿。 矿石品位35~67%。开采技术较先进,矿石加工成粉状、块状和球状出口。铁矿开采多由外资经营。除开采铁矿外,还开采金刚石,年产30~120万克拉。主要产区在洛法河流域东部。此外少量开采黄金、锰、石油、铝土、铜、锡、云母 -- 557 835世界地理概览 等矿。制造业较薄弱,有中、小型棕榈油、橡胶加工、卷烟、制糖、啤酒饮料、水泥、肥皂、面粉、农具等厂。 全国公路总长10600公里,其中7%为沥青路面。铁路520公里,分属几家铁矿公司,主要用于铁矿砂运输。 位于蒙罗维亚东60公里的罗伯茨有国际机场,与各州府也有直达班机。海运在世界上占有特殊地位,全世界约有250家海运公司的2600艘船舶在利比里亚登记,悬挂利比里亚国旗,占世界船舶登记总吨位15。蒙罗维亚自由港是西非现代化港口A之一;还有布坎南、格林维尔和哈珀等港口。 (张耀曾) 科特迪瓦(Coted Ivoire) 非洲西部沿海国家。南濒几内亚湾,海岸线长约500公里;陆邻加纳、布基纳法索、马里、几内亚和利比里亚。面积320763平方公里。人口1340万,有60多个部族,主要是阿格尼-阿散蒂族、鲍勒族、克鲁族、库阿族、曼德族、丹古罗族和基弗努族。还有少数欧洲人(主要是法国人)和黎巴嫩人。居民约65%信原始宗教,23%信伊斯兰教,12%信天主教。通用迪乌拉语,官方语言为法语。全国分26个省。 首都亚穆苏克罗。 全境地势由此向南缓倾,分为3个地形区:①南部为沿海平原,海拔一般在150米以下。 弗雷斯科以西为石质海岸,多悬崖和岬角;以东为沙质海岸,多沙嘴和潟湖。沙嘴缺口为河流的入海口。潟湖一般呈条带状,深度不大,有小岛散 -- 558 世界地理概览935 布其中。海岸带内侧是面积较大的波状低平原,其上散布蚀余残丘。平原上的水系由北向南大致平行入海。②内陆高平原,位于沿海平原以北,占国土大部分。海拔一般150~450米,地势由南向北升高,有许多岛状山丘和浅河谷。部分河流属季节性河流。③西部高地是几内亚高地的东延,一般海拔450米以上。高地南部马恩山地有些山峰海拔超过1000米,其西侧的宁巴峰海拔1752米,是全国最高峰。北部有铁欧里和塞拉铁奎山,是许多河流的发源地和分水岭,河流分别南流入海或向北汇入尼日尔河。 境内河网稠密,较大河流有科莫埃河、邦达马河、萨桑德拉河和卡瓦利河等,均南流入几内亚湾。 流域内雨量丰沛,但蒸发强烈,各河水量不大,多急流、险滩,富水力资源。 植被比较茂盛,森林占总面积13。 A科特迪瓦地处热带。北纬7°以南为热带雨林气候,年平均气温25~26℃,气温年变化和日变化均较小;年降水量1500~2300毫米,有4~7月和9~11月两个降水高峰期,湿度很大,伴有龙卷风。北纬7°以北过渡为热带草原气候,年平均气温26~28℃,年降水量1000~1500毫米,由南向北递减,5~10月为雨季,11月至翌年4月为旱季。北部受干热的哈马丹风侵袭。 科特迪瓦在公元11世纪曾建立孔格城等雏形国家,为南北贸易中心和通道。 13~15世纪曾是马里帝国的一部分。 15世纪后半叶,葡、荷、法殖民者相继侵入,掠夺象牙,贩运奴隶,沿海一带形成著名的象牙市场。 1475年葡萄牙人命名象牙海岸。 19世纪中叶后逐步沦为法国殖民地,1895年被并 -- 559 045世界地理概览 入法属西非洲。 1958年12月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共和国”。 1960年8月7日宣布独立,成立象牙海岸共和国。 1961年4月脱离“法兰西共同体”。 1986年1月1日起改国名为科特迪瓦。 科特迪瓦独立后,经济有较大发展,年人均国内生产总约800美元,居非洲各国前列。农业一直是国家经济的主要支柱。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80%。农业中经济作物占重要地位。咖啡和可可是主要经济作物,出口值占国家出口总值的一半以上,多由小种植园主经营。 咖啡早在1891年就开始种植,1930年后迅速推广,近年产量次于巴西和哥伦比亚,为世界第三大咖啡生产国。 主要产区在南部马恩、丁博克罗、加尼奥阿、布瓦凯和阿博维尔等省区。 可可于1895年从加纳引种,近年产量占世界首位,约为世界总产量的13。 主要分布A于东部邻近加纳“可可带”地区。其他经济作物有棉花、甘蔗、橡胶、棕榈、菠萝和香蕉等。棉花和橡胶产量居非洲前列。油棕发展较快,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棕油生产国之一。 主要粮食作物有薯类、水稻、玉米、小麦和高粱等。水稻主要分布于萨桑德拉和邦达马河流域,木薯、薯蓣、大蕉出产于邦达马河以东地区,玉米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粮食不能自给。木材是次于咖啡和可可的重要出口物资。木材产量近250万立方米,是非洲最大的木材出口国之一。优质木材主要有桃花心木和非洲柚木等。 科特迪瓦境内矿产资源贫乏,采矿业薄弱。已开采的有钻石,集中于布河流域。此外还有金、铁、锰和铝土等矿均尚待开发。 1975年在沿海发现石油和天然气,现年产原油120 -- 560 世界地理概览145 万吨,已能满足国内需要,并有少量出口。主要油田有贝里尔油田和埃斯波尔油田。 电力工业发展很快,发电能力达70万千瓦以上,以水电为主。制造业是发展最快的经济部门,产值占国内总产值的16.5%。 主要工业部门均以本国农、林产品为原料,如食品、木材、纺织、服装、制糖、水果罐头、榨油等,还有炼油、化工、汽车修配、水泥等。 阿比让集中了全国工业产值的23以A上。 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有公路4.3万公里,其中沥青公路6000公里。 线路多由内陆农业区、采矿区向南伸向沿海城市和港口。现有一条铁路(由阿比让到布基纳法索的瓦加杜古,境内长625公里) ,承运本国和布基纳法索进出口货物。 阿比让是西非最大海港之一,马里、布基纳法索等内陆国家的重要转口港。此外,东岸潟湖内驳船运输较发达。 主要城市有阿比让、布瓦凯、科霍戈。阿比让曾是科特迪瓦的首都,也是旅游中心,有法语非洲国家的最大国际机场。 (丁登山) 加  纳(Ghana) 非洲西部国家。南临几内亚湾,陆邻科特迪瓦、布基纳法索和多哥。 面积238533平方公里。 人口1650万,居民44%为阿肯族,余为莫西族、达贡巴族、加族和埃维族。 43%人 -- 561 245世界地理概览 信基督教,38%信原始宗教,其余信伊斯兰教。官方语言为英语。全国分为9个行政区。首都阿克拉。 自然地理 加纳国土略呈长方形,全境地势低平,除少数孤立山丘外,大部海拔在600米以下。中部沃尔特盆地占全国总面积的43%,平均海拔150米。盆地东侧为一列东北—西南向山地,通称阿夸平-多哥山脉,是多哥-阿塔科拉山脉的延伸部分,平均海拔450米,最高点阿法贾托山海拔885米。 盆地北、西和西南面是海拔300~600米的切割高原,边缘形成陡崖,东北的甘巴加高原和西南的夸胡高原边缘陡崖最显著。夸胡高原自西北向东南伸展达290公里,为北部与西南部的气候分界线和沃尔特河流域与西南部各河流域的分水岭,富藏金、金刚石、锰和铝土等。 滨海平原宽8~16公里,阿克拉平原最宽达32公里以上。海岸线长553公里。三尖角至阿克拉之间岸线弯曲,多岬角;其东、西两段岸线平直,多沙洲、潟湖。 沃尔特河是加纳最大河流,上源黑、白、红沃尔特河均发源于布基纳法索,在加纳境内汇合南流入几内亚湾,在入海口形成巨大三角洲。从黑沃尔特河源头起至河口,全长1600公里,境内流域面积15.8万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积40%以上,占全国总面积66%。其他较大河流有西南部的塔诺河(402公里) 、普拉河(257公里)和安科布拉河(290公里) ,均源于夸胡高原,南流入海;各河水量随干湿季而变化,航运不利,但富水力资源。 1966年在沃尔特河下游阿科松博建坝(坝高134米,长671米) ,形成面积8482平方公里、蓄水量1480亿立方米的沃尔特湖,为世界最大人工湖之一。 大 -- 562 世界地理概览345 坝区河水流量终年保持在1400立方米秒。中南部的博苏姆A推湖为境内唯一天然内陆湖。 加纳70%以上地区属热带草原气候,西南沿海属热带雨林气候。境内终年高温,内陆高于沿海。除个别高地外,年平均气温26.1~28.9℃,年较差小。年平均降水量从北部和东南沿海到西南高原,由800毫米递增至1400毫米以上,西南沿海的埃西亚马高达2400毫米以上。 受西南季风和东北信风交替影响,大部地区雨、旱季节明显,夸胡高原以北4~10月为雨季,以南3~11月为雨季。 发展简史 古加纳王国在公元11世纪极盛时期,版图达今加纳北部。 13世纪以后,随着马里王国扩展,西非内陆一些民族迁居境内。 15世纪以后开始形成一些部落王国,其中阿散蒂王国最强盛,以今库马西为中心扩展,势力北至沃尔特河以北,南及沿海地区。 15世纪后半期葡萄牙殖民者侵入西部海岸,在普拉河口附近的沙马进行黄金贸易,沿海地区由此被称为“黄金海岸”。 16世纪末起荷、英、法等殖民者接踵而至,竞相掠夺黄金、象牙、贩卖奴隶。 1844年英国占领沿海地区,并将西南地区逐步发展成为采矿和可可产地。 1901年全境沦为英国殖民地。 1957年获得独立,改名加纳。同时并入原英托管地多哥。 1960年7月1日成立加纳共和国。 经济地理 加纳是热带非洲最先发展民族经济的国家之一。但由于殖民者长期统治和国内政局动荡等原因,经济发展波动大。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较快。 农业是主要经济部门,农业人口占总人口60%。 主要种植可可等经济作物。 可可种植面积占耕地43%以上,曾长期是世界可可生产和输 -- 563 445世界地理概览 出最多的国家,从1977年起退居科特迪瓦和巴西之后。 可可收入占财政收入的30%,占出口外汇收入的60%,是加纳经济三大支柱之一。主要产区在布朗-阿哈福区西南部、阿散蒂区南部和东区南部,产量占全国产量45。 其他经济作物有A咖啡、甘蔗、花生、可拉、牛油果、油棕、椰子、橡胶、菠萝、香蕉等。粮食作物有玉米、粟、高粱、稻谷和木薯、大蕉等,其中玉米占半数以上,遍植于南北各地。近年西区西南部、布朗-阿哈福区中部和沃尔特区稻谷发展较快。正常年景粮食可自给。 加纳是西非森林面积最大的国家,盛产名贵木材,木材是重要出口物资和燃料来源,其中34为薪炭材,14为桃花A A心木、非洲梧桐等工业用材。由于采伐过度,林地面积不断缩减。 加纳畜牧业以饲养牛、羊为主,绝大部分分布在北部热带稀树草原地区。 渔业以海洋捕捞为主,捕捞量占80%以上。 主要捕捞中心有特马、阿克拉、海岸角、塞康第等。所产沙丁、西非海鲷、鳀科等鱼类主要供国内消费。 加纳工业以采矿和农产品加工为主。采矿业主要开采黄金、金刚石、锰和铝土矿等。已探明黄金储量200万吨、金刚石1亿克拉、铝土矿3亿吨、锰矿几千万吨。年产黄金约84.3万盎司,次于南非,居非洲第二位;金刚石产量14.6万克拉,次于扎伊尔和南非,居非洲第三位。锰矿年产量约28万吨,铝土矿33万吨。 以上各矿几乎全部产自阿克拉至库马西一线西南的三角形地带及其周围。安科布拉河、普拉河西源奥芬河、塔诺河流域的金矿和普拉河东源比里姆河流域 -- 564 世界地理概览545 的金刚石矿均为世界上最富集的矿区之一。工业有粮食和可可加工以及纺织、建材、木材加工、金属加工、汽车装配、化工、炼铝、炼油、电力等多为小型工厂,主要分布在阿克拉、特马、塔科拉迪、塞康第、库马西、塔马利等城市。电力工业以水电为主,沃尔特河水利工程的三处水电站装机容量达104万千瓦,电力除自给外,还向邻国输出。 加纳的交通线网较密,以西南部三角形采矿地带最密集。 铁路总长1267公里,主要干线是阿克拉—库马西—塔科拉迪铁路。 公路长34000公里,主要公路中心是阿克拉和库马西。 主要海港有特马和塔科拉迪,前者是首都阿克拉的外港,西非最大人工深水港之一,年吞吐量350万吨;后者以出口为主,承担75%以上的出口运输,年吞吐量200万吨。阿克拉市内有国际机场。 (李汝燊) 多  哥(Togo) 非洲西部几内亚湾沿岸国家。 陆界布基纳法索、贝宁、加纳。国土狭长(南北长600公里)。面积56785平方公里,人口372万,有40多个部族,其中较大的是埃维族和卡布雷族,分别占总人口的46%和22%。此外,还有米纳、豪萨等族。 50%居民信原始宗教,30%信基督教,10%信伊斯兰教。官方语言为法语。分为5个行政区,首都洛美。 全国地势中部高,南北低。南部滨海低地海拔60~100 -- 565 645世界地理概览 米,土质肥沃,为富庶农业区,并盛产磷矿石。哈霍等河下游河口被海岸沙坝封闭,连成多哥湖。 东部高平原海拔300~600米,多穹状岛山。 中部多哥-阿塔科拉高地海拔500~700米,主峰鲍曼峰海拔986米。西段多哥山具块状山特征,林木繁茂,矿藏有铁、铝、铬、黄金等;东段阿塔科拉山为双列平行山,中段山鞍部为南北通道。北部芒戈盆地海拔200米,奥蒂河自东北入境斜贯,河曲发育,雨季常泛滥成灾。 西北隅为海拔300米的切割高原,蕴藏有锰矿。多哥处于赤道季风区,盛行西南季风。年平均气温24~27℃,变幅小。由于距海远近及地形影响,各地降水差异显著。中部山地降水量高达1500~1700毫米,其南北分别为1000和1300毫米,沿海地区因盛行风向与岸线平行,雨量最少,洛美仅893毫米。以北纬8°线为界,北部雨季(3~10月)和干季(11月至翌年2月) 交替明显;南部有3~7月和9~11月两个雨季,其余月份为干季。干燥的哈马丹风仅见于1、2月间。中部山区雨量丰沛,自然植被为热带雨林,其余大部为热带稀树草原;海岸沙丘多波巴布树(猴面包树)和椰林。 多哥在中世纪时,曾出现一些部落王国,埃维人在14世纪从东面的尼日尔河谷迁入。 15世纪起葡、英、法等殖民者相继侵入,在沿海贩运奴隶和掠夺黄金。 1884年沦为德国保护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东、西两部分被划为法、英两国的“委任统治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改为托管地。 1957年西部并入加纳。东部于1960年4月27日宣告独立,成立多哥共和国。 多哥是一个农业国,全国80%以上人口以农业为生,农 -- 566 世界地理概览745 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30%。全国可耕地面积占土地面积40%,其中种植面积仅占11~15%。 粮食作物供国内消费;经济作物主要供出口。北部农牧区种植高粱、粟、木棉、花生,饲养牛羊,中部多哥山区为咖啡、可可主要产区,中东部主产棉花、玉米、薯蓣和花生,南部为油棕、椰子、木薯集约农业区。粮食基本自给。 工业基础薄弱。独立前仅有棉纺、榨油、锯木等小型工厂。独立后兴建起炼油、纺织、啤酒、水泥等大型工厂,主要集中于首都等南部城市。其他还有染料、五金、日用化工、自行车装配等工厂,以及牙雕、木刻、草编等手工艺制品厂。 1961年起开采沿海地区磷矿石,多哥跃居世界主要磷矿石生产国之列。磷矿储量达1亿吨,是富含磷酸钙78~82%的优质矿,出口值已超过传统的可可和咖啡等农产品,占出口总值46.7%。 多哥交通系统以南北为主。首都洛美是全国最大港口和交通中心。公路长7700公里,其中沥青铺面1300公里。由洛美东至阿内霍,为加纳至尼日利亚沿海公路的一部分,向北纵贯国境通布基纳法索,西北至帕利梅通加纳,是贯通经济作物产区和邻国的重要公路。铁路总长570公里,洛美东达阿内霍的椰干线、北通帕利梅的可可线和布利塔的棉花线,均为中部高原的经济作物输出线。 旅游业发展较快,沿海海滩、潟湖风景优美,是重要旅游区,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旅游收入成为仅次于磷酸盐、可可、咖啡的第四大外汇收入来源。 (赵璜) -- 567 845世界地理概览 贝  宁(Benin) 非洲西部国家,旧称达荷美。南濒几内亚湾,陆界尼日尔、布基纳法索、尼日利亚和多哥。国土狭长,南北长约670公里,南端海岸东西宽仅125公里,面积112600平方公里。 人口522万,有46个部族,主要有芳蒂(贝宁)族、阿贾族、巴里巴族和约鲁巴族等。居民大部信原始宗教,15%信伊斯兰教,15%信天主教。官方语言为法语。全国划分为6个省,首都波多诺伏。 全国地势大致北高南低。南部沿海为宽2~12公里的沙丘带及与之平行的潟湖带,潟湖久经淤塞,仅在科托努和大波波通海。海岸线长125公里。中南部为高台地,平均海拔100米,土层深厚,是主要农业区。 中北部为海拔400米以下的高原,面积约占国土的23。地表波状起伏,多平顶孤丘。 A东北一角为尼日尔河平原。西北为阿塔科拉山,最高点海拔641米。 北部各河汇入尼日尔河;南部诸河分流入海,以韦梅河最长(450公里)。各河下流可通木船,尼日尔河可通小汽轮。全境处于热带,终年高温,月平均气温25~30℃。年降水量900~1400毫米。北纬8°以南、宽约200公里的沿海地带,气候属热带雨林型,年内有两个多雨期(3月中~7月中,9月中~11月中)。 其余大部地区为热带草原型,5~9月为雨季,1~2月间盛吹干热的哈马丹风。 约在13世纪,在今贝宁境内建立有维达王国和阿拉达王 -- 568 世界地理概览945 国。 16世纪在东南海岸建有波多诺伏王国。 1625年,以阿波美为中心,建立了达荷美王国。 17世纪中叶,达荷美王国日趋强盛,维达、阿拉达和波多诺伏王国先后沦为其藩属。 16世纪起葡、法殖民者先后入侵,在沿海的维达设立据点,贩运奴隶。达荷美王国曾抗击法国殖民者。 19世纪末全境逐步沦为法国殖民地,被并入法属西非。 1960年8月1日获得独立,成立达荷美共和国。 1975年改名贝宁人民共和国。 贝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全国人口90%以农业为生,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50%。已耕地150万公顷,粮食作物占种植面积80%,其中一半以上为玉米,次为木薯、薯蓣、高粱、豆类和稻谷。南部雨林区是玉米主要产区之一,可一年两熟。木薯和薯蓣主要种植于中部、北部。盛行锄耕和灌丛轮种制,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不足自给。油棕、棉花、花生和烟草是主要经济作物,产品大部供出口,共占总出口值80%以上。棉花和花生主要种植于中、北部。油棕林属半野生状态,面积约40万公顷,主要分布于中南部红粘土台地,以波多诺伏至萨克特间最密集。 棕仁常年产量2~3万吨,在非洲次于尼日利亚、扎伊尔和科特迪瓦。 畜牧业占次要地位。 全国平均每4人拥有1头牛,85%的牛和半数以上的绵羊、山羊分布于北部。海湾和内湖水域面积2.3万公顷,年捕鱼量2.5万吨,其中淡水鱼2万吨,科托努为主要渔港,鱼产约23经熏制销本国和多哥、尼日利亚等邻国。 A海岸与近海分别发现钛铁矿和石油,西北部高原山地蕴藏铬、铁、金、石灰石、磷灰石等矿,北部铁矿储量约2.5亿吨,含铁率50%。除石灰石、大理石和金矿外,其他矿藏 -- 569 055世界地理概览 多未开发。 工业基础薄弱,工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10%。 主要工业部门是农产品加工,其中食品、榨油(棕油和花生油)和纺织共占工业产值80%。榨油企业分布于科托努、博希孔、阿霍宗、阿夫朗库、巴达巴、波贝等地,年产2000~4000吨。纺织为新兴工业,已在帕拉库、博希孔、萨瓦卢等棉产地设轧花厂,在科托努、帕拉库建小型漂染和纺织联合企业。工业用电主要由加纳阿科松博水电站用高压线经多哥输入。 全国有3条窄轨铁路,全长579公里,其中南北向干线长438公里,以营运尼日尔过境货物为主。 公路总长7500公里,连接国内各主要城镇和邻国,其中通往尼日利亚的高速公路于1978年建成。科托努深水港(深11米)有货轮往返西非和西欧港口,运送本国和尼日尔、多哥部分进出口物资。 主要城市有波多诺伏和科托努,前者为贝宁首都和古城;后者为贝宁最大城市,重要的经济和交通中心。 (申维丞) 尼 日 尔(Niger) 非洲西部内陆国家,邻阿尔及利亚、利比亚、乍得、尼日利亚、贝宁、布基纳法索和马里。面积1186408平方公里,人口850万,居民56%为豪萨族,其余为桑海、哲尔马、富拉尼和图阿雷格族等。 85%信伊斯兰教,其余信原始宗教和基督教新教。法语为官方语言,通用豪萨语。全国分7个省。 -- 570 世界地理概览155 首都尼亚美。 尼日尔大部分为平坦单调的高原,海拔360米以上,中、北部地势较高,海拔700~1000米。受发源于阿伊尔高原河流的切割,北部形成若干岛状山地,塔泽尔扎伊特山区的格雷本山海拔2000米,为全国最高点。 东北部由西往东为贾多、曼盖尼和奇加伊高原,介于阿尔及利亚阿哈加尔高原和乍得提贝斯提高原之间。阿伊尔高原位于中北部,有一系列南北延伸的山地,高原东西两侧的泰内雷地区和塔拉克地区,分布大面积沙漠。 南部高原长约1440公里。 境内河流西南部属尼日尔河流域,东南部属乍得湖流域,两流域之间有众多的古干谷。西非最大的河流尼日尔河流经国土西南部,境内长592公里,河水流量变化很大,一年中只1~2月有上游洪水流过,其余时间由右岸季节性河流补给。 东南边境临乍得湖,科马杜古约贝河从湖西流入,下游构成尼日尔与尼日利亚的部分边界线。 尼日尔气候干热,大部分地区属热带荒漠气候,最南部属热带干草原气候。全年分干季(10月至翌年4月)和雨季(5~9月) ,年降水量50~550毫米,自南向北逐渐减少。年平均气温在30℃以上。每年2~5月气温逐渐升高至40℃以上。北部全年盛行干燥的哈马丹风,多尘暴。南部除哈马丹风外,有部分时间吹湿润的西南风。 中世纪时,尼日尔的东部和中西部曾为博尔努王国和桑海王国的一部分。 15世纪在北部建立了阿加德兹苏丹国。 19世纪末法国逐步入侵南部和西南部地区,后被并入“法属西非”。1958年12月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一个“自治共和 -- 571 255世界地理概览 国“。 1960年8月独立,成立尼日尔共和国。 尼日尔长期受殖民统治,经济基础薄弱。 1974年以来,大力开发铀矿,推动农牧业生产,经济增长较快。国民经济以农业为主,耕地面积约345万公顷,占国土面积2.7%。灌溉面积仅3.6万公顷。粮食作物主要有小米、高粱、玉米、稻谷,还有木薯、小麦、大麦等。 小米广种于南部耕作区,玉米分布在尼日尔与尼日利亚边界附近地区和尼日尔河流域。 粮食基本自给。主要经济作物有花生、棉花和豆类。花生主要分布在津德尔和马拉迪周围地区,棉花分布于多索附近地区。天然牧场广阔,畜牧业以养牛、羊和骆驼为主。红山羊(又称马拉迪山羊) 的皮毛珍贵,羊毛和羊皮是传统的出口产品。 尼日尔采矿业,特别是铀矿开采,近10余年来发展迅速。 自1959年发现铀矿后,铀矿开采和加工发展很快,铀产量已占世界第四位,年产氧化铀约3000吨。 铀矿砂主要输往法国,近年来,出口值占全国出口总值70~75%。迅速增长的铀矿收入,改变了尼日尔的经济面貌。境内其他矿产资源也较丰富,如阿伊尔高原的锡、萨伊的铜、塔瓦的磷灰石、阿加德兹的煤等。在乍得湖附近还发现了油田。 制造业基础薄弱,主要是农牧产品加工,有花生榨油、轧花、碾米、面粉、屠宰以及纺织、小水泥等工厂。还有肥皂、啤酒、软饮料、金属制品、农业机械等。多集中于尼亚美和马拉迪。电力生产全部是火力发电,约一半用于铀矿开采。 尼日尔尚无铁路。 全国共有全天候公路1.35万公里。 主要公路是从马里的加奥经尼亚美向东至津德尔和从阿尔利特 -- 572 世界地理概览355 到塔瓦的“铀矿之路”。 进出口货物需要通过邻国贝宁的科托努和尼日利亚的拉各斯转运。传统的运输方式仍占有重要地位,如北部的骆驼队和河湖上的小船。航空有初步发展,尼亚美有国际机场,塔瓦、马拉迪、津德尔、阿加德兹和阿尔利特有小型机场。 (丁登山) 尼日利亚(Nigeria) 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位于西非尼日尔河中下游,南临几内亚湾,海岸线长约800公里;陆邻贝宁、尼日尔、乍得和喀麦隆。面积923768平方公里。人口9130万,有250多个部族,豪萨、约鲁巴、伊博和富拉尼族人数合占总人口2A3以上,其余为埃多、努佩、卡努里、伊比比奥、蒂夫等族。 居民50%以上信伊斯兰教,主要集中在北部地区;35%信基督教新教。 官方语言为英语。 行政上共分19个州和1个联邦首都区。首都阿布贾。 自然地理 尼日利亚自南而北分为5个高低相间的地形带:①沿海低地,宽约15~95公里,海拔50米以下,沼泽广布。居中的尼日尔河三角洲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为非洲面积最大的河口三角洲。 其外缘高潮线以下160米范围内,为世界红树林分布最广地区之一。海岸线由潟湖、港汊、沙坝、沙嘴交织而成,少天然良港。②南部丘陵带,宽约80~160公里,包括海拔300米以上的西南部丘陵、平原,中南部埃努古陡崖高地和东部边境山脉的一部分,以及海拔90米的 -- 573 455世界地理概览 克罗斯河与尼日尔河下游河谷平原。③中央尼日尔河-贝努埃河谷带,大部在海拔300米以下。 ④乔斯-比乌高原带,包括中北部豪萨高平原、贡戈拉河中下游丘陵、高原和东部边境山脉。乔斯熔岩高原平均海拔1260米,多孤丘或山丘群,最高峰谢雷山1780米。 豪萨高平原一般海拔600米。 东部边境山脉切割强烈,平均海拔1200米,个别山峰超过2000米。 ⑤乍得盆地与索科托-里马平原,海拔300米以下。 尼日利亚的矿产资源丰富,有铁、煤、锡、铌、钽、钨、铅、锌、石油和天然气等。煤炭蕴藏约30亿吨,是西非唯一产煤国。 尼日利亚的河流分属乍得湖、尼日尔-贝努埃河与几内亚湾海岸三大水系。西非最大河流尼日尔河自西入境折向东南,在距海547公里的洛科贾接纳东来的贝努埃河后,南流入三角洲,汊流入几内亚湾。境内流程1271公里,占全长31%;流域面积57.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62.5%。从河口上溯880公里可行汽船。流域水力资源达950万千瓦。 1969年中游建成卡因吉水库,面积1270平方公里,兼发电、控制下游洪水、发展渔业和灌溉之利。乍得湖流域位于国境东北部,有约贝河注入,流域面积18.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19.6%。河、湖提供人畜用水和渔业资源,并有发展灌溉之利。几内亚湾海岸流域面积16.5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17.9%。多为短小河流。包括奥贡、贝宁、博尼、克罗斯河等,皆独流入海,河汊、潟湖形成纵横交错的通航水道。 尼日利亚可分三大气候带:①热带雨林气候。见于北纬 -- 574 世界地理概览555 7°线以南沿海地区。 盛行西南季风,终年炎热多雨,大气湿度高。雨季长8~11个月,年内降水有2个高峰期,平均1778毫米,东部高达4318毫米,西南较少,拉各斯为1265毫米。 年平均气温27℃,气温年、日较差小,仅3℃和6℃。②热带草原气候。 分布在北纬7°线以北广大地区,约占国土80%,年内分干湿两季,自北而南雨季变化于3~8个月,降水量变化于500~1500毫米之间,乔斯高原超过1500毫米。 马库尔迪年平均气温28℃,年、日较差为9℃和16℃。③热带半荒漠气候。见于乍得湖区,终年盛吹哈马丹风,气候干热,降水量仅200~510毫米,且变率大,雨季不足3个月。 发展简史2000年前,当地居民已冶炼生铁,从事农耕。 在公元8~19世纪间先后出现一些城邦和封建王国。 1472年起,葡、荷、英、法等国殖民者相继侵入。 16世纪中叶英国垄断了沿海贸易,贩运胡椒、象牙、奴隶、油棕。 18世纪奴隶贩运猖獗时,英国商船经卡拉巴尔至博尼之间的河道外运,故尼日利亚至贝宁沿海地带有奴隶海岸之称。 19世纪对尼日尔河河源与航路探险成功,加速了殖民扩张。 1861年英国在拉各斯建立殖民据点后,不断向内陆进行渗透,大肆掠夺东南部油棕资源。 1897~1900年,南、北尼日利亚先后沦为英国“保护国” ,1914年被合并。 1954年10月改称尼日利亚联邦。 1960年10月1日独立,次年英托管地喀麦隆北部并入。 1963年10月1日成立尼日利亚联邦共和国。 经济地理 向为非洲重要农业国,以出口棕油、可可、花生著称。 20世纪70年代石油资源的开发,使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石油取代农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石油出口约占出口总 -- 575 655世界地理概览 值90%以上,并迅速跃居世界重要石油生产国和输出国之列。 农业 随着石油开采业的崛起,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明显下降。 全国可耕地面积7120万公顷,其中已耕地3500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38%。农产品95%来自小农经济,种植园仅占耕地面积0.3%。单产及土地利用率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种植业约占农业总产值23。粮食作物占种植面积84%A和种植业产值34以上。粮食作物有玉米、水稻、谷子、高A粱、甘薯和木薯等。 粮食不能自给。 经济作物主要有油棕、可可、花生,次为橡胶和棉花。油棕为西非特产,棕油、棕仁的产量和出口量在近一个世纪中一直居世界领先地位,95%产品来自过盛果期的半野生油棕林。 1967年以后棕油产量和出口量已被马来西亚超过。 尼日利亚的林业居非洲首位,向为热带木材出口国。 70年代后由于本国木材加工业迅速发展,出口量骤减。目前雨林只存留800万公顷,所余优良树种不多,现采伐树种以软质材非洲梧桐、帽柱木、刚果苏木为主。最大林区在中西部贝宁、翁多和伊杰布一带。萨佩莱为最大的木材加工中心和出口港。 尼日尔河三角洲及克罗斯河以东林区,因交通不便,采伐量较少。海岸线慢长,且多潟湖、港汊、沼泽,有利于渔业生产,主要捕捞鲱鱼和沙丁鱼。淡水鱼主产于尼日尔-贝努埃河水系和乍得湖。乍得湖水浅、温度高,盛产尼罗河鲈鱼、惠僧鲇、硬鳍鱼等。常年捕获量25万吨,不足自给。 尼日利亚的畜牧业受气候、萃萃蝇分布及民族生活习惯 -- 576 世界地理概览755 的限制,具有以游牧为主、农牧分离的特点。牲畜产品率低。 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畜群以牛、山羊和绵羊为主,提供肉食、奶品和牛羊皮,后者为大宗出口物资。 工矿业 尼日利亚采矿业发展迅速,为石油、锡、铌、锆石的重要生产国。石油探明可采储量22.67亿吨,天然气9848亿立方米。油田范围约10万平方公里,主要属近海油田,1958年始开采,产量逐年上升,1979年达1.14亿吨,创历史最高纪录,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40%、出口总额90%以上。此后因受世界石油价格的影响,产量有所减少,但石油产值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左右。 在哈科特港、瓦里、卡杜纳建有4座炼油厂,炼油能力1300万吨。 新建的哈尔科港炼油厂是非洲目前最大的炼油企业。天然气液化工业也发展迅速。 冶金工业中,阿贝奥库塔钢铁联合企业第一期设计年产能力150万吨,为当代热带非洲最大的工业发展项目。 电力工业较发达。 1969年总装机容量96万千瓦的卡因吉水电站建成后,成为以水力发电为主的国家。现有大型水电和火电站10余座,其中约60%来自水电。 主要轻工业有纺织、食品、榨油、榨糖、卷烟、橡胶、制鞋、肥皂、家具、塑料等。集材工业有水泥、木材加工;此外还有车辆、无线电装配、印刷、五金等部门。传统手工业有制陶、木刻、编织等。 交通运输业 尼日利亚是西非交通运输较发达的国家。 全国铁路总长4200公里,从沿海通往内陆,连接几乎所有的重要城市、工矿区和港口。公路总长12.5万公里,其中柏 -- 577 855世界地理概览 油路1.52万公里。近年来又新建有高速公路。已形成全国公路网。全国有13个港口,拉各斯为第一大港,哈科特港主要是石油输出港(邦尼为其外港)。 各海港除负担本国进出口货物外,并转运乍得、尼日尔、喀麦隆部分进出口商品。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又兴建了石油运输管道,主要集中在尼日尔河三角洲地区。拉各斯、卡诺和哈科特有国际航空港。 尼日利亚景观类型多样,南方的海岸风光和茂密森林,北方高原的宜人气候、奇峰陡壁,多民族的灿烂文化,拉各斯、伊费、乔斯等历史名城的古建筑,富藏青铜、象牙和泥塑雕刻艺术珍品的博物馆,以及一年一度的文化艺术节均富吸引力。旅游业日益兴旺。 (赵 璜) 喀 麦 隆(Cameroon) 非洲中西部国家。 西南濒几内亚湾,海岸线长354公里。 陆邻尼日利亚、乍得、中非、刚果、加蓬、赤道几内亚。面积465458平方公里。人口1220万,有200多个部族,主要有巴米累克族和芳族,合占全国人口50%以上;其他还有杜亚拉、巴萨和富尔贝族等。 60%居民信拜物教,35%信基督教新教或天主教,5%信伊斯兰教。官方语言为法语和英语。 全国分为10个省,首都雅温得。 喀麦隆国土略呈三角形。 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横亘中部的阿达马瓦高原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东 -- 578 世界地理概览955 连中非高原,西接喀麦隆火山山地,后者不少锥形山峰高逾2000米。 耸立在西南海滨的喀麦隆活火山,海拔4070米,是西非的最高峰。 南部低高原占国土面积一半以上,平坡缓岗,海拔大多600~900米。 平原占国土12%。 贝努埃河谷和乍得湖平原位于北部,海拔300~500米,平缓的地面上点缀着岛山和孤丘。西南部沿海平原,海拔不足200米,平原北段近喀麦隆火山,有火山灰发育而成的肥沃土壤,是全国最富庶的农业区;南段多沙洲、沼泽和潟湖。中部高原是境内分水地带,形成近似辐射状水系。 北部属尼日尔河及乍得湖流域,东南属刚果河(扎伊尔河)流域,西部诸河多独流入海。最大的萨纳加河长800多公里,斜贯中南部,中、上游流经高原山地,多急流、瀑布,富水力资源;下游河段有灌溉、航运之利。喀麦隆南北气候差异很大,西南沿海和南部属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24℃以上,年降水量约2000毫米,喀麦隆火山西麓代本贾等地面迎西南季风,年降水量高达10000毫米以上,是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区之一。 中部过渡为热带草原气候,因海拔较高,年平均气温约22℃,年降水量1400毫米,干湿季节分明,85%降水量集中于5~10月的雨季。北部已属热带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可达28℃,气温日较差与年较差增大,旱季延长,乍得湖畔年降水量不足600毫米。喀麦隆山垂直地带性明显。 公元5世纪初起,喀麦隆南部曾出现过一些部落王国,东北部曾是博尔努王国的一部分。 16世纪起葡、英、法、德等殖民者相继入侵,1902年德国占领全境。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英取代德国,以委任统治名义,分别霸占喀麦隆东、西 -- 579 065世界地理概览 两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均改为托管地。 1960年1月1日,法托管地(占总面积56)宣告独立,成立喀麦隆共和国。次A年,英托管地举行公民投票,其南部与喀麦隆共和国合并,成立喀麦隆联邦共和国(北部并入尼日利亚) ,1972年改称喀麦隆联合共和国。 1984年1月改称喀麦隆共和国。 喀麦隆独立后经济发展很快,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达6%,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1000美元,各经济部门发展较均衡。在非洲大陆中,是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农业是国民经济重要支柱,农业人口占总人口80%,农林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60~64%。全国有耕地694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5%。粮食基本自给。南部以薯类为主,其中木薯约占60%;北部以小米、高粱为主。近年来又在河谷地区大力发展水稻。 经济作物发展迅速,可可、咖啡、油棕是主要出口作物,名列非洲前茅,主要分布在中南部高地和西部高地。北部是棉花和花生主要产区。此外,还有橡胶、香蕉、茶叶等。 林业也占有重要地位。森林占国土总面积54%,树木种类繁多,有不少珍贵树种。年产木材约200万立方米,有大量出口,出口额仅次于可可、咖啡,居非洲前列。伐木场多在西南山地与中南部高地,东南部仍保存有大面积原始森林。 畜牧业在中部、北部草原地区比较发达,阿达马瓦高原是主要畜产中心,牲畜头数居非洲前列。 采矿业约占工业总产值13。铝土矿储量约12亿吨,大A型矿区在阿达马瓦高原恩冈代雷和马塔普一带。沿海平原及其附近大陆架蕴藏石油和天然气,1978年开始采油,年产原 -- 580 世界地理概览165 油680万吨,约45供出口,成为非洲新兴的石油生产国和A输出国。此外,还开采金、锡等矿;铀、铁等矿尚未开发。电力工业较发达,装机容量约53万千瓦,发电量22亿度,其中水电占95%;萨纳加河上的埃代阿水电站集中全国发电量的23。 在廉价水电基础上,利用从几内亚进口和本国的铝土A矿,发展了炼铅工业,埃代阿铝厂是全国最大的现代化企业。 1981年投产的维多利亚炼油厂,年炼油能力150万吨。其他重要制造部门有木材加工、食品、纺织,以及制革、金属加工、机械制造、橡胶等,集中在以杜阿拉和雅温得为中心的西南部地区;恩冈代雷正逐渐成为北部地区的工业中心。 铁路在交通运输中占重要地位。 有铁路1173公里,杜阿拉—雅温得—恩冈代雷铁路是南北交通干线。公路网相当稠密,公路总长6.5万公里,其中柏油路面3000多公里,各大城镇之间均有公路相连,并通往中非、加蓬、乍得等邻国;恩冈代雷—加鲁阿—恩贾梅纳(乍得)为重要干线。杜阿拉港是全国最大海港,承担全国外贸货运量90%以上,并营运乍得和中非等国部分转口货物,年货物吞吐量500万吨。全国有机场63个,在杜阿拉和雅温得设国际机场。 主要城市有雅温得和杜阿拉,后者为全国最大城市和港口,是喀麦隆的经济中心。 (徐兆奎) 赤道几内亚(Equatorial Guinea) 非洲中部几内亚湾沿岸国家。 由大陆和岛屿两部分组成。 -- 581 265世界地理概览 大陆部分邻喀麦隆和加蓬。国土总面积28051平方公里,人口37万,居民85%为芳族,其次为布比族。 95%居民信天主教。官方语言为西班牙语。全国分为7个省,首都马拉博。 赤道几内亚地势由沿海平原向内陆逐渐升高,形成海拔500~1000米左右的高原山地,沿海为宽15~20公里的平原。 河流众多,水量较丰。 姆比尼河发源于加蓬北部山地,横贯全境。岛屿部分包括比奥科岛(旧称马西埃岛或斐南多波岛) 、科里斯科岛、安诺本岛和埃洛贝群岛,系喀麦隆火山带的延续,均属火山岛。北面的比奥科岛最大,面积2034平方公里,隔海与喀麦隆火山相望。岛上风光秀丽,被誉为“几内亚湾的珍珠” ;卡尔德拉和圣伊莎贝尔两火山,南北耸立状如驼峰,后者海拔3007米,是全国最高峰。埃洛贝群岛东部靠近大陆,诸岛遍布死火山遗迹,多火口湖。安诺本岛位于赤道附近,面积17平方公里,地面起伏不平。全境属热带雨林气候,除大陆地区北部沿海较干凉外,大部地区终年湿热,年平均气温24~26℃,年降水量2500毫米左右。 比奥科岛南部山地迎风坡年降水量达10000毫米以上,是世界降水最多的地区之一,年内有大小两个降水高峰,雨日200天左右。 公元15世纪后半叶葡萄牙殖民者侵入赤道几内亚的比奥科岛。 1778年后全境逐步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935年改称西属几内亚;1959年被划为西班牙的两个海外省。 1964年实行“内部自治”。 1968年10月12日获得独立,定名赤道几内亚共和国。 赤道几内亚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以农林为主,全国90%以上的人口以农林业为生,出口商品几乎全为农林产品。 -- 582 世界地理概览365 耕地仅占国土面积6%。 大陆地区以锄耕农业为主,多个体经营。比奥科岛以种植园经济为主,耕作技术水平较高。主要粮食作物有木薯、大蕉、粟等。木薯在全国广为种植,大蕉分布在大陆沿海地区和比奥科岛,两者均为农村居民主食。 粮食尚不足自给,谷物自给率约70%,城市用粮主要靠进口。 主要经济作物有可可、咖啡、油棕、甘蔗和棉花,其中可可和咖啡是传统的出口产品。可可多由种植园经营,主要分布在比奥科岛,产量约占全国45,所产可可豆质量较优。咖啡A80%产于大陆地区,多由个体零散经营,单产水平不高。油棕、甘蔗、棉花在大陆地区有少量种植。 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5%,木材蓄积量约4000万立方米。大陆地区约占全国森林面积90%,东北部和南部山地有大面积原始林。树种多达400余种,有奥库梅木、大绿柄桑等优良用材树种10余种。 大陆地区牧草丰茂,因萃萃蝇为虐,仅适于饲养抗锥虫病力强的牛,牲畜数量有限。诸岛周围及大陆部分沿海水域,鱼类资源丰富,年渔获量约2500吨。安诺本岛居民擅捕鲸。 工业以农产品加工为主,有食品、鱼类加工、榨油、木材加工等。还有水泥、肥皂、电力等少数小厂,主要分布于马拉博。矿业仅限于少量砂金开采。大陆地区的铜、铁、铀和比奥科岛附近海底的石油,尚未开发利用。公路运输较为发达,公路全长1326公里,比奥科岛公路网较稠密,多为柏油路面。有76公里窄轨铁路,但目前已不通车。内河航运主要靠姆比尼河,下游20公里可通航,大部河段只宜流放木材。 马拉博、巴塔等港是海运和空运中心,是对外联系的门户,有 -- 583 465世界地理概览 航线通国内外。 (唐发华) 乍  得(Chad) 非洲中北部内陆国家,与苏丹、利比亚、尼日尔、尼日利亚、喀麦隆、中非为邻。 面积128.4万平方公里。 人口680万,有140余个部族,北部、中部和东部居民主要为柏柏尔、瓦达伊、巴吉尔米族等,约占全国人口的45%;南部和西南部的居民主要为萨拉族、马萨族、科托科族和蒙萨族等,约占全国人口的55%。 居民44%信伊斯兰教,其余信基督教新教、天主教和原始宗教。 官方语言为法语。 全国分为14个省。 首都恩贾梅纳。 乍得的国土占据乍得湖盆地东半部。除北、东部盆地边缘高地外,地势大部平坦,海拔300~500米。西南边境的乍得湖及其东北面的博德莱洼地,为该盆地的底部,后者海拔155米,是全国的最低部分。 北部提贝斯提高原平均海拔2000米,平缓的高原面上耸立不少高山,其中库西山海拔3415米,是全国的最高点。东部为苏丹达尔富尔高原的延伸,受深谷切割,自北向南分成埃尔迪、恩内迪、瓦达伊3块高原,平均海拔不足1000米。 河流多源于盆地边缘高地,向乍得湖等内陆湖泊流注,形成近似向心的内陆水系。常流河主要分布在较湿润的南部,其中沙里河和洛贡河为境内两条大河,河流下游多支汊和沼泽。在半干旱的中部,都是雨季有水、旱季断流的间歇河。 干旱的北部缺乏地表径流。 地处热带内陆, -- 584 世界地理概览565 全年高温,除高原、山地外,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6℃以上,最热月平均气温31~34℃。 但南北降水量差异很大。 大致北纬15°以南属热带草原气候,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西南隅在1200毫米以上;5~10月为雨季,11月至翌年4月为干季。北纬15°以北,由半干旱地带过渡到热带沙漠气候,是撒哈拉沙漠的一部分,常年盛行干热的哈马丹风,多尘暴,年降水量减至100毫米以下,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增大。 公元8世纪,乍得湖周围建立加涅姆(后称博尔努)王国,后发展为中苏丹文化中心,对乍得、尼日尔等国仍有影响。中世纪时,在南部和东部又出现巴吉尔米、瓦达伊王国与博尔努王国并存。19世纪80年代法国殖民者侵入乍得,1910年乍得被并入“法属赤道非洲” ,次年转属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又被法国统治。 1958年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共和国”。 1960年8月11日宣告独立,定名乍得共和国。 乍得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以农牧业为主,全国90%人口从事农牧业。农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3%。有耕地815万公顷,乍得湖平原和南部地区是主要农业区。 主要粮食作物是高粱、小麦,其次有玉米、麦类和薯类。单位面积产量较低。稻谷生产发展较快。经济作物中棉花最重要,集中分布在西南部洛贡河、沙里河中游平原地区,棉田面积约30万公顷,为非洲主要产棉国之一。皮棉是首要出口货物,占出口额55%。其他还有花生、芝麻,甘蔗与烟草等。中东部高原是阿拉伯树胶主要产区,产量居世界前列。草场面积4500万公顷,中部是主要牧区,集中全国23的牲畜,多定A -- 585 665世界地理概览 居放牧。北部沙漠地区盛行游牧。活畜和畜产品出口值仅次于棉花。湖、河水域捕鱼业较盛,干、熏鱼类也是重要出口商品。 独立后工业有所发展,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7%。 首都和萨尔是主要工业中心。主要工业有农、畜产品加工、纺织等。 首都的榨油厂、面粉厂、糖厂、冷冻屠宰场和萨尔的屠宰联合企业、纺织联合企业规模较大。 开采少量食盐和天然碱。 钨、铀、钽、钍等矿藏尚未开发。 乍得深处内陆,境内尚无铁路,国内外运输主要靠公路和航空。 公路总长约3万公里,其中全天候公路占15,余为A季节性简易公路。首都有国际航空港,国内主要城市之间有定期航班。乍得境内河流较多,可通航里程约2100公里,沙里河和洛贡河是重要内河航道。城市主要集中在南部经济较发达地区。除首都和萨尔外,还有蒙杜、多巴、凯洛等。 (徐兆奎) 中  非(Central Africa) 非洲中部内陆国家,邻乍得、喀麦隆、刚果、扎伊尔和苏丹。居非洲大陆几何中心,西距大西洋超过1400公里,东距红海3000公里以上。 面积622436平方公里。 人口325万,共有大小50余个部族,以中部和东部的班达族人数最多,约占总人口13,其次有巴亚族、桑戈族、萨拉族、曼贾族等。 A居民多信原始宗教,少数信天主教、基督教新教和伊斯兰教。 -- 586 世界地理概览765 官方语言为法语。全国分为14个省,首都班吉。 中非境内除北部为高约400米的沙里河上游平原外,高原横亘东西,平均海拔600~900米,构成刚果河(扎伊尔河)和乍得湖两大水系的分水岭。高原受河流切割强烈,地表破碎。东部是苏丹阿赞德高原的西延,面积占国土40%以上,地势北高南低,东北边境的恩加亚峰高1388米,是全国最高点。 西部是喀麦隆阿达马瓦高原的东延,地势西高东低,西北边境的卡雷山区是洛贡河和乌班吉河的分水岭。中部是东西长500公里的高地,平均海拔550~600米,地表经河流切割,形成许多隘口,为南北交通要道。境内河流众多,主要属乌班吉河和沙里河两大水系。乌班吉河是刚果河最大支流,系中非、扎伊尔两国界河,富水力资源,兼航运、灌溉之利。沙里河在北部平原,河网稠密,便于灌溉。 中非地处北纬2°~11°之间,大部地区属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干湿季分明;南部逐渐过渡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湿热。 除海拔较高地区外,年平均气温一般在26℃以上,气温年较差小(约2~3℃) ,日较差较大(10~15℃)。降水深受纬度和地形影响,年降水量从北向南自800毫米递增至1700多毫米,东、西部高地约1500毫米。 5~10月为雨季,11月至翌年4月为旱季。 公元9~16世纪,中非境内曾先后建立班加苏、腊法伊和赛米奥3个部落王国,发展自给自足经济。 1885年法国开始入侵,1891年沦为其殖民地。 1910年被划为“法属赤道非洲”的领地。后一度被“转让”给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重归法国。 1957年成为“半自治共和国” ,1958年为“法兰 -- 587 865世界地理概览 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共和国“ ,称中非共和国,1960年8月宣告独立。 1976年12月建立帝制,改称中非帝国。 1979年9月废除帝制,恢复共和,仍称中非共和国。 中非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以农业为主,80%人口以农业为生。 现有耕地187万公顷,仅占土地总面积3%,常年种植面积100万公顷左右,集中分布在中、西部。咖啡是最重要的经济作物,集中于乌班吉河沿岸狭长地带,几乎全部供出口。棉花是第二位经济作物,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和中部高地及沙里河上游平原,产品除供国内消费外,有大量出口。其他经济作物还有花生、芝麻、甘蔗、油棕等。主要粮食作物有木薯、玉米、高粱、稻谷等。独立后,国家重视粮食生产,种植面积和产量不断增长,正常年份粮食可以自给。 由于萃萃蝇危害严重以及草场面积有限,畜牧业不发达,乳、肉等畜产品供应不足,需从邻国进口。森林面积340多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6%,主要分布在西南部;木材为主要出口商品之一。 工业基础薄弱,主要有采矿、电力、纺织、木材加工、食品以及汽车修配等。其中钻石开采占突出地位,近年产量在30万克拉左右,主要产于西南部各河谷地;北部恩代莱附近的钻石矿已开始开采,将成为第二个重要产区。钻石质地优良,其中首饰用钻石的产量约占钻石产量的一半。此外还开采少量金矿。 电力工业发展较快,以水电为主,班吉西北104公里的博阿利水电站规模最大。纺织工业主要生产棉织品和麻袋。食品工业以榨油、面粉、制烟、乳品加工为主。工业主要分布在首都班吉、博阿利等城市。境内尚无铁路,交通 -- 588 世界地理概览965 运输主要靠公路。 现有公路22250公里,其中6000余公里全年通车(柏油路290公里)。班吉是最大公路枢纽。内河航道约1200公里。 班吉是全国最大河港,中非绝大部分和乍得部分外贸物资由此经刚果等邻国进出口;还有现代化国际机场,是全国主要航空港。 (苏世荣) 苏  丹(Sudan) 非洲面积最大的国家。在非洲东北部,濒红海,陆邻埃及、利比亚、乍得、中非、扎伊尔、乌干达、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地处尼罗河中上游,据红海通往非洲中部、地中海通往印度洋的交通要冲。面积2503890平方公里。人口2747万,有590多个部族,分属苏丹阿拉伯人和非洲黑人两大血统。中部和北部主要是苏丹阿拉伯人,约占总人口40%;南部主要是尼罗特人,约占总人口30%,其余为富尔人、贝扎人、努巴人和努比亚人等。居民60%信伊斯兰教,其余信原始宗教和基督教新教。 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通用英语。全国分为六大政区,18个省,首都喀土穆。 自然地理 全国地形大致为一由南向北倾斜的大盆地,即苏丹盆地。尼罗河纵贯其中,形成一系列盆地和低地;北部是沙漠台地,东、西、南3面均为丘陵、高原和山地。尼罗河上游盆地在苏丹南部北纬5°~10°之间,海拔400米左右,盆地北部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网密布,为主要农牧业地区;南部地势低洼,多沼泽湿地。白尼罗河和青尼罗河 -- 589 075世界地理概览 低地,大致介于北纬10°~15°之间,由两河冲积而成,河间形成杰济拉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全国最重要的农业基地。喀土穆以下,尼罗河流入北部沙漠地带,为尼罗河中游盆地,河网稀疏,河道多急流、瀑布,水力资源丰富。北部沙漠是撒哈拉大沙漠的东延,地势起伏较小,尼罗河以西称利比亚沙漠,海拔一般300~500米,沙丘广布,孤丘、绿洲点布其间,有著名的塞利马、努海拉、阿特龙等绿洲,是椰枣的重要产地;以东为努比亚沙漠,石质丘陵与沙丘相间分布。苏丹盆地以东由埃塞俄比亚高原西缘及其余脉红海山脉组成,山势西低东高,在红海沿岸高达2000米左右,山地东侧急坡陡降,形成长700余公里的平直海岸。沿海分布有许多礁岛,狭窄的沿海平原最宽处仅50余公里。 苏丹盆地以西是科尔多凡高原和达尔富尔高原,海拔一般500~1000米。 国境南部是中非阿赞德高原的东端,为尼罗河和扎伊尔河水系的分水岭,高原南部横亘着一组北西一南东走向的山脉,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基涅提山高达3187米,为全国第一高峰,地表切割剧烈,山谷纵横交错。 苏丹地处热带,国土大部分介于北纬4°~22°之间,自北向南由干热气候过渡到湿热气候,跨越荒漠、草原、森林等自然带,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其中以干湿季分明的热带草原带分布面积最广。全境除山地外,终年高温,年平均气温26~30℃,常出现40℃以上高温,气温年较差较小。年降水量3~2200毫米,一般从北向南显著增加,从东到西稍有减少。 雨季来临的迟早和长短,南北也明显不同。南部雨季始于3月,长达8~10个月;向北逐渐推迟到7月,雨季也逐渐缩 -- 590 世界地理概览175 短到3个月。干季,特别是雨季前2~3个月,中、北部多沙暴风,当地称“哈布卜” ,如喀土穆每年平均出现24次,一般风速为18米秒,最大风速达38.5米秒,往往造成灾害。 A A发展简史 公元前3000年时,努比亚人(库什人)即定居在北部尼罗河流域,公元前2000年前后,在纳巴塔和麦罗维一带建立了库什王国,经济、文化均有发展,并创造了象形文字,同古埃及王国有紧密的文化等关系。 6世纪,基督教从拜占廷传入,库什王国衰落后兴起的几个王国均接受了基督教。 7世纪,阿拉伯人从埃及进入并传入伊斯兰教。 15世纪境内又建立了芬吉伊斯兰等几个王国,长期陷于分裂局面。 19世纪70年代,英国势力从埃及向境内扩张,设立军事据点,修建铁路,进行压迫和掠夺。 1881年爆发苏丹马赫迪大起义,1885年建立马赫迪伊斯兰国家。 1896年英国再次入侵苏丹,1899年起利用英、埃“共管”名义使苏丹沦为其殖民地。 经过苏、埃两国人民共同斗争。 1953年废除“共管” ,1956年1月1日宣告独立,成立苏丹共和国。 1969年改名苏丹民主共和国,1985年12月15日更名为苏丹共和国。 经济地理 苏丹是个农业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34左A右,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36%,农产品出口值占出口总值90%以上。不少农产品在非洲或世界占有重要地位,长绒棉产量占世界总产量30%,仅次于埃及,居世界第二位;阿拉伯树胶居世界首位。高粱、花生、芝麻、小麦等均居非洲前列。 全国现有可耕地1200多万公顷,是北非人均占有耕地面积最多的国家,但常年实际种植面积只有700万公顷左右。 棉花是最主要的经济作物,常年种植面积约50万公顷,年产皮 -- 591 275世界地理概览 棉50多万吨,34以上是长绒棉,大部分供出口,为改变单A一经济,开展多种经营,近几年棉花种植面积缩减,其他经济作物则有较大发展。 花生是仅次于棉花的重要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芝麻、甘蔗、烟草、水果等生产亦均有增长。粮食作物以高粱和粟类为主,还有小麦、玉米、稻谷等。 粮食可以自给,丰收年并有出口。 苏丹的牧场广阔,全国共有常年牧场560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15以上。 牲畜总数达5500多万头,是非洲牲畜最多A的国家之一。主要牲畜有骆驼、羊、牛、马、驴,以骆驼和羊最多。肉、乳、皮毛等畜产品除供国内消费外,还有部分出口;骆驼、牛、羊等活牲畜也有一部分输往其他阿拉伯国家。 森林资源丰富,林地面积9150多万公顷,南部热带雨林地区有不少珍贵树种,是非洲重要硬木林区之一。科尔多凡高原是阿拉伯树胶的主要产地,品质优良,产量占世界80%,为全国第三大出口商品。 苏丹工业基础薄弱,大部分为轻纺和农产品加工业。食品和棉纺织为两大主要工业部门,其次是制革、制鞋等。近年来,建立了炼油、水泥、铸造等重工业部门。工业集中分布在喀土穆、瓦德迈达尼、阿特巴拉、苏丹港、库斯提等较大城市。其他地区,特别是广大的南部地区,工业仍相当薄弱。矿藏有铁、金、铜、锰、铬、石棉、石墨、硫磺等,除铬、石棉等有少量开采外,大部分尚未开发。 苏丹的铁路是国内运输网的主干,总长5503公里,全部是窄轨。公路总长3万多公里,其中柏油路面1700多公里, -- 592 世界地理概览375 大部分公路质量较差,运输效率不高。尼罗河自古以来就是非洲南北交通的天然通道,现仍是苏丹内河航运动脉。境内通航里程近4000公里,其中约12可全年通航。白尼罗河,A喀土穆—朱巴段全年可航行小型船只。喀土穆以下尼罗河干流个别河段和青尼罗河喀土穆—森纳尔段可全年通航。尼罗河其他支流为季节性航道。 主要城市有喀土穆和苏丹港,前者为苏丹的首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后者为现代化的港口城市,是苏丹唯一的对外贸易港。 (苏世荣) 埃塞俄比亚(EthiopiaItyopya) A非洲东北部国家。东北临红海。海岸线长1010公里,陆邻苏丹、肯尼亚、索马里、吉布提和厄立特里亚。面积110.61万平方公里,人口5690万,有50多个部族,其中奥罗莫族占总人口的40%,阿姆哈拉族占30%,提格雷族占18%。 其他部族还有索马里、阿法尔、锡达莫等族。居民45%信伊斯兰教,40%信东正教。阿姆哈拉语为国语,通用英语。全国分为14个省,首都亚的斯亚贝巴。 自然地理 国土以山地为主,大部分属埃塞俄比亚高原,平均海拔2500~3000米,素有“非洲屋脊”之称。东非裂谷带呈东北—西南向穿切高原中部,全境大致分为3个地形区:①西部高原是埃塞俄比亚高原的主体部分。 平均海拔2000~2500米,有许多海拔3500米以上的火山,西敏山脉的达尚峰 -- 593 475世界地理概览 达4620米,为全国最高峰。 东侧以陡峻的悬崖同裂谷低地为界,相对高差2000~3000米,地势向西缓斜。②东南部为广阔的低高原。其西侧以断层崖同裂谷低地为界延伸一系列东北—西南向山峦;往东地势缓斜,海拔降至1000米以下。③上述两块高原之间是中部裂谷低地,包括南段的奥莫河谷地,中段宽40~60公里的槽形谷地和北段的阿法尔低地。 谷地间有许多小盆地,多为湖泊,重要的有阿巴亚湖、济瓦伊湖等,构成东非大湖带的一部分。 阿法尔低地是以阿瓦什为顶点,向红海展宽的三角形平原,平均边长约800公里。 地势低陷,海拔皆在500米以下,局部为低于海平面的洼陷地。东边近红海处有一列西北—东南向的山地,外侧是狭长的沿海平原。 整个裂谷低地多近期火山活动和热泉。全国森林覆盖率约为7%。 河流在埃塞俄比亚依高原地形呈放射状分布。最大的有尼罗河主要水源之一的青尼罗河水系,其上游河段阿巴伊河在境内长800公里,支流多,水量大,青尼罗河的源头塔纳湖系熔岩阻塞河谷而成,面积3150平方公里,为全国最大湖泊。 谢贝利河和朱巴河源于东南部高原,流经东部干燥区,水量耗失大。 阿瓦什河为内流河,注入东北边境的阿贝尔湖。 高原河流坡降陡,落差大,多峡谷、瀑布和急流,水力资源丰富。各水系可开发的水力资源合计约460亿度,其中青尼罗河占83%。 埃塞俄比亚主要属热带高地气候,垂直地带性明显。通常分为5个地带:贝雷哈带(意为“沙漠带”) ,指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和低地,终年酷热,年平均气温30℃以上,绝对 -- 594 世界地理概览575 最高气温超过46℃,是世界最炎热地区之一;科拉带,海拔500~1800米,气候炎热干燥,年平均气温22~26℃;沃伊那德加带,海拔1800~2400米,四季如春,降水丰富,年平均气温18~20℃;德加带,海拔2400~3500米,全年凉爽,年平均气温15℃左右;维契带,指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山,年平均气温10℃以下,常见冰雹和霜冻。 降水年内分配大多属夏雨冬干型。每年6~9月为雨季,10月至翌年5月是旱季。国土西南部面迎西南气流,多地形雨,年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 西部高原年降水量多在1000毫米以上,其北部减至1000毫米以下。 境内其余部分处于雨影区,年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下,许多地区不到200毫米。 发展简史 埃塞俄比亚是历史悠久的古国。早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高原上已有黑人等定居。以农业为主。公元前1000年后,从阿拉伯半岛陆续迁来的闪米特人同他们杂居,长期融合,形成不同部族。大约在公元前后,中北部建立的阿克苏姆王国,农牧业已相当发达,引进了古埃及等地的农业技术和小麦等作物,并通过红海同周围地区以至波斯、印度均有贸易往来。 在其鼎盛时期公元4~6世纪,基督教传入并迅速传播;7世纪又传入伊斯兰教。 13~16世纪,阿姆哈拉人建立新兴的阿比西尼亚封建王国。后因奥斯曼帝国和葡萄牙相继入侵,境内战争不断,分裂为许多小邦,19世纪中叶后,又逐步走上国家统一的道路。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孟尼利克二世执政时期,经济、文化都有发展,随着政治中心南移至绍阿省境,国土中南部和东南部渐次开发。随苏伊士运河通航,埃塞俄比亚成为进出印度洋的咽喉,战略地位日 -- 595 675世界地理概览 见重要,成为欧洲殖民者争夺的目标。 1890年意大利殖民者吞并厄立特里亚,进而企图侵占整个国家。 1896年埃塞俄比亚军民在阿杜瓦战役中大败入侵者,维护国家独立。 1935年意大利法西斯再次入侵。翌年占领亚的斯亚贝巴。 1941年驱走侵略者,国王回国复位,定国名为埃塞俄比亚帝国。 1952年同厄立特里亚(作为自治单位,1962年改为一个省)组织联邦。 1974年取消帝制,称社会主义埃塞俄比亚。 1987年9月改名为埃塞俄比亚人民民主共和国。 1993年5月厄立特里亚独立。 经济地理 埃塞俄比亚是农业国家,农业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40%,农产品占出口商品的85%,全国85%以上人口以农牧业为生。耕地面积1396万公顷,约占土地总面积12%。 埃塞俄比亚是世界农作物起源中心之一。粮食生产正常年份可以自给,主要作物有苔麸、大麦、小麦、高粱、玉米等,苔麸属禾本科画眉草属,是阿姆哈拉人喜爱的主食,沃伊那德加带种植最多,产量不高,每公顷仅400~500千克。 大麦品种多,用途广,被当地誉为“谷物之王” ,可种植到海拔3800米,是高海拔地区的优势作物。小麦类型90%是硬粒,集中分布于沃伊那德加带,为非洲主要小麦产区之一。 高粱种植普遍,玉米主要分布于西南部和北部。豆类是轮作的重要作物,为当地居民食物蛋白的来源和出口物资,有兵豆、鹰嘴豆、豌豆、蚕豆、菜豆等。此外,食用芭蕉在南部地区广为种植。 咖啡是最重要的经济作物,国家财政和外汇收入的主要 -- 596 世界地理概览775 来源,出口值占出口总值65%。国土的西南部是阿拉伯种咖啡原产地。现有约50万公顷的“天然咖啡林”实际上是人工种植的咖啡园,年产咖啡约20万吨,居世界前列。主要油料作物有努格、油菜、亚麻、蓖麻、芝麻、向日葵等,可供出口。努格又称油菊,是埃塞俄比亚的特有作物,广布于北部和中部沃伊那德加带,每公顷仅产500~600千克。 恰特也是埃塞俄比亚的特有作物,叶子含生物碱,可咀嚼,当兴奋剂,红海周围地区的伊斯兰教徒在长时间祈祷时普遍有咀嚼这种叶子的习惯,多在弃耕地上自然生长,东南部高原也有人工栽培,部分鲜叶空运销往中东各国。 其他经济作物还有棉花、甘蔗、烟叶等,60年代建立了甘蔗和棉花的商品生产基地。 畜牧业较发达,是非洲牲畜头数最多的国家。主要牲畜有牛、骆驼、马、驴、骡、绵羊、山羊等。产于阿法尔低地的达纳基尔山羊,羔皮品质优良,国际市场颇负盛名。西部高原上的灵猫饲养场是独特的养畜业部门,所产香料类似麝香。 埃塞俄比亚的工业基础薄弱,产值仅占国民生产总值16%。 20世纪50年代以前,小型手工业作坊居多。 1950年后发展现代工业。轻工业发展较快,一般日用品生产基本能满足国内市场需要;重工业尚处于初创阶段。工业分布主要集中在3个地区。 亚的斯亚贝巴至纳兹雷特为新兴工业区,工厂设备现代化程度较高;阿斯马拉至米齐瓦是利用米齐瓦港和铁路的便利条件振兴起来的老工业区,新建企业有纺织厂、屠宰厂、水泥厂等;德雷达瓦至哈勒尔是正在形成的工业区,有纺织、畜产加工、水泥等工业。采矿业不占重要地位,很 -- 597 875世界地理概览 多矿藏尚未开发,已开采的规模也很小,如锡达莫省的金矿和沃累加省的铂矿。只有红海沿岸的海盐业和阿法尔低地的钾盐开采较有名,其中海盐相当一部分供出口。 食品工业规模较大。 有咖啡加工、榨油、面粉、制糖、肉类加工、水果罐头、酿酒等部门。纺织工业发展较快,除德雷达瓦、阿斯马拉、阿卡基原有棉纺厂外,60年代在阿巴伊河提斯埃塞特瀑布水电站附近的巴赫达尔又建成新棉纺厂;在中部的德卜勒伯尔汉有较大毛纺织厂。制革业较重要,亚的斯亚贝巴有较大皮革制品厂,小型作坊分散各城镇。金属加工、车辆修配、建材等工业规模不大。阿萨布炼油厂是国内重要企业之一,年炼油能力72万吨。 电力工业以水电为主,阿瓦什河上建有科卡水坝等3座水电站,装机容量共13万千瓦,为全国最大电网亚的斯亚贝巴—纳兹里特—德雷达瓦电网的核心。第二大电网是由火电站组成的阿斯马拉电网。 埃塞俄比亚的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通车里程约3万公里,其中将近一半是碎石和柏油路,因多陡坡急弯,桥梁渡口设施简陋,运输能力低。铁路仅两条,均属窄轨。米齐瓦—阿科达特线全长306公里,是北部地区出海主要通道,但设备简陋,运力低;亚的斯亚贝巴至吉布提首都吉布提港线全长980公里(境内长784公里) ,是全国主要通海线路,承运23以上的进出口货物。 主要海港有马萨瓦港和阿萨布港。 A国内机场有30多处,亚的斯亚贝巴和阿斯马拉有国际航空港。 主要城市有亚的斯亚贝巴、阿斯马拉、德雷达瓦、贡德尔和拉利贝拉等。贡德尔是埃塞俄比亚的著名古城和旅游胜 -- 598 世界地理概览975 地,拉利贝拉是扎格王朝的古都。 (曾尊固) 厄立特里亚(Eritrea) 非洲东北部国家。 位于东非最北部,西北与苏丹接壤,南邻埃塞俄比亚,东南与吉布提毗连,东北濒临红海,隔海与沙特阿拉伯、也门相望。扼欧、亚、非海上交通咽喉——曼德海峡,战略地位重要。 海岸线(包括达赫拉克群岛等100多个岛屿)长1200公里,面积124320平方公里。人口350万,有提格雷、阿法尔、萨霍等9个民族。居民信奉基督教新教和伊斯兰教,主要语言为提格雷尼亚语、阿拉伯语和英语。 全国分为10个省,首都阿斯马拉。 境内中心地带为埃塞俄比亚高原北缘,海拔1800~2500米。东部平原属东非裂谷带北段阿法尔低地,地势陡降,地壳活动强烈,有杜比等活火山。 北部为狭长的红海沿岸平原。 平原地区终年炎热干燥,属热带沙漠气候,年平均气温30℃以上,绝对最高气温超过46℃;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高原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8~20℃,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 6~9月为雨季,10月至翌年5月是旱季。河网稀疏,河水暴涨暴落,季节变化明显。最大河流巴拉卡河源出中部高地,北流入苏丹,属内陆间歇河。西南边境的特克泽河是尼罗河二级支流。 公元初厄立特里亚中央高原区为阿克苏姆王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期受埃塞俄比亚历代王朝统治。 16世纪奥 -- 599 085世界地理概览 斯曼帝国控制该地区。 1869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889年埃塞俄比亚被迫与意大利签订《乌查利条约》,承认意大利对阿萨布、马萨瓦、克伦、阿斯马拉等占领区的统治。 1890年意大利将各占领区合并成统一的殖民地,命名为“厄立特里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英国托管地。 1950年12月,联合国通过决议,决定厄立特里亚作为一个自治单位与埃塞俄比亚组成联邦,允许厄拥有自己的宪法、议会和地方政府。 1962年埃塞俄比亚取消联邦制,将厄改为一个省。 1991年5月,厄立特里亚成立临时政府。 1993年4月独立,称厄立特里亚国。 厄立特里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1993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115美元。农牧业为主导经济部门,80%的人口从事农牧业。长期战争和干旱使厄经济遭严重破坏。独立后政府致力经济建设,国家控制重要经济部门和资源,实行公平的土地分配,促进私营经济发展,国民经济有所恢复。 全国耕地面积约30万公顷,主要分布在中央高原和西部地区。 平原低地则为游牧和半游牧区。 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大麦、高粱、苔麸、小麦、豆类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烟草、香蕉等。农业生产粗放,产量低下,粮食不能自给。畜牧业和渔业也不发达。约有13居民从事游牧,主要牲畜是A瘤牛、绵羊和山羊。 年渔获量约2万吨,沿海还产珍珠贝。 渔业资源有待开发。 工业基础薄弱,以轻工业为主。主要集中在首都阿斯马拉,有制革、纺织、食品、卷烟等工业。阿萨布炼油厂年炼油能力72万吨,是国内主要的重工业企业。 采矿业主要有红 -- 600 世界地理概览185 海沿岸的海盐,阿法尔低地的钾盐以及阿斯马拉附近的铜矿。 国内运输以公路为主,总长约4000公里。 主干线为柏油公路,以首都阿斯马拉为中心,东抵马萨瓦港,南达埃塞俄比亚,西、北连接苏丹。唯一的铁路从马萨瓦经阿斯马拉至阿科达特,属窄轨,现已废弃。主要海港有马萨瓦港和阿萨布港。阿斯马拉有国际航空港,与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每天有班机往返。 (沈允武) 吉 布 提(Djibouti) 非洲东北部沿海国家。位于索马里半岛西北部。陆邻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东濒亚丁湾,隔曼德海峡与也门相望,扼红海入印度洋咽喉。面积2.32万平方公里。 人口47万。 居民80%为达纳基尔人(阿法尔族)和索马里人(伊萨旅)。 大多信伊斯兰教。 官方语言为法语和阿拉伯语。 全国分4个区,首都吉布提市。 吉布提大部分为高原山地,塔朱拉湾楔入内地,分全境为南、北两部分。北部沿曼德海峡与塔朱拉湾为狭窄的沿海平原;西北部纵贯着一条北北西—南南东向的大凹地,凹地底部一般低于海平面,其南端的阿萨勒湖面低于海平面150米,是非洲大陆最低点;沿海平原与凹地之间是陡峭的高原和山岭。一般海拔800米左右,北部边境附近的穆萨阿里山海拔2021米,是全国最高峰。塔朱拉湾以南高原山地,海拔 -- 601 285世界地理概览 500~800米,耸立着死火山峰,吉布提深受干燥的东北信风影响,属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少雨,1月平均气温常在30℃以上,7月在35℃以上,年平均降水量多在150毫米以下,仅山区可达500毫米。全境90%地区为沙漠,除山区有永久性林地外,植被以灌木荒漠为主。境内无常流河,只有季节性的间歇小溪流;西南边境的阿贝湖与埃塞俄比亚所共有,为畜牧业重要水源。 吉布提原由部落分居。19世纪50年代法国势力侵入,1862年夺取了奥博克港的停泊权。 1882年取得在吉布提的居留权。 1888年全境沦为法国殖民地,称“法属索马里”。 1967年改称“法属阿法尔和伊萨领地”。 1977年6月27日宣布独立,成立吉布提共和国。 经济以畜牧业为主。主要牲畜有山羊、绵羊、骆驼和牛等。经营方式多为游牧和半游牧,生产水平低而不稳。种植业薄弱,仅在吉布提市附近的绿洲种植少量谷物、椰枣、蔬菜和水果。 沿海有渔业和盐业。 工业只有小型畜产品加工、船舶修理、机械修配、炼油、制革、食品和电力等,大部集中在首都。 交通运输在经济中占重要地位。境内唯一的一条铁路从首都吉布提通往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境内长106公里,是国内交通要道,也是埃塞俄比亚的主要出海通道,货物过境税和港口收入是吉布提的重要经济收入来源。有公路2000多公里,仅14可终年通车,其余多为土路,晴通雨阻。 A首都西郊有大型国际航空港,与法国、埃塞俄比亚等东非国家以及阿拉伯半岛和南亚诸国都有班机往来。 (苏世荣) -- 602 世界地理概览385 索 马 里(Somalia) 非洲东部沿海国家。 在非洲大陆最东部的索马里半岛上,通称“非洲之角”。东濒印度洋,北临亚丁湾,海岸线长3200公里;陆邻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和吉布提。处于亚、非两大洲交界地带和地中海、印度洋间海上航道要冲。面积63.70万平方公里。人口665万,居民绝大部分是索马里人。按血统分为萨马勒和萨卜两大族系,前者约占总人口80%以上,此外还有少数阿拉伯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和意大利人。 伊斯兰教为国教。索马里语是通用语言,英语和意大利语也广泛使用。 官方文字是索马里文和阿拉伯文。 全国分为16个州,首都摩加迪沙。 索马里地形以平缓的低高原为主,地势由北向南渐降。 全境由4个地形区组成:①亚丁湾沿海低地,是狭窄的冲积平原,称“古班平原” ,由西向东逐渐变窄,西端最宽达百公里以上,东端最窄处仅数米,沿岸有风积沙丘。 ②北部山地,是埃塞俄比亚东南高原边缘山地的东延,由一些高平的山块和山岭组成,与亚丁湾平行,北坡陡峭,南坡平缓,海拔1000~1800米。中段在2000米以上,最高峰苏鲁德峰海拔2408米。 ③东部沿海平原,从西南边境向东北延伸到半岛顶端,宽度逐渐变窄,地表较平坦,沿岸多沙丘,朱巴河与谢贝利河沿岸有灌溉之利。④内陆高原,东部沿海平原以西、北部山地以南的广大地区,为轻度切割的波状高原,南部和东南部 -- 603 485世界地理概览 一般海拔400~500米,北部和西部约1000米。西南部是平坦的草原,向东北逐渐过渡到半荒漠和荒漠。 主要河流是谢贝利河和朱巴河,干流常年有水,均发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在索马里境内分别长600公里和900公里。朱巴河雨季可通航,在基斯马尤附近注入印度洋。谢贝利河流至摩加迪沙附近为沙丘所阻,折向南流,与海岸线平行,泄入朱巴河口不远处沼泽洼地,特大水量年份可与朱巴河汇合入海。两河沿岸土地肥沃水源丰富,有利于耕作业发展。 全境处在南纬2°~北纬12°间的赤道地区,并受干燥的东北季风影响,大部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只有西南部属热带草原气候。全境终年高温,仅在滨海地带,受海洋影响,气温稍低,夏季多雾。大部地区年降水量200~300毫米,西南部地区和北部山地超过500毫米。 雨量年变率很大,多暴雨,加以终年高温,植被覆盖差,土壤侵蚀严重,常致旱涝灾害。 索马里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居民就建立起自己的国家,并在沿海一带修筑起一些城镇和港口,同欧、亚、非许多国家都有贸易来往。 9世纪时,索马里的香料和象牙就名扬国外。 中世纪初期,阿拉伯人移居沿海一带,传播伊斯兰教,并建立了若干苏丹国。 16世纪葡萄牙人曾袭扰沿海。 1840年英国侵入北部沿海泽拉等地区,1887年索马里北部沦为其“保护地”。 1889~1902年中,南部沦为意大利殖民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意、英先后攻占对方在索马里的侵占区。 1949年联合国决议将原意大利侵占区交意大利托管。 1960年英占区和意托管区相继宣告独立,同年7月1日合并组成索马里 -- 604 世界地理概览585 共和国。 1969年10月21日改称索马里民主共和国。 索马里的经济以畜牧业为主。 全国80%以上人口从事畜牧业和半农半牧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40%。活牲畜和畜产品出口占出口总值93%。全国宜牧草原面积2885多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46%,其中23分布在南部,但草原质A量和利用率均不如北部。 牲畜总头数居非洲前列。 有骆驼560万峰,约占世界骆驼总数13,居世界第一位。 全国牲畜约2A A3分布在北部,以游牧、半游牧方式为主,产品率低于非洲平均水平。活牲畜一直是国家的主要出口商品,约占出口总值70%以上。 全国可耕地面积800多万公顷,现有耕地111.6万公顷,灌溉面积不足10万公顷。 耕地主要分布在谢贝利河、朱巴河沿岸以及两河间地势较高、雨量较多的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有高粱、玉米和小米,近年来开始种植稻谷。独立后粮食产量有较大增长,丰产年基本实现粮食自给。主要经济作物有香蕉、甘蔗、棉花等。香蕉常年产量10万吨左右,大部分供出口,与活牲畜构成国家两大出口物资。香蕉主要由种植园经营,集中分布在两河沿岸灌溉地区。特产乳香和没药早已著称世界,被誉为“香料之邦” ,二者产量均约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主要产区在东北部高地。 工业基础薄弱,独立后发展较快。以轻纺工业为主,包括制革、制糖、食品、纺织、卷烟等,还有机器制造、建材、电力等工业。 大部分集中在摩加迪沙、马尔卡、基斯马尤、乔哈尔等城市。鱼类加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渔港。境内矿藏主要有铁、锰、铜、绿柱石、黄金、石膏等。 -- 605 685世界地理概览 国内交通运输主要靠汽车和骆驼。公路总长18800多公里,其中柏油路约1900公里,多集中在南部各州。新建的贝莱德文—布劳公路长1045公里,联结5个州,是南北交通大动脉。境内尚无铁路。对外运输靠空运和海运。摩加迪沙是最大海港,随着深水港的竣工,年吞吐能力达50万吨。还有马尔卡、博萨索、基斯马尤和柏培拉等港。摩加迪沙和哈尔格萨有国际航空站。 (苏世荣) 肯 尼 亚(Kenya) 非洲东部国家。 东南濒印度洋,海岸线长约430公里;陆邻索马里、埃塞俄比亚、苏丹、乌干达、坦桑尼亚。 面积582646平方公里,人口2850万,有48个部族,主要是基库尤、卢希亚、梅鲁、阿坎巴、基西和尼卡族等。居民多信原始宗教,其余信天主教、基督教新教和伊斯兰教。 斯瓦希里语为国语。 全国分为7个省和1个特区。首都内罗毕。 肯尼亚位于东非高原,按地形全国可分为4部分:①西南部地势最高,海拔1500~3000米,为肯尼亚高地。东非大裂谷东支纵贯中西部,高地分为东、西两部分。高地东部在赤道附近的肯尼亚山,海拔5199米,为全国最高峰,非洲第二高峰;高地西部海拔1800~2250米。 ②向西南过渡到海拔900~1200米的维多利亚湖沿岸高平原,是土地肥沃的农业区。裂谷深陷,宽50~130公里,北低南高,底部分布着一 -- 606 世界地理概览785 系列湖泊,谷底多死火山、温泉,富地热资源。两侧陡崖壁立,相对高差600~1000米以上,东侧有断块隆起的阿伯德尔山,西侧为马乌、埃尔盖约等断块陡崖,海拔都在3000米以上,最高达4000米。 ③肯尼亚高地以东为广阔平坦的尼喀高原,自1500米逐级下降至200米,间有一些残丘、孤山和局部隆起的高原,包括肯尼亚高地以北地区在内,是一片干旱、半干旱的荒原(当地语“尼喀”意即“荒野”) ,约占全国面积35。 ④东南部印度洋沿海平原,地势低平,海拔不足A100米,北宽南窄,沿岸多海湾、珊瑚环礁、岛屿、沼泽和潟湖,有红树林。 肯尼亚的水系分两大流区,以肯尼亚高地为分水岭,东有塔纳河、加拉纳河等常流河,注入印度洋;西有恩佐亚河等,属东非湖群高原水系。裂谷地区为内流河。 肯尼亚位于南、北纬4°30′之间,赤道横贯中部,因海拔较高,大部属热带高地气候。 尼喀高原年平均气温18~22℃,年降水量250~500毫米,北部只有150毫米,为灌丛草地及荒漠。肯尼亚高地年平均气温降为15~20℃,降水量则因地而异,高山迎风坡可达1300毫米以上,而背风坡只有700多毫米。沿海平原和维多利亚湖区气候较湿热,年降水量达1000~2000毫米。 早在史前时期,肯尼亚已有远古人类生息。公元初,沿海地区已与阿拉伯人、波斯人、印度人发展贸易,逐步兴建起蒙巴萨、马林代等港市,并传入伊斯兰教。 11世纪以后,沿海与亚洲各地的贸易进一步发展,同中国也有贸易往来。 15世纪后,葡、英等殖民者相继入侵。 1895年成为英国“保护 -- 607 885世界地理概览 地“ ,1920年沦为英殖民地。 20世纪50年代前期,爆发了持续4年之久的反英武装斗争——“茅茅”运动。 1963年12月12日宣告独立,次年同日成立肯尼亚共和国,仍留在英联邦内。 肯尼亚是非洲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之一。 90年代初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达到6%,远超过东非其他国家。 农业是国民经济支柱,农业人口占总人口85%,农产品出口约占出口总值12。全国可耕地面积227.5万公顷(其中多年生作A物地48.5万公顷) ,约占国土面积4%。主要分布于肯尼亚高地、西部湖区平原和沿海部分地区。 经济作物种类很多,主要有咖啡、茶叶、剑麻、除虫菊、甘蔗、棉花、烟草等。其中咖啡、茶叶、剑麻、除虫菊为主要的出口产品,除虫菊产量占世界的80%,是世界最大除虫菊生产国。咖啡、茶叶产量也均居世界前列。其他还有甘蔗、椰子、腰果、香蕉、杧果、菠萝、柑橘、柠檬等。粮食作物以玉米、小麦、豆类、薯类为主,基本自给。全国草场面积376万公顷,除大牧场外,农区盛行农牧兼营。肉、乳已实现自给。森林面积253万公顷,沿海多珍贵热带林木,肯尼亚高地有雪松、冷杉等。除印度洋水域外,淡水面积广阔,发展渔业潜力较大。 肯尼亚工业在东非诸国中较为发达,主要有炼油、造纸、制糖、制茶、车辆装配、食品加工(肉、奶、水果) 、纺织、水泥、麻袋以及除虫菊、卷烟加工等。主要工业中心有内罗毕和蒙巴萨,其次是纳库鲁、基苏木等地。矿业以开采纯碱、萤石、金、宝石等为主,马加迪湖纯碱生产规模较大,还加工精盐。电力由塔纳河水电站、蒙巴萨热电站以及乌干达欧 -- 608 世界地理概览985 文水电站供应。 全国铁路总长2425公里,其中由蒙巴萨经内罗毕至乌干达边境干线长1070公里,有支线通坦桑尼亚。乌干达、布隆迪、卢旺达以及坦桑尼亚北部货物也通过此线经蒙巴萨出口。 公路全长53500公里,其中沥青路面6540公里。内罗毕、蒙巴萨有国际航空港。旅游业发展极快,肯尼亚火山、内罗毕和察沃等国家公园的野生动物吸引大批游客。 主要城市有首都内罗毕和最大港口城市蒙巴萨。内罗毕虽距赤道仅150公里,但终年气温在27℃以下,是避暑胜地。 (张同铸) 乌 干 达(Uganda) 非洲东部内陆国。邻肯尼亚、苏丹、扎伊尔、卢旺达和坦桑尼亚。面积241040平方公里。人口1800万,有40多个部族,主要有巴干达、巴索加、巴尼扬科勒、巴基加等族。 居民大多信原始宗教。官方语言为英语。全国分为33个地区。 首都坎帕拉。 乌干达国土大部在东非大裂谷东、西支之间,是久经夷平的准平原,海拔1000~1200米,自西侧向中间缓倾,中、南部地势低平,水网稠密。 东非大裂谷西支纵贯西部边境,谷地多断层湖;东部多山地,其中鲁文佐里山位于乌干达与扎伊尔边界,其玛格丽塔峰海拔5119米,是非洲第三高峰。西南边境的穆哈武拉、萨比尼奥等火山,是维龙加火山群的一 -- 609 095世界地理概览 部分。 东部和东北部边境是海拔1200~1500米波状起伏的高原,其上山峰错列。东南部边界上的埃尔贡山是熄火山,海拔4321米,火山口有水汽喷出和温泉涌流。 乌干达河湖众多,沼泽广布,有“高原水乡”之称。水面面积4.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17%。 大多属尼罗河水系,水量丰富,维多利亚尼罗河和艾伯特尼罗河穿流南北,进入裂谷处有险滩、瀑布,其中里彭瀑布和卡巴雷加瀑布水力资源丰富。东北部属内流区,多季节性河流。东南临维多利亚湖,乌干达领有其面积的42.8%。 此外较大的还有基奥加湖、艾伯特湖(蒙博托湖) 、爱德华湖等。 赤道横贯乌干达南部,全境属热带气候,因地势较高,大部地区终年温暖。温度年较差仅1~5℃。年平均气温21~24℃,1800米以上山地降至20℃以下。 降水量由南向北递减,中南部1000~1200毫米,季节分配比较均匀,唯1~2月和6~7月间偏旱;北部和东北部减为500~1000毫米,干湿季分明,每年11月至翌年3月降水稀少。 维多利亚湖周围和鲁文佐里山地是多雨区,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 公元13世纪前在乌干达西部曾有基塔拉酋长国。15世纪后,乌干达境内陆续形成一些王国。 19世纪后期欧洲殖民者入侵时,大部地区隶属布干达王国。 1894年英国宣布为其“保护国”后,全境逐步沦为其殖民地。 1962年获独立,1967年10月成立乌干达共和国。 乌干达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国民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人口占总人口80%,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50%,农产品出口占出口总值90%以上。 农村中半自给经济和小商品经济 -- 610 世界地理概览195 占绝对优势。 种植业占主导地位。 全国可耕地576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24.1%,大部用于粮食生产,南部以种植木薯为主,北部种植玉米、高粱、粟居多。 盛行灌丛休闲农作制,生产水平不高,但一般年景粮食基本自给。经济作物是财政和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咖啡居首位,产量居非洲前列,产品绝大部分供出口,占出口总值23以上。 棉花是20世纪初发A展起来的,1955年前一直是首位出口作物,大面积种植于维多利亚湖周围,随着咖啡的扩大种植,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大幅度下降,产区也有向北部草原带转移的趋势。原居非洲前列的茶叶生产和出口,近年来亦有下降,西南部山地是集中产区。其他经济作物甘蔗、花生、芝麻等,烟叶有部分出口。畜牧业不发达,牧区主要在西南部山地和东北部干旱区,以养牛为主,盛行半游牧的饲养方式,产品率和商品率均不高。淡水渔获量居非洲第三位,维多利亚湖、基奥加湖等是主要产区,盛产非洲鲫鱼和尼罗河鲈鱼。 乌干达的工业基础薄弱,产值只占国民生产总值10%。 咖啡加工、茶叶加工、制糖、纺织、卷烟、鱼类加工等是制造业的主要部门,多集中在中、南部城镇。老企业多为手工业小厂。独立后现代轻纺工业有发展,利拉棉纺织厂和索罗蒂肉类罐头厂等较大企业的建立,对北部地区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其他企业有以废钢为原料的金贾轧钢厂、托罗罗水泥厂和化肥厂等。电力工业较有基础,维多利亚湖出口附近的欧文瀑布电站,装机容量15万千瓦,电力除供应国内,还向肯尼亚输出。采矿业规模有限,鲁文佐里山麓的基伦贝铜矿是最大企业,矿石运金贾冶炼后供出口。西南部基盖济和 -- 611 295世界地理概览 安科莱等地少量开采锌、铌、钛、钨、铋,东部苏库利山等处产磷灰石和石灰石。 乌干达深处内陆,经铁路出肯尼亚的蒙巴萨港是出海主要通道,其次是经维多利亚湖水运和公路通过坦桑尼亚出海。 境内铁路总长1350公里,是国内交通主动脉,并有支线通西北部的帕夸奇,通联主要城镇、矿山、经济作物产区。公路全长7000多公里,其中2000多公里为沥青路面。首都坎帕拉是最大公路枢纽,多条公路自此呈辐射状通全国各地。金贾、贝尔、恩德培是维多利亚湖畔重要港口,有航线通肯尼亚的基苏木和坦桑尼亚的姆万扎。内河航运主要河段为维多利亚尼罗河的纳马萨加利至马辛迪和艾伯特尼罗河的帕夸奇至苏丹边境尼木累等段。有机场12处,国际机场在恩德培。 主要城市有首都坎帕拉和全国最大工业中心金贾。 (曾尊固) 坦桑尼亚(Tanzania) 非洲东部国家。东濒印度洋,陆邻肯尼亚、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扎伊尔、赞比亚、马拉维和莫桑比克。面积945087平方公里(其中桑给巴尔2657平方公里)。 人口2771万,98%以上为班图语系的黑人,部族众多,主要有苏库马、查加、哈亚、戈戈、赫赫、尼扬韦齐等族,还有少数阿拉伯人、印度人和欧洲人。多数居民信原始宗教和伊斯兰教。英语为官方语言,斯瓦希里语为国语。首都达累斯萨拉姆,正 -- 612 世界地理概览395 在建设新首都多多马。 自然地理 全国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西高东低,东部是海拔200米以下的沿海平原和丘陵,一般仅宽10~30公里;内陆大部分为海拔1000~1500米的高原,起伏平缓,间有浅平洼地。纵贯国境中、西部的两支裂谷,是东非大裂谷的一部分。谷底多陷落盆地和断层湖,两侧相对上升为山地和高地,伴随断裂活动的岩浆喷出形成高大的火山。东北有海拔5895米的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和梅鲁山等火山,中部和北部山地沿大裂谷东支分布,其中的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面积250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火山口之一;南部有东北—西南向延伸的断块山地,称“坦噶尼喀断崖” ,构成东部沿海和内陆高原的分界线;西南有姆贝亚、利文斯敦等断崖山地延伸于边境地区。 坦桑尼亚河流、湖泊众多。北部注入维多利亚湖的卡盖拉等河属尼罗河水系;西部注入坦噶尼喀湖的马拉加拉西等河属刚果河水系;东部和南部注入印度洋的众多河流中,最大的有鲁菲吉河和鲁伍马河,诸河切穿高原,流经山区,多急流、瀑布,水力资源丰富。 此外中部还有大面积内流区。 位于北部与乌干达和肯尼亚三国间的维多利亚湖是非洲第一大湖,面积6.9万平方公里,坦桑尼亚领有其水域的52%。其他湖泊多属断层湖,最重要的是西部边境的坦噶尼喀湖和马拉维湖,此外还有鲁夸、纳特龙、埃亚西、马尼亚拉等湖。 坦桑尼亚属干湿季分明的热带草原气候。气温随海拔高度而异。 沿海低地和丘陵全年炎热,年平均气温在25℃以上。 降水量及其年内分配主要受热带辐合带和来自印度洋的东南 -- 613 495世界地理概览 气流控制,达累斯萨拉姆至维多利亚湖一线以北,每年有两个雨季(10~11月和4~5月)和两个旱季;此线以南的广大地区,11~5月为雨季,其余为旱季。雨量分布受地形、海陆位置和大湖水域影响明显,沿海平原、山地东南坡和维多利亚湖周围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其中维多利亚湖西岸超过2000毫米,是东非降水量最多处,山地背风面和广大内陆高原年降水量一般不足800毫米,中北部在600毫米以下。 发展简史 境内最早的居民是从事狩猎和采集的萨恩人(布须曼人)。近两千多年来,古代埃塞俄比亚的哈米特人和班图语系、尼洛特语系各族先后来此定居。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大量移入。 1502年葡萄牙人侵入。 1729年当地人民在阿曼苏丹国的支持下驱走葡萄牙势力。 1840年阿曼苏丹将其统治东非沿岸的首府迁至桑给巴尔,其版图包括桑给巴尔和坦噶尼喀沿海地带。苏伊士运河通航后,欧洲殖民者大举入侵东非,1889年坦噶尼喀沦为德国的殖民地。 1890年桑给巴尔沦为英国的“保护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出兵占领坦噶尼喀全境。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分别被称为“剑麻之国”和“丁香之岛” ,成了殖民宗主国的原料供应地。 1961年12月坦噶尼喀宣布独立。 1964年1月桑给巴尔人民举行武装起义建立桑给巴尔人民共和国。 1964年4月26日,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联合组成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联合共和国,同年10月29日改称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 经济地理 坦桑尼亚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农业人口占总人口87%,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45.4%。工业产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9.6%。全国已 -- 614 世界地理概览595 耕地面积620万公顷。 常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约300万公顷,主要由小农经营,耕作粗放,正常年景农村粮食基本自给,城镇用粮依赖进口。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小麦、稻米、高粱、小米、木薯等。经济作物种类多,其中不少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历史上剑麻曾为重点作物,常年产量20万吨上下,约占世界总产量13,由种植园经营,东北部的坦噶一带是最A大产区,其次是达累斯萨拉姆至莫罗戈罗间的中央铁路两侧。 20世纪60年代后因合成纤维竞争,剑麻在世界市场上销售困难,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减少,目前产量次于巴西,居世界第二位。棉花种植历史亦较久,是主要出口货物,维多利亚湖周围是集中产区。咖啡以种植阿拉伯种为主,同棉花并列为首要出口作物;气候凉爽湿润的乞力马扎罗山地和梅鲁山地是最大产区,占全国产量一半以上,维多利亚湖西岸和西南部的龙圭山地种植亦多。桑给巴尔岛和奔巴岛是世界主要丁香产区,计有丁香树450万棵,年产量波动于0.3~1.8万吨之间,一般占世界总产量50%以上。腰果生产在非洲仅次于莫桑比克,集中产区在东南沿海的姆特瓦拉、林迪等地。除虫菊的生产和出口仅次于肯尼亚,居世界第二位,东北部和西南部凉爽的山区是主要产区。其他经济作物还有供出口的茶叶、烟草、椰子,以及供国内消费的甘蔗、热带水果等。 畜牧业历史悠久,以养牛为主,牛的存栏数1300万头左右,居非洲第三位。饲养粗放,牧区盛行半游牧,农区定居放牧。牲畜质量差,产品率和商品率均低。河、湖水域面积5万余平方公里。 维多利亚湖、马拉维湖和潘加尼河上的尼翁 -- 615 695世界地理概览 巴亚门古水库等是主要渔区,盛产非洲鲫鱼、达伽鱼等。 坦桑尼亚工业基础薄弱,多数工厂系独立后新建。轻纺和采矿是主要部门。 纺织工业规模较大,6座棉纺厂能满足国内对棉布的大部需要。还有麻袋厂、棉毯厂等。农产品加工基础较好,有剑麻、腰果、咖啡、丁香油、椰皮纤维、制茶、除虫菊等加工行业。其他轻工业有制糖、卷烟、制革、制鞋、饮料、造纸等。采矿业以金刚石开采为主,希尼安加区姆瓦杜伊的钻石公司是东非著名企业。 此外还开采少量金、锡、煤、铁、宝石、岩盐、云母、高岭土等。电力工业水电与火电并重,较大火电站位于达累斯萨拉姆、莫希、阿鲁沙等地,较大水电站有发电能力10万千瓦的基达图水电站和潘加尼河上的3座水电站等。独立前重工业仅有铁路修理厂和一些机器维修小厂,独立后陆续兴建和扩建了轧钢、农机修造、炼油、化肥、水泥等企业,其中达累斯萨拉姆市郊的炼油厂年加工能力85万吨,是东非大厂之一,产品除供国内需要外,并通过输油管道输往赞比亚的恩多拉。工业主要集中在达累斯萨拉姆,其次是坦噶、阿鲁沙、桑给巴尔等城市。 坦桑尼亚的交通运输以铁路和公路为主。 铁路总长3600多公里,分为东非铁路和坦赞铁路两大系统。与肯尼亚、乌干达合营的东非铁路境内计长2624公里,除承担国内运输外,还承运布隆迪、扎伊尔等邻国的部分过境物资。坦赞铁路于1976年正式通车,全长1860公里,境内长977公里,对促进南部地区的开发,加强坦、赞两国的经济联系和承运赞比亚进出口物资均有重要作用。公路网分布较均匀,总长约4.5万公里,其中沥青路面2660公里。 对外联系主要靠海运, -- 616 世界地理概览795 达累斯萨拉姆、坦噶、姆特瓦拉和桑给巴尔是主要海港。达累斯萨拉姆是东非大港之一,可同时接纳21艘海轮;坦噶是世界最大剑麻输出港;桑给巴尔是世界最大丁香输出港和东非最大驳运港。维多利亚湖和坦噶尼喀湖水运对沟通邻国经济联系有重要价值,姆万扎和基戈马为重要湖港。航空运输较发达,达累斯萨拉姆和莫希有国际航空港,国内民航机场20余处,散布各主要城市。 坦桑尼亚的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有重要地位。著名的赤道雪山乞力马扎罗山、风光旖丽的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以及塞伦盖蒂、马尼亚拉湖等7处野生动物园和塞卢斯等野生动物保护区等都是游客向往之处。每年外国游客在20万人以上。 (曾尊固) 卢 旺 达(Rwanda) 非洲东部内陆国。邻布隆迪、坦桑尼亚、乌干达、扎伊尔。 面积26338平方公里。 人口753万,居民85%为胡图族,14%为图西族,1%为特瓦族。 45%的人口信天主教,10%信基督教新教,其余信原始宗教。 官方语言为卢旺达语和法语,通用卢旺达语。全国分为10个省。首都基加利。 卢旺达地处东非高原西北缘,大部属强烈切割的高原和山地。地势西高东低。西部是山地,海拔2500~3000米,西坡陡峻,悬崖壁立;东坡缓倾。 中部高原海拔1400~1800米,经长期侵蚀,形成无数的浑圆低丘。 东、南部最低,海拔1000 -- 617 895世界地理概览 米以下,多湖泊、沼泽。东非大裂谷西支纵贯国境西缘,谷底有断层湖基伍湖。岩浆喷出形成卢旺达、扎伊尔和乌干达边境的维龙加火山群,平均海拔2500米,最高峰卡里辛比火山,海拔4507米,位于同扎伊尔的边境上。卢旺达位处尼罗河、刚果河(扎伊尔河)分水地区,河网密布。尼罗河上源卡盖拉河流经东部边境;西部诸河溪汇入基伍湖,属刚果河水系。 各河流势湍急,富水力资源。 卢旺达位于赤道附近,气温年较差小。 最热月和最凉月平均气温分别为20~21℃和17~18℃。年降水量自东向西递增,东部900~1000毫米,西部1300~1500毫米,维龙加火山区超过2000毫米。 5~6月、9~10月为两个多雨期,1~2月雨量偏少,7~9月为旱季。 热带森林多遭砍伐,替代为农田和热带草原。西部山地保留约3000平方公里的森林,以常绿、落叶混交林为主。 公元16世纪图西人在卢旺达建立国家(部落联盟) ,发展农业。 19世纪末,英、德、比殖民者相继入侵。 1890年沦为“德属东非保护地”。后与乌隆迪合并为卢安达-乌隆迪。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归比属刚果管辖,1946年改为比利时“托管”。 1962年7月1日独立,成立卢旺达共和国。 卢旺达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业是主导经济部门,农业人口占总人口88%,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46%,农产品出口值占出口总值34左右。耕地面积100万公顷,是非A洲垦殖指数最高的国家之一。多小农经济,迄今沿用传统的锄耕农业,生产水平不高,种植高粱、玉米、稻谷、木薯、甘薯、大蕉等自给性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主要有咖啡、茶叶、棉花、除虫菊、金鸡纳等,大部分供出口。其中以咖啡最为重 -- 618 世界地理概览995 要,以阿拉伯种咖啡为主,占出口总值一半以上,是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 茶叶是第二位出口作物,独立以来发展迅速,西南部尚古古一带是主要产区。天然牧场占全国陆地面积18.4%。牲畜以牛和绵羊为主,多采定牧方式,产品率和商品率不高。基伍湖沿岸有少量淡水鱼产。 矿产资源有锡、钨、铌、钽、天然气等。采矿业与外资合营,以锡、钨较重要,出口值仅次于咖啡。能源以水力发电为主,在基赛尼等地建有水电站,连同火电站年发电量1.6亿度以上,能满足国内大部需要,不足部分从扎伊尔输入。 加工工业主要有为出口服务的咖啡、茶叶加工和供国内消费的纺织、面粉、制糖、榨油、肥皂等小厂。基伍湖畔、维龙加山区、基赛尼景色优美,旅游业有发展潜力。 卢旺达深处内陆,境内尚无铁路,对外联系几乎全靠公路并需假道邻国。由公路去乌干达,转铁路经肯尼亚的蒙巴萨港,历来是进出口贸易的主要通道;其次是由公路过布隆迪,经坦噶尼喀湖接铁路至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或扎伊尔的马塔迪港。国内公路网相当稠密,总长1.5万公里,其中干线3000公里。 基伍湖从基赛尼和尚古古可通航至扎伊尔的布卡武。 (曾尊固) 布 隆 迪(Burundi) 东非内陆国,旧名乌隆迪。陆邻坦桑尼亚、卢旺达、扎伊尔。 西南濒坦噶尼喀湖。 面积27834平方公里。 人口578万, -- 619 006世界地理概览 居民83%为胡图族,16%为图西族,1%为特瓦族。 65%信天主教,5%信伊斯兰教,其余信原始宗教。官方语言为基隆迪语和法语。首都布琼布拉。 布隆迪地处东非高原西北部,全境大部属强烈切割的高原和山地。 地势西高东低。 西部是海拔2000~2500米的山地,经长期流水侵蚀,地形崎岖破碎。 中部是海拔1400~1500米的高原,地面呈波状起伏,形成许多枣形盆地和浅丘。东南部系浅平的马拉加拉西盆地的一部分,海拔在1000米以下,其西北边缘以一断层崖同高原相接。东非大裂谷西支纵贯国境西部,谷底鲁济济河和坦噶尼喀湖沿岸有地势低平、土层深厚的冲积平原。 布隆迪地处尼罗河和刚果河(扎伊尔河) 分水区域。河网稠密。东北部有尼罗河上源卡盖拉河分支鲁武武河和阿卡尼亚鲁河。西部注入坦噶尼喀湖的鲁济济等河属刚果河水系。各河水势湍急,多急流险滩,富水力资源。 全境近赤道,受海拔影响,大部分地区终年温暖,年平均气温大部为22~23℃,西部山地不足20℃,裂谷底部则达25℃。降水量依地形而变化,中、东部1200~1300毫米,西部山地1400~1500毫米,裂谷底部则不足1000毫米。年内有两个多雨期,4~5月降水最多,10~11月次之,1~2月偏旱,6~9月为旱季。热带森林多遭砍伐,为农田和热带草原所代替,仅在西部山地尚保留有茂密的常绿和落叶混交林。 中世纪时,布隆迪境内已存在若干部落联盟,农业已有发展。 19世纪末,欧洲殖民势力侵入。 1899年德国占领布琼布拉。1903年全境沦为德国殖民地后,与卢安达(今卢旺达) 合并组成卢安达-乌隆迪,成为德属东非洲的一部分。 第 -- 620 世界地理概览106 一次世界大战后改由比利时统治,归比属刚果管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改为比托管地。 1962年7月1日获得独立,成立布隆迪王国。 1966年11月废黜国王,成立共和国。 布隆迪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农业是国民经济主导部门,农业人口占总人口93%,农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9%,农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99%。 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迄今仍是传统的锄耕农业,生产水平不高。 全国已耕地185万公顷,是非洲垦殖系数最高的国家之一。西部山地和中部高原许多坡地被开垦后,缺乏防护措施,水土流失严重。 90%的耕地种植玉米、高粱、木薯、甘薯等粮食作物,供农民自身消费。独立以来不断组织移民垦荒,并在鲁济济河冲积平原发展水稻生产。经济作物以咖啡、茶叶、棉花、花生、除虫菊、烟草、油棕为主,其中阿拉伯种咖啡出口占出口总额80%以上,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棉花是第二位出口作物,产区集中在裂谷底部冲积平原。 茶叶是1963年以后新发展的经济作物,茶园面积4000公顷,年产茶叶2000吨,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地,建有较大的茶叶加工厂。 全国草场面积92万公顷,牧草生长茂盛,牲畜以牛和山羊为主,定居放牧,产品率和商品率均不高。 坦噶尼喀湖是非洲重要淡水渔区之一,但多用传统工具捕捞。 布隆迪的工业不发达,以咖啡加工、轧棉、制茶为主,还有食品、织布、木材加工、制鞋、金属加工等小厂,大多集中在首都。电力工业薄弱,所需电力大部来自扎伊尔的布卡武水电站。矿产仅少量开采氟碳铈、锡、钨、金和铌钽矿等。 1973年在穆松加蒂发现大型镍矿,估计占世界总储量3%。 -- 621 206世界地理概览 国内尚无铁路,公路总长7500公里,其中国家级公路1710公里。布隆迪深处内陆,进出口货物须经邻国转运。布琼布拉有国际机场。 (曾尊固) 扎 伊 尔(ZaireZaire) C A非洲中南部国家。因扎伊尔河(刚果河)而得名。据有该河流域大半,西部以狭窄走廊通连大西洋,海岸线长仅35公里。陆邻刚果、中非、苏丹、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坦桑尼亚、赞比亚和安哥拉。面积2344885平方公里,次于苏丹、阿尔及利亚,居非洲第三位。人口4100万,有250多个部族,班图语系各族占84%,主要有刚果、恩加拉、卢巴、隆达等族。居民45%信天主教,24%信基督教新教,13%信金邦古教,少数信伊斯兰教。官方语言为法语,民族语言有林加拉语、刚果语等。全国分为8个区和1个直辖市。首都金沙萨。 自然地理 国土主要由刚果盆地及其周围山地、高原组成。地势西北低,北、东、南较高,轮廓宛如巨盘。刚果盆地约占国土面积13,平均海拔400米。 金沙萨以北的马莱博A湖海拔305米,是盆地最低部分。盆地外围多海拔500~700米的低山丘陵。盆地中部和外围河谷平原、低丘,土质肥沃,是重要农耕地带。刚果盆地周围为高原山地。北部的阿赞德高原平均海拔700~800米,其东段构成尼罗河与扎伊尔河水系分水岭。西南部为马扬巴和克里斯塔尔等山组成的沿海山 -- 622 世界地理概览306 地与宽100公里的沿海平原,沿海山地海拔多在1000米以下。盆地南部的宽果高原受开赛、宽果诸河侵蚀,形成一系列南北向岗地。东南缘为加丹加高原,海拔1000~2000米。 盆地东缘是著名的东非大裂谷及其山系和断层湖带,地势高峻。裂谷中段构成扎伊尔东境天然边界,谷宽40~48公里,有艾伯特湖(蒙博托湖) 、爱德华湖、基伍湖、坦噶尼喀湖、姆韦鲁湖等一连串断层湖。裂谷陡削,群山耸立,峰峦交错,多活火山。艾伯特与爱德华两湖间鲁文佐里山的最高峰玛格丽塔峰海拔5119米,是非洲第三高峰。 基伍湖以北的维龙加火山群最高峰卡里辛比火山,海拔4507米;绵亘于裂谷西侧的米通巴山脉,起伏于海拔1000~1500米之间,南北长1500公里。 扎伊尔素有“中非宝石”之称。盆地周围的高原山地蕴藏多种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和非金属矿,其中不少在世界或非洲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沙巴铜带长300余公里,宽80~100公里,不仅储量大(按金属含量铜探明储量3600万吨) 、矿层厚、品位高(含铜4~6%) ,而且伴有钴、铅、锌、银、镉、锗、铌、钽等多种矿物,是世界最大的铜-钴矿床,钴储量占世界15%。东、西开赛区的金刚石矿储量5亿克拉(100吨) ,是世界最大的工业用金刚石矿区。 此外,从加丹加高原东北部向北至基伍区,延伸数条锡矿带,并伴有金、钨和多种稀有金属矿;加丹加高原西北部,有一条东西向的锰矿带;国境西南部马扬巴山地有大型铝土矿。 扎伊尔拥有非洲最稠密的水网。 非洲第二长河扎伊尔河,在境内向北弯曲成一大弧形,由西南流入大西洋,两岸支流 -- 623 406世界地理概览 密布,形成向心状水系。 干支流受赤道两侧丰沛降水补给,水量丰富;在其穿切高原山地处,多瀑布、急滩,极富水力资源;流经刚果盆地底部处,坡平流缓,富航运之利;其主要支流开赛河,流经境内西南部后,在夸木特注入扎伊尔河。 境内拥有扎伊尔水系1.32亿千瓦水能蕴藏量的绝大部分,尤以金沙萨以下的利文斯敦瀑布群和基桑加尼以上瀑布群最为集中,前者水力蕴藏量3000万千瓦以上,为世界各大河下游段所罕见。 扎伊尔全境属热带气候,大部地区终年高温多雨。受纬度、地形、风系等影响,可分为4个气候带:①南、北纬4°之间的热带雨林气候。终年湿热,年平均气温25℃左右,年较差仅1~3℃;年降水量高达1800~2200毫米,年有两个降雨高峰,分别出现于4~5月与9~11月,无明显旱季。 ②南、北纬4°以南、以北的热带草原气候。 年平均气温20~24℃,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雨、旱季分明;东南部高原降水量减为1000~1200毫米,旱季长6个月。 ③东部山地的热带高地气候。 年平均气温20℃以下,年降水量2000毫米左右。 ④西部沿海气候带。年平均气温25℃,受本格拉寒流影响,年降水量仅800~1200毫米,分雨、旱两季,10月至翌年4月为雨季。 发展简史 早在旧石器时代末期,俾格米人已在西部、东北部定居。公元8~9世纪沙巴地区居民开始土法冶炼青铜,使用铁器。中世纪以后班图语系各族在刚果河流域陆续建立刚果、库巴、卢巴、隆达等王国,其中刚果王国疆域曾北至扎伊尔河下游,南达安哥拉北部,是当时中非著名强大王国 -- 624 世界地理概览506 之一;库巴王国居民已掌握锄耕和木雕、炼铜技艺;隆达王国以发展对外贸易著称。 15~19世纪葡、荷、英、法、比殖民者相继入侵,不断掠夺橡胶、象牙等,并竞相贩运奴隶,造成大片无人区。 1885年沦为比利时领地,宣布成立“刚果独立国” (“刚果自由邦”)。 1908年比利时当局实行直接统治,改称“比属刚果”。发展铜矿采炼,建立大型种植园,掠夺扎伊尔农矿资源。 1960年6月30日宣告独立,定名刚果共和国。 1964年改名刚果民主共和国,简称刚果(利)。 1971年10月27日改称扎伊尔共和国。 经济地理 扎伊尔经济以农、矿业为主,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 全国可耕地13650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58.2%。已耕地仅450多万公顷,占国土面积3.3%,主要分布于扎伊尔河和开赛河中、下游平原以及东北部高地。经济作物的耕地面积约占已耕地的10%,主要种植油棕、咖啡、橡胶、可可、茶、棉花等,其中棉、茶由个体农户经营,其余主要由国营种植园和农场种植。油棕、咖啡、橡胶为扎伊尔三大出口作物。油棕面积约40万公顷,34为人工栽培,分A布于扎伊尔河和开赛河中、下游平原以及北部韦莱河流域。 咖啡产于东部山麓、韦莱河流域、马扬巴和开赛区山地。橡胶主要种植于盆地中部。其他经济作物中,以马扬巴山地、赤道区和扎伊尔高地的可可,东部高原的茶叶,乌班吉河与韦莱河流域的棉花,以及东部高地的柑橘,扎伊尔河上游谷地的香蕉,东部丘陵山地的药用植物(除虫菊和金鸡纳等)等产量较大。 粮食作物大部为自给性生产。薯类是居民主粮,以木薯居多,分布遍及各地。玉米是主要谷类作物,种植于盆地边 -- 625 606世界地理概览 缘高地,以沙巴和下扎伊尔区最为集中。稻谷是第二大谷类作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种植面积逐步扩大。旱稻较多,种植于扎伊尔河中、上游及开赛河中游;水稻限于扎伊尔河中游扬甘比—利萨拉一带。大蕉和豆类各地均有分散种植。粮食生产主要实行灌丛轮休或迁徙耕作制,单产水平不高。 畜牧业比较薄弱,除东北部阿赞德高原、沙巴矿区和大城市郊区养牛较多外,各地牲畜数量有限。渔业、狩猎和野生植物采集也是部分居民经济活动之一。渔业以河湖捕鱼为主,鱼产量不能满足居民需要。 扎伊尔为非洲和世界重要矿产国之一,铜、钴、锡、锗、镉、铌、钽和金刚石等生产都占世界重要地位。铜产量次于赞比亚,居非洲第二位。钴和金刚石产量在近几十年中一直居世界首位。锗、镉、锡、锌等产量也居世界前列。煤、金、银、石油等也有一定的储量。矿藏丰富,矿业是国民经济命脉,从业人数占职工总数110,矿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A的25%,矿产品出口占出口总值70~80%。 全国共有100多个大小矿、厂,集中分布于沙巴、东开赛和基伍等区。 铜、钴、锌、镉、锗、锰全产于沙巴铜带,形成以卢本巴希、利卡西和科卢韦济为中心,包括二三十个大中型企业的三大铜钴采炼区。锡矿采炼分布于加丹加高原东北和基伍区中南部锡矿带,与锡伴生的钨、金和自尾矿中提取的铌、钽、铍、锂以及独居石、绿柱石等经济价值较锡尤高。金刚石开采区在开赛河流域,以姆布吉马伊和切卡帕为中心。 扎伊尔的制造业约占国内生产总值2.8%,集中分布于金沙萨、下扎伊尔和沙巴区,包括化工、钢铁、机械、农产品加工和建材等部门。化学工业以利卡西、马诺诺、基桑加 -- 626 世界地理概览706 尼为中心,主要生产为矿区服务的酸、碱和炸药。钢铁和机械工业主要有穆隆戈钢铁厂、金沙萨和卢本巴希的机车修配和汽车装配,以及金沙萨和卡莱米等地的船舶制造等小型企业。独立后,农产品加工(榨油、面粉、制糖、酿酒、咖啡加工、制茶等) 、纺织、木材和水泥工业发展较快,榨油、纺织、水泥规模较大。邻近油棕产区有几十个大、中型榨油企业。基桑加尼、金沙萨、卡莱米、卡南加和卢本巴希为轧棉及棉纺工业中心,以金沙萨棉纺织企业规模最大。 扎伊尔的能源供应不足。 年产煤仅12万吨上下。 国内唯一的莫安达炼油厂年加工能力仅75万吨。 煤炭和石油长期依赖进口。水电是主要能源,全国有30多个中、小型水电站,发电能力200万千瓦以上,70%分布于沙巴区。利用利文斯敦瀑布群落差,于马塔迪以北约40公里处正在建设年发电能力可达3900万千瓦的英加大型水力枢纽。 扎伊尔的交通网密度居非洲前列。河运为运输骨干,境内扎伊尔河流域通航里程14000公里以上,其干流及支流开赛河是河运干线。因受瀑布、急流所阻,航道不连续。主要河港有金沙萨、伊莱博、基桑加尼、姆班达卡、金杜和卡巴洛。 马塔迪是深水海港,与金沙萨间有铁路和输油管相连,腹地广阔。 铁路是农、矿生产中心与内陆水网之间联系的纽带,总长5254公里,其中电气化铁路858公里。空运较发达,主要城市金沙萨、卢本巴希、基桑加尼和布卡卡,均有国际机场,辟有10多条国内、国际航线,联系主要城市和国外。 (申维丞) -- 627 806世界地理概览 刚  果(Congo) 非洲中西部国家。位于刚果河(扎伊尔河)下游及其支流乌班吉河的西岸,西南濒大西洋,海岸线长156公里。陆上与加蓬、喀麦隆、中非共和国、扎伊尔和安哥拉的卡宾达省相邻。面积34.2万平方公里。人口252万,居民45%为刚果族,其余为特克、姆博奇和宾加族等。 50%信原始宗教,其余信天主教、基督教新教和伊斯兰教。 官方语言为法语。 全国分为9个行政区和3个直辖市。首都布拉柴维尔。 刚果的地形复杂。西北部为山地,是加蓬凯莱山地的东延,海拔从西部的1000米下降到东部的500米;因受河流切割,地表破碎,多峰脊、宽谷与峡谷。东北部为刚果盆地的一部分,约占国土面积的一半;西高东低,海拔从盆地周围的400米缓慢下降到盆地中心的300米以下,刚果河支流桑加河、利夸拉河、草丛利夸拉河等呈扇形分布,水量大,汛期长,干支流交织成稠密水网;有大片沼泽,热带雨林广布,是尚待开发的重要林区。 中南部是巴泰凯高原,平均海拔600~800米,是刚果河、奎卢-尼阿里河、奥果韦河3个水系的分水岭。南部是低山丘陵谷地区,其北面的夏于山、南部边境的瀑布高原和西缘的马扬巴山,海拔500~800米,森林茂密;尼阿里河蜿蜒其间,谷地宽广,现代冲积物沉积深厚,土壤肥沃;河流斩切马扬巴山中段,形成松达峡谷,水力资源丰富;谷地两侧丘陵起伏,岩溶地貌发育。西南部沿大西洋 -- 628 世界地理概览906 岸,是长140余公里、南宽北窄的沿海平原,平均海拔不到200米;其东缘阻于一些相对高度40~60米陡直的坡麓堆积,西缘多沙丘和红树林沼泽;孤丘、岛山散布其间,近海处形成黑角、印度人角、昆达角等岬角。 赤道横贯刚果中北部,大部分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南部属热带草原气候。高温多雨,绝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24~28℃,年较差一般仅2~6℃,但日较差大。沿海地区因受本格拉寒流影响,气温低于内陆。 各地年降水量都很丰沛,从南部的1200毫米递增到北部的1500毫米和西北盆地边缘高地的2000毫米。 多对流性雷阵雨。 中北部年内有两个降水高峰(3月和9月) ,无明显旱季;西南部6~10月为较明显少雨期;南部9~10月和4~5月间气流不稳定,多大风暴。 公元13~16世纪,为刚果王国的一部分,发展了锄耕农业和编织、制陶、采矿、冶炼、雕刻等手工业。自15世纪末起,葡萄牙、法国殖民者相继入侵,后逐步成为欧洲人贩卖奴隶、掠夺黄金、象牙、橡胶的场所。 1884年沦为法国殖民地。 1910年并入“法属赤道非洲” ,称中央刚果。 1958年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共和国”。 1960年8月15日宣布独立,定名刚果共和国,简称刚果(布) ,仍留在共同体内。 1968年12月改名刚果人民共和国。 1991年6月更名刚果共和国。 农林业是刚果传统的经济部门,全国一半以上人口以农林业为生。 随着工业的发展,特别是石油开采的迅速增长,农林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年下降。全国有可耕地820万公顷,占全国土地面积24%,但已耕地仅22万公顷。 -- 629 016世界地理概览 粮食作物有薯类(木薯、甘薯) 、玉米和水稻等,以薯类为主。 巴泰凯高原主产玉米、小米等旱谷,沿海平原和桑加河流域种植水稻。粮食生产绝大部分为个体经营,单产较低,粮食自给率不足80%。 经济作物是重要出口商品,有甘蔗、花生、油棕、可可、咖啡、烟草和香蕉等。其中甘蔗、烟草和花生是三大经济作物,主要产地均在奎卢-尼阿里河中上游谷地。 油棕、可可、咖啡、香蕉等产于沿海平原和刚果盆地。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在60%以上,面积约2000万公顷,经济用材蓄积量估计为4.15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马扬巴山区、夏于山地和广大的北部地区。全国可采伐森林面积约1300万公顷,13分布在南部地区,23在北部,有奥库梅、A A艳榄仁树、非洲桃花心木、大绿柄桑等50余种著名热带树种。 70年代前,木材一向占出口值的首位,此后为石油取代而退居第二位。畜牧业受萃萃蝇危害,畜产品尚不能满足国内需要。沿海及内河水产资源丰富,渔业比较发达,平均年渔获量约3万吨。黑角是重要的远洋捕捞基地,莫萨卡是内河渔业中心。 刚果是中非地区工业较发达国家之一,以采矿业和农林产品加工业为主。境内矿产资源丰富。西南部低山丘陵富藏铜、铅、锌、锡等有色金属,多钼、镉、铀、钴等稀有元素。 西北部盆边高地和巴泰凯高原富铁矿,储量达10亿吨以上。 还有金、金刚石、金红石、黄玉等矿藏。已探明石油储量2.12亿吨,天然气764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西南沿海平原及其附近大陆架上。 距海不远的内地有大型钾盐和磷灰石矿,马扬巴山麓还发现铝土矿。采矿业中石油开采最重要,20世纪 -- 630 世界地理概览116 70年代以来原油产量不断增加,1992年起超过900万吨,主要油田有埃梅卢德、卢安果和利夸拉等。石油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首要支柱,石油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出口占出口总值的近90%。 钾盐采炼是刚果第二大矿业部门。 金、铅、锌、铜矿等开采较久,但规模小、产量少。木材加工主要分布在森林采伐区的30多家锯木厂和布拉柴维尔、黑角的规模较大的胶合板厂、家具厂和纸浆厂。食品工业以饮料、粮食加工、制糖和鱼类加工为主。此外,还有纺织、钢铁、化工、建材、动力等工业。黑角炼油厂年加工能力100万吨。 刚果是中非地区交通最为便捷的国家。刚果—大西铁路全长800公里,其中连接布拉柴维尔到黑角,横贯国境南部的大西洋铁路是国内交通大动脉,也是中非共和国、乍得以及喀麦隆和加蓬部分物资进出口的主要通道。 全国公路长1.2万公里,其中柏油路面约1000公里,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区。 境内河流众多,水运发达。内河航道6485公里,刚果河及其支流乌班吉河、桑加河等全年可通中小型汽轮。布拉柴维尔是全国最大河港,黑角港是最重要的海运门户,也是非洲西海岸三大海港之一。 全国有24条国内和国际航线,布拉柴维尔有著名的国际机场。 (唐发华) 加  蓬(Gabon) 非洲中西部国家。西临大西洋,海岸线长800公里,陆邻赤道几内亚、喀麦隆和刚果。面积267667平方公里。人口 -- 631 216世界地理概览 101万,共有40多个部族,以居住在奥果韦河以北的芳族人数最多,占总人口13以上;其次是埃希拉和姆贝特族(合A占13) ,还有巴科塔、奥坎德等族,主要分布在南部。居民A60%信基督教,其余信原始宗教和伊斯兰教。官方语言为法语。全国分9个省,首都利伯维尔。 加蓬的西部沿海为宽30~160公里的狭长平原,海拔300米以下。 平原外缘多沙丘、潟湖和红树林沼泽。 近海大陆架石油蕴藏丰富。洛佩斯角以北海岸曲折,其中加蓬河口三角港深入内陆100余公里。 内陆为高原山地,富金属矿藏,海拔大部400~600米,因久经侵蚀割切,形成许多山脊。其中西半部峰峦起伏,地形破碎;中南部夏于山海拔在1000米以上,主峰伊本吉山海拔1575米,是全国最高峰。奥果韦河水系流域面积占国土面积80%以上,上游源自刚果西南山地,入境后干流呈一大弧形,两岸接纳伊温多、洛洛、恩古涅等支流,于让蒂尔港附近入海,境内长约1100公里。上游水力资源丰富,中下游流量大,利于航行。赤道横贯中北部,属赤道雨林气候。大部地区终年湿热,年较差小。年平均气温24~26℃,年降水量一般为1500~2000毫米,北部沿海属几内亚湾多雨区,年降水量达2500~3000毫米以上,降水集中于10月至翌年5月,其中10~11月和3月为降水高峰,6~8月相对少雨。 全境约34地区为赤道雨林覆盖,有“森林之A国”的称号。 15世纪以前,奥果韦河两岸班图语系各族已建立若干部落王国。 15世纪以后,葡、法等殖民者先后入侵,在沿海贩卖奴隶。 18世纪法国自沿海逐步侵入内地。 1891年全境沦为 -- 632 世界地理概览316 法国殖民地。后被划为法属赤道非洲一部分。 1958年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共和国。 1960年8月17日宣告独立,成立加蓬共和国。 独立后加蓬利用外资开发林矿资源,积极发展民族经济。 30多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近20倍,是非洲经济情况最好的国家之一。 90年代初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3000美元,在非洲仅次于利比亚。石油、锰、铀和木材生产是国民经济重要支柱和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 加蓬的农业发展缓慢,农业人口占总人口23,但耕地占A土地总面积不足1%。 60%耕地种植木薯、玉米、水稻、大蕉、高粱等粮食作物。木薯种植最为普遍,为居民主粮。随着工矿业的迅速发展,劳力大量流入城镇,耕作日益粗放,粮食远不足自给。可可、咖啡、油棕是主要经济作物,产品供出口。可可分布于北部沃勒-恩特姆和奥果韦-伊温多两区高地,咖啡种植于东南部高地,油棕集中于沿海平原北部和南端。草场资源贫乏,萃萃蝇为害严重,畜牧业薄弱,乳肉等畜产品供应不足。河流众多,海域广阔,南部沿海有本格拉寒流经过,水产资源丰富。 加蓬的森林采伐为仅次于石油的重要收入来源。森林面积20万平方公里,原木蓄积量4.8亿立方米,在非洲仅次于扎伊尔。 以大面积奥库梅木纯林著称世界,还多桃花心木、乌木等名贵树种。木材年采伐量250万立方米以上,其中奥库梅木产量居世界首位,该原木及其胶合板在西欧市场享有盛誉。 采矿业为主要经济部门,占国民生产总值40~50%,矿 -- 633 416世界地理概览 产品出口占总出口值90%以上,其中石油占80%左右。 石油探明储量约2亿吨,分布于洛佩斯角以南沿海,45属近海油A田,开采集中于让蒂尔港周围,年产1400多万吨。锰矿探明储量2亿吨以上,居世界前列;矿石品位高达53%,主要矿区在南部弗朗斯维尔的莫安达、巴昆巴、马卡巴纳。铀矿储量400万吨以上,在非洲次于南非,产量次于南非和尼日尔,其中东南部穆纳纳矿储量100万吨,含铀量4%,是非洲最大、世界品位最高的铀矿之一;加蓬年产铀矿2.7万吨,浓缩铀供法国。铁矿主要蕴藏于东北部的梅坎博、贝林加和南部的奇班加等地,总储量12亿吨,其中梅坎博储量10亿吨,含铁量60%以上,为世界最大富铁矿之一,目前尚未大规模开采。 加工工业以木材加工和炼油为主,多系近年新建。现有木材加工企业20多个,其中让蒂尔港有非洲最大的胶合板厂,年产能力9万立方米。炼油集中于让蒂尔港,年炼油能力约200万吨。此外,还有金属加工、水泥、榨油、制糖、纺织、造纸等工业,分布于利伯维尔、让蒂尔港、奥文多、兰巴雷内、弗朗斯维尔等地。全国已建10多个电力中心,其中让蒂尔港和利伯维尔的火电站、金盖莱水电站(利伯维尔以东)规模较大。 加蓬铁路总长648公里,主要为内陆林区和矿区开发而修建。公路总长7733公里,其中沥青路面780公里。内河航运在国内货运中占重要地位,通航里程1700公里,担负全国木材运输的85%。 主要海港有让蒂尔港、利伯维尔和奥文多,前两者属浅水驳运港。奥文多地位于加蓬河口湾北岸,利伯 -- 634 世界地理概览516 维尔东南,1974年建成,港区水深11.5米,可停泊2万吨级货轮,为全国第一大港。国内航空网密度较大,首都和让蒂尔港有国际机场。 (徐兆奎)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SaoTomeandPrincipe) 非洲西部几内亚湾岛国。距加蓬海岸约200公里。由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两岛及其附近10多个小岛组成。总面积1001平方公里。人口13.2万,居民大多为费罗族黑人,其次为欧非混血种人。 大多信天主教。 官方语言为葡萄牙语。 首都圣多美。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诸岛呈西南—东北走向,地势较高。 圣多美岛呈椭圆形,面积854平方公里,除沿海平原外,大部为山地;中西部有10多座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峰顶都有火山口,其中有全国最高峰圣多美峰,海拔2024米。普林西比岛在圣多美岛东北128公里处,略呈长方形,面积130平方公里,中部山地平均海拔500米以上,普林西比峰海拔948米;沿海多平原,在沉积岩层已发现褐煤、石油和天然气等矿藏;沿岸砂岩和石灰岩受海水侵蚀,形成锯齿形海岸;岛上有近百条短小溪河,从中部向四周辐射入海,河床深切,水量丰富,有利于水电建设。罗拉什岛靠近圣多美岛南端,面积不足10平方公里,赤道线贯穿该岛。 全境属典型热带雨林气候。年平均气温25℃。终年盛行西南风,年降水量1000~2500毫米,两大岛西南部向风坡地可达5000毫米,东北部沿 -- 635 616世界地理概览 海平原地处背风面,降雨较少,但相对湿度大,极为湿热,被喻为“热带蒸笼”。 公元15世纪下半叶,葡萄牙人先后侵入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两岛。 1522年沦为葡萄牙殖民地,在两岛发展甘蔗种植园。 17世纪后半叶甘蔗种植业衰落,转而成为远洋船只停泊地和奴隶贩卖的中转、储运中心。 19世纪,殖民者从安哥拉、加蓬和几内亚等地招募“契约劳工” ,大面积种植可可和咖啡,两岛一度成为世界重要的可可生产和输出地。 1951年被改为葡萄牙海外省。 1975年7月12日宣告独立,定名为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共和国。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的经济以农业为主,种植园经济居重要地位。 耕地约占土地面积13,主要种植可可、椰子、油棕、A咖啡和香蕉等热带经济作物。可可生产最重要,主要分布在两大岛东部沿海地带,尤集中于圣多美岛东北部平原。椰子种植遍及两大岛沿海。 油棕主要分布在两大岛东北部平原。 咖啡多种植在两大岛中南部高地上。 在海拔1000米的山区,还种植少量金鸡纳树。以上农产品大部分出口,其中可可占出口总值90%左右,是国家经济支柱。木薯和玉米是主要粮食作物,惟种植面积小,不能自给。草场、水产资源丰富,尚少利用。工业只有食品、肥皂、锯木和机修等小型企业,大部分工业品依赖进口。公路总长380公里,大多分布在圣多美岛。首都圣多美设有国际机场,并可停靠万吨巨轮。 (张兴玉) -- 636 世界地理概览716 安 哥 拉(Angola) 非洲西南部国家。西濒大西洋,陆邻扎伊尔、赞比亚和纳米比亚。 本土以北的大西洋岸还有一块“飞地” 卡宾达,介于刚果和扎伊尔之间。海岸线共长1600余公里。面积1246700平方公里。人口1060万,居民主要有奥文本杜、金本杜、巴刚果和隆达族等,多数信原始宗教,其余信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葡萄牙语为官方语言。全国分为18个省。首都罗安达。 安哥拉地处南非高原西北部,23国土海拔1000米以A上。中西部的比耶高原海拔1500~2000米,群山错列,高峰迭起,其中莫科峰海拔2620米,是全国最高峰。比耶高原为各大水系的分水岭,有“安哥拉屋脊”之称。西北部为马兰热高原,海拔由1000多米缓降到约500米。 东北部为隆达高原,海拔1000多米,经河流长期切割,形成一系列条状平岗和岛山,诸河骈列北流,形成刚果河水系的众多支流。南部为威拉高原,从北向南海拔由1500米左右下降至1100米,地表较平缓。东部是近代冲积的内陆湖盆,在干草原上散布一些孤立高地。大西洋沿岸为海拔200米以下的沿海平原,其南部是纳米布沙漠的一部分。在卡宾达有热带森林茂密的马扬巴山地。受地形制约,境内30多条较大河流,形成典型的辐射状水系。 东北的开赛河、宽果河是刚果河的重要支流,水量丰盈,富水力资源。东南部有赞比西河、宽多河、奎托河 -- 637 816世界地理概览 和库邦戈河等,因流经干燥盆地,水浅流缓。矿产资源丰富,有开赛河和库邦戈河流域的金刚石矿(储量约1亿克拉) 、卡辛加的铁矿(储量10亿吨) 、沿海平原和大陆架的石油探明可采储量30亿吨) 和中北部地区的锰矿以及金、铜、铀、钨、磷灰石、铝土、煤、石膏、云母等。 安哥拉地处低纬,但地势较高,沿海又有本格拉寒流流过,气候并不炎热。年平均气温在22℃上下,中部高原为18~19℃。降水随距海远近和海拔高度而异,高原最高处和马扬巴山地年降水量1800毫米,内地一般600~1500毫米,沿海北部和中部280~330毫米,南部仅50毫米。 干湿季明显,10月至翌年5月是湿热季,6~9月为干凉季。高原常有霜,沿海地区则多雾。 公元12~15世纪时,安哥拉境内曾建立刚果、恩东戈、马塔姆巴和隆达等王国,发展起农、牧业,开采金、铜、铁等矿。 1482年葡萄牙人入侵,搜括黄金、象牙;1576年在罗安达建立据点,贩卖奴隶。1885年被划为葡属殖民地,称“葡属西非洲”。 1951年被改为“海外省”。 1975年11月11日获得独立,定名安哥拉人民共和国。 农业是安哥拉的主要经济部门,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48%,农业人口占总人口85%。两种农业制度并存,一种是自给和半自给性的个体农业,一种是以种植园、农场为基础的商品性农业。全国已耕地面积350万公顷(包括多年生作物) ,仅占土地面积2.8%。经济作物主要有咖啡、剑麻、棉花、甘蔗等。咖啡是最重要的出口作物,为世界主要咖啡生产国之一,北部的威热省和南、北宽扎省为咖啡集中产区。 剑 -- 638 世界地理概览916 麻是第二位经济作物,常年产量约6万吨,主要分布于干热的沿海平原中南部地带。棉花和甘蔗也较重要,马兰热省和宽扎河下游灌区是两大棉产区,甘蔗主要分布于洛比托-本格拉地区。此外还有香蕉、油棕、花生、烟草等。粮食生产主要由个体农户经营,以玉米、木薯为主。玉米主要产在比耶高原奥文本杜人居住区;木薯分布普遍。 此外还有小米、高粱、水稻、小麦等。粮食生产不足自给。畜牧业较发达。全国有草场2900多万公顷,占国土面积23.3%,牧区主要分布在本格拉铁路线以南,当地居民擅长养牛。森林面积5386公顷,约占国土面积43.2%。 卡宾达的马扬巴山地热带雨林多名贵树种红木、乌木、非洲檀香木、花梨木等,其他重要林区有莫希科、罗安达、威拉、北宽扎、威热等地。沿海渔业资源丰富,中南部沿海的洛比托、本格拉、纳米贝等为主要渔港,主产鲭鱼、沙丁鱼等。 工矿业以石油和钻石开采为主,原油年产量约2300万吨,绝大部分供出口,约占出口总值95%。卡宾达近海是主要产油区。罗安达有炼油厂,年炼油能力61万吨。安哥拉是世界主要金刚石生产国之一,有“非洲宝石”之称,年产140万克拉左右;开赛河流域是主要产区,栋多附近为其中心,并建有金刚石初加工厂。 铁矿开采发展较快,20世纪50年代开发南部卡辛加矿区。此外还开采砂金、铜、锰、盐矿等。电力工业23为水电。其他还有鱼品加工、纺织、制糖、酿酒、A食品、金属加工、轮胎、造船、制盐及其他轻工业等。 安哥拉交通运输较发达,主要有3条自沿海大致平行地通往内地的铁路,总长3049公里,其中本格拉铁路长1340公 -- 639 026世界地理概览 里,除承担国内客、货运输外,还是扎伊尔沙巴区和赞比亚铜带铜、锌矿产等的出口通道。公路总长7.2万多公里,其中沥青路面1.8万多公里。主要港口有罗安达、洛比托、纳米贝、卡宾达等。航空运输发展较快,国内机场10多处,罗安达有国际航空港。 (张同铸) 赞 比 亚(Zambia) 非洲中南部内陆国家。 邻安哥拉、扎伊尔、坦桑尼亚、马拉维、莫桑比克、津巴布韦、博茨瓦纳和纳米比亚,面积752614平方公里,人口923万,居民50%以上为本巴族,余为通加、洛兹、恩戈尼和隆达族等。大多信天主教、基督教新教,少数信原始宗教。官方语言为英语。全国分为8个省,首都卢萨卡。 赞比亚国土大部为起伏不大的高原,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大致自东北向西南倾斜。 赞比西河及其支流卡富埃河、卢安瓜河等自北向南,把整个高原分割成许多块体。按地表形态,全境分为5部分:①东北部刚果河(扎伊尔河)上游盆地,是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东部穆钦加山脉海拔1200~1600米;位于与坦桑尼亚、马拉维交界处的马库图山海拔2164米,是全国最高点。盆地地势自东向西缓倾,间有不少湖泊和沼泽。②东南部卢安瓜高原谷地,包括长达560公里的卢安瓜断裂谷,是东非大裂谷的组成部分。裂谷东侧与马拉维高原相连,西侧接穆钦加山断崖,卢安瓜河流贯其间,高 -- 640 世界地理概览126 差悬殊,坡大流急。 ③北部是加丹加高原的一部分,海拔1000米以上,有一系列兀立的山脊和槽状洼地,地势向南缓倾,是赞比亚主要矿区。④中部卡富埃盆地,平均海拔约1000米,自北向南倾斜,赞比西河和卡富埃河穿流其间,北部沼泽连片,中部是广阔的泛滥平原,东部为卡富埃河和卢安瓜河的分水岭高地。⑤西南部属卡拉哈里盆地,平均海拔不到1000米,地表平坦。 赞比亚的河湖众多,水网稠密,分属赞比西河和刚果河两大水系,赞比西河在境内长度1500公里,其中800公里构成南部国界,流域面积约占国土34以上,同津巴布韦交界A处的莫西奥图尼亚瀑布(维多利亚瀑布)闻名世界。湖泊有与邻国共有的坦噶尼喀湖、姆韦鲁湖、卡里巴水库和境内的班韦乌卢湖。卡富埃河中上游的卢坎加沼泽是境内最大的沼泽,还有南部的勃沙加沼泽,班韦乌卢沼泽等。众多的湖泊、沼泽对调节河流水量、防洪、灌溉、发展渔业、水运以及供应城乡用水都有重要作用。 赞比亚属热带草原气候。 因地势较高,终年温暖如春。 平均气温21℃左右,各月平均气温相差很小。年降水量从南往北由650毫米递增到1500毫米,11月至翌年4月为雨季,5~10月为旱季。 公元5世纪班图语系各族移入赞比亚境内,16~19世纪曾建立隆达、洛兹、卡洛洛等王国。 18世纪末叶起,葡、英殖民者相继入侵,1911年英国将其改称北罗得西亚,由“英国南非公司”管辖,1929年派驻总督进行直接统治。曾推行“南罗得西亚(现津巴布韦)工业、北罗得西亚矿业、尼亚萨 -- 641 226世界地理概览 兰(今马拉维)农业“的殖民政策,致使经济畸形发展。 1953年成为“中非联邦” 一部分。 1964年10月24日获得独立,改名赞比亚共和国,仍留在英联邦内。 20世纪初,赞比亚境内第一条铁路马兰巴—恩多拉铁路建成;20~30年代末,大型铜矿体发现,以及大规模现代化采炼业的兴建,铜矿成为赞比亚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也促进了铁路沿线地带农业、建材工业、商业等迅速发展。铁路沿线地势高爽、土壤肥沃、气候宜人之处被欧洲人占为烟草、咖啡、棉花等经济作物农场和养牛场。当地农民普遍种植玉米以代替传统作物——粟。其他地区则仍保持传统的自然经济。 独立后,政府努力促使经济结构多样化和地区平衡发展。 赞比亚矿产资源丰富。铜探明储量8亿多吨,约占世界探明储量15%,集中在与扎伊尔沙巴地区毗邻、长约220公里、宽65公里的“铜带” ,矿体大、矿层厚、品位高、埋藏浅,利于开采。 所产铜几乎全供出口,出口量居世界前列,出口值约占出口总值80%和国家财政收入40~50%。 次于铜的矿产是钴和铅、锌。钴与铜伴生,主产于铜带,产量仅次于扎伊尔,居世界第二位。中部的卡布韦主产铅、锌,是国内第二采矿业中心。独立后所建卡富埃水电站、卡里巴北岸水电站及莫西奥图尼亚水电站是电力供应的主要来源,装机容量为120万千瓦,约有13供应国外。 A制造业发展较快,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主要是利用本国农矿产品作原料的加工工业,如食品、烟草、纺织、化肥及其他日用工业,此外,还新建了炼油厂。 “铜带” 也建有铜制品厂,以及为采矿业服务的机械、化工等部门。 加 -- 642 世界地理概览326 工工业集中在“铜带”和卢萨卡等铁路沿线城市。 全国约有54%的人口从事农业,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15%左右。可耕地约515万公顷,占国土面积6.8%;已耕地150万公顷。农村多为自产自给的个体农牧民,耕作粗放。农场集中分布于马兰巴—恩多拉铁路沿线地带,机械化水平较高,是国内市场和出口农产品的主要供应地。粮食作物以木薯、玉米为主,木薯以北部高原较集中,玉米的主要产区在马兰巴—恩多拉铁路沿线,正常年景粮食自给有余。 经济作物有棉花、花生、烟叶、甘蔗等。东部奇帕塔等地所产花生质量好,含油率高,畅销国外。棉花、烟叶主产于中部铁路沿线。畜牧业中养牛最普遍,商品肉牛和乳牛集中在马兰巴—恩多拉铁路沿线,主要由外资牧场和国营牧场饲养。 交通运输以公路和铁路为主。 铁路总长2184公里,有马兰巴—恩多拉铁路和1976年通车的坦赞铁路(境内长882公里)。 公路总长37400公里,其中柏油路面干线公路长6387公里。赞比亚地处内陆,进口物资需经邻国港口转运,现以坦赞铁路和经津巴布韦到莫桑比克港口的2条铁路为主。卢萨卡、恩多拉和马兰巴有国际机场。 旅游业是国家收入重要来源之一。莫西奥图尼亚瀑布为世界名胜。卡富埃国家公园和卢安瓜河谷狩猎公园都是非洲最大和动物种类最多的野生动物园之一。 主要城市有卢萨卡、基特韦和恩多拉。卢萨卡是赞比亚的最大城市,全国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 (李德富) -- 643 426世界地理概览 马 拉 维(Malawi) 非洲东南部内陆国。濒马拉维湖,与坦桑尼亚、莫桑比克和赞比亚为邻。 领土狭长,南北长837公里,东西宽9~160公里。面积118485平方公里。人口974万,居民分属40多个部族,以尼扬贾、切瓦、尧、恩甘尼和通布卡族人数较多。 大多信原始宗教,少数信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奇契瓦语为国语,官方语言为英语。全国分3个省。首都利隆圭。 马拉维地处南非高原东北部,地势较高,34的国土海拔A1000~1500米。 东非大裂谷纵贯南北,将国土分为3个部分:①西部高原处于马拉维湖和希雷河谷地以西。其北部有纳米塔瓦高地、尼卡高原和维皮亚高地,海拔1500~2400米,恩甘达山海拔2600米,受河流切割,地势比较崎岖;南部为中央省高原,海拔1000~1500米,地表起伏平缓。②希雷河谷地和马拉维湖处于东非大裂谷底部。希雷河上游谷地平坦宽广,形成带状平原,下游海拔100米以下,为全国最低处,是一片永久性沼泽;周围地势低洼,常形成季节性湖泊和沼泽。 马拉维湖面3.08万平方公里,是非洲第三大湖,湖水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14。 ③东部高地在希雷河谷地以东,有希雷A高地、曼戈切高地、姆兰杰山和松巴山。平均海拔1000米,地面呈波状起伏;姆兰杰山突起于东南边境,主峰萨皮图瓦山高3013米,是全国最高峰。 河流大部属马拉维湖-希雷河水系。西部高原诸河流入 -- 644 世界地理概览526 马拉维湖,流程短,中、上游河谷宽阔平坦,下游坡降大,河水急降入湖。 希雷河北通马拉维湖,南流入赞比西河,长600公里,上、下游坡平流缓,谷地宽广;中游两岸山势紧束,坡大流急,多瀑布、急流。 马拉维属热带草原气候。除裂谷低地气候酷热外,占国土大部的高原地区海拔较高,气候凉爽,年平均气温20℃左右,最冷月(7月) 15~20℃,最热月(10~11月) 22~29℃。 干、湿季分明,降水集中在11月至翌年4月,5~10月干旱少雨。年降水量750~2000毫米,北部多于南部,高山多于低地。姆兰杰山东南坡年降水量高达2150毫米,冠于全国;下希雷河谷地仅650~900毫米,是全国降水量最少地区。 公元17世纪,以切瓦人为主的班图语族即建立部落联盟,农牧业和手工业均有发展。 19世纪中叶,葡、英殖民者相继侵入。 1889年英国南非公司同当地酋长签订了“保护条约”。 1891年为“英属中非保护地”。 1904年由英国政府直接管辖,后改名尼亚萨兰。1953年被英国强行并入“中非联邦”。 1964年宣告独立,改名马拉维,为英联邦“自治领”。 1966年7月成立马拉维共和国,仍留在英联邦内。 马拉维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全国80%的劳动力从事农业,农产品出口值占出口总值的90%以上。可耕地383万公顷,主要种植玉米、木薯和水稻。玉米收获面积占谷物总收获面积86.4%,产量占谷物产量90%。 1964年以来水稻生产发展迅速,在马拉维湖沿岸低地、奇尔瓦湖湖滨低地和希雷河谷地建立了水稻农场,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粮食自给并有少量出口。经济作物产值占农业产值60%以上,种植园和 -- 645 626世界地理概览 小农生产并重,主要有烟草、茶叶、花生、甘蔗、棉花和桐油等。烟草产量次于津巴布韦和南非,居非洲第三位,常年占全国农产品出口值55%,中部高原和东部高地为主产区。 桐油产量居非洲首位,分布于希雷高地和维波亚高地。茶叶产量在非洲仅次于肯尼亚,是非洲最早产茶国,南部高地特别是姆兰杰山地为集中产区。 牧场约占土地面积15,牲畜主A要集中在西部高原,以养牛(瘤牛) 、羊为主。裂谷低地和国土南部因有萃萃蝇之害,牲畜较少。鱼产丰富,主产于马拉维湖、奇尔瓦湖和希雷河。林地占国土面积47.5%,姆兰杰山和北部山区盛产名贵的姆兰杰杉。 主要矿藏有姆兰杰山区的铝土,马拉维湖南岸的独居石,松巴附近的煤以及刚玉、石墨、蓝晶石、磷灰石、云母等,尚很少开采。水力资源丰富,在恩库拉瀑布、希雷河等地建有水电站。工业主要有制茶、卷烟、制糖、鱼类加工、榨油等农产品加工以及建筑材料、农具制造等小型企业。集中分布在布兰太尔、利隆圭和松巴等城市。 交通运输网南部较密。铁路长830公里,主干线贯穿南部,与莫桑比克铁路线相连,主要承担进出口运输任务。北部地区以及南、北部之间交通靠公路和马拉维湖水运。有公路1.5万公里,其中1900公里为沥青路面。布兰太尔有国际航空站,有定期航班通往肯尼亚、赞比亚、莫桑比克、南非、毛里塔尼亚、塞舌尔等国。 (孙兰园) -- 646 世界地理概览726 莫桑比克(Mozambique) 非洲东南部国家。 隔莫桑比克海峡与马达加斯加相望,海岸线长2795公里;陆邻坦桑尼亚、马拉维、赞比亚、津巴布韦、南非、斯威士兰。面积799380平方公里。人口1700万,有60多个部族,最大部族为马库阿,约占人口的40%,其余为洛姆埃族、尚加纳族等。多数信原始宗教,其余信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官方语言为葡萄牙语。全国分为10个省,首都马普托。 全境地形分沿海平原和内陆高原两部分。沿海平原占总面积44%,地势低平,海拔200米以下,由北向南展宽。从平原向内陆,逐渐过渡为海拔200~1000米的高原。高原上有2436米的全国最高峰宾加山。境内主要河流有赞比西河、林波波河与萨韦河。马拉维湖是莫桑比克同马拉维的界湖。 全境处于南纬10°27′~26°52′之间。沿海又受莫桑比克暖流影响,大部分属热带草原气候。各地终年高温,年平均气温多在22~27℃。山区较凉爽,赞比西亚省北部山区可降至12℃。 干湿季分明。 一般10月至翌年3月为湿季,占全年降水量45,4~9月为干季。降水量由南向北增加,高地又A多于低地。南部沿海马普托768毫米,中部沿海克利马内增至1380毫米;内陆高地一般1000~1500毫米;内陆谷地为少雨区。 主要矿藏有煤、铁、铜、金、钽、钛、铝、石棉、钻石、 -- 647 826世界地理概览 大理石、天然气、稀有金属等,其中煤储量60亿吨,钽铁矿储量3.6亿吨,居世界首位。 莫桑比克是非洲历史发展较早的国家之一。 公元13世纪起建立过莫诺莫塔帕王国。 16世纪初葡萄牙人入侵,建立殖民据点,控制贸易集市;17世纪末夺取了中部地区采矿权;18世纪末侵占全境;1897年称葡属东非洲。 1898年殖民首府从莫桑比克港迁至马普托。 19世纪末修筑通向南非、津巴布韦和马拉维的铁路,沿岸港口成为邻近地区出海口;1951年被改称葡“海外省”。 1975年6月25日取得独立,建立莫桑比克人民共和国。 1990年更名为莫桑比克共和国。 全国90%人口以农业为主,农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58%。 有耕地308万公顷,大部盛行迁徙农业,耕作粗放,集约经营的灌溉地仅约占耕地的2%,主要集中在赞比西河卡布拉巴萨水库下游、林波波河和蓬圭河两岸。耕地一半左右用于粮食生产,主要作物有玉米、高粱、稻谷和木薯。广种薄收,粮食不足自给。经济作物在非洲和世界上都占有一定地位。腰果年产7.5万吨,居世界第二位,主要分布在纳卡拉至楠普拉一带和林波波河河口地区;腰果出口值占出口总值的20%。 椰子产量居非洲首位,年产42万吨,沿海地区广为种植,以贝拉以北沿海最多。棉花主要分布在纳卡拉、贝拉附近和林波波河三角洲。此外北部沿海的剑麻,赞比西亚省山地的茶叶,赞比西河以南的甘蔗、香蕉和柑橘都是重要出口作物。 全国有草场4400万公顷,受萃萃蝇危害,加以气候湿热,影响畜牧业发展。以养牛和养羊为主,畜群主要分布干萨韦 -- 648 世界地理概览926 河以南的内陆高地,畜产品不足自给。渔业资源丰富,捕鱼多与日本、独联体国家渔船队合作经营。对虾是主要出口渔产品。 工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34%。电力工业较发达,规模巨大的卡布拉巴萨水电站现有发电能力207.5万千瓦,电力绝大部分输往南非。 其他工业以农产品加工为主,包括纺织、轧花、制糖、腰果加工、榨油、卷烟、制鞋、制皂等,还有水泥、木材、金属加工等。工业主要分布在以马普托、贝拉和莫桑比克为中心的沿海地区。 全国工业近半数集中马普托,主要有食品、卷烟、水泥、金属加工和制糖等,贝拉有食品、纺织、水泥和制糖等工业,莫桑比克以腰果加工为主。境内矿藏大部分尚未开发。现以煤和钽开采较为重要,钽产量占世界产量23。少量开采铝土、石棉、云母、黄金、铜、铋、A铀及各种宝石。 莫桑比克的铁路总长3843公里,5条铁路干线连接内陆地区,并为邻国出海重要通道,过境运输约占铁路货运量2A3。公路总长4万多公里,乏纵向交通干线,国土南、北联系不利。马普托是全国最大港口,也是非洲大港之一,年吞吐量约2000万吨;次为贝拉港,年吞吐量约500万吨。两港承担邻国转运货物的绝大部分。此外还有彭巴、纳卡拉、莫桑比克、克利马内等港。全国有16个航空港,其中马普托、贝拉和楠普拉有国际航空港。 (李汝燊) -- 649 036世界地理概览 科 摩 罗(Comoros) 印度洋西部岛国。位于非洲大陆东岸与马达加斯加岛之间,莫桑比克海峡北端,地当西印度洋航道要冲。面积1862平方公里。人口57.7万,居民主要为阿拉伯人、马达加斯加人(马尔加什人)和非洲黑人班图人混血种人。 95%信伊斯兰教。通用科摩罗语,官方语言为法语。首都莫罗尼。 国土由科摩罗群岛组成,包括四大岛、邻近小岛和众多礁屿。其中西北端大科摩罗岛最大,面积1148平方公里,其他三大岛按面积依次为昂儒昂岛、马约特岛和莫埃利岛。群岛为西印度洋科摩罗海岭的出露部分,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 地形崎岖,内地和沿海仅有狭小盆地和平原。 各岛岸线曲折,多港湾,周围为珊瑚礁环绕。各岛火山多已熄灭,唯大科摩罗岛南部的卡尔塔拉山为世界最活跃火山之一,1900~1965年间曾喷发11次,最近一次喷发在1977年。火山口周长15公里,最大直径3.2公里,海拔2560米,是全国最高峰。附近多死火山锥、火山湖和熔岩流。 科摩罗属热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雨最丰沛。各地平均气温23~26℃,最热月和最凉月分别为28℃和20℃。 各地年平均降水量1000~3000毫米。 全年可分为湿热和干凉两季。 11月至翌年4月盛行西北季风,是湿热季,集中全年大半降水,1月份降水可达275~375毫米;5~10月是干凉季,盛吹东南信风,受马达加斯加岛高山阻拦,雨量不多。降水 -- 650 世界地理概览136 分布受地形影响,卡尔塔拉山西侧迎风坡年降水量高达5400毫米以上,是西印度洋降水最丰沛之地。群岛热带森林资源仅占国土面积16%,主要分布于海拔400~1800米的山地。 沿海多红树林。 16世纪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科摩罗长期为阿拉伯苏丹统治。 1841年法国入侵,1912年全境沦为法国殖民地。 19世纪起,殖民者开辟甘蔗种植园,向欧洲供应蔗糖。 20世纪起各岛种植伊兰伊兰、华尼拉等香料作物和椰子、香蕉、咖啡、可可等热带作物,香料开始驰名于世。 1961年实行内部自治,为法国海外自治领地。 1975年7月6日宣告独立,称科摩罗共和国。 1978年改称科摩罗伊斯兰联邦共和国。但马约特岛仍被法国据为“海外省” ,对此,科摩罗政府多次声明对全部群岛拥有主权。 科摩罗的经济以农业为主,80%以上的人口从事农业,农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40%。 耕地占国土面积41.9%。 肥沃土地主要种植香料和椰子、香蕉、咖啡、可可等热带经济作物。香料是主要出口产品,素有“香料群岛”之称。香料种植、收购和加工由法国资本控制,分布遍及各岛,以昂儒昂岛最为集中。伊兰伊兰产量居世界首位,华尼拉产量仅次于马达加斯加,居世界第二位,出口值合占出口总值23左A右。此外还产丁香、薄荷、素馨、柠檬草、王紫罗兰等香料。 丁香生产与坦桑尼亚在世界上同享盛名。粮食作物占耕地面积53%,以稻米、玉米和木薯为主,粮食不能自给。畜牧业以养牛为主。渔业资源丰富,年捕鱼量约4000吨。工业基础薄弱,仅有少数农产品和木材加工、肥皂、砖瓦等小厂。公 -- 651 236世界地理概览 路总长为830公里。 较大岛屿有海港。 马约特岛港湾优良,可停泊大吨位商船和军舰。 (李汝燊) 马达加斯加(MadagascarMadagasikara) A非洲最大岛国。在大陆东南印度洋中,隔莫桑比克海峡与大陆相望,最近距离约400公里。地处印度洋西部航运要冲。领土由世界第四大岛马达加斯加岛和邻近小岛组成,面积587041平方公里。人口1280万,居民98%以上是非洲人和印度尼西亚人等混血的马达加斯加人(马尔加什人) ,另有少数科摩罗人、欧洲人、印度人等。马达加斯加人包括梅里纳族、贝齐米萨拉卡族、贝齐寮族、齐米赫蒂族等,通用马达加斯加语。官方语言为法语。居民55%信原始宗教,40%信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其余信伊斯兰教。 全国分为6个省,首都塔那那利佛。 马达加斯加岛地形由3部分组成:①中央高原南北绵延1160公里,中段最宽处386公里,海拔1000~2600米,是全岛河流的发源地和分水岭。 高原上马鲁穆库特鲁山海拔2876米,是全岛最高峰;中、南部有安卡拉特拉山块和安德林吉特拉山块。②中央高原往西,地势逐渐下降,由海拔500~1000米的低高原过渡为200~500米的丘陵地带;最西是沿海平原,北起纳林达湾,南达安布文贝,宽度在96~202公里之间。 全岛重要河流均分布在中央高原以西,有曼戈基河、 -- 652 世界地理概览336 齐里比希纳河、贝齐布卡河等。河床坡降大,多急流、瀑布,富水力资源。河流冲积平原和谷地是重要农业区。③中央高原往东,地势陡峻,以一级或二级断崖降落到狭长的沿海平原。平原宽16~80公里,为许多短急河流所分割,是富庶的农业地带。 近海处断续的沼泽和潟湖经疏通而成潘加兰运河,是南北重要通道。 马达加斯加以热带草原和热带雨林气候为主。各地差异明显,气温自高原向沿海增高,11月至翌年4月为湿热季,5~10月是凉爽季。 年平均气温17~27℃,12月最热,平均气温24~31℃;7月最冷,平均气温13~22℃。降雨自东向西和自北向南减少,东部受湿润的信风影响,终年多雨,年降水量1500~3500毫米;中央高原、西北部和西部年降水量减少到1000~1800毫米,干湿季分明,全年雨量90%以上集中在雨季;西南部降雨最少,图莱亚尔年降水量只有300多毫米,而年蒸发量达1800毫米以上。湿热季盛行气旋和雷暴,常造成灾害。 森林覆盖率为20%以上,富红木、黑檀木等名贵林木。 公元前开始陆续有印度尼西亚人等移居岛上,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等迁入。 14世纪初,梅里纳人在岛上建立伊麦里那国,定都塔那那利佛。 16世纪起,葡萄牙、英国和法国殖民者曾先后入侵,但不久离去。 19世纪王国版图几乎扩及全岛,兴办了工矿业,包括采矿、冶铁、武器制造、火药和某些轻工业以及兴建贸易港口等,又引种香荚兰、咖啡、葡萄和其他水果;同时多次挫败殖民者的侵略。 19世纪末英、法殖民者又多次入侵,1896年全境沦为法国殖民地。 1960年6 -- 653 436世界地理概览 月26日获得独立,建立马尔加什共和国。 1975年12月改名为马达加斯加民主共和国。 马达加斯加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农业人口占总人口80%以上,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农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84%。已耕地面积约300万公顷,23以上耕地种植A稻米,其他是木薯和玉米。稻谷是主粮,种植历史久,仅次于埃及,为非洲第二大稻米生产国。主要分布在中央高原的河谷盆地、东部沿海平原和西北部的贝齐布卡河、索菲亚河三角洲平原。木薯是农村居民重要口粮,分布很广,东部和西北部较多。玉米以西部平原和北部迭戈苏亚雷斯分布最普遍。经济作物主要有咖啡、香料、甘蔗、香蕉、棉花、花生等。前4种集中在东岸和西北岸沿海及岛屿,后2种主要分布在西部沿海平原和河谷中。咖啡是首要出口作物,以罗伯斯塔种为主,近年来年产量在5万吨左右。香料一向是重要出口物资之一,主要有丁香和华尼拉果,丁香产量仅次于坦桑尼亚,居世界第二位;华尼拉果为高级香精的原料,是马达加斯加特产,占世界总产量80%,出口值仅次于咖啡。其他经济作物有甘蔗、香蕉、剑麻、胡椒、拉菲亚麻、椰子、油棕、可可、烟叶、茶叶、菠萝、柑橘等。胡椒和拉菲亚麻系传统作物,质量好,产量居非洲首位,除自给外有大量出口。 境内草场广阔,无萃萃蝇为害,发展畜牧业条件良好。 畜牧业以养牛业为主,素有“牛之国”之称,牛存栏数1000多万头,居非洲前列。西部图莱亚尔省是重要养牛区,其次是中央高原。 马达加斯加的工业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15%。 工业主 -- 654 世界地理概览536 要分布在少数城市和沿海港口,以塔那那利佛、安齐拉贝、塔马塔夫、马任加和迭戈苏亚雷斯最集中。工业中,农产加工和食品工业占优势,有碾米、榨油、咖啡加工、制糖、肉类和水果罐头、饮料等。大型现代化制糖和肉类加工企业分布在贝岛、圣玛丽岛、安比卢贝和图莱亚尔。纺织工业发展快、马任加、安齐拉贝和塔那那利佛都有较大的棉纺厂。重工业薄弱,除加工能力80万吨的塔马塔夫炼油厂外,只有金属加工、机修、车辆装配和水泥等小厂。电力供应不足,装机容量仅10.12万千瓦。 采矿业以穆拉曼加的石墨矿和安德里亚梅纳的铬矿为主,产量均名列世界前茅;此外还少量开采铝土、云母、石英、独居石等。 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总长3万多公里,其中柏油路面5000公里。 有铁路1100公里。 沿海港口以塔马塔夫和马任加最大。前者可同时接纳5艘海轮,年吞吐量155万吨,其中原油约100万吨,通过油管输往塔马塔夫炼油厂。 (李汝燊) 塞 舌 尔(Seychelles) 印度洋西部岛国。位于东经46°~56°和南纬4°~11°之间,西距非洲大陆1500多公里。处于非、亚两洲海上交通要冲。由37个花岗岩岛和78个珊瑚岛组成。总面积455平方公里。人口7.2万,居民90%住在马埃岛上,主要是班图黑人和欧非混血的克里奥尔人,其余为法国人、印度人、巴基 -- 655 636世界地理概览 斯坦人、华裔等。 90%信天主教,少数信基督教。多数居民讲克里奥尔语和法语,官方语言为英语。首都维多利亚。 塞舌尔以马埃岛最大,面积148平方公里,地形崎岖,最高峰塞舌尔山海拔914米。次为普拉兰岛和锡卢埃特岛。其他岛屿面积小,有些仅是礁石。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受印度洋季风影响,5~10月盛行东南季风,凉爽少雨;12月至翌年3月盛行西北季风,高温多雨;11月和4月是过渡期。年平均气温27℃,最高气温32℃,最低气温22℃。年降水量2000~4000毫米,相对湿度年平均75~85%,降水量随地势升高而增加,岛上河流短而少,地表径流急流入海,蓄水困难,即使短暂干旱也会引起缺水。 1969年马埃岛中央高地罗雄水库建成后,保障了当地居民用水。热带森林茂密,珍奇动植物繁多。 植物以椰子树著称,200多万棵椰子树覆盖着大小岛屿。其中尤以海椰子树最珍贵,被誉为“国宝”。 1505年葡萄牙人曾到达塞舌尔。 1756年被法国侵占后,运入黑人种植香料作物。 1794年被英国侵占,1814年并入英属毛里求斯,1903年划为英直辖殖民地。 1976年6月29日宣告独立,成立塞舌尔共和国。 塞舌尔居民多从事农、渔业。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3000多美元,居非洲国家前列。种植椰子、肉桂、香草、茶叶、薄荷和玉米、薯类等。周围海域富水产资源,鱼类品种繁多,以金枪鱼为大宗。 年渔获量约4000吨,年人均消费85千克,为世界人均食鱼量最多的国家之一。 鸟粪开发较盛。 工业以小型农产品加工为主,有椰干、肉桂皮、肉桂油、香料、鱼干、鱼壳等。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年旅游人数达10 -- 656 世界地理概览736 万,旅游收入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0%。 全国交通以公路为主,总长约270公里;岛屿之间靠水运和空运。 维多利亚港是印度洋上国际航道的主要中继站,可同时停泊4艘大型船舰,有航线通英国、新加坡、肯尼亚、毛里求斯、印度等地。维多利亚以南9.6公里处有现代化国际机场,是印度洋上的重要航空枢纽。 (蔡德粹) 毛里求斯(Mauritius) 印度洋西南部岛国。西距马达加斯加805公里。与查戈斯群岛、塞舌尔鼎足而立。领土由毛里求斯岛、罗德里格斯群岛、阿加莱加群岛和卡加多斯-卡拉乔斯群岛组成,面积2040平方公里,人口112万,印度裔毛里求斯人约占总人口23,克里奥尔人(黑白混血后裔)占14,华裔占3%,法A A裔占2%等。居民51%信印度教,31%信基督教新教,其余信伊斯兰教。多通用印地语、克里奥尔语或法语。官方语言是英语。首都路易港。 主岛毛里求斯岛与罗德里格斯群岛均系火山岛(与留尼汪岛合称马斯克林群岛) ,岛上熔岩广布,多火山口,周围有珊瑚礁和潟湖环绕,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毛里求斯岛东西宽47公里,南北长61公里,面积1865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91%。 岛的中部为高原,地势南高北低,间有低山孤峰。 一般海拔300~600米以上,西南部的小黑河峰海拔827米,是全国最高峰。 沿海有平原,东岸宽超过16公里,西岸狭窄。 -- 657 836世界地理概览 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沿海25℃,中部高原20℃。 年降水量沿海约1300毫米,高原约5000毫米。 1~4月多飓风暴雨。 主岛31%为森林覆盖,高地森林茂密,多桃花心木、黑檀木等名贵树种。 1505年葡萄牙航海家马斯克林到此。 1598年被荷兰殖民者占领,取名毛里求斯。此后100多年间,荷兰在此设立航行印度洋中途站,不断掠夺黑檀木,贩运奴隶,并引种谷物、甘蔗。 1715年法国殖民者侵入,后改称法兰西岛,发展糖业,引种芳香作物,经济繁荣一时。 1810年沦为英国殖民地,复名毛里求斯。 1961年英被迫同意毛里求斯分阶段内部自治。 1968年3月12日毛里求斯宣布独立,为英联邦成员国。 毛里求斯独立后实行多种经营,经济发展较快。 90年代初,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2500美元,居非洲国家前列。甘蔗种植和制糖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 全国30%的劳动力从事甘蔗种植和蔗糖生产,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30%,出口占外贸收入60%以上。 甘蔗种植面积随气候变化而波动于80~90万公顷,占耕地面积75%左右,集中分布于毛里求斯岛。罗德里格斯岛亦有少量种植。粗糖常年产量60~70万吨,35A产自设有加工厂的大型种植园,其余由小生产者经营。蔗糖及副产品绝大部分供出口,是非洲仅次于南非的第二蔗糖出口国。其他经济作物有茶叶、烟草、花生、水果(菠萝、香蕉、椰子等)和蔬菜、瓜类等,主要分布于毛里求斯岛,除茶叶外主要供当地消费。茶叶是近年重点发展作物,产品80%以上供出口,出口值仅次于蔗糖。 粮食作物包括薯类、玉米、稻谷等,多与甘蔗和茶叶间作,粮食远不足自给。畜牧 -- 658 世界地理概览936 业以养牛、羊为主,分布于中部高原地区。 工业以制糖和制茶业为主,还有卷烟、食品、日用化工、纺织、皮革、木材加工、机械修配、电子元件等小型企业和手工作坊。工业产品仅能满足国内部分需要。旅游业发展较快,海滨和内陆高原景色优美,气候宜人,年接待游客33万人次,旅游收入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 公路交通较发达,总长2100公里,是联系各岛沿海与内陆的纽带。对外联系主要通过毛里求斯岛上的路易港及其附近的国际机场,同印度洋沿岸各国和欧洲有定期班轮和班机。 (李汝燊) 留 尼 汪(Réunion) 印度洋西部马斯克林群岛中的火山岛,法国一海外省。 又称波旁岛。位于南纬20°51′~21°22′和东经55°15′~55°54′之间,西距马达加斯加676公里,东距毛里求斯岛180公里。 面积2510平方公里,人口63.4万,主要为法国血统居民,还有印度人、马达加斯加人和非、欧混血种人等。居民85%信天主教。民间通用克里奥尔语,官方语言是法语。首府圣但尼。 岛呈椭圆形,岸线平直陡峻,沿海平原宽仅1~3公里,缺乏优良天然港湾。地势向内陆逐渐升高,丘陵、山地和台地连续,熔岩广布。中部的内日峰是一座熄火山,海拔3069米,为全岛最高峰,坡麓有热矿泉。东南部的富尔奈斯火山 -- 659 046世界地理概览 海拔2631米,是一座活火山,1925年以来多次喷发。 发源于中部山地的河流呈辐射状入海,谷深水急,多瀑布,富水力,已建有一些水电站。热带海洋性气候,山区温和凉爽,低地炎热,气温年较差小。盛行东南信风,在印度洋热带气旋活动范围内。 向风的东部和南部年降水量在4000毫米以上,内日峰东坡达8000多毫米,是世界多雨区之一,森林茂密;背风的西部和北部较干旱,年降水量不足700毫米,分布着灌木和草地。 原为荒岛。 1643年被法国占领后,开始移民岛上,并运来大批黑人,引种粮食和香料、咖啡等热带作物。 1767年沦为法国殖民地。 1807年咖啡被旋风所毁,改种甘蔗,发展糖业。 1946年改称法国海外省。 1973年11月23日法宣布留尼汪岛为法的“单一省地区”。 留尼汪的经济以种植业为主,现有耕地5.6万公顷,占土地面积22%;牧场9000公顷,林地8.8万公顷。甘蔗是首位出口作物,种植面积占耕地总面积64%,产糖27.8万吨,出口24.8万吨,居非洲前列。食糖出口占全岛出口总额约80%。香料作物有天竺葵、印须芒草、伊兰伊兰和华尼拉等,主要产于南部海拔较高的坡地以及坦庞至圣若塞菲之间地区,经加工成香精输出,是第二位出口物资。香蕉等水果发展很快。粮食作物主要是玉米,产量不足自给。工业以制糖业为主,有7座糖厂。还有一些供当地消费的食品、日用品等工业和为出口服务的香精加工厂。交通发达,公路总长2680多公里,有环岛公路和从西南到东北穿越全岛的公里;铁路59公里。首府圣但尼附近设国际机场。主要海港勒 -- 660 世界地理概览146 波尔能停泊大型船舶,有定期班机和海轮同东非、马达加斯加和法国往来。旅游业较盛。 (李汝燊) 津巴布韦(Zimbabwe) 非洲东南部内陆国。邻莫桑比克、赞比亚、博茨瓦纳和南非。面积390759平方公里,人口1060万,居民中班图语系的马绍纳族和马塔贝勒族占93%,其余为白人和亚洲人。 大多信原始宗教,少数信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官方语言为英语。全国分为7个省。首都哈拉雷。 津巴布韦国土属南非高原北缘,大致由三级高原面组成,仅东部边缘自北向南延伸着高原边缘山地,地势崎岖,伊尼扬加尼山海拔2595米,为全国最高点。 自西南向东北横贯国土的高高原(高草原)长约650公里,西南部宽仅80公里,向东北逐渐展宽到400公里以上,海拔1200~1500米,构成全境地形的脊柱和主要分水岭。高高原南北两侧是海拔900~1200米的中高原,二者合占全国面积40%。 南侧地表起伏较大,北侧地势较平坦。 中高原外侧是海拔900米以下的南、北两片低高原,分属林波波河、萨比河流域和赞比西河流域。 南部低高原面积较广,地势低平,河流沿岸多沼泽;北部低高原面积较窄,断续相连。 全境处于南回归线以北。具有气温年较差小的热带气候特点,气温随高度不同而异,低高原气温最高,年平均气温23~27℃;高高原四季如春,为18~19℃;中高原介于二者 -- 661 246世界地理概览 之间;东部山地全年凉爽,为16℃左右。降水偏少,自东向西递减。高高原东部和东部山地年降水量超过800毫米,山地东坡迎风面在1000毫米以上,其余地区不足600毫米;低高原在400毫米以下。 降水量80~90%集中于11月至翌年3月,旱季长达7~8个月。 距今约1000年前,当地居民已懂得炼铁和制作农具,种植多种作物。 公元13~19世纪,津巴布韦曾先后为莫诺莫塔帕王国和昌加王国版图。 19世纪末,英国殖民者侵入,1890年沦为英国南非公司殖民地,1895年被称为南罗得西亚。 1923年起由英国直接统治,改称“自治领地”。 1953年成为“中非联邦”一部分。 1963年“联邦”解散,次年当地白人当局改名为罗得西亚,并于1965年片面宣布独立,1970年改称“罗得西亚共和国”。 当地人民经过长期斗争,于1980年4月18日独立,成立津巴布韦共和国。 津巴布韦是非洲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全国有耕地267.8万公顷,占总面积6.9%,已利用的草场亦仅486万公顷。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5%,白人私人农场和非洲人小农经济并存,还有为数不多的种植园。烟叶、玉米和肉用牛历来是津巴布韦3个主要农业部门,其中烟叶是非洲最大生产国和世界重要出口国之一,常年种植面积约5万公顷,产量9万吨,高高原东部是主要产区。 玉米是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41.6万公顷,总产量180万吨,居非洲第四位。经济作物中,棉花发展迅速,中高原是主要产区,东南部奇雷济灌区建有大型棉花种植园。 随着低高原灌溉农业的发展,萨比-林波波流域和赞比西河谷又兴建起甘蔗种植园。果树以 -- 662 世界地理概览346 首都哈拉雷以北的马佐埃柑橘园最有名,有灌溉地2万公顷。 东部山地还产茶叶、咖啡等。 工业中制造业比重较大,占国民生产总值27%,包括纺织、食品、皮革、冶金、水泥、炼油、化肥、机械、汽车修配等部门。集中分布于哈拉雷—布拉瓦约铁路沿线城市。电力工业发达,最大的电站是赞比西河上卡里巴水坝下方的南岸水电站,年发电能力70.5万千瓦。 采矿业是津巴布韦的重要部门,矿产品出口额仅次于烟叶,主要出口石棉、金、镍和铬,其次为铜、银、钴、煤等,是世界重要石棉和铬生产国之一。金矿开采历史较久,多系分散小矿,年产量3.7万盎司。西北部的万基煤矿是非洲最大煤矿之一,年产约300万吨,除供国内消费外,还向邻国出口。此外,还开采锂、锡、铁、锰等,在东南部的比基塔有非洲重要的锂矿。 旅游业颇盛。著名的石头城遗址和莫西奥图尼亚瀑布吸引着世界各地游客。东部山地是本国居民游览度假胜地。还有万基等国家公园,野生动物保护区和控制狩猎区。 津巴布韦交通方便,铁路全长3470公里,构成交通网的主干。哈拉雷—布拉瓦约线是国内运输大动脉,贯穿最富庶的农业区和工矿业城镇集中带,并有多条支线通往其他矿区和经济作物产区。有公路86000公里,其中干线长19000公里。由于国土地处内陆,海外联系需借道邻国。主要城市有哈拉雷和布拉瓦约,哈拉雷为全国最大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曾尊固) -- 663 446世界地理概览 博茨瓦纳(Botswana) 非洲南部内陆国。 旧称贝专纳。 邻纳米比亚、赞比亚、津巴布韦和南非。面积581730平方公里。人口144万,茨瓦纳人占总人口的95%以上,其余为少数萨恩人(布须曼人) 、赫雷罗人和白人。 居民多信原始宗教。 通用茨瓦纳语和英语。 官方语言为英语。 全国分为10个行政区和4个镇,首都哈博罗内。 博茨瓦纳地处南非高原中部卡拉哈里盆地,地势东高西低,平均海拔1000米。东部和东南部是盆地边缘丘陵区,平均海拔1220米。中、西部处于盆地底部,海拔600~900米,一般称卡拉哈里沙漠,起伏微缓,并多浅洼地。北部地势更低,奥卡万戈河注入,潴水形成内陆三角洲和恩加米湖、马卡迪卡迪盐沼等,沼泽面积广大。境内河网稀疏。除东部和北部边境的林波波河、乔贝河外,皆属内流水系。从安哥拉流入的奥卡万戈河是全国最大河流,因沿途蒸发和渗漏而大量耗失。 广大的西部和南部或为无流区,或只有间隙性河流。 南回归线横贯博茨瓦纳南部,全境处于副热带高压带控制下,高温少雨。年平均气温21℃,丘陵低于盆地,北部高于南部。年降水量从东北部600毫米递减至西南部200毫米以下。 公元13~14世纪,茨瓦纳人从北方迁入,以放牧为生。 19世纪初,英国殖民者侵入。 1885年南部沦为英国殖民地, -- 664 世界地理概览546 称“英属贝专纳” ;北部为英国“保护地”。 1895年,英国将南部并入开普殖民地,1910年又并入南非联邦;北部“保护地”仍受英国统治。 1966年9月30日宣布独立,改名为博茨瓦纳共和国,仍留在英联邦内。 博茨瓦纳经济以畜牧业为主。 畜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20%左右,全国75%的人口依此为生。 牧场面积440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76%。 牲畜以牛为主,人均占有牛头数属非洲首位。多饲养肉用牛,东部和东南部丘陵区草场广阔,又无萃萃蝇为害,是集中养牛区。活牛和肉类大量出口,是外汇收入重要来源之一。种植业不发达,可耕地占全国面积2%,其中仅40%进行耕种。粮食作物有高粱、粟、玉米等,不能自给。 经济作物有少量花生、棉花和烟草。林波波河谷地是主要农耕地带,北部低地和乔贝河流域正在发展玉米和棉花生产。 主要矿藏有金刚石、铜、镍、煤等。 90年代起采矿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已占国民总产值44%和出口总值23以上。 金刚石开采集中于马卡迪卡迪盐沼南缘的奥拉帕,A年产量约7500万克拉,首饰用金刚石产量在非洲次于南非、纳米比亚和安哥拉。铜、镍矿储量6300万吨,是新兴的采矿业部门,1974年东部塞莱比-皮奎矿投产,年炼铜、镍约6万吨。煤矿已探明储量50亿吨,帕拉佩煤矿可露天开采,年产量约60万吨。其他矿产开采有盐、锰、石棉、沙金等。加工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5%,以畜产品加工为主,现代化的屠宰场、肉类加工厂以及乳品加工、皮革厂等分布在东部铁路沿线城镇。 粮油加工、酿酒、织布、肥皂等工业规模较小,还有金属加工、机修、车辆修配等小型工业。 -- 665 646世界地理概览 国内外联系主要靠铁路。开普敦—布拉瓦约国际铁路纵贯国境东部,境内长715公里,与公路共同连接全国主要城镇和矿区,构成运输网的主干。公路总长1.35万公里,其中柏油路面1200公里。洛巴策—卡宗古拉间正建高速公路。 境内有22处飞机场,最大机场在哈博罗内和弗朗西斯敦。 (曾尊固) 纳米比亚(Namibia) 在非洲西南部,西濒大西洋,海岸线长1600公里;陆邻安哥拉、赞比亚、博茨瓦纳和南非。面积823144平方公里。 人口149万,居民80%为奥万博、赫雷罗、达马拉等族黑人,还有白人和少数科伊人、萨恩人和混血种人。 80%居民信基督教新教。 英语和南非荷兰语同为官方语言。 首府温得和克。 全境由广阔的内陆高原和狭长的沿海平原组成。内陆高原属南非高原的西部,中部地势最高,为海拔1500~2400米的中央高地,自此向四周降低,向东过渡到1000米以下的卡拉哈里盆地。 北部的奥万博兰海拔600~900米,是高原最低平处。南部受自北南流的间歇河切割形成一些深谷。西部较陡峭,呈阶梯状低降至500米以下,为东西宽80~130公里的纳米布沙漠,其上多高30~40米的沙丘,不乏蚀余高地和尖顶山,由花岗岩构成的布兰德山海拔2610米,是全境最高峰。境内河网稀疏,除南、北边境奥兰治河、奥卡万戈河等常流河外,其他或为无流区,或只有间歇河。有盐沼,以北 -- 666 世界地理概览746 部的埃托沙潘盐沼最大。 纳米比亚大部属热带和亚热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因内陆地势较高,沿海又有本格拉寒流流经,故不太炎热。 1月平均气温,沿海18~20℃,内陆25~28℃;7月平均气温,南部12℃,北部16℃。由西南向东北,年降水量从不足10毫米渐增至500毫米。纳米布沙漠是世界最干旱的地区之一。 境内从事狩猎和采集的萨恩人是较早的居民。 公元12世纪后,先是科伊人和达马拉人,后有奥万博人和赫雷罗人陆续从非洲中部迁来。 15世纪起,葡、荷、英等殖民者相继入侵。 19世纪末德国殖民者自沿海入侵,1890年全境沦为德国殖民地,称德属西南非洲。 1915年南非以参加协约国对德作战为名,派兵占领,1920年后成为南非委任统治地,1949年被南非非法吞并。 1968年联合国决定将西南非洲更名为纳米比亚。 1978年联合国通过决议要求南非终止统治。 1990年3月21日宣布独立,成立纳米比亚共和国。 纳米比亚的经济以采矿、畜牧和渔业为主,生产绝大部分是供出口的初级产品。农牧业为传统经济部门。全国半数以上人口从事农牧业。羊、牛数量多,大部由白人牧场经营,从事商品生产。纳米比亚是世界最大的卡拉库尔羔羊(紫羔羊) 皮产地,年出口羔羊皮占世界市场销售量约一半,中、南部荒漠和半荒漠是集中产区,因质量好,产值高,被誉为“黑色的宝石”。商品性养牛业集中在中部高地,向南非出口活牛、冻肉和乳制品。渔业资源丰富。附近海域是非洲最大的渔场,盛产鲱鱼、鳀鱼、白鱼、沙丁鱼、鲭鱼等。渔产品是大宗出口货物。 捕鱼和鱼类加工中心在鲸湾港和吕德里茨。 -- 667 846世界地理概览 耕作业不发达。 可耕地占土地面积不足1%,主要分布于奥卡万戈河沿岸。以锄耕方式为主,利用雨季降水种植粟、高粱和薯类等作物。中、南部少数谷地有小片灌溉地,种植蔬菜、水果及玉米、豆类等。粮食严重不足。 采矿业是最大的经济部门,约占国民生产总值48%。以金刚石开采为主,西南部奥兰治蒙德一带海滨沙地是主要产区。 年产金刚石居世界前列,绝大部分用于首饰。 次为铜、铅、锌等矿,产区分散于中、北部,以楚梅布矿区规模最大,该地还同时开采与铜、铅、锌等矿伴生的银、镉、锡、钒等。铀矿开采始于1976年,在斯瓦科普蒙德以东的勒辛有南部非洲最大的露天铀矿,所产全供西欧等国家。还开采锂、锰、盐等。加工工业集中于温得和克和鲸湾港,占国民生产总值6%。供出口的鱼、肉、乳类加工厂规模较大,其他为供当地需要的小型食品、饮料、修配厂等。 铁路是运输网的主干,总长2600余公里,联结矿山、港口和重要城镇,并衔接南非铁路系统。 公路运输亦较发达,公路总长5.8万公里,其中柏油路占4400公里。对外联系以海运为主。鲸湾港是主要门户,港阔水深,能同时停泊6艘海轮,另有一处油轮泊位。 (曾尊固) 南  非(South Africa) 非洲人称阿扎尼亚。位于非洲大陆最南部、东、南、西 -- 668 世界地理概览946 三面临印度洋和大西洋,绕经南非海域的好望角航线向为沟通东西方的要道,战略地位重要;陆邻纳米比亚、博茨瓦纳、津巴布韦、莫桑比克、斯威士兰和莱索托。面积1123226平方公里。人口4180万,居民77%为黑人,白人约500万人,其余为有色人种,白人和大部分黑人信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 官方语言为英语和南非荷兰语。 全国设4个行政区:开普省、纳塔尔省、德兰士瓦省和奥兰治自由邦。首都比勒陀利亚(立法机构在开普敦,司法机构在布隆方丹)。 自然地理 南非地形以高原为主,全境34海拔在600A米以上,12面积高于1000米。内陆高原久经侵夷,起伏微A缓,地势由东南向西、向北降低。高草原是内陆高原的最高部分,紧靠德拉肯斯山脉西北侧,海拔1200~2000米,地表平坦,蚀余山地散布其上。内陆高原的东、西、南3面由长达2000公里的弧形大断崖环绕,是抬升地块的边缘山地,为内陆高原同沿海地带的分界线。 其中德拉肯斯山脉地势最高,有多处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峰,山脉的东坡以高峻的陡崖俯视沿海地带,西坡缓缓向内陆高原低降。 沿海地带东、南、西3段地形特点各不相同。东段从莫桑比克边界延伸至大鱼河口,包括德拉肯斯山脉的山前丘陵地带和海滨低地两部分,海滨低地南窄北宽,属砂质平原,多沼泽、潟湖。南段包括开普山脉和海滨平原,开普山脉东西延伸近800公里。海滨平原较狭窄,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 西段沿海地带南北长250公里,东西宽50~100公里,为地势平坦的砂质平原,因气候干燥,呈现荒漠景观,即纳米布沙漠。 -- 669 056世界地理概览 南非是世界矿产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是世界上24种重要矿产品的五大生产国之一。除石油和铝土外,其他矿物几乎都有。黄金、铂族金属、锰、钒、铬和萤石储量居世界首位,其中黄金储量约1.8万吨、铬31亿吨、锰120亿吨以上,分别占世界储量49%、80%和78%。金刚石、钛、锑、蛭石储量居世界第二位、铀、绿柱石、锂、云母、石棉、锆、铅、锌、银、锡、钨、铜、铁、镍、煤的储量亦居世界或非洲重要地位。 水系 南非河流,多源出高山独流入海的小河,河网致密,流短坡陡,水量丰富,水势湍急。其中图盖拉河上的图盖拉瀑布由5级组成,总落差948米,最大的一级落差411米,是非洲落差最大的瀑布。内陆高原大部属奥兰治河及其支流法尔河流域,奥兰治河源出莱索托境内德拉肯斯山脉西坡,长2100公里,为非洲南回归线以南最长河流,主要流经南非地区。上游水量丰富,中下游流经干旱地区,大量河水耗于蒸发,水量季节变化剧烈。在法尔河汇入处以下,流经开普高原,峡谷深切,多瀑布、急流。卡拉哈里盆地地表水缺乏,仅有莫洛波河等间歇河。 气候 全境处于南半球亚热带地区,各地年平均气温12~22℃,地形和洋流对各地气温影响较大。东海岸有莫桑比克暖流经过,全年气温显著高于本格拉寒流流经的西海岸。 内陆高原气温随高度而减,1月平均气温18~27℃,7月7~12℃,年较差一般在12℃以上,普遍大于沿海。年平均降水量地区差异悬殊。 德拉肯斯山脉东坡和东南沿海大于1000毫米,70%集中于10月至翌年3月的夏半年;西南端沿海地中 -- 670 世界地理概览156 海型气候区在500~1000毫米;内陆高原普遍低于750毫米,其中低于500毫米地区占全境65%,高原西部递减至200毫米以下,年内分配更加集中,夏半年占80~85%。西部沿海有本格拉寒流流经,盛行离岸风,是境内降水最稀少之地,甚至终年滴水不降。 发展简史 早在欧洲人来到之前,境内西南部已住着南部非洲最早的居民,即从事采集和狩猎的萨恩人和从事放牧的科伊人,均属科伊桑语系;其他地区广住有经长期迁移而来的班图语系黑人。 1488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到达非洲南端,并在莫塞尔贝登陆,归途中又发现了好望角。 10年后,葡萄牙船队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从此南非成为欧亚间航运必经之地。 1652年4月,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开普敦的桌湾设立过往船只给养和靠岸点,开普殖民地随后被据为境内第一块殖民地,吸引荷兰等国移民不断到来,霸占大量土地,发展起农牧业。 原住居民或被赶走,或被虏为奴隶。 到18世纪70年代,开普殖民地的范围扩及大鱼河以西的内陆和沿海地带。 英国取代荷兰成为最强大的殖民帝国后,开始向南部非洲扩张。 1785年在伊丽莎白港一带建立基地,1806年从荷兰手中夺取开普殖民地,以后又将其范围逐步扩大到大鱼河以东,并采取一系列限制黑人、“混血人”和布尔人的措施。布尔人为挣脱英国当局的控制,掠夺新的土地,在19世纪30年代举行向东、向北进发的“大迁徙” (“牛车旅行”) ,他们驱赶、奴役当地居民,抢掠牲畜,霸占土地。向北侵入法尔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并建立南非共和国(德兰士瓦)和奥兰治自由邦;向东占领今纳塔尔省,建立纳塔尔共和国。英国殖民 -- 671 256世界地理概览 者尾随而至,并于1843年将纳塔尔兼并为开普殖民地的一个省,次年又宣布纳塔尔为同开普殖民地并列的殖民地。 “大迁徙”过程既是布尔人殖民扩张的继续,又为英殖民者开辟侵略道路。到19世纪中叶,南非全境已被殖民者瓜分完毕,同时存在4个殖民单位。 1860年起,英殖民者陆续从印度运进契约劳工,在纳塔尔沿海开辟种植园,发展甘蔗、水果等作物。同时,内陆高原相继发现丰富的金刚石和金矿,矿业的发展使南非经济进入新的时期。 为了共同征服当地非洲人的反抗,英国殖民者同布尔人联合于1908年召开没有非洲人参加的“国民会议” ,拟定种族主义宪法。 1910年5月,由白人统治的南非联邦宣告成立,为英国的自治领地。 南非共和国(德兰士瓦) 、奥兰治自由邦、开普殖民地、纳塔尔殖民地则改称为联邦的4个省。 1961年5月,南非当局宣布退出英联邦,改名南非共和国。 白人统治者实施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政策,残酷迫害黑人和有色人种。 南非黑人经过长期斗争,1994年结束了少数白人的专制统治。 经济地理 南非是非洲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0亿美元,占非洲15以上。 制造业产值A占非洲40%,有非洲规模最大的采矿业(不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和最发达的商品性农牧业。 自19世纪末开采黄金和金刚石矿以来,自给性农牧经济已逐步为商品经济所代替,成为世界上重要矿区和非洲重要农牧区。采矿业、制造业和农牧业发展迅速,制造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已跃居国民经济部门的首位,90年代初占国内生产总值25%,采矿业和农业 -- 672 世界地理概览356 分别占15%和6%。 采矿业 包括开采金属和非金属矿共50多种,其中黄金、铂族金属、钒、铬产量居世界第一位,锰、蛭石、金红石居第二位,金刚石、铀、锑、石棉、萤石居第三位。硬煤、镍、铁等也居世界前列。矿产品占出口值70%左右,其中2A3为黄金,是经济收入重要来源。除石油和铝土需依赖进口外,其他矿产品大量出口。 是世界矿产品主要供应地区之一。 黄金常年产量约600吨,占世界总产量30%左右。巨大的产金带呈长约480公里的弧形,从德兰士瓦省南部延伸至奥兰治自由邦北部,共有东兰德、威特沃特斯兰德、远西兰德、克莱克斯多普和奥兰治自由邦五大矿区。其中威特沃特斯兰德开采最早,长期是最大金矿区,现矿石逐渐枯竭。克莱克斯多普和奥兰治自由邦矿区发展迅速,已各占南非黄金产量13左右。 A金刚石是开采最早的矿产,年产约1000万克拉,仅次于扎伊尔和俄罗斯,由于产品大部可用于制造首饰,产值则居世界第一位。 金刚石80%产自原生矿,以比勒陀利亚以东30公里的普雷米尔矿和金伯利附近的芬什矿为大;次生矿分布于法尔河中游谷地和大西洋沿岸,开采规模小而分散。 煤是南非动力工业的基础,已探明储量587亿吨。主要煤田分布于德兰士瓦省南部、纳塔尔省和奥兰治自由邦北部。 多数煤层埋藏浅、厚度大,近水平分布。惟煤质较差,大部只能用于发电和炼制燃料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产量增长迅速,是世界主要产煤国,煤炭出口3000万吨。 铁矿开采是20世纪50年代后新兴的部门,德兰士瓦省 -- 673 456世界地理概览 北部的塔巴津比和开普省西北部的锡申是两大矿区,铁矿石年产量约2400万吨,除供应南非钢铁工业外,还出口海外。 铀产量7000余吨,仅次于美国和加拿大,是西欧国家核能工业原料重要来源,迄今作为黄金副产品提取。随着对铀需要量的增长和价格的上升,在威特沃特斯兰德、卡鲁等地区出现单纯采铀矿区。德兰士瓦省中部勒斯滕堡至莱登堡是世界最大的铂、铬、钒产区,还开采钛、镍、钼、锡、钴、铅、萤石等。 制造业 包括钢铁、机械、化学、食品、纺织等众多部门,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体系。 钢铁工业是最大部门。 1934年比勒陀利亚钢铁联合企业的投产,标志着钢铁工业大规模发展的开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兴建了范德拜尔帕克、纽卡斯尔等钢铁厂。钢材品种已能满足国内市场大部需要。 机械工业发展较迟。过去以装配维修为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陆续建立矿山机械、农用机械、汽车、机车车辆、电机、飞机、造船、军火等工业,机器设备自给率明显提高。 但产品仍不能满足需要,机器设备大量依靠进口,占进口总值60%左右。 化学工业早期发展同采矿业联系密切。 早在20世纪初就建有3座专供矿山需要的大型炸药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增设化肥、炼油、农药、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化工部门。因缺乏石油资源,被迫从煤中炼取燃料油。 1955年以后陆续在萨索尔堡建成第一、二、三炼油厂。但化工产品仍供应不足,产品进口值仅次于机器设备。 轻纺工业主要供应国内市场需要。 仅食品工业能提供糖、 -- 674 世界地理概览556 葡萄酒、水果蔬菜罐头等出口产品。制鞋工业规模较大,产品中矿用靴鞋占很大比重。 电力工业发达。 装机容量1900万千瓦,发电量892亿度,人均发电量接近西欧水平。以火电为主,大型电站集中分布于产煤区,以德兰士瓦东南部和纳塔尔省北部最多。核发电能力约为200万千瓦。 农业 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28%。 有“黑人家园农业” 和“白人农牧场农业” ,前者主要是自给性的农业生产,主要作物有玉米、高粱;后者比较发达,共有农牧场和种植园9万个,平均每个占地1000公顷,雇用大批黑人,采用现代技术和管理,进行商品性生产。 种植业约占农业总产值35,畜牧A业占25。现有耕地1317万公顷,约占国土总面积11%,集A中分布于沿海地带、河流谷地和内陆高原东部。 玉米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占作物总面积70%,产量自给有余,出口邻国。小麦主要由白人农场经营,是非洲仅次于埃及的第二产麦区。可满足境内大部需要。开普省西南部地中海型气候区历来是主要产区,有“小麦谷仓”之称。高粱是当地黑人种植的传统作物,此外还有大麦、黑麦、燕麦等。 经济作物以甘蔗最为重要。皆由种植园经营,集中分布于纳塔尔省近海的丘陵坡地上,粗糖年产200万吨以上,年出口70~80万吨,产量与出口量均居非洲首位。棉花、烟草以及花生、向日葵等油料作物种植面积有限,主要供当地消费。 畜牧业 曾长期是南非农业主导部门,直至第二次世界 -- 675 656世界地理概览 大战后其产值才被种植业超过。天然牧场面积8000万公顷,牲畜以毛用绵羊为主。羊毛产量(10万吨)和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出口值仅次于黄金。澳大利亚美利奴羊与当地品种杂交育成的南非美利奴细毛羊约3170万只。 卡拉库尔羊发展很快,已有近170万只。养牛方式分两类:一类是集约饲养,主要分布在东北部,以鲜奶和奶制品供应城镇;另一类是粗放的放牧饲养,分布于“黑人家园”和中西部白人经营的农牧场,以肉用或肉、乳兼用牛居多。 交通运输业 铁路构成交通网主干,总长2.4万公里,其中电气化铁路1.7万多公里,居非洲首位。 公路总长约23万公里,其中3.8万公里为沥青路,1781公里为高速公路。 对外联系主要靠海运,有德班、开普敦、伊丽莎白港、东伦敦等现代化港口,前3港皆有专用的集装箱码头。德班一向是最大货运港(年吞吐量3000万吨以上) ,开普敦是最大客运港。为适应煤、铁等矿扩大出口的需要,已在东海岸和西海岸分别兴建和扩建理查兹贝和萨尔达尼亚两港,前者近年吞吐量已赶上德班。 航空运输亦发达,有175处民用机场,其中8处是主要机场。航空线通境内主要城镇。约翰内斯堡和比勒陀利亚之间的斯穆次航空港是南半球空运枢纽之一,开普敦和德班也都有国际航空港。 主要城市有比勒陀利亚、开普敦、布隆方丹、约翰内斯堡、金伯利和德班,约翰内斯堡是南非最大城市,世界最大的产金中心,金伯利则是世界驰名的装饰用金刚石产地。 (曾尊固) -- 676 世界地理概览756 斯威士兰(Swaziland) 非洲东南部内陆国家。 邻莫桑比克和南非。 面积17364平方公里。 人口83万,居民中90%为班图语系的斯威士人,6%为祖鲁人和聪加人,2%为欧洲人。 60%居民信基督教,其余信原始宗教。 民间通用祖鲁语,官方语言为英语。 全国分6个行政区,首都姆巴巴内。 斯威士兰地处南非高原东南边缘,地势自西向东逐级低降,形成3个高原面。 西部高草原是德拉肯斯陡崖的一部分,海拔1050~1200米,石棉、铁、锡和金储量丰富。中部中草原是波状起伏的丘陵,海拔550~600米。东部低草原海拔150~300米,地势平坦,偶散有孤丘,煤储量丰富。东部边界卢邦博山脉,海拔450~825米,自然景观与中草原相似。 河网较密集,主要河流有因科马蒂河和乌苏图河,兼灌溉和发电之利。全境属亚热带气候,最热月(1~2月)温度为15~20℃,最冷月(6月) 为6~19℃。 年降水量地区差异较大,高草原800~1800毫米,中草原600~700毫米,低草原400~700毫米。 雨量季节分配悬殊,夏雨冬干,最干旱的6月仅20毫米,最湿润的1月达254毫米。 19世纪初班图人曾在境内建立王国。 19世纪30年代布尔人入侵,此后斯威士兰成为英国和布尔人的争夺对象。 1907年沦为英国“保护地” ,1968年9月6日宣告独立,名斯威士兰王国。是英联邦和南非关税同盟的成员国。 -- 677 856世界地理概览 斯威士兰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农业人口占总人口75%,农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24%,农产品占出口总值60%。 全国耕地面积18.9万公顷,约占土地总面积11%,主要分布在中草原和低草原地带。 粮食作物以自给性小农生产为主,主要种植玉米,其面积占小农耕地总面积78%,其余有稻谷、高粱、小麦等。经济作物以商品性农场生产为主,大部分集中在土地肥沃地区,由白人移民经营,采用现代技术和管理方法,生产水平较高。农场周围是斯威士人传统的自给经济贫困地区。主要经济作物有甘蔗、柑橘和棉花。大本德为甘蔗主要产区,低草原南部为棉花主要产区。因科马蒂河和恩格瓦武马河两岸为柑橘主要产区。草原占全国土地面积72%,主要饲养牛、山羊、绵羊和家禽。牛是当地人们拥有财富的主要标志。中草原和低草原的斯威士人居住区为主要畜牧区。 森林占全国土地面积6.9%,主要分布在高草原区。 大部为人工林,是世界最大的人工林生产国之一。年产造纸用材10万吨以上,远销30多个国家与地区。 斯威士兰独立后工矿业发展较快,工矿业产值约占年国内生产总值的23%。 工业以制糖,纸浆和农畜产品加工为主。 制糖业主要分布在马尔肯斯和姆赫卢梅灌区。纸浆生产主要分布在布尼亚,酿酒、轧棉和屠宰等主要分布在马特萨普。 采矿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起来的新兴部门,大部受南非、英国和美国垄断资本控制。主要开采石棉、煤和铁。石棉占矿产品出口总值70%以上,主要产于哈夫洛克。铁矿石产于恩格瓦尼,产品几乎全部输往日本。煤产于姆帕卡,主要供国内需要,部分输往莫桑比克和肯尼亚。 -- 678 世界地理概览956 交通运输以铁路为主。铁路总长370公里,分为南、北两支。公路长2750公里,其中沥青路面700公里。曼齐尼附近的马祖帕有国际航空港,与南非约翰内斯堡每日有班机往来。 旅游业发展迅速,年接待游客约8万人次,旅游收入已占国内生产总值20%。姆巴巴内和曼齐尼为主要旅游区。 (庄仁兴) 莱 索 托(Lesotho) 非洲东南部内陆国。旧称巴苏陀兰。全境为南非(阿扎尼亚)所环抱。面积30355平方公里。人口197.2万,居民99%为班图语系的巴苏陀人和祖鲁人,分为莫里贝里、莫纳亨、克拉瓦纳、赫雪瓦、福肯、菲特勒、波莱恩、富蒂、奎纳等部族。约80%的居民信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其余信原始宗教。通用巴苏陀语,官方语言为英语。全国分10个行政区,首都马塞卢。 地处南非高原东缘,以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地和高原为主,山地面积占23。 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 德拉肯斯山脉A通过东部边界,多海拔3000米以上山峰,塔巴纳恩特莱尼亚纳山(3482米) 是全境最高峰。 中部马洛蒂山脉纵贯南北,山势由南向北升高,与德拉肯斯山脉交汇处海拔2700~3200米,构成南非两条主要河流的发源地和分水岭,即向西流的奥兰治河和向东流的图盖拉河。奥兰治河很多支流亦发源于 -- 679 066世界地理概览 此。往西南由高山区逐渐过渡到丘陵区,平均海拔1500~2200米,向西部倾斜。全境属亚热带大陆性气候。受海拔高度影响,夏季凉爽,冬季较冷,各月平均气温15~25℃,冬季最低温达-7℃,气温日较差大,夜间常有霜冻。年平均降水量650~750毫米,有明显的干湿季,10月至次年4月为雨季。冬季除山区多雪外,周期性干旱危害较大,最干旱月(6月)降水量仅7毫米。 19世纪初巴苏陀人已建立巴苏陀兰王国。 1884年沦为英国“保护国”。 1966年10月4日宣告独立,改称莱索托王国。 是英联邦成员国。 莱索托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国内劳动力80%从事农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31%。 草场面积大,牧草资源丰富,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是非洲有名的羊毛和马海毛生产国。以羊毛为主的畜产品占出口总值一半以上。有牛约56万头、羊145万只,产羊毛3000吨。游牧与半游牧是主要经营方式。耕地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13%。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高粱、大麦、燕麦、豌豆和蚕豆,集中分布在西部较低地区。作物产量低,粮食不足自给,每年从南非进口玉米和小麦。 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30%。 采矿业和电力是主要工业部门。金刚石矿和金矿主要由英、美、南非等国资本经营。水力发电是最近发展起来的工业部门,马洛蒂山区“V” 形水闸工程每年发电量为3.5亿千瓦,电力自给有余,输往南非。 此外还有食品、制糖、家具和畜产品加工等小型工业,集中在首都马塞卢。 -- 680 世界地理概览166 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全国有公路4200公里,多沿西部和南部边界伸展,其中主干公路长约370公里。铁路仅2.6公里,穿过西部边境把首都马塞卢与南非运输网连接起来。 全国有32个机场,以国内运输为主,仅首都机场有国际航线通南非、莫桑比克和博茨瓦纳。 莱索托自然风光秀丽,被誉为“南部非洲的瑞士”。独立后旅游业发展较快。 年接待游客约35万人次,其中大部分来自南非。旅游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 (庄仁兴) 圣赫勒拿及属岛(SaintHelenaandDependencies) 非洲西南面大西洋中英国属地。由圣赫勒拿岛、阿森松岛和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组成,总面积380平方公里,人口约1万,首府詹姆斯敦。 圣赫勒拿岛距非洲西南岸1930公里,面积122平方公里,人口约8600,主要是欧洲人、非洲人和亚洲人的混血种人。 居民讲英语,多信英国圣公会教。 地势崎岖多山,最高点黛安娜峰海拔823米。 盛行东南信风,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21℃,年较差小;年降水量东部800~1000毫米,西部300~500毫米。 1502年5月21日,葡萄牙航海家经此岛,以当时罗马皇帝的母亲名字圣赫勒拿命名。 1513年起先后为葡萄牙、荷兰领地,1659年被英国占领。 1815~1821年拿破仑一世被逐放并死于此。 1834年4月沦为英国 -- 681 266世界地理概览 “直辖殖民地”。曾长期是大西洋航路上的重要补给站。居民主要从事自给性农牧业。 全岛有耕地和草场各2000公顷,林地1000公顷。主要农作物有马铃薯、蔬菜和新西兰麻。畜牧业以牛、羊为主。 手工业有小型亚麻加工和锯木厂以及花边、抽绣等。公路长84公里,其中沥青路面64公里。对外联系依靠海运。有海底电缆通南非开普敦和阿森松岛。出口麻制品、羊毛等,进口粮食、布匹、车辆、柴油等。詹姆斯敦是岛上唯一城镇和港口,位于西北部的圣詹姆斯湾沿岸,人口1800多人,有小型麻类加工厂、锯木厂、屠宰场等。 阿森松岛亦称清醒岛,东南距圣赫勒拿岛1131公里。 面积88平方公里,人口约1200,居民为圣赫勒拿、英国和美国人等。行政中心乔治敦。岛上崎岖多山,岩石裸露,最高点皮克峰海拔859米。盛行东南信风,气候温和少雨,年降水量150~635毫米。植物稀少。海滨多黑燕鸥和海龟。近海富产金枪鱼、鲨鱼等。葡萄牙航海家于1508年“基督升天节” (音译“阿森松”) 到此,遂称今名。 1815年沦为英国属地。 1922年并入圣赫勒拿岛。仅有4公顷耕地,种植马铃薯、水果和蔬菜。有少量畜牧业。为大西洋南部重要通讯中心。有英国的海外卫星通讯接收站和海底电缆站联系欧洲与巴西、阿根廷、塞拉利昂等国,并有美国的航空和宇宙航行基地。 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为火山群岛,北距圣赫勒拿岛2100公里。 由主岛特里斯坦-达库尼亚岛(98平方公里) ,以及夜莺岛、伊纳克塞瑟布尔岛和戈夫岛等组成。人口约300。 居民主要为欧洲移民后裔,讲英语。行政中心爱丁堡。主岛最高点玛丽女王峰海拔2060米。 气候温和湿润。 主岛最热月 -- 682 世界地理概览366 平均气温18℃,最凉月11℃;年平均降水量1650毫米;盛行西风,风力强而多变。 1506年葡萄牙人特里斯坦·达库尼亚到达主岛而命名。 1815年起群岛被英国占领。 1938年划为圣赫勒拿岛属岛。渔业和邮票是岛上的主要收入来源。农作物有新西兰麻、马铃薯和蔬菜。饲养牛、羊、驴和家禽。有冻鱼、羊毛等小型加工厂。有无线电和气象台站。 (庄仁兴) -- 683 466世界地理概览 北 美 洲 北 美 洲(NorthAmerica) 全称北亚美利加洲。 世界第三大洲。 位于西半球北部,东、西分别濒临大西洋和太平洋,北滨北冰洋,西北隔白令海峡与亚洲相望,南隔加勒比海、巴拿马运河同南美洲为邻。除西南侧外,大陆岸外岛屿众多,特别是北侧和东北岸外有不少大岛。格陵兰岛为世界第一大岛,巴芬岛面积居世界第五位,其他大岛有维多利亚岛、埃尔斯米尔岛、纽芬兰岛等。 大陆东南有西印度群岛,由巴哈马珊瑚群礁和大、小安的列斯岛弧组成,小岛为数众多,大岛有古巴岛和海地岛等。大陆西侧岛屿主要偏于西北岸外,其中以阿留申群岛较为突出,为一火山岛弧,从阿拉斯加西南部向外延伸约2250公里。 全洲面积约2422.8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亚洲和非洲。岛屿面积410万平方公里,占全洲总面积16.9%。 大陆海岸线长约6万公里。东北部海岸比较曲折,有不少深入内陆的大海湾,如哈得孙湾、圣劳伦斯湾和芬迪湾等,哈得孙湾深入内陆1500公里以上;岸外大陆架宽阔,纽芬兰 -- 684 世界地理概览566 大浅滩宽达500公里。东岸有比较深入宽阔的河口湾,其中切萨皮克湾深入内陆约320公里。 往南沿岸渐次显露沙坝。 墨西哥湾北岸一带沙坝绵延,海岸平直,在很多地段内侧封闭成潟湖。墨西哥湾南岸和中美地峡的加勒比海沿岸,不少地段也表现类似特征;大陆架宽度比东北地段为小。西部太平洋岸山脉与海岸平行,且逼近岸边,很多地段陡崖壁立,海岸比较平直。除圣弗朗西斯科湾和加利福尼亚湾外,缺乏深入内陆的海湾,岛屿少,大陆架一般也较狭窄。但北段有陡峭曲折的峡湾型海岸,岸外还散布一些群岛;阿拉斯加西南的阿留申岛弧,也给西北部海岸线增添了曲折性。岛弧之北为白令海,大陆架宽达600公里,是世界上大陆架最宽广的海区之一。 大陆轮廓北宽南窄,略似一三角形。 最北端在北纬71°59′(格陵兰岛的莫里斯·杰塞普角高至北纬83°39′) ,最南端在北纬7°15′,南北跨有64个纬度;东西经距112°。 由于大陆面积、轮廓、地貌结构以及历史发展等方面的差异,北美洲地理环境不同于亚欧大陆。 地貌结构 北美大陆的地貌结构自东向西,主要表现为三大纵列带:东带——阿巴拉契亚高地 见阿巴拉契亚高地。 中带——劳伦琴低高原和中部平原 劳伦琴低高原偏于大陆东北部,地势不高,大部分介于200~450米间。地表起伏和缓,只有一些浅丘高出地面十几至数十米。大冰期时本 -- 685 666世界地理概览 区处于大陆冰川中心地带,广泛受到冰蚀作用改造。位于劳伦琴低高原东北岸外的格陵兰岛,大部分为冰川所覆盖,冰面海拔一般达2000米。 中部平原可分东西两部分:东部为内陆低原,西部为大平原。内陆低原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下,起伏和缓。西部大平原海拔从500米左右向西逐渐增至1800米,大部分地区也起伏和缓。 墨西哥湾沿岸平原与大西洋沿岸平原相连,北起科德角,向南向西延伸,再东转至尤卡坦半岛,宽约100~400公里,其中一半以上地段海拔低于120米。 西带——科迪勒拉山系 见科迪勒拉山系。 矿产资源 北美洲矿产资源种类繁多,煤、石油、铁、铜、铅、锌、镍、钼、钒、银、铂、铀、石棉、钾盐、磷灰石、硫等的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前列。 北部的加拿大金属矿丰富。拉布拉多和苏必利尔高地(苏必利尔湖西北和南面) 是重要铁矿产区。 魁北克省西南部至安大略省东部为以镍、铜、铅、锌、铀、银等为主的多金属矿区,其中萨德伯里的镍、铜矿具有世界意义。安大略省西部和草原省东北部等地也为重要的多金属矿区。 中部地区富燃料资源,为本洲煤、石油和天然气的主要储、产区,分布广泛,向北远及马更些河三角洲以及北极群岛。中部个别地区还富藏并盛产铅、锌、钾盐和磷酸盐等矿。 -- 686 世界地理概览766 墨西哥湾沿海一带富藏石油,储油层多在盐丘中。北岸的油田主要分布于密西西比河三角洲以西一带,年产量向居美国前列,现不断向岸外海域发展。西岸和南岸共有四大油田,其中坎佩切湾东南一带是目前墨西哥产量最多的油田区。 海湾一带的盐丘中有的还产硫磺。 阿巴拉契亚褶皱带既有金属矿藏,也有分布广泛的煤盆和一些储油构造。加拿大的魁北克省东南以产石棉著称,东北部其他地区则多铅、锌、银、铜等金属矿。西南部的矿藏首推煤矿,储量约占美国14,产量约占34,烟煤品位较高;A A宾夕法尼亚州东北部还有美国最大的无烟煤区;金属矿中铁较重要,主要产于伯明翰附近,因长期开采已濒枯竭。 科迪勒拉山系矿藏种类很多。金属矿中有色金属占突出地位,燃料矿有石油和煤。 其他非金属矿有硫磺和磷灰石等。 铜、银、铅、锌、铝土、钼、石油、磷灰石等储量具有全洲性甚至世界性的重要意义。墨西哥高原和西马德雷山也是重要的多金属矿区,其中银矿向负盛名。西印度群岛中古巴的红土型镍矿储量和牙买加的红土型铝土矿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前列。 加利福尼亚大谷地南部、洛杉矶盆地、落基山怀俄明盆地、阿拉斯加北海岸普拉德霍湾有大油田。怀俄明州西南部的格林河盆地中有大量油页岩。 一些山间盆地有大量煤藏,品位一般较低,近年来产量大有增长。 -- 687 866世界地理概览 主要气候要素 北美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同亚欧大陆大体相当,但大陆面积较小,特别是低纬地带范围狭窄,地貌结构又另具一格,因而它的气候虽与亚欧大陆相似,但在很多方面又具有自己的特点。 气温 北美洲除沿海地带外,广大地区不是冬季酷寒就是夏季炎热,或两者兼而有之。如墨西哥湾沿岸1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上,温和如春,但7月平均气温高达27℃以上;与此相反,加拿大东北部1月平均气温低于-28℃,7月平均气温亦不足10℃。全洲1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从费城附近向西至美国西南部,再折向北至阿拉斯加南岸外;格陵兰岛中部1月平均低至-45℃以下,加拿大西北部一般在-20~-32℃之间;墨西哥湾北岸为10℃,佛罗里达半岛南端和中美地峡区超过20℃。 7月平均气温20℃等温线大致从美国东北岸向西横越五大湖南部,至近西海岸处转向南行,线以南除山地外大部分在25℃以上,美国西南部及墨西哥东、西岸均达32℃,死谷更高达38℃。全洲气温年较差以内陆最大,大陆的中北部尤甚。加拿大西北部高达40℃以上,个别地方如好望堡达51℃。东岸次之,西岸最小。东岸的纽约(北纬40°40′)年较差为24.2℃,而同纬度西岸的尤里卡(北纬40°45′)只有5.1℃。西岸因面迎西风带,背后又有山脉纵列,气候的海洋性比较显著,但范围局限。东岸则因中高纬广大地区处于离岸风位置,海洋对大陆的调节作用难以施展;加 -- 688 世界地理概览966 之这一带陆地面积比较宽广。所以北美洲大部分地区气温大陆性强、年较差大。但北美大陆面积比亚欧大陆小,冬夏较差因而逊于亚洲。 降水 北美洲年降水量的分布,以西北太平洋沿岸山地和中美地峡的加勒比海沿岸最多,迎风坡均在1600毫米以上(大部分介于2000~5000毫米间)。 北部远离水汽来源,西部广大山间区又处于雨影地带,年降水量大多不足500毫米,西南部甚至少于100毫米。落基山脉以东的大平原也因处于雨影地带,年降水量多不足500毫米;由此向东南,逐渐受到来自墨西哥湾暖湿气团的影响,降水量渐次增加,阿巴拉契亚高地南部和东南沿海可达1500毫米左右。在季节分配方面,太平洋沿岸冬季受北太平洋气流影响,降水量最多;夏季则因副热带高压北移,在其影响下,为少雨季节。落基山脉以东除局部地区冬季降水较多外,广大地区均为暖季多雨。 其中有以春雨为主者(如内陆低原) ,也有以初夏(大平原) 或晚夏为主者(如加拿大东北部)。墨西哥高原降水量不多,夏雨型也很显著。 中美地峡的东、西两岸及墨西哥西南岸,夏季降水丰沛,冬季则为干季。 气候类型 北美洲幅员广阔,南北伸长,四周濒临大洋,在主要气候因素的作用下,气候类型多样,与亚洲不相上下。 按1978年斯特拉勒气候分类,除高地气候外,计有13种,其中西岸海洋性气候为亚洲所无,冰原气候亚洲也告缺失,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发育典型的季风气候(包括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 ,在北美洲都不发达,而分别为中纬湿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和低纬信风海岸(热带海洋性)气 -- 689 076世界地理概览 候。 北美洲热带气候类型分布不广,也不典型。其中热带干湿气候仅见于墨西哥西南沿海部分地段,赤道多雨气候只限于中美地峡南段,热带干旱气候范围也不大。这主要同大陆形状北宽南窄,特别是从北纬30°向南大陆骤然缩狭有关。 但寒带和温带气候类型却占很大比重,这同南美洲的情况恰恰相反。 北美洲的寒带和温带类型有冰原气候、苔原气候、高纬(亚寒带) 针叶林气候、中纬湿润大陆性气候、中纬干旱气候、中纬西岸海洋性气候。冰原气候分布于格陵兰(沿海地带除外)。 苔原气候发育于大陆北岸、北极群岛和格陵兰沿海地带。 高纬针叶林气候是北美洲分布范围很广的气候类型,其特点是冬季长而严寒,夏季短而温凉。北美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中纬度,与亚洲相比,北美洲温带大陆性气候不仅范围小,大陆性也较弱,其又可分为中纬湿润大陆性气候、中纬干旱气候,以及中纬西岸海洋性气候。 河网与湖群 全洲平均年径流总量约8200立方千米,仅次于亚洲和南美洲。 本洲河网分布和水文状况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格局,这也是反映北美洲地理环境结构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 河网分布的分异格局 在流域性质上,外流区占绝对优势,占全洲面积88%;内流区主要局限于西部山区气候干燥和地形封闭的大盆地和墨西哥高原北部,占全洲面积12%, -- 690 世界地理概览176 如果不把冰封的格陵兰岛计算在内,则内流区所占比率仅为3.3%,外流区高达96.7%。这样悬殊的对比在各洲中比较突出。 外流区的大河,除圣劳伦斯河外,都发源于大陆主要的分水岭落基山脉,分别注入墨西哥湾、太平洋和北冰洋。发源于阿巴拉契亚高地的河流,分别东注大西洋,西经俄亥俄河-密西西比河注入墨西哥湾。源出劳伦琴低高原西南冰碛区和南缘高地的河流,分别北流注入哈得孙湾、东南汇入五大湖-圣劳伦斯河或经密西西比河注入墨西哥湾。北美大陆的分水岭略成H型。大西洋流域占全洲面积近一半,其中注入墨西哥湾与哈得孙湾的水系分别占19%和18%,直接注入大西洋的只占11%;太平洋水系和北冰洋水系的流域面积各占全洲面积的20%。 在水系的规模和程度方面,地域差异也十分明显。如阿巴拉契亚高地以东,降水丰富,河网稠密,水量充沛,但由于山地逼近东岸,面积局限,所以河流一般比较短促,大多单流入海;大陆西岸也因山脉紧逼,河流短小。西部也有较大的水系,如育空河、哥伦比亚河、科罗拉多河等,但大部分流经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属“过境河” ,流路中普遍存在深邃峡谷和激流。中部地区北有马更些河,流域内多激流、湖泊。中部平原南部的密西西比水系,规模最大,河网密度较高。 主要水系 全洲河流总流量20万立方米秒,流量超过A1000立方米秒的河流有21条,约占总流量的45%。 A密西西比河(以密苏里河为源)长6262公里,流域面积 -- 691 276世界地理概览 322万平方公里,为此美洲第一大水系。 其左岸支流俄亥俄河平均提供56%的水量,比右岸支流密苏里河大3倍多。河口附近平均流量达1.88万立方米秒,约占全洲河流总流量的A9%。 自俄亥俄河注入后,干流洪水期从上游的初夏提早到春季,枯水期也从原来的冬季提前至秋季。 马更些河长4241公里,为全洲第二大水系,由于第四纪冰川作用的影响,右岸水系紊乱。河口流量为11328立方米秒,洪水期在夏季,枯水期见于冬季。 因流经地区纬度较高,A河流冰期较长;并因自南北流,所以春有凌汛。 圣劳伦斯河注入大西洋,为五大湖的出口通道。湖口以下流程只1287公里。流域内降水丰富,季节分配也较均匀,更因大湖调节,所以水量丰富,河口一带流量达1万立方米秒;水位年变化幅度较小,5月最高,10月最低,10月水量A相当于5月的68%左右。 科罗拉多河全长2333公里,上游主要依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中下游流经干旱与半干旱的山间区,很少有支流汇入,具有典型的过境河性质,为该地区的主要灌溉水源。由于蒸发强盛和灌溉损耗,所以愈向下游水量愈少。河口附近的尤马平均流量约700立方米秒。 洪水一般出现于初夏。 下游三A角洲一带过去每年5~7月定期泛滥,有“美洲尼罗河”的称号。 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 北美洲素以多湖著称,尤多大淡水湖,数量为各洲之冠。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22个,除大盐湖外,都是淡水湖。 北从大熊湖起,经大奴湖、温尼伯湖,向东转为五大湖,形成一串巨大的湖带,其中五大 -- 692 世界地理概览376 湖为世界最大淡水湖群。 苏必利尔湖面积8.24万平方公里,为世界第一大淡水湖。 这一巨大湖带以东、以北及其东南,淡水湖泊星罗棋布,其形成同第四纪冰川作用有关,大多为冰蚀或冰碛湖。湖带内侧广大地区,冰蚀作用占主要地位,以冰蚀湖为主。湖带上的大湖,基本上也是冰蚀作用的结果。西部高山地区,由于山地冰川侵蚀所成的冰斗湖以及由冰碛物壅塞而成的冰碛湖为数也不少。 开发简史 早在欧洲殖民者到达之前,印第安人即在北美洲繁衍生息。他们主要分布于从圣劳伦斯河畔到佛罗里达的大西洋沿岸、中部平原、墨西哥高原和中美地峡等地,依山傍水而居,以农业和渔猎为生,并创造了灿烂的玛雅文化和阿兹特克文化。 哥伦布于1492~1504年间4次率领西班牙船队到西印度群岛探险,4次航行分别到达巴哈马群岛、安的列斯群岛和中美地峡沿海地带。 1497年,卡博特父子到达纽芬兰岛并进至圣劳伦斯河口沿岸。 约40年后,卡提埃率法国军队沿圣劳伦斯河上溯,到达蒙特利尔一带。欧洲人“发现”新大陆后,对印第安人残酷掠夺、肆意屠杀,并把他们从世居的土地上赶往西部干旱地区。 16世纪中叶,西班牙人首先在美、墨边界以北的大陆主体部分建立了圣奥古斯丁殖民地。 17世纪初,法国人在现加 -- 693 476世界地理概览 拿大东海岸的新斯科舍建立第一个居留地,随后建立了魁北克殖民地,并以此为基地,上溯圣劳伦斯河,越五大湖,顺密西西比河南下,扩张至墨西哥湾沿岸地区。 英国从17世纪初才在弗吉尼亚建立第一个永久性殖民地。此后,荷兰、芬兰和瑞典在大西洋沿岸地区相继殖民。 至18世纪早期,北美大陆的殖民势力基本上是三分天下。英国占领了从新斯科舍到佛罗里达的大西洋沿岸狭长地带;法国占领了从圣劳伦斯河、五大湖到密西西比河流域辽阔而肥沃的中部平原;西班牙占领了佛罗里达、得克萨斯、新墨西哥以及西至太平洋沿岸的广阔的远西地区。英国的殖民活动虽起步较晚,但由于适时采取了一些有效的移民措施,大批移民,致使其殖民地人口不断增加,以农业为主的经济持续发展。 1705年英国移民已达法国的20倍,在北美大陆总人数中占绝对优势。 18世纪中期起,英国通过战争手段先后夺取了原法国在密西西比河以东和圣劳伦斯河沿岸的大片殖民地。 英国殖民势力在大陆东部扎根不久,英国移民及其后裔举行武装起义,并于1776年脱离英国,建立美利坚合众国。 与此同时,一些亲英皇室的反独立者纷纷北迁加拿大安大略和魁北克两省定居。这就是北美大陆两个大国美国和加拿大的雏形。 19世纪中叶,美国领土扩张至太平洋岸。 1867年加拿大成为自治领,其版图也于19世纪70年代推进到太平洋沿岸。横贯大陆的铁路干线建成后,掀起了开发中西部的热潮。至此,北美大陆主体部分基本上已为英国殖民势力所控制。法国只剩下纽芬兰岛南面的圣皮埃尔岛和密克隆岛两组小岛屿。 -- 694 世界地理概览576 格陵兰是欧洲人较早到达的北美岛屿。早期由丹麦和挪威共管,1814年起成为丹麦殖民地,1953年划为丹麦一个行政区。 1979年5月1日起正式实行内部自治。 北美大陆南部、中美地峡和西印度群岛地区,早期西班牙势力占绝对优势。 16世纪初,在海地岛的圣多明各建立正式殖民统治机构;16世纪中叶,西班牙已将今加勒比海沿岸国家至少在名义上沦为其殖民地,并将其殖民统治的重点从大安的列斯群岛转移到墨西哥。英、法、荷等西欧国家从16世纪末开始在西班牙尚未殖民的小安的列斯群岛建立殖民地。美国在其领土扩展到墨西哥湾沿岸后,开始向中美地峡和西印度群岛扩张,占领波多黎各、控制巴拿马运河区、购买维尔京群岛的3个小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又接管了几个英属殖民地。由此,早期拉丁语系宗主国垄断统治的北美大陆南部、中美地峡和西印度群岛,美国的影响日趋增长。 由于民族、语言、文化等的不同,美洲的北部和中部常被称为盎格鲁美洲,南部则称为拉丁美洲。 居  民 全洲共有36个国家和地区,截至1994年底已有23个独立国家。 北美大陆中部和北部有美国和加拿大两国以及丹麦属格陵兰、英属百慕大群岛等3个属地,合占全洲面积的88.7%和人口的68%。 大陆南部和中美地峡有墨西哥、危地马拉、萨尔瓦多、伯利兹、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 -- 695 676世界地理概览 马等8个国家,合占全洲面积的10.3%和人口的24%。西印度群岛只占全洲面积的1%和人口的8%,分为24个政治实体,已独立的有巴哈马、古巴、牙买加、海地、多米尼加共和国、安提瓜和巴布达、多米尼加联邦、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巴巴多斯、格林纳达、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圣克里斯托弗和尼维斯联邦等13国,余为英、法、美、荷等国属地。 全洲人口约4亿。 全洲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6.3人,分布极不平衡,86.4%人口集中在美国、墨西哥、加拿大3个国家,其中美国占61.4%。 从波士顿到华盛顿的美国大西洋沿岸地区、五大湖附近和圣劳伦斯河两岸、圣弗朗西斯科到圣迭戈的美国太平洋沿岸、墨西哥城及其附近是全洲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00人以上。加拿大的大部分地区、美国西部干旱区、中美地峡和西印度群岛的热带雨林地区人烟稀少,每平方公里不到5人。北冰洋上的一些岛屿,气候严寒,几乎无人定居。北美洲城市化进程较为迅速,20世纪初,农村人口占半数以上,现已有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城市。美、加两国城市化水平最高,城市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5%以上。墨西哥的城市人口也达61%。 经长期人口迁移、通婚,北美洲民族成份十分复杂。美、加两国欧洲移民占绝对优势。 加拿大人口中,英裔占50%,法裔占30%。还有为数很少的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爱斯基摩人)。 美国除11.7%的黑人、1.5%的亚洲移民、0.6%的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外,86%左右均为欧洲移民,其中19世纪 -- 696 世界地理概览776 以前以英国移民为主;19世纪主要是德国和爱尔兰移民;19世纪末北欧和南欧的移民迅速增加。北美大陆的黑人大部分是17世纪以来从非洲贩卖来的奴隶的后裔。 亚洲移民主要是华人和日本人,除部分是19世纪劳工的后裔外,大部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新移民。盎格鲁美洲通用英语,只有加拿大的魁北克省通行法语。 墨西哥、中美地峡和西印度群岛以西班牙移民为主,由于长期通婚,印欧混血人占绝大多数,墨西哥90%以上为印欧混血人。危地马拉境内印第安人占多数。巴巴多斯、海地、巴哈马、格林纳达、牙买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等岛国则以黑人为主。 这一地区绝大部分国家通用西班牙语,英、美、法的海外属地分别通用英语和法语。 经济地理 北美洲资源丰富,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美国和加拿大属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不但拥有雄厚的工业,而且还有发达的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工业产值占资本主义世界的40%左右。 加拿大的国民生产总值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七位。 其他国家均属发展中国家,除墨西哥有些工业基础外,余者工业基础均很薄弱,大多为单一经济,尤多为单一的种植园经济。 农业 北美农业有三大特点:①生产水平较高。主要经营单位为农场、种植园或牧场,机械化、良种化、化学化的 -- 697 876世界地理概览 程度较高,管理也较现代化,因而单产较高。②高度地区专门化。每个地区根据各自优势,形成在地区上高度集中的专业化农牧区,如中部平原的小麦、玉米带和棉花带,五大湖和新英格兰地区的乳酪带,加利福尼亚的蔬菜园艺带,中美地峡和西印度群岛则为热带经济作物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农牧业专门化的地区布局有所变化。棉花带逐渐西移,老棉区东南部棉田锐减,并形成新的专门化生产区,如佐治亚州附近的肉鸡带等。③商品化程度较高。专门化生产的产品除部分用以满足本区需要外,大部分调运外区,并有大量出口。 如小麦带所产小麦,在世界粮食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西印度群岛各国的蔗糖在国际食糖贸易中居举足轻重的地位。 种植业 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中部平原是全洲也是世界上重要的现代化农业区。大西洋沿岸平原、加利福尼亚大谷地也是重要的农业区。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小麦主要分布在小麦带;玉米集中产区除玉米带和密西西比河下游谷地外,还有墨西哥高原南部。 密西西比河下游和古巴、巴拿马等国已开始大面积种植水稻。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大豆、甘蔗、香蕉、烟草、咖啡等。棉花主要分布在美国的棉花带,主要产棉区已转向热量足、光照强的得克萨斯、加利福尼亚、亚利桑那等西部各州。 其他主要产棉国有墨西哥、尼加拉瓜、萨尔瓦多和危地马拉。大豆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最快的一种作物,主要分布在玉米带和密西西比河下游谷地。甘蔗主要产在古巴、多米尼加共和国等西印度群岛国家和墨西哥。中美地峡是世界上最大的香蕉输出地,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巴拿马为最重要的生产国。烟草的集 -- 698 世界地理概览976 中产区在阿巴拉契亚高地东南部,其次是多米尼加共和国和古巴。咖啡主要产在墨西哥、萨尔瓦多、危地马拉和哥斯达黎加等国。 畜牧业 也是北美洲的重要农业部门。五大湖和新英格兰地区适于多汁牧草的生长,饲养乳牛为主;大平原南部半干旱区则以肉牛为主,得克萨斯州高平原地区为美国主要肉牛产区。 玉米带的养猪业和美国东南部的养鸡业均相当发达。 墨西哥高原北部是牛羊并重的干旱牧区。 渔业 以海洋捕捞为主。由于东部大西洋沿海和墨西哥湾有比较宽广的大陆架,特别是纽芬兰岛东南的大浅滩,又当寒暖流交汇处,成为世界著名的渔场,盛产鳕鱼和鲽鱼;美国东北部岸外渔场富产龙虾。墨西哥湾沿海以产虾和油鲱著称。太平洋北段沿海和加利福尼亚岸外也是重要渔场,前者以捕捞鲑鱼、比目鱼为主;后者以金枪鱼为主。 林业 北美洲拥有宽广的针叶林带,其中大部分在加拿大境内。加拿大是世界上最大的林产品(纸浆、纸张、胶合板) 出口国。 美国本土西北太平洋沿岸拥有高大的针叶树种,东南沿岸分布着松林,均为重要林区,其木材砍伐量和森林工业的产值居美洲首位。 工业 美、加两国是世界上主要的工业国家。美国的电子、宇航、电力、化学、机器制造等工业居世界领先地位,轻工、石油、煤炭、钢铁、有色冶金、汽车、造船等工业部门也相当发达。加拿大是世界主要矿业国之一,镍、石棉、钾盐的开采量居世界首位,金、铂、锌、铜、铅等金属矿产量居世界前列。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也比较高,尤以汽车、农机、 -- 699 086世界地理概览 林业和矿山机械、石油化工等工业最为重要。其他国家中较有影响的工业部门有墨西哥的石油和采矿(银、镉、萤石、石墨)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石油、天然气和沥青开采,牙买加的铝土开采,古巴的制糖和采矿(镍、铁等) ,荷属安的列斯群岛和美属维尔京群岛的炼油等。 北美洲工业早期主要集中在中部大西洋沿岸、五大湖和圣劳伦斯谷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南部“阳光带”的兴起改变了工业结构和布局的特点。以加利福尼亚、得克萨斯和佛罗里达州为代表的“阳光带” ,依靠有利的资源和自然条件,迅速发展了宇航、石化、旅游等产业,老工业带的工厂和人口也大量入迁,形成以现代工业为主体的新兴工业区。 近年来,以硅谷、波士顿258号公路、硅三角为代表的科学工业园区的发展,改变了工厂布点的传统模式。近30年来,墨西哥由于石油工业的崛起和城市化的加速,在首都墨西哥城及其邻近地区形成北美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工业区。目前北美洲主要的工业区(带)有:中部大西洋沿岸工业带 分布在美国波士顿到巴尔的摩的大西洋沿岸狭长地带。这里殖民较早,交通便捷,城市化和工业化程度很高。早期轻纺等传统工业十分发达,现已发展成为具有纺织、食品、化学、机器制造、造船、钢铁、电子等部门的综合性工业基地。纽约是本工业带最大的港口和工业城市,费城、波士顿、巴尔的摩等也为重要工业中心。 从波士顿到华盛顿连成一个特大城市带。 五大湖工业区 分布在五大湖以南的圣保罗-辛辛那提-布法罗三角区内,是北美最主要的制造业基地。在阿巴拉 -- 700 世界地理概览186 契亚煤田、中部煤田和苏必利尔高地铁矿的基础上发展起钢铁、汽车、机器制造、农机、运输机械等工业。钢铁工业集中在匹兹堡、加里、底特律、克利夫兰、布法罗等城市,其中匹兹堡有“钢都”之称,底特律是世界闻名的汽车城,克利夫兰是美国重型机器制造业中心,芝加哥是本区最大的工业城市、铁路枢纽、美国最大的农机和运输机械制造中心和农畜产品加工中心。 圣劳伦斯工业带 主要分布在加拿大境内的圣劳伦斯谷地和五大湖下游低地区,是加拿大工业最集中的地区,有钢铁、汽车、机器制造、造船、木材、化学、食品等工业。多伦多和蒙特利尔为全国两大工业中心,哈密尔顿是全国最大的钢铁和重型机器制造中心,温莎是汽车制造中心。 墨西哥湾沿岸工业区 在美国境内,是在墨西哥湾油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区,以石油开采、石油化工、飞机制造和宇航工业为主。休斯敦是本区最大的工业中心和港口,达拉斯是美国飞机制造和宇航工业中心。 太平洋沿岸工业带 北起西雅图,南抵圣迭戈,是美国另一新兴的工业带。 以电子、宇航、飞机、石油工业为主。 洛杉矶是该带最大的工业中心,圣弗朗西斯科是主要金融中心,附近的硅谷是世界上最大的微电子工业中心,西雅图和洛杉矶是美国飞机制造中心,哥伦比亚河上的大古力水电站附近是美国原子工业中心之一。 墨西哥中央高原工业区 位于墨西哥高原南部,是在石油、采矿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墨西哥最重要的工业区。 这里集中了墨西哥工业产值的70%。 最大的工业中心是墨西哥 -- 701 286世界地理概览 城,其次为瓜达拉哈拉。 对外贸易 美、加两国发达的工农业和巨大的生产能力以及其他国家的单一经济,形成外贸型的经济结构,进出口贸易十分发达,对国际市场有较大的依赖性。大宗出口商品主要为农林产品和矿产品,如小麦、大豆、原油、木材、纸浆、纸张、蔗糖、香蕉、铝土、镍和钾盐等,美、加两国还大量出口电子、仪表、飞机、汽车、各种机械和化工产品。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外贸国之一。 交通运输 北美洲的交通运输业比较发达。大宗外贸商品主要靠海运,重要的国际性海港有纽约、新奥尔良、休斯敦、巴吞鲁日、费城、洛杉矶、巴尔的摩、诺福克、温哥华、蒙特利尔、科隆、哈瓦那等。 近年来集装箱运输发展迅速,纽约的伊利莎白、奥克兰、西雅图、洛杉矶的长滩为重要的集装箱港口。 美、加两国以高速公路为骨干的公路网四通八达,公路运输已成为主要的陆上运输形式。洲内各国之间,以及洲际客运主要靠航空。 芝加哥、亚特兰大、纽约、奥克兰、迈阿密、休斯敦、洛杉矶、温哥华、多伦多、渥太华、墨西哥城、拿骚和哈瓦那为主要国际航空中心。铁路通车里程虽仍居世界前列,但铁路客运日趋萧条,主要用作货运。 (李春芬 汤建中) 科迪勒拉山系(Cordillera) 世界最长的褶皱山系。纵贯南、北美洲大陆西部,北起 -- 702 世界地理概览386 阿拉斯加,南至火地岛,绵延约15000公里。由一系列平行的山脉、山间高原和盆地组成,属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一部分。北美科迪勒拉山系宽约800~1600公里,海拔1500~3000米,包括东、西两列山带和宽广的山间高原—盆地带。 东带以落基山脉为主体(见落基山脉)。 西带又可分内、外两带。 内带自北向南包括阿留申山脉、阿拉斯加山脉、加拿大海岸山脉、喀斯喀特-内华达山脉和加利福尼亚半岛山脉等。外带北自阿拉斯加南岸的科迪亚克岛起,南至加利福尼亚半岛,主要为沿海岛山带及美国境内的海岸山脉。 东、西两列山带之间为山间高原和盆地,自北往南有育空高原、不列颠哥伦比亚高原、哥伦比亚高原、盆地与山脉区和科罗拉多高原等。 科迪勒拉山系进入墨西哥境内,主要为墨西哥高原及其两侧的东、西马德雷山脉。高原海拔900~2500米,自北向南增高。 东马德雷山海拔1500~3000米,西马德雷山大部分呈高原状态,海拔2000~3000米。北纬19°线附近为一东西向的火山带,其南为南马德雷山。 科迪勒拉山系自南马德雷山向南,宽度变窄,成两支分别经中美地峡和西印度群岛,伸入南美大陆。南美科迪勒拉山系以安第斯山脉(见安第斯山脉)为主干,宽约300~800公里,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其最高峰汉科乌马山,海拔7010米,为西半球第一高峰。 科迪勒拉山系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几乎包括了地球上所有气候-生物带,并形成多种不同的垂直带结构。高山多发育现代冰川。 高大的山系还对美洲大陆气候和水文网的分布, -- 703 486世界地理概览 地理环境地域分异乃至横贯大陆的交通,都产生重大影响。 自然资源丰富。北美洲西北沿海和南美洲的赤道附近以及安第斯山南部,森林茂密,水能丰富。有铜、铅、锌、锡、金、银、石油、煤、硫磺和硝石等多种矿藏。墨西哥、中美地区和安第斯山中部是印第安人古文明的发祥地。 (应定华) 落基山脉(Rocky Mountains) 北美科迪勒拉山系东带山脉的主体。纵贯加拿大和美国西部,北连马更些山脉和布鲁克斯山,南与墨西哥境内的东马德雷山脉相接。全长4500公里。海拔一般为2000~3000米,最高峰埃尔伯特山4399米。 山体范围大,构造和地形复杂,南北差异明显。黄石国家公园以北的北落基山,东部有条状山脉和断层谷地相间,西部在美国境内深受切割,山岭和谷地间错分布。黄石国家公园至怀俄明盆地的中落基山,宽度较大,西部也有条状山脉与谷地相间;东部山体断续延伸,走向不一,其间隔以宽广的盆地。怀俄明盆地以南的南落基山,由2组南北向的平行山脉组成,山体高耸,有埃尔伯特山等48座海拔在4200米以上的高峰,为整个山脉最雄伟的部分。第四纪时,落基山区经受了强烈的冰川作用,冰川侵蚀地貌分布很广,海拔较高的峰峦还有现代冰川,地处高纬的北落基山尤为明显。 落基山脉是北美大陆重要的气候分界线。对极地太平洋 -- 704 世界地理概览586 气团东侵和极地加拿大气团或热带墨西哥湾气团西行起屏障作用,导致大陆东、西降水的巨大差异,并对气温分布产生一定影响。 其西以冬雨为主,除北纬40°以北的沿海和迎风坡降水较多外,年降水量皆在500毫米以下,冬季气温则高于同纬度东部各地,其东以夏雨为主,除北部高纬地区和紧靠山地的部分大平原地区降水较少外,年降水量都在500毫米以上。 落基山脉也是北美大陆最重要的分水岭,除圣劳伦斯河外,北美几乎所有大河都发源于此。山脉以西的河流属太平洋水系,山脉以东的河流分别属北冰洋水系和大西洋水系。 落基山脉是北美东西交通的天然障碍。但也有少数山口可通铁路和公路,现有9条铁路穿越。 矿产资源丰富,为北美著名的金属矿区,加拿大镜内苏里文的锌,美国境内比尤特和宾翰的铜、银、锌、铅,科达伦的铅、银、锌,科莱马克斯的钼等,都很著名。伐木业主要分布在蒙大拿州和爱达荷州北部较湿润的山区。畜牧业(牛、羊)主要分布在南落基山,山地用作夏季牧场,盆地为冬季牧场。耕作业只限于土质较好、有灌溉条件的谷地或适宜旱作的地区。 山区景色奇特优美,有落基山、黄石、大蒂顿、冰川等国家公园以及月火山口、恐龙、大沙丘、甘尼森河布莱克峡谷等游览胜地。 (应定华) -- 705 686世界地理概览 内华达山脉(Sierra Nevada) 北美洲科迪勒拉山系西缘山地的组成部分。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东部,北起拉森峰,南止蒂哈查皮山口,分别与喀斯喀特山和太平洋沿岸山地相接,全长640公里;东、西介于大盆地和加利福尼亚中央谷地之间,宽80~130公里。 东坡断崖平直陡峻,拔起于东侧大盆地之上,相对高差达1500~3000米;西坡较缓,但深受河流切割,形成许多深邃的峡谷,如著名的约塞米蒂谷深达1600米。山体连绵高峻,平均海拔1800~3000米,有10座海拔在4300米以上的山峰,其中惠特尼山海拔4418米,为美国本土的最高峰。 西坡面迎太平洋湿润气流,降水量较多,森林茂密,有黄松、糖松、道格拉斯冷杉、红杉等,为美国重要林区;雪线高度3600多米,发育现代冰川;费瑟、默塞德等10余条河流均顺坡西流,注入加利福尼亚中央谷地的萨克拉门托河和圣华金河,是该地区农业灌溉和城市用水的重要水源;小湖泊众多,其中面积最大的是塔霍湖(502平方公里) ,也是美国第二深湖(501米)。东坡气候干旱,植被稀疏,以灌木和草类为主。湖泊、瀑布、峡谷、奇峰、森林、冰川等,构成山区独特的自然景色,辟有约塞米蒂等3个国家公园和许多州立公园、游览地。 (惠康才) -- 706 世界地理概览786 阿巴拉契亚高地(AppalachianHighland) 在北美洲东部。东、西介于大西洋沿岸平原与中部平原之间,北起纽芬兰岛,经加拿大东南沿海和美国东北部,至亚拉巴马州中部,东北—西南走向,北窄(130~160公里) 南宽(480~560公里) ,全长约2600公里。 主要为平缓的高原、丘陵和谷地,海拔300~600米,仅局部地带保持海拔较高的狭长山地。大致以纽约附近为界,分西南和东北两区。西南区自东向西依次排列着山麓台地、蓝岭、岭谷区和阿巴拉契亚高原4个地貌单元。 山麓台地也称皮德蒙特高原,海拔300~360米,向东缓倾,与沿海平原以陡崖相接,河流经此陡落,构成著名的“瀑布线”。蓝岭为一崎岖山地,自北向南增高,南部海拔1800米以上,其中米切尔山海拔2037米,为美国东部的最高点。岭谷区岭谷相间,发育格状水系。阿巴拉契亚高原约占本区一半面积,起伏和缓,海拔300~600米,包括俄亥俄河以北、地面割切较深的阿勒格尼高原和以南的坎伯兰高原。 东北区以新英格兰高地为主体,海拔300~500米,向东、南倾斜,其构造、地形特点与山麓台地相当;高地西侧为怀特山、格林山等狭长山岭和哈得孙-尚普兰谷地,分别与蓝岭和岭谷区相当,但范围较小。第四纪冰期时,东北区曾受大陆冰川侵袭,冰蚀和冰碛地貌广布。地处温带和亚热带,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蓝岭地区可达1750毫米。 森林茂密,自北而南有云杉-冷杉林、桦、山毛榉、椴、糖 -- 707 886世界地理概览 槭、铁杉、白松和栎树林等。矿藏丰富,拥有世界最大的石棉矿。美国最大的煤产区,并产铁、铅、锌和大理石、花岗石等。自然风光优美,辟有4个国家公园、许多州立公园和游览地;著名的阿巴拉契亚小道从缅因州伸至佐治亚州,全长3254公里,为远足者往来的小道。 (惠康才) 科罗拉多高原(ColoradoPlateaus) 位于美国西南部,地跨美国犹他州、科罗拉多州、新墨西哥州和亚利桑那州。面积32.5万平方公里。 广大地区由一系列台阶状高原组成,在科罗拉多河以南有通过连续的火山喷发而成的圣弗兰西斯科山。 第四纪以来,高原曾大幅度上升,高度介于2100~3000米,促使科罗拉多河及其支流的深刻下切,形成多条深邃的峡谷,其中以科罗拉多大峡谷最为著名,全长350公里,为世界上最长的峡谷。 高原属亚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全区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部分地区不足250毫米,自北向南递减,特别是西南部最为干燥。冬温夏热,气温的年较差大,一般在20℃以上,冬季各月平均气温多在7℃以上。 高原主要生长旱生灌木。一半以上面积覆盖森林,但商品林地极有限,植被分布具有垂直结构。 (褚劲风) -- 708 世界地理概览986 科罗拉多大峡谷(GrandCanyonColorado) 世界陆地上最长的峡谷。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西北部的科罗拉多高原上,在科罗拉多河中游。东起小科罗拉多河汇入处,西至内华达州界附近的格兰德瓦什崖,全长350公里,最大深度1740米。谷顶部宽6.5~29公里,往下收缩,下部成V字形。 谷底水面宽度不足1公里,最窄处仅120米。 河流曲折蜿蜒,河床坡降每公里1.5米,水流湍急,流速每小时25公里。 水深10~15米,夏季周围山地冰雪融水下注,增深至15~18米。 谷壁呈阶梯状,南壁海拔1800~2100米,气候干暖,植物稀少;北壁比南壁高400~600米,气候寒湿,林木苍翠。谷底海拔760~800米,气候干热,呈荒漠景色。 从谷底向上,沿崖壁出露着从前寒武纪到新生代的各期岩系,水平层次清晰,并含有代表性生物化石,有“活的地质史教科书”之称。岩性软硬不同、颜色各异的岩层,被外力作用雕琢成千姿百态的奇峰异石和峭壁石柱。随着晖明阴晦的天气变化,水光山色变幻无穷,蔚为奇观。 1919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将大峡谷最深的一段(长约170公里)正式辟为国家公园,面积2728平方公里。现每年游客逾200万。 (蒋长瑜) -- 709 096世界地理概览 墨西哥高原(AltiplanicieMexicana) 位于北美洲美国本土境内干旱与半干旱的山间高原与大盆地地区之南。 高原及其边缘山脉占墨西哥全国面积的56,A统称为墨西哥高原。高原东、西、南三面边缘为马德雷山脉所环绕。南马德雷山隔巴尔萨斯谷地为火山带,火山带之北与东、西马德雷山之间的广大地区为墨西哥高原主体。主体部分面积约66.6万平方公里。地势由西北向东南抬升。以北纬23°~24°附近的山脉为界,分为两部分:北部高原海拔800~1000米,内有许多被低山围绕的沉积盆地,如马皮尔盆地、迈兰盆地等,通称“北部盆地” ;南部高原地势较高,海拔2000~2500米,地处墨西哥国土中央,又称中央高原,内有许多湖泊和山间谷地,如托卢卡谷地(2800米) 、墨西哥谷地(2300米) 、普埃布拉谷地(2200米) 等,高原富含铝、锌、锑、汞、银、锰等矿产资源。 沿西马德雷山脉,东南经火山带至南马德雷山东部为高原的主要分水岭。分水岭以西和以南河网较密,河流多注入加里福尼亚湾或直接注入太平洋。其中以巴尔萨斯河为首的树枝状水系,是高原最大的水系。分水岭以东和以北,以及东马德雷山以西的广大地区,大部分气候干燥,河网稀疏。 具有热带高原的气候特征。气候温和,由于高原的存在及其自北向南升高的地势,抵消了温度由北向南的增高。整个高原最热月一般为20℃左右,最冷月亦超过10℃。 除局部 -- 710 世界地理概览196 向风地段外,大部分地区雨水短少。全年降水量多在250~1000毫米,自南向北减少,北部一带仅约250~500毫米。 (褚劲风) 大 平 原(GreatPlains) 位于北美洲中部,西自落基山东麓,东至科迪勒拉山脉,长约3600公里,宽500~800公里。 大部分地区起伏和缓。 海拔从1800米向东逐渐递减至500米。 密苏里河以北和以东曾受大陆冰川侵袭,冰碛地貌广布,内布拉斯加州西部则分布风积沙丘。在普拉特河以南的中部地势最高,海拔1500~1800米,有高平原之称,包括新墨西哥州与德克萨斯州的埃斯塔卡多平原、得克萨斯州的爱德华平原。 河流顺地面坡度自西向东流贯,河道长而直,相互平行。 主要河流有密苏里河、黄石河、普拉特河、堪萨斯河、阿肯色河等。 大平原地跨温带和亚热带,北部冬冷夏暖,南部冬温夏热,南北之间气温相差悬殊。 降水量较少,一般介于250~750毫米之间,并由东向西逐步递减。 (褚劲风) 密西西比河(MississippiRiver) 世界大河之一,北美洲最长的河流。位于北美大陆中南 -- 711 296世界地理概览 部。 发源于美国明尼苏达州西北部海拔501米的艾塔斯卡湖,向南注入墨西哥湾,长达3950公里。 若以其最大支流密苏里河的源头雷德罗克湖计,全长6262公里,为世界第四长河。 干、支流流经美国31个州和加拿大2个省,流域北起五大湖附近,南达墨西哥湾,西止落基山,东至阿巴拉契亚高地,面积达32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洲总面积18,居世界第五位。 A西边的支流比东边多而长,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不对称的树枝状水系。水量丰富,近河口(维克斯堡)的年平均流量达1.88万立方米秒。 A从源头艾塔斯卡湖至明尼阿波利斯和圣保罗为上游,长约1010公里,接纳明尼苏达河等支流。 地势低平,水流缓慢,河流两侧冰川湖泊和沼泽星罗棋布,湖水往往形成急流、瀑布;而后注入干流。近明尼阿波利斯处,流经1.2公里长的峡谷急流带,总落差19.5米,形成著名的圣安东尼瀑布(落差5.4米)。 由明尼阿波利斯和圣保罗至俄亥俄河口的开罗为中游,长约1373公里,两岸先后汇入奇珀瓦河、威斯康星河、得梅因河、伊利诺伊河、密苏里河(右岸最大支流)和俄亥俄河(左岸最大支流)。 圣路易斯以北河段,河床坡度大,两岸悬崖峭壁,多急流险滩。圣路易斯附近谷地开展,平均宽10~15公里。圣路易斯以南,河床比降减小,自开普吉拉多角以下,河流弯曲度明显增大,河谷逐渐变宽,俄亥俄河汇入处河面宽达2.4公里。开罗以下为下游,长约1567公里。主要支流有怀特河、阿肯色河、亚祖河和雷德河等。流经平原地区,河面宽度一般为730~1370米(雷德河口以下,有一河段宽仅274米) ,比降小(平均每公里下降小于9.5厘 -- 712 世界地理概览396 米) ,水流缓慢,多曲流、牛轭湖和沙洲。河口地区共有6条汊道。河流年平均输沙量4.95亿吨,在河口堆积,平均每年以96米的速度向海伸展,形成了远远伸入海区的鸟足状三角洲,总面积约2.6万平方公里。 流域内各地气候条件不一,致使水文特征颇有差异。上游3~7月为洪水期,其中4月由于春季融雪和雨水补给,出现全年最高水位,6月因降水增多产生次高水位,12月为低水位。中游因密苏里河注入,年平均流量增至5800立方米A秒,3~8月为洪水期,最高水位推迟到6月出现。下游由于俄亥俄河提供干流57%的水量,年平均流量猛增到1.34万立方米秒,1~6月为洪水期,4月为最高水位,10月出现最A低水位。但接纳雷德河后,洪水期为2~7月,最高水位发生在4~5月,最低水位在9月。 密西西比河是美国内河交通的大动脉。 近50条支流可通航,干支流通航里程总长2.59万公里,其中水深在2.74米以上的航道9700公里(含干流通航里程长约3478公里)。 海轮直通距河口395公里的巴吞鲁日。除干流上游和伊利诺伊河、密苏里河1~2月结冰外,全年皆可通航。经伊利诺伊等运河,可与五大湖-圣劳伦斯海路相通;从河口新奥尔良港经墨西哥湾沿岸水道,向西可至墨西哥边境,向东可至佛罗里达半岛南端,现已构成为江河湖海相连、航道四通八达的现代化水运网,沿岸主要港口有圣路易斯、孟菲斯、巴吞鲁日、新奥尔良等。 密西西比河水系是美国中南部农业灌溉以及生活和工业用水的主要水源,流域内水力蕴藏量2630万千瓦,主要分布 -- 713 496世界地理概览 在俄亥俄河及其支流上,开发程度较高。 (应定华) 育 空 河(YukonRiver) 北美洲主要河流。 源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西北部,西距太平洋仅24公里;流经育空地区中南部和美国阿拉斯加州中部,注入白令海的诺顿湾。 全长3185公里,流域面积85万平方公里。 其中1149公里河段在加拿大境内,约占总流域面积13;2036公里河段在美国阿拉斯加境内,约占总流域A面积23。 育空河的源流总称上育空河,其最上源为出自海岸A山脉的尼苏特林河,向北流经一系列峡谷,汇集几条小河,并依靠附近湖泊补给水源。在怀特霍斯以下进入育空高原,河流深切;在塞尔扣克堡处与源出马更些出西麓的佩利河汇合后,开始了主流行程。上育空河水量较丰,河道易变,多急流和峡谷。主流向西北流,河道曲折,接纳斯图尔特河、克朗代克河等支流,在伊格尔附近进入阿拉斯加,海拔约300米,并保持原流向。在育空堡接纳波丘派恩河后,河流折向西南,形成直角形大弯。河段经过平坦宽广的河谷盆地,最宽处达64公里,多移动的砂坝和满布针叶林的低岛。 再经过长约177公里的狭长山谷后,至塔纳诺,接纳重要支流塔纳诺河,海拔降为90米,从此育空河流贯于平坦的低地,河宽均在3.2公里以上,水流迂缓混浊,有许多曲流。在支流科尤库克河汇入处,河道改向南,入海前转向北,又形成一个大弯。 河口形成面积达23000平方公里的三角洲,地势低下, -- 714 世界地理概览596 湖沼、河汊广布。上游道森处的年平均流量为2094立方米A秒,6月汛期和3月枯水期的水量差异很大。 河口处年平均流量为6800立方米秒。 10月至翌年6月河流冰封,上游解冻A早于下游,春末夏初浮冰拥塞,易发生“凌汛”。富水力资源和鱼产,但航利不大。流域内主要经济活动是采矿业。重要城市有费尔班克斯、道森、怀特霍斯等。 (蒋长瑜) 科罗拉多河(RiverColorado) 北美洲西部主要河流。 干流源出美国科罗拉多州中北部,南落基山脉中的弗兰特岭西坡,向西南流经犹他、亚利桑那、内华达、加利福尼亚等州和墨西哥西北端,注入加利福尼亚湾。全长2333公里,其中145公里在墨西哥境内。沿途接纳格林河、圣胡安河、小科罗拉多河、维尔京河和希拉同等50多条支流,流域面积64.7万平方公里。落基山区降水较多,并有冰雪融水补给,故上游水量较丰,支流较多。中、下游地区大部分属干旱、半干旱气候,年降水量不足250毫米,加以蒸发、渗漏、灌溉等耗水,支流较少,水量渐减。河口年平均流量311.5立方米秒,季节变化很大。 4~5月洪水期A可达1982~3115立方米秒,枯水期仅为85立方米秒,相A A差23~36倍。含沙量很高,河水混浊,呈暗褐色,“科罗拉多”在西班牙语中即“染色”之意。 每年泥沙入海量1.63亿吨,河口不断向前推进,现河口比古代河口(尤马)推进近100公里。 河口三角洲面积8600平方公里。 河流比降很大,从 -- 715 696世界地理概览 河源到河口总落差3500多米,富水力资源,尤其是流经科罗拉多高原的中游河段,因第三纪以来高原大幅度抬升,河流强烈下切,形成一系列深邃峡谷,适宜筑坝建电站。其中世界陆地上最长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全长350公里,最深达1740米。 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科罗拉多河已先后兴建起胡佛、戴维斯、帕克、格伦峡谷等大坝和水库,以及科罗拉多河—大汤姆逊河等跨流域调水工程,总库容达740亿立方米,水电已开发约60%,灌溉流域内外约5000万亩农田,并向加利福尼亚州南部20个城市供水,通过综合治理,基本控制住了洪水和泥沙;在旅游等方面也发挥巨大效益。科罗拉多河对美国西南部和墨西哥西北部干旱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素有“美洲尼罗河”之称。 (惠康才) 哥伦比亚河(ColumbiaRiver) 北美洲西部大河之一。源出加拿大落基山西坡的哥伦比亚湖(海拔820米) ,流向西南,于美国本土西北部的阿斯托里亚注入太平洋。全长1953公里,流域面积67.1万平方公里,其中在加拿大境内分别为748公里和10.4万平方公里。 干支流多急流瀑布,总落差达820米,大部分河段流经深谷。 从源头起,先向西北流,后南下经不列颠哥伦比亚高原南部,再经美国境内的哥伦比亚高原北缘和西缘,接纳其最大支流斯内克河(长1609公里) 后,向西穿过喀斯喀特山脉峡谷区, -- 716 世界地理概览796 注入太平洋。水量大,河口年平均流量7860立方米秒。水A位季节变化小,春夏有冰雪融水补给时较高,冬季较低。河流含沙量小,河谷比降大,基岩抗蚀性强,有利于兴建水利工程,估计水力储量达4000~5000万千瓦,是世界水力资源最丰富的河流之一。 河流的综合开发始于20世纪30年代,沿干支流兴建许多大小水坝。其中以大古力水坝规模最大,高168米,坝后水库罗斯福湖长240公里,库容量117.9亿立方米,装机容量648万千瓦,为美国最大的水电站。水电的开发促进了炼铝等工业的发展,也使流域内的斯内克河平原、华盛顿州中东部以及俄勒冈州中北部和西部的威拉米特河谷等夏季干旱少雨地区得到灌溉。远洋轮可达离河口179公里的波特兰港,此段航道水深11米;借助船闸可上伸至达尔斯水坝(航程298公里) ;水深4.3米的航道,驳船可上达三城(航程512公里)和刘易斯顿(航程742公里)。河流下游盛产鲑鱼。流域内的河流、湖泊和水库,辟有划船、钓鱼等游乐设施。 (应定华) 圣劳伦斯河(SaintLawrenceRiver) 北美洲东部大河,五大湖的出水道。出自安大略湖东北端,呈西南—东北流向,注入大西洋圣劳伦斯湾,全长1287公里,流域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 五大湖-圣劳伦斯水系以在德卢斯附近注入苏必利尔湖的圣路易斯河源头起算,全长3057公里,流域面积102.6万平方公里,美国和加拿大两国 -- 717 896世界地理概览 约各占一半。 圣劳伦斯河从安大略湖口至蒙特利尔为上游,长约300公里,前23河段构成加、美两国边界。 因河床基岩突露,形A成许多小岛,在湖口以下64公里内计有1700余个,称为千岛河段。河面海拔从湖口处的75米降至蒙特利尔附近的7米,落差达68米,多浅滩,水流湍急,富水力资源。河宽约2公里,局部河段更宽,形成圣弗朗西斯湖等湖泊;在蒙特利尔以西,接纳最大支流渥太华河。 蒙特利尔至魁北克为中游,长256公里,河宽同上游,水深增加;落差6米,流速减缓;接纳南岸支流黎塞留河等,局部河段形成圣彼得湖。魁北克以下为下游,长700多公里,接纳萨格奈河等支流;河面展宽,水深增至10~30米,流速更缓;河口处沉降,形成宽达145公里的三角湾。 海潮沿河上溯800余公里,至中游三河城以西,使水面抬升达5.8米。圣劳伦斯河属雨雪补给型。因有五大湖水体调节,加以流域内降水季节分配均匀,水量丰沛而稳定。 河口年平均流量10054立方米秒,流量年变幅仅A70%左右。含沙量较小。每年12月至翌年4月河流封冻。河中富水产,有鲟鱼、鲈鱼、鳟鱼、青鱼、沙钻鱼等。 早期阿尔衮琴和易洛魁两族印第安人沿河居住,以狩猎、农耕为生。 1535年法国探险家最先率船队溯河而上,此后它一直是大西洋岸进入加拿大内地探险、开发和移民定居的天然走廊。 17世纪末以来,航道条件逐步改善,尤其是在水浅流急的上游河段,到1900年已先后修筑了6条运河和22座船闸,能通过吃水4.3米的船只。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加、美两国共同投资,整治和扩建安大略湖至蒙特利尔的圣劳伦 -- 718 世界地理概览996 斯航道。 工程于1951年开始,1959年竣工,通过修筑3条运河和7座船闸,调节河面落差,开辟了一条可供吃水8.2米船只出入的深水航道。同时在康沃尔、博阿努瓦等地兴建大型水电站,总发电能力350多万千瓦。五大湖-圣劳伦斯河谷地区是加、美两国人口、城市集中和工农业发达地区,深水航道的开辟为其提供了巨大的货运动脉,密切了大湖与大西洋的联系,具有重要经济意义。 (蒋长瑜) 巴拿马运河(Panama,Canalde) 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国际航运水道。位于中美洲巴拿马共和国中部。北起加勒比海利蒙湾岸的克里斯托瓦尔,南至太平洋巴拿马湾岸的巴尔博亚,长68公里,加上两端海湾中深水航道,全长81.8公里,宽152~304米,水深13.5~26.5米。 运河地处巴拿马地峡(南、北美洲分界线)最狭窄的地段,又当塔瓦萨拉山和圣布拉斯山之间的缺口(海拔84米) ,北有注入加勒比海的查格雷斯河,南有注入太平洋的格兰德河。运河即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凿通两山之间的缺口(现为库莱布拉航道)而建成。因地峡与海面存在高差,大部分河段水面高出海面26米,在南、北出入口处各设3道水闸,以调节水位,为水闸式运河。海轮由大西洋航经巴拿马运河驶向太平洋,首先驶入长约12公里、宽150米、水深12.6米的利蒙湾深水航道至克里斯托瓦尔港;通过由3座船闸组成 -- 719 007世界地理概览 的加通水闸后,水位升高26米,进入加通湖。该湖航道长约38公里,宽150~300米,深13.7~26.5米,其航向转为东南,略呈“S”形,航至甘博阿;然后入库莱布拉航道,又称盖拉特航道,长13公里,宽152米,水深13.7米;再经佩德罗-米格尔船闸、米拉弗洛雷斯湖小段航道、以及由2座船闸组成的米拉弗洛雷斯水闸,水位复降至海面,抵巴尔博亚;最后是巴拿马湾深水航道,长13公里,宽152米,水深13.7米。 运河的6座船闸均为双道对开闸门结构,以便来往船只可同时对开过往。 各船闸闸室一般长305米,宽33.5米,深12.5米。通常通过的船只限于船体长300米、宽30米,在6万吨级以下。 沿途有较完善的照明设施,可昼夜开放,日通过能力为海轮48艘。 船只通过运河约需8小时,加上编队、等候时间则为15小时左右。 巴拿马运河大大缩短了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的航程,方便了拉丁美洲东海岸与西海岸以及与亚洲、大洋洲的联系。 例如从纽约到旧金山,经巴拿马运河比绕道南美洲南端麦哲伦海峡缩短航程12579公里;从纽约到日本的横滨,缩短航程5354公里。 每年通过运河的船只达15000多艘,总吨位在1.5亿吨以上,货运量占世界海上货运量的5%。约6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用运河,其中美国居首位,其次是日本。运河地区劳务收入和船只通行税为巴拿马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1878年法国首先从哥伦比亚政府(当时巴拿马为其一省)取得运河开凿权,1883年正式开工,1899年因财政和技术困难,工程中断。 1902年,美国以4000万美元收买了法国运河公司的全部财产。 1903年美国策动巴拿马脱离哥伦比亚 -- 720 世界地理概览107 而独立,随即签订《美巴条约》,以一次付给1000万美元和每年交付“租金” 25万美元的代价,取得了运河的开凿权。 条约还规定,运河两岸宽16公里的地带(1432平方公里)即“运河区” ,为美国“永久占领和使用” ;美国拥有在巴拿马城和科隆驻扎军队和修筑防御工事等特权。 运河于1904年再次动工开凿,1914年8月基本完工,次年正式通航,1920年开始向国际开放。 70多年来,美国从运河攫取巨额利润,而巴拿马领土被截成两段,国家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巴拿马人民为收回运河主权,与美国进行了不懈斗争。 1977年9月两国签订新的《巴拿马运河条约》与《关于巴拿马运河永久中立和营运的条约》。条约规定:运河管理机构由巴、美两国组成的委员会共同领导,原运河区的司法和移民机构、海关、邮电机构均由巴拿马政府管辖和经营。 新条约于1999年年底期满后,巴拿马将收回运河和运河区的领土主权。 巴拿马运河船室较小,通过时间较长,不能适应大型船舶和快速运输的需要,目前运河的通航量也已接近饱和。巴拿马政府计划修建第二条运河。设计中的新运河将采用水平式方案,建在现运河西侧约16公里处。 它北起加勒比海岸的拉加尔托河河口,经加通湖至巴拿马湾的凯米托河河口,长58公里(加上向太平洋和大西洋方向分别疏浚35公里和5公里,全长98公里) ,宽200~400米,水深30多米。一般情况下可通航30万吨级海轮,高潮时则可通行50万吨级巨轮。 (王则) -- 721 207世界地理概览 五 大 湖(GreatLakes) 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位于北美洲中东部,美国和加拿大之间。自西向东为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休伦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除密歇根湖完全在美国境内外,余均为美、加两国共有。总面积24.5万平方公里,约23属美国。伊利A湖较浅,最大深度仅64米;其他大湖的最大深度都超过200米。总蓄水量为2.28万立方千米,流域面积(不包括湖面) 50.88万平方公里,广及美国的纽约州等8州和加拿大的安大略省。 五大湖是距今约7000~32000年前,由于更新世冰川从本地区退缩而逐步形成的。湖水曾先后通过最低隘口流入密西西比河,或经莫霍克-哈得孙河和渥太华河入海。随着冰盖退出圣劳伦斯谷地,湖区边缘的陆地因地表负荷减少而开始逐渐回升,封闭了一些出口,各湖水位也发生了差异,致使湖水转经圣劳伦斯河注入大西洋,形成现在的基本轮廓。 五大湖接纳几百条小河、小溪注入,湖泊水源主要依靠降水补给。水量丰富,在安大略湖口(湖水汇注圣劳伦斯河处) 年平均流量为6640立方米秒。 冬、夏水位比较稳定,变A幅为30~60厘米,夏季水位较高,冬末春初较低。但强风暴雨可在短期内引起高达3~4米的水位波动。 湖面表层水温夏季为16~21℃,冬季降至0℃以下。 12月至翌年3、4月为结冰期,但各湖中部因风大浪急,不易封冻。五大湖对湖区气 -- 722 世界地理概览307 候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特别是东岸与邻近地区相比,夏凉冬温,降水较多,无霜期较长,有利于果树栽培。 湖面高程自西向东呈阶梯式下降。西部4个大湖的湖面海拔相差不大:苏必利尔湖与休伦湖水位相差7米,其间形成圣玛丽斯河,多急流;休伦湖与密歇根湖水位相同,由麦基诺水道相连;休伦湖与伊利湖水位相差2米,其间形成圣克莱尔河急流。 伊利湖比安大略湖的水位高出99米,连接两湖的尼亚加拉河水流湍急,在石灰岩大崖壁处陡落成为著名的尼亚加拉瀑布,落差达50.9米。 五大湖及其周围地区自然资源丰富,航运价值很大,是北美洲最大的航运系统,对美、加两国经济发展具有巨大作用。为了改善其航运条件以及与外洋的联系,先后开凿了苏必利尔湖与休伦湖间的苏圣玛丽运河、伊利湖与安大略湖间的韦兰运河。 1954~1959年间又在圣劳伦斯河上开凿深水航道,即闻名世界的五大湖-圣劳伦斯航道,使吃水深过8米的船舶可从圣劳伦斯河口上溯至苏必利尔湖西端的德卢斯港,全长3760公里。五大湖还通过运河与其他水系连接,如密歇根湖经伊利诺伊运河连接密西西比河水系,伊利湖经纽约州巴吉运河连接哈得孙河,安大略湖经里多运河沟通渥太华河等,从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内陆航运系统之一。但每年11月底至翌年3月,湖水结冰,不能通航。五大湖及其连接水道沿岸的主要港口,在美国境内有德卢斯、芝加哥、托莱多、底特律、克利夫兰等,在加拿大境内有桑德贝、哈密尔顿、萨尼亚、苏圣玛丽、多伦多等。 五大湖是北美洲内陆渔业主要集中区。 主要渔产有湖鳟、 -- 723 407世界地理概览 白鱼、湖鲱,在温暖浅水中富鲈、鳘、鲇等。湖区水力资源丰富,水电站主要集中于圣玛丽斯河、尼亚加拉河及圣劳伦斯河上,总发电能力约达800万千瓦。大湖还为沿湖城市提供大量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 湖区是世界著名旅游胜地之一,美、加两国在沿湖地区辟有许多国家公园和避暑营地,每年吸引数以百万计的国内外游客来此游览度假。 (应定华) 苏必利尔湖(Superior,Lake) 世界面积最大的淡水湖,北美洲五大湖之一。美国和加拿大共有。东西长616公里,南北最宽处257公里,面积8.24万平方公里。 湖岸线长3000公里。 平均深度148米,最大深度406米,蓄水量12240立方公里,占五大湖总蓄水量的一半以上。湖面海拔183米。湖区气候冬寒夏凉,多雾,风力强盛,湖面多波浪。水面季节变幅为40~60厘米,冬季水位较低,夏季较高。水温较低,夏季中部水面温度一般不超过4℃。冬季湖岸带封冰,全年可航期一般约6~7个月。湖水较纯净。 湖中最大岛屿为罗亚尔岛,已辟为美国国家公园。 北岸岸线曲折,多湖湾,背靠高峻的悬崖岩壁;南岸多低沙滩。接纳约200条小支流,较大的有尼皮贡河和圣路易斯河等,多从北岸和西岸注入,流域面积(不包括湖面积) 12.77万平方公里。湖水经圣玛丽斯河倾注休伦湖,两湖落差约6米,水流湍急。建有苏圣玛丽运河,借以绕过急流,畅通两湖间的航运。湖区森林茂密。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梅萨比 -- 724 世界地理概览507 的铁、桑德贝的银以及湖泊北面的镍和南面的铜等。主要湖港有美国的德卢斯和加拿大的桑德贝等。 (应定华) 密歇根湖(MichiganLake) 北美五大湖之一。是五大湖中唯一完全位于美国境内的湖泊。南北延伸长达517公里,东西最宽约190公里,面积5.8万平方公里,是美国最大的淡水湖泊。 湖岸线长2100公里。 湖泊深度由北向南渐减,平均深84米,最深处达282米,蓄水量4875立方公里。湖面海拔约177米。水流缓慢,呈逆时针向流动。 12月中旬至翌年4月中旬湖岸带封冻,影响航运。南岸平直,沙丘广布,建有人工港;北岸曲折,多湖港和天然良港。主要湖湾是格林湾。有比弗岛及福克斯、马尼图等岛群。接纳福克斯等小河注入,流域面积11.8万平方公里(不包括湖面积)。 经东北端的麦基诺水道与休伦湖相连。 南端原有芝加哥河注入,为了处理芝加哥的污水,20世纪初人工改变其流向,使它经芝加哥运河注入伊利诺伊河。湖泊对气候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西风盛行使东岸冬暖夏凉,早秋晚春不冰冻。盛产苹果、桃、李等,为美国主要水果带之一;格林湾东岸的半岛,是全国闻名的红酸樱桃产地。东部湖滨地区是夏季旅游胜地。南岸人口稠密,是美国重要工业基地。主要湖港有芝加哥、密尔沃基等。 (应定华) -- 725 607世界地理概览 休 伦 湖(HuronLake) 北美洲五大湖之一。 为美国和加拿大共有。 长330公里,最宽处295公里,面积5.96万平方公里。湖岸线长2700公里。平均水深60米,最深达229米。蓄水量3540立方公里。 湖面海拔177米。湖泊水质好,盛产鱼类。冬季沿湖岸封冻,航运季节限于4月初至11月末。 湖岛众多,主要分布于东北部的乔治亚湾,其中马尼图林岛是世界上最大的湖岛(面积2766平方公里)。 湖岸有沙滩、砾石滩和悬崖绝壁,风景优美,是休养、娱乐胜地。接纳许多小河注入,流域面积13.39万平方公里(不包括湖面积)。西经圣玛丽斯河接苏必利尔湖,西南经麦基诺水道与密歇根湖相通,南经圣克莱尔河—圣克莱尔湖—底特律河注入伊利湖。湖区蕴藏丰富的铀、金、银、铜、石灰石和盐等矿产,是美、加两国重要工业区。圣克莱尔河东岸多炼油厂和石油化工厂,被称为加拿大的“化工谷”。湖区伐木业和捕鱼业亦很发达。多深水港,主要湖港有美国的贝城、阿尔皮纳、麦基诺城和加拿大的萨尔尼亚、戈德里奇等。 (应定华) 安大略湖(OntarioLake) 北美洲五大湖之一。位于美国与加拿大之间,略呈东西 -- 726 世界地理概览707 延伸,长311公里,南北最宽处85公里,面积1.95万平方公里。 湖岸线长1380公里。 平均深度85米,最深236米。 蓄水量1688立方公里。湖面海拔75米,比伊利湖低99米。表流流向自西向东,平均日速约13公里。 12月至翌年4月中旬沿岸带封冻,全年可航期一般达8个月。 北岸为宽广的平原;南岸有尼亚加拉崖壁横越尼亚加拉河。并有杰纳西河、奥斯威戈河和布拉克河等小河的注入,流域面积约7万平方公里(不包括湖面积)。西南面通过尼亚加拉河承受上游4大湖的水量,经圣劳伦斯河注入大西洋。建有许多运河,与周围湖、河沟通。如西南经韦兰运河(避开尼亚加拉瀑布)与伊利湖相连;东经奥斯威戈运河与纽约州巴吉运河、哈得孙河和大西洋相通;西北经特伦特运河与休伦湖的乔治湾相连;东北经里多运河与渥太华河相通。1959年圣劳伦斯深水航道完成,其航运地位更显重要。湖区人口稠密。沿湖平原地区农业发达。工业集中于湖港的周围,如加拿大的多伦多、金斯顿和哈密尔顿,以及美国的罗切斯特等。 (应定华) 伊 利 湖(ErieLake) 北美洲五大湖之一。美国和加拿大共有。呈西西南—东东北向延伸,长388公里,最宽处92公里,面积2.57万平方公里。湖岸线长1200公里。平均深度18米,最深64米,是五大湖中最浅的湖泊。 蓄水量455立方公里。 湖面海拔174米,比安大略湖高99米。多强烈风暴,常引起湖面波动,加 -- 727 807世界地理概览 之水浅,对航运有一定影响。 12月初至翌年4月初湖面封冰,可航期为8个月。接纳休伦、雷辛、莫米等支流,流域面积为5.88万平方公里(不包括湖面积)。西经底特律河—圣克莱尔湖—圣克莱尔河接纳苏必利尔湖、密执安湖和休伦湖的湖水,东经尼亚加拉河倾注安大略湖。通过韦兰运河和纽约州巴吉运河分别与安大略湖和哈得孙河相通,同俄亥俄河之间亦有运河相连。湖泊沿岸是重要的水果产区,也是工业集中区。 20世纪60年代以前由于湖区污染严重,以及海鳗入侵,鱼类一度几告绝迹,许多湖滩、游览胜地也因污染而被迫封闭。 60年代开始,采取整治措施,污染得到控制。主要湖港有布法罗、伊利、克利夫兰、托利多和底特律等。 (应定华) 尼亚加拉瀑布(NiagaraFalls) 世界著名瀑布之一。位于北美洲五大湖区的尼亚加拉河上。该河全长56公里,上接海拔174米的伊利湖,下注海拔75米的安大略湖,上下高差99米。 主航道中心线为加拿大和美国边界。上游河段水面平展,河宽2~3公里,水深流缓,落差约15米。从距伊利湖北岸32公里起,河道变窄,水流加速,在一个90°急转弯处,河水从所流经的石灰岩崖壁上骤然陡落,水势澎湃,声震似雷。在印第安语中,“尼亚加拉” 意即“雷神之水”。 宽大的水帘被居中的一座宽约350米的长形小岩岛戈特岛一分为二:东边美国境内部分称亚美利加瀑 -- 728 世界地理概览907 布,宽305米,落差50.9米;西边加拿大境内部分呈半环状,故名马蹄瀑布,宽793米,落差49.4米。尼亚加拉河有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休伦湖和伊利湖作为天然水库,水量丰富。瀑布年平均总流量达6740立方米秒,其中马蹄瀑A布流量约为亚美利加瀑布流量的19倍。 加、美两国在瀑布附近河段上兴建了大型水电站,装机容量400万千瓦。由于流水常年冲蚀,石灰岩崖壁不断崩坍,出现瀑布向上游后退现象。据1842~1927年观测记录,平均每年后退1.02米。 50年代以来,加、美两国注意自然环境保护,通过控制水流、以混凝土加固崖壁等措施,瀑布后退速度已控制在10年不超过0.3米。 尼亚加拉瀑布是世界名胜。加、美两国把瀑布附近大片区域划为旅游区。尼亚加拉河两岸有同名姐妹城——尼亚加拉瀑布城,分属加拿大安大略省和美国纽约州,为旅游中心。 游客可从摩天大楼远眺,也可乘直升飞机或登上专设的瞭望塔纵览全景。其中加拿大境内的斯凯仑塔高达160米,上设巨大的圆盘状旋转餐厅。游客还可乘坐游艇就近观赏浪花飞溅的奇景,或穿过崖壁地道直通大瀑布脚下,倾听惊涛骇浪的怒吼。亚美利加瀑布与河岸同在一个垂直面上,特设探头桥伸入河中,以便美国居民看到自己的瀑布。入夜,两岸聚光灯从四面八方照射在瀑布上,五光十色,迷离神奇。瀑布离哈密尔顿、多伦多、布法罗等加、美两国大城市不远,交通便捷,每年前来观光游客达1200万人次。 (蒋长瑜) -- 729 017世界地理概览 大 盐 湖(GreatSaltLake) 北美洲最大的内陆盐湖。位于美国犹他州西北部,东面是落基山支脉沃萨奇岭,西面是大盐湖沙漠。为更新世大冰期时大盆地内大淡水湖邦纳维尔湖的残迹湖。 更新世末期,气候变干,蒸发加强,邦维尔湖水面降低,与斯内克河、哥伦比亚河支流等外流河的水流隔绝,形成内陆湖。西北—东南向延伸,长120公里,宽63公里,深4.6~15米,面积3525平方公里。 湖面海拔约1280米。 盐度高达150~288,东南B和南部接纳贝尔河、乔丹河和韦伯河,湖水无出口,故湖面南高北低,盐度则北高南低。 湖泊水量取决于降水和蒸发,湖的面积多变,1873年曾达6216平方公里,1963年下降到2460平方公里。盐类储量丰富,达60亿吨,其中食盐占3A4,还有镁、钾、锂、硼等。年产食盐约27万吨。 20世纪70年代起着重开采、提炼钾碱和镁等多种矿物。 湖中岛屿散布,主要有安蒂洛普岛等,可饲养水禽和牧羊。湖中生物限于盐水虾、水藻等,虾籽是国际市场上热带鱼饲料来源之一。美国南太平洋铁路横跨湖面。为犹他州一大旅游胜地。州内最大城市和首府盐湖城位于湖的东南岸。 (应定华) -- 730 世界地理概览117 佛罗里达半岛(FloridaPeninsula) 北美洲东南部半岛。介于大西洋与墨西哥湾之间,南与古巴相望。 面积11.5万平方公里。 半岛的大西洋岸平直,沿海沙洲和潟湖绵延;墨西哥湾沿岸有溺谷分布,稍形曲折。 半岛地势低平,平均海拔仅30米左右。岩溶地形广泛发育,溶蚀洼地积水而成的湖泊星罗棋布。南中部的奥基乔比湖为一浅湖盆,面积最大,约1810平方公里。南部的埃弗格莱兹大沼泽地,面积广达1.3万平方公里。半岛南面有断续延伸约320公里的弧形珊瑚岛礁,总称佛罗里达群岛。 半岛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1月平均气温15℃,7月27℃。年降水量1000~1500毫米。冬季偶而寒潮南下,形成霜害;夏季易受飓风侵袭。植被繁茂,森林覆盖率48%,多松、栎和棕榈。 半岛的花卉栽培较发达,玫瑰、菊、水仙菖属等鲜花远销国内外市场。另一重要作物是甘蔗,在南部沼泽地区栽种很广。畜牧业以饲养肉牛和乳牛为主,多分布于中部和东南部。沿海渔业捕捞牡蛎、小虾、蟹、鲭鱼、鲻鱼等。 半岛是美国通向中、南美洲的战略要地。卡纳维拉尔角(又称肯尼迪角) 为宇宙火箭发射基地,美国空间研究中心之一,第一艘登月飞船(1968)从这里发射。半岛沿岸有迈阿密、棕榈滩等滨海疗养和旅游胜地。著名的基韦斯特越海公路,用桥梁把佛罗里达群岛连为一体,直通迈阿密,是世界上最长的越海公路(250公里)。 西部墨西哥湾沿岸多深水港。 -- 731 217世界地理概览 主要城市有迈阿密、奥兰多、杰克森维尔、坦帕等。 (钱今昔) 加里福尼亚半岛(PeninsuladelaCalifornia) 位于北美洲大陆的西南。 属于墨西哥。 半岛长1223公里,宽50~250公里,平均宽度75公里,有“瘦臂”之称。半岛由数条平行山脉组成,加利福尼亚半岛山脉为北美海岸山脉的延伸,纵贯整个半岛,大部分为500~1500米,地势北高南低,最高点恩坎塔达峰3069米。 半岛东南部的山地多火山。 东、西两岸有狭窄的平原。东北部为科罗拉多河冲积的三角州,为灌溉农业区,种植小麦、大麦、玉米、棉花、甘蔗、水果、蔬菜等。西南部有较宽的沿海平原。半岛河流稀少。气候干燥,年降水量250毫米。 (褚劲风) 尤卡坦半岛(PenínsuladeYucatán) 北美洲南部的半岛。介于加勒比海与墨西哥湾之间,隔尤卡坦海峡与古巴岛相望。南界从洪都拉斯湾至坎佩切湾一线。 包括属于墨西哥的尤卡坦、坎佩切、金塔纳罗奥3州,危地马拉的北部和整个伯利兹。东西平均宽约320公里,面积约197600平方公里。海岸线1100公里。半岛地势低平,海 -- 732 世界地理概览317 拔一般不足150米,由南向北缓倾。岩溶地貌发育,多漏斗状落水洞。地处北纬16°~21.5°之间,终年高温。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西北端低至500毫米,雨水多经石灰岩洞穴渗入地下,缺乏地表径流。植被以热带草原、旱生灌木、仙人掌等为主。 东南部气候比较湿润,年降水量可达2000毫米,出现热带森林,有桃花心木、乌木、洋苏木(染料木)以及糖胶树等。 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剑麻、玉米、甘蔗、柑橘、咖啡等,北部是世界剑麻主要产地之一。南部的硬木采伐业和以糖胶为原料的口香糖制造业占重要地位。矿产主要是天然气,产于东部沿海的霍阿拉克。 半岛为公元11~13世纪的玛雅—托尔台文化发源地之一,奇琴伊察、乌斯马尔、玛雅潘及危地马拉的蒂卡尔等均为考古旅游胜地。主要城市有梅里达、坎昆、卡门(渔港) 、伯利兹等。交通方便。 (何百根) 阿留申群岛(Aleutian Islands) 北太平洋的火山岛弧,是阿留申山脉从阿拉斯加半岛向西南海域的延伸。从东端乌尼马克岛(西经163°22′)至西端阿图岛(东经172°41′) ,全长2250多公里,分隔白令海和北太平洋,由14个较大岛屿和众多小岛组成,面积约1.8万平方公里。属美国阿拉斯加州。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一部分。大多数岛屿为火山岛,共耸立着40余座火山,不少火山仍有间歇性活动。乌尼马克岛上的希沙尔丁火山海拔2860 -- 733 417世界地理概览 米,是群岛最高峰。岛弧南侧濒临阿留申海沟。海岸线曲折。 地表多裸露的岩石与悬崖。气候冷湿,冬季平均气温为—0.5℃,夏季为10℃,年降水量1000~1270毫米。 因位于冷、暖气团以及寒、暖洋流相遇之地,天气变化多端,多强风和暴雨,全年约90%的时间被浓雾笼罩。山地雪线很低,冰川广泛发育。植被以草类、苔藓、地衣等为主。现辟为国家野生生物保护区。 1867年与阿拉斯加一起自俄国购得。美国的居民主要居住在乌纳拉斯卡、埃达克和谢米亚3岛,从事捕鱼、打猎、驯养毛皮兽和维修机场等职业。阿留申群岛的战略位置重要,是美国海、空军事基地,进入亚洲大陆的捷径。岛上建有许多机场和港口,埃达克岛和谢米亚岛为空运中继站。 乌纳拉斯卡岛的荷兰港为一天然深水港,可容大型舰船,现为海军基地,并有群岛最大的集镇。 (应定华) 西印度群岛(WestIndies) 北美洲的岛群。位于大西洋及其属海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之间。从古巴岛西端的圣安东尼奥角到委内瑞拉以北海面上的阿鲁巴岛,呈向东突出的长弧状,伸延4700多公里。由1200多个岛屿和众多暗礁、环礁组成,面积23.5万平方公里。自南向北分为小安的列斯、大安的列斯(合称安的列斯群岛)和巴哈马三大组群岛。主体是大安的列斯群岛,多属大陆岛,系北美洲科迪勒拉山系的延伸,弧形山脉构成各岛主脊,伊斯帕尼奥拉岛(又名海地岛)上的杜阿尔将峰海拔 -- 734 世界地理概览517 3175米,为西印度群岛的最高峰。小安的列斯群岛大部分是多山小岛,其中东部岛弧以火山岛为主,南部委内瑞拉以北近海诸岛属大陆岛。巴哈马群岛是以海底石灰岩浅台为基础的珊湖岛礁,地势低平。安的列斯群岛东部地处火山、地震带,地壳不稳定,时有活动。主要矿藏有铝土(牙买加和海地岛) 、石油、天然气和天然沥青(特立尼达岛) 、镍、铁、钴、铬、锰等(古巴)。 全境介于北纬10°~27°,处东北信风带,盛行暖湿海洋气团,暖流绕经各岛。除山地外,气温终年较高,年平均气温26℃。 各岛北部和东部向风坡地区,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高者达5000毫米以上,属热带海洋性气候,被覆茂密热带常绿雨林,多棕榈科、樟科植物以及罗汉松、竹、木本真蕨等;西部和南部背风坡地区以及低地,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属热带干湿气候,植被类型为热带落叶林、稀树草原和灌丛。 7~10月间东部和中部诸岛常受飓风侵袭。 动物种类贫乏,但多特有种属。鸟类和爬行类分布较广,哺乳类动物仅有啮齿目和蝙蝠亚目的少数种属。 西印度群岛的人口约3100万,居民中黑种人和黑白混血种人占60%,白种人占35%,亚洲人约占5%,印第安人仅存数千人。多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各岛居民多分别用西班牙、英、法、荷兰等原宗主国语言。 西印度群岛原住居民为印第安人,分属阿拉瓦克、西博尼和加勒比三大部族。 1492年哥伦布首航到此,误为印度附近岛屿,后因群岛位于西半球,故称西印度群岛,沿用至今。 15世纪末至16世纪中叶,成为西班牙殖民者在拉丁美洲最 -- 735 617世界地理概览 先征服的地区。 1578年巴哈马群岛又沦为英国殖民地。 17世纪起,荷兰、法国、丹麦和美国殖民者又相继入侵。大部分岛屿受到欧美殖民大国激烈争夺,几经易手,为拉丁美洲政治结构最复杂、殖民统治最长久的地区。 18世纪末,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兴起,1804年海地成为第一个独立国家;随后是多米尼加共和国和古巴;20世纪60年代以来,又有牙买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巴巴多斯、巴哈马、格林纳达、多米尼加联邦、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安提瓜和巴布达、圣克里斯托弗和尼维斯10个国家先后宣告独立。 其他还有10个地区:其中实行内部自治的有荷属安的列斯群岛和美国的自由联邦波多黎各,仍处于直接殖民统治下的有蒙特塞拉特岛(英) 、开曼群岛(英) 、特克斯群岛和凯科斯群岛(英) 、瓜德罗普岛(法) 、马提尼克岛(法) 、美属维尔京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和安圭拉(英)。 由于长期殖民统治,经济畸型发展。殖民时期多为单一的甘蔗种植园经济,甘蔗种植和蔗糖的生产与出口构成各岛经济的基础。独立后,各国力图向经济多样化发展,但单一经济的状况尚未完全改变。 目前各岛经济一般仍以农业为主,种植甘蔗、香蕉、咖啡、可可、烟草等热带经济作物,粮食不能自给。 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大种植园和小农场并存。 沿海有小型渔业。工业以制糖、酿酒、卷烟、纺织、水果加工等为主,少数国家建立了采矿、金属冶炼、机器制造和石油化学等工业。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旅游业兴起,近年来发展更为迅速,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疗养区,在一些小岛国中,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和国家财政收入的主 -- 736 世界地理概览717 要来源。 西印度群岛地处南、北美洲之间,交通、战略地位重要,1914年巴拿马运河通航以后,更成为大西洋与太平洋之间海上运输的必经之地。主要港口有哈瓦那、圣地亚哥、金斯敦、圣多明各、太子港、圣胡安、西班牙港和威廉斯塔德。许多岛上建有机场,海空联系便捷。 (胡健) 格陵兰岛(Greenland) 世界最大的岛屿。位于北美洲东北部,北冰洋与大西洋之间。西以罗伯逊海峡、史密斯海峡、巴芬湾和戴维斯海峡与加拿大北极群岛相隔,其中罗伯逊海峡最窄处宽仅26公里;东临格陵兰海和丹麦海峡,并分别与欧洲的斯瓦挪尔巴群岛和冰岛相望。 东西最宽处1200公里,南北长2650公里,面积达217.56万平方公里。海岸曲折,多深邃的峡湾。海岸线总长3.93万公里。 格陵兰系大陆岛,地形为从四周向中部低倾的高原,全岛84%的地面为巨厚的冰层覆盖,平均厚度约1500米,中部达3400多米;冰的总体积约260万立方公里,仅次于南极洲的现代大陆冰川。冰原上点缀着少数突兀的山峰,形成冰原“岛峰”景象。东部的贡比约恩山海拔3700米,为全岛最高峰。沿着谷地移动的冰川不时把巨大的冰块倾泻入海,成为一座座锥状或块状的冰山,其顶部高出海面数十乃至数百米。 全岛45的面积在北极圈内。最北端的莫里斯杰塞普角A -- 737 817世界地理概览 位于北纬83°39′,距北极710公里;最南端法韦尔角位于北纬59°45′。 气候严寒,年平均气温多在0℃以下,多凛冽的风暴和雪暴。 约北纬70°以南的西南岸和南端沿岸地区,属海洋性苔原气候。 1月平均气温-5~-9.5℃,7月平均气温7~10℃,年降水量800~1100毫米。地处高纬的北岸、西北岸和东岸,气温和降水显著低于西南岸和南岸。广大内陆地区属大陆性冰原气候。 1月平均气温-47℃,绝对最低气温达-70℃,7月平均气温也在-12℃以下;年降水量300毫米左右,全部为雪和冰霰。格陵兰岛出现极地特有的极昼和极夜现象,北部每年有连续5个月白昼和5个月黑夜。 沿岸无冰带断续分布,宽窄不等,总面积约34.17万平方公里。 北部的皮里地无冰带,宽300公里,但气候干寒,形成极地荒漠;西南岸无冰带,宽约160公里,气候湿润,发育苔原植被,并有矮小丛生的桦、柳、赤杨、桤、桧、花楸等林木和鲜绿的草甸。 哺乳动物约30种,沿岸地带主要有麝牛、驯鹿、北极熊和北极狐,近海水域有鲸、海豹、海象等。 鱼类以鳕、鲽、鲑、毛鳞鱼、鲨鱼和小虾为主。 170种鸟类中,分布最广的是绵凫、雪鹀、渡鸟、格陵兰隼等。 公元前3000年,因纽特人首先从加拿大北极群岛到达本岛,此后陆续移入,并开始在岛上定居。公元10世纪挪威和丹麦航海家来此探险。 985年挪威人开始建立定居点。到13世纪,岛上有挪威、丹麦等欧洲移民2000多人。 1380年以后,成为丹麦—挪威联盟殖民地。 1814年丹、挪分治后,被丹麦独占。 1894年丹麦首建殖民点于岛的东南岸。丹、挪两国长期为其归属问题争执。 1933年海牙国际法庭判归丹麦。 1953 -- 738 世界地理概览917 年丹麦议会修改宪法,把它划作一个政区,成为丹麦领土的一部分。 1979年5月1日起正式实行内部自治。 全岛现有居民约5.5万人,其中格陵兰人(因纽特人与欧洲人结合的后裔)占80%以上,其余主要为丹麦人。语言有因纽特语、格陵兰语(内杂有许多丹麦语)和丹麦语。约90%人口集中在西南岸和南岸地区。少数纯因纽特人散居在西北部和东部。首府戈特霍布,位于西南岸,为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主要港口。 全岛约有13居民以渔业为生,A每年捕捞鳕、大比目鱼、虾等4~5万吨,有70多家鱼品加工厂。其次是狩猎业,以猎取海豹、鲸、驯鹿等为主。南部只有少量牧羊业。 地下矿藏丰富,已发现铁、铬、铅、锌、铜、钼、铀、钍、石墨、煤、石油、天然气、冰晶石等。采矿业是重要经济部门之一。西南端的伊维赫图特附近曾是世界最大的冰晶石产地之一,经过近百年开采,已于1963年采尽停产,现依靠库存出口。正在开采的有东部的铅锌矿,西部的褐煤,南部的大理石等。渔猎产品和矿产品主要向丹麦、美国以及欧洲各国出口。以腓特烈斯霍布、戈特霍布、苏克托彭和荷尔斯泰因斯堡4个不冻港为中心,发展起船舶维修工业。 格陵兰的地理位置对于横越北极的空中交通有重要意义,为北极地区战略要地,美国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这里建有2个防导弹的预警系统,西北部的图勒有庞大的美国空军基地和北极科研站,西南部有美、丹联合军事基地。 (蒋长瑜) -- 739 027世界地理概览 纽芬兰岛(IslandofNewfoundland) 加拿大东海岸外大西洋岛屿。扼圣劳伦斯湾口。北隔贝尔岛海峡与拉布拉多半岛相望,西南以卡伯特海峡与新斯科舍省的布雷顿角岛相对,南面是法属密克隆岛和圣皮埃尔岛。 面积11.1万平方公里。 人口约60万,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东南部阿瓦朗半岛尤为集中。首府圣约翰斯。 系北美大陆东部阿巴拉契亚高地的延续,因下沉与大陆分离。长岭山脉沿西海岸延伸,海拔600米左右,其西南部的刘易斯希尔斯山,海拔814米,为全岛最高点。中央高原构成全岛的主体,海拔300米左右,深受第四纪冰川侵蚀。 湖泊、沼泽广布,河流短促湍急。东部半岛区地势较低,为全岛唯一适宜耕作的地区。海岸曲折绵长,悬崖陡立,多半岛、岛屿和海湾。 地处北纬46°37′~51°38′,紧靠大陆,拉布拉多寒流沿东海岸南下。 冬季1月平均气温-4~-9℃,气旋活动频繁,天气多变;夏季7月平均气温10~15℃,东部沿海多雾。年降水量约1000~1500毫米,季节分配均匀,夏季稍多;北部降雪量很大。全岛约13地区覆盖针叶林,优势树种有树胶冷A杉、白云杉、黑云杉等。野生动物以麋、驯鹿、黑熊等为主。 东南岸外的纽芬兰浅滩,当拉布拉多寒流与北大西洋暖流交汇处,为世界大渔场之一,盛产鳕、鲽、鲱、鲑等鱼类。 纽芬兰岛原为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居住地。 1583年为英 -- 740 世界地理概览127 国占有,法国人接踵而至,和英国展开了长期争夺。 1763年两国签订巴黎条约,确认为英国第一个海外殖民地,法国保有密克隆岛和圣皮埃尔岛。 1917年成为自治领。 1927年拉布拉多划归其管辖。 1949年3月,纽芬兰与拉布拉多半岛东北部组成加拿大第10个省。 全岛约13的人口直接或间接同渔业生产有关。年捕鱼A量50余万吨,建有上百个加工企业。 20世纪以来,经济趋于多样化,木材加工业居首要地位,科纳布鲁克和大瀑布城为纸浆和造纸工业中心。 采矿业以中西部巴肯斯地区的锌、铅、银、铜和北岸拜韦尔特附近的石棉矿为主。纽芬兰浅滩已发现丰富的海底石油和天然气。能源主要依靠水力发电,电站邻近木材加工业和矿业中心。 全岛约有9600公里高速公路和840公里铁路。有定期轮渡通过卡伯特海峡和贝尔岛海峡与大陆联系。 东北部的甘德国际机场为西北大西洋航空中心。 (蒋长瑜) 加 拿 大(Canada) 北美洲北部国家。东濒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滨北冰洋,东北隔巴芬湾与格陵兰岛相望,海岸线长2万多公里。 西北与美国阿拉斯加州接壤,南与美国本土毗邻,陆界线长8892公里。面积997.61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二位;人口2890万,居民中外来移民及其后裔占总人口近99%,其中英裔占40.2%,法裔占26.7%,土著居民约占1%,其他为 -- 741 227世界地理概览 世界各地移民。多数信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英语和法语为官方语言。全国分为10个省和2个地区。首都渥太华。 自然地理 地形 国土的主体是波状起伏的低高原和平原低地,海拔不足500米的地区约占国土总面积51%,500~1000米约占28%。山地主要分布在周缘,海拔1000米以上的地区约占国土总面积21%,其中西部是高大连续的年轻褶皱山脉,东南边缘以及北极群岛的北缘和东北缘为久经侵蚀的古老山地。第四纪冰期时,全境几乎全为冰川覆盖,地形深受冰川作用影响,冰蚀和冰碛地貌广布。 全国分为6大地形区。中、东部是劳伦琴低高原,面积约占全国的一半,略呈马蹄形,环绕哈得孙湾分布。海拔一般200~450米,相对高差仅30~60米。哈得孙湾南岸系冰期后出露海面的低地,海拔不足200米。低高原边缘地势较高,如东北边缘的托恩盖特山海拔1800米,东南边缘的劳伦琴山海拔960米,金属矿藏丰富,如铁、镍、钴、金、银、铂、铜、锌、铀等,是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中部平原区介于劳伦琴低高原与落基山脉山麓之间,面积约占全国18%。平原海拔高度由东向西渐增,东部为马尼托巴低地(海拔在300米以下) ,向西是萨斯喀彻温平原(海拔600~750米)和艾伯塔平原(海拔900~1300米) ,南与美国西部大平原相连;向北伸展,宽度收缩,高度渐降,转为马更些低地,波弗特海沿岸三角洲地带海拔仅150米。石油、天然气、煤和钾盐等的藏量在全国居突出地位。 劳伦琴低高原东南是大湖-圣劳伦斯低地,其中大湖低地即安大略半岛,位于休伦、伊利和安大略三湖之间,为一 -- 742 世界地理概览327 冰碛平原;尼亚加拉崖呈西北—东南走向斜贯平原,海拔约300米。圣劳伦斯低地沿同名河谷伸展,最宽处仅150公里,海拔不足200米。 阿巴拉契亚高地延伸于大西洋沿岸诸省,东北至纽芬兰岛,西南与美国阿巴拉契亚区连为一体,为一系列浑圆山体和高地,海拔一般在600米以下。圣劳伦斯河口加斯佩半岛上残留部分褶皱山地,海拔可达1200米左右。 沿圣劳伦斯河谷东侧的山麓地带,有一条长达200多公里的蛇纹岩带,蕴藏着世界最大的石棉矿体。 西部是北美科迪勒拉山系的组成部分。 南北伸展1900公里,东西宽500~800公里,包括东、西两列高大山带和宽广的山间高原。东带以落基山脉为主体,高峻连绵,仅克罗斯内斯特、基金霍斯和耶洛黑德等山口海拔较低,成为横贯大陆的铁路和公路交通要道。 落基山脉西侧的一系列平行山岭,总称哥伦比亚山地,西部主要河流的上游均流经这里。西带以海岸山脉为主体,南与伸入美国的喀斯喀特山脉相连;北接圣伊莱亚斯山脉,其中的洛根山海拔6062米,为加拿大第一高峰。 沿海是夏洛特皇后群岛、温哥华岛等组成的岛山带。 山间高原部分北为育空高原,海拔750~900米,地面波状起伏,并受河流切割;南为不列颠哥伦比亚高原,海拔600~1800米,由北向南递增。加拿大科迪勒拉山系为第四纪山地冰川中心,除育空高原外,地形普遍受冰川作用。 铅、锌、钼、铜等金属矿丰富,岛山地带有煤和铁矿,育空高原有金、银、石棉等矿。 北极群岛属大陆岛,冰期后海面上升,与大陆分离,总 -- 743 427世界地理概览 面积约130万平方公里。北部各岛地势较高,通称因努伊特山地。南部各岛地势西高东低,以高原和平原为主。 河流和湖泊 加拿大河湖众多,水面积合计75.5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总面积的7.6%。年径流量2267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五位。全国河流分属四大流域系统。哈得孙湾流域约占国土总面积37%,年径流量占全国22%;河网较密,水系紊乱,河湖不分,河道多石滩、急流和瀑布;纳尔逊河为最大的河流,其次是丘吉尔河等。北冰洋流域约占国土总面积13,年径流量仅占全国13.8%,拥有加拿大第一长河A马更些河,总长4241公里,流域面积181万平方公里。太平洋流域只占国土总面积110,自北而南较大的河流有育空A河、斯基纳河、弗雷泽河、哥伦比亚河等,河流水量丰富,年径流量占全国32%,并因流经山区,多急流、瀑布,蕴藏巨大水力。大西洋流域约占国土总面积19%,年径流量占全国32%。 大湖-圣劳伦斯水系全长3669公里,流域面积176万平方公里,水量大而稳定。 湖泊多属冰川成因。位于加、美边界上的五大湖(37%属加、63%属美)以及呈弧状排列的温尼伯湖、阿萨巴斯卡湖、大奴湖、大熊湖等,构成世界上最大的湖带。大湖带外散布成千上万小湖,如温尼伯湖东南有3000个,萨斯喀彻温省伦迪尔湖东南有7500个。 湖泊总蓄水量约1.88万立方公里,占世界湖泊总蓄水量的15%。 气候 加拿大地处高纬,90%以上的国土在北纬50°~80°之间,西部科迪勒拉山系阻挡太平洋温湿气流东侵,大部分地区受冰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控制,气候寒冷。 -- 744 世界地理概览527 北极群岛和北部沿岸地带属极地苔原气候,约占国土总面积14,常年盛行冰洋气团。冬季严寒漫长,多强风,1月A平均气温低于-18℃;夏季凉爽短促,7月平均气温不超过10℃。年降水量250毫米左右,以降雪为主。纽芬兰岛、劳伦琴低高原大部分、中部平原北部和育空高原等约占国土总面积12的地区,属副极地大陆性气候。气温很低,其南界A相当于1月-7℃等温线,1947年2月在育空地区的斯纳格记录到-62.8℃的绝对最低气温;夏季不长,7月平均气温可达18℃。 年降水量300~750毫米,自西向东、自北向南递增,以夏雨为主。 太平洋沿岸终年面迎温湿西风,沿海有暖流经行,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温夏凉,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7月则不超过16℃,无霜期长达250天以上;降水丰富,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季节分配比较均匀,秋冬较多,山地针叶林密布。 海岸山脉以东的山间高原,气候的大陆性显著增加,降水量骤减。 中部平原南部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草原广布。落基山脉的屏障作用使本区难受太平洋西风之惠,平坦的地形形成冬寒夏热、降水较少、天气多变的气候特点。 1月平均气温0~-20℃,寒潮南侵时可降至-30℃以下,伴有暴风雪;春季常受翻越落基山脉后下沉的干热气流即钦奴克风的影响,气温上升,积雪融化。 7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年降水量250~500毫米,自西向东递增。 东南部大西洋沿岸地区和大湖-圣劳伦斯低地,属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植被为针、阔混交林。冬季气温较低,一 -- 745 627世界地理概览 般在0℃以下;夏季7月平均气温升至16~24℃。年降水量800~1400毫米,夏雨较多。 发展简史 原居民为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长期以采集、农耕或渔猎为生。 公元16世纪上半期,法国航海家多次到达加拿大东海岸,把这一带称作“新法兰西”。 17世纪初,法、英殖民者先后入侵。 1763年英、法7年战争后,加拿大成为英国殖民地。英国当局对法裔加拿大人采取了保留其原有民族特性、允许使用法语的政策,并宣布设立魁北克省。当地印第安人则被驱赶和惨遭屠杀,人口锐减。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大批效忠英王室的保皇派分子流入加拿大,改变了法裔占优势的民族构成。 1791年,英国划分了以法裔为主的“下加拿大”和以英裔为主的“上加拿大” ,相当于今魁北克省和安大略省。到1800年,加拿大近50万人口中,英裔已占优势,法裔占30%左右。 在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下,加拿大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日益高涨。 1837年爆发反英起义,迫使英殖民当局进行改革。 1867年英国议会通过英属北美法案,成立了联邦制的加拿大自治领,由上、下加拿大和新斯科舍、新不伦瑞克组成。新政府提出了向西扩张和建设铁路的纲领,1869年从英国哈得孙湾公司接管了西部领土。 1870年在雷德河流域新设马尼托巴省。 1871和1873年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和爱德华王子岛省先后加入联邦。 1880年英国政府把北极群岛交给加拿大。 1905年增设艾伯塔和萨斯喀彻温两省。两次世界大战大大削弱了英国对加拿大的控制,1931年加拿大在英联邦内获得完全独立。 1949年英国将纽芬兰岛移交给加拿大,成 -- 746 世界地理概览727 为联邦政府一省。在战争中迅速崛起的美国,凭借其实力和处于邻国的有利位置,取代英国,与加拿大建立起更密切的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加拿大经济发展较快,成为世界主要工业国之一。 经济地理 加拿大地大物博,工农业都相当发达,许多产品的产量和出口量在世界上占突出地位。国内生产总值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七位;人均收入约2.5万美元。 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分别约为6%、40%和54%。 加拿大经济长期以农、林、矿业及其初级加工工业为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加工程度高的工业部门如机器制造业等有较大发展。但原料和半制成品仍约占物质生产部门总产值的13至12,其比重显著高于一般发达国家。 在对外经济联A A系上,大量出口农矿原料和半制成品;进口制成品。加拿大和美国领土毗邻,经济中心相连,交通便捷,语言相通,两国经济关系密切。加拿大是世界上接受外资最多的国家,外资主要集中在矿业和制造业,美国是加拿大最大的外国投资者和最大贸易对象。 加拿大生产布局高度集中。 南部沿加、美边界宽约300公里的狭长地带是工农业的主要分布区;安大略和魁北克两省南部的大湖-圣劳伦斯低地,更是全国经济的核心地带。 农业 加拿大农业发达,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农业机械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水平很高。农业劳动力仅占全国人口的2%,每个农业劳动力一年可提供200吨粮食。 -- 747 827世界地理概览 加拿大农牧并重,畜牧业略占优势。农业用地占全国土地面积7.2%,其中耕地6.65多亿亩,天然草地3.56多亿亩,为世界上地多人少的国家之一。耕地中约23种植大A田作物,约14为休闲地,其余用作牧场。 种植业以小麦、大A麦、燕麦、玉米等谷物为主。谷物产量居世界第五位,人均产量居世界首位。小麦出口量一般占年产量的23以上,占A世界小麦出口量的14至13,仅次于美国。 其他主要作物有A A干草、油菜、亚麻、马铃薯、甜菜、向日葵、烟草、蔬菜、水果等。 20世纪30年代起,畜牧业比重开始超过种植业。 除天然草地外,耕地中有相当部分种植饲料作物和用作牧场,实际用于畜牧业的土地占农业用地一半以上。以饲养肉牛和乳牛为主,其次是猪和家禽。 加拿大的渔业以海洋捕捞为主,其中大西洋渔区占85%,纽芬兰岛东南海域为世界著名渔场之一,盛产鳕鱼,其次是鲭鱼、大比目鱼等;太平洋渔区占15%,以鲑、鲭鱼等为主。内陆淡水渔获量5万吨左右,伊利湖和温尼伯湖是主要产区。 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37%。可伐林约占林地总面积57%,森林蓄积量190多亿立方米。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约占原木采伐量一半左右,林木径级较大,主要生产制材原木,其次是制浆材。 以安大略、魁北克两省为中心的东部地区,约占原木采伐量40%,林木径级较小,以生产纸浆材为主。 矿业 加拿大是世界主要矿业国之一,矿业产值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资源多样,产量高,出口比重大。在已开采的60余种矿物中,锌、镍、石棉、钾盐、铀、钼、硫磺、黄 -- 748 世界地理概览927 金、白银、铜、铅、铁等产量均居世界前列;70%以上产值的矿产品供出口,且以原矿为主,是世界上最大的矿产品出口国。矿产品出口额约占全国出口总额的20%。 20世纪70年代以来,石油、天然气开采量迅速增长,燃料类在矿业中的比重已超过金属类而占首位。燃料矿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集中产于艾伯塔省埃德蒙顿以南地区,其次是萨斯喀彻温省西南部。全国年产原油1亿吨,天然气1275亿立方米,煤6800万吨。 采煤业主要分布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和艾伯塔省。因石油、天然气和煤的产地远离东部工业中心,从而出现西部大量出口、东部依赖进口的现象。铀矿产量居世界第二位,主要产于安大略省,包括休伦湖以北的埃利奥特湖和东部班克罗夫特两大矿区;其次是萨斯喀彻温省北部湖区。 在金属矿中,铁矿是全国第三大矿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五至六位,魁北克-拉布拉多区为最大产地。有色金属和贵金属产量中,锌、镍居世界首位,钼、钴居第二位,金、银、铂居第三位,铜、铅居第四位。安大略省是锌、镍、钴、金、银、铂等的最大产区,铜、钼也占相当比重。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是钼和铜的集中产区,其次是铅和锌。育空和西北地区的铅矿产量居全国首位,锌矿仅次于安大略省。此外,魁北克省的金、钼、铜、银,马尼托巴省的镍、铜,新不伦瑞克省的银、锌等,也均占有一定地位。 非金属矿中,石棉和钾盐的产量分别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近90%石棉产于魁北克省圣劳伦斯河以东地区,钾盐全部产于萨斯喀彻温省中南部地区。 -- 749 037世界地理概览 电力工业 加拿大电力工业以丰富的水力和燃料资源为基础,年总发电量4500亿度,人均发电量居世界首位。拉布拉多地区的丘吉尔瀑布水电站,发电能力达523万千瓦,是全国最大的水电站。 规模更大的詹姆湾工程(1000万千瓦) 已完成第一期工程。 60年代初开始兴起核电,全国核电的95%以上集中在安大略省。 制造业 加拿大最大的产业部门,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20.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运输设备、钢铁、机械制造、化工等部门发展很快,但传统的农矿产品加工工业仍占较大比重。按产值计,炼油工业已跃居制造业首位,其次是汽车制造、纸浆和造纸、屠宰及肉类加工、钢铁、锯材和板材、汽车零部件制造、机械设备制造、乳品、金属冶炼等。制造业中许多部门面向出口,且以半制品为主。 炼油工业规模很大,年炼油能力1.14多亿吨,东部地区远离本国石油产地,却集中了全国炼油能力的34,每年从A委内瑞拉和中东进口大量原油;安大略省的萨尼亚和多伦多西南,魁北克省的蒙特利尔和魁北克,为重要炼油中心。西部地区所产原油,主要向美国出口,少量供当地炼油工业之需,艾伯塔省的埃德蒙顿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温哥华,为西部主要炼油中心。近年来,加拿大正在逐步削减对美国的石油出口,将西部油管延伸至东部,最终实现西油东运,减少东部地区的石油进口量。以炼油工业为基础,石油化学工业得到相应发展,主要分布在萨尼亚、埃德蒙顿、蒙特利尔等地。 汽车工业是发展最快、外资比重最大的部门。 以通用、福 -- 750 世界地理概览137 特、克莱斯勒和美利坚四大汽车公司为首的美国资本约占加拿大汽车工业的97%。主要分布在靠近美国的安大略半岛,以温莎、查塔姆、奥沙瓦、多伦多等地为中心,其中温莎与美国的汽车城底特律隔河相望,就近装配由美国运入的汽车零部件。该地区以及蒙特利尔、魁北克城等地,还是铁路车辆、飞机和船舶的制造中心。 制材和纸浆、造纸工业在世界上占有突出地位。制材工业的70%分布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以温哥华、维多利亚等地为中心;魁北克、安大略两省约占14。锯材、板材、胶合A板等的产量居世界第三、四位。纸浆、造纸工业主要分布在魁北克省,以三河城和魁北克城为中心;其次是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和安大略省。加拿大是世界上最大的新闻纸生产和出口国;纸浆产量仅次于美国,出口量则居世界首位。 汽车制造、管道建设、建筑业等部门的迅速发展,以及铁矿的大规模开发,推动了钢铁工业的发展,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增长最快的部门之一,但其生产规模尚不能适应国民经济需要,钢产量远低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钢铁工业主要集中在安大略湖沿岸,哈密尔顿为最大中心。 有色冶金工业一般配置在矿区附近。部分金属矿经初炼后,运至制造业发达地区进行精炼,如安大略半岛科尔本港设有大型镍精炼厂。加拿大铝土矿蕴藏很少,但炼铝能力居世界前列,矿石从圭亚那、牙买加等国进口,主要炼铝中心是魁北克省的阿尔维达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基蒂马特,附近均有大型水电站。 食品和饮料工业门类众多,分布很广。主要部门是屠宰 -- 751 237世界地理概览 和肉类加工、乳品、制粉,其次是饮料、鱼品加工、水果和蔬菜罐头等。多伦多、蒙特利尔等大城市均为食品和饮料工业中心。 交通运输业 加拿大铁路、公路、航空运输和水运都相当发达,组成了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 铁路总长约10万公里,横贯大陆的加拿大国家铁路(全长7000公里)和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全长6100公里)是最重要的干线。公路总长92.8万公里,其中23是加铺路面A的。东起圣约翰、西迄维多利亚的横贯加拿大公路,为最重要的公路干线,全长7907公里。 全国共有800多个注册的机场,国内航线四通八达,多伦多、蒙特利尔、温哥华、卡尔加里等是重要的国际航空港。内河航线以大湖-圣劳伦斯水系为主。 航道整治工程于1959年竣工后,最大深度增至8.2米,2.5万吨级远洋海轮可直通大湖沿岸各港口。管道是运输石油、天然气和石油产品的主要通道,已成为加拿大现代交通运输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国油、气管道长度达3.5万公里左右,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 主要城市有渥太华、多伦多、蒙特利尔、温尼伯、魁北克城、哈密尔顿、温哥华等。 多伦多是加拿大最大的城市,也是全国金融、商业、工业和文化中心。 (蒋长瑜) 美  国(UnitedStatesofAmerica) 北美洲国家。本土位于大陆中南部,东濒大西洋,东南 -- 752 世界地理概览337 临墨西哥湾,西滨太平洋,西南与墨西哥毗连,北与加拿大为邻。所属阿拉斯加州位于北美洲西北部,夏威夷州位于中太平洋北部。 国土总面积9529063平方公里,居世界第四位;其中陆地约占总面积97.8%,内陆水面占2.2%。海岸线总长19924公里。人口2.59亿,居世界第四位。居民大多数为移居的后裔,其中白人占80%,黑人约占12%,墨西哥人约5.4%,还有华人、印第安人等。多数信奉基督教新教,其次为天主教、犹太教、东正教等。英语为国语。全国划分为50个州和首都华盛顿所在地哥伦比亚特区。 自然地理 地形 美国本土的地形结构与北美大陆一致,两侧高,中间低,明显分为3个纵列带:东部是阿巴拉契亚高地和沿海平原,约占本土面积的16;中部是平原,占A本土面积的12;西部是科迪勒拉山系,约占本土面积的1A A3。 按海拔高度计,500米以下的地区占全国面积的56%,500~1000米占15%,1000~2000米占18%,2000米以上占11%。 ① 阿巴拉契亚高地。南起亚拉巴马州中部,向东北伸展,在美国境内长约2300公里。海拔约300~500米,向东、南倾斜;第四纪冰期时曾受大陆冰川侵袭,冰蚀和冰碛地貌广布。 高地西南部的东侧又可分山麓台地和蓝岭两个地形区。 前者海拔200~400米,向东缓倾,以陡崖与沿海平原相接,河流经此多成湍流或小瀑布,南北连接为一条著名的“瀑布线” ;蓝岭为崎岖山地,海拔500~1800米,自北向南增高,其中米切尔山达2037米,是美国东部的最高点。 西侧包括岭谷区和阿巴拉契亚高原两个地形区。前者岭谷相间,岩性硬 -- 753 437世界地理概览 的砂岩屹立成山,海拔约1000米;岩性软的页岩、石灰岩等被侵蚀成谷。阿巴拉契亚高原起伏和缓,海拔300~600米。 大西洋沿岸平原和墨西哥湾沿岸平原为美国本土东南边缘近期出露的海底。北起科德角,向南延伸,绕经墨西哥湾北岸,西至格兰德河口,宽约100~400公里,海拔不足200米,大部分在120米以下,向海缓倾。沿海多砂嘴、潟湖和沼泽地,大西洋岸北段多河口溺谷、小型岛屿和半岛。佛罗里达半岛为一石灰岩台地,地势低平,湖沼湿地广布。 ②中部平原。介于阿巴拉契亚高地和落基山脉之间,可分为东部内陆低平原和西部大平原两大地形区。内陆低平原海拔一般不足500米,地势向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俄亥俄河缓倾。 其中密苏里河和俄亥俄河以北地区,为广大冰碛平原,中部则为密西西比河下游冲积平原;其东南侧,即俄亥俄河以南、田纳西河以东地区,为一深受河流切割的低高原;西南部为带状起伏的低丘和谷地。 大平原为一自西向东低斜、受到许多东西向河流深切的广展平原,海拔500~1800米。密苏里河以北和以东曾受大陆冰川侵袭,冰碛地貌广布;普拉特河以南的中部,地势最高,海拔1500~1800米,有高平原之称。 内陆高地在美国中部平原内自成一个地形区,由北部的欧扎克高地、南部的沃希托山以及介于其间的阿肯色谷地组成。地面深受切割,海拔500~800米,由南向北缓倾。 ③ 科迪勒拉山系。从阿拉斯加东南行,经加拿大,纵贯美国本土的西部,主要由落基山脉、喀斯喀特-内华达山脉、海岸山脉等3组山脉以及一系列山间高原、盆地和谷地 -- 754 世界地理概览537 组成。山系宽800~1600公里,海拔一般为2000~3000米。 落基山脉是东组山脉的主体,向北伸入加拿大境内,南与墨西哥的东马德雷山相接,为美国本土的主要分水岭。黄石国家公园以北地段,海拔2000~3000米;以南地段海拔2400~3000米,不少高峰在4000米以上。 喀斯喀特-内华达山脉与海岸山脉为美国本土西缘内、外两组山脉。往北,前者与加拿大境内海岸山脉相接,后者延伸为沿海岛屿带;向南,两组山脉转为墨西哥境内的加利福尼亚半岛山脉。 喀斯喀特山脉海拔1800~2500米,自南向北增高,中段被哥伦比亚河切割成峡谷。内华达山脉海拔1800~2500米,其中惠特尼山高达4418米,为美国本土最高点。海岸山脉北段山势较高,深受河流切割;南段多为断块山,海拔600~1200米,著名的圣安德列斯大断层经此。介于上述两组山脉之间的是互不连续的威拉米特谷地、加利福尼亚谷地和洛杉矶盆地。 哥伦比亚高原介于落基山脉与喀斯喀特山之间,为一广大的熔岩高原,被哥伦比亚河及其支流切成很多峡谷,地面波状起伏、平均海拔1500米。盆地与山脉区(其北部也称大盆地)介于落基山脉与内华达山脉之间,广布沙漠地貌和盐湖。科罗拉多高原位于盆地与山脉区东南,一般海拔在2100~3300米,高原面呈台阶状;河流深切,形成一系列深邃的峡谷,如世界最长的科罗拉多大峡谷等。 河流和湖泊 美国河湖众多,水资源丰富。全国年平均地表径流量29705亿立方米,约占全球年地表径流总量的6.3%,居世界第四位。但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在水网密度、 -- 755 637世界地理概览 水系大小、水源补给、水量及其季节变化等方面分布很不平衡。落基山脉构成全国水网的主要分水岭,其次是东部的阿巴拉契亚高地和北部低矮的冰碛垅。分别从三者发源的河流各自向着不同的方向独流或汇集为大小不同的水系,分别注入大洋;西南地区的河流,则注入内陆湖泊或中途消失于沙积中。落基山脉以东地区水网稠密,水量丰富,集中了本土年地表径流量的72%;落基山脉以西地区,水网稀疏,水量不大,仅占本土年地表径流量的28%,其中约34又集中在A西北部。阿拉斯加州集水面积广,气温低、蒸发弱,又有来自加拿大境内径流量的流入,年地表径流量很大,但利用率很低。 美国本土的中部平原地区,发育了世界最大的水系之一密西西比水系和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五大湖。密西西比河纵贯国土南北,注入墨西哥湾,全长(以密苏里河为源)6262公里,是世界第四长河;流域面积322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位,干支流流经美国31个州,占美国本土面积的25以A上。东岸重要支流有俄亥俄河等,水量大,季节变化较缓和;西岸支流有密苏里河、雷德河等,水量较小,季节变化较大。 干流的水量及其季节变化,主要决定于东岸支流,河口附近年平均流量1.88万立方米秒,洪水期见于春季,枯水期在A秋季。五大湖分布在美国中北部边境,除密歇根湖完全在美国境内外,苏必利尔湖、休伦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与加拿大共有。总面积24.5万平方公里,素有“北美洲大陆地中海”之称。各湖主要由更新世冰期冰川挖蚀而成。湖面由西向东逐级低降,各湖之间有水道相通,最后安大略湖汇经圣 -- 756 世界地理概览737 劳伦斯河注入大西洋。五大湖水量丰富,湖面季节变化幅度很小,在安大略湖出水口处的年平均流量为6640立方米秒。 A密西西比河与五大湖之间,有多条运河相通,联成一个庞大的内河航运系统。 阿巴拉契亚高地以东,空间有限,水系较小,但因降水量多,水网稠密,水量丰富。其中纽约以北地区,冬季雪量大,积雪期长,洪水期出现在春季,枯水期在秋季;纽约以南地区,河流水量一般夏涨冬枯。 哥伦比亚河源于加拿大境内落基山脉西坡,流经美国西北部半干旱区,切穿喀斯喀特山脉和海岸山脉,注入太平洋,全长1953公里。河流水量大,比降陡,主要依靠山地冰雪融水,部分为冬季降水补给,洪水期见于春末,冬季也形成次高峰,晚夏至秋季为枯水期。西北太平洋沿岸降水虽丰,但河流多独流入海,不构成系统,水流湍急。盆地与山脉区和科罗拉多高原地区,多间歇河和盐沼,大部分属于内流区,较大的外流河是科罗拉多河,源出落基山脉,主要依靠冰雪融水补给,流经干旱与半干旱区,注入加利福尼亚湾,全长2333公里;还有流经加利福尼亚谷地的萨克拉门托河等。它们为灌溉农区提供了宝贵的水源。 气候 美国本土大部分介于北纬30°~49°之间,属温带和亚热带范围,仅佛罗里达半岛南端伸入北纬25°,属热带;本土东西又濒临大洋,加以地形纵列,故气候的地域差异明显,类型复杂多样。 除山地外,冬季1月0℃等温线大致与北纬38°线相当,太平洋沿岸气温大大高于同纬度内陆地区,也比同纬度大西 -- 757 837世界地理概览 洋沿岸高。夏季7月平均气温除太平洋沿岸、山地和五大湖北部地区外,一般都在20℃以上,西南部科罗拉多河下游一带达32℃;太平洋沿岸夏季气温远低于同纬度内陆地区,也比同纬度大西洋沿岸低。 因此,太平洋沿岸气温年较差最小,海洋性显著;大西洋沿岸次之;内陆地区气温年较差最大,大陆性强。 美国年平均降水量约760毫米。 500毫米的等雨量线大致同西经100°线相当。东部年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上,自西向东和自北向南增加,阿巴拉契亚高地南部和墨西哥湾沿岸可达1500毫米以上;降水的季节分配一般以夏雨为主,约占全年30~40%,雨热同期,部分地区如东北沿海和内陆低平原偏南部,冬雨略占优势。西经100°以西,年降水量一般在500毫米以下。其中大平原西部和哥伦比亚高原年降水量250~500毫米,前者以夏雨为主,后者冬雨占优势;盆地与山脉区、科罗拉多高原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不足250毫米,甚至低于100毫米。 但北纬40°以北的太平洋沿岸,由于面迎盛行西风和地形的影响,成为美国多雨区之一,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各季有雨,秋冬稍多;北纬40°以南,年降水量显著减少,且冬雨夏干。 自然资源 美国地大物博,是世界上重要的资源大国。 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铁、铜、铅、锌、煤、石油、天然气以及硫磺、磷酸盐、钾盐等矿的储量均居世界前列;钼、钒、钨、金、银、铀、硼等矿也在世界上占较大比重。许多矿产埋藏浅,分布集中,开采条件较好。煤炭探明储量近4000亿吨,居世界第二位。石油探明储量约43.8亿吨,居世界第9位。 天然气储量约56034亿立方米,居世界第3位。 铁矿探 -- 758 世界地理概览937 明储量173亿吨。有色金属矿以铜、铅、锌为主,铜矿探明储量9200万吨,居世界第二位;铅矿探明储量5352万吨,居世界首位;锌矿探明储量2722万吨,居世界第二位。其他还有钼、钒、铀等矿,储量也比较丰富,新墨西哥州蕴藏有全国最大的铀矿,钼、钒分别与铜、铀矿共生。 在非金属矿中,硫磺储量1.88亿吨,居世界首位;磷酸盐和钾盐也分布较广。美国森林面积约43.6亿亩,森林覆盖率39.1%,占世界森林总面积7.1%,居世界第四位。 主要树种有美洲松、黄松、白松和橡树类。 水力资源丰富,蕴藏量约1.74亿千瓦,已开发利用40%左右。 发展简史 美国本土原始居民为印第安人。从16世纪起,西班牙、荷兰、法国殖民者相继入侵。 英国后来居上,到1733年,在东起大西洋岸、西迄阿巴拉契亚高地的狭长地带,建立起13个殖民地。经过1756~1763年英、法“七年战争” ,英国殖民地又扩张至密西西比河。 18世纪后期,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1775年爆发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 1776年7月4日在费城发表“独立宣言” ,正式宣布建立美利坚合众国。 1781年取得独立战争胜利。 1783年美英签订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其疆域除原13个殖民地外,还包括阿巴拉契亚高地与密西西比河之间土地,总面积230万平方公里。 1787年通过宪法,1789年成立联邦政府。 独立战争解放了美国生产力。 19世纪初美国开始产业革命,从欧洲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同时开始向西部扩张领土,兼并了英、法、西在北美西部的殖民 -- 759 047世界地理概览 地。 1803年购得密西西比河以西约215万平方公里的法属殖民地路易斯安那。 1818年从英国购得今北达科他州的部分土地。 1819年从西班牙购得整个佛罗里达半岛。 1845年吞并墨西哥的得克萨斯。 1846年迫使英国放弃北纬49°以南的俄勒冈地区。 1846~1848年发动美墨战争,迫使墨西哥割让格兰德河以北和以西大片领土(新墨西哥、亚利桑那、加利福尼亚) ;1853年又把希拉河以南地段并入版图。 美国的领土从大西洋岸扩展到太平洋岸,面积达772万平方公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更大的市场、原料和粮食生产基地,刺激了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增长。1860年美国工业总产值仅次于英、法、德3国,居世界第四位。 1861~1865年美国爆发南北战争,最后以北部胜利而告终,南部奴隶制度被废除,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 南北战争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生产和资本日趋集中,1894年,美国工业生产已跃居世界首位,除煤炭、钢铁等基础工业迅速增长外,又发展了电气、化学、汽车等新工业部门。 1867年从俄国购得阿拉斯加和阿留申群岛,并占领了中途岛;1879年东萨摩亚成为美国“保护国” ;1898年美西战争后,并吞了波多黎各、菲律宾、关岛和夏威夷群岛。 以后又攫取了维尔京群岛、巴拿马运河区等。 1958年和1959年,阿拉斯加和夏威夷分别成为第49州和第50州,现代美国版图基本形成。 两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先期都保持中立,而后参战。垄断资本家大发战争横财,经济迅速膨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处于顶峰阶段,约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值 -- 760 世界地理概览147 的一半以上,出口贸易的13和黄金储备量的34,并是最大A A的资本输出国。 但从50年代起,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已落后于日本和多数西欧国家,美国在西方世界的经济地位相对下降。 经济地理 美国是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国家,生产规模巨大,部门结构完整,国民生产总值长期居世界首位。美国拥有现代化的完整的工业体系,也有高度发达和大规模的农业。 在科学技术方面也具有世界最先进水平。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大垄断财团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 其中以洛克菲勒财团、摩根财团等为首的东部财团权势最大,在金融、石油、军火工业、基础工业、轻工业、运输业和公用事业等方面居突出地位;以美洲银行财团、得克萨斯财团等为首的西南部财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崛起的新兴工业、金融集团,在军火工业(航空、航天、导弹等) 、石油、农业综合企业等方面影响很大;以克利夫兰财团、芝加哥财团等为首的中西部财团,其利益主要集中在铁路、钢铁等基础工业以及农业方面。 工业 美国工业部类齐全。按美国产业标准分类,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和公用事业(水、电、煤气) 4大类。采矿业以石油、天然气、煤等燃料矿开采为主。制造业是工业的主体,其中重工业占绝对优势,轻工业也很发达。 钢铁工业、汽车工业与建筑业一起,并称为美国经济的三大支柱,产值大,就业人数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如电子、计算机、石油化工、原子能、宇航等发展迅速。美国工业主要集中在北部地区(东北部和中北部)。西起密西西比河,东至大西洋岸,南起俄亥俄河和波托马克河,北至密歇根湖、伊利湖、安大略湖南岸及新英格兰 -- 761 247世界地理概览 南部,这一狭长地带面积仅占全国8%,却集中全国一半以上的制造业,形成著名的“制造业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60年代以来,美国人口南移,被称为“阳光地带”的西南部和南部加速开发,工业发展较快,有些部门在全国产量中的比重已超过东北部,如炼油、石油化工、航空和宇航设备、纺织、食品和服装业等。 出现了加利福尼亚州西南岸、墨西哥湾沿岸等新兴工业区。 ① 冶金工业。以钢铁工业为主,已有100多年发展历史。 资源条件比较优越,苏必利尔湖西南蕴藏丰富的铁矿,阿巴拉契亚高地有丰富的炼焦煤,仅锰矿需进口。北部地区接近煤、铁产地,有方便、廉价的水运,又是最大的钢铁消费市场(制造业带) ,成为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约占全国产量的80%。主要中心有五大湖以南的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布法罗、匹兹堡等,其次是大西洋沿岸的巴尔的摩、费城等。南部有老钢铁工业中心伯明翰;墨西哥湾沿岸地区由于石油工业的发展,建筑业兴起,钢铁消费量日增,出现了以休斯敦为中心的新兴钢铁工业基地。目前美国的钢产量居世界第三位。 有色冶金工业以铜、铅、锌、铝的冶炼为主,其生产规模除锌(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以外均居世界首位。铜和铅、锌冶炼业以本国资源为基础,炼铝原料大部依靠进口。 墨西哥湾沿岸接近拉丁美洲铝土生产国,利用当地丰富天然气作动力,是全国炼铝业集中区;哥伦比亚河、田纳西河等大水电站附近也有许多炼铝厂。 ② 燃料动力工业。动力工业的主要部分是石油和天然 -- 762 世界地理概览347 气工业。年产原油约3.6亿吨,仅次于俄罗斯;天然气产量5248亿立方米,居世界首位。墨西哥湾沿岸的得克萨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以及俄克拉何马州是全国最大的油、气产区,约占全国原油总产量的12和天然气总产量的45;阿拉斯加A A已发展为第二大产油区,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5;列第三位的A是加利福尼亚州,约占全国总产量12.7%。炼油工业发达,年炼油能力8.4亿吨,居世界首位。炼油厂主要设于原油产地和东北部消费区,大量原油通过油管输往东北部。美国是世界能源消耗量最大的国家,约占世界能源总消耗量的13。 A原油消费量约40%依赖从中东、加勒比海地区等进口。 煤炭工业历史悠久,油、气工业兴起后,采煤业停滞不前。近年来能源短缺,为减少对进口原油的依赖,煤炭资源重新受到重视,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上升,产量有较大幅度增长,多年产量在9亿吨左右。阿巴拉契亚煤田产量约占全国35,且主要是炼焦煤。西部煤田储量大,含硫低,煤A层厚,大部分可露天开采,主要产区在怀俄明州等。 电力工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最快的工业部门之一。 除传统的煤、石油和水力发电外,目前正在利用潮汐、合成燃料、太阳能等新能源。核能更是发展的重点。核电站自1957年始建,现已有100多座,主要分布在北部,燃料缺乏的新英格兰地区。核电比重逐年增大。 ③ 机械制造工业。 1975年起成为美国最重要的制造业部门。 可分为一般机械制造和电气、电子设备制造两大部类。 在一般机械制造业中,生产规模最大的是办公、计算机械和建筑机械,其次是通用工业机械、金属加工机械等。生产以 -- 763 447世界地理概览 新英格兰和中北部地区最集中,辛辛那提、芝加哥等为重要中心。电气、电子设备制造业除生产一般电机、电器外,通讯设备和以电子计算机、电子设备元件为主的电子工业发展最快,产量和技术水平均在世界上占突出地位。电气设备制造业主要集中在北部“制造业带” ,以芝加哥、纽约、费城和伊利运河沿岸一些工业城市为中心,其次是西部的洛杉矶。 最大的电子工业基地是“硅谷” ,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圣弗朗西斯科附近的圣克拉拉谷地,其次是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郊的“硅原” ,北卡罗来纳州首府罗利附近的“硅三角” ,以及科罗拉多州首府丹佛的卫星城镇博尔德和洛杉矶市郊的桔县。 ④ 运输设备制造工业。美国第二大制造业部门。以汽车制造工业为主,其次是飞机制造工业。汽车年产量曾长期保持在1000万辆左右,其中80%为小汽车,素有“汽车王国” 之称。 70年代以来生产波动很大,汽车产量落后于日本。 90%的汽车制造业集中于北部,主要是在以布法罗、辛辛那提和芝加哥为顶点的三角形地区内,其中底特律是著名的“汽车城” ,为福特、通用和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总部的所在地。此外,西部的洛杉矶和南部的亚特兰大也是汽车生产中心。 美国的飞机制造业始于20世纪初,迅速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 60年代末以来,随着导弹、宇宙运载工具、人造卫星等宇航工业的崛起,飞机制造业地位相对下降。主要生产中心是太平洋沿岸的洛杉矶和西雅图,得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和沃思堡,堪萨斯州的威奇托和堪萨斯城等。东北部大西洋沿岸的纽约、费城、巴尔的摩等地则是轻型飞机以及发动机、推进器等零部件的生产中心。造船工业较薄弱,以生 -- 764 世界地理概览547 产航空母舰、核潜艇等军用舰只为主。 ⑤ 化学工业。 20世纪初成为世界上化学工业最发达的国家,以酸、碱等无机化学工业为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60年代以来,石油化学工业发展迅速,使化学工业成为制造业中增长最快的部门之一。东北大西洋沿岸和五大湖沿岸是老化工区,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地区尤为集中,以生产高级化工产品为主,石油化学工业也有所发展。纽约是全国最大的香料、化妆品、医药和染料的生产中心。油、气资源丰富的墨西哥湾沿岸为石油化学工业基地,其中科珀斯克里斯蒂-休斯敦-博蒙特地区集中了全国石油化学工业的25。 A⑥ 纺织工业。传统工业部门之一。棉纺织业以本国原料为基础,毛纺织原料大部分依赖进口。石油化学工业的兴起,促进了化纤纺织和针织业迅速发展。新英格兰是美国最老的纺织工业区,19世纪末棉纺织业逐渐衰落,主要发展毛纺织业。南、北卡罗来纳州和佐治亚州,棉纺织业在全国占优势。化纤纺织业主要分布在南部石油化学工业基地。 ⑦ 食品工业。发展最早的工业部门。也是轻工业中生产规模最大的部门。美国谷物、肉、乳、水果等农牧产品丰富,为发展食品工业提供有利条件。分布普遍,各大城市均有发达的食品工业。 农业 美国以农立国,19世纪70年代以前,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一直占优势。随着工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步下降,仅占3%左右。 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高度发达的农业仍然是一个巨大规模的生产部门,是 -- 765 647世界地理概览 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基本上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美国人口仅占世界人口的5%,却生产了世界全部食物的约20%;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可供养60人以上。农业商品化程度很高,产品几乎全部投入市场,其中约13供出口,农产品出A口外汇收入每年达400亿美元,为美国外汇收入最大的一个项目。全国约有210万个农场,大多数为家庭农场。农业生产高度专业化,每一地带或区域专门生产一种或几种农牧产品,地域之间分工明显,全国出现玉米带、小麦带、棉花带等9个农业专业化区。农场也主要经营一种大类产品,如谷物农场、棉花农场、乳业农场、家禽农场等,有的农场甚至只生产某类产品的某个品种。除农业生产部门本身外,出现了农业生产资料制造与供应的“农业前部门” 和农产品储运、加工、销售的“农业后部门” ,三者融合成为一个有机的经济综合体,即“农工商联合企业”。 美国农业中,种植业和畜牧业平衡发展。种植业部门齐全,主要农作物产量和出口量均在世界上占突出地位。最重要的作物是小麦和玉米,年产量一般为6700万吨和2.4亿吨左右,约占世界小麦总产量的16%和玉米总产量的47%。 小麦产量的64.5%供出口,占世界小麦总出口量的48.1%;玉米大部分作饲料,产量的24%供出口,占世界玉米总出口量的70.4%。高粱、燕麦、大麦等谷物产量也居世界前列,主要用作饲料。稻米产量830万吨,约30%供出口,出口量占世界21.6%。 经济作物以大豆、棉花、烟草、甜菜、亚麻、花生等为主。大豆按销售值计仅次于玉米,是种植业中增长 -- 766 世界地理概览747 最快的部门,年产量约5440万吨,占世界大豆总产量63%;产量的46.5%供出口,占世界总出口量的86.6%。棉花是美国发展最早的经济作物之一,曾长期是种植业的首要部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棉田大幅度缩减。近年来虽有较大回升,其收获面积仍不及20世纪30年代最盛时期的13,但因A西部灌溉棉田的兴起,单产提高,产量已恢复到历史上较高水平,目前年产量在1620万包左右。 美国畜牧业的机械化和专业化程度都居世界领先水平,主要畜牧品种采用大型工厂化集中饲养的方式。养牛业在畜牧业中占突出地位。 20世纪50年代起,在养牛业中乳牛业的领先地位被肉牛业取代,肉牛发展迅速,跃升为最大的农业生产部门。养猪业是第二大畜牧业部门,此外,鸡和火鸡的饲养发展也很迅速。 美国海岸绵长,大陆架面积170多万平方公里,海洋渔业资源丰富,但渔业生产增长缓慢,渔获量多年在400万吨左右。主要有鳕、鲻、沙丁鱼、油鲱、虾、牡蛎、鲑、金枪鱼、巨型鲆和巨蟹等,除金枪鱼外,几乎全部捕自近海水域。 墨西哥湾侧近海渔场约占全国渔获量28%,以对虾著称。内陆淡水渔业主要分布在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流域,产鲑、鳟、鲈鱼等。 交通运输 美国建立了由铁路、公路、河运、海运、管道和航空构成的现代化庞大运输网,技术先进,运量和设备数量除商船队外,都占世界首位。交通运输业在美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产值超过农业和矿业。运输业消耗的能源约占能源总消费量的14。 A -- 767 847世界地理概览 美国的公路网稠密,总长度达64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万多公里,约占世界高速公路总长的23。 由高速公路组A成的“国家州际和国防公路系统” ,把全国主要大中城市和各经济区相互沟通,并通向邻国加拿大与墨西哥。纽约至洛杉矶的高速公路全长4556公里,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一条现代化高速干道。 铁路运输的地位不断下降,尤其是客运。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逐年拆毁了许多铁路,总长度由42万公里减至27万公里。但目前铁路仍是货运的主要运输方式。五大湖地区和东北部最稠密,其次是太平洋沿岸各州。主要城市和地区之间均有铁路联系,有5条横贯大陆铁路干线和3条南北向铁路干线。芝加哥是全国最大的铁路枢纽,其次是圣路易斯以及纽约、堪萨斯城、圣弗朗西斯科、洛杉矶、杰克逊维尔、盐湖城等。 内河航运以密西西比河为主干、北接五大湖,并经圣劳伦斯河以及伊利运河等通大西洋,南连墨西哥湾,构成河、湖、海一体四通八达的航道网。 全国内河航道总长约5万公里,其中密西西比河干、支流约占一半以上。密西西比河水系是南北航运大动脉,五大湖是联系煤铁产区、中西部农业区和东部工业区的重要交通线,年货物吞吐量在2000万吨以上的河港有托莱多、克利夫兰、德卢斯、底特律、芝加哥、圣路易斯等。 海运以近海运输为主,约占全国海运总量的23,并是A世界上近海运量最大的国家。远洋运输约占全国海运总量的13。 全国年货物吞吐量在3000万吨以上的海港有16个,其A中最大的是奥尔良、纽约和休斯敦。 -- 768 世界地理概览947 航空运输业发展迅速,在客货总运量、航空线路、机场设施和各种类型飞机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都居世界首位。 大部分城市均有民航班机相通,国际航空运输联系世界各大洲。 在世界上50个客运量最大的机场中,美国占27个,其中芝加哥的奥黑尔菲尔德国际机场、亚特兰大的哈茨菲尔德国际机场和洛杉矶国际机场名列前三位;其他如纽约、圣弗朗西斯科、达拉斯、丹佛、迈阿密、华盛顿、火奴鲁鲁、匹兹堡、休斯敦等城市的机场,也居前列地位。 管道运输发展很快,在货运构成中已跃居第二位。全国管道总长约82万公里,其中石油管道约占70%,承担了全国大部分原油、石油制品和天然气的运输。 主要城市有华盛顿、纽约、洛杉矶、芝加哥、费城、旧金山、亚特兰大、休斯顿、底特律、西雅图等。纽约是美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也是世界特大城市之一。 (钱今昔) 墨 西 哥(Mexico) 北美洲南部国家。北邻美国,东南接危地马拉、伯利兹,东濒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西、南临太平洋。 面积1958201平方公里。 人口8820万,其中印欧混血种人占90%,印第安人约1000万。大多数信奉天主教。西班牙语为官方语言。全国分为31个州和1个联邦区。首都墨西哥城。 自然地理 墨西哥地形东、西、南三面为三列马德雷山脉所环绕,内部为高原。 高原和山地约占领土面积的56,东、A -- 769 057世界地理概览 西两侧的沿海平原和尤卡坦半岛地势较低。西马德雷山脉由西北—东南走向的许多条平行山脉组成,长1250公里,宽80~250公里,平均海拔2000米,最高峰韦韦托山海拔3150米;东坡平缓,西坡陡峭,为内地高原与太平洋沿海平原交通的障壁;山地大部分为熔岩所覆盖,富金、银、铜等金属矿藏。东马德雷山脉也呈西北—东南走向,长1200公里,平均宽150公里,北段平缓破碎,为一褶皱山地,海拔在1000米左右;南段山势抬升到3000米以上,多火山和熔岩高原,富金、银、铅、铁矿。两条山脉之间的墨西哥高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升高,面积66.6万平方公里,以北纬23°~24°附近的山脉为界,分为两部分:北部高原海拔800~1000米,内有许多被低山围绕的沉积盆地,通称“北部盆地” ;南部高原地势较高,海拔2000~2500米,地处国土中心部位,又称中央高原,内有许多湖泊和山间谷地,高原富铅、锌、锑、汞、银、锰等矿产资源。北纬19°线附近,从西向东耸立着300多座火山,称横断火山带,山势居全国之冠,有全国最高峰锡特拉尔特佩特火山(5700米)。 横断火山带以南为东西向大断层,巴尔萨斯-梅斯卡拉河谷蜿蜒其间。大断层以南为东西走向的南马德雷山脉,长1200公里,平均宽100公里,平均海拔2000米,最高峰特奥特佩山,海拔3703米,富铁、锑、铋等矿藏,地震频繁。 加利福尼亚半岛长1223公里,宽50~250公里,平均宽度75公里,有“瘦臂”之称。它是北美海岸山脉的延伸,也多火山,大部分为500~1500米山地,地势北高南低,最高点恩坎塔达峰3069米,东、西两岸有狭窄的平原。东部墨西哥湾沿岸及大陆架蕴藏丰富的石油、天然 -- 770 世界地理概览157 气、硫磺等矿。 墨西哥河流大多比较短小,水量不大。墨、美边境的北布拉沃河(格兰德河)是全国最长的河流,从华雷斯城至河口,全长2000公里。东南沿海有格里哈尔瓦河、帕帕洛阿潘河和乌苏马辛塔河,西南部有巴尔萨斯河,西北部沿海平原有索诺拉河、亚基河、富埃尔特河等。 北部高原属内流区,河流少而短。 尤卡坦半岛由海拔200米左右的石灰岩台地构成,雨水几乎全部沿着石灰岩孔隙渗入地下,属无流区。 墨西哥地处亚热带和热带,北回归线横贯国土中部。但由于地形和风的影响,气候温和。除了沿海平原、低地为高温区以外,整个高原年平均气温都在20℃上下,年较差很小。 国土面积43%属干旱半干旱气候。北部广大地区,风从干燥内陆吹来,年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下,甚至不足250毫米,形成大片荒漠和半荒漠。植物以多仙人掌为其特色,在全世界1000多种仙人掌中,墨西哥一国就有500多种,堪称“仙人掌之国”。 索诺拉州西北部和下加利福尼亚半岛东岸,年降水量甚至不足100毫米,是全国最干热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 但东北信风掠过湿热的墨西哥湾,也给东南沿海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年降水量达2000~4000毫米,属热带雨林气候。 尤卡坦半岛气候炎热,由于地形南高北低,降水自北向南增多,由热带草原气候转为热带雨林气候。中央高原由于东马德雷山脉阻挡东北信风吹入。年降水量700~1000毫米;但在东马德雷山脉南段的迎风坡,年降水量在3000毫米以上;太平洋沿岸由于西马德雷山脉的阻挡,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左右。 -- 771 257世界地理概览 发展简史 墨西哥是美洲著名的文明古国。世界著名的古玛雅文化渊源于尤卡坦半岛,公元4~9世纪达到全盛时期。 1325年阿兹特克人在中央高原墨西哥谷地的特斯科科湖中的小岛定居,建立特诺奇蒂特兰城(墨西哥城的前身) ,15世纪中叶建立了以该城为首都的大帝国。 1521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 1535年成立以墨西哥城为统治中心的新西班牙总督辖区。 1821年独立,1824年成立联邦共和国。 1845年美国吞并墨西哥的得克萨斯,后来的美墨战争又使墨西哥丧失加利福尼亚等北方领土共230万平方公里土地(约占当时墨西哥领土面积的一半以上)。 1917年墨西哥改名为墨西哥合众国。 经济地理 墨西哥是拉丁美洲经济发达的国家之一,国内生产总值仅次于巴西。工矿业、农林牧渔业和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1%、8.5%和50.5%,成为一个以工业为主、部门结构比较平衡的国家。发展工业所需的原料和动力基本自给,工业已初步形成体系。生产分布偏集于中央高原。广大的北部地区、南部山区、加利福尼亚半岛和尤卡坦半岛仍处于工业落后、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的状态。 工矿业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主要工业部门有采矿、石油、冶金、化工、汽车、纺织、食品和水泥等。机械工业比较薄弱,机床等重工业设备几乎全赖进口。 采矿业是最早发展的工业部门,过去受外国资本控制。 目前本国资本已控制采矿业的96%。 银、锶、石墨、重晶石、天青石等产量均居世界首位;硫磺产量居世界第三位;萤石、砷、铋、镉等产量也名列世界前茅。 产地主要集中在北部6个州: -- 772 世界地理概览357 奇瓦瓦、萨卡特卡斯、圣路易斯波托西、科阿韦拉、杜兰戈和索诺拉州。 石油工业是经济的重要支柱。 20世纪初开始发展,由英美资本开发,1918~1926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产油国。 1938年实行石油国有化。 1972年在南部发现雷福马尔油田,1978年又发现韦拉克鲁斯州奇孔特佩克大油田。石油探明储量77亿吨;天然气储量2.15亿立方米,居拉丁美洲首位。雷福马尔和奇孔特佩克两个大油田的储量占全国探明总储量的85%。年产原油约1.3亿吨,居拉丁美洲第一位,世界前列。石油及石油产品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75%。油田主要集中在墨西哥湾沿岸和近海大陆架,可分为北、中、南3区:北区主要由东北部的雷诺萨和北部的萨维纳斯生产天然气;中区即老石油“黄金带” ,包括韦拉克鲁斯盆地和波萨里卡油田,石油产量约占全国的20%,自奇孔特佩克大油田发现后,又出现新的发展前景;南区即新的石油“黄金带” ,主要分布在塔瓦斯科州、恰帕斯州境内夸察夸尔科斯与佩梅克斯城之间,还包括坎佩切湾大陆架油田,石油产量占全国70%以上,其中雷福马尔油区所属的卡克特斯、撒马里亚等油田又占该区产油量的85%。在原油开采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石油提炼和石油化学工业,并修建了贯通南北长达1200多公里的输油管道和输气管道,基本实现了原油、天然气及石油产品的输送管道化。全国已有9座炼油厂,年炼油能力6445万吨。 钢铁工业始于1903年,60和70年代引进新技术后迅速发展。年产钢在拉丁美洲仅次于巴西。钢铁厂主要设于原料 -- 773 457世界地理概览 产地之间的蒙特雷和蒙克洛瓦,墨西哥城附近则利用废铁炼钢。 1976年在南部巴尔萨斯河口兴建了一座年产130万吨的洛斯特鲁查斯钢铁厂。年钢材自给率76.9%。 汽车工业是新兴部门,为拉丁美洲三大汽车生产国之一。 主要分布在墨西哥城及其东南的普埃布拉。前者还生产拖拉机和火车车辆等。 轻工业是墨西哥的传统工业,在工业中居重要地位。主要有纺织、食品、卷烟、造纸、制革等。主要中心是墨西哥城、瓜达拉哈达、莱昂、普埃布拉等大城市。 墨西哥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仍占重要地位,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发展比较平衡。 已耕地3200万公顷,主要分布在中央高原的山间盆地与沿海平原区。种植业居农业首位,约占农牧业总产值的23。 墨西哥是“玉米的故乡” ,并为番茄、甘A薯和烟草的原产地之一。 此外有小麦、豆类、稻米、高粱、燕麦和棉花、甘蔗、剑麻、咖啡等,还盛产各种水果和蔬菜。 在农业发展中十分重视品种改良。小麦品种改良已取得卓越成绩,全国平均亩产500斤。 “墨西哥小麦”已被引种到世界许多国家。棉花也以纤维长、质地优良著称。主要农作物生产具有地区专业化的特点。中央高原素有“墨西哥谷仓”之称,玉米、小麦、豆类作物分布普遍。西海岸是现代化的大型灌溉农业区,其中索诺拉州的小麦产量占全国一半,锡那罗亚州的水稻产量占全国半数以上。墨西哥湾沿岸一带是热带作物区,塔巴斯科州的可可、韦拉克鲁斯州的咖啡均在国内占重要地位。北部地区以种植棉花为主,多分布在灌溉方便的盆地和河流两岸。剑麻几乎全部分布在尤卡坦半岛上。 -- 774 世界地理概览557 畜牧业比较发达。 牧场面积有7900多万公顷,经营粗放。 活畜和肉类有少量出口。 牛、羊、马主要分布在北部高原,猪主要分布在中央高原。 海岸线长达9200公里,大陆架面积超过43万平方公里。渔业资源丰富,主要有虾、金枪鱼、沙丁鱼、鳀鱼、牡蛎等。 其中虾的产值占渔业总产值一半以上,是重要出口物资。 全国有铁路20余条,全长约2.58万公里,主要干线以墨西哥城为中心,通向南北边界和各农矿产区。 公路全长21.4万公里,其中铺面公路约占13,承担全国70%的客运和A60%的货运。 海港主要有墨西哥湾的坦皮科和韦拉克鲁斯,其次是太平洋岸的马萨特兰和曼萨尼约。 航空运输也很发达,有60多条国内航线和30多条国际航线,墨西哥城、瓜达拉哈拉、蒙特雷、马萨特兰为主要航空中心。 墨西哥为发展中国家旅游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每年到墨西哥的游客有400~500万人次,其中绝大多数是美国人,旅游业的纯收入约为国民生产总值的6%,居世界前五位。 主要城市有墨西哥城、瓜达拉哈拉、蒙特雷、韦拉克鲁斯、普埃布拉等,墨西哥城不仅是墨西哥的政治、经济、交通中心,还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 (何百根) 危地马拉(Guatemala) 中美洲西北部国家。南濒太平洋,东临加勒比海洪都拉斯湾,海岸线长500公里。西、北毗连墨西哥,东北邻接伯 -- 775 657世界地理概览 利兹,东南与洪都拉斯、萨尔瓦多接壤,面积108889平方公里,人口919.7万,其中印第安人占43%,印欧混血种人占55%,白种人占2%。 居民多信奉天主教。 西班牙语为官为语言。全国共分22个省。首都危地马拉。 危地马拉的南半部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约占国土面积的23。 从墨西哥伸入境内两支东西向山脉,北支为库丘曼塔A内斯山脉,海拔一般2700~3000米;南支马德雷山脉,长约400公里,山势高峻,山地南沿绵延一条与太平洋海岸平行的火山带,耸立30多座火山,地震频繁,塔胡穆尔科火山海拔4220米,为中美洲最高峰。太平洋沿岸平原宽30~50公里。 北半部为佩滕低地,约占国土面积的13,海拔150~210米,A属尤卡坦半岛一部分,广布岩溶地貌,缺乏地表径流,但森林密布,为主要的林木产区。全境主要河流莫塔瓜河、奇霍伊河(乌苏马辛塔河上源) 等均属大西洋水系,水量较大,部分可通航。 流入太平洋的河流多短而湍急。 境内火口湖广布,面积最大的是阿蒂特兰湖,风景绮丽,为著名旅游区。危地马拉位于北纬14°~18°的热带地区。 中南部地势高峻,气温和降水随高度而异,属热带高地气候;北部佩滕低地终年湿热,年降水量达2000~3000毫米,为热带雨林气候;南部太平洋沿岸处背风位置,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有干、雨季之分(5~11月为雨季) ,属热带草原气候。 公元3~9世纪,佩滕低地曾是美洲玛雅古国繁荣之地。 1524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 1527年西班牙殖民者以危地马拉城为中心,设立危地马拉都督府,统治除巴拿马以外的中美洲地区。 1821年独立。 1823~1838年加入中美洲联邦。 1839 -- 776 世界地理概览757 年成立危地马拉共和国。此后,欧美资本相继渗入,在太平洋沿岸平原和滨海山麓地带建立大种植园,种植咖啡、香蕉、棉花等经济作物,使危地马拉成为单一经济的农业国。全国约23人口为农业人口。农业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A26%。可耕地181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17%。咖啡、棉花、甘蔗、香蕉四大作物在农业中占有突出地位,合计约占出口总值一半以上。咖啡种植园主要在海拔450~1500米之间的滨海山麓地带,香蕉种植园主要在莫塔瓜河河谷低地和太平洋沿岸平原,棉田分布在海拔150~450米之间的滨海山麓地带,甘蔗主要种植在东部奇基穆拉一带。 粮食作物以玉米、菜豆、小麦、水稻为主,多为小农经营,产量不足自给。畜牧业较发达,全国有草地牧场101.5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9.3%。 养牛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平原和滨海山麓地带,绵羊主要放牧在中部高原的西南部。肉类为重要出口品。森林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6%,主要分布在佩滕地区,盛产桃花心木、杉木和糖胶、树胶等林产品。糖胶、树胶的产量仅次于墨西哥,居世界第二位。 工业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27%。其中制造业以食品、纺织、造纸、制糖、制药、烟草等传统工业为主;60年代以来,建立了轮胎、钢铁、石油化工、电子等新兴工业。 约70%工厂企业集中在首都危地马拉城及其周围地区。采矿业以镍和石油为主。 镍矿分布在伊萨巴尔湖附近,储量约6000万吨,已建有一座年产量1万吨以上的矿山。油田主要分布在上韦拉帕斯省的鲁维桑托和西奇纳哈地区,探明储量为480万吨,年产原油30万吨。 -- 777 857世界地理概览 境内有一条铁路干线,从首都通往加勒比海和太平洋沿岸地区,全长1828公里;还有2条通往南北边境的铁路支线。 公路全长2.6万多公里,其中铺面公路2860公里。泛美公路和太平洋—大西洋公路为主要干线,前者横贯国境南部,长511公里,并通邻国。 主要港口是洪都拉斯湾沿岸的巴里奥斯港和太平洋岸的圣何塞港。 (陈志梁) 伯 利 兹(Belize) 中美洲东北部国家。 北接墨西哥,西、南邻危地马拉,东滨加勒比海。总面积22965平方公里。人口20万,黑白混血种人占70%,印第安人占24%,余为黑人和白人。多信奉天主教。英语和西班牙语均较通行。英语为官方语言。全国分6个行政区。首都贝尔莫潘。 国土北半部为海拔60米以下的低地,沼泽广布,有伯利兹河、翁多河和纽河流经,注入加勒比海。 南半部以高地、山脉为主,海拔600~900米,玛雅山脉自危地马拉边境向东北延伸,最高点维多利亚峰海拔1122米。沿海平原宽约24公里。近海有世界第二大堡礁。全境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约25~27℃;年降水量北部1200毫米,南部高达4000毫米以上,6~11月为雨季。 每年7~11月多飓风。 森林面积约占国土面积44%以上,有红木、苏木等珍贵树种。 最早为印第安玛雅人居住地,曾是玛雅古国的一部分。 16世纪沦为西班牙殖民地。 17世纪中期英国开始入侵。 1862年 -- 778 世界地理概览957 沦为英国殖民地,称英属洪都拉斯。1964年实行内部自治。 1973年改名为伯利兹。 1981年宣告独立。 木材的生产和输出原是该国的经济基础,由于滥伐而衰落。现主要林木产区在玛雅山区,以产红木著称。 20世纪40年代开始种植甘蔗、柑橘、水稻等,农业逐渐为国民经济主要部门。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60%。甘蔗为首要作物,主要分布在北部;其次是柑橘、香蕉等水果,产区在中南部沿海平原;水稻主要分布在南部。近海地区渔业资源较丰富,盛产龙虾、旗鱼、海龟等。工业限于农产品加工及制鞋、服装等轻工业。除制糖外,大部分在伯利兹城。蔗糖、服装、柑橘、水产品、木材为主要出口商品,粮食和工业品仰赖进口。全国有公路1600多公里。伯利兹城为主要海港,附近有国际机场。 首都贝尔莫潘是在1961年原首都伯利兹城遭飓风和海潮破坏后新建的,现为全国经济中心。 (陆丽姣) 萨尔瓦多(ElSalvador) 中美洲北部国家。南濒太平洋,海岸线长256公里;陆邻洪都拉斯和危地马拉。面积21041平方公里。人口588.2万,其中欧印混血种人占89%,印第安人10%,余为白人。 多信奉天主教。西班牙语为官方语言。全国划分为14个省。 首都圣萨尔瓦多。 地处中美洲火山带上,国土的70%为熔岩高原和山地, -- 779 067世界地理概览 多火山和地震,有“火山之国”的称号。南部伸展着西北—东南走向的海岸山脉,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多年轻的活火山,其中有全国最高峰圣安娜火山(2381米) 、被称为“太平洋上灯塔”的伊萨尔科火山(1965米)以及圣萨尔瓦多火山(1887米) 、圣维森特火山(2181米)和圣米格尔火山(2129米)等。北部边界为休眠火山带,海拔1500~2000米。两条山脉之间为海拔600米左右的波状熔岩高原,因受河流切割,多谷地、盆地和分散孤立的台地。源于危地马拉的伦帕河自西北入境,流贯高原北部,折向南后注入太平洋,为全国最长的河流,流域面积约占国土一半,河谷低地为重要农业区。 海岸山脉以南为太平洋沿岸冲积平原,宽约15~20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0%,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境内湖泊星罗棋布,多为面积较小的火口湖,最大的伊洛潘戈湖仅75平方公里,是著名旅游胜地。 地处北纬13°8′~14°24′,多山地和高原,气候垂直分异明显。海拔600米以下地区为热带,年平均气温30℃;600~1500米地区属亚热带,年平均气温18~27℃;1500米以上地区为温带,年平均气温12~15℃。 年平均降水量沿海1000毫米,山区1800毫米,5~10月为雨季。 萨尔瓦多是古玛雅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12世纪,印第安部族皮比尔人迁居于伦帕河流域,从事农业和渔猎,建立起以库斯卡特兰为政治中心的王国。1524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 1821年宣告独立。 1823~1838年参加“中美洲联邦”。 1841年成立萨尔瓦多共和国。 萨尔瓦多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劳动力约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40%,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23%。 农业用地约占 -- 780 世界地理概览167 国土面积23,其中耕地占34%,牧场和草地占30%。种植A业是农业经济的主体,咖啡、棉花和甘蔗为三大出口作物,合占出口总值的70%左右。咖啡以质优著称,分布在高原西部和中部肥沃的坡地上,全国约有40%农业劳动力从事咖啡种植业,咖啡90%以上供出口,约占全国出口总值的一半,出口量居拉丁美洲第三位。棉花和甘蔗主要分布在伦帕河谷和太平洋沿岸平原。 粮食作物有玉米、高粱、稻米、菜豆等,主要由自给性小农经营,分布在中部高原。粮食不足自给。畜牧业以养牛为主,牧场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以及北部河谷低地。 工业起步较晚。 20世纪60年代以来,工业有较快发展,从事工业的人口约占全国劳动力的14%,工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1%,以轻工业为主,有纺织、制糖、卷烟、肉类加工、服装以及石油提炼、化肥、水泥、农药等部门,多集中在圣萨尔瓦多、圣安娜、圣米格尔等城市。 交通运输业较为发达。公路长1.2万多公里,主要干线是横贯全国的泛美公路。铁路长约750公里,以圣萨尔瓦多为中心,通连全国主要城市和港口。阿卡胡特拉港为全国最大港口,年吞吐最约200万吨。还假道危地马拉的巴里奥斯港转运货物出海。 (陈志梁) -- 781 267世界地理概览 洪都拉斯(Honduras) 中美洲北部国家。北濒加勒比海,南有一小段海岸临太平洋丰塞卡湾,海岸线全长790公里;陆邻危地马拉、萨尔瓦多和尼加拉瓜。面积112088平方公里,人口530万,其中印欧混血种人占86%,印第安人占10%,余为黑人和白人。 居民多信奉天主教。 西班牙语为官方语言。 全国分成18个省。 首都特古西加尔巴。 全境除沿海为平原外,均为山地高原。马德雷山脉自危地马拉延伸入境,横贯东西,并有多条支脉伸向南北两侧,构成中部高原地区,平均海拔900~1500米,面积约占国土的65%。高原内部多河谷和盆地,平均海拔300~900米,土地肥沃,为重要农业区。内陆山地有金、银和其他有色金属矿藏,除银矿外,大部尚未开发。北部加勒比海沿岸平原东宽西窄,约占国土面积13。 南部丰塞卡湾沿海平原狭窄,仅占A国土面积2%。 河网稠密,大部分流入加勒比海,包括乌卢阿河、帕图卡河和科科河等。南部有乔卢特卡河等注入丰塞卡湾。 主要湖泊有中部的约华湖和东北沿海的卡拉塔斯卡潟湖。 洪都拉斯地处北纬13°~16°。 北部沿海面迎东北信风,气候湿热,年平均气温25~30℃,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3~6月雨量较少,有利于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 中部山地高原气候随海拔而异,年平均气温17~23℃,年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于夏季,适于多种作物生长。南部沿海处于东 -- 782 世界地理概览367 北信风雨影区,但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有干湿季之分,年降水量1000~1500毫米。 古代玛雅文化发祥地之一。高原西部的圣罗莎-德科潘附近地区曾是玛雅人迁往尤卡坦半岛以前的文化中心。 1525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539年归危地马拉都督府管辖。 1821年独立。 1823年加入“中美洲联邦”。 1838年成立洪都拉斯共和国。 洪都拉斯的经济中农业居重要地位。农业就业人口占全国62%,农产品出口约占出口总值的23。全国耕地面积约A137万公顷,其中灌溉面积40万公顷。 主要种植香蕉、咖啡、甘蔗等热带经济作物。 香蕉居首要地位,占出口总值35%,为世界主要香蕉出口国之一。 香蕉产地集中于北部沿海低地,特别是西北角的乌卢阿-查梅莱孔河谷地区,拥有现代化大型灌溉设施的种植园,大部分为两家美国果品公司所控制。咖啡占出口总值的22%,主要分布在中部山地高原的坡地上,尤集中于约华湖周围和乔卢特卡附近。 其他经济作物有烟草、棉花等。 棉花年产量2~3万吨,主要分布于中部山间谷地和南部太平洋沿海低地。粮食作物有玉米、豆类、高粱、小麦等,多由小农经营,分散种植于中部山地高原,年产量仅40~50万吨,不能自给。全国有常年牧场340万公顷,主要分布在南部太平洋沿岸低地和中部山间谷地,以饲养肉牛为主。 肉类产品自给有余,出口值仅次于香蕉和咖啡。 森林面积414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37%,多桃花心木、花梨木、杉、松等珍贵树种,主要分布在中北部奥兰乔省山区。木材也是重要出口物资。 -- 783 467世界地理概览 工业基础较薄弱。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7%,主要是食品、纺织、木材加工、制糖等小型工业。 70年代以来,造纸、化工、水泥、橡胶以及小型钢铁厂有所发展。工业主要分布在圣佩德罗苏拉、特古西加尔巴和拉塞瓦。 交通运输业以公路为主。共有公路1.4万公里,泛美公路从国土南部通过。铁路1768公里,集中在北部沿海地区,部分为运输香蕉、甘蔗专用线。主要海港有大西洋岸的科尔特斯港、拉塞瓦、特拉和特鲁希略。特古西加尔巴和圣佩德罗苏拉有国际机场。 (陈志梁) 尼加拉瓜(Nicaragua) 中美洲中部国家。北界洪都拉斯,南接哥斯达黎加,西临太平洋,东濒加勒比海,海岸线长820公里。面积127849平方公里。人口380.9万,其中印欧混血种人占69%,白人占17%,黑人占9%,印第安人占5%。大多信奉天主教。西班牙语为官方语言。 全国分为16个省和1个区。 首都马那瓜。 全境分为3个自然区:①太平洋沿岸低地。从丰塞卡湾到哥斯达黎加国境,宽70~100公里,多火山和湖泊。有圣克里斯托瓦尔、莫莫通博等30多座火山,为中美洲火山带的一部分,不少是活火山,地震频繁。尼加拉瓜湖面积8264平方公里,因火山喷出物堵塞海湾出口而成,为中美洲最大的湖泊;马那瓜湖面积1049平方公里,湖中有火山岛。两湖有 -- 784 世界地理概览567 水道相连,并经圣胡安河,排入加勒比海。土壤肥沃,多已开垦,为重要农业区。热带草原气候。年平均气温27℃,年降水量1000~1300毫米,5~11月、12月为雨季。②加勒比海沿岸低地。多丛林沼泽,为热带雨林气候。年平均气温26℃,年降水量2500~3800毫米,除沿河地带种植热带作物外,其余尚未开发利用;③中部高地。面积约占全国13,以A伊萨贝里亚山脉和科隆山脉为主体,山峰一般海拔900~1500米。年平均气温18℃,年降水量1500~2500毫米。森林资源丰富,并多金属矿藏。 尼加拉瓜原为印第安人居住地。 1524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 1821年宣布独立,1823年加入中美洲联邦。 1839年建立尼加拉瓜共和国。 是中美洲太平洋沿岸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但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农业是尼加拉瓜的主要经济部门。 42%的就业人口从事农业,农产品出口占出口总值23以上。已A耕地87.3万公顷,占国土面积6.2%,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低地和中部高地。咖啡为首要作物,通常占出口总值的12~15%,主要产区在马那瓜湖与尼加拉瓜湖之间的丘陵台地,以及中部高地的北部。其次是棉花,产区集中在马那瓜湖与丰塞卡湾之间低地平原的西北部。 其他农产品有甘蔗、香蕉、玉米和稻米等。畜牧业较发达,牧场约占国土面积28.6%,主要分布在尼加拉瓜湖东侧的琼塔莱斯和博阿科低山草原区。以养牛业为主,为中美洲重要活牛和牛肉出口国。森林占国土面积的43%,盛产贵重木材,主要供出口。工业基础较薄弱。北部边境地区有金、银、铜、铝、锌等矿,采金业较重要。近年在太平洋沿岸和加勒比海大陆架附近发现油 -- 785 667世界地理概览 矿。 制造业以食品工业为主,约占工业总产值12;其次是纺A织、制鞋等轻工业;金属、化学、炼油等近年来有所发展。 马那瓜和莱昂为主要工业中心。 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公路总长2.4万公里,铺面公路不足110。 其中最重要的是纵贯全国的泛美公路(境内长383A公里)。铁路总长345公里,其中最重要的干线从科林托起,到尼加拉瓜湖畔的格拉纳达,全长188公里。太平洋岸的科林托为主要港口,承担全国海运量的50%以上,次为索莫萨港和布卢菲尔兹港(加勒比海沿岸)等。航空运输比较发达,东西沿岸间的交通主要依靠航空运输。马那瓜近郊有国际机场,与西欧、美国等有定期航班。 (张文奎) 哥斯达黎加(Costa Rica) 中美洲南部国家。北接尼加拉瓜,东南界巴拿马,西临太平洋,东濒加勒比海。海岸线长1200公里。面积51100平方公里。人口323万,其中白人及印欧混血种人占95%,黑人占3%,余为印第安人和华人等。 大多信奉天主教。 西班牙语为官方语言。全国分为7个省,首都圣何塞。 地处热带,多山地和高原。地势中部高,两侧低,全境明显分为3个自然区:①中部高地。 约占国土面积25,自西A北向东南纵贯全境。北段瓜纳卡斯特山脉是中美洲火山带的一部分,耸立着一系列火山锥,包括伊拉苏活火山(3432 -- 786 世界地理概览767 米) 、波阿斯活火山等;南段是塔拉曼卡山脉,其中大奇里波山海拔3820米,是全国最高点。介于南、北山地之间是中央高原,由两个构造盆地组成,东部为卡塔戈盆地(海拔约1500米) ,西部为圣何塞盆地(海拔900~1200米) ,地面堆积火山喷出物,土地肥沃。 地势较高,气候暖湿,年平均气温20℃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900毫米,1~4月是干季。 中央高原是全国人口集中、经济最发达的地区。②太平洋沿岸低地。约占国土面积25。 气候炎热,干湿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低地A1500毫米左右,高地可达2000~3000毫米。 种植香蕉等热带经济作物;西北部较干旱地带为农牧区。 ③加勒比海低地。 约占国土面积15。海拔不足122米,多沼泽。终年高温多雨,A年降水量达3000~4000毫米,热带森林广布。 哥斯达黎加原为印第安人居住地,16世纪沦为西班牙殖民地。 1821年独立。 1823年参加中美洲联邦。 1830年建立哥斯达黎加共和国。是中美洲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人均产值居中美洲各国首位。农业就业人口约占全国26%,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20%,农产品出口占出口总值70~80%。 全国可耕地和草场分别占国土面积9.6%和30.7%,森林占36.1%。农业中咖啡和香蕉占重要地位。咖啡主要分布在中央高原,产量约占出口总值的14;香蕉主要分布在加勒比海A和太平洋沿岸地区,产量在中美洲仅次于洪都拉斯,约占出口总值的15。 其他供出口的农产品还有蔗糖、可可等。 粮食A作物以玉米、稻米、豆类等为主,自给有余,大部分分布在中央高原。 畜牧业比较发达,牛肉和活牲畜为重要出口商品,约占出口总值的9%。 -- 787 867世界地理概览 工业以食品加工、纺织、制糖、卷烟、制革等轻工业为主,新兴的化学、石油加工、机械等工业发展较快。工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25%。主要工业中心是圣何塞、蓬塔雷纳斯和利蒙。 公路总长28525公里,其中铺面公路2600多公里。 泛美公路纵贯全国,为最重要的干线。铁路总长900多公里,蓬塔雷纳斯—圣何塞—利蒙线为全国主要干线。太平洋沿岸的蓬塔雷纳斯和加勒比海沿岸的利蒙为全国两大海港。首都圣何塞是国际航空线的中继站。 (张文奎) 巴 拿 马(Panama) 中美洲东南部国家。位于中美地峡东南部,西与哥斯达黎加接壤,东与哥伦比亚相邻;南濒太平洋,北临加勒比海,横贯国土中部的巴拿马运河是沟通太平洋、大西洋的国际航运要道。 领土狭长,东西宽约720公里,南北长约50~180公里,面积77082平方公里(包括巴拿马运河区面积)。人口251.45万,其中印欧混血种人和黑白混血种人占65%,黑人占13%,白种人占11%,印第安人占10%,主要有库纳人、圭米人和乔科人,其他为以华裔为主的亚洲人。 95%的居民信奉天主教。西班牙语为官方语言。全国分为9个省和1个特区(印第安人自治区)。首都巴拿马城。 巴拿马除南北沿海有狭窄平原外,多为山地、高原和丘陵。海拔700米以下地区占国土面积87%,700~1500米地 -- 788 世界地理概览967 区占10%,1500米以上地区占3%。 塔瓦萨拉山横贯西部,海拔约1000~3000米,最高峰奇里基火山高3475米;山势由西向东渐降,山间有肥沃盆地。东部为与加勒比海沿岸平行的圣布拉斯山和达连山,海拔300~1000米,自西向东逐渐下降。上述两条山脉在中部地峡最窄处相会,形成太平洋和加勒比海的分水岭,海拔仅84米。海岸曲折,多半岛、海湾和岛屿,海岸线总长2878公里。 最大的海湾为太平洋岸的巴拿马湾,其西侧是全国最大的半岛阿苏埃罗半岛。近海盛产鱼虾。境内河流众多,但大多短小、湍急,不利航运,富水力。最长的图伊拉河仅长200多公里。地处热带(北纬7°15′~9°38′) ,终年高温,除高山地区外,年平均气温27℃。 山地北坡及加勒比海沿岸地带多雨,年降水量1500~3500毫米,热带雨林密布,产红木、桃花心木、花梨木和天然橡胶等。 山地南坡及太平洋沿岸地带1~3月为干季,4~12月为雨季,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出现热带半落叶和稀树草原。 全国森林覆盖率约为54.5%。铜矿蕴藏丰富,估计储量达13亿吨,居世界前列,现已着手开采。 巴拿马原为印第安人居住地。 16世纪初沦为西班牙殖民地,成为其在美洲进行殖民扩张的重要据占和通道。 1718年起与哥伦比亚同属新格拉纳达总督辖区。1821年宣告独立,并加入“大哥伦比亚” ,成为其地峡省。1830年“大哥伦比亚”解体后,又于第二年加入新格拉纳达共和国(即今哥伦比亚共和国)。 19世纪中期,美、英、法等国势力相继侵入。 1855年美国筑成巴拿马地峡铁路。 1878年法国取得了在巴拿马开凿运河的租让权。 1903年成立巴拿马共和国,同年美国 -- 789 077世界地理概览 取得了运河的开凿权和运河区的永久租让权。 1904年运河再次动工开凿,1915年通航。根据巴、美两国签订的新条约规定,到1999年底由巴拿马政府收回运河和运河区的领土主权。 巴拿马是中美洲经济较发达的国家。 90年代初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5%左右,人均产值2000多美元。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农业占15%,工业占22%,第三产业占63%。全国约13的就业人口从事农、林、牧、渔业,农产品出口约占A出口总额的34。 A全国土地面积的7.6%为耕地。香蕉、咖啡、甘蔗、可可等热带经济作物占重要地位,多由大种植园经营,产品大部分供出口。香蕉为首要作物,年产约110万吨,主要分布在西南端太平洋沿岸阿穆埃耶斯港和西北端加勒比海沿岸阿尔米兰特附近。 甘蔗播种面积自70年代以来不断扩大,年产量约280万吨,大部分就地加工为蔗糖,主要分布在科克莱省。咖啡集中种植在西部的奇里基省。粮食作物以稻米和玉米为主,戴维和安东附近的太平洋沿海平原为稻米主要产区,产量自给有余。牧地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5.3%,饲养牛、猪和家禽,除城市郊区外,主要分布于太平洋沿岸的科克莱省和奇里基省。近海渔业资源丰富,尤以巴拿马湾出产的海虾著称,为主要出口产品之一。 工业基础较薄弱,主要有食品、锯木、纺织、服装、医药、皮革、造纸和铝土开采等,还有炼油厂和小型钢铁厂。 大多数工厂企业集中在巴拿马城和科隆地区。 70年代以来,政府重视发展民族工业,先后建成了3座大型水电站、1个大型 -- 790 世界地理概览177 水泥厂和科罗拉多铜矿。 旅游、转口贸易和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巴拿马独特的热带风光和良好的旅游设施,每年吸引30~40万外国游客,旅游收入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 巴拿马运河北端的科隆自由贸易区为拉美地区最大的转口贸易中心,来自世界各国的商品、原料多经此转运或加工再出口到中美和南美,也为巴拿马提供巨额劳务收入。 1970年政府颁布银行法以来,对外国银行给予各种优惠条件,外币、资金可自由流通和出入,促进了金融业迅速发展,外国银行达100多家,成为拉美地区重要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巴拿马地理位置优越,巴拿马运河年通航船只和货运量仅次于苏伊士运河。 各国在巴拿马注册的船只达1.7万多艘,总吨位4020万吨,居世界第三位。沿海有巴尔博亚、克里斯托瓦尔等天然良港。运河通行税和外国船只注册费为国家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全国有140多个国内机场和2个国际机场。公路总长8200多公里,泛美公路横贯全境。有3条铁路干线,长740多公里。 (王则) 巴 哈 马(Bahamas) 北美洲加勒比地区岛国。 位于西印度群岛最北部,由700多个大小岛屿和许多岩礁组成,自西北向东南绵延1200多公里。介于西经72°37′~79°35′、北纬20°50′~27°25′间,西距 -- 791 277世界地理概览 美国佛罗里达半岛90多公里,是自北美大陆东岸和西欧通往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地区和巴拿马运河的航线必经之地。主要岛屿有新普罗维登斯岛、安德罗斯岛、大巴哈马岛、伊柳塞拉岛等。全国面积13939平方公里。人口26.5万,仅22个岛屿有人居住,85%以上是黑人。 居民多信奉基督教新教,英语为官方语言。全国分为10个地区,首都拿骚。 各岛均为石灰岩岛屿,地形以海拔不过数米的平坦低地为主,仅在各大岛的东侧有由沙丘固结而成的、高数十米的长条状小丘链。沿海大都有珊瑚礁,岛上无常流河,沿海低地多沼泽。热带海洋性气候,常年温和,各月平均气温21~27℃,盛行东北信风,年平均降水量1200毫米。北部各岛降水较多,地下水储量也较丰富,自然植被以松林为主,现大部已被砍伐;南部各岛年降水量不足1000毫米,地下水储量有限,自然植被多为硬木灌丛,有些地方岩石裸露。夏秋两季受飓风侵袭。 岛上的白色沙滩、清澈的海水和宜人的气候,是发展旅游业的有利自然条件。 巴哈马群岛东侧的圣萨尔瓦多岛(又名华特林岛) ,是哥伦布首航美洲登陆的第一个地方(1492年10月12日)。 此后25年内,西班牙殖民者把群岛上的印第安居民全部劫虏到海地岛去作苦役,由此群岛荒芜人烟达100多年之久。 17世纪后半期英国殖民者来此后,不断贩入黑人奴隶作劳动力,遂使现有人口中以黑人为主。 1783年正式归属英国。 1973年独立。 英国统治时期,曾先后在不同岛屿上发展棉花、西沙尔麻和菠萝种植园经济,但受自然条件和当时耕作技术的限制, -- 792 世界地理概览377 以及国际市场竞争的影响,都只兴盛一时而迅即衰落。粮食作物产量一向有限,居民普遍从事渔业以补食物不足。 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航空事业迅速发展的基础上,以吸引北美大陆游客为主的旅游业很快发展,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收入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0%以上,全国就业人口的50%以上都直接或间接与旅游业有关。 以拿骚为中心的新普罗维登斯岛和以弗里波特为中心的大巴哈马岛是全国主要游览地。金融业发达,为国民经济第二大部门,有300多家外国银行在巴哈马设立分支,大部分集中在拿骚。 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其他经济部门如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农业的发展。各岛共兴建21个机场,其中拿骚和弗里波特郊区有大型国际机场,游客往来方便。 公路总长3350公里。 新普罗维登斯、安德罗斯、大阿巴科和伊柳塞拉等北部大岛上开辟了大型农场,专门生产满足游客所需的蔬菜、鸡蛋、肉鸡、牛奶和各种副食品。粮食仍靠进口。 最近20多年来大巴哈马岛经济发展较快,旅游业仅次于新普罗维登斯岛,工业已居全国首位。 自1959年在岛西端修建的人工深水港——弗里波特港开放以来,已在港口附近建成了拥有水泥厂、石油化工厂、制药厂以及大型炼油厂的工业区。此外,自中东用超级油轮运往美国东海岸各港口的原油,均在该港的深水码头转装普通油轮后运往美国。该港也是北美东部沿海航线上和自巴拿马运河横越北大西洋至西欧航线上的最大加油站。 轻工业主要分布在新普罗维登斯岛,有服装、家具、酿酒等厂。 南部各岛经济发展缓慢,历来以晒盐业为主。最南端的 -- 793 477世界地理概览 大伊纳瓜岛是全国最热和最干的一个岛屿,晒盐业的规模也最大,全国出口的海盐绝大部分产自该岛,主要运销美国。 (张景哲) 古  巴(Cuba) 北美洲加勒比地区岛国。位于西印度群岛中大安的列斯群岛西部,由古巴岛及其属岛青年岛(皮诺斯岛)和许多小岛组成,总面积110861平方公里。古巴岛东西长约1250公里,南北最宽处不过191公里,面积约10.5万平方公里,是西印度群岛中的第一大岛。地处墨西哥湾出口处,西面和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隔尤卡坦海峡,北面和美国的佛罗里达群岛隔佛罗里达海峡,东面和海地隔向风海峡,南距牙买加140公里。人口1100万,其中白人占66%,黑人占12%,混血种人约占22%。 绝大部分信奉天主教。 西班牙语为官方语言。 全国分为14个省和1个特区。首都哈瓦那。 自然地理 古巴的地形以平原为主,间有海拔100米左右的缓坡丘陵地。山地约占总面积14,东、中、西部各有一A山区。 东部山区的马埃斯特拉山延伸在圣地亚哥省南部沿海,海拔在1000米以上,图尔基诺峰1974米,是古巴第一高峰;向东为关塔那摩省境内的贝拉山,地势崎岖。西部山区以比那尔德里奥省内的奥尔加诺斯山为主体,海拔一般仅300米左右,高峰也不到1000米,其北半部由石灰岩组成,发育岩溶地貌,南侧是地势平缓的山麓平原。中部山区由加勒比海 -- 794 世界地理概览577 沿岸特立尼达山组成。 河流短促,多为南北流向。沿马埃斯特拉山北麓自东向西注入瓜卡纳亚沃湾的考托河,长370公里,是境内最长和唯一可通航的河流。海岸线长5746公里,北岸的哈瓦那湾、翁达湾、努埃维塔斯湾,南岸的圣地亚哥湾、关塔那摩湾等,皆为口窄水深的天然优良港湾。 古巴地处热带,终年暖热,干、湿季分明。除少数山地外,各地最热月平均气温约27℃,最冷月约23℃,无霜冻之害。年降水量大体自西向东减少,西部约1600毫米,中部和东部1400毫米;东南部马埃斯特拉山南麓因位于背风坡,只有1100毫米;关塔那摩湾附近仅600毫米左右,是全国雨水最少的地方。 5~10月为雨季,11月至翌年4月为干季。西印度群岛地区飓风运行路线之一正通过主岛西部,有时造成灾害。 发展简史 古巴原为印第安人居住地。 16世纪沦为西班牙殖民地,初期经济活动只限于利用印第安人开采沙金。后来以粗放经营的牧牛业为主。 16世纪引入甘蔗。 17世纪后期开始种植烟草,但发展缓慢。 1818年西班牙准许古巴进行自由贸易,推动了甘蔗种植业的发展。 1895年2月,古巴爆发独立战争。 1898年底西班牙宣布放弃古巴,美国乘机实行军事占领。 1902年5月20日古巴正式独立,成立古巴共和国。 美军虽撤出古巴,但又于1903年强租关塔那摩湾为海军基地,至今尚未归还。 经济地理 近30多年来,古巴在工业、交通运输、渔业和水利灌溉等方面有较快的发展。但蔗糖仍然是国民经济的 -- 795 677世界地理概览 基础,外汇收入的基本来源。经济的兴衰取决于甘蔗收成的丰歉和世界市场糖价的涨落。 现有可耕地约占全国总面积23,其中70%属国有农场。 A已耕地379万公顷,约占可耕地的50%。农业产值约占社会生产总值的12%,农业劳动力约占全国劳动力的25%。 国有农场的耕地大约80%种植甘蔗,蔗田面积在170万公顷左右。甘蔗年产量波动较大,约5000~7000万吨。蔗田各省都有,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诸省,尤其是海拔100米以下、年降水量1270~1520毫米的地区。 烟草和咖啡也是重要经济作物。烟草有两大产区:一是比那尔德里奥省内奥尔加诺斯山南侧的下布埃尔塔区,为上等雪茄烟原料产地;另一个是圣斯皮里图斯省和比亚克拉拉省的上布埃尔塔区,种植面积大,产量多,但烟叶质量较差,多供出口。咖啡种植园大都分布在山区,特别是东部山地,近年来产量不断下降,以供国内消费为主。稻米是古巴的主要粮食作物,格拉玛省的考托河谷地和圣斯皮里图斯省沿海为主要产地,粮食不足自给。渔业发展较快,年捕鱼量20万吨,已建立一支远洋渔船队,并修建了几个现代化的渔港,以曼萨尼约和哈瓦那两港最为重要。 古巴的工业产值约占社会总产值的13,以制糖、卷烟、A纺织、造纸、食品等轻工业为主。 其中制糖业为核心部门,有糖厂150家,主要分布在甘蔗产区,产量居世界第二位,大部分供出口。哈瓦那雪茄烟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原有工业除电力、化肥、水泥、纺织等外,增建了钢铁、机器制造、造船、电机、炼油、电子等新的工业部门,出现了一些新兴的 -- 796 世界地理概览777 工业城市,如努埃维塔斯、圣克拉拉、西恩富戈斯等。哈瓦那仍是全国最大的工业集中地。 古巴的金属矿产资源丰富。 铁矿储量约35亿吨;镍矿储量1460万吨,居世界第四位;此外,还有钴、铬、锰、铜等矿,多分布在东部山地。 主要有马亚里大铁矿,莫阿的镍、钴矿,尼卡罗的镍矿以及圣地亚哥附近的铜矿和锰矿。矿业以开采镍为主,年产量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为全国第二大出口商品。尼卡罗、莫阿和蓬塔戈尔达建有选矿厂。铁、锰、铬、钴、铜等矿有少量开采。 交通以海运和公路运输为主。 拥有远洋货轮64艘,总吨位80多万吨,为拉丁美洲最大的商船队之一。 哈瓦那和圣地亚哥是两大对外贸易港口,但输出蔗糖最多的是瓜亚瓦尔、努埃维塔斯、西恩富戈斯和马坦萨斯四大糖港。 公路总长14800多公里,横贯全岛的中央公路是最重要的公路干线,全长1223公里,有支线与所有重要城镇相连。 19世纪30年代始建铁路,是拉美最早修建铁路的国家。 全国现有铁路14800多公里,平均每7.5平方公里就有1公里铁路,密度之大居拉丁美洲首位。 其中9500多公里是甘蔗种植园建的窄轨铁路专用线。因公路的发展,铁路运输的地位相对下降。哈瓦那是国内航空线的辐集地,并拥有全国最大的国际机场;卡马圭和圣地亚哥也有国际机场。 主要城市有哈瓦那、圣地亚哥、卡马圭和比那尔德里奥。 首都哈瓦那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张景哲) -- 797 877世界地理概览 牙 买 加(Jamaica) 北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岛国。位于西印度群岛中的牙买加岛上,北距古巴岛145公里,东距伊斯帕尼奥拉岛200公里。 面积10991平方公里。 人口253万,其中黑人约占34以上,A黑白混血种人占15%,余为白人、华人、印度人等。居民多信奉基督教。英语为官方语言。全国分为3个郡。首都金斯敦。 全岛东西长235公里,南北宽82公里,为西印度群岛第三大岛。海岸线长1222公里。地形以高原和山地为主,呈西北—东南走向横贯全岛。 东部为海拔900米以上的蓝山山脉,东端的蓝山峰(2256米)为全岛最高峰。河网稠密,水流湍急,山地深受切割。中部和西部为石灰岩高原和丘陵,面积占全国60%,海拔300~900米,岩溶地貌发育,缺少地表径流,多洞穴、干谷、伏流。沿海平原狭窄,仅金斯敦以西较宽。地处东北信风带,属热带海洋性气候。 1月平均气温24~25℃,7月26~27℃,沿岸低地可达30℃以上,内陆山区气温较低。受地形与信风影响,降水量分布差异很大。面迎信风的东部山区年降水量可达2500毫米以上,东北侧曾达5600毫米;背风的南部平原地区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左右。 全年有两个雨季(8~10月和5月)和两个旱季(11~12月,6~7月)。夏秋多飓风。矿产资源比较丰富,有铝、金、钴、铜、铁等矿,其中铝土矿蕴藏量达20多亿吨,占世界的8%, -- 798 世界地理概览977 多分布于中、西部。 原为印第安人阿拉瓦克族居住地。 1509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 1670年成为英国殖民地。 17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为英国贩卖黑奴的重要市场。 1959年取得英联邦内部“自治” 地位。 1962年独立。 由于长期殖民统治,牙买加形成单一的农业经济结构,主要生产供出口的蔗糖、香蕉、可可、咖啡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5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起铝土矿开采和氧化铝工业,并带动建筑业、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目前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4%,农业占7%。铝土、蔗糖和旅游业为国民经济的三大支柱。 铝土矿、氧化铝采炼业为主要的经济部门。铝土年产量约800万吨,居世界前列;氧化铝产量约200万吨。开采和冶炼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的克克韦恩、埃沃唐、内恩、霍尔斯霍尔和马戈蒂等矿区,储量大,品位高。 所产铝土的5%以上和氧化铝的90%以上供出口,出口值通常占出口总值的70%以上。制糖业为第二大经济部门,出口值占出口总值的10%以上。此外还有食品、金属制品、电子设备、建筑材料、化学制品和纺织等工业,大部分集中在金斯敦及其附近地区。 主要农作物是甘蔗,蔗田约占耕地面积14,年产量约250万A吨,种植园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 香蕉也是传统的出口作物。 其他作物有柑橘、可可、咖啡、椰子等,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和河谷地区。旅游业和服务业发展较快。年接待外国游客达100万人次,旅游收入为国家主要外汇来源之一。 牙买加的运输业比较发达。公路总长15500公里,其中 -- 799 087世界地理概览 70%是柏油路面,4352公里为主干公路,沿海地区公路网较密。铁路总长387公里,横穿全岛,贯通蒙特哥贝、西班牙镇、金斯敦和安东尼奥港。金斯敦近郊和蒙特哥贝有国际机场,可起降大型客机。主要港口为金斯敦,进口货物大部分经此输入。铝土和氧化铝的出口港有北部的奥乔里奥斯、罗德港和南部的凯泽港等。 其他港口有蒙特哥贝、安东尼奥港、莫兰特港,主要输出糖和香蕉。 (张文奎) 海  地(Haiti) 北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岛国。位于西印度群岛中伊斯帕尼奥拉岛(海地岛)的西部,东接多米尼加,北濒大西洋,南临加勒比海,西隔向风海峡与古巴相望。 海岸线全长1080多公里。面积27400平方公里,约占海地岛面积的36%。人口690万,居民中黑人约占总人口的90%以上,余多为黑白混血种人。多信奉天主教,少数信奉基督教等。通用克里奥尔语,官方语言为法语。全国分为5个省,首都太子港。 国土主要由两个向西伸展的半岛(北部半岛和南部半岛)组成,间为戈纳夫湾。全境34为山地(印第安语“海A地”意即“多山之国”)。山脉东西横贯,北部半岛上的北部山脉是多米尼加中科迪勒拉山脉的延续部分,南部半岛有奥特山脉和塞勒山脉(最高峰2674米)。南北山脉之间是以阿蒂博尼特河谷为中心的中央平原,为重要农业区。河流短小 -- 800 世界地理概览187 流急。最大河流阿蒂博尼特河全长278公里,发源于多米尼加南部山地,注入戈纳夫湾。 地处北纬18°~20°,气温年变化不大,各月平均气温22~28℃,沿海低地和中央平原地区气温较高。山区凉爽。北部迎东北信风,年降水量1500~2500毫米,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南部背风,年降水量约1000毫米,干湿季分明,属热带草原气候。 每年5~10月常受飓风侵袭。 1492年12月6日哥伦布到达海地岛,将其命名为伊斯帕尼奥拉岛(即“小西班牙”之意)。 1502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自1510年起从非洲贩入黑奴。17世纪中期法国入侵。 1697年西班牙正式将海地岛西部(即现海地)割让给法国。 1804年独立,成立海地共和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取得独立的黑人国家。 海地是拉丁美洲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国家。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高于拉丁美洲其他各国;全国约23劳力从事农业。主要农产品是咖啡和甘A蔗,咖啡的出口值约占出口总额的25。 甘蔗播种面积8万公A顷,年产量300万吨左右。其他农产品有剑麻、可可、玉米和棉花。中央平原是咖啡、甘蔗、棉花的主要产区,南部和北部山地中的坡地和谷地也是咖啡的重要产区,沿海渔业和畜牧业有一定发展。 海地工业基础薄弱,工业产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13%。 主要有制糖、卷烟和食品工业,多为小型企业。 70年代以来发展来料加工出口工业,如制作体育用品、电气工业零部件和服装等,其中棒、垒球生产著称于世,80%供出口。采矿业以铝土开采为主,铝土的蕴藏量约1200万吨,年开采量约 -- 801 287世界地理概览 40万吨,主要分布于南部半岛的米拉关附近;另有少量的铜、银和砂金矿开采。旅游业与服务业发展较快,为外汇收入的第二重要来源(仅次于咖啡出口值)。 海地的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公路全长4000公里,沟通内陆与沿海。铁路全长约240公里,主要集中于中部平原的甘蔗产区。太子港为主要国际贸易港,还有海地角与米拉关等港口。 主要城市有太子港、海地角、雅克梅勒和莱凯等。太子港是全国最大的城市和工业中心。 (张文奎) 多米尼加共和国(DominicanRepublic) 北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岛国。位于西印度群岛中伊斯帕尼奥拉岛(海地岛)东半部,西接海地,北濒大西洋,南滨加勒比海,东隔莫纳海峡与波多黎各相望。 海岸线全长1350公里。面积48443平方公里,占伊斯帕尼奥拉岛面积64%。人口750万,黑白混血种人和印欧混血种人约占总人口的73%,白人占16%,黑人占11%。多数信奉天主教。西班牙语为官方语言。全国分为26个省,首都圣多明各。 全境多山,分3列从西北向东南绵亘境内:中部为中科迪勒拉山脉,北部为北科迪勒拉山脉,西南部为内巴山脉与巴奥鲁科山脉。中科迪勒拉山脉地势高峻,中段的杜阿尔特峰(3175米) 为西印度群岛最高峰;北部和南部山地较低。 多山间盆地和谷地。介于中、北科迪勒拉山脉之间的锡瓦奥谷 -- 802 世界地理概览387 地,土地肥沃,为全国最富庶的农业区。东南部为圣多明各沿海平原。西南部有恩里基约盆地;盆地内的恩里基约湖湖面海拔-44米,为拉丁美洲陆地最低点。河流短小,水势湍急,主要有流经锡瓦奥谷地的北亚克河和流经东北部贝加雷阿平原的尤纳河,均有灌溉和发电之利。 地处北纬17°36′~19°56′,气温年变化不大,年平均气温25~30℃,但中科迪勒拉山区气温较低,冬季在0℃以下。 北部和东部面迎东北信风,年降水量1500~2500毫米,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山地森林茂密,盛产苏芳木、桃花心木等珍贵林木。背风的西南部年降水量不足1000毫米,干季较长,属热带草原气候。夏秋常受飓风袭击,造成灾害。 1492年哥伦布航抵海地岛。 1496年西班牙人在该岛东南沿海建立圣多明各城,成为欧洲殖民者在美洲的第一个永久性定居点,遂沦为西班牙殖民地。 1795~1808年曾随全岛归属法国。 1809年复归西班牙。 1821年推翻殖民统治宣告独立,次年并入海地。 1844年正式成立多米尼加共和国。后又被西班牙占领,1865年恢复独立(后一度被美国侵占)。 长期实行单一作物制,甘蔗种植和制糖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突出地位。 20世纪60年代以来,工矿业、旅游业、服务业等发展较快,传统的单一经济结构逐步得到改变。 全国约35就业人口从事农业,耕地占国土面积25.A4%。农业生产以甘蔗、咖啡、可可、烟草等经济作物为主。 其中甘蔗种植面积和产值分别占耕地面积的13和农业总产A值的30%,主要分布于锡瓦奥低地和贝加雷阿平原。粮食作物有稻米、玉米、豆类等,其中稻米生产发展较快,已基本 -- 803 487世界地理概览 自给。沿海渔业与畜牧业也比较发达。天然牧场占国土面积的31.2%,主要牲畜为牛和羊,肉类可供出口。 制造业以制糖、食品、烟草等农产品加工工业为主,还有水泥、纺织、木材等。 制糖业约占制造业总产值40%以上,制糖工人约占全国工业劳动力34。生产的蔗糖30%左右出A口,在加勒比海各岛国中仅次于古巴。大型制糖厂多分布于以圣多明各为中心的沿海地带。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罗萨里奥有金、银矿,中科迪勒拉山地多铜、镍等矿,南部山地富铝土矿。矿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4.4%。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部门和外汇收入主要来源之一,每年接待外国游客约40万人次。 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公路总长1.2万多公里,其中2A3为铺面公路。 铁路总长1242公里,主要运送甘蔗和粗糖。 主要港口为圣多明各。圣地亚哥与圣弗朗西斯科-德马科里斯之间的黑土地带以及以圣多明各为中心的南部沿海地带是全国人口集中、交通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张文奎) 多米尼加联邦(CommonwealthofDominica) 北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岛国。位于小安的列斯群岛中向风群岛北部,北纬15°12′~15°38′和西经61°15′~61°29′之间。 面积749.8平方公里。人口7.1万,80%为黑人和黑白混血种人。多信奉天主教,官方语言为英语。首都罗索。属火 -- 804 世界地理概览587 山岛,由北、中、南3个火山区构成,最高峰迪亚布洛廷火山,海拔1447米。仅中部有小片平原。河溪众多。有不少热水泉,以南部的沸湖最为著名。热带海洋性气候,各月平均气温25~32℃,年平均降水量在2500毫米以上,向风坡可达6000毫米以上。 7~9月多飓风。1979年曾遭飓风毁灭性破坏。近一半土地覆盖原始森林,产珍贵林木。 18世纪下半叶沦为英国殖民地。 1967年内部自治,1978年独立。经济以农业为主。种植面积约占全国面积22%,主产香蕉(大多分布于东北部沿海) ,次为柑橘类水果、椰子和可可。工业主要有石油提炼、水果加工、酿酒、榨椰油、服装、锯木等。出口香蕉(占出口总值的60%以上) 、椰干、柑橘、可可和木材。 近年来旅游业有所发展。 (胡健) 波多黎各(PuertoRico) 北美洲加勒比海地区的美国属地。位于大安的列斯群岛最东部,西隔莫纳海峡与多米尼加共和国相望。 面积8897平方公里,由主岛波多黎各岛以及莫纳岛(54平方公里) 、别克斯岛(132平方公里) 、库莱布拉岛(28平方公里)等属岛组成。人口337万。居民多为西班牙人移民后裔,占总人口的99%左右,另有少量印第安人。大多信奉天主教。西班牙语为官方语言。全岛划分为7个州。首府圣胡安。 主岛略呈长方形,东西长160公里,南北宽55公里,3A -- 805 687世界地理概览 4为山地和丘陵。 地势由中部向南、北低降。 其主脊是多米尼加中科迪勒拉山脉的延伸,由横贯东西的中央山脉和卢基略山脉组成,平均海拔900米,最高峰蓬塔山1338米。南、北海岸地带为狭窄的平原。 地处北纬18°附近,属热带海洋性气候,沿海平原年平均气温25℃,山区约20℃,气温年变化很小。北部面迎东北信风,年降水量在1500毫米以上;南部背风,不足1000毫米;5~11月为雨季。 中部山区降水最丰,遍布热带森林;北部地区土地肥沃,水热条件优越,适宜农业发展;南部比较干旱,以牧业为主,农业需要灌溉。 哥伦布第二次航海时到达玻多黎各岛,称为圣胡安。 16世纪初西班牙建立殖民统治,改今名。原住居民印第安人阿拉瓦克族被赶杀殆尽。曾长期为西班牙的军事基地,种植园经济发展较西印度群岛其他地区迟缓,从非洲移入充作劳力的黑人也较少。 1897年从西班牙取得自治权。 1898年美西战争后归属美国。 1952年成为美国的一个“自由联邦” ,全称波多黎各自由联邦。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波多黎各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仅有制糖、酿酒等。战后美国资本大量投入,建立了大批中小型工厂,利用岛上的廉价劳动力和进口的原材料,发展来料加工出口工业,如纺织、服装、化妆品、电子零件装配、机械设备、金属制品等。 60年代以来,从委内瑞拉输入石油,发展起石油化学工业;电力、水泥等工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工业在经济中已占主导地位,制造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成为西印度群岛中工业较发达的地区。以圣胡安为中心的东北部沿海和丘陵为波多黎各主要工业区。蓬塞、马亚 -- 806 世界地理概览787 圭斯、阿雷西沃、卡瓜斯等城镇是以加工当地农产品为主的工业中心。 农业地位自80年代以来有所下降,农业产值仅占国内总产值的2.1%。耕地面积占波多黎各岛面积15.7%,草场占37.9%,森林占20.1%。主要农产品有甘蔗、烟草和热带水果。北部沿海平原以产甘蔗、菠萝为主,丘陵地以产咖啡、香蕉、烟草为主。南部沿海平原产热带水果、甘蔗,并发展畜牧业。 粮食依赖进口。 近海富水产,渔业发展较快,在东岸法哈多等地建立了现代化渔业基地。 波多黎各岛上气候宜人,拥有良好的游览和交通设施,旅游业发达,游客大部分来自美国。 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 公路全长9322公里,其中86%为柏油铺面公路。圣胡安为设备优良的国际贸易港,蓬塞和马亚圭斯也是重要港口。圣胡安附近的国际机场有定期航班与欧、美联系。 (张文奎) 圣克里斯托弗和尼维斯联邦(SaintChristopherandNevis,TheFederationof) 北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岛国。位于小安的列斯群岛中背风群岛中部,由主岛圣克里斯托弗(原名圣基茨岛)和尼维斯岛、松布雷罗岛等组成。面积269平方公里,其中主岛面积 -- 807 887世界地理概览 168.4平方公里,尼维斯岛面积93.2平方公里。人口4.41万,以黑人为主,多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官方语言为英语。 首都巴斯特尔。属火山岛。主岛由3座火山构成,西北部的米瑟里火山海拔1156米,为全国最高峰;东南部和东南半岛为平原和缓丘。尼维斯岛几乎由一圆形火山锥构成,中部尼维斯峰海拔985米。 松布雷罗岛孤悬于阿内加达海峡北口,为荒芜人烟的石灰岩小岛。全境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各月平均气温22~33℃,年降水量1250~2300毫米。 土壤肥沃,山地富森林。 1623年和1629年圣克里斯托弗岛和尼维斯岛先后沦为英国的殖民地,1882年和安圭拉合并,1967年内部自治。 1976年安圭拉重新成为英国直属殖民地。 1983年独立,成立圣克里斯托弗和尼维斯联邦。 全国9300公顷可耕地中有35A种植甘蔗,14的劳动力从事制糖业,年产蔗糖2万吨,种植A和加工集中于主岛。还产棉花、椰子、花生和水果。尼维斯岛为棉花产地。有轧棉、食品、服装和电子零件装配等工业。 旅游业较盛。 (胡 健) 安 圭 拉(Anguilla) 北美洲加勒比海地区的英国属地,位于小安的列斯群岛中背风群岛的北部。岛长26公里,宽5公里,狭长似鳗鱼,故名(“安圭拉”法语意为“鳗鱼”)。面积96平方公里。人口8960,以黑人为主,多信奉基督教,通用英语。首府瓦利。 -- 808 世界地理概览987 岛上地势低平,珊瑚礁环绕。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各月平均气温22~30℃,年降水量1100毫米。自然植被多为旱生疏林。土壤贫瘠。 1650年沦为英国殖民地。 1882年与圣克里斯托弗和尼维斯合并。 1967年2月实行内部自治,同年5月安圭拉宣布脱离三岛联合,1969年2月成立共和国,后被英国派兵占领。 1976年重新成为英直属殖民地。经济以渔业(捕龙虾) 、家畜饲养(绵羊和山羊) 、海盐业为主,产品大部分供出口;并有木船制造和塑料工厂。耕地面积很小,种植少量粮食作物和棉花。近年来,旅游业日益发展,其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9%,游客大部分来自美国。 (胡 健) 安提瓜和巴布达(AntiguaandBarbuda) 北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岛国。位于小安的列斯群岛中背风群岛的东南部,北纬17°~17°11′和西经61°39′~61°54′之间。 由主岛安提瓜岛、巴布达岛、雷东达岛组成。面积442平方公里,其中主岛面积280平方公里,巴布达岛160平方公里。 人口8万,以黑人和黑白混血种人为主,几乎全部分布于主岛。居民多信奉基督教。通用英语。首都圣约翰斯。主岛地形从东北往西南依次为石灰岩浅丘带、中央低地和火山岩侵蚀残丘带,最高点博吉峰海拔402米。 巴布达岛为珊瑚岛,地势低平,多林木,辟有野生动物保护区,科德灵顿为岛上的唯一聚落。海岸曲折,多优良港湾。各月平均气温在21~ -- 809 097世界地理概览 30℃,年降水量1100毫米。 1667年沦为英国殖民地。 1967年内部自治。 1981年独立。经济以农业和旅游业为主。耕地面积占总面积15。甘蔗占耕地面积23,次为棉花、葛薯。有A A自给性畜牧业和渔业。旅游收入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0%,国内有一半人以上从事旅游业。游客大多来自美国、英国和加拿大。工业有制糖、炼油、水泥、酿酒、轧棉、卷烟、服装和铝制品等,主要集中于安提瓜岛。 (胡健) 蒙特塞拉特(Montserrat) 北美洲加勒比海地区的英国属地。位于小安的列斯群岛中背风群岛的南部,北纬16°40′~16°50′和西经62°08′~62°15′之间,东北距安提瓜岛43公里。 面积102平方公里。 人口1.15万,主要为黑人。多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官方语言为英语。首府普利茅斯。属火山岛,地势崎岖不平,有3组火山丘,最高的苏弗里耶尔山在南部,海拔915米。仅东、西海岸有狭窄平原。地震频繁。南部山区多温泉。热带海洋性气候,各月平均气温在21~32℃之间,年平均降水量1700毫米。海拔450米以上山地覆盖森林。 1632年起先后被英国和法国占领,1783年沦为英国殖民地。经济以农业为主,全岛13面积为耕地,主要种植棉花(多分布于火山山麓) ,次为A香蕉、柑橘类水果、杧果和蔬菜等。养牛业分布于山坡地带。 工业仅有小型农产品加工、建筑材料、家具、木船建造和烧炭等。近年来旅游业和金融业发展较快。 (胡健) -- 810 世界地理概览197 瓜德罗普(Guadeloupe) 北美洲加勒比海地区的法国属地。包括主岛瓜德罗普岛及其附近的玛丽-加朗特岛、拉代西拉德岛、勒圣特群岛(位于小安的列斯群岛中背风群岛的南部,北纬15°50′~16°31′和西经61°~61°46′之间) ,以及圣巴泰勒米岛和圣马丁岛北半部(位于背风群岛北部)。面积1780平方公里。人口40万,黑白混血种人和黑人占90%。居民多信奉天主教。法语为官方语言。首府巴斯特尔。瓜德罗普岛被狭窄的萨莱海峡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为格朗德特尔岛,面积约587平方公里,地势低平;西部称巴斯特尔岛,面积848平方公里,为地势崎岖的火山岛,岛上的苏弗里耶尔火山,海拔1467米,为小安的列斯群岛的最高峰。热带海洋性气候,低地年平均气温25~28℃,年降水量约1000毫米;山区分别为16℃和2000~3000毫米。 森林约占总面积40%。 1635年沦为法国殖民地。 1759~1810年被英国占领。 1815年法国重占,1946年成为法国的海外省。经济以农业为主。耕地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3,主要种植甘蔗、香蕉等热带经济作物。 甘蔗种植面积A占耕地面积35%,蔗田主要分布于东部低地。 香蕉、咖啡、粮食作物大部种植于湿润山区。工业以制糖、酿酒等农产品加工为主。 旅游业是重要的经济部门,年接待游客约30万人次,70%来自法国。 公路全长近2000公里,其中82%为铺设路面公路。 (陈志梁) -- 811 297世界地理概览 圣卢西亚(SaintLucia) 北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岛国。 位于向风群岛中部,西经60°53′~61°05′和北纬13°42′~14°07′之间。面积617.4平方公里。人口15万,主要是黑人和黑白混血种人,另有少数白人和印度人,人口大多分布于沿海平原地区。 多信奉天主教,官方语言为英语,首都卡斯特里。 圣卢西亚属火山岛。 境内山峦起伏,西南高,东北低。 南部的吉米山高950米,为岛上最高峰。多熔岩丘和矿泉,地热资源丰富。西南部苏弗里耶尔附近的火山锥,1766年曾发生著名的蒸气喷发,留下的火山口中,有涌流沸硫磺矿泉。 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1~27℃,年降水量沿海低地为1400多毫米,内部高地可达3500毫米以上。 1~4月为旱季,5~8月为雨季。 8~10月多飓风。 原为印第安人居住地。17世纪中叶起欧洲白人开始移入。 1814年沦为英国殖民地。 1967年实行内部自治,1979年取得独立。 圣卢西亚是东加勒比海诸国中经济较发达的国家之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500美元。 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济逐步多样化,农业在国内经济中地位下降,但仍不失为主要经济部门。全国25以上劳动力从事农业,农业产值占国民生A产总值16%左右,耕地面积约占土地面积的28%。 主要作物香蕉,种植于东部和西南部沿海与谷地,为东加勒比海诸国 -- 812 世界地理概览397 中最大的香蕉生产国。由于受飓风影响,产量波动很大,其出口值占出口总值的比重也常变动于40~90%之间。 其他农作物还有椰子(产量也居东加勒比海诸岛首位) 、可可和水果等。沿海渔业和畜牧业(牛、羊)也有一定发展。工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20%,主要有采矿、地热发电、炼油、农产品加工(酿酒、榨椰油、食品)和服装等工业。 70年代以来大力发展旅游业,年接待外国游客10多万人次,成为国家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公路总长800公里,其中干线198公里。海运在运输业中占重要地位,主要港口卡斯特里。 (张文奎)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SaintVincentandGrenadines) 北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岛国。位于向风群岛的中部,由圣文森特岛(西经61°07′~61°17′和北纬13°07′~13°23′之间) 与格林纳丁斯群岛北半部组成,面积389.3平方公里。人口12万,其中黑人占66%,黑白混血种人占19%,余为印度人和白人等。多信奉基督教,英语为官方语言。首都金斯敦。 主岛圣文森特岛南北长29公里,东西宽18公里,面积345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面积90%。 圣文森特岛为一火山岛,地面广布熔岩层和火山灰。 北部的苏弗里耶尔火山海拔1234米,为全国最高峰,加勒比海中著名活火山。 1902年5月的爆发造成2000人死亡、全岛13的耕地被毁;1979年4月连A -- 813 497世界地理概览 续爆发20多次,毁坏了岛上半数耕地和大部分农作物。 南部和东部海岸阶地狭小,河谷之间有较大的平地。格林纳丁斯群岛北部合计约44平方公里,地势低平,群岛周围有珊瑚礁环绕,海滩覆盖白沙,是优良的天然海水浴场。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3~31℃,年降水量2540毫米,5~11月为雨季,12月至翌年4月为干季,夏秋多飓风之害。 原住居民为加勒比印第安人。1783年沦为英国殖民地。 1795年举行全国大规模起义,被英国军队镇压,印第安人多被驱逐出岛,后从非洲贩入黑人奴隶。 1969年取得内部自治,1979年正式独立。 主要经济部门是农业和旅游业。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15~14,农产品占出口总值90%以上。 可耕地占土地总A A面积13左右。主要作物是香蕉和葛薯,大部分种植于向风A坡地和沿海平原。 香蕉为首要出口商品;葛粉产量近1000吨,是世界最大的葛薯生产国。渔业和畜牧业也有一定发展。工业基础薄弱,主要为农产品(葛薯、椰仁、鱼类、肉类等)加工工业。 70年代以来利用热带岛国风光和火山奇观,发展旅游业,苏弗里耶尔火山的火山口湖为著名旅游区。旅游收入已是国家外汇收入的第二大来源(仅次于香蕉)。 国内运输以公路为主,总长1000公里,圣文森特有环岛公路网。主要港口为金斯敦,附近有机场。 (张文奎) -- 814 世界地理概览597 巴巴多斯(Barbados) 北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岛国。 位于小安的列斯群岛最东端。 介于北纬13°02′~13°20′和西经59°25′~59°39′之间。面积431平方公里。人口27万,90%以上为黑人后裔,混血种人和白人各占4%。多信奉基督教或天主教。英语为官方语言。 首都布里奇敦。 巴巴多斯为海底山脉顶部出露海面的部分,地势平坦,东北部苏格兰地区基岩出露,地势起伏较大,有两岸陡峭的谷地。中部希拉比山海拔340米,是全国最高点。沿海多为沙滩。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2~28℃,中部迎风处年降水量2100毫米,南部背风低地1100毫米。 16世纪初期,西班牙殖民者把岛上的印第安人劫运到海地岛去作苦役。 16世纪中叶,岛上已荒无人烟。 17世纪初,英国殖民者占领该岛后,建立起甘蔗种植园,成为专门生产甘蔗的“糖”岛。为了向甘蔗种植园提供劳力,殖民者运入大批黑人奴隶。 1961年获“内部自治”。 1966年独立。 农业、加工制造业和旅游业是巴巴多斯经济的三大支柱。 农业用地约占全国总面积80%,其中绝大部分是蔗田。蔗糖向为主要出口产品。 1968年以来由于甘蔗产量下降和工业产品出口增加,蔗糖在出口贸易中所占比重有所下降,蔗糖出口占出口总值的12%。 60年代中期以后旅游业发展较快,年接待外国游客约40万人,成为国家外汇收入的最大来源。 工 -- 815 697世界地理概览 业近年来有所发展,工业产品约占出口总值的30~40%。除食品加工和纺织工业外,还有一些外资兴办的、产品专供出口的电子仪器装配和塑料产品加工等工业。新建工厂全部集中在首都布里奇敦北郊专门为吸引外资而开辟的工业区。岛上有一个小油气田,但产量有限,不足自给。对外交通全靠布里奇敦的港口和国际机场。国内交通则全靠以布里奇敦为中心的公路网,有公路1100多公里。 (张景哲) 格林纳达(Grenada) 北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岛国。位于向风群岛南部,在西经61°36~61°48′和北纬11°59′~12°14之间。面积345平方公D D里。人口9.8万,其中黑人占84%,余为混血种人、印第安人和白人。 多信奉天主教。 官方语言为英语,也使用法语。 首都圣乔治。 全境由主岛格林纳达岛和格林纳丁斯群岛南部的卡里亚库、小马提尼克等小岛组成。主岛格林纳达为一火山岛,南北长34公里,东西宽19公里,面积305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88.7%。 中部山峦起伏,北部的圣凯瑟琳山高840米,为全国最高峰。东北部沿海和中部高地多火口湖和矿泉;上百条溪流由中部呈辐射状流向大海,淡水充足。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5~28℃。年平均降水量1900毫米以上,1~5月为干季,6~12月为雨季。中部山地年降水量高达4000毫米以上;南部为少雨地区,仅1000毫米左右。 夏秋之 -- 816 世界地理概览797 交常受飓风侵袭。 原为加勒比印第安人居住地。 17世纪中叶以来,法国、英国进行争夺,1783年沦为英国殖民地。 1967年实行内部自治。 1974年独立。为英联邦成员。 格林纳达的主要经济部门为农业和旅游业。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的40%。耕地面积15000多公顷,约占国土总面积44%。主要香料作物肉豆蔻,分布于中部高坡,年产量2500吨左右,占世界总产量的13;次为可可,分布于东部A沿海,产量3000吨。香蕉种植于低坡地带。 3种作物的出口值合占全国出口总值的85~90%。其他农产品还有甘蔗、棉花、薯类和热带水果。沿海渔业和畜牧业(牛、羊)也有发展。工业基础薄弱,仅有食品、制烟和服装等工业,主要分布在首都圣乔治。东岸格伦维尔是全国第二大城镇,肉豆蔻初级加工中心。 岛上火口湖等美丽风光使旅游业发展很快,旅游收入为国家重要外汇来源。有980公里长的环岛公路。圣乔治有机场和海港。 (张文奎)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TrinidadandTobago) 北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岛国。 位于小安的列斯群岛东南端,介于北纬10°02~11°21和西经60°30~61°56之间,隔帕D D D D -- 817 897世界地理概览 里亚湾与委内瑞拉相望。主要由特立尼达岛和多巴哥岛两个岛屿组成,面积5124平方公里。人口130万,黑人和印度人后裔约各占25,混血种人占14%,余为白人和华人。官方A语言为英语。首都西班牙港。 特立尼达岛面积4828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94%,属大陆岛。 3条大致东西走向的低山丘陵横贯全岛。 北部山脉平均海拔约500米,阿里波山高940米,是全国最高峰;中部山地和南部山地海拔不足300米。山地之间,北为横贯全岛的冲积平原;南为由海拔45~75米的低丘和谷地组成的低地。沿海多沼泽。西南部有世界最大的沥青湖,面积约47公顷。气候湿热,年降水量大体上自西向东递增,介于1250~2000毫米之间。多巴哥岛属小安的列斯群岛,位于特立尼达岛东北32公里处,面积300平方公里。东北部地势较高,降水也较多,密布热带雨林,西南部则比较干旱。 原为印第安人阿拉瓦克族和加勒比族居住地。 16世纪末起特立尼达岛沦为西班牙殖民地,印第安人被屠杀驱赶。 18世纪后期欧洲人开始移入,并贩运非洲黑人充当奴隶。 1802年该岛归属英国。多巴哥岛经英国、法国、西班牙、荷兰等国长期争夺,于1814年成为英国殖民地。 1845年起英国从印度等国招募大批“契约劳工”到此。 1899年两岛合并为一个行政单位。 1958年加入“西印度联邦”。 1962年“联邦”解体,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宣告独立。 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拉丁美洲各国前列。经济支柱是石油开采和炼油业,国内生产总值的13以上及出口总值A的70%以上均来自石油,是西印度群岛最大的原油生产国, -- 818 世界地理概览997 也是世界十大石油产品出口国之一。油田分布在特立尼达岛南部丘陵地带及其东西两端相邻的浅海中,储量8900万吨;还有天然气(储量约294亿立方米) 、天然沥青等丰富资源。 原油年产量约1000万吨左右。 西南岸的波因特福廷和皮埃尔角城是大炼油厂所在地,全国年炼油能力2300万吨,尚需从国外进口原油。 70年代以来,政府执行“经济多样化计划”。 兴建的大型工业项目大都集中在新开辟的位于西岸的利萨角工业区,其中有钢铁厂、炼铝厂、化肥厂、石油化工厂、液化天然气厂等,成为加勒比地区最现代化的工业基地之一。 旅游业也发展较快,年接待外国游客约20万。 全国可耕地约占国土面积31%,主要种植甘蔗、可可、咖啡、椰子等热带经济作物,蔗糖和可可豆向为重要的出口农产品;谷物以水稻为主,粮食不足自给。蔗田和稻田集中分布在特立尼达岛西部沿海低地,可可园则分散在中部山地和北部山地南坡的谷地中。林地约占总面积45%,主要分布在北部和南部的山地以及多巴哥岛。岛上交通依靠公路,全长7000多公里。 首都西班牙港是全国最大海港,其次是利萨角。 (张景哲) 圣皮埃尔岛和密克隆岛(SaintPierreandMiquelon) 北美洲的法国属地。 加拿大以东大西洋上的一组岛屿,北距纽芬兰岛16公里。由8个小岛组成,面积242平方公里。 人口约6000。 其中密克隆岛面积201平方公里,被一条长16 -- 819 008世界地理概览 公里的沙质地峡分隔成大、小密克隆岛,后者又称朗格拉德岛。圣皮埃尔岛面积仅25平方公里,但集中约90%的人口。 居民多为法国移民后裔,信奉天主教。岛上多裸露岩丘,土地贫瘠,气候冷湿多雾,植物稀少。自然条件不宜农业。附近海域渔业资源丰富。 1535年法国人登上该岛。 1604年法国渔民在此建永久定居点。此后,岛屿在英、法之间几经易手。 1816年根据《巴黎条约》确认归法国所有。 1947年成为法国海外领地。 1976年7月又定为法国海外省。居民多从事渔业和鱼产品加工,以鳕鱼为主。 其他经济活动有养狐和养貂业。 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近年旅游业有所发展。食品和工业品全部依赖进口,主要贸易对象是加拿大和法国。岛上有公路60公里。 与加拿大新斯科舍省和纽芬兰岛诸港市有定期渡轮和班机往来。首府圣皮埃尔位于圣皮埃尔岛东岸,为行政和商业中心,有一不冻良港。 (蒋长瑜) 百慕大群岛(Bermuda Islands) 北美洲的英国殖民地。 位于北大西洋西部,北纬32°14′~32°25和西经64°38~64°53′之间,西距美国东海岸哈特勒斯D D角917公里。由145个小岛和许多岩礁组成,陆地总面积53平方公里,其中主岛百慕大岛约占总面积的23。 有居民的岛A屿20个,总人口5.95万,黑人约占61%,其余为白人。多数信奉基督教新教。 居民多讲英语。 全境设9个区2个市。 首府哈密尔顿。 百慕大群岛是世界最北面的珊瑚岛群之一。岛上低丘起 -- 820 世界地理概览108 伏,最高点海拔仅73米,有少数沼泽和盐沼,终年温和湿润。 年平均气温21℃,最冷月(3月)平均气温16.7℃,最热月(8月)平均气温26.7℃;年平均降水量1440毫米,季节分配均匀。海岸曲折,多深水良港和白沙海滩。附近海域盛产鱼虾。常有船舶在此失踪,被称为神秘的百慕大三角区。 1503年西班牙人胡安·百慕德斯早期到达,故名。 1609年英国人乔治·萨默斯曾在此登陆,故又名萨默塞特群岛。 1612年起英国殖民者来此,并贩来黑奴。 1684年正式成为英国殖民地。 1941年美国租借5平方公里土地作为海、空军基地。 1957年英国驻军最后撤出。 1968年实行内部自治。 群岛经济以旅游业为基础。地处西欧与北美间海、空航线途中,邻近美国和加拿大,加上气候宜人、海滩优美,殖民初期建筑古雅,为世界著名旅游胜地。自70年代以来,每年接待外国游客50~60万人次,旅游业收入一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和外汇收入的70%。 百慕大群岛无所得税,是著名的国际“避税地”之一,吸引大批外国公司在此注册,促进了金融业发展。工业多为小规模经营,主要有船舶修理与小艇制造、制药、化妆品、旅游纪念品手工业等。农业以园艺为主,饲养少量牛、猪和家禽,主产新鲜蔬菜、花卉、香蕉、柑橘和牛奶等,但食物消费的80%需从美国进口。有全天候公路400公里,10个大岛间有桥梁、堤道和渡轮相通。 圣戴维岛的美国空军基地金德利机场也是国际民航机场,辟有6条国际航线。 (田松庆) -- 821 208世界地理概览 特克斯群岛和凯科斯群岛(TurksandCaicosIslands) 北美洲加勒比地区的英国属地。 位于巴哈马群岛东南,南距海地岛160公里。 特克斯群岛由大特克岛、索尔特岛等6个岛屿组成。 凯科斯群岛包括西凯科斯、普罗维登西亚莱斯、北凯科斯、大凯科斯、东凯科斯、南凯科斯等16个大小岛屿,呈弧状分布,环抱凯科斯浅滩。两组群岛之间隔特克斯岛海峡。总面积430平方公里。人口1.24万,主要分布在8个岛约。 90%以上为黑人,多信奉基督教,英语为官方语言。 地质上系巴哈马群岛的延续,为石灰岩岛。各岛多有珊瑚礁环绕。 地势低平。 各月平均气温15~32℃,年降水量750毫米,多飓风。自然植被多为低矮灌木。1766年沦为英国殖民地,1873年归牙买加管辖,1962年牙买加独立后,仍为英国直辖殖民地。经济以渔业和海盐业为主。凯科斯浅滩富龙虾。龙虾和贝类出口占出口总值的90%以上。 海盐业主要分布在特克斯群岛。 食品和工业品依赖进口。 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较快。 普罗维登西亚莱斯岛为主要游览地。大特克岛和南凯科斯岛建有美国军事基地。首府科伯恩城位于大特克岛。 (沈彩莲) -- 822 世界地理概览308 开曼群岛(Cayman Islands) 北美洲加勒比地区的英国属地。位于大安的列斯群岛西部,古巴以南,牙买加西北。北纬19°15~19°45和西经79°D D44~81°27之间。 由大开曼、小开曼、开曼布拉克3岛组成。 D D面积259平方公里(其中大开曼岛220平方公里) ,人口3万。 其中白人占20%,余为黑白混血种人和黑人,70%分布于大开曼岛。多信奉基督教。英语为官方语言。开曼群岛为古巴马埃斯特腊山向西延伸突出海面的山脊部分。平均海拔200米,珊瑚礁环绕。地处热带,年平均气温24~30℃,年降水量1200毫米。 1670年与牙买加一起沦为英国殖民地。 1962年牙买加独立后,群岛自成行政单位,由英国直接统治。经济以旅游、金融和捕养海龟为主。工农业不发达,主要种植椰子、杧果和柑橘;工业仅有砖瓦、面包和鱼类加工厂等。大开曼岛上10公里长的西湾海滩为旅游胜地。 出口海龟、海龟产品和绳索。食品和工业品主要依赖进口。首府乔治敦,位于大开曼岛西南岸,系天然良港,全国金融中心,世界主要大银行在此设有分行。 3个岛上都设有机场。 (何百根) 马提尼克(Martinique) 北美洲加勒比海地区的法国属地。位于小安的列斯群岛 -- 823 408世界地理概览 中向风群岛的中部,北纬14°22~14°52和西经60°50′~61°D D12′之间。 岛长60公里,最宽处25公里。 面积1091平方公里。 人口36.5万(1991) ,主要为黑白混血种人。 多信奉天主教。 官方语言为法语。首府法兰西堡。马提尼克岛属火山岛。地势起伏较大,除中部的拉芒坦平原和沿海平原外,全岛由3个火山区组成。最高峰培雷火山,海拔1397米,是西印度群岛中活动频繁的著名活火山,1902年的喷发曾使南麓的圣皮埃尔全城被毁,3万居民丧生,并使全岛15地区受到破坏。 热A带海洋性气候,各月平均气温21~31℃,背风坡年降水量1000毫米,迎风坡达5000毫米。海岸曲折,多良港。富森林资源。 1674年沦为法国殖民地。 1946年成为法国的海外省。 经济以农业为主。 耕地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4。 盛产香蕉、甘A蔗和菠萝,主要分布于拉芒坦平原和山区边缘。 工业有制糖、酿酒、水果加工、炼油、水泥和木材加工等。旅游业发展较快,是外汇收入重要来源之一,每年接待游客40万人次。公路全长1500公里。拉芒坦建有大型国际机场。 (胡 健) 美属维尔京群岛〔VirginIslands(USA) 〕 北美洲加勒比海地区的美国属地。位于小安的列斯群岛北端,北纬17°43~18°23和西经64°39~65°04′之间,西距D D D波多黎各岛55公里。由圣克罗伊(212.4平方公里) 、圣托马斯(70平方公里) 、圣约翰(49.2平方公里) 3岛和众多 -- 824 世界地理概览508 小岛组成。面积352平方公里。人口10.18万,85%以上为黑人和黑白混血种人。 多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 通用英语。 首府夏洛特阿马利亚,位于圣托马斯岛南岸。群岛为大安的列斯群岛向东的延续部分,地形以丘陵为主,最高点克朗山,海拔474米,位于圣托马斯岛。 平原仅限于圣克罗伊岛南部。 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约26℃,年降水量1100毫米。 自16世纪起先后沦为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和丹麦殖民地。 1917年美国从丹麦购得。 19世纪中叶以前,主要为甘蔗种植园经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旅游业已成为主要经济部门,人口的34以此为生,每年游客超过100万。农业以养牛、捕A鱼及甘蔗、蔬菜、水果种植为主。工业有传统的酿酒、制糖以及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的钟表、制药、纺织、炼油、炼铝等,有一座日产7.27万吨的炼油厂和一座年产70万吨铝的氧化铝厂。圣托马斯岛以发展旅游业为主;圣克罗伊岛以种植业和制造业为主;圣约翰岛林木茂盛,12土地被辟为维A尔京群岛国家公园,以旅游业和养牛业为主。 公路交通发达。 圣托马斯岛和圣克罗伊岛上建有国际机场。多天然良港。 (胡 健) 英属维尔京群岛(BritishVirginIslands) 北美洲加勒比海地区的英国属地。位于小安的列斯群岛的最北端,北纬18°17~18°45和西经64°16′~64°52′之间,D D -- 825 608世界地理概览 西距美属维尔京群岛不到2公里。 由托尔托拉、阿内加达、维尔京戈达、约斯特范代克4个较大岛屿和附近一些小岛、岩礁组成。面积154平方公里,人口1.675万,绝大部分为黑人和黑白混血种人。 主岛托尔托拉面积54平方公里,居民占总人口80%以上。 多信奉基督教。 通用英语。 首府罗德城,位于托尔托拉岛南岸。群岛与美属维尔京群岛同为大安的列斯群岛向东的延伸部分。除阿内加达岛地势低平外,各岛多起伏丘陵,最高点塞奇山,海拔527米,位于主岛。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6℃,年平均降水量1200毫米。 1666年被英国占领,1762年沦为英国殖民地。 19世纪中叶以前发展种植园经济,主产棉花和甘蔗,以后逐渐衰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畜牧业得到较大发展。 60年代中期发展起旅游业。 目前经济以农牧业和旅游业为主。耕地和草场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15和13。出产牛、羊、家禽、水产、水果与蔬菜。工A A业有农产品加工、酿酒和水泥等。旅游业约占国民收入的50%,每年有游客20多万人次。 (胡 健) 荷属安的列斯群岛(NederlandseAntillen) 北美洲加勒比海地区的荷兰属地。由相距约800公里的南、北两组小岛组成;南组包括库拉索、阿鲁巴和博奈尔3岛,位于南美洲委内瑞拉北部沿海;北组包括圣尤斯特歇斯、萨 -- 826 世界地理概览708 巴和圣马丁(南半部) 3岛,位于小安的列斯群岛中背风群岛的北部。总面积800平方公里,人口19.13万。居民大部分为黑白混血种人,多信天主教。 民间通用当地帕皮亚门托语,官方语言为荷兰语。首府威廉斯塔德。南部3岛为地势低平的大陆岛,热带草原气候,年平均气温28~30℃,年降水量500毫米。 北部的圣尤斯特歇斯岛和萨巴岛属火山岛,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4.5~27.5℃,年降水量1200~1500毫米。 1634年沦为荷兰殖民地,1954年内部自治。经济以库拉索岛和阿鲁巴岛上的炼油业为主,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原油从委内瑞拉进口,设有美国、荷兰和委内瑞拉资本的大型炼油厂,产品输往美国、西欧等地,约占出口总值的95%。此外在阿鲁巴岛有石油化工厂,库拉索岛有磷酸盐开采和纺织、制烟、酿酒厂。粮食和工业品依赖进口。旅游业为第二大经济部门,年接待游客70多万。 (沈彩莲) -- 827 808世界地理概览 南 美 洲 南 美 洲(SouthAmerica) 南亚美利加洲的简称。 位于西半球的南部,东濒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滨加勒比海,南隔德雷克海峡与南极洲相望。 大陆西北端通过巴拿马地峡与北美洲相连,以巴拿马运河为界。 面积1797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陆地面积12%;其中岛屿面积15万平方公里,不及全洲面积的1%。 大陆北宽南窄,略似三角形。最北端瓜希拉半岛的加伊纳斯角位于北纬12°25,最南端弗罗厄德角为南纬53°54,火D D地岛南部的合恩角为南纬55°59。 大陆东、西两个极点分别是D巴西东端的布朗库角和秘鲁西北端的帕里尼亚斯角。大陆主要部分在北纬10°至南回归线的热带范围内,南纬5°处最宽,达5150公里。南回归线以南,大陆显著收缩,南纬40°处宽仅600余公里,南纬50°处宽不足400公里。 大陆轮廓比较单调。 大部分地段山脉走向与海岸平行,形成平直陡峭的崖岸,缺少大的半岛和海湾。海岸线总长约28700公里。 -- 828 世界地理概览908 地形结构和矿藏 在漫长的地质时期中,南美大陆经历了与南半球其他大陆结合与分离,最后又与北美大陆相联系的发展过程,从而形成了南美大陆现代地形结构的基本特征,即西部年轻的安第斯山纵贯、东部古老的高原与低平的冲积平原相间分布的格局。 东部高原 包括圭亚那、巴西和巴塔哥尼亚三大高原。 圭亚那高原 位于奥里诺科河与亚马孙河之间,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经过长期侵蚀,形成一般高约300~400米的丘陵状高原,自西中部向东北缓倾。岩性坚硬部分屹立着坡陡而顶部浑圆的蚀余山,高约1000~1500米。 局部地段形成桌状高地。 巴西高原 位于南纬5°~30°的大陆东部,起伏和缓,海拔300~1500米,向西、北方向倾斜。东部大西洋岸在长期外力侵蚀作用下,形成波状起伏的高原。中部为巴拉那伊巴-巴拉那谷地。高原边缘普遍形成缓急不等的崖坡,河流多陡落成为瀑布或急流,切成峡谷。东南边缘形成著名的大西洋岸大崖壁。 巴塔哥尼亚高原 位于大陆南部,为一个东西边缘镶着崖壁、从西向东作阶梯状倾斜的高原,海拔300~1500米。 地面广布第四纪冰川作用地貌,在现代干旱气候条件下,又形成各种风蚀和风积地貌。 中部平原 由奥里诺科、亚马孙和拉普拉塔三大平原组 -- 829 018世界地理概览 成,约占大陆总面积的45%,海拔一般不足300米。 奥里诺科平原 位于奥里诺科河左岸,地面广展平坦,由西向东缓斜,海拔一般为100~120米,北侧较高,约180~240米。河口三角洲一带,地势特别低下,满布岛洲和沼泽,定期遭受泛滥。 亚马孙平原 世界上最大的冲积平原。北与奥里诺科平原之间大部分隔着圭亚那高原,但在西北一带彼此相连;西南与拉普拉塔平原之间沿着安第斯山东麓附近也只隔着不足300米的分水岭。 平原西宽东窄,地势低平坦荡,大部分在海拔150米以下。 河漫滩约占平原总面积10%,河流蜿蜒曲折,湖沼密布,排水不良,汛期普遍遭受泛滥。河漫滩之外,45~60米的陡岸之上为高位平原。下游河口附近,因近代沉降作用,没有出露三角洲。 拉普拉塔平原 呈纵向分布,介于安第斯山、巴西高原和巴塔哥尼亚高原之间。平原北部称大查科,地势由西向东缓斜,至巴拉圭河两岸更见低下,排水不良,沼泽广布;南部称潘帕斯平原,覆盖着冰碛物、河流冲积物和风积黄土,地势平展,海拔多在150米以下。 西部安第斯山区 以绵延于大陆北岸和西岸的安第斯山脉为主体,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火山分布很广,多活火山,地震活动也很强烈。北段(南纬4°以北)幅度较小,山脉成条状分支,间以幽深构造谷地。中段(南纬4°~27°间)宽度和高度显著增大,东、西科迪勒拉之间楔入宽阔的山原——玻利维亚高原;地面起伏和缓,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盛行风积,多古河谷、干湖盆和洼地,两侧山地雪线很高。南段 -- 830 世界地理概览118 (南纬27°以南)高度和宽度逐渐减缩,东、西科迪勒拉合而为一,自南纬38°直至麦哲伦海峡,由于纵横断层交错,加以第四纪冰川和流水的侵蚀作用,山地显示分割破碎的形态;雪线很低,现代冰川发达,普遍具有阿尔卑斯型地貌特征。 广义的安第斯山区还包括秘鲁和智利的沿海山脉、科迪勒拉前山和科尔多瓦山等。沿海山脉为一块状山地,南段因冰川和河流侵蚀,再加以沉降作用,已沦为岛链;沿海山脉与安第斯山之间有智利中央纵谷。科迪勒拉前山和科尔多瓦山位于贝尔梅霍和内格罗两河上游之间的安第斯山以东地区。 矿  藏 南美洲矿藏种类很多,巴西、圭亚那高原和宏第斯山是矿藏的主要富集区。 巴西高原和圭亚那高原的主要矿藏是铁、锰、铝土、石英晶、云母及多种稀有金属。 在巴西高原上,巴西的米纳斯吉拉斯州是最重要的矿藏富集区,拥有铁、锰、铅、锌、云母、石英晶等多种矿藏,该州中部以伊塔比拉为中心的“铁四边形地区” ,蕴藏着世界上最大的优质铁矿,其他有巴拉州的铁和铝土矿,马托格罗索州的锰矿,巴伊亚州的铬矿,朗多尼亚地区的锡矿,戈亚斯州的铅、锌、镍矿等。圭亚那高原上,苏里南和圭亚那两国的铝土矿甚为丰富,其次是委内瑞拉东部的铁矿和巴西阿马帕地区的锰矿。 安第斯山区的主要矿藏是有色金属、石油、硝石、硫磺,还有大量鸟粪层堆积。在赤道至南纬35°之间有一条重要的 -- 831 218世界地理概览 含矿侵入带,形成巨大的多种有色金属矿富集区。最突出的是铜矿,矿区从秘鲁南部至智利中部,为世界最大的斑岩型铜矿床的一部分;其次是分布于玻利维亚境内东科迪勒拉的锡矿,储量仅次于东南亚;铅、锌、铋、钼、银、锑等也有丰富储藏,秘鲁的铋矿储量高居世界首位。石油主要分布在安第斯山北段的山间构造谷地或盆地中,如委内瑞拉的马拉开波盆地、哥伦比亚的马格达莱纳谷地等。硫磺矿则与广布的火山堆积物联系在一起。 中部平原矿藏种类贫乏,以沉积型矿藏为主,较重要的是奥里诺科平原东部和亚马孙平原西部的石油。 气  候 温暖湿润、夏雨为主 南美洲是一个温暖的大陆。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7月2℃等温线和1月8℃等温线绕过大陆南端。 全洲除山地外,最冷月平均气温均在0℃以上,南回归线以北、占大陆面积主要部分的热带地区则超过20℃。最热月平均气温在南纬40°以南为8~20℃,南回归线以北为24~28℃。各地气温的年较差很小,大陆性不显著。占大陆一半面积的南纬15°以北地区,年较差一般不足5℃,全洲最大年较差值仅16.7℃(阿根廷西北部的圣胡安)。 南美洲也是一个湿润的大陆。 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的地区约占大陆总面积的23,比率高于其他各洲;干旱沙漠A区所占比率在具有沙漠的各洲中又是最小的。大抵在秘鲁安第斯山脉的东北和巴拉圭-巴拉那-拉普拉塔河一线以北和 -- 832 世界地理概览318 以东的广大地区内,除哥伦比亚东北岸、委内瑞拉西北岸以及巴西东北部内地外,年降水量均在1000毫米以上,其中安第斯山脉低纬东坡、亚马孙平原西部、奥里诺科三角洲至亚马孙河口的东北沿海、哥伦比亚西岸等地,高达2000毫米以上。巴拉圭-巴拉那-拉普拉塔河以西、安第斯山以东、包括潘帕斯草原在内,年降水量介于500~1000毫米。南纬3°~30°的西岸,自秘鲁经玻利维亚以至智利北部的安第斯山区和巴塔哥尼亚高原东部为少雨区,年降水量一般在250毫米以下,其中秘鲁和智利北部的西岸最为干旱,不及50毫米。 南纬40°以南的西岸又是多雨区,年降水量超过2000毫米。 降水季节分配属夏雨型。 气候类型 南美洲以热带气候类型为主,约占大陆面积的23,其中亚马孙平原的赤道多雨气候和奥里诺科平原、圭A亚那高原西部及巴西高原大部分的热带干湿季节气候尤为突出。 南纬25°~40°之间的大陆东南部,包括巴西高原东南缘、巴拉那河中下游以东和潘帕斯平原东部,属亚热带湿润气候。 南纬30°~37°之间的智利中部属亚热带夏干气候。大查科和潘帕斯草原西部等地属亚热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南纬37°以南的智利南部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安第斯山脉以东的巴塔哥尼亚地区属温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安第斯山地气候则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 -- 833 418世界地理概览 河流和湖泊 全洲河流的年平均径流总量为11759立方千米,仅次于亚洲;平均径流深度661毫米,居各洲首位。在地形结构和气候的影响下,河网分布在东西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安第斯山脉是南美大陆最重要的分水岭。由于它逼近西岸,太平洋流域的河流一般短促陡急、独流入海,很少构成系统,流域面积较小;西部沿海又有很大地段气候干旱,河流少而水量小,多数是间歇性的,甚至中途因蒸发、渗漏或灌溉以至水流消失成为无尾河。太平洋流域的径流量为1330立方千米,仅占全洲径流总量的11.3%;流域面积为124万平方公里,仅占全洲7%。 安第斯山脉以东的大西洋流域,河流源远流长,水量丰富,流网稠密,拥有亚马孙、巴拉圭-巴拉那-拉普拉塔和奥里诺科三大水系。大西洋流域的径流量为10370立方千米,约占全洲径流总量88.2%;流域面积151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洲85%。 南美洲内流区面积约141万平方公里,占全洲总面积的8%。其中玻利维亚高原为主要的内流区。此外,阿根廷西北内陆和巴塔哥尼亚北中部一带也属内流区。全洲内流区河流的年径流量为59立方千米,仅占全洲河流径流总量的0.5%。 三大水系 亚马孙水系 以亚马孙河为主干的庞大水系,流域面积和水量均居世界首位。主流由发源于秘鲁境内安第斯山脉西科迪勒拉东坡的乌卡亚利河和马拉尼翁河汇合 -- 834 世界地理概览518 而成,自西向东流贯于亚马孙平原,注入大西洋,全长6400公里,长度仅次于非洲尼罗河。 沿途接纳上千条大小支流,流域面积广达705万平方公里,约占南美大陆总面积的40%。 巴拉圭-巴拉那-拉普拉塔水系 南美第二大水系。主流巴拉那河由发源于巴西高原东南边缘的格兰德河和帕腊奈巴河汇合而成,自北向南流贯。巴拉圭河为其重要支流,源于巴西境内的马托格罗索高原。拉普拉塔河为该水系的河口段,向东南注入大西洋,由于近代下沉作用,形成巨型喇叭状三角港。总长5580公里,流域面积323万平方公里。 奥里诺科水系 主流源于圭亚那高原南部的帕里马山,绕行于高原的西部和北部边缘,汇注大西洋,全长2060公里,流域面积88万平方公里。 河流水量以夏涨冬枯为特点,河口年平均流量1.4万立方米秒。年输沙量4500万吨。河口出A露三角洲,主流在这里分成多条汊流向大西洋倾注。 湖泊贫乏 南美洲不仅没有大的湖群,单独的大湖也很少。 面积在8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仅有玻利维亚高原上的的的喀喀湖、西北沿海的马拉开波湖和东南沿海的帕图斯湖(10144平方公里)。 开发简史 印第安人是南美洲的开拓者。安第斯山脉中段高原地带是南美洲古文明发祥地。 早在公元10世纪前后,居住在这一带的印第安人部族——印加人,建立了以秘鲁南部库斯科为中心的印加帝国。 到15世纪鼎盛时期,其疆域北起厄瓜多尔 -- 835 618世界地理概览 北部,南达智利的塔尔卡,人口约900~1200万。当时农业已相当发达,栽培玉米、豆类、马铃薯、木薯、昆诺阿等作物,在水利灌溉工程、交通驿道、建筑、手工业等方面也达到较高水平。印加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哥伦比亚、智利南部和巴拉圭是印加帝国以外人口较集中的地区。 16世纪初,葡萄牙、西班牙殖民者开始入侵。葡萄牙侵占了巴西,西班牙统治了除巴西以外的南美广大地区。 16世纪末,英国、法国和荷兰殖民者经过激烈争夺,分割了圭亚那地区和近海一些岛屿。从此,全洲进入了长达300年的殖民统治时期。西班牙先后在南美洲建立了秘鲁(包括秘鲁和智利) 、新格拉纳达(包括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和委内瑞拉) 和拉普拉塔(包括阿根廷、玻利维亚、巴拉圭和乌拉圭) 3个总督辖区,葡萄牙在巴西建立了总督区。殖民者用暴力推行各种奴役制度,强迫印第安人在种植园或矿场作无偿劳动,大肆掠夺南美洲的土地和金银财富。 印第安人的家园被破坏,古文明遭摧毁,人口锐减。为补充劳动力的不足,殖民者又从非洲贩入大量黑奴。宗主国强迫殖民地专门生产一、二种能在国际市场牟取暴利的农矿产品,形成单一产品制,导致社会经济畸形发展。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文化传统,随移民大批涌入,传播到南美各地,西、葡语也逐渐取代印第安语,成为普遍使用的正式语言。 南美洲人民为争取自由和解放,进行了长期英勇的斗争。 1810年,武装起义烈火燃遍整个南美洲。经过十多年浴血奋战,终于推翻了西、葡殖民统治。到1826年,相继建立起10 -- 836 世界地理概览718 个民族独立国家,只有圭亚那等少数地区尚处于英、法、荷殖民统治之下。 独立后,土生白人地主阶级掌握了多数国家的政权,维护大庄园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经济发展缓慢。英、美等国乘虚而入,将各国变成他们的原料供应地,倾销商品和输出资本的场所。 特别是19世纪末崛起的美国,凭借其经济实力和有利的地理位置,排挤其他国家的势力,成为南美洲的霸主。南美各国人民进行了反帝、反霸、反殖,维护国家主权的长期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南美国家掀起了以收回民族资源为主要内容的国有化浪潮,积极推行地区经济一体化,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在发展民族经济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 1966年和1975年,前英属圭亚那和荷属圭亚那先后摆脱殖民统治取得独立。 现在,南美洲除法属圭亚那和英国、阿根廷的争议地马尔维纳斯群岛(福克兰群岛)外,共有12个独立国家,它们均属发展中国家。 居  民 全洲人口约2.7亿,在20世纪的90年间,人口猛增5倍多。 全洲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3人,不及世界人口密度平均数的一半。人口较稠密地区仅限于巴西东南部沿海、安第斯山脉北段和中段高原、拉普拉塔河下游和智利中部等地区;亚马孙平原、巴塔哥尼亚高原以及西岸沙漠地区每平方公里不足1人。按国而论,人口密度最高的厄瓜多尔和哥伦 -- 837 818世界地理概览 比亚分别为每平方公里32人和24.2人,最低的苏里南和圭亚那则分别为2.2人和4.4人。 自欧洲殖民者入侵以来,欧、亚、非3洲大批移民进入南美洲,改变了原来印第安人单一的种族构成。通过他们之间的长期通婚,形成一系列混血种族,逐渐发展成为世界上种族成分复杂的洲。白种人是欧洲移民的后裔,约占全洲人口25以上,主要集中在阿根廷、乌拉圭、巴西等国;其中A相当部分系当地出生且不同程度地混有其他种族血统的克里奥尔人。印第安人与欧洲人的混血后裔又称美斯蒂索人,约占全洲人口14以上,巴拉圭、智利、委内瑞拉、哥伦比亚A和厄瓜多尔等国都以这一种族为主,在玻利维亚和秘鲁也占相当比重。黑种人与白种人的混血后裔又称穆拉托人,约占全洲人口17,主要分布在巴西、哥伦比亚、苏里南等国。安A第斯山中段高原仍然是印第安人聚居的地区,玻利维亚和秘鲁均以印第安人为主,厄瓜多尔的印第安人数量也较多。黑种人是当年殖民者从非洲贩运的黑人后裔,大部分分布在巴西,按占本国人口的比重则以圭亚那最大。此外,有黑人与印第安人的混血后裔萨姆博人等。 亚洲移民的后裔有印度人、印度尼西亚人、日本人、华人等,其中圭亚那和苏里南是印度人居多数的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南美洲各国城市化发展迅速,1980年城市人口比重已达63%。其中乌拉圭、委内瑞拉、阿根廷和智利,城市人口比重均在80%以上,哥伦比亚、秘鲁和巴西也在65%以上。城市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全洲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有20个,包括圣保罗、里约热内卢、布宜诺斯 -- 838 世界地理概览918 艾利斯、波哥大、利马、圣地亚哥、加拉加斯等大城市。人口特别集中于大城市和各国首都。除巴西、厄瓜多尔、玻利维亚、哥伦比亚外,多数国家首都人口在本国总人口中的比重达20~45%。 南美洲各国普遍采用过去宗主国的语言为官方语言。除巴西(葡萄牙语) 、圭亚那(英语) 、苏里南(荷兰语) 、法属圭亚那(法语)外,大多数国家通用西班牙语。以印第安人为主的秘鲁和玻利维亚,印第安语也作为官方语言。全洲90%以上居民信奉天主教,为世界上天主教徒最多的地区。 圭亚那和苏里南以信奉基督教和印度教为主。 经济地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南美各国经济发展较快,经济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但南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差悬殊。 目前巴西和阿根廷两国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洲的2A3,加上委内瑞拉、哥伦比亚、智利和秘鲁四国,则占95%。 制造业发展的不平衡更为突出,巴西和阿根廷两国集中了全洲制造业产值的34以上。在生产力布局上,各国现代化经A济都集中在少数大城市或沿海地区,与落后的山区和边远地区形成鲜明对照。 工矿业 南美洲的工业发展大致分为3个阶段。 自1850年起的第一阶段,以加工供出口的农矿产品为主,同时发展面向当地市场的基本消费品生产。到20世纪30年代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进入第二阶段,采用“进口替代”战略,推 -- 839 028世界地理概览 动工业发展,以轻工业部门为主体的制造业增长很快,钢铁、汽车等重工业部门逐渐兴起,目前大多数南美国家的工业尚处于这个发展阶段。 从60年代中期起,巴西和阿根廷进入全面工业化的第三阶段,“进口替代”转向“出口替代” ,重工业部门在制造业中渐居主导地位。 采矿业 南美洲传统的工业部门。金、银、铜、锡等贵金属和有色金属的开采已有悠久的历史。 20世纪初石油的开发,以及50年代以来铝土、铁等矿的大量开采,采矿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委内瑞拉、玻利维亚、苏里南、圭亚那、智利、秘鲁等国的采矿业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矿产品大部分供出口。按产值计,石油居首位。全洲石油总产量1.7亿多吨,约占世界总产量5.7%。委内瑞拉是南美洲最大产油国,其次是阿根廷、厄瓜多尔、秘鲁等国。开采量或出口量居世界前列的矿产有铁(巴西、委内瑞拉、智利) 、锡、锑(玻利维亚) 、铜(智利、秘鲁) 、铝土(圭亚那、苏里南) 、铅、锌、银、铋(秘鲁) 、硝石、钼(智利) 、铌(巴西)等。 制造业 南美洲经济中发展最快的部门。90年代初巴西、阿根廷、乌拉圭、秘鲁、智利等国的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均在30%以上。在制造业中,重工业比重不断上升;巴西和阿根廷已达50~60%,智利、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和秘鲁也在40~50%。重工业部门以钢铁、汽车制造为基础,带动了化工、橡胶、电器、金属制品、机械设备等其他部门的发展。巴西、阿根廷和委内瑞拉3国的钢和汽车产量占全洲的90%,其中巴西已进入世界十大钢产国和汽车生产国之列。智利、秘鲁、哥伦比亚等国也初步建立了钢铁和 -- 840 世界地理概览128 汽车制造工业。 轻工业仍然是南美多数国家制造业的主体,比较发达的有肉类加工、制糖、饮料、皮革、纺织、服装、制鞋等部门,基本消费品自给有余。 制造业的地理分布极不平衡,全洲形成以少数国家首都或大城市为中心的六大集中区。巴西东南部的圣保罗—里约热内卢—贝洛奥里藏特三角区和拉普拉塔河流域的布宜诺斯艾利斯—蒙得维的亚—罗萨里奥区居首要地位,其次是哥伦比亚中部波哥大—麦德林—卡利区、委内瑞拉中北部加拉加斯—巴伦西亚区、智利中部圣地亚哥—瓦尔帕莱索区和秘鲁的利马区。这些地区都具有优越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在各国工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约为12~45,成为各国的经济A A中心。 农业 南美洲土地广阔,全洲可耕地和多年生作物土地面积1.2亿多公顷,草原牧场面积约4.5亿公顷。农业生产相当集中,主要分布在自然条件较好、人口稠密、工业和交通发达的大陆边缘地带。巴西东、南部沿海和阿根廷东部潘帕斯是最重要的农业区,集中了全洲大部分经济作物、粮食作物和畜牧业生产,产值约占全洲农业总产值的58%。其次是乌拉圭南部平原、哥伦比亚安第斯山区高原河谷地带、巴拉圭河中下游平原、厄瓜多尔和秘鲁西部沿海平原、智利中部的中央纵谷。 种植业 南美洲农业的主导部门,又以经济作物居绝对优势。咖啡、香蕉、甘蔗、可可、棉花、大豆、西沙尔麻、烟草、柑橘等的产量或出口量,在世界上占有突出地位。巴西是南美洲上述产品的最大生产国,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的咖 -- 841 228世界地理概览 啡、香蕉、可可,阿根廷的甘蔗、棉花也较重要。粮食作物以玉米、小麦、稻米为主。阿根廷是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小麦产量约占全洲总产量的23、玉米产量仅次A于巴西。 畜牧业 以饲养牛、羊、猪为主。奥里诺科平原和巴西高原的热带草原地区养牛业分布很广,温带巴塔哥尼亚半干旱地区养羊业较集中,亚热带潘帕斯草原兼营养牛和养羊业,养猪业一般分布于谷物产区。按牲畜头数和肉类产量,巴西居全洲首位;按出口量,阿根廷领先,并是世界第二牛肉出口国和第三羊毛出口国。 此外,乌拉圭也以畜牧业发达著称。 渔业 南美洲除巴拉圭、玻利维亚外,各国均濒临海洋。 秘鲁、智利沿海和巴西沿海为重要渔场,盛产鳀鱼、沙丁鱼、鳗鱼、鲈鱼、金枪鱼等。秘鲁和智利列入世界十大渔业国之列。 交通运输业 全洲铁路总长约86700公里,其中34集A中于阿根廷和巴西。从智利北部的安托法加斯塔往东,经阿根廷、玻利维亚,直至巴西东南沿海的桑托斯的铁路全长4400公里,为横贯南美大陆的主要铁路干线。 陆上运输主要依靠公路。 全洲公路总长约240万公里,其中45集中于巴西和阿根廷。 泛美公路北起美国阿拉斯加,南A迄智利中南部的蒙特港,纵贯北美与南美大陆西海岸。该干线的南美洲部分,包括若干条向东越过安第斯山的分线,贯通除圭亚那、苏里南以外的各国首都和大城市,总长4.2万公里,为全洲主要公路交通动脉。 (蒋长瑜) -- 842 世界地理概览328 安第斯山脉(Andes,Cordilleradelos) 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属美洲科迪勒拉山系。纵贯南美大陆西部,大体上与太平洋岸平行,其北段支脉沿加勒比海岸伸入特立尼达岛,南段伸至火地岛。跨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智利、阿根廷等国,全长约8900公里。一般宽约300公里,最宽处(南纬20°沿线)为800公里,由一系列平行山脉和横断山体组成,间有高原和谷地。 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超过6000米的高峰有50多座,其中位于玻利维亚境内的汉科乌马山海拔7010米,为西半球最高峰。 安第斯山脉历经多次褶皱、抬升以及断裂、岩浆侵入和火山活动,地壳活动仍在继续,为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一部分。 按构造地形特征,安第斯山脉可分为北、中、南3段。 北段(南纬4°以北) :山脉成条状分支、隔以广谷和低地。 自厄瓜多尔南端的洛哈山结起,山脉分成2支,彼此逼近,中夹高原、裂谷,向北平行伸展。进入哥伦比亚,山脉呈扇形展开,自西向东分布有西科迪勒拉山脉、帕蒂亚-考卡谷地、中科迪勒拉山脉、马格达莱纳谷地和东科迪勒拉山脉。西科迪勒拉山脉又被谷地分为东、西2支,西支低矮,沿海岸向北伸入巴拿马地峡;东支向北抵加勒比海岸。中科迪勒拉山脉地势较高(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 ,但延伸不长。东科迪勒拉山脉宽阔绵长,向东北延伸,至北纬7°30′处分为2支,列 -- 843 428世界地理概览 于马拉开波低地两侧。西支为佩里哈山脉,终止于瓜希拉半岛;东支伸入委内瑞拉,形成梅里达山脉。后者沿加勒比海岸向东又分出2条平行山脉,北支发生部分沉降,尾闾为特立尼达等岛。北纬5°~南纬3°之间,裂谷两侧火山林立,其中有科托帕希、钦博拉索等14座活火山,为安第斯山脉第一火山带。 中段(南纬4°~27°) :宽度和高度显著大于北段,东、西科迪勒拉山脉之间楔入宽阔高原。在秘鲁境内,高原深受亚马孙河上游支流切割,形成众多深邃峡谷。 自南纬14°的比尔卡诺塔山结往南,高原展宽,进入玻利维亚境内达到最大宽度,即玻利维亚高原,海拔3500~3900米,起伏缓和。高原中部的构造盆地内,遗留众多古河谷、干湖盆和大盐沼。高原东侧是东科迪勒拉山脉,山峰多超过5500~6000米;高原西侧是西科迪勒拉山脉,南纬16°~28°之间,火山分布密集,其中高于5700米的火山锥有18座(包括尤耶亚科等活火山) ,为安第斯山第二火山带,也是世界上最高大的火山带之一。 南段(南纬27°往南) :东、西科迪勒拉山脉接近,宽度收敛,在南纬41°附近合为一条山链,向南伸达大火地岛东面的埃斯塔多斯岛。山体高度变化很大,北部高峻,平均海拔4000~5000米,山系的最高峰多集中于此;南部低矮,在火地岛高度减至1500~2000米。 南纬33°~43°为安第斯山第三火山带,有图蓬加托等活火山。 南纬38°以南,纵横断层交错,山地分割破碎,冰川地貌普遍,现代冰川发达。 安第斯山脉的气候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垂直分带明显, -- 844 世界地理概览528 随纬度、高度和坡向而异。北段地处低纬,具有热带湿润的基本特征。低地和低坡地带终年高温,年平均气温在27℃以上。向风坡降水丰富,如赤道以北的西科迪勒拉山脉西坡和赤道以南的东科迪勒拉山脉东坡,年降水量多超过2000毫米,热带山地常绿林所占比重很大。由此向上,气候和植被类型依次更替,直至高山冰雪带。中段自北向南气温年较差增大,降水量减少,主要反映干旱特征,但东、西坡之间差异明显。 西坡和玻利维亚高原为荒漠和半荒漠,降水不足250毫米,雪线高达6000米以上;东坡则高温多雨,秘鲁境内常绿林可分布到3500米高度。南段地处中、高纬,体现温凉湿润特征。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最热月平均气温低于10℃。 西坡降水多于东坡。 大致南纬30°~37°的西坡为地中海式亚热带硬叶林,37°以南为温带湿润森林;东坡以山地灌木、半荒漠和荒漠为主。雪线在南纬39°处约为2000米,在火地岛降至500~800米。 矿藏丰富。 自赤道至南纬35°,延伸着一条闻名世界的金属矿富集地带,铜、锡、铋、钒等的储、产量均居世界前列,铅、锌、锑、钼、金、银、汞等也有丰富蕴藏。非金属矿以硝石和硫磺为主,智利是世界最大的硝石产地。石油主要分布于安第斯山北段的山间构造谷地或盆地以及南段的东麓地带,其中马拉开波盆地为南美洲最大的石油产区。 安第斯山脉是南美洲开发最早的地区,中段山区保留着古代印加帝国的许多文化遗迹。居民主要为印欧混血种,次为印第安人克丘亚族和艾马拉族。 北段和中段山区海拔1500~3300米的山间盆地、河谷和高原,土壤肥沃,气候适宜,集 -- 845 628世界地理概览 中了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和玻利维亚等国大部分人口和城市。 南段山区人口较少,主要的经济活动为农业和矿业。 由于山脉绵长高峻,山口多在3000米以上,东、西之间交通困难。 现筑有10条铁路,以通过乌斯帕亚塔山口连接阿根廷和智利两国首都和通过基亚卡连接阿根廷和玻利维亚两国首都的两条铁路最为重要,其余多为连接矿区的短途铁路。泛美公路系统沿纵向谷地和海岸沟通安第斯山地区各国。 (胡 健) 圭亚那高原(GuianaHighlands) 位于南美洲东北部,地处奥里诺科河以南,亚马孙河以北。全境包括委内瑞拉南半部、巴西北部、圭亚那、苏里南、法属圭亚那除沿海平原外的其他地区。高原一般海拔为300~400米之间,西中部一带较高,向东北方向缓倾。 南部边缘陡立的山岭为奥里诺科水系和亚马孙水系的分水岭。岩性坚硬部分屹立着坡陡而顶部浑圆的蚀余山,高约1000~1500米,局部地段形成桌状高地。位于高原西北部的安赫尔瀑布落差1060米,底部长153米,为世界落差最大的瀑布。高原大部分为热带干湿季气候。 干湿季分明,年降水量750~1500毫米,夏雨占50%以上;气温较高,最热月平均气温可达25~30℃,一般出现在干季之末、雨季之前,最冷月平均气温不低于20℃。东部、南部属赤道多雨气候,最冷月和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1℃和26℃,年降水量一般在1500毫米以上,且 -- 846 世界地理概览728 季节分配平均。林产品有家具木材、巴拉塔树胶、糖胶树胶、香草、杀虫剂和药用植物等。 主要矿藏是黑色金属铁、锰,有色金属铝土矿等,非金属石英晶和云母以及多种稀有金属,其中铝土矿及铁矿甚为丰富。 (褚劲风) 巴西高原(PlanaltodoBrasil) 位于南美洲中东部,介于亚马孙平原和拉普拉塔平原之间,面积约500万平方公里。海拔300~1500米。地势大致向西、北方向倾斜,大致可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曾受断裂上升作用,通过长期侵蚀和准平原化过程,形成波状起伏的高原。在岩性特别坚硬的石英岩、片岩等出露部分,形成脊状山岭或断块山。脊状山岭如圣弗朗西斯科河东侧南北走向的爱斯宾哈索山脉和迪亚曼蒂纳山脉,两条山脉连接,南北延伸约1500公里,海拔1000~1500米之间;断块山如大西洋沿岸的曼蒂凯拉山和马尔山,前者山势崎岖,一般山峰均超过2000米。西部基本上为一广阔高原,缺乏显著的山岭,其中东部为波状起伏的上升准平原,称为戈亚斯高原;中西部具有桌状高地的特征,称为马托格罗索高原。高原边缘部分普遍为缓急不等的崖坡,东侧有一条著名的大崖壁,面向大西洋;西侧是单面山,面向亚马孙平原。高原上还有3个地势较低的高原盆地:一个位于欣古河上游,海拔200~300米;另一个位于圣弗朗西斯科河中游,海拔250~500米;还 -- 847 828世界地理概览 有一个位于阿拉瓜亚河中游,海拔约200米。 主要河流有圣弗兰西斯科河,发源于米纳斯吉拉斯州南部,向北流1600多公里,后折向东注入大西洋。 河床坡降大,水力资源丰富,保罗·阿方索瀑布处建有水电站。 气候属热带干湿季气候。气温较高,最热月平均气温可达28~30℃,一般出现在干季之末雨季之前,最冷月平均气温20℃以上。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750~1500毫米之间,干湿季分明,降水量一般集中在10月至翌年4月或12月至翌年5月。 高原东北部内地属半干旱气候,年降水量仅500~600毫米,且年变率极大,常久旱不雨,或暴雨成灾。 巴西高原富含矿藏,主要有铁、锰、铬、镍、铀、金、金刚石、石英水晶及稀有金属等矿。其中,巴西的米纳斯吉拉斯州是最重要的矿藏富集区,拥有铁、锰、铅、锌、云母、石英晶等多种矿藏。 (褚劲风) 亚马孙平原(Amazonia)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冲积平原。位于南美洲,北为圭亚那高原,南为巴西高原,西与安第斯山相接。面积560万平方公里。亚马孙平原东西延伸,地势低平,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50米以下。 西部紧靠安第斯山地,地势向平原倾斜,腹宽口窄,为一巨大集水盆地。平原可分为河漫滩和高位平原两部分,其间隔以40~50米的陡岸。河漫滩仅占平原面积的 -- 848 世界地理概览928 10%,由松软的近代冲积物组成,地势特别低下,加之河流蜿蜒曲流,湖沼众多,排水不良;陡岸之上的高位平原,约占平原面积的90%,表层由沙与粘土组成,排水良好。亚马孙河口湾多岛屿,最大的岛是马拉若岛。 以亚马孙河为主干的庞大的亚马孙水系,河网密度、流域面积和水量均居世界首位,长度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自西向东流贯整个平原。 支流众多,长度在1500米以上的支流,右岸有茹鲁阿河、普鲁斯河、马代拉河、塔帕若斯河、欣古河、托坎廷斯河等;左岸有普图马约、雅普拉河、内格罗河等。主流水量变化幅度和缓,其变化主要取决于右岸支流。 亚马孙平原为赤道多雨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最冷月和最热月的平均气温为21℃和26℃。 全年湿度很高,降水极为丰富,年降水量一般在1500毫米以上,平原西部和亚马孙河口附近达2000毫米以上。且季节分配均匀。 亚马孙平原植物种类极为丰富,其中13是南美特有种,A乔木、灌木和藤本、草本以及附生植被遮天蔽日,组成多层次的郁闭的丛林,一般4~5层,多者可达11~12层,每平方公里有不同种类的植物达1200多种。盛产红木、乌木、绿木、西班牙杉,巴西果、乳木、象牙椰子、美洲胶树、油棕等经济作物也很丰富;河口有红树林分布。平原内矿藏主要是石油,分布在平原的西部。 (褚劲风) -- 849 038世界地理概览 拉普拉塔平原(Planicicdelaplata) 南美洲第二大平原,介于安第斯山脉、巴西高原和巴塔哥尼亚高原之间,东临大西洋,面积为150万平方公里。以阿根廷境内的萨拉多河为界,平原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大查科平原,面积约73万平方公里,其中阿根廷占一半以上、巴拉圭占13、其余部分在玻利维亚境内。 海拔自西向东A由400米降至巴拉那河沿岸的70米,地面平展低洼;雨季排水不良,在沿河地带形成沼泽和湿地。 南部为潘帕斯草原,面积约为76万平方公里,其中66.3万在阿根廷境内。地势坦荡平展,由西向东倾斜,东部海拔多在150米以下。 以200米等高线为界又可分为东西两部分:东潘帕斯海拔向东降低为20米左右,表层土壤肥沃,多为草原黑钙土,易于耕作;西潘帕斯向西伸延及安第斯山麓,地表粗糙,多荒漠和盐沼。 巴拉那—拉普拉塔河及其主要支流巴拉圭河和乌拉圭河等自北而南流贯全区,注入大西洋。水量充沛,上、中游多瀑布、急流,富水力资源,下游河宽水深,利航运。为南美洲第二大水系。 拉普拉塔平原的北部、东部地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1月份平均气温为20~24℃,7月份平均气温为8~12℃;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夏季稍多。大查科南部、潘帕斯西部为亚热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1月份平均气温为24~28℃,7月份平均气温为8~16℃,为南美洲气温年较差最大的地区,年降 -- 850 世界地理概览138 水量250~500毫米,多集中在夏季。 北部大查科平原属亚热带森林区,森林密度由东向西减少,林体高度也随之下降,耐旱性增强,至西南部演变为稀树草原,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有红、白坚木。南部潘帕斯草原群落,以针茅属、早熟禾属、三芒草属等硬叶禾本科草为主,其次为菊科植物。 (褚劲风) 亚马孙河(RioAmazonas) 南美洲第一大河,也是世界上流域面积和流量最大的河流。位于南美洲中北部。上源称阿普里马克河,源出秘鲁南部安第斯山区西科迪勒拉山脉东坡。接纳乌鲁班巴河后,称乌卡亚利河。北流接纳马拉尼翁河后始称亚马孙河。自此向东,流贯于亚马孙平原,至马拉若岛附近注入大西洋。全长6400公里。沿途接纳1000多条支流,其中长度在1500公里以上的大支流有17条。 流域面积705万平方公里,约占南美大陆总面积的40%。每年注入大西洋的水量约6600立方千米,相当于世界河流注入大洋总水量的16。 A上游从源地到马拉尼翁河口长约2560公里。 分上、下两段。上段即阿普里马克河段,长约960公里。从海拔5200多米的奇尔卡雪山流下,穿行于东、西科迪勒拉山脉之间的狭长高原上,河流深切,形成一系列急流瀑布。在库斯科以西130公里,穿阿普里马克峡谷出东科迪勒拉山脉,沿坡麓下 -- 851 238世界地理概览 行,在最后的260公里流程中,河面展宽,流速稍缓。至阿塔拉亚,与同出秘鲁南部安第斯山区的乌鲁班巴河会合。从源地至此落差将近5000米,形成山高谷深、坡陡流急的特点。 下段即乌卡亚利河,长1600公里,向北流出80多公里后,进入亚马孙平原。河宽由400米展至1200米,流速缓慢,曲流发达。至瑙塔附近,与源于秘鲁西部西科迪勒拉山脉东坡的马拉尼翁河(长1600公里)会合,河面宽2000多米,水量激增。 中游自马拉尼翁河口至马瑙斯,长2240公里。 巴西境内段又名索利蒙伊斯河。 在秘鲁河港伊基托斯以下,转向东行,穿过80公里长的哥伦比亚和秘鲁国境,接纳构成秘鲁和巴西部分国界的雅瓦里河后,流贯巴西北部,水深45米,河宽3000米,流速缓慢。河中岛洲错列,河道呈网状分布,两岸河漫滩宽30~100公里,地势低下,湖沼密布,排水不畅。 河漫滩两侧为高出45~60米的宽广阶地,支流众多,均出自安第斯山东坡,源远流长,并呈羽状排列。南岸支流迂回蜿蜒,特别是茹鲁阿河和普鲁斯河,为世界上曲流最发达的河流之一。至马瑙斯,北岸最大支流内格罗河注入,河面宽至11公里,河深99米。内格罗河长2250公里,因河水呈深褐色而得名,其上游支流卡西基亚雷河为沟通亚马孙水系与奥里诺科水系的天然水道,无明显分水岭。 下游从马瑙斯至河口,长1600公里。初如中游河段,水深河宽,两岸阶地分明,地势低平,河漫滩上水网如织,湖泊星罗棋布。马瑙斯以下150公里,全水系最大支流、发源于玻利维亚安第斯山地的马代拉河(长3350公里)从南岸注 -- 852 世界地理概览338 入。自此以下,阶地逐渐收缩,以致消失。因南北高地迫近河岸,河面束狭,在奥比杜斯处河宽减至1800米,流速加快(平均1.7米秒) ,水深130米。 奥比杜斯以下复又展宽,接A纳欣古河后,干流河宽13公里,开始进入河口地区。由于近期下沉作用,入海泥沙(每年约5亿吨)大部分又被沿岸洋流带走,因而形成口宽约330公里的喇叭状三角港,大西洋海潮可溯河而上至奥比杜斯,最远可深入内陆1400公里。 潮高约1~2米,大潮时往往形成4~5米高的水墙,当地称之为“渡罗罗卡”。落潮时,三角港内岛屿沙洲星列,其中马拉若岛面积最大(4.8万平方公里) ,把干流分成两支。北支为亚马孙河主河口,河口段宽80公里,多沙洲;南支称帕拉河,水深畅通,海轮多经此道出入。发源于巴西高原中部的托坎廷斯河在贝伦港西南80公里处注入帕拉河。 亚马孙水系跨赤道南北,终年高温多雨,年降水量多在1500毫米以上,并有安第斯山脉冰雪融水补给,水源供应充足。干流水量极大,河口年平均流量达21万立方米秒。流A域内降水季节变化较小,加以南、北岸支流流域雨季错开,干流水量在不同时期得到补偿,变化幅度缓和,洪水期与枯水期流量比率约为5∶1。南岸支流洪水期在11月至翌年5月,北岸在3~8月。南岸支流流域面积约为北岸的2.5倍,干流水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南岸支流,北岸支流只对干流洪水期形成起促进作用,对枯水期水量则起补偿作用。干流洪水期大致开始于10~11月,至翌年3~6月进入最高洪水期,6月以后逐渐减退,至9月最低。 个别年份因雨季变动而使南、北岸洪水同时发生,干流出现特大洪峰,如奥比杜斯附近曾记 -- 853 438世界地理概览 录到28万立方米秒的流量。水位平均上涨幅度9.3米,洪A泛宽度在中、下游为25~80公里,河口地区可达200公里,呈现一片汪洋。 航运条件优越,干流及主要支流的下游河段无瀑布险滩,枯水期中也有足够的深度,无冰冻期。3000吨海轮可上溯3680公里至伊基托斯,7000吨海轮可抵马瑙斯。 乌卡亚利—亚马孙河通航里程计5000公里,全水系内可供通航的河道长度达3万公里(正常水位)到6万公里(洪水水位)。亚马孙河水系的水力资源相当丰富,其中大部分分布在秘鲁境内安第斯山区河段;支流从圭亚那高原和巴西高原进入平原的接触带上,也多陡落成急流或瀑布,仅在巴西境内即有8000万千瓦的水能可资利用。 1976年巴西政府在托坎廷斯河及其支流阿拉瓜亚河上动工兴建图库鲁伊等水电站。 河中富水产,淡水鱼类多达2000种,还有海牛、淡水豚、鳄、巨型水蛇等水生动物。流域内大部分地区覆盖着稠密的热带雨林,植物种类繁多,矿产资源丰富,已在开采的有石油、铁、锰、锡、铝土矿等。 亚马孙河流域人口稀少,经济以采集、渔猎、迁徙农业和粗放畜牧业(牛)为主,大部分地区尚未开发。主要经济活动中心和河港为贝伦、马瑙斯与伊基托斯。 (胡 健) 巴拉那河(RíoParaná) 南美洲第二大河。发源于巴西高原东南缘的曼蒂凯拉山 -- 854 世界地理概览538 脉北坡,主源格兰德河,汇合巴拉那伊巴河后,始称巴拉那河。自东北向西南,先后流经巴西南部、巴拉圭和巴西、阿根廷两国的国界,进入阿根廷东北部;至巴拉那折向东南,注入拉普拉塔河。全长5290公里。流域面积280万平方公里,其中约一半面积属于巴西,余属玻利维亚、巴拉圭和阿根廷。 格兰德河长1290公里,自海拔1500米的源地奔腾而下,穿越巴西高原东南部的山地,河床多处发生波折,形成一系列急流瀑布。 巴拉那河分为上、下两段。上段自格兰德河与巴拉那伊巴河汇合点至阿根廷的科连特斯,长2800公里。 干流穿行于森林密布的巴拉那熔岩(辉绿岩) 高原区,两岸崖壁连绵,水流湍急。过波萨达斯流出高原,河面展宽,河中散布众多岩岛。沿途自左岸接纳铁特河(长1130公里) 、巴拉那帕内马河(900公里) 、伊瓜苏河(1320公里)等重要支流,至科连特斯附近,又自右岸接纳发源于巴西马托格罗索高原的最大支流巴拉圭河后,河面宽达3公里。上巴拉那河及其左岸支流在切过坚硬岩层或流经边缘山地进入平原地带时,多陡落成急流瀑布,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巴西水力蕴藏量的一半以上分布于此) ,其中著名的有伊瓜苏瀑布和瓜伊拉瀑布(又名七瀑布)。 20世纪70年代以来,流域各国开始合作修建大型水电站。巴西和巴拉圭在瓜伊拉瀑布下水修建的伊泰普水电站,装机容量达1260万千瓦。 阿根廷和巴拉圭在波萨达斯附近合作修建有科尔普斯水电站(600万千瓦) 和亚西雷塔-阿皮佩水电站。 下巴拉那河段长1200公里,自北向南流贯拉普拉塔平原,河谷宽坦,右岸低洼多沼泽,流速缓慢(1. -- 855 638世界地理概览 1米秒) ,在科连特斯下河面展宽至8公里。自迪亚曼特起,A主流宽7公里,向东分出众多汊流所形成的三角洲宽18~70公里,长350公里,面积1.4万平方公里,冲积物堆积估计每年达16500万吨,地势低洼,河网如织。主要汊流巴拉那瓜苏河,为进入巴拉那河的重要航道。 流域内降水丰富,大致上巴拉圭河以西地区年降水量不及1000毫米,以东地区为1000~1500毫米,局部地区可达2000毫米,以夏雨为主。主流水量充沛,河口年平均流量17400立方米秒,但季节变化幅度较大,洪水期(10月至翌A年2月) 流量可达45000立方米秒,枯水期(8~9月) 仅6200A立方米秒。水源的大部分来自东部,巴拉圭河水系只提供A25%。由于巴拉圭河沿岸沼泽广布,拦蓄了上游洪水,造成该河与上巴拉那河汛期错开,故5~6月间干流还有一次小汛。 巴拉那河是南美洲中东部重要的内河航道。全年通航里程2700公里,圣菲以下可通海轮,小型船只可至巴拉圭河上游,承担阿根廷对外贸易30%和巴拉圭对外贸易90%的运输任务。 港口和城市多分布于下巴拉那河和巴拉圭河下游两岸,主要有阿根廷的罗萨里奥、圣菲、巴拉那、科连特斯和巴拉圭的亚松森。 (胡健) -- 856 世界地理概览738 拉普拉塔河(LaPlata,Ríode) 南美洲东南海岸的河口湾。介于阿根廷和乌拉圭两国之间,由巴拉那河与乌拉圭河汇注而成,向东南流入大西洋。 自两河汇流点至圣安东尼奥角和埃斯特角之间的河口线,全长(直线距离) 290公里。因近代下沉作用,呈巨型喇叭状三角港,水面宽广,面积达3.5万平方公里,河口线处宽223公里,为世界上最宽的河口之一。 流域面积13.56万平方公里,实际流域面积(包括两大源流)为323万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2.35万立方米秒。由于两大源流带来大量泥沙,年输A沙量1.65亿吨,泥沙淤积量每年可达6000万立方米,形成众多沙洲和浅滩。河床较浅,至河口线附近渐加深至18米。 水位变化受支流的影响较小,受海潮和风向影响较大。海潮可沿河上溯至两大源流下游;在布宜诺斯艾利斯附近,平均潮差0.79米,最大潮差可达5.24米。每刮西南风(潘佩罗风) ,南岸河水低落,北岸水位上升,而刮东南风时,南岸低洼处常遭淹没。河岸较为曲折,多港湾和岬角。北岸地势高而起伏不平,南岸多低矮滩地,河口处并有沼泽。沿岸人口稠密,城镇集中,经济发达。主要港口和城市有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拉普拉塔和乌拉圭的蒙得维的亚。拉普拉塔河是重要的国际航道,阿根廷、巴拉圭、乌拉圭3国对外贸易物资的大部分经此出入。 主航道系人工开辟,水深10米,可通大型海轮,但需经常加以疏浚。南、北岸港口之间有轮 -- 857 838世界地理概览 渡联系。 (胡 健) 奥里诺科河(RíoOrinoco) 南美洲重要河流。发源于委内瑞拉与巴西交界的帕里马山脉德尔加多查尔包德山西坡。 呈弧形绕行于圭亚那高原西、北部边缘,最后向东注入大西洋。全长2060多公里,流域面积88万平方公里,其中64万平方公里在委内瑞拉境内,其余在哥伦比亚境内。 上游(圣费尔南多以上) :源出海拔1014米的山坡,呈东南—西北流向,水流湍急,沿途接纳众多的山地溪流后,水量大增。 流至塔马塔马附近,向南分出15至18的河水,经A A卡西基亚雷河注入亚马孙河支流内格罗河。接纳本图阿里河后,河道变直,滩礁星罗。在圣费尔南多附近汇集瓜维亚雷河等支流后,河面宽达1.5公里。 中游(圣费尔南多—阿亚库乔港) :主流在圣费尔南多折向北行,形成长达420公里的哥伦比亚与委内瑞拉的界河,多急流。主要支流有比查达河和托莫河等。 下游(阿亚库乔港以下) :自帕埃斯港起折向东北,流经奥里诺科平原,地势低平,河面展宽,至拉乌尔瓦纳,河宽达5公里,水流平缓。下游支流众多,左岸主要支流梅塔河和阿普雷河,均源自安第斯山脉东坡,水流湍急,河谷深窄,流入平原后河道展宽,雨季时河水漫溢,形成沼泽湿地。右岸支流发源于圭亚那高原,随阶梯状地形奔腾而下,形成众 -- 858 世界地理概览938 多的急流瀑布,富水力资源,如卡罗尼河,全长925公里,年平均流量5000立方米秒,水力蕴藏约1000万千瓦,已建有A两座水电站。主流在巴兰卡斯起分汊,经博卡格兰德河、马纳莫河、佩德纳雷斯河和马卡雷奥河等多条汊流注入大西洋,形成长200公里、底宽300公里、面积2.6万平方公里的三角洲。三角洲汊河呈网状分布,沙滩、小岛罗列,地势低洼,多沼泽湿地。 奥里诺科河流域年降水量在1400毫米以上,地形亦有利于径流汇聚,故河流水量丰富,河口平均流量为14000立方米秒。 4~10月为汛期,8月为高峰,玻利瓦尔城站最大流A量为30000立方米秒,洪泛区宽达10~15公里;11月至翌A年3月为枯水期,流量减至8000立方米秒,高低水位差达A15米。 全河通航里程1000多公里,海轮可自河口上溯至玻利瓦尔城(420公里) ,河轮可通至阿亚库乔港。 流域内富有石油、铁、铝土等矿藏,北岸的奥里诺科石油带正在重点开发。南岸卡罗尼河会流处已初步建成以圭亚那城为中心的委内瑞拉第三综合工业区。 (沈彩莲) 的的喀喀湖(Titicaca,Lago) 世界最高的大淡水湖之一。位于南美洲安第斯山中段玻利维亚高原的北部,秘鲁和玻利维亚两国边境。 长200公里, -- 859 048世界地理概览 宽66公里,面积8330平方公里,海拔3812米。 平均水深100米,最深304米。湖底有冰川沉积物。水体容积827立方干米。 湖中共有36个岛屿。 湖水主要依靠东科迪勒拉高山融雪补给,水温较低(12~16℃)。湖东南有一出口,经德萨瓜德罗河通波波湖。湖岸曲折,多半岛和湖湾港汊。科帕卡瓦纳半岛和瓦塔半岛分别由两岸向湖中突出,其间形成宽仅数百米的蒂基纳水道,沟通南、北两部分水域。北部为全湖主体,面积大,湖水深;南部又名维纳马卡湖,面积很小。湖内水草丰茂,富鱼、虾等水产,沿岸生长茂密的芦苇和蒲草。湖区为蒂亚瓦纳科文化和印加文化的发祥地。古代印第安人利用湖水发展灌溉农业。 湖东南21公里处保留着古城遗址,湖中日、月两岛有古代庙宇、宫殿等文化遗迹。沿湖印第安人集中。 农作物有玉米、马铃薯和小麦等。 的的喀喀湖为玻、秘两国水上运输通道和著名游览胜地。 (陈志梁) 马拉开波湖(LagodeMaracaibo) 南美洲最大的湖泊。位于委内瑞拉西北部沿海马拉开波低地的中心,湖北端经35公里长、3~12公里宽的水道与委内瑞拉湾相通。马拉开波低地系安第斯山北段一断层陷落盆地,东科迪勒拉山脉向北支脉——佩里哈山脉和梅里达山脉分列低地两侧,其最低部分聚水成湖。 马拉开波湖口窄内宽,南北长190公里,东西宽115公里;湖岸线长约1000公里。 面积13380平方公里。 北浅南深,最深达34米,容积2.8亿 -- 860 世界地理概览148 立方米。含盐度15~38,北部微咸,南部湖水为源自安第B斯山脉的圣安娜、卡塔通博、查马、莫塔坦、埃斯卡兰蒂等数十条河流的注入所冲淡。南岸多沼泽和潟湖。除北部委内瑞拉湾沿岸气候干热、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外,湖区大部分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28℃,年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为南美洲最湿热地区之一。石油资源丰富,有“石油湖”之称。 油田集中于东北岸,并向湖底延伸,含油气面积1300平方公里,多为高产大油田;其次是西北岸。 1917年打出第一口生产井,1922年起大规模开采,使委内瑞拉一跃成为世界重要的石油生产国和输出国之一。马拉开波湖西北岸的马拉开波城为全国第二大城和世界重要的石油输出港。沿湖还有卡维马斯、阿尔塔格拉西亚、拉康塞普西翁、拉古尼亚斯等重要石油城镇。城郊农业也随之发展,湖南岸为全国重要农业区之一,主产香蕉、花生、甘蔗等作物;西岸乳牛业发达。流经委内瑞拉湾的水道经过疏浚,可通大型海轮和油轮,输出原油以及安第斯山区和湖南岸的农畜产品。沿岸陆上交通发达,湖口架有8公里长的拉斐尔-乌达内塔大桥,沟通东西两岸的石油城镇。 (沈彩莲) 安赫尔瀑布(Angel,Saltodel) 世界上落差最大的瀑布。又名丘伦梅鲁瀑布。位于委内瑞拉东南部卡劳河(卡罗尼河支流)的源流丘伦河上,处北纬5°56′,西经62°30′。该河上游系地下河,在圭亚那高原的 -- 861 248世界地理概览 奥扬特普伊山顶部东缘,河水从地面以下60多米的砂岩层中出露,沿着陡峻的崖壁跌落下来,落差高达979米。瀑布共分两级,第一级落差807米直泻至一结晶岩平台;接着又下跌172米,直至丘伦河谷地。四周为群山密林,陆路难以通达,只能从空中观察或由水路接近。 1935年为美国飞行员吉米·安赫尔发现,故以其名命名。现辟为旅游探险地。 (沈彩莲) 伊瓜苏瀑布(SaltosdoIguau) 南美洲最大瀑布。 位于巴西巴拉那州西部伊瓜苏河下游,巴西和阿根廷国界上,西距伊瓜苏河与巴拉那河汇流处约23公里。伊瓜苏河发源于库里蒂巴附近的马尔山脉,向西蜿蜒流经巴西高原1320公里,沿途接纳大小支流约30条,流至伊瓜苏瀑布处,河面展宽至4公里,河中大小岩岛星罗棋布,把河水分隔成一系列急流,平均流量1750多立方米秒,雨A季(11月至翌年3月)流量达12700多立方米秒。 当伊瓜苏A河从巴西高原的悬崖陡落入巴拉那峡谷时,形成275股大小瀑布,在汛期则连成一道宽达3.5~4公里、落差达60~82米的马蹄型大瀑布,其雷鸣般的跌落声远及周围25公里,溅起的珠帘般雾幕高达30~150米,在阳光映射下形成无数光怪陆离的彩虹,蔚为壮观。伊瓜苏瀑布在落差和宽度上都远超过北美洲的尼亚加拉瀑布,景色也更为雄伟壮丽。巴西和阿根廷两国均在瀑布周围设有国家公园,园内原始森林密布, -- 862 世界地理概览348 多奇花异草和野生动物,旅游服务设施完备,每年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次,成为著名旅游胜地。 (田松庆) 科隆群岛(Archipiélagodecolón) 太平洋东部的火山群岛。又称加拉帕戈斯群岛。因盛产巨龟(西班牙语为“加拉帕戈斯”)得名。 位于北纬1°40′~南纬1°25′和西经89°14′~92°01′之间,东距南美大陆厄瓜多尔海岸约970公里。 科隆群岛由9个较大岛屿(面积均在50平方公里以上) 和众多的小岛、岩礁组成,陆地面积约8000平方公里。其中伊莎贝拉岛最大,面积4275平方公里;其次是圣克鲁斯岛,面积1020平方公里。 群岛由海底火山喷发堆积而成,岛上火山锥林立,部分至今仍有活动。有2000多个火山口,其中以伊莎贝拉岛上的谢拉内格拉火山口最大,形成直径6.5~10公里的火口湖,地面崎岖不平,熔岩流遍布,沿岸崖壁陡峭,最高峰阿苏尔峰海拔1689米。 群岛地跨赤道,因受秘鲁寒流的影响,气候较为凉爽,降水较少。 1~6月为暖湿季,7~12月为干凉季,年降水量一般不足750毫米,沿岸低地仅250毫米。岛上植物有700多种,其中250种是特有种。动物约有700种,鸟类80种,昆虫众多。岛上动物奇特,爬行类居多,尤以巨龟和大蜥蜴闻名于世。 1835年9~10月间,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曾到群岛考察,采集了193种植物(其中约100种是当地特有种)和蜥蜴、龟、雀科鸣禽等动物标本。 -- 863 448世界地理概览 科隆群岛原为无人居住的荒岛。1535年3月10日为西班牙殖民者所发现。 17世纪为海盗出没场所。 19世纪为捕鲸船只的食品(龟肉)和淡水补给地。 1832年2月12日归属厄瓜多尔,为囚犯流放地。 可耕地仅占群岛面积的4%。 居民主要居住在少数有淡水供给的岛上,其中圣克里斯托瓦尔岛约占总人口一半,其次是圣克鲁斯、圣玛丽亚和伊莎贝拉岛。 居民主要种植谷物、蔬菜和水果,沿海居民则以捕鱼为生。 1959年厄瓜多尔和国际达尔文基金会联合在圣克鲁斯岛设立生物研究站,并在群岛开辟特有野生动、植物保护区。由于具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有“活的生物进化博物馆”之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的自然财富”。 (陈志梁) 马尔维纳斯群岛(IslasMalvinas) 英国称福克兰群岛。南大西洋上的群岛。位于南美大陆南端以东,南纬51°~53°,西经57°~62°之间,西距麦哲伦海峡约500公里。由索莱达岛(东福克兰岛) 、大马尔维纳斯岛(西福克兰岛)以及附近约200个小岛组成,面积11718平方公里。人口约2000,多为英国移民及其后裔,大部分居住在索莱达岛上。首府阿根廷港(斯坦利港)。山脉呈东西走向贯穿群岛,山体低矮圆浑,最高点索莱达岛的尤斯伯恩山,海拔705米。各岛海岸曲折破碎,多狭长海湾。气候阴凉湿润,1月平均气温9.4℃,7月平均气温2.3℃;年平均降水量 -- 864 世界地理概览548 667毫米,季节分配均匀,阴雨日多达250天,多为毛毛细雨;盛行强劲西风。河流短小,多浅水湖塘,遍布泥炭沼泽。居民多以养羊为生,并在宅旁种植蔬菜和马铃薯。群岛最早为西班牙人所“发现”。 16世纪末英国航海家曾在此登陆。 18世纪中叶归属西班牙。阿根廷独立后,1820年宣布继承西班牙对群岛的主权。英国于1833年派兵占领。此后,阿、英两国对群岛主权的归属一直存在争议。1982年曾为此爆发战争。 (田松庆) 火 地 岛(TierradelFuego) 南美洲南端岛群。主岛火地岛又称大火地岛,隔麦哲伦海峡(最窄处仅3.3公里)同南美大陆相望,面积4.87万平方公里。包括附近数百个小岛和岩礁在内,总面积约7.3万平方公里,约23属智利,13属阿根廷。 主岛略呈三角形,A A西部和南部山地为安第斯山脉余脉,地面崎岖,海拔1500~2000米,最高峰约甘山2469米。 雪线高度仅500~800米,现代冰川发育。东部和北部为平缓低地,海拔180~600米,覆盖第四纪冰川沉积和火山灰砾,多冰川湖和沼泽湿地,较大的有法尼亚诺湖。 气候寒冷,年均温低于10℃,多强劲风暴。 西部受湿润西南风和地形影响,年降水量高达2000~3000毫米;东部降水较少,不足500毫米。山区多森林,低地为丛生草原。人口稀少。原为印第安人奥那族等的居住地。 1520年航海家F.麦哲伦探险到达。 1880年后,由于牧羊业兴起 -- 865 648世界地理概览 和发现金矿,智利和阿根廷开始移民。 1945年主岛北端马南蒂亚莱斯发现石油,火地岛成为智利仅有的产油区。现主要经济活动是养羊,集中于岛的北部;其次是伐木、捕鱼和狩猎。工业仅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以及一些供本地消费的小型炼油厂、肉类冷冻厂等。主岛南端的乌斯怀亚地处南纬54°47′,为阿根廷火地岛区的行政中心,也是世界最南的城镇。 (陈志梁) 哥伦比亚(Colombia) 南美洲国家。位于南美洲西北部。西濒太平洋,北临加勒比海,海岸线长2900公里;陆邻巴拿马、委内瑞拉、巴西、秘鲁和厄瓜多尔。面积1141748平方公里,人口3284.1万,其中印欧混血种人占57%,白人占20%,黑白混血种人占14%,黑人占4%,余为印第安人等。大多信奉天主教。官方语言为西班牙语。全国划分为23个省、4个地区和5个特别区。首都波哥大。 自然地理 全国可分为西部山地和东部平原两大自然区。 西部安第斯山区占国土面积13,由一系列条状山脉及山A间高原、谷地和盆地组成,还包括太平洋和加勒比海沿岸狭窄平原。安第斯山脉从西南部入境,分成3条纵列山脉向东北扩展。 西科迪勒拉山脉与太平洋岸平行,海拔在2000米以下,有几条支脉向北伸至加勒比海岸和巴拿马境内。中科迪勒拉山地势较高,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有的高峰超过 -- 866 世界地理概览748 5000米,多火山。 东科迪勒拉山脉长1200公里,宽120公里,向东北伸至瓜希拉半岛,半岛附近的孤立山地哥伦布峰海拔5774米,为全国最高峰。安第斯山区有2条纵长的谷地,即西、中科迪勒拉山脉之间的考卡河谷地和中、东科迪勒拉山脉之间的马格达莱纳河谷地。各条山脉中也夹有平坦肥沃的山间高原、盆地和谷地。西部山地地处热带,气候垂直分异明显。 一般海拔1000米以下为热带,西科迪勒拉山脉西坡和太平洋沿岸地区终年高温多雨,森林密布,属热带雨林气候;加勒比海沿岸地区干湿季分明,属热带草原气候。山区河流分别注入太平洋和加勒比海,前者如圣胡安河、帕提亚河等,后者包括全国第一长河马格达莱纳河及其支流。多数河流湍急,富水力资源。 东部大平原地区占国土面积23。其中北半部是奥里诺A科河上游平原的一部分,海拔25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23℃以上,年降水量1500毫米,干、湿季分明,属热带草原气候。 南半部为亚马孙河上游平原的一部分,海拔250米以下,终年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23℃以上,年降水量2500毫米,属热带雨林气候。河流纵横,多源于东科迪勒拉山脉,如梅塔河、瓜维亚雷河、亚里-卡塔河等,向东分别流注奥里诺科河和亚马孙河。 境内自然资源丰富。主要矿藏有石油、煤、铂、金、铁、铜和绿宝石等,其中绿宝石储量居世界首位,煤、金等的储量居拉丁美洲前列。森林占国土面积51.3%。水力蕴藏量5000万千瓦。 发展简史1525年西班牙殖民者在哥伦比亚沿海建立 -- 867 848世界地理概览 圣玛尔塔作为居留地。 1536年殖民者到达波哥大,并称该地区为新格拉纳达。 1718年为新格拉纳达总督辖区的一部分。 1819年正式独立,成立哥伦比亚共和国。 1822年与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共同组成大哥伦比亚共和国。 1830年大哥伦比亚共和国解体。 1831年改名为新格拉纳达共和国。 1886年起改为哥伦比亚共和国(1903年巴拿马省独立)。 公元16世纪以前,印第安人奇布查族在西科迪勒拉山区和波哥大盆地种植棉花、马铃薯、玉米等作物,并开采黄金和绿宝石。 18世纪末引种咖啡成功,1818年起在马格达莱纳河中下游谷地以东的库库塔、布卡拉曼加一带建立了咖啡种植园,随后又向南、向西扩展,推广到全国所有适宜咖啡种植的地区,咖啡生产成为国家的经济命脉。工业发展始于20世纪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石油工业兴起,促进了其他工矿业部门的发展,经济趋向多样化,特别是60年代以来,发展速度较快。 经济地理 哥伦比亚的经济发展在拉丁美洲国家中属中等水平,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农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8%,全国就业人口的26%从事农业。可耕地面积为3500多万公顷,已耕地面积720万公顷,主要种植咖啡、甘蔗、香蕉、烟草、棉花以及水稻、玉米等。咖啡产量和出口量仅次于巴西,居世界第二位,咖啡出口占出口总额的50%以上,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13。 全国有30多万个A咖啡园,占耕地总面积的30%以上,主要分布在海拔1800米左右的安第斯山山间谷地和山坡上。甘蔗、棉花、烟草等分布于海拔1500米以下地区;香蕉、柑橘等分布于2000米以 -- 868 世界地理概览948 下的地区;谷类作物和蔬菜分布于3000米以下地区。 粮食不能自给。养花业较盛,花卉出口为国家外汇收入重要来源之一。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部门。牧场占国土面积的28.9%,牲畜总头数仅次于巴西和阿根廷,占南美洲第三位,畜产品有部分出口。 林业以采伐经济价值高的桃花心木、杉等为主。 太平洋沿岸海域正当寒、暖流交汇处,是金枪鱼、虾、沙丁鱼等的重要渔场。 工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9%。 其中矿业以开采石油为主,1970年产量曾达1100多万吨。近年来有些油田枯竭,开采量日益减少。石油探明储量7300万吨,油田主要分布于马格达莱纳河中游及东北部地区。 煤炭探明储量20.7亿吨,占拉丁美洲首位,主要分布于瓜希拉省。采金业历史悠久,为拉丁美洲重要产金国,主要分布于安蒂奥基亚省(占70%) ,其次是乔科、纳里尼奥等省。铂产量居世界前列,主要产于乔科省。绿宝石产量居世界首位,主要产于博亚卡省以及波哥大附近山地。 哥伦比亚制造业发展较快,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超过农业。以食品、饮料、纺织、制鞋、制糖、咖啡加工等传统工业部门为主,并初步建立了钢铁、金属加工、机器制造、化学、炼油、汽车装配等重工业部门。全国23的工厂A集中在安蒂奥基亚、昆迪纳马卡和考卡3个省,波哥大、麦德林、卡利等大城市为主要工业中心。 全国有公路10.9万公里,其中铺面公路占14.7%,主要干道沿山间谷地纵贯南北。 铁路全长3500多公里,主要干线从波哥大到加勒比海岸的圣马尔塔港。主要贸易港有太平 -- 869 058世界地理概览 洋沿岸的布埃纳文图拉以及加勒比海岸的卡塔赫纳、巴兰基亚、圣马尔塔等。马格达莱纳河是沟通内陆和加勒比海的主要内河航道。航空运输业较发达,全国有176个机场,其中国际机场6个。 主要城市有波哥大、麦德林、卡利、巴兰基利亚、卡塔赫纳等,波哥大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巴兰基利亚是全国最大的海港城市。 (张文奎) 委内瑞拉(Venezuela) 南美洲国家。位于南美洲北部。北濒加勒比海,东接圭亚那,南邻巴西,西和西南与哥伦比亚接壤。面积912050平方公里。人口1810.5万,其中印欧混血种人占58%,白人占29%,黑人占11%,印第安人占2%。 居民多信奉天主教。 西班牙语为官为语言。全国分为20个州、2个地区和1个联邦直辖区。此外,由加勒比海上的200多个岛屿组成一个联邦属地(不包括玛格丽塔、科切和库瓦瓜三大岛)。首都加拉加斯。 自然地理 国土从北向南明显地分成三大地形区:西北部和北部为安第斯山区,中部是奥里诺科冲积平原,南部为圭亚那高原。 西北和北部安第斯山区系东科迪勒拉山脉及其延伸部分,自潘普洛纳山结分支为佩里哈山脉和梅里达山脉,分列于马拉开波低地两侧。 佩里哈山脉向西北延伸至委内瑞拉湾, -- 870 世界地理概览158 平均海拔2400米。梅里达山脉自西南向东北延伸至拉腊低地,全长500公里,山势高峻,海拔4000米以上高峰有86座,其中玻利瓦尔峰海拔5002米,为全国最高峰;中段展宽,内有查马和莫塔坦两纵向谷地,为重要的农业区。山脉自拉腊-法尔孔低地起折向东行,称为海岸山脉,分为两支:北支沿海山地向东绵延600多公里,直抵帕里亚湾,平均海拔2100~2700米,山势由西向东逐渐降低,在东端形成帕里亚半岛和阿拉亚半岛;南支称为因特里奥尔山,山势较低,呈浑圆状。两支山脉之间有3个低地;巴伦西亚低地、阿拉瓜-图伊谷地和巴洛文托平原,均为富饶的农业区。此外,加勒比海沿岸有一狭长的沿海低地,海拔不超过100米。西北部有马拉开波低地,其中心为马拉开波湖,湖区石油资源十分丰富。 中部的奥里诺科冲积平原,海拔50~200米,地势由安第斯山脉山麓向东、向南缓倾;阿普雷河以北为地势起伏、排水良好的高平原区(西、中亚诺斯) ;阿普雷河和梅塔河之间为河网密集、沼泽遍布、雨季常遭洪泛的低平原区(南亚诺斯) ;东部平原(东亚诺斯)点缀着海拔150~300米、顶部宽阔平坦的方山,东端为沼泽湿地遍布的阿马库罗三角洲。 整个平原覆盖着深厚的沉积物,富藏石油资源。 南部的圭亚那高原为古老的结晶岩高原,海拔300~1500米,地势由南向东北缓倾。在南纬6°以北,海拔300~400米,其间点缀着一些孤立的低山;其南为边缘陡峻、顶部平坦的山地,最高峰罗赖马山海拔2772米。 高原东南部有世界落差(达979米)最大的瀑布——安赫尔瀑布。矿藏有金、 -- 871 258世界地理概览 金刚石、铁、铝钒土等。富水力和森林资源。 委内瑞拉的河流分为大西洋流域和加勒比海流域两大水系,前者占国土面积82%,后者占17.5%,内流区只占0.5%。 大西洋流域的主要河流是奥里诺科河,源自委内瑞拉同巴西交界的帕里马山脉,向东注入大西洋,全长2060公里,流域面积88万平方公里,其中64万平方公里位于委内瑞拉境内;其上游经卡西基亚雷河与亚马孙水系相通,主要支流流经热带多雨区,水量充沛,水力资源丰富,有航运、发电之利。加勒比海流域的主要河流多发源于佩里哈山脉和梅里达山脉,注入马拉开波湖。 马拉开波湖是全国最大的湖泊,面积13380平方公里,是世界著名的石油产区之一。其次是巴伦西亚湖,面积440平方公里,周围是全国最富饶的农业区。 全境处于热带,除山地外,大部分地区属热带草原气候,年平均气温24~27℃,年较差为4~5℃,日较差达10~12℃;有明显的干季(11月至翌年3月)和雨季(4~10月)。气温随降水量和地势高低的不同而变化,山地温和,低地炎热。最热月出现在干季之末、雨季之前。年降水量由北向南递增,北部沿海低地,年降水量不足800毫米,奥里诺科平原增至1400毫米,圭亚那高原南部,年降水量达3000毫米,马拉开波低地和阿马库罗三角洲,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安第斯山区为热带山地气候,垂直地带性明显。 发展简史 原为印第安人居住地。 1499年西班牙探险者首次进入马拉开波地区,16世纪中叶沦为西班牙殖民地。 1783年成立将军辖区,其范围大致同现在的国界相当。 1811年独立。 1822年成为大哥伦比亚共和国的成员。 1830年成立 -- 872 世界地理概览358 独立的委内瑞拉联邦共和国。1953年改名为委内瑞拉共和国。 经济地理 拉丁美洲经济较发达的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000美元,居全洲第二位。石油为国民经济的支柱。石油收入占国家财政总收入的67%、出口总值的96%。 70年代以来,政府为了保护石油资源,大力推行“播种石油”的政策,利用石油收益发展多种经济,特别是钢铁、石油化工、炼铝、电力等基础工业。初步改变了主要依赖石油生产的经济结构。 在委内瑞拉经济中工业居主导地位,包括以石油为主的矿业,以冶金、化工、汽车、纺织、食品为主的制造业,以及建筑业等,工业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2%。但工业品尚需大量进口。 石油工业已有70多年发展历史。 全国可能储油的沉积盆地面积有34.7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38%。石油探明储量28亿吨,天然气储量13300亿立方米。 70年代起,政府控制石油生产,年产原油约为1亿多吨,天然气产量355亿立方米。出口石油9200多万吨,石油收益约110亿美元。最大产油区是马拉开波低地,约占全国总产量的75%,主要分布在马拉开波湖东北岸的玻利瓦尔油区和西北岸的西马拉开波湖油区,油区向湖中延伸。第二产油区是东部盆地,产量占全国22%。西南部的阿普雷州和巴里纳斯州纳区,产量占全国2~3%。 此外,在奥里诺科河以北16公里,从瓜里科州至阿马库罗三角洲,有一条长700公里、宽40~80公里、面积达4.2万平方公里的重油带,地质储量为1000亿吨,可 -- 873 458世界地理概览 采储量约100亿吨,为今后勘探和开发的重点。委内瑞拉的石油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在原油开采基础上,发展了炼油和石油化学工业。 全国共有炼油厂12家,年炼油能力8020万吨。 炼油厂主要分布在帕拉瓜纳半岛的阿穆艾和蓬塔卡尔东(合占全国炼油能力的60%以上)。 此外,还建立了莫龙和塔夫拉索两家石油化工联合企业,主要生产氨、氮、肥料、塑料等化工产品。 钢铁工业是新兴部门之一。 铁矿总储藏量约100亿吨,其中探明储量21亿吨,主要是含铁55%以上的赤铁矿,在拉丁美洲仅次于巴西。矿区分布于奥里诺科河以南从阿普雷州到阿马库罗三角洲的伊马塔卡铁矿带,主要矿区有玻利瓦尔山、埃尔帕奥和圣伊西德罗,其中以玻利瓦尔山最为丰富,其探明储量为8.3亿吨,含铁量59%,可露天开采。 50年代在奥里诺科河南岸,离卡罗尼河汇合处17公里处,建立马坦萨斯钢铁厂。 汽车工业也是新兴工业部门。 年产量约16万辆,其中美资福特汽车公司占38%。另有120家汽车零件制造厂,大部分为本国资本经营,可供应国内所需的汽车装配部件(包括发动机)的75%。 1978年兴建于玻利瓦尔城的拖拉机厂和柴油机厂已投入生产,其最高生产能力达6000台。 有4家橡胶厂,年供汽车轮胎约300万个。 电力工业是近年来重点发展的基础工业。 60年代起,在卡罗尼河下游着手修建了马卡瓜1号水电站和古里水电站,两座电站的发电量占全国总发电量的23左右。古里水电站A在距马卡瓜100公里的内奎马峡谷,在17公里长的河道上落 -- 874 世界地理概览558 差达55米,在峡谷口建造高162米的大坝,形成面积4250平方公里的水库,库容1400亿立方米,设计装机容量1030万千瓦,全部建成后将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之一。两电站附近建立了卡罗尼铝公司和委内瑞拉铝业公司,其所需的氧化铝从牙买加、苏里南、圭亚那进口。为开发圭亚那高原新发现的大铝土矿,兴修了一座年产能力100万吨的氧化铝厂。 随着石油工业的兴起,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农业人口占总人口17.6%。全国可耕地面积265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29%;已耕地面积仅190万公顷,只占可耕地面积7.1%。土地高度集中,大部分土地和牧场掌握在大地主和大牧主手中。农业结构比较协调,种植业占农业总产值42.5%,畜牧业占46.5%,渔业、林业等也有发展。主要农作物有玉米、稻米、咖啡、可可、甘蔗、棉花、烟草等。 畜牧业以饲养牛、猪、羊以及家禽为主。渔业于1975年宣布国有,年捕鱼量约20万吨。 森林面积占总面积53%,年产木材25万多立方米。 农牧产品均不能满足国内需要,每年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食品。 委内瑞拉的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 公路全长6.2万公里,其中硬面公路占75%。货运量占全国70%,客运量占90%。 全国只有2条铁路,全长409公里。 航空运输较发达,有6个国际机场和280多个国内机场。对外贸易90%靠海运,主要海港有拉瓜伊拉(在加拉加斯附近) 、卡贝略港、马拉开波等。 主要城市有加拉加斯、马拉开波、拉瓜伊拉等,加拉加斯是拉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 (沈彩莲) -- 875 658世界地理概览 圭 亚 那(Guyana) 南美洲国家。位于南美洲东北部。北濒大西洋,海岸线长430公里;东接苏里南,西与委内瑞拉接壤,南邻巴西。 面积21.5万平方公里。人口73.79万,居民中印度人后裔占51%,黑人占30%,混血种人占10%,印第安人占5%,其余为欧洲人和华人等。 居民12以上信奉基督教,13信奉印A A度教,110信奉伊斯兰教。英语为官方语言。全国划分为10A个地区。首都乔治敦。 圭亚那地势南高北低,可分为4个自然区:①沿海冲积平原。宽5~7公里,约占国土面积7.5%。地势低洼,在高潮线以下地带筑有230公里长的堤坝,堤内经开垦,成为全国主要经济活动地区。 ②丘陵沙土区。 约占国土面积14。 宽A130~160公里,海拔30~120米,地面遍布白沙,不宜农耕,但生长绿心木等珍贵硬木林。富铝土矿。③中部高原区。占国土面积近35。 海拔400~1500米,是圭亚那高原的组成部A分。与委内瑞拉接界处的罗赖马山,海拔2810米,为全国最高峰。大部被森林覆盖。有锰、金、金刚石矿藏。④ 西南部草原区。 约占国土面积9%。 为海拔不足500米、起伏平缓的高原,草地广布,称鲁普努尼热带草原,是全国主要畜牧业区。 境内河流纵横,湖泊和沼泽星罗棋布,印第安语“圭亚那”意为“多水之乡”。主要河流埃塞奎博河、德梅拉拉河、 -- 876 世界地理概览758 伯比斯河、科兰太因河等均从南向北流入大西洋。由于河流多流经岩石坚硬的圭亚那高原,加之地壳的微升作用,故多落差很大的多级瀑布,著名的凯厄图尔瀑布就位于埃塞奎博河中游支流波塔罗河上,落差226米。 全国大部属热带雨林气候,西南部属热带草原气候。年平均气温27℃,各月变化较小。 北部年降水量2000~2500毫米,4~8月和11月至翌年1月为雨季;南部年降雨量1500毫米左右,4~9月为雨季。 圭亚那原为印第安人居住地。 公元16世纪末起欧洲殖民者相继入侵。 1620年受荷属西印度公司统治。 1814年沦为英国殖民地,1831年称“英属圭亚那”。 20世纪初,铝土矿业兴起。 1953年取得“内部自治”。 1966年独立。 1970年改称圭亚那合作共和国。 圭亚那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铝土开采、制糖和稻米生产为3大经济支柱,合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0%左右和出口总值的80%左右。 铝土开采和氧化铝工业是最重要的经济部门。全国铝土矿蕴藏量3.6亿吨,占世界第4位。矿脉长约300公里,宽29~64公里,一般距海岸线32~120公里。主要采矿中心在林登、伊图尼等地。 1970年产量最高,达442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7.4%,居第五位。此后产量逐渐下降。圭亚那也是氧化铝重要生产国。铝土和氧化铝主要供出口,一般占出口总值的40%以上。 制糖业为第二大工业部门,糖出口占出口总值的30%。 制糖业以本国甘蔗为原料,甘蔗大种植园主要分布在北部沿 -- 877 858世界地理概览 海平原。 水稻种植在农业中仅次于甘蔗,主要分布于北部沿海平原,也由大种植园经营。大米除自给外,每年有很大一部分供出口,大米出口约占出口总值的15%。 除三大经济支柱外,工业中还有金、金刚石、锰等开采及木材加工、食品工业和服装业等。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为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还种植咖啡、可可、香蕉等热带经济作物。草场占国土面积5.1%,主要分布于西南部的热带草原,畜牧业不甚发达。沿海有渔业,年渔获量2.4万吨。 交通运输主要靠河运。全国仅有铁路130多公里,除乔治敦至新阿姆斯特丹铁路外,全部分布于中部铝土矿区,为运送铝土矿专用线。 公路长4800多公里,主要集中于北部沿海平原。德梅拉拉河上的林登是铝土矿转运港。乔治敦为国际贸易港,与欧美重要地区有航线相通;新阿姆斯特丹是全国第二大港。距乔治敦40公里处有国际机场。 (张文奎) 苏 里 南(Suriname) 南美洲国家。位于南美洲东北部。北濒大西洋,南界巴西,西接圭亚那,东临法属圭亚那。面积163820平方公里。 人口42.5万,居民黑白混血种人占30.8%,印度人占37%,印尼爪哇人占15.3%,黑人占10.3%,印第安人占2.7%, -- 878 世界地理概览958 华人占1.7%,另外有少数荷兰人、黎巴嫩人等。居民45%信奉基督教新教,28%信奉印度教,其他信奉伊斯兰教等。 荷兰语为官方语言,通用苏里南语。全国分为9个区。首都帕拉马里博。 境内地势南高北低,可分为3个自然区:①北部沿海低地。沿大西洋岸呈带状分布,长370公里,东部宽25公里,西部宽80公里,约占国土面积18。地势低洼,由河流冲积A而成,多沼泽,土壤肥沃,为全国重要农业区。② 中部草原带。宽约30公里,约占国土面积7.5%。地面略有起伏,多沙土,生长热带稀树草原。③ 南部山地高原。为圭亚那高原的一部分,约占国土面积45。 平均海拔400~800米,遍A布热带森林;西南部的威廉敏娜山海拔1280米,为全国最高峰。全国河流众多,均源于山地高原,向北注入大西洋,多急流瀑布,富水力资源。 主要河流有苏里南河、尼克里河、马罗尼河和科兰太因河等。地近赤道,受东北信风控制,全境大部分属热带雨林气候。年平均气温23~27℃,年降水量2000毫米以上,有两个雨季(11月至翌年2月和4~8月)。 原为印第安人居住地。 15世纪末,西班牙殖民者最先入侵;英国、荷兰、法国殖民者接踵而至,几经易手。 1816年沦为荷兰殖民地,改称荷属圭亚那。 20世纪初以来,随着铝土矿的发现和开发,改变了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经济结构。 1948年改称苏里南。 1954年实行“内部自治”。 1975年独立,成立苏里南共和国。 经济以工矿业为主。人均产值居拉丁美洲各国前列。其中工矿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左右。 铝土开采和冶炼 -- 879 068世界地理概览 工业是最重要的工业部门,其从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口的7%,但其产值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7%,为国民经济的支柱。铝土资源丰富,蕴藏量达7亿吨,主要集中于中部的科蒂卡河、帕拉河河岸以及南部的巴克赫伊斯山地。斯莫卡尔登、帕拉南为铝土开采和冶炼中心。铝土开采始于1916年,1975年产量最高达475万吨,居世界前列,是世界上仅次于牙买加的铝土出口国,铝土、氧化铝、铝锭出口约占出口总值的85%。 其他工业主要有电力、制糖、食品和木材加工等。 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11%左右,全国就业人口16%从事农业。耕地面积6.6万公顷,仅占国土面积0.4%,大部分集中于北部沿海低地。主要农作物是水稻,稻田约占耕地总面积85%以上,大米自给有余,为第二大出口品。其他作物有甘蔗、油棕、热带水果等。森林面积约占国土80%以上,为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盛产各种名贵硬木。 苏里南交通运输业薄弱。全国只有从布隆斯维格到帕拉马里博一条运输矿产品和农产品的铁路。 公路总长5000公里左右,其中1200多公里为干线,主要集中于北部低地,只有少数公路通往南部高原地区。河流是南部和北部之间的交通动脉。首都帕拉马里博为国内最大海港。 (张文奎) 法属圭亚那(French Guiana) 法国在南美洲的海外省。北濒大西洋,西界苏里南,东、 -- 880 世界地理概览168 南邻巴西。面积86504平方公里。人口12万。以印欧混血种人为主,其次是黑人和白人,多信奉天主教。法语为官方语言。地势南高北低,内地属圭亚那高原,多丘陵、河谷,森林密布;沿海是宽16~48公里的冲积平原,地势低平,多沼泽,土壤肥沃,集中人口的90%以上。河流众多,均注入大西洋,主要有马罗尼河、马纳河、阿普鲁瓦格河、奥亚波克河等,水量丰沛,多急流瀑布。地近赤道,属热带雨林气候,年平均气温27℃,降水丰富,沿海地区年降水量3500毫米。 森林占全境面积90%。 1676年沦为法国殖民地。 1946年改为法国海外省。经济以农业和林业为主,集中在沿海地带。主要生产甘蔗、木薯、玉米、稻米、可可和硬木。开采少量黄金、铝土和稀有金属。沿海产鱼虾。工业仅有制糖、酿酒等小工场。官府卡宴,是法属圭亚那的经济中心,主要外贸港口。 城郊有国际机场。 1968年法国在卡宴西北40公里处的库鲁设立宇宙研究中心和火箭发射基地。 (陈志梁) 厄瓜多尔(Ecuador) 南美洲国家。位于南美洲西北部。西临太平洋,海岸线长930公里,东、南界秘鲁,北接哥伦比亚。赤道横贯北部,国名即西班牙语“赤道”之意。面积269178平方公里(包括科隆群岛)。 人口1107.84万,其中印欧混血人种占41%,印第安人占39%,余为白人、黑人等。居民多信奉天主教。官方语言为西班牙语。 全国分为19个省和1个岛区。 首都基多。 -- 881 268世界地理概览 安第斯山脉纵贯厄瓜多尔中部,形成差别明显的3个自然区:① 东部平原,占国土面积的36%,为亚马孙平原的一部分。海拔250米以下,河网稠密,多源于安第斯山东麓,流入亚马孙河。属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23~27℃,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以上。盛产桃花心木、巴尔萨树、染料木、香膏木等,平原北部富石油资源。 ②中部山区,占国土面积51%。由东、西科迪勒拉山脉以及山间高原和盆地群组成。 火山纵列,耸立着20余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火山锥,其中有科托帕希(5897米) 、卡扬贝(5790米)等活火山。钦博拉索山(6272米)为全国最高峰。山间高原和盆地海拔2000~3000米。 气候垂直变化显著。 山间高原和盆地终年温和,年平均气温18~24℃,年较差小,年降水量约1000毫米;海拔4400米以上的山地常年积雪。 有金、银、铜、铁、铝、锰、钼、硫磺等矿。③ 西部沿海地区,约占国土面积13%。在瓜亚基尔以北为丘陵和瓜亚斯低地区,宽约150公里。 瓜亚基尔以南为高200~300米的丘陵区,宽仅50公里。 北部属热带雨林气候,年平均气温25~27℃,年降水量2000毫米以上;南部向热带草原气候过渡,年降水量减至500毫米左右。 此外,太平洋中的科隆群岛距本土约970公里,面积约8000平方公里,多属火山岛,海拔多在1500米以下。 尼瓜多尔为古印加帝国的一部分。 1532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 16、17世纪先后隶属于秘鲁总督辖区和新格拉纳达总督辖区,1822年摆脱殖民统治,加入大哥伦比亚联邦。 1830年退出联邦,建立厄瓜多尔共和国。 -- 882 世界地理概览368 厄瓜多尔是个传统的农业国。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曾为世界主要可可生产国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香蕉种植业迅速发展,50年代起取代可可,成为闻名世界的“香蕉之国”。 70年代起,随着东部平原石油的开发,石油跃升为国家主要出口品,并推动了工业发展,逐步改变了以农业为主的单一经济结构,经济增长速度居拉丁美洲各国前列。 矿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12.5%。 石油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石油探明储量为1.92亿吨。油田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其次是西南部沿海地区。 原油年产量在1300万吨左右,其出口值占出口总值的55%。从东部油田铺设输油管至西北部港口埃斯梅拉达斯,并在该地兴建起炼油工业。制造业以轻纺工业为主,主要有食品、纺织、水产和木材加工等部门,近年来还发展了机械、电器、钟表、汽车、钢铁等工业。 工业主要集中于基多和瓜亚基尔两大城市及其周围地区,约占全国制造业产值的45左右。 A农业以种植业为主。耕地面积262万公顷,占全国面积的9.4%,主要种植香蕉、可可、咖啡、甘蔗等热带作物,其次是水稻、小麦、大豆、棉花等。 1991年香蕉创汇4亿美元。 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两个地区:以瓜亚斯低地为中心的西部沿海是可可、咖啡、香蕉、水稻产区,多为大种植园经营,主要供出口;中部高原以小麦、大麦、玉米、马铃薯等为主,多为小农经营,主要供国内需要。 牧场占国土面积的9.2%,主要分布于中部高原,其次是西部沿海地带。近海和科隆群岛周围海域盛产金枪鱼、龙虾等,渔业较发达。 厄瓜多尔铁路运输以基多为中心,有3条铁路干线,总 -- 883 468世界地理概览 长1169公里。 公路总长3.47万公里,其中铺面公路4400多公里。 西部沿岸地区公路网较密,泛美公路通过境内(约1100多公里)。 最大港口是瓜亚基尔,其次是曼塔、埃斯梅拉达斯、玻利瓦尔等。基多、瓜亚基尔有国际机场。 (张文奎) 秘  鲁(Peru) 南美洲国家。位于南美洲西部。西濒太平洋,海岸线长2254公里,陆邻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巴西、玻利维亚和智利。面积1285215平方公里。人口2245.4万,其中印第安人占41%,印欧混血种人占36%,白人占19%,其他占4%。 96%信奉天主教。西班牙语为官方语言。全国分为24个省,1个直辖区。首都利马。 自然地理 秘鲁自西向东明显地分成3个区:① 西部沿海平原。南北长达2270公里,宽16~160公里,约占国土面积18。 北部较宽,海底富藏石油;向南宽度缩减,南纬10°A以南,海岸山脉多以陡崖临海,局部地段伸入海中,沦为岩岛,岛上堆积有深厚的鸟粪层。② 中部安第斯山区。约占国土面积13以上。呈西北—东南走向纵贯全境,平均海拔A4300米,为太平洋水系和大西洋水系的分水岭。北部山幅较窄,约200公里,向南展宽至近600公里。南纬7°以北山地海拔高度较低(3000米) ,马拉尼翁河左岸支流溯源侵蚀强烈,山体破碎,不仅成为连接东西地区的自然通道,也为东水西调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南纬7°~11°间山地,海拔高 -- 884 世界地理概览568 度增大,有全国最高峰瓦斯卡兰山(6768米)。 山间诸大河流河谷深邃,盆地众多,山体被分成3列。南纬11°以南,东西两列山脉夹峙广阔的普纳高原(3800~4100米) ,是玻利维亚高原的一部分。富集铜、铅、锌、金、银、铋、钒等矿。③东部亚马孙低地。约占国土面积一半以上。属亚马孙河上游流域,地面平缓,水网稠密。北部贮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河流分为两大水系。西部沿海平原的河流源自安第斯山脉西侧,西流入太平洋,流程短,落差大,流量小,多为间歇河,是干旱区农业的重要灌溉水源。 东部属亚马孙河水系,其上源马拉尼翁河(1600公里) 、乌卡亚利河(2560公里) 均出自秘鲁境内的安第斯山脉,水量丰沛,支流众多,水深流急,富水力资源,伊基托斯以下可通江轮。东南部的的喀喀湖(与玻利维亚共有)流域为内流区。 秘鲁地处热带,但各地区的气候差异较大。西部沿海处副热带高压东缘,加以沿岸强大寒流的影响,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并具有夏不炎热、冬不寒冷、相对湿度大(80%)和多雾的特点,年降水量一般在50毫米以下,南部不足25毫米。中部安第斯山地气候凉爽,气温年较差小。山地北部年降水量600~1000毫米,面迎大西洋湿润气流的山地东坡达2000毫米,其余地区多不足500毫米,南部山间高原形成大面积荒漠。 东部亚马孙低地气候湿热,年降水量达2000毫米以上,年平均气温约28℃,遍布热带雨林,多染料木、桃花心木、杉及橡胶、金鸡纳树等经济林木。 发展简史 秘鲁是美洲古文明发祥地之一。公元13世纪,印加族崛起于秘鲁南部,以库斯科为都城,建立了印加 -- 885 668世界地理概览 帝国。 1533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542年建立秘鲁总督辖区,成为西班牙在南美洲殖民统治中心地区之一。1821年独立,1826年成立秘鲁共和国。 经济地理 秘鲁是世界六大主要矿产国之一,矿产品出口额达出口产品总额的50%,工矿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农业产值约占12%。 主要矿产有铜、银、锌、铅、铁等,其中采铜业居重要地位。 铜的探明储量3500万吨,占世界总蕴藏量的19.7%。 仅次于美国和智利,居世界第三位。年产铜36.5万吨,占世界第七位,在拉丁美洲仅次于智利,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8.5%。 南部安第斯山脉西坡的托克帕拉、夸霍内和塞罗贝尔德三大矿区是铜矿的集中产地,产量占全国45以上,A其中位于莫克瓜省的夸霍内矿产量几占全国12。 银、铅、锌、A铋、钒等矿的储、产量也居拉丁美洲或世界前列,为传统出口物资。安第斯山脉中部的塞罗-德帕斯科是银和多种有色金属的开采中心,素有“矿都”之称。 铁矿探明储量9.7亿吨,仅次于巴西和委内瑞拉,居拉美第三位。伊卡省的马科纳有全国最大铁矿,矿石品位高(62%) ,年产铁矿砂约500万吨,除少量供钦博特钢铁厂冶炼外,大部分输出。 石油开采是近年发展最快的部门。 1980年全国已探明储量1.6亿吨,主要分布在亚马孙低地的因图托和萨亨图洛罗斯附近及北部沿海塔拉拉等地区。 年产石油1035万吨,出口380万吨,占出口总额的20.4%,超过铜而成为最大输出品。 秘鲁制造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以矿石冶炼 -- 886 世界地理概览768 和农产品加工为主。 主要部门有纺织、食品、钢铁、炼油、有色金属冶炼、造船、水泥、化工、肥料等,但工业机器、设备、原料及制成品约23仍依赖进口。中小企业占34,约A A70%制造业集中在首都利马附近。 秘鲁的农用耕地310万公顷(其中水浇地130万公顷) ,占国土面积的2.4%。全部耕地中,中部山地约占60%,西部沿海地区占25%,广大东部林区仅占15%。 主要作物有甘蔗、棉花、咖啡及稻米、玉米、马铃薯、大麦、小麦等。作物分布相对集中,西部沿海是商品性灌溉农业区,甘蔗、棉花、稻米的最大产地。 咖啡分布在安第斯山脉东坡海拔800~1800米地带,发展迅速,1976年起产值和出口额超过甘蔗、棉花,跃居各项农产品之首。粮食作物主要分布在中部山地各河谷、盆地中,产量低,不足自给。天然牧场面积约2200万公顷,占国土的17%左右,大多分布在安第斯山区。饲养牛、羊、羊驼、原驼和骆马等。森林面积650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51%,木材蓄积量22.43亿立方米,集中于国土东部。 渔业资源丰富,沿海盛产以鳀鱼为主的冷水性鱼类,捕鱼业和鱼粉加工业自60年代开始跃居世界前列。 鱼粉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 秘鲁铁路全长4600多公里。有中央和南部两条铁路干线,以连接首都与拉奥罗亚、塞罗-德帕斯科等矿业中心的中央铁路经济意义最大。公路近5万公里,其中铺面公路4600多公里。泛美公路沿海岸纵贯全境,并通智利与厄瓜多尔,是全国公路网的主干。卡亚俄是全国最大海港。空运发达,利马有国际机场,是西半球重要的航空港之一。 -- 887 868世界地理概览 主要城市有利马、阿雷基帕、库斯科和卡亚俄等,利马是秘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库斯科是历史古城,著名的印加文化中心。 (张佐华) 巴 西(Brazil) 南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位于南美洲东部,东濒大西洋,陆邻除智利和厄瓜多尔以外的所有南美国家。 介于北纬5°16′~南纬33°45′和西经34°45′~73°59′之间。 南北长4320公里,东西宽4328公里,国土面积851.197万平方公里。人口1.533亿,白种人占55%,黑白混血种人占38.4%,余为黑人和印第安人。大多信奉天主教。葡萄牙语为官方语言。全国分为23个州、3个地区和1个联邦区。首都巴西利亚。 自然地理 巴西地形以高原和平原为主,全境绝大部分地区在海拔900米以下,其中200米以下平原占41%。海拔900米以上的地区约占3%。自北而南共分为5个地形区:① 圭亚那高原。 国境北部是圭亚那高原的组成部分,自北向南倾斜,其南缘大致与赤道平行,面积占国土总面积2%。大部为海拔300~400米的丘陵状高原。最北部边境陡立的山岭为奥里诺科水系和亚马孙水系的分水岭,内布利纳峰海拔3014米,三月卅一日峰2992米,分别为全国第一和第二高峰。矿藏主要有铁、锰、铝土等金属矿。 ② 巴西高原,又称中央高原。从东北向西南延伸,位 -- 888 世界地理概览968 于中部、东部和东南部,约占国土面积的一半。海拔300~1500米,地面起伏平缓,向西、向北倾斜。高原东侧有一条著名的大崖壁,面向大西洋;西侧是单面山,面向亚马孙平原。矿藏主要有铁、锰、铬、镍、铀、金、金刚石、石英水晶及稀有金属等矿。 ③ 亚马孙平原。介于圭亚那高原和巴西高原之间,是世界上最大的冲积平原,在巴西境内面积20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13。地势低平坦荡,大部分海拔在150米以A下。平原西宽东窄,略似漏斗形,西部宽约1280公里,到奥比杜斯宽仅160公里。亚马孙河口湾多岛屿,最大的岛是马拉若岛。矿藏主要是沉积矿床如石油等。 ④ 沿海平原。 指北部和东部沿大西洋岸的狭窄平原,是开发最早、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北起亚马孙河河口,经纳塔尔附近的圣罗克角,南至里约热内卢和桑托斯附近,宽32~64公里,一般不超过100公里,北宽南窄,属冲积平原,海拔100米以下。沿海有沼泽、砂丘及潟湖。平原的背后为大崖壁,即南部的马尔山和东北部的博尔博雷马崖壁,一般海拔900米左右。崖壁背后即为巴西高原。大崖壁是沿海通往内地的交通障壁。沿海平原在桑托斯中断消失后,又在国境南端展宽为里奥格朗德平原。 沿海平原的主要矿藏为石油、天然气和煤炭。 ⑤ 巴拉圭低地,又称潘塔纳尔(沼泽)平原。位于西南部马托格罗索高原(巴西高原一部分)以南,地处巴拉圭河上游。海拔高度在100米以上,雨季常受泛滥,为低湿的湖沼群地区。 -- 889 078世界地理概览 巴西境内河流众多,可分为三大水系。亚马孙河河宽水深、水量巨大而较稳定,干支流通航里程在5万公里左右,海轮沿干流上溯可达秘鲁境内的伊基托斯。第二大水系是巴拉圭-巴拉那-拉普拉塔水系。从米纳斯吉拉斯州西南部发源的河流汇入巴拉那河,南部3个州的河流通过乌拉圭河汇入拉普拉塔河。第三大水系是圣弗朗西斯科河,发源于米纳斯吉拉斯州南部,向北流1600多公里,后折向东注入大西洋,河床坡降大,水力资源丰富,保罗·阿方索瀑布处已兴建水电站,瀑布以上到贝洛奥里藏特之间1000余公里可通航浅水船,瀑布以下至出海口的275公里可通航海轮。全境湖泊不多,主要有帕图斯潟湖和米林湖,属沿海潟湖。 巴西除了南部3个州(巴拉那、圣卡塔林那、南里奥格朗德)属亚热带气候外,其余地区均属热带气候区。北部亚马孙地区属赤道多雨气候,以南包括东北部在内的巴西高原属热带干湿季气候,南部属亚热带湿润气候。 亚马孙地区湿热多雨,气温的年较差小于日较差。年平均气温在25~26℃之间,年较差约3℃,年降水量东部2100毫米,西部2500毫米以上。 热带雨林(当地称塞尔瓦) 繁茂,种类繁多,每平方公里有不同种类的植物达1200多种,以硬木为主,主要有凤梨科、兰科、棕榈科、美人蕉科、巴拿马草科等,河口有红树林。 巴西高原和沿海平原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1000~1500毫米之间,干、雨季分明,降水量一般集中在10月至翌年4月或12月至翌年5月。 气温较高,最热月平均气温可达28~30℃,一般出现在干季之末雨季之前,最冷月平均气温 -- 890 世界地理概览178 20℃以上,气温年较差约5~10℃。 在沿海平原地区,由于大崖壁地形的抬升作用,一般降水丰富,如圣路易斯年降水量2032毫米,累西腓1524毫米,圣保罗1384毫米。高原内地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左右,但东北部内地属半干旱气候。 西南部的巴拉圭低地和南部3个州同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终年温和,气温年较差小;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1800毫米之间,降水自北向南和自东向西渐减,80%集中于夏季。 发展简史 巴西境内原为印第安族图皮人和阿拉瓦克人繁衍生息之地。 葡萄牙人于1500年4月登上了巴西海岸,随后巴西沦为葡萄牙殖民地。 经过3个多世纪的殖民统治,1822年巴西独立,成立帝国。 1889年废除帝制,成立共和国。 1968年改名为巴西联邦共和国(乌拉圭曾于1821年并入巴西,为西斯巴拉丁省)。 经济地理 在拉丁美洲国家中,巴西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之一。 1948~1980年33年间,巴西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7%,仅次于同期的日本,高于其他各发达国家。 1969~1973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递增11.3%,被称为“巴西奇迹”。 90年代初平均每年增长4.5%左右。经济结构也发生重大变化,从一个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的农业国逐步发展成为工业、农业国家。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3%、农业占9%、第三产业占48%。 现已形成以钢铁、机械、化学、食品、纺织工业为主的格局和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农业生产也多样化和地区专门化,除出口蔗糖、咖啡及 -- 891 278世界地理概览 棉花外,还是世界上大豆、可可、稻米、柑橘、剑麻、杂豆、高粱等重要的生产国和输出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巴西工业发展很快。 除原有的采矿、冶金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外,还相继建立了汽车、造船、机械及石油、化学等工业部门;70年代以来又新建了石油化工、电子、核能、飞机制造及军工生产等部门。主要工业部门及分布如下:① 钢铁工业。 钢锭生产能力2000万吨左右,轧钢能力800万吨。钢年产量2500万吨,占拉美钢产量一半以上,居世界前列,出口居第五位。 铁矿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800亿吨,品位高达40~70%,主要分布在巴拉那州的卡拉雅斯铁矿区,以及皮奥伊州、塞阿腊州、马托格罗索州南部与米纳斯吉拉斯州贝洛奥里藏特东南的“铁矿四角区”。 米纳斯吉拉斯州的伊塔比拉露天矿储量35亿吨,品位60~70%。 沃尔塔雷东达钢铁联合企业位于里约热内卢以西80公里的帕拉伊巴河谷中,生产能力已达500万吨。 ② 机械工业。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以轻型机械为主,战后重型机械发展很快,主要部门有重型机械(机床、锅炉、汽轮机、柴油机等) 、汽车、造船、电器、农业机械等。年生产汽车约100万辆,居世界前列;造船仅次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武器生产居世界第六位。机械工业主要集中在以圣保罗为中心的东南部,产值约占84%;其次是南部,产值约占13%。重型机械、汽车、拖拉机、电器尤集中于圣保罗及其近郊和里约热内卢;造船中心是瓜纳巴拉和里约热内卢。 ③ 化学工业。以酸、碱以及油漆、染料、炸药、药品 -- 892 世界地理概览378 为主的化学工业,主要中心是圣保罗、阿雷格里港、瓜纳巴拉。石油化工首建于巴伊亚油田,即东北石油公司属下的卡马萨利综合石油化工中心;次为圣保罗附近的库巴唐炼油厂。 煤炭炼焦化工分布在钢铁联合企业附近,如沃尔塔雷东达、伊帕廷加、库巴唐等地,生产炼焦副产品苯、甲苯、萘等芳香剂。 ④ 食品、纺织工业。 食品工业以面粉、咖啡、制糖、肉类加工、酒类饮料和烟草加工为主。 面粉加工中心为圣保罗,生产能力占全国13;次为瓜纳巴拉和南里约格朗德州,合计A占全国生产能力的15。 咖啡焙烤分散于东南部产区,速溶咖A啡生产在圣保罗、巴拉那州。制糖厂分布在东北部沿海狭长地带和圣保罗。肉类加工及罐头工业分布在圣保罗、南里约格朗德和米纳斯吉拉斯州。葡萄酒产于南里约格朗德州,啤酒饮料多半集中于圣保罗。卷烟在圣保罗、里约热内卢、贝洛奥里藏特、累西腓、贝伦;雪茄集中于巴伊亚。纺织工业以棉纺为主,生产能力在圣保罗占44%,米纳斯吉拉斯州占22%,东北各州占11%。毛、丝、亚麻、人造丝,圣保罗产量均占一半。 ⑤ 能源工业。 能源短缺是巴西工业发展的一大障碍。 近年来石油开采发展较快,已探明石油储量12.4亿吨。年产石油3300万吨。 主要产于东部巴伊亚州、里约热内卢州沿海和大陆架。煤炭储量少,质量差,年产量不到1000万吨,炼焦煤80%靠进口。 煤炭主要产于圣卡塔林那州和南里约格朗德州。水电发展较快。 1991年投入使用的巴西和巴拉圭共建的伊泰普水电站,发电量1260万千瓦,占巴西全国发电量的 -- 893 478世界地理概览 38%。 巴西有可耕地3.76亿公顷,已耕地5200多万公顷。在农业净产值中,种植业占74%,畜牧业占25%。玉米是巴西首要粮食作物,分布普遍。巴西是拉美稻谷主要生产国。木薯是东北部农民的主食,近年来又成为重要的酒精原料。 经济作物中咖啡居首位。产量和出口量分别占世界的34.8%和24.7%,被称为“咖啡王国”。主要产地在圣保罗州、巴拉那州和米纳斯吉拉斯州。甘蔗的产量和出口量约占世界的10%,主要产地圣保罗州占全国产量的40%,伯南布哥、里约热内卢、阿拉戈斯等州次之。可可产量仅次于科特迪瓦,占世界产量的20.6%,其中约45供出口;主要产地A在东北部巴伊亚州,占全国总产量的95%。巴西棉花分木棉和草棉两种,东北部以木棉为主,占全国木棉产量90%以上;东南部为草棉产区,产量占全国的90%。柑橘产量仅次于美国,产量的80%用于加工成橘汁出口。大豆产量居世界第二位。香蕉、剑麻、蓖麻子、马黛茶等也有大量生产。 畜牧业以养牛为主,存栏数约1.27亿头。养猪业次之,存栏数约3000万头。牛、猪的存栏数均占世界第四位。 森林资源丰富,覆盖率约70%,且富名贵品种,如亚马孙平原的红木等。 巴西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在全部客货运输量中,公路占70%以上,铁路占17%,水运不足10%。 公路全长150万公里,其中铺面公路仅9.2万公里,以东部沿海和东南部地区最为稠密,中西部地区较为稀疏。 铁路全长约3万公里,其中电气化铁路2300公里,主要集中在东南部地区。 由于铁路 -- 894 世界地理概览578 轨距不一,未能形成统一的运输网。巴西拥有拉丁美洲最大的商船队,远洋运输船只占总吨位的70%以上。沿海航运发达,货运量几乎与铁路相等。 里约热内卢为沿海航业中心。 内河通航里程约5万公里,以亚马孙河、圣弗朗西斯科河等为主。 国内航线通联150个城市,有10条国际航线通往世界各地。圣保罗有巴西最大的国际机场。 主要城市有巴西利亚、圣保罗、里约热内卢、贝洛奥里藏特等。圣保罗是巴西最大的城市,也是拉丁美洲的工业中心。 玻利维亚(Bolivia) 拉丁美洲国家。 位于南美洲中部。 东、北与巴西交界,南邻巴拉圭和阿根廷,西同智利和秘鲁接壤。面积1098581平方公里。人口761.2万,其中印第安人占54%,印欧混血种人占31%,白人占15%。绝大多数信奉天主教。西班牙语为国语。全国划分为9个省。法定首都苏克雷,政府所在地拉巴斯。 自然地理 全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可分为3个地形区。 ①西部安第斯山区。由东、西科迪勒拉山脉及楔入其间的玻利维亚高原构成,约占国土面积的16.6%。地势高峻,平均海拔在3700米以上,多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其中南纬16°附近的汉科乌马山海拔7010米,为南美洲的最高峰。 西科迪勒拉山脉多休眠火山,其中著名的萨哈马火山,海拔6520 -- 895 678世界地理概览 米,富硫磺矿;东科迪勒拉山脉为境内的内流区与亚马孙流域、拉普拉塔流域的分水岭,高山冰川发育,尤以伊利马尼山和伊延普山的大冰川闻名,富锡、银、钨、金、锑、铋、铜等矿藏;玻利维亚高原海拔3500~3900米,地势微向南倾,地面起伏和缓,在玻秘边界上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淡水湖的的喀喀湖以及波波湖、乌尤尼盐沼、科伊帕萨盐沼等。②中部谷地。 处东科迪勒拉山脉东麓,约占国土面积的17.3%。 北部多河流深切的深邃峡谷,南部为平坦开阔的河谷盆地,平均海拔600~3000米。 ③东部低地平原。 约占国土面积的66.1%,地势低平,海拔150~600米之间。北部为亚马孙流域的贝尼河-马莫雷河冲积低地,多湖沼滩地;南部是大查科平原的一部分,富石油、铁矿;其间为亚马孙河流域和拉普拉塔河流域分水岭奇基托斯波状丘陵,海拔300~600米。 境内河流分属的的喀喀湖内流区,亚马孙流域和拉普拉塔河流域。内流区河流短小,多源于高原两侧的东、西科迪勒拉山坡,较大的是德萨瓜德罗河,全长297公里。属亚马孙流域的河流主要是贝尼河和马莫雷河,支流众多,水量丰沛,沿岸湖沼广布。属拉普拉塔河流域的河流有皮科马约河和贝尔梅霍河,水量季节变化显著。 玻利维亚地处南纬9°40′~23°的热带,受地形影响,气候有明显差异。玻利维亚高原因地势高,又居山间位置,气候高寒干旱,年平均气温不足10℃,仅的的喀喀湖地区受湖水调节,较为温和;年降水量150~600毫米,也北向南递减。 东、西科迪勒拉山脉气候和植被分布随海拔高原和坡向而异,其中处于东科迪勒拉山脉东麓的中部谷地,年平均气温17~ -- 896 世界地理概览778 22℃,年降水量在400~1200毫米间,由北向南递减。东部低地平原的北半部属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27~30℃,年降水量1800~2500毫米;南半部属热带草原气候,年平均气温约25℃,年降水量750~1250毫米,干湿季分明,11月至翌年4月为雨季。 发展简史 玻利维亚是古代印第安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14世纪归入印加帝国版图。 1538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 1542年隶属秘鲁总督辖区,1776年隶属拉普拉塔总督辖区。 1825年8月6日独立,当时领土面积229.4万平方公里。后与四邻不断发生边界纠纷,导致领土大半丧失,并且失去太平洋岸出海口,成为内陆国。全称玻利维亚共和国。 经济地理 玻利维亚是以采矿业为主的矿产原料出口国,其他工业基础薄弱。采矿业产值(除石油外)占国内生产总值9.5%,矿产品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85%以上,是国家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锡矿在矿业中占突出地位,锡矿探明储量约115万吨,在东科迪勒拉山脉有一条著名的锡矿带,起自拉巴斯以北大约100公里处,呈西北—东南向延展到阿根廷边境处。年产锡约2.5万吨,居世界前列,锡矿带内还伴生有银、铜、铅、钨、铋等。 1973年在苏亚雷斯港附近发现穆通大型铁矿,储量400~500亿吨,含铁量平均为55%,有的高达65%,分布在面积52平方公里、厚度200米左右的铁矿沉积带内,并伴生有含锰量45~55%的锰矿石3000万吨,为拉美最大铁矿之一。 石油和天然气工业是仅次于采锡业的重要经济部门。 1956年起成为石油输出国。 1974年石油产量曾达211万吨, -- 897 878世界地理概览 石油出口曾占出口总额的29.3%。近年来,储量减少,产量下降,国内消费量增加,1979年起停止出口石油。石油探明储量1亿吨,油田主要分布在南部的新、老两大油区。老油区在安第斯山前凹陷地带,目前产量约占全国40%;新油区位于老油区以东的查科-贝尼地区,目前产量约占全国60%。天然气储量1981亿立方米,已取代石油,成为仅次于锡的第二大出口品。全国有3个炼油厂:科恰班巴、圣克鲁斯和苏克雷,年加工原油能力300万吨,其中科恰班巴厂年加工能力达200多万吨。有输油、输气管道2300多公里。 玻利维亚制造业以传统的轻纺、食品工业为主,主要有纺织、制糖、酿酒、制革、卷烟、水泥等工业,大多集中在拉巴斯、科恰班巴和圣克鲁斯三大城市。兴建了冶金、石油化工、汽车、钢铁等重工业,并在穆通大型铁矿区建成一座年生产能力160万吨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仍占重要地位。全国12的就业人口A从事农业,农业用地约1100万公顷,占全国面积10%,其中耕地324万公顷(有水浇地12.5万公顷)。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马铃薯、稻米和小麦,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和中部谷地,产量不足自给。经济作物有甘蔗、棉花、咖啡、古柯等,可供少量出口,中部谷地为集中产区,东部圣克鲁斯省为新兴产区。畜牧业约占农业产值50%,经营粗放,西部高原饲养骆马、羊驼和绵羊,中部谷地以乳牛和猪为主,东部低地平原是主要肉牛产区。林业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45%,集中分布在东部。 玻利维亚交通运输受山地阻隔,铁路、公路主要集中在 -- 898 世界地理概览978 西部高原。 全国有铁路3579公里,以拉巴斯为中心连接矿区和邻国港口。 公路约有4万公里,其中铺面公路仅1163公里。 航空运输对联系面积广阔的东部地区起着重要作用。进出口物资通过智利等邻国海港转运。 主要城市有拉巴斯、苏克雷、波托西等,拉巴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首都。 (陈志梁) 智  利(Chile) 南美洲国家。位于南美洲西南部。西临太平洋,海岸线长5300公里;北邻秘鲁,东以安第斯山脉与阿根廷、玻利维亚为界。国土南北长4330公里,东西平均宽180公里,最宽处约400公里,是世界上最狭长的国家。 面积756626平方公里,人口1317万,其中印欧混血种人占75%,白人占20%,印第安人占3%,其他占2%。 85%信奉天主教。西班牙语为官方语言。全国分为12个区和1个首都区,首都圣地亚哥。 自然地理 智利从东向西大体分成3条南北纵列带:东侧是安第斯山脉,西侧是海岸山脉,中间为陷落谷地。 智利境内的安第斯山脉长4300公里以上。 自北部边界至南纬27°的北段,是玻利维亚高原的延续部分,海拔超过3600米,外围多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 中段(南纬27°~38°) 山幅收拢,山脉平行排列,间夹陡峭、狭窄的山谷,山势高峻,其中图蓬加托山海拔6800米,为世界著名火山。从南纬38°走向火地岛的南段,山体更趋收缩,高度也渐次降低,平均 -- 899 088世界地理概览 海拔约2000米;山地较为破碎,多东西向的横谷,成为穿越山区的自然通道,山麓地带广布冰川湖,为南美大陆上的主要湖群。 其中南纬42°以南,因近代下沉作用,山体濒临海岸,形成众多的峡湾、岛屿和海峡。 安第斯山区有活火山20多座,地震频繁。北部形成以铜为主的有色金属矿带,与秘鲁矿带相连。 海岸山脉为断块山体,宽30~50公里,北向秘鲁境内延伸,南端下沉沦为岛链。北部海拔500~850米,至中部达2500米以上,西坡多以断崖陡落,海岸平直,缺少港湾;往南复又降至600米左右,呈低丘延续。 海岸山脉与安第斯山之间的陷落谷地,也称中央纵谷,北起国界,南端下沉入海,形成海峡与港湾。其北段和南段分布连续而较开敞;中段因两侧山脉逼近而显局促,更兼多条山嘴横截,被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内陆盆地。 北段多古湖盆,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厚层湖相沉积中保存有丰富的硝酸盐矿物,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硝石产区。 智利地跨热带和温带。南北气候差异显著,从北到南可明显地分成3个气候区。 南纬30°以北是热带和亚热带沙漠气候区。气候极端干旱,形成阿塔卡马沙漠,是世界上最干旱的地区之一。年降水量由南部的125毫米向北减至25毫米以下,安托法加斯塔年降水量仅9毫米,伊基克曾出现过连续14年无雨的记载。 因气候干旱,雪线高达6100米,为整个安第斯山山系中雪线最高下限。源于安第斯山脉的河流,能够注入太平洋的只有6条,而且大多数是间歇河。 地面为大片流沙覆盖,植被稀少。 -- 900 世界地理概览188 南纬30°~37°之间为地中海型气候区。 气候温和,最热月(1月)平均气温约16~21℃,最冷月(7月)在8℃以上,气温年较差不大。年降水量自北部的250毫米,向南递增,至比奥比奥河一带达1000毫米。 冬雨夏干,5~8月降水量占全年的80%左右。河流由雨水、冰雪融水混合补给,即使在干旱的夏季,水量仍然丰富,为农业灌溉提供了水源。 南纬37°以南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年降水量一般为1000~2000毫米,南部向风坡可高达3000毫米以上,风大、雨日多,气候阴冷潮湿。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兼有冰川湖的调节,水量丰沛且稳定。 发展简史 原居民为印第安人。 公元15世纪中叶后,北部地区是印加帝国的一部分。 16世纪中期西班牙殖民者从北方侵入,建立殖民中心圣地亚哥城,把北部和中部作为它的殖民地(南部1887年并入)。 1818年宣布独立,成立智利共和国。 1879~1883年,为争夺硝石矿区同秘鲁、玻利维亚发生“太平洋战争”。秘鲁、玻利维亚战败,分别把塔拉帕卡省(5.8万平方公里)和安托法加斯塔省(12.5万平方公里) 划归智利(其北部国境线由此向北推移960公里)。 经济地理 矿业是智利国民经济的基础,采铜业占突出地位。 20世纪70年代铜占出口总额的70%以上,是国家外汇收入和资金积累最重要的来源。 由于制造业的发展,木材、纸浆、鱼类产品、酒类和石油化工产品等出口额的增长,90年代初,铜在出口总值中占的比重降至40%。智利经济重心偏居中部、中南部,尤其是圣地亚哥至康塞普西翁周围一带。 智利矿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7%,为世界上最大产铜 -- 901 288世界地理概览 国和铜出口国之一。铜矿探明储量1.5亿吨(按金属含量) ,约占世界总储量的14。 年产铜210多万吨,居世界首位。 北A部沙漠区的丘基卡马塔铜矿是世界最大的露天铜矿,矿石品位高达1.38%,已开采60多年,年产量约占全国一半。中部的埃尔特尼恩特铜矿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铜矿,产量约占全国14以上。上述两矿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77%,为国家A铜矿公司所有。 1991年建成的拉埃斯孔迪达矿为世界第三大铜矿。其他较大的有北部的萨尔瓦多铜矿和中部的安迪纳铜矿。 硝石矿储量近10亿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产量占世界的90%,出口曾占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战后因人工合成硝酸盐出现,生产日渐衰落,年产量从鼎盛时期的300万吨降至20世纪90年代初的50~60万吨,仍居世界首位。 硝石出口占出口总值的1.8%,在矿产品中列第四位。北部塔拉帕卡和安托法加斯塔为硝石主要产地。 铁矿主要蕴藏于北部,储量约16亿吨,其中阿尔加罗博矿最大,约占全国总储量的70%,年产铁矿石约1000万吨,大部分运销日本等国,为第三位出口矿产品。 钼与铜共生,品位很高,储量仅次于美国,铝产量约2万吨,出口值超过铁矿石,在矿产品中居第二位。此外,中部的洛塔和斯瓦格尔为主要产煤区;南部麦哲伦海峡和火地岛为主要石油产区。 智利制造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8%。除纺织、食品、制革、服装、制烟、木材加工等传统的工业部门外,20世纪50年代以来还建立了钢铁、石油化工、汽车装配等工业,造纸、电力工业也发展较快,轻、重工业比重大致平衡。电 -- 902 世界地理概览388 力工业以水电为主,约占发电量一半以上。工业主要集中在圣地亚哥-瓦尔帕莱索地区。康塞普西翁及其周围地区是新兴的重工业基地。 智利的农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以种植业为主。全国有可耕地1190万公顷,其中已耕地480万公顷,水浇地面积180万公顷。耕地大部分分布在科金博脱蒙特港之间的谷地内,尤以圣地亚哥与康塞普西翁之间的中部地区最为集中。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马铃薯、大麦、燕麦、稻等,粮食不能自给。经济作物有甜菜、大麻、烟草、油料作物等,大多供国内消费。葡萄、苹果、梨、桃等温带水果及蔬菜发展较快,已成为主要出口农产品;中部地中海型气候区是葡萄和蔬菜的最大产地。 畜牧业以饲养牛、羊为主。 牧场面积占国土面积15以上。比奥比奥河至蒙特港之间是最A大的养牛区。 林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日益重要。森林面积200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26%,每年营造速生松林8~10万公顷。林木蓄积量达12.4亿立方米,原木年产量一般在700~800万立方米。林产品出口近年来成倍增长,出口值仅次于铜,已成为拉丁美洲主要林产品出口国之一。 智利海岸线漫长,海洋渔业资源比较丰富,为世界主要的渔业大国。渔产中多为供制鱼粉的鳀鱼。是世界主要鱼粉出口国之一。 全国有铁路17700公里,其中电气化铁路1654公里。 公路全长80465公里,其中铺面公路占13%。铁路、公路干线南北纵贯,北通秘鲁,南至于蒙特港。主干公路为泛美公路 -- 903 488世界地理概览 的一部分,长3400公里,并有公路穿越安第斯山通阿根廷;主干铁路有4条支线横越安第斯山,与玻利维亚、阿根廷境内铁路网相连。主要港口有瓦尔帕莱索、安托法加斯塔、蒙特港等。圣地亚哥有国际机场。 主要城市有圣地亚哥、瓦尔帕莱索,前者是智利的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后者是南美太平洋沿岸最大港口,著名的工商业城市。 (张佐华) 阿 根 廷(Argentina) 南美洲国家。位于南美洲南部。东临大西洋,东北接乌拉圭、巴西,北邻巴拉圭和玻利维亚,西以安第斯山脉与智利为界。国土南北最长3694公里,东西最宽1423公里,北宽南窄,呈楔形。面积2780092平方公里,人口3237万,其中97%为白人,多属意大利和西班牙人后裔。大多信奉天主教。西班牙语为国语。全国分为22个省、1个地区和1个联邦首都区。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 自然地理 全国地势由西向东逐渐降低,西部安第斯山区、东部平原区和低高原区分别约各占全国面积13。 A安第斯山脉自西北伸入境内,纵贯3000多公里。 北段主要是普纳荒漠高原,海拔3400米以上,广布盐沼和孤立火山;其东缘延伸着一系列平行山脉及峡谷,山峰多在5500米以上,向东高度渐降,以海拔低于2000米的亚安第斯山脉与查科平原相接。中段(南纬27°~38°)山幅缩窄至50公里,多 -- 904 世界地理概览588 6000米以上山峰,其中有南美第二高峰阿空加瓜山(6960米) ;山口高度一般也在3800米以上。南段(南纬38°以南) 山体更趋收缩,至南纬41°合为一条主脊,迤逦向南,最终呈东西走向伸达火地岛东端,高度也渐次降低至1500米左右。 山区内蕴藏着丰富的铅、锌、铍等有色金属矿,东麓地带并有石油储藏。 平原沿安第斯山麓呈纵向分布。北部的查科平原为大查科地区的一部分,面积约44万平方公里,海拔自西向东由400米降至巴拉那河沿岸的70米,地面平展低洼。巴拉那河与乌拉圭河之间的河间平原为查科平原的延续。查科平原以南为纵横约800公里的潘帕斯草原,约占国土面积的14。 地A势坦荡平展,略向东倾斜。 平原以南是巴塔哥尼亚高原,面积67万平方公里,海拔高度自安第斯山麓的1000米向东呈阶梯状下降,以陡峭崖壁终止于大西洋岸,海拔70~200米,北部内陆和东部海湾地区富含石油。 全国面积的47.1%为无流区,5.6%为内流区,两者主要分布于西北部山区和巴塔哥尼亚中部;外流区面积占47.3%,其中45.9%属大西洋流域,1.4%属太平洋流域。南美洲第二大水系巴拉那-拉普拉塔河及其主要支流巴拉圭河和乌拉圭河等自北而南流入境内,水量充沛。 中南部萨拉多、科罗拉多、内格罗、丘布特等河,大都发源于安第斯山东麓,流经干旱区。 全国水力资源总蕴藏量估计达1100万千瓦。 全国有湖泊400多个,主要分布在南部安第斯山麓,多为冰蚀湖。 -- 905 688世界地理概览 国土北界南回归线附近,南止南纬55°,地跨亚热带和温带,其中南纬40°以北占全国面积45,年平均气温多在16~A23℃之间;国土的60%为年降水量低于500毫米的干旱和半干旱区。全国可分为4个区:①查科亚热带森林区。全年气温较高,1月和7月的平均气温分别为30℃和20℃,降水自西向东由500毫米递增至1000毫米,在河间平原东北部则达到1700毫米,为全国降水最丰富的地区。 ②潘帕斯亚热带草原区。 6月平均气温为11℃,1月为24℃,年平均降水量自东部沿海的1000毫米向西递减至西潘帕的300毫米。 ③巴塔哥尼亚温带荒漠、半荒漠区。气候干冷多风,年平均气温北部14℃,南部6℃,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仅200毫米。④安第斯山地荒漠和山地森林区。南纬38°以北的安第斯山区主要为高寒荒漠气候,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38°以南为温凉湿润的山地森林气候,向风坡麓降水达500毫米以上,密覆常绿林和半常绿林,多南美杉、山毛榉等经济树种。 发展简史 原为印第安人居住地。 公元16世纪初沦为西班牙殖民地,原属秘鲁总督辖区管辖。 1776年设立了拉普拉塔总督辖区(范围包括今阿根廷、巴拉圭、乌拉圭全部领土以及玻利维亚、巴西的一部分) ,以布宜诺斯艾利斯为统治中心。 1816年正式独立。 1826年成立联邦共和国。 1866年定名为阿根廷共和国。 经济地理 阿根廷是拉丁美洲经济发达的国家,国内生产总值次于巴西和墨西哥,人均产值则居3国之首。经济的部门构成比较平衡。农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农牧产品在国家出口总值中的比重保持在80%左右,为世界肉类、 -- 906 世界地理概览788 玉米、大豆、亚麻籽、羊毛、小麦等农牧产品的主要出口国。 农业产值中,种植业占55%,畜牧业占40%,林业、渔业比重很小。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较高,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可产粮食18吨、油料4吨、肉类2.5吨。 耕地面积3520万公顷,主要种植粮食作物和油料作物,次为甘蔗、棉花、烟草、饲料作物(紫苜蓿、饲用高粱)和蔬菜、水果。 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燕麦、大麦、黑麦、粟、高粱和水稻,其中小麦种植居首位,是世界七大小麦生产国之一;玉米居第二位,是世界十大玉米生产国之一。油料作物主要有大豆、向日葵、花生、亚麻。 70年代以来,大豆发展迅速,产量跃居世界第四位。亚麻播种面积逐年减少,但仍为世界最大亚麻籽生产国之一。 国土面积的55%为牧场和草原。以养牛业为主,其次是养羊业,以及猪、马、家禽等饲养业。每年可产肉类380万吨(其中牛肉近300万吨) 、羊毛25万吨。每人每年平均消费牛肉约100千克,为世界最高水平。奶牛、家禽生产多集中于大城市郊区,80%左右的牛、猪、马分布于潘帕地区,约半数的羊分布于巴塔哥尼亚地区。 森林面积占国土面积22%。 可开发林约3900万公顷,其中用材林2700万公顷,主要分布于国土边远的东北部、北部和西南部。 查科地区所产的红、白坚木可提炼鞣革用的栲胶,产量占世界产量的60%,是世界主要的天然栲胶出口国。 海岸线总长5117公里,沿海大陆架面积96万平方公里,渔业资源丰富。主要产鳕鱼,其次是鳀鱼、墨鱼、金枪鱼等。 主要渔港有马德普拉塔、布兰卡港和罗森。 -- 907 888世界地理概览 工业在阿根廷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3%。以制造业为主,主要工业部门有石油、钢铁、机床、汽车、水泥、电子、化工、电力以及传统的食品、纺织、皮革等农牧产品加工工业。 电力工业发展迅速,目前全国年发电总量约500亿度,其中火力发电和水力发电各占44%。60年代以来重视水力发电,先后建成了水电站30多座,主要有乔孔水电站(120万千瓦) 和萨尔托格兰德水电站(189万千瓦,与乌拉圭合建)。 正在兴建的有亚西雷塔水电站(与巴拉圭合建,阿根廷部分270万千瓦)和中巴拉那河水利电力工程(230万千瓦)等。 阿根廷是拉美最早从事核电工业的国家,目前已拥有2座核电站,并正在兴建一座装机容量为692兆瓦的核电站。 钢铁工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基础工业,创建于1947年。 生产设备和技术水平都较先进,但国内原料不足,铁矿砂、炼焦煤需进口。 70年代中期后,钢铁产量增长较快,目前产量次于巴西,居南美第二位。钢铁消费量的14仍需进口。主A要钢铁中心分布在罗萨里奥至圣尼古拉斯一带,其次是胡胡伊省的萨帕拉铁矿区。 汽车工业始建于1959年。现为拉美三大汽车生产国之一,产量波动较大。大布宜诺斯艾利斯和科尔多瓦为两大汽车生产中心。 机床工业建于1903年。 60年代后发展较快,目前在拉美仅次于巴西;30%供出口,主要销往拉美国家。机床工业的70%集中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其次在科尔多瓦省的圣弗朗西斯科市。此外,拖拉机和农业机械工业、电子和电器工业等也具一定规模。 -- 908 世界地理概览988 食品、纺织、皮革等传统工业部门仍占重要地位,其产值和从业人员分别占工业总产值的13和工业从业人员总数A的25。 其中,食品工业是发展最早的部门,主要有肉类加工、A面粉、榨油、酿酒、制糖、制酪、卷烟、水产品加工等,集中分布于原料产地和消费中心。 石油工业发展迅速,已探明石油储量3.55亿吨,天然气7132亿立方米。 从1976年起,石油产量以每年5%的增长率稳步上升,石油工业产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7%左右。 石油自给率达93%。丘布特省(圣豪尔赫湾石油盆地面积约22500平方公里)石油产量占全国的45%;其次是门多萨省和内乌肯省,产量各占23%。 天然气年产量109.4亿立方米,主要产区位于内乌肯省(占70%) 、萨尔塔省和火地岛,通过管道输送至沿海工业集中的地区。 阿根廷是拉美交通最发达的国家。公路运输占全国货运的52%,居首位。 公路总长105万公里,其中铺面公路54600公里。 有32条公路与邻国沟通,其中通往智利的有近20条;著名的泛美公路由首都通往智利、玻利维亚、巴拉圭和巴西。 铁路通车里程3.5万公里,以首都为中心呈辐射状通向全国各地,有5条铁路分别通往邻国智利、玻利维亚和巴拉圭。 水路运输也较发达,全国港口年吞吐量8500万吨。 主要河港有罗萨里奥、圣菲和科连特斯,主要海港为布宜诺斯艾利斯、布兰卡港、马德普拉塔、克肯港、拉普拉塔。航空发达,全国有61个定期航班机场,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埃塞伊萨国际机场是最大航空枢纽。 主要城市有布宜诺斯艾利斯、罗萨里奥、科尔瓦多、乌 -- 909 098世界地理概览 斯怀亚等。 布宜诺斯艾利斯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乌斯怀亚是地球最南端的城市之一,距南极大陆仅800公里。 (胡 健) 巴 拉 圭(Paraguay) 南美洲国家。位于南美洲中部。东界巴西,北界玻利维亚,南部和西部与阿根廷相邻。巴拉圭河、阿帕河、巴拉那河和皮科马约河等构成全部国界的45。 面积406752平方公A里。人口439.7万,95%为印欧混血种人,5%为印第安人部族瓜拉尼人和白人。 多信奉天主教。 官方语言为西班牙语,瓜拉尼语为民族语言。全国分为19个省。首都亚松森。 地处拉普拉塔平原的北部,南回归线横贯国土中部,属热带向亚热带过渡地带。夏半年(10月至翌年3月)气温26~33℃,冬半年(4~9月) 15~26℃。巴拉圭河从北向南穿越境内,把国土分成东、西两个截然不同的地理区域。河东地区又称巴拉圭本部,面积约占全国的13,是巴西高原往西A南的延伸,地形从高原山地向波状起伏的丘陵和平原过渡,在沿河形成低地和沼泽,海拔一般为300~600米。 许多河流循地势注入巴拉那河和巴拉圭河,谷深流急,富水力资源。年降水量1300毫米,全年有雨,夏雨稍多。河西地区是大查科平原的一部分,海拔100~400米,地势自西向东缓斜,逐渐过渡到巴拉圭河沿岸的沼泽地带。这里是南美洲最热的地区之一,地处内陆,年降水量自东向西逐渐减少,干湿季分明, -- 910 世界地理概览198 西部干旱地区仅400毫米左右。沿巴拉圭河低地分布有热带森林,出产世界著名的破斧木,质地坚硬,遇水下沉,是提取鞣酸的原料。 1537年巴拉圭沦为西班牙殖民地。 1811年独立。 1864年同巴西、阿根廷和乌拉圭3国联盟发生战争。 1870年战败,领土面积缩小了一半,人口减少了23,经济也遭严重损伤。 A1932年为了北部大查科地区的归属问题,又和玻利维亚爆发了“查科之战”。 1935年战争结束,巴拉圭取得该地区34的A土地。现全称巴拉圭共和国。 巴拉圭经济以农牧业和林业为主。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经济发展较快。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产品加工工业的发展和出口的增长;伊泰普水电站(与巴西合建,装机容量1260万千瓦)和亚西雷塔-阿皮佩水电站(与阿根廷合建,装机容量330万千瓦)的兴建,促进了建筑业和服务行业的发展。 全国50%以上人口从事农业,农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16%,农产品出口占出口总值80%以上。 耕地约占国土面积4.8%,主要分布在巴拉圭河东岸,尤其是亚松森至恩卡纳西翁铁路线西侧地区,种植玉米、木薯、大豆、棉花、烟草、甘蔗、稻米、香蕉、菠萝等;在与巴西相邻的东北部,种植咖啡和马黛茶。 70年代以来,棉花和大豆发展较快,成为最重要的出口作物,两者合计约占出口总值的23。 粮食作物A除小麦外,基本自给。畜牧业在农业中占重要地位。草场约占国土面积39.3%,主要分布在巴拉圭河以东地区。 以养牛业为主,牛肉和牛皮为重要出口商品。近年来,养猪业和家禽饲养业发展较快。林业较发达。全国森林覆盖率51.8%, -- 911 298世界地理概览 木材等林产品的出口值仅次于棉花和大豆。 巴拉圭的制造业以农林产品加工工业为主,有肉类加工、木材加工、纺织、制革、制糖、烟草、榨油、酿酒等。 70年代以来,随着建筑业的兴起,带动了水泥、钢铁、机械工业的发展。以水电为主的电力工业发展很快,伊泰普、亚西雷塔阿皮佩等水电站的建成,使巴拉圭成为拉丁美洲最大的电力输出国。 巴拉圭交通运输业薄弱。 铁路总长仅1110公里,主要干线为中央铁路(441公里) ,通过轮渡与阿根廷境内铁路相接。 公路15500公里,其中沥青路面1456公里。进、出口货运主要通过巴拉圭河和巴拉那河,经阿根廷、乌拉圭的海港,或经公路通过巴西的海港转运。亚松森为水陆交通枢纽,有国际机场。 (刘愈之 李 杭) 乌 拉 圭(Uruguay) 南美洲国家。位于南美洲东南部。东濒大西洋,西以乌拉圭河与阿根廷分界,南临拉普拉塔河口,北与巴西接壤。 面积176215平方公里。人口309.4万,白种人占90%,印欧混血种人占8%,还有少量的黑白混血种人和黑人。 居民大多信奉天主教,余信奉伊斯兰教。西班牙语为官方语言。全国划分为19个省。首都蒙得维的亚。 全境介于阿根廷平坦的潘帕斯平原和巴西南部高原之 -- 912 世界地理概览398 间,地势北高南低,起伏和缓。北部有一些较为崎岖的低山,中部为广大的丘陵区,海拔一般不超过600米,大库奇利亚和阿埃多丘陵均呈东北—西南向隆起;南部地形平坦,沿拉普拉塔河和乌拉圭河岸为平原区;大西洋沿岸为低地,多沙丘、潟湖,其中米林湖最大(湖的东半部属巴西)。国土3面环水,大西洋岸线约长200公里,拉普拉塔河岸线长约360公里,乌拉圭河岸线长约432公里。境内河流多发源于中部丘陵区,水系分布呈放射状。源于巴西境内的内格罗河,从东北向西南穿越全境,是全国最长的河流,富水力资源。全境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夏季温暖,冬季凉爽,各月平均气温10~22℃;年平均降水量1000~2000毫米,由沿海向内陆递减,季节分配均匀,5月和10月略多。 矿藏贫乏。北部地区有少量的金、银、铜、铅、锰等矿,盛产紫水晶、玛瑙、乳白石和大理石。中部地区有低品位的铁矿,南部在米纳斯附近出产煤和大理石。 森林面积约45.6万公顷,仅占国土面积2.6%,为拉丁美洲森林覆盖率最低的国家,但人工林却有17.3万公顷,主要集中在东南部地区和滨海地带的旅游区。 乌拉圭位处巴拉那与乌拉圭两大河的入海咽喉地带,地理位置重要,公元17世纪起成为西班牙和葡萄牙两个殖民帝国长期争夺的场所。 1777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 1816年葡萄牙人再度入侵,并于1821年把乌拉圭并入巴西。1928年独立,成为乌拉圭东岸共和国。 乌拉圭的农牧业发达,特别是畜牧业更居突出地位,其产值约占农业总产值的34。 境内土地平坦,气候温湿,草原A -- 913 498世界地理概览 广阔,农业用地占国土面积90%,约1660万公顷,其中90%为牧场。主要饲养牛、羊、马。人均牲畜数居世界前列。耕地面积160多万公顷,主要分布在南部沿海地带,种植小麦、玉米、稻米、大麦、亚麻、棉花、向日葵、甜菜、甘蔗、花生、马铃薯、水果等。沿海水产丰富,大西洋近海是重要渔场,盛产鲈鱼、鳀鱼、鳕鱼等;内格罗水库为淡水鱼区。 乌拉圭的制造业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的发展因矿产资源和能源不足,受到一定的限制。 主要工业为食品、纺织、制革、造纸、服装、制鞋等,还有钢铁、水泥、化学、机器和电机设备、金属制造、石油提炼等。在全国发电量中,水力发电占58.1%,火力发电占41.9%。水力发电大部来自乌拉圭河上游的萨尔托格兰德水电站(与阿根廷合建,装机容量189万千瓦) 、内格罗河上的林孔—德博内特水电站(12.8万千瓦)和林孔德尔拜戈里亚水电站(10.8万千瓦)。 乌拉圭的交通发达。铁路和公路以首都为中心,呈扇状通向国内各城镇,并通往巴西和阿根廷。公路总长5.17万公里,其中8000公里为铺面公路,运输量占总货运量的80%,是牧区之间、内地与沿海之间联系的主要运输方式。 铁路总长3325公里,主要铁路干线分别通往西部的梅塞德斯、北部的贝亚乌尼翁、阿蒂加斯、里韦拉和东部的梅洛、里奥布兰科。 全国可通航河流约长1247公里。 拉普拉塔河和乌拉圭河为重要航道,海轮从大西洋可驶达派桑杜,河轮可抵萨尔托。蒙得维的亚拥有全国最大海港和航空港。 (刘愈之 沈平宁) -- 914 世界地理概览598 大 洋 洲 大 洋 洲(Oceania) 意为大洋中的陆地。其范围通常包括太平洋中的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波利尼西亚三大岛群和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新几内亚岛(伊里安岛) 、新西兰的南岛与北岛等在内的地理区域。北至夏威夷群岛的库雷岛(北纬28°2′) ,南至澳大利亚的麦夸里岛(南纬54°) ,西至德克哈托格岛(东经113°) ;东至迪西岛(西经124°48′) ,也有人认为至复活节岛,甚至更东的萨拉-戈麦斯岛。地处亚洲、南极洲、南美洲和北美洲之间,西南临印度洋。 全洲陆地总面积897万平方公里,占全球陆地总面积6%,是最小的一个洲。 澳大利亚大陆面积768.2万平方公里,是一孤立的岛状大陆,轮廓较简单,海岸线较平直,偏居本洲西南隅。小岛众多,远离大陆,散布在大洋之中。岛屿总面积129万平方公里,为大陆面积16弱。全洲岛屿数量虽1万有余,但新A几内亚岛和新西兰的南岛和北岛三者的面积就占岛屿总面积的79%。 绝大部分岛屿集中分布在澳大利亚大陆东、北两面, -- 915 698世界地理概览 从西北向东南呈弧状分布。岛弧分成三层,靠近大陆的内层岛弧,包括新几内亚岛、新西兰北岛、南岛以及美拉尼西亚岛群。 外层岛弧在大洋洲东北部,主体是波利尼西亚岛群,内分5组岛群,即中途岛—夏威夷群岛、巴尔米拉环礁—马克萨斯群岛、托克劳群岛—社会群岛、萨摩亚群岛—土布艾群岛和土阿莫土群岛。内外两层岛弧中间,是以密克罗尼西亚岛群为主体的中层岛弧,主要包括马里亚纳群岛、加罗林群岛、马绍尔群岛、吉尔伯特群岛等。 自然地理 地形 大洋洲除少数山地海拔超过2000米外,一般在600米以下,地势低缓。自西向东可分为5个地形区:西澳高原 位于大陆西部。面积约500万平方公里,占全洲总面积的55%。海拔大多200~500米,大部分地势平坦。高原东侧的麦克唐奈山脉和马斯格雷夫岭平均高度约1000米,最高点齐尔山海拔1510米。 中澳平原 位于大陆中部。海拔一般不到200米。北部的卡奔塔利亚平原为低平的冲积平原,海拔多在50米以下。 中部的盆地以艾尔湖为中心,大部分海拔在100米以下。南部的墨累-达令河平原,地势低平,土质肥沃。 东澳山地 位于大陆东部。海拔一般800~1000米,东坡陡峻,西坡平缓。山地北段主要是低山丘陵,少数山峰海拔1000米左右。山地中段。高度多在1000~1500米,南段的科西阿斯科山海拔2230米,是最高峰。 塔斯马尼亚岛是东 -- 916 世界地理概览798 部山地越过巴斯海峡的延续。 大陆型岛屿 包括新几内亚岛、新不列颠岛、所罗门群岛、新喀里多尼亚岛以及新西兰的北岛和南岛。 面积较大,地壳不稳定,平原狭小,多丘陵、山地,山势高峻。 海洋型岛屿 远离大陆,面积较小,主要为海底熔岩喷发物构成。包括美拉尼西亚岛群外侧的新赫布里底、汤加群岛以及波利尼西亚和密克罗尼西亚岛群的全部岛屿。海洋型岛屿有火山岛,也有珊瑚岛。 火山岛在大洋洲分布广泛,如夏威夷群岛、萨摩亚群岛中的萨瓦伊岛和乌波卢岛、社会群岛中的塔希提岛、斐济群岛中的维提岛和瓦努阿岛、汤加群岛中的瓦乌群岛、马里亚纳群岛中的关岛和塞班岛等。 这类岛屿以丘陵、山地为主,海拔较高,山坡陡峻,滨海平原狭小或缺乏。 珊瑚岛多数属于珊瑚环礁,面积较小,通常只几平方公里至几十平方公里。 环礁地势低平,一般不超过海面1~2米。 世界上的环礁大多数分布在大洋洲。世界最大的珊瑚礁群大堡礁位于澳大利亚东北海岸外。密克罗尼西亚的几乎全部岛屿,波利尼西亚的大部岛屿以及美拉尼西亚的部分岛屿均属珊瑚环礁。 大洋洲矿藏主要有铁、铝土矿、镍、铜、铅、锌、银、磷酸盐、硬煤、石油、天然气以及金、铀、钛等,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澳大利亚的铁、铝土、镍、铀等矿藏均居世界前列;金、煤、铝、锌、石油、天然气的蕴藏也很丰富。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芒特艾萨和新南威尔士州的布罗肯希尔附近是世界著名的两个铅锌银共生矿。铜矿主要分布在巴布亚新 -- 917 898世界地理概览 几内亚和澳大利亚。 新喀里多尼亚的镍矿和铬矿也很丰富。 三大岛群的绝大部分岛屿上矿藏较少。较大的火山岛上有少量金属矿,珊瑚岛上的主要矿藏为磷酸盐。 气候 大洋洲的绝大部分地区处于热带和亚热带。南回归线横贯澳大利亚大陆中部,气候干热。 除东南部山地外,最热月(1月)平均气温北部29℃,南部18℃,内陆大部分地区在30℃以上,绝对最高温记录达51℃(克隆卡里) ;最冷月(7月)平均气温北部24℃,南部10℃。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广大。年降水量不足250毫米的地区占大陆总面积的35%,250~500毫米的地区占33%,两者合计占68%。 大陆中部艾尔湖一带是大洋洲最干旱少雨的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20毫米。 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的湿润多雨区仅占大陆总面积9%,限于大陆北、东、南沿海一带。 受海洋影响,大洋洲岛屿部分气候暖湿。年平均气温一般都在26~28℃之间,年变率不大;终年多雨,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面迎东北信风的山坡可达2000~4000毫米。 夏威夷群岛考爱岛东北部是世界上年平均降水量最多的地区,达11684毫米。 大洋洲的气候受地理位置、陆地特征、洋流、大气环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各地差异明显,主要气候类型有:赤道多雨气候 分布在赤道两侧岛屿,包括新几内亚岛西北部及北部、新不列颠岛、俾斯麦群岛以及所罗门群岛和吉尔伯特群岛的部分地区。 热带海洋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美拉尼西亚岛群的新赫布里底群岛、斐济群岛、圣克鲁斯群岛、波利尼西亚岛群的夏 -- 918 世界地理概览998 威夷群岛、汤加群岛、萨摩亚群岛、社会群岛、土阿莫土群岛,密克罗尼西亚岛群的马绍尔群岛、加罗林群岛、马里亚纳群岛,以及澳大利亚大陆东北岸地区。 热带干湿季气候 分布在澳大利亚大陆的金伯利高原、阿纳姆地、约克角半岛、新几内亚岛的南部平原等地区。 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分布在澳大利亚大陆的中部和西部。 亚热带湿润气候 分布在澳大利亚大陆的新南威尔士州、维多利亚州的东南沿海地带和新西兰的北岛北部。 亚热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分布在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山地以西的丘陵平原区,介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和热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区之间。 亚热带夏干气候 分布在澳大利亚大陆的西南隅和南部以阿德莱德为中心的地区。 温带海洋性气候 分布在新西兰的南岛和北岛南部及塔斯马尼亚岛等地。 河流与湖泊 大洋洲的河流稀少而短小,水量不丰,季节变化较大,大多不利航行。河水补给主要是雨水,几乎终年不冻。全洲最长的河流是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河,全长3750公里,流域面积105.7万平方公里。 塞皮克河和弗莱-斯特里克兰河是新几内亚岛的两条较长的河流。新西兰北岛的怀卡托河,全长425公里,为新西兰最长的河流。三大岛群上的小河流,由岛屿中部高地向四周辐散,独流入海。 湖泊数量较少,类型不一。主要分布在大陆上的南澳大利亚州和西澳大利亚洲。 南澳大利亚州的艾尔湖是一季节湖, -- 919 009世界地理概览 湖盆在海平面以下15米,是大洋洲陆地最低点。 新西兰有陶波湖和蒂阿瑙湖。三大岛群湖泊较少,主要是由珊瑚礁环绕而形成的礁湖。 新乔治亚岛上的礁湖是世界上的大礁湖之一。 居民和发展简史 欧洲殖民者入侵前,大洋洲土著居民形成许多部落,如毛利人等已从事农业、渔业、狩猎、采集,并发展了自己的文化。 自16世纪20年代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者开始入侵到1788年,大洋洲绝大部分已沦为英国、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国的殖民地。 19世纪中叶后,又遭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美国、日本等帝国主义几次瓜分。 在长期殖民统治下,土著居民惨遭屠杀,人口日益减少,资源被掠夺,经济畸形发展,成为殖民者的原料供应地。为了民族生存和独立,毛利人和当地其他各族人民,对外来侵略者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20世纪初澳大利亚、新西兰两国摆脱英国统治,取得了独立。 60年代西萨摩亚和瑙鲁两国从殖民统治下取得独立。 70年代以来,汤加、斐济、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图瓦卢、基里巴斯、瓦努阿图、密克罗尼西亚联邦、马绍尔群岛、贝劳等国又相继独立。 除南极洲外,大洋洲是世界人口最少的一个洲。约2500万人,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不足3人。全洲人口65%分布在澳大利亚大陆。各岛国人口密度也有显著差异。图瓦卢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308人,瑙鲁364人,而巴布亚新 -- 920 世界地理概览109 几内亚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8人。 澳大利亚、新西兰两国人口占全洲人口的78.5%。 在种族构成中,澳、新两国白种人占优势。在新西兰,毛利人(波利尼西亚人的一支)占人口9%。美拉尼西亚人、波利尼西亚人和密克罗尼西亚人依次分布于同名的三大岛群。大洋洲土著居民中分两大语系,即巴布亚语系和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 前者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使用,后者使用范围广泛,是巴布亚语系以外各岛国和岛屿地区通用的大语系。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可分3支,即密克罗尼西亚语支、美拉尼西亚语支和波利尼西亚语支。各民族各有本族语言,官方语言多为英语。居民大部分信奉基督教。亚洲居民及其后裔分别信奉印度教、伊斯兰教、佛教和犹太教。 经济地理 大洋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澳、新两国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他均属发展中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农业 澳、新两国有现代化农牧业,产品商品率高。澳大利亚羊毛生产和出口占世界第一位,新西兰出口羊肉居全球之首。 澳大利亚农牧业生产主要分布在大陆东南部,宽160~402公里的新月形地带,从昆士兰州东南部的达令丘陵地起,西南抵南澳大利亚州的埃尔半岛。西澳大利亚州西南部也有一块发达农牧区。澳大利亚大陆内部为粗放牧区。新西兰的农牧业较均匀地分布在南、北两岛,北岛养牛业最为发 -- 921 209世界地理概览 达,南岛东部平原是典型的农牧业混合区,为新西兰的重要谷仓。其他岛国多以农业生产为主,发展水平较低。农业分商品性农业和自给性农业两类,前者以热带和亚热带经济作物为主,主要有椰子、甘蔗、可可、咖啡、油棕等,其中椰子产品产量和出口量在世界均有一定地位;后者以生产薯类为主。粮食不能自给。渔业资源丰富,因捕捞方式落后,产量有限,只部分国家有少量鱼产品出口。 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等国森林覆盖率高达75~90%,伐木和木材出口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 矿业 金属矿物资源丰富,澳大利亚大陆为集中产区。 西澳大利亚西北部的皮尔巴拉地区与奥夫萨尔米亚山岭为铁矿石主要产区。 1963年以后铁矿石出口量迅速增加,日本为最大买主。新西兰南、北两岛的西海岸也出产少量铁矿石。约克角半岛西侧为铝土矿重要产地。 卡尔古利是60年代新崛起的镍矿开采中心。芒特艾萨盛产铜矿石,它同布罗肯希尔一起成为大洋洲铅锌银共生矿的两大产地。锡矿开采集中于塔斯马尼亚岛和大陆东南部的阿德莱德地区。上述金属矿产量均居世界重要地位。 19世纪中叶开始,澳、新两国黄金采掘业曾兴盛一时,近年生产虽不如以往,但仍占有一定地位。 大洋洲其他国家和地区主要矿物有铜、镍、铬、磷酸盐等。铜矿开采集中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布干维尔岛。新喀里多尼亚是世界重要的镍矿开采中心之一,铬矿石产量也占有一定地位。瑙鲁是大洋洲诸国中出产磷酸盐最多的国家。 澳大利亚煤炭资源较丰富,且产地靠近东南沿海工业交通发达地区,对钢铁工业、能源工业的发展和煤炭出口都很 -- 922 世界地理概览309 有利。新西兰能源主要是水力,还有地热等。 工业 工业主要集中于澳大利亚,其次是新西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澳、新两国以农牧业经济为主;大战期间,两国经济发展较快,工业比重上升。目前,两国分别建立了钢铁、有色冶金、机械制造、化工、建筑材料、纺织、农畜产品出口加工等工业。澳大利亚工业多分布在昆士兰州罗克汉普顿到南澳大利亚州怀阿拉之间的新月形滨海地带。这一地带是大洋洲的工业中心,也是南半球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新西兰工业多集中在北岛的几个城市,其中奥克兰是全国最大的工业中心。 其他国家和地区工业比较落后。现有工业多为农、林产品加工业,如椰子加工、蔗糖加工等。巴布亚新几内亚、斐济、所罗门群岛、西萨摩亚等国还建立了一批为当地生产、生活服务的小型制造业。瑙鲁及新喀里多尼亚以矿业为国民经济命脉。 1972年开始,铜矿开采成为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重要工业部门。大洋洲各国除矿产品和少部分农林产品加工工业在生产地以外,工业多分布在首都和首府;近年来都重视发展旅游业。 交通 大洋洲是世界上许多重要海上和空中航线的必经之地,许多国际海底电缆都通过这里。在洲内,海运是国与国、岛屿与岛屿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手段。主要港口有澳大利亚的悉尼、墨尔本,新西兰的奥克兰、惠灵顿,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莫尔兹比港,新喀里多尼亚的努美阿,斐济的苏瓦,东萨摩亚的帕果帕果,法属波利尼西亚的帕皮提等。其中悉尼和奥克兰两港为世界著名海港。 -- 923 409世界地理概览 大洋洲的铁路网与公路网绝大部分集中在澳、新两国,多数岛国没有铁路,公路网也很稀疏。 (王建堂 司锡明 陈宁欣 王皓年) 大分水岭(GreatDividingRange) 澳大利亚东部山脉、高原和台地的总称。自北部的约克角半岛起,沿东海岸向南绵延3000多公里,直至维多利亚州西部。山地南高北低,东坡陡峭,西坡缓斜。在昆士兰州境内段平均海拔600~900米,南部高度上升,有一系列花岗岩山脊,海拔达1500米以上。 在昆士兰州和新南威尔士州交界处为达令草原高地。在新南威尔士州境内,北部是新英格兰高地,海拔超过1500米;中部称中央高地,以利物浦山脉和蓝山山脉为主体,海拔1000米左右;南部称澳大利亚阿尔卑斯山,主峰科西阿斯科峰(海拔2230米)位于新南威尔士州与维多利亚州交界处,是澳大利亚最高峰,山顶有积雪。在维多利亚州境内,山地改为东西走向,地势向西逐渐降低,终止于格兰扁岭。澳大利亚主要河流均发源于大分水岭,如西坡有达令河、费林德斯河、吉尔伯特河等,因处于背风位置,气候干旱,河流水量较少;东坡有伯德金河、菲茨罗伊河、斯诺伊河等,面迎海风,气候湿润,河流水量丰富。著名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斯诺伊工程,修建于澳大利亚阿尔卑斯山区,通过大坝、水库和水道网,把水从东坡引向西坡,补给墨累-达令河流域。 煤矿比较丰富。 设有国家公园和滑雪场, -- 924 世界地理概览509 旅游业颇盛。 (季任钧) 南阿尔卑斯山(SouthernAlps) 新西兰最高大的山脉。 纵贯南岛中西部,全长320公里,呈东北—西南走向。西坡陡峻,直逼海岸。东坡较平缓,有宽阔的山麓丘陵,渐降为坎特伯雷平原。大部分山岭巍峨高耸,有17个3000米以上的高峰,最高的库克峰海拔3764米,是新西兰第一高峰。 许多高山顶上终年积雪,有大小冰川360多处,其中以位于库克峰巅东侧长达28.9公里的塔斯曼冰川最有名。地形崎岖,多U字形谷和狭长的冰蚀湖,成为南岛东部大多数河流的发源地。 在南岛西南部山脉逼至海滨,形成众多的峡湾,山区风景壮丽,建有国家公园和滑雪场地多处,为重要旅游区之一。南阿尔卑斯山又是南岛东西部的气候分界线。西坡雨水充沛,森林茂密;东部位于背风雨影地区,降水较少,林木稀疏,低矮的山麓丘陵只能生长草本植物。山区多湖泊和急流瀑布,水力资源丰富。唯一横贯山区的铁路,穿越长达8公里的“阿瑟山口”大隧道,连接东岸的克赖斯特彻奇和西岸的格雷茅斯两大港口城市。 (鲍觉民) -- 925 609世界地理概览 大自流盆地(GreatArtesianBasin) 亦称澳大利亚大盆地。位于澳大利亚大陆中部偏东,即中央低地区北部13的地区范围内。介于东部高地与西部高A原之间,自卡奔塔利亚湾向南,直至达令河上源和艾尔湖盆地,包括昆士兰州的13地区、新南威尔士州和南澳大利亚A州的大部以及北部地方的一部分区域,面积175万平方公里。 为一大浅碟形凹陷盆地,地下广布着承压水层。东部边缘大致以大分水岭西麓为界,地势较高,西、北、南三边较低。 在澳大利亚古陆岩层上,覆盖着基岩不透水层、侏罗纪砂岩承压含水层和白垩纪页岩不透水层,露头在东部多雨地带,形成受水区。 地下水流循含水层以每年11~16米的速度流向西部少雨地区。承压水通过钻井或天然泉眼涌出地表,自流盆地因此得名。 第一个人工钻井于1878年在新南威尔士州的伯克附近钻成,井深44米。 此后钻井深度随地下含水层深度而异,有很多不到60米的浅井,也有个别可达2000米以上的深井。 1970年前后,共有自流钻井4500孔,另有需使用抽水机的半自流钻井2万孔,70年代末,前者已减为约2900孔。 地下水的矿化度一般是离东部受水区越远就越高。大部分地区地下水的钠离子含量太高,不宜于农业灌溉,但大部分尚可供牲畜饮用。 有些井的水温很高,须待降温后方能使用。 地下水到达地面的水量不大,全盆地年总涌流量仅1.99亿立方米,但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畜牧业作用极大。 (何自强) -- 926 世界地理概览709 墨累-达令河(Murray-DarlingRiver) 澳大利亚最大的、唯一发育完整的水系。由墨累河及其数十条大小支流组成。达令河是其最大支流,其次为马兰比吉河。从达令河源头起算,总长3750公里。水系流贯大陆东南部中央低地区,流域面积约105.7万平方公里,包括昆士兰州南部、维多利亚州北部和新南威尔士州大部地区。发源于湿润多雨的东部山地,流向西部半湿润地区,然后再经半干旱的内陆平原南部,奔流入海,其有效集水面积只有40万平方公里。在长距离的缓慢流程中,蒸发量渐次增加,河流水量不大,部分河道甚至已趋干涸。全水系入海处年平均流量715立方米秒,年平均径流总量236亿立方米。 A干流墨累河长2600公里,发源于新南威尔士州南部的雪山西南的派勒特山南坡,在峡谷间北流约200公里,向西经休姆水库至奥尔伯里,自此向西北流经支流众多、沼泽遍布的泛滥平原。在斯旺希尔与罗宾韦尔之间,马兰比吉河自右岸汇入,至文特沃思,达令河自右岸汇入,续向西进入南澳大利亚州境。自斯旺希尔以下,河流进入半干燥的按灌丛地区,过南澳大利亚州界至摩根转向南,经亚历山德里娜湖注入因康特湾。 达令河自河源至墨累河汇流点长2700公里,发源于昆士兰州东南部大分水岭西坡,上游自芒金迪以上河道为昆士兰、新南威尔士两州分界,大部支流集中在芒金迪至伯克以上河 -- 927 809世界地理概览 段,右岸有穆尼、巴朗、卡尔戈阿等河;左岸有卡斯尔雷、麦夸里、博根等河。自伯克以下,河道坡降平缓,周围是半干旱地区,除沃里戈、帕鲁两条间歇性河外,基本上无支流,主河道有时还形成分流,并在数百或数十公里外重合。在梅宁迪附近有一系列水洼,汇合成7个湖泊,建为重要水利设施的一部分。 马兰比吉河自河源至与墨累河汇流点长1690公里,发源于新南威尔士州雪山北段,南流又转北,纵贯首都直辖区,在亚斯以南折向西,至罗宾韦尔上游汇入墨累河。主要支流有上游的莫朗格洛河、蒂默特河和较长的拉克伦河等。墨累河其他支流有米塔米塔河、凯瓦河、奥瓦河、奥文斯河、古尔本河等,大都在中游的左岸汇入。 诸河主要用于灌溉,对干旱区的农牧业生产有极重要作用。各河上、中游都修建了许多水库,主要有墨累河的休姆水库和维多利亚湖水库(在南澳大利亚州界附近) ;达令河上的梅宁迪水库和自芒金迪(在马钦太里河段)至文特沃思的一系列水库等。 水库共存储有90多亿立方米的灌溉用水,为灌区土地提供宝贵的水源。 (何自强) 艾 尔 湖(LakeEyre) 澳大利亚最大湖泊。位于南澳大利亚州东北,因探险家爱德华·约翰·艾尔早先到此而得名。面积和湖区轮廓很不 -- 928 世界地理概览909 稳定。雨季,间歇河若带来大量流水,湖面随之扩大,成为淡水湖;干季强烈蒸发,湖面缩小,湖底变成盐壳。湖泊总面积变化在0~9500平方公里之间。艾尔湖由南、北两湖组成,两湖之间有戈伊德水道相通。湖盆最低点在海平面下15米,是澳大利亚和大洋洲的最低点。湖区气候干旱,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125毫米以下,蒸发量可达3000毫米。 湖底经常干涸。 流入河流都为间歇河,主要有沃伯顿河、库珀河。 地下有大自流盆地可供开发饮畜。 近年发现有石油、煤等矿藏。 (季任钧) 大堡礁(GreatBarrierReef) 澳大利亚东北海岸外一系列珊瑚岛礁的总称。纵向分布在离岸16~240公里的珊瑚海上,大致沿昆士兰州海岸断续绵延2000余公里,包括约3000个岛礁,分布面积共20.7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群。 众礁体由约350种珊瑚虫骨骼堆积而成。整个堡礁区可分为3个区域:①北部区。 在南纬16°以北,水深一般不到30米,沿大陆架边缘排列,其中一些礁体宽200~1000米以上。 ②中部区。在南纬16°~20°之间,水深30~60米。由于海浪和洋流的冲击以及潮汐等的侵蚀作用,许多礁体已出现破损或退化现象。 ③南部区。 自南纬20°左右往南,最大水深60米以上,多大陆架边缘礁,礁体壮观,较分散。在斯温群礁以南,大陆海岸线凹入,形成了较宽阔的南回归线水道。 -- 929 019世界地理概览 大堡礁海域水面温度高达21~38℃,温度的垂直变化和季节性变化都较小。平均盐度35。海水清晰度高,水面较B平静。水温适宜,生态条件较稳定,浮游生物丰富,水域内海洋生物种类繁杂,数量众多,大部分与印度洋、太平洋类同。 海洋动物约有珊瑚虫350种,海绵1万种,软体动物4000多种,棘皮动物150多种,鱼类1200多种。海洋植物以海藻类最重要,特别是构成礁冠的红藻,为千百个礁体镶嵌上边框,绚丽多彩,诱人观赏。岛礁上的植物只有30~40种,大的岛礁浅滩上分布着红树林。 传统的生产活动有采集珊瑚、采珠和捕鱼,规模不大。采珠主要在北部的托雷斯海峡附近水域。 捕鱼区主要在昆士兰州北部自格拉德斯通至凯恩斯海域,以红鱼、鲑鱼、马鲛鱼等为大宗。堡礁区中部深水处有海虾,此外还有多种海参、巨蛤和其他贝类。 大堡礁是澳大利亚重要的旅游区。除众多美丽的珊瑚岛礁外,还分布着许多具有热带风光的大陆性岛屿,著名的如格林岛、海曼岛、邓克岛、帕尔姆岛、赫伦岛等。到处白沙绿水,阳光充足,椰林掩映,湖礁入胜,均为海浴和疗养胜地,旅游业兴盛,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公园。 1843年澳大利亚对大堡礁开始科学考察,1922年成立有关堡礁的发生学和自然生态学的科研机构,1973年建立海洋科学研究所,1976年成立大堡礁管理机构,1979年设立大堡礁海洋动物园管理处。1983年禁止在大堡礁勘探石油和采矿,划定了商业性捕鱼和资源保护区,并大力发展旅游业。 目前巨大的威胁是有大量的荆冠类海星在吞食珊瑚虫,使大面积的珊瑚礁遭受损毁。 (何自强) -- 930 世界地理概览119 美拉尼西亚(Melanesia) 太平洋三大岛群之一。意为“黑人群岛” ,分布于180°经线以西,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由俾斯麦群岛、所罗门群岛、瓦努阿图群岛、新喀里多尼亚群岛和斐济群岛等组成。陆地总面积15.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60万。主要是美拉尼西亚人,体型稍矮,肤色黝黑,头发卷曲。多数居民信奉基督教,部分信奉印度教。当地居民通用美拉尼西亚语。英语为官方语言,还使用法语和印地语。除所罗门群岛、瓦努阿图和斐济已经独立,部分岛屿属巴布亚新几内亚外,其余岛屿尚未独立。岛群多为大陆岛,各岛多山,火山地震活动频繁。 属热带海洋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5℃左右,年降水量2000~3500毫米。森林茂密。经济以农业、旅游业和矿产为主,盛产并出口蔗糖、椰子、咖啡、可可以及镍、铬、金等,还产白檀木等珍贵木材。 (赵书文) 密克罗尼西亚(Micronesia) 太平洋三大岛群之一。意为“小岛群岛”。位于南纬4°至北纬22°,东经130°~177°之间。主要包括马里亚纳群岛、加罗林群岛、马绍尔群岛、吉尔伯特群岛、巴纳巴岛和瑙鲁岛等,岛屿又多又小,约有2000多个,但总面积只有2700多 -- 931 219世界地理概览 平方公里,人口约30万。 主要为密克罗尼西亚人,身材中等,皮肤棕色,头发黑色呈波浪形或直线形。居民主要信奉基督教,通用密克罗尼西亚语。英语为官方语言。瑙鲁、基里巴斯、密克罗尼西亚联邦、马绍尔群岛、贝劳已获独立,其余为美、英等国所占。密克罗尼西亚分为两列岛弧,中隔世界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以珊瑚岛为主,也有火山岛。属热带海洋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6~28℃。年平均降水量各岛略有差异,北部为2000~3000毫米,东南部3000~5000毫米。 加罗林群岛附近为台风源地之一。马里亚纳群岛中的关岛是密克罗尼西亚岛群中最大岛屿,是美国在西太平洋的重要军事基地。密克罗尼西亚正当亚洲大陆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的中途,西太平洋的国际航线和海底电缆都从这里经过,在国际交通上占有重要地位。经济以农业和旅游业为主,主要生产椰子、香蕉、甘蔗、鱼和磷酸盐等。 (赵书文) 波利尼西亚(Polynesia) 太平洋三大岛群之一,意为“多岛群岛”。大致位于180°经线以东,南,北纬30°之间,包括夏威夷群岛、中途岛、约翰斯顿岛、莱恩群岛、菲尼克斯群岛、图瓦卢群岛、托克劳群岛、库克群岛、萨摩亚群岛、纽埃岛、汤加群岛、社会群岛、土布艾群岛、土阿莫土群岛、马克萨斯群岛、甘比尔群岛和皮特凯恩群岛等。 陆地面积2.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36 -- 932 世界地理概览319 万。主要是波利尼西亚人,身材高大,深褐色皮肤,头发呈直线形或波浪形。 居民多信奉基督教,通用波利尼西亚语。 官方语言除法属波利尼西亚为法语外,多为英语。 除西萨摩亚、汤加、图瓦卢已独立,库克群岛与纽埃岛内部自治外,其余为美、英、法等国所占。岛群由火山岛和珊瑚礁组成。主要为热带海洋性气候。由于地域广阔,各群岛气温和降水量有差异。 年平均气温中部为26℃以上,其他地区约为24~25℃。 年降水量赤道两侧附近岛屿较少,菲尼克斯群岛为1000~1500毫米,圣诞岛只有700毫米,而其他岛屿为2000~3000毫米。波利尼西亚中部是飓风源地之一。波利尼西亚岛群为国际海、空航线和许多海底电缆必经之地。 经济以农业为主。 盛产并出口椰子、热带水果,还产可可、甘蔗和香草等。有磷酸盐等矿产。旅游业发展迅速。沿海产珍珠和鱼类。 (赵书文) 新几内亚岛(NewGuinea) 太平洋最大岛屿和世界第二大岛(仅次于格陵兰)。 又称伊里安岛。位于西太平洋的赤道南侧,西与亚洲东南部的马来群岛毗邻,南隔阿拉弗拉海和珊瑚海与澳大利亚大陆东北部相望。 全岛略呈西北—东南走向。 东西长约2400公里,中部最宽处640公里。面积约78.5万平方公里,连同沿海属岛在内,共81.8万平方公里。全岛多山。中部群山盘结,自西 -- 933 419世界地理概览 北伸向东南,形成连绵延续的中央山脉。大部分山地、高原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 汇集西部的高耸山脉,总称雪山山脉,其中最高峰为查亚峰(旧称卡斯滕士峰) ,海拔5030米,为大洋洲最高点。东段为马勒山脉,山势向东逐渐降低,而后再向东南延伸,形成巴布亚半岛的欧文·斯坦利岭。全岛不少山峰都是死火山锥。部分山区近期还发生火山喷发,并有频繁的地震。这些东西向的高大山岭,到处悬崖峭壁,道路崎岖,成为全岛南北交通的巨大障碍。在中部山脊的南北两侧,有宽窄不一的沿海平原,其中尤以南部的里古-弗莱平原为最大,有广阔低平的沿海沼泽和红树林。海岸曲折,多港湾。沿海有许多由于火山作用或珊瑚礁形成的岛屿。较大的河流都发源于中部山区,分由南北坡地流注海洋。主要河流在北部有曼伯拉莫河、塞皮克河、拉穆河、马克姆河,在南部有迪古尔河和弗莱河。这些河流上游坡陡流急,挟带大量泥沙,在中下游两岸形成大小不等的冲积平原。 全岛气候高温多雨。但因受季风影响,1~4月西北风盛行,5~8月在东南信风控制之下。在沿海低平地区,全年各月平均气温变化不大,但在高山地区仍有冰川积雪。年降水量南部沿海约1000~2000毫米,北部沿海2500~3000毫米,中部山区3000~4000毫米。 全岛资源丰富,重要矿藏有金、铜、镍、石油和天然气。 山区许多河流的中上游水流湍急,有丰富水力资源。森林约占全岛土地面积的70%以上,其中大部分为原始热带森林。 全岛居民约413万人,种族复杂,一般身材比较矮小,主要属美拉尼西亚人和巴布亚人。除沿海有若干中小港口城市 -- 934 世界地理概览519 外,在东部山区有不少新兴的中小城镇。东部居民讲美拉尼西亚语或皮钦语,西部居民通用马来语。少数沿海城镇居民信奉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广大内地仍保存原始社会的习俗和笃信神巫术。 在政治上全岛以东经141°为界,分为东、西两大部分:东半部为巴布亚新几内亚;西半部称伊里安查亚或西伊里安,是印度尼西亚的领土。 (鲍觉民) 中 途 岛(MidwayIsland) 位于太平洋中部,檀香山西北2100公里。 因在北太平洋东西两岸间的中途,故名。在波利尼西亚群岛的西北端,近国际日期变更线。 由东岛和桑德两岛组成,四周被长达24公里的珊瑚礁所包围。陆地面积近5平方公里。 1867年美国占领该岛,1903年将它开辟为海军基地。 1905年从桑德岛至菲律宾铺设海底电缆。 1940年建立航空和潜艇基地。 1942年6月,日、美军队曾激战于此,成为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现仍为美国军事基地之一。属亚热带气候,年平均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设有国家野生鸟类保护区。 (段绍伯) -- 935 619世界地理概览 复活节岛(EasterIsland) 太平洋东部火山岛。地处南纬27°08′,西经109°23′,东离智利3700公里。岛长23公里,宽11公里,略呈三角形,面积117平方公里。 人口2000多人。 主要是混血种人和波利尼西亚人。西班牙语较通行。岛上耸立多座火山丘,最高点海拔601米。地面崎岖不平,覆盖深厚凝灰岩。地表无溪流,以火口湖水为饮用水源,拉诺卡奥火口湖直径1.6公里。气候温湿,年平均气温22℃,年降水量1300毫米。 植被以灌木、草丛为主。沿海竖立着近千座用凝灰岩雕刻成的巨型半身石像,高4~10米,重约20~90吨,并有大量未完工的石像和竖立石像的石台,以及刻有象形文字的木板。当地称拉帕努伊岛,意即“石像的故乡”。石像建造年代和背景不详。荷兰航海家于1722年4月5日(复活节)到达,因而得名。 1888年起归属智利。经济以旅游业和养羊业为主。主要城镇安加罗阿。 (沈彩莲) 澳大利亚(Australia) 大洋洲最大国家。北临帝汶海和阿拉弗拉海,西、南临印度洋,东濒珊瑚海和塔斯曼海。领土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和 -- 936 世界地理概览719 塔斯马尼亚岛等周围岛屿。东西距离约4000公里,南北约3860公里(包括塔斯马尼亚岛)。面积768.23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六位。 人口1800万,其中澳大利亚人占77%,欧洲人占13.5%,大洋洲人占2.1%,亚洲人占4.5%。居民98%信基督教新教。通用英语。全国划分为6个州和2个地区。首都堪培拉。 自然地理 全境平均海拔300米,87%的面积低于500米,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面积不到1%,为地表起伏最和缓的大陆。 自西向东明显可分为三大地形区:①西部高原。 约占大陆面积60%。 地形平坦,一般海拔200~500米,只有部分山区海拔1000~1200米,其间沙漠与半沙漠占大陆面积的33%。 高原西南部有纵向的达令山脉,西北部有哈默斯利岭,北部有金伯利高原和阿纳姆地,东部有麦克唐奈山脉和马斯格雷夫岭,东南端有弗林德斯岭和洛夫蒂岭,南部有宽广荒芜的纳拉伯平原直逼海岸。②中部平原。面积约占大陆面积的25%以上,平均海拔150米,艾尔湖湖面降至海平面下15米,湖盆为全大陆最低点。整个中部平原被低山分隔成3个区域。北部为卡奔塔利亚平原,海拔略高于海平面;其南隔塞尔温岭是艾尔湖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内流盆地之一。以上两区域都有很多地下水自流涌泉,与大自流盆地重合。南部在巴里尔岭和格雷岭以南,为墨累-达令河盆地,全国最主要的农业地区。③东部山地。北起约克角半岛,沿东海岸向南伸延,至维多利亚州西南部,为一系列山脉、台地和谷地错综交接的弧形狭长地带。其旁支山地在大陆东南端没入巴斯海峡,然后在塔斯马尼亚岛重现。东部山地又称大分水 -- 937 819世界地理概览 岭地区,约占全大陆面积15%。 山地南北蜿蜒3000公里,宽度150~300公里,最宽处在昆士兰州南部,达600公里以上,海拔800~1000米,最高峰科西阿斯科山海拔2230米,为全大陆最高点。 海岸线总长36735公里(包括大陆和塔斯马尼亚岛)。 大陆西北海岸金湾至南海岸斯潘塞湾线以东(包括塔斯马尼亚岛) ,海岸比较曲折、天然港湾较多;此线以西海岸平直,多沙嘴。东北海岸外有珊瑚礁和红树林分布,其中大堡礁是世界最大的珊瑚礁。东南海岸为宽阔的海滩和溺谷型海岸相交替。南海岸东段有很多潟湖,西段则平直荒凉。 澳大利亚由于气候干旱,境内水网稀疏,无流区面积大。 多流程短和季节性河流,全国共有240多条大小河流,分属3个系统:①沿岸河流。主要分布在东部、东南部、塔斯马尼亚岛和北部海岸。东部河流都源出大分水岭东坡,由于降雨丰富,各河均有较大水量,但源短流急,其中以昆士兰州的伯德金河、菲茨罗伊河流域较宽广。 北部河流水量也较大,主要有流注帝汶海的维多利亚河、奥德河、戴利河,流注卡奔塔利亚湾的弗林德斯河等。南部主要河流有维多利亚州的亚拉河。 大澳大利亚湾沿岸没有河流。 ②墨累-达令河水系。 是全国最大水系,流域面积达105.7万平方公里。墨累河干流发源于雪山山脉,长2600公里,全河水系经昆士兰州、新南威尔士州、维多利亚州至南澳大利亚州南流入海,主要支流有达令河、马兰比吉河等。 ③内流水系。 广大内陆雨量少、变率大,蒸发强烈,河水流不到海洋便注入盐湖或没入沙漠。 最大的内流河为流注艾尔湖的迪亚曼蒂纳河。 全境湖泊众多,大 -- 938 世界地理概览919 多为时令湖和海岸潟湖,其中以大陆中部的艾尔湖为最大。 澳大利亚领土的三分之一位于南回归线以北,属热带气候,余属副热带和温带。整个大陆除沿海地带,特别是东南沿海受海洋影响较大外,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热、大陆性显著。 冬春两季(6~11月) ,北部和中部地区,在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控制下,降水稀少,气候干旱,东南角和西南角则盛行西风,温度较低,降雨较多。夏秋季(12月至翌年5月)副热带高压带南移,大陆南部地面普遍增温,气候变干,北部沿海地区则引来了海洋暖湿气流,雨水较多,这时东部海岸也有较多的降水。 最热月1月平均气温北部29℃,南部18℃,内陆大部分地区在30℃以上。昆士兰州的克隆卡里附近,最高纪录达51℃以上。最冷月7月平均气温北部24℃,南部10℃,最低在东南部山地,只有5℃。 全国大部分地区雨水稀少,平均年降水量470毫米,是世界降水量最少的大陆。 地区分布很不均匀,在大分水岭、大陆西南角和塔斯马尼亚山地雨量较丰富,尤以昆士兰州东海岸最多,塔利的年降水量最高纪录约4500毫米,塔斯马尼亚西部山区约3600毫米。最干旱的地区艾尔湖附近,不足125毫米。 大陆西部和广大内陆降水不足,加上地面蒸发旺盛,成为干旱、半干旱地区。 澳大利亚的矿产资源丰富,铁、铝、镍、铀等矿藏均居世界前列,煤、铜、铅、锌、锰、银、锡、钨等矿藏亦相当丰富,石油、天然气、磷酸盐等近年也有重要发现。矿藏主要分布在3大地区:①西部地区,西澳大利亚州有十分丰富的铁、锰、金、镍、钨等矿,西海岸大陆架有石油和天然气; -- 939 029世界地理概览 ②中部地区,自卡奔塔利亚湾岸至艾尔半岛富藏铜、铅、锌、铀、铁等矿;③东部地区,自约克角至塔斯马尼亚岛弧形地带,包括东部山地和山前盆地,有大铝土矿以及铜、锡、钨等矿。沉积盆地富煤矿,巴斯海峡还有石油和天然气,东海岸中段海滩的金红石、锆石、独居石、钛铁矿等砂矿著称于世。 发展简史 澳大利亚在欧洲人到来之前,早就有土著居民散居沿海和内陆自然条件较好地区。 17世纪开始有西班牙人托雷斯、荷兰人塔斯曼、英国人丹皮尔等先后在部分海岸外航行。 1770年英国人库克率船队到达大陆东南岸悉尼附近的植物学湾,又北航通过托雷斯海峡,声称澳大陆东部海岸已由英国占领。英国第一批遣送流放犯及管理人员共1030人,于1788年1月18日抵达植物学湾,1月26日在悉尼湾岸建立第一个流放犯殖民地,这个日期现成为澳大利亚联邦的国庆日。 1804年又在塔斯马尼亚州建殖民区。 19世纪中叶,全境逐步沦为英国殖民地。 1863年划分的新南威尔士、维多利亚、昆士兰、南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等6个殖民区,成为今天澳大利亚大行政区划的雏形。 1901年各殖民区改称为州,组成澳大利亚联邦,成为英国的自治领。 1931年成为英联邦内的独立国家。 经济地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澳大利亚长期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除农牧业和农畜产品加工工业外,其他经济部门都较落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采矿、机械、化工、军火工业等都有较大发展。战后随着矿物资源的大量发现和开采,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成为重要的矿产国,工业 -- 940 世界地理概览129 也有较大发展,第三产业发展更快。目前农牧业仍占重要地位,为世界上最大的羊毛生产国和最大的小麦、羊毛输出国之一。工农业生产集中在东南、西南海岸,广大内陆除若干新矿点外,大部分尚未开发。 农业80年代以来,由于矿业和工业产值的迅猛增加,农牧业及其出口值比重相对下降。全国农牧业用地约占土地总面积23,其中作物种植面积占4%,其余为天然牧场、人A工草地、旷地和体耕地。 最重要的农牧产品是羊毛和小麦,其次为牛羊肉、奶制品和蔗糖,此外还有果树、葡萄和棉花。 全境地势低平,草场辽阔,适于发展牧业。畜牧业总产值约占农业总产值的12,畜产品出口约占全部出口总额的A13以上。 畜牧业主要部门是养羊业和养牛业。 全国饲养绵羊A约1.5亿只,约占世界绵羊总头数14%,其中约75%是毛质好、产毛量高的美利奴羊。羊毛产量占世界总产量27%以上,其中95%供出口。所产羊肉也大部分输出。养羊业主要分布在3大地区:①平均年降水量只有250~380毫米的半干旱内陆纯牧区,大部饲养美利奴羊;②平均年降水量380~500毫米,位于纯牧区外缘的小麦-牧羊混合区,提供羊毛和羊肉;③平均年降水量500毫米以上的地区,包括大陆西南、东南部沿海和塔斯马尼亚东半部,以发展羊肉为主。全国共有肉牛2800多万头,奶牛约280万头。 牛肉产量约一半供出口。牛油、乳酪均为传统出口产品。肉牛主要分布在北部热带草原地区,包括昆士兰州北部、北部地方和西澳大利亚州北部山地。奶牛分布在大陆东部、东南部、西南部和塔斯马尼亚沿海地区,多集中在大城市郊区。 -- 941 229世界地理概览 小麦是最主要的作物,种植面积约占作物种植面积的一半,80%以上出口。 各州都有种植,多分布在年降水量300~500毫米的地区,主要在墨累-达令河流域,从布里斯班以西起,西南延伸到南澳大利亚州艾尔半岛,呈一条宽约80~300公里的小麦带,通常与燕麦、大麦等温种,甘蔗为仅次于小麦的重要作物,集中分布于昆士兰州东北部沿海地区。所产蔗糖大部分供出口,是世界第四大产糖国,第二大蔗糖出口国。 果树种植面积占总耕地面积不到1%,但产值较大;其中产量最大的是苹果,其次是柑橘、梨和葡萄等,均为重要出口产品。其他重要作物还有烟草、棉花、稻米、玉米、高粱、啤酒花等。 森林面积4080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5%,其中99%是天然林,绝大部分是桉树。主要林区在东部、东南部、西南部山地和塔斯马尼亚岛。 内河和广阔海域有3000多种淡水和海洋鱼类,主要有金枪鱼、食用鲨、鲻鱼、鲑鱼等以及龙虾、大虾、蟹、蚝、扇贝、鲍鱼等。 工业 采矿业是澳大利亚的重要经济部门,特别是铁、铝土、镍等。 矿产品出口占出口总值的12,已取代了羊毛成为A全国最重要的出口物资,并已超过了全部农畜产品出口总值。 出口以烟煤、铁矿石、氧化铝和各种砂矿等为最大宗。 煤藏丰富,特别是烟煤总储量约达7000亿吨,可采储量超过3000亿吨,年产量约1.3亿吨。集中分布在昆士兰州的鲍恩盆地,和新南威尔士州的悉尼盆地,大部为优质炼焦煤。褐煤稍逊,集中在维多利亚州的拉特罗布河谷地区,大 -- 942 世界地理概览329 部分用于本州发电。 铁矿探明储量达350~400亿吨,90%在西澳大利亚州的哈默斯利山区一带,其中皮尔巴拉矿区的矿石含铁率平均高达60%左右,单矿储量之大为世界第一。全国铁矿年产量约8500万吨,约90%出口,成为世界第三大生产国和最大出口国。 铝土矿储量约63亿吨,昆士兰州的韦帕为世界大露天矿之一,此外还有北部地方的戈夫、西澳的达令山区等矿区。 年产量2500万吨左右,是世界最大的铝土矿生产国和主要出口国。 石油和天然气1964年开始开采。 石油探明储量2.87亿吨,天然气8400亿立方米,原油年产量约2200万吨,天然气100亿立方米。石油储量约90%在巴斯海峡。天然气储量12以上在西北海岸外油区,其余大部在巴斯海峡。 A铜、铅、锌是传统矿业部门,主要开采中心在芒特艾萨、布罗肯希尔、科巴等矿区。 70年代发现镍矿,储量8500万吨,主要产地在西澳大利亚的坎博尔达。 铀矿储量25万吨,居世界前列,其中60%在北部地方的阿利盖特河地区。在大陆东岸和西南岸采掘钛铁矿、金红石、锆石、独居石等砂矿,使澳大利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砂矿生产国和出口国,其中金红石和锆石产量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90%和80%以上。 制造业发展始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50年代后,钢铁、化肥、石油制品、化工、电机、机械、建筑材料和汽车、飞机制造、电子等工业相继获得蓬勃发展,许多依赖进口的工业品现已能在本国制造。制造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 -- 943 429世界地理概览 重占15左右。 A煤铁资源丰富,为钢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钢铁厂主要分布在纽卡斯尔—悉尼—肯布拉港一带,钢产量占全国产量34。 此外,在南澳大利亚州的怀阿拉、维多利亚州A的西港、西澳大利亚州的奎纳纳等地都有炼铁、轧钢厂分布。 有色冶金工业分布比较分散,炼铜厂主要在芒特艾萨、汤斯维尔和肯布拉港;铅锌冶炼主要有南澳大利亚州皮里港的大型冶炼厂。澳大利亚为世界最大的氧化铝生产国,格拉德斯通氧化铝厂是世界最大的氧化铝厂之一,年生产能力200万吨。 机械工业有较好基础。 产品包括从滚珠轴承到各种量具,从采矿、石油化工、农业机械到各种运输设备、自动化机械设备。 60年代以来,汽车制造业发展迅速。飞机制造工业在墨尔本和悉尼,生产涡轮推进小型客机和多用途农用飞机。 化学工业以塑料工业发展最快,化学肥料次之,70年代以来新发展石油化工。位于墨尔本和悉尼南郊的两个石化联合企业,属全国最大之列。 食品工业是最主要的传统工业部门。除面粉、制糖、肉乳加工、糖果、罐头食品等外,还有冷冻食品、预制食品、快餐加工等。 电子工业大部分集中在悉尼、阿德莱德和墨尔本,产品有电缆、发电机、电子仪器、电讯器材、电子元件等。 交通运输业 澳大利亚的公路、铁路、航空、海运等都相当发达。 公路约83万公里,其中铺面公路和高速公路20多万公里。大部以港口城市和各州首府为中心,形成沟通城乡 -- 944 世界地理概览529 的公路系统。 1号公路为沿海岸环行的州际公路,自昆士兰州的莫斯曼至西澳大利亚黑德兰港,全程15000多公里。铁路营业里程4万公里,另有矿区、农场、港口的专用线数千公里。铁路大部分布在大陆东部、东南部和西南角上,特别集中在沿海地区。 海运繁忙,与世界上200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全国70多个商业港口,海运进出口总量约2亿吨,绝大多数由外轮运载,过去大部分是英国船,近年主要是日本船。沿海运输很发达,大部分由本国船只承担。主要港口按货运量大小依次为:丹皮尔、黑德兰港、悉尼(包括植物学湾) 、纽卡斯尔、墨尔本、肯布拉港、弗里曼特尔等。 空运发达。现有机场400多处。各种类型的注册民用飞机6500多架,不重复计算的航空里程达16万公里。国际航线有联邦政府经营的快达航空公司的班机与包括中国在内的20多个国家通航,另有20多家外国公司航线同时运行。 国内航线也很便利。 主要国际航空港按规模大小依次为:悉尼、墨尔本、布里斯班、珀斯、达尔文港,亦均供国内航线使用。 主要城市有堪培拉、悉尼、墨尔本、布里斯班、珀斯等。 堪培拉是全国政治和文化中心;悉尼是全国最大城市,也是著名的海滨旅游城市。 (何自强) 新 西 兰(NewZealand) 大洋洲岛国。位于太平洋西南部,西濒塔斯曼海,西北 -- 945 629世界地理概览 距澳大利亚1600多公里。地处南太平洋海、空交通要冲。面积约267515平方公里,人口354万,86%为英国移民后裔,9%为土著毛利人,多数信奉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 通用英语。 首都惠灵顿。 自然地理 国土大部分位于南纬34°~47°之间,由南岛(15.05万平方公里) 、北岛(11.46万平方公里)两个大岛和许多小岛组成。 南岛的南面30公里处有斯图尔特岛,其南有奥克兰群岛、坎贝尔岛等,东面有查塔姆群岛,其中有些岛屿是通向南极洲大陆的跳板。两大岛之间的库克海峡,既是联系南、北两岛的必经通道,又是沟通塔斯曼海与南太平洋间的深水航道。 南、北两岛略呈东北—西南走向的长方形,南北长达1250多公里,东、西之间最大宽度只有300多公里。 以北岛中部的火山高原和纵贯南岛西部的南阿尔卑斯山为脊梁,形成南岛高北岛略低、南岛又呈现为西部高而东部低的地势。 山地约占全国面积12。 多地震和火山。 北岛中部为火山A高原,广泛发育火山地形,并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和众多的温泉、间歇泉,可以用来发电和医疗。南岛的南阿尔卑斯山巍峨高耸,不少山峰海拔在3000米以上,其中库克峰高达3764米,是新西兰的最高峰。许多高峰终年积雪,多冰川。库克峰东侧的塔斯曼冰川长达28.9公里以上,此外还有不少冰蚀湖。它们不仅是许多河流的补给源泉,而且为水力发电提供了良好条件,也是重要的旅游区。北岛海岸曲折,多半岛和天然良港。南岛海岸大都较为平直,仅西南端山地逼近海岸,形成不少峡湾。全境河流短小湍急,落差大,上游又多 -- 946 世界地理概览729 湖泊和瀑布,乏航运之利,富水力资源。 受纬度、地形、海洋以及洋流分布的影响,除北岛北部为副热带气候外,其余均属温带气候。 大部分地区日照充足,气候温和,年较差小。年平均气温从北部的15℃、中部的12℃,降到南部的9℃左右。 降水丰富,全国平均年降水量在600~1500毫米之间,南岛由于纵向的高大山脉影响,西坡年降水量在2500毫米以上,西南端山区西侧达5000毫米以上,个别地方高达7000毫米左右。南岛东南部是全国最干旱区,年降水量仅300毫米左右。 发展简史 新西兰的最早居民是波利尼西亚语族的毛利人。1642年荷兰人塔斯曼航行到新西兰,在南岛西岸登陆。 1769年英国船长库克来到北岛,并环绕两岛航行测量。此后英国商人、传教士纷纷而至,殖民者大量移民。 1840年沦为英国殖民地。 1842年将北岛奥克兰定为首府,1865年迁至惠灵顿。 19世纪60年代初,在南岛南部发现金矿,又自英国引进绵羊,养羊业很快发展成为新西兰的主要经济部门,新西兰成为英国的工业原料和牲畜、畜产品的供应基地。 1907年独立,为英联邦自治领,但其政治、经济实权仍在英国控制之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迅速发展,1947年取得政治独立,为英联邦成员国之一。 经济地理 新西兰的经济一直以农牧业为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虽然新建了不少现代化工矿企业,但由于矿物资源比较贫乏,加之人口稀少,国内市场不大,工业基础仍较薄弱,农牧业仍为国民经济主导部门。畜牧业产值占农牧业总产值的80%以上,在出口贸易总值中,农畜产品约占34,A -- 947 829世界地理概览 为世界肉类、乳制品和羊毛重要输出国之一。 畜牧业发达,天然草地和人工牧场占全国土地面积51%,草地和牧场分布于北岛的低山丘陵、沿海平原以及南岛山地东坡的坎特伯雷平原。全国饲养的绵羊约有6800万只,牛813万头(其中奶牛约为200万头)。 全年畜产品约120万吨,绝大部分供出口。 年产羊毛38万吨。 拥有的绵羊头数、羊毛产量和出口量,羊肉和奶制品出口量等均居世界前列;按人口平均计算,则是世界上养牛、羊最多的国家。耕地占全国面积3%。种植业主要集中在南岛的坎特伯雷平原,以小麦、大麦、燕麦和玉米为主。农牧场一般面积较大,机械化、电气化的程度很高,产品的商品率亦高。 新西兰森林覆盖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14左右。政府注A重保护天然林,并不断发展人造林。许多人造林区已成为全国木材生产的主要来源。 木材加工工业生产锯材、胶合板、木浆、纸张等多种出口产品。 新西兰利用岛国优势发展海洋渔业,每年捕捞的金枪鱼、鱿鱼以及龙虾等水产品,除供国内市场外,还加工罐头出口。 全国渔港现有30多个,其中南岛北端纳尔逊港和北岛北部的奥克兰港最重要。 新西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除原有的食品、纺织、服装、木材、造纸等工业外,又新建了炼油、炼铅、钢铁、机器、纸浆、水电以及热电站等现代化工业企业。但工业仍以农牧产品的加工工业为主。 工业主要集中在奥克兰、惠灵顿、克赖斯特彻奇、达尼丁等主要沿海港市以及原料产地中心,如北岛中部的哈密尔顿、北帕默斯顿以及罗托鲁阿的林、渔业 -- 948 世界地理概览929 加工业等。南岛南部的布拉夫炼铝厂和马纳普里湖边的水电站、北岛东北岸的旺阿雷炼油厂、奥克兰南郊的格伦布鲁克钢铁厂以及北岛中部怀拉基地热站等,规模都较大。新西兰的采掘业以煤、铁、石油、天然气为主,天然气储量约2340亿立方米,有世界最大的20个天然气田之一。 全国有铁路4700多公里,但是轨距不一,运输效率不高。 公路长9.6万公里。南、北两岛之间有联系火车和汽车运输的定期轮渡。沿海主要港口奥克兰、惠灵顿、克赖斯特彻奇等起着国内外海陆联运的枢纽作用。航空运输发展较快,除国内航线外,辟有通往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和远东等地的航线。 主要城市有惠灵顿、奥克兰、克赖斯特彻奇。奥克兰是新西兰的最大城市。 (鲍觉民) 巴布亚新几内亚(PapuaNewGuinea) 西南太平洋岛国。南隔托雷斯海峡与澳大利亚相望,西以东经141°与印度尼西亚的伊里安查省为界。领土包括新几内亚岛(伊里安岛)东半部(主要由南部的巴布亚和北部的新几内亚两部分组成)和俾斯麦群岛、布干维尔岛、路易西亚德群岛等大小800多个岛屿,总面积462840平方公里,其中新几内亚岛东半部占85%。全国人口404万,主要为巴布亚人和美拉尼西亚人,另有少数密克罗尼西亚人和波利尼西亚人。多数信奉原始宗教,少数信奉基督教新教。英语为官 -- 949 039世界地理概览 方语言。 全国划分19个省区和一个首都地区,其中新几内亚岛东半部有15个省区(包括首都地区)。首都莫尔兹比港。 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形复杂,地处环太平洋西侧的地壳不稳定带,多火山、地震。新几内亚岛东半部山岭重叠,主要山脉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 中部偏西地区以马勒山脉为主,峰峦峭壁,高原深谷,相互交错。最高峰威廉山,海拔4508米。向东南,高度逐渐降低,山地宽度逐渐变窄,形成东南半岛的欧文·斯坦利岭,继经东南端的海角,延伸为狭长岛屿。除山地外,北部沿海有狭窄平原和不少优良港湾,中央区以南和巴布亚湾以西则有广阔的沼泽低地。其他岛屿多数地形崎岖多山,只有沿海有小片平原。全境多死火山,伴有温泉、间歇泉、喷气孔等。有的地方常发生地震和火山喷发,造成自然灾害。 新几内亚岛东部较大河流都发源于中部山地,分向南北流注海洋。位于西南部的弗莱河,发源于马勒山脉南坡,流量最大,流程长达1000多公里,中下游蜿蜒曲折,流经西南部的沼泽平原,然后注入巴布亚湾,河口宽广,海潮可上溯100多公里。 其他较大河流有北部的塞皮克河、拉穆河、马克姆河等。 国土在赤道与南纬12°之间,大部分地区属赤道多雨气候和热带湿润气候。 终年高湿多雨,但由于风向季节性变换、海拔高度与坡向的影响,各地区间的气候差异很大。在沿海低平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5~30℃之间,冬夏温度变化不大;随着海拔的增高,温度相应降低,高山顶部有霜雪出现。沿海地区平均年降水量1000~2000毫米,中部高山地区年降水 -- 950 世界地理概览139 量可达3000~4000毫米。每年1~4月西北风盛行,为多雨季节;5~8月转为东南信风,雨水相对稀少,为干燥季节;9~12月,雨水适度。全国植被种类繁多。天然森林约占国土面积的34,尤以原始热带雨林分布最广。 A新几内亚岛及其邻近海域的岛屿,一直是亚洲东南部人民向太平洋地区航海或迁移的一个重要跳板。自16世纪起,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德国、法国等国家的人先后远航来到这些岛屿,进行探险、传教、贸易等活动。 1884年德、英两国瓜分了新几内亚岛的东半部,以马勒山脉山脊为界,北部称为德属新几内亚,南部称为英属新几内亚。 1906年英属新几内亚变成澳大利亚领地,并更名为澳属巴布亚。 1914年德属新几内亚被澳大利亚占领,1920年成为澳大利亚委任统治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改为澳大利亚托管地。 1949年澳大利亚将两大地区连同属岛合并,称巴布亚新几内亚领地。 1973年12月巴布亚新几内亚获得自治权。 1975年9月16日宣布独立,称巴布亚新几内亚独立国,为英联邦成员国,由英国委派总督作为名义上的国家行政首脑。 由于历史原因,目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与澳大利亚保持着密切关系。 巴布亚新几内亚属发展中国家。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生产可分为自给性和商品性两大类型:前者以生产粮食作物如甘薯、芋头、玉米、水稻、西谷等为主,特点是农场较小、分散,生产技术落后;后者则生产咖啡、椰子、可可、香蕉、茶叶、橡胶、除虫菊、香料等经济作物,其中有的采用种植园方式进行生产,技术条件较为先进。主要农业地区分布在 -- 951 239世界地理概览 新几内亚岛东北部许多山间盆地和沿海平原。这些地区土地肥沃、排水良好、易于耕作,适于多种农作物生长。森林采伐量增长迅速,木材是重要的出口商品。附近海域的渔业生产相当发达,所产金枪鱼、对虾、贝类等都很有名。 工矿业有较大发展。 有以国内市场为主的油漆、卷烟、啤酒、家具、水泥、电力等工业。也有少数以出口为主的木材、榨油、椰子、咖啡等加工工业。大部分集中在沿海城市。布干维尔岛的铜矿资源世界闻名,由外国资本经营的铜矿开采公司是全国最大的现代化企业。全国的铺面公路有1万多公里。 机动车辆少,燃料需进口。 交通运输以沿海航运为主,在莫尔兹比港、莱城、马当、韦瓦克、拉包尔等港口之间,都有定期航班。远洋海运可通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新加坡等国。各大港口和城市间,有定期航空班机,其中莫尔兹比港的国际机场可通达澳大利亚、日本、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新加坡等国家。 (鲍觉民) 所罗门群岛(SolomonIslands) 西南太平洋岛国。位于美拉尼西亚岛群中部,地处南纬5°~12°和东经155°~170°之间。 由瓜达尔卡纳尔、新乔治亚、马莱塔、舒瓦瑟尔、圣伊莎贝尔和马基拉6个大岛和周围上百个小岛组成。面积28370平方公里,人口约34.5万,主要为美拉尼西亚人,还有欧洲人和华人等,东部各小岛为波利尼西亚人。 居民大多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 通用皮钦语,官 -- 952 世界地理概览339 方语言为英语。首都霍尼亚拉位于瓜达尔卡纳尔岛北岸,是主要港口。 所罗门群岛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7℃,年平均降水量3000毫米以上。各大岛多河流,河水湍急,落差很大,富水力资源。大岛大部分为火山岛,地震活动频繁。瓜达尔卡纳尔岛是全国最大和最主要的岛屿,面积5650平方公里。 早在3000年前已有人在此居住。 1567年西班牙人来此,认为找到了圣经故事中所罗门王的黄金宝库,取名为“所罗门岛”。以后荷兰、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殖民者相继来到这里,迫使当地居民到澳大利亚、斐济等地热带种植园中做工,以致人口大减。 1885年群岛被英国、德国分割,北所罗门群岛的圣伊莎贝尔岛、舒瓦瑟尔岛、肖特兰岛为德国保护地。 1893年全部沦为英国“保护地” ,称英属所罗门群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日在此激战,首府图拉吉被毁,战后迁至霍尼亚拉。 1976年1月,所罗门群岛实行自治。 1978年7月7日宣告独立。 经济以农业为主。椰干、木材、海产和黄金为主要产品,椰干是最大出口产品。森林覆盖面积占全国面积的90%左右,木材是第二大出口产品。群岛四周海产丰富,年渔获量8万吨,所产黑珍珠闻名于世。 矿产有铝土矿、镍、铜、金等,除金矿外,其余尚未开采。 近年油棕大有发展,年产多达3500吨。供当地消费的主要粮食有甘薯、芋头和稻米。工业有家具、木船和饮料等小型工厂。 (季任钧) -- 953 439世界地理概览 瓦努阿图(Vanuatu) 西南太平洋岛国。位于美拉尼西亚岛群南部,处在南纬12°~21°和东经166°~171°之间。由圣埃斯皮里图、马勒库拉、埃法特、埃罗芒阿和塔纳等12个大岛和70多个小岛组成。全国面积12190平方公里,人口15.7万,大部分为美拉尼西亚人,还有法国人、英国人和华人等。居民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通用皮钦语,官方语言为英语和法语。首都维拉港在埃法特岛西南端的迈利湾畔,是全国主要港口。 瓦努阿图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在28℃左右。 年平均降水量2300毫米以上。 处于飓风、地震和火山活动地带。岛屿大部分为火山岛。圣埃斯皮里图岛为最大岛屿,面积3947平方公里,东南端的卢甘维尔市(又称桑托市)是全国第二大城镇,人口约5000人。埃法特岛是最重要的岛屿,有国际机场,东部福拉里附近蕴藏有丰富的锰矿。塔纳岛是著名的游览地,可以就近观察火山口活动。 西方殖民者到来之前,美拉尼西亚人就生活在群岛上。 从公元1606年起,西班牙人、法国人、英国人相继到此,英人库克认为这些岛屿同苏格兰西海岸外的赫布里底群岛相似,就命名为新赫布里底群岛。 19世纪中叶,英、法大量移民于此,占据了大量土地。 1878年英、法宣布为“中立地”。 1906年起成为英、法共管地。 1979年成立自治政府,1980年7月30日独立,称为瓦努阿图共和国。 -- 954 世界地理概览539 农业是瓦努阿图的经济基础,主要种植在沿海狭窄平原。 还有大量土地尚未利用,土地肥沃,潜力很大。椰干、冻鱼和牛肉是其最重要的三项出口物品。椰干出口量占出口总值的40%左右;渔业为第二大产业,年产冻鱼1万吨;牛肉年产约4000吨,是大洋洲除澳大利亚、新西兰外,第三个牛肉出口地。锰矿石也是一项重要产品,蕴藏量约100万吨,年产2.3万吨。森林茂密,资源丰富,但由于运输不便,目前生产和出口不多。其他出口产品还有可可、咖啡等。工业较少,仅有小型的肉罐头厂、冻鱼厂、饮料厂和船厂等。 (季任钧) 新喀里多尼亚(NewCaledonia) 太平洋西南部群岛。 地处美拉尼西亚岛群南端,南纬19°~23°和东经163°~168°之间。 由新喀里多尼亚岛和洛亚蒂群岛、库尼耶岛、贝莱普群岛等组成。陆地总面积19103平方公里。人口16.4万。新喀里多尼亚岛是其最大的重要岛屿,面积16750平方公里。居民主要为美拉尼西亚人、欧洲人(法国人占大多数) ,还有瓦利斯群岛人、越南人和华人等。 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有多种方言,官方语言为法语。首府努美阿,位于新喀里多尼亚岛西南岸,是西南太平洋上重要的海、空交通中继站之一。 新喀里多尼亚岛上多山,两列平行山脉纵贯全岛,最高峰帕涅山高1628米。 沿海有珊瑚礁环绕,其长度仅次于澳大 -- 955 639世界地理概览 利亚大堡礁。 北部的迪亚霍特河长90公里,是岛上最大的河流。 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常年暖热多雨。 平均气温23℃左右。 新喀里多尼亚岛东西两岸雨量有较大差别,东岸年平均降水量为2000毫米,西岸约1000毫米。 1768年法国人布干维尔到达这里。 1774年英国人詹姆斯·库克到此,看到岛上森林茂密,近似苏格兰景象,即在苏格兰古称“喀里多尼亚”之前冠以“新”字,取名新喀里多尼亚。 1792年法国对岛屿进行全面勘查,以后把它作为罪犯放逐地。 1853年被法国占领,并于1885年派出总督进行统治。 1958年成为法国在太平洋的最大海外领地,并在此设有海军基地。 经济以矿产开采和冶炼为主。蕴藏的矿产品种多,藏量大,有镍、铬、铁、银、金、钴、铅、镁和铜等。尤以镍和铬储量最丰。主要矿藏在新喀里多尼亚岛东海岸的蒂奥、波罗和西海岸的内波伊。镍矿石除部分就地冶炼外,大部分直接出口。 1992年镍产量11.45万吨为世界第三大产镍国。 镍矿石和镍产品出口占总出口值的90%。 可耕地只占总面积的6%,农产品有牛肉、水果和咖啡等。除咖啡、椰子部分出口外,其余自给。森林资源丰富,林地面积25万公顷。 (季任钧) 斐  济(Fiji) 西南太平洋岛国。位于美拉尼西亚岛群东南部,在南纬 -- 956 世界地理概览739 15°~22°和东经175°~西经177°之间,国际日期变更线贯穿其中。地处美拉尼西亚岛群与波利尼西亚岛群交接地和北美到澳大利亚、新西兰的海、空交通要冲,被称为“南太平洋的十字路口”。 全国由330多个岛屿组成,仅106个岛有常住人口。陆地面积约18274平方公里,分为中、西、东、北4个区。人口76万,斐济族人约占44.5%,印度族人约占50.1%,其余为华人和欧洲人等。 居民主要信奉基督教、印度教。 当地语言为斐济语和印地语,官方语言为英语。首都苏瓦位于维提岛东南端,面临宽广水深的苏瓦湾,是斐济最大的工业城市、文化中心和主要港口,也是大洋洲三大岛群中重要港口之一。主要岛屿有维提岛、瓦努阿岛、塔韦乌尼岛和坎达武岛等。 180°经线以东多属珊瑚岛,以西多属珊瑚环绕的火山岛。地势较高。维提岛位于西部,是斐济最大和最重要的岛屿,面积10429平方公里,岛上山脉纵横,多河流,最高峰托马尼维山海拔1324米。 中部山区蕴藏有丰富矿产,岛西北部是斐济最主要的甘蔗种植地和蔗糖产地。岛上有环岛公路相连,西部有国际机场。第二大岛瓦努阿岛,面积5556平方公里,岛上多瀑布和温泉。盛产甘蔗,也是斐济椰子生产中心。和瓦努阿岛仅隔一海峡的塔韦乌尼岛,是斐济最美丽的岛屿,盛产椰子。 斐济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6~27℃,雨量充沛,东南迎风面可达3500毫米,西北背风坡,平均1800毫米左右。常有飓风袭击。 斐济约有2000多年历史。 在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已形成许多部落,“保乌”和“劳”两个土邦势力较强。 1643年, -- 957 839世界地理概览 荷兰航海家塔斯曼到此。 1874年沦为英国殖民地。殖民者从外地大量招募劳工,从事种植园劳动。 1879年第一批印度劳工来到斐济,以后定居下来,印度族成为今天斐济两大民族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斐济要求独立呼声高涨,1970年10月10日宣告独立,为英联邦成员。 斐济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生产甘蔗,还有椰干、椰油、稻米和木薯等。 甘蔗种植和制糖是斐济最重要的经济部门,斐济被称为太平洋的“甜岛”。粮食不能自给。矿产有金、银、铜和铝土矿等,以金矿开采为主。 工业主要有制糖、木材、水泥和农产品加工等。 斐济风光绚丽,交通方便,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在首都附近的珊瑚公园,游人可饱览海底风光。旅游收入为斐济重要经济来源。 (季任钧) 基里巴斯(Kiribati) 太平洋中西部岛国。位于密克罗尼西亚岛群南端。全国陆地面积849平方公里。 领土由4部分组成:吉尔伯特群岛、巴纳巴岛(又称大洋岛) 、菲尼克斯群岛(又称瓦拉基群岛) 中原英属部分、莱恩群岛中原英属部分,它们散布在约500万平方公里的洋面上,南北距离2000多公里,东西相隔约3800多公里。是世界上地跨赤道,同时又横越国际日期变更线的国家。在全部300多个岛屿中,仅30多个有人居住。全国人口7.23万,主要是吉尔伯特人,属密克罗尼西亚人种,还 -- 958 世界地理概览939 有波利尼西亚人。居民信奉基督教。通用吉尔伯特语,官方语言为英语。首都塔拉瓦,位于塔拉瓦环礁。全国分北、中、南、拜里基、巴纳巴岛和莱恩群岛6个行政区。 基里巴斯属热带海洋气候。常年高温,年平均气温27.5℃。各岛降水量差异很大,北部岛屿雨量多,年平均降水量达3000毫米,东部雨量较少,圣诞岛甚至只有700毫米,首都附近1500毫米。 基里巴斯各岛除巴纳巴岛为上升环礁,高78米外,其余都属低平环礁。塔拉瓦环礁是基里巴斯最重要的岛屿,面积20平方公里,东南端有简易机场。莱恩群岛中的圣诞岛周长160公里,是世界上少数特大型环礁。各岛无河流,土壤松散。缺水少土,影响农业发展。 欧洲殖民者最初于16世纪到达。 1892年沦为英国“保护地”。 1900年英国合并了巴纳巴岛。 1916年进而把吉尔伯特宣布为“吉尔伯特和埃利斯群岛殖民地”的一部分。 1916~1919年先后兼并了北莱恩群岛中各岛。 1937年又合并了菲尼克斯群岛。 1972年南莱恩群岛划归管辖。 1977年1月吉尔伯特群岛实行自治。 1979年7月12日独立,称为基里巴斯共和国。 基里巴斯主要生产并出口磷酸盐,巴纳巴岛为主要产地,是大洋洲三大磷矿产地之一。 年产矿石曾达50万吨,为基里巴斯的主要收入来源,目前矿藏逐渐枯竭。出口的农作物有椰干,其中70%产于吉尔伯特群岛,其余来自莱恩群岛种植园。 群岛周围海域有丰富的渔业资源,采珠和旅游业较发达。 (季任钧) -- 959 049世界地理概览 瑙  鲁(Nauru) 太平洋中西部岛国,位于密克罗尼西亚岛群南端。在东经166°56′和南纬0°32′处。 国境为一椭圆形珊瑚小岛,面积22平方公里。人口约8100,一半以上为瑙鲁人,余为基里巴斯人、图瓦卢人、华人和欧洲人等。本地语言为瑙鲁语,通用英语。多数居民信奉基督教。首都亚伦,在岛的西南岸。 瑙鲁岛四周为珊瑚礁环绕,海岸地带为银白色沙滩。向内地表逐渐升高,形成宽150~300米的环岛海岸带,主要种植椰子。 中部为高12~60米的台地。 除西南部的布阿达湖周围外,几乎全部为磷酸盐矿覆盖。布阿达湖面积40公顷,湖水稍咸。属赤道多雨气候,年平均气温28℃,年平均降水量2000毫米以上,全年有雨,其中11月至翌年2月最多。 各年雨量变化较大。 多雨年份达4572毫米,少雨年份只有104毫米。地表渗透性强,全境无河流,缺乏淡水。 公元18世纪前,岛上已有12个部落1000余人。 1798年美国人抵达此岛,见居民生活悠闲,称该岛为“舒适岛”。后欧洲殖民者纷至沓来。 1888年英国和德国划分势力范围,将瑙鲁置于德国管辖之下。 1895年发现磷酸盐矿,列强纷至争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澳大利亚派兵占领。战后由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共管。 1942年被日本占领。 1947年起成为澳、新、英“托管地” ,由澳代表3国行使“职权”。 1968年1月31日宣布独立,称瑙鲁共和国。 -- 960 世界地理概览149 经济以开采磷酸盐为主,是世界上主要产区之一。磷酸盐层厚达6~16米。矿石品位高,平均含磷量37%,蕴藏量1亿吨左右。独立后,瑙鲁磷矿公司从澳、新、英合资的英国磷矿委员会手中接管了全部经营权。磷酸盐矿石多年保持在年产200万吨左右,产品全部出口。磷酸盐矿收入使瑙鲁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 矿石采掘、装运全部机械化。 为寻找新的经济出路,先后设立了太平洋航运公司和瑙鲁航空公司;建立本国渔船队,发展渔业,还向海外投资;在马朱罗岛和西萨摩亚等地经营旅馆,在墨尔本建有一座52层的瑙鲁大厦。近年开始发展旅游业。由于缺水、缺土,农业不发达。瑙鲁有良好的环岛公路(全长19公里)连接各居民点,有输送磷酸盐矿石的窄轨铁路(6公里)。 (季任钧) 密克罗尼西亚联邦(TheFederatedStatesofMicronesia) 位于太平洋密克罗尼西亚群岛西部的加罗林群岛,由600多个岛屿组成,自西往东包括雅浦群岛、霍尔群岛、特鲁克群岛、波纳佩岛、库塞埃岛等许多小岛。陆地面积721.8平方公里。人口10.9万,主要为密克罗尼西亚人。多信仰基督教新教,官方语言为英语。首都帕利基尔。第一次世界大战被日本占领,第二次大战成为美国托管地。 1979年5月成立密克罗尼西亚联邦,1990年12月独立。 主要由火山岛与珊瑚礁构成,土地肥沃。属热带海洋性气候,东北信风呈季 -- 961 249世界地理概览 节性南北移动,西北部多台风。年平均气温约27℃。年平均降雨量3500毫米以上,东部可达5000毫米。 境内适宜椰子、露兜树、面包果树、芋头、甘薯、薯蓣、木薯、香蕉和柑橘生长。沿海发展渔业。 (段绍伯) 帕  劳(Palau) 亦名贝劳。位于西太平洋加罗林群岛西部,北纬6°50~D8°15和东经133°50′~134°45′之间。 西距菲律宾不到1000公D里,由巴帕尔土阿鲁岛、科罗尔等200多座火山岛和珊瑚礁组成,亦称帛琉群岛。面积463平方公里。人口约1.5万,主要为密克罗尼西亚人。信仰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通用英语。首都科罗尔。 1885年被西班牙占领,1898年售予德国,1914年被日军占领,1947年属美国托管地,1993年11月成为独立主权国,称帕劳共和国。 气候湿润,5~10月吹西南风,11~翌年,4月刮东北风,年平均气温27℃,年平均降水量3000毫米以上。中、北部有森林覆盖。出产椰子、槟榔、甘蔗、香蕉、面包果、菠萝、薯类,还饲养山羊、猪和鸡,沿海可捕金枪鱼。矿业有巴帕尔土阿鲁岛铝土矿和昂贝尔岛磷酸盐。 (段绍伯) -- 962 世界地理概览349 图 瓦 卢(Tuvalu) 太平洋中西部岛国。位于波利尼西亚岛群西部。介于南纬5°~10°5和东经176°~179°5′之间。国际日期变更线从其D东侧经过。图瓦卢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7℃,年降水量3000毫米左右。 国土由9个环形珊瑚小群岛组成,其中8个常年有人居住。当地语言图瓦卢意即“八岛之群”。岛屿分散,南北相距600多公里。全国面积23.96平方公里。 重要岛屿富纳富提面积2.6平方公里,由30多个小礁屿组成。最大的瓦伊图普岛面积也只有5.6平方公里。人口约9000人,主要居民属波利尼西亚人种。大多信奉基督教。讲图瓦卢语和英语。首都丰阿法莱位于富纳富提环礁东部,附近有机场和港口。 1568年西班牙人来到此地。以后英、荷、法、美等国人先后到达。 19世纪中叶,殖民者在此贩运人口到秘鲁、澳大利亚、斐济等地作劳工,使当地居民大减。自1819年起,英国称此群岛为埃利斯群岛,1892年与邻近的吉尔伯特群岛同时沦为英国“保护地”。 1916年为英属吉尔伯特和埃利斯群岛殖民地的一部分。 1975年埃利斯群岛与吉尔伯特群岛正式分离,并恢复当地名称“图瓦卢”。 1978年10月1日宣告独立。 经济以农业为主,80%以上的劳力从事农业。家族是图瓦卢的基层生产单位,集体耕种和出海捕鱼的产品在家族中平分共享。各岛面积小,又都是珊瑚岛,土地缺乏,限制农 -- 963 449世界地理概览 业发展。椰子、香蕉和面包果等是主要作物,其中椰子尤为重要,主要由当地居民小片经营,产品(椰干)大部分出口。 同时,扩大椰干加工业,发展捕鱼业,播种新的农作物和建立小型工业;还成立了集邮局,负责印刷和出售邮票,使之成为一项重要收入。又利用珊瑚岛风光,发展旅游业。全国有1000多人在邻近岛国或在外轮上做工谋取外汇。 (季任钧) 瓦利斯和富图纳群岛(WallisandFutunaIslands) 太平洋西南部群岛。位于南纬13°20~14°21和西经D D176°10~178°10′之间。瓦利斯群岛由主岛乌韦阿岛和22个D小岛组成。富图纳群岛又称为霍恩群岛,由富图纳和阿洛菲2个小岛组成,瓦利斯群岛和富图纳群岛相距200公里。 总面积153平方公里。人口1.37万,多数信奉天主教。主要讲瓦利斯语,官方语言为法语。首府设在乌韦阿岛东岸的马塔乌图。早有居民在此生活。公元1616年和1767年欧洲人到此。以后瓦利斯群岛和富图纳群岛分别于1842年和1888年沦为法国“保护地”。 1959年改为法国海外领地。 属热带海洋性气候。 年平均气温26℃左右,年降水量约2000毫米。 经济以农业为主。椰子是其主要产品,还生产芋头、香蕉、面包果等。有少量牲畜和海产品供当地消费。主要经济来源靠生活在海外的人员汇款。有机场和外部联系,近年旅游业有所 -- 964 世界地理概览549 发展。 (季任钧) 西萨摩亚(WesternSamoa) 太平洋中南部岛国,位于波利尼西亚岛群中南部,在南纬13°~15°和西经171°~173°之间。国际日期变更线紧靠其西侧。 全国陆地面积为2831平方公里,由萨摩亚群岛西部的萨瓦伊、乌波卢两个大岛和附近的阿波利马、马诺诺等7个小岛组成。其中萨瓦伊岛最大,面积1820平方公里,是西萨摩亚最重要的岛屿。乌波卢岛次之,面积1100平方公里。全国人口17万,90%是属波利尼西亚人种的萨摩亚人,余为欧洲人、华人和其他太平洋岛屿人。多信奉基督教。官方语言为萨摩亚语和英语。首都阿皮亚,位于乌波卢岛北岸。 西萨摩亚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平均气温28℃左右,年较差不大。雨水充沛,年降水量3000毫米左右。由于受地形影响,大岛的降水量北岸少于南岸,西岸少于东岸,南和东南向风面可达5000~7000毫米,而西部和北部则在2500~3000毫米。大岛多火山,地势较高,萨瓦伊岛中部的西利西利山为最高点,海拔1858米。 乌波卢岛中部的菲托峰高度也有1097米。大岛上多河流和瀑布。全境常有飓风袭击。 西萨摩亚历史悠久,大约3000年以前,就有萨摩亚人在这里定居。据认为,萨摩亚是波利尼西亚人从东南亚移居的最初集中地,因此素有“波利尼西亚的摇篮”称誉。欧洲人则迟至1722年才首次到达。 1768年法国人布干维尔航行到 -- 965 649世界地理概览 此。萨摩亚群岛地处太平洋航行要道,气候适宜,是航海中途休息的理想之地,又见萨摩亚人擅长制造各种独木舟,便起名“航海者群岛”。 19世纪40年代,英、德、美殖民势力相继侵入和争夺萨摩亚群岛。1899年英国为换取其他殖民地,把西萨摩亚让给德国,美国占领了东萨摩亚。萨摩亚群岛遂被分为东、西两半。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新西兰占领了西萨摩亚,1946年改其为“托管地”。 1962年1月1日西萨摩亚宣告独立,称为西萨摩亚独立国,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太平洋岛屿中第一个独立的国家。东萨摩亚仍为美国占领。 西萨摩亚社会基层以家族为单位。经济以农业为主。火山灰形成的土壤十分肥沃。 芋头、面包果是居民主要食粮。 椰子、可可、香蕉和木材是4大主要产品。椰树分布较广,阿皮亚以西40公里处的穆利塔普伊利角种植园是南半球较大的椰子种植园之一。可可种植约5000公顷,质量很高,在国际上素有盛名。工业尚处初级阶段,仅有一些小工厂。 1965年后,旅游业发展迅速。 (季任钧) 纽  埃(Niue) 太平洋中南部库克群岛的一椭圆形珊瑚岛。位于南纬19°和西经169°之处。 面积258平方公里。 人口约2200人,散居在14个村镇。 纽埃人为波利尼西亚人种,讲纽埃语和英语, -- 966 世界地理概览749 岛屿南、北讲两种方言。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首府阿洛菲,位于岛的西岸。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4.7℃,年平均降水量2177毫米。 岛的中部为高65米的浅盆形高地,边缘为高27米的台地,岛屿四周有珊瑚礁环绕。 1000多年前,就有来自汤加、萨摩亚等地的波利尼西亚人到此定居。 1774年欧洲人到此。 1900年成为英国保护地。 1901年与新西兰合并。 1974年10月19日实行内部自治,同新西兰自由联合。 经济以农业为主。土壤较肥沃,可耕地占全岛面积78%,但地形起伏不平,耕作困难。土地属各家族所有。主要生产西番果、椰子和柠檬等,也是主要出口产品。还有部分蜂蜜出口。 当地居民饲养猪和家禽。习惯上牛牧放在椰林,起着清除草丛作用。牛肉和乳产品供当地消费。工业仅限于小型水果加工,还有少量手工作坊。有环岛公路和海、空航线联系国内外。旅游业发展较快。出售邮票也是一项重要收入。 (季任钧) 库克群岛(Cook Islands) 太平洋中南部群岛。 位于波利尼西亚岛群南部。 共15个岛屿,分布在南纬8°~23°和西经156°~167°之间,分为南北两部分。陆地面积240平方公里。人口1.9万,主要为毛利人。居民主要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通用毛利语和英语。首府阿瓦鲁阿位于拉罗汤加岛的中北部,是群岛主要港口。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4℃,年降水量约2000毫 -- 967 849世界地理概览 米,12月至翌年3月为湿热季,并多飓风。南部岛屿多火山岛,土质肥沃,北部岛屿为珊瑚岛,土质贫瘠。拉罗汤加岛是群岛最大最重要岛屿,面积67平方公里,中部多山地,最高峰为高652米的蒂曼加峰。 早在13世纪,库克群岛上就有了居民。 16世纪西班牙人到过此地。 18世纪,英国航海家J.库克对群岛进行探险和测量,后来群岛便以他的名字命名。 1888年沦为英国保护地。 1901年起成为新西兰属地。 1965年宣布为完全的内部自治,同新西兰自由联合。经济基础是农业。 土地主要归传统家族所有。 北部岛屿出产椰子和海产。 南部各岛盛产柑橘、香蕉和菠萝等热带水果,素有南太平洋果园之称。柑橘是群岛主要产品,加工成果汁出口,主要产地在拉罗场加岛。群岛的工业主要是水果加工厂、服装厂和手工业作坊等。 拉罗汤加岛有环岛公路相通,西北有国际机场。 近年发展旅游业,游客人数超过群岛总人数。其他收入来源还有发展迅速的西红柿出口业以及在新西兰工作的7000多库克人的汇款。 (季任钧) 汤  加(Tonga) 太平洋西南部岛国。位于波利尼西亚岛群西南部,介于南纬15°~23°30′和西经173°~177°之间,国际日期变更线紧靠其东侧。 全国由汤加塔布、哈派和瓦瓦乌3个群岛约150多个岛屿组成,其中45个岛常年有人居住。 全国陆地面积779.5平方公里。人口10万,绝大部分为汤加人,属波利尼西亚 -- 968 世界地理概览949 人种。居民多信奉基督教。通行汤加语和英语。首都努库阿洛法,位于最大岛屿汤加塔布岛北岸。港口可停泊万吨级轮船,有定期海、空航线联系太平洋南部各岛及新西兰。 汤加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4℃左右,北部气温略高于南部。没有四季之分,只有雨季和旱季之别,每年12月至翌年4月为雨季,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左右,北部降水量略高于南部。雨季常有飓风袭击。各岛无常年河流,居民用水靠收集雨水。汤加岛屿大体可分成东、西两列,东列多属珊瑚岛,地势低平;西列主要是火山岛,地势较高,最高点海拔1125米。 群岛东侧为汤加海沟,最深处达10882米。 汤加王国已有1000多年历史,经历了4个王朝,是大洋洲历史悠久的国家,其古老文化曾对周围的岛国发生过重大影响。现在当政的王朝建立于1845年。荷兰人于1616年来到汤加,1773年英国人库克航行到此,因受到热情招待,称汤加为“友谊群岛”。 19世纪末,英、美、德3国对汤加进行争夺。 1900年沦为英国“保护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新西兰的军队在此建立补给基地。 1970年6月4日宣告独立。 汤加是农业国。椰子和香蕉是其最主要的农作物,也是主要出口物资,汤加塔布岛是最主要的椰子、香蕉产地。其他作物有芋头、木薯等。土地属国王所有。按规定,年满16岁的汤加人,有权申请到3.34公顷土地,但不得转让。周围海域鱼产丰富,在乌塔瓦瓦乌岛建立了新的渔业开发中心。 工业主要是椰子加工,还有果汁生产、印刷、编席、制树皮布等。树皮布是汤加及南太平洋地区的特产,这种布是将树 -- 969 059世界地理概览 皮弄薄凉干,并染上各色图案制成。近年汤加利用各岛的溶洞、火山等名胜以及悠久的文化古迹发展旅游业,旅游业已成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季任钧) 法属波利尼西亚(FrenchPolynesia) 法国在南太平洋的领地。 位于南纬7°~29°和西经131°~150°之间。 由波利尼西亚岛群东南端的社会、土阿莫土、甘比尔、土布艾和马克萨斯等群岛组成,陆地面积4000平方公里。 人口18.88万,主要为波利尼西亚人,约占34;其余为欧A洲人、华人等。居民主要信奉基督教。讲塔希提语,官方语言为法语。首府帕皮提,位于塔希提岛西北岸,是主要港口,能泊3.5万吨的船只,市西有现代化国际机场。 公元300年,已有人在此居住,曾建立波马雷王朝。 1521年后欧洲人开始到此。 19世纪沦为法国的殖民地。 1957年成为法国的海外领地。 1977年起政治上实行内部自治。 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6℃,帕皮提年降水量1750毫米。社会群岛为主要群岛,由于岛屿的位置和信风的关系,又可分为向风群岛和背风群岛。其中塔希提岛是最大也是最主要的岛屿,面积1042平方公里。岛屿成葫芦形,岛上山峰高耸,森林茂密,最高峰奥罗黑纳山,海拔2237米。 经济以农业为主,椰子是主要作物,年产椰干1.4万吨,椰油9000吨。 椰油全部由塔希提炼油公司生产。 还生产香草、蔬菜和水果。 鱼产丰富,年产1万吨,除20%为当地消费外, -- 970 世界地理概览159 其余供出口。 珍珠采集业兴旺,土阿莫土和甘比尔群岛最盛,所产黑珍珠甚名贵。工业主要有一些小型椰油加工厂、啤酒厂,还有些手工艺品作坊。在塔希提有海空航线通巴黎和檀香山等地,交通方便,加以美丽的热带风光,舒适的旅游设施,使该地成为太平洋重要的旅游中心之一,每年游客10万人次左右。甘比尔群岛中的穆鲁罗瓦环礁和方阿陶法环礁被法国利用为核试验场。 (季任钧) 马绍尔群岛(MarshallIslands) 太平洋中西部岛国。位于密克罗尼西亚群岛的东部,北纬5°~15°和东经162°~173°之间。由1000多个珊瑚岛礁组成两列群岛:东部的拉塔克群岛和西部的拉利克群岛。陆地面积180平方公里。人口4.3万,主要为密克罗尼西亚人,还有波利尼西亚人等。居民多信奉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首府是马朱罗环礁东端的乌利加,附近有机场。通用英语。 早在2000~3000年前即有密克罗尼西亚人居住。公元16世纪以来,先后被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占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日本委任统治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联合国交给美国托管。 1979年5月1日成立马绍尔政府,全称马绍尔群岛共和国。 1991年9月17日加入联合国。 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7℃,年降水量各地不同,西部和南部各岛在3000毫米左右,北部各岛雨量较少,有的只有300毫米。这里是典型的“微型群岛” ,最主要的岛 -- 971 259世界地理概览 屿马朱罗环礁,陆地面积10平方公里,由60多个礁屿组成;另一个重要岛屿为贾卢伊特环礁,面积也仅10平方公里,却由80多个礁屿组成。 群岛西北的比基尼和埃尼威托克环礁是美国早期核试验基地。 西部的夸贾林环礁是一个由90多个礁屿组成的大环礁,礁湖面积达1684平方公里,是世界上大礁湖之一,岛上建有反弹道导弹基地。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生产椰子和鱼,还有薯类、蔗糖和香蕉等。除少量椰干、椰油和鱼供出口外,其余产品主要供当地消费。 (季任钧) -- 972 世界地理概览359 南 极 洲 南 极 洲(Antarctica) 位于地球的南端。 总面积约1400万平方公里。 其中大陆面积1239万平方公里,岛屿面积约7.6万平方公里,陆缘冰面积约158.2万平方公里。 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10,在世A界七大洲中居第五位。周围为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所环绕。 大陆四周大致在南极辐合带以内的水域被称为南大洋,又称南冰洋或南极洋,面积约3800万平方公里。 南极大陆绝大部分在南极圈内。大陆周围岛屿有南设得兰群岛、南奥克尼群岛、南乔治亚岛、南桑德韦奇群岛、格斯特岛、巴勒尼群岛、罗斯福岛、瑟斯顿岛、亚历山大岛、阿德莱德岛等。大陆边缘有威德尔海、别林斯高晋海、阿蒙森海和罗斯海等。 大陆海岸线长约24000公里,其中约7500公里的岸线为陆缘冰(冰架)所占据。大陆周围每年有9个月(3~11月)被海冰封锁,成为难以接近的孤立大陆。威德尔海和别林斯高晋海间的南极半岛延伸1600公里,末端到达南纬63°,隔以970公里宽的德雷克海峡,与南美洲遥遥相望。此外,南极大陆与 -- 973 459世界地理概览 其他各洲相隔遥远,距澳大利亚3500公里,非洲4000公里,亚洲、欧洲、北美洲则都在1万公里以上。 地形和矿藏 南极大陆几乎全为巨厚冰雪所覆盖,素有“白色大陆”之称。大陆基岩面平均海拔仅410米,但冰盖平均海拔为2350米,使南极洲成为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洲。 横贯南极山脉把南极大陆分为两部分。横贯南极山脉以东(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叫东南极洲,也叫大南极洲,面积占整个大陆的23。地壳平均厚度约40公里。基岩地形比较A平缓,上覆冰盖厚度很大。冰盖中心部分海拔4200米,由此向沿海地带缓缓倾斜,并在200~300公里宽的海岸带形成巨大的陡坡。在麦克、罗伯逊地断裂谷地中的兰伯特冰川,长400余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冰川。 横贯南极山脉以西(全部位于西半球)叫西南极洲,也称小南极洲,面积占南极大陆的13。 地壳厚度约25~30公里。 西南极洲平均海拔较低,但A地形起伏较大,有许多山脉突兀于冰盖之上。埃尔斯沃思山脉的文森山海拔5140米,是南极洲最高的山峰。 罗斯海和威德尔海沿岸的许多山谷冰川成为罗斯冰架和龙尼冰架及菲尔希纳冰架的重要补给来源。 横贯南极山脉从罗斯海岸到威德尔海岸断续延伸3200余公里,地下富含煤层。 维多利亚地的干谷地区终年少积雪,地层出露齐全,历来是地质学家研究南极大陆地质历史的窗口。干谷区多湖泊,其中赖特谷中的范达湖底60米深处,水温高达25℃,成为南极水文地质中的一个奇特现象。罗斯岛上的埃里伯斯火山(3795米)是正在活动的活火山。 由于基岩出露的范围不到南极大陆面积的5%,自然条 -- 974 世界地理概览559 件严酷,找矿工作十分困难,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具有经济意义的矿床。但在非冰盖地区已发现很多矿点,矿种有几十种。已初步探知的主要矿区大体是:①东南极洲地质区。以铁为主。查尔斯王子山脉的条带状铁英岩,厚达100米,延伸120公里,为世界上最大的铁矿床。铁矿平均品位35~38%。 这类铁矿在沿海地区多处发现。 其他有铝、铜、锡、钛、金、银、煤、云母、石墨、石英等。②罗斯褶皱带。煤是最重要的矿产。南极横贯山脉地层中夹多层煤层(层厚几厘米至5米) ,分布很广。灰份含量8~20%,属于低挥发烟煤和半无烟煤。其他有铁、铅和锌矿。③埃尔斯沃思褶皱带。以铬、镍、钴为主。彭萨科拉山脉的杜费克岩体厚7公里,面积3400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层状基性岩浆杂岩之一(岩体伴生铬、镍、钴矿) ,还有铂、铜和铁矿。④安第斯褶皱带。是以铜为主的多金属矿带。除铜矿外,在南极半岛还发现钼、金、银、铬、镍、钴等。南设得兰群岛还藏有煤层。 ⑤大陆架,特别是罗斯海、威德尔海和别林斯高晋海等陆架区,可能存在大的石油和天然气田。南极大陆架一般深度为500米左右。 白垩纪~第三纪沉积地层为主要含油地层,厚度超过3000米。 1973年美国在罗斯海陆架上打的4口钻井,其中3口有油气显示。据海湾石油公司估计,罗斯海和威德尔海的石油储藏量可能超过67亿吨,大致与阿拉斯加相当。 气候 南极大陆是世界上最冷的大陆。年平均气温为-25℃,比北极地区低20℃。1960年8月24日苏联东方站(南纬78°27,东经106°52,海拔3400米)测到地球上最低D D的气温为—88.3℃。东南极洲高原内部的年平均气温为- -- 975 659世界地理概览 55℃,1月(最暖月)和7月(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分别为-30℃和-65℃,极端最高气温仅-15℃。南极大陆沿海地带的年平均气温约为-10~-17℃,1月和7月的平均气温为0℃左右和-20℃,极端最低和最高气温分别为-40℃和13℃。南极半岛末端,由于纬度稍低(南纬63°) ,气温较高,年平均气温为-5℃左右。 南极大陆是世界上最干旱的大陆。海洋水汽很难进入内陆,尤其是冬季海面冰冻后,海陆水汽交换更难进行,因而降水稀少。 东南极洲内陆高原的年降水(雪) 量不足50毫米,与撒哈拉沙漠相当。 沿海地区年降水量为200~500毫米,仅在南极半岛有时可达900毫米。除南极半岛外,降水形式几乎全是降雪。 南极大陆也是世界上风力最大的大陆。受极地气旋的控制,大陆沿海地带盛行东风,但是经常受到强大的下降风的影响。 内陆高原的冷凝气团沿着大陆前缘冰面陡坡急速下滑,形成每秒几十米至百米的暴风。下降风的风向受沿海地形影响,常与海岸平行。风暴卷起地面积雪,形成骇人的暴风雪天气。东南极洲阿德利地区的丹尼森角被称为“暴风雪的故乡” ,一年中平均风速大于17.9米秒的日数,占64%;平A均风速大于26.8米秒的日数,占17%;只有7%的日数,A平均风速小于8.9米秒。 A南极洲烈风暴雪,气候酷寒,是纬度高、海拔高等原因造成的。南极和北极相比,仅海拔高度就造成两地温差达20℃。终年冰覆雪盖,白色冰面的强烈反射作用把绝大部分辐射反射掉,也是本洲气温极低的原因。 -- 976 世界地理概览759 冰 南极洲的冰包括大陆冰盖、陆缘冰和海冰3类。大陆冰盖面积约为1200万平方公里,平均厚度2000米,最大厚度超过4800米,体积约2450万立方公里,占世界冰量的90%和淡水的70%。如全部融化,世界洋面将升高50~70米。 大陆冰盖是一个巨大的盾形块体。其最高点偏在东南极洲(南纬81°,东经80°) ,海拔4200米。受冰盖本身的巨大压力和地形的影响,冰体发生变形和流动,中心部分流动较慢,东方站为1米年,阿蒙森-斯科特站(南极点)为10米A年;边缘部分冰流速度为20~80米年。冰川的流速可达A A300~500米年。如兰伯特冰川,源头的流动速度为30~40A米年,中段为250~400米年,注入艾默里冰架后,其前缘A A可达1200米年。 A10米深处的冰温基本不变,与年平均气温一致。 往深处,冰温逐渐升高,到接近基岩的地方受地热的影响,冰温升高到-2~-3℃。 大陆冰盖由东南极洲和西南极洲两个冰盖组成,其形成时代可能始于2600万年前的晚渐新世,大约到500万年前,冰盖增长到接近现在的体积。目前的南极大陆冰盖是第四纪冰期的遗留。据降落在冰面上的陨石年龄推测,现代南极冰盖至少已延续了70万年。 最近1万年以来,南极冰盖在退缩。 陆缘冰为南极大陆沿海所特有,均分布在南极圈以内的海湾,主要由大陆冰川(冰原)和降雪补给,形成大大小小的冰架。主要有罗斯冰架、龙尼冰架、菲尔希纳冰架、拉森冰架和艾默里冰架等。其面积约占南极冰盖的10%。罗斯冰 -- 977 859世界地理概览 架面积最大,约53万平方公里,其前缘厚200米,后缘厚700米。受大陆冰川的推压,冰架向前移动,其前缘移动速度可达1000~1200米年。由于海水的融蚀和从冰架前缘不断分A离出冰山,使冰架的位置保持相对稳定。南大洋上漂浮的大约22万个冰山中的84%是从冰架前缘分离出来的。冰山是一种巨大的淡水资源,许多干旱区国家正在研究利用它们。 南极大陆周围海冰覆盖面积变化很大。 8~9月,封冰世界可达南纬60°,甚至南纬55°,其时覆盖面积达2260万平方公里,接近大陆冰盖面积的2倍。 2~3月,海冰覆盖面积减少到16(约350万平方公里)。海冰厚度从大陆沿海的2~A2.5米,向北减少到0.5~1米。南大洋的海冰除了影响南极洲的气候外,还严重阻碍航运。 生物 由于气候严酷,缺乏土层和养料,除南极半岛发现有4种显花植物(禾本科3种,石竹科1种)外,其他地方没有高等植物,只有地衣、苔藓和藻类等低等植物。地衣约有400种,苔藓75种,藻类360多种。南极大陆也没有高等动物,大约44种昆虫主要分布于南极半岛。 南极洲沿海数量较多的鸟类和海豹都是海洋动物。它们以捕食海洋生物为主,除帝企鹅外,只有在夏季才到南极大陆沿海地区繁殖和活动。 在南极辐合带以南繁殖后代的鸟类,有企鹅、海鸥、海燕和信天翁等41种。其中阿德雷企鹅数量最多,群体常有数万,以至25万只。体重40~45千克的帝企鹅终年在南极沿海生活,并在5~7月间的寒冬繁育后代,是南极生物的代表。 南大洋的海豹、鲸和鱼类资源丰富,在19世纪初和20世 -- 978 世界地理概览959 纪40年代前,海豹和鲸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最近几十年已被列为保护动物。但是捕鲸活动并没有停止,须鲸类的年捕获量仍在150~170万吨之间,以致须鲸量只及最初的17。 A磷虾是南大洋中各种鸟、兽、尤其是鲸赖以生存的基础,是海洋生物链中重要的环节。 磷虾是一种甲壳类浮游动物,身长5厘米,富含蛋白质,估计总量达10亿吨,是人类潜在的食品来源之一。俄罗斯和日本等国已开始商业性试捕,年捕获量在20~30万吨,今后将被大规模开发。 发展简史 南极大陆是最后一个被发现的大陆。 1772~1776年,英国船长詹姆斯·库克的环南极航行是寻找本洲的第一次尝试。 1820年前后,美国、英国的海豹捕猎船队和俄国别林斯高晋探险队对南极大陆的发现,当时并没有引起重视。 1838~1843年,法国、美国和英国3支探险队调查南磁极的探险和1899~1960年博赫格列文克率领的9人英国探险队在维多利亚地第一次越冬考察,使科学研究的地位日趋重要。 挪威阿蒙森探险队和英国斯科特探险队分别于1911年12月4日和1912年1月18日登临南极点。 1929年,美国海军航空兵中校理查德·伯德飞越南极成功。 1957~1958年国际地球物理年的巨大成功,开创了国际合作的南极科学考察新时代,并促成了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的成立(1958)和南极条约的签订。1959年12月1日,12个国家在美国签订《南极条约》(1961年生效)。 条约主要内容是:南极洲仅用于和平目的,保证在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自由,促进科学考察中的国际合作,禁止在南极地区进行一切具有军事性质的活动及核爆炸和处理放射废物,冻结对南极的领土要求等。 -- 979 069世界地理概览 至1985年,已有31个国家加入《南极条约》。南极条约协约国现在有18个: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比利时、智利、中国、联邦德国、法国、印度、日本、波兰、新西兰、挪威、南非、乌拉圭、苏联、英国和美国。 南极大陆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没有定居人口的大陆。 有16个国家在南极大陆和沿海岛屿上建立了40个常年科学考察站,每年参加越冬的科技人员不到750人,夏季考察队员也不过2000~3000人。 此外,乘船或飞机到南极半岛和罗斯岛(麦克默多站)旅游的人数也有几百人至千人。 1980年开始,中国连续派遣科学考察人员参加澳大利亚、新西兰、智利、阿根廷等国的南极考察队进行夏季和越冬考察。 1984年12月26日,中国南极考察队首次抵达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岛,并于1985年2月15日,在该岛西南部的菲尔德斯半岛建成中国南极长城站(南纬62°13′、西经58°28′)。 南极洲迄今还是一个没有被开发的地区。除了少量的渔业(捕鱼、鲸和磷虾)外,主要只限于科学考察活动。 (张青松) -- 980 世界地理概览169 太 平 洋 太 平 洋(PacificOcean) 世界第一大洋。位于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和南极洲之间。北部经白令海峡与北冰洋相连,其间以俄罗斯东北部的杰日尼奥夫角,经白令海峡中的大、小代奥米德岛,至美国阿拉斯加西端苏厄德半岛的威尔士王子角一线为界。 东部经巴拿马运河和麦哲伦海峡、德雷克海峡沟通大西洋;在德雷克海峡处,大致以通过南美洲南端合恩角的西经69°55D线与大西洋分界。 西部经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等通印度洋,其分界线大致起自马六甲海峡北口,沿苏门答腊岛西海岸、爪哇岛南海岸,经阿拉弗拉海、托雷斯海峡,再沿澳大利亚东海岸和通过塔斯马尼亚岛东南角的东经146°51线至南极大D陆。水平轮廓略呈椭圆形。南北宽约15900公里,东西最宽处约19900公里,面积17967.9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一半和地球表面积的13以上。包括边缘海在内平A均深度为4000米左右,海水容积7亿多立方千米。 最深处在太平洋西部的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1034米,为世界海洋最 -- 981 269世界地理概览 深点。 太平洋东部海岸线与山脉走向平行,缺少半岛、岛屿和海湾、边缘海。西部海岸线曲折,外侧又为一系列弧形列岛和较大的半岛所环抱,形成许多边缘海,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南海、爪哇海、苏拉威西海、班达海、珊瑚海等。太平洋岛屿众多,大部分集中在中、西部海域。岛屿总面积约44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岛屿总面积的45%,大体可分为三类:大陆岛主要分布在亚洲和澳大利亚大陆外围,如萨哈林岛、日本群岛、中国的台湾岛和海南岛、巽他群岛、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的南岛和北岛、新几内亚岛、所罗门群岛、新喀里多尼亚岛等;火山岛分布较广,如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琉球群岛、夏威夷群岛、萨摩亚群岛、新赫布里底群岛、科隆群岛等;珊瑚岛主要分布在太平洋西南部热带海域,如全部由珊瑚岛组成的加罗林群岛,大部由珊瑚岛组成的马绍尔群岛、吉尔伯特群岛、莱恩群岛、土阿莫土群岛、汤加群岛等。 海底地形 可划分为大陆边缘、大洋中脊与海底山脉、大洋盆地3个巨型构造地形单元。大陆边缘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岛弧和深海沟以及边缘海盆地,面积约占太平洋总面积的24%,构造上处于大陆型地壳和大洋型地壳之间的过渡带。太平洋东部和西部的大陆边缘有不同的特征。西部边缘区岛弧与海沟相伴生,构造运动强烈,火山和地震频繁,地势起伏大,岛屿多呈向大洋凸出的弧形,自北而南有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菲律宾群岛和巽他群岛等。在岛弧的外侧伴生同名海沟,如阿留申海沟(最大 -- 982 世界地理概览369 水深7679米) 、千岛-堪察加海沟(10542米) 、日本海沟(10554米) 、琉球海沟(7507米)和菲律宾海沟(10497米) 等。 在岛弧内侧是一系列宽阔的边缘海盆地,亦称弧后盆地,形成太平洋西部的许多边缘海,这里大陆架有的较广,如白令海的北部和东部水深在百米以内,有一些高出水面的岛屿;黄海和东海的大陆架水深小于50米,海底平坦,沉积物深厚,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及海洋生物资源;南海和爪哇海的大陆架水深小于百米,其南部海底且多溺谷阿拉弗拉海海底珊瑚礁广泛分布;澳大利亚大陆东北岸外有著名的大堡礁。东部边缘区大陆架极狭窄,呈不连续的条带状,海沟与相当于岛弧的大陆沿岸山脉相伴生,无边缘海盆地,如中美洲的西侧有中亚美利加海沟(6662米) ,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西侧有秘鲁-智利海沟(8064米)。 北美洲西岸的大陆坡多被保海峡谷切断,如芒雷峡谷、白令峡谷等。 大洋中脊的位置偏于太平洋东侧,北起阿留申海盆,经阿拉斯加湾、加利福尼亚湾、科隆群岛的东西向中脊隆起,向南与南极-印度洋海岭相连,约占太平洋总面积的11%。其北段大部分已潜没于向西运动的北美大陆之下。中南段称东太平洋海丘,北起加利福尼亚湾,南至南纬41°左右,绵延近1.5万公里,是一条巨大而平缓的海底隆起带,其顶部高出海底约2000~3000米,宽约2000~4000公里,多分布在水深1000~4000米的范围内。 东太平洋海丘被一系列大致东西向的断裂带所切割,这些断裂带非常平直,相邻两带之间的距离约900~2200公里。断裂带东西绵延达2000公里以上,宽约一二百公里,地貌上表现为狭窄的槽沟。 -- 983 469世界地理概览 海底山脉和大洋盆地分布于太平洋中部,面积约占太平洋总面积的65%,是大洋底最主要的地形单元。大洋底一般深度为4000~6000米,地形广阔平坦,其上多覆盖有红色软泥,为大洋型地壳,较稳定,被大洋中部纵贯南北的海底山脉所分隔,形成四个巨大的深水海盆。这一海底山脉北起堪察加半岛,经夏威夷群岛、莱恩群岛,向南延至土阿莫土群岛,长达1万多公里。海底山脉的各段多呈雁行排列,每一列线状排列的岛屿与海底山均呈北西—南东走向。海底山与大洋中脊不同,多由无地震活动的海底火山构成,故常称无震海岭;也有少数的活火山,例如马里亚纳群岛北部的海底山脉,即有几座活火山。少部分海底山是由一些珊瑚岛沉没在大洋深处形成,它们具有比较平坦的顶部,称为海底平顶山。一些高耸的海底山突出海面,成为岛屿,夏威夷群岛就是一些海底山的山峰,其水下部分的高度约5000米,海面以上主峰高达4273米。 主要的深水海盆有西北太平洋海盆、东北太平洋海盆、中太平洋海盆和南太平洋海盆。海盆中还有一些起伏和缓的深海丘陵,海盆底部有较厚的深海沉积物覆盖,将起伏的基底盖平,地形较平坦,一些海底平顶山和海丘的高度多在1000米以下。 海洋水文 太平洋巨大的环流主要由稳定的盛行风系引起,而地转偏向力、大陆海岸轮廓以及岛屿的分布,也是形成环流的重要因素。 太平洋有两个重要的环流系统,分别位于南、北两半球的热带及副热带。 北半球的环流系统由北赤道暖流、黑潮、北太平洋暖流和加利福尼亚寒流组成,按顺时针方向流动。南 -- 984 世界地理概览569 半球的环流系统由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及秘鲁寒流组成,按反时针方向流动。分布于大洋东部的加利福尼亚寒流及秘鲁寒流从水温较低的高纬度流向水温较高的低纬度,对沿途的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黑潮是世界上著名的暖流之一,流量相当于世界各河流总流量的20倍左右,水温高,对西部海域有明显的增温作用。在两个环流系统之间,有一股从西向东的赤道逆流。此外,在太平洋西北部有亲潮(千岛寒流) ,北部有阿留申暖流,它们组成一个高纬区水温较低的环流系统,有时称为“寒水环流系统”。在南半球西风带内,受强盛西风的推动,海水自西向东流。由于无大陆阻挡,太平洋与印度洋及大西洋连成一片,海水作环球流动,故称为“西风环流”。在南纬55°以南,盛行的极地东风把水从东部海域吹向西部。 太平洋表层年平均水温为19.37℃,比大西洋高2℃。 这主要是太平洋的热带、副热带区域最广,以及白令海峡限制了北冰洋的冷水流入所致。由于海水的热能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表层水温的分布,亦大致与太阳辐射热的分布一致。从南纬20°至北纬20°的赤道两侧,水温为25~29℃。从赤道向北,水温逐渐降低,最冷的2月份0℃等温线出现在北纬55°附近,白令海和鄂霍次克海处于冰封状态;最热的8月份0°等温线出现在北纬65°~68°附近。南半球海洋表层水温普遍低于相同纬度北半球表层水温,0℃等温线出现在南纬60°~62°(8月) 及66°~67°(2月) ,南极大陆沿岸分布着冰山。 受洋流、入海径流及季风的影响,北纬40°以北,西部海水温度较东部低4~7℃;在南纬40°与北纬40°之间,西部较东部高 -- 985 669世界地理概览 3~5℃。海水温度在表层以下急剧降低,到1500米以下,常年维持在1~2℃或更低。 海水中含有多种盐类,太平洋表层盐度平均为35,变B化在32~36.5。 南半球海水盐度高于北半部,南纬0°~40°B及北纬20°附近,海水盐分最多,盐度在35以上,其中北半B球最高值为35.5,南半球达36.5。 从低纬区到高纬区,B B海水盐度逐渐下降,大洋北端降至31以下,南端降至33.B5。此外,北半球西部由于河流淡水的大量汇入(如长江、B黄河) ,对黄海、东海表层盐度的影响较大。 自然资源 太平洋已发现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及多种固体矿藏。石油与天然气主要分布在沿海大陆架、大陆坡及小洋盆的海底。已发现的油气田大部位于太平洋西部和西南部各边缘海海底及东部大陆架上,如美国加利福尼亚沿海、澳大利亚东南的巴斯海峡、新西兰中部的库克海峡、印度尼西亚的爪哇海一带及中国沿海。太平洋的含油地层面积估计可达1720万平方公里,其中27%分布于大陆架,34%分布于大陆坡,39%分布于深海盆地。砂矿中,有多种金属矿床,目前主要开采的是钛铁矿、金红石、锆石、独居石、磁铁矿等。 已大规模开采的有东南亚的砂锡矿、阿拉斯加的砂金矿和砂铂矿、日本的磁铁砂矿及美国西海岸的各种重砂矿。磷灰石砂矿分布于北纬40°~50°之间的大陆架边缘带,最大的磷灰岩堆积于南加利福尼亚附近。在太平洋海底活动构造内,形成环太平洋的内生矿成矿带,其范围包括南美洲、北美洲和俄罗斯、中国、马来群岛、澳大利亚等地的沿太平洋陆地及近海海底。以铜为主,其次是金、铁、银、铅、锌等。在水 -- 986 世界地理概览769 深超过3000米的大洋底部,广泛分布着锰铁结核,其中锰铁含量占38%,此外还含有钴、镍、铜等有价值的金属。锰铁结核矿富集区的面积约1800万平方公里,估计储量17000亿吨,但目前达到开采条件的面积约数十万平方公里。 太平洋的动、植物的种类繁多,生物资源极为丰富。在大洋表层,大量繁殖着单细胞的浮游藻类和各种各样的浮游动物。近海的海底植物,在温带有鹿角藻类和昆布科藻类(主要是海带) ,在热带有褐藻、绿藻及多种细藻,海岸带分布有红树林。众多的水藻为近海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饲料,繁殖有多种软体动物、软体虫类、甲壳类和棘皮动物,以及珊瑚虫等,并出产大量的鱼蟹。在岛屿和滨海一带地海鸟的栖息场所。大洋中部有不少兽类,如鲸鱼、海豹、海豚、海熊、海狗、海獭等。 太平洋的渔业生产在世界各大洋中居首位,捕获量占世界总捕获量的一半左右。主要渔场分布在太平洋西北部、东南部等渔区。西北部渔区包括台湾海峡、东海、黄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和白令海的一部分,其中大陆架面积219万平方公里。这些海区受黑潮暖流和亲潮寒流的影响,加上众多大陆江河把大量有机物冲刷入海,滋养浮游生物,鱼类汇集。主要捕捞鱼类有明太鱼、鲑、鳟、鲱、鳕、黄鱼、金枪鱼等。 东南部渔区包括秘鲁、智利沿海,大陆架面积狭窄,但该海域有强盛的秘鲁寒流流经,并在盛行东南风影响下,沿岸表层水流偏离海岸,中层冷水上泛,把大量无机盐类带上水面,为浮游生物和鱼类提供丰富饵料,繁殖了大量冷水性鱼类,其中鳀鱼是主要捕捞对象。此外,太平洋中西部、东 -- 987 869世界地理概览 北部、中东部、西南部等渔区,也均有渔场分布。 交通运输 太平洋在国际交通上具有重要地位。有许多条联系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重要海、空航线经过太平洋;东部的巴拿马运河和西南部的马六甲海峡,分别是通往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捷径和世界主要航道。太平洋在世界海运中的地位仅次于大西洋,拥有世界海港总数的16、货A运周转量的310和货物吞吐量的14。 主要海运航线有东亚A A—北美西海岸航线,东亚—加勒比海、北美东海岸航线,东亚—南美西海岸航线,东亚沿海航线,东亚—澳大利亚、新西兰航线、澳大利亚、新西兰—北美东、西海岸航线等。纵贯太平洋的180°经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 ,船只由西向东越过此线,日期减去一天;反之,便加上一天。太平洋沿岸港口众多,亚洲主要有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 、釜山、大连、天津、上海、广州、香港、海防、新加坡、雅加达、东京、横滨、神户、大阪等,大洋洲有悉尼、惠灵顿等;南、北美洲有温哥华、西雅图、圣弗朗西斯科、洛杉矶、巴拿马城、瓜亚基尔等。 太平洋中的一些岛屿是许多海、空航线的中继站,如夏威夷群岛、中途岛、关岛、西萨摩亚群岛、斐济群岛等。 太平洋的海底电缆从1902年起开始敷设,现已有从加拿大的温哥华岛至澳大利亚的悉尼,从美国的圣弗朗西斯科至菲律宾、日本及印度尼西亚,从香港至菲律宾与越南、以及南美洲沿海各国之间的海底电缆。近年在太平洋上空开始利用人造通讯卫星进行联系。 (凌美华) -- 988 世界地理概览969 白 令 海(BeringSea) 太平洋最北部海域,介于亚洲与北美洲之间,西为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北部,东为美国阿拉斯加,南界阿留申群岛,北经白令海峡与北冰洋的楚科奇海相通。 白令海峡最狭处仅85公里。亚洲、北美洲和俄、美两国的分界线以及国际日期变更线通过该海域和海峡。 1724年7~8月和1741年6月丹麦航海家V.白令曾率队两次在此探险,并穿过白令海峡进入北冰洋,故名。 海域轮廓略呈三角形,东西最宽处2380公里,南北长约1580公里,面积230.4万平方公里。白令海分为东北和西南两半部;东北部大陆架宽广,水深一般不足150米;西南部为深水盆地,包括科曼德尔海盆和阿留申海盆,水深超过3600米,最深为4151米(54°N,171°E)。平均水深1640米,海水总体积379.6万立方千米。 地处北纬51°22′~66°31′,气候严寒。全年少晴朗天气,风暴猛烈,夏季雾重,冬季多雪。 自北向南,年平均气温—8~4℃,年降水量260~1000毫米,表层海水年平均温度1~5℃,含盐度31~33。 B由于风急浪高,多雾和有浮冰,给航行带来困难。北部海域从10月到次年6月封冻,不能通航。浮游植物160余种,以硅藻类的海藻为主。 鱼类300余种,重要的有鲑、鲱、鳕、鲽、大比目鱼等。海兽有海豹、海獭、海象、海狮等。北部大陆架蕴藏丰富石油和天然气,海底有金、锡矿,但均尚未开发。 -- 989 079世界地理概览 两岸重要港口有普罗维杰尼亚(俄)和诺姆(美)。 (蒋长瑜) 鄂霍次克海(SeaofOkhotsk) 太平洋西北部的边缘海。 位于千岛群岛和亚洲大陆之间。 南北最长2460公里,东西最宽1480公里,面积约159万平方公里。海岸线较平直,总长10460公里。较大海湾有舍列霍夫湾、乌德湾、太湾、阿卡德米湾等。海水北浅南深,平均深度821米,最深处3521米,水容量达136.5万立方千米。 大陆架面积广阔(占海底面积42%以上) ,约宽400公里,分布在北部和西部;靠近千岛群岛的南部是深海盆地(9%以上) ;中部是带状大陆坡,交替分布有海底洼地和海底高原(48%以上)。北部和西部海域受亚洲大陆影响,属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冬季1~2月平均气温-20~-24℃,7~8月为12~14℃,年降水量400~700毫米,海水结冰期长达7个月(11月至翌年6月) ,冰厚0.8~1米。南部和东部靠近太平洋,属温带季风气候,1~2月平均气温-5~-7℃,7~8月为12~18℃,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海水结冰期减为3个月左右。融冰期有浓雾,并有流冰活动,不利航行。海水表层盐度在萨哈林岛(库页岛)附近为25~27,堪察加附B近32~33,中央部分33。海流从东北经中部、千岛群岛B B流向太平洋,与白令海来的海流汇合,形成千岛寒流(亲潮) ;南部局部地区有暖流经过。大陆架海域渔业资源丰富, -- 990 世界地理概览179 多寒带鱼类,以鲱、鲑、鳟等鱼为主,堪察加附近为大捕蟹场。多海狗、白鲸、海驴、海豹等动物。开发较晚,1713年才从鄂霍次克开航到堪察加地区。重要港口有俄罗斯的马加丹、鄂霍次克、尼古拉耶夫斯克(庙街) 、科尔萨科夫以及日本的网走、纹别等,大多数为渔港。 (张文奎) 日 本 海(SeaofJapan) 西太平洋边缘海。位于亚洲大陆东面,被萨哈林岛(库页岛) 、日本群岛和朝鲜半岛环抱。西南隔朝鲜海峡通东海,东北经拉彼鲁兹(宗谷) 、鞑靼两海峡通鄂霍次克海,东、南经津轻海峡和濑户内海通太平洋。海域呈不规则菱形,东北窄,中、南部宽,从西南向东北延伸2200多公里,东西宽约900公里,最大宽度1265公里,平均深度1350米,最深处4036米。面积约106万平方公里。大陆架面积28.4万平方公里,约占海域面积14。大陆坡分500~1000米和2000~A3000米两个海底斜面。海盆大部深达3000米(3000米以上的约达30万平方公里)。 北纬44°以北地区海水较浅,有一条南北向狭长的鞑靼海槽。 北纬40°~44°之间,海底平坦,水深3000米以上,为日本海盆。 北纬40°以南,海底地形复杂,有海岭、海盆、海槽、海台和海底谷等。 海峡一般都狭而浅,其最窄处和最浅处的宽度和深度分别为:鞑靼海峡7.3公里和7米;拉彼鲁兹海峡43公里和50米;津轻海峡18.5公里和130米;对马海峡41.6公里和50米。温带季风气候,表层 -- 991 279世界地理概览 水温最暖月(8月) 18~27℃,最冷月(1月) -2~13℃,自北向南递增。海域东部有对马暖流沿东岸北上,并从津轻海峡流入太平洋,从拉彼鲁兹海峡流入鄂霍次克海。西部有利曼寒流沿西岸南下。东部水温高于西部,如2月,本州附近海岸水温5~10℃,而大陆一侧为0℃。 海水盐度东部高于西部,如本州沿海为34.7,大陆沿海32.8~34.1。海B B域年降水量北部600毫米,南部1200~1500毫米。 潮汐作用较小,潮差一般为0.2~0.4米。日本海大陆架如东部沿岸的秋田、新潟一带,北部的萨哈林岛沿岸和南部对马海盆均有石油、天然气储藏。在对马暖流前缘和西部利曼寒流前缘以及沿岸河口附近,富浮游生物等,水产资源丰富,盛产沙丁鱼、鲭、墨鱼和鲱鱼等。津轻、对马和拉彼鲁兹三海峡为日本海沿岸对外交通孔道。沿岸的重要港市有俄罗斯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 、苏维埃港;朝鲜的元山;韩国的釜山;日本的北九州、下关和新潟等。 (丛淑媛) 珊 瑚 海(CoralSea) 世界最大的海。位于太平洋西南部。其西、北、东3面,分别被澳大利亚大陆、伊里安岛、所罗门群岛、新赫布里底群岛等环绕,向南开敞,一般以南纬30°线与塔斯曼海邻接。 北部介于伊里安岛与所罗门群岛之间的海域又称所罗门海;西北经托雷斯海峡与阿拉弗拉海相通。 总面积479.1万平方公里,约相当于北冰洋面积的25。 海底自西向东倾斜,交错A -- 992 世界地理概览379 着若干海盆、海底高原和海底山脉。平均水深2394米。所罗门群岛和新赫布里底群岛内侧有一长狭长深邃的海沟,是全海域最深的地方,最大深度9165米(在新赫布里底海沟)。 海水总体积1147万立方千米,居世界各海之首。地处热带,气候湿热,最热月(2月)平均气温可达28℃,每年1~4月多台风。 表层海水全年平均温度在20℃以上,含盐度27~37。 B周围几乎没有河流注入,海水洁净,呈深蓝色,透明度较高(约20米) ,有利于珊瑚虫生长。在大陆架和浅滩上,或以岛屿和接近海面的海底山脉为基底,发育了庞大的珊瑚群体,构成众多的珊瑚岛礁,珊瑚海因此而得名。其中澳大利亚大陆东北海岸的大堡礁最为著名,它全长2000余公里,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珊瑚礁群。珊瑚海中多鲨鱼,故有“鲨鱼海”之称。其他水产资源有鳗、鲱、金枪鱼、海参、龙虾和珍珠贝等。 (蒋长瑜) 白令海峡(BeringStrait) 亚洲大陆东北端与北美洲大陆西北端之间的狭窄海峡,沟通北冰洋与太平洋。从美国阿拉斯加的威尔士角到俄罗斯西伯利亚的杰日尼奥夫角宽仅85公里,为北美大陆与亚洲大陆之间的最短距离。 海峡水深平均18~40米,最深处59米。 海流北流向北冰洋,流速每小时1公里。 海峡地区气候寒冷,年平均气温达-10℃。 10月封冻,到次年7月盛吹温暖的南风,海水解冻,但多雾,不利航行。海峡两岸居住着因纽特 -- 993 479世界地理概览 人,以捕鲸、海豹、海象和捕鱼为生。代奥米德群岛位于海峡中间,苏、美两国分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通过其间。 (张文奎) 拉彼鲁兹海峡(LaPérouseStrait) 日本称宗谷海峡。位于日本北海道与俄罗斯萨哈林岛(库页岛) 之间。 北海道最北端的宗谷岬与萨哈林岛最南端的克里利昂角间海峡最窄处宽约43公里。水深约50米,最深处为118米,除海峡中间的二丈岩外,无危及航行的岩礁和暗礁。海峡是在第四纪初由岛架沉降而成。海水温度与盐度北部低于南部,如6月的水温与盐度,北部为5.5℃和32.5,南部10~11℃和34.1;8月水温北部5~8℃,南部B B15~20℃;最冷月平均水温克里利昂角-1.7℃,宗谷岬2.1℃。 对马暖流的一股支流经日本海通过海峡与南下的鄂霍次克海流在北海道东北海域交汇,海流时速1海里。 夏有浓雾,冬多流冰,冬春多大风。主要水产有鲱鱼、海带等。扼北出日本海通鄂霍次克海入太平洋的航线要冲。南部的宗谷岬是日本北端的国境岬,岬上设有灯塔;其西宗谷湾内的稚内为不冻港。 两地相距约32公里。 北部的科尔萨科夫位于萨哈林岛南端阿尼瓦湾内,是俄罗斯远东良港之一,有造纸工业和水产加工业。 (满颖之) -- 994 世界地理概览579 朝鲜海峡(KoreaStrait) 北太平洋西缘,朝鲜半岛东南部与日本本州和九州岛之间的水域。从东北向西南延伸,长约300公里,宽约180公里。狭义的朝鲜海峡指朝鲜半岛东南部与日本对马岛之间的水域,亦称西水道或釜山海峡。对马岛与九州岛之间的水域称东水道,其中,对马岛与壹岐岛之间称对马海峡,壹岐岛与九州岛之间称壹岐水道。 海峡水深一般在50~150米之间,最大深度228米。峡底地形倾斜较缓,半岛侧更为平坦。两侧大陆架发达。在对马岛西北部有舟状盆地和洼地,长约50公里,宽5公里。海峡两岸都是沉降式海岸,蜿蜒曲折,多岛屿和海湾。韩国的天然良港有釜山、丽水、马山等,日本有下关、北九州、福冈等。黑潮暖流的分支对马暖流从西南流向东北,在对马岛南端分成两支,分别流经东、西水道,西支流量占70%。总流量每秒为500万立方米,流速每小时约0.9~1.8公里,流幅平均70~150公里。夏季表层水温23~28℃,冬季10~15℃,受暖流影响,沿岸气候温暖多雨。 另有一支来自日本海呈东北—西南向的利曼寒流。 寒暖流交汇,渔产丰富。釜山、长崎、福冈等为著名渔港。朝鲜海峡是日本海的“南大门” ,向东北经日本海,通过拉彼鲁兹(宗谷) 等海峡,可达鄂霍次克海和太平洋;向东穿过本州岛和九州岛之间的关门海峡及濑户内海迳入太平洋;向西通过济州海峡,与黄海相通;向西南直抵东海。海峡又是朝鲜半岛东西 -- 995 679世界地理概览 两岸海上联系的必经之路,交通、战略地位重要。釜山与下关等港有定期航线。 (孟春舫) 马六甲海峡(StraitofMalacca) 亚洲东南部重要海峡,因临近马来半岛南岸的古代名城马六甲而得名。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是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天然水道,经济和战略地位重要。海峡从西部的韦岛至东部的皮艾角,长1080公里,包括新加坡海峡,全长1185公里。 西北部宽达370公里,东南端宽仅37公里,海峡呈喇叭形。底部平坦,多为泥沙质。水深自东南向西北递增,主要深水航道偏近马来半岛一侧,水深25~151米,至安达曼海盆深达200米,靠近苏门答腊一侧,一般水深27米,很少超过37米。流速缓慢,每小时2.8~3.7公里。峡中大部分为半日潮。气候炎热,年平均气温25℃以上,年较差和月较差小。雨量丰沛,年降水量1940~2575毫米。处在赤道无风带,全年大部分时间风力微弱,平均风力为1~3级。 4~5月和9~10月的季风转换期多出现地方性雷阵雨;西南季风期偶尔有“苏门答腊风” ,暴风骤雨,但持续时间不长。 公元初年,中国船只已航行马六甲海峡。 4世纪,阿拉伯人开辟了从波斯湾与红海横渡印度洋,穿过海峡而抵达中国及马鲁古群岛(盛产丁香、胡椒,有“香料群岛”之称)的航线,即“香料之路”。随着来往船只的增加,海峡地位日趋重要。 7~13世纪,成为东西方海上交通必经之地。 15世纪 -- 996 世界地理概览779 初,明朝航海家郑和下“西洋” ,数次经过海峡,出入印度洋,远达非洲大陆东岸。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葡萄牙殖民者最先侵入海峡地区,继之荷兰、英国先后占领沿岸各地,成为东侵跳板。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日本控制。战后成为国际重要通航海峡之一,每年通过海峡的船只有6万余艘(77%的船只在新加坡停靠) ,有50多个国家的船只通过海峡,其中日本最多。 (吴关琦) 麦哲伦海峡(EstrechodeMagallanes) 南美洲大陆和火地岛之间沟通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峡。海峡狭长曲折,东起大西洋岸的邓杰内斯角和圣埃斯皮里图角,向西南延伸至不伦瑞克半岛折向南行,在道森岛西南岸又折向西北,经圣伊内斯岛和德索拉西翁岛北岸,至皮拉尔角通往太平洋。长约600公里,宽3.3~33公里,最大深度1170米,航道最小深度31~33米。 海峡西段狭窄深邃,两岸崖壁陡峭;东段宽阔水浅,岸壁低矮,形成3个相连的浅水湾。处南纬52°以南,位于西风带,气旋活动频繁,多强风和浓雾,海面波涛汹涌,在帆船时代过往船舶易失事。 1520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到达并通过,故名。此后成为大西洋通往太平洋的重要航道。 16世纪末为西班牙所控制。 1881年后,除最东端外均属智利,各国船舰可自由通航。 1914年巴拿马运河通航后,航运衰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智利南部麦哲伦省牧羊业的兴起及石油和天然气的发现和开采, -- 997 879世界地理概览 沿岸近海贸易又有所发展。主要港口蓬塔阿雷纳斯,在不伦瑞克半岛东岸,处海峡的中心位置。 (田松庆) -- 998 世界地理概览979 大 西 洋 大 西 洋(AtlanticOcean) 世界第二大洋。 位于欧洲、非洲与北美洲和南美洲之间,南接南极洲,并通过其属海地中海和黑海同亚洲滨临。 东、西部分别经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沟通印度洋和太平洋。 面积9165.5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25.4%,相当于太平洋的一半弱。平均深度3597米,最深处在波多黎各海沟,达9218米。海水总容积32970万立方千米。 西南部以通过南美洲南端合恩角的西经67°线同太平洋为界;东南以通过非洲南端厄加勒斯角的东经20°线同印度洋为界。北部以西起哈得孙湾东口,经戴维斯海峡、丹麦海峡、冰岛-法罗海槛、威维尔-汤姆森海岭、设得兰群岛的马克尔-弗拉格岛,到挪威西南沿海的斯塔德角一线,一般作为大西洋的北界。大西洋的轮廓略呈“S”状。南北长约16000公里,东西宽2400~6000公里。 南半部海岸线较平直,边缘海、内海及海湾较少,较重要的只有南极大陆与南极半岛间的威德尔海。北部海岸线较曲折,并有众多的岛屿和半 -- 999 089世界地理概览 岛的穿插分割,形成了一系列边缘海、内海和海湾。其中较重要的有地中海、黑海、波罗的海、北海、比斯开湾、几内亚湾、加勒比海、墨西哥湾和圣劳伦斯湾等。著名的海峡有沟通北海与大西洋的英吉利海峡(拉芒什海峡) 、多佛尔海峡(加来海峡) ,沟通黑海、地中海与大西洋的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和直布罗陀海峡,沟通波罗的海与北海的卡特加特海峡、厄勒海峡和大、小贝尔特海峡,以及沟通墨西哥湾与大西洋的佛罗里达海峡等。 大西洋中的岛屿总面积约107万平方公里,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大陆岛,如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纽芬兰岛、大安的列斯群岛、小安的列斯群岛、加那利群岛及马尔维纳斯群岛(福克兰群岛)等;另一类是火山岛,在大西洋中部呈串珠状分布,如亚速尔群岛等。 海底地形 在大西洋中部有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西洋海岭(或称大西洋中脊) ,它是世界大洋中脊的一部分。海岭北起冰岛附近(其中北纬52°至冰岛间称作雷克雅内斯海岭) ,南迄南纬55°附近的布韦岛,呈“S”形分布,总长约16000公里。 由一系列彼此相距12~32公里的平行的岭脊组成,宽度为375~555公里至2200~2400公里,总面积2228万平方公里,约占大西洋总面积的14。海岭一般高出周围洋底2000A~4000米,岭脊高度从中轴向两侧逐级降低。山脊距洋面2000~3300米,个别山脊露出洋面形成岛屿,如冰岛、亚速尔群岛、圣佩德罗-圣保罗礁、阿森松岛、圣赫勒拿岛、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等。岛上多火山及地震。在赤道附近的罗曼什断裂带(南纬0°13′,西径18°26′,最大深度7856 -- 1000 世界地理概览189 米)的巨大断错(东西错开达1000多公里) ,将大西洋海岭分为南、北两部分。 大西洋海岭的轴部,有一条纵向的中央断裂谷地。谷底一般深约3250~4000米,宽约10公里,其谷坡又急剧上升到1640~2200米的深度间,谷坡宽度20~40公里。在整个大西洋海岭沿线,还有许多与中央断裂谷带近于垂直的横向断裂带,其深度大多达5000米,在地貌上表现为深切的线状槽沟。 在大西洋海岭的东西两侧分布着两列海盆、东列有西欧罗巴海盆、伊比利亚海盆、加那利海盆、佛得角海盆、几内亚海盆、安哥拉海盆和开普海盆;西列有北亚美利加海盆、巴西海盆和阿根廷海盆。此外,在南部尚有一个宽广的大西洋-印度洋海盆。 这些海盆之间,常隔有一些海底山脉或高地。 如佛得角海盆与几内亚海盆间的塞拉利昂海丘,安哥拉海盆与开普海盆间的沃尔维斯海岭,以及巴西海盆与阿根廷海盆间的里奥格兰德海丘等。 上述各海盆的一般深度多超过5000米,其中最低平的深海平原深度大多在5500~6000米间。 大西洋的大陆架分布较广,深度200米以内的大陆架面积约921万平方公里,略小于太平洋大陆架,但超过印度洋大陆架面积将近两倍。大陆架的宽度变化很大,从几十公里到1000公里不等。 其中东北部的波罗的海、北海以及不列颠群岛和爱尔兰的外缘海域,是世界上大陆架最宽的区域之一,200米深度内的大陆架最宽可达1000公里以上。 比斯开湾以南,包括伊比利亚半岛及非洲西岸的大陆架宽度较小,一般不超过100公里。北美大陆东岸的大陆架宽度一般为110~ -- 1001 289世界地理概览 320公里(在纽芬兰东南海域最宽处达500公里)。南美大陆北岸、加勒比海沿岸,大陆架狭窄,但大陆东北岸又展宽到90~300公里;至巴西东北岸,宽度复减至20公里左右;南纬30°以南,大陆架又展宽到160~400公里,其中马尔维纳斯群岛(福克兰群岛)到南美洲海岸,大陆架宽达1000公里左右。大西洋大陆架水深大部在100米以内,只有个别部分超过150米。连接大陆架和深海陡倾部分的大陆坡,面积约768万平方公里,其中沿欧、非大陆架的大陆坡较陡,坡度多为5°~10°,宽度一般只有20~30公里;在美洲大陆架外侧的大陆坡,一般坡度较缓,常在3°以下,但宽度较大,通常可达50~90公里。 海洋水文 大西洋的洋流系统同大气环流特别是洋面的盛行风直接相关。其南北两部各成一个环流系统。 北部环流系统由北赤道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及加那利寒流组成。北赤道暖流大致从佛得角群岛开始,受东北信风的影响自东向西流动,至安的列斯群岛附近,称安的列斯暖流。 它的大部流向西北,小部与从南赤道暖流北上的圭亚那暖流汇合,向西穿过小安的列斯群岛北部各海峡,注入加勒比海,称加勒比暖流。继而西北流经尤卡坦海峡注入墨西哥湾。墨西哥湾不仅汇聚了南北赤道暖流,而且还接纳了由信风不断赶入的暖水,因而成为巨大的湿热“蓄水库” ,其水位也较邻近的洋面高。巨大的海流从佛罗里达海峡流出,称佛罗里达暖流,与东南来的安的列斯暖流汇合后,称墨西哥湾暖流(简称“湾流”) ,沿北美大陆架北上,在美国东海岸的哈特勒斯角附近偏向东北方向流(在哈特勒斯角附近,湾流宽达110 -- 1002 世界地理概览389 ~120公里,水层厚度700~800米,表层水温25~26℃,流量8200万立方米秒) ,到北纬40°附近,因受盛行风的影响A折而向东,大约在西经40°附近,“湾流”改称为北大西洋暖流,并在北纬40°、西经30°处分为两支:北支在强劲的西南风的吹刮下向东北流,在不列颠群岛的西北穿过冰岛-法罗群岛、设得兰群岛-挪威间的海峡进入北冰洋的挪威海和北极海域;南支在接近伊比利亚半岛时,向南沿欧洲、非洲海岸南下,形成微弱的加那利寒流,到佛得角群岛附近,与北赤道暖流首尾相接。 南部环流系统由南赤道等暖流和福克兰等寒流组成。南赤道暖流位于赤道以南,但当它由非洲沿岸流到南美沿岸时,由于受到南纬7°附近巴西向东伸入的巨大的三角形轮廓的影响,迫使南赤道暖流在此分为两支:北支沿大陆海岸至小安的列斯群岛,称圭亚那暖流;南支沿大陆海岸南下,叫巴西暖流。巴西暖流到拉普拉塔河口附近,与沿阿根廷海岸北上的福克兰寒流汇合后,因受盛行西风的作用而转向东,成为整个环南半球西风漂流的一部分。西风漂流在接近非洲南部处,一部分继续东流进入印度洋,另一部分沿非洲西岸北上,成为本格拉寒流。 本格拉寒流在南纬10°附近与南赤道暖流首尾相接,形成了南大西洋反时针环流系统。 此外,在南、北赤道暖流之间,还有一条与其流向相反的赤道逆流,向东注入几内亚湾,称几内亚湾暖流。另一条是由北冰洋的巴芬湾经戴维斯海峡沿加拿大的拉布拉多半岛南下的拉布拉多寒流,在纽芬兰岛东南北纬40°附近与北上的墨西哥湾暖流相汇,潜流于温水层之下。 -- 1003 489世界地理概览 在暖、寒流相汇的附近海域,多海雾,并且是温水性鱼群和冷水性鱼群交汇的场所,鱼类资源十分丰富。如上述纽芬兰附近海域,南美阿根廷以东海域及拉普拉塔河口附近,西欧沿岸及非洲西南岸等。 大西洋北半部的平均水温比南半部高6.3℃。同气温一样,大西洋表层水温的年变幅也不大。夏季最热月(南、北大西洋分别为2月和8月) ,在赤道和南、北纬20°附近,表层水温约为26~27℃;北纬40°附近为23℃,南纬40°附近为15℃;北纬60°附近,表层水温自东部海域的12~13℃减至西部海域的5~6℃,南纬60°附近则接近0℃。 冬季最冷月(南、北大西洋分别为8月和2月) ,赤道附近表层水温约为27℃;南、北纬20°附近约为25℃;北纬40°附近约为15℃,南纬40°附近约为10℃;北纬60°附近由东部海域的5~8℃减至西部海域的0℃上下;南纬60°附近为-1~-2℃。 大西洋表层海水的盐度介于33~37之间,其平均含盐B度(34.87)是四大洋中最高的。各海区表层海水的盐度B分布,同其水分平衡特点及大陆径流的分布有关。赤道地带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为35~35.5。 在副热带高压区和B信风带,年蒸发量大大超过降水量,盐度增至36~37,甚B至达37.5(地中海东部最高达39.6)。从亚热带向高B B纬区,因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从36减至33~34。极B B地地区由于融冰(特别是南大西洋) ,盐度也较小。此外,在亚马孙河、刚果河、圣劳伦斯河及拉普拉塔河等大河河口,盐度大多在33以下。 B大西洋的海冰主要分布在南大西洋的南部及北大西洋的 -- 1004 世界地理概览589 西北部,包括冰山和浮冰两类,其分布界线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在南大西洋,冰山分布范围最大的11~12月,在中部海域最北可分布到南纬40°附近,在西部海域则可达南纬35°。 浮冰分布面积最大的8~9月,其北界可达南纬55°,冰带的最大宽度可达1660~1850公里。 南大西洋海冰分布范围最小的2~3月,冰山和浮冰均限于分布在南极大陆沿岸海域及威德尔海。在北大西洋,冰山主要随拉布拉多及东格陵兰两支寒流南下。其中拉布拉多寒流从巴芬湾及加拿大北极群岛间各海峡带来的冰山,数量多,规模较大,对北大西洋航运危害很大。每年冰山及浮冰分布范围最大的3月,其平均分布界大体在北纬40°,个别年份,北大西洋西部海域甚至在北纬31°附近可见冰山的残迹。 自然资源 大西洋的矿产资源甚为丰富,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煤、铁、重砂矿和锰结核等。 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以下四个海区:①委内瑞拉北部的马拉开波湖和委内瑞拉与特立尼达岛之间的帕里亚湾,已探明的石油总储量40.2亿吨,天然气8600多亿立方米。②北海,已探明的原油储量40亿吨,天然气3万亿立方米。③墨西哥湾,已探明的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的坎佩切湾、美国得克萨斯州及路易斯安那州的近海,其中坎佩切湾的石油探明储量近50亿吨。 ④西非沿岸浅海区,已探明的含油、气区从几内亚湾北岸的科特迪瓦起,向南一直延伸到安哥拉的卡宾达,包括尼日尔河三角洲、加蓬、刚果及卡宾达的近海。探明石油总储量23.4亿吨。此外,在大西洋西岸的加拿大、巴西、阿根廷的近海大陆架也相继发现油、气资 -- 1005 689世界地理概览 源,部分并已投产(如巴西)。 煤炭主要分布在英国东北部苏格兰的近海和加拿大新斯科舍半岛外侧的大陆架。其中英国东北部海域的煤炭储量达5.5亿多吨,由陆上挖隧道到海底进行开采,每年从海底采煤达2000~2500万吨。 在加拿大的纽芬兰岛外侧和法国的诺曼底半岛外缘浅海均发现有海底铁矿,前者的估计储量达20亿吨。 砂矿分布较广。在美国、巴西、阿根廷、丹麦、西班牙、葡萄牙、塞内加尔、纳米比亚(西南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的近海均有发现。美国大西洋沿岸大陆架蕴有丰富的钛铁矿-独居石-金红石-锆石砂矿,其中南、北卡罗来纳州和佛罗里达州海滨的钛铁矿占全国储量之半,并已进行大规模开采。 纳米比亚的近海和海滨,由于流经南非金刚石产区的奥兰治河夹带大量金刚石矿砂的长期沉积,在该河的河口以北到安哥拉近海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海滨金刚石砂矿,估计金刚石的总储量达4000万克拉。其中奥兰治河口北面长270公里、宽75公里的地带特别富集,含金刚石的沉积物厚0.1~0.7米,每立方米平均含金刚石0.31克拉,储量共达2100万克拉,1968年开始开采。 大西洋的锰结核总储量估计为1万亿吨,主要分布在北美海盆和阿根廷海盆,其富集程度和品位均不及太平洋及印度洋。锰结核平均含锰15.78%、铁20.78%、镍0.33%、钴0.32%、铜0.12%。 大西洋的生物资源也很丰富,其中以鱼类捕获量最大,约占世界海洋渔获量的40.4%,仅次于太平洋。 主要渔场分布 -- 1006 世界地理概览789 在北海及不列颠群岛周围海域及非洲、南美洲沿岸的大陆架,冰岛、西印度群岛周围海域和比斯开湾及南欧沿岸海域等也有一些较小的捕鱼区,其中包括北海及挪威海在内的大西洋东北部渔区约占总渔获量的45~50%。 北大西洋主要捕捞鳕类(大西洋鳕、非洲鳕、挪威鳕、黑线鳕) 、毛鳞鱼、鲱类(大西洋鲱、黍鲱) ,其次是鲭、鲽、贝类(贻贝及牡蛎)等;南大西洋以沙丁鱼、油鲱鳀、无须鳕、贝类为主,并在临近南极洲周围海域捕捞磷虾及鲸等。 交通运输 大西洋是世界航运最发达的大洋,拥有世界海港总数的34,货运周转量的23和货物吞吐量的35。 主A A A要航线有5条:①欧洲与北美洲各国间的北大西洋航线;②欧洲与亚洲、大洋洲之间的远东航线;③欧洲与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各国间的中大西洋航线;④欧洲与南美洲大西洋沿岸各国间的南大西洋航线;⑤从西欧沿非洲大西洋岸到开普敦的航线。其中以北大西洋航线运输最繁忙,世界商船的1A3以上航行在这条航路上。沿岸主要港口有:欧洲的格但斯克、汉堡、鹿特丹、安特卫普、伦敦、利物浦、勒阿弗尔、马赛、热那亚、的里雅斯特、康斯坦察、敖德萨等;非洲的亚历山大、达尔贝达(卡萨布兰卡) 、蒙罗维亚、哈科特港、开普敦;北美洲的纽约、费城、巴尔的摩、诺福克、坦帕、巴吞鲁日、新奥尔良、休斯敦;南美洲的马拉开波、图巴兰、里约热内卢及布宜诺斯艾利斯等。其中荷兰的鹿特丹是世界最大的海港,最高年吞吐量达3亿吨(1977)。 大西洋海底电缆线总长达20多万公里,其中有16条是连接西欧与北美间的海底电缆。从爱尔兰的瓦伦西亚岛和法 -- 1007 889世界地理概览 国的布列塔尼半岛西北端开始,通到加拿大纽芬兰岛的东南端、或一直通到加拿大新斯科舍半岛北端的线路,是大西洋海底电缆的主要干线。亚速尔群岛、百慕大群岛、马德拉群岛、佛得角群岛及阿森松岛是重要的海底电缆中继站。 大西洋的上空也是联系西欧、北美、南美和非洲间的空中交通要道。其中以连接伦敦、巴黎、阿姆斯特丹等欧洲各国首都同纽约等美国和加拿大各大城市间的北大西洋航空线的客、货运量最大。 其他主要航空线还有欧洲—南美航线,北美—非洲航线和南美—非洲航线。 (毛汉英) 波罗的海(BalticSea) 欧洲北部内海。四面几乎均为陆地环抱,仅西部通过厄勒海峡、卡特加特海峡和斯卡格拉克海峡等与北海相通。面积42.2万平方公里。 海域中有博恩霍尔姆岛、哥得兰岛、厄兰岛等,以及深入陆地的波的尼亚湾、芬兰湾。周围国家有瑞典、芬兰、俄罗斯、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波兰、德国和丹麦。 波罗的海是最后一次冰期结束,冰川大量融化后形成的。 海水浅,平均深度仅86米;最深处在瑞典东南海岸和哥得兰岛之间,为459米。总贮水量2.3万立方千米。波罗的海与外海海水交换不大,又有维斯瓦河、奥得河等大、小250条河流注入,加以气候寒冷,蒸发微弱,因而成为世界上含盐度最低的淡水海。 海水含盐度自出口处向海内逐渐减少,大、 -- 1008 世界地理概览989 小贝尔特海峡海水含盐度15,默恩岛以东降至8,芬兰B B湾为6,波的尼亚湾北端仅2~3。波罗的海海水一般由B B厄勒海峡流出。外海海水从大贝尔特海峡流入,先沿南岸向东流,再沿东岸向北流,形成反时针方向海流。波罗的海深层海水盐度较高,是由于含盐度较高的北海海水流入所致。 波罗的海的表层水温自北向南升高。 8月表层水温介于9~20℃,2月0~2℃。由于海水浅而淡,冬季易结冰,波的尼亚湾冰封期达6个月,芬兰湾和斯德哥尔摩附近3、4个月,波兰、德国沿岸一个多月,瑞典和丹麦之间的海峡也有冰封。 波罗的海鱼类种类、数量均少,主要有鲽、鳕、鲱等。 波罗的海是北欧重要的航道,通过白海-波罗的海运河与白海相通,通过列宁伏尔加河-波罗的海水路与伏尔加河相联。 沿岸较大港口有圣彼得堡、斯德哥尔摩、罗斯托克、什切青和格但斯克等。 (严正元) 北  海(NorthSea) 大西洋东北部边缘海。 位于欧洲大陆与大不列颠岛之间。 大致呈长方形。南北长965.4公里,东西宽643.6公里,面积57万平方公里。 西以大不列颠岛和奥克尼群岛为界,北为设得兰群岛,东邻挪威和丹麦,南接德国、荷兰、比利时和法国。西南经多佛尔海峡和英吉利海峡通大西洋,北部以开阔水域与大西洋连成一片;东经斯卡格拉克、卡特加特和厄 -- 1009 099世界地理概览 勒海峡等与波罗的海相连。 北海海域大部分在大陆架上,为一浅海,平均深度94米,大致南浅北深。苏格兰北部沿岸海域、面积达650平方公里的多格浅滩,由冰川的泥沙沉积构成,水深不到18米。从挪威的卑尔根附近一直延伸到奥斯陆的挪威海槽与岸线平行,宽25~32公里,北部深182米,南部斯卡格拉克海峡深达730米以上。 在北海西部也有一些深水海域,如苏格兰爱丁堡沿岸海域有称“魔鬼洞穴”的海穴,深逾457米,这与冰期后河流深切下蚀有关。 在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下,北海水温较高、含盐度超过35的北大西洋海水通过英吉利海峡和设得兰群岛同挪威之B间的海域进入北海;水温和含盐度较低的波罗的海海水通过斯卡格拉克海峡进入北海,形成反时针向环流;泰晤士河、莱茵河和易北河等河流注入大量淡水,与来自波罗的海的海水汇合,使北海的盐度降低,一般在31~35之间。 2月海面B平均水温2~7℃,常年不冻。海潮高度在英国海岸3~7米,德国海岸2~3.5米。 北海是世界最繁忙的海域之一,是沿岸各国以及欧洲与其他各洲之间大宗货运的主要航道。但因风暴频繁,雾浓浪大,水浅滩多,航行常易遇险。重要港口有伦敦、汉堡、鹿特丹、阿姆斯特丹、安特卫普和哥本哈根等。 北海为世界著名的渔场之一。年平均捕获量300万吨左右,约占世界捕获量的5%,鲱鱼和鲐鱼几占总捕捞量的一半,其他有鳕鱼、鳘鱼和比目鱼等。还盛产龙虾、牡蛎和贝类。 -- 1010 世界地理概览199 北海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 1959年以来,受荷兰陆上发现巨大的格罗宁根天然气田的影响,掀起了北海油气资源的勘探热潮。 1965年9月英国首先发现有经济价值的近海气田,1967年正式投产。此后,挪威、丹麦、德国等相继开发油、气田。在北海油田的开发中,挪威和英国获益显著。 (陈江) 黑  海(BlackSea) 欧洲东南部和小亚细亚之间的内海。东北以刻赤海峡通亚速海,西南经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达达尼尔海峡通爱琴海和地中海。沿岸国家有罗马尼亚、乌克兰、俄罗斯、格鲁吉亚、土耳其和保加利亚。东西最长达1150公里,南北最窄265公里。海岸线长约3400公里。面积约42万平方公里,海水容积约55万立方千米。平均水深1315米,南部最深处2210米。海底较为平坦,深水区几乎延至海岸。大陆架宽度一般为2.5~15公里,仅在西北部宽达200公里以上;少岛屿和海湾,较大的有卡尔基尼特湾等;克里木半岛为唯一的半岛。 黑海的大部海区冬季温和湿润,盛行东北大风,水面温度6~8℃,仅在北部近岸海域有较短的结冰期;夏季水温25℃以上;秋季常有龙卷风。 年降水量西部、西北部300~500毫米,南部750~800毫米,东部1800~2500毫米。有多瑙河、第聂伯河、德涅斯特河、南布格河等注入。年平均入海 -- 1011 299世界地理概览 的淡水量355立方千米,其中多瑙河约占60%。表层海水平均盐度17~18,底层达22.5。西北部由于接纳全部河B B水注入量的80%,使海水淡化,在河口处附近盐度降至3B以下。每年黑海上层水经博斯普鲁斯海峡流入地中海的水量约398立方千米,从地中海流入黑海的深层水总量为193立方千米;经刻赤海峡流入亚速海的上层水总量为34立方千米,从亚速海流入黑海的深层水总量为59立方千米。 由于海水垂直环流很弱,造成深层水缺氧,大约从170~180米以下直至海底是有毒的硫化氢带。海中浮游生物较少,海洋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均较贫乏。 主要捕捞鱼类有安抽鱼、竹筴鱼、西鲱、狐鲣、鲭、鲟等。此外还捕捞软体动物、海藻和海豚等。 黑海是乌克兰、格鲁吉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的重要海运要道。主要港口有乌克兰的敖德萨,格鲁吉亚的巴统,保加利亚的瓦尔纳,罗马尼亚的康斯坦察,土耳其的特拉布宗等。黑海沿岸有许多著名的疗养地和旅游区,如克里木半岛南岸的雅尔塔、高加索沿岸的索契、保加利亚的金色沙地和阳光海岸以及罗马尼亚的马马亚等。 (张成宣) 地 中 海(MediterraneanSea) 世界最大的陆间海之一。介于亚、欧、非3洲之间。东西长约4000公里,南北最宽处1800公里,面积约251万平方公里。 平均深度1541米,最大深度5093米,水体积约384万立方千米。海岸线长约22530公里。西出直布罗陀海峡通 -- 1012 世界地理概览399 大西洋;东南经苏伊士运河、出红海,进入印度洋;东北经达达尼尔海峡、马尔马拉海、博斯普鲁斯海峡与黑海相通。 地中海被半岛、岛屿和海岭分隔,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海和海盆。一般以意大利半岛、西西里岛至突尼斯的海岭(深366米)一线为界分地中海为东、西两大部分。西地中海又可分为3个海域:阿尔沃兰海、巴利阿里海和第勒尼安海。 阿尔沃兰海位于最西部,在直布罗陀海峡以东,西班牙和摩洛哥之间,面积约5.4万平方公里,最深处超过1500米,沿岸大陆架宽度3~18公里之间,海域内有一小火山岛。阿尔沃兰海以东,科西嘉岛、撒丁岛、西西里岛和突尼斯一线以西的巴利阿里海(海盆) ,是西地中海最大的海域;面积24万平方公里,海盆最深处3332米;大陆架宽度不一,埃布罗河口和利翁湾最宽,前者27~63公里,后者72公里,土仑到热那亚大陆架极窄,仅3~9公里。 第勒尼安海位于科西嘉—撒丁岛与意大利之间,以墨西拿、托斯卡诺、博尼法乔及撒丁等海峡与其他海域相通;面积约21.4万平方公里,最大深度3730米,海底地形较复杂,大陆架仅几至几十公里。 东地中海又可分为亚得里亚海、伊奥尼亚海、爱琴海和黎凡特海(海盆)。在意大利半岛和巴尔干半岛之间,北为亚得里亚海,南为伊奥尼亚海。 前者面积13.2万平方公里,海水较浅,约有23的海深不足200米,北部为大陆架区,约A有13的海深不足100米;南部为海盆区,最深处1590米;A后者面积61.6万平方公里,最深处(在南部)达5093米,是地中海最深处。 爱琴海介于希腊与土耳其之间,面积21.4万平方公里,大小岛屿星罗棋布,为多岛海,平均水深570米, -- 1013 499世界地理概览 最深处在克里特岛以东,达3543米。 黎凡特海在小亚细亚半岛和克里特岛以南,面积32万平方公里;起自意大利南端之南的地中海海岭,向东至东经26°附近折向东北,止于塞浦路斯岛西,其北部与克里特岛之间有一对平行海沟,其中普林尼海沟深4384米,为黎凡特海盆最深点。 地中海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年内的交替控制,形成典型的地中海气候。除突尼斯以东的非洲沿岸相当干燥外,其余海面体现了冬季温和湿润,夏季炎热干燥的特征。 2月平均气温,北岸5℃左右,南岸14~16℃;8月平均气温,北岸22℃以上,南岸超过25℃。东地中海位置比西地中海偏南6个纬度,因此表层平均水温高于西地中海。最高水温出现在利比亚海岸的苏尔特(锡尔特)湾,8月均温为31℃;其次在土耳其的伊斯肯德伦湾,8月均温为30℃。最低水温在亚得里亚海北端的里雅斯特湾,2月均温为5.2℃。年降水量自西北向东南减少,从1100~1300毫米递降到50~100毫米。 冬暖夏热,蒸发旺盛,海面年蒸发量1250毫米;周围为多山的海岸和荒漠海岸,注入的大河较少,海水盐分很高。西部海水含盐度大于海洋平均值,为37;东部含盐度最高达39.B5。从海面到底部,含盐度差别很小。淡水补给有限,来源B于四周河水的水量仅占总水量的5%,降水占21%,其余71%和3%分别来自地中海与大西洋、黑海之间的水体交换。 大西洋表层含盐度较低的水流,经直布罗陀海峡东流入地中海,在离海面125米深处,含盐度较高的地中海水西流入大西洋。 地中海与黑海之间通过黑海海峡也有类似的水体交换。 因地中海的相对封闭性,内部潮汐微弱,且自西向东变 -- 1014 世界地理概览599 弱。如大西洋岸加的斯港潮差5米,直布罗陀海峡东北的马拉加港递减至3米,阿尔梅里亚港减至1米,意大利的热那亚港仅0.14米。 地中海盐度介于36.5~39.5之间。 浮游生物很少,大B型海生动物更少。鱼类虽然有400多种,但可供食用的只有沙丁鱼、鳀鱼、金枪鱼。风土性海产有70多种,如蠔、贻贝等。巴利阿里群岛、西西里岛和突尼斯与的黎波里海域的红珊瑚亦较有名。 地中海沿岸重要海港有直布罗陀、巴塞罗那、马赛、热那亚、那不勒斯、里耶卡、瓦莱塔、塞萨洛尼基、伊兹密尔、贝鲁特、亚历山大、的黎波里、阿尔及尔等。 (康淞万) 加勒比海(CaribbeanSea) 大西洋的属海。 因当地原住居民加勒比印第安人而得名。 介于南美大陆、中美地峡和大、小安的列斯群岛之间。西北以尤卡坦海峡接墨西哥湾,西南经巴拿马运河通太平洋,东北和东面经向风海峡、莫纳海峡以及小安的列斯群岛间诸海峡与大西洋相连。 东西最长约2800公里,南北最宽约1400公里,面积275万平方公里,容积686万立方千米。平均深度2491米,为世界上深度最大的陆间海之一。 海域以中美洲和海地岛间的牙买加海岭为界,分成东、西两部分:东加勒比海面积较大,呈长方形,海岸高峻,多为山地;西加勒比海又称开曼海,面积较小,略呈半圆形,海 -- 1015 699世界地理概览 岸低平,沼泽广布。边缘多海湾,主要有洪都拉斯湾、莫斯基托斯湾、达连湾、委内瑞拉湾、帕里亚湾等。 沿岸大陆架狭窄,除洪都拉斯、尼加拉瓜附近外,一般不超过50公里;大陆坡相当陡峻。海底绵亘着一系列海岭,同海沟、海盆相间分布,自西向东依次有开曼海岭、牙买加海岭(又称尼加拉瓜海岭) 、贝阿塔海岭和阿韦斯海岭。 开曼海岭和牙买加海岭为北美洲科迪勒拉山系两条支脉的延续。开曼海岭自古巴岛南端往西伸向危地马拉,将西加勒比海分为尤卡坦海盆和开曼海盆,海深3500~4000米,大、小开曼岛为该海岭出露水面部分。开曼海盆中,与开曼海岭平行的开曼海沟(又名巴特莱特海沟) ,自西经85°延伸至75°,向东通过向风海峡与安的列斯岛弧外侧的波多黎各海沟相接。 开曼海沟平均深度约5000~6000米,最深7686米,为加勒比海已知的最大深度。牙买加海岭宽阔雄伟,呈锐角状从洪都拉斯和尼加拉瓜两国海岸向东北延伸到海地岛西南端。巨大的峰峦出露海面形成牙买加岛,并在水下形成莫斯基托、罗萨林德、佩德罗等一系列浅滩,分布着众多珊瑚岛礁。 贝阿塔海岭从海地岛南端的贝阿塔角向西南延伸,阿韦斯海岭同小安的列斯岛弧的走向一致,两者将东加勒比海分为哥伦比亚海盆、委内瑞拉海盆与面积较小的格林纳达海盆。 哥伦比亚海盆与委内瑞拉海盆在贝阿塔海岭南端深4000米处连成一体,海盆底部地势平坦,海深约4000~5000米。 海域大部分介于北纬10°~20°之间,盛行东北信风,气候湿热,以夏雨为主,夏秋多飓风。表层水温高,变化幅度小, -- 1016 世界地理概览799 冬夏介于25.6~28.9℃之间。 100米以下水温迅速降低,至600米深处,约为7~8℃,1000米深处5℃,1700米以下保持4.2℃。因水温高、蒸发剧烈,表层海水盐度较高,冬夏介于35.2~35.9之间;在水平分布上,西加勒比海自东B北向西南盐度降低,东加勒比海恰好相反。 北赤道暖流的大部分和南赤道暖流的北支(圭亚那暖流) 通过小安的列斯群岛间诸海峡进入,汇成加勒比海流,自东向西流贯加勒比海;进入尤卡坦海峡,海流束狭,海水堆迭,流速增大;出尤卡坦海峡后,称尤卡坦海流。尤卡坦海峡宽216公里,深90~2202米,经此流入墨西哥湾的海水约为2600万立方米秒,为墨西哥湾暖流提供了30%左右的水A量。此外,海地岛和古巴岛东部的南海岸各有一条向东的逆流,古巴西部的南海岸有时形成一个顺时针方向的涡流。海域内潮汐较弱,在大、小安的列斯群岛海岸,潮差一般为0.2~0.4米。 加勒比海是拉丁美洲重要渔场之一,尤其是南美大陆西北部沿海,受离岸风影响,形成上升流,营养物质被带到表层,适宜浮游生物和鱼类繁殖。主要水产有沙丁鱼、金枪鱼、鲨鱼、龙虾、海龟等。南部大陆架富石油资源,其中委内瑞拉马拉开波湖区为世界著名石油产地之一。哥斯达黎加和哥伦比亚沿海大陆架储有铁、钛矿。 加勒比海沿岸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16~19世纪内曾是欧美殖民者争夺的主要场地之一。海上交通繁盛,1914年巴拿马运河通航以后,成为大西洋同太平洋之间以及南、北美洲之间许多国际航海线的必经之路。主要港口有加拉加斯 -- 1017 899世界地理概览 (委内瑞拉) 、科隆(巴拿马) 、金斯敦(牙买加)和威廉斯塔德(荷属安的列斯群岛)等。 (胡 健) 几内亚湾(GulfofGuinea) 非洲西部海岸外的大西洋海湾。西起利比里亚的帕尔马斯角、东至加蓬的洛佩斯角。沿岸国家有利比里亚、科特迪瓦、加纳、多哥、贝宁、尼日利亚、喀麦隆、赤道几内亚、加蓬,以及岛国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有沃尔特、尼日尔、萨纳加和奥果韦等河流入。尼日尔河三角洲东西两侧分别称邦尼湾和贝宁湾。邦尼湾及其以南分布着一列由比奥科岛、普林西比岛、圣多美岛等组成的火山岛弧。大陆架平均宽不足40公里,最宽处160公里。 其西部急剧下降到深4000米的几内亚海盆,最深处达6363米。地处赤道带,气候湿热,盛行西南季风,无强风暴。几内亚暖流自西而东流经海湾北部,本格拉寒流(南赤道洋流)自东向西流经海湾南部。水温25~26℃,含盐度34~35,近岸因多雨和大河注入,减为30。 B B海水混浊,含盐度低,不利珊瑚礁发育,动植物区系较贫乏。 海岸地势低平,多浅滩、潟湖和红树林,缺少天然良港。尼日尔河三角洲外缘宽及160米的范围内为世界红树林分布最广的地区之一。 沃尔特河以西为堆积海岸,以东为下沉海岸,大陆坡陡峻。 塞内加尔和加纳沿海渔产较丰,生产沙丁鱼、金枪鱼、鲱鱼等。大陆架上富藏石油,尼日利亚近海最为集中, -- 1018 世界地理概览999 已大规模开发,其次是加蓬、刚果、安哥拉等国近海。古代腓尼基、罗马人商船队曾航行于此。 15世纪欧洲殖民者入侵后,成为西非—美洲间的贸易通道,沿岸是掠夺胡椒、黄金、象牙及贩运奴隶的重要基地,遂之不同地段被称为“奴隶海岸” 、“黄金海岸” 、“象牙海岸”和“胡椒海岸”。沿岸主要港口有阿比让、阿克拉、洛美、波多诺伏、拉各斯、杜阿拉和利伯维尔等。 (赵璜) 墨西哥湾(GulfofMexico) 大西洋深入北美大陆东南部的海湾。绝大部分为美国和墨西哥领土所环抱,海岸线长达4828公里。 古巴岛居湾口中部,其北侧的佛罗里达海峡(最窄处宽仅80公里)与西侧的尤卡坦海峡(最窄处宽约216公里)分别沟通大西洋与加勒比海。西南部有坎佩切湾深切凹入。整个墨西哥湾东西长1609公里,南北宽1287公里,略呈椭圆形,面积154.3万平方公里。平均深度1512米,最深点锡格斯比深渊为5203米。海水容积233.2万立方千米。大陆架宽广,在佛罗里达半岛以西和尤卡坦半岛以北宽达200~280公里。 约35大陆A架属美国,25属墨西哥。 大陆架之外有大陆坡、陡崖和陆基,A最后转入锡格斯比深海平原,东北部海底在陡崖之下为广大的古密西西比河冲积丘。墨西哥湾沉积深厚,盐丘广布,特别集中在北部西段沿海一带,其中很多含有丰富的油、气资 -- 1019 0001世界地理概览 源,有的还有含硫层。沿岸皆为低平的沙质海岸,多沼泽和由沙洲、沙嘴、珊瑚礁阻蓄或封闭成的潟湖。北岸和西北岸分别有密西西比河和格兰德河(北布拉沃河)等注入。 墨西哥湾地处热带和亚热带,气候湿热,加以海域几乎近于封闭,故表水温度和盐度较高。 夏季水温为28~29℃,近岸浅水区达30~31℃;冬季南北介于25~18℃间。 年平均盐度为36~36.9。水深2000米以下,温度和盐度分别恒定B为4.3℃和35。潮差0·3~0.6米,为世界上潮汐最小B的海域之一。大西洋北赤道洋流和南赤道洋流的分支芽过小安的列斯群岛间的海峡,进入加勒比海。 汇成加勒比海暖流;再经尤卡坦海峡注入墨西哥湾,形成顺时针环流。湾内水位比附近大西洋高,海水以每小时9~10公里的速度,经佛罗里达海峡流出,年平均流量达3000万立方米秒,称佛罗里A达暖流;与安的列斯暖流(流量1200万立方米秒)汇合后,A即为墨西哥湾暖流,流向东北。墨西哥湾冬季有强风,夏末初秋多飓风。 大陆架地区浅滩广,入湾河流带来许多悬浮物质和浮游生物,为较重要的渔场,主要出产鲱鱼、鲻鱼、鲔鱼、小虾、牡蛎等,是世界上最早进行海洋石油勘探和开采的地区之一,1938年美国在离海岸2.4公里处开凿了第一口油井。 1947年11月在离海岸19公里处发现大油田。现为世界上第二大海洋石油产区,钻探和开采设备则居世界首位。 属美国的油、气田主要分布在路易斯安那州岸外,其次是得克萨斯州岸外,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8和12以上;属墨西哥的A A油、气田集中在坎佩切湾,石油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一半以 -- 1020 世界地理概览1001 上。近年钻探活动已向深水区推进,在深海平原盐丘中发现了油、气储藏。此外,大陆架还是重要的自然硫产区,深海底有锰矿瘤。 沿岸主要港口:美国有休斯敦—加尔维斯顿、博蒙特—阿瑟港、新奥尔良、莫比尔、坦帕—圣彼得斯堡等,墨西哥有韦拉克鲁斯、坦皮科,古巴有哈瓦那。 (蒋长瑜) 英吉利海峡(EnglishChannel) 法语称拉芒什海峡。 位于英国和法国之间,西连大西洋,东北经多佛尔海峡通北海。西界为锡利群岛和韦桑岛(阿申特岛)的联线向东通多佛尔海峡,东西延伸563公里。西宽东窄,平均宽约180公里,最宽处220公里。面积89900平方公里。平均深度60米,西深东浅,最深点172米。近法国一侧海底多浅滩,水深约6米。航道水深约35米。两岸平直陡峭。海域内岛屿主要有怀特岛、锡利群岛、海峡群岛、韦桑岛。 英吉利海峡位于大陆架上。原欧洲大陆和大不列颠岛相连,因陆地下沉,加之第四纪冰期后冰川消融,海面上升,大约在距今8000年前,造成大不列颠岛和欧洲大陆分离,形成海峡。 海峡位于盛行西风带,气候温和湿润。 2月水温约5℃,8~9月16℃左右。 年降水量800毫米左右,季节分配较均匀,冬季因气旋活动频繁带来阴湿大风天气。全年雨日150天左右。海峡呈向西开口的喇叭形,在西风控制下,海水由西向 -- 1021 2001世界地理概览 东流,海峡紧缩,造成很大的海潮。盛行半日潮,潮高由西而东增加,锡利群岛附近潮高4.9米左右,法国一侧圣马洛湾9~12米,是世界上潮汐发电潜力最大地区之一。 1959年10月法国在圣马洛湾建成第一座试验性潮汐发电站;1966年底在圣马洛湾朗斯河口上溯4公里处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潮汐发电站,按其装机容量每年可发电5.4亿度。盐度自西向东由35.3降到34.8。全年雾日30~80天。海峡水域盛B B产比目鱼、鳕、鲭等鱼类。 海峡地处国际海上航运要冲,为世界最繁忙的海上航道之一,全年通过海峡的船只20万艘左右,居世界各海峡之冠。 主要港口有英国的朴次茅斯、南安普敦以及法国的勒阿弗尔、瑟堡等。 1990~1994年英法两国在海峡最窄处多佛尔和加来之间的海底开凿3条50余公里长的隧道(其中海底部分长30余公里) ,方便了两岸的交通。 (康淞万) 多佛尔海峡(StraitofDover) 英、法之间连接北海和英吉利海峡的海上通道。法语称加来海峡。海峡大致作东北—西南走向。位于英国多佛尔港和法国加来以西的格里内角之间。 一般宽30~40公里,中段窄,两端宽,最窄处28.8公里。 海峡大部分水深35~55米,最深点64米。海底多石砾与砂子,少淤泥。两岸均有白垩质峭壁,原是连成一体的白垩高原,后经两侧隆起,中间断陷,形如地堑,但仍陆连。第四期冰期末,冰川消融,海面上升, -- 1022 世界地理概览3001 形成海峡。北大西洋暖流南支进入海峡,形成由西南向东北的海流,受海峡约束,流速渐慢,海潮增大,最大潮差9米多。暖流和北冰洋南下的冷气流在此相遇,成为世界上多雾的地区之一。自古以来,就是从欧洲大陆进入英伦三岛的便捷海路。 公元前55年,古罗马恺撒大军曾渡过海峡占多佛尔为据点,进攻不列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法两国军队从敦刻尔克经此退入英国。长期以来海峡是世界最繁忙的海上航道之一,西北欧十多个国家与世界各地之间的海上航线几乎全部从这里通过。两岸工农业发达,交通网稠密,多渡口港埠,有多佛尔到加来等4对渡口轮渡火车,渡轮占海峡中通行船只航次的13。 由于海上多雾,航道狭窄,航运繁忙,A船舶碰撞、搁浅和沉没的事故层出不穷。 1990~1994年英法两国联合开凿海峡海底3条隧道,方便了两岸交通。 (徐成龙) 直布罗陀海峡(StraitofGibraltar) 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间的唯一海上通道。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南端与非洲西北端之间。海峡西端北岸是西班牙的特拉法尔加角,南岸是摩洛哥的斯帕特尔角;东端北岸是直布罗陀半岛的欧罗巴角,南岸是摩洛哥的阿尔米纳角。南北两岸山地同属阿尔卑斯山系,第三纪末和第四纪初断裂下陷,海水浸没,形成海峡。东西长约90公里,东窄西宽,最窄处14公里,西端入峡处最宽,为43公里。海峡平均水深375米, -- 1023 4001世界地理概览 最浅处约30米。西部最深处1181米。 海峡属亚热带夏干气候,冬季温湿多西风,夏季干热多东风,春秋多风暴。海峡表层海水由西往东,从大西洋流入地中海,流速每小时3.7公里。 地中海西部海水盐度高达37.7。 盐度高、比重大的地中海深层海水由东向西流往大西洋。 B两股方向相反的海流,以海峡水深125~150米处为界面不停地交流。 海峡是扼地中海和大西洋航道的咽喉、欧洲通西北非的门户、西欧能源供应线的重要通道,经济意义和战略地位重要。北岸的直布罗陀、阿尔赫西拉斯市与南岸塞卜泰市紧锁海峡东口,形成犄角之势。直布罗陀港区要塞基地设有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南欧联合海军司令部,它与海峡西口由美国控制的罗塔基地东西呼应,构成控制海峡的防务系统。西班牙亦将这一战略要地作为国防建设重点之一,是其加那利群岛—直布罗陀海峡—巴利阿里群岛“三点一线”防务计划的重要环节。 海峡东北岸的直布罗陀位于西班牙南部地中部沿岸狭窄半岛上。面积5.8平方公里。人口约3万,90%左右为直布罗陀人,尚有少数英国人和其他外侨。直布罗陀与拉利内阿小镇相连,其间有铁丝网和铁栅栏隔开。 直布罗陀向为军事、交通要地。 1704年被英军占领。 1713年西、英两国签署乌得勒支和约,仍归英国。西、英两国已举行多次会谈,讨论直布罗陀主权问题。 (肖志斌) -- 1024 世界地理概览5001 黑海海峡(StraitofBlackSea) 欧、亚两洲的天然分界。又称土耳其海峡。位于小亚细亚半岛和巴尔干半岛之间,全长361公里。两岸领土主权属土耳其。原是沿断层线侵蚀成的古河道,后因地壳下陷,被海水淹没成为海峡。 由于黑海有多条大河注入,水位较高,海水含盐量较低(18) ,而地中海蒸发强烈、水位较低、含盐B量较高(39.5) ,导致峡内海水发生特殊交流现象,表层B10~20米的水由北向南急流,底层的水则自南向北流。海峡终年通航,平均每天有110多艘船只经过海峡。 海峡北段是博斯普鲁斯海峡,南段为达达尼尔海峡。中部为马尔马拉海(古希腊语称“普罗彭提斯海”或“普罗海” ,意谓通向黑海之路)。 因系陆地陷落而成,深度很大,平均深183米,最大深度1355米,面积1.18万平方公里,东西长约270公里,南北宽70公里。沿海山地海拔高度在500米以上,原先的山顶在海中出露水面,形成许多小岛和海岬,最大为马尔马拉岛。 黑海海峡既是亚欧大陆的重要渡口,又是黑海出地中海的唯一航道。这一东西间、南北间交通战略要道,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国家争夺之地。早在公元前12世纪,世界著名古希腊的“特洛伊”之战,就是为了争夺达达尼尔海峡而爆发的;公元前5世纪的波斯国王大流世一世曾在海峡上修建浮桥,从亚洲进入欧洲;罗马时代十字军东侵,乘船渡过海 -- 1025 6001世界地理概览 峡,侵掠西亚;中古时期拜占廷帝国控制海峡,建立统治中心;公元15世纪时奥斯曼帝国从小亚细亚渡过海峡,灭拜占廷帝国,侵入巴尔干,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17世纪末起,沙皇俄国为夺取黑海出海口,进入地中海,企图争霸欧洲,同奥斯曼帝国进行长期的激烈争夺;英、法、德、奥等国也长期在这里进行争逐,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至今的70多年间,为争夺黑海海峡而发生多次战争,并曾多次召开国际会议签订条约。 1936年签订了《蒙特勒公约》,规定商船航行无论在平时或战时均保持完全自由。对非黑海国家军舰通过作了吨位限制,黑海国家的吨位放宽一些,并有权将潜水艇驶入黑海。在战时,如土耳其为非交战国一方时,交战国军舰禁止通过海峡;若土耳其为交战国一方时,是否允许军舰通过,由土耳其政府决定,土耳其有权在海峡设防。 (刘惠君) -- 1026 世界地理概览7001 印 度 洋 印 度 洋(IndianOcean) 世界第三大洋。位于亚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之间,北部封闭,南部开敞。西南以通过非洲南端厄加勒斯角的东经20°经线与大西洋为界,东南以通过塔斯马尼亚岛东南角至南极大陆的东经146°51′经线与太平洋为界。面积7617.4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20.8%。 平均深度3711米,海水容积28260万立方千米。最深处在爪哇海沟(南纬10°20′,东经110°10′) ,深达7450米。 印度洋与澳大利亚、非洲和南极洲大陆毗连部分,半岛及岛屿较少,海岸线较平直,边缘海、内海及海湾亦较少。 只在澳大利亚南岸有大澳大利亚湾,在非洲大陆东部与马达加斯加岛间有一宽阔的莫桑比克海峡。印度洋与亚洲大陆南部相毗连的部分,由于受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中南半岛以及众多岛屿的穿插分割,形成了一系列边缘海、内海、海湾及海峡,海岸线曲折。自西向东有红海及亚丁湾(其间有狭窄的曼德海峡沟通) 、阿拉伯海、阿曼湾及波斯湾(其间由霍 -- 1027 8001世界地理概览 尔木兹海峡相连) 、孟加拉湾、安达曼海(经马六甲海峡沟通太平洋) ,此外,在澳大利亚大陆与马来群岛和新几内亚之间尚有帝汶海及阿拉弗拉海。 海底地形 在印度洋的中央,展布着“入”字形的中央海岭(海底山系)。它是世界大洋中脊的一部分,由4条彼此相连接的海岭组成。其北支为卡尔斯伯格海岭(又称阿拉伯海-印度洋海岭) ,西北起自阿拉伯半岛东南的亚丁湾,向东延伸到罗德里格斯岛附近,长约4070公里,宽280~740公里,一般高出海底1000~2000米,个别顶峰可达3000米,最高峰距洋面658米。在罗德里格斯岛以南,印度洋中央海岭分为两支:东南分支为中印度洋海岭,西南分支称西印度洋海岭。前者向东南延伸至阿姆斯特丹岛,长约2200多公里,宽740~930公里,一般高出洋底1500米,少数可达2500米,出露洋面形成岛屿,如阿姆斯特丹岛和圣保罗岛等。再往东南,与中印度洋海岭相连的南极-印度洋海岭是一条长6500公里、宽度较大(500~550公里) 、相对高度较小(一般山脊距洋面2000~4000米)的海底隆起。 西印度洋海岭向西南延伸到爱德华王子岛,长约4000公里,宽370~555公里,相对高度为1210~3000米,最高峰距洋面250米。 此海岭以西,过渡到水深2000~4000米的大西洋-印度洋海岭,并在西经15°附近与南大西洋海岭相接。 此外,在印度洋的东北部,还有一条大体沿东经90°线分布的东印度洋海岭(亦称东经90°海岭)。 它介于北纬10°与南纬32°间,总长约6000公里,宽185~220公里,为印度洋最长最直的海岭;一般高出洋底1000~3500米,山脊距洋面 -- 1028 世界地理概览9001 1800~3000米,最高峰距洋面仅870米。 印度洋中央海岭常被与之垂直或斜交的断裂带切断错开,断裂谷一般深度由不足1000米到3000~4000米,少数可达5000~6000米,海岭表面被切断得很破碎。 其中较大者如阿拉伯海-印度洋海岭北端的欧文断裂带,南部的韦马断裂带(最深处6492米) ,以及罗德里格斯、马达加斯加、爱德华王子、阿姆斯特丹等断裂带。 它们大多呈东北—西南向,并常常同地震带相吻合。由此可推断,此海岭的成因同地震及火山喷发有关。 这一点也为50年代末以来所采集到的大量海底火成岩及变质岩的标本所证实。 上述“入”字形中央海岭,将印度洋分为东、西、南三大海域,其间又被一些较小的海岭分隔成大小不等的海盆。 东部海域被东印度洋海岭和马尔代夫海岭(由印度西南岸经马尔代夫到查戈斯群岛以南)分隔成3个大海盆。其中东部的西澳大利亚海盆深度较大,达5000~6500米;中部的中印度洋海盆,东西平均宽1570公里,南北延伸达6000多公里,水深多在3000~5660米,已知最深处为6090米;西北部的阿拉伯海盆深4000~5000米,海底地势平缓,已测知最大深度5875米。 此外,在东印度洋海岭以南至南极-印度洋海岭间,尚有南澳大利亚海盆和西澳大利亚海盆。前者深度大多在4500~5670米;后者深度一般为3500~4500米。 西部海域海底地形十分复杂。它被隆起的马达加斯加岛以及马斯克林、阿米兰特、马达加斯加等海岭(海丘)分隔成一些较小的海盆,如北部的索马里海盆,中部的马斯克林及阿米兰特海盆,南部的马达加斯加海盆和西南部的莫桑比 -- 1029 0101世界地理概览 克海盆等,其主体部分深度大多为3500~5000米。 多火山岛及在火山峰基座上发育而成的珊瑚岛。 南部海域海底地形较为简单。 北为深4000~5000米的克罗泽海盆;南有西北—东南向的凯尔盖朗海岭,其东侧是深4000~5500米的南极—印度洋海盆,其西侧为深5000~5800米的大西洋—印度洋海盆。 印度洋各边缘海的大陆架较窄,大陆架面积及所占比重在四大洋中均为最小。深度200米以内的大陆架面积仅317万平方公里,占该洋总面积的4.1%,除波斯湾和马六甲海峡外(深度均不足200米) ,以澳大利亚北岸、马来半岛西侧和印度半岛西岸海域的大陆架宽度较大,如孟买以北的肯帕德湾可达352公里。 海洋水文 印度洋的洋流受大气环流的制约,基本上可分为三大系统:①季风暖流系统。 主要分布在印度洋的北部。 冬季由于盛行东北季风,洋流形成了逆时针的环流,尤以12月至翌年1月最明显,最大流速可达2.2~2.9公里小时。 A当它接近非洲沿岸时,除一部分进入亚丁湾和红海外,大部转向南流,并与南纬3°附近的赤道逆流相汇合,东流至苏门答腊岛附近转向北流,至北纬5°附近与东北季风流汇合。夏季洋流与上述情况恰好相反,在强劲的西南季风吹刮下,形成顺时针环流,尤以7~8月最典型。在赤道附近,这支偏东环流与赤道逆流流向一致,其流速可达3.6公里小时,有A时可达7.2公里小时(约4节) ,在索马里半岛东北的索科A特拉岛附近,最大流速可达7节。 为世界著名的强海流之一。 ②南赤道暖流系统。沿南纬10°~15°从东向西流,平均流速 -- 1030 世界地理概览1101 0.9~1.1公里小时,最大可达1.8~2.2公里小时,当A A横过印度洋直抵马达加斯加岛东岸后,一部分绕过该岛穿过莫桑比克海峡南流,称莫桑比克暖流;另一部分则直接沿马达加斯加岛东岸南流,称马达加斯加暖流。这两支暖流在马达加斯加岛西南汇合后,继续沿非洲东南岸南流,直至厄加勒斯角附近,称作厄加勒斯暖流,其流速可达2.9公里小A时。在南纬40°附近,被卷入南印度洋的西风漂流。③西风漂流(寒流)系统。 主要分布在南纬40°~55°间海域。 受盛行西风吹刮,洋流由西向东流,流速可达0.7~1.4公里小时。 A至澳大利亚大陆的西南岸后,大部继续东流进入太平洋,少部受阻沿其西侧海域北上,称西澳寒流,其势较弱,在南纬15°附近与南赤道暖流首尾相接。 印度洋北部,夏季表层平均水温为27~28℃,5月可超过29℃,仅非洲索马里沿岸海域,由于西南季风吹走表层海水,导致深层冷水涌升,水温降至22~23℃;在赤道附近,水温为26~28℃;到南纬30°处洋面,降至16~20℃;南纬50°处为3~5℃;南纬55°以南,水温低于-1℃。冬季,北部诸海域平均水温为23~25℃,赤道附近为28℃,南纬30°处为21~25℃,南纬50°处为5~9℃,南纬60°以南,水温为负值。 印度洋表层海水的盐度分布,同各海域的水分平衡特点以及大陆径流的分布有关。印度洋平均年降水量为1000毫米,年蒸发量为1380毫米;大陆径流量为700毫米年,主A要来自南亚的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印度河,非洲的赞比西河及林波波河等。海水盐度最大的海域为红海(40) 、波B斯湾(37~39)和阿拉伯海(36以上)。在孟加拉湾和安B B -- 1031 2101世界地理概览 达曼海,因有大量的淡水注入,盐度减至32~33。南回归B线附近海域,海水盐度为34~34.5。 在印度洋南部的亚热B带海域,盐度增至35.5;南纬40°以南海域,盐度减至33B~34.3。 B印度洋除南极大陆周围海域为永冰区外,其海冰分布界线随季节的变化而移动。 9~10月,浮冰分布面积最大,其北界可达南纬55°~60°,浮冰带的宽度由东经20°处的1670公里减至东经140°处的555公里。 2月,浮冰分布面积最小,其北界在南纬65°~68°间。 印度洋中的冰山多属于桌状冰山,其漂浮的北界一般为南纬40°。 自然资源 迄今为止,对印度洋的矿产和生物资源的调查研究还很不够,现已进行大规模开发利用的仅局限于少数几种。 印度洋海底及其周围陆地为世界著名的石油、天然气储藏区之一。从阿拉伯半岛到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沿海大陆架,均发现有油、气构造。印度洋约占世界大洋500米深度内油气潜在储量的13。其中波斯湾A是世界上已探明的最大的海底含油气区。 金属矿藏中,以锰结核为最重要。主要分布在4000~5000米的深海盆地,其中以中印度洋海盆、南澳和西澳海盆储量较大。 锰结核直径一般为3~5厘米,大者达8~12厘米,用海底照片估算其重量每平方米可达40~50千克。 平均品位为:含锰15.1%,铁13.3%,镍0.51%,铜0.27%,钴0.24%。此外,在印度半岛、非洲、马达加斯加、斯里兰卡及澳大利亚西部的大陆架还发现有丰富的钛、锆砂矿,在马 -- 1032 世界地理概览3101 来半岛近海发现有锡砂,在红海海底发现有含铁、铜、锌、铅及金、银的金属软泥等。 印度洋的生物资源种类和数量均不及太平洋和大西洋丰富,主要有沙丁鱼、鲭、鲱、鳀、鲨鱼、黑点石首鱼、金枪鱼、飞鱼及海龟等。印度洋南部的寒带水域,磷虾等浮游生物丰富,也是南半球鲸类的主要分布区之一。 海洋植物中,各种藻类资源丰富。在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印尼及西非沿海,还分布有茂密的红树林。 交通运输 印度洋是贯通亚洲、非洲、大洋洲的交通要道。 往西经红海、苏伊士运河,通过地中海可进入大西洋;向东经过马六甲海峡或巽他、龙目海峡可进入太平洋;向西南绕过非洲南端可达大西洋。 印度洋拥有世界海港总数的近1A10,货运周转量的110和货物吞吐量的16。 A A石油是印度洋的主要运输物资,主要的石油运输线有3条:波斯湾—好望角—西欧、北美线;波斯湾—马六甲海峡(或龙目、望加锡海峡) —日本线;波斯湾—苏伊士运河—地中海—西欧、北美线。主要海港有:仰光、吉大港、加尔各答、马德拉斯、科伦坡、孟买、卡拉奇、阿巴丹、巴士拉、亚丁、苏伊士、蒙巴萨、达累斯萨拉姆、马普托、德班、弗里曼特尔等。 印度洋的航空线主要有亚、欧航线和南亚、东南亚、东非、大洋洲之间的航线。孟买、卡拉奇、科伦坡、达卡为重要的国际航空港。 印度洋还是南亚与非洲间重要的通讯线路所经之地,其海底电缆多分布在北部。重要的线路有:亚丁—孟买—马德 -- 1033 4101世界地理概览 拉斯—新加坡线;亚丁—科伦坡线;东非沿岸线。马埃岛(塞舌尔群岛) 、毛里求斯岛及科科斯群岛是主要的海底电缆枢纽站。 (毛汉英) 红  海(RedSea) 印度洋西北狭长的海域。位于亚洲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北部之间,南经曼德海峡通亚丁湾;北端被西奈半岛分为两个海湾,东为亚喀巴湾,西为苏伊士湾,经苏伊士运河通地中海。南北长约2100公里,东西宽145~306公里。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 平均水深558米,最深2922米。 海水多呈蓝绿色,局部海域因1种红色海藻生长繁茂而呈红棕色,因名红海。海盆为东非大裂谷的向北延伸部分。沿岸为比较宽阔的大陆架,其上分布着一些岛屿,其中有些岛屿为火山岛,沿岸和岛四周有大量珊瑚礁。中央轴部为宽20余公里的海槽,水深多在1000米以上,中部出现几处深邃的“V” 形裂谷。 海底为含有铁、锌、铜、铅、银、金的金属泥,并蕴藏有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红海地处亚热带,气温高,降水少,蒸发强烈,是世界上最热和含盐度最高的海域。夏季表层水温超过30℃,年蒸发量达2000毫米,远远超过降水量,两岸无常年河流注入。海水含盐度一般在40以上,苏伊士湾达43。 B B中部海槽深处发现有若干水温和含盐度特别高的海区(34~56℃,74~310) ,被称为“热洞”。这是裂谷扩展时,上涌B的熔岩加热了沿裂隙下渗的海水,而富含盐类的热水重新上 -- 1034 世界地理概览5101 升所致。由于南北海水密度不同,形成环流。大体自曼德海峡流进亚丁湾含盐度较低的表层海水,在风力推动下,向西北流动;而含盐度最高的苏伊士湾海水,在密度流驱动下,在表层以下向东南流入亚丁湾。前者水量超过后者,才使红海不致因强烈蒸发而干涸。通过苏伊士运河与地中海的水交换很微弱。红海自古为连接东北非、阿拉伯半岛和印度等地的交通要道。自苏伊士运河凿通后,又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运输航道之一。 沿岸港口主要有:苏伊士、塞法杰、库赛尔、苏丹港、米齐瓦、阿萨布、亚喀巴、吉达、荷台达等。 (郑 平) 阿拉伯海(ArabianSea) 印度洋西北部的边缘海。位于亚洲南部,介于印度半岛与阿拉伯半岛之间,北窄南宽,海区呈梯形。包括亚丁湾和阿曼湾在内面积386万平方公里,平均深度2734米,最深处为5203米。海底是一个面积广宽的海盆,比较平坦。整个海域岛屿较少,沿海地区大陆架面积狭小,仅印度半岛沿岸较为宽阔,孟买以北沿岸,宽度达352公里。主要岛屿有索科特拉岛、库里亚穆里亚群岛、马西拉岛和拉克沙群岛。阿拉伯海西部的亚丁湾是一个东西走向的狭长海湾,属于东非大裂谷的一部分。阿拉伯海处于热带季风气候区,终年气温较高。中部海域6月和11月表层水温常在28℃以上;1月和2月温度转低,为24~25℃。临近阿拉伯半岛海面由于陆地干 -- 1035 6101世界地理概览 热气流的“烘烤” ,水温可达30℃以上。 11月至翌年3月常吹东北季风,降水稀少,为干季;4~10月盛吹西南季风,降水丰沛,为雨季,在夏秋之交常发生热带气旋,伴有巨风恶浪和暴雨。海流随季风风向而变化,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呈顺时针方向,冬季受东北季风作用呈反时针方向。海水含盐度一般在雨季小于35,在旱季大于36。 沿岸大陆架蕴藏B B有相当数量的石油与天然气,还有大量的砂、砾石和牡蛎壳可供作建筑材料用。海中生物资源也很丰富,主要食用鱼有鲭鱼、沙丁鱼、比目鱼、金枪鱼和鲨鱼等。阿拉伯海北有阿曼湾经霍尔木兹海峡通波斯湾,西有亚丁湾经曼德海峡通红海,是联系亚、欧、非3洲海上交通的重要水域。沿岸重要海港有孟买、卡拉奇、亚丁、吉布提等。 (施精华) 波 斯 湾(PersianGulf) 印度洋的边缘海。简称海湾。阿拉伯海西北伸入大陆的一个海湾,介于伊朗高原和阿拉伯半岛之间,西北起阿拉伯河河口,东南到霍尔木兹海峡,长970多公里,宽56~338公里,面积24.1万平方公里。 平均水深约40米,最大深度104米。 湾内岛屿众多,大部为珊瑚岛。 较大的岛屿有巴林岛、格什姆岛和阿布阿里岛等。因受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与扎格罗斯山脉的一些河流所带来泥沙的填积,每年约伸展56米,致使海湾日渐淤浅、缩小。 波斯湾地处北回归高压带,气候全年炎热干燥,降水稀少。 海水温度和含盐度都比较高,最 -- 1036 世界地理概览7101 热月(8月)水温为30~33℃,平均盐度38。波斯湾自古B以来就是连接中东和亚洲其他地区的重要通道,中国唐代船舶曾远航到阿曼、巴林、波斯等地港口。中世纪阿拉伯商人活跃于阿拉伯半岛、两河流域、波斯湾和东非、北非等地之间,贸易频繁。波斯湾地区以蕴藏丰富的石油闻名于世,誉称“世界石油宝库” ,已探明石油储量490多亿吨,约占世界石油储量的一半。 蕴藏量大而集中,多为6000万吨以上较大油田。该地区的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巴林、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都是盛产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家。 这些国家的石油年开采量合计为8~9亿吨,占世界石油总产量13。原油约70%输出,占世界石油总贸易量60%,每天A外运的原油达200万吨,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供应基地。渔业资源也很丰富,盛产多种鱼类。珍珠和贝母的采集也著称于世。沿岸和湾内重要港口有:阿巴丹、哈尔克岛、霍拉姆沙赫尔、布什尔、巴士拉、法奥、科威特港、拉斯坦努拉、达曼、麦纳麦、阿布扎比、迪拜等。 (施精华) 孟加拉湾(BayofBengal) 印度洋东北部海湾。位于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安达曼群岛、尼科巴群岛之间,南部以斯里兰卡南端的栋德勒角到苏门答腊岛西北端一线与印度洋为界(相距约1609公里)。 海湾面积约217.2万平方公里。平均深度2586米,由北而南逐渐加深,最大深度5258米。 海湾大陆架以北部和东部较宽, -- 1037 8101世界地理概览 靠近恒河三角洲、安达曼群岛和尼科巴群岛附近宽度可达161公里,平均深度为183米。 大陆架的组成物质自海岸向海湾由细沙逐渐向淤泥变化。南北向的东经90°海岭北段位于本区中部偏东,其顶部离水面约2134米。 1月平均气温26℃,7月28℃左右,气温年较差小。 表层水温一般为25~27℃。 年降水量东部为3000毫米,西部1000毫米左右,海流流向随季风变化,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呈顺时针方向;冬季受东北季风作用,呈反时针方向。平均盐度30~34。注入海湾B的河流除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以外,尚有印度的默哈纳迪河、戈达瓦里河和克里希纳河等。海湾沿岸地区富有多种喜温生物,如恒河河口的红树林、斯里兰卡沿海浅滩的珍珠贝等。孟加拉湾为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重要海上通道,沿岸重要港口有加尔各答、马德拉斯和吉大港等。 (毛履军) 霍尔木兹海峡(StraitofHormuz) 重要的国际石油运输通道。 位于波斯湾口,通阿曼湾,出阿拉伯海,介于阿曼与伊朗之间。阿曼的穆桑代姆半岛突出于海峡水域,海峡呈弯弓形状。海峡连波斯湾一端,以穆桑代姆半岛西侧的谢赫、马苏德角向北延伸至伊朗海岸以南的亨加姆岛为界;接阿曼湾的一端,以穆桑代姆半岛东侧的代巴角延伸至伊朗海岸的达马盖山为界。海峡中分布着格什姆岛、霍尔木兹岛、亨加姆岛(属伊朗)和赛拉迈岛、埃奈姆岛、穆桑代姆岛(属阿曼)等。海峡东西长约150公里,宽 -- 1038 世界地理概览9101 55~97公里,最深处219米,年平均水温26.6℃。海峡不经常涨潮,这主要与波斯湾口形状有关。自古以来,霍尔木兹海峡就是交通、战略要地。海峡正扼波斯湾出口,是波斯湾石油输往西欲、美国、日本和世界各地的唯一海上通道,被称为“世界重要的咽喉”。 每天通过海峡运往世界各地的石油达400万吨之多,平均每8~10分钟就有1艘海轮驶过海峡。 (王亦娴) 曼德海峡(BābalMandab) 全称巴布-埃尔-曼德。位于亚洲阿拉伯半岛西南端和非洲大陆之间,连接红海和亚丁湾、印度洋。苏伊士运河通航后,为从大西洋进入地中海,穿过苏伊士运河、红海通印度洋的海上交通必经之地。海峡宽约26~32公里,平均深150米,其间分散着一些火山岛,以丕林岛最大,面积13平方公里,扼红海南端的门户。 1857~1936年间曾是重要的加煤站。岛北部有机场。该岛将海峡分成小峡和大峡,小峡在亚洲一侧宽约3.2公里,水深30米,是曼德海峡中主要航道;大峡在非洲一侧宽约25.8公里,水深323米,多暗礁和一些小火山岛。靠近非洲海岸还有索瓦比群岛,也叫七兄弟群岛。由于海峡内暗礁和浅滩众多,风力强大,给古代航行船只带来很大的危险和困难,使来往的旅客不禁畏惧而泪下,故阿拉伯语意为“泪之门”。 (王亦娴) -- 1039 0201世界地理概览 莫桑比克海峡(MozambiqueChannel) 世界最长的海峡。位于非洲大陆东南岸同马达加斯加岛之间,呈东北—西南走向,全长1670公里。 平均宽450公里,北端最宽处960公里以上,新胡安岛所在的中段最窄处386公里。大部水深2000米以上,最深处达3533米。两岸岸线平直,有非洲南部第一大河赞比西河注入。海峡北口有众多的岛屿和珊瑚礁,由大科摩罗、昂儒昂、马约特、莫埃利4个主岛和一些小岛组成的科摩罗群岛略呈新月形布列;海峡南口有印度礁和欧罗巴岛。 莫桑比克暖流自北而南通过海峡,对逆向行驶的货轮极为不利。海峡潮差较大,在贝拉港大潮时上涨约7米。 气候湿热,海水表面平均温度2月为26~28℃,8月22~25℃,高于南印度洋同纬度广大海域平均温度。鱼产主要有鲔鱼、沙丁鱼、鲨鱼和比目鱼,还有黑点石首鱼、金枪鱼、飞鱼和小平头鱼以及海龟、沙噀等。海底及大陆架有大量重砂矿。为南大西洋与西印度洋间的航运要道,每年通过海峡的船舶总数达25000多艘。载运波斯湾地区石油的大型油轮多经海峡,绕过好望角,输往西欧和美国。两岸主要港口有科摩罗的莫罗尼、莫桑比克的纳卡拉、莫桑比克、贝拉、马普托,以及马达加斯加的马任加和图莱亚尔等。 (赵璜) -- 1040 世界地理概览1201 北 冰 洋 北 冰 洋(ArcticOcean) 世界最小的洋。外文洋名源于希腊语,意即正对大熊星座的海洋。介于亚欧、北美大陆和格陵兰岛之间。面积1475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4.1%。 海水容积1806.9万立方千米。 平均深度1225米,最大深度5527米(位于格陵兰海的东北部)。因主要位于北极地区,面积较小,又名北极海。 北冰洋被陆地包围,近于半封闭。通过挪威海、格陵兰海和巴芬湾同大西洋连接,并以狭窄的白令海峡沟通太平洋。 北冰洋同大西洋的分界线为西起哈得孙湾东口,经戴维斯海峡、丹麦海峡、冰岛-法罗海槛、威维尔-汤姆森海岭、设得兰群岛的马克尔-弗拉格岛到挪威西南沿海的斯塔德角。 北冰洋同太平洋的分界线为西起俄罗斯东北部的杰日尼奥夫角,经白令海中的大、小代奥米德岛,到美国阿拉斯加西端的苏厄德半岛的威尔士王子角。在其他部分,北冰洋的界线大体沿亚欧、北美大陆最北部的边缘海、海峡及海湾。 -- 1041 2201世界地理概览 北冰洋按自然地理特点可分为北欧海域和北极海域两大部分。 北欧海域包括挪威海、格陵兰海、巴伦支海和白海,分别占北冰洋总面积的27.5%、海水总容积的25.5%。它是北冰洋中气温和水温较高、降水量较多、冰情较轻、海洋生物资源较丰富的海域。北极海域位于斯匹次卑尔根群岛、亚欧及北美大陆北岸同加拿大北极群岛和格陵兰岛之间,长3000多公里,宽2000公里,按成因及水深又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大部属于大陆架范围的边缘海,如喀拉海、拉普捷夫海、东西伯利亚海、楚科奇海、波弗特海、巴芬湾、哈得孙湾以及加拿大北极群岛间各大小海湾和海峡;二是北冰洋的中央或主体部分,全年气温低,各类浮冰广布,大部海域为“永冰区” ,生物资源较贫乏。 海底地形 北冰洋在亚欧大陆沿岸的边缘海具有宽广的大陆架;在北极海域及挪威海、格陵兰海的海底,绵亘着一系列海岭和海底隆起,它们同海盆、海谷(或海槽)交错分布。 北冰洋底的中央部分,横卧着一条罗蒙诺索夫海岭,它大致起自俄罗斯的新西伯利亚群岛,沿东经140°线穿过北极,绵延至加拿大北极群岛的埃尔斯米尔岛的东北端。长约1800公里,宽60~200公里,高出海底3300~3700米,山脊一般距洋面900~1650米,最高峰距洋面954米,沿线坡度大多超过13°,在北极附近可达30°。罗蒙诺索夫海岭虽有火山活动,甚至火山喷发,但据近期调查分析,它并非大洋中脊,而可能是一条沿经线方向被构造断裂复杂化了的褶皱山脉。由于罗蒙诺索夫海岭的阻隔作用,北冰洋东西两部分在 -- 1042 世界地理概览3201 洋流及海水运动方向、水温及盐度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 在北冰洋的中部,还有一条同罗蒙诺索夫海岭近于平行的门捷列夫海岭,又名阿尔法海底山脉。 它从弗兰格尔岛起,延至埃尔斯米尔岛附近,与罗蒙诺索夫海岭相汇合。山势相对高度较小,切割较轻,坡度平缓。山脊处水深约2000米,最高峰距洋面1400米。 据近年调查,在北冰洋中也存在一条大洋中脊,它起自勒拿河口附近,向西北延伸到格陵兰海的北部,再折向南,到冰岛附近同北大西洋海岭相接,称作南森海岭或加克利海岭。 其宽度不超过200公里,最高点距洋面约1000米。 上述三条海岭,分别将北冰洋的北欧海域分隔成挪威海盆和格陵兰海盆;将北极海域分隔为南森海盆、阿蒙森海盆(又名弗拉姆海盆) 、马卡洛夫海盆和加拿大海盆。各海盆底部较平坦,水深3000~4000米,大多是由于地震和地壳断裂下陷而成。 其中加拿大海盆宽1100公里,为北冰洋面积最大的海盆。南森海盆深度最大,北部大多超过4000米。 北冰洋的边缘海大多位于大陆架上,深度200米以内的大陆架面积584万平方公里,占北冰洋总面积的39.6%。 其中亚欧大陆北部各边缘海有34以上的海域水深不足260米A(内有半数面积水深在50米以内) ,大陆架宽度一般为500~1000公里,最宽处1700公里。 表面呈波状起伏,并有许多古海岸线和古河道的遗迹。大陆架露出水面的部分,形成大陆岛。主要的群岛及岛屿有:北极群岛、新地岛、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北地群岛、新西伯利亚群岛及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等。 -- 1043 4201世界地理概览 海洋水文 北冰洋是北半球海洋中寒流的主要发源地。 其中以东格陵兰寒流和拉布拉多寒流势力最强。东格陵兰寒流因受大气环流影响,沿格陵兰岛东岸由北向西南流,宽达175~200公里,出口处流量200万立方米秒,全年水温都低A于0℃(平均为-1.8℃) ;每年春、夏两季,不仅带走了北冰洋8000~10000立方千米浮冰和冰山,而且带走北极海域过剩海水的23。 拉布拉多寒流源自巴芬湾,沿拉布拉多半岛A东岸向南流,冬季水温为-1℃,夏季2℃,流量变动于340~540万立方米秒,在纽芬兰岛东南的浅滩同墨西哥湾暖流A相遇,潜流于暖水层之下。它是北大西洋冰山和浮冰的主要来源。 北冰洋也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巨大影响。在北半球极地地区盛行西南风的吹刮下,暖流沿挪威沿岸大陆架外缘北上,平均每年流入北冰洋水温较暖(冬季5~7℃,夏季10~12℃) 和盐度较高(平均为35.1)的水量达14万立方千米,并B流经斯匹次卑尔根群岛西岸和巴伦支海进入北极海域。 此外,每年还经白令海进入北冰洋30000~36500立方千米暖水。 因而,在北冰洋形成了一层水温和盐度较当地海水高得多的暖水层。挪威海的暖水层为从表水到深600~900米的上层水,年内水温变动于2~12℃、盐度在34.9~35.6之间。北B极海域的暖水层潜入密度较小(水温和盐度较低)的表水层之下,成为“水下暖流” ,深度从100~250米到600~900米,年平均水温从东部的0.5℃到西部的2.5℃,盐度34.7~34.92。这层水因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而向右偏,充满B了整个北极海域,并沿一些深度不大的海槽,抵达各边缘海。 -- 1044 世界地理概览5201 北冰洋的表层广覆着海冰。冬季海冰最大的覆盖面积为1140万平方公里(3月) ,约占总面积的77.3%;暖季海冰最小的覆盖面积为700万平方公里(9月) ,占总面积的47.5%。北冰洋海冰总容积约为26000立方千米。 北冰洋的海冰按其地理位置,可分为岸冰、当年浮冰及北极冰丛3类。岸冰及当年浮冰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北岸各边缘海,冰厚分别为0.5~1.5米和0.8~1.8米,夏季大部融化。 北极冰丛位于岸冰带以外,与当年浮冰交错分布,冰厚2.5~4米,其分布界线大体同800~1000米的等深线相吻合。北极冰丛是由巨大的冰块组成,冰块中常被裂缝和冰穴所分隔。一般冰块表面平坦或呈波状,但有时由于冰块之间互相挤压堆积而成为凌乱的“冰群”。 在北冰洋还分布有冰山和冰岛,它们是由各岛屿上的冰川、冰盖及冰棚滑落入海而成。其中冰岛表面较平坦或呈漫坡状,面积较大,有的可达600~700平方公里,厚30~50米,露出水面10~12米,早期一些北极探险家常常把它们错当成“岛屿”。 北冰洋的各类浮冰在洋流及盛行风的影响下,终年沿着大体固定的路线漂浮。在罗蒙诺索夫海岭以东海域,洋流作顺时针的环状循环漂流;以西海域,则为反时针的循环漂流。 漂流的速度同洋流及风速有关,但由于其漂流的路线不呈封闭的圆周状,因而部分浮冰进入东格陵兰寒流,并被带入北大西洋。 自然资源 北冰洋的海洋生物资源种类和数量较少,且分布很不平衡。北欧海域(主要是挪威海和巴伦支海)及巴芬湾,地处暖、寒流交汇处,营养盐较充足,浮游生物丰富, -- 1045 6201世界地理概览 加上沿岸多岛屿、浅滩,有利于鱼类产卵繁殖,鱼类资源丰富,主要鱼种有鳕类、鲱、毛鳞鱼、竹荚鱼、鲽等。北极海域的海洋生物资源种类和数量均较少,且大多属于冷水性,只能适应在寒冷、少光的海水中生活,如北极鳕、白鲑、白鲸、磷虾等。 在沿岸各岛屿及浮冰上,栖息着北极特有的北极熊、海象、海豹、北极狐等。 北冰洋的矿产资源以石油、天然气最为重要,主要分布在阿拉斯加北岸的波弗特海大陆架、加拿大北极群岛及其邻近海域。 亚欧大陆北岸的大陆架,沉积层分布广,厚度大,油、气资源前景良好。 此外,各岛屿上还发现了储量可观的煤、铁、铜、铅等矿藏,其中部分已投入开采。 交通运输 北冰洋虽是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以及联结欧、亚、北美3洲的航运捷径,但地理位置偏僻,气候严寒,沿岸地区人烟稀少,航运困难,开发利用很差。目前,航运较发达的是北欧海域的挪威海及巴伦支海沿岸。20世纪30年代开辟的西起摩尔曼斯克、经白令海峡、东至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的北极航线,全长10400公里,由于全线通航期仅两个多月,并需破冰船领航、导航及冰情预报等保证条件,运输成本高,运量不大。主要港口有: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不冻港) 、阿尔汉格尔斯克、迪克森、杜金卡、佩韦克,挪威的纳尔维克(不冻港) 、特隆赫姆(不冻港) 、特罗姆瑟(不冻港)及哈默弗斯特(不冻港)等。 通过北冰洋上空的空运,是日本和远东通往北美和北欧、西欧的最短航线。现经北极的主要航线有:东京—安克雷奇—哥本哈根;东京、大阪—安克雷奇—巴黎及伦敦,东京— -- 1046 世界地理概览7201 纽约、旧金山等。 (毛汉英) 波弗特海(BeaufortSea) 北冰洋边缘海。 位于加拿大北极群岛中的班克斯岛以西,加拿大西北和美国阿拉斯加州以北。 海域北部开阔。 面积47.6万平方公里,平均深度1004米,最大深度4682米,海水容积47.8万立方千米。岛屿稀少,有“无岛海”之称。沿岸大陆架宽约100~150公里,为北冰洋边缘海域大陆架最狭窄的地段。大陆架上有3条海底谷穿过,其中最大的是位于阿拉斯加北端巴罗角附近的阿拉斯加海底谷,宽达45公里。 在200米等深线以北,大陆坡度增至10°~20°,向加拿大海盆迅速过渡。 地处高纬(北纬70°以北) ,气候严寒,海域几乎终年封冻。仅8~9月沿岸出现狭窄的无冰海面,可以通航。马更些湾和阿蒙森湾因有来自较低纬度的马更些河等大河注入,无冰海面可宽达100多公里。表层水来自北冰洋,水温-1.4~1.8℃,盐度28~32。由于海域开阔,海水流速缓慢。 B1789年,英国探险家亚历山大·马更些沿马更些河到达河口,为第一个发现波弗特海的欧洲人。 1806年,英国海军水文地理学家弗兰西斯·波弗特在此估测船只在海上航行时所遇到的不同风速,设计了著名的蒲福风级。此后,各国探险家陆续来此考察。 20世纪50年代起,采用破冰机和原子潜 -- 1047 8201世界地理概览 水艇等对海域广泛进行勘探和研究。 60年代在近海大陆架发现了丰富的油、气资源,集中分布在阿拉斯加北岸普拉德霍湾和马更些河三角洲附近海底。前者已开发,现为美国最大油田。沿海地区的经济活动以渔业和狩猎业为主。 (蒋长瑜) 挪 威 海(NorwegianSea) 北冰洋边缘海。东北面以挪威北角、熊岛一线与巴伦支海相邻,西北面以扬马延岛、冰岛一线与格陵兰海相接;西南面,一条连接冰岛、法罗群岛、设得兰群岛和挪威西南塔德角的海岭把挪威海与大西洋分开;东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连北海。面积138.3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742米,最大深度4487米,海水体积240.8万立方千米。因北大西洋暖流自南向北流经海区,表层海水温度显著高于同纬度其他海区,2月2~7℃,8月8~12℃。海水含盐度34~35.2。 B世界著名渔场之一,盛产鳕、鲱、白鲑等。沿岸主要港口有挪威的特隆赫姆、纳尔维克等。 (蒋长瑜) 巴伦支海(BarentsSea) 北冰洋的边缘海。位于欧洲大陆以北,东至新地岛,西迄熊岛一线,北界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和法兰士约瑟夫群岛。 其 -- 1048 世界地理概览9201 南部深入俄罗斯大陆的海湾称白海。以荷兰航海家威廉·巴伦支的姓氏命名,1594~1596年他曾3次航行到此。巴伦支海面积140.5万平方公里。大陆架宽广,约占海域总面积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南部靠欧洲大陆一侧;北部有中央和梅修斯海底高地,中西部横亘着几条深切的海槽。平均水深229米,最大深度出现在西南部,达600米。海水总体积32.2万立方千米。巴伦支海处北纬67°~80°,北部全年气温在0℃以下,冬季达-25℃,海水结冰期很长,夏季还漂浮着冰山,海水含盐度32;南部因北大西洋暖流分支北角暖流注B入,冬夏平均气温-4~10℃,表层海水温度3~9℃,全年不冻,含盐度35。沿岸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捷里别尔卡和B挪威的瓦尔德等均为不冻港。白海纬度虽低于巴伦支海,但因处于陆地包围,暖流不能到达,冬季结冰。巴伦支海鱼产丰富,以鳕、鲱、鲽、鲑、鲇等著名。主要海洋哺乳动物有海豹、鲸、北极熊、北极狐等。 (蒋长瑜) 哈得孙湾(HudsonBay) 北冰洋主要边缘海之一,伸入加拿大东北部内陆的大海湾。东北经哈得孙海峡与大西洋相通;北经福克斯海峡与福克斯湾相连,湾口的南安普顿等岛构成其北界;再经布西西亚湾和加拿大北极群岛诸海峡与北冰洋沟通。东南部伸出部分为詹姆斯湾。 1610年,英国航海家亨利·哈得孙最先穿过 -- 1049 0301世界地理概览 哈得孙海峡进入海湾。 哈得孙湾南北长1375公里,东西最大宽度960公里,略呈椭圆形,面积81.9万平方公里。水浅底平,平均深度100米,最大深度274米,詹姆斯湾深不足50米。海水总体积8万多立方千米。因处于高纬度地区,深居内陆,故气候严寒,水温很低。除8、9月份表水温度可升至3~9℃外,全年大部分时间海面封冻;深水温度终年在-1.1℃以下。海水盐度随深度而递增,水深1.8米以上的表水层仅2,24米以下可达31。海流挟带冰块由福克斯湾B B流入,形成反时针环流,从哈得孙海峡流出,汇入拉布拉多寒流。沿岸有纳尔逊、丘吉尔、奥尔巴尼、穆斯、伊斯特梅恩等河流注入。 因纽特人居住在东、西岸,以狩猎(海豹、海象、北极熊)和捕鱼(鳕、鲑、大比目鱼)为生。沿岸地区多小型毛皮贸易站。西岸的丘吉尔港为主要港口,有铁路通加拿大南部。 (蒋长瑜) 巴 芬 湾(BaffinBay) 北冰洋属海。西方有关文献中常将它作为大西洋的一部分。 介于格陵兰岛与埃尔斯米尔岛、德文岛和巴芬岛之间,呈西北—东南走向。东南经戴维斯海峡和大西洋相通;北经史密斯海峡、罗伯逊海峡与北冰洋相连;西经琼斯海峡和兰开斯特海峡入加拿大北极群岛水域。 1585年英国航海家约翰·戴维斯首先进入海湾探险。 1616年英国航海家威廉·巴芬为寻找通往东方的西北航路,进入海湾,因而得名。 海湾长1126 -- 1050 世界地理概览1301 公里,宽112~644公里,面积68.9万平方公里;水深366~2744米,海水容积59.3万立方千米。北极圈通过海湾南部,北端已达北纬80°,气候严寒。表面水温冬季-2℃,夏季5~6℃。盐度30~32,深处为34.5。全年仅8~9月B B可完全通航。西格陵兰暖流沿其东缘从大西洋流入;挟带冰块的北冰洋冷水由北而入,沿西缘南流,进入大西洋成为拉布拉多寒流。北纬72℃以北湾内形成反时针环流。海洋生物丰富,有鳕、鲭、大比目鱼等鱼类和海豹、黑鲸、海象、海豚等哺乳动物,沿岸地区栖息很多鸟类。 19世纪初曾是重要的捕鲸和捕海豹的地区。因全年大部分时间封冻,近代商业性渔业尚未发展。 当地因纽特人采用传统工具,以渔猎为生。 (蒋长瑜) 小说下载尽在http://www.bookben.cn - 手机访问 m.bookben.cn---书本网整理 @bookben.cn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